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点肤浅思考
成功的教学都必须有学生积极的参与,只有教师的教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学生主动的学,有兴致地学,才能取得教学的成功。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努力创设机会,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数学走出书本,走近生活,使学生智力、能力得到协调的发展。
一、大胆放手——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去探索并尝试学习新知识,这道理很多老师都懂,但在实际教学中,很难落实在课堂教学中。
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一课时,有些教师教师虽然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等方法推导,但放的还不够,学生稍作推导后,就让学生说公式,而后拼命强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殊不知,绝大部分同学通过一会儿的拼、摆、剪是推导不出的,教师不能看到有一小部分的优秀学生会了后就让他们说,应注意让一般甚至后进的学生推导出来,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来明白公式的来源、意义。
又如在教学实践活动课《拿红、蓝铅笔》一课,这是一堂渗透统计与概率知识的课,在教学中,教师更要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来了解一些统计、概率的基本知识,而不能稍作实验就推导出结论,应让学生在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红蓝铅笔支数相同时;第二层次是红铅笔三支蓝铅笔一支时;第三层次是不知道红蓝铅笔各自的支数,只知道总数,通过拿取来猜测红蓝铅笔可能各有几支)的多次实践操作中,在头脑中形成概率的表象,这是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比老师的灌输、强调记得更牢。
二、走进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将数学教材中枯糙、脱离学生实际的数学知识还原,取之于学生生活实践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新版的小学数学课本也正朝这个方向在努力,在教学中,我尤为重视。
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以学生熟悉的,并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取代脱离生产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如在教学第六册“归一应用题”例一时,我把教材中的题目“一辆汽车3小时行120千米。照这样计算,5小时行多少千米?”作为“试一试”,之前,以“小明买4本笔记本用去了16元,照这样计算,买6本笔记本需要多少钱?”由于要知道“买6本笔记本需要多少钱,必须先知道笔记本的单价”这一认识是学生生活经验中早已具备的,因而在解答时,更显得得心应手。又如,在教学第六册例3“挖一条水渠,计划每天挖30米,8天挖完。实际每天挖40米,实际每天挖多少米?”,我在教学时也将例题作了一点修改“小明家夏天吃冷饮,一家人计划每天吃3块,30天吃完,实际每天吃了5块,实际几天吃完?”由于要求“实际几天吃完,必须知道冷饮有多少块”这又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在解答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兴趣盎然,思维也活跃了。
在教学中,我常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践中选择题材,进行整理,互相出题,巩固新知。比如,我班组织春游活动前,我让学生以小队为单位,每人拿出零用钱,一起到商场购物后,再把这编成不同的应用题,同学间相互解答,有的同学编成“我们小队有7位同学,每人拿出5元钱后去联华超市购物,买掉矿泉水7瓶,每瓶2元,还可以买什么?”“我们小队8位同学,一共有50元钱,买了面包8个,每个1元,买了橘子3斤,每斤2元6角,买了……”在同学们的自己编题,自己解答中,他们的数学思维、数学解题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这是他们在玩中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所以,兴致颇高。
三、开放题练习——学生知识冲突与能力提高的加油站
以往的教学,我们曾给学生这样一个误区:题目中有适量的条件、唯一的答案、相对程式化的数量关系等,我们的学生正是在这样一种反复训练中学习数学,并逐步形成思维的定势,碰到有多余条件或不同种解答时,往往不知道从和入手,因此,作为一个明智的教师,要多设计一些开放题,以使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求比两个数的和多(少)几或是几倍的书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例1“果园里有桃树78棵,梨树36棵,苹果树的棵数比桃树和梨树的总棵数少20棵,苹果树有多少棵?”时,我先设计了“某水果店有苹果6箱,橘子18箱,?”通过让学生补充不同的问题,先明确两数之和(差),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还设计了一个条件不足的题目,如“商店有红气球21个,黄气球有多少个?”让学生通过思考添加条件解答,为学生进一步明确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很重要。
在教学中,我还注重设计有不同解答方法的题目,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如在解答第六册练习六第13题“每个灯柱上装5盏灯,一共60个灯柱,我带来320盏灯,带来的灯够不够?”这是一道解题策略开放的题目,在解答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引导,不拘泥于一种方法,可从60个灯柱上共需要多少盏灯考虑;也可从每个灯柱上装5盏灯,320盏灯可装多少个灯柱考虑;还可从320盏灯装在60个灯柱上,每个灯柱上可装几盏灯考虑。
我们还可以将数学题与我们的小队活动方案或主题班队活动方案紧密结合,真正将数学的开放性与生活化落在实处,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通过设计“快乐的春游”活动方案(从设计活动的路线,活动的准备购买门票,游玩的项目价格等),让学生自己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数学意识,培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做个有心人,让数学真正成为学生愿学、乐学的学科,提供给学生充裕的探索、实践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充分发展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让数学课成为活动的、创造的课堂。
第二篇:对改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思考
对改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思考
● 王 敏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呼唤学习型社会、学习型人才的声音也越来越强。课堂教学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作为硬件设施相对陈旧、教育观念相对滞后的农村中心小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让数学课堂这个主阵地的作用更加彰显,如何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怎样才能促进教师的观念转型,怎样才能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鉴于此,我校在苏教版教材编辑部、南京东方数学教学研究所的指导下,开展了“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的教学方式的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本文是笔者参与课题研究的点滴体会。
一、转变教学理念,实现教师发展的专业化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以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运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以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来展开,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下,它的缺陷越越来显现出来。它以知识的传授为核心,把学生看成是接纲知识的容器。按照上述五步进行教学,虽然强调了教学过程的阶段性,但却是以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为前提的,没有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没有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因此,革新教学方式势在必行。为了使广大教师具有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自觉提高自己的内在要求,学校提出了“三自”要求,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1.自觉学习。这是时代赋予的要求。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农村教师的再教育迫在眉睫。研究过程中,大家更深刻地认识终身学习理念对职业生涯的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打破了传统“一次性教育”可以解决“终身教育问题”的观念,明确终身学习能促进职业生涯的可持续性发展、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2.自我培养。这是课改推进的关键。从旧课程实施模式中走过来的教师要适应综合化的新课程要求,在素质能力、年龄结构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距。在课题研究的引领下,实验教师的关注点发生了变化,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3.自觉反思。这是专业发展的支柱。新课程的实施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这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用教师焕发出的新生命活力,来影响学生的学习,实现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自我更新”,通过反思、研究,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为能够更好地实行专业发展的自控和调节奠定基础。
二、重视学情分析,实现学习动机的内在化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发现,学生所掌握的原有知识状况,特别是基本原理和概念掌握的情况,将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学习,影响知识技能的迁移。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在课前,通过各种方式,如交谈、测试、提问等来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形成对学生认知的前提熟悉,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课;在教学目标上,我们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学习目标,使得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经过努力能实现的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必须通过教学设计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去,使其成为教学的灵魂。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倡导“从做中学”,陶行知先生倡导“教学做合一”都是强调让学生“做”。学生只有在做的过程中,其自主性、能动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也只有在做的过程中学生才能更深刻地认识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并形成技能,学生才能体验到学习的责任和乐趣。因此,教师不要独占课堂,要把至少三分之二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做中思考、合作、探究、发现。只有这样,学生才学得轻松有趣,学得透彻明白,对所学知识才能掌握牢固。教师只宜“示之于始,而正之于终”,学生的智慧集中在做的过程中,呈现在做的结果上,学生的成就感得到满足,才会有内在学习的需求。
三、转变教学行为,实现呈现方式的多样化
教学实施环节主要分为主要教学行为、辅助教学行为与课堂管理行为。主要教学行为是直
接指向教学目标或需要处理的内容;辅助教学行为是课堂中学生或情景中的问题;课堂管理行为是课堂中学生所发生的破坏性行为或偶发事件,教学效率等。而有效教学最终目的能否实现,关键在于上课时教师能否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时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呈现方式。如多媒体的运用,板书的书写、语言和动作的表达等。因为,不同的学生往往对教学方法的适应程度是不一样的,为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教学方法应提倡多样性,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学生心里特征和学生的知识基础、数学学科的特点,教师的特点等来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同时,由于课堂教学是面对全体学生的,我们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特别注意了面上兼顾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以及大面积反馈与调节相结合的策略。所谓的面上兼顾与个别辅导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照顾到个别优等生与后进生,满足他们不同的学习需要。大面积反馈与调节相结合是指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要及时注意学生的反馈,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教师的教学是教学生不会、不懂的地方,而不是教参上的重难点。及时反馈,特别是后进生的反馈,能使教师及时去调整教学进度,使之更加适合学生的发展,增进学生学习的信心和改进学生自己的学习,以达到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实现教学要求,实现有效的教学。
四、加强合作探究,实现教学生成的过程化
教师在教学中灵活选择、优化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创设学生参与探究的时空,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主动探究。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做到“五个让”,即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观察,能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自己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推导的结论要让学生自己推导。有效教学以学生的有效学习为前提的,因此,要引导教师研究学生的学习特征和规律,指导学生改变“在听中学”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造“做中学”“尝试中学”“体验中学”“研究中学”的机会,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培养能力,尤其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过程。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由“个体劳动”变“合作协力”,学生从与别人合作中受到启迪,及时修正与提高自己的思维层次和思维水平。教师深入到小组讨论中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一下教学环节,这样小组合作学习才能有效,才能在新课程的课堂上真正发挥作用,而不是热热闹闹走过场。积极倡导合作学习,有利于实现教学的民主性和合作性,有利于学生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心,能为学生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课堂上出现的不是“教”的盛景,而是“学”的热情,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的生机勃勃的场面,从而使我们的教学过程焕发出应有的生命力。
五、改革评价机制,实现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评价的正确与否,对促进他们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着重使用积极性的评价手段,激励学生成长。评价不等于甄别,评价不等于选拔,这是新课程的评价方式。激励性评价是教学中的艺术,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是有感情需要的,从上第一堂课开始,他们就需要从教师那里得到尊重、友爱、温暖、情谊和教诲。当这种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便会以更大的激情上好课。这种情感建立在师生情感交融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互融包括情感和信息两个方面,感情和信息融通了,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感和了解的程度。同时,也可通学生之间相互点评、学生给老师作简单评价,来促进学生对音乐的参与态度与评价能力。课程标准中,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的评价;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评价方式多样,可由书面考试、口试、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实施口头评价等方式。各种评价方式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一个教师在评价时应该结合评价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特点灵活地选择,以优化的评价方式,充分体现评价的指导性、尊重性、激励性。作业是有效课堂的再延伸,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它不仅承担着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任务,而且能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发
展学生的全面素质。为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提高,所以我校在作业布置提倡分层作业,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难度不同、类型各异的作业(一般情况下分为A、B、C三个层次)。其中A是基础题,针对的是个别学习困难者;B是面向大多数学生;C是针对个别优等生。这样,就能照顾到全班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形式多样,内容多样,形成了独特的评价方法体系,从而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活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王敏 盐城市亭湖区南洋小学)
第三篇: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改革的一些思考
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改革的一些思考
杨芳
(西峰区北街实验学校 甘肃 庆阳 745000)
内容摘要 开放性课堂教学打破了传统的、封闭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探求数学真谛的乐趣,有利于他们形成全面、正确的数学观。本文拟以我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为基础,浅谈其中的一些思考,以就教与大方。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方式改革 实践思考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它是一个开放的创造过程,更是一个开展思维活动的互动过程。多少年来,教育理论一直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目前课堂教学改革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观念的转变,已成为课堂改革的重点。我所任教的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北街实验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位于凤凰路 11号,学校占地面积34284平方米,建筑面积 10413平方米,专用教学楼3幢,正在新建的小学部教学楼、艺术楼、艺术楼预计建筑面积达到10000平方米。学校现有学生 2636名,其中小学部1263人,初中部1373人,分设 52个教学班,其中小学部22个,初中部30个。在职教职工219名,本科学历 87人,专科学历 115人,中专学历 16人;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 72人,全部具备合格学历。学校现有图书室、阅览室各1个,藏书达22116册,多媒体室 2个,微机室 2个,生物化学实验室 2个,物理实验室1 个,多功能教室2个,会议室2 个,配发、购置教学光盘50套,可以满足现代化教育技术的需要。下面就课堂教学方面,浅谈我的一些做法与思考。
一、以不同方式呈现教学内容
1、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提出真实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身边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如学习“百分数应用”的内容,我带领学生到银行、商店作调查,提出有关利息和折扣等方面的问题,分组研究解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概念,学习方法。再如,中年级学习解三步计算的整数小数应用题时,有的课就是复印一些真实的发票,让学生调查熟悉物品的价格,由学生通过自己填发票,理解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通过这样实践,既学会了解题,还接触了社会。
2、把适合教师讲解的内容尽可能变成适合学生探讨研究问题的素材。如“成反比例的量”这一节,我把原来长篇讲解的内容改为只呈现几个成反比例关系的实例,让学生用学习“成正比例的量”的思想方法去分析数量关系,找规律,得出结论。再如,中、低年级的应用题尽量用画面呈现事物关系,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二、组织学生课堂讨论释疑
对于一些新概念多,内容比较抽象的内容,是否就一定由教师讲解才好?我觉得未必如此,应当启发学生思维,以讨论解疑为主,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时,引导学生提问: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好处?从而使学生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实质是为了表示一般化。
其次问题要有利于加深所学的知识。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后,提问:不用圆规怎样画图?用一张纸能剪出一个圆吗?怎样在一张圆纸片上找出它的圆心?怎样在一块圆铁板上找出它的圆心?通过讨论,使学生对圆的知识有了深化的认识。
三、积极倡导探索式的教学方法
从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组织数学智力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思考和创新的体验中构建知识,学习方法,增长智慧。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的课堂上,教师给每个学习小组发了一套特别的画圆工具——个图钉、一条短线绳、一个铅笔头,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画圆。由于用这套工具画圆,看似简单,但真正画起来,一个人难以完成。就是合作,在运用图钉、线绳和铅笔头的综合操作的过程中还有许多小技巧,稍有不慎,就难以画出一个理想的圆。正是因为在反复克服困难中才好不容易地画出一个圆,它便增加了吸引力,从而深刻体验了画圆时各要素的作用。因此,学生在讨论半径、直径的特点,以及圆心、半径的作用时,学生们有感而发,有话可言,表现得异常的积极。这样的课不管对学生来讲,还是对老师来讲,都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四、重点实施学生在动手实践和观察中学
1、动手实践是学习数学的好方法之一。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知识不足,缺乏经验,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接通新旧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使学生经历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的认识过程,进行思维变通。如教学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认识,先让学生准备萝卜一个,小刀一把,后和教师一切萝卜:①先直着向下切一刀,把萝卜分成两块,让学生摸一摸其中一块的面;②切面朝下,再直着向下切一刀,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两个切面相交形成一条线,这就是棱;③最后横着效果向下切一刀,让学生再观察发现,三个切面相交形成三条棱,这三条棱相交成了一个点,这就是顶点。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感知,对面、棱、顶点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体验。再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也就水到渠成了。通过以上这样让学生手脑并用、益智益能,表述不同阶段的操作感受,让学生多种感官得到协调发展,把客观上的“要我学”转化为主观上的“我要学”,改变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局面,增长知识,增长智慧。
2、在观察中学。人们常说:“观察是思维的门户”,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进行比较异同,能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他们就主动地去探究,去发现,进而掌握知识的本质。如在教学“乘法分配率”时,先出示口算题:
(16+35)×2(23+42)×4 16×2+35×2 23×4+42×4 学生回答后设疑:①每组口算题中,它们的得数怎样?②每组题中两个算式有没有联系呢?这一问学生急于探索其中的奥妙,于是再让学生计算两组算式:
(11+25)×3=11×3+25×3(25+36)×4=25×4+36×4 30×(12+18)=30×12+30×18 50×(20+28)=50×20+50×28 再让学生观察、分析、比较上面的四组等式,启发学生思考:等号左右两边算式各表示什么意思?竖着看左边算式有什么相同点?(两个
数和一个数相乘),右边呢?(两个加数都与这个数相乘、相加),横着看左右两边算式有什么关系?在学生掌握了规律后,再让全班同学举例验证。刚才我们举例中提到的是“两个数”,如果是三个数、四个数也适用吗?乘法分配律指“两积的和”,如果是“两积的差”、“两积的商”适用吗?让学生逐一举例释疑。这种启发学生运用观察、分析、比较、综合、归纳等方法,主动探究、积极参与学习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了“乘法分配律”,挖掘了数学知识的内在因素,学生学得更“活”,做到了举一反三,极大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启迪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这样的开放性课堂教学打破了传统的、封闭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探求数学真谛的乐趣,有利于他们形成全面、正确的数学观。
第四篇: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生活化内容设计的思考
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生活化内容设计的思考
乐至县南关小学
X X灵
[摘 要]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生活化内容的设计,旨在根据教学需要,将小学生生活实践中真实可信的事例,经过加工,处理,合理地投放在教学活动中,让小学生在可感知的生活情境中,有效地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而启迪思维,激发想象,使学生享受到数学学习和生活的乐趣。[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并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小学数学教学应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寻找,发现,研究数学问题,把生活实践经验和体验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生活化内容的设计,旨在根据教学需要,将生活实践中真实可信的事例,经过加工,处理,合理地投放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可感知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又反过来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的积累和数学技能的提高。经过对新课标的思考和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内容的设计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数学源自生活又不等同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诚然,数学课堂教学总是离不开生活生产实际,但在教学中又绝不可能将生活事例完全照搬进课堂,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生活内容太多太宽,与教学没有很直接联系的因素很多,在课堂上完全演绎生活情境,可能将课堂教学复杂化,使教学进入无序状态,造成本末倒置。如果数学课堂教学完全成了小品表演,唱唱闹闹,倒不如拍一部生活电影来得纯粹。但是,既使是拍电影也是要讲究艺术性、观赏性、教育性,也不可能完全照搬生活的,更何况众多的生活事物、事例、场境,我们没有办法原封不动地搬进课堂。比如在小学三至六年级数学教学中都会遇到的行程问题、工程问题等等,教师就不可能将真正的汽车、轮船、“一队工人”、“水库大坝”等放在讲台上进行教学。而只需借助线段、图片、模型、多媒体演示甚至口头描述等手段和方法,就可以真实或“次真实”地再现问题情境,有效解决教学难点,达到教学目的了。
二、生活化内容的设计要服务于教学需要,不滥用。
需要是一切人类活动的动力和源泉。数学是为生活、生产需要服务的,生活化的教学内容理所当然是为数学教学的需要设计的。如果不考虑教学需要,盲目地,不加限制地将所有数学教学活动置于“生活化”设计中,表面上看起来教学与生活“联结了”,“融合了”,实质上不切实际的面面俱到,只会是“劳命伤财”,得不偿失。
比如在进行《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的教学时,只需通过一至两个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旧知习题的练习,就可自然过渡到新知的教学,然后再利用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则,学生尝试独立试算。或者师生一起试算,教师引导学生“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面写商”,“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这样,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三要点就自然得出,而且学生很容易就看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基本一样,唯一不同之处不过“两位”与“一位”之别罢了。教学过程简单明了,学生接受掌握快。而如果挖空心思,或“编”一个小故事,或设计一个“生活场景”,等到师生忙得不亦乐乎,学生兴趣似乎“高涨”起来后,教师才发现学生的认知规律“似乎”决定了要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还是直接用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进行过渡来得方便,有效。那些繁杂、多余的过场,反而成了教学的拖累。
事实上,小学教材中很多这样的教学内容都不太需要搞太多的“生活秀”。如三年级及以后年级中的《四则混合运算》,教学的重点不外乎运算顺序,只不过随着年级的增高,逐渐加入了多位数乘除、小数、分数等更复杂的数的计算。在教学中,只需利用二年级学生就学会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或学生独立尝试,或师生一起完成教学任务就行了。各地教师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逊色于其它教学方法。既然如此,何不去繁就简呢?
三、生活化内容的设计必须符合实际,不能瞎编乱造。
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在生活化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力求真实可信。虽然很多时候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对一些生活事例进行处理,加工,但教师一方面不可瞎编乱造,歪曲事实,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时纠正学生中杜撰、夸大事实的现象。比如:“小明骑自行车,每分钟行30千米。”“我家空调每天用电20千瓦时。(该生家根本没有安装空调)”“我国前年人均生产总值100元,今年人均生产总值10000元。”„„这些明显不符合事实的“事例”,只会成为教学的笑料。如果任由虚假浮夸风漫延,轻者使我们的课堂成为“吹牛大会”,重者让学生长期处于失真信息的浸泡中,必将使其意识形态扭曲,形成错误的科学观、世界观、人生观,即使谈不上祸国殃民,至少也算是误人子弟了!
四、生活化内容的设计要富于趣味性、启发性,忌死板枯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数学课堂教学来看,并非所有的与生活扯上边的教学内容一定会是有趣的,有启发性的。就像听笑话一样,有的笑话说的人讲得哈哈大笑,听的人却一点都不觉得好笑,有的笑话初听觉得好笑,但过后几分钟就完全忘了,这两种笑话只能算是低级笑话;而有的笑话一听开头,就觉得有“味”,越听越觉得有“玄机”,等到听完,往往需要听众稍思片刻,方才悟出可笑之处,于是或开怀大笑,或长笑不止。更可贵的是,这类笑话,总在笑过之后还留有余味,让人从笑话中不自觉地联想到笑话本身以外更多事情,悟出更多道理甚至生活哲理。这样的笑话才算是“上等”的,“高级”的。教学设计跟说笑话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虽不强调一定逗得学生前仰后合,但一个好的生活化内容的教学设计,一定是从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好奇心,随着教学的深入,不断提升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参与研究的热情,最终得出结论,达到“豁然开朗”的效果。笔者认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生活化内容的设计,其趣味性、启发性应该把握住三个要素:①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②与学生学习、生活最贴近,最容易引起学生联想,激发学生思维;③有悬念,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热情。
一堂有趣味的数学课或是一个有趣味,有启发性的教学环节,总是这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使其积极投入学习研究中,激发其想象,启迪其思维的。比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以准备一些容易平均分的实物如规则的纸张、一捆小棒、若干同样的粉笔等,让学生按照要求尝试不同的分法(或平均分成两份,取其中的一份;或平均分成四份取其中的两份;或平均分成八份,取其中的四份等等),结果每一次取出来的结果又同样多,自然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产生“想要弄明白其中的道理”的欲望,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再比如教学《圆的认识》,可以先让学生举例说出生活中圆的事物(师生事先应准备部分圆的实物),待学生产生“我们都知道这些东西是圆的了,为什么还要学习‘圆的认识’呢?”之类的疑惑时,教师再提出一个有意思,有启发性的问题:“为什么汽车轮子要做成圆的呢?”这样一来,必然激发学生“弄个明白” 的欲望,调动学生结合生活现象,展开讨论,“说个清楚”,顺理成章地归纳出圆的特征,轻松达到教学目的。
五、生活化内容的设计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生活元素”。
数学教材是生活、生产实践中数学问题的再现和升华。教材本身就是根据生活、生产实际和需要精心编写的,没有任何理由将教材完全抛开,“另辟蹊径”。只要细细品味,就会发现教材中“生活的味道”充溢字里行间。当然,统一教材主要针对全国大面积学生,不可能完全考量到各地的区域性差别,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更是“照顾不周”。但是,无论是例题还是习题,无论是法则、定律还是实践操作,大多时候我们的教师只需结合学生实际,对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去较远的教材内容略加“修理”,“润色”,就可轻易完成一个有用、“好用”的生活化教学内容设计。而不必大费周章,改旗易帜,摆出一副与教材“势不两立”、“水火不容”的姿势。
教材的权威性是不容置疑的,教师要调整心态,摆正位置,用辩证的观点看教材。只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结合教学和师生生活实际,二者相辅相成,才能减少教学中的“无谓牺牲”,达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生活化内容的设计,是一项非常“人性化”,需要教师倾注心血的工作,是不可信手拈来,随意嫁接的“玩意儿”。它虽然可能随时在教学中得以体现,但总离不开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曾听过一个很好的比喻:“学生的生活积累和学习潜能犹如一眼泉,教师就是掘井引水之人。只要善于发现,开掘,就能将学生的潜能激活,其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开阔的思维就会如泉水汩汩喷涌,永不停息。”一个好的数学生活化内容的设计,应该不但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较愉悦、轻松地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又能利用理解、掌握的数学知识轻松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而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体验中得到乐趣,达成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更高境界。
第五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对《比赛场次》课堂教学的思考
对《比赛场次》课堂教学的思考
《比赛场次》是北师大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数学与体育”里第一课时的内容。其中设计了一道例题和两道练习题。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从简单的情形开始寻找规律”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用画图、列表等方法寻找实际问题中蕴涵的简单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执教本内容前,做以下思考: 一. 对教学目标的把握。
新课标提出“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让每个学生学不同的数学,”。我理解为在设计课的时候能调动每一个学生能积极的参与,能根据自己的程度进行思维,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有所收获,设法让每个学生有成功的感受。本节课其中一个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了解“从简单的情形开始寻找规律”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不知不觉联想到用画图、列表等方法。所以我的备课落脚点就放在 “从简单的情形开始寻找规律”设法打开学生思路。二. 对教材的处理
教材只一个例题:“8名同学进行乒乓球比赛,如果每两名同学之间举行一场比赛,一共要比赛多少场?”虽然这道例题很贴近生活,但对于学生来说并不熟悉体育比赛里的排兵布阵,所以相对来说此情景可操作性不强。我把P44的练习题一改编成例题,且改为六1班学生握手的问题,因为握手情景可以在课堂现场操作以验证学生的想法和算法,增加其深刻性。为了消除学生的为难情绪,我用一道比较轻松的计算题导入新课,且训练点正好符合“从简单的情形开始寻找规律”的思维规律。导入题与例题在思维方式上有类比关系,暗修思维迁移通道。三. 对教法的思考
本课时实际上为思维训练课,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趣味性,也有一定的难度。我用轻松的计算开头,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在思维暗示提示下进入新课,鼓励学生大胆思考,自己探究,之后以可行性的实践让学生理解自己的思维过程从而印象深刻。练习题的设计我采取题组式,同时给学生四道不同样式的题但实际思维方式是一样的,只让学生选一道,通过这一选择,虽然学生只完成了一道但对四道题的思维有了潜意识的思维方式的类比,思维的视野更加宽广一些了。
四. 教学过程的设计意图
1.计算情景:1+2+3……+99+100+99+……+3+2+1
(设计意图:从简单的题想起能解决此题,为学生提供一个思维的途径)
2.例题改编:六1班10名同学,如果每两名同学之间都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多少次手?
解决例题让学生经历“猜想、探究、验证、小结”的过程,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的数学精神。
3.题组练习。四选一,让学生感受到虽然题目不同但思维方式是一样的,甚至连答案都是一样的,体会“鱼”和“渔”的关系。
4.提高练习。P44题2。鼓励学生理解题意,自主解决问题,理解思维过程。5.拓展练习。自行设计题。让学生“跳一跳”,体会数学的魅力。五.教学后记:
课上完了,学生的表现让我满意,基本上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学生的思维在我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例题的研究花了将近二十分钟时间,在备课时没预留这么多时间的。私下里感受到:不能为上课而上课,要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随机调整课堂教学策略,上实在的课,上学生有收获的课。
例题的研究是本节课的重点,要给学生预留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抛出问题后我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从学生呈现出的思维方式中,图示法、例举法、计算法等方法预期产生。出乎意料的是李妍洁用了纯文字描述的方式“第1个人9次,第2个人8次,……”通俗易懂,把她的方式与算式结合起来理解,学生容易接受。在学生有了初步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我拔高引导学生想像100人甚至1000人的握手问题学生的思路都能跟上且反应清晰。
在例题研究部分可以节省点时间让学生能当堂完成适量的课堂作业,课显得更加完整,效果会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