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的创新与发展(五篇)

时间:2019-05-15 15:03: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的创新与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第一篇:浅谈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浅谈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摘要】新课程标准,体现着素质教育理念。学习新课程标准促使初中语文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师生关系发生深刻变化。怎样使新课程改革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开创语文教学的崭新局面,是个值得所有从事语文教学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语文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关系互动创新发展

我县进行新课程改革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我校也积极推行,试图乘着新课程改革的东风,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进程。在这段时间中,我作为一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新教师,亲眼目睹了新课程改革所取得的一些显著成就,如: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学生活跃了,口语表达迅速提高;学生课外学语文的意识增强;课内外结合成为教师自觉行为。这些都得益于新课程改革的创新性,可是我却也从中发现了一些细小的问题,如:讲得太少,不精,学生收获在减少;语文基础受到削弱;延伸拓展生硬;目标不够明确;评价改革跟不上,成为制约改革的“瓶颈”。那么,如何确保这次课改取得成功,从而开创中学语文教育的崭新局面呢?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活动为中心的语文教学理念。要树立学生是课堂主人的观念,摆脱以往教师是上帝的做法。要改变我们过去过多采用的单一传递、讲授、灌输这一方式,因为这种方式的过多使用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失去学习兴趣。要改变我们过去直接呈现或讲授结论、结果,然后要求学生再进行理解、记忆、练习、运用的教学方式,要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从问题的提出到自主设计方案解决问题获取结论的过程,在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差异,要着力研究学生的学法分层,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学生的不同,采取启发性讲授、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动手实践、调查探究、交流辩论、自主合作等多种方式,甚至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让学生在经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中,选择、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针对因循守旧的教学思想影响,不少老师对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认识不足的问题,新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强调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因此,在教学中要做到老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老师要善于指导学生的语文学习,在各种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发挥其主导作用的同时,还必须在心目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把学生看作一个自觉能动的人,具有独立人格和创造精神的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更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中心,但任何有成效的教学活动都由老师设计,组织和实施。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着重为学生创造生疑、质疑的条件,精心设问,激活创新思维,启发诱导他们把这方面的能力培养起来。教学中要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和谐、民主、愉悦的教学氛围,用魏书生老师的话说就是“商量商量”。这种商量讨论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让学生独立研究课文,力争自己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学生对问题确实解决不了时,教师才予以插手,给予解决。这是因为老师的责任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独立行为和独

立思考的人。这样注重主体与主导积极配合,协调一致,相互默契,形成教与学的合力,教与学的共振,逐步实“教学合一”的辩证统一。

二、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仍然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所有教学改革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是我们的优化的课堂结构。教学的效率有规律地依存于选择各种教授方法、激励方法和检查方法的最优结合方案。语文新课程改革要走向纵深,必须摆脱流于形式、花里胡哨的不良倾向。语文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是脚踏实地练内功,练课堂驾驭的内功。当我们的每个教学环节都做到了最优,达到了最好效果,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成功的。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有许多内容,比如课堂的引入与转换、课堂的机智与情感、课堂的阅读与训练,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努力改进,学生就会被我们课堂的趣味所吸引。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每个同学都应给以展示创新能力的机会。“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重视学生的参与性,强调师生的合作精神,在教育观念上,寻找出师与生、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无疑是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终极目标。

三、建立新的教育管理评价机制。学习评价,是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如何更好的评价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一种结果评价,更是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激励方式。建立新的教育评价机制,无疑是一种必然和急需。当前教育评价模式的落后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所以,在课程评价改革中还应注意以下问题:首先,要善于从以往的工作中总结经验与教训;其次,要善于学习和借鉴他人的经验; 再次,有效选择工作的突破口,分层推进评价改革工作。

四、语文教学要做到知识与能力、认知与情感的有机统一。传统课堂教学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知识与技能成为课堂教学交往的中

心,知识的价值是本位的、学位的,智力、能力、情感、态度等其他方面的价值是附属的、可有可无的,这种教学在浓化认知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课堂教学因此丧失了素质教育的功能。改革课堂教学必须要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教学目标要真正体现知识与能力的有机整合,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从教学的角度讲,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它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和智力的内在联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使学生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时,体会到可能花很多时间和精力,甚至会付出巨大的学习代价,有时还需要通过实践探索或查阅多种资料才能完成;使学生深深体会到,这只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力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五、情感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情感教育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始终以人为本,时时处处注意用自己真挚而深厚的情感去感染和感化学生,以期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情感教育是现代教育教学环节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合理施以情感教育,会对整个语文教学过程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情感教育有利于顺利实施教学,实现教学目标

“亲其师,信其道。”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教师通过自己亲切和蔼的态度,真诚恳切的语言,得体的行动,去打动学生稚嫩的心田,使其

自觉地接受教师的教诲,相信并乐于学习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道理,并在教师的积极启发、诱导和帮助之下,善于学习知识和道理。课堂上,教师的一个浅浅的微笑,一个富有鼓动性的动作,一句幽默的话语,都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和蔼可亲与平易近人能够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乐于和教师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乐于倾教师的声音,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从而使学生的精力能够高度集中,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之中。情感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思维,增进学生智慧

情感教育要求教师在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提出问题后,迅速将学生的头脑带入思考的领域——“请运用你的智慧,联系问题出示的情景,设计出最合理的解题方案”,在学生思索出正确答案后,要及时给予恰当的语言鼓励,可使学生在幽默风趣的语言中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鼓励,并逐步培养起对学习的极大兴趣和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使学生真正成长为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并乐于思考的一代新人。

新课标的推行,是对教师的一个最大的挑战,首先是教师应有的知识观的挑战。如果教师只是满足于现状,而不随着时代的步伐,那他一定会被时代所淘汰。教师应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其次,教师的角色的转化。教师要有新型的教育教学观,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生变为主动学习者,而不是以前的被动接受者。教师在这一点上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比如:更新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课程标准在其主体部分的基本要求中,对教学内容作出了具体的能力要求,如识记能力、理解能力、运用能力。

作为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师,首先应用发展的目光来看现在的时代,创造性地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语文教育本来就缘自于生活,是生

活的反映。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前如死水一潭、活力不再的“灌注式”语文教学弊端——肢解文章的分析、纯知识的训练、纯技巧技能的强化,学习为了考试的“应试教育”境地,对新时期教育是极不利的。应把握新的课改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起始年级“闪亮登场”的机会,更新思想,转变教学观念,武装今后的课堂教学,丰富今后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字数:3763)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第19期

2、云南教育2009年第一、二期合刊

3、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二篇: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创新与发展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创新与发展

教育系

初等教育

田杰

20081205034 【摘要】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是一场全面的变革;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总是与当时的特定的社会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会的发展必然影响并制约着课程改革的走向。同时,课程改革也是课程内在发展的必然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是寻找课程改革的平衡器,这是课程典范重构的两个方面。而课程理念的创新又包括创新的学校观、创新的课程观、创新的教材观和创新的教学观。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理论;创新;发展

【正文】 我国的课程改革先后进行了8次中小学课程改革,第一次是在1950年和1951年,第二次是在1952年,第三次是在1956年,第四次是在1963年,第五次是在1978年,第六次是在1986年,第七次是在1992年,第八次是在2000年。

八次课程改革可以说我国建国后酝酿时间最长,投入资源最多,专家学者和一线中小学教师进入决策主体、波及范围最大,历时时间最长的一次改革。这次改革过程中清理了我国长期以来课程教材体系存在的严重不足。

1、课程设置上学科中心倾向严重。我国的课程和教材目前基本上还沿用一百多年前确立的学科体系,并按照这一体系来组织课程和编写教材。这样做的一个弊端,是导致儿童对现实世界认识的割裂。缺乏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材内容繁难杂旧,缺乏时代感。这是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过分强调学科中心的另一个结果。全国有很多地方,初中阶段辍学率居高不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很多学生学习跟不上,失去了继续学习的动力和基础。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史培养国民基本素质的基础工程,必须要面向大多数学生,使他们在课堂上听得懂,学得进去,并能切实掌握。

3、忽视对学生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在价值变革的引领下,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以及课程培养目标方面都进行了一些列的新的体制改革,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则在课程典范、课程理念、课程体制、课程文化等方面都有所创新与发展。

一、课程典范的重构

1、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是一场全面的改革。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涉及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评价体系的改革等等,是一场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它不只是课程内容的调整,而是一场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具体说来,有这样几点:一是新课程规定了未来国民素质的目标要求,体现了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新世纪的发展积极准备的素质教育观念。二是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体现了育人为本,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谐发展的素质教育观念。三是突破学科中心,基于“四基”选择课程知识,体现了面向全体,切实关心每一个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素质教育理念。四是建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这改变了传统学校只重视“学业智力”,而对其他诸如“社会智力”、“实际生活智力”、“自我认识智力”等“生存智力”均有所忽视的现象,强调对学生进行多元智力教育的素质教育观念。五是推崇“档案袋评价”“真实评价”等质性评价手段,体现了多方面评价学生的素质教育观念。六是调整现行课程政策,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合理设置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课程结构从整齐划一走向多样化,从分科走向综合,体现了给基础教育注入生命活力需要提供良好政策空间的素质教育观念。

2、寻找课程改革的平衡器:以学生发展为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果坚持“学科本位”,忽视儿童身心特点和社会需求、以及各个学科相互配合的整体效应,这样就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就深刻分析了以往存在的弊端和问题,鲜明地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开发作为核心。

二、课程理念的创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离不开课程理念的创新。如果没有课程理念的创新,课程改革就只能局限于技术层面而缺乏文化创新的动力。正是这些理念的创新,推动了课程研究,为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唤起了课程改革的生机和活力。

1、创新的学校观。学校是学习型组织,是培养人的机构,而不是官僚机构,不是公司,不是监狱,不是附属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展开,过去的官僚本位、国家本位等僵化的管理体制正在被打破,学校正在成为教育改革的中心。

2、创新的课程观。传统教育中,课程知识多是文本的,这种文本的课程知识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组织上的线性和顺序性;单向性,课程知识早已安排好,教师只是按部就班地按照统一进程进行讲授;课程知识是围绕一个主题或侧面来进行论述和描写的。而新的课程观则强调课程知识要尽量体现超文本的特点。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

3、创新的教材观。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坚持“教材是范例”的观点,认为教材要由控制和规范逐步转向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成为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范例,成为不断获取知识、提升精神、完善自我的范例。

4、创新的教学观。传统的教学观把教学视为是知识传递的过程,教学被窄化为知识积累和技能训练。新的教学观则认为课堂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相互交流,在对话中不断建构知识。

5、创新的教师观。新的教师观认为,教师应由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向批判者、反思者、建构者等转变。首先,教师要由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尤其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课程知识的建构者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6、创新的学生观。新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有着完整生命表现形态的发展中的人,具有生命的整体性和发展的能动性。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学生,树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意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思考,尊重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三、课程体制的发展与上述理念层面的创新相伴随的往往是体制层面的发展,因为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必然是二者的同步变革。在课程管理方面,需要继续研究课程体制的统一性、灵活性以及有效性等问题,科学地落实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模式,以有效提高课程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适应性。

四、课程文化的再生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是一项持续不断的系统工程,注重时间上的全程性与空间上的无限性,营建了一种生活、对话、探究与合作的课程文化模式,实现了课程文化的再生。虽然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创新与发展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其中也还有许多“艰难险阻”需要大家克服,但只要大家共同来呵护这棵小树,用爱来浇灌,用心来关爱,用汗水来培植,这个创新与发展的春天就一定会来临。

第三篇:新课程改革与创新素质教育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新课程改革下的创新教学

太和二职高(实验中学)徐少瑛

摘要: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未来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我国推行了新课程改革。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教师如何进行创新教学,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谈谈笔者的见解和体会。

关键词:信息技术 理念 创新教育 教学模式

为适应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发展,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创新教育列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强调教育在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创新教育离不开教育技术.有效的实施创新教育,则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本文就信息技术在创新教育中的运用及教学重要方面的改变,结合自己实践作出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信息技术在创新教育中运用的理论基础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早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计算机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信息技术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显著特征,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课程改革提供了物质条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在课程改革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它通过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学习者观察、思考、比较、创造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激发学习者的主动参与,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探索,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交流的精神、个性化的品质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掌握信息获取、分析、处理、交流与应用的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也不是主观的东西,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过程。”学习者要真正学到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与其它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协商、交流、合作和本人进行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的。“情境创设”、“协作学习”、“会话交流”、“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个基本要素,而这四个基本要素正是创新教育必须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许多特性,完全适合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这为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育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信息技术在创新教育中运用教师应具备的理念

1、教为主导

教师在创新教育中的角色是什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是“导”。这一理念表明,教师的角色只是引导者,是学习情景的创设者,是学生学习的合作一伙伴。教师要创设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情景,在运用信息技术时要体现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基于这一理念,教师在创新教育中要引导和帮助学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

2、学为主体

“学”既指学生,也指学习。教师在实施创新教育,运用信息技术课件辅助教学时,应注意到让每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爱护。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各个环节都应围绕着学生的学习来进行;要为学生会学习,学得好而进行设计;要能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程度。

3、动为主线

“动”主要是指动手、动眼、动耳、动脑,以及师生、生生、机(计算机)生的互动。基于这一理念,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促使学生互动;有助于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中去;促使学生在应用中学习、学习中应用、应用中发现,应用中体会,应用中提高。

三、信息技术在创新教育中运用的基本原则

1、直观性原则。

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由于现代教育技术集图、文、声、动画于一体,能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复杂为简单,它不但形象生动、信息量大,而且易于操作,可以全方位地刺激学生的感官,唤起学生的有意识或无意识注意,起到创设情境、突破难点、突出重点的作用,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目的。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它毕竟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更不能体现学生的主动探索。因此,我们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时,要正确处理好人机关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落实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地进行学习。

2、实践性原则。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要充分考虑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凡是能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教师决不能包办代替,不能用“直观教学法”代替“活动教学法”,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活动,让学生自主参与、自由操作,进行实验、观察、比较和思考,自己认识事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答案,绝不能以多媒体计算机的演示取代学生的活动。媒体和实物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只利用现实形象是不利于发展儿童的抽象思维的,但无论是用媒体还是用实物,教师都要尽可能把活动的机会让给学生,使学生自己完成有意义的建构。

3、情境性原则。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要为学生创造丰富、生动的学习背景,建构互动交往的环境。新的教育理念强调:教学中应为学生设计、组织使他们成为学习活动主体的信息化、生活化的学习环境。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就可以为学生、老一师建构起互助交流的环境。环境的设置以建立丰富的信息资源库、形成系统的学习材料为手段,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出发点,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老师从“讲台上的演说家”转变为“学生身边引导者和合作者”,使教学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产生真正的互动交往。

4、多样性原则。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实现多样化的学习提供了保障。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个性化的学习。学生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之中,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的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生还可以把信息技术作为强大的认知工具,使电脑和网络成为学习的手段之一,利用广阔的空间收集处理信息,交流分享学习成果。

四、信息技术在创新教育中运用的作用

1、优化学生学习过程。,传统教学媒体主要侧重于教学过程的研究,忽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使传统的教育方式发生了深刻的改革,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率也有了显著提高,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多媒体信息对教育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首先,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教育技术在知识呈现方面的重大突破。知识可以用文字、图像、动画、声音、视频、图形等多媒体表示,丰富多彩的世界都可以被模拟仿真。其次,传统知识的传授,基本都是用语言描述的,虽然也可能重现客观世界,但很抽象,学生需要领会,在脑中努万拼凑,去重现客观存在,这是相当困难的过程;然而,有了多媒体技术,就可直接把现实世界表现出来。第三、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创设一种交互合作式学习的环境。交互合作学习是现代教学理论所推崇的,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使学生终身受益,学生对于学习方法的习得是至关重要的。而学习方法的习得是通过学习过程来实现的。优化学习过程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从多角度、多侧面、多途径来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2、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当然须教,而尤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我们要摆正教与学的位置,要尽可能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型的学习模式,创造新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和教育环境,探讨新的教与学的方式。这种学习模式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强调探究式、问题解决式、合作式的学习方式,突出多样化个性化的个体学习行为。由于现代教育技术为教育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渠道,一个人获取必要知识所花费的讨间越来越短,教师将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学生个性的培养。民主、平等、融洽、合谐的师生关系的就更能够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课程改革的全过程,通过运用素质教育最先进的思想,使教育教学活动形象、生动、灵活、多样、高效。由于现代教育技术

可提供大量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并且富有挑战性的信息,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参与意识由此也得到增强,这样变“苦学”为“乐学’,这是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和代替的。因此,一方面,教育技术应随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而不断进行创新,另一方面,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应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符合教育本身发展规律,能够充分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个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有利于将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的现代人。

4、强化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以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创新教育,是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真正意义在于唤醒学生的创造能力。在课程改革中,我们注意个性意识和个性特征的培养教育,并在这方面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学的“四要素”发生很大的变化:学生是主体,也是中心,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教材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则是学生认知工具。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在教学中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能够采取主动学习,实现创造性学习的目标,而且使教学信息双向化,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将认知对象进行各种变换,能具体明白地显示和阐明认识过程本身,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他们自己去得出知识的结论,从而增进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现代教育技术要求必须提高信息意识,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从而增强创造思维的启动,这比学习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因此,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必由途经。

五、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课堂教学模式

合理地选择教学模式,可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课堂教学模式为:(创新学习“五步教学法”)

①激趣明标

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明确探索的问题和学习目标是创新学习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迫切需要探究的心理倾向,并因势利导提出探索的问题,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目标的提出应做到明确、具体、突出重点。在激趣明标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情境创设中,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在具有迫切需要探索的兴趣,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

②自学质疑

这是体现学生主动探索的环节。学生带着问题对教学.内容展开自学,通过亲自读一读、想一想、画一画等形式,使新知与旧知发生联接,促进原认识结构与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在自学质疑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自主学习,解决已提出的问题,提出新的问题。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加强对自学过程的指导。就指导内容而言应加强对学习难点的指导;就指导方法而言应以输通思路为主;就指导重点而言应加强对学习能力差的学生的指导。

③合作探究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意见,对.问题展开讨论,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拓展思路。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主导作用是指导讨论,排解疑难;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积极讨论、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共同排疑。

④点拨归纳

让学生把小组讨论意见进行归纳,形成集体智慧在全交流,提出新疑。教师在收集各组信息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和重点进行小结,对出现的新疑点进行输通,促进学生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深化学习主题。在点拨归纳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归纳观点,强化结论,发现创新,对学生有创新性的见解,教师应用十分激动的感情给予鼓励。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完善认知结构,体验创新与成功的欢乐。

⑤升华创新

升华创新是创新学习课堂教学的拓展性环节。其目的是让学生运用基本一观点、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举一反三,拓展思维空间,形成创新技能。其方法有:开展思路反思,优化思维过程,领悟创新技巧;运用迁移规律举一反三,培养思维的广阔性;鼓励学生展开想象,深化创新思维;让学生同中求异,训练发散思维;引导学生重新质疑,提高思考的深度;综合解决问题形成创新技能。在升华创新阶段,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进行创新探索,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充分展示自己的创新素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教育是培养创新的最佳途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作为创新教育的主导者,教师必须将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实际,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优势让学生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建构,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小学电化教育》2004年第3期

2、《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 靳玉乐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3、《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实验模式创新与新课程教学评价及校本培训实务手册》 银声音像出版社

第四篇: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学心得

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学心得

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适应新时期教育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我们进行了新课程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增长了我们的见识,提高了我们的素质,使我们更能适应教育的发展,更好的完成教育任务。在这过程中我们收获了很多。

新课程改革为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春笋拔节般的生机!在生动,活泼,充满活力的课堂中, 孩子们可以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挥洒独到的见解,畅想美好的未来!语文教学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体会到了语文深远的内涵,品味着语文课本散发着清新而悠长的馨香!新课改让更多的人爱上了语文课堂及语文学科!但是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令人尴尬的教学局面:既不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扎实地讲授基础,又没有落实新课程的精神实质!课堂教学在以下一些方面迷失了……

一、课堂活动体验

渗透在新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强调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建构,在活动中发展”。用“以活动促学生发展”的指导思想来设计与组织活动,使活动真正具有教育价值并适合于学生,使活动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但如果使用不当,就会起到喧宾夺主、不知所云、画蛇添足的反

作用。

活动脱离语文本身。有些语文课堂中,非语文化现象突出,形式上是活动的特征,但是内容上偏离了目标。上成了思品课、自然课、法律课等。可谓是荒了自家的地,种了别人的田。

二、课堂老师地位

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交往的过程,是对话的活动。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但我们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老师们忽视了自己应有的地位,从而产生了一种 “自主”变 “自由”的不正常现象:

老师不敢提出问题。课堂上: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学生想学哪段就学哪段,想怎么学就怎么学,不管问题是否有价值,老师也和学生进行着无意义的讨论。讨论更多的停留在表象、缺乏理性的、深层次的思考。老师不敢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生怕一提问题就会违背了新课程的精神。新课程强调教师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并不是意味着教师就只能袖手旁观。老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当学生无法深入研究时,教师不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研究。老师不敢讲授。课堂上,老师全由学生发表看法,不管学生发表看法是否全面,是否清晰,到最后老师来个模糊结束,让学生不知所云。新课程将教学本质定位于交往,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的

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形式。课堂上是不是讲,并不一定是教学观念落后与先进的标志,真正的问题在于讲什么,怎么讲,什么时候讲。

作为一名新课程下的初中语文老师,我在学习和实践中前进着,问题曾出现在自己的教学中、曾在听课学习中发现到,让我不得不反思一些传统教学和新课程教学之间的继承与破除的问题,更要让我们澄清一些问题。新课程改革让我们一些人走了形式化和绝对化的路子。我们有的太急噪冒进、有的不懂要旨、有的走了极端,提倡了新的,便否定了旧的……这些现象影响了我们教学的有效性,违背了新课改的初衷,这就需要我们重新领会新课改的本质思想,重新审视新课改指导的课堂教学,重新思考传统教学和新课改教学的关系。

新课改,让我们不再“戴着镣铐跳舞”,新课改,让我们感受到了语文课堂上应有的活力!我们既要大胆创新,又要继承和发扬多年来积累的成功经验。在实践中努力探索,在探索中保持理性,找回迷失的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成为师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的共同成长乐园!

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学心得

北三家中学

崔希华

第五篇:学校体育新课程改革与发展

学校体育新课程改革与发展

富县实验中学——王艳玲

1.研究目的

进入新时代的中国,教育形式发生了巨大地变化。当前作为中学体育课程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已不适应当今社会对学校体育的要求,取而代之的《课程标准》应用而生,体育教学走进了一个新的理念,“健康第一”这是一个实质的飞跃,也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在当今社会不完全适应。《课程标准》它将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并将改变了教师的课堂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从而对“课改”进行相关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性。2.研究方法 2.1课堂实验法:

根据课堂研究的目的,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按照一定的课堂设计来实施计划。并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性格张扬的程度以及运动后的享受程度来获取研究对象的第一手材料,从而达到研究的目的。2.2调查法:

通过问卷、座谈、课内外师生交流以及建立学生“快乐体育”的发展的档案等方式来获取课堂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课堂设计,积累课堂经验,真正让学生在体育课中享受体育的快乐。3.结果与分析

3.1课程改革后教师课堂行为的分析 3.2教师在教室中课堂组织形式的转变

教学的目的在于学生学,如可教会学生摆在教室面前的主要问题。体育课传统组织教学普遍存在教法枯燥呆板缺乏新意,一教师为中心的局面没有完全被打破,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课堂组织最求整齐划一,限制了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而新的课程改革力求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强调师生平等,更加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给学生留有思考问题和进行独立创造的余地,使学生在欢快和谐的氛围中,互帮互助、边想边练,这种主题学习方式已逐渐成为主流。课改前后,在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中,教师组织课堂仍占选项中最高的,但与课改前相比,却降低15%除学生协助教师组织课堂“没有变化外”“教师指导学生组织课堂和学生自主组织课堂”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分别为2.5%和12.5%。在体育课堂组织形式上,虽然以“教师组织课堂”的形势仍被多数教师所采用,但已有明显好转,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与积极学习的发展学生能力的教学组织形式正被更多的教师采用,这种主体学生精神一旦被发掘出来,将是我们的教学具有无限生机。

3.3教师教学形势与手段的转变

新一轮的课堂改革促使教师形式与手段发生根本的转变。教师要有学生意识,课堂上教师要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学习。3.4教师安排教学活动内容要灵活

多年来,我们一直习惯教学大纲对我们的约束,教师年复一年地教授同样的内容,一块秒表,一个篮球陪伴着我们走过了整个人生。《课堂改革》为我们开辟一条崭新的途径。教师可以依据学习目标的要求和发展的水平,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当的教学活动,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学生喜闻乐见,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逐渐扭转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3.5教师课堂多形势,多手段引导学生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学生的天性是好奇、好动,但当今不少学生对学校的体育课并不太感兴趣,这是由于我们的体育教学无论是组织安排,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太或与成人化,太注意传授运动技能,而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个性,造成学生喜欢运动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我们可以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能较好地解决这类问题。情境教学法是一种寓教材内容于各种有益的活动情境之中,创设具体而生动的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实物演习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角色扮演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方法,把学生引入到一定情境当中,使他们产生愉快的心理和情绪体验,提高他们产生愉快的心理感受和情绪体验,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中经常有意识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和形象生动的具体场面: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以图画、录像、多媒体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以语言描述情境。以迎合学生心理爱好的教学方法,激励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从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在欢快的气氛中完成练习,在乐趣中掌握运动技能和锻炼身体,逐渐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志向和习惯,达到培养兴趣、培养能力和开拓创建力的目的。3.6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新观念

学生是主体,是教学的对象。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主要是学生学的情况如何?掌握知识的情况如何?而不是教师讲解的情况和示范动作做的如何?当然,正确规范的动作示范和生动形象的讲解也是提高课堂效果的最基本、最首要的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特点和差异,根据他们的特点去组织教学。俗话说:“口动百遍,不如手动一遍”。体育课的学习更是如此,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中,认真的练习,才能最终达到提高体育课教学效果的目的。要让学生成为教学的核心。在体育课教学中,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可如何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这一点上,我认为必须让学生成为教学的核心,成为学习的主人翁。教师在教法上,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形式多样的方法让学生也体会到自己对教学的积极参与。在教学中,让动作掌握好的同学为大家做示范,同时给大家讲讲自己在掌握动作的心得体会。这样一来,既给了一些同学表现自我的机会,同时也对其他同学起到了激励的作用,也让他们有了竞争感,只要有了竞争感,学生们才能做的更好。

3.7教法要灵活多样,学生的情绪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方面。

在练习时,有的学生部太认真,就应该了解学生的心理,从而对症下药。变换练习的方式和方法。讲解动作技术要领,要形象生动简洁明了;做示范动作时要正确、优美;在指导学生练习时,善于发现学生做的好的一面,给予表扬鼓励,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兴趣,此外,要多用美的直观教具来吸引学生,最终达到师生默契配合,共同进去的目的。

4.结论与建议

课堂教学时达成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新课程强调目标统领教材,根据课程特点构建了七个领域,三个层次的目标体系,确定了依据学习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因此,课堂教学的开展应根据教学目标来组织进行。由此可见,确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显得尤为重要,根据七个领域三个层次的目标制定学年教学目标,再按学年教学目标来制定目标,依次类推,最后到单元计划,课时计划的制定。教学目标应主要设计的具体性,科学性和可测性,课堂教学应着重做好以下几点:

4.1课前展示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目标、激励学生达标

教师应在每堂课的开始,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向学生介绍本课的目标,然后 围绕目标展开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

4.2精心设问,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主动、探究、合作、最新的学习方式的三大特征,也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体现,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好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主动探究、尝试。问题的设计应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注意好难度,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大胆探究尝试,在探究尝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4.3采用游戏、比赛、情境等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由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兴奋占优势,兴奋抑制转换快,好奇心重,上进 心强,故适度变换教学手段会取得表较好的课堂效果。4.4加强理论指导

教师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必要的理论、体育 常识的知道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实践和锻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在学生探究尝试后,教师应及时指导鼓励,对错误的结果加强分析指导,并尽可能地和理论知识相结合,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然后再去实践提高。4.5逐步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式

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它蕴含着一定的教学思想、内容和方法,有稳定而 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和具体的教学活动程序和方式。现阶段各种教学模式层出不穷,我们应大胆借鉴、创新和发展。教师应在认真学习把握新课程标准、性质、理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风格。

参考文献:

[1]杨洪辉.影响体育校本课本开发的教学因素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2]项建初.中学体育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锻能力[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83年01期

[3] 尹

贞.中国学校体育;1983年06期

下载浅谈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的创新与发展(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的创新与发展(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中的创新教学

    教 学 论 文遂溪县下六中学郑旺权新课程中的创新教学 关键词:历史教学培养创新实践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正如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

    新课程与教学评价改革

    新课程与教学评价改革 一、改进课程评价的意义 人是如何认识自己的? 需要凭借外物(唐太宗: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他人的评价而获......

    多媒体教学与新课程改革

    多媒体教学与新课程改革多媒体教学应用与教学改革创新的密切关系,主要体现为多媒体的先进特性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能够得以充分地发挥,对探讨新的教改思路,培养新......

    多媒体教学与新课程改革

    电教论文—— 《多媒体教学与新课程改革》 姓 名:单 位:遂平县和兴乡刘桥学校 王 春 中 多媒体教学与新课程改革 摘要:现代化的教育,离不开现代化的教育手段,而教育手段的现代......

    新课程改革中进行教学设计

    新课程改革中进行教学设计 在新课程改革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已经被广泛接受,新课程在理论和指导思想上摆脱了旧的模式。新课程用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不仅是名称的变化,......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反思 民族中学王文琼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不仅应该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还必须具有基本的研究能力。它主要表现为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现象的反思能力。......

    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方式的四个转变

    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方式的四个转变 【摘 要】根据“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基本理念,本文从笔者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从“权威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中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不能单单地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励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