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块糖果的故事
一是他看到学生犯错,不是当众呵斥、批评,而是让他放学后单独到校长室来,这就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二是对于犯错的学生,不全盘否定,而是积极地从他身上寻找另外的一些优良的表现和“闪光点”。先不直接切入他的错误,而是首先表扬他的“守时”、“服管”、“正直”等优点,这就缓解了学生犯错后的紧张心情,也让他直接感受到师长的公平和善意。
三是在教育前对学生犯错的原因进行了认真地调查了解,这就避免了误伤学生和批评的盲目性。如果仅看“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同学”这一点,当然错误全在王友,但经过了解之后,才发现了其举有出于保护女同学的“正直”的一面。对学生的犯错,如果不调查、不了解,就会按看到的表面现象进行批评、处理;调查了,了解了,就会按事情的真相正确对待,也可避免一些学生被冤枉。
四是针对被教育对象的心理和年龄特点,采用表扬和奖励的手段进行教育。陶行知对于那位犯错的学生,从教育的开始,就采取一步一表扬、一步一奖励的方法,糖果在成年人身上可能不会发生什么作用,可是对于当时的小学生来说,却有极大的鼓励作用,所以,当陶行知伴随着表扬的四块糖果发放完毕之后,学生已经完全认识了自己的错误。
五是教育学生要引发学生的自我批评,我们看陶行知在对犯错学生的整个教育过程中没有一句批评,但却引发了学生的自我批评,王友之所以在接到第四块糖果时,能感动地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校长,你打我吧!我错了,我不该砸自己的同学!”,完全是陶行知的教育艺术所产生的效果和结果。
我们从陶行知的教育艺术中可见,对犯错学生的教育不是仅有批评和暴力这些手段,而应适时教育,尤其是少年学生就会得到更多的尊重、理解、欣赏和保护
第二篇:读《四块糖果的故事》有感
读《四块糖果的故事》有感
陶行知先生在做校长时,一天,在校园里看到一名男生正想用砖头去砸另一个同学,陶行知及时制止同时令这个学生去自己的办公室。
在外了解情况后他回到办公室,发现那名男生正在等他,便掏出第一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比我先到了。接着又掏出第二颗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就住手,说明你很尊重我。该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
这时那名男生已经泣不成声了:校长,我错了。不管怎么说,我用砖头打人是不对的。
陶校长这时掏出第四颗糖:你已经认错,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这是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关于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故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滴水穿石,胜过暴雨,和言良意,育人无声。对于一个犯了错误的学生,陶老先生并没有严厉的训斥,更没有以暴制暴,而是巧妙的用四块糖果感化了他,使他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是比任何一次都要深刻,他痛哭流涕,后悔地喊道:陶校长,您打我两下吧!读到这句话时,一语戳中泪点,这是那个孩子发自内心的呐喊,其中包含着深深的悔意,还有什么比这种喊声更真诚呢?是什么使孩子能如此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仅仅是这四块糖果吗?不是的,是师德的力量,是陶行知老先生身上那种熠熠闪光的师德!陶先生以出其不意的奖励感化教育,轻而易举的功破了学生的心理,圆满的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读完这个故事,一股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我明白了,对于一个少不更事的孩子,为人师的我们要有足够宽容的胸襟,想要教育一个孩子,首先要摆正心态,要用宽容的胸怀,对事不对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设喻服其心。片面的凌驾于学生之上,一味苛责,只会适得其反,甚至可能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局面,所以,教育学生或者孩子时,不应该采取呵斥、苛责,谩骂等伤人自尊的方式,而应想方设法,用宽容感化孩子的心,因为微笑比冷酷更有力量。当然宽容不代表纵容,而是意味着,及时地给予孩子更多的耐心和爱心。
联想到实际,在教学过程中,时有听到老师们在一起谈论如何对付班级中不遵守纪律的学生,大家还众志成城,集思广益,可是结果常常不如人意。老师刚刚严厉地批评完,或者拿着戒尺的手还没有放下,紧接着便又听到那名学生惹出别的祸了.读完这篇故事,我想,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作为教师的不仅需要具有爱生的情怀和发现学生优点的慧眼,还要有高超的教育艺术.可以说,陶行知把肯定和表扬的教育手段运用到了极至,也充分说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要及时表扬和肯定的教育方法是非常有效的.
想到了一句话,世间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看来,我们的学生身上并不是缺少优点,而是我们为人师者缺乏一双发现学生优点的慧眼.教师要修炼自己教育的机智,就要培养自己对学生的爱心,去尝试发现学生身上更多的优点.我建议为人师的我们,在声嘶力竭,怒不可遏的时候,也可以换一种方式,换一种角度,变严厉的批评教育为动之以情的心灵感化,让教育时时存在,事事存在,让爱心像涓涓细流,涌入每一个孩子的心扉,育人无声,让学生时刻感受到你的呵护,他的存在,这样还用的着去愁学生不听你的话么?
第三篇: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果1223
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果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陶行知喂鸡
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他走向讲台,不慌不忙地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台下的听众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么。陶先生从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怎么才能让公鸡吃米呢?他掰开公鸡的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大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陶先生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大公鸡自己就开始吃起米来。这时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像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台下一时间掌声雷动,为陶先生形象的演讲开场白叫好。
一首歪诗的**
育才学校音乐组的壁报《小喇叭》刊出了一首“人生在世有几何?何必苦苦学几何。学习几何苦恼多,不如学习咪嗦哆!”歪诗,歪诗瞬间传遍了全校,引起了褒贬不一的争论。陶行知校长知道了此事,便邀请小作者促膝谈心,研究人生与数学的密切关系。从吃饭谈到国家大事,小作者终于明白了没有一件能离得开数学的,数学就像人们离不开空气、水分、阳光、营养品一样的重要,他激动地说:“校长,我这下真的明白了你为什么要我们同学把学好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方法论这四门功课作为开启文化宝库的'四把钥匙'的道理。我检讨,„„”陶校长马上接过话头说:“现在我们是民主讨论,不是榫会,你能认识问题,提高思想,就是进步。”小作者连连点头说:“我们音乐组不少同学都有这种思想,让我去说服他们!”
陶校长眯着双眼放心地说了一句:“好啦!我们今天的民主探讨到此结束。” 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故事:有个母亲,因孩子把她刚刚买回家的一块金表当成新鲜玩具拆卸摆弄坏了,就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孩子的老师。老师幽默地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枪毙了。”接着,这位老师进一步分析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创造力的表现,您不该打孩子,要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从小有动手机会。”“那我现在该怎么办呢?”这位母亲听了老师的话,觉得很有道理,感到有些后悔。“补救的办法还是有的,”老师接着说道,“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到钟表铺,让孩子站在一旁看修表匠如何修理,这样,修表铺就成了课堂,修表匠成了先生,孩子就成了学生,修表费成了学费,孩子的好奇心就可以得到满足了。”
这个故事发生在半个世纪前,故事中的那位老师,就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陶行知告诉那位后悔的母亲,最应该做的就是保护孩子的好奇心,不要抹杀孩子的创造精神。
第四篇:四颗糖果的故事
四颗糖果的故事
“四颗糖果”的故事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一生著述颇丰。近读他“四颗糖果”的故事,感慨颇深。
一次,陶行知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陶行知来到校长室, 王友已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没想到陶行知却给了他一颗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准时, 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瞪大了眼睛。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对王友说:“这第二颗糖也是奖给你的, 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停止了。”接着,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颗糖 “我调查过了,你砸那些男生, 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
王友感动极了,哭着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 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陶行知这时笑了, 马上掏出第四颗糖:“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颗糖??” “四颗糖果”的故事之所以在教育界传为佳话,并为后来的教育工作者所推崇, 就在于它蕴含一种难能可贵的教育理念,折射出一种高超的教育艺术。它看起来平淡无奇, 却触及了孩子的心灵;听起来缺乏力度,却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今天,在如何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 它对教育工作者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宽容孩子。孩子犯错误是正常现象,对此要有一颗宽容之心。孩子就是孩子,不能用对成年人的标准去“套”。
然而现实中,有的教育工作者对犯了错误的孩子,总是怀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动不动就声色俱厉地训斥,命令孩子写检查, 甚至对孩子采用罚站、打骂等简单粗暴的方式。好像不如此就不足于显示师长的“威严”,就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
殊不知,这样做极易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既不利于改正错误,也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当然,宽容不是没有原则, 更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从实际出发,依据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让孩子在充满和谐的气氛中接受教育,反思自己, 认知事理,从而自觉主动地改正错误。
坚持持正面教育。孩子需要表扬,做了错事的孩子也不例外。正面教育可以激发孩子的荣誉感和自信心, 帮助孩子解开思想上的疙瘩,促使孩子知错就改。但有些教育工作者不谙此道,目光总是看到孩子不好的一面,甚至“哪壶不开提哪壶”, 专拣孩子的缺点、短处来教育孩子,这是很令孩子反感的。对孩子多些肯定少些批评,多些表彰少些挖苦,多些奖励少些惩罚, 这是教育工作者亟待树立的观念。
与孩子平等对话。不要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犯错误的孩子,那样会在某种程度
上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由此导致孩子丧失进取心,最终发展到破罐子破摔。近年来,这方面的教训不时见诸报端,确实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警觉。
善于和孩子交朋友,在平等沟通与交流中达到教育的目的,应该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基本功。
魏书生班级管理学习心得
看了魏书生班级管理的讲座后,我深受启发,尤其是他的管理艺术,对于当班主任的我,受益匪浅。
多少人报苦怨累的教学工作,在魏老师眼里却是痴迷沉醉的享受。这一切源于对教育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深刻和自觉地感悟,对学生源自内心的深沉博大的真爱。一帆风顺是每个人的良好愿望,但挫折逆境却是每个人成长的必须。战胜每一个困难,反思每一项工作,在充实和超越中一定会迎来自己的成功。作为班主任们又能从中得到一些什么有益的启示呢?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
一、明确班主任职能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层组织,从一定程度上说班主任作为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是班级管理工作的灵魂。
通过魏书生讲述他当班主任的经验,使我进一步认识到,班主任不能只做学生活动的监护人与严厉的执法者。作为教师,他首先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从表面上看,教师与学生,一方是管理者,一方是被管理者,双方地位是对立的.
然而另一方面,共同的教育目标(即学生的学习目标)决定了师生在管理过程中合作的可能性大大超过了他们之间的排斥与对立,学生完全可以成为管理活动的主人,前提是要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并采取高明的教学策略。
回想我过去的管班思路,才发现存在许多的弊端,最明显的就在于管理的无规章或制度不明,所以学生常常无所适从,.没有制度谈不到管理。我校每学期开学都发给每位班主任本学期的管理制度,这些制度既体现了学校教育的意志,又表现为对学生行为的一种约束
。每个班级又结合自己班级具体情况制定班级制度。但我在执行中却忽略了制定之前应考虑到学生对制度的接受程度。
我在想,开学之始,当每位班主任拿到学校的制度准备制定班规时,是否也可以学学魏书生,给学生一定的明主,让他们先学习校规,然后找出本班不足之处,再结合校规与班主任共同制定一个符合班级实际情况的切实可行的班规,让班规不再成为学生憎恶的法(罚)网,而成为他们加强自律性的一个心灵盟约。
二、“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思想
关于管理,魏书生说他一靠民主,二靠科学。他说:“普通学生能做的班委不做;班委能做的班长不做;班长能做的班主任
不做。” 这样分工到位,责任到人,各司其职,使身兼两个班班主任的魏书生竟发出轻松无事可做的感慨!多令人羡慕啊。这是一个人人向往的理想中的班主任角色。
魏书生的“民主”管理提高了学生对管理活动的认识,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解决了学生服从管理,投入管理的问题,以“以法治班使班级管理形成制度化,走向了自动化;二者结合,不仅没有损伤被管理者的积极性,还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解放了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使班级管理沿教师设计的预定轨道上运转,达到了理想的管理效果。
三、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既要面向集体又不能忽视个别教育工作,魏书生做个别教育工作的点子是极多的,大有随手拈来之意。学生犯了错误,处理的方法就有写说明书、写心理病历、唱歌、做好事等多种。每周进行的选举,产生“闲话能手”、“逃避劳动能手”、“心胸狭窄能手”、“最关心班级的人”、“做好事最多的人”、“本周进步最大的人”等等,这样既选先进也选后进,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效果明显。而个别教育工作中,魏书生最重视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吕叔湘老先生说:“魏书生想的是全体学生,要把所有的学生教好才甘心,有一个学生没有教好心里也不安。”为了转化后进生,魏书生一直要求全校专任教师和兼课的校长主任们,都要和一位学习困难的后进学生交朋友,建立“互助组”。他跟老师们讲:“咱们不要埋怨学生难教,教师埋怨学生难教,就像医生埋怨患者难治一样。医生埋怨患者得的病太重,就不给治了,那他的医疗水平不会高。医生的医疗水平是在治疗疑难杂症的过程中提高的。教师的教育水平也是在把难教的学生教好的过程中提高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后进学生帮助了咱们,帮咱提高了教育水平。当然,咱们也帮助后进学生提高了自我教育的能力,所以咱们这个组织叫‘互助组’”。多么朴实的言词,多么深刻的内蕴啊!这不是我们做好个别教育工作的最好指南么!、四、大胆转化了管理机制
魏书生为班级重新建立起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的新机制,我认为其新颖之处表现在四个方面:
1、全员参与,相互制约。在魏书生的班中,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又都是被管理者,管理因时而动,权力彼此制约,而教师则处在一个驾驭、服务的位置上。如此管理,教师如何不轻松?
2、照章办事,责任明确。“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且凡事皆有章可循。
3、管理教学,相互结合,管理的目的是服务于教学中,魏书生的班级管理中就包含有
大量的教学因素,比如让学生写“说明”,目的是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他的“惩罚”措施就更具人性化,在处罚的同时还加强了语文作文能力,一举两得。这一招实在高明。
4、善始善终,持之以恒。凡事不做则已,一做必做到底,既显示了制度执行的一贯性,又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力。在整个讲座中,最让我佩服的就是魏书生以身作则的持之以恒精神。我们的学生大多都欠缺这一点,这又是成大事者必需的素质,教书育人的我们又有几个能做到他那样言传身教呢?
作为班主任,向魏书生学习的绝不是简单的模仿其工作的方式方法,而是这种方法是建立在对学生的深切了解,对认知规律的洞察,以及在心灵深处因沟通而实现的彼此切合,在此基础上,任何方法都将是有效的方法。
第五篇:学习故事《包糖果》
学习故事:包糖果
教师:王兰兰
观察对象:李镓滢 观察时间:2018.5.22 观察地点:生活区 发生了什么:
你看到小朋友们在包糖果也过来和大家一起包糖果。你先把糖果纸放在桌上铺平,然后拿了一个毛球放到糖果纸上,从糖果纸的一边慢慢的往另一边卷,糖果纸卷好了,一只小手扶住“糖果”,一只手拧糖果纸,然后换一只手扶住糖果,一只手拧糖果纸,拧住糖果的两边以后,只见你又去拿了两条蓝色的毛根,你将糖果放在桌面上,毛根从下面穿过后,你互相交叉拧了拧毛根,毛根将糖果纸的一端固定住了。你看了看“糖果”,发现糖果有点掉出来,你又调整了一下。你又拿起一根毛根,又重复之前的动作。两边都固定好了,你又仔细地检查了一下,确保糖果都包在糖果纸里,没有掉出来。你拿着自己包好的糖果,开心地笑了。
学习了什么:
1.你的小手真能干,你会卷糖果——拧糖果——拧毛根,这每个动作都需要小手的互相配合,可见你的小手精细动作发展很好。
2.包好糖果后,你会仔细地检查,你做事很认真,又细心。3.你对于自己的作品感到很满意,能自我肯定。下一步怎么做:
1.糖果包好后,可以放在美工区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装饰糖果。2.投放材质不一样的糖果纸,让幼儿自由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