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的美术创造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美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美育与其他教育不同,它是通过“寓教于乐”的方法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从而进行美化自身的教育目的。美术课的开设,不是以培养画家为目的的,而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想像能力。当前,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本文就培养农村小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创造能力来谈谈几点认识。
一、沟通情感,缩短农村孩子与教师的距离。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的“人际关系”理论和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的“合作教育学”思想都把师生关系提到办学水平的高度来认识。事实也证明,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否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反之就会妨碍教学质量的提高。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新型的教育价值观已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时空观,同时,也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一种平等的、相互作用的新型关系逐步建立。这种新型关系可促进师生之间广泛的交流和沟通,使双方在这种交流和沟通中获得人性的自我完善和自我表现。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有些孩子的家庭条件较差,他们需要更多的关爱,只有深入了解了他们的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发展特点,我们才有与学生和谐相处的基础。教师应该始终明确自己的身份是学生的服务者、学习的引导者和兴趣的激发者。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一旦被激发,他们就会自觉地要求学习,自然地要求上进。
二、激发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农村教师更要充分利用现有设备,通过直观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创新能力。只有搞好课堂教学,才能大面积提高学生美术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地学习,就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运用现有的教学设备就非常有必要。教师通过找些资料,如挂图、画册、录像、幻灯、影碟等,让学生观看和欣赏;通过声音、图像、音乐刺激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生动丰富的素材资料,将学生从课堂枯燥的说教中解脱出来。只有通过大量的作品欣赏和教学示范,才能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不断的艺术熏陶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创造能
力。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用所学的剪、拼、撕、贴、刻、折等制作方式,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技能的培养,改变以单纯传授知识和模仿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学中采用富有时代特色的新颖有趣、逻辑性强的内容来调动学生的创造兴趣,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实践中进行观察、思考、想像,鼓励学生努力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逐渐形成相应的技能。学生只有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了爱好,培养了兴趣,将课堂知识变成独立的操作能力,才能培养其美术创造的意识。
三、培养美术技能是提高创造能力的要素。
美术是一门造型艺术,它与技术有着必然的联系,可以说没有造型技能就没有美术。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美术又是一种技术活动。技能训练、技巧的形成是美术活动中的重要过程。技能又是创造力“行为能力”要素的主要成分,也就是说创造力是整体,技能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我们在强调创造力培养的同时,又不能排斥技能训练,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先应培养学生基本的美术技能。就像英语中的字母,语文中的拼音、偏旁一样,要让小学生掌握使用最初级的艺术语汇的技能,为更为复杂的美术创造提供能量储备。这方面的学习可以通过欣赏和实践两个途径来实施,如向学生介绍和传授优秀美术作品的技术特征;通过作品风格对照,揭示形成风格的要素;通过形式与内容关系的分析,使学生对各种艺术语汇运用有所了解,如形状、色调、材料的肌理等形式元素的语言性把握。这一目标向教学提出较高的要求,即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时常结合对美术作品的赏析,不能为技能而技能,其目的就是对学生视觉感受性的培养,促使其审美经验的不断积累,为进一步创造储入能量。
四、因地制宜,利用乡土材料体验创造乐趣。
众所周知,上美术课要准备很多材料,如橡皮泥、积木等,这些材料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花费;如果没有这些材料,美术课便难以开展。为了改变现状,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美术的创造能力,我提倡学生将乡村随处可见的材料引入课堂,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去做的:1.绘画方面,可以选择节约材料的形式,教学以线描为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构图技巧,还能培养学生的写生能力和丰富的再造想像力。绘画以农村为题材进行写生或创作,不仅形成特色,还从中给学生进行了爱家乡的思想教育。2.工艺课的灵活性更大,除了简单的剪纸外,还可以让学生在这些基础上进行想像、创意,剪出与众不同的花样来。对泥塑,没有橡皮泥,可以利用学校附近砖瓦、陶瓷厂所用的泥土,泥土大小不受限制,这样更能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创造力。树叶也是农村到处可见的,用各种各样的树叶制作树叶画,学生特别感兴趣。用家里的蔬果制成果雕,让学生真正体验生活带来的乐趣,体验艺术的魅力,同时使课堂更加有活力。3.欣赏课除了欣赏书本上的作品外,还可以走出户外,欣赏家乡的新楼房,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培养立志为家乡建设作贡献的思想感情。设计十年后家乡的面貌,如楼房、马路、学校的样子等,使学生的思维无限地得到延伸。
第二篇:小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欣赏是美术教学中最常见的活动,这是由美术教育的直观性所决定的。眼看心思成为学习美术主要的途径。但在欣赏活动中,仅让学生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是远远不够的。艺术作品的产生有特定的时代文化背景,又与艺术家本人的才能、性格等有直接关系。这些都应该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到,使学生对艺术家及其作品有较全面和立体的认识,才能使学生在美术欣赏课中受到多方面的教育,得到全面地发展。在此基础上,如果能调动学生的自发思考、自主探究,创新才能成为可能。因为创新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具有探究精神。这也是美术欣赏要达到的目的。
所以,就目前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从事小学美术教学的点滴经验,谈谈自己的些许想法。
一、启发诱导,激发兴趣
正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我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美术欣赏课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陈旧,使学生上欣赏课味同嚼蜡,兴趣索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是欣赏课要解决的第一个难点。这时教师的“启发诱导”至关重要。
在岭南版第六册《古老的交通工具》这一节课中,我以提问的方式导入,引导学生从今到古。
(1)、“假如你穿越时空来到了汉代,你们那个时代的交通工具都是什么样的?”,(2)、“ 假如你来自年代久远的原始社会,那么平时出行你都会乘坐怎样的交通工具?”,(3)、“假如你就是大唐的天子,你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你的臣民他们又是怎样的生活情况吗?”….这种种的假设,使学生很自然的就融入到了古代人的角色中,自己忽然变成了一个古代人,他既新奇,又激动,所以,他很乐意以主人的身份带我们大家一起进入到古代社会,从而接触、认识、学习“古代的交通工具”。当然,学生课前资料的收集和充分准备是前提。
二、自学新知、发现疑难
以往欣赏课的一大弊端就是学生在没有充分观察、感受一幅作品时,教师的讲解就已经开始了,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而课前预习能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参悟作品,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开始,预习要根据教学目的精心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每一幅作品。设计预习题主要是针对低年级的学生,中高年级的课前预习一般不用提出问题,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时,自己寻找问题。
在岭南版第六册的教材《巧变虚形与实形》中,我就让学生上课前作了个预习,并把不理解的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问题(1)、什么是实形?在哪里见到过实形作品?什么是虚形?举例说明。(并出示相关图片或作品)
(2)、对称形有什么样的特点?请举出几个对称形的艺术作品。
(3)、对称形有什么样的艺术特点?几个简简单单的问题,就把这节课的知识点给解决了。
三、讨论交流、适时点拨
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对要欣赏的作品有了一定的感受,这时,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要让他们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小学生感受的审美成份和质量虽然是有限的、低层次的,但确实是他们的亲眼所见、亲身所感。教师在教学时要给学生更大的心理空间。不要以自己的角度来审视学生的表现;更不能不顾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语言能力,用过于理性化、专业化、成人化的语言对作品进行分析、点评;不要教给学生所谓的“标准答案”,因为任何一件美术作品在不同的人看来可能有不同的评价和感受,即使是同一个人,对同一件美术作品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中都可能有不同的评价和感受。
教师在教学时要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让学生多看、多说,让学生多探讨、多交流。学生通过交流,把自己对作品独到的见解和鲜活的思维充分展现出来,同时也知道了自己的感受与别人的感受存在的异同,教师再适当地对作品的含义和与此对应的形式作一些规范的理性分析,从而让学生个体感受与群体感受达成“共振”,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和培养。
教师在教学时要给学生更多的欣赏视角,首先要告诉学生,一幅作品不能孤立的去分析,比如可以把同一时期、同一画派的作品作比较欣赏等。其次是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要给予高度的赞扬、热情的鼓励,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评价标准。
在小学美术课堂上,“爱讲话”是一个普遍现象。“爱讲话”有时会是在讨论刚刚结束后,有时是在看到喜欢的图片或作品,有时是在画画的过程中。其实,作为教师,看到学生这么“爱讲话”应该高兴。因为这恰恰说明学生对这节课感兴趣,有讲不完的想法,他很希望跟自己的同学去分享自己的想法。所以,在这个时候,老师不应一味的去 “镇压”,觉得这样“吵”影响了课堂纪律,而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受到了打击。
四、课后练习、巩固内化
现有小学美术教材中,美术欣赏很少有明确的课后作业或者练习,知识得不到巩固,加之欣赏活动多而分散,学到的知识很快就忘记了,所以,在教学中,可以给每节欣赏课设计不同类型的课后练习。如岭南版第五册《各式各样的民居》中,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去和家人或邻居谈论交流他们家乡的民居,以及在民居的背后发生的一些故事。或者一个单元的欣赏课学完后,来一场知识竞答,针对这一单元的内容设计一些问答题,让学生抢答,同学们在互相抢答中,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内化。欣赏与评述课是小学美术教学的四大课型之一,是训练学生对视觉媒体的感受和审美评价能力的主要途径,其教育功能自不待言。但是,长期以来,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多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教师按照教材照本宣科,以课本为主导将美术作品介绍给学生,以期望达到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品位。其实美术欣赏不只是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技能,更重要是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审美趣味、创新能力和个性品质以及情感态度。
在岭南版第五册《各式各样的民居》中,通过让学生对传统民居的体验,逐渐内化为了一种乡土情感,在讲解欣赏的过程中,通过在一定人文背景的衬托下,古老的民居成了一件件的艺术品。这些具有深厚历史沉淀的民居不仅蕴含了复杂的民族情感因素,更传达出智慧含量丰富的的民族文化神韵……
卡西尔曾说过:“
第三篇:小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欣赏是美术教学中最常见的活动,这是由美术教育的直观性所决定的。眼看心思成为学习美术主要的途径。但在欣赏活动中,仅让学生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是远远不够的。艺术作品的产生有特定的时代文化背景,又与艺术家本人的才能、性格等有直接关系。这些都应该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到,使学生对艺术家及其作品有较全面和立体的认识,才能使学生在美术欣赏课中受到多方面的教育,得到全面地发展。在此基础上,如果能调动学生的自发思考、自主探究,创新才能成为可能。因为创新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具有探究精神。这也是美术欣赏要达到的目的。
所以,就目前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从事小学美术教学的点滴经验,谈谈自己的些许想法。
一、启发诱导,激发兴趣
正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我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美术欣赏课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陈旧,使学生上欣赏课味同嚼蜡,兴趣索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是欣赏课要解决的第一个难点。这时教师的“启发诱导”至关重要。
在岭南版第六册《古老的交通工具》这一节课中,我以提问的方式导入,引导学生从今到古。
(1)、“假如你穿越时空来到了汉代,你们那个时代的交通工具都是什么样的?”,(2)、“ 假如你来自年代久远的原始社会,那么平时出行你都会乘坐怎样的交通工具?”,(3)、“假如你就是大唐的天子,你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你的臣民他们又是怎样的生活情况吗?”….这种种的假设,使学生很自然的就融入到了古代人的角色中,自己忽然变成了一个古代人,他既新奇,又激动,所以,他很乐意以主人的身份带我们大家一起进入到古代社会,从而接触、认识、学习“古代的交通工具”。当然,学生课前资料的收集和充分准备是前提。
二、自学新知、发现疑难
以往欣赏课的一大弊端就是学生在没有充分观察、感受一幅作品时,教师的讲解就已经开始了,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而课前预习能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参悟作品,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开始,预习要根据教学目的精心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每一幅作品。设计预习题主要是针对低年级的学生,中高年级的课前预习一般不用提出问题,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时,自己寻找问题。
在岭南版第六册的教材《巧变虚形与实形》中,我就让学生上课前作了个预习,并把不理解的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问题(1)、什么是实形?在哪里见到过实形作品?什么是虚形?举例说明。(并出示相关图片或作品)
(2)、对称形有什么样的特点?请举出几个对称形的艺术作品。
(3)、对称形有什么样的艺术特点?几个简简单单的问题,就把这节课的知识点给解决了。
三、讨论交流、适时点拨
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对要欣赏的作品有了一定的感受,这时,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要让他们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小学生感受的审美成份和质量虽然是有限的、低层次的,但确实是他们的亲眼所见、亲身所感。教师在教学时要给学生更大的心理空间。不要以自己的角度来审视学生的表现;更不能不顾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语言能力,用过于理性化、专业化、成人化的语言对作品进行分析、点评;不要教给学生所谓的“标准答案”,因为任何一件美术作品在不同的人看来可能有不同的评价和感受,即使是同一个人,对同一件美术作品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中都可能有不同的评价和感受。
教师在教学时要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让学生多看、多说,让学生多探讨、多交流。学生通过交流,把自己对作品独到的见解和鲜活的思维充分展现出来,同时也知道了自己的感受与别人的感受存在的异同,教师再适当地对作品的含义和与此对应的形式作一些规范的理性分析,从而让学生个体感受与群体感受达成“共振”,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和培养。
教师在教学时要给学生更多的欣赏视角,首先要告诉学生,一幅作品不能孤立的去分析,比如可以把同一时期、同一画派的作品作比较欣赏等。其次是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要给予高度的赞扬、热情的鼓励,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评价标准。
在小学美术课堂上,“爱讲话”是一个普遍现象。“爱讲话”有时会是在讨论刚刚结束后,有时是在看到喜欢的图片或作品,有时是在画画的过程中。其实,作为教师,看到学生这么“爱讲话”应该高兴。因为这恰恰说明学生对这节课感兴趣,有讲不完的想法,他很希望跟自己的同学去分享自己的想法。所以,在这个时候,老师不应一味的去 “镇压”,觉得这样“吵”影响了课堂纪律,而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受到了打击。
四、课后练习、巩固内化
现有小学美术教材中,美术欣赏很少有明确的课后作业或者练习,知识得不到巩固,加之欣赏活动多而分散,学到的知识很快就忘记了,所以,在教学中,可以给每节欣赏课设计不同类型的课后练习。如岭南版第五册《各式各样的民居》中,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去和家人或邻居谈论交流他们家乡的民居,以及在民居的背后发生的一些故事。或者一个单元的欣赏课学完后,来一场知识竞答,针对这一单元的内容设计一些问答题,让学生抢答,同学们在互相抢答中,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内化。欣赏与评述课是小学美术教学的四大课型之一,是训练学生对视觉媒体的感受和审美评价能力的主要途径,其教育功能自不待言。但是,长期以来,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多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教师按照教材照本宣科,以课本为主导将美术作品介绍给学生,以期望达到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品位。其实美术欣赏不只是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技能,更重要是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审美趣味、创新能力和个性品质以及情感态度。
在岭南版第五册《各式各样的民居》中,通过让学生对传统民居的体验,逐渐内化为了一种乡土情感,在讲解欣赏的过程中,通过在一定人文背景的衬托下,古老的民居成了一件件的艺术品。这些具有深厚历史沉淀的民居不仅蕴含了复杂的民族情感因素,更传达出智慧含量丰富的的民族文化神韵……
卡西尔曾说过:“
为了欣赏艺术作品,他必须以自己的方式创造它,我们若不在某种程度上重复或重构一件艺术品得已产生的创造性过程,我们就不会理解或感受它。”可见,真正的艺术欣赏是不可能没有创造的。无疑艺术作品的的原创艺术家很富有创造性,但真正的艺术欣赏者,一个进行二度创作的“艺术家”,哪怕他还是个孩子,他也同样可以通过参与艺术欣赏活动激发和表现出丰富的创造性,艺术欣赏活动同时也为欣赏者创造性地发挥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电脑网络技术的发展,教师再也不用为查不到资料而发愁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为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制作多媒体课件成为美术教师上欣赏课的首选手段。教师制作的课件事无巨细,几乎尽善尽美。所以,对于以后的小学美术欣赏课,只要肯钻研、肯探究、肯实践,我相信会越来越受到小学生的欢迎和喜爱,并且从中学到丰富的美术鉴赏知识
第四篇:浅谈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浅谈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题目:浅谈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创造能力课堂教学观兴趣评价
摘要:本文从美术教学过程出发,探讨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具体做法,并进一步对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
摘要------(200字)
引言------(500字)
一、鼓励质疑,培养多项思维能力(800字)
二、巧设情境,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2000字)
1.巧设课堂环境,营造教学氛围
2.巧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率
三、让学生的审美情趣融入生活实践,提供广阔的创作空间(2000字)
四、展现创造,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2500字)1.激发创造的兴趣
2.启发创造思维
3.发挥创造力,实现创造
五、改革评价方式,促进创新发展(2500字)
1.以尊重、宽容、积极保护的心态来进行评价
2.评价主体和方式要多样性
五、结论(500字)--
六、参考文献(150字)----------------------------
第五篇:美术教学中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培养
美术教学中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培养
兵团农七师125团小学 付涛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美学观点和鉴赏美,创造美的教育活动。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美术课的教学活动就是从小对儿童进行感知美,认识美,了解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教育,陶冶美的情操,激发追求美的欲望,促进他们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提高儿童的美育素质,完成素质教育中的美育教育任务。通过教学实践和阅读大量理论书籍后,我认为要很好的对小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美术课的教学活动,必须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美育因素。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去发现美育因素,激发对美术课的强烈兴趣;运用多种教学媒体为学生提供美的材料;贴近学生生活,采用多种技能训练方法。才能较好的在美术课的教学活动中实施美育教育。
一、激情引趣,培养创造美的意识。
人们都知道兴趣是人的重要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一种积极的了解探索某事物的认识倾向和积极的活动倾向。兴趣是人们力求探索某事物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是人的认知活动的动力来源。学习兴趣能使学习任务变得积极,主动,从而获得良好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设计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特别是教学的导入,让学生学得主动,假如学习对他毫无兴趣,完全是强制性被迫学习,就会扼杀学生的学习意愿。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所学剪,拼,撕,贴等制作方式,加强学生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改变以单纯传知识和模仿为主的教学方法,采用教学中富有时代特色,新颖有趣,逻辑性很强的内容来调动学生的创造性,使教学内容与方法不断更新,变化。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实践中观察,思考,想象,鼓励学生努力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逐渐形成相应的技能,学生也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爱好,培养了兴趣,这更体现了创造教育的要求,也是将课堂知识变成独力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我在上五年级《吹印彩墨画》一课时,首先让学生欣赏一幅制作好的吹画,问“这幅画漂亮吗?”,学生们回答“漂亮极了”。“这幅画是我作的,但不是画的,是吹出来的”学生们看到这么漂亮的画,都说:“胥老师,我们也想做”,因为吹印画没有固定的模式,是偶然效果和人为的结果,学生们有意无意的吹着,积极性立刻高涨起来,也调动了学生更加喜欢美术课的欲望。让学生逐步掌握创造的方法,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制作能力,都得到极大的提高,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并得到升华和发展,开扩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收到较好的效果。
2、采用现代多媒体,提高审美能力 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孩子们是凭形状、色彩、声音和一般感觉而思考事物的,假如有人强迫他们用其他方法来思考事物,那么他就会有害学生的兴趣和天性。’’ 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立体的流动过程,包含着多重矛盾关系,要是这个过程成为一个优化的过程,要使它符合教育关系的规律与要求,并成为一个美的载体,首要任务是构思制定美育计划,在传授知识与审美教育中注重美术学科的思想性、情感实践、创作等因素的统一,也是将表现形式的内在美和具体操纵技能更加统一起来,打破长期学生照样临摹和对事物进行写生的传统教学方式,要做到“ 寓教于美”,就是渗透美育观念同时,有效的运用现代电教媒体,用直观、生动、形象等特点,以可看、可听、可静、可动,以其鲜明的色彩,生动的形象、悦耳的声音增强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在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同时,将基础知识的传授、基本技能训练和美术教学中的美育教育融为一体,如我在四年级剪纸课教学中,首先根据内容制定由浅到深的教学计划,精编教案步骤,自制录像带,通过电教媒体展现民间剪纸的特点,及了解剪纸的特点和表现技法,从直观去了解剪纸的造型方法,一般阴阳刻法,接着再用投影仪展示剪纸构图方法,让学生直观掌握剪纸的基本要求, 从而调动学生浓厚兴趣,让学生从眼前展示的作品体会到
民间艺术的魅力和浓厚的乡土气息。例如我上《小鸟的家园》时,以自行剪辑录相带进行导入,看到了浓密茂盛的树林,听到了各种鸟的叫声,来开阔学生的视野,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大量地向学生传输信息,从中观察事物,培养学生热爱美的欲望。运用电脑课件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观察,更加丰富情感活动,即态度和谐的状态,我从教材实际出发, 选择使用各种媒体,抓住教材的审美点和电教教材知识点 认真开拓教育点,把教育点作为灵魂,组织知识点的传授,使得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动态美通过电教手段和有趣的导入方法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参与审美活动,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美术效果。
3、采取各种形式,培养独立创造能力。
美术课的教学任务首先是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也是组织学生上好美术活动课的重要场所阵地。因为美术活动课是丰富儿童的美育生活,拓宽审美境界,诱发审美情感,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有效途径,而美术课活动可以以欣赏,构思,创作为主线,以所学画,剪,贴,撕,卷,拼等制作为主要方式,采用有特色的新颖有趣,实用性很强的内容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教学生。让学生在活动课中“活”起来“动”起来,主动活动,手脑并用,增进学生直接经验,有目的针对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愿意喜欢参与,重视学生构思设计,创造和评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能力,使学生的想象,思维,动手得到发展。在原有基础上进步的同时把学习当做一种乐趣,才能激发创造力,在设计活动课中,我先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基础教材的特点,在遵循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动手创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在鉴赏,审美和动手等方面的能力。于是我开展了《毛线粘贴画》,《剪贴装饰画》等美术活动,使课堂教学内容成为活动课的有机组成部分,巧妙将兴趣和操作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形式的多样化,趣味化,使学生自己创作作品,通过活动,使学生更好理解和掌握了知识。教师要根据精编教学内容,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把握所学知识,并能应用于生活实际,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作业质量和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使学生看到自己成绩,享受成功的欢乐,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使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充分结合利用起来,于是学生从小学会美化家庭和生活环境,让学生在自己的构思实践中体会成功的快乐,把课堂教育延伸到社会中生活中去,使学生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开拓事业,扩大知识面,吸取新信息,从而达到锻炼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我和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创造了自我锻炼和自我完善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美术活动课的积极性,在美术课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创造教育的因素,使每次美术活动课都能有力地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使学生自己能真正体会到创造能力对美术课的必要性和创造美的重要性,让创造能力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能力而不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