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微型课题全套材料3论文《浅论职业高中实践课的开展》
浅论职业高中实践课的开展
西兴职业中学谢俊中文玲
人们都说中学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段,的确、中学阶段正是学生生理上和心理上都迅速发展,主体意识和劳动意识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受教师的教育影响并非无条件地接受,更希望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获取新知识以及亲身实践探究未知领域。作为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异,从而组织活动内容,设计活动形式,为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创造条件和理论指导,也不断激发、鼓励学生实践活动的活动性,参与性,进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使综合实践活动课能得到顺利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分别落实到相关教研组和教师。其中职业中学的专业课的实践活动是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之一,为此,我就职业中学教育专业课教学谈一谈怎样开展实践活动课。
一、教学观念转变,努力尝试新的教学方式
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切实保证新课程改革实验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教育思想,教育方法的彻底改革,作为教师一定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坚持让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即由重结果转向重过程,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所以,教师角色不再单是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活动过程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领导者、评价者。根据职高专业课的学科特点(科学性、实验性、实用性),以及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条件,现有的资源,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目标和实践内容。从而去尝试以学生实践活动为主的新教学模式。例如:
对于职高旅游专业实践课:侧重感性认识及知识的直接运用,情感的培养。较高要求的操作技能方面的培养。
其主要内容:旅游专业《餐饮服务与管理》教材中的实践和探索,餐厅服务:中餐厅服务与管理、西餐厅服务与管理、酒水管理,以及整个餐饮与酒店各个部门的联系等相关知识的解说与研究。
对于职高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实践课:侧重汽车故障的检测与维修原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较高要求的操作技能方面的培养。
二、专业实践活动课的开展过程
1、作为教师一定要根据职高专业课的教材内容,面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技
能水平,提出适当的活动要求或内容。
例如:在职高旅游专业课中“中餐厅服务”学习之后,随后便安排学生去酒店(我们附近较多)进行摆台、斟酒,并熟悉整个中餐对科服务流程。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设计活动过程,准备活动所需器材,实践、操作过程,并记录观察现象、数据,完成实践成果报告,得出活动结论,或预测某种实验现象发展趋势,或好的合理化的建议等。并且在此基础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乐于合作相互取长补短。这是实践活动的课核心部分,是最关键的一步,也是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上述活动内容较简单,可先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实施?”但也离不开教师引导,开拓。
3、教师对学生活动的评价。学生活动中及实践成果汇报时,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发现并及时给予赞赏(像美国教师发现学生不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就要大加赞赏一样)。再对活动成果进行较合理的评价。并且通过提问、答疑等形式把活动内容(或所含知识)与职高专业课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的知识真正网络化、系统化、条理化,同时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还要鼓励学生不断地进行活动,进行探究。
例如:在上旅游专业《餐饮服务与管理》实践课 “中餐服务中的斟酒服务” 中,我对学生开展一项实践活动提出了具体要求:
⑴材料:每个小组10个红葡萄酒杯和10个烈酒杯,其他材料自己设法解决。
⑵活动要求:在红葡萄酒杯中酙到酒杯1/3的红葡萄酒,在烈性酒杯中酙到八分满的烈性酒。
⑶活动结果:大多数活动小组达到了要求。但是有少数同学在酙酒时,洒在桌面上。
实践课提出问题:在对客斟酒服务过程中,如果出现将酒水酙倒在桌面上,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问题的解决:首先向客人致歉,并用干抹布擦去滴洒在桌面上的酒水。
通过实践活动与旅游专业知识的结合,使学生了解了对客斟酒服务的技巧及其在斟酒时出现酒水滴洒在桌面时可采取的一些措施。与此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实践态度和一些实践方法。其整个活动过程可表示为如下流程图:
教师: 提出问题 →(参与、指导、评价)→引导归纳、升华知识。
学生: 设计过程 →准备过程 →实践活动 →成果展示 →知识系统化。
三、学生实践活动取得成果展示形式
成果展示是教师对学生实践活动的合理评价,使学生继续积极参与活动的催化剂,也是学校开展实践活动良性循环的动力。可通过以下几个阶段给予展示:
第一阶段: 充分利用实践课,专业课,在课内进行班内展示、选拔,此后加以不断完善。这是人人参与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第二阶段: 在校内进行评比展示,例如:专业技能比赛,利用宣传橱窗展示优秀作品(要尽可能多),实践活动论文评比,利用宣传橱窗、校园广播室、墙报等进行展示。
第三阶段: 对于有创意的作品及优秀论文、优秀活动成果,可在本校开展竞赛活动时选送参赛。
四、实践活动课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及合理评价的重要性
1、指导作用
教师要遵循“力所能及”的原则,提出的活动内容要合情合理。在活动中使学生的活动能力、知识水平要处于“最近发展区”。要善于通过设问,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探索奥秘的兴趣,积极参与实践活动的欲望。挖掘个体潜能,让每个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都有成功的机会。
2、合理评价
教师要对学生做出各方面的评价,如学习态度的评价,学习能力的评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情况的评价。在活动过程中要及时给予赞赏、肯定。对基础差的自卑感强的学生更要有赞赏性评价,增添学生的成功感(收获感)(如美国大学都给通过努力能考及格的学生颁发奖学金一样),对于有较大潜能的学生,要不断鼓励激发他们更上一层楼。
五、实践活动课所带来的变化
1、融洽了师生间的关系,调动了学生各方面的积极性。
在实践活动课中,师生的角色是不同于传统课堂上单一性,在共同探讨问题、共同操作,实践活动中,培养了学生与教师的相互合作精神,师生交流机会增多了,彼此间相互了解、相互沟通,从而保证了实践活动继续开展及相关专业课教学的顺利进行。
2、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每参与一次实践活动,学生就要通过上网、报刊、杂志,或向专业人员咨
询等多种途径,以获取相关知识,并且亲身实践。使学生形成了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以及良好的学习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既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实验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维,驾驭知识的综合性能力。实践活动的全部过程,包含着对所学新旧知识应用巩固、延伸,更主要的是对新知识的渴求和探索,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因此,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达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目的。
3、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创新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的精髓在于“实践”二字。教学中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的内容是丰富的,实践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实践并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作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营造实践情境,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学生能够面对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主动地去探索、发现、体验、重演、交往,亲历亲为,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经验,从中培养实践能力。随着综合实践活动广泛的开展,拓宽了学生动手的空间,为学生自主动手、独立制作、体现个性化特征的设计提供了时间的保障。
总之,在教学中,使学生在专业实践活动课上能真正做到锻炼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动手能力。
第二篇:开展微型课题研究方案
开展微型课题研究,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课题研究的界定
“微型课题研究”也称作微型科研,是指把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即时梳理、筛选和提炼,使之成为一个课题,并展开扎实的研究。研究的着眼点主要关注于教育教学细节,研究内容是教育教学实践中碰到的真问题、实问题、小问题,研究的周期短,见效较快。微型课题研究以“小切口、短周期、重过程、有实效” 基本特征,以“问题即课题、对策即研究、收获即成果”为基本理念。
确立问题后,作为研究对象,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教师们将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微型课题研究的一般思路是:确立问题(提出解决什么问题)——预设目标(期望获得什么结果)——设计步骤(设计研究的步骤方法)——主题阅读(围绕问题查找资料)——研究实施(在教学中应用验证)——总结提高(提供经验和成果)。
我们不妨咬文嚼字、顾名思义。“微型课题”的中心词是“课题”。为什么不用“问题”而用“课题”呢?这强调它是相对于宏观、中观课题而言的一种课题研究的类型。研究中不只是寻找问题的答案,还需要用到一些常用的课题研究方法,只是要求“微”,相对简单,不追求方法自身的严密性,不强调研究的学术性、规范性,不一定需要教育科研机构的认定。它是一种平民化、草根化、大众化的研究样式。
“微型课题”的关键词是“微型”。为什么不用“微小”而用“微型”呢?“型”有“成型”的意思。首先,问题要成型。微型课题研究的是具体的小问题,但又不是一己的、个别的、即时解决的问题,而应能由点及面,推而广之,成为某一“类型”的问题。例如《一道平面几何题的多种解法研究》,对象过于细小,属于个别问题,并且一堂课内可以解决,因此不能成为“微型课题”。其次,结果要成型。微型课题研究的成果除了用报告、论文的形式表达,还可以用教育叙事、随笔、案例等形式表达。尽管后者比较自由,但也需要有一定的规范,要成型,要有聚焦的问题,对核心词的界定,研究经过、操作经验的叙述,体验或感悟的总结等。
二、研究状况述评
对于“微型”的核心词“微”字,不妨做以下解读:
内容微: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教育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有价值的细小问题。
理论微:不需要有多高深的理论作支撑,也不需要多前卫的理论作铺垫,只要能把自己研究的话题说透就行,让人觉得很有道理即可。
成本微:研究涉及的范围小、人员少、过程简、周期短,不必大张旗鼓地组织申报,也不必劳师兴众地麻烦专家鉴定。
观察微:教师要带着课题意识去细微观察生活,捕捉小而有价值的问题。研究中观察要敏锐、思考要细致,记录要详细,研究要深入,努力探究解决问题的良策
微型课题研究目标定位为“收获先进的教育理念,蕴积灵动的教育智慧”。要求教师把研究过程中的感悟、体会记录下来,撰写教学随笔和教学反思等。微型课题源于一线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工作的总结与反思,以及对教育实践困惑的追问。关于微型课题的界定目前尚无定论。比较成熟的有两种:
南通市微型课题的组织管理者,教科所所长冯卫东给微型课题下了一个大致的界定,较为通俗:“微型课题”是教师为解决一个具体的、较为微观的现实问题而建构和确立的小课题。
如皋市微型课的积极推进者,教科室副主任袁玥的界定较为科学,普遍被认可:微型课题研究是研究者采用一般的科学方法或合理手段对细微的教育问题进行观测、分析和了解,从而发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教育现象之间本质联系与规律的认识活动。
三、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1、小,即微小。研究的范围小、问题微、人员少、时间短、成本低。这是微型课题研究最显著的特点。
2、活,即灵活。首先,实施流程没有规划课题那么复杂。其次,组织形式上,可以单独,也可以合作研究。
3、实,即实在。研究要重实践,讲实用。首先是选题“务实”,要立足教育教学实际。其次,过程“踏实”,要在教中研、研中教,不游离于教育教学实践之外。再次,成果“真实”,强调在“做得好”的基础上“写得好”。
4、短,即周期短。时间短的一两个月,长的三至五个月,最长的一般不超过一年。
5、平,即符合当地、当时教师的研究水平。微型课题对研究技术水平、理论水平要求不高,教师学得懂、做得会、用得上。
6、快,即见效快。研究周期短,问题解决快。
从概念界定和特点上看,微型课题强调从教育教学的“微”处着手研究,从“实”处收效。因此对于各学科带头人来说,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可以通过研究和实践在短时间内可以解决的微型课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研究目标
1、从微课题研究出发,激发各学科带头人的研究热情,教他们学习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2、通过研究,使各学科带头人形成初步的科研意识,并学会基本的科研方法,能通过研究解决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使个人得到最快的提升。不仅如此,由于各校学科带头人微型课题的研究,带动和引领本校其他教师或者学校也逐步形成科研氛围,激发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投入教育科研的热情。
3、通过校本研究和专家引领等途径,构建我区学习化教师团队,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研究氛围,帮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使我区教师逐步成为主动的行动研究者,促进所有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和专业化成长。
4、由微型课题为切入口,由各学校学科带头人率先开展微课题的研究,最终带动全校乃至全区形成教育科研的良好氛围,使科研兴教、科研兴教落到教育教学实处。
五、研究内容
(一)如何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发现微课题
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总难免遇到或大或小的困惑。这些困惑,有的可以根据自己以往的教育教学经验来解决,有的可以通过向其他教师学习来改进,有的也可以查找相关资料获取解决的途径。但还有一种最有实效也最值得推敲的方法就是实践研究。因此,教师可以把平日发现的小问题当做是一把需要打开的锁,在寻找钥匙的同时总结方法,提升自己。
(二)怎样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实施微课题研究
课堂,就是教师的战场,也是教师的研究室。只有把研究放在实际的教学中去,才能检验所用方法的实效。为此,教师要勇于尝试新方法和新途径来调整、改革教育教学,并逐渐总结出经验,不断深化和使用已取得的成果。
1、指导各学科教师根据自己不同的需求来确定课题的选择。
2、根据所要研究的内容,采取自学、培训、外出观摩等方式补充和强化学习需要解决问题的相关知识。
3、实施过程中注重不断的调整和完善。并结合不断获取的经验来完成最终设定的研究目标。
(三)怎样把微课题研究的成果深化和推广
课题虽微,却往往有着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功效。如何把已经取得的成功经验和成果运用到更广阔的领域指导和促进教育教学,就要求教师要灵活机智,善于总结和运用。研究成果的获得并不是最终目的,学会研究,学会使用和推广,才是微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
六、研究方法
文献法:通过多种途径搜索其他省市在相关课题研究方面好的经验做法,结合自身实际,借鉴使用。阅读教育、教学方面的相关书籍,组织课题组成员经常学习,相互交流、研讨,搜集前沿理论信息,指导教师有效进行课题研究。
行动研究法:深入学习理论知识,立足所教班级,结合自己的研究目标,制定科学的研究方案,并针对实验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采取新措施进行修正和完善。同时积极撰写阶段科研成果,从而转变教师的职业行为,提高科研水平。
经验总结法: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注重积累第一手资料,不断进行概括和归纳,最终提炼出切实可行,前瞻有望的研究成果。
案例研究法:对个别学生的情况进行调查、追踪、观察、分析,课题研究提供素材资料。
七、研究思路、研究步骤、研究措施
(一)研究的对象 中小学学科带头人
(二)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5.3——2015.4)(1)成立课题小组。(2)选题、审批
(3)加强学习,掌握理论,学习研究方案,让课题组成员都了解该实验的内涵,并组织专题学习或讲座交流活动。
2、实施阶段(2015.5——2015.12)主要任务:围绕课题开展各类专题研究。
(1)制定实验方案:确定实验目的和内容,制定出每学期的实验步骤和措施。
(2)开展各类专题研究。
——开始启动实验,聘请专家讲座,业务部门跟踪指导。——紧紧围绕实验确定的研究内容,开展相关的研究。——特别关注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总结,及时反馈。
3、总结阶段(2015.12——2016.3)
(1)全面总结课题研究情况。完成各项课题的研究任务,撰写实验结题报告,确定今后进一步研究实验的方向和重点。
(2)对整个实验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和评估验收,形成研究成果,实施推广。
(三)研究措施
1、成立课题组,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课题研究。
2、加大宣传,力争获得各校的支持,区内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通过各学科带头人的带动,逐渐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
3、以各学科教研员为指导教师,带动、引领各学科教研员开展研究。
4、组织不间断的学习,把教师的自我学习和课题组组织的集中学习、外出学习相结合,大范围收集信息,利用因特网资源、专家资源和其他子课题研究资源,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5、立足实践。要求每一位教师要勇于实践,努力探索有效策略,从每一节课做起,并注意积累实验的原始资料;要经常和学校老师、课题组其他老师交流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得与失,互相启发,共同进步;要及时反思自己的实践,使之提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实践。
6、及时总结,推进实验的不断深入。
八、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我校作为教师成长培训的专业单位,一直把对教师的培养放在首位。如何让优秀教师不断成长并带动其他教师的进步,是我们一直的努力方向。
2、学校领导对本课题的研究重视程度高,在研究过程中能给予理论指导和一定的经费支持。
3、每个学科的教研员都可以作为参与实验的各学科带头人的指导员,无论是课题的选择还是实施,都有他们予以指导和把关,确保每个教师所研究课题的严谨性和实效性。
九、预期成果形式
(一)隐性成果
教育教学研究,是教师终生要做的事情。研究的过程无论短长,甚至无论成败,教师和学生都会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受益。教师要做研究,就要查阅大量的书籍、文献。而教师知识的丰富,无疑会在教育教学中日然而然的感染和熏陶学生。仅这样的良性循环就已经是对教育教学工作最好的促进,更何况教师每每的反思和调整,都是对自己未来工作的再认知和再创造。
1、促进教育教学工作。如果教师从没有思考,只是单纯的完成传授知识,学生学到的东西就都是死知识,教师也会逐渐被形成的方法、教法所桎梏。不断的学习和改革,才能促进教学工作的不断完善。
2、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教师的实施对象都是学生,教师研究、学习的过程,也是带领学生探究和学习的过程,因此做到了教学相长。
3、提高科研意识,认识到教育科研对教育教学工作的促进作用。
(二)显性成果
1、形成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
2、实验教师上展示课。
3、教师微课题方案。
4、教师随笔、案例。
5、各项相关活动的视频或影像资料
6、各学科带头人研究成果集锦
第三篇:地理微型课题论文
培养初一学生地理读图能力的有效方法与策略研究
古人用“左书右图”来说明学习地理离不开地图。地图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一种语言,以图像、符号、注记和色彩等形式,贮存和浓缩丰富的地理信息,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能够清晰地呈现出地理知识的规律性。学习地理,地图不但是不可缺少的工具,而且是获取地理知识的重要源泉。所以说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地图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学会读图是地理学习的一大特色,地图和地理教学始终相伴,这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
一、培养读图能力的重要性
1、学情分析:地理对初一学生是一门新开设的课程,内容又是从比较复杂的“地图和地球仪”开始。新出现的地图对学生而言又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学生没有读图的基础,对地理课程中出现的地图感到陌生,无从下手,读图能力较差,学习时有很大的难度。尤其我校是一所农村初中,学生空间位置识别能力较差,死记硬背的学习,没有读图、析图、理解的意识,从认识、了解,到会看、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要摆脱学生的学习困境,首先应交给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特别是对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
2、课标要求:《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同时课标的基本理念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用的地理”。地图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学会阅读地图,使用地图是每一个人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所以我们要总结经验,教会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掌握基本的读图技能。
3、历年试卷:从地理学科的各种测试来看,也非常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考查,读图题占到很大的比重,通过对读图题的解题指导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是提高考试成绩的有效途径在近年会考试题中涉及到初一部分的地图有(1)地图:包括地形图、气候图、地形剖面图等;(2)等值线图: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等降水量线图等(4)地理原理图:地球自传图、地球公转图、温室效应图等(5)地理统计图:柱状、曲线、折线、扇形统计图等;(7)景观图:自然景观图、人文景观图等;(8)漫画图:一般以人口、资源、环境等为主题。
古人用“左书右图”来说明学习地理离不开地图。地图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也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一种语言。地图中蕴含了丰富的知识点,许多地理特点、规律都可通过观察、分析地图得出。
地图在地理课本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地图具有很大的兼容性和覆盖面;无论是在课本中所占篇幅,还是考试试题的切入口看,地图占有突出的地位;可以说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在初中地理课本中地图的类型和地图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涵盖的内容也很多。通过对地图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同时,地图教学也是难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各种方式化繁为简。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载有丰富的地理信息,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信息综合载体和教学工具。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地图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地图教学既是中学地理教学最重要的方法又是中学地理教学的基础内容,大量运用地图是中学地理教学过程的重要特征之一。读图是地理学习的一大特色。没有图,就没有地理学,地图和地理教学始终相伴,这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地图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也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一种语言。它以图像、符号、注记和色彩等形式,贮存和浓缩大量的空间时间信息;又以人们容易接受的形式传递给大脑,成为联系地理事物与人的认识过程之间的中心环节。地图中包藏了众多的知识点,许多地理特点、规律都可通过观察、分析地图得出。地理课本中的各种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统计图等等,有机构成了一个“图像系统”。
地图,是学习地理的第二语言,离开了地图的地理学习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地理学习。从事多年的地理教学工作,使我看到了学生学习地理的难点所在,不明白地图的作用,在自主预习或复习的过程中是脱离地图的看书,是死记硬背的学习,没有读图、析图、理解的意识,从而导致学习效率低,成绩不够理想,令许多同学感到学习地理困难,失去了学习的信心。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摆脱学生的学习困境,首先应交给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特别是对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为此,我把“地理教学中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作为我的教研课题。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与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过几年的地理教学,我深深地感觉到,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地图在地理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地图可以把似乎零散的地理事物归结到图中进行综合归纳,条理化,能够清晰地呈现出地理知识的规律性,易于被学生接受掌握。这样,学生学起来感到轻松自如,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了学习信心。所以,学生对地图掌握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当然,智力因素也占一方面,但在智力相同的条件下,读图能力较强的学生,他的地理成绩就比读图能力差的学生好,而且读图能力强的学生对知识掌握得准确、扎实、永久。
我们大家都知道,要想学好地理,首先要了解地图,因为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载有丰富的地理信息,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信息综合载体和教学工具。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地图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地图教学既是中学地理教学最重要的方法又是中学地理教学的基础内容,更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工具。
学习地理,地图不但是不可缺少的工具,而且是获取地理知识的重要源泉。所以说,地图与地理学是分不开的,它不是简单的学习工具,而是构成地理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地理教材文字内容最好的说明和补充,是对难以用语言文字表达的事象的扩展显示。地图给人的特殊感受,在很多方面优越于自然语言,在传播空间信息方面,那可是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地图。在地理教学中,没有一节课能离开地图教学,所以地图教学是地理课的核心内容。我认为地理课成功的关键在于地图教学的恰到好处。
学习地理如果不会阅读和使用地理图像,不能把所学地理事物和知识用地理图像联系起来,就很难形成空间分布的概念。因此,在地理图像教学中,教会学生阅读地理图像是特别重要的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按教材要求充分用好图以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
从地理学科的自身特点来说,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地域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规律。而这一些内容的呈现就必须借助于各种形式的图,看一下我们的教材教辅以及各种试卷,各种图都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可以说,地图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也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一种语言。而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要求学生“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因此,各种形式的考试,也都趋向于要求学生具备异性的从图像系统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可以说,能否学好地理,就看是否会读图,是否能从图中获取相关知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普遍对图题有一定的恐惧心理,没有养成好的读图习惯,没有形成好的学习方法。因此,有必要研究一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从而进一步促进地理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和效益。
一、培养读图能力的重要性
1、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突出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地理教学中地图应用的研究及实践”课题研究报告。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地图的综合运用成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开发学生智力,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地理,是地图和理论的结合。我们研究地图的综合运用,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技能,通过看图、读图、绘图等直观、形象、可操作的活动促进地理教学的迅速提高和发展。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地理图表是地理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工具。”愿我们都能够以次作为教学指导思想,以真正的素质教育为己任,保证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得到发展。培养学生掌握运用地图的基本技能,会运用地图查找地理信息,养成从地图上获得信息的习惯。通过阅读地理图像和绘制简易地图,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学生的理解、想像、分析等思维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地图是地理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将知识化繁为简,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理解巩固学过的地理知识,获取新的地理知识,而且有利于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对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判断力、记忆力等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学会读图就成为学习地理的一个重要途径,读图能力的高低是衡量能否学好地理的关键。
2、学情分析:随着世界交往日益密切以及传媒的发展,初中学生对于中国和世界的了解愈来愈多,据统计我校有将近70%的初一学生去过国内或者国外的一些地方观光旅游,有90%的学生对中外的时事热点地区都很感兴趣,可他们中有90%的学生从来没有在地图上查找自己曾经去过或自己感兴趣的时事热点地区。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地图不了解,不知道怎样使用地图。地图被称为“地理学的语言”,是中学地理课堂中最常用的工具,在地理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学生在小学没有读图的基础,进入初中以后,对地理课程中出现的地图感到无从下手。
初中生对于图表有陌生感,很多学生拿到图表之后甚至不知道从何入手,图表繁杂的表现形式和数字经常让学生感到无从下手,这是初中生普看图的通病。在教学初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看图。比如教导学生在拿到地图的时候先看图表名称,了解图表所要展示的内容。在这基础之上,利用地图三要素找到图表中重要的地理事物,明确他们的性质和概念,对他们进行分类。再结合所学知识把图表中的事物所表达的信息进行文字化概括,最后依靠文字进行分析判断。通过这种教学训练,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让学生面对地图的时候不再感觉到无所适从,让其明白了自己拿到地图后,该干什么,该想什么,该做什么。
3、课标
从地理课标来看:培养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及地理图表的技能”是新《地理课程标准》对学生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要求。因此有必要探索和总结出一系列在具体教育教学实践中可操作的有效提高学生读图能力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学会读图,喜欢读图,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成绩。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地图”是地理教学中的“第二语言”,中学生的地理素养的养成与其地图技能和地图意识密不可分。地理图象系统是地理课本的两大内容之一,它和教材文字系统之间紧密联系,贯穿教材的始终。可以说地图是许多地理知识的载体,是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图象系统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直接成为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由此可见,地图和地理教学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
地理新课标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用的地理,地图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学会阅读地图,使用地图是每一个人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地图具有很大的兼容性和覆盖面,地理教材中的地图具有信息载负的功能。通过地图教学可以改善学生的智能结构和智慧品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分析能力及总结能力等,可以说没有地图就无法进行地理教学。
4、历年试卷
从地理学科的各种测试来看,也非常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考查。综合这些年的测试,发现虽然教师在地理教学中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但效果很不理想,导致读图填图题十分严重,也是很多年来地理成绩一直不高的主要原因。那么在地理教学中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就是地理教学的关键。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关注学生地理空间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地图,使学生即使在手头没地图的情况下也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自己需要的地图,形成科学的地图形象。
地图不仅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而且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考地理必定要考“图”,这是地理学科的特色。因此,考生读图能力的高与低,直接关系到地理成绩的好坏。
提高读图能力的方法
一、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兴趣
学生学会读图、用图,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会到会,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用兴趣来引导。常言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呢?我是这样做的:利用引言,如在学习经纬网时,我这样设计引言:在茫茫的大海中,惊涛骇浪,一艘正在航行的轮船突然遇难,船身正缓缓地下沉,轮船如何用无线电向陆地上报告遇难的地点呢?陆地上派去的船只又如何找到遇难的轮船呢?我们学习好经纬网知识后,就能做好这件事情。激起了了学习经纬网的兴趣。制订适当的读图目标,让学生思索,能激发求知欲,调动积极性。如:“中国的交通业”中,主要铁路干线及铁路枢纽,名称多,记忆难,可确定起点和目的地,让学生设置几条旅游路线,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1、培养读图兴趣 诱导启发学生,培养读图的积极性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好”和“乐”指的就是兴趣。学习活动是一项紧张、艰苦而枯燥的活动。因此,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课堂教学中呈现的刺激物新颖、强烈、多变,能引起学生长时间的兴趣和注意力。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老师要引导学生,促使他们喜爱地图,对地图产生兴趣。为此,我适时提出一些能激发同学阅读地图兴趣的问题,如在绪言课上让同学看地图册找出,亚洲在东西半球中的哪个半球,中国在亚洲的哪一部分,中国的形状象什么,是否能够找出我们的家乡——威海。这些简单的查阅拉近了地理课堂与生活的距离,意在引起同学们阅读地图的兴趣。在学完“等高线地形图”一节后,我出示了一张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在图中标出爬山的路线、攀岩的路线、野炊的地点和可能形成瀑布的地方,学生兴致高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感知事物,追求和探索新知识,发展思维的强大动力。只有学生感兴趣的,学生才会自愿接受、参与、探究,而只有学生自愿的,结果才是有意义的。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每当初中新生入学的第一堂课,我都不按教材的内容上课。而是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册。面对色彩斑斓的地图册,学生既兴奋也好奇,我趁势对学生说:“这就是地理课,本学期开始我们就是要学会看它,描它,画它,弄熟这本东西我们的地理课就非常棒了。”而后教会学生看地图的基本方法认识一些基本图例。在第一堂课上学生靠自己的努力明白了地球上水比陆地多、所有与水体有关的都用蓝色来表示等。从此点燃学生纯真好奇的火花,使之产生兴趣。
(a)贴近生活
(b)多媒体(电子白板)在条件比较好、有多媒体教室的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演示功能进行教学。例如:在讲《地球的运动》时,在理解公转和自转的同时,要知道产生的过程及结果是什么,这既是重点,又是这一课的难点,更是本知识点的基础。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运动的变化过程,配以动态演示,使地球的运动直观形象、简单明了地展现在同学们的眼前,形象具体生动,清楚易懂,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多媒体的应用已成为我们教学中的重要辅助手段。教学中,我运用最多的是“powerpoint”,给学生呈现地图,让学生扮演“小老师”,给同学们讲解分析地图,调动了同学们的
比如在讲“大洲和大洋”这节时,我力求把教学同多媒体有机结合起来,把“东西半球图”制作成flash动画,让学生先指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然后教师再进一步讲清哪个是东半球,哪个是西半球;东西半球各分布有哪几大洲,各大洋被哪几大洲包围;各大洲分别临近哪几大洋等。这样可使学生明确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对地理图像和地理事物的理解能力进一步加强。
1、熟悉图表语言,掌握读图步骤
怎样阅读地图呢?七年级学生还很小,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理解能力较差。教师应该了解学生,耐心细致、有步骤地都会学生阅读地图。
首先,看图的标题。地图标题注明了地图的属性,这是阅读地图的前提。新教材突出了利用地图获取地理知识的方法,图片大量增加,分散到各章节中,所以首先要指导学生找准地图,了解不同地图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阅读地图。
其次,看地图图例,地图注释。这是指导学生看懂地图的基础,许多学生填注地图时,不是寻找代表地理事物的图例,而是强记填注内容在图中的位置,既增加了学生记忆的难度,又常常出现将海洋名称填注在陆地上,把国界线当成了河流等张冠李戴的笑话。
最后,看地图内容。教师要紧扣地图主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地图标题、图例进行思考,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然后,教师再归纳总结,并适时板书,阐述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力求做到让学生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读图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每一幅地图,尤其是最先接触的地图,一定要按照一定的顺序一步步阅读,读图顺序通常是:(1)阅读标题,弄清楚这是一幅关于哪方面的地图;(2)阅读图例和注记,明确各种符号的意义。特别是一些特殊的地区、路线、事物等,可能会在地图上被特别的标记并在图例中有显示。例如要在图中找铁路,你可以根据图例找到铁路的符号,然后很快就可以在图中找到铁路的位置了;(3)了解地图上的信息并思考你所学到的知识,分析你从这幅地图上了解了哪些新的信息,这些新的信息可能就是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关键。当然,不同的地图读图顺序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无论怎么读图,总要有序。
○
1、弄清地图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注记
这是读图的根本。弄清比例尺,才能使图中抽象的距离在脑海中产生实际概念;图上方向的正确认识才能保证用图的正确性;图例注记的理解才能保证所读的地理事物名称的正确,也帮助在地图上迅速找到目标。只有这样在能保证读图顺利和正确。
○
2、明确要素,引导读图
一幅地图中所蕴含的地理信息是十分丰富的,因此,教学中,应根据教学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感知所需要的信息。如:讲述“北印度洋季风环流的成因”,先让学生观察洋流的流向及南亚地区冬、夏季风的风向,进一步引导分析两要素之间的关系,季风环流的成因就迎刃而解了。
3、确定目标,引发读图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的重要一环。因此,制订适当的读图目标,让学生思索,能激发求知欲,调动积极性。如:“中国的交通业”中,主要铁路干线及铁路枢纽,名称多,记忆难,可确定起点和目的地,让学生设置几条旅游路线,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让学生掌握阅读地图的步骤
众所周知,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对他们付出长期不懈的正确训练。选择一种恰当的读图、用图步骤,加强对学生读图、用图能力的循序渐进地培养,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常用步骤:①、读地图名称,明确地图表示内容。②读图例、注记,获取准确信息。③精读地图,培养实际应用能力。④表述地图,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综合、重组和再造,当众表达自己的读图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素质。
二、掌握读图方法
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循序渐进的教给阅读地图的基本方法。首先弄清地图的比例尺、方向、图例,这是读图的根本。在讲“地图”一节中,对地图的三个基本要素潮行了深入的学习,并结合具体地图来解决实际问题,最后让学生总结读图的基本要领;其次明确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读图。比如在学习某一地理区域的位置时,可分别引领学生按照半球位置、纬度位置、相对位置的顺序进行读图;再次要适当变换读图的角度。在学习“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时,引领学生分别找出赤道、回归线、南北极圈穿过的大洲和大洋的位置。这样换角度看图,能进一步加印象。最后读图时还要深刻理解图中的基本原理,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比如在学习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地形图时,要让学生理解在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特征,就能迎对任何等高线地形图,告诉学生只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
一
常用地理读图方法有 1程序读图法
先看一个故事:曾有一位年轻的非地理专业老师,问我这样一个问题:张老师,在东南亚的地图上怎么找不到新加坡这个国家?我说新加坡是东南亚的国家,没错,你正在找的地图是东南亚的什么地图?是东南亚政区图吗?她说“我找的是东南亚的地形图”。------经常运用程序读图法可以告知学生什么地图才能找到需要的地理事物或地理信息。
怎样运用程序法阅读地图?一般分三步走:一看图表标题,图表标题指明此图表所属,这是读图的前提。与老教材相比较,新教材更突出了从图表上获取知识的能力。图片分散到各章节中,且图片大量增加,所以首先要指导学生找准图表标题,不然有可能会造成张冠李戴的局面。二看图表图例、注释。这是指导学生看图的基础。三看图表内容。看时要细,要详。要引导学生结合图表标题、图例和地理热点对图表进行分析,紧扣图表标题和设问谈图表,从图表上获取地理信息,并适时板书。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做到让学生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1、教师的示范读图是提高初中学生读图技能的第一步。
在课堂教学中的读图,教师应边读边指图上相应位置,这是提高初中学生(尤其是七年级学生)读图技能的第一步。并在指图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适当指出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例如在指城市工矿点时,除了要指出它们所在区域的方位以及附近城市工矿点的位置关系,还可把它们放在交通线上来认识;指铁路时可指出沿途交汇的主要干线;指河流时,结合指出它所流经的区域;指某一区域时,可结合指出本区域范围的主要河流与铁路干线等等。指出有关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让学生在各地理要素之间的有机关系中认识所指对象,有利于学生较为全面、较为深刻地了解所学的地理知识。
(2)有意识地将一些近似概念进行比较,通过指图加以区别。例如南极、南极圈、南极洲与南寒带等一组近似的概念,仅靠叙述讲解,将事倍功半,如能通过在地图上指点(南极),在指线(南极圈),指一个不规则的大陆(南极洲),指一个圆面(南寒带)等形象化的动作,而加以区别,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三、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潜移默化掌握读图方法:
描述法读图:在阅读各类地图时,离不开对地理事物的位置描述和说明。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展开,如通过对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理范围以及各种相对位置的描述,使学生对地理事物的位置有清晰的印象。这一教学过程使学生学会对地图上的直观印象进行各种位置的抽象概括,最终能够自己用简要的特征来描述具体的位置。如“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这一章,通过读图完成“活动”,大部分学生能真正掌握亚洲的基础知识,描述亚洲的地理位置等,并能运用地图描述其它大洲的地理位置。
2、对应法读图: 对应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空间关系、地理形象、图例注记的知觉感应能力,也有助于发展想象力。多图对应可以通过多张地图的叠置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地理事物,特别是在因果联系方面能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如七年级(上)P38的活动,“东非大裂谷”和“红海的形成示意”图叠加对应阅读,及“地中海、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地带”、图2.23、“喜马拉雅山的形成示意”图叠加对应阅读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板块的运动及成因了。
3、分析法读图: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相对于抽象概括、判断推理来说,更为重要,也更难掌握。如读图“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和“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时,我们要求通过纵向比较、横向比较等分析气温、降水的分布规律。结合这个分析结果以及地图上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众多要素去理解分布规律的成因。这样的教学过程既使学生轻松理解了抽象的理论,也使他们在“世界的气候”一节中运用自己的分析能力去理解和掌握世界气候的分布及其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三、培养学生利用地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张以上的同类地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更是一种培养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特征的好方法。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包括能够在地图上辨认方向、会进行比例尺的换算、会使用图例等。读图能力还包括更深层次的意义,即能够读懂地图上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和因果关系。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主要是通过在教师的指导下多用。不少教材都给出了读图指导,这就要求我们地理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读图指导来合理的安排学生的活动,多让学生自己从地图上查找地理信息,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学会化解图像的难点,进行精炼和分层次展现,对现有图像进行深化。可对图进行直观分析,在某些地理要素或地区较单一的图中,内容较浅而易见,直接分析即可,阐明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和形成原因。
地图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它表达了丰富的地理信息,引导学生思考各种信息的相互关系,以提高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世界人口分布特点时可先观察《世界人口分布图》,同学们很易看出:亚洲东部、南部,欧洲,北美洲东部地区人口稠密。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稠密呢?这时先提出人的生活工作受哪些环境因素影响大?同学们各抒己见,但总结起来不外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这时可让学生回顾五带分布图,得出人口稠密区大部分位于北温带,一部分位于热带。回顾地形图观察出大部分位于平原广阔的近海地区。也可与耕地分布图比较,得出人口稠密区也是耕地的主要分布区。各要素明了后再综合总结不难得出:人口稠密区是自然条件较好的温暖湿润的平原地区。
适时引导学生得出,这些地区农业发达,工业、交通、城市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了人口稠密区。同时可利用魏格纳通过观察地图,发现各大洲形状特点从而得到启发,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例子,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地图,深入思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为解决问题而努力学习。
通过读图的训练应该提高获取图象信息的能力,也就是说我看到这个图,我就知道我要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来帮助我答题,也就是说首先你了解图形的特点,比如说降水量的图,等温线图,或者分布图、统计图,他们都是反映不同的地理要素和地理信息的,他们都有自己各自的特点,所以你要了解各种图形的特点,从这个图当中我能获得哪些信息,怎么获得。再有,你要会识别他是常见的图例和注记。有些同学经常考完了之后,老师讲题的时候他就说,老师我都没有看到这个图上的信息,那就说他在读图的时候,没有一些读图的最基本的步骤,应该按照读图的步骤和路子去解读信息,要能够看懂图象反映的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和变化规律。这是第一个要能够会获取图象的信息。
(2)我们在读这个图之后,有些我们需要学生有再现地理事物的能力,实际上现在我们说高考题,通过这个图来考你,有时候是图上给你很少的信息,其他的信息是需要你把你头脑当中记忆的那些图象的信息,在这幅图当中再现出来,增加你答题的条件,这样才能解答这个问题,所以这就需要你要记忆。关于区域图,你要能够在经纬网再现这个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分布的特点,这时候才能够帮助你解题。对于一些光照图,还要有还原图形的能力。
(3)要有分析和运用地图的能力。我们既然能够从这个图当中读到了这个信息,然后还要能够分析这些信息之间相互的关系,提取出有用的信息,来解答题目的问题,所以,要运用知识来分析问题。
四、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1、培养学生在读图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科中的形象,直观的材料蕴藏着丰富的地理信息,为学生发现问题、探讨交流、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提供了可能,但现实问题是许多学生惯于“师问生答”的做法,提问意识薄弱,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的活动营造合适的空间,引导他们通过读图养成思考问题习惯。例如,在“法国的农业”一节的教学中,我从法国葡萄酒、席卷全球的疯牛病引入,说明法国农业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接着又因势利导提出,“假如你是法国农民,你会在法国的什么地区去养牛、种葡萄、种小麦呢?”并让学生在空白图中画出主要的分布地区。这时有的学生翻开法国的地形图,有的学生在阅读气候图,有的学生向我提出种葡萄需要什么条件呢?种小麦、养牛呢?当学生的作业结束后,又都急不可待地仔细观察《法国农作物和养牛业的分布图》,“我画的怎么和它不一样?”“为什么这样?”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疑问,一位学生提出养牛业分布在法国西北部.是因为受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影响,全年降水均匀,牧草旺盛,但从图中来看,为什么在中央高原可以养牛?另一位学生提出法国北部——巴黎盆地可以种小麦,足以表现出该地区由受海洋性气候控制逐步过渡到受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影响。为什么法国南部也可以种小麦?还有—些学生对教材上的地图提出质疑,波尔多是法国著名的葡萄酒生产基地,可是并没有葡萄种植的标记,为什么?是不是画错了,由于教师创设了对照地图比较学习的情境,激发了学生读图的兴趣,不仅了解到法国农业产品的分布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同时在用图中注意了地图中各个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能够合情合理的推测、提出问题。
2、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地图信息的能力在目前的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按照学科的知识体系结构来传授知识,而忽略了各种地理因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地作用于地理事物。尤其在区域地理的教学中就更加明显,地形归地形讲述、河流是河流、农业是农业,井水不犯河水,界限分明。地图的功能也被局限在为获得某种特定的陈述性的知识服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采用了对教材进行梳理,打破知识的条块分割,建立了以问题为纽带的探究学习过程。通过这样的转变,学生掌握的是有用知识,而地图是掌握有用知识的中介,是架构问题解决的桥梁,它更加注重的是在“用地图”中培养学生的地图能力。例如,在“俄罗斯农业”一节教学中,对于世界第一大国,学生并不陌生,比较熟知的包括军事强国,资源丰富,地广人稀等。所以当我出示了有关俄罗斯每年进口的一些粮食产品的数据后,学生的直接反应是觉得这似乎不可能,面积这么大怎么还需要进口粮食,是因为人太多也不见得,1.5亿人口相对于我国是小巫见大巫,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在一片兴趣盎然中,同学查阅各种地图资
料,进行讨论分析.查阅了”俄罗斯的地形分布图”,主要的平原有东欧平原,西西伯里亚平原,得出它的平原面积广大,不是影响俄罗斯的农业较低水平的原因.接着查阅政区图,可以看到俄罗斯的大部分地处北纬60度以北,气候比较寒冷,地理位置是一个关键因素,进一步又查阅了气候分布图,在了解了俄罗斯的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后,认为冬季漫长、夏季短促、光热资源不足,是影响俄罗斯农作物正常生长的主要原因。但地处欧洲南部的地区除外,因为该区域受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控制,纬度较低,热量资源较为丰富,又由东欧平原组成,有利于耕地的培育。但为什么在这一地区中,没有形成一个精细的农业带反而需要进口粮食呢?同学们依然感觉很困惑。进一步分析,认为自然条件只是影响俄罗斯农业的一个方面,其它如农民的人口素质、机械化程度、科技水平等问题的存在,也可能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影响。在这样的一个接着一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不仅突破了常规的图文对照中理解教材内容的做法,而且在学生主动、发现式学习中,不断地获取俄罗斯位置、地形、气候、人口等各种睦图的信息,在判断、分析、理解中构建了活生生的地图,体会了运用地图的快乐
3、学会比较分析,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地理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各要素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联糸,这种联糸可以用一幅地图或多幅地图来反映其逻辑关糸。因此,利用“一图多思”、“多图并用”,比较分析,是培养学生地图能力的重要方法。例如:通过阅读“中国人口密度”图,得出“东部人口密度比西部人口密度大”的结论。“为什么”会这样?再用一幅“中国地形图”对比阅读,就可以看出地形对人口分布、人口密度的影响。同理,还可以看出地形与河流、地形与城市的关糸。
养学生运用图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用图的核心所在:①提高学生用图简化地理知识的能力,如:学到地理上五带分布时,将比较繁杂的文字叙述简化浓缩在图上,使之一目了然,便于记忆。②教会学生用图解释地理原理、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如:运用《地球公转图》分析地球的四季变化。③运用图像所提供的知识解“题”。如:叙述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就运用《我国冬季气温分布图》得出我国越往北气温越低的变化规律。④运用图像学习生活有用的地理,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如:根据《气象图》了解天气状况,根据《交通图》、《旅游图》了解道路出行、景点状况
4、绘图
绘图是对读图的提高和再创造,是提高学生析图能力的有效方法。绘图时,学生会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不断产生各种疑问。在课后开设地图制作课外活动小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情况,布置小组成员绘制本节课的地理知识图,如:中国及世界区域地图轮廓的描绘、中国及世界的气候、地形等简易地图绘制。制作的地图要从易到、敢于取舍,要选择合适的绘图内容,突出重点,如:经纬网图、世界海陆轮廓图等。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如绘图的步骤、方法技巧、图的中心内容等,并要及时评判,指出存在的问题。并且建立激励机制,如根据绘图质量评审等级,对优秀者给予表扬及举办优秀绘图作业展览等,以此来激发学习绘图的积极性。-这样的活动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体现知识的应用价值,调动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各种图形画图的训练逐渐培养学生的画图意识,使学生养成自己画图的习惯,最终让地图表象、各种地图在头脑中的保持和再现,即使地图不在眼前也可以凭借心灵地图进行形象思维。
引导学生绘制有关教学用图是提高学生识图、析图能力的有效方法。边讲边画,化静为动,使学生的注意力随教师的笔画和语言而转移,做到师生双边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动觉记忆,使注意力集中,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地理知识。画图练习也能帮助学生提高读图能力,在课堂中师生共同画图,老师边讲边画,使学生非常直观地了解地理事物变化趋势,从而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识记、巩固。如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时,我要求学生画日照图、地球公转示意图等。学生通过亲自动手绘制简图,能加深对所绘图中地理知识的理解,对掌握一些绘图的基本技能也很有实践价值。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地理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对气候的形成、分布、特征的分析一定要落实到区域图上,要求学生不仅要会读图,还要能分析图,以至能绘制气候分布简图。
绘制一幅图,其价值抵得上读十幅图。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根据各种信息来绘制不同类型的图表,如坐标图、等值线图、饼状图等,会制作的话基本也会看了。学生在学会了基本制图方法之后,也要经常自觉从地理素材中提取信息进行制图,并加以分析。
当图在学生的大脑中有了初步的印象后,可通过填充图册练习填图,也可以让学生在纸上描绘出相应的地图轮廓,使学生形成空间观念,以巩固所学,接着教师在黑板或多媒体课件上示范填图,学生在纸上模仿并独立填图,最后通过投影展示效果,通过相互比较,让学生自己选出最佳“作品”,这样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达到熟练程度。
学生填图是大脑对已有的地理事物、地理信息进行再现的过程,是提高初中学生读图技能的不可缺少环节。教师要充分利用地理填充图册,让学生在对所学内容有印象的情况下进一步熟练掌握图上信息。通过对地理填充图册的运用,学生将大脑中已有的地理图像进行分析、记忆,并动手填图,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读图、记图能力。
利用填充图可以使学生巩固所学的地理知识,帮助学生对地名及位置的记忆,熟悉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有助于理解地理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填绘地图的能力。它是将地理知识通过教学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和知识的有效手段。
填充图练习要求学生在熟悉地图基本内容的基础上默填,故教师应首先指导学生看图例、明确地理事物的地图表示;再结合《地图册》和课本插图复习有关课文,熟悉填绘对象的名称、位置、范围和分布特点;然后独立完成填图作业,防止盲目乱填,或不假思索地机械抄图,力求所填内容正确、位置准确,把填图练习真正作为学生巩固所学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手段。
规范化的填图练习是培养学生绘图技能的好办法,一开始就要严格要求,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绘图方法:注记的写法要求字体端正、大小匀称、排列整齐,用大小不同的字体反映地理事物的级别、主次,使全图注记层次分明、易读易记。地理要素符号的描绘要规范统一,以课本图例为依据。此外,安排填图时内容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简单的填空、填图到复杂的绘图、析图都是如此,且还要求能够利用图来说明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及其相互联系,使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掌握绘图的方法,养成正确的填图习惯,提高填绘地图的能力。
填图是地图基本技能的训练,也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思考、眼看、手绘,进一步熟悉地图上有关地理事物的分布,不仅记住了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理解它们的相互关系,也培养了绘制地图的技能技巧。这里我们就可以利用《地理填充图册》,边讲、边看、边填、边画,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有利于对地理知识的消化理解。
地理绘图、绘画等是表达地理事物的重要手段,是学习研究地理科学的重要技能。即使面对当今现代教育手段多样化、信息化的形势,传统的识图、绘图在教与学过程中仍是很重要的,也就成为活动课程的重要题材。因此,教师根据课本内容设计一些画图活动,并且在实施这些活动过程中则要求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动眼就是让学生学会观察地理现象演示和实验。动脑是让学生回忆和想象,通常采用空间漫游法,让学生回想和再现观察的地理现象,逐渐在头脑中形成一幅清晰的图像。动手也就是手绘草图,通过绘草图的方式来巩固观察和识记的结果,以达到精确化程度。实践表明,学生对观察内容掌握了多少、准确与否,绘一幅草图就一目了然,十分有利于学生自我检测。动口就是评图,学生通过互评和师评来评价自己所画的图。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运动时,教师利用媒体或者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地球运动,然后,让学生用几分钟时间回忆刚才演示情景,并思考如何将立体图像变成平面图像。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绘草图。最后,教师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相互评价,教师点拔和总结。
一、熟悉图表语言,掌握读图的基本步骤
要学会读图、用图,首先应掌握好地图的基本知识,熟悉图表语言,明确有关概念。地图符号是表达地图内容的各种符号不仅表示地形、地物的位置、性质,还能代表所示地物的范围和大小等数量关系,所以只有讲清各种符号的地理意义,才能使学生熟悉符号所代表的具体地理事物,准确而迅速地找出它们的分布概况,相互联系等。同时,要考虑看图的有序性。看图不能杂乱无章,而要根据各种图的实际情况,按照一定的顺序,一步一步地进行。在观察每一幅地图时,应注意先看清图名,知道地图的主题或主要内容;再阅读图例注记和比例尺,知道地图的表现方法;最后,要深入到地图内部,关注具体的内容和信息,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读图效率。
二、诱导启发学生,培养读图的积极性
要让学生多看地图,培养学生经常读图的积极性,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没有地图就无法学好地理,地图是打开地理知识宝库的钥匙。其次,还要让学生知道,在现实生活中,地图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特性,许多问题都需要丰富的地图知识作指导,通过读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读图来掌握基本知识和原理,了解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内在联系与规律。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地图册、教学挂图、课本插图、地理景观图、地理模型、黑板略图等,让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彩图,一幅幅精美流畅的板图板画、产生浓厚的兴趣。还可课下让学生做拼图游戏等,同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强读图训练,强化读图能力
阅读地图不仅要看清地图上有什么、在什么地方 , 更重要的是探究和发现隐藏在地图语言背后的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不仅要静态地看清地理事物的位置、特点,而且要动态地分析地理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两种维度中的变化趋势。这样就充分挖掘了地图语言概括的丰富的内涵。因此应不断强化读图能力的训练,指导学生逐步养成使用地图的能力,使地理知识和读图能力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板图、图片的讲解和练习,学生能很快地掌握有关的地理知识,并且能避免死记硬背,达到了练中学,学中练的目的目的。地图语言和文字语言比较,最大的特点是形象直观,既可表示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和相互关系,又能表示地理事物在时空上的动态变化,地图作为地理学科的基本表达方式在传达地理信息方面的作用是文字所无法取代,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地图,使学生看懂地图,进一步分析地图,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读图能力。教师也可用多图并用的指导和训练,拓展学生的思维,不断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这样能培养学生利用地图找出各种地理对象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在教学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记图,提高对各种地图的分析综合能力。运用技能,反复练习,最终解决问题。教学本身就是通过知识的传授,使学生掌握技能,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四、培养绘图能力,提高用图水平
绘图是读图过程中动手操作的环节,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同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地理技能。引导学生绘制地图是地理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是目前地理教学中的薄弱环节。绘图包括彩描黑白地图的点、线、面,绘制各种分布略图、示意图、剖面图、统计图等等。自己动手绘图,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地理技能。学生在看、画、听的过程中,思想集中,提高了绘图能力,记忆效果好,知识巩固率高。
二、掌握读图方法,提高读图能力
地理图像的种类很多:(1)地图:包括政区图、地形图、气候图、资源图、水文图等,可以说是地理的灵魂;(2)剖面图:包括地形剖面图、地质剖面图等;(3)等值线图: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等降水量线图等(4)地理原理图:地球自传图、地球公转图、温室效应图等(5)地理模式图:太阳系模式图、洋流模式图、大气运动模式图等;(6)地理统计图:柱状、曲线、折线、扇形统计图等;(7)景观图:自然景观图、人文景观图等;(8)漫画图:一般以人口、资源、环境等为主题,提醒人们正确处理人地关系等。
四、图文转换,提高综合析图能力
文字和图像都是重要的信息载体。图文结合,据文识图,据图识文,相互释义,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和技巧,也是近年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对学生进行考核的一个重要手段。
由文转图:教材中,为阐述某一地理事象的形成、发展、原因、结果、影响等,论述详尽,却有失精当,对学生的记忆带来困难。如果能提纲携领,取其精要,把复杂繁琐的内容转换为图表形式,可以事半功倍。比如地球公转运动中关于四个节气、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昼夜长短的变化等知识,文字内容很多,可把这些文字内容转化到下面的图像中:
第四篇:微型课题全套材料5实训课教法调查
实训课教法调查
1、在实训课时,你希望老师多讲解还是多示范()
A、多讲解B、多示范C其它
2、实训课时,你希望是多练习还是多讨论()
A、多练习B、多讨论C、其它
3、你认为实训课是集中上,还是分开多节上()
A、集中上B、分开多节上C、其它
4、你认为实训课最主要的目的是()
A、练习、熟能生巧B、解决理论课时没有解决的问题C其它
5、上实训课时,你最喜欢哪些教学方法,请详细列举:
第五篇:微型课题全套材料2论文《职业教育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职业教育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平昌县西职业中学 谢俊中 文玲
【摘要】本文通过对职业教育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详细论述,阐明了一体化教学的定义、特征、实现的途径、意义,并对此进行了深入思考,指明了当前职业学校实行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关键词】职业教育 一体化 双师型教师 教学设施
随着社会工业化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及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社会对劳动者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的要求越来越高,中等职业教育相应地也要适应现代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要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推行全面素质教育,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职业教育的宗旨明确了中职毕业生在校学习的目的和任务是为就业上岗做好知识和技能储备,这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在加强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同时,加强实践技能教学。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动手能力强,训练有素,技术过硬,有创新能力的毕业生,是当前职业教育的最主要的任务。
目前中职学校中,传统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分别进行,各自为政,互不干涉。理论教师注重理论知识讲解,实习教师注重实际操作,再加上课程进度不一,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严重脱节,不但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困难,也造成了重复教学和资源浪费,更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应用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现有三段式(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训)技能培训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
为适应市场需求,现代职业教育呼唤新的教学模式,“专业基础理论与技能实践一体化”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正在实践与探索中。这种教学模式,是将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技能训练为主线,以突出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为重点,能较好地解决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的脱节问题,减少理论课之间及理论课与实习课之间知识的重复,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更适合机电一体化工程技术专业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现就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阐述
如下:
一、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定义: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法是顺应目前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它是职业学校专业教学中探索创新的一种教学方法,由一位专业课教师同时担任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教学,将有关专业设备和教学设备同置一室,将专业理论课与生产实习、实践性教学环节重新分解、整合,安排在专业教室中进行教学。师生双方共同在专业教室里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某—教学任务。
这种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为一体的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理论和实践相分离的教学形式,解决了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重复教学问题,将应知的专业理论和应会的操作技能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技能训练为主线,强化专业理论的指导作用,突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增强了学习理论兴趣,促进了对理论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实训兴趣,为学生走向实际工作岗位增强了适应能力。同时还可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
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特征:
一体化教学,通俗的理解是为了使理论与实践更好的衔接,将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融为一体。
首先,要实现教师一体化,教材一体化,教室一体化。
其次,实践性很强,一体化教学由于把理论课堂搬至实习场地,在讲解理论的同时可以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在训练实操的同时又可以巩固理论知识,故一体化教学在巩固理论知识和提高动手能力方面均有较高的实践性。
再次,综合性强,由于将课堂搬至实训场所,教学条件丰富了,各知识点由书本上枯燥无味的东西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实物,把理论和实操结合一起,通过实际训练来掌握理论上的各知识要点,要达到这一点,光靠一种教学法不够,必需是多种教学法的有效结合才能完成教学任务。
三、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方法: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复合型的教学型式,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教学中除了运用讲授法外,还应结合运用其他教学方法,如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巡回指导),提问法及多媒体电化教学法,以加强学生对讲授内容的掌握和理解。“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教学方案,一般包括教学计划与大纲,教学组织与机构、教学设施与设备、教学评价等。
四、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途径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校应积极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根据对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分析可知,要成功地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学校必须有过硬的师资队伍和与专业规模相吻合的教学设施,也要对原来的专业课进行课程整合。建设一支既能胜任理论教学有能指导实习操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关键。因此,学校下大气力进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1、多途径培养,造就双师型教师
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有过硬的师资队伍。要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也要具有较熟练的实践技能,更要具有理实结合的教材分析及过程组合的能力,教师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双师型人才,更要具有创新综合能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有一支技高一等、艺高一筹的专业教师队伍,学校应采取多种途径加强专业教师培养。
(1)以老带新,以传、帮、带方式带领年轻教师实施一体化教学。明确带教目标,落实带教措施,定期检查带教结果,传、帮、带是人们熟知的对快速培养年轻教师的一条最有效的传统的方法。学校在实施一体化教学时,也要切实地执行这个传统的方法。现在刚从事中等职业教育工作的年轻教师,都有着这样的一个特点:理论知识较强,但实际应用较少,动手实践能力较弱,经验较少。就算是已经有一定从教年限的专业理论课或实习指导教师,由于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学校在实施一体化教学时,如果由上述的教师马上独立担任一体化教学工作,是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同时也无助于他们发展成为“双师型”教师的。学校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首先认真选择好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都较丰富的教师担任一体化教学工作,让年轻教师或只有单方面教学经验的教师以学徒的形式跟着学习,拜师学艺,时间(一般为1-2学期),掌握一体化教学的方法、要求和步骤,为以后的独立教学工作打下基础,积累教学经验,实现教师的理实一体。在经过老教师的传、帮、带和培训学习后,年青教师对专业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了一定的掌握,对一体化教学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学校要大胆地磨练、任用年青教师,让这些教师担任专业课程的一体化教学工作。当然,在具体的教学安排过程中,为了确保教学的顺利开展,在教学过程中可安排一名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作为指导教师,协助、辅导第一次担任一体化教学工作的教师上好这一门课程,这样既确保了教学的效果,也锻炼了任课老
师,使任课老师能真正地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任课老师逐步趋向成熟,逐步地向“双师型”教师发展。
(2)加强校外培训,组织专业教师到职业师资培训机构、学校进行学习和实际训练,强化实践性学习,使他们能更好更系统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强化培养职教教师的实践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加强专业实践。职教教师“双师型”专业发展目标,需要改变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方式,加强专业实践教学,要让学校教师中的专业教师多到职业培训机构、企业,多接触生产实际,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专业实践能力,他们才能有效指导学生的实训。二是加强教育实践。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需要通过具体的教育活动习得,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教师的自我探究与反思,寻求解决方案的方法,唤醒职教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意识,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强化研究结果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指导,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它可以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与途径。
(3)多组织年青专业理论课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进入工厂的生产一线单位,进行专业实践的锻炼学习,使理论与实践能够有机结合深入到行业生产第一线,参加具体岗位技能培训,以弥补其操作技能的不足,到企业参加专业实践的教师带着教学中的一些课题,到企业去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在他们的实践角度来提升教师对专业理论的认识。重点了解新技术应用以及进行产学研实践探索。学校还要求专业理论教师在一定期限内,都必须取得中级以上的技能等级证书。增强教师的“双师”能力。
(4)从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和企业技术人员中引进相关师资等形式。大力引进“能工巧匠”和各类专家,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是引进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二是聘请企业和社会上的行业专家,积极引进从企业退休的工程技术人员、特殊技能人才到学校做实习指导教师,同时积极与企业建立联系,请企业专家来学校实训中心指导一体化教师,协助理实一体化老师开展相关工种的技能辅导。他们到学校任教,把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操作技能和新技术带入学校,传授给学生,也与本校教师相互促进,形成互补,促进了教学和实践的结合。
通过以上的方式方法去培养教师,能帮助教师较快地培养成为一名既熟悉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实践操作也过硬的“双师型”教师,并通过教学的创新进一步提高教学的质量,使中等职业学校的迅速发展得到了有力的师资力量保证。
2、要合理地整改课程的内容,配备足够的教学设施
(1)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事先把专业课程的理论内容、实习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有机的组合和统筹安排,统一制定模块教学计划,合理安排进度,编制相应的教学讲义。以学生够用、适用、会用为原则对两方面的内容进行一定删改、编排,充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标。
(2)同时,为了更好地实施一体化教学,要求学校的教学实习岗位尽可能做到一人一岗,配备必须的教学及实习硬件设施、实现理论教学、多媒体教学、演示教学、练习法,提问法教学的有机统一,以确保教学的质量。
五、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效果和意义:
1、目前学生的素质现状,适合一体化教学,来提升教学质量。
目前职业学校学生基础差,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讲授抽象的专业理论课,学生感觉较难入门,导致学习兴趣不高,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一堂课下来,真正系统理解掌握课程的学生不多。而专业技能课,由于受到理论学习程度的限制,无法深入,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理实一体化教学,可克服单门专业课教学弊端。由于它是在一体化的教学实习场地以一体化的师资对学生进行一体化的教学安排,因此能使每一课题都能讲授、示范、训练同步进行,突出了现场示范,增强了直观性,使学生能够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消化理论,让他们对知识产生亲切感,对设备产生熟悉感,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2、通过“一体化”教学,提高了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
一体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不仅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讲授专业理论课,而且有熟练的操作技能指导生产实习,成为能“文”能“武”的“双师型”教师。既要了解本专业及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势,又要具有运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开展有效教学及教研能力。教师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取长补短,找到“相结合”的最佳结合点、结合方法,使自身的业务能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都得到提高。一体化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高了,教师的压力、工作量大了。同时也锻炼、培养了教师,增强教师的工作责任心,促使教师努力钻研业务,苦练操作技能,提高教学水平。
3、通过“一体化”教学,实现“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过:“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教学做合一”思想适合于电工专业课的教学。使我们电工专业的学生对本专业能产生兴趣,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教育联系生活实践,学以致用,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既懂理论又会技能的技术工人。
4、促进学校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发展。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和集中实习分别进行,理论教学的内容与实习课题往往不符,出现了理论是这样讲的,而实习又练的是其它的,不利于充分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一体化教学可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融合,让学生在学中干、干中学,在学练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技能,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学生边学边练,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众所周知,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其市场占有率,进而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学生是学校的“产品”,其素质的高低也必将影响到学校的发展与生存。实施一体化教学,可明显改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最终得到的是市场(社会、企业)的认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办学效益。
六、对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思考
1、理实一体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各职业学校必须加快高技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2、理实一体化教学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强化理实一体化教学后,教学资源的投入必然加大,实习费用必然增加,教学成本必然提高,但取得的效果一时不一定有很大的提高,短期内投入产出不成比例。
3、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全新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必须进行模块化整合,并改变课时及授课方式。
综上所述,职业技术教育采用一体化教学有助于改善目前单调的教学方法,改善课堂的教学环境,改变目前职业学校学生普通厌学的现象。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专业课的教学质量,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拓宽学生的就业面,促进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在国家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有利条件下,建议学校一定要抓住机遇,大力推行教学模式及各项配套改革,不断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层次,实现了以质量促就业、以就业促招生的目标,把我们的学校建设成为社会培养成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操作人才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