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小学信息技术“渐变动画”复习提问与导入策略》学习日志
《中小学信息技术“渐变动画”复习提问与导入策略》学习日志
华北油田钻二中学刘春英
通过学习马老师的专题讲座《中小学信息技术“渐变动画”复习提问与导入策略》,其复习提问与导入策略值得借鉴。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始于问题”,课堂提问作为教师们的“常规武器”被普遍地、经常性地运用在有效教学中。复习提问和导入新课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复习提问要做到“短、平、快”,课堂导入要设计巧妙合理,对症下药。
一、复习提问与导入新课概述
复习提问就是教师在刚一上课时对学生有目的地设置疑问,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温故知新,引起深入而广泛的思考的一个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就是老师在上新课前的开场白,可以是复习、讲与本节课有关的故事,示例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课堂导入是一个重要环节。成功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课堂气氛,增添课堂活力,从而为整堂课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复习提问和导入新课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复习是为了巩固所学,导入是为了引入本节课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为本节课作好铺垫。
二、复习提问的基本要求
复习提问,它的任务是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提供知识、能力和心理上的准备。即为学习新知铺平道路,唤醒学生的积极思维,主动参与探索新知的活动。这仅是新授知识的准备工作,不是目的,必须要做到“短、平、快”,迅速触及教学的重点。在此,“短”是指短时高效;“平”是指平中见奇;“快”是指快速反馈。具体地说:
1.“短”时高效。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一般来说,上课后的第5分钟到第20分钟这段时域,是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的最佳时域。为了确保学生能在这最佳时域内学习新知,复习提问的时间要短,务必控制在3至5分钟内;效率要高,能为学习新知抛好“锚”,打好“桩”,架起认知桥梁。
2.“平”中见奇。
复习提问的练习和设问的难度要适宜,使学生一开始就有成功感。同时,要在这适宜的练习和问题中,创设出思维情境,使学生产生“愤”、“悱”的求知心理,积极主动地参与新知的探究活动
3.“快”速反馈。
这里的反馈是双向的。一方面是教师通过提问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以便对教学进程进行调控,所以教师在准备提问时,要考虑学生反馈的效果,是否能获取全面的正确的反馈信息。所以需要反馈的信息不同,提问的类型也就不同,在准备提问的时候,要根据需要反馈的信息设计提问。另一方面是要快速提高学生的认知清晰度,扫清学习新知上的障碍,及时给予纠正补充,缩小学生在旧知识上的差异,使所有学生的学习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为了同时达到这两个目的,可以运用“小题”引路,提高单位时间的复习效率。
三、复习提问的内容特点
1.复习提问的内容要有针对性。
需要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对课时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的进行前期分析。看看前几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本节课需要学习哪些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需要哪些旧知识?这些知识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这时可以设计几个问题进行测试。并设想一旦测试出所需知识不巩固,应如何应对?再设计几个问题应对,巩固学生的前期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扫清障碍。
⒉复习提问的内容可以是多学科的。
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应“慷慨”地提供思维加工的原料,通过课件演示:回忆已有知识、观察现象、出示练习题等,再用准确、清晰、简明的语言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巧设提问,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可以从多种角度创设一种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能促使他们去主动思考、不断探索。课前精心设计疑问,课堂巧妙提出疑问,以此来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波澜。
四、复习提问的目的1.巩固旧知识
由于信息技术课一般每周安排1到2课时,因此课时间隔时间较长,学生每周到机房来一两次,这次来很容易把上节课学过的知识遗忘,通常情况下教师提出问题,带领学生回忆一下上节课的内容,能起到唤起学生的记忆,巩固旧知识的目的。
2.为顺利引入新课做准备。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复习提问的方法如果运用得当,往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自然,巧妙连接,节省教学时间,还可以创设情境巧妙导入新课。
3.为突破教学重难点做铺垫
总之,复习提问不仅要重视教学实际需要,灵活运用,而且要重视学生实际,因材施
教。复习提问不可脱离实际,无中生有,牵强附会,机械照搬。
五、复习提问的评价
1.关注学生的信息反馈,做好适时适当的引导
(1)重复学生的回答,表示予以确认;
(2)从不同角度转换叙述方式,强调学生的观点和例证,使表达的意思更明确;
(3)归纳学生回答的要点,对学生所答的内容加以评论,对学生的思考和语言表达以示范操作;
(4)依据学生的回答,联系其实际操作,对某一问题进行延伸或追问,促使学生理解和深入思考;
(5)对学生的回答补充新信息,提出新见解;
(6)对回答中的错误倾向、模糊认识,引导其他学生参与评价、矫正和扩展
2.成绩评定,量化管理
新课程既强调过程评价,也强调结果评价,每节课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回答问题的质量也是评价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方法,所以教师可以采取纸质计分,网络打分等方式记录学生的成绩,并及时的反馈给学生,激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复习提问这一教学环节中来。
六、导入新课的策略
(一)导入的作用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课堂导入的重要性主要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激发兴趣,集中注意力
在一节课开始前,学生可能还左顾右盼,沉浸于课间活动的兴奋中,甚至于有些学生只顾埋头摆弄座位上的鼠标和键盘。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于教学内容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教师应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巧妙地应用课堂导入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的兴奋点及时转向教师、转向学习内容。
2.提示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信息技术课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课时量极少。因此,学生应该珍惜这难得的一堂课,教师更应该努力让学生的这种期待得到价值体现。好的课堂导入可以让学生在每节课学习前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满足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增强学习热情,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地去学习。
3.做好铺垫,建立知识关联
信息技术课实践性较强,知识连贯性也强。部分学生总是抱着听不懂做不好的想法,特别是课与课的间隔时间一长,在上新课前可能已想不起上次课的内容,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对该学科产生“敬而远之”的心态。好的课堂导入可以“以旧引新”,起到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达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从而减少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遇到的思想障碍,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步入新知识的学习、探索当中。有了好的开始,学生的自信心足了,参与课堂的热情也会提高。在这种良性循环下,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心态自然会不断改善,从而增强课堂效果。
4.沟通感情,营造课堂气氛
不少信息技术教师时常会抱怨,与学生接触交流的机会太少,很难建立和谐的课堂气氛。其实很多时候方法更重要。既然我们没有足够多与学生接触交流的机会,就更要把握好有限的课堂时间,从课堂的一开始就下足功夫。一个好的课堂导入可以架起沟通的桥梁,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身心放松,以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在这种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也更有兴趣去学,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导入方法
1.直接导入法
教师开门见山,直接阐明学习的目的和要求,大纲式地介绍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这种直奔主题的方法能强化学生学习的意志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思维迅速定位,很快进入对教学内容的探索。从而使学生在接下来的讲、练、讨论、作品评价等一系列教学环节中,不断强化和巩固重点,使学生明确本课的目标。
2.温故导入法
教师利用教材知识结构循序渐进的关系,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新知识,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这种导入法注重了前后知识的联结和学生学习情绪的酝酿,对于构架整体知识体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着独特的作用和良好的效果。
3.情境创设导入法
教师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领悟,从而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新课的主题中来。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中只有设置学生感兴趣并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教学情境,才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故事和身边的生活事例等多种形式导入新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悬念设置导入法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意识地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使学生的认知发生冲突,进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探究行为先产生,然后自然导入新课的一种方式。
教师在问题设计时既要考虑新旧知识的联系,注意旧内容的复习和过渡的自然,又要对新知识做出概括性总结,以问题形式进行表述。而且问题在提出时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富有启发性和探究价值,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5.趣味导入法
赞可夫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用猜谜、讲故事,玩游戏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展开思维、丰富联想,使之很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三)导入时的注意点
1.课堂导入应有目的性和针对性,针对教材实际、学生实际、知识实际。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灵活处理,导入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年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切忌过深、过难,以免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
2.课堂导入应生动新颖,对学生富有吸引力。
教师在导入时要着重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避免唱独角戏而忽略学生的听讲情绪。导入力求富有趣味性,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3.课堂导入应简要概括,对学生富有启发性。
教师在导入时要掌握好时间,一般以3至4分钟为宜。导入力求简短明了,对学生有所启发。
4.课堂导入应有科学性,引用材料应准确无误,符合教学规律的原则。
教师只有运用了正确的观点、方法,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才能建立科学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导入可以使学生很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上,为整堂课的成功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优化导入技巧,就是给课堂增添活力。信息技术课堂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一定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第二篇:中小学信息技术-学习日志10
学习日志10----中小学信息技术“渐变动画”复习提问与导入策略
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课堂导入时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导入应有目的性和针对性,针对教材实际、学生实际、知识实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灵活处理,导入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年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切忌过深、过难,以免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
2.课堂导入应生动新颖,对学生富有吸引力。
教师在导入时要着重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避免唱独角戏而忽略学生的听讲情绪。导入力求富有趣味性,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3.课堂导入应简要概括,对学生富有启发性。
教师在导入时要掌握好时间,一般以3至4分钟为宜。导入力求简短明了,对学生有所启发。
4.课堂导入应有科学性,引用材料应准确无误,符合教学规律的原则。教师只有运用了正确的观点、方法,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才能建立科学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导入可以使学生很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上,为整堂课的成功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优化导入技巧,就是给课堂增添活力。信息技术课堂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一定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第三篇:中小学信息技术-学习日志6
学习日志6---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表”复习提问与导入策略
为了让复习提问更有针对性,在复习提问时老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1.复习提问要与本节教学内容相关。不能复习提问只是对上节课内容的一个复习与巩固,而与本节内容无关。
2.复习提问可以是本学科的知识,也可联系其它学科的知识,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3.复习提问应该在学生经过思考回答后,老师再给予客观,鼓励性的评价或指引,而不应该过早地把答案告诉学生,代替学生思考。
所提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思考,不要问完后教师就问“对不对”,“是不是”,“懂不懂”,要问为什么。
4.所提问题不要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对于一些后进生,老师还要一些浅显的问题,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5.复习提问的时间不宜太长,一般在2~5分钟。
第四篇:中小学信息技术-学习日志4
学习日志4----中小学信息技术《PPT的版面设计》的活动主题确定与教学方法选择
活动主题通常是在一节课中,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任务主题。而教育专题是指在实施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专门研究或讨论的题目。例如:爱国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安全与应急、环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低碳经济等教育专题。
教育专题通常不是国家、地方的一个课程,没有专题教师,也没有规定的课时。所以,要在信息技术学科中,贯彻落实一些专题教育内容,就需要将这些教育专题与信息技术课程结合起来,形成教育专题与信息技术课程的小整合。
如何将活动主题融入教育专题之中呢?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不同时期的不同教育专题,设计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主题。例一:北京高井中学付雪老师,在初中《播放演示文稿》的教案设计中,设置“点播台”的主题活动,其中演示说明“日本人扑杀海豚、鲸鱼”幻灯片的播放顺序,在达到设计制作“非线性播放幻灯片”教学目的同时,也达到了对日本帝国主义残害中国人民的控诉。
例二:北京蓝天二中郝丽老师《合成全景图像》课“我的祖国”主题活动,在完成了采集图像信息的教学目标的同时,也达到了对“北京十大建筑”、“老摄影家”、“改革开放成果”、“数码摄影技术发展”等方面的爱国主义教育。
第五篇: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学习动机与兴趣学习日志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学习动机与兴趣分析
张利生
聆听李老师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学习动机与兴趣分析》专题讲座,使我对信息技术教学从理论上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信息技术学科有其特殊性,同样也有优势,我们应该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让学生沉浸其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一、学生喜欢什么样的信息技术课
期末总结是每个学期末必做的一个作业,总结不仅让学生梳理了信息技术课上的收获与不足,还可以让我们看到学生究竟喜欢什么样的信息技术课。
具有挑战性,需要灵感与创意,可以尽情发挥的作业;教师对作业的及时评价、反馈与激励,让学生不断体会学习的快乐,体验成就感,这是吸引学生的一个关键要素。
老师每次都非常认真地讲解,而且让我觉得比较好的是老师的讲解重点在于原理,而不是具体细节操作,可以留给我们更多的时间自己探索开发细节。作业的形式也没有给我们很大的限制,留给我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
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学习情境,充分挖掘信息技术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让学生在实践探究过程中,真正体会信息技术学科的价值和魅力,是吸引学生的第三个关键因素。
二、学生为什么喜欢这样的信息技术课
●我感觉信息课十分有趣;
●在创新创作过程中,不仅提高了我的学习兴趣,更让我感受到学校生活的美好; ●体验到了收获的乐趣;
●我的作业上榜的时候,觉得尤其高兴;
●上信息课是一件享受的事;
●看到老师对自己的或肯定或建议,看到同学们精彩的作品,实在是一件很有乐趣的事情;
●期末时打开我的文件夹,里面整整齐齐的17次作业让我很有成就感。
三、学生学习动机分析
1。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当一个人的行为完全是由个人的兴趣、好奇心、快乐体验等所引发时,就是出于内部动机。
外部动机:当一个人的行为是为了表扬、成绩、奖励、社会压力等所引发时,则是出
于外部动机。
2。强化学习理论
强调导致学生学习的主要是外部事件。
(1)正强化:通过奖赏刺激,让学生重复适当的行为。如:利用好成绩、赞扬和一些特权等来刺激、奖励学生,激发学生养成教师期望的习惯与行为方式。
(2)负强化:通过迁移刺激,让学生重复适当的行为。如:利用不好的成绩、惩罚、剥夺权利等来阻止学生的某些行为,如一些小学生做作业是为了避免家长和老师的责骂。
3。需求学习理论
人的任何行为的产生是由于固有的需求和内在压力,而不是由外在的奖励和惩罚。那么,人有哪些需求呢?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需求理论:
一个人,只有当最基本的生理需求,爱、自尊、归属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有动力去满足更高一级的需求。
需求学习理论:
当学生投入精力到学习中,主要是想满足三方面的需求:成就、归属、影响力。
四、学生学习兴趣分析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来源于好奇,好奇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个人只有对某件事情产生了好奇心,感兴趣了,才会启动思维,苦思冥想;只有对一个问题感兴趣了,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它的办法。并且,一个人只有在做事情时感到其乐无穷,精力才会
高度集中,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才能有所创造,有所发明,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兴趣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激发学生的直接学习兴趣
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直接学习兴趣入手。直接学习兴趣是由所学的内容或学习活动,即学习过程本身直接引发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从问题的引入和学习活动的设计上下功夫,引人入胜的开题,开放自主、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是引发学生直接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
此外,玩计算机游戏是大多数同学感兴趣的事情,为此,我因势利导把游戏作为切入点,在设计课堂任务时插入一些游戏的例子。
(二)培养学生的间接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兴趣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学生的间接学习兴趣。间接学习兴趣是由学习活动的结果所引发的。它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和内在潜力。当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在不断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看到自己的成果时,就会爆发出强烈继续学习的愿望,间接学习兴趣也就越来越浓厚。
1.即学即用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调动学生的间接学习兴趣呢?我以为,即学即用是激发学生间接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学以致用是任何一门学科所追求的一个目标,由于计算机的可操作性和应用性特点,使信息技术学科在即学即用方面独具优势。作为一种工具,学习信息技术不必过分强调系统性,它的每一个应用模块都可以相对独立出来,学一点就可以用一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边学边用的方法,学一点就让学生把应用起来,不但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在应用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肯定学生自身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总感觉到有新的挑战,新的兴奋点,这样既保持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其实不仅是学生,对于任何一个人,如果他学会了文字处理之后,拿到自己用计算机打印出的第一篇文章时,都会有一种成就感,都会给他带来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一种冲击力,这种力量不仅增强了一个人的自信心,同时也激发了他继续学习的兴趣,即间接学习兴趣。即学即用的教学方法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思考创新的环境,应用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挑战学生能力的过程,它需要学生去独立思考,吸引学生去创新,通过思考创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即学即用,需要在教学内容的后面加入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小任务,当然要确保这些任务与前面所学知识紧密相连。此外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还可以在学习告一段落时,加入一个综合性的大任务,集中体现前面所学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从生活实际中挖掘信息技术应用的实例,善于把所学内容与实际联系起来,要设计一些环节来显示学生的才能,让学生经常在实践中获得成就感。
2.因材施教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的间接学习兴趣,还需要因材施教。俗话说:十个手指头伸出来不一般长,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50名学生。尤其是当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时候,同学之间的差异愈加明显。作为一名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我们不能让走在前面的学生原地踏步,无所事事,浪费精力与时间;也不能让后面的学生望尘莫及,失去信心,放弃努力。为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尤其需要因材施教。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一门学科课堂教学都要重视的问题,在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这个问题又具有特殊性,从教学内容上有其难点,从上机教学的方法上又有其优势,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去探索,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