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职高学生违纪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其对策

时间:2019-05-15 16:10: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职高学生违纪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其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职高学生违纪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其对策》。

第一篇:对职高学生违纪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其对策

对职高学生违纪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其对策

-只要班级学生在学校,班主任心中的那根弦是一直绷紧,丝毫不敢松懈。学生周末回家、返校的两个时间段,班主任更是高度紧张,甚至恐惧,此时手机的突然响起会让班主任害怕,害怕又是某学生出了状况。这种过度的心理压力主要形成原因是现在职业学校的学生违纪行为日趋增多,学生几乎是每天都有违纪行为,这是学校常规教育教学中遇到的最烦恼的问题。而纪律却是学校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因此,及时预防和矫治学生的违纪行为,是一个急待研究的重点课题。

一、学生常见的违纪行为表现

美国心理学家维克曼在20世纪20年代,把青少年的行为问题分为扰乱性和心理性两种,扰乱性的行为包括破坏课堂秩序、不遵守纪律、不道德的行为等;心理性的行为包括退缩、抑郁、神经过敏等,这些行为在职中生中表现尤为突出。与中学、普通高校相比,职中生的纪律问题可以说是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二、学生违反纪律的心理原因

(一)社会对学生心理因素的影响

1、社会对学生心理过滤期的考验:这个时期的学生心理处于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滤期,涉世不深,憧憬未来,又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困难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商品经济的辐射,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有些学生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义与利得辨析、贡献于索取的思考等问题前面,感到困惑、迷茫,看不清前进的目标、踌躇不前、意志消沉,个别学生甚至经受不了物质的诱惑,走上歧途。

2、职业学校的社会效应对学生心理的影响:目前社会上普遍对职业教育的理解不是很深,对职业学校产生的背景、历史、办学理念、学习目标不是十分清楚,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只有普通教育才是“正式”教育,而职业教育只不过是一些成绩差、考不上高中的人的出路,把职业教育看作低能学生的“垃圾站”。从而导致学生入学就自暴自弃,不求上进,没有学习动力和目标,更看不到自己美好的前途。

3、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随着现代传媒的普及和多种娱乐方式的出现,电脑、手机、MP3等已是学生的必备之物,QQ聊天、手机上网、游戏等让学生沉迷,手机短信、上网聊天严重影响了课堂秩序。虚拟的网络世界让学生迷失方向,对偶像、歌星、球星异乎寻常的热情、盲目崇拜导致学生对发型、服饰等方面的狂热追求。

(二)学校因素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1、课程设置的理想化:在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目前基础文化课程紧缩在第一学年,第二学年安排的都是专业课与技能课,这种课程设置是建立在学生高度自觉、主动学习的前提下,以培养学生一技之长,将来成为各行各业的技术人才为宗旨的。而技能的提高是靠课后的大量实践操作来强化的,为此,学校在课时安排中留有大量的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操作、练习,可我们的学生就是因为学习习惯差、自主性差而造成学习成绩不理想没能进入普通高中。现在职业学校有大量的课余时间,学生因为不能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学习时间,这就导致学生自习课上无“事”可做,无“事”生非。

2、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由于我国的文化传统是重文教而不重科学技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非常普遍,学生和家长首先选择普通高中,无奈之下才选择中等职业学校。我国的教育体制不完善,不同类型教育之间沟通不畅。学生一旦进入职高就几乎没有进入高校深造的机会了。这使中职教育实际上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境地。另外,职业中学的办学方针是“就业为导向,服务为宗旨”,职校教师很难像普通中学的教师那样取得令人注目的成绩,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可职校教师有时都不敢大声自豪地说自己是

职校教师。这使得有些职校教师自身有自卑,对职中生有偏见,从而对学生冷漠、缺乏责任心、没有成就感、对教学工作厌倦等等。

3、学校的伙食、住宿、生活条件不尽完善,学生牢骚甚多:目前学生家庭条件普遍良好,又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享受惯被家人服侍的他们对学校的伙食、住宿、生活条件也大有意见,往往把一些生活上的不顺心归结于学校管理上,从而也是牢骚甚多,讨厌上学,有的学生甚至表现出逆反心理,故意捣乱。

4、学生课余生活单调、贫乏:为了加强管理,职业学校大都采取封闭式管理,学生周一到周五一直寄宿在学校,每天基本就是三点一线,学校的文娱活动很多,但因为人多,参加的也只是每个班的少数佼佼者,大多数学生除了上课,很难找出有意义的活动,从而对如此生活得过且过,悲观失望。

(三)家庭因素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1、家庭经济状况:经济富裕的学生在吃、穿、用等方面大都较讲究,爱攀比,讲阔气,这对家庭经济情况较差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压力,有的学生产生了较强的自卑心理,有的学生会逐渐走向心理不健康,甚至走上歧途。

2、家庭对学生的态度:有些家庭把孩子送到职业学校读书就是“关”三年,对孩子是不闻不问,使得学生没有学习压力和动力,对学习成绩也毫不重视。而孩子是为了应付父母的要求,糊里糊涂地走进了学校,学习没劲,心灵空虚,经常无事生非,导致屡次违反纪律。

3、家庭成员对学生的影响:父母分居、离异或再婚所带来的痛苦及新组家庭的矛盾都会对子女的心理产生较大影响,导致他们孤僻、冷酷、无情、悲观,有的甚至转化为心理障碍。

(四)学生自身的心理状况

1、对纪律理解不够,纪律要求对行为的指导信念没有建立:学生的行为是否遵循学校向他提出的纪律要求,往往以他们是否正确理解了这些纪律要求为转移。如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遵守纪律是“怯懦”的表现,而违反纪律则是“勇敢”行为,因而违反纪律。有时某些学生虽然理解了纪律要求,但是遵守纪律尚未转化为他们的信念,也可能产生违反纪律的行为。

2、没有养成纪律行为所必需的习惯:养成在一定场合下按一定的方式行动的习惯,对于实现纪律行为是必要的。有时尽管学生正确理解了纪律要求,但由于没有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仍可能违反纪律。

3、意志、性格上的缺点,未能履行纪律要求:在违反纪律的学生中有的就是由于形成了执拗、任性、缺乏严格要求等不良的性格特点。

4、由于特殊爱好没有得到适当满足,或者旺盛精力没处发挥: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旺盛的精力,他们喜欢活动并常常具有某种爱好。如果学校的教学和课外活动未能满足他们适当的活动需要,或没能照顾到他们的特殊爱好,他们就会自找出路,从事他们所爱好的活动,发挥他们的精力。如这些活动与学校的正常活动发生冲突,他们就会违反纪律。

当前位置:免费教育文稿网 → 教学论文 → 职业教育教学论文

-当前位置:免费教育文稿网 → 教学论文 → 职业教育教学论文

对职高学生违纪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其对策

三、矫正对策

在职校,经常违反纪律的学生很多,有的教师认为开除几个,杀鸡儆猴,这种结果或许对班主任是个解脱。但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学校放弃的是一个,而对家庭却是世界的全部,所以职校教师的我们应帮助我们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承担起这个艰巨的责任。了解了学生的普遍心理,针对学生违纪行为的心理分析,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一)教师要提供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了解了我们学生的普遍心理,开学初就有必要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引导,引导学生树立心理健

康意识、树立心理修养和自我调控意识,指导学生认识新环境、适应新生活、确立新目标、塑造新形象,从而达到启迪人生、陶冶心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社会现实,介绍职业学校的发展前景来帮助学生正确定位自己,介绍当前的就业趋势,告诉学生社会并不完全是高级白领的天下,更不是一张文凭可以保终身的时代,目前最为紧缺的恰是高级技术人员,只有真才实学才是自己永恒的保障。

2、结合学生专业情况,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规划。介绍本校本专业优秀毕业生事迹,请他们来校作现场指导,用榜样来唤醒学生的斗志,激发学生的热情,增强学生的信心。如本班一学生,自习课上经常讲话违反纪律,该生喜欢画画,自认为美术较好的她积极参与了美术课代表竞选,结果落选。针对该生特点,我们一起制定了奋斗目标:一年后竞选班级宣传委员。为实现目标,我要求她利用晚自习时间,每晚完成20个简笔画,星期五回家前一起上交。班级布置,运动会的宣传海报等我总给她一份工作,因为有事可做,因为有“目标”可循,她自习课就很少讲话违纪了。

3、强调纪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校从入学就对学生灌输纪律要求可以对学生的行为起到较早的指导作用和预防作用。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一日常规》、《学生违纪处分规定》等内容,结合当前社会用人标准:有才无德绝不用、有德无才培养用,这里的“德”包含了“纪律”,教师通过具体事例明确让学生明白纪律是保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西点军校的成功就是其严格的军事管理。

4、职业学校“问题学生”的症结根源在于家庭。教师要与家长一起分析原因,挖掘学生的长处,激发家长对孩子的信心和希望,教师要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对家长进行指导,提高家长管教孩子的能力。

(二)运用成功教育策略,扬起自信的风帆。针对职业学校违纪学生学习方向和方法茫然、意识品质较差、自卑心理严重等问题,我们可以采用“你能行,不行,我来帮你”“每天进步一点点”的信任语言指导和吸引他们,给他们创造展示潜能的机会,实现最佳自我。与违纪学生交流中我发现,学生并不是有意违反纪律,他们认为是学校的纪律要求太多、太细,自己一不小心就违反了。细看学校制定的一日常规,数数共有39大条,每一条中还有许多小的要求,从早晨起床到晚上就寝,从宿舍到餐厅、教室,从课堂到课间,学校都有具体要求。这些要求全部都遵守确实不容易,因为学生就是因自身习惯差、自觉性差、自控力差等原因经常违纪的,所以,学校不能操之过急,不能太细化,应该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循序渐进的纪律要求。借鉴幼儿园的素质报告,本人把《学生一日常规》整理合并、删除,重新制定了一张表格,共有十七条。每天与该学生一起评价,遵守就打“★”,没有遵守就就打“×”,需要继续努力的就打“△”,一个月一张表格,一览无余,非常清楚地反映出学生的常规遵守情况。学生自己也感觉到每天的点滴进步。

(三)开设一定的心理学课程。学校可以选修课的形式为学生开设一定的心理学课程,如社会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等,也是十分必要的。(1)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让学生深入了解行为产生的动机、结果、并能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来提高学习活动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水平,营造一种促进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

(2)努力将心理健康教育融于课外活动中,既让学生提前走进社会,从社会中增长见识,又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四)有效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和辅导活动

教师是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关键。首先要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掌握心理咨询的面接方法和技术,熟悉心理咨询各种流派的理论知识、具有较高的案例分析水平、掌握一些青少年精神医学基础知识的教师队伍,才能保证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学校的每一位学生在学习生活、同伴交往、自我维护、发展定向等多方面都会面临着困惑或

迷茫,他们希望辅导教师提供帮助,解决疑难并获得成功。通过心理咨询,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辩证地认识客观现实、正确地处理成功与失败、理想与现实、竞争与合作、友谊和爱情的关系,减少消极的心理冲突对身心的不良影响,同时帮助学生提高处理社会适应方面和生活方式等个人问题的能力。

心理咨询的方式可多种形式,现在学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但学生心里有担忧,走进去怕别人看见。所以可以采取书信咨询、电话咨询、宣传咨询等,也可以编印心理咨询小报或科普材料,发到班级或学生宿舍。也可开设一定的面向家庭教育的咨询活动,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主要的是必须遵循保守秘密的规则。

这里,教师要开展经常性的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及研究工作。毅力不足,行为不能持续保持、缺乏信心是职中生的典型缺点,这要求教育工作者需要经常性地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和研究,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动态,有针对性地提出新的对策和建议,采取积极、主动的办法和措施,克服可能出现的情况。不能等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再想办法疏导、矫治。

(五)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先决条件之一。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要促进自我身心健康地发展,在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向“全人”(完善的人,全面发展的人)目标努力,使自己成为青少年成长、发展的“楷模”或示范者。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对教师来说是关系到其事业成败的关键,理解学生,能从心理上辅导学生的教师,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教师提高自己理解学生的能力,并不仅仅是为理解而理解,更重要的是发挥教师的主观需要性,去援助、指导学生的心理,从而塑造学生的健康心灵。

总之,自觉的纪律行为是顺利地和有效地从事学习和其它活动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学生的学习成绩与纪律方面的表现、与他们的个性心理特点有密切的联系,而学生个性心理特点又来自家庭、学校和其它社会条件以及自然基础方面的具体原因。为了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品质,每种教育方法的运用必须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只有顾及到每个学生的智能发展水平、认识活动的特点以及他们的兴趣、爱好、性格、习惯等,采取相应的个别教育措施,才能使所有学生都能有效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第二篇:高二学生心理分析与对策

高二学生心理特点分析与对策

2011-08-31来源:快乐学习浏览量:7558 字体大小 T |T 摘要: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到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大问题,由于近年来国内各类调查显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因此中小学生问题日益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每年新大学生们当他们回首自己的高中生活时,常用这样的语言描述:“上高一时,觉得新鲜,忙着适应;高二没好好学,忙着玩了;高三知道学,想学,又来不及了。”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到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大问题,由于近年来国内各类调查显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因此中小学生问题日益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每年新大学生们当他们回首自己的高中生活时,常用这样的语言描述:“上高一时,觉得新鲜,忙着适应;高二没好好学,忙着玩了;高三知道学,想学,又来不及了。”从学生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高二是高中生活的关键,高二年级可以说是高中三年中最难把握的一年,她没有一年级的新鲜感也没有三年级的紧迫感,刚升入高中一年级时彼此不很熟悉,要交新朋友,要适应高中生活,要找到在新集体中的位置,这一切都做的小心翼翼;高三时由于高考的迫近,外界环境的压力和自身对高考的思考又让他冷静下来,想好好学习,考上大学;高二年级的学生在班级的位置大概确定,距离高考又遥远,同学之间也特别熟了,学校的一些规律他们也熟悉了,各种各样的想法做法都产生了,两极分化的现象可能会非常明显,管理或引导得不好就有可能走到严重影响学生健康成长、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等地步。

一、高二学生心理特点

1、在学习上两极分化日益明显。

经过高一一年的学习,学生在知识掌握程度上已较明显的分出层次,即所谓优生和差生。对优生来说,由于之前学得好,他们积极、自信的心理不断得到强化,学习兴趣上升为乐趣,学习已成为自觉的行为,并不断从中得到成功的心理体验。另一部分学生在一年学习中(尤其是在考试中)屡遭挫折,对学习的灰心、自卑甚至害怕等心理也在渐渐固化,出现兴趣转移,偏科等倾向。对中下等水平的学生来说,学习目的模糊,学习动机不强,处于一种淡漠的被动状态。

对于成绩好的孩子,我们要给予肯定,使他们更加积极上进。对于学习中等水平和较差的孩子,家长首先要有正确的态度,避免过高的期望;要给孩子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分析成绩不理想的原因,肯定他们所拥有的发展潜能,解除不必要的顾虑。

2、偏科现象严重。

我们现在高考可能试行的是“3+文综/理综”模式,分科之后,许多学生对语文数学英语很重视,但是对自己所选综合科中的部分科目重视不够。例如,选理科(物理、化学或生物)的学生,对文科综合(政治、历史和地理)的学习不够重视,在文科的课堂上不专心听讲,不认真完成作业;选文科的学生同样存在轻视理科综合的学习的倾向。据传现在的高考会增加一个水平测试,这个水平测试的成绩直接跟高考录取挂钩,B等级以上才可以考重点大学之类的情况。

家长要关注孩子是否存在偏科现象,引导孩子正确对待自己的所选科目,认真地对待每一科的学习,才不致于高考时后悔莫及。

3、孤独感和焦虑感较强。

高二学生是高中阶段的“断层”时期。因为高一新生刚进入高中,对学校、老师、同学以及学习都有新鲜的感觉,同时,其兴奋心情也使其具有积极的学习和生活态度。而他们所面临的是如何适应新的生活和新的学习,在这个时期,无论是学校还是老师都对他们给予高度的关注。高三的学生因为就要参加的高考,家长和老师对他们给予更高度的关注。相反,老师和家长对高二的学生的关注就相对较少,使学生在这个阶段的孤独感和失落感较强。

高二阶段由于很多学生目标不明确,既没有高一时的雄心壮志,也没有面临高考的紧迫感,是一个容易出现动荡和茫然的时期。一旦遇到挫折,特别是考试中受到打击,就会自我怀疑,产生焦虑。有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学生感到整个高中阶段有成绩明显退步的阶段,其中大部分学生感到这个阶段在高二。

我们家长不能只关注孩子的学习和衣食住行,更要关注孩子精神上的成长,关心孩子的心理动态。

4、恋爱现象增多。

有人用“三动”来形容高中学生在不同阶段的情感变化:高一是按兵不动,高二是蠢蠢欲动,高三是雷打不动。高二是高中阶段恋爱发生率最高时期,其中有生理发展和社会影响的因素,还有其心理原因。高二学生所要承受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压力越来越多,他们非常需要理解和关心。然而,由于家庭、学校对他们的关注不够,导致他们只能从外界获得关爱的感觉。有些学生谈恋爱就是要寻找一种被爱、被重视、被珍惜的感觉。其次,受电视、电影、网络等影响,很多学生把爱情过于美化、理想化,向往浪漫的爱情,因而会模仿成人谈恋爱。

对于学生的早恋或者男女异性同学交往过密等,总是让很多家长头痛。但是,如果我们一味地强调早恋为孩子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不考虑其不可抹杀的固有的特性,对孩子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也是不科学的。

对此,我们可以注重跟孩子说明早恋的原因和它将给早恋者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其次,早恋问题源自于性,那么我们就从源头开始引导。很多家长认为性是难以启齿的东西,回避或很少和孩子谈论有关性知识。因此,而孩子由于生理和心理的日趋成熟,对性存在很大的好奇心,希望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当他们不能从家长和老师那里获得性知识时,他们便会到杂志、报刊、网络、影碟上寻找,从同学、朋友那里寻求,而从这些途径获取的性知识却不一定是健康、科学的。我们要大方教给学生有关性方面的知识,让学生懂得性知识,使他们对性有科学的认识,不再对它有一种神秘和好奇的心理。对已经早恋的学生给予理解和加以正确的引导,尽量将他们“恋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低程度。

二、高二学生的心理特点的有效对策

1、老师的对策:明确高二学年在整个高中学习中的地位,把握准高二学生的心理特点制订有效的教学对策

高二是承上启下的一年,是学生成绩分化的分水岭,学生的成绩往往形成两极分化:行则扶摇直上,不行则每况愈下。在这一年里学生必须完成两个转变:第一,思维方式的转变。从初二开始,学生的思维开始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经验型水平向以抽象思维为主的理论型水平转变,到了高二年级这种转变要初步完成。第二,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初中,由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较差,获取知识主要是从教师那里被动接受。到了高一,这种情况虽然有所改变,但对老师的依赖还是比较重。直到高二,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增强,获取知识一方面从教师那里接受,但这种接受也应该有别于以前的被动接受,它是在经过自己思考、理解的基础上接受。另一方面通过自学主动获取知识。学生能否顺利实现这两个转变,是学生成绩能否突破的关键。

高二面临着文理科的选择,不管学生选择理科还是文科,都表明他对理科(文科)的学习有兴趣,对学好理科(文科)有信心。外加一些文科(理科)课程的停开,学生有如步履艰难的跋涉者甩掉了一些包袱,有如释重负之感。觉得时间充足了,负担轻了,可以轻装上阵,将落下的课程补上,将自己的竞争对手赶上并超越。真可谓雄赳赳气昂昂,有一种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豪情。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学生的自信心和奋发精神是学生赖以发展成长的最根本的内在动力和最宝贵的积极的心理因素。教师要抓住这一大好契机,创造成功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充满自信、激发潜能,使学生的学习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到了高二,班级重组、班主任的变更、班上有些课程的授课教师的变动,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他(她)必须经过一段时间来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新教师的授课方式。做为教师,对这些从其他班级新分来的学生,应加倍呵护,使他们尽快融入这个班级;应多与他们交流,帮助他们尽快适应自己的教学方式。

高二学生对高中的新鲜感没了,看到高三学生紧张的学习状态,高考的冲击,开始意识到时间的紧迫。学习自觉性加强,自学能力提高。经过高一一年的学习,学生基本上已经跨越了由初中到高中的一个大的台阶,慢慢适应了高中的学习。高二学生普遍感到学习不再象高一那样吃力。经过几次大考,比较全面地认识了自己的学习实力,那种因考试的成败而大喜大悲的浮躁心理已基本能自我控制。能理性地思考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客观地评价自己,不怨天尤人。也多多少少摸索出了一些零碎的但缺乏系统的学习方法。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指导学生如何自学、如何提高自学质量和效率,要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学,不要总是担心学生不会自学浪费时间,事事包办,象幼儿园教师一样,手把手地教。这样不仅教师教地累,而且学生学地也累。

第二、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结合各科课程特点尽快建立一套适合不同课程学习的方法;将学生零碎的学习方法系统化,形成有自我特色的学科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要把学习方法的指导渗透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即一方面改革教法,着重能力培养,一方面具体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得当,学生学起来轻松,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学生越学越吃力,花了大量时间,收效甚微。这样极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法无定法,以适合自己为佳。别人再好的学习方法可能并不适合自己,因此学习方法的形式主要是靠学生自己去摸索,但教师利用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来的学习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更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开学初,教师要督促学生制订本学期学习计划,平时还要经常提醒学生制订短期学习计划,自检落实情况。为了时刻激励学生,使学生学有竞争,学有所赶,教师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成绩,选定一名竞争对手,营造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在每一次大型考试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地归因,找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学生学习的心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人因时而异,作为内因,它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方方面面,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因此研究学生的心理,对于改进我们的教学来说,其意义也是深远的,它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多学习一些心理知识,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教师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知道他们在想什么,才能对症下药,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不然,有如隔靴搔痒,于事无益。

2、家长的对策

第一:关注孩子的学习状态,正确对待成绩变化,始终做孩子的坚强后盾。关注孩子的学习状态,学习情绪,没有反常的状况,每天都愉快地学习就可以。家长要细心观察,一旦出现反常,家长一定要重视,和孩子谈谈或者找老师交流。

高二学生除了每学期的月考期中期末考试,还要参加五门会考,考试的压力也不小,家长们应正确对待孩子的成绩及其变化。任何好或者不好的成绩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对自己孩子的成绩家长要心中有数,给孩子一个合适的定位,做到始终关注与鼓励。比如你您了解:您的孩子所有学科中学的最好的是哪一科?最爱学的又是哪一科?当孩子遇到挫折或考试失败,家长不要一味责备,孩子做错了事,立刻责问他: “ 你为什么这样? ” 用直压的方法想使孩子反省,但是孩子在想反省之前,心中已先产生了反感及反抗的心理,所以无论你多大声地责骂他,也不会有作用,而且这样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助长了自卑感和自我否定情绪。如果这样不愉快的情绪反复产生,孩子将预感失败,而不敢尝试,缩手缩脚,消极的自我评价会顽固地保存于人的潜意识中,对人产生持久的影响力。对失败进行的鼓励,是对孩子表示关切之情,帮助他建立正确的态度和再次尝试进步的信心,只有这样,孩子积累了大量的成功和失败后成功的经验,才能真正建立起自信心。中国人视谦虚为美德,在教育学生上也加以体现。当着别人的面,即使孩子很优秀,也会找出许多的不行来。成绩好了,还会告戒不要骄傲。现代教育观提倡赏识教育,对孩子多鼓励,及时予以肯定和恰当的帮助,当孩子有进步的时候,家长应肯定他的进步,就是肯定他的自信心,又提出进一步的要求。

但关注不等于一味的督促和唠叨,对孩子一味地督促是有害的,有的家长工作忙或因其他原因,仅在早晚或吃饭的时候,或一周才能和孩子见上一面,由于时间紧,往往容易急于求成,对孩子常说:“专心、抓紧、听话、你要考上大学就给你重奖”等等。家长的愿望诚然是良好的,但经常这样唠叨,就会给孩子施加压力、火上浇油。过分的督促是造成孩子非智力性因素严重缺失的置换手段,是变形的包办代替。

信心和勇气是走向成功的精神支柱,他们的信心和勇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老师家长的悉心呵护和加倍鼓励。我想高二阶段的主题应该是:全面发展,学有所长,增强自信。我们不要仅仅把眼睛盯在成绩上,放下你的面子和过渡的自谦,仔细发掘你的孩子的优势,别吝惜你的鼓励与加油,始终站在孩子的背后无条件的支持孩子吧。

第二:关注孩子的交往,加强对中学生进行人际关系问题的辅导。

家长不要限制孩子的交往,要鼓励孩子的交往。一方面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迫切需要交往,需要与人分享。他们不再满足于老师和父母的教导,而是转向同伴和社会。他们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的交往对象主要是同龄人,同龄人之间相互影响的程度往往超过其他任何人;另一方面一个交往能力强的人能够较好的处理各种纷繁复杂的关系,得心应手的对付各种场面,善于调节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善于从环境中汲取有益的信息来促进自己的学习。

与孩子交流人际交往的感受和技巧。他们的自主性虽然逐渐增强,但是还不够成熟,还没有学会忍让,易冲动,在交往中常会发生一些矛盾,而且由此引起的不良情绪持续时间长,甚至会对她一生的交往产生影响,家长有必要指导学生学会了解他人,体谅他人,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冲突及由此所引起的不良情绪。家长可以把自己与人交往的经验技巧告诉孩子,与孩子交流,比如要有一颗与人为善之心,要有友好相处的愿望,在交谈中要学会倾听别人的心声,要用眼睛注视别人的表情,仔细把握说话人的一切语言和非言语动作,真心关注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关注,要用真诚的心关心人,帮助人,这样才能获得真诚的友谊等等。

妥善处理异性交往中的“早恋”问题。关键不粗暴干涉,因人而异正确引导。

第三:家长自身做些什么?主要是塑造和谐宽松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有疏通的渠道,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专心致志和组织积极健康的家庭生活,使学生的剩余精力得到消耗这三个方面。

首先要相信自己的孩子,尊重孩子。要尊重孩子,尽可能少地在外人面前数落孩子的不是,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给孩子留面子、留机会;及时地尽可能多地和女儿沟通,多鼓励孩子,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改正错误;对女儿的教育要心平气和,讲究方法,要疏导而不是强制、打骂,爱护孩子吧。

其次要真正平等地与孩子交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许多家长能做到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却做不到尊重孩子、做不到允许孩子发表不同的意见。其实凡事听听孩子的想法,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在家庭中,要创造一种孩子能充分吐露心声的气氛,孩子的话,家长都要耐心倾听(尤其是孩子对学校对同学对老师的一些看法或者只是牢骚,家长一定要耐心听,限制它的结果是她开始沉默,你不再了解她,但是她那些你认为不对的想法仍然存在,甚至更极端)。倾听之后,分析孩子的愿望、要求,引导、鼓励其积极的成分;对于孩子一些不妥当的想法,则应采取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引导孩子提高认识;孩子仍然不明白的,允许孩子存疑,等待时机再进行引导。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心理,承认他的存在和力量,帮助他完成一些他要做但能力还不够的事。对他所进行的有危险的活动要及时好言劝阻,在说服时举一些事例,使孩子认识到,自己需要父母的帮助进而听父母的话。孩子不高兴了情绪低落了,要给她牢骚发泄的机会,聆听他的父母是孩子最亲的人,他始终应该站孩子的背后无条件的支持孩子,每一个孩子都需要家长的支持,每一个孩子都希望父母以自己为自豪,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父母殷切的希望,任何有损于他们自尊心的言行都可能会对它们构成致命的打击。别说你们现在已经没有办法交流了,别埋怨孩子已经疏远你、对你封闭,先从自己做起,把她当成大人,只要你想改变,开始交流的机会总是有的,或许是一张纸条也或许是一个家庭大事的决定也或许就是今天回去和她谈谈开会的感想,行动起来吧。

其次要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专心致志。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好的有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家长不打麻将不大声看电视,最好也来学习。当父母的,尽可能的在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来亲自照料孩子,帮助孩子安排好休息饮食,保证每天有足够的睡眠。

最后是组织积极健康的家庭生活,使学生的剩余精力得到消耗。

学生的精力充沛,又厌烦枯燥无味的机械重复的生活,我们学校和家长要一起想办法,组织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来吸引他们,既要让他们在业余生活中得到各方面能力的锻炼,更好的促进学习,又让他们多余的精力得到消耗不因无聊而惹是生非。

3、学校层面的对策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到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大问题,由于近年来国内各类调查显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因此中小学生问题日益引起政府、社会和学校的关注,并出现了众多的研究。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处、教学处和心理辅导室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建议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高二部分学生进行调查, 以《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为调查工具。检测高二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并作有效统计。

下面是某高中高二年级对学生进行调查的数据:

该校高二学生中未检出存在明显心理障碍的学生, 有60.12 %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学习方面的心理问题最为严重, 38.13 %的学生存在学习焦虑, 十分关心分数, 有敏感倾向的学生占19.11 % , 存在明显身体症状的为10.16 %。男生心理健康水平好于女生, 男女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分别为38.16 %和60.18 %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105)。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等方面女生分值均高于男生,此结果与大部分国内有关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结果一致。以此发现高二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进一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以适应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

第三篇: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分析与对策

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分析与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中国传统的家庭婚姻观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生活中,家庭闹“地震”、“后院”“着火”屡见不鲜,其后果是导致家庭的解体,父母分道扬镳造成一个个健全的家庭。儿童心理学家查索克说:“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离异带来的创伤仅次于死亡。”,离婚率逐年上升,而孩子在3—15岁期间,尤其是监护孩子的一方,处于对孩子的考虑,再婚比较难,成家的比较少,使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孩子逐年增多。单亲家庭的环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容易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也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笔者结合教学工作实践和周围单亲家庭孩子的情况,就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状况及教育进行一些粗浅的思考和探索。

一、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分析

据统计,我班就有8名。这些单亲家庭中生活的孩子,大多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因而影响其健康成长。掌握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状况及产生一些不良心理问题的原因,对辩证施教,加强管理和教育,促其健康成长,很有必要。

单亲儿童自身的心理比较复杂。一个家庭解体,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必定是孩子,一般又以学龄前期(3—6岁)到青春期(15岁)的孩子受影响最大。一个在备受父母关爱的家庭中生活的孩子,突然间失去(死亡)或离去父母,孩子会在心理上有一段混乱期,在行为、态度、气质等方面随之会发生许多变化。

单亲家庭生活的儿童心理障碍在情绪方面主要表现为恐惧、焦虑、,抑郁;在行为方面主要表现为与伙伴相处不好,攻击性、破坏性和捣乱行为比较严重。据有关调查研究表明,四分之一的儿童在失去双亲中的一方时,一段时间里,有强烈的恐惧、愤怒和羞愧、自卑感;近一半的儿童出现厌食、哭闹等不良行为反应,有的甚至对他人怀有敌意,或是有攻击性,有的怀有戒备心理;近三分之一的儿童因而变得异常冷漠,凡事无动于衷。有的儿童在受到父亲或母亲不良情绪影响之后,会变得沉默寡言,不愿与人交往,有时感到孤独无助,生怕别人取笑他(她),久而久之,有的心理发生畸形,没有长大成人反先走上犯罪的道路。在我曾经带过的班级里,一些单亲家庭的儿童常常为一件小事而打架吵闹,有的甚至偷拿、损坏同学的东西而宣泄心中的不满。这些不良的心理反应及行为倾向如不及时地加以正确引导,将会出现偏差,轻者表现为孤独、固执和不合群,如:我班有个女孩的家庭里,在一个学期里既然换了六个保姆,在谈心中得知每次都是因为她不满意而炒保姆鱿鱼的,重者会对别人产生忌妒和仇恨,或对一切都抱着无所谓的不良心态。

二、单亲家庭儿童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

儿童生长发育是有阶段性、秩序性的连续过程,身体器官的发育也有一定的秩序。在3—15岁这个年龄段,孩子成长中往往会有几个生理上、心理上的转折期,无论在哪个时期父母不幸离异或意外伤亡,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造成单亲家庭儿童心理障碍的原因:

1.单亲前期潜在的因素。有的家庭在成为单亲家庭以前,就潜在着一种不利于儿童成长的紧张气氛,有的父母经常打架、吵闹、相互挖苦、讽刺、辱骂,有的夫妻在受到挫折时迁怒于孩子。据有关资料研究表明,儿童从2岁起便能真切感受到家庭的气氛。不同的家庭气氛会使儿童在思想、态度和一般行为中作出不同的反应。如果儿童在家庭中感到愉快和安全,他们的心理和性格就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如果家里整天吵吵闹闹,孩子会常常处于提心掉胆、担惊受怕的环境中,就易产生不良的行为和情绪反映。

2.教育方法不当的原因。单亲家庭对儿童的教育方式容易形成两种现象:既抛弃型与溺爱型。抛弃型的家长视孩子为累赘,训斥、打骂,压制是常用的教育方式,使得孩子的人格得不到尊重,自尊心受到伤害。在此情况下,儿童常常觉得自己的生活不安全,生活环境不宽松,就会表现出与正常孩子不同的行为或心态。溺爱型的家长尽量在物质生活上溺爱,在精神上缺乏鼓励和正确引导,生活上百依百顺,包办代替;同时,对孩子的发展尤其是学习又往往寄予过高的希望,提出过高的要求,孩子觉得自己不被理解,不被信任,没有自由,出现抑郁焦虑、消极低落的情绪,行为上表现为精力不集中,做事有始无终。除此之外,他们的依赖性较强,娇气任性,自私自利,同伴关系紧张,有的在过高的学习压力下出现精神疲惫、智力下降等现象。

3.单亲家长的原因。单亲家庭中不管是父母哪一方带孩子,客观上经历了一次婚姻的挫折,心灵上留下了阴影,在物质、精神、工作等方面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往往会引发旧的伤痛,沉浸在过去的不愉快中,引发情绪波动,或不想说话,或不愿理孩子,或内心的苦痛溢于言表,或无名的烦恼一触及发,在这种氛围中,孩子会受到不良感染、影响,甚止伤害,对孩子的个性心理形成与发展造成严重的障碍。

三、单亲家庭儿童的教育对策

单亲家庭本来对孩子已不公平,所以,成年人,尤其是父母、老师或其它亲友,更应该关心、爱护、理解孩子,在教育方法上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1.家长尽可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已经经历了不幸的家长,一定要理智,多参加一些社会、社交活动,调整自己的心态,控制自己的情绪,正视现实,多为孩子着想,尽量为孩子提供宽松、活泼、民主、温馨的家庭环境。要增强与学校合作的热情、兴趣和责任意识,多与老师交流。作为老师,要站在敬业奉献的高度,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推心置腹地和家长交换意见,耐心细致地把孩子在校的表现及心理变化反应给他们,让家长认识到他们在教育方法上的欠缺给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使他们做到理智、科学、用心地教育孩子。具有监护权一方的家长要宽容、通情达理,主动与另一方沟通,允许、支持另一方与孩子多接触、沟通、交流,尽自己的责任,使孩子得到他人无可代替的亲情滋润。

2.正确对待和理解单亲儿童的消极情绪。老师要帮助单亲家庭的孩子,使他们通过合理、正当的渠道来表达、宣泄、转化、控制情绪。对儿童的不良情绪、行为应做到理解和宽容,创造机会,鼓励和支持儿童通过合理的渠道表达和排解消极情绪。老师要多和他们个别交流,乐意充当他们的忠实听众和知心朋友,鼓励他们谈吐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教给他们转化消极情绪的办法,利用儿童情绪易转移和易感染的特点,引导他们想一些高兴的事,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使原有的消极情绪逐步被转化。

3.消除差别,消除歧视,使单亲儿童融入班集体。研究表明,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然而,单亲儿童往往与同伴的关系欠佳,他们往往游离于班集体之外。究其原因,一是这些孩子比较自卑,觉得由于家庭生活发生了变化,自己跟大家不一样,因而自觉不自觉地孤居一隅,远离伙伴群体;二是他们不受欢迎的行为较多,如乱发脾气、行为习惯差、不讲究个人卫生、攻击他人、自私娇气等;三是个别成年人的不当影响,如嘲笑、歧视单亲家庭或把单亲家庭的孩子当做特殊的儿童对待,无形中造成了儿童的孤独感。因此,做为老师,其

一、要在课堂上多提问,鼓励他们参加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使他们感到同学、老师都很重视他们,尽量淡化他们与其它儿童之间的差别,避免他们感到窘迫、难堪和不安。其

二、教师自身观念要开放,心态要豁达,尊重他们的人格和生活方式,不在工作中流露出婚姻离聚的好恶态度,更不能有歧视、嘲笑、戏弄单亲儿童的做法。其

三、要善于发现单亲儿童身上的闪光点,重视他们的点滴进步,同时引导他们多为集体做好事,帮助他们在班集体中树立起威信和良好形象,使同学们接受他们并乐意亲近他们。其

四、要及时从家长那儿获取信息。教师除细心观察外,还应及时与家长沟通,深入了解儿童在家中的情况,从而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4.用真挚的爱温暖儿童的心房,叩开儿童的心扉。由于单亲儿童源自父母的爱少了,甚至被剥夺了,他们的安全感、满足感和幸福常常得不到正常的感受,而他们却又时刻渴望从其他渠道得到情感的抚慰。对孩子的这种情感的需求,教师除了加强家长的工作,尽可能使他们在家庭中得到满足之外,还要给予单亲儿童更多的温暖和慈爱。具体包括尊重单亲儿童的人格,充分接受他们,信任他们,积极对他们的行为作出反应,对他们表达关爱等。在方式方法上可以采用倾听、赞誉,用温和信任的眼光注视,用前倾低身的姿势和他们进行亲切的交谈,非正规教学活动时,可以呼喊他们的乳名,并且常用爱抚、微笑的表情轻拍孩子的肩背,摸摸孩子的头,拉拉孩子的手,还可以及时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小困难,如戴正红领巾,整理衣领,拣起掉落在地上的学习用品等一些细小的举动,使孩子感受到爱的温暖。

总之,单亲儿童的群体是庞大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习惯比较复杂,正确的引导教育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付出更多的情与爱,花费更多的心血与精力去教育他们,引导他们,感化他们,使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享受与正常孩子一样的温暖与关爱,作为我们是一位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对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予以高度重视,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温暖,用爱心给学生受伤的心灵营造一方温馨的天空。使学生真正摆脱内心的阴影,使他们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第四篇:高职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其对策

高职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其对策

作者姓名:王婷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随着我国高校招生数量的逐年递增和全球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日趋显著。因此,认真研究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与心理调适对策将对我们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对策

一、当代高职毕业生典型就业心理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数量的逐年递增和全球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日趋显著。好高鹜远是影响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就业的重要心理障碍。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就业意识不足,就业期望值高,缺乏积极的就业精神,就业心理准备不充分和缺少求职经验、技巧,不了解自己在职业发展中的优劣势,缺乏自我定位,不知何去何从。有的对招聘活动处在观望之中;有的对找工作还是专升本难以决策;有的面对就业单位下不了决心签约,担心后面还有更好的机会,等等。所谓正确的就业意识,就是个体把自己未来发展的具体追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寄托在具体的职业角色上,并把职业的规范与要求作为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大多数的毕业生对自己将要进入的职业角色认知模糊。这主要表现在:

(一)他们的职业心理定位普遍比较模糊

具了解很多大学生从未规划过自己将来的职业发展方向,或是对于自己将要从事某种具体的职业没有明晰的认识;有的是不清楚哪些是适合自己的职业或自己擅长做什么工作;更多的是不了解自己想要从事的职业的具体内容,当然就谈不上社会角色的定位。职业心理定位的模糊或是缺失最终导致了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盲目性。

(二)他们缺乏职业意识的获得与整合就业心理调查显示毕业生对职业的认知主要来自社会的渠道,但是他们获得的这些关于职业的相关信息是很不完整、很不系统的;同时他们在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的积累和锻炼等方面所作的准备也是非常薄弱的,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毕

业生对于职业角色的认知。对于未来的职业角色对自己的知识、技能、经验和性格等的要求不明晰,更没有系统的考虑自己将如何更快更融洽的融入新的工作环境和胜任新的工作角色。毕业生存在的这一现实而明显的缺陷也造成了他们求职的被动局面。

二、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心理问题的途径及其对策

(一)首先高职院校应该帮助毕业生调适自己的心理,引导他们走出就业心理误区。

1.加强就业全程指导

实施就业全程指导,即职业指导工作应从学生进校时就系统的进行开展。开设职业指导课程、进行职业指导讲座,让学生尽早地了解学业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如果学校能够开辟更多的与企业间的联合办学的渠道,或者学校能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积极拓展合作教育的模式,就能够更好的为学生提供岗位的实际锻炼。我们必须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专业实际、个性特点和当代社会环境特点及发展趋势出发,贯彻全程就业指导,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规划,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2.全面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如何决定着其在求职择业时的成功率和相应的职位层次。高职院校大学生应该在入学时就确定今后就业的目标,自觉地把大学学习同今后的就业紧密地联系起来,建立起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自己的实用技能,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以适应将来在社会上从事职业岗位的要求。

3.加强就业心理咨询与辅导

在当今新形式下,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我们可以由院心理咨询中心牵头,全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参与,通过讲座、心理咨询、心理测验等方式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帮助毕业生调适自己的心理,引导他们走出就业心理误区,排除心理障碍,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4.加强模拟面试、模拟招聘现场等模拟演练

毕业生缺乏面试、参加招聘现场的经验,我们可以通过模拟面试、模拟招聘现场等模拟演练,让毕业生亲身体验,提前积累经验及感受求职时各方面的压力,从而在实际求职中可以从容应对各种局面,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增加就业成功率。

(二)大学生自身应当及时调整心态,从容、冷静地面对就业这一人生重大课题,并做出正确、理智的选择。

1.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认识自我,主动寻找机遇

高职毕业生择业要知己知彼。知彼就是要了解择业的社会环境和工作单位,正确认识面临的就业形势,了解用人单位的需要。知己就是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要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缺点和短处,自己的性格、兴趣、特长,要明确自己想做什么,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扬长避短,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自己,多参加招聘会,主动寻找机遇。

2.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职业技术教育使得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有了一定的专业技能,但是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能为企业和社会创造财富的大学毕业生方能称为人才。所以大学生要想使自己成为企业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就必须一入学就自觉地把学习同今后的工作紧密地联系起来,塑造自己,发展自己,打下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自己的技术应用能力。

3.坦然面对就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高职毕业生在求职中遇到的挫折要比本科生多,这时,应该用冷静和坦然的态度待之,客观地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进行正确的归因。首先,在就业市场化、需求形势不佳、就业竞争激烈的条件下,出现求职失败是在所难免的,不能期望自己每次求职都能成功,要对可能出现的求职挫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总之,要正确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调整自己的求职策略,学会安慰自己,以便在下次的求职中获得成功。

三、结束语

高职院校毕业生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顺利地度过就业阶段,需要通过社会、高校、学生的共同努力。我们应积极教育高职毕业生合理定位、纠正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教育中的一些模糊认识,正确面对就业心理问题,消除心理障碍,走出就业误区,在择业的重要关头,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心理,顺利就业,这样才能使整个社会得到和谐、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黄希庭.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袁纲.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

劳动保障部:《关于当前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的分析报告》

第五篇:家庭对学生厌学心理成因的影响分析及对策

家庭对学生厌学心理成因的影响分析及对策

一、背景

我校地区城乡结合部的经济开发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学生厌学现象较为严重,主要表现为:部分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爱做小动作,爱讲空话,课后不完成作业,不爱参加班级或学校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自由散漫,喜欢自由自在,不受约束。更有甚者的是个别学生上课故意捣乱,顶撞老师,师生矛盾激化,学生逃学现象也时有发生,逃学后与社会上不良青年混在一起,萌生辍学的念头。面对当前学生的厌学现象,我们通过调查确定对象,并对他们的家庭进行了走访、了解,希望从中找出家庭方面的原因,提出解决的措施,以期帮助扭转学生厌学这一不良局面,配合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教育手段,促进学校教育的更好进行。本文就这个角度对厌学现象的成因作一个初步的分析、探讨。

二、现状分析

(一)富裕家庭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进行,城市都市化、农村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城乡结合部中的大部分农民逐渐富裕起来了,生活条件好了,家庭存款多了。而这些富裕起来的农民家长信奉的是:再穷也要“富”孩子,更何况现在孩子不多。所以他们对子女往往是过分的溺爱、娇惯,对孩子言听计从,姑息迁就,尽量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包括合理的和不合理的。家里的各种家务劳动,也从来不让孩子沾手,更不用说让他们过艰苦的生活了。例:小陈同学,小学时成绩一般以上,人比较聪明,学习也比较认真,但在家里,他俨然是个“小皇帝”,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父母对他,真是捧在手心怕掉了,含在嘴里怕熔了,一旦有个身热头痛、感冒的,父母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围着他团团转,一个电话打到学校,请假少则一星期,多则十天、半月的,随着年级的升高,拉下的课很难补上,小陈就由此而逐渐产生了厌学情绪。

在走访中,我们还了解到有的富裕家庭,还不惜重金,聘请家庭教师,但由于没有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导致孩子在校不认真学习,完全依靠家庭教师,结果适得其反。有的家庭在孩子的卧室内,摆设大彩电、电脑,为孩子配备复读机、手机、赛车等等,甚至到穿着打扮都是名牌,几百元钱的一件衬衣不在话下。这样一味地满足孩子物质生活的需求,而忽视了思想品德的教育,造成了孩子好吃懒做,追求享受,贪图安逸,怕吃苦,怕受累,学习缺乏动力,遇到一点点困难时,缺乏一定的意志和毅力。所以学习稍有难度,成绩略有滑坡,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而且在孩子畏难、退缩时,有的家长不是鼓励、帮助,而是一味地纵容、容忍。例如有一位家长知道孩子学习成绩明显退步,不肯做作业时,无可奈何地对老师说:“我们也不敢去逼他,万一有个三长两短该怎么办?还不如随他去。”原来,这位家长的儿子曾扬言,父母若是逼他做作业,不给他看电视,他情愿从他们所住的五楼上跳下去。这样的学生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下在学习过程中不产生厌学情绪才怪呢?

产生学生厌学现象的另一原因是,富裕起来的家庭,往往环境较好,这本来应该是有利于孩子的学习,但由于有的家长把工作之余的时间,安排了各种娱乐活动,过年过节更甚,他们通晓达旦地打牌、搓麻将等等,对孩子不问不闻,一方面影响孩子的学习和休息,另一方面,也使孩子耳濡目染了这些不良习气,使他们小小年纪就爱上了这些本不属于他们的娱乐。有的孩子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玩物丧志,最终沉迷于娱乐之中,而抛弃了书本,导致厌学、弃学。

(二)离异、单亲家庭

近年来,随着离婚率的上升,离异、单亲家庭的子女越来越多,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也非常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主要原因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离异、单亲家庭孩子,对不在身边的父亲或母亲有强烈的思恋情感,但是由于相见的次数极少,大多数通过电话交流,三言两语就说完了。父亲或母亲与子女的交流减少,父爱或母爱的被剥夺,时间稍长,容易造成这些孩子冷漠、畏惧、抑郁、自卑、优柔寡断、多愁善感,不善于交际,缺少知心朋友,一旦遇到困难、挫折,只能自己解决,若自己解决不了的,则不了了之,日积月累,这些学生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2)离异、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一般来说事务繁忙,无暇顾及子女,他们的子女多半由祖辈抚养,而祖辈对孙辈总是极为纵容、溺爱,家庭教育方法简单,不了解孩子,常以迁就为最佳教育方式,寄希望于年龄大了以后会懂事、讲道理。因此,平常重视生活上的呵护、爱惜,而缺少思想上的教育和学习上的关心,久而久之,造成厌学。

(3)有些离异家庭再婚,后父或后母与子女之间由于没有血缘关系,又缺少交流与了解,容易产生摩擦,产生隔阂。有些后父或后母为了减少不必要的误解,采取消极态度,对子女不问不闻,出了事情也不过问。这些子女容易自卑,心理情感闭塞,也容易产生厌学。例小韩同学,后母对他的事情一例不管,父亲远在外地打工,一年中难得回来一次。于是,小韩便成了“游牧民族”,自由自在,没有人管,也没有人问,自制能力又不是很强,学习也就一落千丈了。(4)离异、单亲家庭的子女,由于缺少家庭的关爱,且父亲或母亲又忙于工作,非常容易受社会上不良少年的引诱,从而导致逃学厌学。例如小丁同学,由于父亲忙于工作,而自身性格又比较内向,缺乏与别人的正常交流。于是他就与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来往,偷东西、打群架等等。慢慢地,他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产生了弃学念头。

(三)家长自身因素(1)家长教育方法不当

在走访中,我们还了解到为数不少的一些家长迫于当前的形势,急于无奈,在“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古训误导下,便演绎成了粗鲁式的教育给孩子的生理或心理造成了一定的伤害,使孩子容易产生厌学情绪。(2)家庭不和

有些家庭夫妻经常发生矛盾冲突,孩子在家庭环境中得到的体验是不知所措,无所适从,过早地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感到失望与不信任。夫妻吵架、打骂往往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学习,这样的孩子整日提心吊胆,心事重重,上课时精神难以集中,在家又无法安心学习,容易造成成绩下降,产生厌学情绪。

(3)家长观念错误

有的家长受“金钱热”的影响,错误地认为“知识不值钱,只要孩子将来能赚钱,就能立足于社会”,因此,他们对孩子放松要求,任其自然,成绩好坏一个样,导致孩子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一旦成绩出现滑坡,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4)家长本身原因

由于农村城市化。原本比较分散的农村,现在比较集中了,但农民中的一些陋习(尤其是赌博)也由此而越演越烈,父母成天沉醉于此,做子女的能不受影响吗?这种家庭的子女也容易产生厌学。

三、建议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将对孩子产生极其巨大的影响。就此,我们提出一些建议供家长们参考。

1、转变观念

把再穷也要“富”孩子变为再富也要“穷”孩子。因为娇惯了的孩子缺乏自制力和独立生活能力。所有的孩子长大以后早晚是要离开父母去独自闯一片天地的,与其到那时面对困难挫折惶惑无助,不如让他们摔摔打打,“摔”出勇气,“打”出能力。父母亲要创造“条件”让孩子经受磨练,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公益劳动,树立以劳动为光荣,以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为可耻的思想。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劳动是精神振奋和手的技巧相结合的活动,劳动反映了人对他人、集体和祖国的态度”。他又说:“对劳动永远保持崇敬之情,这是儿童和青少年最重要的幸福源泉”。让孩子参与劳动,参与公益活动,能使孩子从中体验艰辛、体验快乐,也从中培养了做人的高尚品格。

2、言传身教

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曾经说过:“家庭教育对父母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孩子起着很大的影响。有的孩子暴露出来的不良行为、不良习惯是从哪里来的呢?不用质疑,是从父母那里学得的。而且,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即使通过学校的再教育,也很难更改。英国著名的小说家萨克雷说:“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所以做家长的,在孩子面前,要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做孩子的表率。家长在工作之余进行正常的适当的娱乐活动,是不容置疑的,但首先得保证子女有安静的学习环境这一前提条件,同时对子女的学习情况也必须予以关心。家长一味地随心所欲,对孩子的学业冷漠处置,必定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情绪。

在一个家庭中,矛盾是无法避免的,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个家庭都有矛盾,或多或少,或大或小。但家庭中的孩子却是无辜的,他们不应该成为家庭矛盾激化的受害者、牺牲品。所以大人们不管是吵闹也好,打架也罢,静下心来,为孩子想一想,尽可能减少对孩子的伤害。

3、关注子女,学会沟通

作为家长,不管工作繁忙,也应抽空关心子女的生活、学习,关注子女的交友情况,及时了解情况,及时解决问题。当孩子情绪上有波动,思想上有疙瘩时,家长应主动与其沟通,好好加以引导。一旦父母平等地和子女交流,就没有什么不可以沟通的了。不容置疑,民主型的家庭氛围对子女的成长是非常有利的。综观各种成功的家教各案,无不说明了:尊重孩子,信任孩子,把孩子当作朋友看待,平等地与孩子交流,在孩子进步时提醒孩子要戒骄戒躁,在孩子遇到挫折时鼓励孩子继续努力比那些命令式的、棍棒式的教育要有效得多。

以上的分析,我们仅从家庭方面来探讨中学生的厌学原因,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沃土,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好、成绩好,那么请让我们的家长们从自身做起,焕发精神,为培养孩子而不断努力。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引起中学生厌学的原因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家庭、学校、社会等三方面的综合力量)多方面地分析、了解,提高认识,全方位地关心孩子,热爱孩子。让所有的孩子都能热爱学习,乐于学习,从小学好本领,将来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之材。

下载对职高学生违纪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其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职高学生违纪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其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家庭对学生厌学心理成因的影响分析及对策

    家庭对学生厌学心理成因的影响分析及对策 一、 背景 我校地区城乡结合部,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学生厌学现象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部分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爱做小动作,爱讲空话,课后......

    家庭对学生厌学心理成因的影响分析及对策

    家庭对学生厌学心理成因的影响分析及对策 目前,厌学现象是诸多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青少年最为常见的心里疾病之一。我校是农村九年制学校,处于城乡结合部,由于各种各样......

    中学生校园违纪行为的心理分析和防治

    中学生校园违纪行为的心理分析和防治 【内容提要】中学生校园违纪现象是目前各个学校面临的共同难题,这已经较为严重地影响了和谐校园的建设。面对未成年学生,我们不能一味地......

    初中学生厌学心理案例分析与对策

    初中学生厌学心理案例分析与对策发布日期:08月06日 浏览次数:61"我是一位初二学生的家长。昨天,孩子的班主任又打电话来了,说是我儿子现在不光上课睡觉,不交作业,甚至逃学,去网吧玩......

    中职学生的心理分析与我们的对策

    中职学生的心理分析与我们的对策刘贤柱中职学生生源素质差,学生群的存在给班级量化考评带来巨大困难,如何做好学生的转化,是一项极为耗费时力的工作,需要付出艰辛和汗水。在这里......

    职高学生音乐学习的现状及对策

    职高学生音乐学习的现状及对策 禄丰县职业高级中学 贺瑞楠 许多教非艺术专业音乐课的老师在日常交谈中反映:学生不爱音乐课,上课纪律差,书本上的知识很多没法教,教学双方都......

    学生心理安全分析

    学生心理安全分析 五(3)班 李金玲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活动在本身及其环境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根据《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书中所指出的正常心理健康......

    二年级学生心理分析

    二年级学生心理分析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在对二年级学生教学中根据他们心理特点有以下几方面认识: 孩子进入二年级有较大变化,作为老师和家长都要掌握这些情况,进行因材施教,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