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快乐本能,分享道德魅力》学习体会

时间:2019-05-15 14:46: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激活快乐本能,分享道德魅力》学习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激活快乐本能,分享道德魅力》学习体会》。

第一篇:《激活快乐本能,分享道德魅力》学习体会

《激活快乐本能,分享道德魅力》学习体会

当前新课必革浪潮涌动,全国教育领域正掀起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的革命,使学生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又增添了几分乐趣与生机。

一、教师要以人为本,多方位关注学生的发展

新奇、活泼、富有情趣的新材料,洋溢着“以人为本”的人文气息,能够对学生起到强烈的学习动机吸引作用,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这良好的第一“见面”印象,并让这种印象早日转化为强烈的学习动机,为学生深入学习思想政治课打坚实的心理基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教学,我们可以激励学生。信息化的今天,学生接受新事物的途径越来越广泛,思想政治课的新教材,也充分利用这一深刻的变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当中,多途径,多层面的收集信息、展示信息,并在课堂活动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加以整合,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体验创新

创新既是一种创造,又是一种激情。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这种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教师的创新;二是教师引导下培养学生创新。

教师的创新,需要教师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己任,对教材加以丰富、加以创新。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开展课堂小活动,体验生活。

无论教师如何和善待人、如何顾及学生感受,如果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学生不能感受到自己对课堂活动的参与和支配,必然会失去兴趣。新课程理念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去。这种新的学习观的形成使得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利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神奇的货币》这一内容时,针对学生难以理解货币的产生过程,我特意从网上下载了五种商品的图片,让学生在课堂上扮演买者和卖者的角色进行循环交换,让他们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扩大了的物物交换所面临的困难,并乘机引导学生提出可能解决的办法,从而为货币的应运而生埋下了伏笔。合作学习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而且能培养学习彼此交往,团结协作,公平竞争等现代意识,学生也逐步形成了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四、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快乐学习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幽默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不仅能够减轻人们的心理压力,而且还可以防止或消除紧张的人际关系,创造和谐气氛。思想政治课堂上的幽默能够活跃教学气氛,更生动、灵活、巧妙地完成教学任务。使严肃、抽象、深刻的教学内容变得具体、生动、浅显,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学政治课不同于数、理、化等学科的特点之一是需要教师在课

堂教学中的大量语言叙述、阐释,才能完成教学任务。通过教师语言幽默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有必要的。由于学习的压力,理论思维的艰苦,学生不时会出现情绪低落的情况。许多学校往往将政治课排在上午最后一节或下午第一节,这段时间学生的大脑一般处于疲劳状态。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缺乏幽默感,就会筑起一道师生互不理解的高墙。”教师此刻的幽默将会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带来富有朝气的乐观情绪,使学生精神焕发,激发起学习的兴趣。我国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主张每堂课都充满学生的笑声。相对于语文课而言,政治课要达到上述境界难度的确大一些,但创造幽默的机会还是有的。许多笑话、格言、警句、歇后语、经典广告词、流行的短信、歌词、打油诗、俗语等都可以活学活用,信手拈来,达到妙趣横生的效果。在讲授市场秩序加强信用制度时,我用了“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則灵”的反面例子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在讲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时,我用了:“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讲授“法人”这一概念时,握手先提出“法人是法国人”“法人是说法语的人”“法人是守法的人”“法人就是人”等一连串看似正确实则荒谬的说法,让学生一一加以否定,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弄懂科学的定义。这样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必能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一次有个同学趴在桌面睡觉,我会走到他身旁说,“你又上了封神榜?!”当回答问题有些学生欲试而不敢时,我就鼓励他们说:“心动不如行动,过了这条村就没了那个店啦!”实践证明,巧妙地使用幽默技巧就会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枯燥乏味的学习变成一种精神享受,同时,也构筑了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一举两得!

五、积累资料,散发魅力。

时时刻刻注意积累资料,是一个政治教师提高教学的趣味性的源泉。而教师教学趣味性的提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政治课教师在尊重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前提下,还要从社会生活和文字资料以及各种各类媒体网络资料中搜集授课的素材,注意积累。

其中媒体资料和网络信息技术在思想政治课中的使用对于课程内容的现代化、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网络信息走进课堂,改变了多少代人只能运用抽象的文字信息、语言信息作为基本教学传播载体的传统,让教师能够方便、迅捷地运用图片、实况影像、图表等形象化传播载体进行教学,增强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可信度,激发了学生巨大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展现政治课的学科魅力。

例如,笔者在讲“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这一知识点时,就播放了从赵本山和宋丹丹的小品《昨天今天 明天》中截取的片段,学生从生动形象、活泼幽默的小品中体会到物质生活的丰富,使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明显增强。

思想政治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时代性,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处理好理论与实际的关系,坚持杜绝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一定要选取相当数量的实际事例进行教学。为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在尊重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前提下,还从社会生活和文字资料中搜集授课的素材,注意积累。把积累到的材料分类分条标号记载,并装档存放,建立“教学资料档案”,需要时从中提取,方便快捷。利用资料,逐步使教学做到有理、有据、有趣,使学生对政治课愿学、乐学。

以上是我听完讲座后的所得所想。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需要创造性的反复实践,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发展和深入,教学的方法和策略也不断更新,我们只有与时俱进,大胆创新,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第二篇:Pinker道德本能中译(最终版)

道德本能

作者: 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译者:朱力安

我们的某些心理方式很可能会阻碍我们得出最为正当合理的道德结论。道德感,就跟其他感官一样,在错觉面前不堪一击。人类的道德感原是一种相当复杂的结构,无独有偶,它还体现出了自身进化的历史和它的神经生物学的基础。

下面几个人中,你觉得谁最可敬?是德兰修女、比尔·盖茨,还是诺曼·博洛格?而他们之中,你又觉得谁相对来说最不那么可敬?对大多数人来说,这决非难题。德兰修女,因在加尔各答行善,帮扶穷人而受到梵蒂冈的赐福,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在一次美国民调中被列为20世纪最可敬之人首位。比尔·盖茨,因给其用户带来的蓝屏死机和Office软件的跳舞别针(早期Word软件的蹩脚屏幕助手)而臭名昭著,其肖像在“我恨盖茨”网上惨遭毁容。至于诺曼·博洛格„„诺曼·博洛格又是何方神圣?

然而再往深处想一想,你可能就会重新考虑你的答案了。博洛格,“绿色革命之父”,采用农业科学来缓解世界饥饿,被誉为十亿生命的救星——历史上再没有谁像他这样拯救过如此之多的生命。盖茨,在决定如何使用他的财富时,出人意表地,把钱投入到抗击发展中国家常见病中,希望以此来减轻大多数人的苦难。而德兰修女,则弘扬了苦行的美德,并据此来经营她的资金周转不灵的使团:他们的病号主顾得到了许多的祷告,但生活条件严酷,没有镇痛剂,医疗设备也原始得令人命堪忧。

不难发现,这三个人的道德名声跟他们所行的善何其不成比例。德兰修女是神圣的化身:白色的袍子,哀伤的目光,禁欲克己,照片中的她常与大地上的贫苦人群相伴。盖茨则是一个书呆子中的书呆子,还是世界首富,他要是能上天堂那骆驼都能钻过针眼了。而博洛格,现年93岁,一个农学家,把一辈子的时间都花在了实验室里和非赢利组织中,极少走上媒体舞台,因此也就压根没走进过我们的视线。

我怀疑上述例子可能连一个人都说服不了,没人会承认盖茨比德兰修女更圣洁。不过这些例子足以反映我们的头脑是会被神圣的光环所左右的,因此而无法对于行为本身——无论是让人贫困还是让人富裕的行为——做出客观公正的评断。仿佛我们在道德错觉(moral ilusions)面前是不堪一击的,这迷惑人的道德错觉无异于麦片包装盒上的不真实的广告图片,或者是心理学课本上的变幻线。

今天,一个新的领域在利用错觉揭开第六感——道德感(是非观念)的面纱。人们的道德直觉已经在实验室里、互联网上和大脑扫描中被抽离出来加以研究,人们更试图以博弈论、神经科学和进化论生物学来分析道德直觉。“有两种东西,我越是经常持久地对之凝神思索,就越是使我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爱慕和敬畏,”康德写道,“天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如今人们越探索道德准绳,心里就越发感到敬畏,至于是否还能爱慕就不得而知了。人类的道德感(是非观念)原是一种相当复杂的结构,无独有偶,它还体现出了自身进化的历史和它的神经生物学的基础。

是什么触发了道德感

要承认人的心理有专门的一部分作用于道德,就得先认识到人们对事物的既定的道德评价与他们对其他事物的成见是截然不同的两样东西。道德化 1

(moralization)是一种心理状态,就像一个开关,可开可关。当这种道德开关被打开的时候,一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便驾驭了我们的思考。这种思维模式使我们将某些行为视作是不道德的,而不仅仅是难如人意的,或不合时宜的,又或者是不太明智的。

道德感的首要特征是:被援引为规则的道德信条通常被视作是普适通用的。比方说,禁止强奸、禁止谋杀,这不会被人们视作一种当地风俗,而更具普适而客观的公允。

道德感的另一项特征是:人们觉得那些犯下不道德罪行的人理应受到惩罚。对那些违反道德律的人施加人身伤害仿佛是天经地义的;相反,让他们“侥幸脱逃”才是一种过错。因此人们可以毫无不安地奉上帝之名或假国家之权来伤害那些他们认为不道德的人。伯特兰·罗素曾写道:“让道学家们兴奋不已的,莫过于心安理得地对人施以残暴——也正因此他们才发明了地狱。”

我们都体会过当心中的道德开关被打开时的感觉——正义之光在闪耀,愤怒火焰在燃烧,有种力量在感召。心理学家罗津(Paul Rozin)曾经设计了一组对照,研究举止相仿却具有不同的“道德触发法则”的两类人,以此来探索触发道德感的开关之所在。健康素食主义者为了实际的目的而避免食用肉类,比如为了降低胆固醇,避免摄入毒素。而道德素食主义者禁食肉类则是出于伦理的原因:不做屠夫的帮凶。而当他们被问及对肉食行为的感受时,罗津指出,道德动机的不同引发了见解的重重差异。道德素食主义者倾向于视肉类为污秽之物,他们也更倾向于认为人人都应当是素食主义者,他们还会给他们的饮食习惯添上德行的色彩,比如坚信素食可以使人远离兽性,不起恶念等。

推理与人为合理化

常常有待商榷的,不仅是我们道德评判的内容,我们使用道德评判的方法也问题多多。人们通常不会进行道德推理,他们只进行道德合理化:从结论出发——从无意识的感情迸发出的结论出发,然后再回过头来编织一套似是而非的正当说法。

人们的迷信与他们为使其正当而强作的辩解之间存在着差距,这在道德心理学家的新近设计出的“沙盘”2中一览无遗,这便是由哲学家福特(Philippa Foot)和汤姆森(Judith Jarvis Thomson)设计的思想实验,叫“有轨电车难题”。在您晨起散步的时候,你看到一辆失控的有轨电车沿轨道呼啸疾驰,列车员无力操控,颓然兀坐。电车前方轨道上有五个人正在修铁轨,显然涉险。您此刻站在道岔旁,可以拉动操纵杆将电车导向另一个岔道,挽救五个人的生命。不幸的是,电车将轧过在该岔道上工作的一个工人。那么,是否可以扳动开关,杀一而救五呢?大部分人的回答为“是”。

现在再考虑另一个场景。您此刻在一座桥上俯瞰铁轨,发现了失控的电车轧向五名工人。现在能制止电车的惟一方法是掷下重物阻挡电车的前路。而手边够得着的重物只有站你旁边的一个胖子。你是否应该把胖子从桥上扔下去?您面前的两个困境都是牺牲一人挽救五命,因此,从“最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功利标准来说,这两个困境是伦理等价的。不过大多数人可不这么认为:虽然他们会扳动第一个困境中的开关,他们不会去动第二个困境中的胖子。尽管如此明显的有效差别在哲学家们的实验中实属罕见,但若非要测试者们说出个所以然的话,他们也说不出什么言之有理的东西。

哲学家兼认知神经学家格林(J.D.Greene)认为,进化论使人们具备了一种

对粗暴对待无辜者的反感。这种本能,他指出,倾向于压倒一切关于人命得失的功利的计较。这种反对伤害同类的冲动同样也可以用于解释其他案例:人们禁绝牺牲一个来挽救多人的做法,比如让一个住院病人安乐死,然后收获他的器官来挽救另外五个急需移植的病人;或者把人从拥挤的救生艇上扔下去以免小艇下沉。

就其本身而言,这不过是说得过去的一家之言,但格林跟认知神经学家科恩(J.Cohen)和另外几个普林斯顿同事们做了一项研究,他们用功能磁共振成像窥探人的大脑,试图找出人脑中主感情的区域(让人在同类相残面前退缩部分)与人脑中主理性分析的区域(计较人命得失的部分)这两部分的区域相冲突的迹象。

当人们苦思冥想要在牵涉到徒手杀人的两难困境中作抉择的时候,他们大脑中的几个网络会被激活。首先包括脑前叶的中央延伸部分,该部分涉及对他人的感情;其次还包括前叶的背外侧部分,该部分涉及持续的心脑计算(包括非道德推理,比如决定出行应坐飞机还是乘火车);还有第三个区域,那便是前扣带皮层,来自大脑某个部分的冲动与另一个部分的忠告之间的冲突就在这个区域中体现。

但是当人们思虑一个不需要亲自插手的两难困境(比如将道岔搬向只有一个工人的岔路上)时,人脑的反应则大为不同:只有涉及理性计算的部分被激活了。另外有研究表明,因前叶受损而感情迟钝的神经病患者只会从功利角度思考:他们认为把胖子扔下桥去是再合适不过的了。两相一致,该研究支持了格林的理论:我们的非功利直觉是感情冲动战胜成本效益分析的结果。

是否存在普适道德?

“有轨电车学“的成果——错综复杂、与生俱来而又普适全球的道德本能,让豪瑟(Hauser)和米凯尔(John Mikhail)复兴了哲学家罗尔斯(John Rawls)提出的道德感与语言的类比学说。据乔姆斯基称,我们生来便具备”普适语法”,它迫使我们以语法结构来分析话语,语法规则在起作用,而我们却不自知。依此类推,我们生来便具备普适道德语法,它迫使我们以道德结构来分析人类行为,而我们同样对此知之甚少。

认为道德感是人的本性中天赋的一部分,这种说法并非牵强附会。人类学家布朗(Donald E.Brown)所收录的人类共性列表中就包括了许多道德概念和人类感情,其中有是非观念;感同身受的悲悯;公平公正;对慷慨气度的赞赏;权利与义务;禁止杀人、强奸以及其他形式的暴力;赔偿过失;赏善罚恶;羞耻之心与禁忌。

道德的勃勃生机在孩子的童年早期就已涌现。蹒跚学步的幼童就已懂得自发地帮助他人,把玩具分给别人,尽量安慰周遭不幸的人。据心理学家杜尔里尔(Eliot Turiel)和斯麦塔纳(Judith Smetana)称,学龄前儿童已经隐约明白社会习俗与道德规范之间的区别了。四岁孩童会说:穿睡衣上学是不可以的(社会习俗),无故打小女生也是不可以的(道德原则)。不过当大人问他,如果老师批准呢?这时大多数孩子会说:这样就可以穿睡衣上学了,不过还是不可以无故打小女生。

尽管还没有人查明是否存在道德基因,但却有许多事实可以从旁佐证。一出生便分开的一对同卵双胞胎(基因相同而环境不同),较之领养来的无血缘的兄弟(环境相同而基因不同),他们的性格特征——比如“认真负责”和“性情随和”——的相关性相比之下要高出许多。被确诊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或“心理变

态”的人,从小就有道德目盲的征兆。通常来说,这些孩子不论家庭环境正常与否,从小就恐吓小朋友,虐待动物,习惯性撒谎,不知怜悯也不懂悔过。这些孩子长大之后,其中就有人会成为凶徒恶棍。

尽管心理变态很可能是遗传倾向性造成的,而程度较轻的一种则可能是由于脑额区受损造成的(脑额区包括制止正常人将假说中的胖子扔下桥去的那部分脑区)。神经科学家发现一些额叶遭受重度损伤的儿童可能成年后会麻木不仁,不负责任,尽管有着常人的智商。他们撒谎,偷窃,无视惩罚,不顾自己孩子的性命,以及无法走出最简单的道德困境,比如两个人无法在看什么电视频道上达成一致该怎么办,或者一个人是否应该窃药来挽救他垂死的妻子。

如此看来,道德感或许就根植于正常人脑的构造之中。诚然,当我们思索与生俱来的内心道德律时,敬畏感充盈着我们的内心,但这个假说充其量也是不完整的。无论是何种道德语法规范着人们的道德评判,这规则终究难以普适。随便一个没在“人类学初级班”上打瞌睡的新生都能举出大堆这样的例子。

无所谓神圣了么?

“道德腐化”这个词恰恰被某些批评家用到了“道德感”这门新兴科学上。人们试图解析道德直觉,但看上去却恰似在解构道德直觉。进化心理学家们仿佛想要揭露我们最高贵情操的最终利己的本质——想要揭示我们对孩子的爱,对不幸者的同情,以及正义感不过是在物竞天择中的一种为了保全基因而采取的策略。这种不同文化有不同道德偏好的解释可能会导致模棱两可的相对主义,这样一来我们就没有资格去批评其他文化中的哪怕是再野蛮的习俗了,因为“我们有我们的道德,他们有他们的道德”。而这整套体系仿佛要把我们拽向无所谓道德是非的虚无主义深渊,将道德从至高原则降格为神经系统的幻构。

其实,这些忧虑都是站不住脚的,而且了解一下它为什么站不住脚也很有必要。第一个误解涉及进化解说的逻辑。进化生物学家们有时将DNA作人格化处理,原因跟教科学的老师让学生们以一个分子或一束光的视角来建构整个世界一样,因为行之有效。不经数学运算就能理解物竞天择说的一大捷径,就是把基因想象成一小团不遗余力自我复制的因子。

不幸的是,自私的基因的“拟子”(meme)从通俗生物书中脱逃出来,变异生成了一种观点:有机体(包括人)都是自私而冷酷的。这个衍生观点其实并不成立。基因并不是用来装载我们潜意识里不可告人的欲望的。“自私的”基因跟无私的有机体是完全可以彼此兼容的,因为基因的目的(喻义上的),即自私地自我复制,可以通过给有机体的大脑“通电”让它做无私的事情来达到,比如善待亲戚和急陌生人之急。当一个母亲彻夜不眠安慰一个病痛中的小孩时,从某种喻意角度来讲,可以说使她继承了爱怜这种情感的基因是“自私的”;但无论从任何意义上讲,要说她此刻自私那都是说不过去的。

同样饱受冤枉的是互惠利他主义,即所谓公平背后的进化理据。它并没有暗示说人们行善事纯粹是抱着投桃报李的小人之心。我们都知道世上有这种得不到报偿的善行,比如打赏一家餐厅里的服务员,虽然明知道不会再光顾,纵身扑向手榴弹以挽救战友。这种善念的爆发在生物学家看来却也并非异乎寻常。

在特里弗斯(Trivers)1971年的经典作品中,他向世人展示了自然选择是如何推进无私精神的。“一报还一报”的互利互惠,让有机体交换好处免受诈欺,这只是第一步。一个施惠者不仅要避免无耻之徒(得人好处而不回报),更要优选慷慨的报答者(那些以力所能及的最大好处来报答施惠者的人),而次选吝啬的报答者(那些以差强人意的最小好处来敷衍施惠者的人)。既然被施惠者选作受惠者是有利可图的,争当圈内最慷慨伙伴的竞争就开始了。更确切地说是争着充作最慷慨伙伴的竞争就开始了,因为施惠者既不会读心术也不懂预见未来。一个公平而慷慨的名声就成了人的一项资产。

道德只是水月镜花?

对于道德感的生物学解读并不能使人得出人人都斤斤计较于自身基因或利益之最大化这一结论。不过,它把道德这个概念本身搁到哪里去了呢?

这是可堪忧虑的:科学观点教导我们,主观经验的某些成分是我们生理虚构的,并不能在外界找到客观对应。如果对错之别也仅仅是大脑系统的产物,我们要如何相信是非之争更为真实呢?如果对错之分只是一种集体幻觉,我们又怎么能断言说种族灭绝和奴隶制这些恶行对全人类来说都是错的呢,或许它们仅仅是不合我们胃口?

让上帝来主宰道德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办法,自然如此,不过柏拉图2400年前就把这种想法给了结了。上帝是否有充分理由来把某些行为归为道德而把其他行为归为不道德呢?如果没有的话——如果他的旨意只是神的突发奇想——那我们又为何还要把它当回事呢?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上帝也下达旨意也受道德理性的约束的话——如果他并没有下旨折磨幼童的选择——那我们为何不直接诉诸这些道德理性?

这又让我们回到了最初的遐想:道德理性到底从何而来,它们是否超出于人脑的臆造?它们显然不像波长或质量,不属于物理世界。这就只剩下另一种可能了,那就是道德真相存在于抽象的柏拉图领域,容身其中有待我们去发现,或许跟数学真理隐匿于精神领域有待被人发现是同样道理。或许我们的道德感也是与生俱来的,只要我们在此基础上掌握道德推理,道德现实的本质会迫使我们得出某些结论而非其它。

道德现实主义,观点一如名字所示,让许多哲学家都吃不消。不过一个折中后的版本就不那么疯狂了——只要不是一列石刻的“你应当”的宇宙法则,至少应是一些个“假如那么”的逻辑判断。现实的两大特质为任何理性的自我保全的社会个体指明了道德方向。它们也可以为裁定我们道德感的评判何时与道德本身相符提供基准。

其中一个特质便是“非零和博弈”的盛行。在人生中的许多竞技场上,如果双方采取一种不自私的态度来行事,客观来说结果会比任意一方采取自私行为要好得多。你我二人如果分享我们的盈余,救对方的孩子于危难中,禁止相互射杀,比之于贮藏各自的盈余而任其腐烂,当对方的孩子溺水时自己还在修指甲,或者上演《美国宿仇》中的场景,你我双方都将获益更多。任何一个中立的旁观者都能够、你我双方如能开诚布公地理智谈谈也都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我们应该追求的状态是双方都不为己。这些数据结果的展示并非大脑系统的偶然产物,也不是一种超自然力量的指示,它们就在事物的本质之中。

道德的另一个外部支持是理性本身:道德靠的不是推理者自私自利的观点。如果我请求您做什么关乎我的事情——别踩着我的脚,告诉我时间,不要开车轧我——那我就不能将我的利益凌驾于你的利益之上(比如,保有开车轧你的权利),当然,前提是我把这请求当回事。除非我是银河霸主,否则我就必须对你作要求的同时自己也受同样要求限制。

无独有偶,这个观点的核心——视角的可互换性——在历史上最为人深思的道德哲学里一再重演,包括黄金法则,斯宾诺莎对永恒的观点,霍布斯、卢梭和洛克的社会契约论,康德的“绝对命令”,罗尔斯的“无知之幕”。它同时也为辛格(Peter Singer)的同心圆理论奠定了基础,该理论乐观地假定我们的道德感——尽管因进化论而将自己、亲缘和宗族看得过重——依然可以促使我们在道德之路上前进,因为我们的推理迫使我们不断扩大围绕我们有情众生(sentient beings)的圆圈。

改进从认识自己开始

道德这一概念依然比我们所继承的道德感要大,而研究道德感的新兴科学并未使道德推理和道德信念显得过时。同时,它对我们的道德宇宙来说也是影响深远的。

至少,科学告诉我们即便我们的对手再怎么棘手,他们也不是无道德是非的精神病人,他们也在道德思维里挣扎,这无论对他们还是对我们都是强制而普遍的,分毫不差。当然了,有些对手确实是精神病人,也有一些人受惩罚性道德说教毒害以至于丧失了逻辑推理的能力。一旦分歧出现,而群众的思考能力尚未完全丧失时,认识到对方也是出于道义而非贪婪,这种共识的达成首先是在理性。一方是能够谅解另一方的社群、稳定、公平或尊严等考量的,尽管那时双方可能仍就是否存在更为重大的价值考量存在纷争。

研究道德感的科学同时也警示我们:我们的某些心理虚构的方式很可能会阻碍我们得出最为正当合理的道德结论。道德感,我们知道,就跟其他感官一样,在错觉面前不堪一击。道德感容易使人把道德本身和纯洁、地位与合群相混淆,也很容易把实际问题的解决变成道德远征,从而往惩罚式的侵犯中寻找解决之道,有时还会强加禁忌使某些话题变得不可触及。道德感还有一大陋习,那就是总让天使跟自己站在同一边。

尽管智慧的人们可能早已看出我们是如何被自己的“故作虔诚”所蒙蔽的,但我们的公共话语依然未能给这种做作打个合理的折扣。而最糟糕的情况是我们还为自己愚勇的轻率歌功颂德。美国总统生命伦理委员会前主席卡斯(Leon Kass)在《厌恶的智慧》一文中主张,当涉及克隆和其他生命伦理技术时,我们应该放下理性,让本能先行:“我们都对克隆人的远景感到排斥„„因为我们直觉和感觉到——立刻地,无需争辩地——我们理应珍视的东西遭遇了破坏„„现如今,人们已百无禁忌,恣意行事„„厌恶感或许是唯一残留的还大声疾呼捍卫人性之核心的声音了。已经忘记如何战栗的灵魂是何其地浅薄。”

确实有也当然有充分的理由来管制克隆人,但“战栗感指标”显然不足为理由之一。人们已经战栗得够多了,为各种各样的与本族文化的纯洁感抵触而又道德无涉的事情而战栗:碰了不该碰的,与黑人同用一台饮水机,允许犹太的血液与雅利安的血液混杂,容忍同性恋男性相鸡奸等等。如果我们的祖先让厌恶感占了上风,我们就永远不会有尸检、接种疫苗、输血、人工授精、器官移植和体外受精了,所有这一切刚出现的时候都被斥为不道德。

研究道德感的科学恰恰是在推进道德,而远非解构道德。它让我们看穿进化论与文化迫使我们承担的道德错觉,也让我们可以聚焦我们共同分享和捍卫的目标。正如契诃夫所写的:“只要让人看清自己,人就能超越自己。”

(本文由作者授权翻译发表,原载于《纽约时报杂志》专栏,有删节)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content/38475/1

第三篇:魅力作文学习体会

《小学生习作教学精品课展示暨专题讲座》学习体会

薄文娟

6月12日,我欣赏了浙江省小学语文著名特级教师张祖庆老师和北京小学特级教师张红老师执教的作文课,张祖庆老师《烹出教材作文的美味》和张红老师的《观察作文》的精彩讲座,共同品味着当前小学作文教学实践研究的智慧成果。我是心怀期待而来,满怀收获而归。

张祖庆老师所带来的习作课《一个印象深刻的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堂一开始张老师先让学生欣赏《唠叨的妈妈大比拼》,让学生模仿妈妈唠叨时的语气念选段,比较学生习作,得出小贴士一如何写好外貌:抓特点、写重点、巧比喻、善夸张。张老师为了阐释作文选题雷同的囧地时,特意选择了明星的撞衫来加深学生印象,取得较好效果。教师幽默风趣,不时调侃自己和有个性的学生,课堂笑声不断,学生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在阐释选择一个点丰富人物形象这一要点时,让每个学生写一句然后五位同学的话串联起来,人物形象立即丰满起来。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对如何塑造丰满人物形象也有了一个具体的体会。尤其是让学生上台学习习作中小妹妹炫耀裙子一段,课堂气氛融洽轻松。

不同主题的选段的欣赏让学生逐渐体会到小贴士二写好人物对话:主人公,多开口,绝不写,哑巴文。选择了一篇有代表性的文章,让学生展开讨论是否需在此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学生激烈的讨论后,教师解释引导原作者接受删繁就简的修改方案。小贴士三水到渠成,即:选好题材,写好事例:善选择,有重点,展开写,有波澜。另外,张老师还展示了一些特别出彩的句子,例如:妈妈问爸爸刚晒好的衣服呢?爸爸说:“存在文档里了,等我找出来之后给你。”——《我的网虫爸爸》

随后,张祖庆老师又进行了专题报告《烹出教材作文的美味——略谈教材作文的二度开发》。独辟的见解及幽默的谈吐,引发了与会老师深远的思考。毋庸置疑,习作教学一直是处在语文课程的尴尬境地,一层层枷锁束缚着我们的老师与学生去享受作文。张老师引领与会老师探讨了当前作文教学为何如此尴尬的原因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介绍了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些具体操作方法。他建议老师要懂得保护孩子的想象力、懂得用欣赏和鼓励的态度来培养孩子对作文的兴趣。张老师特别强调:让小学生觉得写作文有意思就是最大的意义。张老师独特的习作教学理念,赢得了与会老师的阵阵掌声。张老师课堂机智幽默,自然亲切,真诚智慧,课堂驾驭能力极强,一节课下来,老师和学生进行了精神的沟通和愉悦,师生感情深厚,谁又能不喜欢着这样的语文老师,谁又能不喜欢这样的语文习作课呢?听着这节课,我不断的思考一个问题,张老师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他到底做了什么,我什么时候可以达到这种境界。

张红老师给我的感觉就是她进行地工作特别扎实,课上得有条不紊,讲座进行得具体细致,可惜由于时间关系好多内容没有展开。又一次让我体会到一份耕耘一分收获。学习是来不得半点投机取巧,拔苗助长的。

同时,也让我对如何搞好作文教学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下面就将听课后的点滴体会汇报如下:

一、培养兴趣

作文难是大家的共识,学生感到难学,老师感到难教,甚至有学生把写作文称为“天下第一难”。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越是难学的,越要从培养兴趣开始,学生习作也是如此。因此,激发学生写作文的兴趣,让其积极主动地参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尤为重要。要让他们把写作当做一件乐事,高兴快乐地写作文。

二、引导观察

作文的内容来源于生活,让学生观察周围的一切,以积累写作素材。学生不善于观察生活,缺乏习作内容,而老师又要求学生每篇作文要达到一定的篇幅。因此,学生也只能写空话,编瞎话,凑够字数。解决作文内容问题是第一位的。

三、有效指导

作文指导是指课堂上的作文指导课,这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也是作文教学的难点所在,大多数老师没有方法,没有模式,盲目性、随意性很大。张老师的作文指导课,其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是:情趣导入——组织活动——观察讨论——试写作文(或片段)——教师点评——修改成文。活动化作文是活动与作文的结合,主要以活动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促进思维,开拓写作源泉。它重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眼看耳听、口诵心想、手脑并用,积蓄丰富的表象与情感体验;重在促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玩中思,做中学,观察事物;乐于表达,轻松写作,开掘作文的源头活水。所以说,活动化作文是作文指导的有效模式。

四、及时讲评

张祖庆老师重视作文讲评,他认为伙伴间的言语学习是“无障碍”学习。在课堂上,老师找同学读学生习作中好的题目,好的句子,好的段落,这对同伴的影响是很大的,特别是当堂讲评,及时反馈,在同学们正在有写好作文这样需要的时候,学生学习的效果会更好。

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参与作文的评改,以逐步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大致有这几种方法:

1、反复朗读作文给自己听;

2、读自己的作文给别人听;

3、小组合作互动自己修改作文;

4、师生互动品评自己修改作文。

“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写。”我相信,我们的语文老师确立“快乐书写、真情表达”的正确理念,坚持创新,精耕细作,一定会成为作文教学的行家、专家。

广州路小学

薄文娟

2011.6.18

第四篇:打造魅力班会课—学习体会

“打造魅力班会课”学习体会

2013年4月13日,很荣幸地参加了山东省中小学班主任高级研修班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有幸聆听到丁如许教育专家、申淑敏优秀班主任的精彩报告,这次学习给我的班主任管理工作以不少启发,感悟良多。在此,与各位同仁分享。

一、做班主任要勤于学习

1、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的有关理论,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

2、学习优秀班主任的好的经验。利用各种途径和手段,如 通过听取经验介绍、聆听报告、网络等学习他人的经验。多读一读教育专家们推荐书籍:“班主任的两刊一报”《班主任》《班主任之友》《德育报》。《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中学卷)、《新世纪班主任必读》、《爱心与教育》(李镇西)、《中国著名班主任思想录》、《班主任工作漫谈》(魏书生)、《帕夫雷什中学》(苏霍姆林斯基)、《魅力班会课》(丁如许)。三个网站:魏书生教育思想研究室、丁如许德育特级教师工作室。两个博客:魏书生的blog、教育在线博客。

二、做班主任要善于思考

1、对他人经验或理论的思考。在借鉴他人经验或利用前人理论开展班主任工作的时候,要根据实际情况,认真思考分析,以求有较好的实效。

2、对自身经验的思考,即反思。反思,缩短成长的时间。每个班主任在工作中都有其自身好的经验,把这些经验加于总结、反思、提升,你就可能会有更好的经验,这样等于是加快了自身的成长。

三、做班主任要勇于实践和创新

1、勇于实践。实践出真知,他人经验再好、前人理论再高明,如果不付诸于实 践,那也只是一纸空文,没有实际价值。

2、勇于创新。有创新才有发展,我们不能停留于他人经验和前人理论,我们要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一些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进而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

四、做班主任要懂得积累

听了丁如许教授的《打造魅力班会课》和申淑敏老师的《美丽的情感教育》的报告,我感触很深。

1、关注生命的成长过程,用文字记录成长,用影响定格青 春。要利用好教师的三件法宝:相机——捕捉成长的每一个瞬间;手机——短信传递每一份真情;网络——留下成长的每一个足迹。利用博客、播客、魅客、印 客记录下学生成长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到尊重、关怀。班级博客成为家园、成为交流平台、成为美好回忆、成为自觉维护网络道德的场所。

2、关注教师自身的成长,坚持写教学日记。“没有教师的快乐就没有学生的快乐,没有教师的成长就没有学生的成长。”教师应该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感受或经验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可以建立自己的博客,这样逐步积累、反思,可以锤炼语言、锤炼思想,写出高水平的文章。使班主任教师的境界得以不断提高。

五、做班主任要学会交流与合作

1、学会和学生的交流与合作

2、学会和学生家长的交流与合作

3、学会和各任课老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的合作与交流

4、学会和同行的交流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是锤炼语言,也就是锤炼思想。班主任应该利用各种机会、各种手段、各种载体和同行进行交流。现在互联网非常发达,我们可以利用QQ、博客、播客、论坛等结识许多有名教育专家、优秀班主任,争取和他们进行交流、向他们学习一些新理念、新做法。也可以和他们互通有无,在不同层面上进行合作。毕竟一群人的力量要比一个人的力量要强得多。

青州市聋哑学校 曹 琰 2013.4.17

第五篇:道德模范学习体会

学习道德模范李凤莲事迹心得体会

道德和法律不同。道德是一种美德,是个人品质的一种根本体现,一个具有崇高品质的人,也同样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道德和法律有相同之处,它们都可以约束人。但道德对人的约束更多的取决于个人的品质。而法律对人的约束则是外在的,是一种强制性手段。因此,法律是制止违法犯罪的有效手段,但同时也是一种治标的手段。而道德虽然不是制止不良风气的有效手段,但却是治本的手段。所以,整个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最终需要每个人道德素质的提高。这是一个漫长的困难的过程。当今社会,权、钱、色等欲望让人们不惜做出重大的牺牲而做出违法的事。因此在全社会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时,道德观念深入人心,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学习了塔城的十大道德模范事迹后,孝老爱亲道德模范李凤莲事迹最感人。

李凤莲是塔城市人口计生委干部,她在做好工作的同时,恪守“君子入则孝”、“事父母能竭其力”的格言,无怨无悔地侍奉年弱多病的母亲、丧偶的哥哥、幼小的侄子,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新时代尊老爱亲的含义,在兄弟姐妹中树立了榜样,赢得了同事和邻居们的称赞。

从李凤莲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有一种往往被人们忽视的美德叫“孝老敬亲”,从李凤莲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人世间有一种爱叫“互帮互助”我们要向她学习!

下载《激活快乐本能,分享道德魅力》学习体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激活快乐本能,分享道德魅力》学习体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道德讲堂学习体会

    《道德讲堂》学习教育活动体会大板镇大板中心小学宋奎军举办道德讲堂,讲述身边的故事,不仅给我们榜样的力量,不断激励我们去干好本职工作,更能激发大家去帮助别人,乐于助人。其实......

    《感受信息化教学魅力》学习体会

    《感受信息化教学魅力》学习体会 通过参加此次学习和探究,我收获很大。我认为,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我们教师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提供了更好的教与学的媒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

    魅力女性,快乐巾帼

    魅力女性,快乐巾帼“谁说红颜不封侯,谁说女子不如男”,塔筒公司、电气公司、高新材料公司的31名女职工在自己的岗位上撑起了半边天,车间里的女职工更是自强坚韧,工作有时比男同......

    激活校园,散发青春的魅力5则范文

    激活校园,散发青春的魅力 ——关于建设活力校园工程的几点反思 四川省达县第三中学 郭德波 蔡元培先生说过一句话:“欲知明日之社会,先看今朝之校园”。可见,人不仅在受环境的影......

    恪守从政道德学习体会

    “恪守从政道德 保持党员纯洁性”学习心得体会 开展“恪守从政道德、保持党的纯洁性”主题教育以来,医院党委组织认真学习了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使我对“恪守从......

    道德课堂学习体会10

    道德课堂学习体会“养鱼养水,养树养根,养人养心”。构建道德课堂就是在养心,是在养我们教育者的心,也是在养学生的心。道德课堂是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高品质课......

    党课学习体会:领略红色文化魅力

    党课学习体会:领略红色文化魅力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本周日晚,围绕着《反对自由主义》、《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三篇文章,我院全体党员及......

    快乐教学模式学习体会

    《快乐教学》模式学习体会古鲁板蒿小学王东子一、 理论依据美国心理学家布鲁指出:学习的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快乐活动教学法”其目的是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