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如何培养学生参与历史教学的意识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如何培养学生参与历史教学的意识
历史是一门既深刻严肃又丰富生动的学科,如果我们只注重了它深刻的一面而忽视了它丰富多采的一面,只注重了它严肃的一面而忽视了它生动活泼的一面,则往往会使学生对历史产生退缩、畏难、回避的情绪,从而影响整个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充分调动各种有效手段,营造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情绪的重要因素、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而创设学习历史的情境则是学生主动参与的必要手段。那么,如何营造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和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呢?让我们来共同努力,探讨一条让学生参与历史、亲近历史、学好历史的路子。
一、营造学习历史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和愉快地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学生灵感的源泉。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哲理性的语句都强调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兴趣不是天生的,是在学校、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是人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培养的。因此在目前的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和谐教育”,才能让学生在融洽和谐的气氛中,以积极向上的心态,以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和饱满的学习情绪,主动、积极地从历史知识的海洋中汲取营养,铸造人格,提高素质。所以,教师要让学生以极高的热情、极大的兴趣投身于学习、参与教学。正如苏联教育家赞科夫在《教学与发展》中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从这段话中,我们看到了教学中学生情绪的作用。课堂教学的主体——人(教师与学生),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个体。在教学中,营造充满生机活力的教学氛围对于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结合我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谈谈教学体会。高一《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四章是学生较难掌握的一章内容,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革命派两种新旧势力的斗争,即民主共和思想与专制、独裁、复辟势力的斗争。但是学生在学习本章的时候并不感兴趣,对其中的内容乏味且易混淆。针对这种情况,我在上课前后注意了以下问题:
用心爱心专心 1
第二篇:浅谈历史教学中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1
浅谈历史教学中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 福建省永安市第三中学简文玲 摘要: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是每个历史教师在深化历史教学改革时都要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历史教学;参与意识;能力 德国教育学家昂斯多德认为:“不称职的教师强迫学生接受真理,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学生主动寻求真知”。因此,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当今历史课改关注的一个热点。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呢?这是每个历史教师在深化历史教学改革时都将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实践,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良好的师生情感,是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的前提 教学活动是一种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课堂上不仅应有知识方面的信息,更应该有情感方面的交流。教师对学生的厚爱、信任、期望和鼓励能成为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动力;教师一个肯定的目光或者一句肯定的话语,能产生使学生充满信心、热情去争取成功的威力。作为家长,我常听孩子说,喜欢某个教师,大家便爱上他的课,不喜欢某个教师,便不爱听他讲的课,不学他所教的学科。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师生情感对学生的学业影响很大。试想,如果学生不爱学某个教师所教的学科,何谈得上“参与”呢?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以自己良好的情感去诱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应把对学生的爱带进课堂,以和蔼可亲的教态、饱满的精神和良好的情绪,创造出一种和谐的气氛。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环境中产生探求新知的兴趣,萌生追求知识与技能的愿望,让学生心中迸发出创新的思想火花。如果教师能以满意的情绪对待学生的每一点微小的进步,以宽容的情绪对待学生的差错,那么,师生关系必定亲密、必定融洽。而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必将为学生的主动性发展、主体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课堂教学也必将焕发出生命和活力。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的关键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时,他们才会产生想学的动机、需要的情感。有兴趣的学习会事半功倍,学生有了这种内在需要,就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相反,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甚至是在被迫的状态下学习,学习的效果必定是事倍功半。善于引导学生产生求知若渴的心态,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是一位教师成功教学的关键,它能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有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和能力的发展。在教学活动中,我尝试了以下几种激趣的手段:
1、精心设计新课导语。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常以复习旧课的方式导入新课,手段单一,经常如此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新课程改革后,我在新课导入时采用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不断地创新,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例如,在学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第19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时,我首先用多媒体展示“希望工程”宣传照——“大眼睛”。请学习小组介绍照片上得到希望工程资助的姑娘的成长历程,并让学生讨论:能给这幅照片加上你认为最恰当的标题吗?通过学生的热烈讨论,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学习新课内容迈好了关键的第一步。
2、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情境教学即教师通过一定的语言、声音或画面去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让学生处于现实的景象中,使学生思维处于最佳活跃状态,从而达到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积极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启迪他们的创新意识。例如:可以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和语调的变化来丰富教学语言,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师生情感共鸣。又如,巧妙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习惯等。
3、适当增加一些趣味性的史料。中学生,尤其是初一、二的学生,在心理上处于从儿童期向青春期的过渡的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他们对“很久以前„„”这样的故事充满了好奇,如人类的起源,各种社会形态的演变,各族人民生活与斗争等内容对学生来说都有很大的吸引力。有了好奇心,就会激发求知欲,进而去探索。教师可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在课前布置学生去查找相关的史料,新课学习时让学生进行补充,从而激发其学习历史的兴趣。如,我在教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第18课《三国鼎立》时,课前布置学生去查找相关史料,那节课学生们补充了“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隆中对”、“火烧赤壁”、“过五关斩六将”、“七擒孟获七纵孟获”等故事,学生兴趣特别高,大多数参与到了教学中,直到下课铃响,还意犹未尽。后来,我还专门开设了一堂“三国历史人物故事会”的活动课,以补充这一课时间的不足和满足学生兴趣的需求。实践证明,在教学中适当增加趣味性史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一个有效的手段。
三、实施分层次目标教学,是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的途径
多元智力理论指出:每个人的智慧类型不一样,他们的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学习优势、学习风格也不一样,因此,每个人的具体学习方式是不同的,不同层次的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便有大小强弱之别。教学过程中如果忽视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要求所有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运用同样的学习条件,以同样的学习速度掌握同样的学习内容,并要求达到同样的学习水平和质量,势必导致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吃不了”,有些学生根本不知从何“入口”的结果。
要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就必须采用“区别对待,分层施教,全员参与”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水平线上得到较好的发展。因此,我们要综合教学大纲要求、教学目标和学情等诸多方面的要素,进行分层次教学。比如可以依次分为:基础层次、技能层次、创造层次等若干层次。基础差的学生完成基础层次目标,即了解、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中等成绩的学生完成技能层次目标,即对史实的分析、理解;成绩好的学生完成创造层次目标,即史实的课外延伸和活动探究。如:在学习《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时,我提出了以下问题:
①结合地图《明清经济的发展》,说说明代从国外引进的农作物品种有哪些?其中哪些是高产作物?哪些是经济作物?这些作物的引进将起到什么作用?
②手工业发展状况是以哪几个手工业部门为例介绍的?这些部门有哪些突出成就? ③商品经济活跃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④“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其中“机户”和“机工”各是什么人?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它所描述的情况出现于何时、何地、何行业? ⑤假设你是明朝的一位“机户”或“机工”,想象一下,你一天的生活将是怎样?最大的梦想是什么,觉得与机户(机工)关系合理吗? ⑥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和影响? 从学生的选题来看,基础较差的学生一般选择①②③④,因为这四道题的答案大都可以从书本上直接找到,能力较强的一般选择⑤⑥,第⑤题属开放性试题,第⑥题必须具备一定的归纳能力。尤其是第⑤题能力较强的学生选择的偏多,第⑥题也有部分能力中等的学生选择。这样,通过采取“分食制”的办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满足。只有采取教学目标分层递进的方法,才能有效激发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兴趣,增强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信心,才能使他们变被动式接受为主动式探求。
四、能力的提高,是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的目的和条件
俗话说“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却可受用无穷。”这里的“渔”指的是方法、能力。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参与”的本领。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主要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1、阅读能力。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益,而且对学生将来获取知识、进一步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需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精读与粗读相结合。粗读指的是简单阅读课文的章、节、目的教学内容,大致了解课文内容的全貌,精读则针对教材的重、难点,带着问题有目的性地读;二是要做到“三到”,即“眼到”、“手到”、“心到”,使阅读与思考相结合,从而有效获取文本的信息;三是要养成圈点评注的习惯。要求学生边读边用笔在书上划出一些重要的信息,有心得体会的地方可写下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2、分析、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促使他们遇到问题时就会积极开动脑筋去想、多想、善想、会想,对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要调动学生的思维,养成他们动脑筋的习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必须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从历史知识本身提出各种带有启发性、趣味性、开放性的问题,或充分利用课文的“动脑筋”、“活动探究”等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从而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
3、交流合作能力。讨论是人们进行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特点及学情来创设问题情境,开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活动。既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又要让他们养成虚心听取和尊重他人意见的习惯。这样,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激发,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有利于塑造学生自信和尊重他人的人格。此外,归纳总结能力和收集整理历史资料等能力也是历史学习所必须具备的重要素养。学生具备了各方面优秀的能力,就为他们更好地参与历史教学提供了资本和条件,而积极参与历史教学又使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
第三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的情感培养(一)
高中历史的情感培养
(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理念的不断变化,传统的教育制约着教育的快速发展,受到很大新理念的挑战,从高考方式、学校管理、课堂组织形式和教育评价等都要进行变革。作为站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历史教师我们该做何准备才能胜任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呢?与时俱进、创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这是适应教育事业发展、胜任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认为,提高历史教师自身素质,特别是学科情感方面的培养则是胜任新课程改革的首要的重要环节。
情感,指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积极的情感能使一个人处于愉快的情绪状态中,反应敏捷;而消极的情感则使人的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可见,情感对学生认知活动中的智力操作影响很大,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因此,面对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学生思想知识的不断开拓,教师的学科情感尤为重要。传统的教学,长期以来由于受特殊认知模式的影响,认为课堂教学是纯粹的知识传授,我讲你听,我板书你笔记,很少涉及到情感教育。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情感认识和内心体验,而无法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一、课题调研提出的问题
近日,我们对高中二百名学生进行一次关于“国家现状与历史课教学”的问卷调查,调查涉及“历史课的兴趣度、历史课课程设置、历史课教学方法、获得时政历史的兴趣及渠道,还有目前国家现状与历史课的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等二十个问题。
1.历史课面临信任危机
在“你喜欢历史课吗?”的问题中,“一般”和“不喜欢”竟然达到92%,“喜欢”仅占7%,调查显示学生对历史课的信任度日趋下降,面临信任危机,教改的迫切性突显。
2.历史课兴趣度偏低
在“你最感兴趣的社会科学是什么?”的问题中,调查显示“哲学”和“经济学”占25%,“心理学”占70%。调查结果表明,高中生对历史对高中课程设置兴趣度偏低,心理压力寻求解脱的迫切性突出。
3.政治历史责任感淡化
在“你经常与父母或朋友谈论历史话题吗?”的问题中,调查显示“不经常谈”和“从来不谈”占76%,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历史责任感淡化,课业负担挤压时事历史严重性突出。
4.强烈要求改进教学方法
在关于“历史课教学方法”的问卷内容中,调查显示,喜欢“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开导、鼓励型”的教师占90%,喜欢“激情、微笑、以情感人”占53%,在教学中学生喜欢上课时能“生动形象教学,寓言、名言、故事、实例”占70%以上,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学生学会做人”占71%,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改进历史课教学方法要求强烈,提高教师素质紧迫性突出。
从问卷调查的种种数据充分显示,在传统的历史课教学中,历史课无论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或解决现实实际问题都无法激起学生对政治科的信任和兴趣。历史教师加强学科情感培养,已是新课程改革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5.增强学习动力,扩大学科亲情
高中新课程改革后的高中历史课课程,内容包括近代现代史、经济学、历史学、法学等学科。所学的基本观点、原理对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理解、分析社会现象,特别是帮助自身成长提供了很多现实性的帮助,是一门具有时代感、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学科。教师在讲授课程时应不断地对学生强化此观点,不能让学生误以为这是一门“讲条条、背条条、考条条”的僵死的学科。讲授时应紧密结合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实例,教会学
用心 爱心 专心 1
生实实在在的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后可能产生的正面效应。如:在哲学课的教学中,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世界观,就能解决多少生活中困惑的问题,甚至历届高考的语文作文题都以哲学原理作为题材或理论依据;再如学会“两分法”能使自己明显地感觉到成熟了、理智了。这样的教学,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力明显增强,学科兴趣油然而生。教学效果明显提升。同时,要增强学科学习动力,重视师生的人际交往的情感因素,也是扩大学科亲情的重要因素。师生情谊深厚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不可忽视的的一个重要心理条件。“亲其师而信其道”良好的师生情谊有利于保持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学生将会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教师的人格魅力将会积极影响学生,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也会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因为师生之间的情感会对其交往活动和关系产生直接作用,最终影响教学和教育的效果。教师应重视师生人际交往中的情感因素,努力以自己良好的情感去引发学生良好的情感,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以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优化学习效果。
用心 爱心 专心 2
第四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历史教师的情感培养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历史教师的情感培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理念的不断变化,传统的教育制约着教育的快速发展,受到很大新理念的挑战,从高考方式、学校管理、课堂组织形式和教育评价等都要进行变革。作为站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历史教师我们该做何准备才能胜任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呢?与时俱进、创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这是适应教育事业发展、胜任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认为,提高历史教师自身素质,特别是学科情感方面的培养则是胜任新课程改革的首要的重要环节。
情感,指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积极的情感能使一个人处于愉快的情绪状态中,反应敏捷;而消极的情感则使人的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可见,情感对学生认知活动中的智力操作影响很大,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因此,面对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学生思想知识的不断开拓,教师的学科情感尤为重要。传统的教学,长期以来由于受特殊认知模式的影响,认为课堂教学是纯粹的知识传授,我讲你听,我板书你笔记,很少涉及到情感教育。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情感认识和内心体验,而无法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一、课题调研提出的问题
近日,我们对高中二百名学生进行一次关于“国家现状与历史课教学”的问卷调查,调查涉及“历史课的兴趣度、历史课课程设置、历史课教学方法、获得时政历史的兴趣及渠道,还有目前国家现状与历史课的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等二十个问题。
1.历史课面临信任危机
在“你喜欢历史课吗?”的问题中,“一般”和“不喜欢”竟然达到92%,“喜欢”仅占7%,调查显示学生对历史课的信任度日趋下降,面临信任危机,教改的迫切性突显。
2.历史课兴趣度偏低
在“你最感兴趣的社会科学是什么?”的问题中,调查显示“哲学”和“经济学”占25%,“心理学”占70%。调查结果表明,高中生对历史对高中课程设置兴趣度偏低,心理压力寻求解脱的迫切性突出。
3.政治历史责任感淡化
在“你经常与父母或朋友谈论历史话题吗?”的问题中,调查显示“不经常谈”和“从来不谈”占76%,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历史责任感淡化,课业负担挤压时事历史严重性突出。
4.强烈要求改进教学方法
在关于“历史课教学方法”的问卷内容中,调查显示,喜欢“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开导、鼓励型”的教师占90%,喜欢“激情、微笑、以情感人”占53%,在教学中学生喜欢上课时能“生动形象教学,寓言、名言、故事、实例”占70%以上,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学生学会做人”占71%,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改进历史课教学方法要求强烈,提高教师素质紧迫性突出。
从问卷调查的种种数据充分显示,在传统的历史课教学中,历史课无论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或解决现实实际问题都无法激起学生对政治科的信任和兴趣。历史教师加强学科情感培养,已是新课程改革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5.增强学习动力,扩大学科亲情
高中新课程改革后的高中历史课课程,内容包括近代现代史、经济学、历史学、法学等学科。所学的基本观点、原理对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理解、分析社会现象,特别是帮助自身成长提供了很多现实性的帮助,是一门具有时代感、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学科。教师在讲授课程时应不断地对学生强化此观点,不能让学生误以为这是一门“讲条条、背条条、考条条”的僵死的学科。讲授时应紧密结合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实例,教会学生实实在在的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后可能产生的正面效应。如:在哲学课的教学中,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世界观,就能解决多少生活中困惑的问题,甚至历届高考的语文作文题都以哲学原理作为题材或理论依据;再如学会“两分法”能使自己明显地感觉到成熟了、理智了。这样的教学,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力明显增强,学科兴趣油然而生。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同时,要增强学科学习动力,重视师生的人际交往的情感因素,也是扩大学科亲情的重要因素。师生情谊深厚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不可忽视的的一个重要心理条件。“亲其师而信其道”良好的师生情谊有利于保持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学生将会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教师的人格魅力将会积极影响学生,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也会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因为师生之间的情感会对其交往活动和关系产生直接作用,最终影响教学和教育的效果。教师应重视师生人际交往中的情感因素,努力以自己良好的情感去引发学生良好的情感,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以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优化学习效果。
6.注重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脑袋装到另一个脑袋里,而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新课程标准最大的特点就是增强了人文性,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重视学生道德主体性发展。这就要求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具有相当的人文素养。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特别重视情感对学生的激励作用,要用自己热爱学生的感情之火,燃起学生的情感火焰,这对中学生尤其重要。教师要善于观察和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并针对某些进步或成功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表扬的形式可多种多样,如口头、书面、点头、微笑等;范围可拓宽,如:考试、作业、笔记、回答问题。适当的表扬如同给学生注入了兴奋剂,学生由此获得前进的动力。在这里,情感就是热爱、信任、尊重。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情感,表现在教师的语气语调里,表现在他的每一个手势里,表现在对每一个学生关爱的眼神里,也表现在每一块脸上的肌肉活动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信息,这种信息,能调动学生的正性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以,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能吝啬对学生付出爱与情感,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7.面对现实情境,正确引导教育
历史课教学背靠的是社会大舞台,面对的是时代新天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一堵“围墙”隔不断课堂和社会的联系,社会生活节奏变快,社会现象、形势风云变幻,课本内容往往使学生缺乏新鲜感。中学生关心社会,思索人生,对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针对学生感兴趣但又存在迷惑的社会现实问题设计教学,在教学中引用社会生活新鲜事例,尤其是联系学生身边的事例,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深刻思考,正确对待,不仅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必然要求,也是引发学生思想共鸣和师生“思
维共振”的重要途径。如现时期,人们对中国的非主体地位问题、人民币汇率问题、收入差距拉大问题、腐败问题、台湾问题等。对于这些问题学生非常关心,限于认识水平又难以搞清楚。这就需要历史教师从我国国情出发,用辩证的观点,正面引导和教育学生,坚信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前景一片光明。从高考来看,命题涉及社会热点的程度在加强,这也要求历史教师在设计教案时,紧密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国际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搞好问题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就是意味着教师要花大量时间精力关注时政,挖掘热点,要求教师具有对社会、生活的深刻的洞察力。历史教师不能满足现有教学方法的运用,要坚持与时俱进精神,开拓创新,按照“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事实教育人”的原则,针对学生好说、好动、好参与的特点,做到讲解与讨论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动脑与动手结合,动脑与动口结合等,研究探索出更有利于提高历史课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增强教学实效性的新方法、新手段,并在教学中适应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变换教学方式,贯彻教学新理念,提高教学效果。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也”。教育本来就应该是充满感情的事业、充满爱的事业,如果把教育变成枯燥的单纯的知识传授,而且用分数去激化其中的厉害关系,把正常的做人,生活必须的情感素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排斥在教育的过程之外,教育就会出现巨大的危机。情感教育,它和智育、美育一样,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动之以情,学生会之以情。由无数“情”的操作而综合为“情操”的生成,达到心灵与心灵的耦合。新课程改革对历史教育的目标就会水到渠成。
第五篇:加强历史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摭探论文
摘 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能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历史核心素养。文章从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优势、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三方面,对加强历史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进行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历史教学;问题意识;核心素养;教学质量
问题意识是人们产生疑问和困惑时,努力寻求答案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促使人们进行主动学习和探索。历史学科的过去性要求学生能够站在历史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在历史学习中,历史问题意识作为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的心理状态,表现出来的是学生能够在历史素养的基础上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以积极的态度进行探究。历史问题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在问题的探索中提升核心素养,同时,又在历史素养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进而推进学生素养和思维的双向进步。本文从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优势、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三方面,对加强历史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历史教学仍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将有利于教师总结出更多更好的教学策略,有利于历史教学的顺利开展。
(1)教学观念落后。受传统观念影响,有的历史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教授历史知识以让学生死记硬背为主,很少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成了储存知识的“罐子”。这种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时间,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更不用说让学生探索新事物、了解历史事件的深刻含义了。学生对于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不能质疑,个性得不到发展,思维被抑制,对历史学习失去了兴趣和动力,因此,教师难以提升历史教学成绩和学生历史素养。
(2)教学方式单一。在传统历史学习中,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教师在黑板上大量的板书。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往往会把教师的板书抄到笔记本上,在临近考试的时候进行突击背诵和记忆。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虽然能记住教师所讲的内容,但也只是照搬,缺乏分辨是非和探索的能力,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3)教育方式的约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学校、教师及家长都比较重视升学率。他们认为学生考进一个好的大学就会有一个好的未来,因而忽略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求,忽略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往往视历史为副科,认为可学可不学。这样的定位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很难提高教学质量。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优势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体,素质教育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需要学生主动思考,在历史学习中发现问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采用这种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中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历史、认识历史。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历史的乐趣。问题意识能促使学生在思考探索中获得新知,产生新的灵感。教师要制定学生问题意识培养方案,在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对学生的历史学习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具有总结和概括的能力、分析教材内容的能力。这样,能让学生学会更好地总结学习所得,更好地分析史料,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和质量,提升学生历史核心素养。
三、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在历史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比较差,问题意识薄弱,而且历史学科是通过大量文字进行讲述的,在很大程度上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历史教师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从问题中了解历史,从问题中学习历史。
(1)以问题意识为教学核心。教师要将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作为教学的核心,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都要围绕这个核心。学生养成良好的问题意识,就会善于发现问题,并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这样的教学才符合现代教育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能尽情地展现自我,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2)探究问题意识培养途径。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主要途径是积极参与教师所提出问题的讨论,在参与中发现、探究、交流。这样的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历史教学效果。有专家研究过学生所具有的想象力的特征和发展趋势,数据证明在教学中使用问题式的教学方式更易于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现有水平,以便于教师开展针对性教学,不断优化教学设计。学生在问题意识的影响下,思维会更加活跃,探究欲望会更强。可以这样说,在一定程度上“问题意识”释放了学生的天性,学生不再是教师讲课的倾听者,而是课堂的主宰,会表现得更有生机和活力。
四、结束语
历史问题意识的养成,是养成学生人文素养的前提,是体现历史教学核心价值的精髓,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喻照安,周娇.构建质疑课堂,实施对话教学--推动中学历史课程教学变革的新基点[J].湖北教育,2017(08).[2]傅瑜.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思考和实施[J].中学教学参考,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