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实践活动设计来实现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05-15 15:24: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通过实践活动设计来实现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通过实践活动设计来实现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

第一篇:通过实践活动设计来实现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

《通过实践活动设计来实现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课题实施初探

吉安县城关一小孔祥辉

本学期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以“设问导学、小组合作、课堂检测、重点讲评、拓展延伸、总结反馈”二十四字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课通过小组合作,运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和方法,共同探究教学方法及过程。由于小组成员各有其职,且职责分明,因此学生都主动投入;不同个性、不同学力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感性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了各种学习方法,同时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一、创设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问题解决”的机会。《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现行的数学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程序。数学课堂教学要提供一些带有物质背景的实际问题,即把数学问题还原到生活原型中,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感知数学就在身边,产生一种迫切的解决问题的心向。

例如: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在学习对方向的辨别时,可创设一

个生活情境(录像):我们常见的借太阳出、落时的位置来确定其它方位;借北极星来确定其它方位;房屋的座向来确定其它方位等等。引导学生去“观察、猜想”,然后提问:(左边、右边、前面、后面)其它三面各是什么方向?并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合作讨论,使学生都主动参与问题的争论……,再通过比较、分析知道不同的面是什么方向,通过不停地改变学生的方向,有效地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把知识结构转化为智能结构;有利于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研究,使学生在真正的研究性学习中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地发展自身的认知结构和智能结构。

二、借助直观教具,帮学生创造“问题解决”的条件

小学数学教学中,许多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及解题方法等都

是将来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是基石。必须让学生学好、学扎实。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可借助直观教具(学具),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给学生创造“问题解决”的条件。课堂教学中,以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数学实践活动课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主动创新的自由天地。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时,老师可以让学生把学具里

面的各种长方形纸片拿出来,要求用手中材料与同学合作,将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在大的长方形里,看看要摆多少块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并讨论如何求长方形的面积。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感受到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等有关知识的产生,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激发

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让学生动手

操作,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一定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深刻。

所以在教学中要多借助直观教具,给学生创造“问题解决”的条件。

三、结合实际情况,让学生体验“问题解决”的成功。

学生个体之间存在智力发展、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差异。

在教学中,必须坚持面向全体的同时,也要根据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从实际出发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采用不同辅导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这方面,我是注重指导学生正确操作、认真观察;仔细分析、比较、综合等。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尽量借助生活中学生常见的事例和生活用品,多让学生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经历体验数学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真正理解数学,掌握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结合学具制作和演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学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后,设计了统一知识点,但题目的类型不同的三个层次的题目:层次一,给出长方形长和宽的具体数值,要求计算面积是多少? 层次二,要求自己画几个不同形状的长方形,量出它们的长和宽,再计算它们的面积。层次三,要求找出身边的长方形物体,量出它们的长和宽,并计算它的面积。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爱好选择完成。这样从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在不同层次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每个学生都根据自已的实力,解答各自所要解答的题目,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自然地调动起来。

2013.6.27.

第二篇: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实践探索

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实践探索

广州市矿泉中学李丽华

摘 要:如何提升学生语文素质是当前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急迫解决的问题。语文教学的根本失误在于学生阅读太少。纠正这一失误,可以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提升学生阅读水平的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办法是将学生从繁琐的课文分析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做阅读的主人。为此,教师要善用“删增法”,充实课内阅读教材,精讲多读;让学生扎实的“读”,教师行之有效的“导”;定期召开读书交流会,让学生互相交流、切磋。

关键词:语文教育;语文素质;课外阅读;实践探索

当前中学语文教改流派纷呈,百家争鸣,各门各派的语文教改专家(包括广大语文教师)在努力研究如何革除语文教学的种种弊端,改变学生语文素质低下的现况。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及卓著的教学成果,但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而未转化为实效的也为数不少,学生的语文素质依然堪忧。我认为纠正语文教学失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办法就是将学生从繁琐的课文分析中释放出来,让学生好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做阅读的主人。

一、语文教学的根本失误是学生读得太少

众所周知,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对于新时期的中学生而言,阅读能力已经成为他们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然成为教育要达成的一个重要的目标。语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归根到底在于平时的积累,而积累又主要来自大量的阅读,通过阅读大量精美的文章,积累语言材料,获得语感,进而形成语文能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些千古名言早就告诉我们,广泛的阅读对提高语文能力是何等的重要,而我们学生的阅读状况如何呢?高中的不说,单以初中来讲,一个学期下来,仅仅学习二十几篇课文,大量的课时花费在过深过多过细的分析中,学生没有时间去A己读书,腹中空空如洗。学了多年的语文课,读的就是那百来篇课文,而课文又良莠不齐。到毕业了,书不会读,也没有兴趣读,写篇文章内容空洞、错字百出、句子不通者比比皆是。复旦大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对此作了生动的比喻:“这就好比吃饭,整整十二年,可怜我们的孩子天天在分析研究为何“吃饭”,分析研究“饭”里有什么营养成分,可就是没有真正地扒上几口!无怪乎到头来个个面黄肌瘦,营养不良,偶尔有几个稍稍健壮的也是得益于课外,自己吃的。”显然,语文教学的根本失误就在于学生读得太少,没有积累,没有感悟,说和写成了空中楼阁,无源之水,又何来语文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呢?

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策略

教育部重编教材,增添了不少古今中外的名篇,教学大纲明确指定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必读书目,这些举措无疑对推动学生阅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起到积极的影响。可是仅有美好的愿望是不够的,书目推荐了,书也出版了,但如何使学生自觉、自愿去读书,如何使学生的课外阅读摸着门路,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道迫需解决的难题。再则,如何使学生从繁重的学习任务中抽出时间来坚持阅读,在文学的世界汲取丰富的养料,值得好好研究探讨。下面,我不揣冒昧谈谈自己的实践探索。

(一)善用“删增法”,充实课内阅读教材,精讲多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扩展学生的阅读量,单靠一本语文课本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课外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引入一定数量的文质兼美的名篇来充实课内阅读教材,同时删减统编教材中的一些“平庸文章”,力求提供给学生的都是充足的、高质量的精神食粮。教材篇目增多了,而课时不变,这两者的矛盾应如何解决才不会额外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呢?那就要提倡精讲多读,教师每节课的讲授时间严格控制在15分钟,保证学生有足够时间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去品味、去写、去背。语言运用的能力是靠学习主体通过不断的、反复的实践“练”出来的,而不是听繁琐的分析听出来的,因此,教师必须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体,少些自以为是的分析、微言大义的阐述,真正落实精讲多读这个教学原则。

(二)学生扎扎实实的“读”,教师行之有效的“导”

要进一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除了增添课外教材,关键要给学生开列书目,让学生博览群书,把语文课堂变成学生真正的阅读天地,通向文学殿堂的重要桥梁。教学大纲指定的课外书目数量比较少(三年初中读12本名著,平均每学期读l本)还达不到“博览”的程度。阅读一定要有相当的数量,读够一定数量的书方能由量变到质变,提高个人的语文素质。培根说:凡有所读,皆成性格。读什么,读多少,对形成人格,提高素质至关重要。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情况,再补充其他古今中外的名著。

首先,要解决读什么的问题。初中的学生长于形象思维,弱于抽象思维,思辩能力比较差,指导他们去读的名著不宜太深,太抽象,应在注重作品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内涵的前提下,挑选一些语言精美,形象鲜明,情节引人入胜的书籍给学生看。中国文学名著除了教纲指定的《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红楼梦》、《朝花夕拾》、《骆驼祥子》、《繁星春水》、《家》,还要让学生读《论语通译》、《唐诗三百首》、《朱自清散文集》、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汪曾祺短篇小说选》、《傅雷家书》、周国平的哲理美文„外国名著除《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名人传》、《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还要

读《培根论人生》、《蒙田随笔集》、《爱的教育》、《简爱》、《契诃夫短篇小说选》、《巴黎圣母院》、《高老头》、《莫泊桑短篇小说选》、高尔基的《母亲》、马克.吐温的《汤姆历险记》、《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倡导学生多看童话作品、儿童文学作品。

第二,是读多少的问题。读课外书需要课余时间,时间从哪里来?大量删减不必要的练习,省出时间来,用于阅读上。具体来说,可以这样安排学生课外阅读的量:规定学生每月读一本名著,一学年10个月,再加上寒暑假,学生坚持三年下来,起码能读上几十本书,那是相当可观的阅读量了。读书重在积累,积累离不开熟读、背诵,初中三年还应熟背三百首诗词。“腹有诗书气自华”,有了如此丰富的积累,何愁学生的语文素质上不去?

第三,是怎样指导学生读的问题。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阅读实践。”教师应如何行之有效地指导学生扎扎实实地读书,是关乎课外阅读能否真正取得成效的关键环节。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不断挖掘学生的感悟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以从三个方面去操作:

1.课内精要指点读法

教师在课内着重指导学生精读教材,点拨阅读技巧、方法、思路,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学会文学欣赏,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能通过课内方法的习得,举一反三,运用到课外的白读中去。在传授方法的过程中,教师的分析要力求言简意赅,点拨富于启发性,能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其他作品的强烈欲望和兴趣。

2.开设“读前导引”讲座,指点课外

学生在精读课上习得了阅读方法,燃起了读的兴趣,教师就得因势利导牵引他们根据书目博览群书。开设名著的读前导引讲座是引领学生登堂入室的好方法。学生每月读一本书,那么,每月的第一周开设该作品的读前讲座就尤为重要了。讲座仍然遵循“授之以渔”的原则,点拨阅读思路,指导学生用心去感受,去体味,用脑袋去思考,要敢于提出个人见解,发表评论。教师作足了“导”的工作,这时放手让学生去白读,读就不会流于形式,而是踏踏实实的,有效果的。

3.以写促读,读写结合读是写的前提,写是读的深化。读写结合,能有效地纠正初中生读书不求甚解、走马观花的毛病,把阅读理解引向深入的同时,又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教师要布置学生写读书笔记、读后感或评论文章,把自己读书的心得、体会、收获形诸于文字表达出来,这样,学生的读书就不能“眼睛在书本上跑过”般“潇洒”了,而必须细致研读,潜心思考。为写好评论文章,他们还得根据教师的指导去参阅相关的资料和文学论著,筛选信息,在这一读——思——写的过程中,学生动眼动脑动手扎扎实实地读书、钻研、写作,也许他们的读后感、评

论文章还比较浅、比较幼稚,但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陈述见解的能力和写作的能力将会获得很大的提高,视野大大开阔,学问大大增长,从而实现语文素质的整体提高。

(三)定时交流、汇报、总结

学生日积月累读了那么多书,写了那么多读书文章,胸中定然积淀了不少心得、体会,教师就要定期召开读书交流会,让学生互相交流、切磋,谈谈自己的读书心得,读读自己的文章,在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中碰撞思想的火花,借鉴别人的经验,一起进步。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办“读书报”,推介美文好书,抒写读书快意。将学生的好文章,刊登在校办刊物上或鼓励学生投稿发表,让学生深切体验创作的成功感和喜悦,更加坚定“开卷有益,读书成才”的信念,养成一辈子爱读书、自愿自觉读书的好习惯。

三、实践探索的成效

当孩子爱上读书时,当读书将成为了他们一生习惯的时候,我们的国民素质将发生根本改观。事实也证明,让学生回归阅读、做读书的主人,确实能显著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复旦大学附中特级教师黄玉峰、吉林特级教师赵谦翔开设的以读书为核心的教改试验,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学生的读写能力、文学修养、审美能力尤为突出,赢得了北大、清华教授们的交口赞誉。

笔者在过去两年的教学实践中类似的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效果是什么?)

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我们要侧重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优化阅读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探索。当然,进行这样的教学改革,对教师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要胜任学生“导师”,取得像上面两位教师那样骄人的教学成果,教师须有广博的学识水平、独到的眼光和魄力、开放的教学思想、灵活的组织能力。有志于在语文教学中创出一番新天地的教师,何不迎难而上,不断充实自己的学识修养,引领学生一起畅游书海,游向“语文素质”的彼岸?

李丽华:

题目修改了,并 加了小标题,这样更体现文章的内容与层次。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着重对最后一部分进行修改,主要补充自己的工作效果,字数不用太多。专家的意见。

苏洁波

第三篇:课堂教学改革和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改革和提升学生能力

于慧子

【摘要】:课堂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关键词】:面向全体学生、和谐课堂气氛、学生为主体、主动学习、教学创新、知识贴近生活、张扬学生个性、肯定引导学生

当下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以下问题:①课堂纪律不好组织;②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③学生书写、表达普遍较差;④学生间的差异较大;⑤学生学习兴趣不浓;⑥课堂教学的效果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必须面对这一问题,而且还需要提供多种问题解决的方案。我认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永恒主题是:不断追求“有效,实效,高效”。要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的出路,以课题开展活动为抓手,改进课堂教学,由过去的“苦干+时间”转向“巧干+科研”。解决教学时间少与任务重的矛盾;课程内容新与跨度大的矛盾。其中一个尤为重要的方案就是如何使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技术。这就需要我们认真领会课程改革的精髓,掌握全新的现代教育理念,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必须具备什么样的特征呢?下面谈谈我对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的一点体会:

一、面向全体学生

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是每一个教师都能脱口而出的,这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一个导向性指标之一。实际上,深入课堂看一看,就不难发现,真正落实的却很少,特别是应试教育下的课堂教学。很多课都是少数优生在表演,在唱主角,变成了老师和优生的交流。具体表象有:答问时,以个别优生的回答,当作全体的回答,练习时,以优生的速度决定教学的进程等。我们应反思我们的教学,看是不是真正的面向了每一个学生,是不是在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二、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教学民主,我们喊了很多年,但收效甚微,特别是在基础教育这一块。究其因,就是传统的师道尊严在做怪。老师难以拉下面子,和学生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自然教学氛围也难以和谐。不民主不和谐的教学氛围导致的是学生的思维的压抑,唯老师是从,这也是为什么学生越到高年级,发言的学生越少,教学活动难为开展的原因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应和学生形成一种学习合作者的关系,把自己当作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学习行为,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人格,对学生不正确的地方不要简单否认,要善于引导。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在上海实行的小班化教育,他的课堂就好象是一个圆桌会议,在学生中间永远有一个座位是为老师留着的。此外,象举手发言,这应该倡导,但对同学不同意见群起攻之,各抒己见也可,对老师的说法有疑义,拥上讲台和老师辩论也可张扬,这就是一种气氛,如果此时刻意要求学生先举手后回答,举手时还不能叫喊,等到你喊他讲的时候,也许他的思想火花早已不见了。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在新的教学形势下,教学不民主,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也难以有突破。

三、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教学民主的思想,但又不是他的全部内涵。在组织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的确立,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在教学目标上,以前的教学目标的表述行为主体大都是教师,部分地存在脱离学生实际,空而不实的倾向。规范的教学目标,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像“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就不实,“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也显得虚而抽象。所以确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目标必须是可测量的、可评价的、具体而明确的。尤其是情感目标,情感的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外因和内因相互作用的一种磨合过程,具有评价的不可定性。确定情感目标时,应把握好他的层次,更多的应定位在认知层比较合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最重要的是归还学生的学习时间,归还学生的思维过程。以前的课堂教学,都是老师讲的多,学生实践少,老师的讲过多的占用了学生的学和练的时间,有时甚至取代了学生的思维过程。有时也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归还学习的时间,如请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小组学习展开讨论等,而实际上也只是一个过场,一种摆设,更多的是大部分学生没读完、问题没讨论清楚就打断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自然效果也就不明显。

四、接受型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从历史看,中国的教育基本上是“接受”教育,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道”和“业”都是静态的理念或知识,是已被实践证明了的结论,“惑”也是也是教师问的多。学生纯粹是一种被动的接受,更多的是继承,很少有发展。由此,造成了学生思维单

一、观念正统,唯书唯上,不敢怀疑、习惯被动,缺少求知欲、滋长厌学情绪等弊端。课程改革也要求我们改变接受学习的现状,变为主动性的学习。这就要求我们要更新教学观念,大胆处理教材,要突破以往的教学传统。研究性学习法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它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求知欲和好奇心。接受性学习,教师满足的是教学任务的完成,问题都得到解决,反过来我们试想,如果经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走出课堂,头脑里的问题都解决了,都轻轻松松走向社会的时候,我们的民族还有希望吗?教育部副部长吕福源同志说过一句语重心长的话:“我们这个国家,近期的危机是没有产品。从飞机到数码相机,从制成品到流水线,我们都依赖的是进口。我们远期的危机是孩子没有好奇心。”就很值得我们深思。现在在学科教学中,国际学习组织推存三句话:听来的忘的快,看来的记得住,动手做学的会,以此来推动人们去进行研究性学习。

五、教学要有创新

创新教学,是现在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汇。它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内容。要培养创造型的学生,就需要有创造型的教师。在教师方面,它至少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创新:(1)教学内容的创新,要改变考什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倾向,不唯书是从,增加课堂的信息量。(2)教学环节创新,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想方设法扣住学生的心弦,使它们主动的探究新知识。如上“新型玻璃”一课,就可设计“新型玻璃的自述”这个环节或“新型玻璃产品推介会”,学生在积极主动教学活动过程中,既掌握了知识,又学习了语言、锻炼了多方面的能力。(3)教学方法创新。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这需要教师要突破固定的思维模式,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总结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经验。(4)教学手段创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最优的教学手段,以促使学生在课堂中获取最优的知识,得到充分的发展。一方面,要提高自己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制作带有视听效果的课件,另一方面,要突破传统手段的束缚,在传统中求创新。(5)课堂练习的创新。课堂练习在巩固新知的同时,要有思考价值,要具有开放性。在学生方面,我们要注意通过自己的教学,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要善于呵护和引导学生的创新火花。现在学校的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一提到创新,就觉得高不可攀,其实,在一堂课中,只要有一点新意思、新思想、新观念、新设计、新意图、新做法、新方法等,就可以称得上创新。不管是教还是学,只要有一点创新的火花,就值得肯定。但需要值得注意的是,不能拔高要求而一味追求创新,求新但要务实。

六、知识要贴近生活

我们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是基础工程,以后学生更多的是走向社会的普通人,成名、成家的毕竟是少数,所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生学会生存,具备生活生存的能力是关键。因此课堂教学的内容要向生活贴近。这样学生才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与社会的联系,使它们有效的、最大限度的融合起来,另一方面,也能给课程增添时代的源泉和生活的活力。

七、张扬学生个性

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不是静态的物。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用统一的模式和要求来塑造人,特别是不能像生产产品那样培养统一模式的人。各位老师可能对此存有不同意见,认为我们以前的课堂教学并不是如此,我们强调因材施教。我并不是认为因材施教不好,但仔细想一想,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在短短的四十分钟时间内,要面对几十个学生,因材施教到底实行了多少?这是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的。讲一样的教材,作一样的作业,考一样的题目。尤其是课堂教学是接受性的,学生的个性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所以我认为,我们的课堂要成为每一个学生张扬个性,培养和施展自己能力的舞台,要培养出鲜活灵动的、充满个性的人,这样的学生也才会更具有创造力。像作文教学,在基础教育阶段,特别是在小学阶段,都比较讲究行文格式的规范、选材的统一要求、划一的作文技巧等等,当然必要的基本功是要练的,但如果过于苛求,就会产生新的八股文,束缚学生的思维,更谈不上有个性。我以前教一个毕业班语文的时候,就做个一个尝试,作文课以及平时的作文,我并不要求学生都写成文,我只出题,更多的是半命题,只要求学生写出作文提纲,讲评时,就评谁审题思路新、切题的角度新、谁立意新、谁选材和别人不一样、谁组材的方法新等,倡导个性的发展。双休日就只要求学生从一星期的2—3个提纲中选择一个成篇,至于怎么行文,用什么语言则更加自由,不加限制。实践证明我的方法是可行的,现在回过头来看一看,也是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相吻合的。

八、多肯定,善引导

在课堂上,对学生多一份肯定,多一份表扬鼓励,就等于多给了孩子一分自信,也就等于在孩子走向成功的路上多注入了一份动力。所以我们要学会赏识学生,多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学生的一些错误,不要简单的否定,要善于引导。记得有一次听湖南教育理科版主编申建春老师讲过一个例子,很有感触。有一次他去听一位老师的课,讲的是商是小数的除法,有一个学习稍微有点困难的学生在单独讲一个题的计算时,将商的小数点漏了。按照我们一般的方法,可能是对他说:“请坐下再想一想,有哪位同学能帮助他。”也可能是对他说:“怎么想的,这么简单都计算不对,坐下来。”前一种做法还好一点,后一种做法就比较武断。试想,这个学生以后还会不会有勇气举手发言。这位老师是这样对那个学生说的:“今天你可真不错,能当着这么多同学发言,解题的思路也完全正确,只是结果离成功只差‘一点’了,你想获得成功吗?”那个学生点了点头。老师接着对他说:“那请你再想一想,告诉大家。”一会那个学生就发现了自己的错误,老师又给予了他充分的肯定。从这个个案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师的肯定是多么重要,这其实也是一种艺术。

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永恒的命题,需要我们去不断探索和研究。只要我们本着一个目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真正的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我们的改革就能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关于《小学管理规程》第33条解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答读者问;【J】中小学管理;1999年12期

2、《新时代的脚步声》之三——“陶花”绽放江南案;【C】;2002年3月

3、杨长清;浅论古代学习思想与素质教育【A】;跨世纪园丁工程论丛【C】;2000年

4、孙耀霖;教师素质与素质教育【A】;中国煤炭教育科研优秀成果文集【C】;2001年

第四篇:具备实现人力资源有效管理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

具备实现人力资源有效管理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这些知识和能力包括:人力资源规划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手册设计的能力职位分析和绩效考核管理能力;薪酬与福利管理能力;人力资源开发、培训能力;人事制度管理能力。当然,作为人力资源经理还具备组织能力、领导能力、表达能力、自信力(以及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兴趣或爱好)等其它素质能力。

第五篇:利用语言实践活动,关注学生语文素养,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利用语言实践活动,关注学生语文素养,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什么是语文素养?用叶圣陶老先生的一句话来理解,就是:“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养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知识的讲授,课文的理解和讲解,而语文的本质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了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语文的工具性特点恰如其分地体现了语文的语用功能。作为基础学科,语文是是我们思维的工具,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也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性工具。这就要求我们不得不重视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得不聚焦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小学语文教学,恰恰担负着这样的责任,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至关重要的阶段。对于小学生而言,语文素养的体现,语言运用能力的展示,集中在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个方面。

一、小学语言实践学习现状的特点

1、系统性

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里面每单元都有语文园地这个板块,而这个板块里面基本都有口语交际这个板块,如一年级上册的“春天在哪里?”“我该怎么办?”“我们身边的垃圾”等。即使偶尔缺少了口语交际这个模块,也有像“有趣的汉字”“我们的画”这样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或者是书面表达能力的板块。如“我们的画”这个板块里,教材明确提出三个要求:

1、给同学讲讲自己的画。

2、自由组合,看看、评评别人的画。

3、办一个图画展览。显而易见,编者从孩子的认知角度出发,提出了两个训练孩子口语表达能力的要求,不管是讲自己的画,还是评别人的画,都离不开语言的组织和表达,都离不开语言运用。

2、丰富性

除了从低年级阶段延伸至高年级阶段的口语交际板块,到了中高年级,教科书里就出现了习作板块。从三年级开始,要求学生会写一篇完整的作文,而到了中高年级阶段,更是对习作提出了较高要求,孩子们不但要会记事,还要会写景,还有说明文、倡议书、演讲稿等应用文体。作文不但要求语句通顺,写清楚事情的经过,还要求真情实感,从中有所感悟,再进一步要求孩子们能够在行文的过程中用上诸多的修辞手法,表达手法„„经过这样丰富性的训练,到了六年级,学生基本上都能够在行文的过程中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或者是表现手法,呈现出一篇过程详细、语言生动的文章了。

3、多样化的辅助手段

除了教材安排的各种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活动版块,通常一线的教师还会想各种方法来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通常所见的就是:在授课过程中,尽量提供和创造机会让学生开口表达,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要在课堂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样的,这也是目前我国小语界轰轰烈烈改革的目标之一:由老师讲变成学生

说。在书面表达方面,为了促进孩子们的语言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老师会采取各种方法。比如低年级阶段的写话,句型练习,(包括仿句、扩句、缩句),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词语积累和句型积累后,老师就要求学生要写片段,小短文,到了高年级还要学生写日记,班级日志,做手抄报,写儿童诗等。

另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就在每个学期安排一次综合性学习,比如五年级的“有趣的汉字”,六年级的“轻叩诗歌的大门”。综合性学习,一般安排12—14个课时,对学生提出各种语言运用要求。比如,六年级上的“轻叩诗歌的大门”,要求学生要搜集诗歌,按一定标准给诗歌分类,欣赏诗歌,朗诵诗歌、学写童诗,制作诗集等。

这集中体现了编者想要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意图,而经过这样系统、丰富的训练,又得到了那么多辅助手段的帮助,孩子们的语言运用能力也确实得到了提高。从刚入学连一句话都说不完整的孩童到毕业时的侃侃而谈,随便一写就是洋洋洒洒几百字的少年,他们的成长是显而易见的。

二、小学语言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那么,是不是孩子们的语文素养、语言运用能力是否就得到了彻底的提升呢?

我想,数据最能说明问题。据我们调查,86%的孩子不喜欢写作文,有的班甚至是100%。孩子们写作文都是被逼无奈的,一提作文,就头疼。60%的孩子不喜欢上课回答问题。到了六年级仍然有20%的同学作文写不够400字,甚至是200字。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了?

1、应试体制下,学生的兴趣被磨灭,想象力被扼杀

虽然目前应试教育体制的改革已在轰轰烈烈的进行了,但是我们的教学还是抹不去应试教育的痕迹。就拿作文来说,为了学生能考出好成绩,为了学生能尽快掌握某些句型,我们常常给出模板,开头要写什么,中间怎样写,结尾怎么写。对于刚刚接触写作的学生,我们的方法无疑能使他们尽快地走上正轨,但也在无形中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教师对语言实践活动重视不足。

2001年7月,教育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综合性学习的概念,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些能够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语言实践活动并没有得到老师太多重视。基础性繁琐的工作占据了一线老师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而众所周知,语言实践活动是需要很多时间制定方案,详细指导、安排展示的,再加上部分老师受到传统观念束缚,对综合性的语言实践活动认识不足,缺乏经验、专业指引,所以到了综合性的语言实践学习部分,很多老师就匆匆而过、早早了事了。

3、学生精力不足

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为了孩子将来能够有一技之长而又不知道孩子究竟在哪些方面擅长,很多家长选择为孩子报各种各样的特色班,希望孩子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并发展为特长。这样,孩子的课余时间就被占得满满的,无力去完成老师布置的综合性学习中的搜集资料,分工协作,成果展示等任务,致使综合性学习夭折,而仅靠

课堂时间,是根本无法完成综合性学习的要求的。除此之外,家长的文化素质不同,对综合性学习的支持态度也不同,而综合性学习还需要老师为学生承担更多的安全责任,这无疑都成为了学生利用综合性学习提升语言文化素养,语言运用能力的拦路虎。

三、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方法

那么,我们该怎样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呢?

对于书面表达能力,我们提出以下方法: 1.写作动力先于写作技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小学不同年段的习作都分别提出“对写话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懂得写作为了自我表达”的要求,由此可见,激发学生写作动力是小学习作教学的重中之重,正如倪文锦先生所说的:“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如果说要为学生今后打下一些基础的话,那么使其产生并维持写作的兴趣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倪文锦,2003)然而,在当前不少小学写作指导课上,教师往往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文章写作技法的学习和运用上,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引入范文、例文,由文悟法,引文渗法,结果指导出来的作文往往形式上千篇一律,内容上空洞无物。儿童从来就不具有驾驭技法的能力,他们最擅长的是感知新奇的世界,体验独特的感受。真正的儿童习作教学就应该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和认知程度,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所观所感记录下来,表达自己真实的认知感受。因此,激发儿童写作动力才是习作教学的首要目标,写作技法可

以渗透但只能是锦上添花,切不可喧宾夺主。2.写作意识先于写作任务

当前的小学习作教学中,有不少教师认为:儿童原本不会写作,写作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教孩子掌握写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每次教学只要按部就班地让儿童按照教材要求完成写作任务就能够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理念上的误解,造成教师教学中忽略对学生写作意识的培养,而刻意强调写作任务是否完成,这是造成学生习作内容空洞、缺乏真情实感。作为习作指导者,教师应该明确“写作任务服务于写作意识,写作意识先于写作任务”的价值观。所谓“写作意识”是指人自主地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写作习惯。儿童习作教学就是要引领儿童形成这种受用一生的写作习惯。

3.写作资源先于写作指导

缺乏写作动力,未能养成良好的写作意识常常使得习作教学失去了应有的个性,陷入庸常而无趣的状态中,大量鲜活的童年资源悄然流失。写作这门对于儿童来说本应该是最开阔、最丰富的课程从小学开始却成了孩子不堪承受的重负。细细考察这一现象存在的原因,不难发现习作教学中,许多教师将视角放在“如何写”上,而对“写什么”关注不够。其实,“写什么”是“如何写”的前提和基础,“如何写”的每一个过程,无不是“写什么”的具体表现,从“写什么”的视角去解决“如何写”才抓中了要害。由此可见,儿童写作应将重点放在“写什么”上。这就要求我们要高度重视写作资源的拓展,这

才是当前儿童习作教学的务本之道。4.写作交往先于写作评改

儿童写作,它的本质与成人写作一样,是为了交往,是为了表达自己对认识世界这一过程的记录和分享。因此,得到读者的接受和认可是儿童习作最大的动机。因此,对于儿童习作,应在交往的平台上去充分地尊重和肯定,而不是放在评改的“手术台”上,使之成为众矢之的。这样,儿童才能保持旺盛的写作热情,才能为后续写作蓄积“良性循环”的力量。

对于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我们提出以下办法:

1、提升口语表达能力,兴趣先行

我们往往会有这样的经验,平常不爱发言的同学,课下和同学交流的时候丝毫没有问题,尤其是做游戏的时候,他们甚至积极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和裁决。为什么?因为这是他们感兴趣的,他们有话可说。所以想要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我们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激起他们口语表达的欲望。比如,语文课上,学生往往沉默无语,一方面是害怕说错,另一方面是缺乏兴趣,那我们的任务就是找到学生的兴趣点。比如六年级下册《一夜的工作》写的是周恩来总理一夜的辛苦工作和极其俭朴的生活作风。如果老师硬塞给学生周总理是多么俭朴,学生肯定没有兴趣,我抓住文中对周总理办公室的描述,让学生站起来描述自己的房间。本来沉闷的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纷纷举手。有个女同学站起来说:“我的房间里面有床,有衣柜,有两个床头柜,有空调,有写字台,有台灯„„”另外一个小男生补充到:

“我的房间里面还有电脑和书柜„„”我微笑点头,评价到:随便数数,我们的房间都有七八样家具。那么周总理的办公室有些什么摆设?学生马上找到: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一盏台灯,两把小转椅。我再问“文中提到一张不大的写字台,我想它应该不超过1.2米,那么,你房间的写字台是多大呢?”学生回答更踊跃了,纷纷说我房间的写字台是1.3米、1.5米、1.8米,甚至有同学说我房间的写字台是2米的,我继续追问:那你是谁?学生答:一个小学生。那他是谁?学生答:周总理。我说:是呀,一国只总理,办公室里只有简单的两三样摆设,一张写字台还是不大的,根本就没法同我们的房间陈设相比,你觉得周总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学生纷纷举手答:“我觉得周总理是一个生活很俭朴的人!”另一个学生补充说:非常俭朴。还有学生叫到:极其俭朴„„通过这样的对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发言,达到了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提升学生回答问题勇气的效果。

2、综合利用课程资源,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要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我们能利用的资源不仅仅是语文课,思品课,科学课、综合实践课都可以拿来为我们所用。比如,六年级上综合实践第一单元的主体是《我的中国梦》,当我们共同分析理解了中国梦之后,我紧紧抓住第7页的小调查,给学生填写我的中国梦,学生饶有兴趣的填写我各个阶段的中国梦。那么,之后的分享也就顺利成章了。我故意挑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起来分享他们的梦想,因为他们的梦想与众不同,能引起大家的兴趣。比如一个同学说:

我的梦想是做一个富二代。同学们哄堂大笑。我就追问问什么你们笑。其他同学就站起来回答说:他的梦想很低俗,没追求;他的梦想实现不了,因为当不当的了富二代,是取决于他爸爸的;还有同学对他提出改正意见,你的梦想应该是做一个“富一代”,同学们又笑。那么,我这时再让这位同学本人回答:你觉得自己的梦想怎么样?他不好意思的笑笑说:我刚才逗你玩呢?我才不要做富二代,我要做靠自己吃饭的人,做富一代。全班掌声响起。

小学阶段的语文老师担任的科目多,这无疑加重了一线老师的负担,同时也提供了诸多整合课堂资源,提升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机会。

3,亲子对话,拉近关系,提升口语表达能力

日益快速的生活节奏使得家长与孩子交流的时间越来也少,孩子门变得孤僻了,执拗了,与家长的沟通越来越少,越来越困难,同时张口表达的能力也越来越弱。我利用班主任手中的特权,要求孩子每天回去跟家长交流五分钟,可以谈谈今天的烦恼,今天的快乐,今天班里面今天发生的事,甚至班主任今天骂人了也可以跟家长说说,然后家长在第二天的作业本里写上“有”或“无”反馈给我。这不仅拉近了亲子关系,让家长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所在(我们班有个家长就及时发现了女儿的青春期萌动的心态,给予引导和疏通,帮助孩子顺利通过青春期),也训练了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定义“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

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由此看见,语文素养涵盖的内容很多,但最重要的语言运用能力无疑是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如果我们做好了这两样工作,那么何愁学生的语文素养不高呢?

下载通过实践活动设计来实现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通过实践活动设计来实现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有效策略(2014-05-07 14.49.25)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有效策略新《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性质和地位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素养形成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从中可以看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

    优秀实践活动申报材料:学生自护自救能力培养

    学生自护自救能力培养与提高 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北重四中课外科技小组 一、活动意义: 长期以来,一些学校对安全问题重视不够,疏于管理,校园安全事件屡见报端,呈现上升趋势。作为......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工作总结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工作总结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是新时代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事业发展进步的重要基础。本年度,我校十分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跨世纪教育变革的根本任务之一。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教育......

    整合课内课外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整合课内与课外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各位领导、各位校长: 大家好! 首先感谢领导给我们搭建了这样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我是2008年来到林家村小学任教的。我校的素质教......

    以课题研究来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实践探索

    以课题研究来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实践探索 浙江省洞头县教育局教科室(325700) 叶文生 摘要:课题研究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一个突破口,我们通过充分发挥教科研室的教科......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 社会在向前发展,时代也在不断进步,各行各业的人们都以新的形象展现在新的时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同样也要与时俱进,要以新的形象去面对......

    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有关实验室的相关文件,学生实验成绩单等根据学校需要并按相关规定存档。 以下类型的文件由学院(中心)存档,保存时限根据工作需要确定。 人员管理类(人员调配、任免、考核、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