第一篇:七年级学生心理教育问题的研究
七年级学生心理教育问题的研究
宁晋县唐邱中学曹建泳 长期以来,教师们往往把学生的学习成绩放在第一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则关注不够,导致许多问题学生的出现。因此,教师们应该重视一下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因为从小学到中学是学生学习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门槛,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身心特点、学习环境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突变,使得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剧大变化。他们面对新的学校、面对新的同学和新的科目会产生学习压力大、人际关系不适应、自信心减弱、嫉妒心加重和早恋等心理问题。这就为他们的后续交往及学习生活带来隐患,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如果没有及时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与学生进行交流、引导和管理,就容易导致其成为问题学生。针对上面所述情况,本人对七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做了一些研究,总结如下:
一、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导致同学关系僵硬
“人际交往”是七年级学生面临的一个较大的心理问题。他们进入中学后出于生理期的提前,而心理期推迟,在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他们原有的人际交往圈子被打破,新的人际关系却尚未建立。面对新的同学、新的环境,他们的人际关系产生了困惑,因此,要让学生了解自我、感悟自我,是很重要的。如果老是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人际交往,又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尤其是住校生,从小没有离开过父母,突然就远离亲人,独自生活。加之在校住集体宿舍不习惯,伙食没有家里好,科目增多学习任务重,生活和学习中遇到了问题不知道找谁倾诉,所以许多住校学生因此非常苦恼。而他们在遇到矛盾时无人及时给予疏导和调节,很容易走极端。一些学生的日常活动范围就是家和学校,“家是吃饭和睡觉的地方,学校是学习的地方”,最爱做的事就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漫游”,封闭的心态使这些学生完全忽略了人际关系,以致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和别人多交谈”、“总加入不进同学们的谈话中”、“感到十分孤独、寂寞”、“真不知道怎样与人建立好人际关系”。这些学生常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怖感,有的学生因嫉妒心理而与同学关系僵硬。
二、学习压力过大导致精神过度紧张
小学阶段除了语文、数学和英语以外,其余科目均没有学习压力。但进入初一就不一样了,开设课程除了语文、数学和英语外,还有历史、地理、生物和政治等。每一门课程老师都给学生提出要求和学习任务,有的学校各科考试成绩还要排列名次并向家长公布。平常有做不完的作业,背不完的定义、公式、古诗、英语单词和课文。繁重的学习任务、激烈的竞争以及家长过高的期望等给初一的新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使很多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无法适应中学生活。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学生,小学阶段老师要求不严,学习任务不重,对英语的重视不够。初中不但
要学英语而且要和语文、数学一样,每天一课的学习任务对有些学生来说重担压在身上,让他们喘不过气来。还有一月一次的考试总担心考试会失败,心情十分紧张。好学生担心失掉“尖子”地位,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和同学的冷眼,以致产生焦虑感;差生为了取得一点小小的进步拼命追赶,承受着自卑和担心双重折磨,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就立即灰心丧气,情绪十分低落,对中学生活充满了失望。于是挫折感“油然而生”,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很敏感,严重者出现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
三、遭遇挫折产生自卑心理
与小学相比,初中制定了各项严格的规章制度及考试制度,老师的教育方法也更为严格,一些基础薄弱和适应能力差的学生因不能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常常违反校纪班规而被老师或班主任批评。学生因不能及时改正缺点和错误而产生焦虑,甚至痛恨自己并失去自信心。另一方面,家长、老师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常因一次考试失败产生“老觉得自己智力不高”、“自己老是失败,考高中肯定没有希望了”等心理,于是灰心丧气,感到“前途渺茫”,而失去自信心。认为自己在各方面都不如别人,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总把自己看得比别人低一等,抬不起头来。这种自卑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情绪,以至于整天闷闷不乐、郁郁寡欢,而成为一个性格内向,沉默寡言之人。
四、嫉妒心普遍较重
在现代家庭中,孩子就是家中的一切。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整天把孩子当“小太阳”一样围着孩子转,对孩子的要求从不拒绝。长此以往,给孩子的感觉是“我是最好的,谁都不如我”。加之,有的家长本身就爱斤斤计较,不能吃亏,也会给孩子造成消极影响。因此,当他们走出家门,面对更广阔的交际空间时,难以接受别人比自己强的现实。发生矛盾后,总是把过错和责任都推向他人,对小事也耿耿于怀,不能宽容和理解他人,甚至爱钻牛脚尖,迁怒于他人后,产生一些过激的行为。面对比自己强的同学,表现出不自然的神情,产生不舒服甚至怀有敌意的心理,更有甚者竟用打击、中伤手段来发泄内心的嫉妒。竞争中稍微受挫,就采取各种手段对付竞争对手,有的挖空心思采用流言蜚语进行恶意中伤,有的付诸手段卑劣的行动。
总之,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是不容乐观的,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问题是不容教师们忽视的。作为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不仅要抓班级的常规管理,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只有加大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宣传和教育力度,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从而更有效地把学生培养成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走过心灵的雨季:中学生心理健康读本》作者:卓越亚马逊 《中学生心里健康丛书》作者:杨国斌
《初中生心里健康读本》作者:崔丽娟
第二篇:农村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研究1
《农村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研究》
各
种
成果
材
料
吉安市青原区值夏中心小学
第三篇: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教育问题研究的论文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在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被各大高校开始高度重视,为了让大学生能够保持一个积极、健康的心理情绪,积极心理学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积极心理学从学生的各个角度出发,培养大学生面对挫折不放弃,面对失败不气馁的精神。
一、积极心理学简介及研究领域
(一)积极心理学含义
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是美国当代心理学家塞里基曼,而积极心理的含义是由谢尔顿和劳拉·金提出的,他们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本职特征:“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能和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是以人们积极的因素为研究重点,主张心理学用积极的、固有的、潜在的人们的积极向上的心理为出发点,提倡利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对人们的心理问题进行解读,从而能够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积极的力量,最大可能挖掘出潜在的力量,由此获得更好的生活。
(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积极的内容包括:积极是对前期集中于心理问题研究的积极心理的反动,倡导要利用积极的态度解决心理问题,积极的方式给予适当的解释,获得更积极的观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主要在三大方面:第一方面,意识在主观上对生活积极兴趣的研究。对过去生活幸福,美好的体验;对现在生活愉快的感觉;对未来生活有更好的憧憬和期待。第二方面,个人的积极心理研究。乐观的心理,具有闯天下的勇气以及善良的心理等。第三方面,群体层面上的积极组织的系统研究。为创造一个更良好的社会环境发挥个人的积极力量,如责任感。
二、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的心理教育
近年来,各大高校都开始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甚至一些高校有专门的心理教育组织,这些组织的设立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的心理教育还存在着一些误区,他们认为没有心理问题就代表健康,但是心理教育的真正目标是:保持积极健康的良好心态。显然,没有心理问题与积极健康的良好心态是不对等的。然而,积极心理学在研究人们的积极心态,研究人们的善良品质和道德发挥了它特殊的优点。将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在一起,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更大潜力。
(一)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思维是积极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项目,同时也是大学生素质扩展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的创新心理素质培养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创新意识,即大学生要拥有不断地进行探索发现更深刻道理的欲望,要善于思考,能够发现不一样的东西;创新思维,要有一定的自我观点,不一味地追求书上的,善于突破自我;创新知识,在某一些问题上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为自己的观点做支撑;创新能力,即有一定的创新学习能力,较强的动手能力;创新人格,在精神方面,有比别人更大的勇气,更好的自我调解方式,应对不同的困境,能够克服不退缩。
(二)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积极心理暗示与大学生思想教育。暗示就是指通过含蓄委婉的方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改变和教育,使人们接受这种教育方式从而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使他们的思想能够与心理教育暗示相符。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能够一味采取灌输的方法,要进行一定的情感交流。与被教育者在感情上建立起一定的关系,能够减少被教育者的抵触心理,对于促进被教育者心理健康的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暗示工作包括通过语言暗示、环境暗示、行为暗示等等,大学生的积极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不再持续强调自己失败的经验,用积极的心态迎接每一次挑战。
(三)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积极道德人格的建设
积极道德人格是指人们表现出来的追求一定的道德所表现出的善良的一面。在现代大学生的积极道德人格建设中,要引导大学生建立积极的心态追求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下的各种善行。要增强道德知识理论教育的实效性,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通过道德人格的建设,促成大学生形成正直积极的人生观。利用情感教育,培养学生自身所具有的爱的情感,善良与正直,促进大学生积极心理的养成。
大学生作为现代知识分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问题在近些年来逐渐凸显出来,各大高校开始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通过挖掘人们积极的心态,使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能够采取更加积极的心态,并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个乐观、阳光的心理,对未来也将更加充满期待。
第四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已经成为我国心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只有对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有所了解,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文章从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方面阐述了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其中理论研究包含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途径、模式研究;实证研究则包括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概念相关的研究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最后展望了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趋势。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学习、就业、生活的竞争越发激烈,人际关系日益复杂,高校大学生面临的问题也是逐年增多。我校属于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大学,男生比例比较高,加之高素质、应用型、国际化的培养模式也给在校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和挑战。笔者入校就加入校心理咨询室进行工作,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便于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为学校制订相关政策提供理论参考,从而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整体水平。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出现原因
1、国家政策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国家政府从思想导向上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采取了有力措施,但资金、专职人员落实不到位,缺乏务实性帮助。政府在处理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时,除对极个别影响极大的上报的个案进行调查,如“马加爵事件”。其余绝大多数心理突发事件均交给学校自己处理,学校由于专项资金、专业化的人员水平所限,只能进行心理开导教育,同时为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及学生自身的安全,最终将学生移交给家长处理。
2、高等教育体制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大学生已不满足成为精英教育阶段那种单纯受教育者,其个体需求呈现务实性。“所求非所需”的教学模式已经急需改革。比如说对于考研学生应当加强专业理论性教育,对于就业的学生应加强实际专业知识教育等。现实与目标的差距就导致学生思想的动摇和认识的偏差,就会产生悲观、困惑、放任等心理问题。
另外高校逐年的扩招,就业压力的增加,高昂的学费和那不堪一击的文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部分学生产生烦恼,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主要包括自卑、焦虑、恐惧等,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措施。
3、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社会发展极大的提高了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随之改变,大学生不再单纯生活在圣洁的象牙塔里面,社会上的腐败现象、不良风气无时不刻都在影响着他们。一部《蜗居》给大学生带来的冲击远远超过了我们高校心理工作者费尽心机的心理讲解„„一些传统的文化遭遇着非主流的强烈冲击。我们在学生宿舍中经常看到学生痴迷于网络游戏,玄幻、异能类书籍,而专业书籍,历史名著被束之高阁。报纸、网络、电视等媒体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影响与日俱增。
4、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笔者学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辅导员和团委心理咨询室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辅导员同时兼顾有各院系、学生处、团委等各个方面的工作,对心理工作肯定是下发执行,不可能做到一心为心理健康教育。笔者学校约两万学生,尽管学校心理咨询室加强了相关老师的排班问题,但是力量还是相对比较薄弱。
5、大学生家庭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5.1 单亲
在心理咨询老师的亲身工作中一致得出单亲家庭的孩子的心理问题较正常家庭孩子多得多,自闭、自卑,敏感、恐惧等心理问题存在。因为家庭不能提供足够的情感支撑,导致一些大学生出现较多的心理和情感问题。
5.2 父母的教养态度和家庭氛围
父母是孩子的一个老师,他们的处世态度和处理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极大。部分父母关系不良,经常吵架甚至打架,导致孩子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表现出自私,敌视等心理或道德方面的缺陷。
5.3 家庭经济状况
笔者学校的学费在国内相比不高,但是对于很多出生于农村的学子来说还是一个很大的负担,一些学生家庭贫困,靠借款或助学贷款勉强入学,此类学生性格内向的较多,行为比较孤僻。他们中较严重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等。
6、大学生自身因素
大学生入学之后,远离了父母,面对学习、人际交往、情绪情感等各方面的压力,平时由于缺乏必要、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导致他们不能正确认识、评价自己以及他人的心理与行为。长期的心理压力使大学生自我评价降低,自信心减弱,表现出消极、被动、散漫、无所谓的生活习惯。这样不良的心理问题日积月累,很容易使大学生陷入悲观、失望的情绪中,最终形成较为严重的心理事件。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议
1、加大人员配置,加强资金投入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有其特殊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必须要有专业人员配置、专门的场地和专项资金的投入。
1.1 针对场地
我校以校团委为依托,新老校区都有和办公室结合的两间左右的房屋。基本可以满足要求,一间用于接待来访、咨询预约、宣传策划和处理日常工作,另一间用于现场的心理咨询,需要一个静空间。
1.2 人员配置
我校较为薄弱,专职人员较少,大部分是兼职人员。应该形成以专职人员为主导,专兼职人员结合的人员配置。学校需要引进和培养这方面专业人员。
1.3工作经费
实践证明,仅凭规定任务式的要求,老师们的热情,不可能长期坚持下去,建议我校按生均5-10元的额度列出专项经费,为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提供物质保障。此项经费主要用于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正常运转,以及邀请专家讲座、心理健康普查、设备添置、心理知识宣传、师资培训等项目。
2、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
学生的心理状况的最初形成起源于家庭,人的心理状况如何与家庭氛围密切相关。家庭是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大学生经受挫折和出现心理危机后的庇护地,家庭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家长一般对大学生的学习情况要求比较高,对子女关心多是从学习角度出发,往往忽略了心理健康的教育,一般都是出现问题后才会具体处理,工作上有相当大的滞后性。学校可
以建立起和家长沟通的渠道,引导家长要转变观念。使其掌握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方式,创造使孩子心理得到健康发展的家庭条件。
3、积极引导大学生开展自我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状况的形成是外部环境和个体身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部环境因素是形成心理状况的外在原因,但是内因起绝对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自我教育,针对本校情况,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 普及大学生心理知识
以讲座、资料下发学习、知识竞赛等形式传播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大学生对自身的认识能力,对外部环境的分析能力。以正常的心态去看待挫折,烦恼,孤独等问题,平稳的度过心理成熟期。
3.2 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通过各类文体活动,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组织能力、抗压能力。例如,体育运动给人带奋发向上的精神,开朗乐观的性格等。比如经常练习太极拳、进行慢跑等运动已被证明是治疗郁症、精神衰弱的有效手段。
3.3 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
针对本校情况,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正常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开设一些针对大学生心理教育的选修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作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渠道的重要作用。
3.4 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很多学生对社会了解不深,开展社会实践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让其正确的认识和了解社会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4、引导我校大学生构建自己的心理支持系统
大学阶段是个体发展的重要时期,学校应该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心理支持系统,在遭遇挫折、打击或不公正对待时,要懂得自我保护,多用生活的哲理,模范的事例和行为来激励自己,当自己不能独立解决时,积极主动的反映给自己的辅导员、父母、学校的心理咨询师去协助解决。
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需要社会、高校、家长以及大学生共同协作,其中任何一方面没有做好都可能会影响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仅从
学校来说,只要学院各部门充满信心,齐抓共管,讲求方法,定能开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魏兆瑜.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径探索[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2]姚本先,江立成.高等教育心理学[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3]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1.[4]张淑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析[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5]季建林.医学心理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第五篇:单亲家庭子女心理教育问题综述
单亲家庭子女心理教育问题研究综述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的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其研究内容主要是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包括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课题在具体应用过程中会由于对象群体性质的不同而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本文针对中学女生,剥离出由单母亲环境抚养下并产生一定心理问题的部分群体进行专项的分析,找出产生问题共性并研究教育疏导策略。
一、国外研究现状
在心理学领域,美国发展至今大致分为四个体系:
1、认知心理学体系,主要研究机构有:斯坦福大学心理系、卡内基梅隆大学心理系、伊利诺伊大学心理系、密歇根大学心理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系。代表期刊《Cognitive psychology》(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science》(认知科学)、《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认知神经科学杂志)、《Neuropsychology》(神经心理学)、《Psychobiology》(心理生物学)、《Brain and cognition》(大脑与认知)、《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记忆与语言杂志)、《Perception & psychophysics》(知觉与心理学)、《Brain and language》(大脑与语言)、《Memory and cognition》(记忆与认知)等;
2、发展心理学体系,组要研究机构有:明尼苏达大学双子城分校心理系、密歇根大学心理系、斯坦福大学心理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系、弗吉利亚大学心理系。代表期刊为《Developmental psychology》(发展心理学)、《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教育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comparative psychology》(比较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实验儿童心理学杂志)、《Infant behavior & development》(婴儿行为与发育)等;
3、实验心理学体系,主要研究机构有:斯坦福大学心理系、密歇根大学心理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系、伊利诺伊大学心理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心理系和耶鲁大学心理系。代表期刊为《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 cognition》(实验心理学杂志.学习、记忆和认识)、《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实验心理学杂志.人类知觉与行为)、《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实验心理学杂志.总论)、《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y Animal behavior processes》(实验心理学杂志.动物行为过程)等;
4、工业与组织管理心理学体系,主要研究机构有:密歇根州立大学心理系、明尼苏达大学双子城分校心理系、宾州大学心理系、俄亥俄州保龄格林大学心理系、马里兰大学心理系。《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咨询心理学与临床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应用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咨询心理学杂志)、《Psychological medicine》(心理医学)、《Psychosomatic medicine》(身心医学)、《Pharmacology, biochemistry and behavior》(药理学、生物化学和行为)、《Psychopharmacology bulletin》(精神鞠理学公报)、《Journal of studies on alcohol》(酒精研究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临床儿童心理学杂志)等。
目前国外在教育心理学领域已取得的成果包括:
一、设计型实验或设计型研究。设计型实验旨在通过形成性研究过程来检验和改进基于有关原理和先期研究而得到的教育设计。它采用了“逐步改进”的方法,要求把最初的设计付诸实施,然后根据效果和来自实践的反馈不断改进,直到排除所有缺陷,从而形成更为可靠有效的设计。这种设计型实验需要在现实的学习情境(如学校)中进行,其中会涉及到许多无法 控制的因素。研究者并不去努力控制各种干扰变量,而是在自然情境中考察设计方案中的各个要素的实施状况,从而实现学习环境设计的最优化。
二、网络实验。在网络发展的早期,研究者所设置的在线实验室可以随时招募被试以分派到处理 条件中接受测验。而现在的在线心理学实验则可以同时运行多个不同实验。电子邮件经常被用来传递实验处理和记录那些通过传统渠道所获得的被试的反应。电子邮件和其他匿名交流技术也能用于实验室或教室范围之外的研究。如,在另一项通过言语说服来提高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由指导者设计用以激励自我效能感的电子邮件短信既能提高自我效能感的得分,也能提高学生随后的考试成绩。
三、交互式学习环境。结合多媒体信息呈现和超级链接导航的交互式环境当前正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心理学家用于考察能增强自我调节学习效果的教学条件。这些环境将信息分布在一个虚拟空间中,学生通过随后的超级链接进行导航搜索。在学生搜索所需要的信息来完成任务时,他们的学习策略、动机和信念就可通过他们的导航活动表现出来。另一项交互式学习环境的重要技术就是提供支撑自我调节行动的软件工具。学生使 用这些工具的方式和他们所进入的内容能显示出关于他们的学习策略、信念和动机的大量信息。
四、学习兴趣的任务内测量技术。教育心理学家大都将学习兴趣看作学习活动与成绩的调节者。学生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主题兴趣(诸如选择并阅读课本某些段落)实际上是情境因素和个体因素的混合物。而个人兴趣是一种指向特定信息与事件类型的相当稳定的个人倾向,情境兴趣是对情境属性的短暂情感反应(如新异性或歧义性),后者往往很难得到准确测量。研究者最近已开发了新的研究方法来考察情境兴趣的变化。在Ainley 等人的研究中,除了在让被试阅读之前自我报告主题兴趣,他们还使用了 一种软件来测量被试对四段主题为科学和流行文化的说明文的阅读选择、情感、坚持性和回忆成绩。每篇课文由3个250词的段落组成。在选择了主题之后,给被试呈现相应课文的第一段。他们在任何时候都能选择转换到不同主题课文或继续阅读当前课文的下一段。对继续阅读一篇课文的选择是通过对该课文主题有关的坚持性进行计分的。如果被试选择继续,在呈现下一段内容之前,就要求他们通过选择不同情绪(诸如悲伤、感兴趣、不确定或厌烦)来表示自己的感受。如果他们选择转向另一个不同主题,或完成了当前主题的最后一段,都要对选择离开的主题完成一个由三道题目组成的保持性测验。对数据进行的结构建模发现预先给出的主题兴趣自我报告能预测任务内情感,情感能预测坚持性,而坚持性则预测了学习成绩。
五、认知负荷测定技术。认知负荷(cognitive load)是完成某项任务时所需要的心理资源(基本上是工 作记忆)的数量。其大小依赖于个体与任务之间的相互作用。认知负荷已被越来越多地用于解释为何不同教学设计会产生不同学习效果,它也被视为学习后果的中介因素之一。
六、概念图技术。概念图(concept map)技术主要解决知识在头脑中是如何表征的,在教育中作 为教学、学习和研究的工具发挥着作用。由学生构建的概念图或由教师呈现的概念图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工具,它能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便利的交流辅助。通过比较学生在某种具体学习体验前后所构建的概念图或不同成绩水平学生群体的概念图之间的差异状况,研究者们就能及时揭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概念变化。
单亲家庭概念的提出,产生于欧美国家对当代婚姻现实状况的考察。欧美国家六七十年代的离婚高峰促成了大量离婚式单亲家庭的出现。国外对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研究目前来自美国的资料较多,对于单亲家庭的研究大致经过了三个历史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为其早期,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为探索与发展时期,80年代中期以来为走向成熟的时期。研究方式一是与一些系统的社会学理论联系起来,有了较明确的理论指导;二是能把这些理论操作化,使其所涉及的因素在调查问卷的具体问题中反映出来;三是对由此得到的数据进行精严的统计分析。例如,麦克拉娜罕与桑德在其所著的《成长于单亲家庭———问题与对策》一书,先根据作者多年的研究和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建立了一个假设:单亲家庭结构对孩子的成长及长大后的生活境况会有负面的影响;这种影响一部分是由于单亲家庭经济条件较差,但也有一部分是由于单亲家庭的父母对孩子引导不足,或者说孩子缺少亲职资源(parentalresources),及缺少利用各种社区资源(communityresources)的渠道。在此基础上,美国对于单亲家庭的研究大多处于社会范畴,而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已经高度细化,二者结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发展心理学体系的应用层面并已趋于成熟,已由数字统计分析发展到心理学分析及社会学分析;由单亲家庭问题的现象研究转向对其本质的研究;由单纯实证分析转向了系统理论分析;并且,各项研究由描述性转向对应策略的寻求。其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对单亲家庭的两种极端认识,一是夸大了单亲家庭的负面影响,将所有发生在单亲家庭的问题均归咎于单亲家庭的结构;另一种认识是对单亲家庭状况的估计过于乐观,认为单亲家庭形式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性和未来性。这两种倾向为正确对待单亲家庭、解决单亲家庭问题设置了障碍。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于心理学的研究经历了上世纪野草式发展后,逐渐形成自己的体系和分类。目前常用的两大领域,一种是应用领域,分为:异常心理学、生物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演化心理学、数学心理学、神经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正向心理学、精神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区心理学、理论心理学、超个人心理学;另一种是应用领域,分为:临床心理学、辅导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法医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健康心理学、预防心理学、工业及组织心理学、学校心理学。较为权威的研究机构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国家科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中南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等。
中国从改革开放至今,由于快速增长的离婚率,离婚式单亲家庭比重逐渐上升,由此而引发了单身父母的心理状态、生理问题、生活状况,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成长及教育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越来越为社会学家、心理卫生学家和政府等有关方面所关注。随着社会转型期人们的传统婚姻伦理观念的不断变化,家庭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单亲家庭逐渐增多,这些家庭面对经济、情感等方面的困扰较多,由此而引发家庭成员的行为异常和非正常心理案例不断产生,继而带来不少严重的社会问题,如,犯罪、吸毒、失业等。这不仅是一个摆在单亲家庭成员面前的严肃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而国内对单亲家庭问题研究虽有高度的重视程度,但在研究上仍存在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对单亲家庭的研究还不够全面、系统。对单亲家庭问题的研究多偏重于离婚式单亲家庭,而对分居式、未婚式、丧偶式单亲家庭的问题研究较少,对单亲家庭子女影响研究较多;相对而言,对单亲(父)母主体的研究则明显不足,根据资料显示,离婚后,孩子大多和母亲同住,人们可能认为母子关系会更密切些,而事实上只有不到50%的母亲能保持离婚前那种融洽的母子关系。比如,对单亲家长婚姻观念的研究就很少有人关注,但其研究对控制单亲家庭的数量,减少由其衍生而来的社会问题有一定的作用。这不能不说是单亲家庭问题研究上的一个缺憾。二是单亲家庭的研究中过于强调单亲家庭给子女带来的负面影响,完全忽略其正面影响。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单亲家庭所形成的不良环境只是影响孩子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作用大小,还取决于家长本身和孩子的互动关系。而生活中,也不乏单亲家庭中的儿童在某些方面优于完整家庭之中的儿童。因此,对其研究有利于正确对待单亲家庭和解决单亲家庭问题。三是关于单亲家庭社会问题的对策研究较空洞,而且带有倾向性,过分强调对单亲子女的保护和对单亲家庭的资助。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观点起了一个不好的暗示作用。一方面加重了单亲家庭成员的心理负担;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单亲家庭对社会福利的依赖。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单亲家庭都面临困境和存在诸多问题,也有为数不少的单亲家庭过着十分正常和健康的生活。我国从心理学角度对于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研究目前处于立意分散、观点各异状态,只有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大量的研究成果经过社会实践的论证后,才能够逐渐沉淀,形成一定的体系或者知识板块。
三、研究基础
论文研究初期,主要是对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学习阶段。当前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发展较为成熟,国内外有大量的可参考文献。部分心理学研讨技术和方法能够通过权威机构专业人员的指导,快速准确的获得相关数据和材料。另一方面,无论乡村或是城镇,单亲家庭的数量都在逐年增加,依托学校和社会婚介机构,获取社会调研对象人群信息且得到调查结论难度不大。随着互联网通讯技术的发展,人们开放自己融入社会的意愿逐渐强烈,尤其是单身带子女的女性由于对外界依赖性更强的特点,会使得本项研究得到更高效的支持。
在教育心理学的历史研究当中,研究过程和成果普遍趋于文科,凭借主观思维得出结论和解决方案的成分较大。但这种方式很难系统的去观察一个普遍类问题,也无法准确的证明问题的共性。而一部分心理学研究人员从生理、数学角度研究心理学,将很多心理变化以量化数据的方式体现,又不适合跟教育这种以主观经验为主的研究领域相结合。因此,本文根据目前教育心理学和单亲家庭现状,计划将主观的现象和客观的数据相结合,采用调查法,通过各种问卷配合一定量的测谎问题,获得不同家庭较为真实的的个案表征。将共性和个性剥离,转化成数据以曲线方式体现,女生较为正常的心理状态所对应的曲线将会成为基础指标,而曲线偏离将意味着形成心理障碍的趋势。心理学结合简单的数学知识,能够给心理研究人员或工作人员提供一个较为显著的参考依据。对于整个人类社会而言,由于人们的心理会受到社会、家庭、自身生理期、个人素质和矛盾冲突而有不同的表现和发展规律,形成图标曲线难度会很大,但仅仅将范围缩小到单母亲家庭中学女生这个群体的话,相对信息量较少,操作具有可行性。这也是论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将是论文主体研究阶段的重心,也将是主要的成果。
论文撰写后期主要是对心理问题解决办法的研究,以往的研究成果往往都是在发现问题之后,对研究对象进行咨询、辅导、干预甚至会配合一些药物治疗。但在有曲线的支持下,能够起到一定的预判作用,在相应的指标对比下,会将学生的数据指向性成因缺失呈现出来,便于选择处理方式,学生在出现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等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方法就是矫正策略。目前国内有大量的心理学研究人员和工作人员,对于每个阶段可能或者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都能提供较多的实际操作解决方法,参照曲线指标对其进行分类梳理,将会很快的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矫正策略,并且通过不断的实践趋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