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背景下提高语文课有效性的探索与实践》结题报告
《新课程背景下提高语文课有效性的探索与实践》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21世纪人类将迎来崭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人类面临的将是一个相互竞争、相互依赖的复杂多变的世界。为此,时代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预言,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全面发展的人,将是对新思想、新机遇、新科技革命最开放的人。未来需要创新实践者,跨领域合成者,高情商合作者,高效能沟通者,热爱工作者,积极主动者,乐观向上者。可以断言,新世纪只会青睐那些把握住未来教育的国家,以及拥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对未来人才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为此,我们要充分挖掘出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体现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努力建立开放的课程体系。
自新课标实行以来,很多战斗在第一线的语文教师根据新课标及新教材的要求,努力运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语文课上得生动活泼,有声有色。但我们也看到不少语文教师有“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课堂上还是以教师灌输为主,学生被动听课,教学效率低下,呈现花时多、收效少的不良情况。因此,如何使我们的初中语文课成为学生喜欢的课,如何通过一节节生动、活泼、有效的语文课使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得到更快更好的提高。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语文课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同时还需要提供多种问题解决的方案。为了更好地实践新课改倡导的“有效教学”的重要理念,我们特设立此课题研究小组,想通过一系列的研究与实践,形成开放性课程。运用比较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动作策略,着力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拓宽教学时空,优化教学评价,充分发挥研究的辐射作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使学生能主动去理解课程,开发课程,将开放性教学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结合起来,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同时,促使教师掌握先进的课程理论,增强课程意识,优化教学过程,从而达到进一步成长的目的。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出:教育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未来教育日趋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学生发展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这就要求教育必须注重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的统一,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着眼点和目标。而开放性的语文课程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全方位、多元化的开放,必然会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饶有情趣的学习方式。
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从自然人性论、自我实践论出发,在教育实践中倡导以学生经验为中心的“有意义的自由学习”,突出情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重视创造力的培养,人的创造性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体现,而开放性的教学鼓励学生进行多向思维能从多种角度更全面地认识同一事物,并善于把它综合为整体性认识,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适应新情况,使自己的创造力不断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与实施方法
(一)教学时空的拓宽
语言不止是作为交流情感和思想的工具,它还使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存在方式发生变化。学生的生活活动、情感活动、心灵活动等所有生命运动都是语文学习的过程。作为一名为生命奠基的语文教师,有义务让学生的40分钟的生命得以增值,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有多广,语文教学的舞台就有多大,开放的语文教学就要冲破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向课前课后辐射,向图书馆、阅览室、书店、网络寻求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大语文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语文学习渠道。
这部分的研究主要围绕“语文学习中的综合性活动”展开,语文中的综合性活动,不能仅限于45分钟,它有较长的资料采集工作,体验探讨阶段,而这有很大一部分都要借助于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这一块学习中去挖掘生活中的语文信息,增强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采取多样的活动方式,如通过网络、动手实践等,拓宽教学时空。
1.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挖掘活动的内容,进行专题探究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究习惯。
(1)将每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专题探究。
(2)每组选出一位组长,各组长有语文课代表总领;负责探究活动过程中事项的安排、监控、汇报工作。
(3)以小组为单位,在每一个活动阶段进行设计、交流、调整,整理相关资料,形成一定成果,推选代表进行班级展示。
(4)以个人为单位,进行多种评价,撰写随笔、感想,形成一定的活动经验。
(5)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创新、综合实践等能力。
2.课题组成员在总课题组的指导下,分工协作、形成合力,全方位地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探究工作。组织教师利用教研活动、业务学习等时间对活动的基本类型、形式、设计思路、教学方法等进行学习研讨,使教师进一步增强指导学生进行活动的准确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3.教师和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根据实践的具体情况,对活动中的细节、时间和方式作精心的安排和规划,作细心的预设。面对随时可能生成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教师和学生要适时适度进行活动调整,及时对学生和活动进行指导、监督,及时拓宽信息渠道。正确处理预设性和生成性之间的问题,使活动实践更具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开放
在传统教学方式中,学生的学习方法较为单
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以致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低下,创新精神不足。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新课程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了一个新的课程环境,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现代学习方式,让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实践和创新的过程。语文学习是一种探究性的活动,没有探究,就无所谓创新和发展,课堂是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的舞台,在知识传递过程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课堂学习的主人,独立自主方可有所创造,这是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的重要基础。对此,主要针对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学习”展开。具体做法如下:
1.发现问题
需要强调的是,能够入选教科书的作品,都是名篇佳作。是名篇佳作,则必经过了前人煞费苦心的研究,在主题、结构、表现手法、写作风格甚至是遣词煅字上,基本把该说的话都说尽了。这给教师发现有创意的问题带来了难度。但是前人一般不是从教学的角度分析文章,这就要求老师熟读课文,掌握较多的相关材料,从教学的角度深入思考,化繁为简,去粗取精,把前人的成果为我所用,要是能发前人所未发,那就更好。
2.设计问题
发现好问题之后,应该想想,怎么问出来这个问题,也就是怎样设计“题干”,才能让学生明确的知道老师在问什么,从而迅速进入思考状态。
3.落实问题
发现问题和设计问题属于备课阶段的工作,要想让深入研究和精心设计的好问题其实发挥作用,还要注意讲课过程中的落实。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启发问题
学生在回答老师的问题时,经常有答不出来的时候,有答不到点儿上的时候,还有就差那么一点点的时候。这些时候,就要灵活地启发学生,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自己说出答案。总结问题
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问题,应该在得出答案之后,进行简短有效地总结。总结的内容,一是答案本身,二是解决该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后者尤其重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处理意外的问题
课堂教学千变万化。备课再充分,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变数都考虑周详。因此,讲课时经常会出现一个问题引发多个问题或者学生提出老师始料未及的问
题的情况。这个时候,就要随机应变、区别对待,把胡思乱想果断地扼杀在摇篮里;把奇思妙想从容地淹没在掌声中。
4.鼓励学生设计问题
在学生提出“奇思妙想”式的问题的基础之上,就放手让学生从课文中自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对学生能力的最高要求。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不正是这个道理吗?为此,我布置学生在预习本上写出自己的问题。
四、课题研究的成效
(一)初步成效
1.落实了《语文新课标》的要求
《语文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目的是这样确定的:“(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语文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教师之训练必作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叶老的思想与《新课标》都说明了同一个问题:培养学生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人的能力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教师奉送的,而是通过个人的实践获得的。训练就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身参与的一种实践活动。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在这种长期反复的实践活动中才能逐步形成。几十年来通行的“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背离了中学语文学科本身的基本性质和特点,排除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形式——训练,教师一味地“讲”,忽视了学生的“思考”。这种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了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瓶颈,而我们的课题就是打破这种教学模式,通过问题的引领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我在执教《小石潭记》这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你从小石潭的小、石、水、鱼、树、溪流、幽静等方面中任选一项,写一段赏析性的话。通过这个有选择性的小练笔,疏通文意已不成问题,教师只需对重点字词稍加点拨即可。陶行知老先生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所以,我们采用先扶后教的方式,首先是教师设计问题,学生完成,接着是由学生自己设计问题,并且自己解决。
2.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
我们发现,在本课题实施研究过程中,随着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师评价方式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课堂上,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参与,教师避免了过去的繁琐机械式的分析,引导学生读书,学生也就积极主动地阅读文本,感悟文本,进而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如,实验班级的学生普遍养成了边读书边在文中圈、画、批、注及边读书边思考的好习惯。过去,学生在课堂上唯教师是从,现在,学生可以与教师平等地对话、交流,因此,学生的灵性、个性得以充分地展示。在设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尽量考虑到大部分学生的特点,难易适中,使每个学生找得到答案,得到了发展,从而促使学生发挥了较大的潜能,学会了学习。语文学习中,教师指明方向后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这就使学生养成了遇事思考,善于探索的习惯,从而学会了寻求知识的方法,锻炼了阅读、理解、归纳整理的能力。„„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带来的是课题实验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看看学生设计问题、再看看他们的成绩你就会从中感受到他们的成长与进步。这就是课题研究最有价值和最有说服力的成果。
第二篇:提高写字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结题报告
《提高写字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结题报告
诸暨市 浣江小学 朱小平
2006学年,我校针对学生写字水平普遍下降,写字教学效率低下这一现状,提出了《提高写字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这一课题,经过一年的研究与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进一步有效地开展写字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中华文化的发展与书法艺术不可分割。因为文化的流传依赖于文字这个载体,而中国汉字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书法的历史。书法作为中国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其实也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其实,写字的好处并不仅仅在于实用,其更大的意义在于,练习写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修养的过程。
2、信息化社会的来临使现在的小学生从刚开始学习就步入了少纸、无纸时代。但随着他们敲击键盘的速度越来越快,小学生的字却越写越难看。现在的小孩子大都喜欢使用电脑输入法,至于用手书写,他们都嫌麻烦。字写得不好看的小学生已经占多数。电脑和汉字输入技术却使写字的“必要性”越来越小,同时也为“藏拙”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现在不仅中小学生,就连家长和老师大都也认为字写得好不好已经无所谓了。因为现在学校的教学水平主要体现在升学率上,学生写字好坏对升学基本没有什么影响,导致目前对写字教学不够重视,质量下降。
3、长期以来,由于对语文学科性质和任务不明确,尤其是受到应试教育所带来的种种消极影响,小学写字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更是缺乏系统的研究,导致写字课教师指导无计划。写字教学忽视了与其他学科老师的配合,偏重结果,忽视写字过程中的写字姿势,写字习惯的培养,忽视写字兴趣的培养;重视开展书法兴趣小组以培养尖子,忽视了面向全体学生的训练。我校在全体学生中随机抽取100人对他们写字现状进行测试,其结果发人深思:学生的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存在严重问题,正确率仅为25%,写字水平令人担忧,合格率不到55%,优秀率更低。学生的写字基础技能普遍得不到提高,导致语文学科存在严重缺限,写字的育人功能得不到充分的挖掘、乃至发挥。
针对中小学普遍不重视写字教育的状况,新课标指出:“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具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无论是从实用的角度,还是从培养综合素质考虑,写好字都大有裨益。写字教育的关键时期是中小学。写字教育也是素质教育。中小学生不一定要成为书法家,但至少应该把字写得清清楚楚。所以,中小学校应该切实地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绝不能把“写字”这门课完全荒废。基于以上认识,我们确立了《提高写字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这一课题,通过优化写字教学管理,优化写字教学过程,优化写字教学评价和提高教师写字教学水平,形成写字教学高效有序的运行机制,大面积的提高写字教学的质量,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研究目标:
1、通过全员参与练字活动,提高师生认识,使师生练习兴趣越来越浓;
2、教师贩课堂板书逐渐工整、规范,使练字能较快地服务于课堂教学;
3、学生的书写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坐姿和执笔姿势正确率达到底90%以上,近视率明显得到控制。
4、以论文、案例、实验研究报告等形式,积累写字教学的经验,逐步形成系统的方法,为更好地开展写字教学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三、研究内容
1、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俗话说“打铁还须自身硬”,教师要想学生学好字,必须自身先练好字。课题组将对教师练字作出具体要求。
2、加强写字教学环境的布置。一个良好的写字环境能激发学生字字的兴趣,诱发孩子创造的动机,提高孩子写字的水平。我校将在校内设立书法长廊,书法室,展示全校师生每周练字的情况。
3、把写字教学深入到课堂教学法领域。小学阶段的各科教学都离不开写字,因此,我们将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写字教学。特别是语文学科,更是写字教学的主阵地。
4、开展写字竞赛。为激发师生写字兴趣,形成勤于习字的风气和竞争局面,将开展中青年教师三字比赛、学生优秀作品展览。
5、加强写字教学经验总结。课题组教师每学期上报一份写字教学方面的经验总结;通过课题的研究,逐步向全校辐射,推广成功经验。
具体要求:
对教师的要求:
每周上交一张书法作品;
板书要求正确、规范、美观;
认真备好写字教案;认真批改学生写字作业。
每堂语文课要有写字指导。及时督促纠正学生写字姿势。
其它学科要提高对作业写字质量的要求。
对学生的要求:
一年级:练习用铅笔写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正确,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二年级:继续练习用铅笔写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三年级:能比较熟练地写铅笔字,开始练习用钢笔写字,要求写得正确、端正、有一定速度。
四、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2006、9——2007、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课题研究的目标,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2、调查学生写字状况,研究制约学生写字水平及兴趣的因素。
3、确立实验班,建立学生档案。
4、以小喇叭广播、作业展、写字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写好字的兴趣。
5、加强理论学习,组织参观访问,努力提高教师的实验水平和对开展写字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第二阶段:2007、2——2007、61、在理论指导下具体实施课题研究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修改方案。
2、课题组成员着力于课堂教学的研究,构建写字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小学生写字训练的指导方法,小学生写字能力的检测方法及评价体系。
3、课题组成员着力于课堂教学的研究,构建写字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小学生写字训练的指导方法,小学生写字能力的检测方法及评价体系。
4、开展多样的活动以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形成写字技能,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5、做好课题研究资料的整理。
第三阶段(2007、5~2007、8)
按实验方案进行总结、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论文等。
五、研究方法
调查法、行动研究法。
六、研究的成果
(一)思想观念方面
写字教学由于长时得不到重视,系统介绍写字教学理论的专著也很少,大家都是摸着石子过河,因此在写字教学思想观念上也存在很大误区。通过实践研究,大家对以下几个问题有了更深的思考,并逐步统一了认识。
问题一:只有书法老师才有能力进行写字教学吗?
很多教师不重视写字教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对自己的字缺乏自信,认为写字教学是书法老师的事,自己则无能为力,有意无意地就忽略了对学生写字的指导。在我国,书法有着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人们对书法有着很高的欣赏标准。也许会有人听不懂钢琴曲,但谁都会评论字的好坏。在这样一个文化大背景下,语文老师对自己的字缺乏自信也是很正常的了。再说以前曾经流行什么“扬长避短”,哪个老师还敢轻易露短呢?可毕竟不是所有的写字都是书法。书法是一种艺术,注重的是它的审美功能,而写字仅仅是交流的工具,注重的是它的实用功能。所以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得给自己正确定位,明确自己的职责。新课标明确规定,小学阶段写字教学的总目标是正确、工整,有一定速度。大多数语文老师是完全有能力做到这一点的。所以语文老师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对写字教学有信心。有了信心,你才会大胆地,更加努力地去指导学生写字,而不是回避。
所以,作为一名语文老师,除了平时要勤练字,努力提高自己的书写水平外,增强自信心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老师对写字充满热情,学生才会热爱写字。只有师生都觉得写字是一种快乐,而不是一种负担,写字教学才有希望。
问题二:什么样的字才是好的?
写字教学应该确立一个标准告诉学生什么样的字才是好的,才是美的。学生可以时时以此作为对照,来修正自己的字,让自己的字越来越接近美。没有标准,教师很难评价,也很难做出正确的导向。人人都说学生应该把字写好,但什么样的字才叫“好”?小学阶段写字教学的总要求,就是正确,工整,有一定速度。当然,不同年级还有不同的要求。我们还可以对这个“工整”进行细化。我称它为十六个字要诀。这十六个字是:“空间停匀,左右对称,富有变化,整体协调”。有老师可能会想,你这些理论,学生会懂吗?其实,即使在初学时学生对这些枯燥的理论不太理解也没关系,你只要在讲解例字的时候反复地用这个标准去评析,学生会慢慢地理解,接受,并运用这个标准去分析评判自己的字,知道自己的字哪儿需要改进。这有点类似于我们常说的“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的道理。给学生一个
标准,实际上是教学生学会欣赏,这对学生学习写字是大有益处的。
问题三:学习硬笔写字和毛笔写字的区别在哪里?
很多老师,包括市场上很多硬笔书法教材,受毛笔书法的影响,往往让学生模仿毛笔书法的运笔方法。我认为这是很不科学的。特别是对一年级小朋友来说,用一支铅笔去表现轻重缓急,浓淡变化,这个动作太精细,太微妙了,对他们来说绝对是个高难度动作。硬笔书法由于书写工具性能的限制,线条的粗细变化,墨色的浓淡变化等远远不及毛笔。所以,硬笔写字的基础训练,重点应该放在结体,即“结构法”上。至于线条,要尽量写得干净,平稳,挺拔,而不要忸怩作态,或一味模仿毛笔的线条。我认为硬笔书法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区别于毛笔书法的美学特征。
(二)实践操作方面
问题一:怎样看待精讲多练?
精讲多练是写字教学亘古不变的原则。但很多老师更多的是只练不讲。这是非常错误的。首先,学生在没有指导下练字,不会精益求精,只会不断地重覆自己的错误,巩固自己的缺点;其次,大量的抄写,学生会因为疲劳和厌烦,字越写越差,甚至出现错误。有些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字反而越来越潦草,就是这个原因。这一点,相信很多语文老师都深有体会的。所以教师一定要有方法上的指导。这就是所谓的“精讲”。
那么怎样看待“多练”呢?是不是练得越多越好呢?时代在发展,我们的观念也得与时俱进。我认为写字教学要精讲精练。现在的孩子要学的东西太多了,难道我们还能要求孩子像古时候王献之一样,练完十八缸水吗?再说,写字教学的目的并不是培养书法家。如果我们能先给学生减负,再向学生要质量,也许写字教学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所以写字教学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指导要少讲解,多示范。指导写字不能忽视运笔的训练。要强调一笔一画地写。每一笔的运笔过程,教师要在讲清要领的基础上多做示范。让学生亲眼看到怎样起笔、怎样行笔、怎样收笔;如何提、按、顿、挫;什么叫逆锋,什么叫回锋;轻、重、缓、疾如何把握等。因为书写技法单靠讲,学生是难以理解的。教师在课堂上示范,可用较大的毛笔蘸清水在黑板上写。笔锋的有序运‘行、微妙变化对学生的启迪意义最大,学生也很感兴趣。对学生写不好的宇,老师一示范,学生往往就会写了。此法同样适用于铅笔字和钢笔宇的示范教学。
(2)练写要少而精。指导临写宜“少而精”,切忌滥临、抄帖。每次,陷写以20分钟为宜。写字时间长了,儿童容易疲劳,以至产生敷衍了事的现象。“少而精”的原则既可减轻儿童的负担,又能保证每次练习的效果。儿童能否形成正确的书写技能,并不决定于练习的数量,关键在于每次练习的质量。只有正确的练习才有助于良好技能的形成。不正确的动作重复多次,反而会形成错误的习惯。错误的习惯一旦形成以后要改正就十分困难了。
(3)循序渐进原则。常言道:“字无百日功”。练字是持久战,写字不可能速成。说它能培养人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原因就在这儿。在能力形成的过程中,要经过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过程。学生明确了规律,不等于形成了能力,还需要一个转化训练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行长时间多空间的各种内容和形式的训练活动。采取环环相扣、步步落实的教学措施,促其健康发展。
问题二:怎样体现因材施教?
众所周知,写字教学与其它学科的教学最大的不同是写字与学生的悟性,学生的审美能力息息相关。写字主要靠的是自练自悟,而非教师传授的理论知识。所以加强个别指导,因
材施教非常重要。具体做法是:
(一)课内处理好集体指导和个别指导的关系。光有集体指导,没有个别指导,教师的指导就会缺乏针对性;光有个别指导,没有集体指导,就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写之前,对范字要进行详细地指导,甚至是逐笔范写,逐笔讲解。当你指导学生写好第一个字后,一定要全班巡视一遍,进行个别指导。发现典型的错误写法,就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出示,集体分析讲解。
另外,全班同学写字速度相差很大。同样的字,写得快的,可能半节课就写好了,写得慢的,可能一节课还写不完。写完的同学无事可干,纪律就难以管理。还没写好的同学也开始三心二意。对此,可以请那些提早写好的优秀的学生当小老师,去监督另一位没写完的小朋友,包括纠正他的写字姿势,检查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等等。这样既促进了那些写得快的同学努力把字写好,又使那些写得慢的同学没有机会草草应付。
(二)课外做好培养书法特长生和辅导写字后进生的工作。一方面,当你发现在写字方面特别有灵性的,领悟特别快的学生,应对他提出更高的要求,每天可以布置少量的书写作业,并鼓励他积极参加书法兴趣小组。
另一方面,对写字特别差的学生你要分析具体原因,采取不同的措施。例如,实验班上三位学生字写得特别差。后来教师通过观察分析,发现一名学生的字,主要是转折处没有写好。所有的转折处他都不停顿,一律写成圆角。难怪字都软弱无力。另一名学生,主要原因在于写字时看一笔,写一笔,有时甚至是眼睛看着黑板,手却在不停地写,难怪写出来的字头脚分家,张牙舞爪。还有一位学生,是因为握笔姿势不对,所以写出来的字笔画特别粗。对这些学生教师都对症下药,效果非常明显。
问题三:如何保证写字教学的时间?
由于课业负担逐渐加重,写字教学在时间上得不到保障。随着年级的升高,写字教学渐渐被挤出了课堂,几乎成了课外作业的代名词。学生的字随着年级的升高,质量反而有下降的趋势。这种现象是值得大家深思的。语文课堂要为写字教学留出一片空间。写字教学不仅仅是写字课的责任,更是每一堂语文课的责任。语文课要努力扭转目前只说不写的局面。写字教学要像春雨入土一般渗透到每一堂语文课中。其实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比如识记生字时,带他们把难写的字认认真真写一遍;理解词语时,要求孩子们把近义词或反义词端端正正写在旁边;感悟课文时,先写后说,好的词语,好的句子还要大家共享,摘录在书上。这样做既加深了理解,又积累了词句,还训练了书写。真可谓一举多得。如此这般,课堂才会在动静交替中体现出和谐的节奏美,一会儿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一会儿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而不再是小手林立,声音此起彼伏的虚假繁荣。
通过本课题研究,学生学习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学生的执笔方法与写字姿势的正确率由原来的25%上升到期93%,写字的合格率上升到来96%,优秀率达到54%,同时学生通过练字,整体素质得到了一定提高,逐步形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审美素养得到了提高,意志品质得到了锻炼。有20多人次在各级各类书法比赛中获奖,有的在《书法教育》上发表,其中赵文晴同学还举办了个人书法展,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教师的书写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家踊跃参加各类书法比赛,其中张芳,王秀虹,朱小平,马坚老师在钢笔字和粉笔字比赛中取得了好成绩。其书法作品还在校内进行展出,其中马坚老师还举办了个人书法展,获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老师们还认真总结写字教学经验,积极撰写论文,其中朱小平的写字论文《让语文课堂飘满墨香》参加了绍兴市写字教学经验交流。过仲英老师和朱小平老师分别获得省优秀指导老师一、三等奖。
七、研究体会
虽然课题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探索,如写字教学的评价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效率,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将研究成果推广运用,覆盖面更大一些,是本课题需要继续研究和解决的根本问题。
参考文献:
庄义友,熊贤汉:《汉字与书法艺术》: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版;
王元建:《书法与书法欣赏》,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版;
浙江书法网http:///
中国书法教育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工作探索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工作探索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大学一毕业就离开了家乡,从遥远的东北来到我们**六中工作。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唯恐自己教不好,学生不满意。但是,三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指导下,特别是老教师的关心和帮助下,自己刻苦钻研教材,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方法,取得较好成绩。现把自己的做法和体会向领导老师汇报如下:
一、学会怎样与学生沟通
我们都知道,师生沟通和交流过程中,如果教师不注意方式方法,会无意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和感情,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必然僵化,那么教师无论有怎样的良好用心,学生也不会接受你,并从内心深处对你产生很大的抵触感。要想与学生很好的沟通,我有意识地改变与学生沟通的方式与方法,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平等与换位思考
说到平等,实际上师生间本来就是平等的,教师关爱学生,学生也尊重教师,而谈话之间的平等就更重要了。最好能以朋友的身份使学生能倾诉苦恼,教师才能尽可能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方法,我解决了不少学生的思想问题。当然,这种朋友关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出来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与学生交往建立起来的。这种方法的效果还是不错的,针对每个不同的学生,我首先都是让学生感到平等,让学生感到老师并不是一味的批评、说教,而是真正的想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五班有位姓王的男生,他的日常行为并没有太多的不对,只是很少和同学进行交流,并且该生的服装也不同于其他同学,很少穿校服,很少参与集体活动。一开始时,我也曾试过要严格的说教,甚至用学校的校规校纪进行处罚,但这些方法收效不大,没有真正的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如果太过激,有可能对学生产生一定的伤害,但经过一段时间的上课和课下的接触,师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和谐,朋友式的沟通也很平常,我想教育的时机已经成熟,所以在有一天正巧单独和他相处的时候,对他的一些日常行为进行一些沟通,并说明如果老师处在他这个年龄,作为一个学生,将会做什么,怎么做,怎么才是首要的任务。经过这种平等的朋友间的交流,他规范了自己的行为,而且学习成绩也有了一定的提高。通过这种方法,陆续的解决了其他一些同学的思想问题,我想每个学生并不是不想和学生、老师交流,从他们心底还是希望进行这种沟通。
(二)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
其实一个班集体就是一个大家庭。家庭之间应该是充满爱的。一个班也是如此,在平时的教学中,作为老师,要关爱每一位学生。不光是对成绩好的学生,对后进生更需要加倍关怀,使其感到,这个任课教师,这个班集体有爱,这种爱的存在也许会变成后进生成长的动力。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爱是一种神奇的动力,去自觉的地、主动地沿着老师指的方向前进。只有教师给学生以真挚的爱,给学生以亲近感、信任感、期望感,学生才会对老师产生依恋仰慕的心理,才能向教师敞开内心世界,我们才能对症下药,收到应有的效果。因此,教师必须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情理结合,才会产生动情效应,才会有收获。
例如,六班有位女生,平时很爱动,也愿意和外班的其他女生在一起玩。所以对自己的要求不是很严格,成绩也比较差,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我发现她还是很聪明的,也有上进心,只是爱玩,所以,我时常找她谈话,多以鼓励为主,增强她学习的兴趣。现在她的数学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二、认真备课
我们都知道,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作为一名新教师,备课中更要作到精细。第一,将课堂的每一环节,甚至是每一细节,都要考虑周全。如学习目标、自学测试、释疑点拨、当堂作业等;第二,分层次备课,即让基础好的学生“吃不了,兜着走”——给他们留一些有思考性的问题,作为课堂内容的延伸;让基础相对差一点的学生“吃的香,不肯走”——让他们在简单的题目里找回自信心,拥有成就感;第三,与其他老师共同研究探讨,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及时总结经验;第四,二次、三次备课,通过加强备课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三、重视课堂教学
1、培养信心,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和支持。不要吝啬赞美的语言,促使学生以积极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
2、角色扮演。记得有一次,我看到有两三个后进生围在一位中等生的周围听他讲题,我上前问他们讨论什么问题?需不需要我的帮忙?我意外的是,那两三位后进生竟然都希望由那位同学为他们讲解,后来我问他们原因,回答是:学生也有他们自己的学习数学语言,有时候,同学之间比师生之间更容易沟通,他们的讲解比教师的讲解更容易理解。受此启发,我采用让学生在课堂上当小老师来讲解一个题目或知识点。在此过程中,允许其他同学提问,同一个题有多个解法,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办法。在交流中互相学习,而不是教师一讲到底,剥夺学生的学习探索机会,这样一来,每个同学都会充分准备,生怕自己表达不清,或者是表达不好而字斟句酌,反复
练习,表现出色的同学鼓励他们,这样的活动虽然组织起来要花费一些精力,但效果很好。
3、设计情境,在讲解“证明的必要性”这一知识点时,我用这样一个教学情境:用一根足够长的绳子沿赤道缠一周,若把绳子放长1m,问此时绳子和地球间的缝隙是能让一头大象钻过还是只能让一只老鼠钻过?顿时,课堂上讨论开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来交流的欲望。
4、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首先,让学生明确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这是上好一节课的舵,如果教学目标把握不好,就会降低一节课的效率。然后分组由学生自己来解决,再由学生一个个展现本组的研究成果。与同学们共同交流,学生把自己看成是课堂的主人,每个同学都争先恐后地解决问题。课堂上,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多动口、多尝试、敢于想像,敢于大胆质疑,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挑战权威。学生在宽松、民主、平等地课堂氛围中生活成长。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在融洽地师生关系中学习,尝试体验创造的快乐,养成一种乐观向上、主动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5、当堂检测,课堂上学习一直像竞赛考试一样紧张自学后,要检测自学效果,把学生做错的题集中后,让会的学生更正,然后大家讨论弄懂为什么,最后学生当堂完成作业。
四、充分利用错题本
通过批改学生作业,找出问题,建立错题档案,让学生建立错题本。并且充分利用。将每一次学生出现的问题集中讲,个别出问题个别讲。让每个学生都能做到日日清,周周清。
五、个别辅导,全面提高学生成绩
通过转变后进生,形成一个浓郁的学习气氛,转变一名差生与培养一名尖子生同样重要。优生带后进生,实行“兵教兵”,并且验收成绩。对后进生有帮助,对优生也有促进,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对教师说过一句格言:“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把差生看死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的变化,他们也会发展变化,即使不成为瓦特、牛顿、爱迪生,也要把他们塑造成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同时,注重优生培养,通过师生共同努力,省数学竞赛中我区初三过100分共11人,其中我校占7人,孙风萧同学获全区初三级部第一名,包含初四在内是全区第三名。我相信,通过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完全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把握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六、注重教学反思
诚然,上好一节课重要,但无论怎样的课,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要懂得反思,比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偏差与不足,是否和我的引导思路明确有关?……反思让我在失败中前进,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做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向老教师学习,需要自己不断探索,不断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对老师要求越来越高,我们要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注入新理念,探索新方法,使我们的教学更适应社会的发展。
我深深感受到正是在区教育局和学校领导的关怀和正确指导下,在**六中这个大熔炉里,自己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我再次感谢领导对我的关怀和培养,感谢各位老师对我的帮助和支持。同时,我将一如既往,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为**六中更加辉煌的明天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谢谢大家。
第四篇:新课程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索与实践
新课程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索与实践
【摘 要】 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广大教师在实践中努力探索的课题。在目前的环境下,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定位问题、观念问题、学情问题等等,都从各个方面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人针对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一些常见问题,结合新课程下有效教学的理论,分析归纳了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因素,论述了个人对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的理解,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
本文所展开的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实质上就是要力图唤起教师重建课堂生活的热情,以实现由“传统课堂”到“有效课堂”的教学转型,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和生命价值不断升华的目的。【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有效性
信息技术教学存在两方面的共性问题。一是教师问题:主要表现为基本功不扎实、语言表达不规范、信息素养水平不高等,导致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降低,以致课堂教学失控。二是学生问题:学生的基础不均衡,对知识点掌握能力任务完成的差异性很大; 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存在认识偏差,心思不在课堂,热衷于玩游戏;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结互助的精神;
基于上述问题及成因,笔者结合自己日常教学工作对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精心准备,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我认为在教学准备阶段,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教材的解读及教学目标的确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学的成效。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做好两备一确定。也就是备学生、备教材和确定教学目标,才能在课堂上出现有效性教学的良好局面。
1、备学生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知识的外部传递过程,而是学生基于自身原有经验与知识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因为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殊性,一个班集体里学生的起点各不相同。因此,了解学生是开展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要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是否已经具备学习新知识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操作技能。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将各阶段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接受能力、学习态度、知识基础、理解能力、知识水平等因素考虑进去,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心中有数,目中有人。比如Excel排序及建立图表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力争让学生在原有的Excel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能从另一个高度学会根据问题解决的需要恰当地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从而挖掘出新的信息,给解决问题提供借鉴;重点是如何根据需要,将表格数据转化为相应的图表信息;难点是如何将Excel数据转换成图表。在备课时我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差异,可能会碰到学生会排序,但是排序后创建图表总是不正确的情况。所以,我在设计任务的时候考虑到这一点,基础差的就让他完成排序,基础好的让他完成创建图表。这样,所有的学生如果都完成任务,都会有成就感,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2、备教材
教材是落实新课程标准、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要上好一堂课,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钻研教材、准确地解读教材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钻研主要有4个步骤:“读”(阅读教材)、“查”(查询资料)、“研”(分析教材)、“定”(确定目标、重难点和关键)。有时教师不太重视,觉得中学教材自己完全可以驾驭,于是就可能忽略一些非常重要的东西。
教师对教材解读准确到位,对教材的教学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旧知识的迁移程度、新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都要了如指掌,吃透知识在各单元、章节乃至整册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教学工作开展起来教师才能胸有成竹,融会贯通教授相关知识技能,从而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
3、确定目标
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材,确定每一节课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教学目标要准确、具体,既不能随意拔高要求也不能任意降低标准,使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可操作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特点以及学生情况,确定一节课侧重于某一方面的教学目标。
二、提高教师素质,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教师不但是课堂教学的总设计者,而且还是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的道德素养、知识水平、业务能力,一言一行都将对教学产生巨大影响。具备现代教育观念、具有驾御课堂的教学能力和强烈的责任心,是教师能够有效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信息技术是一门日新月异发展很快的学习课目。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广阔的要求。上好这门课,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比以前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需要教师不断地关注、学习和研究新知识、新问题。这种不断学习的压力和挑战是巨大的;另一方面选修课存在很大的弹性,更需要授课教师不断自我地学习、自我更新。
三、恰当的教学策略,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
1、组织上课进入状态
开始组织上课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教师不重视这一环节,随随便便地开始讲课,而不管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否已进入安心、准备接受状态。师生问好本是用于组织全班同学进入上课的一个手段,但教师们往往很不情愿或没有认识其作用,流于形式。做好这一点的要点是眼神(环视、扫视)、表情(微笑、严肃)、语气(坚定、激昂)、语音(响亮、稳重)。细节注意事项和技巧很多,不能一一说明,以全体学生进入学习准备状态,纪律良好为判断依据。
2、设置情境引导探究
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在教学情境的创设时,教师要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基点,合理选择情境素材;要以激活知识、技能为支点,精心设计情境过程;要以积淀学生信息素养为重点,作为创设情境的目标。
在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的图片合成教学中,笔者通过周正龙的老虎图片与原图对比,让学生领略图片合成的强大功能,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把两张原图合成老虎图片要通过哪些具体操作才能实现,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通过上述情境的设置,学生的求知欲被进一步激发,能够以较好的状态进行自主与探究。
3、任务驱动小组合作
教学任务是知识与技能的载体。通过它可以有效组织教学、达成教学目标,并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思维和合作意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重操作性的特点为教师设计教学任务提供了素材,也为教师实施任务驱动提供了依据。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关键是任务设计,以使其适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任务设计还应体现教学重点、难点,并分解成具有一定联系、一定难度梯度的小任务,体现学生在任务中的分工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需要遵循以下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并引进评价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小组成员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4、合理预设引导生成预设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备课。生成是指教学过程中有新资源生成,也有过程状态的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缺一不可。只有预设,没有生成,课堂就成了教师的表演舞台,学生是观众;只有生成没有预设,让学生自导自演,会造成教学目标难以落实。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或回答不周到,或理解模糊,或没有深入挖掘。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引导,帮助学生拓展思路、调整方向、引导深化,把学生引进“最近发展区”,促使学生深层次思考,不断引发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和互动,推动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四、合理评价,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推动
信息技术课程最大特点是操作性强,学生的许多操作可转换成成果或作品。例如,图像素材处理、动画制作、网页制作等内容的任务操作,其结果完全能以作品形式进行存放。在下课前利用几分钟时间,通过网络教室平台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评价。
评价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之一。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作品展示是教师进行评价的最佳平台。在学生展示作品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评价作品的优缺点,再让其他学生根据该生所发表的评论,谈谈自己的感受,发表不同的看法。遵循多元化、公平性、激励性原则,尽可能地把学生的成果客观、公正地评价出来。通过这个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同时拓宽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交往的渠道。
一节课结束,给予学生所完成任务及时的评价,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也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信息技能掌握情况、信息素养、自主创新能力、协作能力有个清醒的认识,并做及时的反思、总结,同时,也在相互的交流与评价中锻炼了能力,弥补了不足。在当前新课标下,课堂教学评价己不仅是放在学会知识上,而且更加注重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所以在对学生信息技术知识进行评价时,我们更注重对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评价。
五、总结反思,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补充
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是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还要对本节课进行小结,还要进行教学反思活动,总结本节课的得与失,为以后更好的教学打下基础。在设计课堂小结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切忌走过场。不能按照“板书”单纯的复述一遍,要有目标性、针对性,应抓住最本质最主要的内容,突出重点,把所教知识浓缩提炼,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还应该及时提出知识的拓展和延伸,留给学生思考、探究的空间。
2、不能包办代替。课堂小结时教师绝对不能泛泛而谈,而是要有必要的点拨,要放开让学生自己来总结归纳,将所学知识默化、内化,将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这样,不但能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能看出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3、避免格式化。课堂小结不能有固定的模式或老生常谈,必须针对教学的不同内容和学生特点,选用恰当的形式和方法,充满情趣和创意地把知识升华。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的教师关心学习操作的结果,而忽视了对教学过程的关注与引导;有的教师拼命追求学科技术与技巧的传授,而忽略了该学科教学的内在规律,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及认知规律,造成学生机械学习与无趣学习,从而降低了教学效率。这些问题仍需广大信息技术教师进一步探索与研究,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从而更好的适应新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 成尚荣 《课程•教材•教法》 2004年第7期
[2] 郭思乐 《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初探》 2006.6 [3]《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 教育部 2000年.月 [4] 余文森 《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 《名师开讲》 2007.5 [5]姚春霞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7]余文森 《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 教育发展研究,2007.7 [8]何云峰 《有效: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 教学与管理,2007.5
第五篇: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从2003年 9月起,我们县的小学、初中起始年级继续整体进入新课程改革的实验。为了实验推进的规范、有效,市教育局推出了2004—2005学年第一学期《吴江市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意见》。该意见提出:“本学期要紧紧围绕“有效教学”的主题,上下联动,求真务实,提高实验的有效性”。事实上目前的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的很累,学生学的很苦,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因此如何使我们的教师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或技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特别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现今,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之时,讨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本文基于这样的背景,对相关领域的做了一些初步的思考。
一、发展效益量化,是课堂教学有效性首先关注的。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以后,大家普遍的认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在课堂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如程序教学、课堂观察系统、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分析、教学效能核定的指标体系以及教学行为——结果变量等。那么现在大家公认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什么特征呢?
1、课堂是关照学生的生活世界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学生的生活世界是指学生全部的生活,得以展开的背景和种种可能性。“生活世界”是教育之所以能够促进学生个体多种品质生成的奥妙蕴藏的处所。
2、课堂是给予学生先进文化浸染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全面地关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乐园,所以要善于营造一种追求真理、崇尚学问的精神氛围,让学生在这样一种精神氛围之中接受文化的洗礼和熏染。
3、课堂是培养学生灵性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教学重视教学过程的探索性,重视教学中的师生的交往与对话。有效的课堂不是机械的生产一些整齐划一的脑袋,他培养的学生是鲜活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才。
在思考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关注下面的一些内容。
1、课堂教学有效性关注学生全方位的素质的发展
在我们的课堂里要关注学生的全面的发展。这粗看好象是属于理念层面的东西,其实只有拥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我们的教师才会“目中有人”,只有这样,他的教学的定位是高屋建瓴的,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老师才会有“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我们培养的学生是全人发展的学生,而不是某一方面(如智育)或某一学科(如语文、数学等)的发展。我们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虽然我们现在的课堂是分科的课堂。
2、课堂教学有效性必定要关注师生双方的教学效益
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套酆峡悸堑慕峁K煌诠こУゴ康纳б妫膊煌耆韧诨ㄗ钌俚氖奔淙〉米畲蟮男ЧK惺钡淖叛凼且缘模乔币颇模侨笪锵肝奚摹?BR>
3、课堂教学有效性更多地关注量化
课堂教学的目标尽可能的具体,以便于检验教师的工作效益。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要兼顾暂时的量化和长久的效益所产生的积淀。
二、重教学过程,课堂教学有效性达成的四个抓手。
研究新的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主要致力于使我们的课堂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既如何使我们的课堂要变活、变大、变新。为此,我们认为应该主要做好:
1.在课堂上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新课程改革进行中的今天,大家一致认为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是最好的方式。但我个人认为,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对于学生的有效学习也显得很重要。特别是对于效能的检测纬度上,它可能更有实际的意义。我们是否可以把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重点把知识、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方法整合成新知识结构。在两种方法的选择上重点把握教学的目标和进度、思维的扩散和收敛,训练的密度和质量等。
2.在课堂上激活学生原先的经验
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课程要素的整合要有效的唤醒了学生沉睡的经验,并使其兴奋和活跃起来。在教师的积极的引导下,学生要按教学需求主动地进行有效经验的改组和改造,生成性的内容要有效的为落实预设目标服务。所以要造成课堂教学的有效,激活学生以前的学习经验是很关键的。
3.在课堂上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体验,一般来源于强烈的认知冲突,并在亲历性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获得体验。不断的强化和拓展学习体验,有利于为后续学习积累新的经验。同时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疏通必要的信息通道,使教学更加开放和对话,同时也使学生的能在信息背景下进行思维的加工,形成新的思维的成果。学习体验和信息意识的形成也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完成的必要手段。
4.在课堂上发展学生的主体价值观
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在我们许多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应该强化学生的个性化的体验。引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进行有效的、民主的对话,在沙龙式的课堂思辨中擦出创新的火花,在有价值的课堂论辩中使学生成为有自己思想的学生。
三、重方法的选择,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顺利完成。
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中不仅涉及到课堂上的知识的传递,技能的形成,而且关系到课堂教学思想、课堂教学态度、课堂教学情感等诸多方面。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广大教师在实践中努力探索的课题。其实,课堂上发生的教学低效问题,大多不是学生引起的,而恰恰是教师的不适当的设计或者不适当的引导而形成的。为此,我们不妨可以采用下面的方法进行有关的探索。
(一)保持学生持续的新鲜感和良好的学习状态
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学生与特定的教学环境都存在着一种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动态关系,学生的各种认知、动机、态度、情感等都是在特定的学习境遇中产生的。因而,促使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和持续的新鲜感是最好策略,具体说来,就是采取积极的态度肯定学生,激励学生,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课堂上被提问的学生回答不出时,应该想到这是学生对某学科的某一部分知识点没有内化为内在知识结构的组成部分,需要教师重新解释一下,教师绝对不要露出任何不满,甚至连一声无可奈何的否定声都不应发出。越是对理解力差、成绩不好的学生,越要考虑让他回答那些力所能及的问题,以此不断增强他的对学习的成功感,尊重、维护他在课堂学习中应享有的平等地位。在课堂上,教师应与每一位学生进行个人的、积极的对话与交流,针对其作业内容、完成质量等说一些鼓励的话。教师的一个点头或一个微笑,一句赞赏的话,一声亲切、热情的指导,都会激起学生的学习的欲望。遇有学生和自己对立时,要有足够的耐心。教师会意的一个姿势,一个眼神,或静默几秒钟,往往就可抑制顽皮学生的对立情绪。
(二)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中始终热情的干预
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教师应充分的了解和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即理解和关注学生如何学习和学到了什么。在具体的课堂中我们要留意:
1、当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或者课堂教学结束后,学生都应该完成某一任务时,教师不能对它草率地瞧一眼,随便来个评价就草草了事。在语文或者外语课上,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或交际能力的训练完成后,教师应从完成的质量角度予以评价,对完成的方法或技巧加以指点。这一点,我想很多的老师都给予忽视了,认为学生的答案千变万化。要适时的和学生交流结果的形成过程,以利于学生以后碰到类似的问题能有效的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和技能。
2、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教师要强化学生的自觉学习意识。皮亚杰认为,外在语言知识的内化是一个心理调节过程,应该鼓励这种调节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内化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要鼓励学生用一种有意义的方式,将内在的知识演化为新的信息。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要让学生强化这种内化的意识,以形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和意识。
3、教师要选择合适的训练方式,使学生的能力训练具有实效性。有的老师认为,对于课堂的有效教学,有时最简单的训练往往是最有效的。有一位老师执教的《海洋——21世纪的希望》。课伊始,让学生分组重复读第二自然段中的“海洋给人类提供„„”,直奔主题。接着,板书:从前,人们热爱海洋,是因为();指名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表述,多名学生交流后,让学生一起说一说,再让学生同桌之间互说,再指名说,让学生在反复说中掌握课文内容,积累文本语言。再继续板书:从前,人们热爱海洋,是因为();人们敬畏海洋,是因为()。还是按上面的方法让学生充分的说,最后,让学生把第一次和第二次说的连起来说一说。再继续板书:从前,人们热爱海洋,是因为();人们敬畏海洋,是因为()。现在,人们热爱海洋,是因为()。要求学生用一句话表述。再继续板书:从前,人们热爱海洋,是因为();人们敬畏海洋,是因为()。现在,人们热爱海洋,是因为()。之所以说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是因为()。这一环节花时较多,每一点都要让学生先做准备,再指名学生说,再让学生一起说,最后让学生连起来说,一步一步落实得非常扎实,层层推进,以少聚多。一堂课下来,学生始终热情的参与,师生形成了良好的互动。这样的语文课堂是非常有效的语文课。
(三)在课堂上的民主管理、有效监控和积极维持 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要使我们的课堂取得明显的成效,就要求我们作为学生学习道路的引路人的教师采取一些充满智慧、充满民主的管理、监控方式,以达到吸引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很好的达成。1、民主的教学过程全程管理。
采取什么方法,以什么教育思想为指导来管理学科的课堂教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一个具有民主的、先进的教学理念的老师一定会在课的开始阶段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管理好的。当然,在现在的课堂上你不能排除学生的恶作剧的开演。我们不妨先来看看这样一个案例:
美丽的恶作剧
下午我有两节语文课。第一节课我讲试卷,在黑板上写了很多的板书。
第二节马上就要上了,我刚走到教室门口,就看见屋里唧唧喳喳的说笑,看看每一个学生脸上那丰富的表情,我知道准是有什么可笑的事;不料当我走进教室时,顿时笑声四起,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诧异之际,扭头看黑板,只见上节课板书没有被擦净,剩下的一些字连起来,可以念成:“威胁 阿 康”、“斩 康 绅士”。哦,明白了,有学生搞恶作剧。上节课我写了很多字在黑板上(生字里有“威胁”“绅士”“康”是我比较“健康”和“慷慨”的“慷”的时候写的,“斩钉截铁”取了一个字),有人“断章取义”,擦黑板时,故意留下这几个字。谁弄的?我扫视了一眼,哈哈,准是那个笑得很拘谨的男生王津津。
怎么办?由此打住,还是„„?
“呵呵,谁写的?”
大家哄堂大笑。有人说是王津津。
“哈哈,威胁我?谁敢威胁我?”我装腔作势道。
“好了,谁先威胁我一次?有没有敢的?”
“我先来威胁你一次”说话的是个男生,“要是我今年考不好,康老师你小心下学期我缠着你给我补课!”
哈哈„„我也笑了。
“我来,康老师,下次再来了稿费,要是不请客,我可是要抢的,是不是同学们?”
呵呵,还带煽动的呢,我连忙承诺:“下次请大家吃花生、瓜子。”
“那么威胁的意思是什么呢?谁说说。”
“就是吓唬别人,让别人去做人家不愿意做的事情”
“就是利用自己的势力,让对方去做一件事。”
“就是胁迫别人”
„„学生一口气说了很多。
“大家说的不错!”
我故意把“斩康绅士”的斩用身体挡住,“请同学们念这几个字!”
“康绅士!”
“哈哈,你们夸我是绅士,这个我愿意听,再说一遍!”
“康绅士!”
“我绅士吗?我哪里绅士?你知道什么是绅士风度吗?
“绅士风度是说一个人有修养。”
“绅士风度是说人举止文明。”
“绅士风度是说一个人潇洒。”
“谢谢你们夸奖我啊,我好好高兴呀!”
哈哈„„笑声掩盖了上课铃声。
“这样你们用上‘斩’‘康’‘绅士’这几个字说几句话怎么样?谁先来?
“话说民国某年,一位姓康的刀斧手,在菜市口斩了一位无恶不作的绅士”
“你这么一说,还有点说评书的味道。”
“我来,康老师斩钉截铁地说:‘我是绅士!’”
“啊?我什么时候这么斩钉截铁过?再来”
“推出去斩了,康大人一声令下,绅士人头落地!”
“别光说这个,换换!”
“我说,我先斩后奏,在康老师安排劳动任务前就干完,我是不是有绅士风度呀?”
哈哈„„大家都笑了。
我拿起一支粉笔,在那两行字的后面添了几个字:
“威胁阿康是可以的”“斩康绅士是没有人上课的”
哈哈„„
“我们接着上课!”
“起立!老师好!”
这是一则发生在课堂上的真实的案例,教师对于这个环节的处理是诗意的。教师充分利用了这些生成性的东西,很好的对学生进行了教育,把一桩令其他老师头疼的恶作剧处理的如此美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当然课的进行过程是一堂课的关键内容,而学生又往往在保持注意二十分钟左右开始出现“魂不守舍”现象。教师要以自己高超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手段有效管理课堂,让学生的良好状态保持到下课铃响。在课的结束过程,我们要使自己的课堂不仅结构完整,而且含有不尽之意、韵外之致,促进学生对下一次课的热情和积极性。2、有效的教学过程持续监控。
在课堂的进程中,当给学生提了问题或者布置作业后,如笔头练习、口头语言的交际练习等,就意味着监控开始了。并非所有学生都能立即按教师要求去做,此时有效的持续的监控显得很及时和重要。我们的老师要深入到学生中间,及时帮助他们完成作业,或个别提醒某些学生的不良举动,就会变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为心理合作,也使大多数学生的练习和作业顺利进行。另外,部分性格内向或胆小的学生,有问题也不会当众举手提问,而教师走到他们的身边时,他们有时却会向老师则大胆求教。走到学生之间,走进他们的心灵,倾听他们对于问题的看法,还可以使老师能从几个学生出现相同错误的情况中了解学生理解上、运用上存在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从而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所以对教学过程的持续、有效的监控是提高整个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3、长久的教学过程情绪维持。
积极的维持学生的高涨学习情绪,是所有学科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我们现在倡导利用现代媒体,就能够使学生积极地将课堂上抽象的知识和学生生动的交际环境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倍增。同时我们的老师也要学会适时地变换练习方式,能让学生感到用这样的方式学习不累,学习不烦。当我们看到学生作业的优点时,要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这样会增进师生间情感,有益于学生素质,特别是学生言语交际能力的提高。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反应和参与热情的是否高涨。
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崇尚很强的教学文化内涵,我们认为,只有我们不懈的追求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最后才会突围,才会形成探究、合作、对话的课堂教学文化。因为哈葛利斯讲到合作教学文化的特点时指出:精神支持、增进效率、改善效能、不断改进是合作教学文化层面的基本特点。而对于对话文化的形成,保罗.弗莱雷也认为:“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新课程改革追求一种主体间的平等互换的对话语境,期待着师生真正达到“面对面、心与心”的交流。教学对话文化的形成需要营造一种公共话语空间和人文情境,要形成有效的、民主的、和谐的共同言说和互相倾听的局面。所以我们在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时,不得不对这些层面作些深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