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如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
浅谈如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广东省清远市英德市实验小学林海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小学生的素质教育进一步得到落实,与此同时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成为学校素质教育新的生长点而广受关注。良好地心理健康教育对孩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可以培养孩子健康的情感与积极的情绪、心态,打开孩子的心门,还能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质,有效促进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当前,小学生的心理现象呈现复杂多变、发育不良的趋势。而小学生在学校中的时间占有相当长的一部分,学校的各方面都对孩子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校园文化建设,它通过让学生学习实践、理解感悟,从而净化灵魂,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素质。同时,校园文化是引导人、鼓舞人、激励人的一种内在动力,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催人奋进的一面旗帜,它对学生的思想素养、道德品质、行为规范等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因此,如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则成为当前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针对现状,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提高校园的隐性文化,丰富校园的精神生活。
校园隐性文化包括校风、班风、人际关系等。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校园人际环境。而班级是学生精神成长的摇篮,班级中的人际关系会影响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因此,建立互信互爱、和谐友好的校园人际关系,是极具德育价值的校园隐性文化。丰富校园的精神生活,使每一个人都能找到充分发挥、表现和确立自己能力和创造才能的场所。此外,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是“书香校园”,通过开展校园文化读书节、校园诗歌美文诵读比赛、书香班级以及书香家庭评比等活动,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在阅读生动感人、充满人性美的道德文选或文学作品中,激发孩子对真善美的内在认识以及对假丑恶的憎恨。与此同时,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才艺、文化、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系列活动,充分提高学生兴趣,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从而进一步改善学生心理环境。
二、提高教师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教师是指导者、组织者和教育者,更是孩子们最亲密的伙伴。一位教师的良好素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它不但可以促使学生对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有较为正确的认识,而且对他们的性格、个性、思想、才能等等都有较大的影响。不正确的教育方式,会使学生的心理受挫。因此,高素质的老师会特别留意学生的内心发展,时刻顾及他们的心理状态,并给予正确科学的教育方式。有些小学教师的心理状态不是很好,在处理学生的问题时易情绪化,其结果会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障碍。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只有掌握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学生日常表
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相融合。
每一位教师在课堂上都应该时刻记得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和稳定的状态。对学生的态度要和蔼可亲,以诱发其良好情绪;善于观察学生情绪变化,及时排除不良情绪的干扰;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把课堂真正归还给孩子,并创造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情境,使学生乐于学习;发现并表扬学生的优点,尤其是后进生,更应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抓住教育契机给予不同方式的表扬,鼓励他们不断进取。利用学科知识加强情感教育与交流,培养其积极健康的情绪,使学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
四、为学生创造“学习实践”的机会。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教育。新课程也提出教学要联系生活。所以教师要带领学生去观察发现、去学习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多鼓励,激发他们认识到自己所取得的成绩、优点,继续努力向上。在实践中,不仅能提高动手能力,动脑能力,更学会了很多书本上所感受不到的挫折与失败、耐心与信心、成就感与期待感等等,更为将来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五、因人而异,对个别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除了要面向全体学生之外,还要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个别差异,以及个别学生当中已经出现的各种心理行为、心理问题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和干预,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心理向良好健康趋势发展。
总之,要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好,不仅要去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时还要对症下药,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与家长密切沟通联系,多管齐下以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
第二篇:如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体现民族文化
高校如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体现民族文化,并发挥教育引导的功能作用
[摘要] 高校校园文化,担负着使人类文化最新成果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潜能、知识、品质、立场、观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任务,担负着传递科学精神,阐述到学时,解决科研与实践中的各种疑难问题,并推动观念以更新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应体现时代精神,体现所处的时代先进文化的基本特征。校园网络文化的兴起与发展,改变着高校师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垂涎方式和价值观念,传统的校园主流文化受到严重的冲击与挑战。本文从校园文化反映现代大学办学的理念,推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分析校园文化定位如何发展的问题。
[关键词] 校园网络文化、校园主体文化、定位、建设与发展
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日益普及,对高校师生的学习、生活、交往方式产生巨大的冲击,同时,由此形成的网络对传统校园文化提出了未有的挑战,网络文化的兴起与发展,对师生们的思维价值观念、精神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在高校建设中只有进一步提高校园文化,对民族院校教育的深化改革有着重要性,使网络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
一、网络文化对校园传统文化的冲击
1、校园网络文化改变着大学传统的办学观念
高校信息网迅速发展,改变大学的办学观念,大学追求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实现,人才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以及普及和提高社会服务功能,培养专门人才和多能型人才。
2、校园网络改变着校园
对现代网络技术,教育观念的广泛应用,使传统的教育模式不能使用于现代教育的发展,根据教学发展,师生可以进行多种有利教学双方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空间教学组合,从而划破僵化的限制。教师以师生生活自由的传统格局,根据学习需要自己确定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兴趣,使网络对学习环境和手段的改变,将会打破以传统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模式,而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个性教育模式为主流。
3、校园主流文化面临着网络文化的威胁
网络的一把双刃剑,它在带给人类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严重威胁,它的虚拟性,特征给人以创造又产生虚假,产生传播文明,又产生信息垃圾。开放性给广大自由,又带来失律失范。
二、校园文化的定位
不仅是一个技术,同时又是一个社会文化,在未来信息化校园中,网络价值的影响更大,校园文化与网络产生冲突、对抗、相碰,要使网络文化成为校园主流文化,在建设中,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其明确定位,以便建设信息化校园,使网络文化步如健康、文明的发展轨道。
1、校园文化网络是弘扬校园主流文化的阵地;
2、校园文化网络是推动素质教育的平台;
3、校园文化网络是获取各类知识信息资源的宝库;
4、校园文化网络的师生信息沟通的桥梁。
三、校园网络建设与发展
是文化发展进步的新形态、新趋势,是大学革命的新表现,因此,不能因为网络文化的种种弊端就忽视、回避,甚至否定网络文化建设的发展,而是积极的姿态迎接新文化的挑战,提高我们的认识,持变观念的基础上,从思想队伍、软件、硬件、学科等方面入手,以多种方式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1、提高我们对校园网络文化的认识;
2、引导校园网络建设发展进程中经营者的自律与网络者的自律;
3、加强软件、硬件、网建站、学科的建设;
4、加强校园网络文化进行依法管理和行政管理。
通过科学管理,与多渠道,校园网络将为教学服务科学研究,行政管理信息管理各个系统连接起来,实现各个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和信息服务,学科、专业界限打破,不同学科之间互相供签、渗透,不同学科的发展师生共同研讨多学科问题,不同专业的同学自由选择专业、课程、学分制,将会真正实现双学历、双学位。学校管理愈趋科学化、透明化,管理者全方位地掌握各种教学信息、领导水平和决策水平,将会得到进一步提高,在不同的院系和不同的学科,才使科研资源实现共享。
四、结合校风、学风、教风建设来思考和教育引导功能和作用
1、民族院校应大力提倡培养民族干部和优秀学生干部,因为学生干部是一面旗帜,一面镜子,好与坏直接体现一个院校的形象,对内是集体的学习榜样,对外是一个集体精神面貌。
2、学生干部建设应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实践,通过实践认真学习,把真理带到实践中去检验,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造就内优外秀的综合素质的学生干部,以理想新年教育为根本,正确伸入人生价值观、世界观,加强校风建设,形成一种良好的校园风趣,营造和构建一个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以民族教育为根本,培养高素质的民族人才。
第三篇: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渗透德育教育
“班级文化是学校师生通过教育与教学活动,所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班级的每一堵墙壁会说话,每个角落会传情、启智。把“每一堵墙”变成“无声的导师”,让“每一个角落”成为“文明的源泉”,让每间平凡的教室成为无声胜有声的教育风景线。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良好的班级文化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陶冶小学生的道德情操,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不仅具有强大的德育效应,而且能与其他德育教育形式和途径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下面我就谈谈我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做法:
一、班级物质文化的建设——优化德育陶冶的功能
班级的物质文化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特点,能使学生不知不觉,自然而然的受熏陶、暗示和感染。心理学研究证明,自然环境、社会现实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巨大影响。优美的教室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和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更重要的是,优美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的情感,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因此美化教室环境,既能显示良好的班级形象,也可以用优美的环境陶冶人。教室是学生学习的阵地,教室布置要让学生参与其中。每年开学初我都会发动学生和我一起设计,和我一起布置我们的教室。在布置时,我要求学生把课桌椅摆放整齐,每节课前要把书本等学习用具摆放工整,教室内清洁、图书等物品要放到指定的位置,不能随意乱放。并且要求学生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干净的教室环境。我们教室的布置主要包括:教室黑板正上方为班徽,班徽两侧为班训,(班徽和班训由老师和同学共同设计,讨论后确定下来的)。黑板右侧为公告栏,教室后墙
部分主要是约束学生习惯的常规评比栏,展示学生风采的学生作品展示,班级得到的荣誉,学生学习的榜样,图书角、卫生角等内容。其次,我们在教室的窗台上还摆放了一些可供观赏的盆花,让教室充满绿色,充满青春的气息。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实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不是说教室布置好后,就万事大吉,我们这样做的目的之一就是营造一个和谐的浓浓的环境氛围,通过这样的环境熏陶人、感染人,从而让学生在环境的熏陶下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优化德育的感召功能
班级精神文化是一个班级文化的灵魂和纽带,它主要指班级成员认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道德标准、行为方式等等。为渗透德育教育,我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中特别注重培养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如何做人,以及学生的积极创新精神,其形式与内容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加强团队精神培育,营造和谐共进的班级氛围
现在学校很多是独生子女,个性特征鲜明,团队精神缺乏。加强团队精神教育,就是要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团队意识、合作意识、沟通意识,进而在班级营造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形成和谐共进的生动局面,使团队精神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精神内核。为了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增强班级的凝聚力,让学生在良好班集体的氛围中健康成长,我在我们班开展了“好大一棵树”主题队会,“我为班级添光彩”讨论会。在队会中我们的队员们表演了精心准备的一系列节目:童话《我是小河的一滴水》、诗朗诵《我们和我》等。同学们在参与中得到快乐,在参与中接受了教育。另外,我会组织学生不定期的回忆我们每一份荣誉的获得过程,反思自己发挥的作用,让学生体会到:班集体的荣誉需要每个人的努力。
2、促进学生习惯养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要防止简单化,杜绝一刀切。只有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按照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原则,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教育人、塑造人;只有发挥活动育人、环境育人、阵地育人、实践育人的工作优势,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获得启发、养成习惯,才能使文明素养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育人硕果。为了激励学生好习惯的养成,让学生学有方向,赶有目标。我们每周会根据班级的常规评比表的得分情况,评选一些“文明之星”、“卫生之星”、“学习之星”、“纪律之星”,并在班级的“星光灿烂”栏目中粘贴出他们的照片,这对其他同学也是一种无形的教育。
三、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优化德育的教育功能
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主要是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相关制度为依据,同时要根据班级实际来进行,要体现班级特色。在制订本班的班规时,我先让同学们进行小组议论,再进行全班讨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制订了适合本班的班规,另外我们还讨论制定出了班级监督员工作职责,文明礼仪、学习常规、卫生方面等规章制度,通过这些制度来约束学生的行为。当然制度制订好了,并不是张贴出来就行了。我们更重要的是做好班规的执行,而且是长期的坚持,不能朝令夕改,更不能只制定不执行。在每周的班会课上,我们会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由监督员进行总结,无论是哪一个学生违反了班级制度,我们都会让学生对照制度进行反思,找出错误的行为,分析错误的原因,通过讨论想出弥补的办法,避免再次发生同一错误。这样长期的约束,就会让学生养成一种好的行为习惯,逐渐使日常规范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提高了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优化德育的实践功能
班级活动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一直以来,我们的德育所采用的基本方式是由班主任在班会课上传授有关的德育知识。但在形式上往往以教师的讲解甚至“说教”为主,常常不能触及学生的灵魂,不能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从组织形式到活动内容都显得过于单调,不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班级文化建设,就是要在人类文化宝库中撷取思想精华,通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薰陶与感染,并形成积极的道德情感,从而将道德认识内化、升华为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如在安全教育月活动中,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安全在我心中”演讲比赛,让学生认识到安全的重要;在学完《小母鸡种稻子》这篇课文后,我组织了课本剧表演,让学生体会劳动最光荣;在同学有困难时,我在班级还开展了“献爱心”活动,让学生知道,我们要关爱他人;在学生过生日时,我们会送上我们的祝福,让学生感觉到温暖;在每年的“六一”儿童节,我还会让学生自编自演《我和家长换角色》等有教育意义的小节目,让学生们体会家长的辛苦,从小就要知道孝敬父母的道理。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的开展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能力,而且还让学生受到一定了教育。
总之,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渗透德育教育,符合当今时代学生的思想特点,将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生机和活力。也符合素质教育思想和当前的课改精神,给德育工作带来希望。
花海镇中心小学
田慧敏 2011、10、25
第四篇:浅谈工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浅谈工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作者:王艳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水中等专业学校
邮编:211200 电话:025-57421009 【摘要】 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共同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是学校使命、远景、价值观、治校理念和师生行为准则的总和。学校工会是教职工自愿结合的群众组织,它代表教职工利益。工会工作和校园文化在许多方面是相同、相通和相融的。他们互为前提,互相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缺一不可。
【关键字】 校园文化、工会性质、促进作用
校园文化是在长期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中,逐步形成并为师生员工所认可的具有本校特色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校园风气、道德规范、发展目标和思想意识等因素的总和。校园文化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办学理念、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建立和完善的过程。这是一种精神的东西,对师生员工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和影响。学校的发展既要靠有效的机制,同时还要靠一种精神去统一师生员工的思想,约束他们的行为。发展校园文化的目的就在于用一种无形的、精神的东西去统一人的思想和行动。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对学校改革、建设与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师生员工的价值取向与行为规范的形成,对弘扬办学理念、培育校园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工会作为教职工的群众组织,因其性质、任务和工作特点,决定了它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一、工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学校各组织各部门各单位和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任务,所以校园文化建设应该由学校党委负主要责任,建立由党委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工作体制。工会作为学校的重要组织之一,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负有重要责任,也理应发挥重要的作用。工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是由工会的性质、任务和自身工作的特点所决定的。工会作为党领导的教职工自愿结合的群众组织和重要的社会政治团体,其根本任务就是把法律所赋予的各项社会职能具体落实到学校工作中去。维护和代表教职工利益,组织教职工参与学校事务,通过教职工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团结和动员教职工投身学校建设与发展等等,工会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而校园文化的精髓就在于强调人的价值,注重在更高层次上挖掘人的潜力和潜能。因此,虽然工会工作与校园文化在性质、内含、方式上不尽相同,但毫无疑问,它们之间在对象、方向、目的、途径上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是相同、相通和相融的。另外,健全的组织体系,群众化的工作方式,良好的群众基础,使得工会组织本身具有其他组织所不具备的优越条件。工会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最大限度地把教职工组织起来,使校园精神、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观念等更加深入人心。可以说,工会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上具有不可替代的组织优势和强大的号召力,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二、工会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优势有如下几点:
(一)工会是群众组织,是教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是“教职工之家”。
这一定位使工会在无形中成为教职工的依靠,教职工有话愿意对工会说,有难愿意找工会帮,有意见愿意向工会反映,有建议愿意向工会提。教职工的信赖,使工会在群众中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和号召力,很容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把教职工凝聚和组织起来。
(二)工会是学校党委联系教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这就明确了工会自上而下地贯彻党的政策,自下而上地反映教职工意愿的特殊位臵,这一特殊位臵决定了工会在密切党群关系和引导教职工完成党的任务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使工会更容易通过开展工作把教职工紧密地团结在学校党委的周围,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与各组织各部门各单位齐心协力共同创建起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三)工会在校园文化传播和宣传教育工作中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
宣传教育工作是工会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做好群众工作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做好宣传鼓动的工作,做好群众的思想教育的工作,这也是工会干部的基本功。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化时代,各校工会在网络化建设、报刊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工会进一步做好文化传播及宣传教育工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尤为重要的是,工会可以利用自身的组织优势,通过开展建”家”以及多类型多形式的文化体育活动,满足职工的精神需求,使教职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四)用身边涌现出来的典型激励广大教职工
用身边涌现出来的典型激励广大教职工是适合工会性质和特点、为工会所常用的一种群众工作的方法。典型的意义就在于它远远超出典型本身取得的成就这一表象,而在培育校园精神方面所具有的极强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学校工会作为一级基层组织联系着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许多先进模范人物,比如各级劳动模范、“三育人”先进个人、师德先进个人、生产建设红旗手、岗位立功先进个人等都是通过工会组织推荐和评定的。做好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的宣传工作,不仅能对所有教职工产生感召和激励作用,引导广大教职工树立远大的理 3 想、正确的人生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同时也有助于在社会上宣传学校,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提升学校的外在形象。
(五)《工会法》相关规定
《工会法》规定,“工会组织和教育职工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行使民主权利,发挥国家主人翁的作用,……”,“工会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组织职工参与本单位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可见,工会在学校民主政治建设中肩负着特殊的责任,工会可以通过召开教代会、开展校务公开等多形式多渠道的民主管理活动,吸引和组织教职工管理学校事务,不断提高教职工主人翁意识和参与管理的积极性。
(六)工会有着组织开展群众性活动的优良传统。
工会可以通过组织开展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教学基本功比赛等活动来激发教职工的建校爱校热情和劳动积极性。
如上所述,工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明显,且无可替代,那么应当怎样发挥作用呢?笔者认为,应以工会的性质地位为切入点积极主动地把自己的文化活动纳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之中,有目标、有步骤、有秩序地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并在参与中履行职能,发挥作用。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发挥参与职能,共谋学校发展大计
在学校管理中,工会要带领教职工参与学校的管理,为学校的建设献计献策,这是工会的一项重要职能。学校的办学目标,是学校发展的大计。学校办学目标的建立应源于学校所有师生内心的共同需要,它须经过全校师生的反复讨论而生成,是全体师生共享的价值取向,是大家所乐意为之奋斗的精神追求。当教师个人愿景与共同愿景 4 一致时,才能产生出一种从属于整体的使命感,视学校目标为自己的目标,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为了共同的目标,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每个人都倾其所能,倾其所力,甘于奉献,从而创造出难以想象的业绩来。因此,办学目标形成的过程,是学校精神培育和凝炼的过程,更是学校全体成员参与管理,凝聚力量,学校文化生成的过程。
二、行使民主权益,完善各项制度
工会在学校民主政治建设中肩负着民主监督、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特殊使命,通过召开教代会、开展校务公开等多种形式,行使民主管理的权益。学校制度是学校管理思想、管理体制及管理模式的集中体现,它反映和体现着学校文化的发展水平。对于师生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是决定的作用,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度是学校成员共同的价值追求和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制度的生成不应是学校领导的个体意愿,应以人为本,充分发扬民主。实际上教师们对制度内容讨论通过的过程,就是教师们对制度制订的认同过程,对制度内容的理解过程。通过民主管理,制度得到完善,这即是学校管理更趋科学严谨的过程,也是学校文化培养与弘扬的过程。
三、开展各项活动,凝聚学校精神
工会有着组织开展群众性活动的优良传统,通过开展岗位练兵、合理化建议、教学基本功比赛等多类型多形式的文化体育活动,交流感情,传递思想,增进了解,使学校的“精、气、神”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植根于教师的思想行为之中,同时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体育活 动,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督促和推动学校加强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和充实“教工之家”、文化体育场馆、教工阅览室和“教工活动室等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教职工喜闻乐见的各项文化体育活动,使工会组织文化体育活动的功能得到更有效的发挥。通过开展“教工小家”建设等活动,努力把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开展到院系基层单位,扩大教职工的参与面,使他们在活动中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放飞心情,活跃生活,从而使校园文化的基础得到加强。
四、做好宣传工作,引领教师践行
大力宣传培育校园精神。校园精神是校园之魂。要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会同有关部门深入发掘校园精神的丰富内涵,用师生易于接受的语言和形式,诠释校园精神的丰富内涵、基本精髓、文化传统和时代风貌。要切实加强教职工的职业道德建设,广泛开展“三育人”、“树、创、献”活动。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要善于发现教育教学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事迹,及时总结他们的先进经验。要不断根据形势任务的变化,赋予校园精神新的内涵,提高校园精神的品位,同时加强校园精神的养成教育,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用校园精神规范教职工的行为。
工会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最大限度地把教职工组织起来,使校园精神、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观念等更加深入人心。可以说,工会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上具有不可替代的组织优势和强大的号召力,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第五篇:高校工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高校工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鹿明俞寿明马建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会,安徽 合肥230026)
摘要:本文着重论述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功能,探讨高校工会组织的性质、职能以及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对于构建和谐校园,推进一流研究型大学建设具有借鉴意义。关键词:高校;工会;校园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 G472.2 文献标识码: A
The Role of a Universitys Trade Union in Campus Culture Building
LU Ming, YU Shou-ming, MA Jian-p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Anhui 230026)
Abstract: A discussion is presented on the content of a campus culture, the nature of a university’s trade union, and the role of the union in the building of the campus culture.These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in building a harmonious campus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a first-class research university.Key words: university;trade union;campus culture;content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高校是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良好的校风、学风,优化育人环境,提高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和谐的校园文化对和谐高校建设具有引领、示范和推动作用,是建设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础。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主导地位的教职工的文化建设不可或缺,作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高校工会必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功能
1.内涵
所谓校园文化,就是在学校育人环境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促进学生成长和提高全员文化素质及审美情操为目标,由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管理、生产、生活、娱乐等各个领域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成果。其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点,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文化环境是校园文化发展的条件。应该注意到,正是这样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间,它始终处于社会文化发展的前沿,集中体现了学校的精神和文化传统。它的职能是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心理因素、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与现实文化产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和性格的塑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能提升学校的品位和声誉;高层次的校园文化,能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从校园文化内涵来看,一般来讲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这三者相互依存、三位一体,不可偏废。
物质文化是指校园文化在物质层次上的体现,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和表层部分,是实现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载体与手段,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校园校貌、建筑物及其风格、纪念日或纪念性的标志、校名、校训、校徽、校歌、校旗等均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完整的校园物质文化为师生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提供活动场所,为师生员工锻炼身体、提高素质、丰富生活提供条件。
制度文化是以师生的行为为形态的中层组织文化,其内容主要包括校风校纪、规章制度、行为守则、组织作风、办事风格等。它是校园文化的中间层面和保障系统,它规定了师生员工在共同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应遵守的行为准则,体现了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对师生员工行为的要求。制度文化以动态的形式存在,一方面不断将人的意识内化,并影响精神文化的形成;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向物质文化的创造活动转化,并最终物化为文化创造物。
精神文化是高校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中逐渐形成的组织意识和文化观念,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是形成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基础和原因,是校园文化的一种群体意识。其内容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战略、培养目标、大学精神、文化品格等。其中大学精神是最重要的方面,是群体价值观的主要部分。精神文化主导着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变化和发展方向,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2.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存在,是长期办学实践所形成的一种历史积淀,它体现着大学的理念,体现着大学对人的价值和生存意义的关怀,同时又以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形式约束着每个大学人的行为,显示着高校超强的育人功能和不同于其它机构的气质特征。校园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高校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之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软实力。校园文化具有以下功能:
导向功能。在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年轻的大学生确立学习成才的正确目标,找到完善自己、造福社会的明确方向。校园文化会把高校的发展目标、校风学风、各种制度等深入到师生员工心中,促使他们把个人的事业心与高校发展的大目标及大环境融合起来,形成强大的精神动力,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学生刻苦学习,立志成才。
规范功能。校园文化对人的规范约束与制度的硬约束不同,它虽然也靠成文制度的硬性约束,但主要是靠不成文的风气、道德等软约束。这种“润物细无声”式的软约束由于减弱了硬约束对人心理的冲撞,能够产生更强大、更深刻、更持久的规范和约束效果,从而提高教育效果和管理水平,降低管理成本。
激励功能。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大学精神、优良风气、人文底蕴和文明修养。高校以育人为本的校风,敬业为乐的教风,成才为志的学风及追求民主、法治的管理,共同形成了催人奋进的文化氛围,教职员工置身于这样的环境和氛围里,学习和工作热情会受到激发,从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辐射功能。校园文化被所有成员认同和接受之后,它就会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各方面把成员团结起来。从而促进学校的发展,并对同行和社会产生影响。优良的校园文化是构成高校办学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它高校和社会组织可起到示范作用。不难看出,校园文化一旦形成就将渗透到高校的各个层面,对学校改革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工会组织的性质和职能
高校工会是党委领导下的教职工自愿结合的群众组织,是党联系教职工的桥梁和纽带,在围绕学校建设目标,协调各方利益关系,促进依法治校和学校民主政治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等方面,发挥着凝聚、教育、组织和维护教职工权益的作用。高校工会的职能主要包括:
维护职能。积极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为广大教职工办实事,促进学校树立良好的正气,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增强凝聚力,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建设职能。引导和带领教职工积极投入到学校改革与发展各项事业中,大力开展师德师
风建设,努力培养“四有”新人,促进职工爱岗敬业,钻研业务,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保证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与职能。在依法治校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民主办学。鼓励教职工积极参与学校管理,保证教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实现领导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教育职能。通过举办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以及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活动,在教职工中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职业道德教育,陶冶情操,开阔眼界,全面提高教职工的素质。
三、高校工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学校各组织、各部门、各单位和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任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工作体制。高校工会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组织和文化社团优势,自觉地做好党的群众工作,努力担负起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使命。
1.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所在。高校各级工会组织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紧紧把握高校知识分子的特点,努力将关心人、理解人、服务人、激励人、团结人和帮助人等作为工会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
中国科技大学工会在维护教职工利益、关心教职工生活等各项具体工作中,充分体现出学校党组织对教职工的关怀。学校针对高校教职工的特点,克服一般的说教,多一点“以人为本”的思路,多一点“人性化管理”的措施,使每个人“心平、气顺、精神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宽容、互助、融洽”,体现了工会组织的亲和力。在制度管理上,从教师的基本需要出发,“实现好、维护好”他们的切身利益,建立公平、公正的评价体系与激励政策,体现他们自身价值,实现他们自我发展。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中以及校长的行政实施过程中,中国科大注意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和民主办学的优良传统,严格依法照章办事,强调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尽最大努力杜绝以权谋私、不正之风等现象的发生。在这里,不分资历皆可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同学派也能同台唱戏、互相切磋。以教授为主体的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学委员会、教师技术职务晋升聘任委员会、教师单项奖评审委员会对全校科研项目的审定、学位点批准、博导资格的认定、各种学位的评授、教师技术职务的评聘,都有充分的发言权。另外,学校还通过每周一次的校领导接待日、校长信箱、校园计算机网上的BBS意见箱等渠道,广泛征求群众意见。
一年一度的教职工代表大会,是教职工参与学校决策和对校领导实行民主监督的主要形式,也是中国科大民主校风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教代会上,校领导要公开回答代表和教师的提问和质询。质询的时候,代表常常措辞严厉,当面质疑或批评。意见提得对的,立刻接受,并提出改进措施;需要解释的,也据实予以说明,绝不能推诿回避。
2.发挥优势,提升文化品位
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工会开展工作的真正优势。多年来,中国科大工会从自身的特点出发,积极协助和配合学校党政领导,强化思想道德教育,用先进的文化和理论对教职工进行引导和宣传,大力弘扬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激发广大教职工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增强他们的使命感、责任感,帮助他们树立起良好的师德形象,在这过程中学校涌现出了一大批典型人物。
为了培养和激发教职工的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强化教职工的集体荣誉感,从而发挥团结凝聚作用,中国科技大学工会每年暑期组织教职工旅游休养活动,为广大教职工增进了解和友谊以及交流感情提供了最宽广的舞台。通过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参观浏览,教职工陶冶了情操,提高了自身素质,感受到学校的关怀和温暖,以良好的精神状态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为培养人才服务。由校工会组织的多次救灾捐款活动,教职工踊跃奉献爱心,参
加人数达90%以上,充分体现了教职工的崇高的互助精神,也充分反映了教职工的凝聚力和工会组织的号召力。
3.寓教于乐,丰富校园生活
工会是校园文化社团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文化社团作为广大教职工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有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新形势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载体。中国科技大学充分发挥工会“寓教于乐”的职能,花大力气建设各种文化社团,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丰富多彩的、生动活泼的、教职工喜闻乐见的各项文化体育活动,努力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热情,丰富教职工的精神生活。
中国科大工会现有教工艺术团(内设合唱团、戏剧团、舞蹈团)、教工俱乐部、书画、集邮、乒乓球、网球、羽毛球、桥牌、棋牌、教工长跑协会等十多个文化体育社团。这些社团活动显著的特点是符合时代节拍,紧跟社会形势,唱响时代主旋律。在党和国家重大的纪念日和学校的纪念活动中,各文化社团都准备了内容丰富的节目,例如校史展、邮展、书画展、文艺晚会和各项体育比赛等,使全校师生感受到了校园文化的熏陶,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
另外,工会积极鼓励校园文化社团走出校园,不断向社会辐射,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如我校教工合唱团参加2005年全国首届教师节合唱比赛,获得了三等奖;2006年应邀参加安徽省委、省纪委、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组织的“党在我心中”——万人同唱正气歌歌咏大会,获得好评;教工棋牌队参加的“长三角”部分高校中国象棋和桥牌比赛,获得象棋男女团体第一和桥牌团体冠军;教工保龄球队参加中科院系统保龄球赛获得了团体第一名;教工田径队参加中科院第四届职工运动会获得总分第一的好成绩等。
值得一提的是,从1990年开始,中国科技大学工会每两年举办一次大型歌咏比赛活动,歌咏比赛有主题、有内容,全校所有单位都组队参赛,从学校领导、院士、教授到工人都积极参加,比赛场面热闹非凡,充分展示了中国科大独特的校园文化风采,起到了凝聚人心、振奋精神的良好作用。
4.弘扬传统,激发创新活力
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在多年的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中国科技大学工会深刻体会到,文化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能否在未来高等教育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建设。中国科大建校50年以来,历经坎坷,三次创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良传统和文化积淀,突出地表现在,形成了以勤奋学习、理实交融、创新进取、民主开放、报效祖国为核心的优良文化传统,以及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尊重知识和人才的良好风气等等。而这些优良的文化传统和精神,只有代代相传,渗透在广大师生的血液之中,才能不断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才能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为了充分发挥“科大精神”的教育作用,将科大精神的讨论变成一个优良传统教育的过程,2006年4月,中国科大正式启动了以“科教报国50年”为主题的“科大精神系列报告会”,邀请院士、校领导、资深教授、杰出校友为大学生作报告。报告人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结合我国当代科技教育发展的历程,以生动的事例和充沛的激情,阐述了各自心目中的“科大精神”,引起了广大师生的强烈共鸣。
高校工会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当前教工价值取向呈多元化趋势,高校应切实利用校园文化这笔无形资产,紧紧抓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主线,充分发挥工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特殊作用,充分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组织优势,努力形成一种和谐而充满生机的校园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