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掌握教材用活教材大胆创新(数学论文)
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教师们对课堂教学应具有开放性已经形成共识。现在的问题是怎样把这种认识付诸行动,变成可操作的方案。下面结合数学课的具体实例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和新知识的生长点
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往往可以给学生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新知识的生长点,可以将学生思维引入高峰,学生可以在头脑中想象旧知导向新知的过程,分析新旧知识的组成要素,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能得到培养。
例如,教学“乘数中间有零的乘法”时,可以从“乘数中间没有零的乘法引入”,然后请学生改编题目,大家就会发现,“乘数中间有零的乘法”还没有研究过,从而产生尝试新问题的欲望,在尝试过程中,又会发现,用乘数中间的零去乘另一个乘数,积是零,这一现象很特别,学生们的思维被带入了一个更高的层次。这时候教师引导探索:“有什么办法可以使计算更简便一些?”学生的思维活动达到了高峰。有的学生会提出:“既然积是零,这一步可以省略”;有的学生会接着提出:省略这一步,对位出现问题结果就不正确了。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自己得出结论,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会在这一刻得到充分的发展。
又如,教学“工程问题”时,先出示“一段公路长30km,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完成?”学生列式为30÷(30÷10+30÷15)=6(天),这时,把公路长依次换成60km、90km、120km等,通过学生解答,会发现长度变换后,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却没有变:
60÷(60÷10+60÷15)=6(天)
90÷(90÷10+90÷15)=6(天)
120÷(120÷10+120÷15)=6(天)
引导学生观察这组算式,为什么结果都是6天呢?教师引导学生将旧知识(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新知识(把公路长看成是单位1)建立起来,根据分数的意义,甲队工作效率就是,乙队工作效率就是,学生很容易列出简捷的算式:1÷(+)=6(天)。经过研讨,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这样在知识的衔接点和生长点处引导探索,学生们创新能力会得到很快的发展。
利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生长点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是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途径之一。
二、利用教材“空白”,让学生大胆创新。
教材对问题的解释、数学方法的介绍等是不可能穷举的。这就给我们留出“空白”,教师要利用这些“空白”,让学生举一反三,大胆创新。
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教材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摆成平行四边形,从而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而此时学生已经认识了许多平面图形,拼成别的图形可以吗?教材没有讲,“空白”留给我们,学生刚刚用割补法,研究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放手让学生操作学具,学生能用割补法得到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也能用拼摆法得出长方形(学具为直角梯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有的学生学能用分割法得到两个三角形,都能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而“分割法”是教材上没有出现过的,这是学生的创造。
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教师不应仅把教学目标定位在掌握计算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上,而在于推导公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适时、适度地渗透“转化”、“对应”等数学思想,引导学生作“等积变形”,积累“化归”的出验,使学生的“所得”全方位的扩展。
三、设计开放性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开放性练习是指能够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余地,需要灵活运用知识才能解答的问题,如解题思路不唯一,答案不唯一,有多余的条件等。学生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可能的答案,通过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让学生画阴影表示长方形的,引导学生做出多种情况的,即横分、纵分、对角分等。
学习分数应用题后,设计这样的练习:“修一条长2400m的路,前2个月修了全长的,照这样的速度,几个月可以修完这条路?”(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这个题目的解题思路不唯一,用分数应用题的思路,题目还有多余的条件。
计算:8.08×12.5,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思考、提出与众不同的解法。学生可以得出若干种思路,解法一:12.5×8.08=101;解法二:8×12.5+0.08×125=101;解法三:(8.08÷8)×(12.5×8)=101;解法四:×=101。
在练习中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鼓励学生得出不同的答案,就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只有掌握了教材,并在此基础上灵活地应用教材,才能很好的把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和生长点,才能了解哪些知识方法有待于补充,才能设计出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的开放性练习。
第二篇:灵活运用素材 大胆处理教材
灵活运用素材 大胆处理教材 ——“青蓝工程”听课心得体会
11月 日,本人听取青蓝工程指导老师李均炜的公开课——《3.1科学发展观》。无论是听课的个人感受还是课后的同仁评课,都感觉到均炜师此课的朴实自然、灵活高效。
朴素实在,此时无剑胜有剑
均炜师此刻给人的最直接的感觉是朴实有效。他还是简单的传统教材,没有音乐、没有照片、没有学生的课前准备。这让人感觉好像是很简单,实际上他摒弃了很多形式上的矫揉造作等公开课的通病,把真实的课堂还给学生和老师。所以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就是那朴实的语言、正常的师生互动和学生“有点乏味的”回答。返璞归真,朴素实在,或许这就是在没有比赛、评比的压力下,教师、学生的真实互动,这就是我所追求的“公开课常态化”。
当然,如果只是这样的简单形式,就是一般的甚至是较差的教学。高明之处在于朴素的背后是实实在在的教学。无论是开头的复习导入,之后的时事知识讲解、童年故事分享,以及最后的归纳总结,课堂练习,让人觉得环环相扣,没有浪费和不当的地方。
处理灵活,用教材胜教教材
武术上形容武艺高强的人,常用的词就是“人剑合一”、“ 无剑胜有剑”,均炜师的课给人的就是这样一种感觉。
此次公开课,均炜师讲解的是《3.1科学发展观》,这课从内容上较为理论化,空洞化,要讲好实在不易,要讲得精彩、有效更难。在教材处理上,他大胆突破教材的原有框架,采用的是倒叙的教法。具体的做法是,先讲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因和做法,通过过渡“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做法”,再来讲解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原因、内涵,最后讲解科学发展道路。这些知识点调整之后给人的感觉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感觉,总体上属于演绎法的处理。这就解决了之前原有教材处理的弊病,理论化、空洞化的概念不再是学生的当路虎,把它放在后面处理,反而是一种理论升华,学生听了也感觉较为合情合理。
这就是“人剑合一”的感觉,感觉就是那么自然,它没有武术套路的那种按部就班的那种笨重的感觉,而是一种“人剑合一” “ 无剑胜有剑”的境界,这种境界的修炼源于他对教材中重难点的把握、归咎于他对教学目标、考纲考点的熟悉以及对学生思维习惯的东西,而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的连夜加工能达到的。这让我想起武术中的扎马步、木人桩等基本功的练习,这也是均炜师这堂公开课给我的较大收获和感触。
自然贴切,适合就是最好
在讲解知识点时,均炜师没有太多的预设,总感觉他很多内容是课堂生成的。授课时他总是很细心领会学生的回答和反应,以学生的反应来作素材选择的依据。讲解中他讲了他小时候在陈埭亲戚家溪边玩耍时,溪水的清澈、干净,让学生感受到之前环境的美好,以及之后工业污染后环境的恶化。他还通过介绍晋江市政府治理阳光广场内沟河的实际投入,来为学生讲解环境恶化后改善环境所花成本的巨大,以此呼吁学生要保护好身边的环境。
均炜师的这堂课,给我的另一个收获是处理“预设与生成”感悟。均炜师的这堂课告诉我,预设是“骨架”,生成是“肉体”,骨架要预先设计好,设计的依据就是课标和考纲,具体点就是重难点的把握。肉体就是素材,讲解知识点的素材。同一个知识点,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生,所用的素材是不一样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依据就是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和学生现有的对知识的瞬间反应,从西方理论上讲,这美其名曰“最近发展区”或说“课堂生成”。只有这样处理,才会感觉肉体和骨架的完美一体,感觉到素材运用的自然贴切。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这是素材运用的最高境界,而这样的前提就是对知识点的准确把握和对素材的正确认识。
均炜师这堂课给我的收获就是,深究课程标准、把握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生活素材、时事知识来讲解知识点。
第三篇:深入解读教材,用活教科书-李胜云-心得体会
深入解读教材,用活教科书
——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制》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马桥小学 李胜云
今天,我参加了由区教培中心组织的小学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制》教材网络培训。在这次网络培训中,我们观看了专家孙彩平的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制》的教材解读和安子琴、李伟两位专家的教学案例分析,让我受益匪浅,现将本次学习中的收获作以下小结。
专家孙彩平对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制》教材就教材的整体思路、教材的编写特点、教师用书的使用、每一课教材的教学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解读。通过学习,孙彩平专家讲的教材的设计理念和教师作书的使用,让我对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制》这门课程以及教学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一、本册教材的整体设计理念是:这门课程是儿童的,不是成人的。因为整个课程中呈现的是儿童的语言,课程活动以儿童为主体,课程内容所反映的是儿童生活,以及解决儿童生活中的一些困惑。课程是生活的,不是学科的。因为教材使用的是生活语言而不是书面的语言;教材关注的是生活问题而不是学科概念;教材是为了改变生活状态,而不是建构知识体系;教材是为了让学生养成一定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让学生完成书面的试卷。课程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课程的开放表现在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课程是融合的,不是割裂的。表现在多学科话题、多元素、人与世界、多元文化以及教—学—做—过等方面的融合。这样的设计,真正体现了教育的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二、教师用书的使用。教师用书是教师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的助手,它呈现了教材多元对话的形成过程,提供了许多同行的实践,能引导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但是,我们应该明白,教师用书它不是权威、要求和命令,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教师用书从不同的视角去解读与分析,了解和借鉴同行的设计,通过对比反思自己的教学。因此,教师在使用教师用书时应灵活使用,不能生搬硬套,并尽可能的能创造性地使用。
另外,教科书的使用和教学方式的选择等也让我明确了我们老师究竟应该怎样去进行教学。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以教科书为依据,不能盲目地抛开教科书,要巧妙地运用教科书提供的范例和方法,拓展教学资源,积极创设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教学措施,选择适合班级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第四篇:把握教材掌握教艺自主学习
把握教材,掌握教艺,自主学习
——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效方法
深圳市人民小学
周丽晖
内容摘要: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课堂教学备受青睐,评价课堂是否高效主要是看能否高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高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的。构建高效课堂教师要做到备课“求真务实”、课堂教学要“灵活自如”、态度要“平易近人”。构建高效课堂对教师要有高超的课堂导学能力、准确的教材把握能力、灵活的课堂管理能力和机智的课堂环节把控能力。关键词: 高效 掌握 自主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是每一个老师不断追求的目标,它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师生完美配合的结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高效的课堂”是我们教育实践者的不懈追求。
一、什么是真正的高效课堂?
现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课堂教学备受青睐。一些教师认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就是教师 少讲,甚至不讲,谈讲色变。有的教师则一味追求课堂上学生感官上的“刺激”;一味追求课堂气氛上的“热闹”;一味追求课堂教学手段的花俏等教学过程表面上的“唯美主义”。特别是公开课、示范课或观摩课,更是让人觉得如此。一些教师却说,这是新理念的课堂。可我心存疑虑:这样的课堂能高效吗?“自主、合作、探究”固然重要,可是学生终归是学生,有些问题,只在同一个浅层面上讨论,乱糟糟地无序无味重复浅显的表面问题。教师不加以引导,不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这样的课堂是不是对新课改的扭曲呢?能谈得上高效吗?
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高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就其外延而言涵盖高效的课前精心准备、返归教学本质的课堂教学中实施和教师课后的反思与研究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超常收获,有超常提高,有超常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一般来说,高效课堂效益评价主要标准是,学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正确、流利、有感情,课堂充满激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目标达成且正确率在95%以上。前提是看学 生是否愿意学、会不会学,乐不乐学,核心是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
因此,评价课堂是否高效主要是看能否高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高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的。它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基本追求。而课堂能否高效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在于教师研读教材的功夫,在于教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在于教师对教学的科学规划,在于教师对教学材料的精心取舍与提炼,在于针对学生实际设计出学生能高效自主学习的活动抓手,在于让学生既能进行长时间的充分实践活动,又有大量的知识积累,老师又能不失时机的引导和提升,使得在单位教学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率。
二、如何构建高效课堂?(一)教师备课要“求真务实”
教师在备课前要吃透教材,力求备课准确到位,做好课堂教学预设。因此,必须明确编者意图,明确每节课所学的知识点、知识块在整个单元、整册教材、整个学段所处的地位、作用。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关键点都做到心中有数。当然,教材是专家编的供学生学习的材料,内容单一,片面,所以教师不能完全依赖教材,照本宣科。可以将相关的课外材料引入课堂,使现有的课本与课外的材料相互补充,使我们的课堂更加有血有肉,更加形象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教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我们需要科学重组教学内容,大胆的改造教材,让教材“为我所用,为生所用”。课堂教学需要预设,但也不是按部就班,连说开场白、过渡语、结束语都预设好,甚至将语气、手势、表情都事先设计好了,这不是教学而是演戏。同时,过度强调现场生成教学,可能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就到哪里。预设与生成应该是相辅相成,互为作用,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去完成预设的目标。
有效的预设应有教学梯度,而不是盲目的、随意的,它应促进课堂教学向纵深发展。前不久,听了一位老师上《爬山虎的脚》,课堂导入之后,老师提出了两个问题:“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如果让你学该学什么?”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再让学生回答。大家不难想象,整个课堂大部分学生不知所云,不知从何应答,整个课堂显得杂乱而沉闷。究其原因,是其过分注重课堂的生成而忽视了有效预设,致使教学无法向纵深发展,时间也无法掌控。如果采取课前先下发探究表,课堂上教师依据问题难易程度梯次推进课堂教学,就会收到好的效果。过去把生成看成一种意外的收获,现在则把生成当成一种价值追求,当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常态要求。我们说,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一堂充满生成活力的课必须要创设有效乃至高效的预设。
(二)教师课堂教学要“灵活自如”
1、灵活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灵活地运用各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上每一分钟的作用。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依据学生特征选择教学方法;根据学科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依据教师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依据时间标准选择教学方法。
2、活跃的教学状态。只要能让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状态,积深 极地探索知识并试图将刚刚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就是一节高效的课,成功的课。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将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学和练,学习目标由学生确定,过程让学生参与,问题让学生提出,内容让学生总结,方法让学生归纳。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促进者,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3、科学的学法指导。俗话说:“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之以渔,惠其一世”。教师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善于为学生创设提问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
4、形式和方法层出不穷,开辟课堂教学的新空间。要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务实高效,还必须有度。如: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常见的学习形式已被广泛地引入课堂,并成了新课程课堂的标志。有位老师在上《荷花》一课时提问:“花儿开放的样子是一样的吗?开花的时间相同吗?”请分小组讨论。教室顿时热闹起来,那位教师反而显得无所事事。有的小组讨论漫无目的,缺乏有效引导;有的小组只是优等生发言,其余当听众;有的小组只是象征性的说上几句。整个课堂看似活跃,其实是散乱的活跃、假活跃。毋庸置疑,小组合作教学方式打破了过去师生交流的二维模式,构建了一个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的三维模式,但千篇一律采用一种形式就值得商榷了。其实,讨论问题必须是高质量、有探究价值的,而且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思考基础上,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小组合作方式的优点,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
(三)教师态度要“平易近人”
1、教师要着力打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放下传统观念中“师道尊严”的架子,要“俯下身子”与学生交流。只有在和谐、平等、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中,才有师生全身心的投入,教者神采飞扬,学者兴致高涨。这就需要教师树立以发展学生为本的观点,坚持教学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教师更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即自己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此外,教师还要时刻铭记学生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积极地建构知识。
2、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倾听。我们经常要求学生上课专心听讲,致力培养学生倾听的良好习惯。其实,我们教师更需要有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李政涛先生在《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一文中写道:“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 要提高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教师更应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在课堂中善于倾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交流问题时,要善于倾听、关注学生涌现出来的各种各类信息,对信息进行筛选和组合,不断引导和激发学生去发现,去思考,推进教学过程。有了教师的倾听,才有师生、生生间有效的互动,才有学生新知识的建构、能力的提高。
三、构建高效课堂对教师能力的要求:
(一)高超的课堂导学能力
高效课堂中的教师更为关注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想了解些什么、学会些什么和感受到什么等等。教师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充分的发展。板书也许是学生来写,总结也许是学生来说,但这依然是一堂好课,一堂学生“学”得好的课。
(二)准确的教材把握能力
高效课堂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必定会引发学生形形色色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储备丰富的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不能局限于教材范围的知识,教师要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三)灵活的课堂管理能力
课堂上无法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参与,只有热闹,又是课堂纪律的大敌,如何能让学习在“热闹”中“有序”地进行,一个眼神、一句指令是否有效,这取决于教师课堂管理能力。
(四)机智的课堂环节把控能力
环节的设计能力要求教师不能完全按固定的设计环节进行,要富有弹性,以便随学生的表现来灵活调整,这取决于教师的随堂机智。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要切实的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课堂就是我们的主战场。影响课堂效率的因素很多,但课堂教学因素占了相当的比例,我们只有理性地认识我们的课堂教学,客观地面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有很多,除了课前的周密准备、课堂求真务实、不断改进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营造和谐教学氛围外,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思考与实践。我们遇到的困难也会不少,碰到的问题也会很多,教师要把追求课堂教学艺术的完美与课堂教学的高效作为自己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只要我们面对问题和困难,冷静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一定会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五篇:教材
让过程说话,构建开放的课堂教学!让评价说话,引导学生成为学习主体!让专业说话,打造创新型专业团队!让成长说话,构建民主的班级生活!让文化说话,促进学校生态的整体发展!
重视教轻视学; 重视记忆而忽视思维;
重视向学生灌输而忽视学生参与; 重视知识的量而忽视知识的质; 重视学习的结果而忽视学习的过程; 重视认知而忽视情感; 重视统一标准而忽视师生合作; 重视学生被动接受而忽视发现创新; 重视层层选拔而忽视人人发展;
变教程为学程; 变教材为学材; 变教法为学法; 变知识评价为能力评价;
变技能训练为文化理解; 是“一”和“满”的课堂; 是“静听”和“无声”的课堂; 从“知识”开始到“知识”结束; 教案设计缺少生成和弹性,灵活性不够; 知识、技能和能力缺少组合和有机渗透; 只能跟踪教案,以完成教案为教学目的; 只是直接讲授,没有讨论交流教学过程; 只是记忆复述,没有质疑探究能力培养;
高效课堂教学评价
第一部分:对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把握。(20分)1.能否正确理解并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2.能否正确理解并体现本套教材的编写意图。
3.能否正确理解并体现本节(本课)教材的本意和重点。4.能否根据课标和学生情况适当确定本节课学习目标并告诉学生。第二部分: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操作。(30分)
1.能否尽可能的让学生自主学习,只要学生能自己学会的老师尽量不讲。2.能否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让学生互帮互学,但又不流于形式。3.教师的点拨是否精当合理,注重教给学生规律和方法。4.教师是否注重规范学生的专业用语和实验操作等基本技能。5.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务实高效而不搞花架子。第三部分:教学效果的体现(50分)
1.本节课所学的核心知识和基本技能全体学生是否都能掌握,基本做到“人人清”。2.对有潜力的学生是否做到了分层教学,让其充分发展。
3.能否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等与本课相关的基本能力。4.课堂教学的容量和密度是否适度并体现高效率。
5.能否做到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尽量做到课前少预习、课后少作业,减轻学生的课前和课后负担。
6.课堂练习少而精,能够做到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在巩固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拓展。
7.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可能的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不当看客。8.最终要看全体学生在一节课上的实际收获是否做到了最大化。一堂好课的标准
是否创造了学生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是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思维度; 是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是否统一了课堂教学的规范性和创新性;
封闭课堂的基本表现 经验的封闭性; 问题的封闭性; 思维的封闭性; 结构的封闭性;
评价类别 学院工作状态评价 主要观测点
办学指导思想、师资、教学条件与利用、教学建设与
评价时间 每五年一次,在教育改革、教学管理、教风和学风、教学效果、特色项目 部评估之前
每学期结束前三周左右 课堂教学评价 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实验教学评价 指标和课堂教学评价一致,内容不同 每学期结束前三周左右
教学管理评价 管理队伍、日常管理、学籍管理、教师管理、档案管理、考试管理、质量管理、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评价 专业思想、学习态度、学习情况、创新和实践能力 专业建设评价 定位与规划、培养目标与方案、师资、教学条件与利用、教学建设与改革、教学管理、人才培养质量、优势和特色
每两学年进行一次
每学期结束前 每三年一次
课程建设评价 师资、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教学改革、优势和特色 每两年一次 教材质量评价 思想性、科学性、适用教学性、技术性、作用效果
每两年一次
试卷质量评价 试题覆盖面、题型、题量、难度、区分度、卷面质量、每学期一次
标准答案、阅卷、试卷分析
毕业论文评价 组织与管理、选题与指导、批阅与答辩、论文质量
教学督导组工作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盐城师范学院教学督导组(简称督导组)是在教学副校长领导下,配合教务处对全校教学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评价、指导、咨询、调研和信息反馈的组织机构,是学校教学质量评价、监控和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便于工作,督导组办公室设在教务处。
第二条 为规范督导组工作,使之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特制订本条例。
第二章 工作职责
第三条 根据学校教学工作安排,实施教学检查。1.期初教学检查
对学期初的教学运行状况检查,对上学期期末的考试试卷和各教学单位教学资料归档情况进行检查。
2.期中教学检查
通过采取听课、抽查教学资料、与师生交流等方式,对教师教学和各教学单位教学管理情况进行专项检查。
3.期末教学检查
对考风考纪、教考分离情况、试卷质量等进行检查。第四条 在教务处组织、协调下,参与教学评价与有关评审。1.教师教学质量评价
以听课为主要方式,对相关教师课堂(实验)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或对全校课堂(实验)教学质量进行整体评价。除随机性听课外,评价的主要对象包括:
(1)申报职称的教师;(2)参与评优的教师;
(3)学生评教结果差的及学生教学信息员集中反映授课效果差的教师;(4)学生评教结果好的或各种评教结论差异较大的教师。2.根据需要,对某一专业、课程、教学环节等进行专项评价。
每学年一次
(1)根据《专业建设评价方案》进行专业建设评价;(2)根据《课程建设评价方案》进行课程建设评价;(3)根据《试卷质量评价方案》进行试卷质量评价;
(4)根据《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工作评价方案》进行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评价。(5)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评价。3.评审 主要包括:
(1)品牌(特色)专业评审;(2)精品课程评审;(3)试卷(题)库评审;(3)青年教师会讲评审;(4)优秀毕业论文(设计)评审;(5)其它教学评优活动评审。第五条 监督、咨询、指导
就学校要求、部署的各项教学工作的执行情况,对各教学单位进行监督;就某些问题接受咨询,给予指导。
第六条 调研
就教学组织、运行、质量、管理等方面出现的普遍性或个别突出的问题及其形成原因,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建议。调研结论与建议一并报教务处,由教务处研究决定如何处理。
第七条 完成校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第三章 成员组成与聘任
第八条 督导组一般由7-15人组成,成员的专业结构应基本涵盖各类学科。督导组设组长一名,必要时可设副组长一名。组长主持日常工作,副组长协助组长工作。根据学科性质和工作需要,督导组可分为文科组、理科组和综合组分别进行督导活动,第九条 督导组成员聘任条件
1.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师德。
2.熟谙教学规律,对教学或教学管理工作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业绩优异,一般应具备高级职称。
3.年龄在70岁以下,身体健康。
第十条 督导组成员由教务处提名,经教学副校长审定同意后,由校长聘任。督导组每届任期两年,可以连聘连任。
第四章 工作方式
第十一条 教务处指定一名副处长负责与督导组的沟通和协调,指定专门工作人员负责与督导组保持密切联系并尽可能为其提供工作上的方便。
第十二条 每学期初,由督导组组长根据学校学期教学工作重点和要求制定督导组学期工作计划,并具体组织实施,期末由督导组组长写出督导组学期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上交主管校长并在教务处备案。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三条 督导组成员每月享受一定数量的工作津贴。人员津贴和督导组办公资料购置费,由学校统一支付。
第十四条 本条例由教务处负责解释。第十五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教务处工作职责
一、会同有关方面研究并提出学校事业发展规划、专业设置及其调整的初步意见,研究并提出招生计划的初步意见。
二、拟订学校教学工作计划;起草教学方面有关规章制度;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有关教学工作情况。
三、协助学校领导提出教学改革方案,并具体组织实施。
四、充分发挥其在教学管理中的组织、协调和监控作用,协助分管校长及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核各学院(室、中心)制定的教学计划,并组织各学院(室、中心)实施教学计划、各课程教学大纲、教研活动计划以及各种教学文件。负责对各学院(室、中心)进行各种教学检查和监督。
五、会同财务处编制教学经费预算,拟订教学经费分配方案,监督和审核教学经费使用情况。
六、协助制定师资管理与考核制度,负责教师任课资格审查,做好教师的业务考核工作,建立教师业务档案;协助做好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定与聘任工作;安排好教师短期业务进修。
七、负责学生学籍管理工作(成绩记载、学生证、校徽、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等),负责全院公共课排课和公用教室的调度;负责在学校进修教师的管理。
八、协助学校领导提出实验室发展规划,并对各学院(室、中心)的实验室建设等进行监督管理。
九、及时做好各学院、各专业的教材征订、采购和发放工作。
十、负责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学位委员会、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体育工作委员会、教材工作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教学质量科工作职责
1.教学秩序维护。听课查课,组织安排期初、期中、期末教学质量检查,及时了解教学状态,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2.承担优秀教学成果奖、优秀教学质量奖、优秀教学管理奖、青年教师会讲等各级各类教学评奖评优的组织管理工作。
3.负责联络并协调教学督导组的工作。
4.组织开展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组织安排学生教学信息员开展活动。
5.开展对教学质量监督的研究并起草相关文件,负责各级各类教学质量监督信息的采集和资料积累。
6.负责教学质量监督工作的建档、归档和本科室的文档工作。
7.组织实施各类考试,如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专业英语四(八)级考试、计算机水平等级考试、专科英语应用能力考试、成人学士学位外语考试等。
8.制定语言文字工作规划,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
9.建设好普通话培训测试站,加强测试员队伍建设,组织好师生的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工作。
10.对学校使用规范化汉字情况进行检查监督。
11.定期组织全院性的语言文字基本功竞赛,把检查评估、表彰先进结合起来,将语言文字工作纳入教学工作运行机制,努力使普通话成为全校性的教学语言、工作语言、交际语言。
12.维护更新校园语言文字网。
13.做好语言文字工作的建档、归档工作。14.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任务。
学生教学信息中心章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学生教学信息中心(以下简称信息中心)是学生工作部门,依靠全校学生信息员开展工作。宗旨是“联系教学、服务教学、促进教学”。信息中心代表广大学生利益,反映学生意愿,沟通学校领导、各部门及教师与学生的联系,充分发挥桥梁作用,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及时、准确地了解并收集教学运行过程中和日常教学管理中的重要信息,以及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中的积极作用。
第二章 机构设置
第二条 信息中心隶属于教务处教学质量科。信息中心设主任一名,由教务处老师担任,副主任一至两名。各个学院设学生教学信息站,由学院学生会学习部长兼任站长。
第三条 信息中心下设办公室、采编部、技术部。
第三章 工作职责
第四条 负责教学信息的收集、整理及核实,向有关部门反馈学生的合理意见和建议,并做好反馈。
第五条 负责编辑出版《教学信息简报》,建立和更新教务处教学信息中心网站,并在网上发布教学状况信息。
第六条 负责专项调研的组织工作,专题信息和与教学有关的重要事件的采访报道。办公室负责信息中心组织建设和日常管理工作。
第七条
组织召开信息员组长例会和其它有关会议。
第四章 信息中心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管理
第八条 信息中心的工作人员各项工作要求按照《盐城师范学院教学信息员工作条例》严格执行。
第九条 信息中心工作人员每学年聘任一次,从全校学生信息员中选举产生。第十条 信息中心的工作人员可以优先评选“优秀信息员”,并获得物质和精神奖励。第十一条 对不合格的工作人员教务处将予以解聘。
第五章 附则
第十二条 本章程由教务处负责解释,并根据发展的需要,不断对章程进行改进完善。第十三条 本章程自颁布之日起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