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理教学案例--交通
地理教学案例
课题: 《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做课人:15中史丹丹
简要说明:
1.本课是在顺城区中学校本教研现场会上所做的地理学科研讨课,教师有 多处创意,课中有多处亮点,但也存在着不足,是比较典型的一课。
2.本课教材较特殊,内容少且理性强,与学生实际生活有较大差距,如果不能很好地联系生活,灵活地运用教法,就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因此对这节课进行分析、评价和说明,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指导意义。叙述、分析和评价:
一、导入是一种创意。
从生活切入,师问:“今天早上你是怎样来到学校的?”生答:走来的,打车来,有坐公汽来的,也有的是跑着来的或是骑自行车来的。教师点明,这些不同的车都是不同的交通运输工具,用课件展示四种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飞机、火车、轮船、汽车。导言:面对这不同的运输方式在生活中我们怎样进行合理的选择呢?这里有不少的学问----------导入新课。
教师没有按教材或是教参上的提示---由上一节课“交通运输网”导入,而是密切联系生活,从小近实做起,这样就引发了兴趣,调动积极性,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有关交通运输工具和交通运输方式教材上没有完整准确的叙述,教师必须点到,但又不能面面具到,导入既简明快捷,又体现了教师依据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一举多得。导入创意好,运用得也好。
二、新课
1.选择交通方式考虑的因素:由三部分组成师问:“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面临交通方式的选择呢?”生答,旅游、出 行、运送货物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交通运输“客运和货运”两个方面。这时教师展示“抚顺一家旅行社五一期间两条不同出行线路的报价单”,让学生自由选择出行方式,并说明其理由。
a)为了让学生优化价格和时间两个主要因素,教师选择了从抚顺到北京双卧和双飞价格差距较大的事例,让学生讨论,学生不难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接
着教师又展示了从抚顺到海南等地5日游和9日游旅游线路,有的学生选择了9日游,没有考虑时间因素,学生通过讨论纠正并说明了耽误上学的理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关于货运教师运用教材现有的资料和问题,归纳总结出选择交通运输方式要考虑的其它因素。
c)训练:一是教师运用教材上现有的活动设计;另一是教师创编的有趣训练“是真是假”。
依据于教材体现在基础知识的学习(货运)和基本能力(活动1)的训练上,为创新奠定了基础。
不拘泥于教材体现在客运教学方面,教材上只有问题,教师补充生活中典型的资料,把抽象知识的学习放在活泼的学习活动中,使学生通过知识的产生过程理解和把握知识。
创意是建立在双基基础之上的,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学设计科学、有趣,方式恰当,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活而不乱。而且恰当地运用了逆向思维,如,大伙房水库的一吨活鱼运到15中对面的海鲜馆用火车运送,是真是假,让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如果是用汽车运送答案就非常简单,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来议论出用火车运送的多种弊端,活跃学生的思想,拓展学生思维。
训练是多维的,一个是动口动脑训练,一个是面对全体的动笔训练,有梯度,有层次。学完就练,加大课中的训练力度,是符合地理学科教学实际的。事实上,训练和练习可随机随时进行,不一定都放在巩固练习的环节中。
2.拓展的内容和训练教师都有独到的创意
创意A,教学中教师给出“生猪、活鱼、钢材、药材”四种物资,让学生自愿选择其中一种货物来说明运输的线路和运送的目的地,让学生讨论、辩论出最佳的运输方案。
这个创意很有特点,具有开放性,为学生的有效学习创设了较大的空间。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在实际操作中,有的学生没有考虑到产地和需要等因素;也有的学生没有考虑运输的多种因素的影响,把海南的活鱼运到辽宁。沿海地区是不缺海物的,另外,长途运输也不保鲜,不经济。但教师确没有很好地因势利导,纠正其错误认知。
从出现的问题中可以证明,教材上提到的选择交通运输方式要考虑的因素是远远不够的,实际生活中遇到的要比教材上的多得多,而且是难以预料的。因
此,多联系生活的思路是对的。
创意B,假如到大连某大学报到,教师出示了抚顺到大连的列车时刻和价格表,让学生选择。
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情景,提供了想象的空间,选择了我们常见的火车时刻和价格表,贴近生活,抓住了最佳的联系点,突出地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重要理念。
三、结束课程,教师用注意交通安全做为课程的结束。教学中,有背景、有音乐、有顺口溜。发人深思,耐人回味。
四、体会和感悟:
1.本课教材内容少,为教师的创意留有一定的空间。在教师创意的同时,也要为学生提供创新的空间,活跃和发展学生的思维。但并非所有的课都能提供较大的空间,内容多的、比较难的,教师应该适当地拓展和延伸。
2.依据于教材,不拘泥于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有道理的。也有人说“教材只是个例子”,创新起来,就忽视或不完成教材上的主要内容是没有道理的,对于所有的学科来说,都是在完成教材安排的双基基础上的稳中求新,对于象地理这样的文科来说,教材上的知识是不容忽视的。
3.教师的创意包括课件的利用、板书设计、学生的训练等所有操作行为,必须对准三维目标。联系生活要找准最佳的结合点,切入点从小、近、实做起。否则,不仅会影响课堂质量,而且也浪费了课堂上宝贵时间。
4.我的困惑,在教学指导过程中,我主张用探究的方法来解决生活或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如,春节期间出行买票难、坐车难、回家难的交通拥挤的现象。因为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要步入大学或者是外地打工的生活,都面临着这一难题。为此国家也采取了提价、提速、加车等办法,但近几年内没有明显的改善。教学中,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和学习目标,只能在选择时间、选择运输方式或者是选择线路等相关方面进行探究。探究起来,不管学生选择什么样的出行方式和出行路线,都很难改变买票难、坐车难、回家难的交通拥挤的现实。所以教师没用,我也默许了,到底用不用,值得思考和研究。
顺城教师进修学校初中研训部
柴桂珍
2007年12月26日
第二篇:地理教学案例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常见的天气系统》
---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高中地理中有很多知识是密切生活的。因此,教学中应该避免照本宣科,让地理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们通过积极参与来获得知识和认识自然发展规律的一个平台。
必修1中的《常见的天气系统》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内容。这一节中很多的知识学生在生活中能够经常接触到,看到,如天气的阴晴、冷暖;春天潍坊风筝节时的大风;夏天的暴雨;秋天的寒潮等,也切身感受到,但未必能掌握其内在的规律。这些问题的提出学生非常感兴趣,学习的激情比较高,而且教材对这一内容的介绍也表较详细。怎么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住天气变化规律呢?在思考如何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在教学中我先后用到了如下三个教学方法:
第一,联系生活。在上课之前给学生放一段学生经常接触的CCTV的天气预报视频,学生看到其常看的节目时,感觉很亲切,学习的兴趣立刻被激发起来,而且视频中也富含的这一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有先入为主的思想,首先对所学知识有个大概的了解,凭借学生们的已有知识,将视频中的内容储存在大脑中,再经过加工、分析、比较,形成新事物的形象,来获取新知识。这样做对接下去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二,联系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天气在地球的各个地方都有其特殊性,而且新课改也提出了让学生多学习家乡的地理,所以在将这个内容时,我大胆的加入了本地的天气变化来解释常见的天气系统。比如,春天潍坊的风筝节,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我们潍坊会多大风天气呢?他们是怎么形成的。也可以结合上这一节课的时候的具体天气,在上这节内容时,刚好有一股冷空气南下影响我市,结合此次的冷空气南下,形象地解释了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变化状况以及给我市带来的影响,通过这一例子学生很容易的理解了冷锋的知识。
第三,图表结合讲解法。鉴于教材中的图像统和文字系统都是我们要掌握的内容。而且常见的天气系统中又存在着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三种不同的天气系统,这三种天气系统既有相似的地方也不同的地方,对于这点学生非常容易混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通过列出表格对比三种天气系统的俯视图、侧视图、结构、气团运动状况、降水分布、降水特征以及过境的天气变化特征。这样做学生就可以直观的感受到三种锋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轻松的缕清知识点
这节课所有的案例都来源于实际,使教材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研究自然现象的兴趣。案例分析的过程,调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运用新学的知识来理解锋面系统,使知识变得鲜活、有趣。
案例分析的过程,采用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促进思维,开阔视野,是学生得到综合能力的培养,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自然界的许多现象和规律需要我们用地理知识去解释和研究,如何用更有效,更直接的方法去让学生们理解这些知识,是我们地理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和研究的。
第三篇:地理教学案例
地理“绘制学校平面图” 教学案例
(2010-2011学第一学期)
熊 水 银
一、案例背景: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更多地强调了生活中的地理和地理知识的掌握以及地理技能的运用,地理教师必须摒弃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让学生真正地走进地理,即带着地理知识走进生活,带着生活中的问题走进地理课堂,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因此,结合地理教学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是地理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面。
地理课程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它兼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一特点决定了中学地理教学必须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初中地理课程的开设仅在初
一、初二,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对地理学科还不甚了解,学习兴趣需要激发,学习方法需要培养,同学间的合作需要锻炼,但他们有的是对新事物的渴望以及蓬勃的朝气与活力。因此,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社会实践活动方案应定位在:
(一)不能太难、太高;反之,使学生产生畏难情趣,丧失学习地理的信心。
(二)不能太简单;反之,使学生“嚼之无味,弃之可惜”,调动不了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学生年龄还比较小,应以家庭、校园和社区为中心。
为此,在学习了《地图》一节后,我尝试设计《绘制学校平面图》的活动。
二、案例描述:
老师在上课时,出示预先准备好的《育英中学鸟瞰图》和《育英中学平面图》(见附录一),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把全班同学分成四小组,讨论如何绘制学校平面图。
学生们的讨论要解决以下问题:
⒈确定绘图范围和图幅大小:如学校平面图的范围以校园为主,可适当兼顾学校附近的道路及周边的主要建筑物;图幅大小可定为16开纸等。
⒉用什么工具:指南针(罗盘)、卷尺等
⒊一幅完整的平面图应绘制的内容:如比例尺、指向标、图例和注记等 ⒋确定工作计划:
(一)明确分工:分小组进行实地丈量并记录实物名称、方位和距离。
(二)统计数据:根据实测的数据和图幅大小确定恰当的比例尺,并将各实地距离按比例尺计算,转化为图上距离。
(三)绘制学校平面图:(根据统计的数据,以小组为单位绘制学校平面图,要求各小组同学有团队合作精神和科学的态度。)首先在平面图上绘制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然后将学校附近及校园内的主要建筑物、树木和绿地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在正确的方位上、用不同符号表示在平面的图上。
师生共同讨论绘制过程中几个关键的技术问题:如何确定正确的方向和比例尺?校园内建筑物(大门、围墙、台阶、道路、花坛、操场、教学楼等)、树木、绿地等在平面图上用什么符号表示?在这些技术性问题上,学生可以有很大的创造空间。方向既可根据指南针定向,也可利用太阳的位置(清晨,朝阳从东方升起;傍晚,夕阳在西方落下;中午,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太阳位于偏南方向)或夜晚的北极星(面对北极星的方向就是北方)等方法先确定校园大门的方向,再按地平面上的八个方向判断其他地理事物相对于校园大门的方向。
【先根据大门的走向确定东、西、南、北四个基本方向(见图),再判定花坛在大门的什么方向?(正北方向)。其他地理事物方向的判定可依此类推。】
活动中,同学们感触颇深!
有的说:过去我的方位感很差,经常分不清东西南北,通过这次活动,方向感增强了,身处某地时常常思考自己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有的说:这次活动让我更清晰地了解我们学校各项设施的分布和校园全貌。甚至还有个别同学向校领导指出了校园布局不合理的地方(如:女厕所距离教学楼较远;居民区座落在校园内等等),并提出改进建议;有的说,这次活动让我对比例尺的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增强了自我的目测能力,亦提高了自身的动手能力,真正的感受到:地理原来离我们生活这么近等等。
学生热情高涨,兴趣浓厚,绘制的平面图各有特色。有的小组的同学在画学校平面图时,自创了一些不常见的地理事物图例,形象生动。最后,老师把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互评优秀作品。
第四篇:地理教学案例
课堂与周公孰“美”
一、背景
我任教的对象是省二级重点中学高一新生。尽管他们的认知能力比初中阶段有了进一步发展,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但他们还是孩子,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的能力有限,学习动机不明确,从而造成学习主动性差、学习效率低。
初中学校为了应对中考,由于中考历史与社会是开卷考,所以学生只有在初三才接触到历史与社会书中的地理。而且初中时历史与社会中的地理知识多数并不是考点,老师不重视,学生也不重视,所以,学生的地理基础并不是很扎实。
二、问题
有一天下午第一节课去某个理科班上常见的天气系统,这个班原本课堂气氛挺活跃的,但那天不知道怎么回事,学生都恹恹,不少同学趴在桌子上或打着哈欠,对于课上的视频天气预报也兴趣平平,对于我的提问就更没有几位学生回应了。原本热情如火的我就好像当头被浇了一盆冷水,上课的激情褪去了大半。那节课的形成性练习画南半球的气旋与反气旋,大部分学生画得都不是很理想,不是水平气压梯度力没画,就是偏转的方向错误。
有一天中午,自己带的班的某位女同学跟我说,“老师,我昨天的地理课睡过去了,发下来的练习卷我都不会做,昨天许老师讲的全球的气压带、风带这块内容,你能不能什么时候给我补一课?”
课上犯困、睡觉对于高中生来讲非常普遍,普遍并不代表合理,教师不能够漠视学生课上这样的行为。
课上犯困、睡觉对学生、老师都有很大的不良影响。课上一时的犯困、睡觉很有可能使学生跟不上老师上课的节奏,而导致整节课都听得糊里糊涂,知识点丢三落四,做题时张冠李戴。而且我们现在所用的地理教科书是湘教版的,书上的内容较为简单,课上需要老师进行知识点的补充与帮助学生理解。所以地理课上的犯困与睡觉会严重影响到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接受。学生上课犯困、睡觉还会引发传染效应,如果一个学生睡觉,有时会有接二连三的学生效仿,尤其是在下午第一节课,经常能够看到半个班整体倒下,影响整体课堂质量与学生学习质量。对老师而言,学生课上犯困、睡觉会影响老师的讲课情绪,从而影响学生与老师的关系。
如何减少学生在地理课上犯困的现象,教师不仅要明确学生犯困的原因,同时要注意方式与方法。
三、方法
通过在自己所教的几个班级发放问卷,初步整理出致使学生课上犯困、睡觉的4大原因。晚上或中自修由于补作业、看杂志、聊天、失眠等原因使得睡眠时间不足、休息不够。学生对于地理这门课本身就没有兴趣,看到地理课本、地理老师就想睡觉。3 学生不喜欢某位地理老师的教学风格。4 学生对于某几节地理课中的知识不感兴趣。
看病要对症下药,同一种症状不同的根源要用不同的药引。课堂也一样,同样的课堂表现,不同的原因,也要有不同的方案。原因一方案
教师在上课时要加强课堂的管理。第一次在班级上课就要向同学们讲清楚自己上课纪律,可向学生说明在上课过程中,自己觉得困的同学可自觉地站起来到教室最后站着上课,并在以后的教学中严格的执行。在平时上课中,特别是在学生容易犯困的季节上课时,要通风换气,让学生开门开窗,增加室内供氧量。同时教师要注意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具有课堂主人翁的意识,课堂上多设计学生活动,这样学生才不易犯困。
教师课上发现有犯困、睡觉的学生,可以通过盯人微笑、身体接触(拍拍学生肩膀)、请学生回答问题等善意、温和的方式提醒学生集中注意力,振奋精神。对于班级中经常犯困、睡觉的学生,教师应在课后与其一起分析自己睡眠不足的原因,并商讨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
如果是因为学生学习基础差,作业来不及做,要牺牲睡眠时间。教师可适当地减少该生的地理作业量。
如果是因为学生晚上看杂志、聊天等娱乐活动导致睡眠时间不足,教师应让学生意识到“父母恩”,同时寝室长应尽到监督室友的责任,同学之间也要互相提醒、互相监督。
如果是因为失眠导致睡眠时间不足,教师应引导学生多与他人(老师、同学、家长)交流,敞开自己的心扉,多一个人,多一份主意。原因二方案
教师应多与这类学生交流,首先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与之谈话,让学生慢慢地喜欢上你。然后,在谈话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比如与关心生活的学生聊天,谈到明天大降温,老师就可以和他谈谈降温的原因,就能谈到地理中的冷高压、寒潮、冷锋等。再比如与喜欢关注政治的学生谈钓鱼岛时,老师可以谈谈钓鱼岛对我国如此重要,那它是如何形成的呢?这样就能谈到地理中的板块运动。渐渐地,学生就会喜欢上地理这门课,但这需要较长的时间与精力。原因三方案
教师首先应该调查一下自己的教学风格是被大多数学生所不喜欢,还是极少个别的学生不喜欢。
如果是大多数的学生都不喜欢,教师应进行自我反思,找出自己教学中的优劣势。一方面,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易于接受的教学方式与教学风格。另一方面,调查学生喜欢哪位老师的课,与该老师进行交流学习。同时教师要学习网上的优质课,渐渐改变自己的教学风格中的不足。
如果是个别学生不喜欢,教师可与个别学生进行交流,找出他们不喜欢的点,倾听他们喜欢的教学风格。教师在多方面权衡之后,可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入一点这些个别学生喜欢的要素。原因四方案
学生对于某几节地理课的知识点不感兴趣,教师应想方设法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比如概念性比较强的课,教师可以根据本课中的几个名词,编一些比较俏皮的话,在讲冷锋形成时,我们可以说冷气团大军,装备好,攻向暖气团大军,暖气团打败了,都哭丧着脸,就下雨了。再比如计算性比较强的课——时区与区时,教师可采取小组竞争的活动方式,看哪一组算的又快有对。
四、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我应用了上述方法,发现效果不错。
在课前与学生约法三章,使学生明确老师的课堂要求,课堂纪律得以良好维持,犯困的学生在我的课堂上都能在同学的提醒下或自己站起来,使大脑保持清醒。有不少学生向我反映说,老师,我在别的课上犯困,都要抑制自己站起来的冲动。看来运用站立醒脑法,我还要与其他任课老师沟通。
课上盯人微笑等温和、善意的提醒学生一般都立即接受,避免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冲突,课堂气氛不再尴尬,课堂得以顺利进行。
关注课上犯困的学生,课后与学生共同寻找他们睡眠不足的原因,制定方案。这使得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与平等,这样学生更愿意接受自己的不足,改正自己的错误,坚持并贯彻共同商讨出来的办法。甚至有学生主动要向我立“军令状”。
课外与那些放弃地理的学生“搞好关系”,课上这些学生也会怀着“给你面子”的想法,较为认真地上课。同时,我会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和有趣的话题,给这些“哥们”表现和锻炼的机会。这不仅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而且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融入到课堂中来,使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和谐。
在教学风格方面的调整,对于我一个实习教师来讲还很难。但我会在感到学生听得很疲倦的时候,讲两句笑话或故意犯个小错,娱乐一下学生,提一提他们的精神。
对于课本中几节比较枯燥乏味的地理课,我设计了更多的学生活动,即使有些活动使得课堂有点混乱,难以控制,但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动脑、动嘴、动手的频率,使得他们没有犯困的机会。
但通过课后分析教学录像,我发现自己上课时课堂用语不够简练,显得话特多,我的话一多,学生说话的机会自然就少了。所以,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说说,让学生多做做。另外,我在设计学生活动时,还需要多钻研教材、挖掘教材。虽然学生在做活动时很热闹,课堂气氛很好,但活动中涉及的知识较少,使得课堂效率不高。
最后,其实解决上课犯困、睡觉问题并不难,这要靠我们的坚持、努力与积极进取。从各个方面切实做好,学生睡眠质量提高了,老师的课变生动了,学生学习兴趣有了,上课睡觉的问题自然就减少了。我相信每位高中生都能克服上课睡觉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面带微笑的走人生路!
第五篇:地理教学案例
地理教学案例
澳大利亚独占一块大陆、自然景观独特、有“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和“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的美誉,是一个区域特点非常突出的国家。很多老师都用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澳大利亚的袋鼠、树袋熊等具有代表性的古老动物创设教学情境,我第一个念头也是如此,而且当即就理清思路。首先,利用图片让学生观看澳大利亚的特有动物,提出问题:澳大利亚的动物有什么共同特点?为什么只有澳大利亚才有如此多的古老动物?进而,引入学习澳大利亚的位置、地形、气候的特征。然后,分析出自然条件适合发展养羊业,被誉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体现人地关系和谐。但是,随着思路的清晰自己立刻意识到:这个教学情境不但没有新意,而且只作用于教学导入,即使学习过程中设计再多的学生活动也是很老套的一种教学模式。于是,我就想:“不如设计一条澳大利亚旅游路线,通过旅游组织教学。”比如:第一站我们到悉尼去参观野生动物园,引出学习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通过询问要穿什么衣服?还需要做哪些准备?等问题,学习当地地形和气候特点;第二站我们去墨尔本参观牧羊场和国家羊毛博物馆,引出澳大利亚发达的养羊业、分析澳大利亚发展养羊业的自然条件。但是,澳大利亚这条旅游路线如果我事先设计好,并指定旅游地点,只依靠资料引起学生的兴奋点,从而进入学习状态是极其困难的;如果让学生自主设计这条旅游路线,就会出现多条不同路线,学生设计的旅游地点又未必适合本节课知识的学习;而且在生活中旅游者一般只是欣赏风景、散心游乐,进入旅游情境的学生很自然的就会认为主要目的就是看看特有动物、欣赏风土人情,至于还要分析发展养羊业的自然条件等诸多知识与他们的旅游设想是脱节的,使得教学情境不能真正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当中。所以,第二种情境设计在没完全理清思路的情况下,就被自己否定了。随后又设想了几个教学情境,也都逐一被自己否定。
就这样,冥思苦想的每一种教学情境都不理想,我感觉自己有如江郎才尽,陷入到前所未有的教学设计的困境中。这时,我想起在一次听北京四中刘刚老师作报告时,我问刘老师:“您在教学中感觉最大的难题是什么?”刘老师回答:“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情境是最难的。”我又追问:“您每次设计教学情境的灵感一般来源于哪里呢?”刘老师告诉我大多来源于生活。于是,“来源于生活”四个字在我的脑海里不断地被重复,我决定也从人生活的角度寻找设计教学情境的灵感。果然,柳暗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