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倡导以人为本 构建小学班级管理模式(大全)
倡导以人为本 构建小学班级管理模式
[摘要]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和学生个人成长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新课程改革的体制下,班主任工作也必须与时代同行。曾经制度和教条是班主任管理的“法宝”,班主任在管理班级中仍存在着不少的误区。对小学班级如何走出管理误区,在倡导以人为本的原则下,探索构建班级管理的基本模式。我们须做问题剖析和大胆探讨实践。
一、小学班级管理存在的误区
1、过分强调“管”,忽视“理”
从理论角度讲,管理应该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在实际工作中,许多班主任与其说是在管理班级,还不如说是在“看管”学生:看管学生做早操,看管学生午睡,看管学生完成各项班级任务。看管的方式方法都带有强制性,一定程度上违背学生主体身心发展和集体成长的规律,学生往往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事例1:某五年级的一学生每次午睡课都不睡觉。一天,班主任就午睡问题又强调了一次,然而第二天该生还是就犯。班主任说:“我昨天刚强调过,你为什么不听,还要迟到?你是和我作对!你若能好好睡上一觉,太阳就从西边出来了。”
该班主任为什么会对学生大发雷霆,讥笑讽刺?原因可能很多,其中主要是过分重视看管学生,而忽视对学生的理解。这样做既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既与学生发生了矛盾冲突,又给自己今后的教育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在“管”的同时,也要深入理解学生,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存在,不能整齐划一。这样的管理才能深入人心,“管”而有“理”。
2、过分强调班主任的权利,忽视民主的学生自治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在班级体中,班主任是导演,学生应该成为班级管理的主角。然而,事实是班主任在“自导自演”,一人唱班级管理的独角戏——制定班规,确立班委,实施管理,进行监督,忙得不亦乐乎。
事例2:某校六(2)班班主任,为了减少工作量,在几个成绩较好的学生中挑了几个作为班干部,而其余学生要绝对地服从班主任和班干部。有些能力较强的学生,他们感到心里不平衡,表现出不配合班主任工作的态度,以示抗议。
这样的班级管理制度无疑是没有调动个体主动性,这是一个没有生命力的班级体。真正意义上的班级体应该是一开放的集体,即班主任应开放自己的权利,实行民主治班。班级管理目标的实现既依赖于班主任的辛勤工作和劳动,也依赖于学生良好的民主自治和对班级管理的积极参与。
3、过分强调“制度”和“教条”,忽视“人性化”
“教条主义”、“本本主义”长期以来不被予以倡导。在班级管理中,同样由于过多地依赖制度,追求标准,从而约束学生的发展,学生的思想、心灵都没有被理解,人性和情感
受到压抑。
事例3:由于一位学生忘了打扫卫生,在校领导检查卫生时,班级的卫生扣了分,班主任知道后立即把这位学生狠狠地批评了一顿:“贴在墙上的值日生轮流表你没看到吗,轮到你值日可以忘吗?班级管理有规定凡导致班级扣分都得罚扫一星期,下星期就你一个人打扫。”
这位学生很听话地罚扫了一星期。试问:老师有无了解学生不打扫的原因?在老师严厉地批评下,学生毫无辩解的机会。在教条和制度下,学生不得不服从、听命,人的个性、思想和情感受到极大限制。班级管理不应违反标准,但也不应受制于标准,应该追求一种人性化管理的思维方式,开发利用班级资源,丰富集体内涵,形成一种特色管理。
在班级管理误区的存在之下,构建新型的班级管理模式是每一位班主任值得思考的问题。新课程要求每一位教师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在学校里的生存状态,用新的评价观在过程性的观察评价中努力发掘学生的潜能,通过对学生的赏识和激励促进学生的转化和发展。
二、构建以人为本的小学班级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小学生最明显的特征是精力旺盛,敢想敢为,渴望独立自主,要求受人尊重,追求合理、公正、民主。因此,作为班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应尊重学生个性,以生为本,民主管理,既能使学生由“监督对象”成为教育管理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民主意识,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因而,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对班主任进行有效的班级管理有着一定的必要性。所谓“以人为本”,就是把每一个学生当作教育的目的,确立和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培养他们的自主能力,一切活动都为满足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设计和组织,着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全面而和谐的素质、鲜明的个性。在班级管理中要求班主任突出学生主体,矫正“教师中心”的偏差。“以人为本”是班级管理的最终真理,作为一种管理思想,他的确具有正确指导班级管理工作的巨大价值和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模式中,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理念的灌输必不可少,同时在这一管理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增强。在小学阶段,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对于其主体性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首先,学生的主体意识愈强,他们参与自身发展的自觉性就愈大,从而也就愈能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自身的能动力量。其次,学生的主体意识愈强,他们对自身发展的责任也就愈大,从而对自身提出的要求就愈高。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是促进和提高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就意味着学生主动参与自身发展,以达到他们主体性充分发展的开始。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现代教育观强调培养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的能力,自我体验和自我激励的能力,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教师在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下,进行班级管理,就为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创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学生的自主能力发展水平愈高,他就愈能充分利用外部条件去发展自身,从而发展自己的主体性。以人为本的小学班级管理给小学生
广阔的成长时空,给小学生充分的自主权,从而营造宽松的氛围,也就为学生创新意识的产生和迸发创设良好的条件。
3、有利于健全学生的人格
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是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没有爱心、心胸狭隘、自私、责任心差、不诚实、不愿合作,集体意识和社会意识不强,这些人格的缺陷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班级管理体制中不以人为发展中心的管理模式,偏离了人本主义的理念。人本主义的班级管理模式不仅造就了一代牢固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智力高度发达的新人,而且培养了小学生的情感、意志、灵感、信念、直觉等非理性因素,即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让学生在接受知识和发展智力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出独立、完美的人格。
由于长期受传统班级管理模式的束缚,学生已经习惯与做一个在家服从家长,在校服从老师的乖孩子。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按传统管理模式培养出来的乖孩子已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让学生真正独立、自主、能动、民主的班级管理模式的构建刻不容缓。
三、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对构建小学班级管理模式的几点思考
在目前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管理理念首先应转变,在此基础上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和教育资源,采取有效的管理方式,进一步提高班级管理的质量。
1、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
小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接受教育的主体,他们具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在思想观念上要实行转变,让每个学生在组织结构中发挥和发展其潜能,从而是他们个性获得积极自主的发展。
1.1 小学生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人。班主任面对学生,视若无物、忽视、冷漠、空洞是错误的,视若其物、灌输、强制、体罚也是错误的。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要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把学生当朋友,把管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1.2 小学生是有着多方面需要的人。要学会学习,还要学会生活和生存;要学各种知识,还要培养各种能力;要学会交友处世,还要享受亲情和友爱。需要是多方面的,面对需要做出的选择也是多方面的。班主任要尊重小学生成长中的各种选择,特别是要尊重小学生选择错误和重新选择的权利。
1.3 小学生是具有可塑性的人。小学生本身的年龄、生理和心理特征,决定了小学生有很强的可塑性,但班主任决不能以“塑造者”自居,只是学生成长中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去学习,去体验,去生活,最终达到主动全面发展的目的。
2、实行学生的自主管理
让学生进行自主管理是“人本”思想的发展。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生理都得到一定的发展,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因此,给学生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尤为重要。这为班主任采取学生自主管理班级提供现实的可能性。
2.1 让学生自己制定班级公约。班级公约不能“自上而下”,由班主任强加给学生,而应该“自下而上”,由学生讨论产生,让他们感到这是他们自己的事,他们是制订者,也是执行者和维护者。因此,在制订班级公约时,要激励每位学生参与,听取每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在通过全班民主表决形成定案。这样,才能获得学生的心理认同,从而内化成他们追求的目标,才能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执行,促进学生进行自主管理。
2.2 建立管理组织系统。管理组织是管理工作的基本保证。班主任应积极创造条件,根据班级建设的思路以及每位小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意愿,自由组合成班级组织。如:设立值周班长,值日班长,这些同学与班委成员一起,各有不同的职责,共同负责班级各种事务的处理。建立相对稳定的行政小组、学科小组、课外活动小组、卫生小组,每个小组定时定点开展活动,有计划、有总结、有交流。形成班主任、班干部、学生组成的三级管理网络,人人参与管理,同时便于人人接受管理,为学生提供参与尝试和施展才能的机会。
2.3 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在班级管理中监督机制必不可少,班主任并不是整个监督机构的代理。在班委会外另设一个独立的纪检部,其组成人员由学生轮流担任,以监督、检查班委会的工作,如果学生对班委会有意见,可以向纪检部进行投诉,由纪检部进行调查和处理。使得学生在行使班级管理权利的同时,更感到一种责任,一种制约,从而不断完善其工作。
3、注重方法、过程、情感相结合的管理方式
自主管理中学生是管理的主体,同时不能忽视对学生管理方法的指导以及管理的过程和管理的情感。
3.1 给予小学生必要的管理方法指导。学生自主管理班级,班主任决不能袖手旁观,他们的能力毕竟有限,班主任应注意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及时指导学生的工作,引导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根据班级特点,能动自主的进行工作,做好自己主管的工作,努力做好学生的参谋后盾,当好学生的“导演”。
3.2 注意小学生管理的过程。班级管理建立在合作机制上,学生自主管理班级的过程其实质是学生合作管理的过程。如:学习一套新的广播操,体育委员把学生分成四小组,组织各组长统一动作,然后分别指导本组练习。在这一过程中体委必须和组长紧密配合,共同教好整套操。由此可见,班里各部门的管理都要依靠其它部门或小组的合作。从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意识逐步提高。
3.3关注小学生参与管理的情感。班级管理放手让学生主动发展,同时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管理的积极性。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利用学习小组的优势,开展组间良性竞争。制定《文明小组评比细则》,每周一小结,每月一总结,这样每个学生把自我管理看作是一种为组争光的责任,无形中学生参与管理的情感得到升华。
4、优化评价管理体系
学生自主管理的情感上升为积极主动的态度,如何给予学生客观公正的管理评价,成为班主任值得思考的问题。
4.1 多样性评价。在对学生管理效果进行多样性评价可以从三方面着手:自我评价、评价他人和他人评价。在自我评价中,让每位学生看到自己管理的能力。在评价他人时,让学生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别人的成就,同时借鉴他人有效的管理方式。在他人评价中,教师的评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生最大的渴望是得到他人的肯定,教师要肯定学生的努力,肯定学生的成绩。以此提高小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和自我定位能力以及欣赏能力,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4.2 发展性评价。班主任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尤其是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成长过程,对学生管理的表现不仅要评价其结果,更应重视评价其过程的合理化程度。评价学生在管理过程中是否提高自控自律的能力,养成与人合作的能力,改善人际关系,这是有利于学生持续性和终身性的发展,使学生不断地完善自我。
从一定角度讲,班主任的“桥梁”和“纽带”角色,决定其行为将影响着新课程改革在班级体中的成效,进而制约一所学校新课程实施的成败。目前在小学班级管理误区的笼罩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显得尤为重要。只有班主任建立全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思想,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建立和健全一套学生自主班级管理方案,依靠内驱力,发挥主体特性,使班级的人力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这样班级管理模式不再是班主任的“保姆式”管理,班主任的舞台逐步从前台转到后台,工作由监督型转向协调型,从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班级管理中得以充分体现。
第二篇: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构建
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构建
王雁
【关键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以人为本
【摘要】由于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的错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出现了偏差。21世纪新型的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管
理模式,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体现人本性特征,必须明确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结构,并建立一
套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才能更好地实现高等院校的教育功能。
高等院校的人力资源主体是教师,为了更好地研究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本文拟从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
现有模式的分析入手,通过分析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
现状,认识存在的问题。同时,根据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存
在的具体问题,分析构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并提出
提高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有效性的具体对策。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现有模式分析
高校作为培养人、教育人的人才汇集地,人力资源
管理是一切管理活动的重中之重。其中,高校人力资源
管理又以教师队伍管理为主体,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以及
教师工作的满意程度,直接影响到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发
挥。而这一切都受制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因此,要
分析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首先要从高校
人力资源管理现有模式分析入手,从制度上寻找问题的原因。
尽管多年前,我国就提出了应从人事管理向人力
资源转变,许多高校也将“人事处”改称为“人力资源
处”,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目前多数高校的人力资源管
理仍然还停留在人事管理阶段。高等院校人力资本的主体是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也是教师,近几年,一些高校在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方面做了不少的工
作,但与其承担各层次教学的实际需要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比如说,大部分高等院校在校学生人数快速增
加,而其专职教师人数却没有相应的增加,或者增加的人数不能满足学生规模增长的需要,这导致教师教学
负担过重,影响备课和上课的质量。在某些高校,甚至
有相当多的课程依赖于兼职教师。同时,由于近年来的高校扩招,高校教师队伍中新进教师占多数,有相当一
部分新进教师是刚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或者本科毕业
生。虽然,他们的知识储备可以达到相关要求,但无论
在教学经验上,还是实际教学水平上,都存在较多的不
足。目前,很多高校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有教学经验的教
师仅占总体专职教师的一少部分,这就使得高校整体
教学质量呈现出下滑的趋势。
然而,由于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的错位,人力资源部
门的工作仅限于教职员工的招聘、选拔、分派、工资调
整、档案管理等,没能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在教学管理
中的重要地位,也没有能够充分参与学校整体战略部
署规划,其职能主要集中在日常工作中,在管理上也就
没能对这种状况加以扭转。也正由于人力资源管理观
念的错位,人力资源高层管理人员没有将人力资源管
理提高到学校战略管理的层面,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工
作重点出现了偏差,没能够充分激励教师,发挥教师资
源的优势。
从人力资源管理的绩效考核方面来看,为数不少的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还不完善,绩效考评体
系不合理,对教师的绩效考核不注重过程,只注重结
果。一些学校在对教师的考核过程中不但不关注教师的日常教学,甚至仅仅以学生期末成绩和学生的评分
作为对教师的考核依据,对教师素质的考察也仅仅是
在每学期期中才大范围展开。在考核结果的运用方面,没有给予优秀教师职称晋升、行政晋升、进修学习、培
训等激励性的奖励,而仅仅将考核结果予以公布,最多
是将考评结果与工资发放相挂钩,没有发挥出人力资
源管理的激励作用。
此外,虽然多数高校都对新进教师进行了岗前培训,但《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学》、《教师职业道道修 养》等课程培训内容仅仅是以大班的形式讲授,课程结束 后就被抛却一边,忽视了对教师在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
能力的培养。而且,由于高校扩招,新进教师有一部分来 自非师范专业,他们没有经过教育专业的系统学习,对如 何规范的备课、如何组织教学内容、如何提高学生对该学
科的兴趣等方面还比较茫然,以至于在教学组织上陷入盲目被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模式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建立,首先应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人力资源部门 管理者应该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人事管理的认识,树立
“以人为本”的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新理念,正确认识教 师人才这一高校第一资源。教师资源是高等院校教育质
量的决定性因素,也是高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
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就要 让教师全面参与学校战略目标的制定过程。人力资源职
能部门应积极发动激励教师全面参与学院战略目标的职
能。不仅要造就有成就的人才个体,而且要培育高素质的 人才团队,发挥人力资源团队规模效应,发挥高等院校人 力资源智力密集型功能,树立人人都是人才的人力资源
管理理念,创造宽松环境,为每一位教师提供施展才能的 舞台,为教师创造学习、发展、升迁的机会,持续开发人力 资源,将人才作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具有倍增放大效 应的资本。
其次,要明确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结构。
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内容包括:
一、根据学校的发展 战略,评估人力资源现状,制定人力资源计划;
二、建立 人力资源投入成本与产出效益的核算工作,为人力资源 决策提供准确和量化的依据;
三、对学校教师工作岗位 进行分析,确定每一个工作和岗位对教师的具体要求,这不仅是教师招聘工作的依据,也是对教师的工作表现 进行评价的标准,是对教师进行培训、调配、晋升等工作 的根据;
四、根据学校内的岗位需要及工作岗位职责说 明书,利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人力资源的招聘与选
拔;
五、在员工的工资、福利、工作条件和环境等事宜上 达成一定协议,签订劳动合同,以保护双方的合法权益;
六、对新进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帮助新进教师了解和适 应组织,接受组织文化、组织的历史发展状况和未来发 展规划,遵守职业道德和组织纪律,了解劳动安全卫生、社会保障和质量管理知识与要求、岗位职责、员工权益 及工资福利状况等;
七、通过绩效考核对教师的业务能 力、工作表现及工作态度等进行评价,并给予量化处理;
八、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师工资报酬体系;
九、保管好教师 档案,等等。
高等院校不但要注重如何引进优秀的人才,还要思
考如何满足教师的各种需求,重视对教师资源的管理开 发,通过多种多样的培训方式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 能力,使其自我发展、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学校战略发展 目标相一致。另外,提高管理者自身的素质也成为现代 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之一。高等院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 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人力资源职能部门的 管理者必须加深对党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思想的理 解,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服务教师的意识,全面配 合和协调教师工作,强化以教师为主体的管理理念,确 立教师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主体地位,用优质的服务吸 引学校发展所需要的各种人才,以有效的方式开发教师 的人力资源价值,从而更好地开展其人力资源管理活 动。
最后,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科学合 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既是高校实现人力资源有效管理 的前提,也是高校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依据。其中,人力 资源管理体系的重点是绩效管理体系。
绩效管理是对管理过程的一种控制,其核心的管理
目标是通过了解和考核教师的绩效以及学校的绩效,并 通过结果的反馈实现教师绩效的提升和高校管理的改
善。由于绩效管理给教师提出了明确的工作要求,使教师 明确应该怎样做才能更符合期望,加强了教师的自我管 理。而且,通过绩效管理,还可以为上下级之间提供一个
交流的契机,有助于上级更好地了解下属的想法,也有助 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校领导对他的工作期望。这样的沟 通过程可以促使上下级之间目标更加一致、配合更加默 契,实现教师与学校领导更好的沟通。
通过建立高校教师绩效评估体系,发掘教师的潜能,不但可以将其调到更有挑战性或更能发挥其潜能的工作 岗位,还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工作成效。绩效管理是人 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决策时重要的参考指标,诸如升降职、职务任免、工作调任、加减薪等决策,都涉及到绩效的考 核。在升降职和加减薪之前进行的绩效考核,为人力资源 选拔提供了标准。此外,通过绩效考核,还可以使教师明 确自己工作中的成绩和不足,可以促使他在以后的工作 中继续发挥长处,努力改善不足,使整体工作绩效得到进 一步提高。
结语
当前,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战略资源,高校既是优秀人才聚集的地方,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 地。如何有效管理高校人力资源,使其发挥应有的重要作 用,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研究人力资源的热点问题。21世纪 新型的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思 想,充分体现人本性的管理特征,必须明确高等院校人力 资源管理的内容结构,并建立一套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 体系,以更好地实现高等院校的教育功能。(作者单位:天 津师范大学)
第三篇:《新课改理念下的“以人为本”的小学班级管理模式初探》
河北师范大学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
小学班级管理模式初探
专
业: 教育管理 考生姓名: 祁贺明
考生所在单位: 廊坊开发区堤上营小学准考证号: 109205100068 联系电话:*** 导师姓名:赵铭锡
完成日期:2012年2月6日
新课改理念下的“以人为本”的新课改理念下的“以人为本”的
小学班级管理模式初探
祁 贺 明
摘要:当前,新课改大张旗鼓地向前推进,教学改革发展势头迅猛。班级,作为新课改的前沿阵地,也理应注入新的内容,建构新的管理模式,以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新课程改革下的班级管理要求学生具有团结合作精神,要求培养学生探索创新意识,要求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重视学生的成功与发展。因此,班级管理必须要有新理念,要有一套新的管理模式。本文从加强学生的自主管理、合作管理、自主发展方面阐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班级管理在本质上奉行“以人为本”的思想,即把每一个学生当作活生生的、正在成长的人来看待,珍视学生个体的价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作为班级的主体进行管理方面的探究,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树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题的班级管理。
关键词:以人为本;班级管理;自主管理;自主发展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层组织,既不仅仅是教学单位,也不单纯是德育教育的组织,而是集教育、教学和个性发展于一身的有机共同体。它以对学生的尊重和研究为出发点,以对学生的教育和发展为目的,教育与教学协调发展,学习知识、应用方法、培养能力相互依存,个性的全面发展与群体的共同进步互为条件,它是和谐统一发展的教育组织和系统,也是学生学习生活实现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师生关系有着明显的改变,教师以新的角色出现在教育教学中,班主任应如何面对新型的师生关系进行班级管理呢?
一、班级管理的内涵及重要性。
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这一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教
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班级活动状况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教学质量,任何一个好的学校都会把班级管理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班级教师通过组织,计划,实施,调整等环节,把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资源充分运用起来以便达到预定的目的。班级是学校的最基础单位,班级管理是学校综合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班级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反映了一个学校的管理水平。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直接参与者,他的文化修养、管理理念、工作方法和作风等势必会影响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对班级有重要作用。
二、传统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班主任对班级管理方式陈旧单一。长期以来,我国实施的是“应试教育”,分数和排名是学校和教师工作业绩的衡量指标,这导致了高度重视课堂教学和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内在需求。班主任一直在做程式化的教育教学工作,他们最关心的是如何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确保班级的成绩在学校中的排名和让学生服从老师,以维护教师的权威不受侵害,使学生服从教师指挥,学生必须被动地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缺乏自主性。在这样权威式的管理模式下,学生只能按照教师规定的范围、方法来学习、生活,致使学生的发展存在不均衡性,这显然对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班级管理中民主管理程度降低。在班级中设置班干部,旨在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民主作风,学会自治自理。然而很多班干部相
对固定,是一些学生形成了“干部作风”,不能平等地对待同学,而多数学生却缺少机会,学生在社会环境及部分家长的影响下,往往把干部看成是荣誉的象征,多数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缺乏自主性!
3、忽略学生情感、心理的发展。由于在培养目标上存在偏差,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导致了班主任对班级管理内涵的片面认识,只注重对学生的成绩、纪律、卫生等常规项目的管理,而忽略学生情感、心理的发展。在这种强压式的管理模式下,学生只能盲目的顺从。这种忽视学生情感活动的管理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形成学生良好的品德都是不利的,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是“顺从型”或是“叛逆型”,而具有独立性、创造性的则较少。
三、“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模式。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把每一个学生当作教育的目的,确立和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让学校的一切活动都为满足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设计和组织,着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全面而和谐的素质、鲜明的个性,尤其注重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可见,在班级管理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感情需要、自主发展和自主管理,从而创造一种良好的和谐的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的管理活动。
(一)尊重学生,给予学生自尊、自信。
美国作家爱默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所以,尊重应该成为教师的出发点。学生的心理素质在逐步完善,自尊心在逐步增强,他们渴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尊重,我们就应该顺应学生的
这种正常的心理发展。“为了一切孩子,一切为了孩子”,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因势利导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到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到自尊的存在,才能获得积极向上的动力源泉。
第一、要理解学生。理解是建立师生感情的基础,是积极行动的先导。在工作中,我们要理解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与他们交往中,我们要置换角色,将心比心;应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任何一个学生都不要求全责备。对学生来说,首先要把他们当成具有独立个性特点的人来看,不仅如此还要进一步看到他们是正在成长中的儿童。只有这样,才会对他们的言行有所理解,不至于横条鼻子竖挑眼,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在对他们进行教育时,应该注重引导,不要严禁。这样,学生才容易接受。如果忽略这一点,就会导致学生的反感情绪的滋生。
第二、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就要承认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在工作中,我们要坚持发挥学生的优长,扬长避短,使他们都能“大有作为”。那种课上课下、校内校外一律要求平均发展的作法,那种用强制手段去勉强形成学生兴趣爱好的作法,都是不可取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生的“多样化”。
当前的素质教育强调给学生提供“全面性”的教育机遇,不是要求每个学生必须面面俱优,而是要学生发展“多样化”,允许学生以发挥“天赋”潜能的优势,去带动整体素质的提高。所以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要盲目地千篇一律。不仅要注重学生现在的一般
发展。还要重视学生现在的发展对于未来的发展的作用。
第三、要充分信任学生积极依靠学生去实施班级管理,因为学生是实施班级管理的主体,只有信任学生,才能改变师生间的情感,增加师生间的凝聚力,使大家拧成一股绳,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
教师对学生由衷的信任与赞赏,可以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我肯定的表现,“老师对学生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竖起大拇指的赞许,都会成为孩子们心中的阳光”。如果他们感到了老师的信任,就会产生高度的责任感,激发自信心,爆发出自身的潜力。
此外,我们还要紧密结合实际,给每一位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就算是学困生也要信任他们。让他们懂得自身的价值,知道自己也有闪光的机会,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心理。
第四、我们要主动关心学生的各个方面,一视同仁的爱护他们,要对学生实施“爱的教育”,因为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的去塑造每一位而是,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母亲般的爱,还要成为他们的朋友,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体会到朋友般的关心。
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的地位常常是无可替代的,学生总是希望老师对他们一视同仁。他们在渴望得到老师的关心呵护之余,更想跟老师交朋友,做个好学生。尽管某个学生过去好现在的表现都很差,但在他内心深处,总会有积极向上的念头。作为教师,我们的责任就是点燃他们心灵深处的希望之火,激发他们的潜能。
(二)激励学生,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学会欣赏每一位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发现每位学生的优点,从优点入手,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品尝成功。教育学家说过,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给学生以激励,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方法。
第一、要激励学生的自信心。作为教师,都容易关注那些学习成绩好,优点多的好学生。因为他们与那些不遵守纪律、不爱完成作业、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相比,着实讨人喜欢。但那些学困生更希望得到激励。如果学生长期得不到激励,会逐渐形成一种消极的自我意识:我是一个坏孩子,我比别人差,别人都不喜欢我„„对学生的发展势必产生不良的影响。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潜质,蕴藏着与众不同的能量。我们要看到这一点,并在其他学生面前把这个闪光点鲜明地指出来,使这些学生对生活和学习充满信心。
第二、要激励学生自主学习。(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比如,让学生学好语文,就要让学生广泛地阅读,具备独立阅读能力,才会巩固、丰富知识底蕴,提高思维能力好写作能力。(2)培养学生大胆提高的精神,培养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对学生的提问、猜测,我们都要予以鼓励,使学生在学习上有更大的动力。(3)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日常教学中,一般性的浅显问题可以不急于解答,而鼓励学生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使学生既敢于解疑又能质疑,对于有争议的问题,要鼓励他们争辩,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第三、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我们要从多视角的眼光看待每一个个性化的学生,要多角度全方面地评价学生。从学生的成长来看,教师应当坚持以表扬为主,对品学兼优的学生要在班级大力宣传,发挥其榜样和示范的作用;而对于学困生,要尽力挖掘他们的优点,肯定他们哪怕是小小的一点进步,多鼓励表扬他们,让他们享受学习的喜悦,进一步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关心爱护他们,帮助他们,促其发展。
(三)信任学生,实行班级自主管理。
使学生树立自主管理的思想,让学生参与管理工作,可以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使学生做到自我认识、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明确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学习目的更加明确,自觉性更强,从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首先,要转变教育理念,增强学生主体意识。现代教育观强调要让学生学会做主人。教师必须先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再加强学生自身主体意识,通过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来展示学生主体人格。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的束缚,现在的学生已经习惯于做一个在家服从家长,在校顺从老师的乖孩子,但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按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乖孩子已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教师不仅要自己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更要帮助学生摆脱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真正成为教育主体。
其次,要改变班级管理模式,引入学生自主管理机制。现在的班级管理,班主任大多事无巨细,一统到底,形成了老师
怎么说,学生怎么做,即使班干部其定位也只是老师的助手,如何把班级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必须改革现在的班级管理模式。
(1)改革班干部选举办法。在实践中,采取了学生竞选的形式,只要自认为哪个职位适合你即可参加竞选,每个候选人进行一周左右的实际工作,展示自己才华,然后由学生投票决定正式人选。通过参与竞选,使学生有了自我表现的机会,有了获得成功的机会,使一些成绩不太优秀但工作能力强的学生脱颖而出,更使成绩优秀的孩子也注重提高自己的全面素质与能力。
(2)改变班级干部设置体制。在实践中,把原来的各个班委设成两人制。设正、副班长负责,设学习委员、体育委员、劳动委员、宣传委员及相应的助理一名,单双周轮流坐正,开展日常管理工作,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活动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精神,锻炼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使更多的学生在班级管理活动中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3)建立健全监督机制。通过在班级委员会外,另设一个独立的纪律委员及助理两人,其成员两人,由学生轮流担任,以监督、检查班级委员会的工作。如果学生对班级委员会、各部工作有意见,可以向纪律委员进行投诉,由纪律委组成成员进行调查处理,并作出汇报。这样,使学生在行使班级管理权力的同时,更感到了一种责任,一种制约,一种监督,从而不断完善其工作。
(4)引入竞争机制,增强危机与合作意识。通过期末述职考评、末席淘汰等方法,使每个参与管理的学生有一种危机感,使他们知难而上,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同时,在竞争中,更强调一种合作意识,使他们看到只有合作起来,团结起来,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使学生能尝试建立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最后,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创设自主管理氛围。
由于学生年龄较小,他们的能力毕竟有限,因此,教师要注意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及时指导学生的工作,为学生创设自主管理的气氛,引导学生积极开支脑筋,想办法,根据班级特点,能动地、自主地进行工作,做好自己主管的工作。
在实践中,要求各班委学生各司其职,在班级委员会的协调下相互合作,每开展一个活动,做出一项决议都要集体讨论,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情况下形成最终方案,再由班级委员会向教师汇报。一般情况下,只要没有大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按既定方案去完成工作,即使有不周之处,也可让学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一个学生自主管理型的班级。
当前,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一切为了学生发展”是本次改革的目标,而班集体又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园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任重道远。通过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进而学会自我管理,培养其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真正给予孩子们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使学生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的新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延忠.小学班级管理[M].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11月.[2]李学农.班级管理(小学教育专业)[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01月.[3]门晓丽.对小学班级管理研究后的结论和建议[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4]索吉.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怎样有效激励学生[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年3月.[5]王红棣.激励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J].校长阅刊,2005年6月.[6]张琨.中小学教育管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朱慕菊.走进新课程[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8]范国强.“以人为本”的小学班级管理[J].新课程(教研版),2009.(08).
第四篇:企业以人为本管理模式
对企业以人为本管理模式的一些思考
摘 要:企业人性化管理的出现,代表着企业管理文化发展的新方面,它正在悄悄地揭开人类企业管理思想和管理文化的新纪元。到底怎样的管理是人性化的,企业在人性化管理过程中通常存在怎样的问题,如何搞好人性化管理,如何充分发掘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人性化意蕴,却需要人们进行深层的文化思考。本文针对现代企业人性化管理现状及普遍存在的问题,着重从人性化管理的优点、必要性、以及在现代企业中的运用几点来展开讨论企业管理者如何认识人性化管理的优点以及必要性,建议企业重视“以人为本”,重视企业凝聚人心的法宝——人性化管理。
关键词:人性化管理;企业管理;以人为本;主动性
所谓人性化管理,就是一种在整个企业管理过程中充分注意人性要素,以充分开掘人的潜能为己任的管理模式。至于其具体内容,可以包含很多要素,如对人的尊重,充分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给人提供各种成长与发展机会,注重企业与个人的双赢战略,制订员工的生涯规划,等等[1]。人性化管理的理论内容并不深奥,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把尊重人、爱人、关心人作为企业经营活动的基本出发点。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是人所从事的。企业的兴旺发达,归根到底要依靠广大员工的努力。只有通过对员工的尊重、关怀、理解、信任等才能充分挖掘员工身上蕴藏的巨大潜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财富,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本文着重从企业人性化管理的优点、实施的必要性、实际运用角度来探讨其普及的意义。
一 人性化管理的优点
人性化管理是现代化管理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在现代企业中,人性化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的一个有力的手段。与传统的制度化的以物管理的方法相比较,人性化管理在如今这个个性张扬的时代有其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体现在:有利于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人性化管理就是从满足人的最根本的需求出发,通过道德引导、理解、认同、尊重、关爱等极具人性化的因素充分调动人到最有效的发挥,自身价值得到最大化的体现,产生出巨大的企业推动力和社会推动力。人是知识的载体,是知识的生产者和实践者,是企业的决策者和行为的执行者。综观世界上成功的优秀企业,无一不高度重视人的因素。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有句名言:“将我所有的工厂、设备、市场、资金全部夺去,只要留下我的组织、人员,四年后,我将仍是一个钢铁大王”[2]。这充分说明人性管理在企业管理中是处于核心地位的;有利于企业不断创新,西方企业界流行着这样一句名言:“不创新即死亡”。知识经济的灵魂在于创新,而创新的主
体在于人才。只有激发员工的创造性,才能使企业保持活力,才能不断创新[3]。实施符合人性的、能发展人个性的、激发员工工作热情的人性管理模式,正确处理组织成员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组织与成员之间的关系,让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展现自己才华的舞台,会极大的激发人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使组织永远充满活力;有利于增强企业凝聚力,不讲个性的管理没有竞争力,不讲人性的管理没有凝聚力。人心涣散的企业,绝不可能是一个好企业,其发展也绝不会长久。企业只有实行人性化的管理,管理者重视运用人性,尊重体贴员工,发挥人的工作价值,促进企业内职工的精诚合作,这样才能形成和谐奋进的良好工作氛围,团队也会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有利于体现平等和自由。人性化管理充分考虑人的平等与自由。人的自由体现在人性管理中,一方面是树立正确的自由理念,自由并不是为所欲为,要有制度的制约。另一方面,在管理中重视人的自由,采取一些如适度分权、权变管理、弹性工作与柔性管理等有利于人的自由的管理方式;有利于实现民主管理。
二 人性化管理实施的必要性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迫切需要总结中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前瞻现代管理的发展态势。企业的持续发展需要建立两种纽带,一种是利益和产权的纽带;一种是文化和精神的纽带。企业如果仅有前一种纽带,只是经济型企业;唯有建立后一种纽带,才是生命型企业[4]。从中外管理实践看,人性化管理能增强企业成员之间的亲和力,使员工奉献忠诚、履行责任和开拓创新,从而形成企业凝聚力、提高市场竞争力。人性化管理确定了人在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企业是人的集合,不是物的堆积,是由人以赢利为目的而构筑的经济性组织。企业的赢利性目的是要通过对人的管理、发挥其积极性,进而优化物质资源的配置才能达到。企业管理必须调动企业人在物质资源的配置和赢利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人性化管理正是围绕着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去开展企业的一切管理活动的。
人性化管理体现了员工是企业管理主客体的统一。员工既是被管理的客体,也是应当受尊敬的主体。企业所要实现的目标,既是企业的,也正是员工个人的目标。员工在追求组织目标的同时也充分发展了自己,组织目标达成之日就是个人目标实现之时。人性化管理是文化管理运作和实践的核心。人性化管理作为一种现代企业管理方式,相对于其它各种类型的管理方式而言,是一种根本性的超越,是更高层次的管理方式。人性化管理扬弃了传统的“以人为手段”的管理理念,它将资源中的人回归到了真正的“人”——实实在在、有血有肉、有情绪、有思想的生物有机体,而不单纯是劳作的、赢利的“机器”[5]。
三人性化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的运用状况
人性化管理的最好解释可以用美国玫琳凯公司创始人玫琳凯·艾施的黄金法则来理解:“你要别人怎样对待你,你也要怎样对待别人”。对玫琳凯公司以人为本人性化管理模式分析,可将人性化管理核心提炼为三句话,即:点亮人性的光辉,顺应人性的管理,才是最好的管理,一定意义上说,人类文明史,就是更人性化的过程,是人的本性不断升华的过程;回归生命的价值,回归生命的尊严,合理的人生定位,实现自身的价值,积极奉献于社会;共创繁荣和幸福,让员工与企业共生共长,让员工能够分享企业的经营成果,真正形成命运共同体,在共同创造的繁荣中共同获得幸福。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共创繁荣和幸福是一个整体,比较全面地体现了人本管理的目标和宗旨。
人性化管理是基于人性特征而实施管理的一种模式,其本质是尊重人的本性、满足人的需求、激发人的热情、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发挥人的创造性,实现组织和组织成员的共同发展。近几年来,人性化管理的思想和方法越来越多地被中国企业家所重视,并且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实施人性化管理。人性化管理逐渐成为中国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最为重要的管理模式之一。但在实际管理中,企业领导者的价值取向,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将人性化管理等同于人情管理、宽松管理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企业人性化管理的实施,比这些问题还要严重的问题也层出不穷,造成很多企业产生了许多与人性化管理实施者愿望不一致的结果。面对如此现状,企业领导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重点改革和尊重人性化管理体制的完善和政策化、制度化的规范化。
从以上这些情况老分析,人性化管理对企业领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性化管理要求企业的领导者能够充分尊重人性,给员工以自主的权力,真正让员工感受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只有这样,才能使员工将企业的命运与自身利益联系起来,才能促使员工为企业的发展贡献最大的力量。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很多领导者处于领导地位,掌握了经营决策大权,习惯了对员工发号施令,他就会逐渐变得独断专行,不能容忍属下质疑自己的决定,而只是希望员工一味地服从。因此,领导者个人的因素也导致了很多企业人性化管理并不能真正付诸行动。
总之,尽管各企业管理的形式不同,但都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特点,真正地做到“以人为本”。长期不懈地坚持人性化管理,才能取得持续的成功,才能在所处的行业位于领导者地位。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我们的企业家们只有正确认识对员工人性化管理的重要性,只有创造优质的产品,只有提供人性化的售后服务,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质量,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才可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孔繁文.浅谈企业的“人性化管理”[J].中国工程咨询,2003,(3).[2]李经山.试论人性化管理[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3).[3]高峰.论现代企业管理的人性化走向[J].贵州社会科学, 2000,(5).[4]杨世宏,孙迪亮.对现代企业人性化管理的思考[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5]黄胜杰.略论企业人性化管理[J].广西社会科学, 2002,(2).[6]孟力.人性化管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J].天津经济,2007,(161).[7]曹元坤.论“人性化管理”中的“人性”[J].当代财经,2006,(10).[8]范云霞,陈丽莉.企业人性化管理的策略[J].创新科技,2007,(3).
第五篇:以人为本企业管理模式
论文摘要:本文采用科学技术哲学的观点,从探究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出发,进一步阐述以人为本管理模式在企业中的重要性。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应时代要求而产生的一种现代哲学管理理念,反映了当代社会人们对人自身价值的认识与人的地位的提升。
关键词: 以人为本企业管理模式
创新是当今社会一个重要的特征,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迫切的要求。针对企业而言,管理模式的创新是实现企业进步的一个重要保障。传统的管理模式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企业的发展。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企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企业的现代化要求管理模式的现代化,企业创新要求管理模式的创新。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是当代社会发展和企业改革的必然选择。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是以人为本原理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作为一种现代管理思想,企业人本管理具有特定的时代内涵。
一、企业中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的提出
理论界对如何在企业中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从人际关系方面着眼,认为人本管理就是以尊重员工人格为基点,以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情感为纽带,营造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的环境,达到企业预定的目标。有的从人的需要和发展方面,提出企业人本管理就是以关心员工、尊重员工、激励员工、解放员工、发展员工为根本指导思想来进行的管理,就是把员工作为企业活动的主体和企业最主要的资源,充分利用和开发企业的人力资源,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目标。有的从人的行为与心理发展角度,指出重视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在管理中的作用;有的还提出了企业人本管理的基本模式:一是目标协调—制度建设—培训与激励—实现共同目标。二是情感沟通管理、决策沟通管理和员工自主管理等。
当前,众多的理论研究者将注意力集中到了以人为本管理模式的研究和实践上,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成果,积累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实践经验。
二、创新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企业管理模式的实现,一是要转变观念,这是实现人本管理的根本性的问题。人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和企业的发展也是管理的最根本的目标。这里人包括:管理者、员工。二是要进行制度建设,这是人本管理的重要保障。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体现出管理的自主性、民主性、灵活性和发展性等特征。三是要进行管理方法的创新,主要是体现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显性管理与隐性管理、以及情感激励的统一,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服务。
1.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企业管理的目标是“管理人”,是“管好人”。企业的管理理念应该是培养全才,包括具有专业技术知识和良好修养的人才。企业的发展是统一的要求,但并不压抑员工的个性发展。真正的企业发展有利于员工个性的发展;同时,员工的个性发展又反过来推动企业的全面发展。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2.遵循企业改革发展的趋势。如果说传统企业只是强调企业的效益和对人的管理,那么
现代企业就应该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树立以员工为中心的管理理念。这样的理念注重的是人本身的全面发展,目的是使人成为高度自觉和完善的人。
3.人本管理要做到真正以员工为本。(1)以员工为本要求我们在管理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改变,以适应员工身心发展的规律。我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摒弃“时间出效果”的错误观念,尊重员工的人格,使他们积极地、主动地、又不怕困难地去工作、去学习、去研究,让他们有时间、有精力、自觉自愿地探索未知领域。
(2)要平等地对待员工。不能主观地将员工划分为“优、差”,把不太听话的员工打入“另册”不闻不问,对出现问题的员工不加以引导和排解,这样做很可能会与员工积怨,激发员工与企业的矛盾。管理者应该用平等的态度,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员工,发展的眼光对待员工,用满腔的热情去关爱员工,客观、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位员工,为他们创造适合发展的平台,才会激励员工奋勇前行,达到成功的彼岸。
3)要注重员工发展的个性差异。管理以员工为本,就是要依其原本,促其完善,助其发展。注重员工发展的个性差异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就是对创新精神和自主精神的培养。员工的个性化发展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条件,因为个性化发展是对人自身建设的一种创新,是获得新知识、新能力的开始和前提,只有与众不同的思想才会有与众不同的创造,只有敢于走前人未走过的路、敢于做前人未做过的事,才会有所发现、有所收获,才能为社会和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4)要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全面发展。企业的目的不应该是单一的获得效益,而应该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员工的发展。这种管理既符合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要,也符合进步的现代化管理趋势。
总之,市场经济的到来促使企业在管理对象、管理内容、管理方式和管理功能上发生革命性的变革,惟有建立“以人为本”、“员工是主体”的管理理念才符合新世纪对全面发展的企业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因而在企业构建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是新形势和新时代对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管理走向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对于增强企业实效,提升企业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