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改革调研报告—寻找身边的数学(共5篇)

时间:2019-05-15 15:23: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础教育改革调研报告—寻找身边的数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础教育改革调研报告—寻找身边的数学》。

第一篇:基础教育改革调研报告—寻找身边的数学

楚雄师范学院数学系2007级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1班余晓国基础教育调研报告

寻找身边的数学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之我见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江苏教育研究》曾刊载过一篇调查数据,反映某地区不同层次的2000名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态度,其中不喜欢数学的学生竟占47%!这一惊人的数据给我们以怎样的警示?我们身边的学生又有多少人真正喜欢学习数学?怎样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变单调、枯燥的数学问题为活生生的生活情境,将“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并让学生都喜欢学习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结合两个多月来的教育教学实习以及与同行交流获得的经验,我认为:生活化的数学知识学生都比较喜欢,所有的小学数学知识都可以生活化,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教师应尽量寻找身边的数学。

一、寻找生活中的原型,直接利用原型进行教学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也只有让它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中,它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大部分都能从生活中找到原型,在教学这些内容时,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原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喜欢学习数学。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纸箱,讲清“表面积”的含义后,就让学生自己测量、计算所准备的小纸箱的表面积,交流计算方法后,又领着学生去测量、计算学校的一个空水池的表面积(这个水池没有顶),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方法,整节课学生都兴趣黯然,下课铃响了都没人听到。又如在教学“统计和可能性”这部分内容时,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引入,请学生调查了解好朋友喜欢吃的水果、喜爱的体育运动等,在调查的基础上,填写统计表,绘制统计图,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就被调动起来。而在教学四年级数学中的“位置与方向”时,先让学生确定教学楼、学生宿舍、食堂、办公楼、教师宿舍各自的方向,再让学生分析它们分别在哪幢楼的哪个方向、在图上应该怎样画等,本来这部分内容是一个学习的难点,但学生却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很快就掌握了。这些教学实践使我深深的体会到:数学一旦“回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就会张开飞翔的翅膀,跃入学生渴求知识的脑海中。

二、寻找生活中的经验,引导学生把直接经验转化为间接知识

数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最后又回归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富有活力与灵性,用生活的理念构建数学课堂,正是《小学数学课堂标准》中提出的新境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或多或少的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只是自己不能把这些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知识,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利用好这些经验,学生就会由熟悉而变得亲切,由亲切而变得喜欢学习数学了。如在教学“平均分”时,先谈话导入:八月十五中秋节,小文一家4口人在赏月,爸爸分月饼,分得很均匀,每人一样多,接着让学生去分物品,要求每份分的一样多,最后引出:人分物品,分的一样多,这就叫“平均分”。由于学生对分月饼比较熟悉,很快就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又如在教学“循环小数”的导入中,可以指着讲台问学生:“如果让你从讲台的左边走到右边,到了右边又走回左边,这样不断地走下去,你能走完吗?”学生都哈哈大笑:“怎么可能走完!”然后接着又说:“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好吗?”全班大声说:“好!”“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有一天,老和尚告诉小和尚,‘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这时小强笑着说他也会讲,大家都觉得既有趣又搞笑,“不就是重复了,循环了吗?”于是就可以顺势引出“循环”二字的含义,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在无形中就被学生消化了。而在学习了“圆的认识”后,组织学生共同探讨“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一生活问题,启发、引导学生用圆的知识来解释。这些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直接经验转化为间接知识,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身边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了解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从而使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学而有用的喜悦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三、寻找生活中的模型,帮助学生树立表象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一些知识没有办法直接利用实物进行演示教学,但如果不进行操作演示,学生又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寻找生活中的模型,利用模型帮助学生树立表象意识,从而达到学习目标。如在教学解决问题中的“行程问题”时,因大部分学生难以理解,就可以找两辆遥控玩具车,让两位学生分别操纵,在教桌上进行演示,学生很快就能理解该如何解决。在教学“认识圆柱”时,可以先在课前让学生每人设计一个“圆柱”,于是全班同学放学后都积极行动,用硬纸板、包装盒、彩纸等材料,依照圆柱制作起来,不懂的地方向老师请教。在亲自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很多问题,学到了很多知识,课堂上的踊跃表现让听课的教师至今难以忘怀。

四、寻找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探究数学规律

数学是一门规律性极强的自然科学,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寻找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探究、掌握并运用数学规律,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

且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设计一个“骑圆形轮胎的自行车”比赛(其中甲骑的是车轴在圆中心,乙骑的是车轴不在圆中心)的情境。先让学生猜一猜,骑哪种自行车的骑得快?为什么?接着用课件展示比赛,结果,乙虽然使出了浑身解数还是落在后面,甚至几次摔倒,而甲却轻松获胜。这一生活情境的设计,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认识圆的特征——“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做好了铺垫。而在教学对乘法分配律的探索时,首先出示情境图:小华家新买了一套房子,准备装修,请你帮助小华算一算他家要买多少块瓷砖?然后让学生估算一下大约需要多少块瓷砖,再请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验证估计是否正确。学生在验证的过程中,发现不同方法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那么这个发现是否适用于不同的数据呢,又让学生举例进行验证。在验证前,先指导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再让学生举符合要求的例子。学生在独立举例后,全班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在此基础上,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及其字母表示的方法,并从中让学生体会到探究数学规律的方法,享受探究规律的乐趣,树立探究数学规律的信心。

五、寻找生活情境,用以创设教学情境

数学教学是一种有意义的活动,只有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加以训练,从学生感兴趣的实物、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才能使学生“愿学”、“乐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特点,采用直观语言、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设课堂的生活情境。设置引人入胜的悬念,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更便捷地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把4根小棒用线捆成一个长方形,在带领学生测量、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后,随手一掌把这个长方形打歪了,学生先是一愣,然后突然醒悟(长方形一歪,不就成了平行四边形吗),于是很多学生立即联想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可以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接着顺势引导,整节课学得轻松而有效。又如在学习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之后,让学生计算:小丽家建新房,他的爸爸想在房子的左边建一个长方体游泳池,长12米,宽4米,深1.5米,如果拖拉机每车拉土0.9立方米,请你帮他爸爸算一算,需要拉几车?这些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真实再现了现实生活,较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增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幅度提高。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要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寻找身边的数学,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那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而且能较好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迅速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第二篇:基础教育改革调研报告

专业代码:08010

2(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

数学系2008级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教育实习

基础教育改革调研报告

实习生姓名学号

专业年级实习单位实习时间 2011年10月——2011年11月

楚雄师范学院数学系编制

二0一一年九月二十八日

数学基础教育调研报告

一、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现状

1.课程改革发展不平衡

具体表现为城镇与农村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咎其原因,一是地理条件及设备设施的差异,导致了大部分城镇学校的发展优于农村学校;二是由于管理水平、改革意识和教师素质的差异,使客观条件相同或相近的学校之间、教师之间存在较大反差。

2.课程改革的力度不大

我们发现传统的教师主宰课堂的现象仍然存在,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中,仍然程度不同地存在着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课堂上教师讲得多、讲得细,师生间的互动仅限于简单的“对不对”、“是不是”之类的无价值问答,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少、空间小,而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学习这些新课程所提倡的学习方式则很难见到。

3.对课程改革理解不全面,实施不得法

由于对《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不够深入,导致了对课标内容的片面理解,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走极端”的现象。调控不力的合作学习,缺乏引导的自主探索,缺少思维含量的动手操作,以及牵强附会的情感教育等等不正常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教师没有处理好“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之间的关系,往往导致片面追求后面两个目标的表面达成,而知识与技能目标未得到落实。还有教师认为,只有使用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才能上出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好课,因此,在一些缺乏条件的学校里,面对课程改革,有的教师存在着等待观望的惰性;而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尤其在一些公开课上,往往又会出现滥用多媒体设备的现象。

4.教研活动开展不力

一是教研活动形式单一。很多学校的教研活动多为听课、评课、说课的“三课”活动,除此之外难以见到其他活动形式;二是活动实效性差。活动前目标不明确,方案不具体;活动中参与程度低,交流质量差;活动后缺少总结归纳,对改进教学的作用不明显;三是活动的次数不足:少数学校在教研活动的次数上没有达到基本要求。

5.教学质量不容乐观

由于存在着对课程改革的认识误区,存在着对“三维目标”的把握不当,存在着课堂教学行为的操作问题,尤其是教研活动的开展不力,导致教学质量有所滑坡。从近期的教学质量调研测试、小学毕业考试和期末教学质量检测等考试成绩统计分析可知,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的教学和数学思维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等方面都有待加强。

二、初中数学基础教育改革现状

课程功能的改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课程结构的改变——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要求,体现课时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课程内容的改变——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力争反映现代科技发展的新成果,使课程具有时代性。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基础上数学。

课程实施(教与学的方式)的改变——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课程评价制度的改变——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能力,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课程管理政策的改变——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三、数学基础教育发展趋势

从课程内容的演变来看,小学数学的主要教学内容,大多属于数学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方法,比较稳定。但随着科学技术包括数学本身不断发展,社会对数学的需要也在发展变化。这就要求小学数学的课程内容必须相应地进行部分调整和更新。数与计算的教学内容,在60年代及以前是相当稳定的。从1978年起,每次颁布大纲,都对这部分内容作一些精简。主要是简化笔算的数据,减少混合运算的步数。但对基本口算,则从未削弱。从1986年大纲起,还增加了估算的内容。促成这一变革的主要原因,就是现代计算工具的日益广泛使用,大大降低了笔算的实用价值,而使口算和估算的能力变得更加重要。这一趋势仍将延续下去。量与计量的教学内容,也经历了由繁难到简化的变化过程。这是由国家废止市制计量单位,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改革举措所决定的。在简化内容的同时,更加重视形成计量单位的表象,并逐步加强实际计量的动手操作。今后也将继续如此。几何教学内容的演变过程,表现为以“求积”计算为主,转化为以认识图形和发展空间观念为主。当时删去了棱柱、棱锥及其体积计算,增加了轴对称图形、三角形内角和、扇形等知识,并加强了图形的拼摆和动手操作活动。义务教育大纲又进一

步明确了小学几何的性质为直观几何、实验几何,并突出了培养空间观念的要求。考虑到小学阶段是儿童空间观念发展的重要时期,而且每个人都需要认识我们的生存空间,因此这部分教学内容。

四、基础教育改革意见与建议

1.加强学习,深化认识

新的《义务教育法》中,已明确指出“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国家鼓励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等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由此可知,对于实施新课程、推行素质教育,如果以前只是一种教学研究层面的要求,现在则已成为一种法律的规定,必须在教学工作中贯彻执行。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对于课程改革,我们不能陷入片面性的认识误区。改革是教育为顺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而作出的必然选择,因为传统教育在教学内容、师生关系、教学方法、学习方式、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都不能与现实社会的需要相适应。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改革并不是对传统教育的全盘否定,而是在继承传统教育合理部分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因此,我们在改革的过程中应该辩证地看待和处理传统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方法,从而稳步推行课程改革。

2.继续加强课改理念在课堂教学操作层面的研究,将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数学课程标准》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一种纲领性文件,应该说是比较抽象和概略的。因此,要让课程标准的理念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需要我们在深化理解的基础上,加强对操作层面的研究。现根据对我国课改现状的调研,并结合上级教研部门对全市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提出如下建议:

(1).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做好课堂教学预设

首先教学预设应针对学生实际,一是找准“最近发展区”作为学习的起点;二是既面向全体,又体现差异;其次教学预设应以认真研究教材为基础,并以教材为基本线索,认真钻研教材,把握编写意图和育人功能是作好预设、提高教学效益的基础。主要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去把握:

一是树立系统思想。将课时内容纳入相应的单元或领域去分析,弄清联系;

二是把握知识发展的主线,明确教学重点;

三是分析编排意图,明确育人功能;

四是将知识的发展线索与儿童的学习心理过程结合,预设教学程序和方法;

最后预设应体现全面性和灵活性,备课时,教师既要在内容的选择、目标的定位、过程的安排,学法的选择以及手段的应用等方面作出全面、细致的安排,又要考虑到各个环节中可能出现的新问题以及出现问题后对预设的调整,使课堂预设能为生成留下空间,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2).落实“三维目标”,促进全面发展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一是在备课阶段加强对目标的研究。要能够将数学学科的总目标和学期教学目标细化为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目标,并从目标的育人功能出发,去选择实现目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否则,没有目标或者目标不明确的教学将是一种盲目的教学;其次处理好“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中,前一个目标属知识技能目标,后两个目标体现了新课程以发展为本的理念,属于“过程性目标”。传统教学只重前者,而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只重过程而不重双基落实的现象。两种作法都偏离了课堂教学的正常轨道,都不利于课程改革的正常推进和教学质量的真正提高。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牢固树立课程与结果并重的意识,并在教学活动中努力促成各个目标之间的协调统一与相互促进。

(3).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创设有效的情境,趣味性和问题性的统一。通过趣味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是创设情境的本质所在,因此,教学中可用挂图、语言、故事、比赛、游戏、多媒体等手段创设出各类情境,但要注意避免只重趣味性、淡化问题性的作法;其次让学生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习数学,模仿学习、接受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不同的方式有不同的育人功能。对此,我们应当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既要看到传统教学中过于偏重前两种方式对学生发展的消极作用,也要看到其效率高和示范性强的积极作用;既要了解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等学习方式促进学习素质发展的积极作用,也要明确其适用条件和范围。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再去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让学生灵活选用多种方式进行学习,切实提高学习效果;再次处理好自主学习和教师引导的关系。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在创设、提供了必要的学习情境和条件后,对于学生能够通过独立探索或合作交流去解决的问题,要敢于放手让他们去自主探求发现,在这种发现的过程中去收获知识、发展能力和体验成功的;对那些不容易由学生自己发现(较隐含的)或没有必要让学生自主发现(如规定性的)的知识,则可以采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即教师在关键处进行突出重点和提示规律的讲解,否则,将出现无价值的时间与精力的耗费,从而影响教学效率的提高和教学目标的达成。课改初期,很多教师反映他们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一段时期过去,学生的成绩不升反降,其重要原因就在于没有处理好“导”与“学“的关系;最后合理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在手段上与时俱进。将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教学设备引入课堂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形生动的问题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能够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探求规律;能够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凡有条件的地方,都应在课堂教学中尝试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这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这个问题上,必须明确两点:一是鉴于我们的县情和校情,大部分学校的设备条件还不足,多媒体设备普及性地进入课堂还需较长的时间。作为教师应该明确,虽然我们暂时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但只要有先进的理

念和方法,且通过自制教具、学具或利用传统电教手段(如幻灯机)进行教学,也能够设计出并上好符合新课程要求的课; 二是多媒体辅助教学虽然优势明显,但它既不能替代必需的教具学具,也不能替代能同步记录教学过程、提示规律要点和展现知识结构的板书,即使将来多媒体教学得到普及之后,课堂上也应将现代手段和传统手段作有机结合,做到优势互补。

五、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应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要求、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1.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初步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其中包括数学建模、数学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等基本能力;

2.有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程序编写,掌握数学软件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能够对教学软件进行简单的二次开发;

3.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素养和从事数学教学的基本能力。熟悉教育法规,掌握并初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理论以及数学教学理论;

4.了解近代数学的发展概貌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了解数学科学的若干最新发展,数学教学领域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和教学方法,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学习文理渗透的课程,获得广泛的人文和科学修养;

5.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

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并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总之,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学生,只有加强以上方面的训练和提高,才能具有专业竞争力。

第三篇:基础教育改革调研报告

专业代码:070101

楚 雄 师 范 学 院

(ChuxiongNormalUniversity)

数学系2008级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教育实习

基础教育改革调研报告

实习姓名学号20081021228

专业年级2008级

实习单位禄丰县第一中学

实习时间

楚雄师范学院数学系编制

二0一一年九月二十八日

基础教育改革调研报告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数学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周代的学校教学科目“六艺”中就有“数”。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大多带徒讲学,其中或多或少包含着数学的知识内容。秦汉时期,相继出现了《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这是我国最早使用的数学教材。到了唐代,当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中设有算学馆。为了教学的需要,由李淳凤等人审定并注释了汉朝以来的十部算经,统称《算经十书》,作为教学用书,并由唐高宗下令定为全国通用的数学教材,这是我国国家审定数学教科书的开端。面向21世纪,社会走向现代化,需要教育现代化与之相适应,现代教育植根于现代社会的现实,又面向未来急剧的变化和发展。现代教育的特征具有多方面性和多层面性,而其最重要的特征是充分展现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当前我国提出的素质教育,就是现代教育的直接体.我国小学教育如何摆脱“应试教育”的枷锁而实施素质教育呢?更具体地说,各门学科的教学如何真正实施素质教育?这是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问题。那么要想使教育跟上现代社会的步伐,就必须进行教育改革,在这我对教育改革做了几点调查,得出了几点结论:

一、小学数学教育现状

小学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是为儿童提供关于世界轮廊图景的第一个循环圈,是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的奠基工程。从教育现代化的高度审视,小学数学教育也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主要反映在以下几方面:

(一)升学竞争导致学生厌学

在升学竞争的指挥棒下,小学生精神压力大,学习负担过重,数学亦成为将学生分类排队的“筛子”,淘汰学生的工具,致使有的学生厌学,甚至弃学。

(二)教学内容偏窄、偏繁,有的陈旧过时

小学数学大部分内容是数与计算(至今还保留三位数乘以三位数和相应的除法)、繁杂的四则混合运算,这在现代数学和人类文明生活中只起着微不足道的作用,可仍被视为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再则,占相当比重的应用题,不少是脱离学生生活实际、题材虚构并按题类选材的,这些人为编造的“应用”题,正是使后进生望而生畏的最难学的内容。而对现实生活中有广泛应用的统计、数据处理、估算等知识却很不重视。

(三)教师素质偏低

我国小学教师的学历达标似乎已经基本解决,但相当多教师的教学水平距他们要培养全体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达到义务教育的基本要求还相差甚远。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教学思想陈旧,重知识轻能

力,重灌输轻启发,只要求学生听懂记牢,正确再现,不注意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至于创造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

一、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现状

(一)新课程理念在教学行为上的表现。

从随堂听课和师生的调查问卷中,发现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已逐步为教师所接受。教师已经基本具备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观念上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尤其对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要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这些新课程理念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并积极地付诸实践,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1、课堂教学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1)、教学组织形式更加灵活多样,课堂教学从过去单一的组织形式向多样化发展。教师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数学知识,在游戏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2)、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上,教师所倡导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发展创设了更广阔的空间。数学来源于现实,运用于现实,在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地做到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师生角色的变化,带来了课堂教学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4)、情景激趣,有效训练,实践创新。部分教师能在数学的教学中进行教育创新设计,各个环节准确把握要求,注重有效训练,引导科学思维,进行实践创新的尝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2、作业情况分析:

从检查学生的作业本可以看出,作业布置天天有,天天都练,布置的作业量适中。作业完成重独立,作业坚持当天批改,大部分能全批全改,并且改得比较细致,错的地方能标有符号或帮改正反馈及时,老师还有每次作业批改情况登记。作业设计开始被教师重视起来了,初步树立了“作业是为了学生体验数学”的思想理念,搞题海战术、机械重复作业的现象已不多见。

3、新教材实施对教师带来的困惑

(1)、新教材中的图例太多,老师很难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有时自己真不知道怎样进行教学。

(2)、新教材中学生练习题目太少,教师在教学中还需要化很多时间去收集一些练习题来巩固学生的知识。

(3)、新教材的例题不够明确,课时难以划分,要备好一节课很累;还是比较习惯课时化的教材,虽然说新教材给学生带来了探索的空间,但是由于小学生年龄小,以及教师本身工作的繁忙,有时会给课堂带来很多的麻烦。

4、存在的问题

调研发现一部分教师虽然了解了新的教学理念,但在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时,存在一定的差距,这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不同步;不善于创设情境,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教学只求“表面活跃”,教师不知及时介入学生的学习活动。

三、发展趋势

综观小学数学课程演变的历史沿革,从民间传授计算术到小学堂算术,再到小学数学,发展道路漫长而曲折。以科学的态度审视、分析这一历史画卷,从中探寻一些带有规律性的历史经验与引以为戒的历史教训,对于我们理解当前的课程教材改革,明确今后的发展趋向,都是极为有益的。

(一)对课程目标演变发展的分析一个世纪以来,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目标有了很大的变化。为进一步确立了“提高民族素质”的宗旨,反映了增强综合国力,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也折射出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从只注意传授知识与技能,转变为知识、能力并重,再发展成既重视知识、能力,又注重非认知因素,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从只要求将计算运用于日常生活,到要求“能够运用数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再发展到“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数学能力培养方面的教学目标,将朝着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向发展。

(二)对课程内容与教材演变发展的分析

我国小学数学课程内容与教材的变化、发展道路是十分曲折的。从课程内容的演变来看,小学数学的主要教学内容,大多属于数学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方法,比较稳定。但随着科学技术包括数学本身不断发展,社会对数学的需要也在发展变化。这就要求小学数学的课程内容必须相应地进行部分调整和更新。今后也将在简化内容的同时,更加重视形成计量单位的表象,并逐步加强实际计量的动手操作。

四、对小学数学教材改革的建议

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有很多好的地方,如注重了教材编排体系的优

化,加强了学生能力的培养等,但我认为还存在两个不够:一是与生产劳动结合不够;二是学生主体观体现不够。那么,如何突出这两点?我个人认为:从可持续发展的基点来看,学生学习的目的不只是掌握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要能把学得的知识应用于生产劳动中去,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这种实践不能局限于解几道题,必须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劳动中去。在知识的运用中教材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点,不给固定题,而是规定一定的范围和标高,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设计,突出认识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教材应充分体现以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为目的的学生主体观。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教材要能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尽管现在有了彩版,书中有丰富的插图,但还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比如,现在的青少年儿童(包括成年人)常沉迷于电子游戏,我认为除去其中的声像效果,它能吸引人的地方还有:不论什么能力的人都能在里面获得不同层次的成功,创设了“成就感”,因而即使遇到再大的难关,也不轻言放弃,因为它激发人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战胜困难的愿望和信心。如果教材能吸引住学生,他们有了兴趣,就会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主动发展,也就能实现释放、开发学生的主动性。如:把教材中的各类知识明确区分为三类:基础类、能力类、创新类。基础类以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计算为主;能力类突出知识的运用;创新类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目标。同时,制定各类知识的考核和评价标准,实行逐级过关。第一关每人必过,其它的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以选择。这样,也可以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减负”。

第四篇:基础教育改革调研报告

面向21世纪,社会走向现代化,需要教育现代化与之相适应,现代教育植根于现代社会的现实,又面向未来急剧的变化和发展。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正式颁布开始算起,我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正式开展八年了。八年中,我国基础教育界经历过近乎狂热的欢欣鼓舞,也经历过改革带来的困惑、矛盾和不安,为了总结课改经验,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为课改的进一步深化提供支撑和保证,为推动和深化教育改革提供决策依据,我们组织对各中小学课改实施情况开展了调研。现代教育的特征具有多方面性和多层面性,而其最重要的特征是充分展现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当前我国提出的素质教育,就是现代教育的直接体.我国基础教育如何摆脱“应试教育”的枷锁实行改革而实施素质教育呢?更具体地说,各门学科的教学如何真正实施素质基础教育?这是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问题。那么要想使教育跟上现代社会的步伐,就必须进行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在这我对基础教育改革做了几点调查,结果如下:

一、基础教学现状

小学基础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是为儿童提供关于世界轮廊图景的第一个循环圈,是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的奠基工程。从教育现代化的高度审视,小学基础教育也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主要反映在以下几方面:

(一)升学竞争导致学生厌学

在升学竞争的指挥棒下,学生精神压力大,学习负担过重,成绩亦成为将学生分类排队的“筛子”,淘汰学生的工具,致使有的学生厌学,甚至弃学。

(二)教学内容偏窄、偏繁,有的陈旧过时

基础学学习大部分内容是过时被淘汰的知识,这在现代学习和人类文明生活中只起着微不足道的作用,可仍被视为小学基础教学的重要内容。再则,占相当比重的应用题,不少是脱离学生生活实际、题材虚构并按题类选材的,这些人为编造的“应用”题,正是使后进生望而生畏的最难学的内容。而对现实生活中有广泛应用知识却很不重视。

(三)教师素质偏低

我国基础教育教师的学历达标似乎已经基本解决,但相当多教师的教学水平距他们要培养全体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达到义务教育的基本要求还相差甚远。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教学思想陈旧,重知识轻能力,重灌输轻启发,只要求学生听懂记牢,正确再现,不注意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至于创造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

二、现代基础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果

(一)广大教师已经认同和接受新的课程理念,并初步贯彻到教育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出现了新面貌。从这次调研所看到的课堂教学来说,在绝大多数课堂教学中,基本上都一改过去那种课堂上的老师的机械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陈闷、单调的状况,取而代之的是在很多教学环节中出现的,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的生动、活泼的探究学习场面,课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学中,教师力求使学生通过自身的主体活动来获取知识的教学行为明显凸现。他们正在把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努力转化为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转化为对学习对象的感觉、感知、体验的过程;他们正在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认识知识,生成知识,理解、掌握并运用知识,并

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够掌握过程与方法,同时伴随着愉悦的情感体验。

(二)教师的角色发生转变

我们感受到老师们正在悄悄地进行着角色转变,新课程倡导的先进理念正在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并使教师的教学实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教师不再表现出是知识的“权威”,他们正在从课堂单一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逐步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换,教和学开始向和谐统一的方向发展。课堂教学更具有了民主性、开放性,学生的学习变得更为丰富而具有个性,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正在建立,课堂正在走向和谐的心灵对话。教师学会了欣赏孩子,与学生平等对话,学会了与学生合作。

1、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在课堂教师中,教师们都十分重视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注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创设接近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并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进行自主地学习活动。

2、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应做到“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充分凸显其个性。具体表现在教师们都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状态,在学生遇到障碍或困难时,能较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能较适时地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得以顺利完成,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3、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

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老师们在观察、倾听、交往中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学着用学生的眼光看世界,尊重学生的差异、人格和选择,赞赏学生的闪光点,并敢于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真正体现出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们放,成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平等对话,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

(三)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变化。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们都尽量以“尊重、理解、宽容和赞赏”来处理师生关系。教师们不仅尊重每一位学生,而且全方位地了解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和处理问题;教师们尽可能尊重学生运动的多样性,充分地宽容学生,珍视个性差异,尤其是宽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坚信学生有改正缺点错误、追求上进、进行自我教育的力量。

三、发展趋势

(一)、建构现代基础教育教学评价的多元主体

现代学校制度要求我们建立教师、学生、同行、专家、家长共同参与的基础教学评价体系,这也正是新课程教学评价要求的重要内容。建立多元主体评价制度,主要目的是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多渠道获取教学信息和资料,帮助教师更全面、客观、科学地了解自己教学工作的不足,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同时,有利于促进家庭与学校的合作,也有利于促进家长、社会了解学校、教师,形成家庭、学校、社区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

(二)、现代学校课堂教学多媒体的构建

现代基础教育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指导作用,结合多媒体,以各种适合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法鼓励学生学习,是学习生活更快捷,更方便,获取到更多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将传统的基础教学方式打破,不断地随着教育发展而改革。

四、现代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意义

此次基础教学改革响亮地提出,倡导发展性评价,突出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结合,为学生创建了良好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掌握新知识提供了捷径。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体现尊重与爱护,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注重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同时也很大地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更多去关注学生学习生活情感方面,让学生作为主体,更为主动去学习,使现代的教学方式更加适应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注重对学生素质的综合考查,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改变单纯通过书面测验、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倡导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不仅要反映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应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和评价工具,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比如,采用开放式的质性评价方法,如行为观察评价、问题研讨、研究性学习、情境测验、成长记录等。促进我国的现代基础教学更加紧跟社会发展的脚步而发展,这次改革举措意味着,为学生的评价多提供了几把尺子,教育评价“一卷定高低”的局面将被打破。新课程对学校、校长、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教研员和教师要认真学习领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实质,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课程观,尽快适应新课程。

现代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动态调查报告

姓名:叶小丹

学号:2010156340

班级:英教1033

第五篇:基础教育改革调研报告

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现状

1.课程改革发展不平衡

具体表现为城镇与农村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咎其原因,一是地理条件及设备设施的差异,导致了大部分城镇学校的发展优于农村学校;二是由于管理水平、改革意识和教师素质的差异,使客观条件相同或相近的学校之间、教师之间存在较大反差。2.课程改革的力度不大

我们发现传统的教师主宰课堂的现象仍然存在,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中,仍然程度不同地存在着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课堂上教师讲得多、讲得细,师生间的互动仅限于简单的“对不对”、“是不是”之类的无价值问答,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少、空间小,而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学习这些新课程所提倡的学习方式则很难见到。3.对课程改革理解不全面,实施不得法

由于对《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不够深入,导致了对课标内容的片面理解,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走极端”的现象。调控不力的合作学习,缺乏引导的自主探索,缺少思维含量的动手操作,以及牵强附会的情感教育等等不正常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教师没有处理好“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之间的关系,往往导致片面追求后面两个目标的表面达成,而知识与技能目标未得到落实。还有教师认为,只有使用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才能上出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好课,因此,在一些缺乏条件的学校里,面对课程改革,有的教师存在着等待观望的惰性;而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尤其在一些公开课上,往往又会出现滥用多媒体设备的现象。4.教研活动开展不力

一是教研活动形式单一。很多学校的教研活动多为听课、评课、说课的“三课”活动,除此之外难以见到其他活动形式;二是活动实效性差。活动前目标不明确,方案不具体;活动中参与程度低,交流质量差;活动后缺少总结归纳,对改进教学的作用不明显;三是活动的次数不足:少数学校在教研活动的次数上没有达到基本要求。5.教学质量不容乐观

由于存在着对课程改革的认识误区,存在着对“三维目标”的把握不当,存在着课堂教学行为的操作问题,尤其是教研活动的开展不力,导致教学质量有所滑坡。从近期的教学质量调研测试、小学毕业考试和期末教学质量检测等考试成绩统计分析可知,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的教学和数学思维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等方面都有待加强。

二、初中数学基础教育改革现状

课程功能的改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

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课程结构的改变——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要求,体现课时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课程内容的改变——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力争反映现代科技发展的新成果,使课程具有时代性。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基础上数学。

课程实施(教与学的方式)的改变——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课程评价制度的改变——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能力,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课程管理政策的改变——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三、数学基础教育发展趋势

从课程内容的演变来看,小学数学的主要教学内容,大多属于数学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方法,比较稳定。但随着科学技术包括数学本身不断发展,社会对数学的需要也在发展变化。这就要求小学数学的课程内容必须相应地进行部分调整和更新。数与计算的教学内容,在60年代及以前是相当稳定的。从1978年起,每次颁布大纲,都对这部分内容作一些精简。主要是简化笔算的数据,减少混合运算的步数。但对基本口算,则从未削弱。从1986年大纲起,还增加了估算的内容。促成这一变革的主要原因,就是现代计算工具的日益广泛使用,大大降低了笔算的实用价值,而使口算和估算的能力变得更加重要。这一趋势仍将延续下去。量与计量的教学内容,也经历了由繁难到简化的变化过程。这是由国家废止市制计量单位,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改革举措所决定的。在简化内容的同时,更加重视形成计量单位的表象,并逐步加强实际计量的动手操作。今后也将继续如此。几何教学内容的演变过程,表现为以“求积”计算为主,转化为以认识图形和发展空间观念为主。当时删去了棱柱、棱锥及其体积计算,增加了轴对称图形、三角形内角和、扇形等知识,并加强了图形的拼摆和动手操作活动。义务教育大纲又进一步明确了小学几何的性质为直观几何、实验几何,并突出了培养空间观念的要求。考虑到小学阶段是儿童空间观念发展的重要时期,而且每个人都需要认识我们的生存空间,因此这部分教学内容。

四、基础教育改革意见与建议

1.加强学习,深化认识

新的《义务教育法》中,已明确指出“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国家鼓励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等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由此可知,对于实施新课程、推行素质教育,如果以前只是一种教学研究层面的要求,现在则已成为一种法律的规定,必须在教学工作中贯彻执行。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对于课程改革,我们不能陷入片面性的认识误区。改革是教育为顺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而作出的必然选择,因为传统教育在教学内容、师生关系、教学方法、学习方式、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都不能与现实社会的需要相适应。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改革并不是对传统教育的全盘否定,而是在继承传统教育合理部分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因此,我们在改革的过程中应该辩证地看待和处理传统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方法,从而稳步推行课程改革。

2.继续加强课改理念在课堂教学操作层面的研究,将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数学课程标准》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一种纲领性文件,应该说是比较抽象和概略的。因此,要让课程标准的理念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需要我们在深化理解的基础上,加强对操作层面的研究。现根据对我国课改现状的调研,并结合上级教研部门对全市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提出如下建议:(1).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做好课堂教学预设

首先教学预设应针对学生实际,一是找准“最近发展区”作为学习的起点;二是既面向全体,又体现差异;其次教学预设应以认真研究教材为基础,并以教材为基本线索,认真钻研教材,把握编写意图和育人功能是作好预设、提高教学效益的基础。主要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去把握:

一是树立系统思想。将课时内容纳入相应的单元或领域去分析,弄清联系; 二是把握知识发展的主线,明确教学重点; 三是分析编排意图,明确育人功能;

四是将知识的发展线索与儿童的学习心理过程结合,预设教学程序和方法;

最后预设应体现全面性和灵活性,备课时,教师既要在内容的选择、目标的定位、过程的安排,学法的选择以及手段的应用等方面作出全面、细致的安排,又要考虑到各个环节中可能出现的新问题以及出现问题后对预设的调整,使课堂预设能为生成留下空间,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2).落实“三维目标”,促进全面发展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一是在备课阶段加强对目标的研究。要能够将数学学科的总目标和学期教学目标细化为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目标,并从目标的育人功能出发,去选择实现目标的教学

内容和教学方法。否则,没有目标或者目标不明确的教学将是一种盲目的教学;其次处理好“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中,前一个目标属知识技能目标,后两个目标体现了新课程以发展为本的理念,属于“过程性目标”。传统教学只重前者,而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只重过程而不重双基落实的现象。两种作法都偏离了课堂教学的正常轨道,都不利于课程改革的正常推进和教学质量的真正提高。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牢固树立课程与结果并重的意识,并在教学活动中努力促成各个目标之间的协调统一与相互促进。(3).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创设有效的情境,趣味性和问题性的统一。通过趣味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是创设情境的本质所在,因此,教学中可用挂图、语言、故事、比赛、游戏、多媒体等手段创设出各类情境,但要注意避免只重趣味性、淡化问题性的作法;其次让学生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习数学,模仿学习、接受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不同的方式有不同的育人功能。对此,我们应当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既要看到传统教学中过于偏重前两种方式对学生发展的消极作用,也要看到其效率高和示范性强的积极作用;既要了解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等学习方式促进学习素质发展的积极作用,也要明确其适用条件和范围。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再去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让学生灵活选用多种方式进行学习,切实提高学习效果;再次处理好自主学习和教师引导的关系。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在创设、提供了必要的学习情境和条件后,对于学生能够通过独立探索或合作交流去解决的问题,要敢于放手让他们去自主探求发现,在这种发现的过程中去收获知识、发展能力和体验成功的;对那些不容易由学生自己发现(较隐含的)或没有必要让学生自主发现(如规定性的)的知识,则可以采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即教师在关键处进行突出重点和提示规律的讲解,否则,将出现无价值的时间与精力的耗费,从而影响教学效率的提高和教学目标的达成。课改初期,很多教师反映他们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一段时期过去,学生的成绩不升反降,其重要原因就在于没有处理好“导”与“学“的关系;最后合理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在手段上与时俱进。将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教学设备引入课堂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形生动的问题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能够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探求规律;能够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凡有条件的地方,都应在课堂教学中尝试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这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这个问题上,必须明确两点:一是鉴于我们的县情和校情,大部分学校的设备条件还不足,多媒体设备普及性地进入课堂还需较长的时间。作为教师应该明确,虽然我们暂时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但只要有先进的理念和方法,且通过自制教具、学具或利用传统电教手段(如幻灯机)进行教学,也能够设计出并上好符合新课程要求的课; 二是多媒体辅助教学虽然优势明显,但它既不能替代必需的教具学具,也不能替代 4

能同步记录教学过程、提示规律要点和展现知识结构的板书,即使将来多媒体教学得到普及之后,课堂上也应将现代手段和传统手段作有机结合,做到优势互补。

五、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应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要求、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1.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初步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其中包括数学建模、数学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等基本能力;

2.有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程序编写,掌握数学软件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能够对教学软件进行简单的二次开发;

3.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素养和从事数学教学的基本能力。熟悉教育法规,掌握并初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理论以及数学教学理论;

4.了解近代数学的发展概貌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了解数学科学的若干最新发展,数学教学领域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和教学方法,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学习文理渗透的课程,获得广泛的人文和科学修养;

5.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

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并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总之,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学生,只有加强以上方面的训练和提高,才能具有专业竞争力。

下载基础教育改革调研报告—寻找身边的数学(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础教育改革调研报告—寻找身边的数学(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调研报告

    论文摘要:由于各国课改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经济基础和能为课改提供的条件的不同,因而所采取的具体举措也不尽相同,但处在地球村这个全球化、信息化、科技化的大环境下,各国课......

    基础管理工作调研报告(共5篇)

    关于如何全面加强企业基础管理工作调研的汇报 —**市局(有限公司) 一、企业基础管理职能部门 单纯就企业基础管理的概念而言,它是指通过对企业内外活动及其活动间关系的分析,找......

    寻找民间工艺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寻找民间工艺,弘扬传统文化” 小组调研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在五四青年节时的讲话精神,担负青年学生在实现“中国梦”应尽的责任。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加强和改......

    学校教育基础调研报告

    学校教育基础调研报告 按照区教委通知精神,学校对“十一五”以来的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了全面回顾,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分析问题,提出对策,确保规划的目标任务全面实现,为昌平经济社会......

    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调研报告

    如何加快我县职业教育发展的调研报告随着我国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技能型人才对企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具有一技之长的技术人才的就业前景非常广阔,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

    寻找身边的快乐作文(共五则范文)

    寻找身边的快乐作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寻找身......

    寻找身边最美的教师 (恢复)(共五篇)

    我身边最美的教师 丹东十四中 王军 在十四中学,提到王瑞老师,学生们都会竖起大拇哥,同事们也会称赞老王为人厚道、实诚,有长者风范。领导对王瑞也非常欣赏,不断地给他加担子,先后......

    寻找身边的雷锋主题班会(共5篇)

    “寻找身边的雷锋”主题班会 六(1)中队 活动目标: 1、通过介绍雷锋的生平简介以及他亲身经历的真实故事,弘扬“雷锋精神”。2、通过认真地学习和参加有关的助人为乐活动,构建“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