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王晓艳-转变教师观念
转变教师观念
伦掌镇孙家岗小学王晓艳
本学期我们学校开展了一项与师德有关的主题研讨会,本次会后确实让我耳目一新,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感触颇深。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不仅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学生的心灵,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为了这一目标,教师们夜以继日地辅导学生,批改作业,但这些学生们可能一时不能理解,于是我们就沿用了老祖宗的做法------体罚来警告他们,殊不知这样做的后果不但没有帮助学生改正缺点,相反却助长了他们的反抗情绪,有些学生就认为:反正学习是为老师学的,你驯骂我就偏不学习,甚至发展到考试时只写名字就交卷,为的是给老师难堪。这样的结果显然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从自身找原因:是否做到了对学生有爱心?是否了解学生真正想什么„„ 体罚的结果如此,变相体罚的结果同样问题百出。学生没写完作业、考试成绩差,就罚学生多写几遍、为班级卫生服务,本来是好心,可后来他们竟当成了习惯:遍数再多错误照旧,扫扫地也无妨。确实这是我们的失误,并没有找出学生的症结在哪里?该从何处着手才是对症下药?归根揭底,是我们没有将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而是始终以一种居高临下者的姿态来要求他们。
所以,转变教师观念迫在眉睫。
第二篇:教师观念转变总结
2009—2010学学校转变教师教学观念的工作总结
我们圆满的结束了这一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回顾一年来,我校在上级党委、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学校教学教研工作再上新台阶。一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学校提出的工作思路和工作要求,向管理要质量,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充分调动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我们的任务。现将本工作总结如下:
一、继续课程改革为重点,加强师资培训,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提高专业素质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我们努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制定与素质教育要求相适应的教师发展目标,转变教育思想,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树立全新的现代化教育理念,增强了教师的整体素质。
1、组织教师继续学习新课程改革内容。采用理论联系实际,集体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办法,把整体培训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提倡每节课后记教学随笔及反思,并经常交流,使先进的教育思想牢牢扎根于每位教师心中,从而更有效地指导了自己的教学实践。
2、多方面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提高和培训的机会,以获取先进的课改信息,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
二、抓教学常规工作,重务实,重实效
1、落实常规工作
结合实际,学校在全体教师就本工作展开讨论的基础上,集思广益,制定学校教学、教研计划,保证了学校各级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
2、坚持集体备课。教师应当将备课的主要精力放在明确教学目标,理清教材思路,理解教学理念,规划教学流程,创设问题情境,化解教学疑问,促进学生心智发展上。做到与时相和,与时俱进。创新教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扩展思路,加强课改认识,重点反思一节课存在问题的解决。
3、作业布置和批改讲求实效
各年级组教师在组内精心确定全批全改的作业类型,兼顾巩固和发展性作业,并按时按量进行批改,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语文教师还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和日记,并进行评改。数学各年级组教师作业布置突出层次性,主要分巩固性练习,拓展性练习,探索性练习,一年级组还结合数学实践活动课的需要,设计了制作拼图等实践作业;绝大部分教师作业批改及时、认真,不但全批全改,还做到改后再批、改错与激励并重。
4、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教学中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思维。在课堂上,教师刻意创设问题的情景,积极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分析比较,培养概括和判断推理、综合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以学生为主体,认真研究教法。根据学科的性质和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班级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自学能力。努力改进教法的同时,也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以学法的优化推动教法的优化。
三、深化教研科研,开展富有特色的校本培训活动
本学期,教导处深入开展教研教改活动,以教研为龙头,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1、充分发挥教研组教学研究的职能,努力开创教研工作新局面。各教研组要扎扎实实地开展教研活动,教研组成员都能认真对待,组长按要求定出研究的内容,操作的步骤。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认真上好每一节教学研讨课,即把自己新的教学方式,展现出来,共同发现不足,找出改进的方法,逐步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师对课程的建设能力、实施能力和研究能力,适应课改的需要,提高了自身的授课水平。
1、加强教师理论修养、陶炼师德
2、进行教育教学思想的交流及碰撞,不但强化了教师的反思意识与能力,而且使教师不断汲取他人长处,让教师不断在做中提高、做中完善。
3、开展听课评课系列活动
一年来,我校认真落实听课评课制度。教师互相听课外,还外出听课使听课活动的经常化、随堂化使课堂更开放、更有效,同时还给教研活动提供无尽的资源,加上听课后教师之间正式或非正式的评议活动,促使了群体间的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带给老师更新的观念。
4、开展同伴互助活动。我校年轻教师居多,为了缩短年轻教师成长周期,加强对年轻教师的指导与帮助,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与教学应变能力,发挥学校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我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师带徒、同伴互助活动。师徒、同伴之间定期互相听课,探讨教学中的有关的问题,以此来促进教师业务素质的真正提高。
5、开展论文、案例分析
论文、案例、撰写既能有效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又能促进教师由经验型向反思型转化;而评比则有利于激励,有利于导向。
我校将在做好常规工作的同时着重抓紧抓实四项工作。
1、教学教研工作继续加强常规管理和专题研讨活动。
2、开发具有四小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3、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构建学习型校园,让学校成为教师成就事业、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学习型组织。在师生中大力倡导“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做好人”的读书活动。
总结昨天,展望明天,我们将继续探索学校发展之路,不负众望,把握机遇,共同营造四小教育灿烂的明天。
第三篇:教师观念转变总结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转变观念的工作总结 一学期结束了,我们也圆满的结束了这一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回顾一学期来,我校在上级党委、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学校提出的工作思路和工作要求,向管理要质量,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调动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我们的任务。现将本学期转变观念工作总结如下:
一、继续课程改革为重点,加强师资培训,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提高专业素质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我们努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制定与素质教育要求相适应的教师发展目标,转变教育思想,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树立全新的现代化教育理念,增强了教师的整体素质。
1、组织教师继续学习新课程改革内容。采用理论联系实际,集体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办法,把整体培训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提倡每节课后记教学随笔及反思,并经常交流,使先进的教育思想牢牢扎根于每位教师心中,从而更有效地指导了自己的教学实践。
2、多方面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提高和培训的机会,以获取先进的课改信息,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
二、抓教学常规工作,重务实,重实效
1、落实常规工作
学校全体教师集思广益,制定学校教学、教研计划,保证了学校各级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
2、坚持集体备课。教师应当将备课的主要精力放在明确教学目标,理清教材思路,理解教学理念,规划教学流程,创设问题情境,化解教学疑问,促进学生心智发展上。做到与时相和,与时俱进。创新教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扩展思路,加强课改认识,重点反思一节课存在问题的解决。
3、作业布置和批改讲求实效
各教研组教师在组内精心确定全批全改的作业类型,兼顾巩固和发展性作业,并按时按量进行批改,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语文教师还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和周记,并进行评改。数学教师作业布置突出层次性,主要分巩固性练习,拓展性练习,探索性练习,绝大部分教师作业批改及时、认真,不但全批全改,还做到改后
再批、改错与激励并重。
4、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教学中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思维。在课堂上,教师刻意创设问题的情景,积极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分析比较,培养概括和判断推理、综合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以学生为主体,认真研究教法。根据学科的性质和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班级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自学能力。努力改进教法的同时,也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以学法的优化推动教法的优化。
三、深化教研科研,开展富有特色的校本培训活动
本学期,教务处深入开展教研教改活动,以教研为龙头,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1、充分发挥教研组教学研究的职能,努力开创教研工作新局面。各教研组扎扎实实地开展教研活动,在教研活动中,教研组成员都能认真对待,组长按要求定出研究的内容,操作的步骤。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认真上好每一节教学研讨课,即把自己新的教学方式,展现出来,共同发现不足,找出改进的方法,逐步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师对课程的建设能力、实施能力和研究能力,适应课改的需要,提高了自身的授课水平。
2、加强教师理论修养、陶炼师德
3、进行教育教学思想的交流及碰撞,不但强化了教师的反思意识与能力,而且使教师不断汲取他人长处,让教师不断在做中提高、做中完善。
4、开展听课评课系列活动
一学期来,我校认真落实听课评课制度。教师互相听课,听课后教师之间正式或非正式地进行交流评议活动,促使了群体间的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带给老师更新的观念。
5、开展同伴互助活动。
为了缩短年轻教师成长周期,加强对年轻教师的指导与帮助,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与教学应变能力,发挥学校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我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同伴互助活动。同伴之间定期互相听课,探讨教学中的有关的问题,以此来促进教师业务素质的真正提高。
6、开展论文、案例分析
论文、案例、撰写既能有效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又能促进教师由经验型向反思型转化;而评比则有利于激励,有利于导向。
四、今后的努力方向
今后我校将在做好常规工作的同时着重抓紧抓实四项工作。
1、教学教研工作继续加强常规管理和专题研讨活动。
2、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构建学习型校园,让学校成为教师成就事业、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学习型组织。在师生中大力倡导“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做好人”的读书活动。
总结昨天,展望明天,我们将继续探索学校发展之路,不负众望,把握机遇,努力使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更进一步。
第四篇:教师观念转变计划
2009—2010学学校转变教师教学观念的工作计划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对21世纪的人才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出思想好、能力强和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势在必行。制定切实可行的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使其能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需要的重要保证。专任教师到位后我们开动脑筋,设计教师基本情况登记表和教师授课情况登记表,及时收集教师信息,掌握教师基本情况,科学分析了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通过调查分析,发现了在教学、教研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着很多急待解决的问题,如:教师队伍过于年轻化、教学水平不均衡等。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尽快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特制订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如下:
一、转变教育观念 更新教育思想
要求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必须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不断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学习教育法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转变观念,更新思想,主要是转变人才培养观念,转变教育质量观念,树立服务意识和良好的师德观。
二、培养计划
(一)初步培养
1、新到岗的教师锻炼一年,参加各项培训。
2、坚持试讲制度。青年教师承担课堂教学前,必须经教研 室同意后方可担任本学科的理论或实验教学工作。
3、坚持听课制度。要求新教师必须系统听完本课程优秀教师的一门授课和其他课程优秀教师的1~2门授课,教研室主任应经常抽查听课情况。
4、坚持指导教师制度。对新到岗教师指定一名优秀教师专人带教,进行全面业务指导,如规范教案书写、课堂设计等,明确责任,严格考核,从而保证教学质量。
定期开展教学研究。以教研室为单位定期开展各种教研活动,如组织以教研室主任主持的集体备课、讨论授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交流教学经验等。
参加科研活动,提高业务水平。要求青年教师必须参加各种科研工作,了解学科的发展方向。
培养计划要落实。每学期进行检查,主要检查计划执行情况,存在的问题,今后做法等。对完成好的青年教师给予表扬和鼓励,并在晋职称、评先中作为业绩参考,对完成不好的青年教师,要求找出问题定出整改措施限期完成培养计划。
第五篇:转变教师观念计划
柳毛湾镇中心学校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
转 变 教 师 观 念 计 划
柳毛湾镇中心学校 2010年9月
转变教师观念计划
教学不在传授,而在激励鼓舞,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实现以下几方面的行为转变。一是由重“教”向重“学”转变,二是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三是由重“传授”向重“指导”转变,四是由重“模式化”向重“个性化”转变。这四个转变,可以理解为书本语言,其中的术语比较书本化。用“继承”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可从以下几条理解:
(1)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
应该允许教师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2)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应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4)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
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教师不应该作学生灵魂的设计者,而应该作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净化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心智的激励唤醒者”而不是“灵魂的预设者”,要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
(5)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成为了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缺乏师生互动,更缺乏生生互动。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6)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转变;
我们曾经认可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一桶水的观点(这个观点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教师)。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可能已经过时,这就需要教师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更新,需要教师成为“生生不息的奔河”,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泉”即挖掘探寻,以寻到知识的甘泉。
(7)由“挑战者”向“应战者”转变
新的课堂中不能仅仅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是新课程的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便是对教师的挑战。开放的课堂中教师随时可能接受学生的挑战,而成为应战者。
(8)由“蜡烛”向“果树”转变
中国的传统文化把教师比作“春蚕”、“蜡烛”,不管是春蚕还是蜡烛总是在奉献给客体的同时而毁灭掉主体。新时代的教师不能再作“春蚕”或“蜡烛”(尽管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古训,但新时代的教师不提倡做“春蚕”或“蜡烛”。举例:教师英年早逝的问题,今年1月下旬,在短短的4天时间里清华大学两位正当壮年的教师焦连伟、高文焕相继去世。医生诊断认为,死亡与其超负荷压力有关,而令人担忧的是类似这样英年早逝的事件绝非个例)而应该在向社会奉献的同时不断的补充营养,成为常青的“果树”,而不是像“春蚕”或“蜡烛”一样在照亮了世界或吐尽了芳丝后就毁灭掉自己。
(9)由“统治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
教师不能把课堂视为自己的课堂,而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不能作课堂的统治者,因为统治者总免不了令人“惧怕”。教师应该从统治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在新课程中教师不能再是居高临下的,而是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作“裁判”,在激烈的争论中做“首席”。
(10)由“园丁”向“人生的引路人”转变
“园丁”是令人尊敬的。但“园丁”又是令人遗憾的,因为园丁 把花木视作“另类生命”。园丁在给花木“浇水、施肥”的同时,还要给它们“修枝”、“造型”,他们是按照园丁自己的审美标准把花木塑造出来供人们欣赏。在园丁看来不合自己情趣的“歪枝”、“残枝”是可以“判死刑”的,他们可以随意“修剪”,可以培育出以曲为美的“病梅”。然而教师与学生的生命同源。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的缺点存在,应该允许奇才、偏才、怪才、狂才的发展。教师应该给学生的成长引路,给学生的人生导向,而不是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更不能给不服自己管教的学生或有某种缺陷的学生“判死刑”。教师应该多一些爱心,多一些对“问题学生”的理解与关怀,将学生的缺点当作财富而施教,因为它可能使你成为教育家——而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教育家不是因为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
教师角色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要求教师认真反思、勇于实践,为我们的新课程改革做出贡献。
柳毛湾镇中心学校 2010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