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研究
P
初中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研究
天津市武清区崔口镇崔黄口初级中学李景禄
[摘 要]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长身体的阶段,注重个体差异与不同的需求,注重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是当今体育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措施,本文主要是针对初级中学的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做了简要分析.[关键词] 初中;体育教学;改革与创新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注重学生的个性与差异,因材施教,对原有的教学方法要进行改革与创新,不断的完善体育教学质量,以下主要是根据工作实践,对新的教学方法进行了简要分析。
一、分层教学法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往往是一个班几十人集中在一起上相同的教学内容,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激发学习热情,甚至有的学生是在抵触和对抗的情绪中极不情愿地上完一堂课,这样的教学效果显然不理想。而“分层”教学最大特点是充分考虑学生个性的差异性,因材施教,有针对地进行教学指导,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优的发展。根据学生技能水平和身体素质差异进行分层教学,对技术水平不在同一层次的同学,学习的目标及要求不同,从而避免水平高的同学索然无味,影响了其积极性,也避免了水平低的同学感觉吃力,产生厌学情绪。
二、游戏竞赛法
1.趣味性教学
趣味性教学主要以游戏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练习。游戏有一定的情节,具有娱乐性和较大的运动负荷。并可以通过游戏发挥个人与集体的才智。如游戏“篮球抢运球”,可以通过运球、抢球来提高个人运球能力和保护球的意识,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2.竞赛性教学
竞赛性教学主要以比赛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练习。比赛要分胜负,才有竞争的激烈性,同时比赛也有游戏的性质。因此,竞赛性教学对学生的体力、智力、心理、技战术的运用等要求更高。如篮球运球上篮练习,采用分组运球上篮比赛,看哪一组既快命中率又高,这样即提高了练习强度,还培养学生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和不断进取的精神。
三、激励教学法
激励式教学法是指用语言诱导,营造情境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没有受到激励,生活工作中仅能发挥自身能力的 20%-30%,如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则能发挥 80%-90%,甚至更高,因此,体育教学中正确运用激励手段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特别是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缺乏自信心不敢参与练习或练习时动作不到位,教师如能鼓励引导学生大胆、勇敢的练习,将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四、师生互动法
教师应该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与学生一起练习。与学生多交流、沟通,与学生拉近距离。在课堂上创设了一种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学生没有拘束感,学生身体素质得到更多的锻炼,体育课的教学效果也得到提高。采用师生互动式教学,更能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能让教师更清楚地掌握和发现学生练习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于纠正提高。
五、逆向思维法
逆向思维是从常规思维的反面去思考,往往能够获得出其不意的效果。在教学中经常运用下面两种方法:
(1)由先教后学变为先学后教的逆向思维教学。如学习篮球后转身运球,让学生先自己尝试学习,结果有不少学生搞不清楚转身方向,这些学生就会思考和观察其他同学的动作,这样就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则可根据尝试练习中的问题、难点、重点,有针对性地讲解、示范。
(2)教师正确的讲解示范变为“故意错误示范”的逆向思维教学。如篮球三步上篮,以右手上篮为例,示范时故意将接球同时跨右脚开始改为跨左脚开始,最后以左脚起跳右手上篮示范为右脚起跳右手上篮。让学生思考讨论动作是否正确,指出错误在哪里。这样就激活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提高了教学效率。
六、改变考核评价标准
传统的考核标准是以技能考核为主,教师只注重学生技能考试结果,不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这种方式造成学生产生两种不良现象,第一种是素质好的学生认为只要考试及格,平时可以不用练习,甚至不来上课,出现旷课现象;第二种是差的学生产生灰心,有一种害怕的心里。
七、结束语
总之,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素质的学生进行不断地总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优化体育训练,积极开展体育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从内心体会到学习的愉快。变“强制性”教学活动为
“主动性参与”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初中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的素质及能力,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 史林芳,林林.谈如何提高体育课课堂教学效果[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7(01)
[2] 毛振明著.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3] 何润培.创新体育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J].咸宁学院学报,2010(08)
第二篇:初中体育足球教学方法研究
初中体育足球教学方法研究
摘要:在足球教学的过程中,足球课堂教学方法作为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足球技能不断提升的手段,初中足球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应用,是学生足球技能与足球意识发展不竭的动力源泉。因此,足球教学过程中,获得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对提升学生的足球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以初中足球课堂教学方法为研究对象,结合足球教学实际,就足球课堂教学的方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初中足球; 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
引言
随着体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在足球课堂教学中,一节完整的新授课,需要有效的教学方法作为支撑。其中学生作为足球学习的主体,教学方法的应用需要以学生状况作为基础,教学方法虽不是主体,但它却是整节课堂教学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足球教学的成败往往取决于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因此创新初中足球教学方法,对于提升足球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当前我国初中足球教学的过程中,传统的足球教学方法单
一、教学效益低、学校的足球活动氛围有待于进一步的构建,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方面影响了初中学校足球教学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对于校园足球的普及也有着不利的影响。因此,本文以初中足球教学工作现状为研究的基础,对初中足球课堂教学方法创新的价值与方法进行了研究,以期为促进初中足球教学水平的提升,提供参考。足球课堂教学方法创新的意义
新的课程标准为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强调足球课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一门以足球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身体健康,还包含良好的精神状态,健全的社会适应能力,即身心健康。新一轮课改正是伴随着学校体育功能趋于多元化而应运而生的,新课标下的学校足球教学观转化为学生身心协调发展的多维健康观,新课标的启动实施,促使广大体育教师一定要重新审视学校足球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方面的价值,特别要正确运用足球课堂教学方法来激发学习兴趣。足球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是整个足球课堂教学的手段,因此只有全面的提升足球课堂教学方法与教学的效果,才能在足球教学中明确学习要求,加速掌握足球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生动、易懂,有趣味,形象逼真,富有启迪性的课堂教学方法能使学生保持永久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从而有效促进足球教学质量的提升。足球课堂教学方法的有效使用
2.1讲解示范教学方法的使用
在足球教学的过程中,开门见山式的教学指的是,教师在上新课之前,直接向学生宣布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足球课堂开门见山式的课堂教学,能够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明晰要学习的足球内容。因此有助于节约大量的课堂时间。其次,能够适时地破题质疑,有效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因此成为一种比较常见的教学新课的方法,得到了广泛的使用。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更快地接受新知识技能,加强了新旧知识技能间的联系,同时会使整节课教学结构紧密。
2.2迁移教学法的使用
足球学习内容的安排,基本上符合布鲁纳提倡的螺旋式编制,其特点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并且足球知识、技能本身的特点就是系统性比较强,新旧技能的关系练习较为密切。因此,一个新知识技能的出现总是在旧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演绎或推导出来。学生对新知识技能的接纳也是借助旧知识技能为跳板去领会新知识技能。“复习引入”这种教学新课的方法的应用,前提是必须有旧知识技能作为迁移,因此在足球这一知识技能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中,应用得非常广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要使学生生“疑”,教师就要不失时机地激“疑”,可激“疑”比较好的办法就是设“疑”。在教学的教学环节也是教师设“疑”的最重要环节。
2.3情境教学法在足球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足球课的内容特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来创设本堂新课的教学情境,使新课教学开好头。创设情境,教学新课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故事教学,创设情境。学生由于年龄等原因,自我控制能力弱,再加上足球内容在教材上相对来说比较枯燥,如果教师在足球课堂教学中不改进教育方法,总是以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来讲授。那么,学生的注意力也将在几分钟之后散化,更不用说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将教材上教学内容趣味化,让情境走进课堂。让学生在情境中的主动地学习,让快乐成为学习的情境。因此在初中足球教学中用情境教学,让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从中抽象出足球知识技能;引导学生通过情境的形式去更好的学习足球技术。
2.4游戏教学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按照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的认识不是外部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如果可以找到一种方法促使学生的内心深处产生共鸣,将学生的足球学习从原来的“老师要我做”,变成 “我要做”,足球教学的实践中更应该将学生对足球知识与技能的获得,由教师的灌溉转为学生的自我练习,“寓教于乐”是让学生将外部刺激与内心相互作用共同结合的最为有效的一种途径。“游戏教学教学法”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天性,激发学生足球学习与锻炼的兴趣,也能锻炼学生在足球运动过程中的团队协作、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精神,进而促进学生向着多元化的角度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足球教学时应围绕多元化的教学目标,立足于学生的足球基础与发展空间,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提供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地探究,积极地发现的教学方法。同时,要给予学生学习的自由权和选择权,使学生能在新课一开始就形成良好的学习兴趣与状态,从而有利于后续足球学习与锻炼中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通过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与优化,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养成良好的足球技能和锻炼习惯。
参考文献:
[1] 牛勃.中学足球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湖北体育科技.2009(05)
[2] 吉健礼.探究式教学模式在中学足球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11)[3] 陈冲,郭向荣.新时期下对中学足球教学与训练的思考[J].华商.2008(21)
[4] 卢波.对中学足球课教学改革的探讨[J].成才之路.2008(12)
第三篇:初中音乐课程改革与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研究
唱歌课是中学音乐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我发现现在的学生喜欢唱歌,可是却不喜欢唱音乐课本上的歌曲让学生动起来的教学过程,音乐课要生动活泼,必须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光靠老师能说、会唱、会跳是远远不够的,要让学生动起来,不能闲着,那可动的内容可真不少。初中音乐课程改革与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研究2008-06-12 15:45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教学方式的转变
音乐课堂是音乐教师施展才华,展示自己教学艺术、教学魅力的舞台,是提高国民音乐素质的主阵地,也是学生进行“美的体验、美的探索、美的熏陶、美的享受和美的成长”的乐园。教学方式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和形式。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那么,根据新课程的理念,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哪些教学方式呢?
(一)、音乐学科教学方式介绍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音乐课堂出现的新变化:
1、从重“教法”向“学法”转变
2、从重“学优生”向“面向全体学生”转变
3、从重“知识传授”向“审美教育”转变
4、从重“音乐教材”向“音乐文化”转变
5、从重“活动结果”向“活动过程”转变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四种教学方式
1、参与体验式教学
参与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认识音乐世界。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范唱、范奏以及师生合作表演等形式让学生用心去感悟音乐,穿透音乐和领会音乐背后的故事。在反复聆听、想象、歌咏、演奏的音乐实践中,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感悟音乐所塑造的形象和意景。通过音乐学习,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2、创设情景式教学
创设情景式教学即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运用多媒体、网络信息等现代手段,通过影视、画面、音像等形式,使学生获得对音乐背景事物或现象的感性认识和达到视听效果。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好奇心和探究愿望,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为学生终身爱好音乐奠定基础。
3、引导创造式教学
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必然涉及各种创意、设计、制作、表达、交流以及多视角的连接和转换。音乐创造因其强烈而清晰的个性特征而充满魅力。在音乐课中,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引导创造式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自由、即兴的创作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习浅显的音乐创作、舞蹈构思、节目编导等。在主动参与中展现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
4、学科综合审美式教学
音乐教学的学科综合是将相关艺术表现形式有效地渗透和运用到音乐教学中去。认识音乐与姊妹艺术的联系。不仅如此,还要有音乐与艺术以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它有助于扩大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学过的知识,认识音乐的社会功能,理解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通过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调、思想倾向、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培养音乐鉴赏和评价能力,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二)、音乐学科教学方式的基本理念
1、注重音乐的体验,突出音乐审美的核心地位。
2、重视对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实现音乐方面的可持续性发展。
3、强调学生是音乐活动的主体,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
4、提倡学科的综合,力求在开放性学习中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
5、利用音乐评价的教育、激励、发展功能,推动学生的音乐学习。
(三)、音乐学科教学方式的主要特点
1、审美性特点
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音乐课程重视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表现美和鉴赏美的实践,从而获得热爱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2、知识性特点
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文化遗产和智慧的结晶。学生通过认识和理解民族音乐与世界音乐的历史、文化、感受其特色,形成对华夏民族音乐的了解和热爱,对世界多元音乐艺术的尊重和认同。这些知识的探求和积累,会不断增加和保持学生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3、愉悦性特点
音乐课程无论是唱歌教学、欣赏教学还是器乐教学等,都是在一种温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在大量充满情趣的个人或集体的创造、表演、欣赏、交流和评价等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和信息,使学生尽情地、自由地参与集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的多种艺术活动中,体验音乐学习的快乐和满足,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
4、情感性特点
音乐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多角度、多方面、多渠道的情感体验,一首优雅的乐曲可以使你憧憬未来,一首历史歌曲可以把你带进难忘岁月,使情感得到丰富,达到人格的升华和心灵的净化。
(四)、音乐学科教学方式的操作流程
(探索与发现—感受与鉴赏—表现与创造)
1、探索与发现
●研究性学习:
引导学生课余在网上或其他方式收集音乐相关文字资料、乐谱、图片、音响、音像资料。在音乐课上进行取舍、整合、交流、展示。从中探索音乐作品的背景、内涵、文化底蕴。
●相关学科综合性学习:
充分发掘音乐文化的内涵,把舞蹈、戏剧、美术等姊妹艺术形式结合进行学习;把语文、历史、地理等其他课程结合起来进行探索,与音乐融为一体。引导学生主动去探寻、领悟与发现音乐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音乐与姊妹艺术的关系。
● 师生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用影视画面与音响结合形式,引导学生探索音乐作品的旋律美、意境美。
● 从生活中寻找音乐的表现形式,探索艺术与生活的联系。
2、感受与鉴赏
●引导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同时展开想象。从中了解音乐的表现要素、音乐情绪与情感、音乐体裁与形式、音乐风格与流派。
● 同一首作品用不同的音响、音像形式呈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间。例:器乐曲与声乐曲对比呈现;独唱、合唱、重唱等不同表现形式呈现。
●引导学生通过文学语言对音乐作品作简单的评述。用口头描述、撰写诗歌、散文等形式表达鉴赏心得,交流鉴赏体验。
3、表现与创造
● 创设音乐活动意境,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营造开放式和趣味式的学习情景。将其作为学生走近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学生自己设计音乐主题、歌曲小创作、唱游活动、音乐小评论、音乐知识竞赛、班级音乐会)
●在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识读乐谱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合唱、合奏、表演唱等),使学生在音乐表现和创造中享受合作的愉悦。
●应用现代教学设备引导学生创作:尝试简单的电脑谱曲、下载MP3、Flash制作、手机铃声主题音乐组编、将自己或同学的演唱(奏)录音、录像、制作成光盘。
●同一首作品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进行二度创作(说唱、小型音乐剧、配乐诗朗诵、乐曲改编)。
在音乐课程的学习中探索与发现、感受与鉴赏、表现与创造常常是交叉综合使用的,教师要避免硬性规定学生在学习时要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法,这样只会回到原来的老路上去,束缚学生的思维,阻碍学生能力的发展。学习过程中应提倡学生多样化、综合化,要创造性的选择、运用学习方式。
第四篇:党校系统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
党校系统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
张瑞红
近年来全国各级党校适应新形势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新要求,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的有关精神,紧密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努力建构“分类别、分层次”的教学体系。其中,教学方法改革作为整个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各级党校在创新教学方法,推进研究式教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研究式教学的理念得到高度重视并在实践中广泛运用
近年来,研究式教学作为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在各级党校的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教师研究式地教,学员研究式地学,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实践中,各级党校围绕实施素质教育和能力培训的培养目标,注重学习和借鉴各种新的教学方法与现代培训理念,积极探索研究式教学的多种实现形式,初步建构了以研究式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体系,为提高教学质量发挥了显著作用。
二、积极开展研讨式教学
研讨式教学因其灵活方便,形式多样,在许多党校得到普遍开展。一是课堂研讨,主要形式有:“1.5+0.5”(1.5小时教师讲授,0.5小时课堂讨论)、“1+1(1小时教师讲授、1小时课堂讨论)”、“2+0.5”(2小时教师讲授,0.5小时课堂讨论)、“0+2”(课前将讲稿发给学员阅读,并提出问题让学员思考,课堂2小时教师与学员一起讨论)。二是课后研讨,包括双向交流、专题论坛、学员论坛、经验交流、学术沙龙等多种形式。有的党校探索了结构化研讨方法,其突出特点是以学员为中心,教员做催化,注重输出、成果和实效。研讨中各小组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交替运用“头脑风暴法”、“团体列名法”、“六副眼镜法”,在各个阶段进行发散、聚焦,各种观点相互激荡,最后达成小组的共识,在此基础上形成研究报告。这些形式有力地促进了教与学、学与学的共同提高。
三、大力推进课题研究式教学
中央党校和一些地方党校在进修班A班的教学中,主要采用了课题研究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以课题研究为中心,围绕课题研究组织教学,最后形成有一定科研含量的应用性较强的研究成果。教学过程本身就是研究过程,研究过程也就是教学过程。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员不仅深化了对理论的认识,而且提高了分析研究重大问题的能力。对学员课题研究中形成的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还通过多种途径报送中央领导、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以及有关省市的政策研究和决策部门,供他们在决策和研究中参考。有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学员领导工作的思路,付诸实践,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央党校和部分党校在一些较长学制的班次,也将课题研究融入到教学的相关环节,把问题研究贯穿到教学全过程中,根据课题研究设置相关课程,安排社会考察、研讨交流等。课题研究式教学有效地实现了教学与研究的有机结合、教师主导作用与学员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课题研究与重大现实问题的有机结合、个人研究与集体研究的有机结合、理论研究与对策性研究的有机结合、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的有机结合、学习过程与结果考核的有机结合、课题研究与成果利用的有机结合,是研究式教学的有效实现形式。
四、加快推行案例式教学
许多党校将推进案例教学作为教学方法改革的另一个重点,从校领导到有关教研部领导和授课教师都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专门制定有关制度和措施、提供各种便利大力提倡、积极鼓励支持教师开展案例教学,加大了案例教学探索和实践的力度。中央党校及一些地方党校举办了案例教学研讨班,开展了境内外的案例教学师资培训,提高案例教学能力。中央党校党建部、党史部、经济学部、政法部等教研部门在一些主要班次的教学中进行了案例教学的探索,并总结出几种适用于党校教学的案例教学模式,如讨论式案例教学、辩论式案例教学、讲授式案例教学、体验式案例教学等。有的党校还专门成立案例教学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关于推进案例教学工作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文件,建立了主体班案例库,并给予经费资助。有的党校成立了案例教材编审委员会,组织编写出版了《党政领导案例教程》、《公共管理案例教程》、《执政党建设案例教程》、《法学案例教程》等适合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的案例教材。这些举措对于提高案例教学的水平和成效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深化搞活体验式教学
近几年,各级党校广泛深入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体验式教学。一方面,各级党校都较好地开展了以异地现场教学为主导的省内与省外、国内与国外、本校与教学基地相结合的多种形式的体验式教学,如采用现场教学、社会考察、模拟法庭、庭审观摩、媒体采访、破冰活动、拓展训练等形式。另一方面,各地还坚持开放办学,搞好“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社会大课堂教学活动。“走出去”即开展异地现场教学。“请进来”就是办好“理论与实践讲坛”:一是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围绕时事或理论现实问题开设高层次的外请报告;二是邀请中央、省、市县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围绕全党中心工作,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做报告。
在体验式教学的基地建设方面,各地充分利用中国浦东、延安、井冈山干部学院等培训机构提供的条件,组织学员到这些基地参加体验式教学。此外,有的党校还建立起了自己的集教学、科研、调研、咨询为一体的现场教学基地和干部教育培训基地。有的党校有针对性地选择境外机构合作办学,有计划地组织学员赴境外学习,直接体验西方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以进一步拓宽视野。
在体验式教学中,各地还十分重视开展现场党性教育活动,促进学员党性修养的提高。如组织学员到革命圣地进行党的历史和革命传统教育;参观监狱,观看警示教育片,听取职务犯罪的服刑人员现身说法,到法院旁听、了解司法程序和审判原则等,以此提高学员拒腐防变、判断是非和抵制诱惑的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丰富完善菜单式教学
为了满足学员的个性化需求,增加学员的学习空间,中央党校及部分党校近几年坚持不断丰富和完善菜单式教学,进一步加大选修课程的设置力度,充分利用晚上课余时间,发挥网络和信息化的功能,开设了“选听讲座”、“电视选修课”和“网上选修课”。选修课程内容丰富多彩,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哲学、历史、党史党建、礼仪、保健等各个方面,力求学术性与知识性、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大大丰富了党校教学的内容,增加了学员的学习空间。此外,从2006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央党校还在校园网上增设了“校外课程选播”栏目,从凤凰卫视等媒体上选择了部分精品讲座等,供学员在党校学习中参考。同时,将菜单式教学引入有关班次的课堂,进行面对面的教学,将若干专题研究课程改为菜单式课程,供学员自由选学。并且建立了菜单式课程的准入机制和淘汰机制,对选学的学员实行了考勤和考核制度,保证了课程质量和学员的学习效果。
七、探索发展模拟式教学
针对当前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性和领导干部的实际需要,一些党校充分发挥公共管理学科优势,积极探索模拟式教学。如利用本地区防灾应急指挥中心建立了公共应急培训基地;以应对城市地震、洪水、爆炸、卫生和群体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作为主要培训项目,利用防灾应急指挥中心的指挥自动化系统和信息综合显示系统,开展情景模拟演练。逼真的模拟场景演练,激发了学员们认真思考解决问题、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进一步提高了各级领导干部对加强危机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把握了突发事件处理的原则,进一步提高了准确分析判断情况和正确处置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
八、教学改革中其他方面的有益探索与实践 在重点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和创新的同时,各地党校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针对教学过程的其他环节和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1、探索了模块式教学。部分党校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创新探索了模块式教学,其主要特点为,按照教学新布局所确定的教育培训目标,围绕特定的教学主题,系统考虑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专题设计的整体要求,将课堂辅导、现场教学、社会考察、专题研讨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以及多种现代培训方法有机地组合起来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2、注重开展干部培训需求调查和分析。部分党校和省委组织部联合开展了“关于干部教育培训需求情况调查”。通过对地厅、县处级干部的问卷调查和综合分析,比过去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了干部的培训需求,搞清了教学改革的方向。对有些班次,通过预先发放征求意见函的方式,了解学员对课程设置的意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更加突出了教学的针对性。
3、改革学员考试考核制度。为适应提高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教学需要,科学考核学员在校期间学习效果,部分党校对学员考核考试制度进行有益的探索,如有的提出了以研究成果考评为中心,结合平时其他表现评估的综合考核评定办法;有的采取封闭出题、匿名评卷,主观性试题、毕业论文、重要建议双人评分后取平均值等办法;有的党校与市委组织部协同,制定实施了学分制、督学制和网络化管理为一体的干部教育培训管理新办法等等。
4、实施“培训者培训工程”。为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许多党校都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注重分类、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师培训,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手段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和业务能力,如组织主体班次骨干教师到中组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等单位,到国外相关培训机构进行现代培训理念与方法的培训;统一组织教师进行集中培训等,不断将“培训者培训工程”引向深入。
第五篇: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南宋时期的理学大师朱熹说过:“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以学。”由此可见,教学方法与教学质量、效益关系密不可分。由于教学方法改革不是孤立进行的,它与课程及教材建设、教学模式构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学资源建设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加之我国现代意义的教育、教学方法改革还处于不断摸索之中,所以,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操作过程存在诸多实际问题,亟待解决。
一、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教学方法带有时代特征,就是说教学方法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受社会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占统治地位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师的世界观的制约。教学方法改革是教师为快速、圆满、高质量完成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教学任务)而在方法上的变更。这种变更是要去掉陈腐的、不合理的、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方法,而代之以新的方法。教学方法改革的依据是教学目的要求,学生发展水平,年龄知识特点,课程的性质,教学内容、特点,学校当时当地的环境条件等。
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主要举措
传统教法有其弊端:它一般是以滔滔不绝的讲解,传授知识为主。教师的主要精力用于讲授教材,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消极的。往往使一些思想敏捷、基础好的学生早已听懂,无事可干,而那些思维迟缓、知识基础差的学生却没听懂就讲过去了。可是它必竟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流传下来的,经过实践的筛选淘汰,长时间被人们认识了的东西。到如今仍有它的合理性、继承性的一面,有的仍是教师教学中离不开、不可缺少的方法,所以不能一概否定。
新方法的出现,体现了社会的进展,它是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的变革产生的,是积极的,这是适应社会发展的一面。在教学观念上倡导适应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强调把教学的重心从怎么“教”转到怎么“学”上。强调基础教育、普通教育与提高教育互相渗透,强调既抓好课内教育,又要抓好课外教育,注意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在方法上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单纯的教师活动变成师生的共同活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突出能力和智力的培养。但它的出现和发展,也不可能是从零开始的,它和传统的旧方法仍有互相渗透、互相溶化的一面。
因此,我们对每种教学方法都要在教学实践的应用中做全面的、客观的、现实的分析,要深入研究,总结效果,不能盲目地肯定或否定,也不要轻率地禁止和推广。通常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即:
1、讲授法
讲授法是常用的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传授给学生更多的东西,培养学生听讲的基本功。按教学方法改革精神应用它,应做到下面几点:
①、组织好授课内容,在备课过程中,对讲的内容进行教学方法的加工,要讲出学生看书得不到的东西。讲时要分标题,讲清难点。
②、组织好语言,做到简练、生动、准确、清楚、有节奏。
③、组织好学生,使其积极听课。讲授时学生不易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要穿插问、读、看等活动;要留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们总结、交流、记笔记。④、板书的内容与要求:板书主要是写清课题名称、教学内容的简要提纲、重要的结论。板书不宜太多,否则重点不突出。教师强调的、学生易听不清、听不懂的字、词,要写在黑板的边角处,可随写随擦。板书要工整,让学生看清楚。
2、谈话法
它是比较受重视的方法,在教改的呼声中,它好象代表启发式,它的优点是学生活动的多,有利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用谈话法需做到下面两点:
①、教师要有充分的准备过程。要根据教学任务进行设计,选择好提的问题。问题要明确,难易要适当,有启发性。设计提问主要是考虑:问什么,什么时候问,问谁,教师希望的答案是什么,学生可能答什么,答错了或离了题怎么办。
②、注意临场技巧的运用。提问要针对全体学生,并给适当考虑的机会,注意两个不行和两个不好:先叫人后提问不行,提出问题马上叫人不行;问完不让其他学生补充不好,一下子提好多问题不好。教师听学生回答要耐心,一般不要轻易打断;提问要掌握问题实质,答不出来要点拨一下;回答了问题要让大家评价;要注意培养学生回答问题的勇气,要求声音宏亮。
3、演示法
演示法的长处是能使学生获得生动、直观的感性印象,对理解抽象的东西有帮助。用演示法应做到:
①、充分准备,明确目的:测定什么,达到什么目的,需要什么工具、材料,都要准备好,不能掉以轻心。
②、演示时要有计划地做好安排和临场指导:如教具的大小,放置的地点,速度快慢等。
③、演示要和讲解、谈话结合,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告诉学生看什么,掌握什么。
④、需要少数学生触摸、嗅味时,要让参与者和大家说清,同时要注意安全,防爆、防毒、防触电。
三、如何实施教学方法改革
1、在教学中要教师要发挥个人特长
教师的教学是一种精神劳动,一般的说物质产品要求标准化、规格化,而精神产品则是个性化,因而教师的劳动必然要体现出各自的特征。这是由于每个教师的思想、气质、知识结构、审美情趣和教学能力不同,针对不同的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在从事教学活动时,在方法上都有自己的选择和侧重的角度,都要采取自己得心应手的方式方法,创造出自己的授课路子和风格。值得注意的是,学习别人不能照抄照搬,一切率由旧章,更不能脱离自己的实际,抛弃个人的特点和优势,在形式上东挪西借,搞花样翻新,争奇弄巧,哗众取宠。否则只会落得个邯郸学步、实得其反的结局。这势必影响教学方法改革的深入。
2、进行教学方法改革要抓住要点 在过去的教学中,一般是对钻研教材比较重视,而分析研究学生则远远不够。需要对学生情况进行认真的分析,分出好、中、差三种类型,从家庭环境、知识基础、学习动机、学习态度、自学能力等方面找出他们各自的学习特点和规律,进而才能做到有针对性的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之提高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解决的问题。其次是教师的讲授要避开传统教法的弊端,变学生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不能再把学生的头脑当成容器,让学生死记硬背,机械的学习,力图把所有的知识全部塞入学生的脑子里。第三是加强学法指导,实施愉快教育。教师的作用不只是把知识教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会学”,养成乐学的精神。经验证明,学生有了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如同长了翅膀,增加了腾飞的力量。
3、要做到因材施教
我们的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要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培养具有四有(理想、道德、文化、纪律)两爱(爱祖国、爱社会主义)两个精神(献身精神、科学精神)的人才。国家对人才的需要是金字塔状的,基础大,这就决定了学校培养基础人才是服务的大头,培养尖端人才是少数。
四、实施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注意教学民主,培养学生参与意识,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心理学告诉我们:获得成功是引发兴趣的直接动力和因素。学生经常把自己在某方面获得教师的鼓励视为一种成功,促进自己不断进步。但是,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们有不少老师,在整个课堂上都没有提问的习惯。要想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就必须采用民主的手段,提倡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追求民主、平等,尊重学生个性,允许学生怀疑和保留的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和学习要求,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不解,敢于发表不同意见,以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允许学生给老师指出缺点和错误,创设机会,让学生有思考,有交流,有发现,给学生充分展示主题的时空。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更多的发言机会,使人人都获得成功感,达到向全体学生施教的目的。采用的方法可以是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问不同的问题。通过这种民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重视学法指导,创造参与学习机会,教育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要达到“不教”的目的,就要对学生进行先教,让学生掌握自己学习的金钥匙。但是,一般教师只重视教法的研究,而忽视学法的指导。教师把课堂看成是自己在表演,表面上看来很活跃,其实学生并不懂得如何去学习,这样教学的收效也就不大了,对学生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也不利。学生不可能在学校学完成他一生中所需要的全部知识,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替,技术的不断革新,人需要经常地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才不至于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爱学、会学”,掌握到学习的方法。
3、借助现代教学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也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如幻灯、录音、录像、电视、电影及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被引进教育领域,成为进行教学的重要手段。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多种感官并用学习效率高,视听并用的理解记忆率高,远远大于仅有看或听的记忆率。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既可以用于课堂教学,也可以用于课外辅导,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节省授课时间,加大教学密度,利用教学模拟各种事物的变化过程。使学生从动态直观中得出结论,开阔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物智力,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丰富了学生的感性知识,真正做到了让学生眼见其形,耳闻其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说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那么,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是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途径。
4、精心设计问题,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陶行知先生的论述,充分说明了提问的重要性。在课堂提问时,如何提的巧,问的妙。重要的是:不走过场,问得要到点到位,难易适当,有一定的坡度,设计的问题要能使学生做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效果。这样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使课堂生动活跃,学生勤奋动脑。
教师工作不仅是一种科学事业,而且也是一种艺术事业。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方法好坏至关重要,方法好的教学能够产生一种艺术的魅力,也可以给学生一种艺术的感受。面对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我们应不拘泥于某一个固定的模式,要根据教学内容和需要善于对各种教学方法,进行艺术性的再创造,再加工,从而促使他们更好地为教学目标服务,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总之,能否有效地指导或引导全体教师适应改革潮流、掌握先进的教学思想与方法,是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所在。提高教学质量任重而道远,只有进一步加强学习,努力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理论联系实际,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