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走出政治新课改的三个误区(范文模版)

时间:2019-05-15 15:02: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谈走出政治新课改的三个误区(范文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谈走出政治新课改的三个误区(范文模版)》。

第一篇:谈走出政治新课改的三个误区(范文模版)

谈走出政治新课改的三个误区 新课程无论从内容的编排还是从对学生的要求来讲,都发生了质的飞跃。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或对新课改理解不到位,在实施过程中,有的教师走进了一些误区。误区一:强调感性分析,忽视理论深化

仔细分析一下新教材特点,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一个重要特点是传统教材中的理论性强、抽象、难以理解的文字被删减,代之以图文并茂的感性材料,这些感性材料或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或是根据学生以往的直接经验能感知的。新教材内容的变化是为了遵循人类认识的普遍规律,即从感性到理性,不断深化,不断提高。

这里要提出的是,新教材内容的变化,不是降低对学生的要求,即只对知识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而是让学生通过感性材料的认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进而对抽象理论的深刻理解。由于一些教师对新课改精神的歪曲理解,往往只停留在感性分析的层次,而忽视理论的深化。

笔者曾听过一节政治课《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制度》的内容,这节课的核心内容就是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教师通过一些数据来论证这个结论。这些数据反映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的所有制结构中,非公有制经济的比例越来越多,如果让学生从这些感性数据分析,不难得出一个结论:非公有制经济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否非公有制就冲淡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呢?教师没有解开这个疑团。很显然,教师只停留在感性分析层面,没有作进一步的理论分析,因此本节课结束以后,学生对公有制经济在数量上越来越少,却仍然起着主体作用,没有办法理解。如果教师再作深入分析: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是体现在数量上,而是体现在控制力上,那么学生的感性认识就上升到理论认识的高度。

误区二: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搞成自由放任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它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针对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学习,在探索自主性学习的过程中,必须首先执行科学的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目标,然后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自主性学习不是无师自通,因为学生很难把握自己该如何学习以及学到何种程度才符合要求。所以,自主性学习没有教师的指导是无法完成的。

笔者也曾听过一节活动课“上网的利与弊”,教师采用辩论的形式,首先把辩题交给学生,学生自由组成两组,辩论过程中教师站在—边。时不时地说“好,不错,继续”,不做任何总结、引导,任由学生发挥。教师这样做似乎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勤于思考,让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和看法,但结果往往导致“放羊式”课堂。也有一些教师做得更是离谱,一上课就说“今天请同学们自学,可以自由讨论”。诸如此类的教学形式可以说无计划、无目的、片面追求课堂的活跃气氛,还美其名曰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在搞自由放任。

误区三:“穿新鞋走老路”

有的教师也主动参与新课改,但总是对学生的能力产生怀疑。因此不敢真正迈开课改的步伐,不敢放手让学生自我阅读、思考、议论、练习,仍用传统的思维方式去思考解决问题。他们搞课改,只是形式发生了变化,实质上仍是传统教学的模式。我们把他们的做法叫做“穿新鞋走老路”。

笔者听过一节课改课,不能说这位老师在课前没有准备,他充分运用多媒体的功能,把这节课的重点、难点进行分解,提出一个个不同类型的问题,再设计一定数量不同形式的巩固练习,在课堂上,他紧紧围绕着这个方案进行教学,这种教学形式在名义上是“新”,但本质上仍然是模式化教学,弊端不少。—是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教师根据教学大纲以及学生可能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把教材内容以问答题或填空题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从课本中找出问题,那么学生只能成为回答问题的机器,毫无主动性可言,学生得到的也仅仅是记住教师给出的结论,结果,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拓展。二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指学生自觉能动地,有针对性地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去更新旧的观念,获取新信息,掌握新知识的能力。教学中,如果学生不是通过先阅读课本内容去分析、归纳、推理、总结,就毫不费力得到现成答案,就会失去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失去用已用知识和技能去感知新知识和技能的绝好时机。

真正的课改是彻底转变教育观念,大胆打破传统模式的束缚,从而走进新课改的大课堂中。

总之,我们在政治新课改中,只有做到既不矫枉过正,又不徘徊不前,才能走出一个又一个误区。

第二篇:体会:新课改使我走出教学误区

只有不断地改革,才能不断地进步,因此新一轮的课革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今年我国实行了第八次课改,其根本的目的是促进教育的发展,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为了响应课改的号召,真正地做到教书育人,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不管是上级领导,还是身在一线的教师们都尝试着从多方面来进行改革,同时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从响应课

改的精神到付诸于实践到理在已有一段时间了,在这段时间里,作为一名小学的语文老师,我已看了新的变化,且有了较深的体会:

(一)教师地位的转变

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主体地位,转变为教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与参与者。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在课堂上,学生被当成是单独的学习个体,而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有点唯老师独尊的架式,而且一味地强调学生接受老师灌输的现有知识,很少甚至没有考虑过学生的真实感受。而此次课改中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我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窨,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

(二)学生地位的转变

变过去传统的被动学习状态的客体地位为主动学习的主体地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我会学”,真正让学生成为主宰学习的主人,学习活动参与者、探索者与研究者。学生是共同管理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这个观点必须牢固地札根于教师的头脑中,切实贯彻于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这是培养学生主体的必然要求。因为只认识到这一点,教师传统的一些做法才会相应地改变,才不会像以往那样强迫学生学习,使得大部分的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而今,通过课改,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方法也改变了,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如此一来,学生学习的积极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变得爱学习了。

(三)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

打破过去单一地以“考试”分数为评价手段的一统天下,建立全方面、多角度,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以往,不管是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还是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是以考试作为手段,从而形成了“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局面。而今,按照课改的精神,将不再以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我们都知识评价与考试主要是为了发现学生的进步与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学。如果只在学习期末对学生评价和考试则不能有效地达到这一目的;而且有很多的学业与非学业的内容不适合通过一次评价与考试进行检查,某些考试也要求评价不能局限在很短的时间内,如需要较长时间的任务和活动。因此,现在我们提倡学期末对学生的评价应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期末评价与平时评价相结合,这样既能减轻学生的期末考试的负担,避免出现“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同时也有助于通过不断的日常评价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学。

以上是我在新课程改革的学习和实践中得到的一些体会。

第三篇:走出新课改的误区扬帆起航数学教学反思

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评价课改后学生的变化:“课改后,课堂的气氛活了,学生们的思维活了,问题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多了。课堂上老师们说的少了,学生们讲得多了。”因此有的老师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该讲的也不敢讲,惟恐别人说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伴随着课改一路走来的我认为,课堂上教师该讲的教师必须要讲,而且必须要讲清、讲透。让学生掌握数学方法太重要了。

今天我与学生共同解决《回顾整理》中的内容,其中有这样一道题:让孩子们根据条件、猜年龄的思考题。通过两个孩子的对话:

“我比你大。”

“我们两人的年龄都超过6岁,和是17岁。”的信息,推算出两个小朋友的年龄。课堂上我没给孩子们任何的讲解,而是让学生根据题中给我们提供的条件,自己进行分析。原打算,让他们互相讨论,通过集体的智慧解决这个问题,但一想,这是一道包含简单推理的问题,需要学生静静反复地思考方能解决的问题,如果采用合作,大家七嘴八舌,反而会影响孩子们思考问题,因此我选择了自己解决的方式。一会儿,孩子们陆陆续续地举起了小手,我找了两个小手举的非常高的学生,他们俩的答案都是:女孩是8岁,男孩是7岁。原因一是女孩的年龄比男孩大;二是他俩的年龄都超过了6岁。三是从图中看,他俩和我们的年龄差不多。所以女孩8岁,男孩是7岁。问了一下其他同学的意见,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同意他们的意见。这时我又问了一下,有没有不同的意见?一个小女孩说:老师,我不同意,因为题里告诉我们:我们两人的和是17岁,而8+7=15不等于17,所以他们的答案是错的。我猜小女孩是9岁,小男孩是8岁。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她的话刚说完,刚才还对自己答案深信不疑的孩子们,一下子动摇了。我笑着问:你们觉得她说得有没有道理,现在咱们来研究一下,到底谁说的正确?

谁来说说我们解决问题前首先应该干什么?孩子们迅速回答发现信息,寻找已知条件。题中的已知条件是什么?学生们很快找到题中的三个条件。接下来我们应该分析一下这三个条件的作用,题中的条件我们不能忽略任何一个。最后根据条件我们再来解决问题。问题解决了我们还要学会验证一下,你所解决的问题是否正确。必须要符合每个条件才行。咱们看前两个同学,答案与题中的两个条件相符。但是与第三个条件:我们俩的和是17岁不相符。因此说明什么问题: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猜错了。而另一同学的不仅前两个条件与题中的条件相符,而且第三个条件也与题中的条件相符,因此说她猜对了。在数学上我们把分析的过程叫推理,把解决问题过后再依据条件进行逐个分析的过程叫做验证。我的话刚讲完,我班调皮的徐扬同学高高举起小手,“老师我猜这个小女孩是10岁,小男孩是7岁。”“那咱们互相合作,就用刚才老师教给大家的方法,检验一下他说得对不对。”孩子们忙活开了,一边说,一边指,一边点着头,真是忙得不亦乐乎!一会儿结果出来了,大家一致同意他的意见。你再看看这个小家伙,此时脸上的表情正像是打了一场胜仗一般。孩子们的思维被激活了。这个问题按理说,应该是结束了。可我一看,还有一个女孩的小手在举着,我让她站起来,她说:老师,我还有一种答案,我猜这个小女孩是11岁,小男孩是6岁。话音刚落,还没等我说什么孩子们就争论起来,这个说:不对,不对;那个说,错了,错了。此时此刻,课堂的气氛达到了高潮。孩子们都积极地投身于学习中去。我问孩子们:她猜得对不对,我们可得想办法验证一下,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思考。记住要说清你根据什么说明她猜对了?错要说出错在什么地方?此时的孩子们完全与刚上课时的表情绝然不同,刚上课时,问题一经提出,有的孩子没有经过仔细思考,就把小手举起来了。而此时,孩子们显得非常安静,静静地在思考着这个问题。接下来,他们要阐述自己的观点,此时我很惊讶,他们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关键之处。

以下是我班的马秋实同学的分析问题的小片段:题中告诉我们两个小朋友的年龄都超过6岁,而徐青扬猜的其中那个男孩的年龄只有6岁。和题中我们两人的年龄都超过6岁这个条件不符,所以我认为她猜错了。我认为这道题只有两个答案,一种是小女孩9岁,小男孩8岁;另一个答案是小女孩10岁,小男孩7岁。没有第三种答案。说得多好哇!不仅会分析问题,而且说得言简意赅。我带头为他鼓了掌。接下来我又请徐青扬他谈她错在哪里?她意识到自己没有逐个条件进行分析、验证,因此出现了错误。由此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来不得半点马虎。

虽然在解决“猜年龄”这个问题上花的时间有点长,但我想:教给学生一种数学的方法,比什么都重要,即使一年级的学生也是如此。学生一旦掌握了数学方法,学会举一反三,最终就能达到事半功倍、触类旁通的结果。

第四篇:新课改语文老师要走出课堂“活”的误区

新课改语文老师要走出课堂“活”的误区

陕西省洛南县保安中学 王身荣

内容摘要: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一些语文课堂却不尽人意。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师唱独角戏,推行“满堂灌”,现在的语文课堂,热闹非凡的活动使人眼花缭乱,轰轰烈烈却没有实际价值。那么如何既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又能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①精心设计问题,让问有深度。②给学生深入思考的时间,寻找恰当的停顿。③给学生动笔的机会,进行适当的“写话”。课改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只有勤于动脑,勇于探索,才能使语文课堂做到轻松愉快,自然和谐,双向互动,简约高效,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感受到那份“和谐”与“安静”,才能走出新课改中语文课堂“活”的误区,才能让语文教学逐步走向理性,走向真实。

关键词:语文课堂 课改 误区 安静 效率 理性

近几年,在各级教育部门的积极倡导下,老师们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教学改革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壮阔场面。笔者作为一名基层语文教师,认为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种种现象却不尽人意:课堂轻松愉快,学生却自由散漫;民主互动,学生却随意讲话;分组讨论,却信马由缰;“满堂灌”变成了“随意满堂问”。表面上看,课堂是民主了,轻松了,宽容了,学生得到尊重了。而实际上学生的自控力减弱了,课堂的随意性泛滥了,课堂效率下降了。难道这样就把学生推到了主体地位?难道这就是理想中的语文课改?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唱独角戏,一篇课文的分析完全由教师主宰,教师滔滔不绝讲解、抄写,学生昏昏欲睡,似听非听,苦不堪言,这样的课堂效果可想而知。面对这种局面,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它能让我们的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充满了生命的激情。可完全抛弃原来的方法后,静下心来审视我们的语文课堂,却发现我们原来从一个误区进入了一个更危险的误区。

现在的语文课堂,热闹非凡的活动使人眼花缭乱,丰富多彩的图片动画让人目不暇接,悦耳动听的背景音乐此起彼伏,热闹活泼的互动层出不穷,这样的语文课堂表面上热热闹闹的,结果学生心里空荡荡的,知识技能的掌握训练,思维深度的开发挖掘,情操智慧的熏陶锻炼、能力素养的增强提升都没多大变化,让人感到许多的浮躁与华而不实。仔细想来,这样的语文课堂其实好像飘在空中,没有根基,这样的语文课堂好像是一场烟火美丽灿烂但只是在一瞬间。值得我们高度警惕的是,千万不要把缺少思考和情感而又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课堂误以为充满了活力充满生机的新课堂。我们丢失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静”,我们抛弃了孔子学法中的“思”。

语文课堂的喧闹让很多问题浅尝辄止。很多时候学生是对课堂的形式感兴趣,而忽略了内容和实质,特别是农村初中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应有的知识视野,太多喧闹让学生无暇顾及到课堂的实质,而教师也会在这种喧闹中失去理性和控制,没有了课堂的深度,学生的语文能力便被放到了一边,大家激动着、兴奋着,其实,这样的教学氛围已经对学生学习语文形成了许多干扰,造成新课改的语文课堂效率低下。

语文课堂的喧闹对后进生不公平。学生的思维水平、理解能力是有差异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尊重这种差异。素质教育要求我们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的头脑都动起来,让所有的孩子都有进步和提高。而这种语文课堂成了语文尖子的舞台,他们尽情的表演着。发言多的是他们,活动多的也是他们,很多时候,后进学生就成了观众和“跟屁虫”,他们只是在被动的跟跑,跑下来,他们一定收获很少。

古人云:“宁静致远”,“静能生慧”。所以,在强调“书声琅琅”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静思默想”。学习也是一个反刍的过程,需要慢慢咀嚼,需要慢慢吸收,而这种咀嚼和吸收需要一个独立的空间,需要一个安静的心灵。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起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不同的解读,产生独特的体验,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孩子在属于自己的天空放飞绚丽的梦想,那么,怎样才能让语文课堂静下来呢?

1、精心设计问题,让问有深度

问题是教学的核心,没有问题就没有教学,没有提问,就没有课堂。我们发现,正是一个个问题,串起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正是问题使得孩子们凝神沉思,理性聪慧,正是问题使得学生在知识的殿堂勇往直前,所以,语文教学必须重视“问题”的研究,必须钻研“提问”的艺术。部分教师过分追求课堂的气氛,学生回答声不断,表面看起来教学过程很顺,但学生思维的深度得不到有效训练,就是因为提问太碎,太过随意。一个好的问题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能引领学生更好地与文本对话,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能让学生进入“思”的境界,学生一旦进入“思”的境界,课堂便会安静下来,便能让孩子们进行“自我的收获”。一个好问题真的可以“四两拨千斤”,语文教师应下功夫研究“提问”。

2、给学生深入思考的时间,寻找恰当的停顿

学生思考问题应该有一个过程。一般来说,思考的时间越长,回答的结果将会更周全,更科学。要有意识地要求学生思考问题要周全,语言表述要严密。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这样会提高学生思维品质,会让学生变得更优秀。而这样做的前提是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特别是对后进学生,这就需要有意识的制造“冷场”,给那些思维速度稍慢的学生以较充分的时间。这样做也体现了公平,体现了“语文教育应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这一新课程理念。程度好的学生想出答案并不是无事可做,可让他们组织一下自己的语言,或再考虑一下有没有另外角度的说法,程度差的学生也有了思考的时间,也就有了“追赶”的可能。

3、给学生动笔的机会,进行适当的“写话”。

笔者在实践中发现,“让学生在课堂上动笔”不失为一个“让语文课堂静下来”的好办法。“动笔”不是让学生写作业,写笔记,而是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安静下来思考,把思考的过程与结果用书面形式呈现,这样便使得学生思考的参与面扩大了,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随声附和的学生没有了条件,滥竽充数的学生没有了机会。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写的内容发言,使得学生的思维更深刻更全面,使得学生的发言更周密、更精彩。“让学生在课堂上动笔”,让我们喧闹的课堂静下来。

那么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如何使课堂真正地安静下来,让学生善于倾听、述说、交流、分工与协作,真正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一位名人用诗一样的语言给我们语文老师进行了诠释:“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迷蒙的双眼带来澄明,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微的人们带来自信。”笔者认为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学生的天堂,作为一个始终爱着学生的教师,努力使自己的课堂做到轻松愉快、自然和谐、双向互动、简约高效,让学生们能真正感受那份“和谐”那份“安静”。

课改需要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我们广大教师以全新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施教方法去驾驭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更要勤于动脑,勇于实践,走出新课改中语文课堂“活”的误区,让语文教学逐渐走向理性、走向真实!

第五篇:走出绩效考核的误区 也谈末位淘汰制

走出绩效考核的误区 也谈末位淘汰制

来源:西安人才网(2012年1月9日9:14)本文章已被查看:2

2目前,为了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使员工很好地完成企业的经营目标,在许多企业中都推行了绩效考核。然而在实施绩效考核的众多企业中,真正能达到实施目的的却不多。反而,有许多企业在实施了绩效考核后,原来凝聚力很强的团队,产生了不和谐的声音,企业绩效不仅没有得到提高,而且有所下降。笔者在为企业进行咨询和实际进行绩效考核操作过程中,就遇到过这些问题。是绩效考核本身存在问题,还是考核思路需要调整?这就是本文需要重点阐述的内容。

谈到绩效考核,就不免要说说末位淘汰制。作为绩效考核的配套制度,为了增加被考核者的压力,使被考核者更好地完成目标,都对考核结果排在末位或后几位的员工实施淘汰。淘汰机制的实施,使员工感到了压力和紧迫感,无形中提高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不管这种积极性是出自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在一定程度上,却都为工作目标的完成起到了推动作用。但也因为这种淘汰制度的实施,使员工在完成本职工作目标的同时,更加观注其它员工的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如果观注其它员工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是为了促使自己更好地完成本职目标,那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然而,现实中许多人在看到其它员工的工作情况完成得比自己好时,为了避免自己考核被排在末位而被淘汰,就想方设法,为其它员工设置障碍,阻止其工作目标的达成。或拉帮结派,形成一个利益小团体,以期在末位淘汰中,免于被淘汰的命运。最后,不仅使企业整体经营目标难于完成,而且增加

了内耗和运营成本,更可怕的是使企业内部矛盾重重。这样的结果与企业决策者实施绩效考核的初衷是完全相反的。

那么,我们是否就不要实施绩效考核了呢?不,绩效考核作为公平、公正地对员工实施奖惩及推动企业经营目标的达成,是一个有力的工具,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正确地认识和操作它。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绩效考核只不过是绩效管理的其中一个重要环节,绩效管理包括计划、绩效管理的实施、绩效考核及总结提高等环节。不难看出,实施绩效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对绩效不理想的部分进行改善,以期得到更好的绩效。它的目的并不是找出绩效差的人或部门,然后进行惩处。我们了解了绩效管理的根本目的后,有的人可能就会说:即然考核的目的不是为了惩处,那么为什么还要实施末位淘汰呢?大家都知道,如果只有考核,没有奖惩,那么对员工是起不到激励作用的。因此末位淘汰作为绩效考核后的一种负向激励手段,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又如何解决这种末位淘汰制度产生的矛盾呢?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既然考核和淘汰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企业经营目标的达成,那么在企业经营目标达成的情况下,是否一定要进行末位淘汰呢?笔者在实际操作中,对末位淘汰制进行了适当修改。首先,如果企业的总体经营目标已达成,每个被考核者的目标也已完成,在考核中被排在末位的员工的绩效也在及格线之上,那么不进行末位淘汰。但如果连续三年或三个考评时段该员工都排在末位,则需要进行考虑对该员工降级使用。如果企业总体经营目标已达成,而考核排在末位的员工绩效在及格线以下,说明该员工能力不足以担任该职务,也需进行淘汰。其次,如果企业的总体经营目标不能达到,那么排在末位的员工,无论其绩效是

否在及格线以上,都必须淘汰。这种对淘汰制的修改,把公司的总体经营业绩与个人绩效进行了结合,使员工在关注个人绩效的同时,更加关注整体经营目标的完成情况。促使员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更加注重员工与员工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作,使考核及末位淘汰达到真正的目的。从实际操作情况来看,这种对末位淘汰制度的修改,起到了明显的效果。

激励就像是一把双刃剑,使用得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用得不好,则有可能使企业元气大伤。每位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都应该认真思考,合理地运用种各种管理工具和手段,这样才能使企业管理工作发挥最大的效能,使企业运行得更加平稳、高效。

下载谈走出政治新课改的三个误区(范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谈走出政治新课改的三个误区(范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二政治走出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误区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识方面:要理解贡献与索取的辩证关系,懂得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含义和危害性。 能力方面:使学生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从思想方法上必须把贡献与索取,权利与......

    走出幼儿美术教育误区

    走出幼儿美术教育误区------------------近十年来,幼儿美术教育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幼儿美术教育思想的影响,加上教师们对新的幼儿美术教育理念的认识还......

    走出备课的误区

    走出备课的误区 当老师的,都知道课堂教学前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备课。但事实上,我们很多老师在备课中不知不觉误入了歧途,让原本该重要的备课,变得了太简单、枯燥,以致失去了它应有......

    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对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之联想 近些年来,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数量急剧增加,已成为全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据公安部统计,在上世纪60至70年代,青少......

    走出多媒体教学误区

    走出多媒体教学误区 论文摘要:社会的发展也导致我们的教学也在发生悄悄的变化,教学工具的变化就显而易见,由以前的黑板板书变成多媒体的展示。在多媒体普及的同时,问题也开始出......

    走出中风康复训练误区

    走出中风康复训练误区 很多中风患者家属认为:对于中风患者的康复就是“动动手脚”“做做理疗”,很简单的事。然而众所周知,中风后多数患者会留下后遗症,其中偏瘫、吞咽困难、语......

    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走出家教误区呵护孩子成长 各位家长:上午好! 今天,我的家庭报告的主题是《走出家教误区呵护孩子成长》。首先,我要和各位家长谈一谈当前家庭教育的背景。 我和各位一样也是学......

    如何走出心理健康误区

    如何走出心理健康误区 教师的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是一种用生命感动生命,用心灵去浇灌心灵的职业,正如雅斯贝尔斯告诉我们的:“教育意味着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