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学创新课堂的教学美(改)
数学创新课堂的教学美
刘云飞
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学艺术是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的确,课堂教学不仅是学生探求知识、追求真理的阵地,更应是一门高雅而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一节成功的数学课就像一部引人入胜的戏剧,教师丰富的表情,跌宕起伏的连珠妙语及扣人心弦的悬念与学生会心的欢笑、积极的思维、热烈的讨论,构成的学生与教学内容,教师与教学内容,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和谐状态,便是课堂教学美。如何创设出课堂教学美,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吸取数学知识,培养创新能力的同时享受美的熏陶呢?
一、教师必须具备师德美
教师高度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对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的忠诚,对学生无私的爱心,广博的知识,以及崇高的人格魅力就是师德美。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师德美往往能让学生自然地喜欢与尊敬,而对教师的喜爱往往又会迁移到所学的学科,特别是数学这样一门常被人认为是枯燥无味的学科,教师的师德美显得尤其重要,教师如能在开始时赢得学生的认可与尊重,从而使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数学的教学可以说就成功了一半,这实质上也是学生对教师情感积极回报,师德美将转化成学生与教师的和谐美。
二、采用富有美感的教学语言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言语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他认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在课堂脑力劳动的效率”,而数学教师的语言美应具备以下特性:
1科学性
任何美的语文都以科学性为前提。数学教师语言科学性的基本要求是准确而规范。准确就是指正确地使用数学概念,科学地进行判断,合科逻辑地推理,规范除遵
守普通话的规范化外,还应遵守学用规范。
2、情感性
数学领域中的优秀成果,是数学家们孜孜探索的结果,是数学世界的美和数学家人格美的生动毕视,而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往今来涌现了大批的数学家,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教师应抓住讲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如:学习勾股定理时,介绍勾股定理的“弦图”证明比其它国家早近九百年,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如向学生介绍我国大数学家陈景润“文化大革命”年代,被造反派批斗时仍专心于数学演算只身攀登数学高峰的故事,这些故事将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在学习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长。
3、形象性
形象的语言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深奥的理论通俗化,中学阶段学生具备了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但逻辑思维能力还较欠缺,对于那些较抽象的数学知识较难掌握,这就需要教师在使用多媒体电教学等的同时,辅以形象化语言引导思维,化难为易。
如:在初一几何入门阶段,讲解“直线”的概念,很多学生对直线“无大小,粗细、两边可无限延伸”觉得很难理解,这时教师用直线就象是“孙悟空的金箍棒”可大、可小、可长、可短,如你自己的意愿,这样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形象地描述了直线的性质。又如极限的概念是教学的难点,若用学生熟知的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极限的定义,突破这个难点。在极限概念给出后,用“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来描述,不仅能使学生用更开阔的眼光、更高的观点来理解极限,而且还是一种妙不可言的美学欣赏。
三、充分挖掘数学美
数学之所以成为一门深受学生欢迎的学科,与数学本身内在的美有密切的关系。
严密的推理,广阔的思维空间,美丽的几何图形,构成了课堂教学的数学美。数学美,不但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知识的理解。尺之锤,日取其半,永世不竭”来引入,再借助于多媒体演示其变化趋势,则能有因此,数学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充分挖掘教学中的数学美。
如:给学生上第一节数学课时,教师给学生的一道数学题:一棵树上九只鸟,用枪打死了一只,树上还有几只?学生的答案中从零只到九只都有,教师一一肯定学生的答案的同时,再添上适当条件,补充学生答案中的不足之处。如此广阔的思维空间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领学生走进了神奇的数学殿堂。
又如:学习圆锥曲线,当学生知道这几种曲线可以通过平面截圆锥而得,开始觉得不可思议,后来为数学世界的这种和谐与美丽折服,联系到它们的方程都是对称的二次式,既有圆锥曲线的优美,又有数形结合的风采,既有二次型的数学底蕴,更有描摹天体运动的功能,这可把数学的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结合达到美妙的程度。
再如:讲完圆与四边形的关系时,让学生构思用圆孤在长方形的广场上设计花辅,开放的题型,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几何图形和谐美,极大刺激了学生创造美的欲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描绘出各个富有个性与美感的几何图形。这样既巩固了圆与多边形的关系,使学生明白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参与了美的创造,更体验了成功的喜悦,也是我们追求美的最高境界。
总之,在创新课堂教学这门艺术中,教师、学生、教材、环境所构成的和谐的生态系统美无处不在,只要用心去探求,我们的课堂会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江西省安远县重石中学 刘云飞
第二篇: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
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
摘要:
我们农村小学教师务必通过自己教学方式的改变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把“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研究性素材”,将“知识巩固”与“应用研究”整体优化,由“传道授业”向“激励求知”转换,让“自主探索”取代“言传身教”,使“小组研究”与“个体研究”优势互补,使数学教学真正呈现出一种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正文: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务必领会这一课改精神,在课堂上通过自己教学方式的改变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使数学教学真正呈现出一种应有的生机和活力,从而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即在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上,从被动接受结论转变为主动地建构知识;在教学活动形式上,从封闭式的教学转变为开放式的教学。下面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谈几点体会。
一、把“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研究性素材”
在教学实践中,农村教师大多不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习惯于照本宣科,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完全置之不理。心理学家认为对教学影响最大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知识基础,将教材中阐述性的内容创造性组成有利于学生探索发现的研究性材料,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活动中。
例如,在《年月日》的教学中,我考虑到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已经知道了“年月日”的许多知识。于是,我就先让学生说说已经了解的“年月日”的知识,这样学生已经清楚的知识就可以不讲,模糊有争议的知识就让学生讨论解 决,未知的内容就师生共同重点研究。学生经过讨论、辩论把模糊的认识澄清以后,再让学生自由观察年历表,以“你又发现了什么?”来组织学生研究未知的内容,引导学生在合作中探索,在交流中发现。这样教学强化了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数学问题、分析数学问题的意义,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将“知识巩固”与“应用研究”整体优化
传统的巩固练习题,在解答过程中,往往有固定的现成的模式可循,靠死记硬背、机械模仿就可能找到问题的答案。针对这种极端的情况,我就在巩固练习时增加设计一些数学开放题,让学生把课堂学习的成果应用于生活实际,在手、脑并用的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例如《圆的面积》的巩固练习,传统的练习只是根据数据进行有关面积的计算。我在此基础上,又设计了“围一块面积最大的活动场地”的实践活动。
课前为每位学生提供一根长12米的绳子。课上要求学生四人组成一个活动小组用这根绳子在教室外面的空地上围一块面积最大的活动场地。活动时学生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储备,积极开展智力活动,从多角度用多种思维方法(如联想、猜想、直觉等等)进行思考和探索。大约10分钟后,出现了方案(1)(2)(3),并得出了圆的面积较大。这时我又启发:如果借助于一面墙来围,情况会怎样?又过十分钟,出现了方案(4)(5)(6),又得出了半圆的面积较大。
(方案1)S=3×3=9(平方米)
(方案2)
S=4×2=8(平方米)
(方案3)
r = 12÷3.14÷2≈1.9(米)S = 3.14×1.9×1.9 ≈11.34(平方米)(方案4)S=4×4=16(平方米)(方案5)
S=3×6=18(平方米)(方案6)
C=12×2=24(米)r=24÷3.14÷2=3.8(米)S=3.14×3.8 ÷2=22.56(米)这样的开放性练习打破了传统的、封闭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探求数学真谛的乐趣,有利于他们形成全面、深刻的数学观。
三、由“传道授业”向“激励求知”转换
传统教学中,农村教师一点不留给学生思维活动的空间,自己占用全部时间分析讲解,学生只是盛装知识的容器,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要彻底改变这一状况,教师就要由“传道授业”向“激励求知”转换,以饱满的教学热情关心爱护学生,用欣赏的目光去支持学生,用热情的语言去赞美学生,激励学生自主地去求知,敢于在课堂上大胆地讨论、回答,从而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情感。
例如,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速算》活动课教学时,我就较好地发挥了“激励求知”的作用,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课始,我出示:12×11、23×11、36×11、45×11这四道题,请学生仔细观察、思考:这几道题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规律?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后达成共识:两位数乘11,只要把这两位数错位后相加就行了。我肯定了学生的思维成果,学生沉浸于成功的喜悦之中。此时,我顺势提出:“还有其他不同的问题和看法吗?”让学生充分提出学习需求。学生很快提出二个问题:“这个规律是否适用于多位数乘11的速算?”“这个规律是否适用于任意两位数的速算?”我马上表扬了学生善于动脑筋,学生又开始合作学习,小组展开计算并讨论,最后交 3 流汇报。我再次表扬学生想得好、说得好,让同学们再次用热烈的掌声对汇报者表示祝贺。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在充分信任学生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计算观察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而且还大胆地让学生提出学习的需求,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让“自主探索”取代“言传身教”
长期以来,农村小学生的科学性探索完全被教师的“言传身教”包办代替了,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学习。现在我们一定要将过去那种讲授、注入式的教学法抛弃,要在课堂教学中重视研究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我在引导学生探讨圆的周长与直径关系时,就十分关注问题研究方法的指导。当“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和“圆的周长与它有什么关系?”这两个核心问题呈现以后,我不是简单地指定学生先研究哪一个问题,怎么研究,而是先组织学生讨论“应该先研究哪一个问题?为什么?”使学生懂得研究问题要分清先后次序。接着,我让学生思考:“你准备用什么方法研究?”使学生学会研究的方法。在引导学生验证假设之前,我又精心设计了两个环节,一是让学生自己确定研究方法,并让学生经历信息的收集过程;二是让学生自己提出猜想,树立假设,培养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样设计已经不局限于使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更多关注的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五、使“小组研究”与“个体研究”优势互补
学生的个人心智毕竟有限,自主学习时常有力不从心的困惑。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建立合作学习的机制,使“小组研究”与“个体研究”优势互补。为此,教师应设计问题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讨论辩论,各抒已见,相互启迪,集思广益,从而学到许多课 4 本上无法展示的知识,并逐步确立自己的个性,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得到全面发展。
例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教学,我考虑到每个学生的推导方法可能不相同,就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应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我作为学生平等地位的一员参与其中对学困生进行点拨。在学生独立推导出公式后,我让小组交流各自的推导过程,旨在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各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并顺势问到:“这个公式适用于一切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这个问题把学习引向深入。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讨论时他们充分享有发言权,自由发表见解,将自己的观点、想法告诉其他同学,也能够虚心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真正发挥了“小组研究”与“个体研究”优势互补的作用,终于认定了这个公式适用于任何平行四边形。于是,“假说”得以确认,顺利实现了自我构建和知识创造。
素质教育环境下的课堂教学,需要的是完整的教育,它的贡献不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
第三篇:创新性的数学课堂教学
创新性的数学课堂教学
内容提要:通过数学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改革数学课堂教学,即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激励学生不断探索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尊重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个体差异,才能实现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 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 新课标 学生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是一种精神。江泽民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美籍华人朱棣文曾一针见血指出:“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面成绩很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这是与美国学生的主要差距。”我认为这一评价非常中肯、切中时弊。那么我们的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怎样失去的呢?根本原因在教育本身,负担太重——考试频繁、资料繁多、死记硬背、作业机械重复,磨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数学现象的好奇心,题海战术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参加数学活动几乎是一种被动的行为。
当前,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现,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学生要创造性地学数学,数学教学就要充满创新的活力;于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意识到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单调,内容陈旧,知识面窄,严重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全面认识,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创造欲。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认知心理学关于学习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学习主动性的本质是认识主体的主动建构。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生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从认识论意义上看,知识总是情境化的,而且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比概念化更加重要,因此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
鉴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因此,在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成为教学的主体。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讲勾股定理时,教师可出营造情境——建房施工放线,在没有三角板和量角器的情况下,怎样使得拉出的线框每个角都是直角,为什么?华东师大出版社的课改教材七年级(下)6.3节时,可设疑“为了装饰墙报,准备用长80分米的彩条围一个长方形,但好的作品太多,怎样围才能张贴出更多的作品呢?”这样设计,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认识了数学知识的价值,从而改变被动状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育内容的革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弗赖登塔尔曾经说:“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地,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己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如例:完成下列计算:1+3=?
1+3+5=?
1+3+5+7=?
1+3+5+7+9=?
根据计算结果,探索规律,教学中,首先应该学生思考,从上面这些式子中你能发现什么?让学生经经历观察(每个算式和结果的特点)、比较(不同算式之间的异同)、归纳(可能具有的规律)、提出猜想的过程。教学中,不要仅注意学生是否找到规律,更应注意学生是否进行思考。如果学生一时未能独立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就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发展问题,不仅能将“游离”状态的数学知识点凝结成优化的数学知识结构,而且能将模糊、杂乱的数学思想清晰和条理化,有利于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相互学习,同时,通过交流去学习数学,还可以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三、注重开放题的教学,提高创新能力。
沿袭以久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开放题的教学,又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开放题的教学中,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如:调查本校学生的课外活动的情况,面对这个比较复杂的课题,一定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充分的探索和交流。首先学生要讨论的问题是用什么数据来刻画课外活动的情况,是采用调查和收集数据。接着的问题是“可以调查那些呢?”对此,学生可能有很多想法,对学生提供的办法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应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充分讨论,认识到不同的样本得到的结果可能不一样,进而组织学生深入讨论:从这些解释中能作出什么判断?能想办法证实或反驳有这些数据得来的结论吗?这是一个开放题,其目的在于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吸收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开展积极评价。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调控教学内容时必须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由于智力发展水平及个性特征的不同,认识主体对于同一事物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必然存在明显差异,由此所建构的认知结构必然是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和不尽完善的。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识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才会在此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课程改革以轰轰烈烈地在全国范围展开,如何探索一条适合学生主动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品质培养的教学方式,成为在新课改中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课题。我在教学工作中,体会到课程改革后的数学课堂应创设富有探索性、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第四篇:如何创新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如何创新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学校是学习知识的圣殿,对于学生们来说,课堂赋予他们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将来进入社会打拼的能力,能不能迎接挑战,就要看在课堂上储备的能力够不够强大。很多学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不断创新教学模式,让课堂不但传授知识还变得很有趣。一个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民族,是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是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反思,迎接新时代的挑战,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合作学习为主的素质教育模式,以提高学生分析、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其创新精神,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这是每位教师应该努力探索和追求的目标。
当代许多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提出了很多先进的教学理论,如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布鲁纳的认知教学理论、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教学理论、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教学理论、冯忠良的结构一定教学理论和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理论、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个别化学习理论等。鲁纳提出在教学中要采用“探索—发现”式方法,鼓励学生去探索知识,发现知识,苏贝尔的“有意义 的接受学习”理论,在于探索掌握学习的有效策略;班斯基探讨的是如何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各种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知识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是平等、友好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这些教学理论都对构建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具有指导作用。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 中心的学习,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我们可以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有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这种学习理论强调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随着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学校教学的任务和目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核心内容表现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模式也由单调的学校教学、广播电视教学向着依托互联网资源、开展互动教学模式,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因受时间的制约课容量较小,不能兼顾到所有的学生,使得有能力的学生常有“吃不饱”的感觉,“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解决了这个问题,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根据自身的因素,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内容,充分调动各种智能因素,提高了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也可以从单纯讲授知识的角色解脱出来,变讲授知识为传授学习方法,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分为“网络补充”、“网络增强”、“基于网络的课程”。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灵活地选择。(1)“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组织形式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感性认识和表象思维的建立是有帮助的,但是怎样把零散的知识整合成知识体系,最后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需要教师认真研究与之适应的教学策略。(2)“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怎样解决学生的个体差异问题,怎样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策略,仍需进一 步研究。(3)“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对学生合作学习的组织和管理。由于互联网的延伸,学生的合作学习不仅仅局限在学校里,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有可能要对学生进行跨越时空和地域的管理。(4)“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怎样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信息时代的教师必须掌握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关于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此外,还需掌握现代化的先进的教学设计思想和方法,用现代化的设计思想和方法指导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实现优化教学。(5)“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学课件的设计制作问题。首先,在学校专题网站的建设中,怎样体现网络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怎样滤除互联网上的冗余信息、干扰信息,尤其是黄色信息。其次,教学课件中的网页设计问题,既要丰富多彩,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要保证知识的科学性,以及界面交互的灵活性。
第五篇:数学课堂的课改创新
浅议数学课堂的课改创新
福 州 市 下 院 小 学
姓 名 : 刘 虹 学 科 :小学数学 电 话 :***
浅议数学课堂的课改创新
在课改创新理论越来越被认可的今天,作为一名从事一线教学的小学数学教师,长期的日常教学,让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一味遵循传统教学,难以获得现在学生的认同,也难以取得好的学习效果。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应在提高自身教研的基础上,不断领悟并渗透着课改精神,不断地尝试着把课改与实际教学工作大胆合理的结合起来,让学生乐于学习数学,在不知不觉的活动中学习到数学知识,并最终将学习到的数学知识服务于我们的生活。为了克服目前传统数学课堂中存在的刻板无趣教学的现象,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觉得每个教师应从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入手,激励学生不断探索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主动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课改创新。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是否能自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难点,特别是数学,一向被学生认为是枯燥与无味的,所以很多学生一上数学课就犯困。要解决这一难题,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做到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中,我们应该如何结合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去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课堂效率呢?我通过长期在一线小学数学教学中,不断钻研探索,觉得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上多下些功夫。
一、将创设教学情境,引入课改教学。
小学低年级学生刚步入校门不久,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听课习惯,学习的专注性、持久性也较差,怎样使他们在课堂这40分钟内始终保持较旺盛的学习情感呢?这一直是我在认真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根据低年级儿童注意力不集中,好动,但乐于听故事的特点,就要求我们低年级教师始终要以饱满的激情投身于课堂教学中,主动创设一个能让学生感到愉悦、激奋的教学活动环境,在教学中结合多种多样的各种教材,如鲜艳的颜色、形象的动物、生动的童话,运用到数学情境教学情境中区,多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发现数学的奥妙。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的认知,还对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在进行《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中,我在课前先让学生准备一个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标上价格,带来学校,利用学具中的人民币模拟了一场超市购物的情境。让同学们在相互购物的情境中,初步认识人民币,不知不觉让学生加入到了认识人民币的教学当中。又如,在《认识时间》的教学中,以《西游记》的故事情节引入,课的一开始就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以“懒惰的悟空”上学常常迟到为主线,让同学们帮它想想有没有什么好方法,能做到上课不迟到这样的情境,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引入时间教学,随着学生主动解决问题,让学生把时间教学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进入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便于学生创新思维的产生。然后又根据孙悟空迟到这样的行为来教导学生应该珍惜时间,如何爱惜与合理地安排好时间,并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这样很自然地使学生发现并学习到新知识的同时,又及时地向学生进行了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加强了时间观念,学生学习情绪也自然高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依据思维特点,进行互动式教学。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智力发展水平,他们的认识水平基本上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没有完全形成对记忆材料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加工、归纳能力,注意力极容易分散,所以根据其思维特点,教师可以借助具体形象的实物、具体的情境进行教学,通过感性的材料、形象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行互动式教学。传统教学中,通常都是老师从头到尾在讲,粉笔从头到尾没停,学生很难参与到教学中来,学习积极性较低,更谈不上创新思维。所以,我们在教学中通过“讨论课”“演示课”等能与学生产生丰富的互动的教学模式来启发学生创新性思维。如,我在“同样多”的这个概念的教学中,先将两位小朋友分蛋糕的情景图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提问“怎样分才公平”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然后再引导学生讨论比较小朋友手中分到的蛋糕的数量,从而建立起“同样多”的概念。又如,在进行《认识钟表》的教学中,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说,时间的概念比较抽象,只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才能把这一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主动掌握时间的基本知识。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在学习这一课时前,有意识地让学生回家事先预习课文,并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小闹钟,而且我拿了一个三角形的小闹钟模型,告诉学生闹钟不一定是圆的,它可以是多种形状的。然后事后我发现学生的创意让我叹为观止,他们做的闹钟有的拿苹果做的,有的拿毛线团做的,个个精彩纷呈,上课的积极性被很快地调动了。再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认识时间,引导发言,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认识时间,对时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再如,在《生活中的数》的教学中,我请同学们用学具盒里的数字卡片摆一摆家里的电话号码,学生活动时,因为学具盒里的数字只有1—9,所以如果出现重复数字就不够摆,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同桌合作、小组合作,在不知不觉中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分享成功的喜悦。因此,这时我再让学生自由活动去找好朋友家的电话号码时,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促使合作学习和交流的意识渗透到教学环节中去,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与他人合作、交流和沟通的能力。谈论与交流可以增强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路,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思维也拓展开了。
三、调动小主人翁精神,激发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
在实践教学中,我发现仅仅通过让学生听课的方式进行学习,容易让学生感到疲劳,学习效果就差。而通过多种自主学习,克服将学生封闭在课堂的传统学习方式,发挥学生好动的特点和长处,让他们以小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课堂中,让他不仅听得懂,而且能把数学与丰富的生活联系起来,就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学效果就得到了很好的保证。例如,我在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和能力,让学生认真观察身边的物体(牙膏盒、魔方、皮球等)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哪些物体的形状相同等等。让学生通过滚一滚、推一推、搭一搭、摸一摸、画一画等活动,充分感知各种图形的特征,并与老师一起将它们总结归纳出来。同时鼓励学生积极探索,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主动探索和发现新知识,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为了能让学生很好地区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不同,可以让学生同老师一起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进行一个比较,放开心思,大胆说一说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最后老师进行一个收尾性总结。由于学生亲自进行操作,充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习兴趣很浓,故对本节课所学习到的知识就能做到明确地区分,深刻理解,牢固记忆。这样让学生突破封闭的课堂的方式还有很多,需要每个老师用心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带领他们走入数学的世界,领略数学的奥秘,主动激发创造性思维与学习的热情,这样的数学课永远不会枯燥。
四、创设和谐学习氛围,构建激励性评价体系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美籍华人朱棣文曾一针见血指出:“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面成绩很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这是与美国学生的主要差距。”这一评价非常中肯,我个人认为究其原因在教育本身,传统教学中应试教育而忽视了素质教育,学生负担太重:考试频繁、死记硬背、作业机械重复,磨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数学现象的好奇心,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许多学生甚至对数学产生厌恶的情绪。正如,在低年级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入游戏机制,合理利用各种游戏进行教学,如口算小火车接力、组数对口令、找朋友等等活动,不仅能提起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保持活跃的课堂气氛和节奏,而且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掌握。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激励性评价,鼓励学生敢于发言,勇于表现,让学生主动从身边入手,发现学习是件让人欢喜的事情。作为一名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看到每个同学的闪光之处。而学生在每每收到肯定时,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与满足,享受到发现与成功的喜悦,这种积极的情感会促使他们不断用眼睛去看,用小脑袋去想,在平常琐事上也发现数学的秘密,在数学国度自由翱翔。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我个人认为课改创新的目的,就是要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知识的国度展翅飞翔。所以,我们在传授给他们知识的同时,应当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让每一个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这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应该做的事情。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修订稿)》 [Z]2001.2.
2、《浅谈“互动式教学模式”》 学周刊·C2009年第3期
3、《小学教学参考》 2006年30期
4、《激励性评价方法研究成果集》 主编赵学勤 2002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