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感悟和谐语文课堂(吴)
感悟和谐的语文课堂
—听杨琛老师执教《父亲和鸟》有感
光华小学吴雪丽
[摘要]:
和谐,是指事物和现象各个方面完美的配合、协调和多元化的统一;心理学家认为,和谐是真善美的统一,是人和事物存在的最佳表现形态。和谐能产生美,产生最佳效益。和谐的语文课堂,是师生心扉敞开的场所;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创造奇迹、激活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惟有和谐的语文教学活动才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才能为学生自主、全面、和谐发展提供平台。追求和谐课堂能较大程度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和谐是教育永恒的追求,只有和谐的课堂,才是学生和教师共同成长与发展的沃土。杨老师积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努力打造和谐的语文课堂,让我们备受启迪。
[关键词]:和谐有效语文课堂
11月20日,有幸在东厦小学欣赏了杨琛老师的一堂追求和谐的语文课。这节课释放了学生的心灵,营造愉悦的氛围,进行和谐的对话。这堂课让学生经历了难忘的精神之旅,师生一起为情所动,为美所醉。师生透过语言文字,在父亲和鸟所构建的和谐美好的世界里震撼、感动。我们这些听课的老师也与他们一起感动,一起享受。
一、优化教学设计,促进课堂的和谐发展。
军事上不打无准备之仗,其实教学上也不上无准备之课。在课堂教学中,要想达到高效,必须对本堂课的目标、内容、重点难点、组织活动的方式等作细致的考虑;而且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掌握程度、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等有充分的了解和预见。为了使得学生学而有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杨老师根据《父亲与鸟》一文的特点,巧妙组建三个清晰板块:
第一板块,抓“望了又望”、“闻了又闻”这两个词语,找找划划相关句子:“望到的”用直线,“闻到的”用浪线标出。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在朗读中,了解父亲看到树叶在动,闻到鸟味,就知道有鸟。从中悟到父亲知鸟懂鸟。
第二个板块:抓住“快活”和 “这是树林和鸟儿最快活的时刻。”以播放小鸟欢跳欢叫地场景,感受鸟儿的快活,再运用口语交际的形式,让学生真正理解“这是树林和鸟儿最快活的时刻”。接着通过朗读,让学生感悟到:当小鸟快乐时,父亲就喜悦。当小鸟危险时,父亲就担心。从而进一步悟到父亲知鸟、爱鸟。
第三个板块,抓三个问题:“你们说这样的父亲会成为猎人吗?”“如果父亲是猎人,鸟儿会是怎样的命运?”“小男孩会成猎人吗?”让学生明白: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父亲是鸟儿的朋友,一位爱鸟、知鸟、护鸟的人。父亲经常来到树林,和这些可爱的小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听懂了鸟语,理解了小鸟的喜怒哀乐,他就是鸟儿的知心朋友。小男孩跟父亲一样也是爱鸟的人。杨老师在适时地拓展到课外,“我”不是仅仅高兴父亲一个人不是猎人,而是希望我身边所有的生灵都不要受
到伤害,自然和人类能和谐相处。
这三个板块的巧妙组建,使得整堂课的教学简约而不简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的认识循序渐进,学生学而有序,学得轻松,学得有效。
二、教与学关系的和谐。
“做审美之师,常怀童真之心,做学生的呵护者。”杨老师根据学生年龄特征,采用丰富的语言实践形式,自己去理解,去感悟,去运用。课上,既让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精妙和韵味,又让学生经历难忘的精神之旅。让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走进父亲与鸟一起构筑的和谐美好的世界里。在本堂课中语言文字的实践不是单一的,学习形式丰富。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合理选择感情朗读、看录像说话、口语交际等语言实践形式,并且将他们巧妙地整合起来。
1、以趣激情,情趣共融。
在课堂上,教师要凭借优美、充满激情的导语营造出一个诗意的空间,学生栖居期间,浸润其中。在《父亲和鸟》一课的教学中,杨老师精心设计导语,用导语营造一个充满磁性与感动的“情场”。
如,教学伊始,课件播放了林中小鸟活动的录像。杨老师说:“此时,看见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你的小脑瓜中会出现哪些描写鸟的词语?”孩子们看到快乐的小鸟和听到清脆的鸟叫声,“旧情复燃”,小嘴中迸出了一个个词语,对小鸟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又如,在领会“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时,林老师用播放欣赏了群鸟欢跳欢叫的场面让学生观看。毋庸多言,清晨树林里燕飞雀跃、百鸟争鸣的景象立刻浮现在孩子们的眼前,此刻孩子直观感受到鸟儿们是最快乐的。杨老师说:“是啊,此时我们小鸟们成群地站在枝头上,你听到了什么?”一名学生说:“快乐地叫着。”师又问:“你能说说小鸟为什么这么快乐吗?”生说:“猎人没来打它们,它们很自由,也很快乐。”师说:“所以父亲说——”学生情不自禁地说:“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 巧妙的引导学生理解父亲懂鸟。
2.朗读形式多样。
低年级,朗读教学,首先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在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这种感情不是靠单纯的模仿和朗读技巧的训练得到的,而是在学生人情入境,充分阅读、感悟的基础上,自悟得来的。杨老师引领孩子进入情境,通过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升华.读出味道。
(1)加上表情动作读。
在“嗯,还有鸟味”前又会有什么动作或神态呢?说话的声音呢?你能加上动作神态把父亲的话读出来吗?(生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2)回环往复的美读。
这种回环往复的美读大家很喜欢用。运用得好,往往会成为课堂的高潮。怎样才能获得美读的效果呢?从目标方面考虑,或是突破重点句的一种手段,或是在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了一定的体验感悟之后,美读成为一种欣赏和升华。从内容上看,美读的内容往往是课文的重点句,有着丰富的内涵。从教师教学语言看,需要教师善于运用排比、层递、对仗、复现等手法。运用语言创设情境,以情激情,激发学生的情感。
①在句子“鸟真的有气味吗?”“有。在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一群的,羽毛焐得热腾腾的。”的教学中,教师是这样处理的:
师:父亲说鸟的味道是一种怎样的味道?
师:“热腾腾”是一种气味吗?谁闻到过“热腾腾”的气味?
冬天,我们的小手都快冻僵了,妈妈拿什么为你们焐手的?小鸟们羽毛焐得热腾腾的?在树林里过夜的小鸟是怎样将羽毛焐得热腾腾的?
师引:林老师疑惑不解地问:“鸟也有气味?父亲轻轻告诉我。”
生读:“有。在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一群的,羽毛焐得热腾腾的。”师引:林老师将信将疑地问:“鸟也有气味吗??父亲肯定地对我说。”生读:“有。在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一群的,羽毛焐得热腾腾的。”
这一处教学,通过回环往复地读,轻轻地读,读出对鸟的关爱;肯定地读,读出父亲对鸟的了解。父亲的知鸟爱鸟,在读中无痕渗透了。
②、在引领学生品读“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句话时,杨老师复现采用“如果父亲是猎人,鸟儿的命运怎样?”的质疑,煽情朗读,激发学生的情感。生1:小鸟会死掉的。
师:请读“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生1读。
师:因为父亲不是猎人,小鸟不会受伤害,所以你读得真高兴。
生2:小鸟会悲惨地死去,只剩树林了。
师:请读“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生2读。
师:因为父亲不是猎人,小鸟有可爱的小鸟,所以你真高兴。
生3:树林就没有鸟叫,也没有鸟味了。
师:因为父亲不是猎人,树林有鸟叫,有鸟味。所以你读得真高兴!
„„
师:“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那么,小男孩会成为猎人吗?”
生:“小男孩不会成为猎人的,因为他也是个爱鸟的人。”
师:“父亲不是猎人,你们高兴吗?你们会成为猎人吗?”
生:“高兴,我不会成为猎人,我要保护小鸟。”
全班齐读“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
师:大家读得真高兴,因为父亲不是猎人。
杨老师善于运用排比、复现的手法,采用质疑导读的方式,引领学生联系上下文品读“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个句子,体会小作者的父亲爱鸟,鸟儿快乐生活,小作者为此而高兴,感受小作者也是个爱鸟的孩子。让学生产生共鸣深爱小鸟,全班齐读“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在个片段中,口语交际、朗读指导和朗读感悟和谐呈现,小男孩爱鸟与学生爱鸟之情在读中渗透无痕。
(3)分角色读。朗读3-8自然段,通过再次朗读父亲和“我”的对话,感受父亲真是鸟的爱好者,研究小鸟的专家。先同桌一个读父亲的话,一个读我的话,学生自由试读。再师生演读课文3-8自然段。
这节课,杨老师考虑最多的就是如何激趣,巧妙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去读熟课文,感受文章的内涵。教师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课堂教学
中体现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整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实践。这样能让孩子成长为不断发展的人,这样的课堂是和谐的生命课堂,是一个动态的优化过程,更是我们课堂教学所要追求的最终目标和最高境界。
三、师与生关系的和谐。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是保证社会机体协调发展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关系如何,便是构成了课堂这个“小社会”能否和谐的主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课堂教学的基础。
1、把微笑带进课堂。
杨老师对学生的期待是通过微笑来传递的,而学生会在这种爱的感召下,受到鼓舞,从而亲其师,信其道。在课堂上,杨老师轻松自在,课堂气氛自然轻松,学生有个好心情,自然乐学;知识的呈现方式轻松,学生不会产生畏难情绪。
2、赏识学生,扬起自信风帆。
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投入,而学生的积极投入又离不开老师的鼓励。在教学中,杨老师让学生朗读:“有,在树林里过夜的总是一群一群的,羽毛焐得热腾腾的。”学生读完后,教师说大家读得真好,焐得多暖和。又如分别让几名学生朗读“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这句话时,杨老师分别这样夸学生的:“真棒,读出了鸟儿的快活”“你读出了鸟儿快活,树林也快活,真了不起!“真高兴,读出了父亲真快活!”“鸟儿快活,你也快活!”„„这样暗示着对课文的理解融入到夸学生当中,巧妙。杨老师不雷同地赏识学生,扬起学生的自信风帆。这样不仅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而且极大地培养了学生在愉悦中朗读感悟。
3、师生心灵互动。
在课堂教学中,杨老师针对学科的特点,把师生关系的和谐体现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的心灵互动。在品读“有,在树林里过夜的总是一群一群的,羽毛焐得热腾腾的。”这句话的过程中,杨老师说:“现在我就是鸟妈妈,孩子们,你们就是小鸟,快来让妈妈焐焐吧!”许多学生高兴地跑上去与老师拥抱。林老师又兴奋地说:“鸟儿们,你们让妈妈焐得怎样呀?”学生说焐得热腾腾的,教师又说:“你们让鸟妈妈焐得热腾腾的,高兴吗?”学生用稚嫩的语气说:“高兴。”杨老师又说:“咱们,高兴地读读这句话吧!”学生便用非常愉快的语气读这句话。巧妙设计这个情境,我们看到了教师与学生心心相印,教师的行动成为学生的楷模,教师的知识成为学生探索追求知识的磁铁了。这样的师生关系就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力保障。
和谐的语文课堂,是师生和谐、心扉敞开的场所,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是师生创造奇迹、激活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杨老师和谐的语文课堂,弥漫着民主自由的空气,培植适宜儿童主体精神生长的“气候”和“土壤”,散发出生命成长的气息!让学生心灵得到充分放飞,尽情徜徉于我们的语文课堂之中!
第二篇:感悟高中语文课堂
感悟高中语文课堂
2011年11月23日,到易门一中观摩了“玉溪市第二届高教师课堂教学竞赛”,共听了6位老师的竞赛课,分别是:师院附中张巧红的《诗经<氓>》,市民中瓦海玲的《归园田居》,易门一中王萍的《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新平一中唐丽庭的《影视文化——中国影视的山寨表现》,易门一中刘丽萍的《走进对联》,凡贝利的《装在套子里的人》都给极大我启发。
第一、诵读欣赏课,真正体现了语文诗歌教学的“诵读”与“欣赏”。
1、重视读准字音,“准”是诵读的基础。只有读准字音了,才能追求更高的表现层次。
2、重视深入理解作品内容。作品原本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是内心隐秘形诸于文字的结果。“读诵”、“欣赏”贯穿于整堂课的始终,“诵读”为赏打好基础,“欣赏”又为“诵读”提升层次。
3、配乐是使作品增辉。好的作品就是一首好的乐曲,不管作者本人理解不理解音乐。内在感情的抒发和哲理的阐发是合乎人类自身的节律的。老师充分地运用了诗歌的这一特点,使诗歌教学栩栩生辉。
第二、教师善于概括,巧妙提问。
易门一中王萍的《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的教学中总结到“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也许只是引用,但是这些精炼、富有哲理的语言,让学生不断积累,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大有好处。在市民中瓦海玲的《归园田居》的教学中紧紧抓住“归”提出“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往何处”“归去如何”,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理解诗的主题。
第三、善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读、说、讨论、合作探究贯穿于课堂的始终,但给我印象的是“演”,《诗经<氓>》、《归园田居》诗歌教学中的表演诵。《影视文化——中国影视的山寨表现》教学中对山寨电影《大话西游》的片段,再次进行山寨创作表演,生动、形象、诙谐,在表演中让学生去感悟山寨文化的优劣。《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中让学生扮演成装在套子里的人,让其他学生去感受,去评说,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更深层次的感受主人公的形象。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去观摩高中语文课堂,确实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如果有机会,盼望去感受一下小学的语文课堂。
作者:六街中学马龙昌
第三篇:感悟和谐
感悟和谐
全国上下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之际,我狱也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活动,从动员大会到知识竞赛,从理论学习到今天的演讲比赛,可以说我们在深刻的践行着科学发展观的点点滴滴,然而结合监狱监管改造的实际情况,我们应该走什么样的科学化发展之路,是我们在实践中要摸索的,当年邓小平同志曾言,社会主义道路是摸着石头过河,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命题。这一和谐社会理论,为我们从生存到生活,从精神到现实,从思想到灵魂的蜕变,指引了前进的方向。
在中国思想史上,早有和谐思想的萌芽。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孟子提出“天人合一”的观点。人是构成社会的一分子,只有人与人之间达到和谐,整个社会才能和谐。作为一名武警战士,努力为创建和谐警营做贡献,就是在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添砖加瓦。
和谐是一种平凡 我们对待工作的责任,彰显无上的人格魅力,蕴含诚信友爱的同志关系。一名战士,作为构成军队的一份子,从入伍开始便扮演着主人翁的角色,承担着历史的崇高责任。
和谐是一种责任平凡就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和谐是一种品质,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领悟;他是领导能力与人格魅力相依相融的最佳默契;他是战友诚信友爱、团结互助的最大收获。和谐是一次考验 他站在个人与集体、感性与理性、道德与私欲的天平上,测量我们战胜自己的勇气。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人性的伟大在于他的社会性。诚然,人在社会中的竞争,比起动物界生存的弱肉强食,多的不是智慧和强悍,而更多的是理性和文明。立足于社会,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逃避面对现实生活残酷的竞争,升学、就业、竞聘、提职。在我们付出努力,成功亦或者是失败的同时,就是完成一道道人生的课题,经受着一次次人性考验。请让我们都冷静地反思一下自己,每当有这样的时候,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我们选择了维护大局还是满足私欲?当需要自己站在公平、正义的天平上,做一颗砝码时,我们选择了客观理性的无私还是主观感性的偏袒?是啊,就是在许多这样的时候,我们经受着人格与道德无声的考验,正是在这样的考验里,我们一次次地战胜自我,因为即使在竞争中失败,那也只是暂时的失去,而得到的却是厚积薄发的竞争力。
和谐是一股温暖 那是一个微笑的眼神,那是一句鼓励的话语,那是一次跌倒的扶起,那是一声诚恳的歉意。
请不要吝啬你的微笑,把他送给你的周围的每一个人,你会收获更多的快乐。请不要紧闭你的心扉,轻松地敞开自己,你会发觉对方并没有敌意,我们需要的只是一声再简单不过的“对不起”、“没关系”。请不要总是深陷于自己的失意,鼓起跌倒再爬起的勇气,我们大家都会伸出一双双手,把你扶起。和谐是一面镜子 他折射出人与人之间心灵的美与丑,道德的良与莠;和谐是一粒种子,播撒的是宽容,是真诚,是奉献,收获的是尊重,是快乐,是友情;和谐是一个理想,实现着美好富足的愿望,是一生都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
战友们,和谐就在你我身边,让我们从平凡做起,从点滴做起,爱岗敬业,诚信友爱,团结协作,共同携起手来,创造和谐警营的美好明天。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把握和谐社会的时代特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时间“和谐”成了我们这个社会最亮丽的名词,“和谐”也获得了最广泛的社会认同。那么到底什么是和谐社会呢?和谐社会有什么时代特征呢?胡锦涛总书记
记在一次重要在讲话中是这样描述的“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一语道破天机,胡锦涛总书记高屋建瓴,以伟人的眼光,恢弘的气势,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了高度精辟的概括,这一论断是我们党建设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新突破。这一论断也道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特征。那就是:第一,民主法治。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有机统一,物质文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而民主法治是政治文明最重要的特征,是构建和谐社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我国现阶段,腐败问题、“三农问题”、社会治安问题、地区差距和贫富差距问题、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等一些“不和谐”的社会现象依然存在,有些问题的社会影响还很严重,要合理解决这些问题,无不有赖于民主制度的健全和法治手段的完善。
第二、公平正义。坚持并实现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之一,公平正义不仅体现在分配上,还贯穿于经济、法律、道德等层面上,高考录取的地域差异,造成个人命运的巨大落差;城乡之间的起点不公造成的贫富悬殊;行业不公造成的收入分配不均等等,这些都是政策性不公造成的。值得注意的是,公平正义的维护和实现并不是传统意义的均贫富,中国人“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绝对公平观是一种低俗的、落伍的公平观。因此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鼓励竞争、提倡先富和共富一致的原则,程序正义和实质正义相一致的原则,扶持和帮助弱势群体由弱变强的原则,都应当得到尊重和遵守。
第三、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诚信友爱是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诚信友爱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而且也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和普遍价值,几曾何时,在我们拼命追求经济财富的同时,却从内心感受到一种深深的恐惧和危机,我们多少人仿佛除了拥有金钱以外什么也没有了,因此有人说“宁喝毛主席的汤,不愿吃邓小平的肉”,明荣知耻,已经成为我们社会最紧迫的呼声,诚信友爱已经成为当前我们最紧缺的道德资源,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对我们中华民族来说是一场及时雨,成了我们共同的道德标杆,而诚信友爱又是一切道德标准的基础。
第四、充满活力。社会活力是历史进步与发展的源泉与动力,社会活力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增长的保证,离开了社会活力一切便会变得僵化,构造和谐社会便失去支撑。那么社会活力来自于哪里?我认为制度保障是关键,体制创新是根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靠人力资源优势,引进外资,和资源能源的过度利用保持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随着我国gdp的增长,我们原有的优势不再,活力不再,那么活力又来自于哪里呢?那就是自主创新,几天前,据电视报道,深圳华为集团,我国高科技民营企业中的领头羊,依靠自主创新,多项网络技术领跑于世界,有一个姓胡的刚从大学毕业的小伙子,在华为仅工作一年多时间就倒在了研发岗位上,一时间各种评击如潮,但是我想,胡姓小伙子英年早逝固然可惜,然而,华为人的“群狼精神”铸就了自主创新的辉煌,也正是华为文化为怎样创建充满活力的竞争机制作了最好的诠释。
第五,安定有序。什么是安定有序。那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这一管理格局的有机运行,必将为社会的安定有序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第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基本内涵就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这既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定位,也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社会特征认识的新境界。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自古以来的敬畏自然到走向另一个极端征服自然,人类饱尝了破坏生态环境所带来的恶果,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因为我们一段时间的疏忽,我们的生态环境已经变得十分脆弱,如果我们不及时悬崖勒马,我们生活的环境将变得不适合人类居住,对后人来说,我们将变成遗臭万年的罪人。那么,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呢?也就是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呢?无外乎处理好四种关系,即正确认识自然,合理改造自然,充分利用自然,有效保护自然。只有这样,才能在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的同时保持生态良好,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总之,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我们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自主创新,把握创建和谐社会的时代特征,才能创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
为教育插上腾飞的翅膀当您走进我们的校园,相信眼前这样的一幕幕会把您吸引。地面有了垃圾会有人飞快的捡起;墙上贴图掉了会有人主动粘上;课间,三三两两的学生围坐树阴下看着课外书;三五成群的孩子们围在老师身旁絮叨着心情;上课铃响,老师面带微笑走进课堂,学生端坐小手总是不停高扬;有了问题,你不会再看到老师唱高调,有了情况学生都喜欢躲进老师的怀抱;办公室里,同事间谈笑风生,从不担心自己的经验被别人抢走,有了烦恼大伙一起说说,有了工作,谁都不愿向后跑;周末需要加班,领导总是先行,宁可自己多干点,也让老师们多歇歇……这样的情景如果用两个字形容那就是和谐。和谐可以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发展事业。和谐的校园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有序的校园,应该是文明、向上、创造、竞争的校园,应该是宽松、协调、体恤、包容的校园。在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下,
第四篇:语文课堂的精彩感悟
语文课堂的精彩感悟
东桥梅庄小学 黄明琴
有幸去惠东实验小学参加“蹲点教研”教学研讨活动,听了三节展示课,三位老师现代的新课标理念,新颖的教学设计,清新的教学思路,灵活的教法,愉悦的情感,让我记忆犹新,受益匪浅。不同的老师,不同的设计思路,让我真正的感受到他们深厚的教学基本功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可以说不同的教师演绎不同的风采,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却是同样的精彩的课堂:比如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词语的提炼,情感的体会,以及朗读的指导等,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我收获颇多。
一、首先,三位教师都拥有良好的自身素质。教师良好的自身素质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有良好的素质才能紧紧地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你的教学过程中来,才能调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比如:城南三小的许琼玲老师执教的《雪地里的小画家》,她最大的特点:教师导语设计的巧妙,富有儿童情趣,能让学生不知不觉中走入了文本。溪南实小陈玉燕老师执教的《生死攸关的烛光》,朴素中流淌着美丽,使文章生动起来,给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惠东实小林梅华老师执教的《大禹治水》,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飞跃,情感被激活,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总之,有的老师擅长设计各种活动环节提高课堂气氛;有的老师基本功扎实让人眼前一亮;有的老师课堂紧凑,主题突出。无论是上课技巧,还是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吸引了学生,让听课老师也得到一种享受。
二、巧妙的教学设计。从课堂的教材处理、板书设计、课件运用等方面都可以看出教学设计的巧妙之处。如教材的处理,先以字词的听写引入为主,再对课文内容有个整体的把握,为深入细致地学习课文做了铺垫,根据学生的反馈,便于教学。
三、读中感悟,读出情趣。教学中,各位教师都采用各种方法让学生充分的读书,引导学生读出人物的情感,读出描写的境界,读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并且抓住重点词语、句子,指导学生读书,读出优美的语言,读出特定的情境,循序渐进的情感铺垫,让人惊叹不已!赞叹不已!
四、深入的钻研教材。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钻研和分析,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才能更好地把教学任务解决好,为教学做好准备,教师知道上什么,什么是重点、难点,才能把课上好。学生也就会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听了三位老师的课,使我深深体会到: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真正正的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扎扎实实的上好每一节课。
五、培养学生的能力。在这次活动中,我看到的是老师与学生真实的交流,不再是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而是一个统一体,每位老师都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让学生掌握新知,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三位老师都是抓住关键词语、句子、段落,让学生自己去批注,去体会,再交流。当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学问”,上得再好,总是留下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如听许琼玲老师的这堂课,我有几点感受:一是学生习惯养成方面有待提高。一堂公开课能影射出许多细节问题。如学生回答声音偏小,我坐前排都没听到。二是一年级学生注意力比较涣散,朗读或听读课文时,应该小手指着,读到哪指到哪,这样才能充分的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第三,低年级课堂,老师应隔几分钟进行课堂调控。正如许老师所说的,她可能是教高年级刚转型,所以忽略了课堂调控,以致于到半节课后,学生开始骚动,有的甚至开始做小动作,课堂纪律顿时松散。
其他两位老师执教的都是中高年级的课文,我个人觉得比较不到位的是没有让学生质疑问难,“质疑问难”是学生学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学生有疑问,才有思考。但是两堂课问题总是老师提的,学生带着老师给出的问题朗读理解课文。这样学生就无法真正体验文本,挖掘文本更深层次的意义。
总之,通过此次听课活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学有所得,也让我深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努力,取长补短。成长需要蜕变,成长需要追求至善,我会好好的研究教材,思考如何组织教学,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给孩子呈现一堂堂精彩的课堂,让孩子们在课堂中快乐的学习成长。
第五篇:和谐本真语文课堂的构建
和谐本真语文课堂的构建
[摘要]著名特级教师王兰老师指出:语文是一种幸福的生活,要让学生幸福地生活在和谐的语文里,在精致的语文活动中感受语文的本真和美丽。本人在教学中,努力将教与学、读与写进行有机融合,构建和谐本真的语文课堂,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和谐;本真;语文教学
所谓“本真语文”,是指语文教学要回归语文的本质。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陛、实践性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语文的本质是在语言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和谐既是一种思想、一种理论,也是一种理想、一种追求。著名特级教师王兰老师指出:语文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语文发展水平,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整体设计和安排语文教学活动,力求语文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处于和谐状态。本人在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中,努力将教与学、读与写进行有机融合,构建和谐本真的语文课堂,有效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一、教与学融合,踩准教学的真起点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说:“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句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济南市教研室江洪春老师在其讲座中指出:明确“教什么”永远是首要的。从学生的角度讲,主要是教学生不懂的、发现不了的、意识不到的、理解不深的、容易出错的和体现语言文字规律性或知识串、知识类的。
如何准确把握学情呢?我首先对课标进行了再学习,明确阅读教学的总目标、年段目标以及单元目标,做到方向正确。为了更为细致地了解对于《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样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学生通过自我阅读能理解到什么程度,我遵循教学直观性的原则,采用了初步阅读课文后,引导学生制作绘本的形式来把脉学生的微学情。有人说:阅读是把文字变成画面的过程,写作是把画面变成文字的过程。会读书的学生读完课文后会在头脑中形成很多画面,利用绘本的形式,让学生把头脑中的画面通过画笔呈现在纸上,便于教师了解班级所有学生对于同一篇课文的不同理解状况,从而知道学生需要教什么,做到心中有数。
从绘本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能读懂课文的内容,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表现在学生一般都能画出“宋庆龄舍不得两棵樟树”、“樟树的外形”、“樟树拒虫”、“人们和樟树合影”这四幅图,反映出对于这样一篇层次清晰的文章,学生具备了初读课文后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层次的能力。孩子们爱想象,部分孩子能根据字面的意思产生丰富的想象。比如根据第五小节的内容,他们让石榴树、樟树和虫子开口讲话,形象地表现樟树的特点,妙趣横生。少数理解能力强、想象力丰富的学生能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比如当宋庆龄说舍不得这两棵樟树时,两棵樟树也向宋庆龄表达着依依不舍以及感激之情;夏季的烈日,冬天的冰雪对于樟树的无可奈何;家具加工厂中的樟树依然散发着香气;人们和樟树合影时的对话等等。也有个别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文中的重点词句不敏感,比如画出的樟树枝千细、树叶稀疏等。
学生在制作绘本的过程中主动融入课文,与文字对话,直观地展示出个体对于课文的阅读感受。我通过绘本明确了学生初读课文后能自己读瞳课文的内容,课堂上真正需要教的是语言形式的秘密,即作者是如何把樟树的特点写清楚,从而表现对宋庆龄的赞颂之情的。同时绘本也将学生之间的差异清楚地呈现了出来,形成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我将学生的绘本贯穿始终。在教学第4小节时,利用学生画的两幅樟树图(如图
一、图二)进行比较,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作者是如何表现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莲蓬勃勃的特点的,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读书时要关注重点词句。利用“夏季的烈日、冬天的冰雪对于樟树的无可奈何”(如图三)这幅图,引发学生展开更丰富的想象,帮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樟树生命力的顽强,同时将读书可以通过抓住重点词句、展开想象帮助理解的阅读方法渗透给学生。教学第五小节时,直接利用学生加入自己丰富想象的画面(如图
四、图五)去找对应的课文内容,并巧妙利用这两幅图引导学生转述课文内容。最后,结合学生所画的人们和樟树合影时的问答,揭示文章借物喻人的写法。
绘本的制作实现了从学生的真起点展开教学,促进了教与学的融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传统教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二、读与写融合,找准训练的真落点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培养和发展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教学的一切举措、行为、活动应聚焦、紧扣、指向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而读写互动,是落实语用的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结构严谨、语言精准的抒情散文。表达方法方面的亮点很多,开头1~3小节,作者由“庭院里有两棵树”说到“舍不得这两棵树”,再点明“这是两棵樟树”,逐渐点明写作对象,起到了强调突出的作用。第4小节写樟树的外形时,围绕“蓬蓬勃勃”的特点,从枝干写到树叶,从局部写到整体,很有条理。第5小节写樟树的内在特点,先运用对比的手法,再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一连用三个关联词来表现樟树的可贵之处。而纵观全篇,作者运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借樟树来赞扬宋庆龄的高尚品德。
众多的语言训练点令人眼花缭乱。我原先打算立足本篇文章重点段第五小节,学习作者通过对比、借物喻人表现中心的写法,体会文章的详略得当,但我的师傅省特级教师张明凤校长让我思考:哪些才是学生真正应该从本篇课文中获得的语言生长点,而不是在其他的课文中也同样能够获得的?在张校长的引导下,我认真研读教材,将语言训练点锁定在抓住特点有顺序地描写事物、运用关联词表达情感、了解借物喻人的手法上。
为了将训练点落到实处,我在教学中安排两种形式的写:(1)读前写。在教学之前播放视频,让学生在深入读书之前,用自己的话来写写宋庆龄故居樟树的外形。这是一种比较自由地表达,没有过多的约束。接着引导学生学习第4小节,弄清作者的写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以及抓住特点有顺序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再引导学生用学到的方法来修改自己写的话。(2)读后写。在充分理解了樟树的内在特点之后,我引导学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用上“无论……总是……”等关联词来写写宋庆龄的可贵之处。此处训练糅合了关联词的运用、对材料的处理、深入认识宋庆龄的品质、学习文童围绕中心句写话等多种练习。引导学生在模仿中习得,在模仿中创造。除了写之外,在教学第五小节时,我还根据学生绘本中的想象画面(如图
四、图五)创设了两个情境:石榴树上有一个小虫子,想要把家搬到樟树上,如果你是?x妈妈会怎么说?假如你是樟木家具店的老板,你又怎么向顾客介绍你的商品?引导学生对文中的句子进行创造性的转述.加深对樟树香气永存这一特点的理解,进一步体会关联词对表达情感的作用,同时为背诵作了铺垫。创造性地转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开阔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表达能力。
从读学写,以写促读,实现读与写的“相互融通”,但前提是找准教学内容在语言训练上的真正生长点。
王兰老师指出:“语文是一种幸福的生活,要让学生幸福地生活在和谐的语文里,在精致的语文活动中感受语文的本真和美丽。”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要努力追求教师、学生、教材和教法相互配合构成的各种关系的和谐,还要追求精致美丽和质朴本真的和谐。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幸福,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