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小学数学情境创设的思考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思考
商州区杨峪河镇四合小学侯小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和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测、验证、归纳、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那么,怎样创设才会呈现一个好的情境呢?
一、创设趣味故事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也将服务于生活。生活正是数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小学数学教学的呈现形式必须从直接呈现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走出来。要紧扣生活,使数学生活化。学生对数学是否有兴趣,直接影响到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问题源于某种情境,而生动具体、富有情趣的情境则是产生问题的肥沃土壤。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能够使学生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共同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学生在平时接触过许多令他们津津乐道的,带给他们无数欢乐的童话、寓言故事,所以会牢牢地存盘在头脑中,这些是他们的兴奋点,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利用。如我在教“时、分、秒”时,就创设了“龟兔赛跑”这一故事情境:“乌龟和小白兔又要进行比赛了,猜猜看,这回谁能赢?”老师生动的讲述,加之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学生带进了生动有趣的童话王国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积极性,从而积极的参与到学习、实践中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时而以生动的讲解、美妙的音乐;时而以优美的画面,多彩的描绘,为学生自由的表达营造了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正是在这种情境的不断变换中体味着学习的乐趣,参与的快乐。又如教学“0的认识”这一节课上,在巩固新知的同时,我给学生讲“小猴摘桃”的故事。(1)小猴来到果园里,它看到树上有几个桃子呀?可以用几表示?(2)小猴看了很谗,吃掉了1个,这时有几个桃子?用几表示?(3)小猴吃了还想吃,又吃了两个,现在树上有几个桃子?用几表示?(4)小猴索性把最后1个桃子
也吃了,现在该用几来表示树上的桃子呢?这样,学生的练习就是在故事中活动,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学生不仅感到轻松、愉快,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就把一节课的知识学会了。并且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加浓厚。一般来说,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比较关注“有趣、好玩、动态、新奇”的事物,而高年级的学生更易被“实用、富有挑战性”的内容所吸引。只有把数学的自身特点与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二、创设悬念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如果说问题是探索的材料,那么悬念便是促使探索的动力与“调味剂”。教师不但要提出可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更应该创设悬念情境,使学生置身于悬念情境中,能激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带着悬念的情境之中,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产生主动参与的需求。
例如,在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时,我让学生随便报一个数,马上就能说出它们能被几整除,经同学们“验证”后感到大惑不解,纷纷要求我道出其中的“奥妙”。在充满渴望的求知欲中,我便告诉学生,“奥妙”就是今天学习的内容。于是,我创设的“情境”为新课顺利地进行铺设了一条通向新知的桥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别致新颖、富有悬念的情境,则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三、创设目标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心理学告诉我们,当学生明确他们学习的任务和目标时,他们的注意力就会稳定下来,就会围绕目标展开思维。教学时教师要及时出示教学目标,学生懂得,学会这些知识就能将自己希望解决的问题顺利解决。从而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在需要、动机、目标的召唤下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用多媒体播放王大爷家的一块长方形菜地,小鸡、小猪跑进地里吃菜的情景。王大爷准备在菜地四周围上篱笆,王大爷交给我们一个任务,菜地的长6米,宽4米,要我们计算篱笆的长有多少?这时同学们惊奇了,有人小声议论:“不会算。”我抓住契机说:“今天,我们学习了长方形的周长后就会算了,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长方形的周长,好吗?”这样,以巧妙的方法出示教学目标,激发了兴趣,诱发了思维,学生带着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寻求新知的活动中,使他们不自觉地通过动脑动手、积极主动地获取了新知。
四、创设思考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创造思维。
思是智力的核心,只有通过思维活动,学生才能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规律,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因此,在数学课上,应积极创设情境,诱发学生思考,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渲染气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设置疑问,不是为了难到学生,而是要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热情,产生自主探索的内驱力,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学生探索性思维活动。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森林里有两只小熊,他们为一件小事争论不休,为什么呢?就为他们手中的巧克力,都说自己的大,对方的小”,这时教师出示两块平行四边形的涂色卡纸,即两块“巧克力”。问学生:你们能帮助这两只小熊吗?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引发出学生的思考。怎样才能比较这两块“巧克力”的大小?只有通过计算才能更科学、准确地比较。诱发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更进一步渗透通过计算才能科学准确比较的教学思想。
五、创设学习情境,有助于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课堂上要营造一种宽松的、适宜沟通的气氛,教师要努力创设师生互爱、人人平等、教学民主、生生和谐的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所以平时教学时,要关心每一位学生,使学生感到老师是可以交心的朋友,让爱充满着整个课堂,学生之间形成了和谐友好、互助、竞争的良好关系。课上,也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通过互相讨论、互相反馈、互相倾听、互相激励、互相合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情感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
例如: 在学习“简单的统计”时,设计这样的情境:1.出示操场上踢足球、打乒乓球、打羽毛球等体育活动的录像;2.老师提问:如果老师在班中组织一次球类比赛,到底哪一类球类比赛最受同学们欢迎呢?请大家讨论一下,帮助老师出出主意,想想办法。3.讨论并反馈。指出要了解哪一类球赛最受欢迎,先要了解每一位同学最喜欢的一种球类活动是什么(收集数据),其次要看喜欢每种球类活动的人数有多少,看看哪种球类活动喜欢的人数最多(分类整理)„„这样,学生不仅认识了统计过程,而且还培养了统计的观念。可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必须让学生在熟悉的、感兴趣的数学活动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使学生真正知道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
六、创设活动情境,有助于学生抽象出数学概念。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个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之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之变成创造的聪明工具,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由此可见操作与思维之间的辩证发展关系。操作起动思维,思维服务于操作。动手操作的过程是手脑配合并用的过程,是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是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必要条件。如,“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节,由于“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抽象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时刻注意将分数的认识与图形的操作活动相联系,发挥动手操作在学生主动建构中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把8根小棒每4 根拼成一个正方形,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如果是9根小棒呢?你能先摆一摆,再用算式表示吗?通过操作,学生对分过程有了清晰的认识,对分的的结果有充分的感知,用什么样的算式表示呢?学生对新知的探索更加强烈。又如学习了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后,我引导学生用手中各种形状的纸表示出自己想认识的其他分数,学生操作后反馈:“我用正方形纸折出了六分之一”、“我用正方形纸折出了八分之一”、“我用圆折出了十二分之一”、“我用长方形纸折出了十六分之一”„„ 在学生折纸的过程中,一个个的分数在学生自己的手中诞生了,六分之一、八分之一、十二分之一、十六分之一„„ 如一个个充满灵性的精灵,都赋予了极强的生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仅完成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操作活动中,认识了分数这一抽象的概念,并且这一概念的建立是学生在独立操作的基础上完成的,它具有不可替代性。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教学实践表明,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动手试验来发现一些数学规律和结论,实际上是一种有效的探索活动,这种探索活动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七、创设竞争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竞争意识。
小学生具有好胜的心理特点,竞争对学生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时、适度采用竞赛等方法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数学的计算教学中,加、减、乘、除运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它必须反复练,而反复练又显得单调枯燥,于是可在练习中采用“男女对垒”“夺红旗”“摘苹果”“送信”等方法进行。这些游戏是学生最乐于做的,通过这些游戏不仅使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而且更使学生产生竞争感,培养学生力争上游的精神。如教学“笔算乘法”时,当学生探究了计算方法后,我设计了小组接力赛:摘苹果。老师先说明比赛规则,各组做好准备。随着“开始”一声口令,各组每个接到苹果图片的学生,认真计算填写一道竖式,然后传给下一位学生,各组学生同心协力争第一。摘苹果接力赛,学生非常感兴趣,活动效果好。这个游戏给学生提供了熟练笔算乘法的机会,也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八.创设游戏情境,有助于学生愉快学习。
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游戏对活动或模拟游戏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课堂中采用游戏,也是课堂教学中充满欢乐氛围的高潮环节。让儿童活动,并不是追求形式的主动,而是让儿童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让儿童在乐中学,趣中学,活中学,坐中学。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中,创设了一个购物的情境,让学生当售货员和顾客。学生在买卖的过程中,掌握了“元、角、分”的转换。又如在教学四年级的“统计”一课时,让学生两人为一组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统计输赢的情况。学生乐得得意忘形。知识就在一阵阵的欢笑声中得以巩固,学生的能力得以发展。
此外,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情境时,不仅要注重童趣,更关键的是要紧扣教学知识或技能。“情境”不是让学生为了故事而故事,为游戏而游戏,学生是在各种有趣的活动中体验“数学化”的过程,情境创设应对学生学习有意义。情境是对学生熟悉的或可以理解的,但包含的数学问题对学生又要有富有挑战性的、能引发学生的思考的。
实践证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重视情境创设,适时积极地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积极主动的从事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在情境中激趣、诱思、悟理。只有创设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才能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的价值和神奇。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几点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几点思考
本次网络培训听了南通市崇川区教研室小学数学教研员顾娟谈小学数学教学情境深有感触,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情境创设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数学,并不仅仅意味着抽象、简洁,她跟文学艺术一样源于生活,来自具体,是人类在生产生活的过程因解决实际问题而产生的,其最终目的是运用于生活。追根究底,那源头的生活,那应用于生活的情境,都是具体的、是有形象可感应的。我们理应还数学以本来面目,把“数”与生活结合起来,在生活的情境中,理解“数”与“形”的关系;在模拟的情境中加以操作,体现数学的应用性与趣味性。通过自已的学习,谈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几点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有道是,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优质的情境是上好一堂课重要前提。
一、再现知识产生的情境——发现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教师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可以让学生从直接的生活经验与背景中,亲身体验情境中的问题,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起到了培养的作用。例如:在学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我以学校附近交通路口各种动态车辆为素材,采用课件展示出学生每天上学经过的交通路口过往各种车辆的情况,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统计5分钟内通过的各种车辆,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生动、具体的现实背景。由于情境的创设取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充满生活味,使学生身临其境,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培养学生爱数学的情感和用数学的意识,同时也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混凝土”的成分比例应用题前,把学生带到建筑工地上,让学生亲眼目睹混凝土的搅拌过程,知道混凝土是由水泥,黄砂和石子按一定比例搅拌而成的,然后学习例题,把水泥黄砂和石子按1∶3∶4的比搅拌制成一种混凝土,现在需要用这种混凝土13.6吨,需要水泥、黄砂和石子各多少吨?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水泥——1份 黄砂——3份 石子——4份
就是说在13.6吨混凝土中,水泥占1份,黄砂占3份,石子占4份,一共
18份,这里运用很强的说服力,让学生直观找出水泥占混凝土的,黄砂占混凝
834土的,石子占混凝土的,发现解题途径,即: 881水泥:13.6×=1.7(吨)83黄砂:13.6×=5.1(吨)84石子:13.6×=6.8(吨)8可见数学与生活情境是分不开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无处不在,数学无时不有,所以要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学好身边的数学,生活中数学,课本上的数学。
2、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探究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师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思维的动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上课时,对老师提出的质疑情境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根据这一特点,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启发学生创新思维,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率”时,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一群猴子在山上玩,无意发现了一棵大树上挂着一个奇特的仙桃,令他们垂帘欲滴,抢着上树摘。正好猴王走过来,看见他们,就一声令下:“不准摘!谁想摘,必须先过我猴王关!”猴王便出了两道计算题26×25+25×14=? 25×(26+14)=?考他们。结果,有个伶俐的小猴子抢先答出两道题的答案都是1000,猴王听后,很高兴,亲自摘下桃子给猴子。其他猴子都很奇怪:“这两题的算式不同,结果怎会一样呢?”此时学生跃跃欲试,欲言而不能,我趁势而入,因势利导、展示课题。这样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让问题去激发思维的火花就达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将学生带入了情境之中。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一下子吸引学生们都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
又例如:又如:《圆的面积》练习课,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在一片草地上,一根绳子把一只羊拴在木桩上,羊儿在咩咩地吃草,学生感到新奇,兴趣一下子给调动起来,我乘机引导学生:“看到这幅图,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1、羊最多能走多远?
2、羊走一圈有多远?
3、羊能吃到草的面积是多少?)就是这样一个学生生活中的寻常事例,一下子把生活与数学联系起来,使枯燥的数学题变得亲切、灵动起来,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之中,用数学的眼光,从数学的角度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不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更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以上这个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设一个个小小的问题,不断制造矛盾,层层设疑,不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学生不断地产生认知的失衡和知识的冲突,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明确了探究目标,使探究成为学生自己的需要,积极地投入到新知的学习活动中。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促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利于引发起学生对所发现问题的思考与探究情感,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研究习惯与创新意识的培养。问题情境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学习需要,同时,问题本身也能为学生的定向学习活动提供直接的外部诱因。因此,把需要学习的数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之中,往往能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性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去。
实践证明:问题情境越贴近学生的生活,能见度越高,问题激活思维的程度就越好,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只有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时,学生才能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激发,如此获得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才有可能被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也才能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在活动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这些内容应该有利于学生主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知识只有经过学生自主探究、验证、总结,才能深刻理解,牢固掌握;才能灵活地、创造性运用于实际,体现数学的价值。从表面上看,这个质疑情境是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实际上是由学生提出问题并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样创设更好地调动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3、模拟现实生活的情境——操作
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借助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探究新知识的活动中,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等实践活动,使外部的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学生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通过全方位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协同发展。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拿出课前收集到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沿棱剪开,再展开平铺在课桌面上,让学生数一数各有几个面?比一比每个面的大小,看看有什么发现?然后说一说如何计算表面积?怎样算比较简便?这一系列的问题全部在学生的操作活动中解决。这样的操作活动,不但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又使学生智力活动的潜力得到充分地挖掘和体现。
总之,教师创设情境的途径、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在数学教学中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可以把理性的传授与声、色、形等融为一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形成生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
1.1问题提出
1.1.1数学情境引发数学问题
新数学知识的获取以数学问题的提出为基础,这是为数学的产生和发展的历
程所证明的客观事实。希尔伯特指出,“数学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数学问题产
生于数学情境。数学情境是从事数学活动的环境,产生数学行为的条件。人们通
过对数学情境中数学信息的观察、分析,产生疑虑、困惑,逐步发现、形成问题。
因而设置教学情境是实施数学教学的必要环节。
1.1.2小学数学的特点
数学来源于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让数学与生活结合,在真实 的或模拟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是小学数学的特点。对于小学生来说,复杂的逻辑思维对于他们仿佛是高不可攀的入云高塔,怎样将已经从实际生活中
抽象出来的数学概念再还原到当时的情境中去,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它们的必要
性,从而牢牢的掌握它们,并在生活中乐于运用它们,是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目的。
1.1.3小学生的认知和学习特点
小学生的思维更加需要形象化具体化,他们最容易理解的是自己身边的数
学,教材中每一个新元素的引入必然伴随其相应的生活情境。像小数的学习,教
材会让学生充分的感知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的并不都是整数,如量长度不够整米
数的情况,买东西不够整元数的情况等等,所有的例子都指向一个结论,整数在
生活中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这时小数的产生便顺理成章。但是引出小
数后学生仅仅从认识上知道了小数产生的必要性,并没有把它?与自己的生活联系
起来,怎样才能让学生掌握它并在生活中有意识的运用它呢?为此,我创设了一
个微型的小超市,让学生充当收银员和顾客,在热烈的买卖情境中,学生们积极 的报价付款并检查对错,在不知不觉中,小数已经融入了他们原有的知识系统,成为了他们知识的一部分。之所以选取超市的情境而不是度量的情境完全是因为
考虑到在生活中,前者更容易出现,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
通过这次实践,我萌生出了一个想法,是不是每节数学课都可以按照这样一个创
设情境的模式译展;五去^从而达到i:!:教师一味的讲学生被动的学这样的教学模式
更好的效果呢?
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如果能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学生的生
活环境及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出发,创设出丰富的教学情境。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
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
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可以超越
狭溢的数学教学内容,让学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学习内容,让数学“活”起来。
这也是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的。
1.1.4《数学课程标准》对情境教学有高度的要求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对情境教学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它为创设情境教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发挥想象思维的作用,培养创新能
力,使学生在快乐中学好数学。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获取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对学生在接受知识和理解知识方面有很大的促
进作用。
小学数学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标根据不同学段的实际情况,对数 学情境化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第一学段提出: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
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第二学段提出:要创设
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在情境中体验
和理解数学;第三学段提出:数学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
21.6% 61.61% 17.6%
通过以上调查发现本校四年级学生对数学感兴趣的人数虽然占了半数以上,但是他们的兴趣来源有相当大一部分是来自于学习成绩,少部分可能是迫于家长 的压力不得不学,基于这种情况,我不禁担忧起来,小学数学的内容相对来说比
较容易,计算类的题目占据了分数的25?30%,考查计算能力的题目占了80%以
上,也就是说他们的好成绩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小学数学考试要求的数学能力
比较低,但是随着知识的加深和能力要求的提高,他们中会有人因为成绩的下降 且缺乏对数学本身的兴趣以及由此导致的缺乏攻克数学难点的耐心与信心从而
引起数学兴趣逐渐下降。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才能成为求知道路上最好的
原动力,兴趣当然也会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那么引入学生感兴趣的情境
就至关重要。
3.1.1借助“生活背景”创设教学情境
借助“生活背景”创设情境就是将符合课程内容的孩子们可以理解并乐于参
(5)设置情境时,没有把握好“度”,也就是没有掌控好教学的时间,没有
提前对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接受能力做充分的估计,有的教师设置的情境过多,在
教学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难免显得节奏过快,没有给学生足够的理解、分析情
境的时间,虽然情境设置的很恰当,但是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有的教师设置 的情境过少,在很快完成教学任务之后,便只有用习题来充斥课堂,显得课堂比
较单薄。这都是因为没把握好“度”的关系。
那么纵观以上几个案例,我们发现,好的情境引入必然是符合学生的认知与
生活规律,把复杂、枯燥的数学概念与规律从理论中剥离出来,将它们附着在实
际生活当中,用通俗有趣的生活情境、游戏情境、故事情境等来生动的展现它们、演泽它们,从而更好的理解它们、掌握它们。相反,不甚成功的情境教学必然是
超出了学生的生活与认知范围,情境的引入无法将他们的生活实践与数学理论联
系起来,那么这个情境反而会成为整堂课的负担与学生学习的障碍。诸如上诉几
个案例,不恰当的情境引入将学生引入了理解误区,这种误区一但在学生学习开
始就植入学生的大脑中,在以后的教学中是很难纠正过来的,并且会对以后的进
一步学习产生影响,可以说是贻害颇深。所以,在设计情境教学之初就要尽量避 免这种情况的产生,这就要求我们执教者在设计课程的时候就要反复斟酌考虑情
境的合理性,以避免单纯追求教学形式切合教学大纲而不顾及教学效果这种错误
思路。
内兼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与其中的生活经验作为情境引入到课堂中,使学生能够通过该情境迅速理解教学
内容并借助情境牢固的掌握知识和灵活的运用知识。
孩子们的很多知识都是来自于他们的生活经验,生活是他们吸取知识的大环
境,好多孩子他们所认识的第一个字第一个数字也许是来自马路边的一块广告牌
或是一个告示牌,也极有可能是街边他最爱吃的小吃招牌,正因为它们在他的生
活中出现并且影响了他的生活,他才对它们印象深刻。所以,利用他们的“生活
背景”创设情境无疑成为了情境教学的首选,当然这也是符合建构主义观点的,在孩子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去建构新的知识框架,并将它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才
能让知识掌握的牢靠扎实。而且小学数学的内容绝大部分是生活中可以用到的数
学,如四则运算、分数初步、小数的认识与计算、简单图形的面积及体积计算等
都是生活中所必需的知识,这给利用生活创设情境提供了很多的素材,学习小数
可以创设小超市的情境,正负数可以创设买进卖出、零上零下的情境,学习面积
和表面积可以创设给礼品盒包包装纸的情境等等,可以说每个老师只要看见一节
新课首先考虑的必然是从生活中选取原型创设情境。
3.1.2借助游戏活动、故事创设教学情境
借助游戏活动创设情境顾名思义当然是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游戏的环节,这个
游戏可以为引入新课做铺垫也可以成为讲授知识的手段,当然也可以二者合一, 这在上诉的案例中有所体现。
但凡提到做游戏,无论游戏的内容是什么孩子都会将热情毫无保留的展现出
来,每当看到这种情形,我都在心里暗自感叹:爱玩真是孩子的天性啊,要是每
节课都能让他们在老师设计的游戏中快乐的汲取知识,那该是多么有成就的一件
事情。游戏,毫无疑问可以最大的激发孩子的积极性,而切合教学内容的游戏除
了可以偷悦孩子的身心还可以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和掌握知识,这是培养儿
童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孩子的好胜心理极强,他们为了在老师设计的游戏中获
胜可以绞尽脑汁寻求方法,殊不知正是在探索方法的过程中他们掌握了游戏的规
律也就是知识的内容,在与对手的竞争中他们运用了己经学到的知识,也就是达
到了熟练运用,一节课下来没有老师的声晰力竭,也没有学生的不胜其烦,有的
只是他们的热情参与和积极探索,学习不再是他们的负担,问题也不再使他们惧
怕。这种知识的获取途径与掌握的深刻程度远胜于老师在课堂一遍一遍的告诫学
生什么是重点难点必须记住,什么是考点必须掌握。当然,这种游戏情境对老师 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首先老师要设计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游戏,设计游戏远不如
从生活中取材那么手到枯来,生活情境毕竟是现实存在的,老师只需要筛选合适 的情境即可,而游戏却需要老师借鉴甚至独创,并且游戏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内容, 20
第三章情境教学的主要手段及有效策略
3.2.1情境教学的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年龄
我们所创设的数学情境可以取材于生活当中的实际,但是在取材的时候,我
们一定要做好以下三点:
(一)充分挖掘课本,选取与课本相关的生活情境,可以针对一课选取多个 情境,在反复的筛选与比较中保留最合适的一个情境作为自己试讲时的情境,并
在试讲之前充分预知情境可能带来的对课堂有帮助的地方和它可能引起的阻碍
学生理解新知的情况,只有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情况有充分的预测,才有可能在
课堂上更好的处理突发状况。
(二)充分估计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他们的知识掌握情况、生活经验和知
识迁移的能力,记得好多老师在去别的学校或地区进行讲课比赛时,就是因为没
有提前做好这些工作,导致他所设计的情境引入没有引起学生的共鸣,整堂课在
开始的时候就是他一个人不得不唱独角戏,这会为以后的课堂教学带来非常严重 的负面影响,开始不顺利会影响老师的心理,他会对接下来的教学缺乏信心从而
降低他的应变能力,整堂课他的注意力都会集中在担心这堂课的效果上面,使一
节课上得紧张局促且死板,更别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了。一般
来说,对于生活的情境引入大多是在课堂开始的时候,也就是说它会作为你讲课 的第一个环节,成功的开场情境会拉近你与学生的距离,消除你们之间的陌生感,为以后的开展教学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所以,在选取情境时要慎之又慎,必
要时可以在全班提前做一个调査,做到心中有数。
3.2.2情境教学要注重趣味性和数学味
如果孩子们都能感受到“数学很有趣”,就一定会喜欢上数学。兴趣是孩子
们力求接触、认识、研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是在探索实践活动中发
生发展起来的。它是认识的欲望,是学习者参加学习的直接动力,也是自觉能动
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上课时让学生保持兴趣,才可以让他持久的集中注意
力,.保持清晰的感知与灵活的头脑,才能激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所引
入的情境,首要注意的当然是这个情境的内容,看它是否符合教学内容,这是每 一个老师都能做到的事情。其次是看所选取的教学情境是否具有很高的趣味性,正如张奠宙教授所说:数学来源于现实,产生于实际需要。但是,数学又被认为
是人发明创造出来的思想体系,具有抽象的特点。形式化的数学呈现方式成为数
学的主流,公理化的体系成为其追求的目标,即由一组公式出发,使用逻辑方法
定义概念,按照逻辑语言组成命题形式,然后按照逻辑模式证明这些命题是否成
立。如果成立,称之为定理。所有的公理、定义、定理、推论形成数学体系,并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性(清晰性)三个特性(统称为认知结构变量)来具体影响有意义学习的
行直和效果。所谓可利用性是指: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具有用来对新知识起固定
作用的旧知识,没有这种旧知识,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同化)就失去了落脚
点,学习便只能是机械进行的。例如:学生如果没有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和“整
数的乘法法则”,那么他是不可能对小数乘法这一内容进行有效学习的。所谓可
辨别性是指: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可分离程度和差异程度,只有他们清晰的分
辨出“小数乘法”与他们之前学习的“整数乘法”的不同即新知与旧知的不同时,他们才能对新知产生不同于旧知的深刻认识。所谓稳定性和清晰性是指:原有起
固定作用的旧知本身的牢固度和清晰度。稳定性为学习新知提供同化的固定点,清晰性则为学习新知提供同化的方位点。如果学生没有熟练牢固的掌握“整数的
乘法法则”,那么他们是谈不上去学习“小数的乘法”的,这也是人们所说的数
学是环环相扣的学问。具体来说,在讲授“小数乘法”时,教师首先要复习积的
变化规律与整数的乘法法则,让学生说出算理,其次让大家观察小数乘法与整数
乘法的不同之处,通过知识的迁移,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探索出新的算理,增 加他们的成就感,让他们乐于发现知识的变化从而去探索新的知识。利用好新旧
知识之间的转化,巧妙的创设情境,让学生去把握一个个的知识链而不是一个一
个零碎的知识点,有利于学生去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为他们将来更好的纳入新 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3.2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策略
目前,越来越多的地区都提倡情境教学,正如李吉林老师所说:语文源于生
活,数学不也源于生活吗?因为生活或生产的需要,才产生了数学。但现在的数
学都是远离孩子生活的,抽象而无法捉摸,而且也过于烦琐,许多的数学术语,把原来不复杂的小学数学搞复杂化了。孩子觉得数学难而无趣,也是很自然的事
情。因此数学的情境教学才显得尤为重要,怎么样创设情境才能让孩子走进数学 的世界,让孩子亲近数学?怎么样创设情境才能让情境发挥它的最大功效,即达
到在表象上简化数学概念和数学理论,但是在内容上却能达到深化的作用,也就
是让概念与理论潜移默化于孩子的大脑中,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它们并灵活 的运用它们,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使教学效果最大化。这样的情境教学才
能成为有效的情境教学,那么该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呢?针对前面所提过的
教学手段,有效的教学情境应该满足以下几点。
游戏的规律要体现教学内容的实质,这无疑又加大了难度。其次,就是老师要预
测游戏的可行度,既要保证绝大多数同学参与其中(因为有的游戏课堂参与人数
比较有限,大多数同学都是空有热情却轮不到自己展示,未免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几轮下来举手的人数就会减少,也会幵始有人走思了),又要保持课堂的纪律,保证教学顺利进行,也就是老师始终还是课堂的掌控者,不能让课堂因为太活跃 而失控导致影响教学质量。所以,我认为游戏情境的引入虽然表面上看学生是课
堂的主体,其实其中起牵引串联作用的仍然是老师,并且它对老师的课前准备工
作要求比较大,好的游戏情境应该是经过多次预想与试讲磨合出来的,教学时间
越久,尝试的次数越多,对这种情境教学的掌握才能越熟练,经验与素材也越丰
J、§ 0
数学故事无疑是数学知识的很好的载体,又因为其有故事性,很符合小学生 的课堂需要。很多数学中的发现都有着精彩的故事,如从最早的结绳记事到数字 的产生,数字0的由来,鸡兔同笼的故事,阿基米德由一次洗浴发现了排水法计
算体积等等,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些精彩纷呈的数学故事来丰富我们的课堂教
学,让故事情境来调动和促进学生的积极性,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丰满,而不
是只有枯燥的数学公式与定理。当然根据小学数学知识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少且学
生的年龄特点的情况,我们还可以自己编排和教学内容有关的有趣的小故事,这
在教材上已经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比如小数点的移动与小数的大小关系一节教
材就编排了一个孙悟空用金箍棒打妖精的故事,随着小数点向后一位、两位、三
位的移动,金箍棒不断的变大,妖精显得越来越小,这时学生就会主动在头脑中
产生疑问:难道小数点的移动会导致小数的变化吗?生动的画面,精彩的内容使
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到了故事当中去,那么在探索故事内容的同时,他
们也就明白了故事所要讲授的知识,寓教于乐,事半功倍。当然,如何编排有效 的故事情境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与尝试,故事的内容要精彩,故事所隐含的
知识要明确,故事要能调动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了解与掌握课堂的新知识,如果
可以的话在一堂课中能够形成一个故事链效果会更明显,切不可用只图热闹而占 用课堂时间的无效的故事情境。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就针对教学内容多思考,多留
心。可以借鉴别人的经验来丰富自己的数学故事,李敏佩老师编著的《数学学习
故事》和《数学王国》就是很好的故事素材。
3.1.3借助新旧知识和观念的关系和矛盾创设教学情境
新知识的获取往往都要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新知要么是旧知的提升,要
么是旧知的补充,所以旧知是学习新知最直接最常用的认知停靠点。美国教育心
理学家奥苏伯尔的研究进一步提出,旧知是通过它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定
第三章情境教学的主要手段及有效策略
3.2.4创设情境要有连贯性
这里所指的连贯性是针对一节课而言,在一节数学课上我们不可能只创设一
个情境,我们必然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引入多个阐明问题的情境,这时,切忌引入 的情境过于凌乱,热闹有余,实用不足。在听过的很多公开课上经常会遇到这种
情况,学生准备了很多的工具,摆了满满一桌子,这也充分体现了老师对这节课 的重视和准备的充分,但是他却没有考虑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生的思维会有一
个惯性,在他们已经习惯了其中一个情境的时候是很难被打断去完成老师另一个
情景所布置的任务的。于是一节课就是老师不停要求学生做这做那,稍微快一点、头脑灵活一点的学生勉强能够跟上老师的节奏,而其余大部分学生都在为了配合
老师手忙脚乱的摆弄自己的工具,甚至有的学生因为干脆跟不上老师也不明白老
师的意图何在竟然幵始走神,老师让准备的工具正好成为了他们走神的好玩具,一节课显得杂乱无章,整体给人的感觉就是老师走到东大家就茫然的跟到东,老
师走到西大家也尾随到西,根本谈不上思维的发展与创新的培养。整堂课虽然热 闹但是没有思维的碰撞与升华,可以说这样的数学课时效性很差。而成功的课堂
情境应该是像剥洋葱一样,实质内容应该层层展现,本质问题应该被个个击破,学生的思维会随着情境的开展而层层提高,当最后直指核心问题时,学生的思维
活跃度应该达到顶点,这节课所要阐述的内容呼之欲出。这就要求老师设置的情
境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要有自己的连贯性,这样它所体现的问题才能有连贯
性,那么学生的思维才不会被一个个跳跃的环境所打断,才能体现出知识的整体
性和内在联系,才能保证整堂课学生有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这样更有利于发展
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3.2.5情境教学的内容要有时代性、新颖性
这个要求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处在多元化发展的今天,老师的形象再也不能
是严肃、古板的代言人了,我们不能耳目闭塞,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
书。所有的小学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叹就是现在的孩子和他们以前甚至是以前
教过的孩子截然不同了,他们的思维活跃复杂,对任何事物都敢于发问,不再是
上课时对老师敬若神明的“乖”孩子了。这种变化是时代赋予他们的,网络的高
度发达让他们的眼界极度开阔,已经超出了老师和家长队他们的认识范围,这种
变化是好的,让小学老师不再认为他们还是不懂事的孩子而感觉代沟极大,无法
沟通。本人上课是时就有这种感觉,我所带的年级是四年级,上课时丝毫没有与
他们年龄相差很远的感觉,他们的知识面与理解力和创造力常常让人瞠目结舌。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仍然将他们当做懵懂无知的少年,仍然采取陈旧的上课方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按照一定的数学结构加以陈述。这种呈现方式,称为数学的形式化。但是小学数 学却禾龍11去傲厂厂学至丽年藤特点和他们的认知水平决定他们所学习的数学
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这在教材编排上也有所体现,小学数学编排了日常生活所
需的所有知识,如计算、度量和基本的现实问题,可以说只要学习了小学的数学
知识,在社会上生存大致不会出现问题,虽然上述知识具有一定的逻辑性,但是
教材在编排的时候还是很注重内容的趣味性,生活情境、游戏活动、故事导入无
一不是体现了这一目的。这样做的原因只有一个,让数学有趣,让孩子乐于学习
数学。这也要求我们教师在讲授数学的时候应好好体会教材编排的目的与意图,最大程度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他们学趣味数学,用趣味数学。再次,前面也已
经说过,数学毕竟还是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中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数
学课程标准》中也要求当小学生达到四年级时要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那么
我们的情境在体现趣味性的同时还要能够层层激发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让他
们在有趣的情境中去探索知识的区别于联系,逐渐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让
自己的知识不断的积累,思维不断的发展。
3.2.3情境教学的内容应体现问题性
我们所创设的情境应该有一定的预知能力,即在创设情境之初就要考虑到哪
些情境能够很好的展示教学内容中的问题,把问题体现在情境中,利用情境来解
决问题。比如前面所举过的关于扩大分数认识的一节课,对于一个有经验的老师
来说,在讲课之初他就会意识到学生会把分母本来表示平均分的份数误认为是整
体的个数,这在以往的教学中曾多次遇到,所以就要针对这一问题创设有利于解
决该问题的情境,或者改变整体的个数让它与份数有所区别,或者暂时不展示整
体的个数,让大家在对分母表示的意义达成充分的共识之后再引导大家解决这个
问题,而不是明知学生会在这里出现对知识的误解却还要将他们引入误区。对问 题的预知能力,这对老师来说是个很高的要求,它要求老师有充分的教学经验和
足够多的平时积累,也要求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做一个有心人,只有多思考、多比较、多尝试才能将这种预知能力在需要的时候发挥出来,从而达到课堂的良
好效果。我们作为知识的传递者,一定要传授给学生正确的知识,切忌为了达到
课堂的表面成效而有意的回避问题,如果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会阻碍学生对
于更深层知识的理解与获取,并且误区一旦在最初形成是很难再进行纠正的,所
以我们一定要及时的发现问题、预知问题并利用教学情境体现问题才能更好的解
决问题。
A
第三章情境教学的主要手段及有效策略
3.2.4创设情境要有连贯性
这里所指的连贯性是针对一节课而言,在一节数学课上我们不可能只创设一
个情境,我们必然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引入多个阐明问题的情境,这时,切忌引入 的情境过于凌乱,热闹有余,实用不足。在听过的很多公开课上经常会遇到这种
情况,学生准备了很多的工具,摆了满满一桌子,这也充分体现了老师对这节课 的重视和准备的充分,但是他却没有考虑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生的思维会有一
个惯性,在他们已经习惯了其中一个情境的时候是很难被打断去完成老师另一个
情景所布置的任务的。于是一节课就是老师不停要求学生做这做那,稍微快一点、头脑灵活一点的学生勉强能够跟上老师的节奏,而其余大部分学生都在为了配合
老师手忙脚乱的摆弄自己的工具,甚至有的学生因为干脆跟不上老师也不明白老
师的意图何在竟然幵始走神,老师让准备的工具正好成为了他们走神的好玩具, 一节课显得杂乱无章,整体给人的感觉就是老师走到东大家就茫然的跟到东,老
师走到西大家也尾随到西,根本谈不上思维的发展与创新的培养。整堂课虽然热
闹但是没有思维的碰撞与升华,可以说这样的数学课时效性很差。而成功的课堂
情境应该是像剥洋葱一样,实质内容应该层层展现,本质问题应该被个个击破,学生的思维会随着情境的开展而层层提高,当最后直指核心问题时,学生的思维
活跃度应该达到顶点,这节课所要阐述的内容呼之欲出。这就要求老师设置的情
境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要有自己的连贯性,这样它所体现的问题才能有连贯
性,那么学生的思维才不会被一个个跳跃的环境所打断,才能体现出知识的整体
性和内在联系,才能保证整堂课学生有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这样更有利于发展
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3.2.5情境教学的内容要有时代性、新颖性
这个要求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处在多元化发展的今天,老师的形象再也不能
是严肃、古板的代言人了,我们不能耳目闭塞,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
书。所有的小学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叹就是现在的孩子和他们以前甚至是以前
教过的孩子截然不同了,他们的思维活跃复杂,对任何事物都敢于发问,不再是
上课时对老师敬若神明的“乖”孩子了。这种变化是时代赋予他们的,网络的高
度发达让他们的眼界极度开阔,已经超出了老师和家长队他们的认识范围,这种
变化是好的,让小学老师不再认为他们还是不懂事的孩子而感觉代沟极大,无法
沟通。本人上课是时就有这种感觉,我所带的年级是四年级,上课时丝毫没有与
他们年龄相差很远的感觉,他们的知识面与理解力和创造力常常让人瞠目结舌。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仍然将他们当做懵懂无知的少年,仍然采取陈旧的上课方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式,课堂毫无新意的话,他们会毫不客气的对你表现出嗤之以鼻,你的课堂会很
难顺利的进行下去的。但相反,如果你的课堂能够根据他们的需要花样百出、精
彩纷呈的话,他们又会毫无保留的幵发自己的思维来配合你,这样才能是一场成
功的数学课。比如在讲授统计图时,他们对书上的城乡人口统计所表现出来的热
情肯定不如哪种漫画更受欢迎的统计;他们对阿基米德验证王冠的故事肯定比乌
鸦喝水的故事要更觉得有挑战性;由俄罗斯方块引入平移和小树的移动来阐述平
移相比较肯定前者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等等。运用多媒
体展现教学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它的生动、形象决定多媒体是激发学生兴趣 的很好的工具,在引入情境时可以充分的利用这点。以上种种的例子都说明,一
成不变的情境引入是很难长久的被利用下去的,只有不断的汲取新的内容,让它
们更符合孩子们的兴趣所在,时时处处体现它们的新颖性和时代性,才能让自己 的情境教学不断的取得完善与进步。
3.2.6要把握好情景设置的尺度
即使是满足上述要求的情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要把握情境的量,有的
教师担心一节课的内容太少,学生会出现“吃不饱”的情况,如果是公开课还有
教学内容不够饱满的担心,于是在课堂中设置了大量的情境,这样在上课时就会
出现顾虑时间是否足够的问题,也就很难随着课堂的变化随机挖掘情境可能出现 的更深层的问题,无法足够的发挥情境的作用。这样的情境设置反而成为了教师 的束缚,而不是帮助教师完成教学的得力手段。相反,有的教师则担心教学内容
太多,学生“吃不了”,当所准备的情境内容顺利完成后还会剩余大量的时间,于是只好上演“课不够,习题凑”的老路子,让课堂显得无比的单调。其实,出现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还在于老师对学生的学情不是特别的了
解,课前没有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情况和思维能力做充分的分析,只是自
己单方面在考虑课堂的效果,这样设置的情境很难达到有效。因此,想要把握好
情境设置的尺度,就要求教师提前对自己的教学内容,学生情况做充分的了解,才能在设置情境时做到心中有数,这样的情境才会是教师教学时的得力依靠,而
不会成为教学效率的障碍。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4-1实验班的问卷调查结果
圏
°-81 1 j 1, o7tz iri I J 1 I I I r
■选项A
0.5 一■— ?-I J 1 | "I | I ——■选项B 0.4--
—I 1~~-S—I 1 1 1 1 * 选项 C 03 I LbI II I I I
士 IH444f4 °.:i— “ 』ii 1 ':/!::!.问题1问题2问题3问题4问题5问题5问题7问题8问题9间题10问题li问题12
通过以上的问卷调查及分析表明学生对现在数学课堂的满意度很高,并对发
现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表现了极大的兴趣。
在现代教育的大环境下,我们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最终还是为了提高孩子的
成绩,成绩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你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我所带的试验班的成绩 不但明显高于对比班并且还远远高于其他几个同年级的班级,这很明显的体现出
了情境教学的优越性。以下是实验班和对比班的成绩对比:
表4一 2实验班和对比班的成绩对比图表
SQ '―'
-94 HH
■ m实验班 爾对比班
: ‘ :广 t.■ ■;: rW, W W 四年级期末
五年级期末
六年级期末
4.2情境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由于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与成绩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这也增强了他们学
好数学的信心,反应在课堂上即是学生能够积极配合老师努力思考老师提出的问
第四章情境教学的实际运用效果
4情境教学的实际运用效果
4.1情境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成绩
我所教学的两个班,其中一个作为实验班,另一个作为对比班,通过三年的
对比试验,实验班的上课积极性明显要高于对比班,并且独立思维的能力及发现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很明显的提高。我对实验班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了解学生 的学习数学的兴趣。问卷调查题目如下:
1.你喜欢现在的数学课堂么?
A.喜欢
B.—般 C.没有想法
2.一节课后,你觉得独立完成作业有困难么? A.有
B.没有
C.需要与同学讨论
3.生活中遇到一些问题,你是否联想数学知识去解决? A.能
B.不能
C.有时能
4.上课时,你喜欢发言么?
A.喜欢
B.不喜欢 C.看老师是否叫我
5.你喜欢怎样的数学作业?
A.计算题
B.简单题 C.解决问题
6.遇到难题你会怎么做?
A.放弃不管 B.找父母、老师或者同学C.查资料自己解决
7.你想听数学知识讲座么?
A.喜欢
B.不喜欢 C.随便
8.你曾经在数学上的困难是什么引起的?
A.老师讲课方式B.不注意听课 C.对数学没有兴趣
9.你会主动预习未学知识么? A.会
B.不会
C.看老师的布置
10.你害伯数学考试么?
A.不会
B.会
C.看题目难易程度
11.你对自己现在的数学成绩满意么?
A.满意
B.不满意 C.还行
12.你觉得现在的数学课堂如何?
A.有趣 B.有些浅显 C.没有兴趣
表4-1显示了在实验班的调查结果: 27
第四章情境教学的实际运用效果
题并踊跃发言,这无形中就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几乎每一节课都能有足够的
时间巩固当堂所学知识,适当为下一节课做铺垫,达到了课堂的一个良性循环。
同时由于学生的思维的不断提升,他已经能够充分领会老师设置的情境,有时甚
至会提出连老师都意想不到的问题,这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极大提升,也是课
堂效率的保证。
4.3情境教学在运用中的不足之处
首先,由于本人开展本课题是从四年级开始到六年级结束,1——3年级属
于空白,影响了情境教学的连贯性。其次,有些课程内容所创设的情境并没有达 到预期效果,但因只有一个实验班,无法在磨课中达到完善,有点美中不足。再
次,因为研究时可对比班级有限(仅限于本学校本年级),对所取得的成绩分析
难免有些片面。
随着新教材的使用,大家已经从教材内容中体会到了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教
学中的重要性,基于这种情况,基本上每节数学课大家都能运用到情境教学,情
境教学的运用频率较以前大幅增加。这对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保持学生上课 的注意力和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同时,为了更好的实施情
境教学,让其在课堂上更好的体现数学的问题性和趣味性的作用,我所在年级的
数学老师自发组成情境教学小组,为每一个情境都能更好的体现数学的而不断的
磨课、试讲,争取达到最好的效果。这无形中就提高了组内老师的情境教学水平,也总结了一些情境教学的经验。同时为了达到情境教学能够在以后的教学中环环
相扣,大家还主动模拟其他年级的情境教学,为情境教学的连贯性打下了基础。
虽然情境教学的研究在国内外开展的都比较早,在国内的许多地区也取得了
很大的成绩,但是在本人所在的学校关于情境教学的研究还不够系统、透彻,虽
然很多人也在运用这一模式,但大部分教师的主要目的仍然是应对一些公开课或
是教学比赛,很少有教师对于平时的家常课去认真琢磨情境的应用,使得情境教
学仍然停留在比较肤浅的阶段,难有更深的突破。
在以后的情境教学研究中,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更熟练、有效的在课堂
上运用情境教学,使它不再是课堂上的一个点缀,而应该成为整个教学中必不可
少,使课堂能够层层深入的手段,能够借助情境更好的体现数学的问题性和趣味
性,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情境教学不再是流于表面而形成真正有效的
情境教学模式,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成绩。参考文献
[1]李秀伟.唤醒情感一情境体验教学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P45-62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P112-156
[3]刘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及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P36-47
[4]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P5-16
[5]黄爱华.黄爱华活的数学课堂[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0.P36-49
[6]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P79-103
[7]任代文.教育科学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P59-72
[8]梁志.教育实践中国[M].北京: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4.P93-107
[9]张秀娟,赵鸥.儿童的感觉教育[J].韶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5).P11-16
[10]霍静.浅析情境教学理论的内在应用价值[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6〕社会科学
版)2004(1).P19-32
[11]杨晓萍.自由教育和感官教育[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
(2).P79-86
[12]刘文,林红霞.情境教学模式中国化探索[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
(6).P52-75
[13]杨莉君.试论情境教育方案的现代化与中国化[J].学前教育研究2005(5).P70-89
[14]烨子.情境教学与中国孩子的教育[J].新华出版社2002(6).P19-26
[15](瑞)让?皮亚杰.儿童的语言与思维[M].北京:文化出版社2001.P17-29
[16](瑞)让?皮亚杰.儿童心理学.吴福元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P36-52
[17]吕传汉,汪秉彝.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6.P3-5
[18]赵振威.中学数学教材教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P26-37
[19]李毓佩.李毓佩数学学习故事[M].北京:海豚出版社2007.P17-29
[20](苏)赞科夫.和教师的谈话[M].北京:教育出版社1992.P103-109
[21]王红宇.世界课程与教学新理论文库[M].北京:新世纪出版社2003.P35-72
[22]李毓佩.后现代主义课程观[M].北京:新世纪出版社2001.P16-70
[23]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P79-87
[24]袁振.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P37-89 31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5]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P36-82
[26]多尔.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王红宇译[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P97-116
[27]严元章.中国教育思想源流[M].北京:新世纪图书出版社1992.P46-92
第四篇:小学数学情境创设阶段性总结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研究》课题
阶段性总结
印 江 实 验 小 学
2016年7月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研究》课题
阶段性总结
一年多来,课题组按照总课题方案,在做到领导到位,人员落实,经费保障的前提下,认真组织开展研究活动,重点对在小学数学中如何运用教材情境和和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进行了研究,在小学数学情境运用和创设的有效性方面探索了一点可借鉴和推广的经验。我校课题组按期完成了实验任务,现将实验情况作一阶段性总结:
一、课题研究的措施
1、领导重视,举措得力。该课题组领导高度重视,尧都区教研室闫红云老师亲自指导该课题研究活动,亲自主持该课题研究,并多次听取课题研究情况汇报;研究时间和实验教师的到位,还积极承办区域性该课题研究活动,在校内还建立了一些激励机制,如:建立科研基金,重奖实验取得成绩的实验教师;采用了一系列倾斜实验教师的得力措施,如减轻一些实验教师的工作量,在外出学习、参加各级教研部门组织的教科研活动和在职务晋升、评先、加级等方面优先考虑等等。
2、加强学习,提升水平。课题成员静心学习,品味书中的滋味,研究教育的内涵。注重扩大视野,博采众长,延展知识,积‚小流‛以成‚江海‛,不断的厚积拓展课题成员的教育文化视野,增加了底蕴。我们采取了灵活读书形式,自学、集中辅导学、区教研员指导学相结合。学习中,课题成员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撰写对新课程的理解和感悟,同时围绕研究主题网上学习。建立了互动式反思对话。每一个课题成员带着感悟、困惑和疑问,作为研究者来参加课题研究。在这里能够自由地进行交流与思维碰撞,在交流碰撞中发现更深刻更精彩的见解,从而建立更高层次的共识,推动课题研究。
课堂实践注重:①课前集体备课——挖掘教材的内涵。备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备学生--思考如何从学生的学出发,教给学习方法;备教师自己,思考对相关知识的拥有量。②课中和谐教学——展示天地课堂。课堂实践中,课题成员充分认识到:只有课堂实践注重‚把整个世界当作课程‛,即关注儿童,关注儿童的经验、兴趣爱好,把课程内容和生活结合起来,就能体验课堂的丰富多彩,体现‚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③课后反思教学——直面课堂中的不足。每一次教学实践后,我们总是组织课题成员进行反思评价,先组员交流反思评价,再请有经验的专家和领导做总结评价。有‚同课异构‛案例反思、课题重点问题研究反思。反思评价时,课题成员在肯定优点的同时,指出不足。许多中肯的意见在反思评价中不断传出,促进了课题实践的良性循环。
3、课题活动,丰富多彩。在一年多的课题试验研究过程中,我们课题组组织开展实验教师有关课题论文、教案比赛活动;组织开展了实验教师情境运用和创设情境案例搜集活动。组织学生开展了数学口笔算竞赛、数学小报展示等学科活动。
二、研究成果分析: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通过对教材中教学情境的研究,在如何有效的应用主题图和练习中的情境图方面提供有实际操作价值的成功经验和具体做法。通过一年多的扎实研究,课题组在小学数学情境运用和创设方面探索了一些方法,取得了一些收获:
(一)正确有效地使用教材的主题情景图 新教材呈现的内容,形式新颖,与原来的教材相比,它的最大特点之一是设计了大量生动活泼的主题图。这些主题图色彩鲜艳,富有情趣,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观察,更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那么,怎样才能合理的利用主题图情境呢?有以下几点策略:
1、深入领会内涵,理解主题图情境的意义,把握教学目标。
主题图内容丰富,含义深刻,凝结了众多编者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对数学的理解。因此,深入地钻研主题图,切实把握主题图的含义是使用好主题图的前提。‚主题图‛教学要突出数学的特点,充分挖掘‚主题图‛中有利于三维目标实现的教学资源。只有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才能创设生动的主题情境,组织有效的主题活动,课堂才是有效的、精彩的。
如一年级下册‚图形的拼组‛。乍一看,主题图展示的是手工书上做风车的步骤,但结合单元教学,从数学的角度仔细推敲,不难发现,主题图所展示的各个环节就是一个图形变换的过程,即‚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变换过程。理解了这个深意,我们的教学就这样组织:课前让学生在家里做风车,并提出要求,即注意观察自己在做风车过程中图形有什么变化;课堂上,学生边描述,教师边演示。描述时要引导学生从图形变换的角度讲解,例如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把一个角的两条边对折成两个三角形,并把多余的长方形部分剪去,展开就变成了一个正方形。由于圆形的变化比较隐蔽,所以我们可以让学生拿出自己课前所做的风车玩耍,引导学生观察风车转动的运动轨迹,进而总结各种图形是可以互相变换的,这样的教学才是符合主题深意的,在活动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掌握知识,才是真正达成了教学目标。我们只有深刻地理解并正确把握了‚主题图‛的意图,才能有效组织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挖掘主题图情境中蕴含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教材以主题图的方式设计了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富有儿童情趣的主题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这些情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充分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然而,刚入学的小学生,他们的想法还很天真,他们关注的往往是他们感兴趣的事物,而忽略场景中的数学信息。因此,教师在运用主题图时一定注意把握好图中的数学价值。
如第二册 ‚老鹰捉小鸡游戏图‛,让学生根据图提供的条件和问题‚12只小鸡,我已捉住了5只,还有几只?‛填算式进行计算。教学时我们是这样进行的:先出示这幅图,问‚图上的小朋友在玩什么游戏?‛‚你们玩过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吗?喜欢玩这样的游戏吗?说说你们是怎么玩的?‛一听到要说说自己喜欢玩的游戏,孩子们兴趣可高了,他们争先恐后地告诉我:‚一个人当老鹰,一个人当鸡妈妈,其余的都当小鸡。‛‚鸡妈妈要保护好自己的孩子小鸡,不让老鹰捉到。‛‚老鹰要想尽一切办法抓到小鸡‛……接着我告诉小朋友:‚你们喜欢玩的这个游戏中有好多的数学问题呢!瞧!书上的扮演老鹰的小朋友正在想一个数学问题呢,她在想什么数学问题呢?‛小朋友们积极地告诉我:‚她在想‘12只小鸡,我已捉住了5只,还有几只?’‛‚我们会解决她的问题,12-5=7。‛然后我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如果你是扮演老鹰的小朋友,你能想到哪些数学问题?比一比谁想到的问题最多、最好!‛ 生1:‚12只小鸡,我如果捉住7只,还有几只?‛ 生2:‚12只小鸡,我如果捉住9只,还有几只?‛ 生3:‚12只小鸡,我如果捉住12只,还有几只?‛ 生4:‚有12只小鸡,1只鸡妈妈、1只老鹰,一共有多少小朋友参加这个游戏?‛
生5:‚一共有14个 小朋友在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1个当鸡妈妈,1个当老鹰,有几个小朋友当小鸡?
一幅图中,学生提出了好几个数学问题,列出了算式。如果没有教材的开放性设计,如果教师不去充分挖掘情境题中蕴含的数学问题,如果没有教师将新理念落实到每一节课,哪里会有孩子们如此之多的思维火花迸发?每一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给他阳光、雨露,就会发芽。
3、选择恰当的时机呈现,创造性的使用主题图情境。
教材在主题图的设计中,尽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信息,为教学的多样性,为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供了可能。我们在教学中要仔细钻研教材,对主题图的出现时机需要再三斟酌,选择最有利于教学的时机呈现主题图,使它发挥应有的效用。如一年级下册‚百以内数的认识‛。以‚百羊图‛为例,黄芳老师做了如下教学:
师:(课件展示少于10的小花)这里有几朵花?你是怎样数的? 生:这里有8朵花,我是这样数的1、2、3、……8。师:你是1朵1朵数的。还可以怎么数呢? 生:还可以两朵两朵地数。
师:课件展示几十朵花,问现在你能很快数出一共有几朵花吗?怎么数?
生 :可以5朵5朵数。生:还可以10朵10朵地数。
师:小朋友说得很好,在数量较少时我们可以一个一个,两个两个地数。数量较多时可以五个五个、十个十个地数,我们下面就十个十个地来数数这里一共有几朵花。
课件演示10个合成一堆,全班一起数出一共有76朵小花。师:76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 生:……
师:你们才100里面会有几个十呢? 生:100里面会有10个十。
师:请大家翻开书,找到这群羊,10只10只圈一圈,数出这里共有几只羊? 生:(活动后汇报)一共有100只羊。师:100里面有几个十?一起数一数。(验证100里面有10个十。)
这样的教学使主题图不仅仅是导课的‚敲门砖‛,而成为了既能让学生联系圈十数数,又能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直观赶至100里面有10个十,使主题图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又如彭昱老师上‚合理安排时间‛,由于小学生比较常见熟悉的沏茶这一生活现象作为教材入手,调整了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了先为客人沏茶再为客人吃烙饼的生活情境。当画面上呈现妈妈让小明帮着给李阿姨沏茶这一数学信息时,没有急于想去解决如何让李阿姨尽快喝上茶,而是让学生想想平时是怎么做的?特意激活学生已有经验,学生处于主动思考积极动脑的最佳状态,有效地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4、改变呈现的方式,发挥主题图情境的潜能,促进有效教学。
(1)从静态转向动态。如一年级上册 ‚连加连减‛的主题图展示的是一个小男孩在喂鸡,原来有5只小鸡在吃,来了2只,又来了1只,现在有几只?静止的画面利用多媒体变成动态的过程,学生就更能深入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的兴趣也会更浓。(2)将主题图分层展示。挖掘出主题图中的隐含数学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关键,基于学生的思维特点,如果将学生一下子臵于非常复杂的情境中,会让他们东拉一句西扯一句,无所适从。如聂道琴老师执教二年级下册P2‚解决问题‛主题图孕含了‚看戏、跷跷板、丢沙包、买面包‛四个情景问题。教师按各个场景分批出示,引导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老师的合理安排,主题图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学生的探索过程提供思维表象,激励学生探究的热情,促使学生生活经验不断数学化。(3)用故事串起主题图。故事是低年级儿童最感兴趣的学习素材,以故事的形式演绎‚主题图‛情境,会引发学生新鲜、好奇、亲近的儿童情趣,有利于产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顺利掌握新的学习内容。如陈晓华老师执教一年级下册P.29 ‚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师:今天是小猴的生日,猴妈妈要送给猴宝宝一件礼物,你们猜这件礼物是什么?
生:(很有兴趣地猜)
师:(展示盘里有2个桃)盘里有几个桃?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演示小猴吃桃)现在盘里还有几个桃子?又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继续演示小猴吃桃)小猴可喜欢吃桃子了,一下子就吃完了。现在盘里有几个桃子?还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老师在这节课上用小猴子过生日的故事串起了三幅图,吸引学生极有兴趣地学习,使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深刻理解了0的含义。
5、充分挖掘主题图情境中所隐涵的人文因素,使学生感受数学有情有趣。数学情境的创设既要体现知识与能力的价值,又要体现人文价值,关注学生精神世界,使数学题成为学生与知识、情境,师生对话、心灵交汇、情感交流的载体。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艺术就在于,要让受教育者把他周围的东西加以‘人化’……从这些物品中感到人性的东西----人的智慧、才干和人对人的爱。‛在教学时把各种人文因素优化组合、滋润渗透,可以使数学教学脱去僵硬的外衣,显露出生机,洋溢着情趣,充满着智慧,使学生徜徉在浓浓的人文氛围中,潜移默化,形成一定的人文修养。所以要充分挖掘练习情境题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外,还要充分挖掘情境题中的人文因素,使学生体验科学的数学知识所蕴藏着的巨大的人文力量。
如在教学二册‚十几减9‛后(的练习中有一道情境题,在情景图中通过小白兔、小灰兔对话给出信息,小白兔说:‚咱俩共收了16个萝卜。分给你9个。‛小灰兔说:‚你剩的太少了。‛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选择信息计算。练习时我们先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用‚十几减9‛的计算解决情境中的实际问题。最后,我们让学生说说:‚假如你是小灰兔,你会对小白兔说些什么?‛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小白兔,谢谢你!‛‚小白兔你真善良!‛‚小白兔你的心太好了,自己剩的少,给我的多!‛‚小白兔还给你一个吧,这样我们就一样多了。‛……孩子们说得多好啊!本题中蕴含的一种人文哲理,给了学生一次无声的人格教育。这样的数学情境挖掘给数学增添了许多人情味,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下学好数学。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把握好新教材中‚主题图‛这一特色,理解其意义和它的价值所在,充分挖掘主题图的内涵,合理安排主题图出现的时机与方式,让‚主题图‛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课堂教学。
(二)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编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教学的突破口,学生在不自觉中达到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有机的‚渗透‛与‚融合‛,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之中,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通过教学实践,从在新课引入时、在新知的探究中、在知识巩固上、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创设不同的情境。有以下几点策略:
1、在新课引入时,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产生学习愿望。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儿童认识需要的情趣表现,是儿童主动探索知识的心理基础。孩子的全部学习活动,都伴随着他们情感的参与。积极的情感会使孩子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这种浓厚的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因此,教师创设的情境,要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学生探索性思维活动。创设达成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趣‛中学。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帮助学习者理解、内化学习内容。情境的创设一定要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达到为教学服务的目的;要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在‚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中,引导学生体会并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既表示关系,同时又表示结果,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一认知难点,教师创设这样的情境引入新课:多媒体动画出示一个魔盒,学生只要输入一个数,这个数经过魔盒的加工,出来的便是另一个数,如输入的是7,出来的是17;输入的是12,出来的是22……生跃跃欲试,经过几次尝试后,发现奥秘:魔盒是按一定的关系式来加工数的。于是,输入‚20‛,出来‚20+10‛;,输入‚78‛,出来‚78+10‛;,输入‚1.5‛,出来‚1.5+10‛;输入字母‚b‛,便出来‚b+10‛。
这里,通过魔盒,创设输入‘b’出来‘b+10’‛这一情境,从而让学生深切体会出来的 ‚b+10‛就是结果。而在进入的数与出来的数的不断变化中,却又存在着不变:出来的数总是进入的数加10,魔盒是按‚b+10‛的关系式进行加工的,即‚b+10‛又表示一种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情绪的积极与否直接影响到建构的效果。这里‚魔盒‛情境的创设,一下子吸引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呈现出了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当然,魔盒只是个‚道具‛,而这一道具更重要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解决了认知的难点:出来的数 ‚b+10‛是一个结果,加工的关系式也是‚b+10‛。可见,教师选择‚魔盒‛这一情境,能比较顺利地让学生接纳了这种典型的代数思维方式,解决了学生认知上的困难,圆满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2)创设‚真诚的情境‛,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体验
我们的数学课堂期待着我们为学生创设一个‚真诚的情境‛,那么什么是‚真诚的情境‛?所谓‚真诚的情境‛是指在教学中创设的情境真实诚恳,没有半点虚假。比如:李海峡老师在上《千以内数的认识》这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情境引入新课:教师手托一个透明的容器,内装了许多幸运星。师:希望得到幸运星的同学请举手,伸进去感受一下,估计幸运星的颗数。生1:大约450颗;生2:大约380颗;生2:我觉得它特别多,我也估计不了……。师:有办法知道它有多少颗吗?生4:数一数。师:一颗一颗地数吗?生考虑一会,提出:这些幸运星太多了,一颗一颗数耽误我们上课的时间。师:如何较快地数出这么多的幸运星?我为每一组都准备了一份与我同样多的幸运星,不同的是,你们的每10颗装了一袋。组员分工,用最快的速度数出幸运星的颗数。哪一组方法好,数的正确,幸运星就送给你们,于是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数数……学生兴高采烈地投入到动手操作中,在课的最后这位老师肯定了这节课同学们的学习成果,也共同分享了成功后的喜悦——把幸运星分给了学生。每位学生在顺境中体验快乐,在逆境中探究,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重要感情经历,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而获得了丰富情感体验。
(3)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验。
‚真实的情境‛是指教学中创设的情境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现实生活中的规律,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可以找到原型。比如,陈晓华老师在上‚美丽的对称‛一课时,这样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小朋友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你们想不想听啊?(多媒体展示美丽的动物城画面,并配合音乐)一只蝴蝶在动物城的花丛里飞来飞去,一只小蜻蜓飞过来说:‚小蝴蝶,咱们一起玩吧。‛小蝴蝶说:‚我是蝴蝶,你是蜻蜓,怎么能在一起玩呢?‛小蜻蜓说:‚在图形王国里,我们其实就是一家的,另外,还有许多家庭成员呢,不信我领你去看……‛,(课件展示飞的过程)师说:‚一路上蝴蝶看到了许多美丽的景色,还看见了许多动物,有美丽的孔雀、知了、七星瓢虫……‛,师说:‚小朋友们,它们美吗?‛生自由回答……师:为什么说在图形王国里它们是一家子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在此情境中,教师以学生现实生活中的熟悉的小动物为原型展开图形对称的学习研究,这样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是有意义的,学生是乐于接受的。
又如,石志刚在教学‚乘法估算‛一课时,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引新课。
师:你们知不知道刚才大家精彩的表现吸引来了一个小伙伴,快看,他来了!(课件出示小精灵聪聪:大家好,我是聪聪。今天我将和4个小朋友一起到三峡大坝游玩。你们愿意一起去吗?(愿意)这里有三种车,选那种呢?
课件出示3辆车:豪华轿车 97元依维柯 68元 普通客车 42元)
师:如果让你选,你会选择哪种车?说说你的理由?
生1:我选依维柯,因为它开的比较快,价格又不贵。
生2:我选豪华轿车,因为它开得很快,坐起来很舒服。
生3:我选普通客车因为它最便宜。
师:看来你们都有了自己的选择,很好。那就根据你们的选择,估计一下,聪聪5个人大约需要多少钱呢?(出示问题)你是怎样列式的?又是怎么估计的?(生思考并汇报估算结果。)
97×5 把97看成100,5个100大约500元
68×5 把68看成70,5个70大约350元
42×5 把42看成40,5个40大约200元
此时,学生完全臵身于一个‚真实的情境‛中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是明显的、有效的。可见,数学是一门应用非常广泛的学科,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也都直接地被应用于人们的生活领域和生产实际,把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揭示出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动机,产生学习兴趣。
(三)在新知探究中,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过程。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而这种发现又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获取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探求新知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材料,设臵‚动境‛,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主动探究。
小学阶段数学概念主要可分为发生式概念和属差式概念两类。所谓发生式概念是指这一数学概念是动态生成的。属差式概念是通过种概念与属概念差异来界定概念的内涵的。强化实践操作,开放学生‚全脑‛,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动态生成,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如分数就是一个发生式概念,在教学时让学生通过分一分、折一折、想一想、说一说等实践过程明确‚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又如在‚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中,教师选取许多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物体。如小皮球、乒乓球、积木、牙膏盒等等各种形状的物体,把它们放在一个袋子里。先让学生摸一摸,说说自己的感受,有的说是软的,有的说是硬的,还有的说是圆的,还有的说是有角的……这样,让学生在看不到的情况下通过动作进行体验。然后,又让学生把它们倒出来,看一看,拍一拍,放一放、闻一闻、推一推、滚一滚,充分调动学生的全部感官。之后,设计了一组游戏活动──用各种形状的物体搭东西。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组合,有的一个人搭,有的几个人一起搭,结果搭出了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物体。这样既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也让学生在操作中认识物体和图形的特征,使情感体验在感悟中获得发展。
(四)在知识巩固上,创设竞争情境,培养合作意识。
小学生具有好胜的心理特点,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竞争对学生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时、适度采用竞赛等方法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数学的计算教学中,加、减运算是一年级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它必须反复练,而反复练又显得单调枯燥,于是可在练习中采用‚首尾相接‛、‚找朋友‛、‚夺红旗‛、‚摘苹果‛‚送信‛等方法进行。这些游戏是小学生最乐意做的,通过这些游戏不仅使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巩固知识,而且使学生产生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力争上游的精神。如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时,当学生探究了计算方法后,我便设计小组接力赛——首尾相接的游戏。老师先说明比赛规则,各组做好准备。随着‚开始‛一声口令,各组每个接到卡片的学生,用上一个同学的得数接下去编一道算式(加、减法都可以),然后传给下一位学生,各组学生同心协力争第一。首尾相接游戏,学生非常感兴趣,活动效果好,这个游戏给学生提供了熟练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机会,也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总之,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老师选择不同的表现手段和方式,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证明,创设‚真诚‛、‚开放‛、‚真实‛的数学课堂学习情境,符合课改的要求,能使‚教‛与‚学‛产生谐振效应,不仅给人以新颖奇异之感,而且使人深切地感受到数学的和谐美,能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还能有效地激起学生旺盛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毅力,它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成为灵性飞扬的磁场,能使学生身心获得和谐充分地发展。教师要根据教与学的实际需求创设各种情境,以‚真实性‛为前提条件,‚数学味‛为实质内容,‚问题性‛ 为价值导向,而‚自主性‛为发展需求,结合四方面要求去创设情境,并对其进行优化组合,就能取得教与学的最佳效果了,让数学课更加原汁原味。
情境教学是新课程教学的一大特色。实践证明,情境教学为学生留有探索
付飞 2016.7
第五篇:小学数学教学的情境创设
通过学习《小学数学教学的情境创设》课程,结合课例谈谈怎样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促进课堂目标的达成。作业要求:
(1)字数要求:不少于300字。
(2)作业内容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作业,成绩为“0”分。
(3)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最好先在文档编辑word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4)本次培训作业分三批发布,您需要完成6份作业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达尔认为,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模式,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
一、创设情境“数学就在身边”
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策略之一,就是把数学与儿童原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头脑去观察生活,观察身边的事物,学会数学地思考。
教师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可以让学生从直接的生活经验与背景中,亲身体验情境中的问题,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这一内容时,教材创设了三个小朋友到商店购物的活动情境,教师可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组织学生进行实际购物或模拟购物。如买1元笔记本时,学生体会到“10角就是1元”,并通过数出10角的活动,抽象出“1元=10角”。同时,学生会在取币、换币、付币、找币等活动中,认识并熟悉人民币,学会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感受人民币的实际价值,积累丰富的购物经验,为使用人民币做准备。
二、创设情境要有“吸引力”
如果情境创设不能让学生感受到有趣,富有挑战性,能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那么情境创设同样不能改变当前学生怕学数学的现状。这种吸引力,不只在于形式的新颖(再新颖的形式反复刺激学生,也会变得陈旧,这也是孙悟空失去“磁力”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学生对外在手段所引起的兴趣,要深化为内在的发展需要,即学生对数学学习本身产生兴趣。
综上所述,“真实性”是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数学味”是情境创设的本质保证,“发展性” 是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而“吸引力”是保证情境创设能够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动力机制,结合四个方面要求去创设情境,才能创设出符合儿童内在发展需要的“真”情境。
三、创设情境要有“感官参与”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现代认知科学,尤其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是不能被传递的,教师在课堂上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才能获得”。也就是说,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谁也不能代替。为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将静态的知识结论变为动态的探索对象,让学生付出一定的智力代价,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学习活动。美国华盛顿图书馆墙上贴有三句话:“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话很富有哲理。
总之,教师合理有效地创设生活教学情境,可以使数学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轻松地接受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