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自主5篇

时间:2019-05-15 14:44: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自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自主》。

第一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自主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新课标强调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而语文课程就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激情引趣,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主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一切活动都伴随着一种情感体验,而情感体验对于人的活动具有支配作用。积极愉快的情感能调动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巩固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尤为重要。

兴趣并非天生就有的,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培养,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通过引趣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写作水平,我在教学中组织开展了“六个一”活动,即每天坚持写一篇日记,讲一个故事,学一个词语,积累一段优美语句,背诵一首古诗,剪一份报纸。通过这样的活动,引导学生多读多写多积累,在读书看报的同时,每人积累一份剪报册,积累写作素材;每天看到精彩语段边学习边积累;学习一个词语,要联系语境推断词义,并造一个句子加以运用;每天背诵一首古诗词,以增强记诵能力。课堂上选取时文、美文引导学生研读,写读后感,做读书笔记,使学生从读中领悟明理、从读中习得写法。如课前的三

分钟演讲,我让学生把读过的《伊索寓言》、《智慧背囊》中的小故事

讲给大家听,同学们都希望争得这一展示自我的机会,都希望自己的演讲能博得同学们的赞赏和掌声,因此,课前课后用不着老师逼迫着

去阅读,自己便如饥似渴地去阅读,认真准备,跃跃欲试,正因为这

难得的课前三分钟的吸引,同学们对语文课的向往也与日俱增。通过

这些活动来指导学生多读多写多积累,在集体交流中逐步提高理解鉴

赏力,不断开拓学生视野、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力,只有在浓厚的兴趣的支配下,学生的智

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样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例如语文学习中,古诗文的背诵默写向来是一些教师逐个过筛子的重要内容,以致使某

些学生闻而生畏,视背诵默写为洪水猛兽,但若把检测的方式方法稍

作改变,其结果就大不相同。我们采取奖勤罚懒的办法,引进竞争机

制,张榜公布,那些最先掌握的优胜者将荣获一枚奖章,而最末的学

生则要受到相应的惩罚,这样一来,以往的沉闷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练习的效果自然较以往也强上百倍。

二、创设情境,促进学生间的互动合作。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程 ”,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根据语文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这一特点,我积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如片断续写、剪报注评、札记比赛等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生动活泼地开展课外阅读、写作、参观访问等活动,采用读书报告会、演讲会、剪报展览等形式组织语

文兴趣小组和文学社,推荐好的作品积极投稿,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写作热情,使语文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生入到生活之中,给

学生们更多的应用语文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感受成功的滋味。如在学习《羚羊木雕》一文后,我引导学生就应该“重义轻财”还是“重财

轻义”,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辩,后来我们决定在班级内部举行一次

辩论赛,正反方辩手分头准备辩词,寻找依据,他们在一起合作,共

同探究,最终的辩论赛异常精彩,取得了圆满成功,通过这样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

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尤其是综合性学习中的合作精神。同学们在活动中学会了合作学习,在探究中不断进步,变苦学为乐学、善学。为了处理好教与学的“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我在进行现代文的阅读

教学中,注重引领学生如何通过自读自悟、写读书随笔,探究质疑、解疑。一篇文章,至少要读三遍。首先通读文本,整体感知,或积累

词语,或圈点批注;然后再深度阅读,即深入文本,理解分析,探究

质疑,把自己的疑惑形成问题;再次针对文后问题,有目的地探析。

那么如何质疑?什么样的问题有价值呢?其实“万变不离其宗”,问题的设计均是围绕文章主旨而来,那么问题的设计自然也离不开主旨,所以探究要围绕文章的主要意旨来展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新的教育理念呼唤新的教

学方法,美国哈佛大学曾流传着这样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

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索问题”,我们今天的素质教育所提倡的自

主、合作、探究学习,为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探究式的学习中,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是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是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教法的选择要有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要能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逐步使学生养成自主意识、批判意识、合作学习的精神,以及相应的实践探究的习惯。

张敏

第二篇: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自主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校本课题实验研

究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在知识骤增的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教学改革实验的重要目标。当前语文教学的问题依然突出,似乎仍然没有摆脱所谓“教学教学,教师教,学生学”这样一种学生被动受动的局面。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灌输——接受,学生学习方式基本上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告诉学生,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受动的状态,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把教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在试卷上,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认真听讲,听成为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法。尽管某些教师作了些有益的尝试,但教学的设计步骤其实仍是教师包办,问题的拥有者也还是教师,并非学生。貌似学生在思考回答一些问题,实际上学生并没有真正成为主体,其表现是“教师框定了学生思维的走向”,束缚造成思维浅性狭窄结果的局限性,往往只能走一种“定向爆破式”,“我让你在哪里炸,你就在哪里炸”。指挥权仍在教师手里,不敢下放到学生手上。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方法机械、呆板,靠死记硬背完成学业,当他们进入大学或参加工作后,明显地

带有被动学习的特征,很难适应新的学习。新课标提出:要使学生“掌握语文学习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这就为我们课堂教学的改革,提出了一个十分明确而重要的命题。基于此,我们决定实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落实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校本课题实验。

二、指导思想

现代教育的实质是开放性教育,核心是“生本意识”,即以学生为根本。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习应是发展学生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教师对学生,不能盛气凌人,应善于倾听,善于理解。教师老是扶着学生学,只能培养小才;大胆地让学生思考、锻炼,方能培养大才。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更要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如生活能力、识美能力、爱国精神、拼搏精神、吃苦精神等,突出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具体模式为:“合格+特长”“规范+选择”。这一切都必须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能实现。教师应创设一个开放性的、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改变教学方法,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三、教学方式 变灌输为交往。

灌输是教育者为达到一个固定的目的而采用的强制的手段,而不管受教育者是否愿意或是否有能力接受,它是对受教育者的人格尊严和

理智能力的蔑视。在教学中,交往是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过程,它是师生之间为了协调、沟通、达成共识,联合力量去达到某一目的。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四、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这次实验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新的学习方式。新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这就是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组织形式,小组成员互相帮助,互相交流,共同达到学习的目的的方法。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为基础,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进而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五、实验内容

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课堂教学 语文活动 专题研究

六、实施步骤

(一)课堂教学

1、目标:培养学生的五种学习能力:①组织学习活动的能力。它包括独立确定学习任务、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合理学习方法和学会自我考核学习效果等四项能力。②阅读书本的能力。包括能自己看书,学会全面阅读、精读、分析、综合、证明、评价,能抓住课文中主要内容等能力,这是学习能力的核心。③听记能力。要求学生听完讲述内容后,能根据要求进行概括、记录并能整理笔记。④搜集和使用资料的能力。包括通过目录、图书、手册、索引、选择参考书;使用参考书和参考资料(各种工具书、图表等);根据问题搜集资料,能根据需要对资料进行分类,能用资料论证或阐述自己观点等能力。这是适应终身教育体制的关键性能力,将使他们终身享用不尽。⑤智力技能。包括:学会观察、学会合理的记忆;掌握分析、综合、对比、概括等方法;学会思考和能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等能力。这是保证知识信息能消化、吸收和同化,贯穿着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各种知识能力的因素。这五项内容反映了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学习素质,包括了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三大部分内容。也体现了学生学习能力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克服以往某些学习能力被一而再、再而三地强化训练,而另一些学习能力却被忽视留下空白的弊端。

2、课程的设置安排 以初中语文教学的标准课时为准,采用“3+3”模式设置课时,即新授课(3课时)+阅读课(3课时)。

3、课堂教学改革中需要具备的硬件条件 建立一个有一定规模的语文实验室,该实验室需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①有一定数量的图书、报刊、杂志,供学生开架阅读。②有一定数量的功放设施及相应的音

像资料。③有一定数量的上网计算机,随时供学生进行网上浏览和网上研究。

4、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的具体措施 新授课模式运作中的教学策略: ①课前自学 课前自学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和认真阅读习惯的重要步骤,它可以调动学生知识储备,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自学一部分新知识,并产生较强的求知欲望,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提高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前自学以学生自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自得,发现问题主动质疑,把读的过程作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导致了阅读水平的不同,从而产生了不同的阅读效果。因此,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充分地读,可以开启学生的思维。这样,学生自己读书思考能学会的,教师就可以不讲,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情入境,让学生对自学内容产生兴趣。②课堂讨论 对于自学(读)的收获或发现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以多种方式自由选择伙伴进行讨论。这种讨论,不是尖子生做小老师,其他学生做听众,而是所有学生积极参与,边议边读,以议促读,通过伙伴之间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心理,教师要深入学生中,参与学生讨论和巡视,及时捕捉到学生有疑惑的地方,做到心中有数,并及时诱导,将学生的讨论引向深入。③课堂讲析 在个人自读自悟、小组交流基础上,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围绕教学重点或共同的疑难问题、开展多层次、立体型的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学生集中讨论交流时,要给予各种层次的学生创造展示潜能的机会,避免少数学生独占课堂,多数学生陪坐陪听的局面,教师要相机诱导点拨,如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对学生的见

解及时给予评价,更要提倡学生间相互评价,适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等。④总结演练 这一环节是对一课的综合和总结,也是对重点的进一步消化理解。学生按要求重读之后,启发学生自己归纳中心及艺术特点,教师再查缺补漏。演练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记忆知识、积累知识和运用知识,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的重要步骤,好的演练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补充情节、续编故事等,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合理性、深刻性。关于新授课教学的几点说明: ①该模式只是新授课的一般上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变动,不必机械照搬,但前提是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比如:上小说戏曲单元时,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让学生看录像,看完后让学生结合课本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②由于课程设置中新授课只有3课时,所以教材中的内容必须有选择,而选择的主动权在学生。换句话说,在有限的时间内,到底上哪一篇为好,由学生说了算。新授课中无法完成的篇目,可并入选修课让学生在阅读课中完成。③注重落实。在教学中,要注重各环节的落实,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让学生充分享受心灵自由的天地,让他们充分地读、自由表达、不断积累和运用,而不单纯追求形式。④教师要勇于放手,要相信学生的能力,为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可让学生利用好语文实验室中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比如,可以成立专门的学生备课小组,教师除提供资料外还可让学生上网查询所学内容的相关资料,甚至于独立创制课件。阅读课模式运作中的教

学策略:

1、阅读方法 ①泛读。泛读就是要求学生进行广泛阅读,博览群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阅览室、图书室自由阅读。近年的高考作文对体裁的要求放宽,因此,可以发展、开拓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诗歌、散文、戏曲、小说等都可进入现代中学生的生活。要使泛读深入开展,必须具备学生专用的图书室、阅览室,有开放式书架。②精读。精读就是对优秀文章细致阅读,对时代背景、作家背景、作品思想、语言内容、表达技巧等都能有较深刻的理解。材料可以是语文读本,可以是名著,可以是时文,可以是校本。学生通过阅读,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写出赏析性文章。这样,学生的主体意识会得到充分发挥,自我价值会得到实现,自信意识和创新精神会得到培养。③网络和电视阅读。网络日益进入人们的生活,通过网络获得的信息,在人们的阅读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微机课进入课堂,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可以通过网络让学生接触更丰富、更广阔的世界。网络改变了过去仅仅通过视觉来读书的方式,添加了声音和变换的图画,更加具体可感。也可利用电视对学生进行直观教育。这就要求教室配电脑、电视,学校也可设立专门的电子阅览室。

2、阅读指导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籍,学生仅能够进行广泛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才是我们读书的目的。要创新,就需要在阅读中学会思考,把这些见解诉诸文字,就需要做读书笔记。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多种多样,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读后随想。也就是在读完一篇文章后的所思所想。例如对文中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某些句子有所感触而生发诸多联想。②摘录式。摘录就是对文章的词语、句子进行抄写。大致可以分为: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对话、名言警句等,可以按照类别,做成摘录卡片,用的时候可以从中进行选取。③比较阅读。当读一篇文章的时候,可以找出另外一篇或几篇相关的文章,找出它们之中的比较点,进行比较阅读,这是一个分析、推理、归纳、综合的过程,最能体现学生的能力。④鉴赏评价式。鉴赏评价和读后感有相近点,鉴赏评价是对原文进行分析欣赏,以原文为分析主体,读后感则是在原文的基础上生发开去,产生许多与原文相关的联想。鉴赏评价要求的是读者对文章的中心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把握。⑤纲目式。做纲目式读书笔记,就是对文章的思路进行梳理,理出行文的脉络,这是对读者分析概括能力的考查。

3、阅读评价 ①学生自我评价 其操作方式为:A、学生自行组织,推选组长,每组七人左右,每篇读书笔记必须有其余成员的批语和修改意见。B、组长为评委,对其余组的笔记进行综合评价,评出最佳小组、最佳作者、最佳读者。通过这种分组合作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②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为辅,学生评价为主。针对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整体把握,起到引导指导的作用。关于阅读课的几点说明:

1、有人认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诚然,阅读与写作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但教师必须明确,阅读课不是写作课的附庸,阅读课决不能上成写作课,阅读课与写作课有明显的区别:阅读是阅读者运用已有的知识对被阅读对象分析、理解、把握要点的复杂的思维过程,重在分解、剥离;

而写作是作者运用已有知识表达思想感情的复杂的心理过程,重在合成、寄寓。二者几乎是方向相反的两种思维过程。

2、阅读要充分利用课本之外的课程资源,还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编符合学生实际的校本教材。

3、因学生读书篇目不一,作者不一,体裁不一,教师备课必须精心设计,“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不仅有“一桶”,要有“一江”,要有“活水”,才能高瞻远瞩地指导学生阅读。要对学生读什么、读多少、怎样读做好指导。

(二)语文活动 同语文课堂教学相比,语文活动的形式、地点、内容有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更具趣味性、创造性和实践性,对学生与外界交往的能力、认知能力、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重要意义。我们认为,可以灵活地组织以下活动—

1、各类竞赛 ①快速作文 ②现代文阅读 ③文言文阅读 ④语文知识

⑤古诗文背诵 ⑥成语 ⑦朗诵 ⑧演讲 ⑨辩论 ⑩书法

2、各种交流、展览 ①学习方法 ②写作经验 ③读书报告 ④读书笔记 ⑤手抄报

3、各类讲座 ①语言知识 ②文体知识 ③写作 ④作家作品 ⑤名著名片欣赏

4、各种组织 ①兴趣小组,深入探究,成果展示 ②文学社,办好《汶水源》 ③记者团 ④广播站 ⑤电视台 ⑥话剧团,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并组织汇报演出。

5、社会实践 市场调查、走访劳模、参观人文景观、街头宣传、模拟法庭等。关于活动课的说明: 以上各种活动完全由学生自主设计内容及操作步骤,在设计中体现团队合作精神,在操作中体现探究精神。教师的作用是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性的、面向实际的、展示才华的环境,为学生的成功搭建开放的舞台。师生关系不再

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互动的关系。教师可自行组织一些活动,为学生的活动起到辅助引导作用。

(三)专题研究 这里讲的专题研究是指学生就某一专题进行探究,它是一种在合作学习环境下实现的个别化学习方式。这种专题研究没有固定教材,要求学生根据一定的问题,进行周密的思考,独立进行分析、综合、判断,形成自己的结论,并能说明结论所依据的理由。探究的过程既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其运用知识的过程,更是其发挥思维能力的过程。

1、专题研究一般应包括以下四个学习环节: ①确立课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某种意义讲,人类的“好奇心”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心理根源,也是推动人类成长和前进的根本动力所在。问题无地不在,无时不在。对现实事物的观察和思考,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本途径,对大量资料的搜集和占有,是发现问题的基本方法。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的理念,正说明语文专题研究有着广阔的天地。也可以结合其它课确立课题,如和历史课联系,可以研究历史人物传记,可以研究历史上的某一事件,还可以研究历史文物等。和地理课联系,研究的课题就更多了,如自然环境的研究(河流的演变、气候的变化、林木的生长、沙尘暴的形成等);经济地理研究(物产、交通等);乡土地理、本国地理、世界地理都可以研究。和音乐课联系,可以研究音乐家的传记及作品等。和自然课联系,可以研究科学家的传记、研究某种生物的生长过程等。有时还可以根据生命中出现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更可以联系社会生活,确立课题,如《对我校食堂的调查与评估》、《关于富

水河污染的调查》、《应城商店招牌上的错别字分析》等。②搜集资料 要想在浩如烟海的各类文献资料中找到对特定研究课题有价值的文献,首先必须明确界定自己研究课题的范围和性质,确定搜寻的方向;其次要了解国内外主要期刊的分布及各类期刊的特色;其三要熟悉主要的文献资料索引和目录分类的方法,掌握检索的基本技能。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迅速准确地找寻自己所需的文献。学生知识面还不是很宽,一般说来,他们起步阶段,还不知道怎样来搜索资料。查阅文献,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查阅资料,有时要给学生开出比较详细的查阅书目,以便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就找到开展研究的感觉。在研究的初期,搜集文献可以采取“滚雪球”的方法,先查阅几篇与课题有关的主要文献,通过阅读消化,了解课题的有关范围并从文章中发现新的线索,再扩大查阅的对象。③设计方案 课题一旦确定下来,就要设计具体的研究方案,确保专题研究有序、有效地推进。一份好的设计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A课题的提出:包括课题提出的原因,课题内涵的界定,研究预期的目的。B开展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C开展课题研究的活动安排,具体到每一节课具体做什么。D研究成果的结题形式。④总结分析 小论文是总结课题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基本方式,写小论文是一种综合素质的训练,也是开展语文专题研究的重要目的。所以指导学生写好小论文,是语文专题研究的重要内容。

2、教师的角色:专题研究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的指导作用表现在把握研究活动的目的,启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帮助学生总结研究的成败得失。这种指导

作用贯穿于学生研究活动的始终。教师导在活动前,引在活动中,评在活动后。指导的形式不是直接明示,而是间接暗示。当学生在某一环节出现困难疑问时,教师适时、适当的指导是举足轻重的,这将提高学生研究的质量,有利于学生在教师高质量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活动任务。那么,教师如何指导学生的专题研究呢? ①引导学生选择课题。语文专题研究最难的可能是学生不知道怎样去选择一个适合自己开展研究的课题。教师要导,就应导在关键问题上。选择课题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实际需要的原则。专题研究不一定要像专家那样,一定要解决什么具体的实际问题,我们学习的关键是通过某一问题的研究探寻,获得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研究问题的意识,因此初中生的“课题”与专家的“课题”的实际需要存在着差距,初中课题研究重在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可能出发去选择“课题”。二是可行性研究原则。并不是所有的被发现的问题都值得研究或都有实力研究,这就需要对问题的价值及研究的可能性作深入的分析。从课题本身的价值看,衡量课题有没有研究价值,主要依据是这一课题学生能不能占有详细的资料,切不切合学生自身实际,符不符合学生思维能力。②引导学生设计方案。设计方案重点要考虑的是选择研究方法和手段。“方法总是服务于特定的研究目的的”。教师要告诉学生,如果研究的目的是形成新的科学事实,且对象又是活动形态,就应该选择观察、调查、实验等方法;如果研究对象是文献形态的,就应该选择文献法和内容分析法;如果说研究目的是要形成新科学理论,就应该选择归纳演绎等理论研究方法。从我们语文研究课题看,绝大数是文献研究对象,文献研究法和内容分析法是主要的研究方法。③导在学生研究疑难处。在学生活动难以深入进行时,教师要适时地进行活动开导,这种开导主要是思维方法上的,而主要不是内容和答案上的,重在导疑、导难、导法。

3、专题研究的评价 专题研究的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这种探究,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也有学生群体的讨论切磋,所以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要多的是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评价的着眼点主要在: ——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能否根据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学习成果的展示与交流。在评价时,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及时发现差异。对不同于常规的思路和方法,尤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积极的评价。

第三篇:刍议语文教学中的“自主学习”

刍议语文教学中的“自主学习”

张正平陆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改变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由此《语文课程标准》把转变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作为实施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何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限于能力,笔者就自主学习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一般学者认为自主学习是以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发展学生个性为宗旨,以更好地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学会学习(自己决定学什么,怎样学,自己总结评价学习结果)为目标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学形式。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自我导向”(即参与并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自我激励”(即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自我监控”(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整)。

一、走出自主学习的误区

我们不能把自主学习简单地等同于“自学”,甚至是“自由学习”。自主学习通常被称为自学,但自学的内涵较含糊,它是对学习形式的描述,是学习者在没有外在的帮助下独立学习的方式;而自主学习则是对学习本质的概括,其实质是独立自主地学习,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能自我操纵学习,其突出的特点是主体性、独立性、超前性。自主学习并不等于绝对孤立的学习。自主学习是主动的、有主见的学习。它不是放任自流的学习,也不是自由散漫的学习。特别是对于中学生来说,由于受生理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他们的自我意识还没有完全确立、有较强的依赖心理,缺乏完全的独立性,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学习能力也不是很强。所以中学阶段的“自主学习”应是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教师绝不能认为倡导“自主学习”就意味着淡化教师作用,就是让完全学生自己去学,自己置身事外。教师要以一个合作者的身份积极的参与学习目标的确定,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及时给予他们积极的正面的肯定,让他们能从教师这里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从而保持良好的心态坚持学下去。当然中肯的批评也是一种心理激励,学校教育中的“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学生学什么,怎样学都是对的,也不意味着教师只能表扬肯定学生,对学生的缺点视而不见过分宽容。对学生还是应该严格要求的。只要你出于爱心、注意方法,批评学生也能达到积极的作用。否则“自主学习”就很难达到一定的深度,也难以长期坚持下去。自主学习是一种发现式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重大的意义。“课改”强调改变学习方式,并不意味着传统的学习方法一无是处。所要改变的只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记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霸占课堂,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死记硬背)。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能够而且很有必要适当讲解,特别是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对于中学生来说,这也是保证他们能够进行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在教学实践中不能把自主学习与教师讲解完全对立起来。当然教师的“导”必须真正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上,以“学”定“导”,为“学”而“导”,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以“主导”代替“主体”的课堂教学观。

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学生主动学习离不开动力支持。一般来说,动力来源有两条途径。一是外在动力,如家长的嘱咐、教师的督察、同学的竞争、学习的奖励等。这些都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二是内在动力,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能满足自己的求知欲,能

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内在动力才是产生有效学习的关键。如何让学生维持强大的学习动力,投入到自主学习中去呢?

1.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

在传统的课程实施中,有不少教师把学生看成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认为只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就是尽了自己的责任。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我们把学生看成一个发展中的人。在人格上来说,师生是平等的。教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的健康发展。健康的人不能没有情感。没有情感的教学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对学生而言,积极的情感比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责任感更重要。带着沉重的心理惶恐感,学生怎么能自主学习呢?学校里的学习,是师生每时每刻都要在进行的心灵接触。教师良好的情感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要使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就要善于营造情感交融的良好氛围,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平时的教育教学,要给学生足够的心理安全感。这样,学生才“敢”自主学习,才能带着信心和勇气主动地投入自主性学习活动。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教师要怀着一颗童心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蹲下来和学生说话”,把学生当作平等的人,少用命令式的、居高临下的语言,多用商量式的、激励性的语言。

2.抓住契机,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

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基础上的学习方式。可以说自我意识越强,自主学习的效果越好。中学阶段是学生生理、心理急剧发展期,他们的自我意识发生了质的变化,形成了强烈的独立自主的需要。他们常说“我们不是小孩子,我们长大了。”尽管他们常常表现出幼稚,但教师要尊重他们的这种愿望,鼓励和接纳学生的自治权、主动性。让学生参与课堂规范的制定、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目标的确立。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独立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想”学。

3.传授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敢学”、“想学”是自主学习的心理基础,而“会学”则是自主学习的重要条件。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会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会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产生成就感,能更加自信地投入到自主学习中去。否则,如果学生仅凭热情不讲方法一味蛮干,学习效果不尽人意,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极有可能放弃自主学习。教师要在学习方法上指导学生,方法远比知识重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正如爱因斯坦说的:“走出校门后,把学校里学的知识全部忘记,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后学生才“能”学习。

4.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内在动力的源泉。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是自主学习的关键因素。学习内容如只限于一本教材,这是远远不够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制度,就是为了让课程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密切联系学生生活,从而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可积极开展校本课程的研究,使学生的学习内容丰富多彩。开展自主学习一定要避免学习内容的单一,要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怀有兴趣,充满期待。这样学生才能“乐”于自主学习。

三、自主学习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尝试。

学习方式体现在具体的学习环节中。限于中学生的实际能力,这里所说的自主学习是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这种方式?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尝试。

1.师生共同制定学习目标。

开学伊始,组织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各自谈谈语文要学习哪些内容,学习内容有什么意义,能达到哪些目标,用什么方法学习。学生的发言可能不够全面,教师可结合讲解《语文课程

标准》,《语文学习大纲》《考试说明》等使学生初步了解语文学习的目标。特别重点讨论哪些目标可以自己独立完成。比如:可以通过自己查字典的方法掌握3500常用字;课余时间多读书,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推荐阅读的名著。这是从大处着手的自主学习目标。具体到每篇课文内容的学习时,还可通过“自读--质疑”环节整理大多数学生关心的问题,以此来确定具体的学习目标。这样的学习目标是大多数学生感兴趣的,自然会积极主动的学习。

比如在学习《社戏》时,绝大多数同学都问为什么小说结尾说“我再也没有吃过那夜似的好豆,再也没有看过那夜似的好戏”。在理解课文时,教师可以把这个问题细化为为:豆本身特别好吗?戏本身特别精彩吗?请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再去自读相关段落,划出相关描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阅读之后,大部分学生能看出并不是豆本身特别的好,豆也只是普通的蚕豆;戏也并不精彩(演员不卖力,离戏台又远,唱的又是不喜欢的老旦)看着都要瞌睡了。教师这时再追问:既然不是豆、戏本身好,那就是与此相关的事物让小说中的“我”觉得好、觉得难忘了。那么与此相关的是哪些事物呢?再请学生读相关段落,划出相关语句。仔细阅读以后学生不难发现与此相关的人(小伙伴、六一公公等村里人)是那样的朴实善良、与此相关的物(平桥村)的自然景物是那样的清新秀美;与此相关的事(“偷”豆)是那样的自然、无私。正因为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所以豆好吃,戏好看。到此,绝大数部分学生已经豁然开朗了,觉得完成了学习目标。教师这时可再抛出一个问题:课文是节选了原来小说的一半,如果你阅读了小说的后半部分,对这个问题你还会有新的发现。这是发现是什么呢?为什么课文只节选了一半呢?请你自己去寻找答案。这个学习过程中表面上看起来是传统的提问式,并不是自主学习,但自主学习的关键是学生能否积极主动的去研究发现。只要提出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并且自己去寻找答案。这不正是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呢?

2、教师指导学法、制订计划。

总的自主学习目标确定以后,教师要进行方法上的指导,保证自主学习能够进行。比如选择哪些工具书,常见的字典词典有哪些;发现自己不会的生字词,怎样在笔记本积累词语;课外阅读方法有哪些。然后带着学生一起算算时间,每天积累几个词语比较合适;课外阅读书目的时间怎么安排等。最后指导学生列出详细的自主学习计划。

学习某一篇课文时,教师要根据具体内容进行学法指导。如学习事理说明文《叫三声夸克时》教师可介绍画图表的方法,即通过摘取关键词、画出事物关系的方法。教师可先示范一部分,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找相关段落,理清关系、完成表格、明白物质结构的构成。如学习文言文时教师可让学生运用“单字扩词连话”的方法来准确理解文言。

3、师生共同参与评价、不断反思调整。

自主学习的过程虽然依赖于学习者自我调控。但对中学生来说,自我控制的能力还不强。教师不能完全放手。要及时的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引导学生自我小结,自我反思,及时肯定学生的优点,指出不足及改正方法。比如自主学习成果展示;可利用视频展示台,让学生到讲台上来展示自己积累的生字词。写出自己的阅读名著、阅读报纸的读后感、心得等。传统教学过程中,往往认为做作业是学生的责任,而批改作业则是教师的责任。其实不然,作业是学生学习成果的反映。独立完成的作业是自主学习的一部分,而自我批改则是学生自我调控的基础。在批改的过程中学生要辨析正误,其实是对自己所学知识的一个巩固和复习。所以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介入到批改当中来。如练习题做好以后,先让学生对照参与答案进行批改,错的自己订正,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来讨论。教师适当抽查点评。

特别是作文批改中,可以先让学生四人一组批改、互写评语。然后小组推荐一篇佳作向全班同学宣读并说说推荐理由。学生对别人的作文兴趣较浓,会看得很认真,圈画错字病句,精心准备评语。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尊重。批改别人作文的同时对自己作文水平的提高也很有帮助。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经常反省自己,这是有自我意识的重要标志。经过反省,人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扬长避短不断前进。学生能及时地反思自己也是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比如在每个月月底的时候,进行作业情况统计就是一个不错的方法。让学生列出本月所完成的作业,看看有没有漏做的,完成的效果怎么样。小结一个月的学习中哪些地方做的好,哪些地方有待改进。自我小结写好以后,教师给每个学生做一个小结,再请学生把作业带给父母看看,请他们做出评价。这样几方面评价能让学生对自己有更清楚的认识,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

4、积极开展语文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中学生青春年少,充满活力。千篇一律的学习形式让人厌倦,失去主动学习的动力。所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每天课前五分钟的口语表达活动。学生按学号顺序每天一人上讲台讲成语故事、或者新闻播报、或者美文赏析、或者即兴演讲,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确定。台上虽然只有5分钟,但上台前的准备又何止5分钟呢?这准备的过程不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吗?语文活动的形式很多,如赛诗会、辩论会、科技新闻发布会、制作手抄报、参观校园写作等。学生对这些活动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教师要好好组织。这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有极大的作用。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自主学习的方式?自主与合作、探究的关系怎么样?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因为这不仅是学习方法上的简单转变。不同的教育观、人才观、学习观决定了不同的学习方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自主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注重人的发展的教育思想。

第四篇:论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自主学习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自主学习

天王镇八庙小学:杨 斌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论述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的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满堂灌”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古板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动起来。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带着兴趣中学习。

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话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

如在教学课外阅读《采莲》一文时,我先在课前将教室做了一番精心的布置:在黑板上贴上采莲小船、采莲人,教室墙壁四周挂了一些荷叶、荷花、莲蓬,给学生营造了置身满湖荷花中的情境。课一开始,我播放了江南名曲《采莲》,并展示了课文的插图。动听的音乐,色彩美丽的画面,很快把学生的心给牵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趁热打铁,我让学生聆听诗歌的配乐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接着,我放手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为让学生品味诗歌的意境,读出诗歌的韵味,我借助画面音乐演示“微风吹来,荷花、莲子充盈摇摆”的情景,让学生一边看画面一边感受荷花和莲子“香”的气息,并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画中的人,自由畅想湖中的情境和采莲人采莲时的神情、动作、语言,由此体会人们采莲时欢快、喜悦的心情。这样教学,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感悟语言文字。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互动参与中学习。

新课程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就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

心理学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放飞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自主讨论中学习。

如何学好语文?《新课标》认为学生是关键。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

如在教学课外阅读《两个朋友》一文时,我问学生:“学了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了什么?”学生们踊跃发言,有的说:“在危险时只顾自己、不顾朋友的人是不能和他做朋友的。”有的说:“我们以后也要帮助朋友,他如果有困难我们要帮他解决。”有一个学生却说:“我有不同意见,从这篇课文中我明白了‘适者生存’的道理。因为在遇到大熊时,瘦子会爬到树上,脱离危险,如果救了胖子,或许两个人都会丧命。胖子没人帮,急中生智,想到装死的办法,也脱离了危险。所以两人都属于‘适者生存’。”一石激起千层浪。此时,我没有否定他的看法,也没有以一句“也有道理”而草率应付。首先,我为他的发言与众不同而喝彩;然后我请学生分小组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对课文的理解自己作出判断;最后,我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的总结,使他们对课文的寓意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这样做,不仅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而且让全班小朋友接受了一次人性的洗礼。

总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这才是真正意义的语文课堂教学。

第五篇:浅谈自主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注:本文曾获省级科研成果二等奖

浅谈自主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引言

一个下岗女工家里有三个暖水瓶。女工很辛劳,也很节俭。平时,只要哪个水瓶没有水了,她总会及时地去烧水,把那个空着的水瓶注满。女工家里一年四季没有断过开水,可是,一家人一年四季都在喝凉开水。为什么呢?原来每次倒开水的时候,女工总是说:“先喝先前烧的,这是用了自家煤气的;在家不比在单位,由公司出钱,凉了就倒掉。”家人便顺从地喝了凉开水。于是,女工家天天烧开水,天天喝凉开水。

不改变观念就只有天天喝凉开水,哪怕你再勤劳。

传统的教育观是建立在教师和教材是知识的联系、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这样一种学习观的基础上的;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的是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的是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教与学的教学方式的改变,师生共同建立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使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强调的是学生的学,将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索性学习,这是一种科学的、先进的、高程次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有利于实现教育的综合性。

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自觉、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自主学习能力则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善于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善于积极思考,敢于质疑问难,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探索和进取的精神。

二十一世纪,科技发展迅猛,国际竞争激烈,要想社会进步,民族振兴,经济繁荣,就需要有自主意识、创新意识以及自我适应能力和自我完善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来完成。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

展和二十一世纪的需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要以学生为本位,在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和提高。

一、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意识到:教师是外因,要通过学生这个内因才能起作用。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仅仅教师有“学生是主体”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加强教育,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是主体”。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特别需要强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为他们动手、动口、动脑提供足够素材、时间和空间,为他们自我表现和相互之间的交流提供多种多样的机会,让学生多种感官并用。“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情感波澜中,积极地参与,主动地发展。因此,儿童刚入学,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应该怎样听课、复习和作业,怎样思考、发言和讨论,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教师可以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让学生不断明白:自己还要做什么,还有什么也是自己的事。这样学生就能不断增强自己的独立性。

二、创设最佳的自主学习氛围

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学生的心理是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建立起来的。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的语言、动作和神态要让学生感到可亲、可信,要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激励学生不断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让学生产生兴奋和愉快感。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多鼓励:对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要简单地否定或肯定,要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并让学生说说是从何想起、怎么想的,鼓励学生不懂就问,并通过学生自己来解答疑问。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浓了,也可多让学生思考、提问,多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思维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开发智力的襁褓。教学时应让思维的绚丽花束灿烂地开放在每位学生心中,教会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善于带着预习中的问题思考,善于从同学的发言中启发自己思考,善于多角度思考,善于纵深思考。同时,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提高提问的水平,这也是自主学习培养的途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的过程是积极思难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质疑可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发探求新知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能以较高的效率全面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根据教材特点运用各种激疑方法,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消除学生质疑的心理障碍,提供质疑的契机,教给质疑的方法,让学生有法可循。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对标题进行质疑;对矛盾处进行质疑;对篇章中的详略安排,叙述顺序的变化,标点符号运用质疑;甚至对课文插图质疑,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如学习《太阳》一课时,在充分的预习之后,学生疑问一个接一个:“课题叫太阳,为什么还用那么多文字写它与人类的关系呢?”“科学家怎么知道太阳的温度的呢?”“《太阳》一课用一个神话故事开头多累赘呀?”等等,他们正用“?”这把钥匙开启着智慧之门。理解了课文内容,学生们冒出许多新奇的想法:“关于太阳的知识,人类研究了多少年呀?”“根据课本的内容,我认为课题叫‘太阳,我们人类的朋友’更恰当!”“课文要介绍一下人类关于太阳的新发现就更好了。” „„课后,学生的作业中有《太阳系知识小报》,有被改编的《太阳》„„一个个创造的火花在闪烁。

三、精心设计自主学习过程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培养出来的。因此,精心设计学习过程尤为重要。教师要从“学什么、为什么、怎样学”的角度,依据“学是

以教为主导的主体,教是以学为主体的主导”的原则,按儿童学习的认识规律设计好教学过程。做到该扶则扶,该放当放。

如在《黄山奇石》一课的教学中,我把整个教学设计分为“试学——导学——运用”三个过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学时先通过多媒体整体感知黄山风光,使学生兴趣盎然,然后理出课文重点段的结构特点,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方法,在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中相互学习、交流,共同提高。通过读读(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在读中自悟)、想想(展开想象,黄山的奇石还有哪些模样)、谈谈(看录像,自由谈感受)、画画(用简笔画体现黄山的奇石)、演演(当导游,把所学知识外化为自己的语言)等活动,使学生领会作者瑰丽的文笔,感受黄山的风光美,同时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发展。这样,让全班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获取新知识,从而获得探索知识的方法。

四、渗透和指导学习方法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和保证,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口语交际《爱吃的水果》一课中,课前让每位学生都准备了一种自己最喜欢吃的水果,教学时从实物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他们闻一闻、摸一摸、尝一尝,全方位感受各种水果的特点,然后请同学们介绍自己爱吃的水果,可以从样子、颜色和味道等方面入手无拘无束地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通过同桌交流、小组交流、班级交流等方式让全班每位同学都有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积极为同学们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不仅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更使他们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从而自发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语文与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活多广阔,语文教育的天地就应有多么广阔,因此,语文教学要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开掘各种语文教育的环境,扩大学生学习的天地,让学生在语文的广阔天地中获得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如学习《要是

你在野外迷了路》一课时,我让学生留心观察大自然中的各种现象,并通过看课外书、上网查询等方法搜集相关资料;学习古诗时,鼓励学生自己背诵课文以外的优秀古诗,并利用活动课时间进行古诗朗诵比赛;为了拓展学生自主学习天地,我们班级办了手抄报,并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如讲故事比赛,诗歌朗诵比赛等。

后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着想,以学生为本,努力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热情高涨地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知识,学生才能不断独立,不断自主地学习新知。也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拓宽学生自主发展的天地,关键在于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确立主体发展意识,相信每个学生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营建学生广阔多样的自主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主体主动参与,自主发展,让每一堂语文课都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山东省梁山县韩垓镇石钟楼小学 吴中亚

联系电话:*** 邮

编:272616

下载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自主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自主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在自我监控下的学习,这是一种高品质的学习。......

    浅谈新课改中自主、互助、探究式语文教学

    初中语文论文 浅谈新课改中自主、互助、探究式语文教学王继云 袁振东 青州市十八里屯初中 联系电话:*** 浅谈新课改中自主、互助、探究式语文教学 摘要: 自主、合作......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中卫市第八小学:张勃 一、 问题的提出 1、社会的需求 时代不断地发展,知识不断地更新,学习永无止境。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

    语文教学中自主提问的几点问题分析

    内容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必须“爱护学生的好奇......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自主的认知和将外在的知识观念转化为其内部的精神财富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培养学生的自......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方法探究_-_长

    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方法探究 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因此,教师要激励学生全身心地、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激发学生阅读的......

    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共5篇)

    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摘 要: 语文教学中要改变过去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的状况,充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关键是教师要改变观念,改变陈旧......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问题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问题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美国人文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曾说:“教师必须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传统的只注重“教”的教师。如果一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