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心理研究

时间:2019-05-12 23:33: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声乐心理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声乐心理研究》。

第一篇:声乐心理研究

声乐心理研究

201022110014 金盈希

声乐是以人体作为乐器,由人本身的嗓音唱出来的音乐,因而声乐心理研究也就成为音乐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活动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情绪、情感、爱好、兴趣、意志、品质等都属于人心理活动的表现,这些现象经常会出现在每个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也可以说声乐同样是受到心理状态的影响和支配的。

世界声乐艺术发展的历史,1855年以前,是“凭感官的直观教学”时代;1855年西班牙玛·加尔西亚发明喉镜,声乐艺术进入了“技能训练与生理学相结合”的时代;1932年卡·依·西肖尔发表《微颤》,世界声乐艺术进入了“与心理学相结合”的时代。但在我国,由于“文革”的爆发,一切学术研究活动基本停止,而心理学的研究更被斥之为“唯心主义”。所以说,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的声乐心理领域基本无人研究,处于空白阶段。

慢慢的,随着国家的安定团结、改革开放,声乐艺术日趋繁荣,理论研究也随之深化。80年代初,声乐工作者——主要是高校,特别是高等师范院校声乐教师,开始了对声乐心理的研究。

1991年12月,徐行效撰写的国内第一部声乐心理专著《声乐心理研究》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原中国音协副主席、当代著名声乐教育家周小燕教授为该书题词:“声乐工作者掌握了有关心理知识,才能更有效地从事本职工作。”该书的出版,在我国声乐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为声乐心理学在我国的建立铸造了第一块基石,标志着该学科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根据近三十年来我国声乐心理学术研究的情况,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声乐心理学的本体研究 ;声乐心理学的跨学科研究 ;与声乐心理研究有关的专著、文集、译著研究 ;音乐表演心理研究。

首先,对声乐心理学的本体研究的专著及论文基本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声乐心理的总体研究: 从声乐心理的总体上论述心理学与声乐艺术的关系

以及对声乐演唱、教学的影响和重要意义

姚青在《歌唱心理调控能力的培养》中,从声乐艺术科学体系的角度指出,多数声乐教师只注重纯技术训练而缺乏对心理学的研究,必须把声乐技巧与心理素质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完成声乐的艺术创造。并认为声乐心理学是声乐艺术的支柱学科,“它和声乐生理学、声乐技巧学共同支撑着声乐艺术这门学科,三者缺一不可。”

二、声乐心理状态研究: 基本上是分析了歌唱

紧张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然

后寻找诸多克服歌唱紧张心理的方法

徐行效的《歌唱者心理状态初探》一文,是国内第一篇关于歌唱心理状态的论文。王洪生在《中国音乐心理现象研究的新起点》中说:该文“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心理状态是怎样影响歌唱的,并把歌唱心理状态分为三种即:技术训练心理状态、非演出心理状态和演出心理状态,并进行了分析与探讨。这对把握演唱心理状态有所启发。”(见《中国音乐》1990年2期)。

三、声乐心理训练研究 : 心理训练是建立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的声乐教学方

法体系的需要,是声乐艺术实践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是声乐训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徐行效发表《试论歌唱者的心理训练》,首次在我国声乐界明确提出了对歌唱者进行“心理训练”的新观点。文章对什么是声乐心理训练、对歌唱者进行“心理训练”的目的作了详尽的阐述。

四、声乐学习心理研究 : 对声乐学习及其过程、声乐学习的原则和方法;声乐

练习及有效练习的条件、声乐技能形成的特点;声乐知识学习的特点、声乐表象的形成、声音概念的形成等作了心理学分析,对声乐知识、技术学习有指导意义。

万敬之《歌唱技能形成的阶段性及其心理特征》指出,歌唱技能的形成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具有阶段性的心理特征。教学中应根据各阶段不同的心理特征提出不同的任务和要求。

其次,对声乐心理学的跨学科研究的专著及论文基本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气功与声乐心理

气功是祖国传统医学的宝贵遗产,具有祛病防病、健身延年的功效。它的某些理论、概念与心理学原理是相通的。将气功的理论与声乐艺术相结合,是一些研究者探索的方向。此类文章是跨学科研究中为数最多的。

谭业茂、冯长春《气功意念引导与歌唱声音位置》,着重论证了气功中的“意念导引” 对歌唱声音位置的启发与影响。总结出气功中“以意引气”的理论对声乐“以意导音”寻求高位置的歌唱声音有很大的启发与帮助。

尤锦声在《从气功修炼悟歌唱艺术》一文中说,气功是一门与多学科有密切联系的高技术,而歌唱艺术可以说是艺术化的气功。他联系声乐教学的实际,从总体上论证了气功与歌唱的关系。

二、其他学科与声乐心理 曾淑芳《艺术医学心理的意志与歌唱有关问题的探讨》,属医学与声乐心理研究。刘焕成《从文艺心理学角度谈声乐艺术的民族性问题》,属民族学与声乐心理研

究。

徐行效《建立一门新学科——合唱指挥心理学》,属合唱指挥学与声乐心理研究。

第三,对与声乐心理研究有关的专著、文集、译著研究的专著及论文可分为以下

几个方面:

一、有心理学内容章节的声乐专著

刘大巍、夏美君著《声乐艺术论》(学苑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第二章、第十二章分别论述了“歌唱感觉体验与歌唱心理”和“歌唱记忆”。

邹本初著《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11 月出版),总结了沈湘教授的教学思想——“歌唱要素主被动论”,即在歌唱要素中心理要素处于主动、首要地位,生理要素处于被动、从属地位。书中第二章专门论述了歌唱发声的心理障碍和心理活动。

二、有心理学内容的声乐文集

刘朗主编《声乐教育手册》(北京师大出版社1995年3月出版),将“声乐教学心理与声乐美学”列为第十一篇。其中收录7篇声乐心理论文。

三、有心理学内容的声乐译著

意大利的马腊费奥迪在《卡鲁索的发声方法》(郎毓秀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7 月出版)中说:“关于心理学对这种艺术的影响,就不拟在这本书里展开讨论了。然而,简明扼要地认识它,是太重要了!……学唱歌的学生必须注意:心理学是声乐艺术的真正灵魂。”

威廉·文纳著《歌唱——机理与技巧》(李维勃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9月出版),是一部集众多知名声乐研究者的精辟观点与成就,科学地解释嗓音现象的一部极有参考价值的声乐文献。在“教学法的两极”一节中,论述了机理教学法应用了行为主义者的心理学。第四,对音乐表演心理研究:

虽然音乐表演心理(含唱、奏)研究与专门声乐心理研究有别,但其基本原理对声乐心理研究有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

冯效刚《音乐表演的思维形式》

高天《音乐家的舞台紧张以及音乐治疗的应用》

赵娴《谈音乐表演中的直觉和临场心理》

丁东红《音乐表演艺术中的整体认知和文化意识》

综上所述,20世纪是我国声乐心理学术研究从无到有,逐步发展,以至形成学科萌发、初创这样一个大好局面的重要时期。特别是后20年,取得了大量丰硕的成果,形势喜人。但另一方面,由于学科起步很晚,研究者理论水平有限(基本上都是非理论专业的声乐专业教师),以及条件方面的限制等诸多原因,学科发展仍然存在许多不足。

声乐心理学是音乐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只有在音乐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声乐心理学才能发展得更加蓬勃、茁壮。同时,声乐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将为音乐心理学的发展、完善供给新鲜的养分,使声乐艺术中存在与音乐心理现象相联系的实际问题找到确切的理论依据,并使这些理论具体化。

声乐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是一个刚刚萌发、初创,急待开发且大有作为的领域。对于它的研究需要有一个大的飞跃,以跟上其他学科领域研究的步伐。声乐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建全科学声乐理论,指导声乐教学,帮助歌唱者获得高度声乐技术、技巧,正确处理作品,在演出、比赛中保持良好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歌唱水平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而推动整个声乐艺术向前发展。

第二篇:声乐教学中学生舞台表演心理培养研究论文

摘要:声乐学生在舞台上是否能正常发挥,并且声情并茂的进行演唱,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本文从歌唱状态、歌唱内容以及与观众产生共鸣三方面分析了积极的心理调控在演唱中的重要作用,最后从强化演唱技能训练做到“艺高胆大”、积极参加舞台表演实践做到“久经沙场”、激励进入歌曲情境做到“遗物忘形”三个方面论述了声乐教学中学生舞台表演心理培养调适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声乐教学;舞台表演;学生;心理

对于声乐学生而言,在舞台上获得成果的演唱,是他们专业学习与艺术追求的梦想。在舞台上把自己所学的演唱技巧毫无保留的展现在观众的面前,通过作品的演绎来获得观众的关注和认可,这是声乐学生专业学习最直接的表现。舞台表演中,不仅考验的是声乐学生的专业实力以及舞台表现力,同时也是对他们表演心理的极大考验。表演心理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在表演过程中,声乐学生不仅要对音乐有较强的感知能力,同时对肢体动作、面部表情、音乐感受都同样有着较高的要求。在舞台表演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心理调控能让自己的演唱更加轻松自如,能将自己最好的状态在舞台上表现出来,演唱心理的积极调控是进行成功的舞台表演不可或缺的因素。

一、积极的心理调控在演唱中的重要性

声乐学生舞台表现不佳,往往和演唱者自身的心理素质有很大的关系,在舞台上,他们如果能通过积极的心理调控,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的话,表演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积极的心理调控在演唱的过程中的是非常重要的。

(一)保持良好的演唱状态

声乐教学中通过积极的心理调适,在声乐学生演唱过程中保持良好的歌唱状态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可以调动声乐学生的发声器官,让这些器官处于一种良好的状态当中,演唱者在演唱的时候,这些发声器官会随着演唱者想要表达的情绪做出相应的调节。比如想要表达兴奋的情绪,必须经过心理暗示调节自己的紧张情绪,从而促使全身肌肉变得紧张,这种情况下共鸣腔体在演唱当中也能完全的打开,从而使得演唱者身心合一,将这种情绪完美的表现出来。第二,有利于控制声乐学生的气息,气息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也是能演唱好歌曲的前提条件,因此,在演唱中良好的心理暗示可以使得情绪控制恰到好处,演唱的气息也变得顺畅,歌声也更具特色。第三,有利于演唱者语调、语气的调控。不同的歌曲表达不同的情感,有的忧伤,有的高兴,通过心理调节,可使得演唱者更好地调节演唱的语气和语调,使得歌曲的情绪自然的流露出来。

(二)准确表达歌唱的内容

积极的心理调控,可以帮助声乐学生更好地表达歌曲的内容。第一,在积极的心理暗示作用下,演唱者在运用演唱技巧的时候就会更加到位,咬字和吐音会更加清楚,能非常清楚明白的将歌曲的内容演唱出来。第二,积极的演唱心理,可以让歌曲的表达更加的流畅,演唱者在演唱之前已经做好了各种准备工作,并且记好了歌曲的歌词,此时才能在心理上对演唱准备进行积极的配合,就不会容易忘记歌词。第三,要完整的表达歌曲的内容,经常会需要一些肢体语言的配合,而紧张的情绪,往往让演唱者不自觉的做一些与歌曲表达不相配的动作或是习惯性动作,这会破坏整个演唱的和谐,演唱者也会更加畏惧用眼神和观众进行情感的交流。

(三)渲染观众情感共鸣

声乐艺术带给观众的是一场视听的盛宴,观众在聆听的过程中,往往会将情感融入到作品当中去,声乐学生将演唱作品演绎出高水平能带给观众美的享受。演唱者需要在演唱的过程中做到声情并茂,这样观众才会被你的声音所打动,在聆听与品味的过程中,脑海里闪现出歌曲中所表达的各种意境,从而被作品中蕴含的情绪所感染,和演唱者一起达到一种情感上的共鸣。声乐学生想要声情并茂的进行演唱,就必须在演唱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心理暗示的作用,通过舞台很好地发挥自己的演唱水准的同时,将歌曲中蕴含的情感也完美的表达出来,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表演者在舞台上如果能运用积极的心理调控,在进行舞台表演时就不会显得太拘谨,在表演的过程中,会自然地运用眼神和观众进行交流,会恰到好处的运用到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通过这些和观众产生台上台下的互动,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自然的调动了观众的情绪情感。

二、学生表演心理培养调适的方法

在声乐教学声乐学生如果无法调动自己的积极心理就无法将歌曲演唱好,容易出现各种问题,我们要找到问题所在,积极的克服。要想在舞台表演的过程中能运用到积极地表演心理,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强化演唱技能训练,做到“艺高胆大”

演唱前的表演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要做好舞台表演的准备工作,首先应该让自己的身体和精神做好调节。健康的身体和饱满的精神,是演绎好一首作品的前提条件,作为演唱者,在登台演唱之前要注意自己身体健康状态,保持一定的兴奋度和高度的集中。同时,应该注意在登台之前进行合理的开声练习,每次练声的时间不应该过长,因为这段发声练习是为了让自己进入状态,消除紧张的情绪。对于演唱者来说,在进行表演之前,一定要多注意休息,做好心理上的调节,让自己精神抖擞的走上舞台,产生自身强大的磁场。其次要储备与自己演唱的歌曲相关的知识,清楚了解作品的背景知识,有助于演唱者更好地把握住作品的风格。再者就是要对作品进行全面的了解,对谱面上直观的标记的运用要熟悉。在演唱之前应较好地把握音乐的艺术形象,作为声乐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就要多积累一些经典歌曲的相关资料,熟悉作曲家的创作风格,很好地揣摩歌词背后的深意。当声乐学生对音乐作品非常熟悉的时候,他的自信心也会倍增,在演唱的过程中,更容易调动积极的心理因素。演唱前的准备工作,是舞台表演成功必须要做的基础性工作,基础工作没有做好,演唱过程中,就无法建立自己的自信心,演唱中则无法调动积极的心理暗示来进行演唱。

(二)积极参加舞台表演实践,做到“久经沙场”

中国有句名言“熟能生巧”,对于歌唱者来说,通过多次的舞台实践是能缓解与消除紧张的情绪。在舞台表演实践过程中,可以总结各种经验加强与观众的交流,让自己建立自信心。在一些带有娱乐性质的舞台,往往还需要演唱者营造出一种轻松地氛围,在这种氛围中,演唱者也会被周围欢乐的气氛给感染,忘记登台时候的紧张。在登台之前,利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告诉自己“我行”,也能缓解紧张的情绪。在演唱的过程中,把注意力集中到演唱当中,让自己沉醉于歌曲的美当中,同时告诉自己观众不是自己演唱的检验者,而是来聆听自己演唱的朋友,他们会支持和鼓励自己。利用好心理调节,在这种放松的心境中,演唱会渐入佳境。声乐教学中学生在初登舞台时,由于紧张会在舞台上发生各种小状况,没有舞台经验,会显得局促不安,影响后面的发挥。舞台经验的丰富能促使歌唱者心理控制能力得到增强,从而在每次实践之后,在得到加深表演经验的同时,能更好的调节自己的演唱心理。声乐教学中强调舞台实践对声乐学生学习的重要性,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舞台表演经验,培养学生只有“久经沙场”才能更好地调控自己的演唱心理,在舞台上发挥得越来越好。

(三)极力进入歌曲情境,做到“遗物忘形”

没有情感的音乐就没有朝气与生命力。声乐演唱过程演唱者只有在歌声中注入内心情感,才能打动观众。良好的歌唱心理,可以让演唱者很快的进入到歌曲的情境当中做到“遗物忘形”。作为声乐学生,要多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在演唱歌曲时,大脑要非常快速的调配出这些情感因素,结合自己的生活情感经历融入到作品情感表达中去,根据自己对歌词的理解以及人生经历,通过发挥想象进入歌曲情境当中,当各种画面交织在脑海,让自己进入到一种忘我的境界。陆在易的艺术歌曲《家》被很多歌唱家演绎过,我们在演唱这首作品的时候,可能很难体会当时游子的那种心境,但是我们大多数也出门在外,对家中的父母是非常想念的。歌唱中可以把自己对父母、对家乡的情感如注入其中,以此来更好地表达出这种思想的情绪以及淡淡的哀愁。通过自身的心理体会融入歌曲当中,使得作品感情更为充沛。每一位声乐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生活经验的积累,在演唱的过程中,积极调动自己的心理情绪,想象出自己远离家乡那种不安的情绪,孤单的情感以及家庭的幸福。只有在演唱过程中,积极调动情绪发挥想象,这样能更好的的将思念家乡、盼望海峡早日统一的情感表达出来,在演唱中做到情境融为一体。声乐教学注重中学生舞台表演时表演心理的积极调控,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要在每次的学习和排练当中,有意识的进行训练。在平时的学习和演唱的过程中,学生要积极的、有意识的调节自己的演唱心理,培养积极的心理暗示,在歌曲中注入自己的情感并完美的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侯凌燕.论情感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J].黄河之声,2013,(02).[2]张晓红.浅谈如何做好声乐演唱中的情绪控制[J].音乐大观,2013,(02).[3]李宁.歌唱艺术中的舞台表演心理分析[J].艺术教育,2015,(01).

第三篇:分析声乐教学的兴趣心理

分析声乐教学的兴趣心理

从本质意义上来讲,普通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塑造美好心灵的育人工程。为达到此目标,通过歌唱、器乐、欣赏等手段,感受、表现和欣赏音乐,促使学生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以实现审美教育应有的效能和价值。所以,音乐教学不是单纯的技艺传授,而是以音乐为“中介”的双向心理交流活动。开启心灵的窗扉,激活音乐学习心理,无疑是优化教学效果的最佳选择。这里拟就寻求兴趣与意志的心理协同效应发表一管之见,求教于同行和专家。兴趣的内驱动力与局限性兴趣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主要是指对某事物或活动具有热情和肯定的态度,因而产生出积极参与的心理倾向。兴趣是个性心理特征,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但是这种潜在的心理机制一旦激活,就会产生巨大的内驱动力,迅速地转化为积极的学习和工作热情,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应。因此,在“音乐课程标准”中就将“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作为首要的基本理念。

兴趣是天生的心理基因,但它又具有很强的选择性。简单地说,一个人不是对任何事物都会产生兴趣,产生兴趣的条件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象的品质特征要适应并符合主体的心理需要,然后通过“亲密接触”,激活了心灵密码,兴趣便油然而生。从这一基本论点来看,爱美是人的天性。音乐作为一种艺术美,它以音响为载体,以声波在空气中传播为中介,通过听觉感受激起心灵反应,因此具有很强的激活兴趣心理的品质特征。这种审美心理活动不仅“成本低”、易普及,而且很容易产生艺术魅力,这正是音乐容易激起兴趣心理的真谛所在。音乐与兴趣的这种亲密关系在婴幼儿时期就明显地表露出来。例如当婴儿啼哭时,播放乐曲就可以使之止哭而聆听音乐,甚至产生愉悦的表情。从上幼儿园开始,孩子们普遍喜欢唱歌、听音乐,这无疑是音乐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的心理资源。因此,“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第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由于兴趣选择性是个性心理的表现,不仅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异,而且还具有不稳定性,兴趣的淡化、转移,乃至消失,在生活中也是常见的事。音乐教学是有目标、有课程内容的育人活动,尽管是通过审美手段和方式来进行,有明显的愉悦性,但是音乐课毕竟不是娱乐活动,必须结合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训练来进行。因此,传授知识、训练技能过程中的难度,往往成为挫伤学生学习兴趣的主因,实践证明这是不可避免的规律,说明了兴趣不是万能的,本身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

这里,联想到流传的一句热门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富有判断性的警句,凝聚着大家实践教育心理学的心得体会,是难能可贵的,也是有交流、借鉴价值的。但是,如果上升到理论的层面来考虑,则使人感到有明显的逻辑错误,其一,老师是人不是神,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其二,即使兴趣可以帮助启发学生的爱好,增加学习动力,但是其本身所特有的不稳定性、易转移性,使其不具备“最好老师”的能力和水平。兴趣也好,老师也好,都不是万能的。而要寻求更好的音乐教学心理效果,就必须注意开阔视野,寻求多元心理因素的互补作用。就兴趣心理而言,必须发掘与意志心理的协同效应。意志的精神力量及其艰辛性和兴趣相比,意志是比较高级的心理过程。因为它是人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而能够自觉地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由于它的获得和实现是和困难斗争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具有艰辛性。意志的获得固然离不开外部环境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主观认识到行为的价值意义后而迸发出来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往往表现为能够以顽强的毅力,有目的、有信心地解决一个个难题,直到取得成功。所以意志既反映了人对于主客观现实的肯定性认识,也表现了人的主体能动性。

音乐是技术性很强的艺术,在学习过程中,有许多需要认识、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难点,这些“拦路虎”常常吓跑了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丧失了他们的学习信心。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就是要想方设法激活学生的意志心理,强化学习毅力,增强克服各种技术困难的动力,以保证音乐技能的正确掌握。例如,在儿童学钢琴的社会热潮中,不知道有多少家长为了让孩子掌握这门演奏艺术,长大成为音乐人才,而不惜重金买钢琴、请老师,但中途弃学的孩子却不在少数。那些成为小钢琴家的孩子,则无一不是认识到学琴的目的,而主动自觉地克服了从识谱到演奏姿势、指法等一系列困难,在艰苦的练琴过程中,通过意志心理的主导,不仅体验了音乐美的愉悦,也发现了自我价值,于是不断攀登新的学习目标,从而逐步步入了成功的殿堂。意志和兴趣虽然都是潜在的心理基因,但是相比而言,意志的激活比兴趣要困难得多。因为意志获得的先决条件是面对困难条件下的自觉意识占主导地位。没有学习的自觉性,意志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许多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手段就难以掌握,虽然也可以有限度地进入审美活动,但是只能够停留在音乐的“必然王国”,到达不了音乐的“自由王国”,“音乐课标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也就无法实现。从心理学的视角分析,意志固然属个体性的心理活动,有一定的先天基因,但是这种自觉性的动力主要靠后天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教育方面的心理引导和启发有重要的作用。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是解决认识问题的关键。其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外许多大音乐家的成长历程无不显示出意志的巨大力量,这无疑是有价值的教材资源,可以灵活地利用。还有,就是在音乐教学方法上,应该生动活泼,多启发,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的传统经验虽然缺乏具体分析,但是恰当应用,或许可以增添学生学习音乐的自信心,有助于意志的形成。从宏观方面来看,意志是人类推动社会进步的本源力量;就微观而言,意志是立人之本。如果意志薄弱,甚至完全丧失意志,必将“一事无成”。所以,作为培养一代合格新人的音乐美育,必须注重意志力的培养和运用。但是,意志行动的生理机制告诉我们:它是在大脑皮质运动区发生的兴奋与皮质其他部位的兴奋间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这种随意运动具有条件反射的性质。处于生命成长期的中小学生,大脑神经系统正在发育成长阶段,认识事物的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比较薄弱。加之意志本身具有艰辛的属性,其意志力虽可以激活,但是不稳定,难以持久。因此,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意志的心理特征,扬长避短地加以应用。而将意志与兴趣心理有机结合则不失为一种最佳的选择。

寻求兴趣与意志的协同效应心理学通常将人的心理活动划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前者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志三个过程,后者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大类。其中,兴趣属个性倾向性心理,而意志则属于心理过程。但是,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整体,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不仅许多心理活动都会参与,而且呈复杂的运动态势。协同论认为,千差万别的系统,尽管属性不同,但是在整个环境中,各个系统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其功能结构是相互依存的。在中外许多音乐家的孩提时代,以兴趣爱好步入了音乐世界,而进入到艰辛的技艺磨炼阶段,无一例外的都是将对音乐的挚爱情感和顽强的意志力融合在一起,再协同其他心理活动才战胜了一个个技术难题,最终取得成功的。普通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虽然不是培养音乐家,但是音乐学习心理规律却是一脉相承的。所以,注重平衡和协调各种心理功能,以获取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无疑是教育心理的基本任务。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兴趣和意志是截然不同的心理活动,既有各自的功能优势,也都存在自身的局限或难度,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按照相反相成的哲理,寻求兴趣和意志的协同效应,将有助于构建学生成熟的审美心理,促使教学效果优化。

在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过程中,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为学习的推动力是首要的第一步,也是容易获取立竿见影的近期效果的,这无疑是音乐美的艺术魅力所致。但是,这时就应该引导学生将兴趣转变为爱好,逐步向“终身热爱音乐”的目标迈进。在进入操作性的音乐知识技能学习时,就需要进一步潜移默化地注入学习目的教育,以促使学生将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提升到富有热爱生活的情感、表现音乐的欲望和创造音乐的冲动阶段,而这些潜能的转化无疑是建立在认识基础上的自觉意识,有助于良好学习动机的形成,实质上也是奠定了意志力的心理基础。要善于将音乐教学中的技术难点转化为兴趣与意志的融合点。这种学习心态既延续了音乐审美愉悦所带来的情感动力,也渗入了学习的自信心和毅力,这对单一的心理因素来说是扬长避短,而对于整体心理效应来说,则是协同互补。当然,作为音乐教学的心理调控是双向的,我们这里探讨的主要是围绕学生的学习心理展开的。而作为音乐教师的教学心理,则首先需要认同和重视音乐教学心理协同效应,结合教学实践做学生心理调控引导的“有心人”,以促使学生的学习心理能够从自然的无序状态转换到自觉的有序运转上来。兴趣和意志是学生不可或缺的心理活动,二者都具有各自独特的功能优势,但又都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或艰辛性。为此,重视它,实践它,引导二者扬长避短,优势互补,以寻求兴趣与意志的协同效应,必将有助于促进音乐课程目标的实现。

第四篇: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研究综述

内容 摘要:文章从高师声乐 教育 改革的意义出发,综合 分析 了当前声乐教育改革 研究 的主要内容及观点,并对其未来的 发展 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高师 音乐 声乐教育改革 教学观念 教学模式

一、背景

近些年,我国高等学校施行扩大招生,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学生迅速增加,对我国现有的声乐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我国市场 经济 的发展,使得 社会 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有所变化,更加注重人才的实用性。这些情况使得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今天的环境,音乐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而作为音乐教育重要的一部分,声乐教育改革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声乐教学改革的主要研究者是声乐教育工作者和音乐 理论 研究者,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结合 时代 特征和音乐发展的 规律,对声乐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取得了不少建设性的成果。

二、当前高师声乐教改研究现状

对于声乐教育改革,理论界和教育工作者结合实际情况都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具体来看,研究者都本着理论结合实际的精神,对于声乐教育的环境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 问题 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国对于声乐教育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观念的转变

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声乐教学的定位问题,教育工作者认为,在新世纪,我们必须明确高师音乐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合格的、优秀的音乐师资人才,而不是专业的音乐表演人员。多年来,高师都是沿用专业音乐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 艺术 表演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模式,这并不适合师范类的声乐教学。

高等师范音乐教育,要区别于音乐表演专业,以师范类为主,这是准确定位的要求。因为大部分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所培养的音乐生都是师范生,他们将来绝大部分是要从事各类学校的音乐教学工作,是未来的音乐教师。因此,他们的声乐 学习不仅是要学会怎么唱,更主要的是要学会怎么去教别人唱。从这种意义上来看,师范生与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有着本质的区别。

对于这个问题,研究者的普遍观点是,我们应该以师范教育为主,正确定位学生的知识基础,多进行师范基本功的培养,如讲课能力、示范能力、教育教学法等,同时兼顾表演教育,因为表演并不是演员的专利,它同时也应该是音乐教师的基本功之一。音乐是一门表演艺术,离开了表演,它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兼顾基本功培养,通过系统的声音训练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歌唱姿势和 科学 的呼吸、发声 方法 以及歌唱技能技巧,这一过程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进行示范性表演。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如果既能上好课,又能在舞台上为大家演唱,那么,教师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将会更加高大起来,而且音乐艺术表现的审美功效也会大大增加。

2.教学模式的转变

新的世纪,随着高等学校扩招,学生的数量有了很大的增长,传统的“一对一”授课模式显然已经不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势。大多数研究者指出了这一点,并提出了要改革传统的声乐教学授课形式,建立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模式的观点。声乐教学中“一对一”的授课方式是指教师与学生进行单独的授课形式。这种授课方式个性化较强,强调你教我学,我说你背,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之间缺乏互相观摩和交流的机会,学生仅仅知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对将来教学中所遇到的形形色色的问题却感到无所适从,不知如何下手。随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扩大招生,声乐教学仍沿用传统的“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要求与发展。

基于以上原因,有的研究者提出,在高师声乐课中,可以采取以个别课为主,理论课、小组课、集体课并存的教学模式。课型的分类是指教学大纲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划分,其课时可以在声乐总体课时中灵活分配。理论课内容一般来讲包括基础理论与声乐教学法这两方面的内容,可以通过集体授课方式进行教学。集体课是解决声乐基础理论或技能技巧课学习中的共性问题,同时,还可以在集体课中进行声乐观摩,如观看声乐教学录像、名人名曲欣赏、名家声乐讲座等。这样集体课省去了原有“一对一”授课时教师对声乐理论的不断重复,同时也为小组课与个别课创造了有效的空间。

笔者认为,改革原有的教学模式关键在于沟通,因此,我们要实行互动式教学。所谓的互动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的导向作用,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自主思考和实践,然后教师再对结果进行点评。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习也有了主动性和针对性,且能发挥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长处,教学效果 自然 也提高了。

3.教学导向的转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高等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高等职业院校也受到国家的重视,成为了国家“十一五”计划的建设重点,而现有的普通高校的体制中,声乐教学的实践普遍不被重视,专门开设实践课程的高等院校不多,基本上以讲座形式或在学生毕业实习一两个月前笼统地进行讲授学习,使得学生的实践经验缺乏,难以适应社会和实践单位的要求。

笔者认为,高师学校应以职业教育为导向,紧紧围绕“师范”做文章,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声乐基础。具体做法是改革教育体制,增加实践课程在教学总量中的比重。首先,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学手段,引入 电子 化教学、观摩教学等方式,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知识面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又是综合素质的表现。其次,把组织多种形式的班级集体音乐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社会演出活动、进行艺术实践等作为实习课程,并指派专门的老师进行指导。这样可以突破过去校园封闭式管理手段,给学生创造走向社会的学习机会,以丰富学生从事音乐第二课堂的经验。再次,增加专业实习时间。定期安排学生在中小学教学实习,并给出实习要求,安排老师进行指导,在老师的指导下编写实习报告等。在校期间,学生教学实习的时间不能低于一个学期。

第五篇:声乐舞台表演表现力研究

声乐舞台表演表现力研究

摘要:声乐演唱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它既是听觉的艺术,又是视觉的艺术。舞台表演是培养学生在演唱中舞台实践的能力。本文针对声乐舞台表现力研究提出了几点关于加强声乐舞台表演表现力的建议,为声乐舞台表演实践提供理论教学建议。

关键词:声乐舞台表演;表现力;

中图分类号:J6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0-00-02

引言

当前,声乐教育者十分重视学生表演能力的培养。但学生受性格、心理因素、歌唱技能、实践经验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常在舞台上无法完全释放自己,存在怯场、形体动作僵硬、情感表达粗糙、缺乏感染力和舞台表现力等问题。因此,除了提高歌唱技能外,培养学生全面的舞台表演素质也显得尤为重要。唱得好,要演,唱不好,更要演,而且要演得真实,演得感人,二者相辅相成,这突出了舞台表演在声乐演唱过程中的重要性。声乐表演者基本舞台素养的培养,被视为是通向成功不可或缺的环节,在舞台表演艺术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视为开启表演之门的奠基石。

一、解放天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表演心理素质

影响歌唱者成功演唱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歌唱技能不成熟、歌唱前准备工作不充分、歌唱者舞台演出经验不足,还有身体方面、生理上的原因,如演出时身体欠佳、心理上演出时怯场等。其中,由于心理因素导致的演出失败是较为普遍的。表演课的首要环节就是要解除所有影响表演者尽情表演的一切禁忌,如怕丑、怯场心理等。有些学生在琴房唱得挺好,一上考场、舞台就无法正常歌唱。从人的本质属性看待自己,可以有助于正确看待自己与他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而避免放大自己在集体中的形象。有这样一个例子:在一节表演课堂上,学生模仿动物叫声、扮演孕妇、模仿受伤的战士等,开始时,学生都很比较害羞,做得不自然,但经过数节课后,学生不嘲笑彼此了,动作也比较形象,甚至还为做得逼真的同学鼓掌。经过反复训练,学生逐渐摆脱了害羞心理,开始敢于大胆表现各种形象,真正达到无我、不拘、不惧的程度。在声乐舞台表演艺术课程中,教育者也可以借鉴影视表演专业相关训练,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以帮助学生卸掉包袱,敢于表现,勇于锻炼自己。

二、提供舞台表演实践平台

培养学生的舞台综合素质首先需要为学生营造浓郁的舞台表演实践教学气氛和良好的环境,这就要求学校领导阶层和教师为学生提供声乐舞台表演实践的平台和机会,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的艺术联欢活动、声乐交流讲座,校外声乐舞台比赛,丰富学生的舞台实践经验。“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即证明了舞台表演质量是需要建立在长期的学习、训练和经验基础上的,这是提高舞台艺术修养的必然环节。在众多的舞台表演平台上,学生可以磨炼自身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的能力,是逐渐提升阶段学习成绩的体现,学生在收获成绩的同时还可调动学习积极性。声乐教学者要将舞台表演的必要性、如何练唱等融入到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表演欲。并能在学生参演完及时与学生沟通、反馈意见和总结,为下次舞台表演提供借鉴经验,从而不断提升表演能力。

三、做好演唱前的准备

歌曲、歌唱与舞台表演三者之间存在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歌曲是歌唱的基础,而演唱者的表现能力是歌唱成功的关键,而舞台表演则是对歌曲作品外在的表达和传递。演唱者将自己感悟、理解和情感融入到作品中,可以提高作品的表达感染力,同时增强舞台表演效果。例如:教师在舞台表演实践教学中,教师应教会学生熟练掌握作品,首先教师引导学生熟悉作品,耐心琢磨和品味作品,歌词内容和旋律是基础掌握内容,还要引导学生对作曲意图、背景进行了解;其次,要对歌曲的曲式、调性、速度、声音力度等进行系统的掌握和分析;另外,要有准备地把控演唱速度与力度,这对作品情感和意境的表达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这也是构成完整音乐表现的物质基础;再次,音乐的审美价值也需要演唱者能够准确把握,音乐的旋律美、情感美主要通过声音的力度得以体现;最后,就是能够准确处理歌声的音色,音色是体现作品演唱的个人特色之一,这是歌曲情感上的要求,同时也是音乐表现的必然条件之一。客观上讲,人类音色是由情感来主要支配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使学生意识到情感在整个作品表达中的重要效果,学生应用心体会和琢磨歌词、韵律带来的情感体验和包含的丰富含义,只有心里有所体会,才能用心地表达出来。“感动别人”是艺术表演追求的目的与效果,若具备了上述条件,那么也就完成了歌唱前的准备,就需要对学生的舞台音乐表演能力进行提高,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和“神形兼备”等舞台表演能力,在课堂试唱时教师一定要提出相应的要求和标准,如要求学生做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将情感与声音、气息与声音、字句与声音等多协调统一,并始终贯穿于声乐课堂学习过程中。

四、强化训练,培养学生基本舞台表演能力

(一)唱、演并重,结合具体作品,从眼神、面部表情、手臂动作、形体姿态、舞台走步等方面训练歌唱的表现力和肢体协调能力。

1、眼神的训练。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表达歌者内心情感、表现歌曲内涵,引起观众共鸣的关键。通常训练眼神的动作有“近看、远看、定神、放神”等。通过练习,做到“心中有所想,眼中有所示”,“心通眼,眼通嘴,嘴带脸,脸心合一”。

2、面部表情的训练。面部表情是以内心情感体验为基础的外在情绪表现,不同的面部表情表达出不同的内心情绪,如喜、怒、哀、乐、愁、羞等。在实际的歌唱舞台表演中,面部表情还要遵循美和适度的原则,不过分夸张、不挤眉弄眼。

3、手臂动作训练有引、定、开、合等。每一种手势都有其表达的意思。如“引”,手势向上向外,表意境开阔“;定”,手势立而稳,则表意坚决“开”;,手势外展,表情绪热烈“合”;,双手收拢回缩,表沉思内省,等等。

4、形体姿态,歌唱者在舞台上站立姿势要积极、挺拔,姿态优雅大方,同时,又要能保持上身的自然放松,自如地进行歌唱呼吸。

5、走步,是指在舞台上的重心转换、上步退步、左右走动等。总之,眼神、面部表情、手臂动作、形体姿态、舞台走步实际是五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贯穿于表演的整个过程。

(二)以演为主,设计情节,让学生进行表演,以求拓展学生的感受力、想象力和表现力,以及表演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真实感、临场感,增强表演的感染力和可观赏性。情景表演练习如看花、寻人等,情绪表演练习,如失望、伤心、开心、愁闷等。

五、提高学生舞台表演技能调控及对歌曲的二度创作能力

舞台表演技能的“调控”心理需要学生积极参与舞台实践活动,从而不断强化自己的舞台自我感觉,加强驾驭自身心理和状态的能力。教师在舞台表演课堂中,教会学生将注意力集中投入到舞台表演的全过程,不要因为观众观看而增加心理负担,应将观众当做自己的朋友与亲人,向他们传递美妙的旋律、充沛的感情、艺术之美等,从而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使自己处于可调控的状态下。如此学生在舞台上演唱时更容易表现得台风自然、落落大方,进而淋漓尽致地发挥自身的演唱功力,并表达出作品的情感和内涵。

六、注重面部表情和舞台服饰的统一

声乐表演者舞台表现力还体现在面部表情和舞台服饰的完美统一上。人的感情产生时,在面部都会有表现,这就是表情。人的感情是复杂的,它产生于心里,但均由面部表现出来。人的面部表情尤为丰富,喜怒哀乐在真实的感情流露下,与面部的表现都是一致的,相反,一些虚假的感情就会表里不一,“皮笑肉不笑”。歌唱演员们在台上的表演亦是如此。要敢做、会做、敢表演,歌曲所表达的东西在面部一定要有所体现。歌唱演员在演唱歌曲时,如果未将感情投入到歌曲里,那么将失去了演出的意义。歌曲的演唱要引起观众的心灵共鸣,那些不单是来自华丽的词藻,优美的旋律,而是歌唱者的感情投入。对于舞台的穿着同样是一个很重要的静态因素。它是演员们表达歌曲的外在形象的重要角色。它来源于生活服装,但又与生活服装有很大的差别。这类服装要有利于歌唱演员在台上的活动和动作,也要满足广大观众的审美要求,其选择要与演唱风格相统一,演唱者通过歌曲的曲风和感觉来决定舞台的穿着,抑或长裙飘逸,也可夸张打扮。如果穿着跟演唱风格不搭调,就会给演出带来相反的效果。这些外在的穿着给表演者带来一定的自信,也会烘托出舞台效果,加之灯光的配合,使整场演出更完整,达到演出的目的。

七、小结

总之,声乐演唱中的舞台表演艺术是多方面知识的汇合,声乐教师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认真备课,因材施教地培养学生,在声乐演唱课堂上传授学生理论知识与演唱技巧,为学生提高自身的舞台表演及声乐演唱水平打下良好基础。如果教师不能运用科学的教学训练体系,而只是在声乐课堂教学中反复强调技巧训练,而不把演唱与舞台表演结合,学生很难达到熟练掌握运用声乐课程所学。所以,只有不断探索舞台表演与声乐课堂教学融合研究与实践问题,才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发挥舞台表演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作用,才能使我们的声乐演唱艺术得到不断升华,趋向于完美的表达。

参考文献:

[1]龚亚虹.声乐课堂与舞台表演融合的实践教学研究[J].音乐时空(理论版),2015,14:183.[2]张昕.高师声乐舞台表演专业教学模式研究[J].黄河之声,2015,09:33.[3]黄志勇.声乐表演舞台美学探究[J].音乐创作,2015,07:134-136.[4]危瑛.论声乐课堂与舞台表演融合的教学研究与实践[J].大众文艺,2014,24:222-224.[5]罗建玲.声乐舞台艺术表演训练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2,40:22-23.

下载声乐心理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声乐心理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心理课题研究

    三、本课题研究的背景我们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分析证明:就“教师素养、行为、人格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目前国内外有过大量的研究,其研究起点高、范围广、多角度,其中包括:教师......

    爱因斯坦心理研究

    爱因斯坦心理健康演讲稿 下面我将展示我的研究报告——爱因斯坦心理健康研究。 先为大家介绍一下爱因斯坦这个人物。(„„) 我的研究是从六个方面进行的,第一,心理健康总概貌;第......

    浅谈克服声乐表演的恐惧忧虑心理

    浅谈克服声乐表演的恐惧忧虑心理 走上舞台,面对观众,唱上几首动听的歌曲,对于一个技术纯熟,久经锻炼的演员来说,可能易如反掌,优雅的舞台形象能侧面反映出表演者的实力。有......

    浅谈声乐演唱过程中的心理调控作用

    浅谈声乐演唱过程中的心理调控作用 内容摘要:演唱者在演唱声乐作品时,部在有意或无意地进行着心理对演唱技法和歌唱情感的控制。在演唱中如何利用心理的调控作用来提高演唱技......

    “一对一”声乐教学的研究与探讨

    文章编制扣扣:一**一六五三九八二 “一对一”声乐教学的研究与探讨 摘要目前在普通高等院校的声乐教学中,一直以来沿用的就是“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

    声乐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论文(合集5篇)

    摘要:针对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存在的诸多不足,本文将从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堂教学模式现状入手,结合限制学前教学专业声乐教学发展的主要因素,重点研究做好学前教学专业......

    中小学声乐教学策略研究论文[精选5篇]

    摘要: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声乐教学旨在提升学生的艺术特质,培育学生良好的音乐素养。在新课程背景下,声乐教学要紧扣《音乐课程标准》,致力于培育学生的审美能力、......

    幼师声乐教学探索与研究(模版)

    幼师声乐教学探索与研究 摘 要: 幼师教育是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幼儿教育紧密相关,随着家长认知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幼师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幼师这个职业是从事幼儿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