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组织好学生自主探索的几点体会(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5 14:22: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组织好学生自主探索的几点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组织好学生自主探索的几点体会》。

第一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组织好学生自主探索的几点体会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组织课堂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经过几年使用新教材的实践,深知自主探索对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下面,谈谈组织好学生自主探索的几点体会。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探索可以从以下2个方面来开展:

一、学生独立的自主探索:

1、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自主发现问题的机会,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例如在教学新教材一年级(人教版)8和9的认识时,教师适时地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主题图:发现了什么?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的发现。适时提供让学生观察主题图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发现主题图中有9个人,9盆花,8只蝴蝶,8朵花,8棵树,从而初步认识8和9。

2、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自主提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例如,在每次教学新授课后,可让学生围绕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质疑,从而培养学生善于质疑、敢于质疑的良好习惯。

3、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自主分析问题的机会,让学生自主分析问题。例如,在教学8的分成时,可让学生思考:8除了可以分成7和1,还可以分成什么?让学生自主分析问题。

4、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例如在练习部分,可以设计一些有思考价值的拓展练习,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

二、学生小组合作探索:

小组合作探索也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一种形式,小组合作探索形式多样,灵活机动,针对性强,实效性大。可以是小组讨论,小组动手操作,小组交流,组内交流,组与组间的交流等。其中,小组讨论交流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小组讨论的作用,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体会,结合新教材的使用,觉得在课堂教学中的小组讨论应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让学生小组讨论的内容应具有针对性,加强实效性。

让学生小组讨论的内容必须是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尚未明白的问题提交小组讨论。通过小组内的交流、沟通,充分发挥组内成员的智慧,达成一致和共识。例如在学习新教材(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首先让学生弄清楚四边形可以分成几类,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可能还难以全面弄清四边形的分类。这时,教师就应该让学生小组讨论四边形的分类,通过讨论达成共识。

2、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出概念、定义、规律。

教材知识点的呈现有时是比较零碎地,未形成知识体系的,这时就应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合作精神,通过总结、归纳,使分散的、零碎的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例如在教学角的分类时,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和周角都是不同的角,弄清楚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就必须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从而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3、组织学生对知识的重、难点进行讨论,深化理解,达到掌握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新教材(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时,课本上的主题图出示了两组题:

6X2=1220X4=80

6X20=12010X4=40

6X200=12005X4=20

首先,让学生观察这两组题,然后小组根据这两组题来组织讨论。通过讨论来发现规律、总结规律,因为规律也正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4、小组讨论应避免走过场、形式化。

让学生小组讨论切忌走过场、形式化,不讲实效,滥用小组讨论。事无大小都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既浪费了时间,又起不到小组讨论应有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应把握好运用小组讨论的尺度,以便适时、适度、适宜地开展小组讨论。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组织好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是一个值得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研究的课题,不断地推陈出新是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学生的自主探索也不例外。相信自主探索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更多的原动力,同时也会给教师的教学带来更多的新亮点。

第二篇:如何组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汉丰六校2011年上期校本研究材料江 茜

如何组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一种艺术,要组织好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运用一定的组织艺术,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他们的情感,使其在愉快的心境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一、建立课堂教学常规,培养学生自制力。建立必要的课堂教学常规,是组织教学的手段,也是学生遵守教学秩序的行为依据。比如开始上课,教师走进教师,学生起立致敬,教师要还礼;教师提问,学生应先举手,得到老师允许再发言;学生不准擅自离位,更不准说笑打逗;把学习用具放到指定的地方等。这些课堂常规能促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并为创造严肃、活泼、和谐的课堂气氛和学习情景奠定基础。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自制力,也就是培养他们排除干扰、克服困难,用坚强的意志集中和坚持注意的能力。有的教师给学生讲述革命导师和伟大的发明家锻炼革命意志的故事。如毛泽东同志青少年时期经常蹲在人来人往、嘈杂喧闹的长沙城门口学习,锻炼自己不受外来干扰影响的故事。

二、教师要有组织教学的意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作为教师我们要时刻有组织教学的意识,特别是年轻的教师,如果我们有这意识,课堂上就会努力去做,就会关注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我们的学生上课时,他们在干什么,虽然有时组织效果不是很好,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去做,认真去做,并且平时看一些有关课堂组织艺术的书,一定会做德越来越好的。

三、创设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情境。每一所学校、每一间教室都包含有一种特定的气氛,它影响着其中的每一种事物。教室的布置,直观教具的使用,教师的装束、言谈、举止等等都与学生注意力能否集中有关。处理得好,就有利于教学,处理得不好,就会影响教学秩序。例如:教室内过多的五颜六色的装饰和张贴,教师的新装艳服以及口头语,直观教具不等使用就放在明显的地方等等,都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为了尽可能排除分散学生注意力的因素,有经验的教师从来不放过任何细节,换上一件新衣服,把头发理成了短发,都要在上课之前利用适宜的机会让学生看到这种变化,以免使学生在课堂上因感到突然而分散注意力。

四、语言、声调、动作、眼神、表情也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手段。语言是组织教学的重要手段,对集中学生的注意起直接作用。教师要锻炼教学语言,掌握语言艺术,说话清楚,语言准确、精炼、鲜明、生动,具有内在的逻辑力量,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1

教师要善于运用声调的变化,包括语音的高低、强弱、速度和停顿等来组织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有时突然降低声音,有时加重语气或提高声调,都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假如你声音太大,那么就给学生造成窃窃私语的可乘之机;如果你说话单调无味,缺乏必要的声调变化,就容易使学生大脑皮层产生抑制,引起学生瞌睡或注意力的旁移。运用短暂的沉默也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沉默是教师最有力的工具之一,这能引起学生注意所学内容,激发思维。当老师发现课堂秩序不好时,可以突然停止讲解,沉默面对学生。学生领会老师的暗示后,会及时调整自己的活动,把注意力重新转移到听课上来。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同样,动作和表情也对组织教学产生效果。教师与学生谈话过程中,友好的点头、微微前倾的身体、微笑的表情„„这些都表达出一种对学生的肯定与支持,学生也从中获得鼓励。且看下面的一个例子:上课铃响了,几十个孩子像野马归槽似的奔进教师,小脸通红,汗水涔涔,脑子里还在回味着有趣的游戏。面对这个场面,老师一点不发急。她想如果板起面孔来训斥一通,教室里也会安静上来,但一颗颗分散的心不会一下子都收拢回来,那样学习的效果就不会好。她和颜悦色地说:“有的小朋友还没有做好上课的准备,现在老师走出去,请大家赶快准备。”说罢慢慢地走出教室。说也奇怪,当她再走进教师时,同学们坐得整整齐齐,一个个全神贯注地注视着老师的一举一动。优秀演员声情并茂的精彩唱段,常常会使全场屏息,听者动容,而优秀教师的几句简单的话,重新跨进教室门的简单动作,就使得“像野马归槽似的”学生一个个全神贯注,这真是教育艺术的魅力!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是意念的流动,是情感的宣召。教师恰当地使用不同的眼神,可以向学生传递不同的信息,期望、爱护、鼓励、肯定、责备等。如开始上课时,教师用亲切的目光注视全体学生,可以安定学生的情绪,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其愉快地投入学习。如对认真、思维活跃的同学投去赞许的目光,对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投去制止的目光,对胆小害羞的同学给以鼓励的目光等,这样能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五、榜样的作用。教育现象学家认为:无论自己喜欢与否,教师总是不由自主地为学生做出榜样。榜样示范的教育从短期看不出明显的变化,但从长远来看却是有效的。教师需要坚信,通过使用一自己为榜样作为一种教育方式的行为,能够消除孩子身上的消极行为。

六、劳逸适度,保持学生旺盛的精力。注意力需要强有力的自我控制,脑细胞的能量消耗较大,持续时间太长,容易引起疲劳。据研究,聚精会神地集中注意的时间,7~10岁儿童平均为20分钟,10~12岁儿童平均为25分钟,12~15岁儿童平均为30分钟。年龄越小,注意力越不易稳定。但只要教学活动组织得好,一般到了小学三四年级,学生在45分钟内保持注意力集中并不是很困难的。小学低年级学生,当他们疲倦时,教师可在课间让儿童活动一下,以减少疲劳,避免分散注意力。上课“压堂”,学生注意力已经分散,教学不会好。此外,抽象、艰深、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也易使学生注意力分散。所以教学要多从感性形象入手,使学生感到“有味”,感到接受知识是一个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过程。学生情绪饱满,精力旺盛,注意力就易集中,并能持续较久。

七、要妥善处理课上的偶发事件。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偶发事件,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因势利导,妥善处理。例如:学生正在聚精会神地听课,外边突然响起了鞭炮声、锣鼓声,这意想不到的强烈刺激,学生的注意旁移了。有经验的教师在这种情况下,不再讲下去,停顿片刻,稳定一下学生的情绪,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刚才讲到什么地方了?”这样问会引起全班同学的追忆,把学生的注意力很自然地引回到原来讲解的内容上来。在教学中也常遇到个别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干扰教学。遇到这种情况教师最好不中断教学去批评、指责违反纪律的学生,因为这样做本身就是分散学生注意力的新因素。最好结合教学向全班学生提出问题,并要违反纪律的学生回答问题。这样,既不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又解决了个别学生注意力分散的问题。也有时发生非一般纪律问题。例如:学生打起来了,或是个别学生恶作剧,使老生不得不中断教学,及时排除干扰。这时需要教师镇静、机智、果断,既能压住场,又能教育学生。

以上几个方面并不是组织教学的全部技艺。像电化教学具体形象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还有教师的威信与热心,严谨的教学结构,灵活的教学方法都与组织教学的成败密切相关。因为组织教学是一项多侧面、多层次、多因素的相关活动,也是一项创造性很强的艺术活动。

第三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困惑与对策

课堂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最基本形式。只有搞好课堂教学,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启动之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呈现出了崭新的面貌。课堂上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教师正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内容的选取更加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学生的学习普遍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师生之间关系和谐、民主、平等。然而在这教育改革的明媚春光下,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有的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产生了一些困惑,导致了行为上的偏差,这不利于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

困惑一:观念陈旧,方式封闭

对策:发散思维,实行开放式教学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的教学方式名义上是开放式的,教师主动让学生回答问题、动手操作等,学生与教师的合作使教师很满意。如一些教师在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数学第一册第“#页“$以内的加法”时,先让学生看图片回答:%&'左边的小朋友手里拿着几个纸鹤!%”'右边的小朋友手里拿着几个纸鹤!%#'一共有几个纸鹤!接着教师在黑板上写出算式后,再用同样方法教学#(&)$。最后教师指挥学生完成书上的做一做,教师说一学生动手做一,教师说二学生动手做二„„这些老师的教法看上去是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其实学生还是在老师的框子内转动,这种过于统一、注重封闭的教学都是不利于他们的发展的,不但桎梏了学生思维的发散,而且在心理上依赖或习惯于跟着老师走。

小学生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形成的思维定势。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身心的特征等原因,往往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个体乃至于群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从而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他们思维的发散性。如,进行语言叙述的变式训练,即让学生依据一句话改变叙述形式为几句话。这将有利于学生不囿于已有的思维定势,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

新课程教学体现的是开放的文化,只有开放才有空间,才有选择,才有合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观念,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求知,学生能想的让他们想,能说的让他们说,能做的让他们做,真正实行开放式教学,以充分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的发展。

困惑二:定理背诵,缺乏理解

对策:自主构建,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一些教师为了让孩子们更快地掌握知识,就要求他们背公式、背定理,这一拔苗助长的做法不但不能帮助孩子们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而且使他们对数学产生了恐惧甚至是厌恶。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不同的人对同一客观对象的理解各不相同。正如奥苏伯尔所说:“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旧知识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不同的认知结构导致新知识的固着点、同化和顺应的途径、方式、方法、习惯自然各不相同。因此,课程标准多次指出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这一思想。只有这样获得的数学才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活的知识,有用的知识。

在实践中我们看到,有的学生擅长于用形象思维立体地理解数学;有的学生更趋向于用逻辑思维抽象地理解数学。因此,我们的教学就是要在适应学生思维特点的基础上,理解数学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如《时间》一课中,有学生对1时——1时半这一过程是这样理解地:长长瘦瘦的是分针是叔叔,他跑步跑得快;而那个矮矮胖胖的时针是老公公,他跑得慢。叔叔已经跑半圈了,老公公还只有跑了一小格里的一半。显然,孩子是用自己的方式来理解数学的,所以很容易掌握。

因此,只有自主建构过的才是学生自己的,教师教给学生的东西对学生来说存在着距离感,不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得有多深刻和透彻。对于学生来讲,他们需要的是经过重组后在头脑中留下的真正属于自己的那些东西。由此可见,学生需要的是用自己的方式理解数学,而不是单纯地死记硬背。

困惑三:方法单一,效率低下 对策:贴近生活,增强实用性

为什么学生越学越没有了灵气和活力?为什么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能体验到快乐?我们发现有的教师不善于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往往习惯于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方法,认为只要学生在做题时都能做对,那就是好的教学。把本应活泼的课堂变成了传授知识、灌输知识的课堂。

据香港的一项针对当地学生的调查表明,学生以数字、符号、公式等来形容数学,将数学简化成运算. 亦有一些响应带有“课堂数学”的强烈影子,例如认为数学是“用公式计算”和“背方法”的学科,以及“很多计算方法都能得到相同答案”和“答案准确”等,这大概是由于他们的数学观多来自于课堂教学,而“课堂数学”大多是教导学生如何去运用定理和公式,题目答案唯一。而谈到数学具有实用性的功能只有30%的学生。

因此,我们在选择教学材料时应尽量从学生实际生活中直接去提炼数学问题,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数学问题生活化!如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我联系品德与生活课中的超市购物这一情境,规定每个小朋友只能带20元,又罗列了一些孩子们喜欢的商品,然后要求他们去购买。孩子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购买方案。紧接着又问,如果只能买三样东西,并且不能超过15元,你会选择哪三样?最后再问,如果要用最少的钱买数量最多的东西又该怎么买?这一系列问题的设计,激起了孩子们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必备的、常见问题的兴趣。正如古罗马教育家鲁塔克指出: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这就是说,只有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种,才能感动学生学习科学;在数学课程中只有超越“科学世界”,关注生活世界,才能感动学生学习数学。

困惑四:处理教材,舍本逐末 对策:根据实际,恰当处理

传统教学强调“教师应当紧扣教材”,而新课标强调必要时适当地突破教材。后者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结合学生实际和当地环境,小则更换一些简便易行的题目,大则适当地改变教科书中某些课时的编排次序等,这确实能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然而,有的教师认为新课程标准提倡创造性处理教材,不但把教科书上的教学内容搞得支离破碎、无重点,并且将教科书上很好的内容也处理掉了。

如有位老师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不利用课本上的题目,不按照教材编排意图,而是先出示一个长方体实物,让学生观察并掌握特征,然后出示一个正方体实物用同样的方法教给学生。最后教师问学生:“正方体是一种怎样的长方体!”学生都答不上来,教师只能自己说出“特殊的”三个字。这样的教学表面上看起来是教师把教材处理后进行教学,是新观念下的教学行为,但实际上是把长方体和正方体对立起来让学生学,把课本上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密切联系的“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等重要句子都给“处理”掉了,造成了不良后果。因此,笔者认为,教学中教师不能盲目追求处理教材“热”,以致舍本逐末,而要根据实际的需要恰当地处理教材,以求高效率。

实施新课程过程中,需要教师按新的理念和新的要求设计教学方法。教师首先应当反思一下,以往我是怎样教学的,通常的教学方法是怎样的?这样的教学方法的特征是什么?是否有助于学生发展,是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再看一些教学改革的案例,就会发现,原来教学还可以这样组织,学生还可以这样学习。思考一下,以往教学中学生是什么角色,教师是什么角色,是不是可以尝试改变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并想一想,如果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变之后会发生什么。把思考付诸于行动之后,迎刃而解地不单单只是困惑„„

困惑一: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吗?

《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此我在教学时,总是试图使每一个人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每当提出一个问题,我会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都想把自己的想法介绍给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有的即使别人已经说过了,自己也要说,课堂上虽然很热闹,好像人人参与,但实际能提炼出来的内容并不多,层次也不深。为了尊重学生、维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我又不能中途截断,造成了课堂时间的浪费,有时也不能按计划完成预定教学内容。

困惑

二、课堂上应怎样设置小组合作学习?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很多公开课中也充分体现出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但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的那种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可是小组活动中却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不听取他人见解,固执己见的现象。还有一些性格内向的,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只作为一个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在小组汇报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能得到更多的锻炼。困难的学生基本没有发言的时间,而且他也不想发言。久而久之,困难的学生学习越来越困难,优秀生越来越好。两级差距越来越大。另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看似简单易学,但稍有不慎就会使课堂气氛得不到较好的调控,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如果教师不及时提醒和指导,他们不知道该怎样相互讨论和交流,每个人都争先发言,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但没有学会真正倾听、理解并吸收他人意见,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同时,小组活动中还出现一些放任自流的现象,教师不易发现学生开小差。最后,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不好把握。由于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合作学习能力不同,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时,有的小组很快完成任务,有的小组还在激烈交流,各抒己见,完成的组开始说一些与课堂无关的话,甚至出现打闹现象。课堂纪律非常松散。怎样解决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这些问题问题呢

第四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小课题阶段性总结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解决”初探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解决”初探 内容提要: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围绕“数学问题”这一主题,寻求切实可行的解题策略,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结合学习、生活实践,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灵活的理解问题,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并能合理地应用问题。从问题提出——解决及应用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关键词:小学数学 问题解决正 文: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课程具体目标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基于这一基本要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围绕“问题”这一主题,寻求切实可行的方法,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结合学习、生活实践,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灵活的理解问题,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并能合理地应用。从问题提出——解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初步探索,获得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地探究,对于真正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有积极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呢?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问。生活蕴涵着大量的数学知识,数学问题多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产生。教师要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背景材料,从学生熟悉的事物、事件等入手,采用现实再现、猜迷、讲故事、游戏、竞赛等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自主产生问题,激发探究的欲望。如:在教学《连乘应用题》时,教师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星期天,你妈妈让你去买两箱牛奶,那时你会思考那些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纷纷发言:每箱牛奶多少钱,至少该带多少钱?;也可以是每瓶牛奶多少钱?每箱牛奶有几瓶?至少带多少钱?······这样,学生提出了许多切题的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及时提问,“你准备怎样解决以上问题?”通过讨论得出两个方法:看标价说明;问售货员。这时可呈现两种情境: ①通过调查知,每箱牛奶48元,买2箱。②通过调查知,每箱牛奶24瓶,每瓶2元,买2箱。并提问:“你能根据以上两条信息,解决哪些数学问题?学生马上提出:根据调查①可解决买两箱牛奶共需多少钱?;根据调查②可解决一共买了多少瓶牛奶、买一箱需多少钱、买两箱需多少钱?等数学问题。接着教师组织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形式解决了以上问题•……这样,教师通过创设学生熟知的生活中的购物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自主的、全方位的、多角度的思考问题。

2、发扬民主意识,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能力。“好学多问”是孩子的一种天性,学生提出问题标志着其思维的萌发,小学生数学问题的提出直接体现他们对生活中数学的思考能力。但是,由于小学生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课堂表现为“怕提问”。要学生提问,就要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的勇气和胆量。教师应尊重每一位学生,通过自己的言行、态度,给学生一个个安全、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实现自主提出问题的学习行为。曾有这样一个课例: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一位学生对“四万万同胞”的“四万万”提出了疑问,许多学生发出哄笑。这位教师不但没有责怪学生愚昧无知,反而鼓励了他,同时在解决“四万万”就是“四亿”概念的基础上,进行“为什么用四万万而不用四亿“的研究,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但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使提问学生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培养了学生敢于提问的决心。可见,只有当学生能积极思考,大胆表述时,教师才知道学生“疑”在哪里,“惑”于何处。才能对所教知识进行有效的指导、点拨和调整。反之,如果教师把学生的一些发自内心却又异想天开的问题,看作是旁门左道,是“有意捣乱”采取压制的方法,那么,久而久之,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将会大大降低,甚至被扼杀,成为真正接受知识的“容器”。所以,发扬民主意识是学生敢于提问的前提,是开启思维之门器官的钥匙。

3、引导学生积极反思,进一步掌握提出数学问题的针对性。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反思是学生以自己的学习活动过程作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的行为、决策以及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经常引导学生对本堂课所涉及的数学问题进行自觉反思,逐渐明确哪些问题是有价值的,哪些问题是无关紧要的,使以后提问更贴近所学数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善于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仅仅是教学的开始,“问题解决”的核心内容就是要让学生灵活地解决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其活动的价值不只是获得具体的结论,更多的是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体验知识产生的原始状态,体会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每一个人都应当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这样,在鼓励个性发挥的意义之下,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才成为可能。怎样丰富学生“问题解决”的实践过程,在灵活多样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尽量使每位学生发挥其思维的最大潜能,使他们感到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已成为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中思考的重要课题。首先,要激励学生自主探究,寻求方法。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生进入角色以后,教师应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探究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感受。有一位教师在叫“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时,一改往常教材中的“讲解式”(摆小棒)的呈现方式为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发现式”,这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爸爸让明明计算18+7,明明冥思苦想了一会儿,向同学们求助,谁有妙法帮我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顿时情绪高涨,积极思考,此刻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同桌互说等形式,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体现团结合作的精神,让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的机会,加强了学生间多向交流。最后,学生想出了多种方法:有把18看成20(20+7-2)的;有把18分成13和5(13+7+5)的;有把7分成2和5(18+2+5)的;有数手指的;也有用竖式计算的,等等。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后,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这正是学生自主创新的一种体现。问题一旦经过一番努力后被解决,学生就会有紧张愉快的体验,有成就感、自豪感、价值感,这些心理倾向是激励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源动力。其次,可建立学习小组。学生的发展存在者不平衡性,无论哪个班的学生,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所具有的能力以及他们对生活、对数学问题的认识是各不相同的。在课堂上,面临着要解决的一个个数学问题,学生的解决方法是各不相同的。为了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解决问题,我们可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建立学习小组,小组中学习水平上、中、下的学生进行合理搭配,推荐一个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担任组长,让不同水平的层次的学生的信息联系和反馈信息在多层次、多方位上展开。这样,小组成员对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进行适时的合作交流,互相探讨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与方法,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达到圆满解决问题的目的。在经常性的合作交流中,提升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要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探索中解决数学问题。皮亚杰认为:“认识一个客体,必须动之与手”、“一切真知都应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重新„发明‟,至少由他重新构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因突破教材的局限,变传递结论为鼓励发现新知。事实证明,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很多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操作探究而获得。如针对学生所提问题“圆柱上下两个底面的面积相等吗?”教师可以不直接告诉学生,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他们对自己的圆柱模型进行自主操作,讨论“有什么方法验证圆柱两个底面是否相等?”这样学生通过剪、量、叠等多种方法,进行积极地讨论、探索,得出“把上下两个底面剪下叠起来,是否完全重合”;“量上下两个底面的直径、半径、周长,是否相等”;“上下两个底面的对称轴是否相等”等多种检验方法,并从中得出“圆柱上下两个底面面积相等”这一结论。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动眼,解决了问题,使其即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又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这一内容时,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题:“请在下面平行四边形上画一直线,使分成的两部分面积相等。”于是学生纷纷投入“如何分”的学习活动中,热烈地讨论、大胆地尝试、独立地操作、积极地思考……结果找到了不同的解题方法。(如图)……得出,这样的线可画无数条。但教师并不到此为止,而是接着提问:这些平分线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再次激起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学生通过讨论明白了只要是通过平行四边形中心点的直线,都能平分这个平行四边形,同时孕伏了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这一知识。这样的处理使学生获取知识、拓展思路、培养能力有机的结合起来了。

三、引导学生合理地应用知识,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学生的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现实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数学课程标准)学生学习数学不但要弄清课堂所提的问题,掌握现成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要知道如何运用课堂上所解决问题的方法自觉地、有意识地认识周围的事物,理解并处理有关问题,使所学知识成为与生活和社会有密切联系的内容,真正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再用之于生活”。在这方面,教师要自觉做到学生“用数学”的引导者。例如,学了“统计知识、价格与购物计算、长度、面积、体积、容积等测定”后,我们要尽可能提供给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把数学用之于生活,我们可以让学生量一量教室的长、宽;量一量黑板、课桌、书本的长和宽;量一量家中家具的长和宽、爸爸妈妈的身高;测一测爸爸妈妈的体重;算一算逛街所购货物的价格等,在“用数学”中,体验所学知识的作用,更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又使学生从中品尝到学以致用的乐趣。又如,在学习了“利率、利息”等概念后,一位教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沟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他编制了这样的题目:“今天,爸爸把这月领到的工资1850元存入银行,所存定期三年,那么三年后的今天,爸爸取钱时,可取回多少元?” 这样的问题,与生活非常贴近,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他们通过调查,了解银行利率,并应用自己刚学的百分数知识,通过实际计算,学生不仅巩固学习知识,了解了金融知识,从而增长了见识,培养了实际应用数学的能力。学生的数学知识就是在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探究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不断地应用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和谐地发展。

2012年5月

第五篇:论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探索与体会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

探索与体会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探索与体会

摘要:评价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它就如一根杠杆引导着教学的趋向,调节着教师行为,改变着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环境,成为学生发展的催化剂。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采取多种有效评价方式适时地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评价,让我们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真正地爱上数学。

关键词:课堂教学 及时评价 延时评价 科学评价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它就如一根杠杆引导着教学的趋向,调节着教师行为,改变着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环境,成为学生发展的催化剂。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采取多种有效评价方式适时地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评价,让我们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真正的爱上数学。那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呢?在课堂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实践与探索:

一、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

课堂教学是在师生相互对话和交流中进行和完成的。只要有师生之间的交流,自然就存在着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动作、表情都传递着一种评价的信息。在教学《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时,当我让学生试归纳百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时,我发现待优生张雨见也举了手。于是,我立即让他回答问题。他站起来回答的很好,自信心很足,我立刻说:“张雨见同学这节课踊跃举手发言,说明他听得很认真,我们应向他学习。”之后,整节课我看到张雨见满怀信心的样子,其他同学学习的热情也更加高涨。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是必不可少的。

学生通过自评发现的问题,在以后的学习中会更加自觉地加以克服。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教师再根据实际情况给予评价,这样把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可以使老师在学生面前更具有亲和力,而且也体现了课堂上真正的民主性。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可以促进他们更好地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充分地认识自我,从而促使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自尊心和特长得到最有效的张扬。

通过师生评价结合的方法,能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愉悦身心发展。

二、运用不同的尺子评价学生,关注学生的水平差异。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个性特征、思维方式和看待事物的角度。《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因材施教,设计不同的学习目标,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达到不同的目标。我在设计、布置数学作业时,经常会根据学生的具体差异,布置有层次性的作业,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和标准。如,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时,A层学生布置的作业是: 一个长方体纸盒的长是8厘米、宽是6厘米、高是4厘米,做这个纸盒多少平方厘米的纸?它的体积是多少?B层学生的作业是:一个长方体纸盒的棱长总和是72厘米,长是8厘米、宽是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C 层学生的作业是:一个长方体纸盒的底面积是48平方厘米,底面周长是28厘米,它的高是4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分层次设置作业,因材施教,因人施评,只要学生通过努力,达到了他自己应该达到的目标和要求,就应当对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性评价,只有这样,对学生的评价才能体现公平性,才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三、及时评价与延时评价相结合,重视学习过程。

及时评价可以让学生及时获得反馈信息,有利于学生及时调整学习行为,反思学习过程,并使学生在不断调整与反思的过程中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延时评价其评价动机是:尊重学生个性,关注学习差异,把握学习时机,调节学习心理。当学生回答一个问题后,教师语气的停顿、眼神、表情的期待等给予学生的暗示,都可以使学生产生重新思考问题的意识与愿望。这种学习心理的调节必然带来学习行为的调整。即学生自觉地重新投入到学习活动,重新思考问题的正确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措施。延迟评价注重尊重学生人格、理解学生学习处境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教师应灵活把握课堂中的时机,进行及时评价或延时评价。如在上“比例的认识”一课时,当我在指导学生看书本中的插图时,其中有一幅是我国的五星红旗的比例图后,有一位学生说:“我们要热爱我们的祖国。”他的回答感动了全体同学,而我也捕捉了这个闪光点,及时作出了评价。然后我让学生继续思考这幅图的比例关系,让学生在组内交流,延时进行评价总结,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两种评价相结合,让学生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从而更好地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快快乐乐地学习。

四、科学评价,促进学生养成健康的情商。

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被肯定,被尊重,被赏识的需要,每个人仿佛都是为了受赏识而生存,为此,教师应尊重学生,赏识学生。用赏识的眼光和心态去批阅学生的每次作业,从中寻找点滴的闪光点,用赏识的语言进行激励。使他们的心灵在教师的赏识中得到舒展,让他们变得越来越优秀,越来越有自信。特别是对于急需鼓励的中后学生。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获得表扬,奖励次数越多,其行为活动的再发性就越高。及时有度的呈现激励性评价,能有效引起师生情感共鸣。有人说:“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走进学生的心灵,关注学生的发展,从内心深处赞赏,欣赏每一位学生,与之建成和谐的师生关系,获得一种自我的满足与成功感,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体验着理解、信任、友爱、尊重和鼓励。

总之,评价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乐于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今后在课堂教学中,我还要不断探究和反思评价方法,提高自己教育教学能力和促进自我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小学数学教学艺术》

3、《教育评价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4、《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学习评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下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组织好学生自主探索的几点体会(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组织好学生自主探索的几点体会(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探索与体会

    第十届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征文大赛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探索与体会 田闯电话:*** 重庆市万盛经济开发区 万盛小学 论文类别:学科教学类学段:小学学科:数学摘要......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研究的体会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研究的体会 岚皋县官元九年制学校:邓洪波等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探索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探索 东于中心小学 武福爱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交流、合作意识;美......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体会

    我如何注重在小学低段数学课堂教学和反思中的有效性 大垭中心校赵 倩 各位领导、老师,上午好! 今天我参加论坛的题目是《我如何注重在小学低段数学课堂教学和反思中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体会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听后体会 2011年5月24—25日教研室组织了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观摩研讨会,我有幸聆听了名师的授课,可谓风格各异,精彩纷呈,这是一道文化大餐,感触颇深......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体会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体会 盛翠香 (八面通林业局中学,黑龙江穆棱 157500) 摘要: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教学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作为教师应该时刻以“亲其师,才能信......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愉快教育” 单县张集镇三关小学 王培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很早就阐明了“愉快教育”的优越性。“教......

    小学数学自主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自主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模式 西安市灞桥区老洞小学课题组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加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自主学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