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若干注意
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若干注意
海南省文昌市文昌中学杨军
课堂教学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直接关系着教学质量的好坏。在短短的40分钟里,教师怎样才能在花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达到最好的效果呢?我认为应当在以下的这几个方面应加以注意,相信对于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有实际作用。
一、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众人皆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很大程度上,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取决于对这一学科是否感兴趣,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成绩的关键。可一直以来,很多学生觉得数学很枯燥,真正对其感兴趣的并不多,如何走出这个困境呢?这迫切要求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积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和兴趣。而要让学生在课堂中对数学的学习产生一种新鲜感,这就要求教师要想办法吸引住学生。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适当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激发兴趣。如在讲解等比数列的求和时,我先讲了课本上的例子,即古时印度的一位国王与象棋发明者戏言奖赏的故事,学生们听完后就表现出了兴趣,此时再接着讲了一个若将一张足够大的纸连续叠20多次就可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的例子,令学生们惊叹不已,这时学生们的兴趣就很浓了,接下来的求和教学就进行得非常顺利,效果也很好。除此之外,还应该善于并及时地进行表扬与鼓励,这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数学教学中,如果一些同学的学习1
热情高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那么教师就应该及时给予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鼓励,学生就会感到自己的进步被肯定,兴趣自然增强;同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一些基础问题,多为他们创造锻炼的机会并有意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只要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了兴趣,那么由此带来的效应就会使课堂良性循环,课堂教学效果必然提高。
二、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意识 苏联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必须重视课堂的引导。
我在讲到关于求二面角的问题时,给了这样一个问题:
如图所示立体图形中,BAC=90,DAB=45,DAC=60,AC=4,AB=3,求二面角B-AD-C的大小。
B D C
一开始,我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引导:先做什么?万事开头难,先做什么体现了解决问题要找到突破口的重要性。当学生回答先作出平面角时,可进一步提出:作出其平面角有何用?借此来强调这是求二面角的常规方法。趁热打铁,提问怎样作出平面角?可是经过
一段时间的思考后,并没有学生能顺利作出平面角,这时学生们陷入了困境,此时我再提出:既然很难作出平面角,那么为什么不换一个方法,寻找新的突破口呢?引导学生打开思维,放开眼界。就这样一步步的引导,再经过学生们激烈的讨论,最终意见达成一致:只需在所求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内分别作与棱AD垂直的向量(分别从B点和C点出发),然后求这两个向量之间的夹角(大小等于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注意向量的方向),至于垂足在不在一起,并不重要,不会影响二面角的求解。循循善诱,至关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切不可代替学生思考,一切包办。当然在引导学生思考时,还应给予一定的时间,对于一些较难的问题,不可蜻蜒点水,分析引导要做到深而透。
三、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在情感体验处反思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指出:反思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因为整个的解题过程并非仅仅只是一个知识运用、技能训练的过程,而是一个伴随着交往、创造、追求和喜、怒、哀、乐的综合过程,是学生整个内心世界的参与。在这个过程中,既能品尝到失败的苦涩,又可收获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这些可能是独立思考所得,也有可能是通过合作协同解决,所以既体现了个人努力的价值,又无不折射出集体智慧的光芒。教师如果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解后反思,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学习动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升华学习的热情,变被动学习为自主探究学习;还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学习毅力和意志品格。同时,在反思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且应耐心细致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增强学生提问的勇气和信心。当学生的成绩有所进步时,当学生的解题方法新颖时,当学生表现出刻苦钻研的精神时等等,都要给予适度的表扬,不要吝啬自己的词语,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激励学生你追我赶,虽然表扬了一个人,但是却激励了一大片。可见数学的反思过程不仅仅是小结归纳,它能使人拨开迷蒙,看清“庐山真面目”,从而能使人逐渐成熟起来;在反思中能学会独立思考,在反思中能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合作,学会分享,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交往的快慰!
四、教学中注意训练和应用意识加强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应用性很强,它的应用已经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但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却感觉不到数学的用处,甚至将之视为一种负担。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忽视数学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令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意识,无法深刻认识数学的用途。当然,在教学中也会设计到许多应用题,但总的说来,应用的程度仍然不足。绝大多数都是凑好数据编好题型直接灌输给学生的。学生做了千百道应用题,还是只会按类型解题,不懂得怎么应用。不知道数据从哪里来,又不知道解决某个问题需要哪些数据,更不知道怎样获得数据。绝大多数学生只在考试时感觉到数学有用,而走出教室,离开考场,几乎感觉不到数学的存在。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积极倡导应用意识,根据新课程理念,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欲望和意识,尽可能地让学生了解数学来源于生
产和生活实践,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可以多列举实例,体现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自觉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五、总结
有人说,“课堂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认同这个观点,但我更认为如果能在课堂上多几个注意,就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少点遗憾,多一些完美。以上是我对如何优化、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几点粗浅认识。总而言之,我们教师一定要在教学实践中艰苦探索,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第二篇:如何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浅谈如何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所谓优化课堂教学,就是提高教学效率。高效率不是指教师讲了多少,而是学生学了多少。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内使学生有效地获取知识,提高教学效率,就是“优化”的过程。课堂教学应注意三个方面。
一、内容的优化
1、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重组教学内容。
教材提供的只是教学的指导性材料,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地区和所有的学生。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根据教学的要求和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重组内容,提高教学效率。有的可以将两课时的内容合为一课来上,有的一节课可以分几节课上。例如:新教材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分为两节课,而实际上将它们合为一节课来上效果更好。学生掌握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可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殊关系,推导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保护了知识的整体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对于有些课时内容份量较重或较难理解的,可以放慢教学进度,如“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等教学内容可以分为2---3课时来上,更易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特别是对那些抽象的概念一定要放慢速度,如面积的意义和面积的单位、分数的意义等都可以分几课时,才能使学生掌握得更具体、全面、扎实。有时还需要改变教材内容的教学顺序,比如在学习“小数的计数单位”、“小数的数位”、“小数点的移动”等知识之前,可以先学习“小
数的读写方法”,这样更符合认知的发展过程。有时甚至需要对教材上的一些内容作修改。[1]
2、认真钻研教材、熟悉教材,制定可行的教学目标。
教材拿到手后,要仔细阅读理解编者的编写意图,综观全局,真正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失,制定出教学目标。这样一来,就可以减少无效的劳动,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在明确教学目的、掌握学生认知水平的前提下,应使其传授的知识难度略高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让他们跳起来能将“苹果”摘到,同时,努力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并由此带动学生对其他知识的掌握。好比先让学生跳起来摘到大苹果,并在摘的同时,抖动树枝,让其余已熟的苹果自然落地,为己所得,做到挂其一而得其万。
3、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从而获得广泛的教学活动经验,如在教学小数的四则运算、方程时,内容较多。我创设有趣味的情境,让学生充分自主地完成练习,在组织交流时给学生充分的机会展示答案,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了针对性的辅导,这样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还在自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自学,掌握自学的方法。在教学中适当地运用自学方
法,这样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
二、媒体的优化
现代教育技术参与教学,运用图、文、声、像、影并茂的特点,能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只靠挂图或黑板作图又难讲解清楚的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景、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兴趣是直接推动学习的内在动力,是获取智能的开端,追求知识的先导。如:陈景润的一位数学教师布置的一道习题,激起了他探求数学王国的兴趣,才最终成为数学家,这正是爱因斯坦所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枯燥无味、抽象的数学,尤其是小学生对学科兴趣淡薄,加之小学生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分散,往往导致一些小学生对此学科不感兴趣,使数学教学质量低劣。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之中,能充分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专心的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化静为动,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小学数学教学绝不能让学生感到只是枯燥无味的数字,因为小学生有意注意维持时间短,思维又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为此,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手段,把要解决的问题直观的、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这样才能丰富学生表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参与教学时,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把静、动、画结合起来,通过生动有趣的画面,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直观生动地展示图形的变化过程,这样,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而且加深了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突破教学难点,发展学生思维。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而现代教育技术既能提供直观形象和生动逼真的动态图象,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又能伴随着图象的变化、动听的音乐,诱发愉快的学习情绪,发展思维能力。
4、媒体的优化,不是越多越好,不能滥用。
现代化媒体介入课堂教学后,在数学教学中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可是,在教学中我们还发现,过多的使用多媒体,学生感到厌倦,注意力不够集中,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具体表现在:丰富多彩的媒体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学生在欢笑和兴奋之后则略显得在知识点的把握上深度不够。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不是越多越好,也并非简单地罗列重复,而是既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又要防止媒体的“狂轰烂炸”,让学生无所适从。
因此,多媒体不能滥用。
三、语言的优化
无论采取哪种形式的课堂教学,都离不开教师的讲课,教师把枯燥抽象的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既取决于教师对内容的把握和理解,也取决于对语言的优化。教师语言的优化,应做到:
1、语言要有准确性
准确、简明是教学信息传递中一条最基本的要求,在准确的基础上力求精炼,恰如其分,使教学信息体现明了化。
2、语言要有逻辑性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小学数学的内容虽然多数比较简单,其中不少内容是描述性的,但内容的编排上仍体现着前后的连贯性和很强的逻辑性。因此,要想让学生学好数学,教师的语言一定要符合逻辑。如,学生学完正方体后问老师,正方体是长方体吗?老师是这样回答的: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正方体,正方体具有长方体的全部特征,所以正方体是长方体,它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这种回答有根有据,理由充足,逻辑性强。又如,在教“圆的认识”时,有的教师阐述道:“所有的直径都相等,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这句结论性的话忽略了在“同圆或等圆中”这个前提条件,这就是理由不充足,语言不严密,缺乏逻辑性。
3、语言要有形象性
教师的口头语言要与图象语言相结合,通过听觉和视觉的综合运用,使学生有效地接收信息,理解知识。如教师讲解相遇问题时,一边讲解一边做演示,两辆汽车分别从两地相向而行,边说边演示,通过演示,不言而喻,学生便懂了“相向”、“相遇”,问题也便于解决。这样讲解既形象又直观,学生理解也快。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适当的表情、手势、动作来激发学生的想像,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达到较快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目的。[3] 无论从事哪个学科教学的教师,都应具有驾驽语言的高超技艺。不仅将自己的教学语言作为根据教学内容,清楚、准确地传授 知识的工具,而且应该达到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优化课堂教学,远非上述的三两点,它涉及到方方面面,既有教师自身的因素,也有学生方面的影响,还有各种教学环境的制约。作为一名教师,应当不断地学习和反思,不断地探索和改进,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
第三篇: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无锡市广新实验小学
陈知挺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广大教师开始逐渐转变一些教育理念,探索一些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注重以人为本,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进行教学,使学生不再成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新课程标准明确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在这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广大数学教师纷纷致力于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寻找有效的方法,为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学习和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有更多的机会亲自探索,操作实践,与同学合作讨论、交流,获得成功的快乐,从而切切实实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关键词:课堂教学
实效性
直观性
创新性
能动性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的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们的培养,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课堂教学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和主要形式,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则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而,激活课堂,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现代数学教学的当务之急。
一、巧设课堂教学情境,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对新知探究的需要。新课程改革以来,“创设情境”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有趣新颖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课堂学习情境令教师们眼界大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新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容易进入迁移创新的情境中去。
我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创设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通过实际情境下对学生进行模拟训练,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知识是为解决实际问题打基础的。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深化所学数学知识。例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与简单计算”时,创设“小小商店”的情境,让学生进行模拟购物活动。学生轮流做售货员、回收员和顾客,开展活动。如,一名学生拿一元钱买一块单价是5角的橡皮,售货员应该怎么找钱?怎么找最简便、快捷?这个问题涉及到人民币的换算以及组合、认识人民币面值,售货员现有人民币各面值的数量等问题。诸多实际问题需要学生去思考、解决。通过这种模拟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元、角、分及其进率的认识和理解,又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事物。
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创设情境目的要明,形式要新,组织要活,时机要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诸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实践证明,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学生喜欢的活动,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收集、选择数据,引导学生去自己解决问题,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好方法。
二、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直观性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决定课堂教学效果。多年教学实践证明,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能实现大容量、高密度的信息传递,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演示出来,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促进学生组建新的认知结构,因此成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计算机在辅助教学中的合理应用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数学能力,发展智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例如: 在教学《角的认识》时,学生最容易犯概念性错误,认为“角的大小与构成角的两边长短有关”。为了克服学生这一错误的认识,我运用多媒体自制一个CAI课件,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做法是:在讲完《角的认识》新课后,反馈练习时,依次出示一组练习(1)根据屏幕上提供的各种图形(图中有的是角,有的是两条没有相交的射线,摆放的形式多种多样)判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结果98%的学生能准确判断;(2)接着出示一组两个大小相等而边的长短不相等的角和两个边的长短相等而大小不等的角的画面,要求学生判断每对角的大小。结果有些学生得到边长的角大这一错误的判断。这说明学生没有真正抓住事物的本质;(3)为了直观验证他们判断的错误,屏幕上出现了一个以黑色为背景的高亮度的角。此时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两条边长短变化时这个角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学生通过观察屏幕演示自己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的结论。这种非常直观的演示,为学生积极思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是其它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学生根据观察,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巩固新知的目的。
三、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启迪思维,促进课堂教学创新性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体验参与,注重对学生所学数学知识的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体现来自生活、服务生活的数学教学宗旨。因此,让学生动手实践,进行数学探究是数学学习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教师要成为学生实习和探究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在数学实习和数学探究重时教师应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尝试科学研究的过程,体验创造的激情,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通过动手实践,既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课堂教学摩擦出创新的火花。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这课时,我先让学生复习正方形的周长知识,接着引导学生动手摸一摸、找一找身边圆形物体的周长,再揭示圆的周长概念,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在这基础上提出问题: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什么关系呢?教师在教学时没有发出指令性的操作任务,而是让学生小组合作,用各种方法测量圆的周长。通过计算发现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在让学生总结出测量圆的周长方法时,学生想出了很多办法:绳测法、滚动法、软皮测法、归分法和化曲为直等。交流之后,使学生发现这些方法并不能适用任何圆的周长测量,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明白只有通过实践操作,亲身体验,才能找出更简便的方法。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自由的,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体验学习过程,而教师只起到了组织、引导的作用。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跃跃欲试,课堂气氛异常活跃。通过动手操作,大胆实践,探索出用“绕”、“滚”、“截”等多种方法测量圆的周长,并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点:用“化曲为直”的测量方法。这一过程改变了过去那种先告诉学生怎样做,然后让学生按要求做的被动测量方法,而是采用先给学生“材料”,放手让学生在操作和观察中发现规律,得出结论,使学生自觉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促进了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四、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发挥学生学习能动性
课堂教学应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由“接受——记忆——模仿——练习”转化为“探索——研究——创新——总结”,从而实现由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向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教育观转变,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对知识和能力的获得是通过自己的内化活动来实现的,要实现真正意义的内化,学生必须有一个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地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树立一种以活动促探索的新型教学观,多让学生自主探索,多让学生在探索中观察、类比、想象等,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创新能力。
例如,我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打破了教材有什么教什么的传统做法,放手让学生探索创造,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一边思考,一边动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学生有充裕的思考时间,有自由的活动空间,有自我表现的机会,更有了一份创造的信心。我共安排了三次操作,第一次是引入阶段,用8根小棒摆正方形,:20÷6=3(盒)……2(个)。然后学生独立操作列式:21个乒乓球,可以装几盒?还剩几个?22个、23个、24个呢?这次操作的目的是通过操作引导学生观察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以便得出“余数比除数小”的结论。接着教师继续问:“如果余数和除数一样大,行吗?为什么?余数比除数大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发现:如果余数大于或等于除数,乒乓球就还可以再装一盒,从而轻松得出结论:余数必须比除数小。这三次操作,为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而设计,目的明确,并且组织指导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动性。
总而言之,“课堂活动是实际的、千变万化的;课堂是质朴的、创新的、激昂的;课堂是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是情不自禁地从灵魂深处流露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的发源地。” 让我们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做到适时适度,切实可行并富有成效。唯有如此,才能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从“表里不一”走向“表里合一”,从而真正持久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共同追求真实、有效的课堂教学。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郑毓信,“试析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课程、教材与教法》,2003年第四期
[3]沈予重 “努力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小学数学教师》,2003第1、2期
本论文在无锡市第四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讨会上参加交流。
第四篇:优化数学课堂教学重在“四舍五入”
优化数学课堂教学重在“四舍五入”
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课堂中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自主探索知识的真谛,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建立开放有活力的课堂结构,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新的课堂理念,抛弃一些旧的陋习。
1.舍滔滔不绝地讲
讲解式教学原本是进行数学教学的一种方法,在历史上起过有益的作用。但现在,我们许多数学教师还是一上课便摆开架式,大讲特讲,力求讲深讲透,舍不得给学生一点儿自主学习的时间,结果是教师喋喋不休地讲,学生昏昏欲睡地听。因此,目前我们要做的是多开放学生的脑,少开放教师的嘴。
2.舍源源不断地问
目前,课堂上叫得最响的是启发式教学法。遗憾的是,我们许多数学教师只注重其形式,忽视了运用的条件和本质的东西,打着启发式招牌的“问答式”在课堂教学中无限制地膨胀。
课堂上,一问一答,热热闹闹,一连串毫无启发性的提问,把学生往教师事先设计的结论上赶,也不进行研讨,教师便匆匆归结。我曾对一堂数学课作过统计,教师提问就达80多次,一节课成了名符其实的满堂问。
以问代学,课堂上虽然气氛热闹,但学生受益甚微。提问决不是提出问题让学生答出来就算达到目的,而是要将矛盾的焦点摆在学生的面前,用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去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因此,我们眼前要正本清源,走出问的误区,还启发式教学一个清白。
3.舍面面俱到地教
我们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认为给学生教得越多越全越广就越好。其实不然,如果一堂课注重过多,胡子眉毛一把抓,学生就会学的疲惫、厌倦,达不到预想的效果。一堂课,能够突中一个重点,突破一个难点,解决一个疑点,就相当不错了。我们要提倡:一课一个疑难点,一课一个目标。这样,日积月累,学生自然就学到了知识,养成了能力。
4.舍高高在上的练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而我们有的教师只抓住“以训练为主线”大做文章,整堂课的训练高高在上,一是训练的难度高,学生答不上;二是训练的要求高,学生答不准;三是训练的分量高,学生答不完。实际上,一堂课就是一些不切实际的训练,与新课程标准要求不一致,与教材内容不相干,与教育对象不协调。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训练,切忌好高骛远。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开发智力、启迪思维的目的。
学会以上“四舍”,我们的数学教学改革才有出路。
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贵在“五入”
l.导语要引人入胜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头开得好,整个课就有了主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数学教学来说,可以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或者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或者巧设悬念,启发思考;或者故事引入,牵引思路;或者直观演示,感知入手;或者实际操作,设疑引路。
2.语言要出神入化
现代教学手段不管多么复杂、先进,语言仍然是最基本最有效的教学手段。我们教师如果掌握不好教学语言,那就无法把课讲得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教师语言逻辑性强,能把复杂的东西条理化;语言简捷明了,能把深奥的东西简单化;语言形象生动,能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语言充沛真挚,能把理性的东西情感化。
3.设计要丝丝入扣
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学会创意设计,这样,数学课堂教学才能体现创新精神。怎样才能把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构设计好呢?一是要多学,从优秀的教学设计中领悟消化吸收,如以点带面,抛砖引玉的设计艺术。
二是要多想,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想法子,想点子,找到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和突破口,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从而真正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之目的。
4.阅读要登堂入室
阅读是语言之根,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是学习各科的基础,提高教育质量必须从教会学生学会阅读做起。因此,阅读不仅体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而数学教学也应该重视阅读,加强阅读训练。
5.点拨要入情入理
我们要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就要在“点拨”上下功夫。课堂教学的灵活点拨是一种教学艺术。如果将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比作画龙的话,那么,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注意点点拨就是点睛了。
针对数学课堂的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课文的关键处、精美处、深刻处、疑难处、知识内容丰厚处、手法巧妙处、含义隐涵处,进行入情入理且具有创造性、艺术性、启发性的点拨,就能促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解数学知识。
总之,做到“四舍五入”,能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第五篇:利用多媒体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浅析利用多媒体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XX县XXX中学
XXX
摘 要:多媒体技术,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等特点,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为主动,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优化 数学
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重视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工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数学教学改革,就是数学教学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讨、主动创新获得知识技能上的提高,从而满足兴趣、情感等方面的需要,提高数学素养和信息素养。
素质教育要求培养高素质的学生,使学生都得到全面的、积极主动的发展。如何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吸引学生全员、全程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呢?恰当正确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已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尤其对枯燥无味的数学课,CAI辅助教学利用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给数学课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确保了课
堂教学的高效率。那么,如何利用多媒体来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呢?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浓厚的兴趣”。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华罗庚说:“就数学本身而言,也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数学像一座绚丽多姿的百花园,而数学教师要成为一名出色的导游,就只有对园中的一草一木、一亭一阁了如指掌,才能引导学生漫游在数学大花园中,才能使他们在愉悦中得到激励,赞叹中产生兴趣,达到流连忘返、心旷神怡的境界,从而积极投入到数学课的学习中去。然而传统的数学教学中,除了枯燥的数字,最多也是利用挂图或幻灯片来创设情景,使知识的导入显得生硬而又苍白。在多媒体教学中,知识的呈现方式则是声情并茂、动感十足,学生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对所学知识产生巨大的兴趣,激发出本能的求知欲。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抓住最佳时机,激发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变“静”为“动”,让抽象内容直观化 动态的事物比静态事物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尤其能让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并且能保持较长一段时间。另外,使用课件教学,可以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更容易让学生掌握、接受。
例如,我在上七年级上册的《三视图》一节时,利用课件:
(1)、创设情景:从网络上下载一些生活中常用的物品,如茶杯、笔筒、罐桶瓶、篮球、足球、长方体纸箱、吊线圆锥等等,让它们一一“飞”进,插入背景音乐,有助于轻松导入课题。
(2)、提问:同学们平时看到的这些东西都是立体图形,现在请你们从这些物品的“正面、侧面、上面”来观察,把你看出的图形画在作业本上,激发求知欲,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动手画图。
(3)、演示:利用光束去照物品,观察其影子是什么图形,可以验证他们的结果。
(4)、组体:用“动画”形式把小立方体组合不同的实体,让学生画出三视图,把抽象的内容直观化。
这堂课上下来,我感觉很轻松,学生不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对知识点容易理解,知识点直观呈现在学生的眼前,使学生由被动的听变主动地去找、去学,学习效率也就相对提高。
2、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数学问题“简单化”,消除畏惧
多媒体技术能化抽象为形象,不仅能展示文字图片,还可以将学生带入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景之中。利用视频播放,使深奥、抽象的信息简单化、直观化,缩短了客观事物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解决了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
如,上八年级上册的《变化的鱼》一节时,课件首先播放五颜六色的“热带鱼”在水族箱里自由游动(提起学生学习本节知识的兴趣,教学内容与生活有机结合);其次,如何素描鱼(激发学生动手);接着,利用点、线的移动,使难懂的“图形的拉伸和压缩”直观化(直观,容易理解)
又如,上八年级下册《分式》时,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1)、把12朵花看作 “1”(屏幕显示12朵花,再用圆圈圈起来)。(2)、把12朵花平均分成4份,提问:每份有几朵花?
(3)、把其中的一份(3朵花)闪动一下,提问:每份是单位“1”的几
分之几?
(4)、引导学生思考:这12朵花还可能怎样分?根据学生的回答,可平均分成2份、3份、6份、12份,教师分别在屏幕上进行演示,每演示一种分法,都启发学生思考:每份有几朵花?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最后提问:“同样把12朵花看作单位“1”,为什么每份的数量却不同呢?引起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索和研究,从而得出: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单位“1”的几分之一。
应用这种教学不仅可以化难为易,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探求
3、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寓教于乐,培养学习兴趣
优化练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传统的应用题教学中,往往只局限于课本练习及教师提供的有限的课外练习,形式单一,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利用多媒体技术,可设计出各式各样的题型,配之以图案。在设计题目时,配之以笑脸及鼓励性的话语“试一试”、“你可以”、“你能做出”等语言;学生解答出来,附上一句“你真棒”!使学生在快乐之中完成了练习,获得了知识,接受了教育,提高了能力。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扩充信息,课时容量增大,优化课堂 每堂课只有短短的45分钟,怎样向这45分钟要效率、要质量?过去经常采用 “填鸭式”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随着现代化教育的发展,已经远远落后了!只有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高密度知识的传播,对信息进行条理化处理,通过文字的闪现,图形的缩放与移动等手段来优化课堂教学。
例如,在上毕业班的复习课《相似三角形》一节时,先把判定定理、性质定理放在一张幻灯片上,再列举近年的考点及试题,进行针对性训练。这
样一来,学生省去了抄题的时间,教学容量也就可以加大,教学进度也就加快,为紧张的初三复习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设立师生对话、人机对话,优化反馈 传统教学中,往往采用“提问”、“举手”和“作业”等形式进行教学反馈,这些方法形式单一,弊端很多。往往只能照顾到活跃而又胆大的学生,不能照顾全面,也起不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的交互性,设立师生对话框、人机对话框,使性格内向的学生能在非面对面的形式下向老师请教,说出自己的想法,对优化学生的学习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对优生而言,又可以有更多的质疑,促使其向更高的目标迈进。从而使教学更注重个性化,因材施教,让差者能赶上,优者更优!
多媒体技术,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等特点,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为主动,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也有其局限性:学生板算没有了,教师不能及时纠正、强化出错的地方。因此,在应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辅助”不能成为“替代”
多媒体教学有自己的优点,能完成教师的部分工作。但它仅是教学手段中的一种,只能起辅助作用,不能完全代替教师,更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多媒体可以将讲课内容中不易直观形象地表现、很难解释的一些知识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地呈现给学生,收到传统教学方式所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但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教”和学生“学”相结合的活动,只有在师生互动下才能实现。教师了解自己的学生,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授课时才能做到对 5
症下药。目前计算机缺少这种灵活性,它无法处理教学中的特殊问题或偶发事件,充其量只能在师生交互的某些方面起到促进作用。
现在多媒体教学已经比较普遍了,大多数都取得了好的效果,但有的教师往往过于依赖计算机,让计算机代替自己,教师只充当起操作员,学生跟着计算机被动地学习,听课变成了看课。很显然,这种做法师生双方缺少沟通,教与学脱节,使得计算机成了教学的累赘。例如,有些教师利用计算机制作了课件,画面精美,讲解很详细,但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只是操作鼠标,不停的点击下一步、下一步,学生也就只能看着教师从课本上搬到计算机显示屏上的各种概念定义,计算机“辅助”的功能就已经体现不出来,起不到良好的效果。
二、不能抛开传统教学
多媒体的使用为学生学更深的数学提供了可能,也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开拓了广阔空间。但是,它不能代替基本的数学活动如熟练的基本运算、基本的代数变换、解方程、逻辑推理、数学证明等。因此,在使用多媒体的同时不能丢掉最基本的东西。
虽然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有它的优点,但这并不是要抛弃传统教学。一方面,传统教学也有它自身的优势,它能以较快速度让学生掌握大量的知识:另一方面,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还是一个新课题,在教学改革道路上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我们首先要克服畏难情绪,才能攻克现代教育技术这个堡垒,它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还不够成熟。所以,运用多媒体教学,并不意味着就要抛开传统教学,应该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三、课件不宜过于花哨
使用多媒体教学,它和使用其它教学媒体一样,目的在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在轻松的教学氛围内学到知识。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效果应该很明显,但有些老师在使用时却过于追求精美的画面和逼真动态效果,在小处大做文章,反而分散了学生注意力,影响了课堂教学,如:某教师在利用计算机制作辅助教学的课件中,课件的每一页都要有不同的图片背景,而且在背景中还插入了一些Flash图片,这样不仅过于花哨,更重要的是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总之,我们要多用、大量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发挥它的优势;同时传统教学也不可丢,不要为走形式、走过场而滥用多媒体。现实中,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来选择多媒体进行教学,优化数学课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爱学、乐学数学,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建平.《现代教育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 [2] 叶青、陈永宝.《现代教育技术与CAI课件大全》.1996,6 [3] 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5 [4]李海东.《构建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的中学数学课程》.数学教育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