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生校园违纪行为的心理分析和防治
中学生校园违纪行为的心理分析和防治
【内容提要】中学生校园违纪现象是目前各个学校面临的共同难题,这已经较为严重地影响了和谐校园的建设。面对未成年学生,我们不能一味地责怪他们,因为这些现象的产生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在日常教育工作中,通过笔者的大量观察和思考,从中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以及生理、心理等方面分析了这些不良现象产生的原因。同时,针对不同因素提出了不同的教育方法。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关键词】违纪现象心理特征挽救措施
近年来,一些不良风气不断冲击着学校,校园里违纪、违法甚至犯罪的事件屡有出现,违纪学生的数量也在逐年攀升,对学生违纪行为的关注和研究越来越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一、青少年校园违纪的心理特征
1、性格特征。违纪青少年大多或是性格内向、敏感、封闭,不善沟通,不愿与人交流,容易偏激;或是性情暴躁,情绪不稳,容易冲动,自控能力较差。尤其是“80后”、“90后”成长的独生子女,“自我中心”意识强烈,心胸狭窄,处事易偏激;虚荣心强,承受能力差,经不起挫折和批评,受不得半点委屈。同时这些青少年也表现出认识能力、辨别是非能力、抵制各种不良影响的能力不强,思维方式倾向片面性和表面性,处理事情只顾眼前,道德观念较差等特点。
2、兴趣特征。违纪青少年大多对学习烦躁厌恶,兴趣发生偏移,喜欢盲目追求个人兴趣,甚至达到痴迷的状态,深陷其内不能自拔,进而放弃学业。也有人表现为好逸恶劳,贪图享受,追求时髦的服饰,甚至把这些追求当成是生活的主要内容。他们更喜欢武打、言情,乃至暴力、色情的书刊、录相和网络,对于有组织有意义的文体活动不愿参加,而对上网聊天、打电子游戏、溜冰、上舞厅等却非常感兴趣。
3、能力特征。违纪青少年大多在文化学习上能力较差,如课堂上回答问题的能力、作业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想象力以及实际动脑动手的操作能力等。但是,他们对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园安定的破坏能力却不小,在其他一些方面的能力可以说超乎寻常,比如说运动天赋、玩游戏水平等。
二、对青少年校园违纪行为的成因分析
青少年生活的环境较为复杂,引发违纪行为的诱因多种多样,他们受到了来自主观和客观多方面因素的刺激和影响,导致出现违纪行为。
1、主观因素
(1)生理发育的影响
青少年时期,伴随着身体的发育成熟,性意识的出现,他们精力旺盛、充满活力,容易兴奋和激动,一旦校园中的正常学习活动无法满足他们的需要时,就有可能寻找与学习无关的活动来宣泄,消耗过剩的精力;同时青少年心理稳定性较差,自我控制能力弱,难以忍受长时间的单调活动,容易在课堂上通过恶作剧等方式排遣不良感觉。另外随着性意识的萌发,个别学生渴望用一些超常的举动引起异性的关注和好感。
(2)心理成熟的影响
主要表现为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首先是心理发展与生理发展的不平衡,青少年生理基本发育成熟,但在理智、情感、道德与社会交往等方面均未完全成熟,带着许多童年期的幼稚。其次是心理发展与社会关系方面发展的不平衡,青少年学生已经开始接触社会,适应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但心理的发展还不能很好地处理复杂的社会关系,因此这个时期是一生中矛盾冲突发生最多的时期,如果认识和处理不当,很容易导致违纪行为发生。
(3)学习困难的影响
主观上的不努力造成一些学生学习不适应,丧失学习兴趣,出现学习障碍和困难,表现出上课听不懂,下课抄作业,考试作弊,早退、旷课等不良现象,进而引发消极的心理状态,如自卑心理、逆反心理、惰性心理、嫉妒心理、报复心理等,逐渐导致学生个性心理的变异,能力、气质、性格特征和个性倾向(兴趣、需要、动机、理想、信念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偏离学生群体的共同特征,致使学生个体的心理行为产生偏差,使其在行为上表现出违纪学生的心理特征。
2、客观因素
(1)学校教育因素
教学方法方面。一些地方“应试教育”及“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依然存在,学校只重视教科书的知识教育而轻视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忽视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同时一些教师的教学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在课堂上消极应付,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导致学生学习困难,而学习困难又会引发其他的校园违纪行为。
教育方法方面。青少年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还要学习生活技能,掌握如何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技能和方法,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普遍忽视了这些方面的教育,致使学生们在遇到这些问题时,缺乏建设性的解决方法,加之个别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教育方法不当,导致学生利用校园不良行为去解决问题。
管理制度和执法方面。学校的班主任大多忙于教学等繁杂事务,停留于日常管理和常规工作的层面,深入学生中发现问题不够。某些学校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处理违纪学生没有切实做到“违者必究,执法必严”及“校纪校规前人人平
等”。近些年一些学校盲目追求学校效益,扩大招生数量,忽视软硬件的提升,个别学校甚至以牺牲管理制度来换取生源数量的增加。
(2)家庭环境影响
家庭教育环境对学生成长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家庭经济的变化、家庭自然结构的破坏、家庭成员参与社会活动的方式、家庭教育水平低下等都会对子女产生不良影响。有调查显示,几乎所有严重违纪的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良家庭环境问题,如有的父母文化程度低,不会管教孩子;有的父母离异(或两地分居),孩子没人管,致使他们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缺乏家庭温暖;有的家庭对子女教育方法不当,要么娇纵溺爱,要么粗暴生硬,要么放任自由。因此,不良的家庭环境是导致违纪学生心理行为发生偏差的主要原因之一。
(3)社会环境影响
中学生违纪虽然是以个体行为显现出来,但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无序性引发了人们思想上的某些混乱,对社会各阶层的冲击十分猛烈。高消费意识、追求金钱物质的欲望及腐朽思想严重侵蚀了意志力较弱的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一些非主流文化和不同背景的西方文化、港台文化、日韩文化乘虚而入,使得青少年的人生观处于较为严重的“后天失调”的环境中。尤为突出的是网络媒体的负面影响日益严重,各种文化思潮令人目不暇接,导致青少年价值失衡、理想失落、精神茫然等现象产生,严重误导了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三、青少年校园违纪行为的教育挽救
1、紧抓校纪校规教育,加强前违纪行为的排查和疏导
学校是青少年成长发展的重要阵地,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现代教育理应遵循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思路,紧抓校纪校规教育,加强学生的纪律意识和法律意识,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素质,抵制不良倾向的影响。学校教师应更加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变化,深入了解学生,把握学生思想动态,特别是个别出现违纪苗头的学生要及时疏导,将潜藏的违纪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是做好教育挽救的基础性工作。
2、构建和完善科学合理的学生管理体系
依据学校实际调整管理模式,健全管理机制,调动全员参与,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形成合力,是教育挽救学生的重要环节。首先领导要高度重视,狠抓落实和检查;其次,全体教师是教书育人的承担者和实施者,教师要发挥在学生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再次,充分调动学生干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其联结和辅助作用。
3、违纪行为处理应将人文关怀与严格规范相结合学生出现违纪行为、甚至触犯法律时,为教育本人,促其改过自新,应严格遵循“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原则,把握标准,规范程序。但是青少年的成长发展仍然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学校应本着育人的目的,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处理过程中还要关注受处分学生的申辩、申诉的权利,公开、透明、公正,并给予一定的人文关怀。
4、加强违纪学生处理后的心理调适与教育
(1)关注违纪学生处理后的心理调适
处理一个违纪学生固然容易,但它意味着下一个教育阶段的开始,后期的教育转化工作更为艰巨,发生反复的现象也在所难免。所以教育工作者应密切关注学生违纪后的心理状况,有效帮助他们改正错误。通常,学生违纪后会表现出后悔、矛盾、自卑、悲观、侥幸、抵触甚至无所谓等心理感受,我们应认真分析,适时开展心理调适,加强引导、鼓励、监督和防范。
(2)关注违纪学生处理后的监督和跟踪调查
关注违纪学生心理调适的同时,还要加强各方面的监督管理工作,观察其改错的态度、认识和行为变化,深挖根源,跟踪调查,分析研究其纠错的方法、措施和效果,加强周围同学、教师和家长的监督和配合,总结经验,争取早日改过自新。
作者:徐红
单位:723500陕西省西乡县第二中学
电话:***
第二篇:中学生焦虑症案例分析和防治对策
中学生焦虑症案例分析和防治对策
中学生是人生历程中,生理、心理发展和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学生内心世界充实和巨变的时期。他们要不断面对和处理各方面的矛盾,如个人愿望和社会现实的矛盾,个人能力和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要承受来自学校和家庭、学习和生活的各方面压力,调整和处理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新的人际关系。如不能正确对待各种困难和挫折,势必产生心理障碍,严重的就会形成焦虑症。在当今社会迅速发展时期,中学生群体中存有心理障碍的人数日渐增多,其中焦虑症患者和对焦虑症有倾向性的学生人数也有增多趋势。据对高一某班56人进行的卡特尔心理测验报告分析,具有焦虑、紧张易感素质的学生有13人,占全班人数的23.2%。在这13位具有焦虑的学生中,有不同程度生理反应的同学有8人,占具焦虑心理学生人数的61.5%,心理承受能力指标为中、差的有12人,占92.3%。中学生焦虑过度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应引起学校、社会、家庭的高度重视。
一、中学生焦虑症的典型案例及症状表现
君君同学,女,一九八一年出生。父亲从事于美术设计工作,母亲为普通工人,他们婚后多年才有孩子。君君出生后,由于祖父母存有的重男轻女思想,父妻之间思想、个性和脾气的不合,家庭矛盾日益激化,最终导致家庭的解体。三岁时,尚无记忆的君君经常受到父母打架吵骂声的侵袭和惊吓,五岁时君君便跟随母亲开始经历离异单亲家庭的生活。
离异后的母亲把自己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一方面,在生活上对孩子百般依顺,那怕是君君力所能及的小事,如穿衣结带,学习用品整理都由母亲包办。长此以来,她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极差。幼儿园的君君每次进幼儿园就嚎啕大哭,小学的君君与母亲外出寸步不离,担心离失,初中的君君还惧怕到商店帮母亲买回油盐,到了高中,君君最怕的是母亲外出而自己孤单一人在家。
另一方面,离异后的母亲心里充满矛盾,一旦遇到烦脑则把一腔怨恨倾倒在孩子身上。幼小的君君曾被母亲一气之下锁之门外,要她去找自己的亲爹,或者被母亲紧闭一室,以示惩罚。初中的君君也曾被母亲痛打得两臂青肿,拒之门外,无奈时只能跑到外祖父处去诉苦。
君君在成长过程中,情感世界是复杂的,经历过呵护和伤害,受宠和被冷落这些矛盾心理的冲突体验,为她焦虑过度的心理形成产生着潜在的影响。
初中阶段,生理上的发育使君君逐步变得内向、自我封闭。特殊的家庭结构状况,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缺乏,又使她显得过于自卑。繁重的学习,频繁的考试,考试后每次成绩的揭榜公布,初三大运动量的作业量,中考前白炽化的模拟考试使君君的焦虑症一次一次变得严重。在心理上,她感到惶惶不安,时常感到害怕和焦急,担心成绩的跌落和考试失败。在学校的竞争中自信心被削弱,耐挫能力降低,时常怀疑自己的能力,害怕在集体中表现自己。有时想逃避一些特定的环境,考试时怕到学校,取得不好成绩不愿回家,回避老师、同学和家长。在生理上,每次焦虑过度则感到胸闷、眩晕、呼吸、心跳加快、虚汗、不思进食,严重时还会头痛、昏晕、呼吸急促、心动过速、面色潮红、尿频尿急、月经不适和痛经、腹泻、恶心。晚间失眠,恶梦,梦中惊醒后惧怕,行为上手足无措,或出现机械性反复动作,自言自语,严重时还会哭笑失常。
高中阶段,君君对新的环境需要重新适应。新学期初,她还难以进行自我评估,单元测验成绩一揭晓,君君个人的愿望和现实形成明显的反差,情绪一下低落,心理负担加重。使她的焦虑症多次急性发作,症状也明显加剧,频率也加快。有时她会在晚间作业遇到困难时突感焦虑,有时会在母亲的一声催促声中诱发焦虑,有时会在空荡荡的屋子里自发焦虑,有时则会在学校课间噪杂的环境中突发焦虑。
学校数学质量抽测的这天早上,君君惧怕得不愿来校,躲在家中的卫生间,全身感到不舒服,母亲再三劝导她还是不愿来学校参加测试。期中考试前一星期紧张的复习,使君君十分焦急,考前第二天上午课间休息,君君冒着细雨去了母亲的生产车间,哭着对母亲说:“我不要读书了,我不能参加考试”。肯求母亲为她换个学校。过后经过老师反复细致的思想工作,为她减轻心理上的压力,才完成期中的各门考试,结果她还取得了班级前十名的优异成绩。
期中考试过后,面对取得的成绩,她又处于过度的担忧,因为面临的将是相对的落后,焦虑症反复发作,生理症状加重。母亲带她看遍了医院各科门诊,全面检查均无器质性病变。为此,母亲为她戴上金锁链作护身符,外祖父请和尚为她念佛除邪,都无济于事。反而增加了君君为自己身体状况的不安和恐惧,意志变得消沉,这些感觉则会把她推向焦虑症的深处。
高一第二学期的一天早晨,君君因上学时间急促不愿吃早饭,与母亲发生争执,母亲到校告了孩子的状,气愤的说:“不要她回家”。午间老师做好了思想工作。放学时老师陪送她回家,晚上母亲利用中班休息回家看望孩子,女儿在做了自我批评的情况下还未能得到母亲谅解,随后,空屋一人的君君陷于纳闷焦虑之中时,竟然不由自主的吞下了过量的镇静药,待母亲下班回家发现后,急送医院抢救才幸免于难。事发过后,老师找她谈心,她为此也感到莫明其妙,她所焦虑的内容并不是当时眼前所感到的威胁和惧怕,往往与当时诱发焦虑的现实原因无关。平时焦虑发作时,甚至是一种无明显原因的恐惧和紧张,似乎感到但客观上并不存在的某些威胁或坏的结局会发生,为此担心害怕。当她感到极度害怕和焦虑时,似乎想逃避某些特定的环境和情景。君君焦虑症急性发作时除产生以往的生理症状反应以外,对时间也会发生错觉,对外界和自己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身体感到精疲力竭后便有飘飘然的感觉,从而产生无意识的行为和动作。
二、中学生焦虑症的分析
(一)什么是中学生焦虑症?
中学生中为学习、生活而焦虑的心态普遍存在。而且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焦虑。适度的焦虑对学生并无害处。有利于学生审时度事,深思熟虑地分析和处理自己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激励自己不断上进。焦虑不足或焦虑过度均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若焦虑过度到学生长期不能摆脱烦脑、不安、恐惧的心态,并出现不良生理反应和异常的肢体语言时就成为焦虑症。
我认为中学生焦虑症是由于学生精神内在冲突,积累到某一程度时导致自我控制能力失效,从而致力于激烈的心理内部防御而产生的持续性精神紧张或发作性惊恐状态,伴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和运行性紧张的常见心理疾病。
(二)产生中学生焦虑症的原因:
1、生理遗传因素
每一个孩子出生后都会表现出不同的性情和性格倾向,患有焦虑症的学生往往具有非常敏感和活跃的神经系统,这些状况往往来自父母亲的遗传。君君的个性特征,内向压抑,胆小谨慎和敏感的神经很大程度也来自父母的遗传,对她来说学习、生活、精神上的压力会产生强烈的压力感。环境的改变和不适会增加君君对焦虑症的易感性。
学生的身体素质一部分来自父母的遗传,大部分靠成长过程中的体育锻炼,生长发育得到强化。自小体弱多病,动作迟缓,甚至生理缺陷的学生往往缺乏克服学习、生活中困难,排除焦虑的体能,容易诱发他们对自身的不安和恐惧。君君在身体素质方面的不足也是她易患焦虑症的原因之一。
2、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早期是否经历过令人不快的事件。如父母离婚、失去亲人及其他不幸事件。君君身临父母离异家庭,为此总感到迷惑和不安,这种感觉一旦形成,会持续很长时期,加之母亲常常翻起陈年旧帐,成为君君焦虑过度的易感点。
学生的童年时期是否常被批评或被冷冰冰地对待,被家庭忽视或被虐待,以及经常受到家长虚拟环境的恐吓。这种境遇会使学生陷于一种易受伤害而又感到胆怯的境地或被感到自己无足轻重,无人痛爱。君君童年生活的感觉,曾被母亲拒之门外,空闭一室。在她成长过程中会产生持久的影响,一旦遇到这种情景重现,便会大大增加焦虑症的发病。
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是否长期依赖父母和他人,被人袒护,受人宠爱。君君在家庭生活中,长期依赖母亲,在事实上削弱了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信心。母亲的教育方法无意中给君君传递了一条错误信息,没有母亲的保护是不安全的。一旦遇到这种境地就感到害怕,很容易发作焦虑症。可以推知,过于袒护和宠爱孩子的母亲其本身就过于焦虑。母亲过于焦虑的心理特征会通过遗传或自身的行为感染给她的孩子。
家庭生活中,学生与家长之间必然会存在思想行为,价值观等各方面的差异,形成“代沟”。在处理双方分歧和矛盾中,思想方法和教育方法是否妥善,关系是否融洽。一旦遇到矛盾冲突,家长不能宽容,过高要求,求全责备,严历粗暴或无瑞嘲讽,猜疑、任意贬低、冷言相待,长此以往会挫伤学生的自尊、自重、自信、自爱之心,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诱发学生焦虑症的发生。
3、学校、社会环境因素
如果说生理遗传为学生播下了易患焦虑症的种子,那么早期的家庭环境,提供了这种子发芽的温床,后期的学校社会环境很可能会催促这种子发芽。当代中学生面临的矛盾冲突越来越多,可说是进入一个心理高负荷时代,时常受到各方面的压力和困扰,一旦产生心理危机就会焦虑不安。下面的例子在君君的身上也不同程度存在。
(1)学习上压力沉重,用脑过度,导致心理疲劳,使智力下降,精神萎糜,失眠疲惫,难以完成学习任务,会促使学生产生焦虑、烦脑。
(2)在学习上付出了极大努力,成绩却迟迟不能得到提高,有的同学在某一阶段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又不知原因,由此对自己产生怀疑。内心在不断抗争,屡屡失败,会使焦虑情绪日趋激化。
(3)考试是学校教学中的一个环节,具有焦虑倾向的学生一旦面临考试,试场的情景,对考试结果的担忧会对这些学生带来威胁,因而产生紧张、忧虑,神经过敏和情绪冲动。
(4)当前中学生中绝大部分为独生子女,性情较为冷漠,自我封闭,不善交际,不开朗。具有这种性格的学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属社会适应能力差者,他们在学校人际关系中时常有一种莫明其妙的孤独感、寂寞感,一旦处于班级中的“二等公民”地位就会引发自我价值的失落,从而产生困惑,为此焦虑。
(5)当前社会的新旧交替,生活方式的巨变,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会从各个层面影响着学生。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已开始思考着自己的未来,很大程度受到社会等各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有些是积极的,难免有消极的东西会影响学生,使学生产生人生选择的困惑,苦苦思索,难解疑虑。面对未来社会择业的艰辛,他们怕找不到自我的理想位置,实现不了自我价值,缺乏保险系数强的安全感,为此而焦虑。
4、个人性格因素
从卡特尔心理测试报告分析和君君在学校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可以反映出,中学生焦虑症患者多有些自卑,情绪消极,会盲目地自惭自愧,易于紧张恐惧,对困难估计过分,患得患失,对外界事物的反应敏感,甚至于十分强烈,一点小事就大惊小怪,心惊肉跳,稍有意外就惶惶不可终日,偶遇挫折就无法忍受,性格内向保守,孤僻离群、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对自己躯体和生理反应过分关注。
三、中学生焦虑症的防治对策
从君君的焦虑症症状可以看出,中学生焦虑症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生理上和行为上的危害。焦虑症具有遗传性、易感性、突发性和终生性的特征。焦虑症的反复发作会形成严重的人格障碍。因而,需要学校,家长共同配合做长期细致的心理疏导工作。
1、要做好学生的早期预防工作
焦虑症患者的心理障碍来自于幼年结下的症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外界压力的承受能力,面对困难的耐挫能力是后天形成的。家长、教师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决不能走入误区。例如,要营造一个和谐欢乐的家庭气氛,建立互相尊重,民主的家庭关系。要有意识的训练孩子调节情感的能力,从小养成热爱劳动,自理生活的能力。通过孩子的生活、学习、劳动培养他们勇敢,坚毅,沉着、果断的意志品质。家长、老师对学生要少一点呵护,挫拆教育,从小抓起。要让他们在逆境的搏斗中提高应付逆境,摆脱挫折的能力。
2、要加强对学生健康心理培养教育工作
对于具有焦虑症反应的学生,首先要为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摆正外部世界和个人自我的关系,要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我,正视现实,帮助学生全面客观和冷静地对待自己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鼓励他述说内心的不安和焦虑,缓解压力。通过暴露内心困苦和恐惧,释放他长期以来被压抑而积累起来的心理疾苦。要帮他分析产生焦虑心理问题的根源,指出学生产生焦虑心理活动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从而使他能正确了解自身的心理活动。帮助他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逐步指导他营造良好心境和防御焦虑过度心理的方法。通过长期的调整,逐步排除诱发焦虑产生的因素,增强克服焦虑的能力,使他从焦虑症的阴影中走出来。
3、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学生心理环境影响于他们生存的社会环境,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减少学生焦虑症的发生。就学校方面来说,要力求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避免造成学生长期处于高亢奋,极度紧张,过度疲惫的精神状态。要减少不必要的考试,使学校的考试规范化,学生成绩的评定方法可进行适当变革,更不能将每次学生成绩张榜公布,引起学生情绪上的强烈反应,造成心理失衡,出现恐惧和害怕。学校要加强优良班集体建设,营造一个团结和睦、互助互爱的人际氛围。老师要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对学生的教育方法要科学,对学生的要求和标准不要期望过高,以免学生时常产生挫败感,对自己产生疑虑感,诱发学生的焦虑情绪。学校要科学按排学生的学习时间,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体育活动,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
4、要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疏导工作,经常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学校要定期进行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工作,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除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教育以外,对于个别存在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要重点进行心理疏导工作。尤其是对患有焦虑症的学生还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在焦虑症急性发作时,要帮助他放松情绪,调整呼吸,转移意念,暂离焦虑产生的情景和场所。为了使患有焦虑症的学生能经常得到心理上的救助,老师和学生可以结对帮教。学校要经常性地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为他们分析原因,提供方法,摆脱困境。
只要我们学校、家庭、社会全面关心,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学生的心理培养和疏导工作,中学生焦虑症的发生一定会减少到最低程度,使学生的心理素质日益提高,成为新世纪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材。
第三篇:中学生网恋心理分析
中学生网恋心理分析与矫正
【内容提要】
中学阶段是人生中最关键而又富有特色的时期,是人生中黄金时代的开端。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病率有明显增长的趋势。面对学生种种不健康的心理状况,教师有责任也有优势扮演好“心理治疗家”角色,帮助学生走出困境,让生命之花结出灿烂的果实。笔者从事心理辅导工作多年,耳闻目睹了多起网恋给中学生带来的危害,特撰文分析中学生网恋心理、明白阐述矫正办法,以为广大同仁提供借鉴。
【关键词】
中学生 网恋心理 分析矫正
16岁的花季,正是青春绽放,追寻梦想的季节,然而,甘肃省庆阳市16岁的刘燕却是不幸的,短短7天时间,她被网络聊天改变了正常的生活。快速陷入网恋的刘燕怀孕了,一时间,周围的邻居与朋友都无法相信这是真的。无法承受巨大心理压力的刘燕偷偷买来农药一饮而下„„,2006年7月6日上午8时许,刘燕带着泪水永远离开了人世。
2005的1月23日,河南省宁陵县一名年仅16岁的花季少女,与网聊不过月余的18岁男孩私订终身,相处不到半年后,又因吵架赌气出走,身无分文,流落到安徽水家湖火车站,竟动了卧轨自杀的念头,幸亏被车站民警及时发现,避免了一场因年少无知引发的悲剧。
2004年7月8日上午,安徽省肥东店埠镇一位年仅17岁的少年因网恋失败一时想不开,竟服安眠药自杀,幸亏被及时送到医院抢救,才化险为夷。
近年来,中学生“网恋”现象较为普遍,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这一日益突出的问题,是一件令教师、家长深感困惑和棘手的事情。本文试从心理角度对此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一、网恋成因的心理分析
网恋的悲剧不少,却丝毫没能使人们对网恋的热情降温,仍然有很多人期盼来一场刻骨铭心的网恋,很多人甚至是“次次失望次次望”,一点都没有“浪子回头”的意思,网络就像一层厚厚的面纱,隔开了两个人,也遮住了两个人的真实面目,因此,在交往时,人们只能从对方的“言谈举止”中去猜测,即使有所了解也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看不真切,因而总有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总是吸引着人们去一探究竟。那么中学生网恋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追求时尚、追赶潮流
网络正在全面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上网已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有些中学生认为,通常的恋爱方式太俗!而网恋则属于高科技的产物,天然的有某种高贵、美好却代表新生活的一种方向。与现实中的爱情相比,网恋不需要你考虑房子、票子、工作的好坏等诸多对婚姻起重大制约作用的因素。这样,去掉了这些世俗的影响,两个人全身心的投入到纯粹的爱情之中,尽管双方彼此未曾谋面,但在感情的交流上也许比生活中的夫妻要深刻的多。这也使得许多人明知这种恋爱没有结果,却乐此不疲,越陷越深的原因之一。
(二)渴求“友谊”,充实生活 记得一位作家说过:“在最内在的精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因此,渴求友谊就成为我们每个人的心理需求,当然中学生也不例外。从整体上来看,人类的活动领域在不断的扩大,但就多数个体而言,人的活动空间却在不断缩小。这是因为现阶段人们的交往,由于物质水平的提高反而减少了。因此,人与人的交往就显得非常可贵。而且在人们交往的对象中,最普遍的人际关系是亲友关系、同学关系,其范围显然不能满足中学生交往的本能需要。所以,中学生迫切期望在学校和家庭之外,有一些合适的交往场所。而互联网的普及正好迎合了中学生的这种需要。在那里,各种各样的人都可以无所顾忌地谈天说地。谈得好,可以“掏心窝子”;谈得不对路,鼠标一点就走人,完全不用顾及对方的脸面。
(三)逃避挫折,寻求慰藉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遭受挫折一般都会产生三种反应:补偿、逃避、攻击。在学习压力日益紧张的现代社会,中学生渴望宣泄自己的感情,同时又不想暴露自己的身份,而网络恰恰提供了这样一种宽松的环境。坐在电脑屏幕前,敲击着键盘,通过网线两个相距遥远的人互诉感情,这份距离带来的美,这种新鲜与感动,是公园里的长凳、树荫下的人行道所不能体验得到的。由于不用面对彼此,一向含蓄的人们可以更加大胆热烈的表达爱情,把所有想到的爱意捎给对方,把自己的不愉快告诉给对方,彼此快乐着你的快乐,悲伤着你的悲伤。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爱情也就显得格外的美。
(四)本我享受,自我炫耀
网恋是无拘无束的,没有现实的道德观念。可以自由选择网恋对象,并且这种选择是相当大的,可以因为不需要太多的珍惜而谨小慎微。可以任由本我快乐原则肆意大放撅词而不须顾及有伤大雅。本我是精神分析学说的观点,它是一种原始的力量源泉,是一种完全没有组织的能量储备库,居于无意识领域中。本我受享乐原则的支配,遵循初级的思考方式。在网恋中网恋者总是觉得做“自己”的角色心情很好,如今的年轻人更是不再想过前辈们没有“爱情”的生活。相反因为网恋的甜蜜和自身价值的体现也已成为网恋者引以为炫耀和自我慰藉的资本。
(五)社会渐染,人生仿效
“网恋”心理及行为的发生不只是由其生理因素,还有其社会因素。当今社会生活的丰富和开放,文化娱乐的多样化,大众传播中性、婚恋内容的剧增,同龄人的互相感染式影响,都促进中学生的性心理的早熟和性意识的强化。特别是一些不健康的“性文化”(诸如色情文学、色情影视、色情音乐等)泛滥,诱使一些学生模仿、效尤,导致网恋,甚至误入歧路,违法犯罪。另外,由于青春期教育特别是“性知识”教育滞后,不少中学生缺乏正确的“性知识”,产生对性的神秘感和畸形的好奇心,这也是造成中学生“网恋”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网恋的危害
中学生谈恋爱主要有两个特点:情感的不稳定性和结局的不确定性。由于中学生还处在未成年的阶段,还不成熟,他们对爱情的理解还比较肤浅、幼稚,并且不具备承担相应责任和义务的能力。两个人走在一起往往是一时头脑发热,一时的冲动,根本不考虑后果,只注重眼前的“幸福和甜蜜”。常言道:“早开的花早谢”。网恋往往难以持久,缺少承诺,大多是没有结果的。
(一)分散精力,影响学业
网恋多半是不理智、不成熟的选择,容易造成过度狂热和痴迷,从而直接影响学业。网恋的同学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急速下降,进而与老师、家人关系恶化,严重者甚至会影响自己一生的前途。网恋的青少年中有不少成绩优秀、出类拔苹者,但因为网恋,使他们过分好奇、兴奋、痴迷,过分沉醉于爱的幻想中,再无法全身心地投人学习。其实,学习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个学生每天同时学几门功课,即使很用功的学生也没有把握一定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倘若谈情说爱,彼此情意绵绵,心猿意马,怎么能将功课学好?中学生学的课程大多是基础课,学的是为将来走向社会做好铺垫的知识,如果在这个阶段不把基础打好,将来凭什么就业,靠什么成才发展,靠什么立足于社会、为国家作贡
献呢?
(二)感情冲动,种下苦果
少男少女在堕入爱河以后,强烈的性冲动往往使他们失去理智,不考虑后果而发生性行为。一旦生理和心理防线被冲破,婚前性行为便由此开始。在价值观、道德规范和生活经验尚未能有效地对本能欲求施加控制的情况下,早期的性行为会使青少年沉洒于性快感之中,而无视由此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的不良后果。由于性知识的缺乏,由此而产生的生理后果----怀孕常常使得网恋中那种浪漫倔意的气息一扫而光,代之以性行为后双方的惊恐不安和无所适从。由于少女的身心均未发育成熟,婚前性行为必然要种下苦果。我国的道德观念和舆论对少女怀孕是不能容忍的,于是有的少女因害怕别人知道,又无颜向老师及家长交待,便装病偷偷到远离家的医院去做人流,术后又得不到充分休息,给身体造成极大伤害。有的少女甚至因自行买药打胎而死于非命,更有的少女在事情败露后,在家长的打骂、学校的惩罚、同学的冷眼嘲笑面前无地自容,继而轻生。可见,网恋的结果,往往是少女成为最终的受害者。
(三)精神受创,心理失衡
由于网恋的需要,处于热恋中的年轻人需要经常上网、聊天,长时间的上网会导致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诱发肠胃不适、偏头痛等疾病。尤其是容易引发学生的精神问题。按理说,上网扩大了交流范围和深度,可以使学生的压抑之情得到释放,缓解学生的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但是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感情容易冲动,网恋又缺乏理性的引导,往往会产生网上失恋等问题。严重者精神受到重创,心理承受能力下降,甚至产生心理疾病。
心理学家研究显示,在17岁前便谈情说爱的少年人,由于无法应付初恋带来的情绪困扰,将会为日后患上精神病埋下伏笔。有关数据表明,不论这些少年人真的有特定恋爱对象,还是自我陶醉地迷恋偶像明星,都有可能因为不懂得处理这段感情而导致日后出现忧郁症及酗酒等精神病。网恋在遇到波折---感情转移、争吵、分离等情况时,易于产生偏激行为,如殉情、恶性报复、离家出走等。
(四)交际障碍,关系紧张
人际关系需要时间的投入,由于上网使一些学生迷恋于与网上朋友交流,热衷于虚拟的朋友关系,对网上的朋友产生心理依赖,而没有给现实中的朋友、同学时间和空间。他们常常拒绝和同学一起活动,对现实中的人际关系进行逃避,引起人际关系的障碍。他们在现实中的人际交往、人际沟通能力下降,如果这种情况形成恶性循环,就会出现“网络孤独病”等症状。
由此可见,网恋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将对青少年的成长带来非常严重的不良影响!【参考文献】
1.陈庆良 丁昭福 刘明撷.学生心理学[M]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2.马建青发展性咨询.学校心理咨询的基本模式[J].当代青年研究.1998,(5)3.郑日昌 陈永胜.学校心理咨询[M]人民教育出版社
4.范红霞.渗透人格教育促进心理健康[J]课程教材教法,1999。(1)5.贺银瑞.关于当前学校心理辅导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1998,(1)
第四篇:浅谈中学生吸烟心理与防治
浅谈中学生吸烟心理与矫正
【内容提要】吸烟对青少年的身理健康、心理健康有着极大的危害性,可以说,吸烟容易成为赌博、逃学等其它不良行为的媒介。从心理分析可以看出,影响他们吸烟的因素有多方面的,我们教育者应从不同角度对症下药,对他们这种危害自身的行为进行矫正。
【关 键 词】中学生 吸烟行为 心理 防治
如果一棵茁壮的大树所结的种子都是畸形的、变态的,结果将如何呢?
据说,预计到2025年,与烟草有关的疾病造成的死亡将要达到1000万,其中700万在发展中国家,仅在中国就将达200万。同时,据国内近年来对全国吸烟情况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我国15岁以上人群平均吸烟率为33.9%,其中男性为61%(20岁以上男性吸烟率高达68.9%),女性为7%,全国吸烟人口近3亿。尤为令人担忧的是,在学生中吸烟率随年龄、学龄的增长而显著上升,开始吸烟的年龄越来越小,有的仅从10—14岁即开始吸烟。大多数中学生都明白吸烟是不良行为,直接影响健康,又是违纪行为,但吸烟行为为什么屡禁不止?
经过调查,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心理原因:
1、模仿心理
中学生步入青春期不久,往往在心理上产生成人感,觉得自己已经不再是小孩子了,但他们年龄偏小,分辨是非的能力弱,模仿心理强,自制力差。他们觉得家长、老师吸烟的动作很潇洒,于是刻意去模仿成年人吸烟时表现出的悠然自得、其乐无穷的神态,他们甚至认为这样做体现了“成熟美”; 看见影视剧中正面人物在思考问题、拟定作战计划、制定侦破方案时都在抽烟,自己在模仿抽烟时,心理上使自以为自己也是“英雄人物”。于是在不知不觉中加入了烟民行列。
2、好奇心理
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山区,从小受吸烟习俗的影响很大。平时,他们看惯了大人们吸着烟做事、吞云吐雾,悠游自在样,自己也想体验一下“饭后吸支烟,赛过活神仙”的味
道,极力想去“探索和实践”,去亲自体验吸烟的滋味。
3、攀比心理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些学生本来不吸烟,可他们长期与吸烟者接触、交往,自己不吸,岂不“寒酸”?因此为了不被看轻,显示自己能耐,也硬着头皮盲目攀比。觉得自己也吸烟,才能体现出彼此 “有交情”,才能获得对方信任,才会有“共同语言”。于是,你来我往,学会了吸烟。进而他们觉得吸的香烟品牌低太“寒酸”,吸高档烟才能体现“身份”、“派头”。在这种虚荣心的驱使下,他们往往互相攀比,所吸烟档次越来越高。
4、逆反心理
中学生自我意识强,又处于反抗时期,对家长、老师的训斥不敢当面顶撞,心理抵触无处发泄,便用吸烟来作为一种抗拒手段。学校明文规定吸烟是违纪行为,老师和家长也三令五申不准吸烟。一些学生由于逆反心理,反其道而行之。他们觉得这种逆反行为有冒险乐趣,是勇敢的行为、潇洒的行为,于是出现了愈禁愈吸的怪现象。
5、解脱心理
寄宿生中吸烟的比较多,因为他们一般都远离家庭,生活上自理能力弱,难免遭受各种心理挫拆,出现心理失衡。另外,学习成绩欠佳、特长不突出,或遇到困难挫折便会产生内疚、羞惭,丧失信心。于是他们就试图通过吸烟、酗酒来逃避现实,以暂时失去或忘却不平衡的心理,获得短暂的快乐,即所谓“一抽解千愁。”
6、社交心理
在当前社会风气影响下,有时为了办事顺利,联络感情,以烟引路,烟酒不分家。这种风气对中学生影响明显,使他们认为“现在吸烟,是将来社会作准备”。
7、侥幸心理
虽然明知吸烟可致瘾,可引起多种疾病,可许多中学生认为“我的长辈、周围的邻居都吸几十年烟了,也没得病,我怎么会有事?”
8、对烟的错误认识
错误地认为抽烟能提神、消除疲劳,有功于脑力劳动,因而在学习紧张或思考难题时借助吸烟提高学习效率。
既然如此,作为成年人,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该如何矫正中学生的吸烟行为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正确引导教育
首先,要正确解释“大人能吸烟,为什么未成年人不能吸烟”的疑问。
其次,要详细科学地向学生说明吸烟的危害。教师要明确告诫学生,国家法规明确规定未成年人吸烟是违法行为,吸烟是越轨的第一步,发展下去不但有损身心健康,而且可能是犯罪的入口处。
第三,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有针对意义的“禁烟”活动:让学生自制禁烟宣传画,自编自演有关“禁烟”的文艺节目,搜集吸烟有害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直观展示,深入宣传。通过活动,让中学生提高对吸烟危害的认识。
第四,针对学生的现实情况,通过主题班会、主题板报评比、主题演讲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使之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美、如何与同学相处、怎样面对困难与挫折等等。
第五,教师在学校中发现学生吸烟,处理时绝不能简单粗暴,要查清学生吸烟的原因和经过,了解烟的来源、吸烟的场合和该生的思想、学习等情况。对偶尔吸烟者,重在教育引导,注意日常观察,采取具体措施促使他们不再继续抽烟。对吸烟情况比较严重或有吸烟习惯的中学生,应特别重视,需采取专门的治疗措施进行矫正。
二、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1、重视社会氛围
要真正认真落实对中学生的禁烟教育,必须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采取建立无烟区、提高烟税、严禁对未成年人销售香烟等措施,预防和制止中学生吸烟。
2、重视家庭环境。
中学生家长中吸烟现象很普遍,是典型的“榜样”。家长吸烟不但危害自己,而且使孩子容易沾上吸烟行为。家长要做到不吸烟或不在子女面前吸烟,家中来往客人少吸烟或不吸烟。
家长绝不能姑息孩子的吸烟行为,应与学校保持经常联系,对子女采取切实有效的教育办法。
3、重视学校环境。
学生在校时间相对较长,教师的行为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应此,建立“无烟学校”,教师减少吸烟,做到不在有学生的场合吸烟的行为是非常必要。同时,开展以中学生为重点目标人群,通过通过大型图片展、主题征文活动、培训创建“无烟校园”的专业指导人员等方式帮助中学生远离烟草。还可将“吸烟和被动吸烟有害健康”等内容纳入学校校本课程,编写相关教材,将控烟纳入工作计划,制定控烟规章制度。
4、远离消极影响源。教师和家长要教育学生不与吸烟的同学或同伴接触,使其不再有复发吸烟行为的机会。
三、采用适当有效的戒烟方法
对烟瘾较重的学生,教师和家长指导学生采取适当的戒烟方法。采取一定的措施,让中学生从喜欢吸烟转变为讨厌吸烟,直至戒烟成功。
作为教育工作者,为了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应切实思考一下中学生不良行为的预防和矫正,使其健康成长!
这不光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的义务!
刁占军
第五篇:中学生心理问题个案分析
学生时代,一个人生理和心理都会发生急剧变化。如果在这一阶段遇到心理问题,没有解决好,就可能影响今后的一系列发展,本应无忧的年纪,也会从此蒙上阴影。种种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都显示,目前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因此记者特别选取青少年中最常见的10大心理问题,希望青少年有了心理问题要及早诊治。
考试焦虑症
■[个案]“我现在一拿到试卷,脑子里就一片空白。”小莉从小成绩优异,可进入初三后,成绩一降再降,由于一心想考重点高中,因此她一直都在自我加压的情绪下紧张学习。总复习开始后,她每次拿到试卷,脑子里就一片空白,数理化公式忘得精光,以前会做的题现在也不会做了。她说:“我觉得自己无颜面对父母,还不如死了算了。”
[应对]每个学生都有考试焦虑,只是程度因人而异,显然小莉是得了典型的考试焦虑症。这时,父母和家长的耐心鼓励很重要。家长应该先接纳孩子的紧张焦虑,听孩子说说他的担心与不安,让他慢慢放弃那些不利的想法,进而改善考试焦虑的情形。孩子也可以找一个亲密朋友,把种种委屈都发泄出来。
[小贴士]所谓“考试焦虑”,是指由考试所引起,在生理或心理上的紧张。生理上的紧张,诸如: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头脑一片混乱或空白等;心理上的紧张则大多以担心的形态呈现,例如:担心考试时自己有一大堆题目不会写、担心考坏了被父母责骂等。
强迫症
■[个案]自从进入高中后,琳琳觉得学习比以前更紧张了,可是她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却是要将家里所有的东西进行整理、归类。做完了这些事后,才能集中思想做作业。有时放好的东西又会再拿出来重新放。这样的事总要重复几次,最终必须做到全部让自己认可,才终止这一行为。这花费了琳琳许多宝贵的时间,为此她感到很烦恼,但她表示,自己也控制不住自己。
[应对]一般来说强迫症的背后都有一个潜在的原因,比如父母追求完美,对孩子要求很高等等。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经常发呆、做功课特别慢、咬指甲、耸肩膀等,就得注意了,这很有可能是一种强迫性的行为,这时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了解一下孩子为什么会这么做的原因,并及早带孩子去看医生。
[小贴士]强迫症是一种通过仪式化行为来减轻内心焦虑的精神疾病,病患会产生挥之不去的想法,出现不得不做的行为。主要表现为强迫思维或强迫行为。强迫思维是指反复出现在患者脑海里的某些想法、冲动、情绪等,患者能认识到这些是不必要的,很想摆脱,但又摆脱不了,因而十分苦恼。
性别角色模糊
■[个案]明明是个男孩,今年10岁,长得白白净净。由于父亲去世早,他从小就和外婆生活在一起。开学一周后,他的一些异常举动引起了老师的注意,说话嗲声嗲气,经常抱着年轻女教师撒娇。一个月后,他不仅要抱女教师,还经常去抱女同学,有时还会亲女孩子。
[应对]明明这样的表现显然是性别角色模糊,心理专家研究后发现,由于明明从小的社会关系网中几乎都是女性,这使他产生爱跟女孩玩、认为她们同自己一样的想法。为了改变这一性别偏差,可以请他的外公和学校的男教师经常和他谈心、交流、玩耍,同时有意识地安排一些男同学和他一起做游戏,使他在男性榜样的示范下,肯定自己是个男子汉,并逐渐学会勇敢、坚强。
[小贴士]所谓性别角色模糊是指个体对自己性别角色认同的错位。一般来说,大约从3岁起,儿童开始逐步形成性别角色的概念。如果小男孩把自己看作是一个与周围女孩子一样的人,在打扮、表情、举止上努力模仿女性,即成为女性化男孩,反之也一样。
恐学症
■[个案]青青今年8岁,刚念一年级,原先是一位十分活泼可爱的孩子。可是近半年来,每天早上上学前,她就千方百计找借口赖在家中不肯走,或是发寒、肚子胀、胃痛,或是昨天晚上没有睡好、吃不消等等。但一到双休日不用上学时,一切异常情绪就都烟消云散。后经医生检查,发现小青青原来是得了恐学症。
[应对]家长、学校和教师的各种压力和教育方式不当,及孩子的胆小、敏感、经不起批评等性格特点都易导致恐学症。家长首先要寻找孩子不肯上学的原因,不要采用简单的恐吓的方法迫使其去上学。开始时先让孩子在学校呆一个小时,如果这步成功了,可将时间逐步延长。
[小贴士]“恐学症”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儿童心理疾病,多见于7—12岁的小学生。由于学生害怕上学,具有恐惧心理,也称为学校恐怖症。常见的表现是,儿童害怕上学,甚至公开表示拒绝上学,上学时感到勉强、不高兴,该上学的时候不去或提出苛刻条件,一旦到校又借故回家,或在上学当日清晨或前一天晚上诉说头痛、头晕、腹痛、呕吐等不适,以上症状在节假日不出现。
体象烦恼
■[个案]小亮今年正读初二,是班上的学习委员,只是身材瘦长,长相不佳。情窦初开的年纪,他喜欢上了班上的一位女孩子,没想到表白后,女孩转身就逃,一边逃还一边喊:“难看死了。”“我是不是真的很难看?”小亮不停地问自己,当天回去就照镜子,镜子里的他小眼睛、塌鼻子,他越看自己越难看,于是产生了自卑心理。他想“改头换面”,但没办法,于是常常失眠,开始在意别人对他的评价,人多的地方是再也不敢去了,成绩终于一落千丈。
[应对]男孩更多地忧虑自己的身躯不够高大,女孩则担心自己的形体不够优美。进入初中的学生,随着生理的变化,都渐渐开始注意自己的形象,其中不少青少年甚至由于容貌或生
理上的缺陷而产生了严重的精神负担,可以说体象烦恼在青少年各种心理烦恼中占有很高的比例。
心理专家建议,告诉这类孩子,体象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俊男美女也有不足,告诉他们气质才是最重要的,要学会欣赏自己的才华,比如小亮虽然眼睛小,但很有神,虽然长相普通,但身材不错。
[小贴士]体象烦恼是一种性心理障碍,一般出现在青春发育期。此时面对性别差异的突然出现,青少年往往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他们会不由自主地与他人进行对比,一旦出现较大的差距,其中的一些人就会产生体象烦恼。
恋爱受挫
■[个案]瘦高、文弱的小杨从高一开始就对同桌女同学产生了好感,买雪糕总是买两支,有新书主动借给人家,晚上放学还护送同桌回家。学期结束时,小杨便兴奋地提出“发展恋爱关系”,同桌却说他“歪心眼”,并让老师给调了座位。被浇了冷水之后,小杨不但没有冷静下来,反而产生了强迫性思维:“她为什么不喜欢我呢?我长得太瘦弱?我对她还不够好?”终日胡思乱想,使他的成绩不断下降,终于有一天,他选择了轻生。
[应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和生理发育往往是不同步的,因而恋爱受挫往往使他们心灰意冷,这时候心理承受力差的就容易产生心理疾病。因此对恋爱受挫的青少年,家长和老师应当及早发觉,并予以正确的引导和无微不至的关怀。老师可以对青少年开展青春期性教育,并以优秀的文艺作品和伟人的事迹来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小贴士]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比较敏感,此时一些微小的事情也容易引发心理问题,像恋爱受挫、体象烦恼等属此类。
社交恐怖症
■[个案]“要我上台发言,还不如把我杀了。”小张是名高中生,性格内向。上初中时,由于爱斜着眼看同一排的女生,引起了对方的反感。调换座位后,仍无法改变这种行为,后来连男生也不愿意坐在他旁边了。从此他便认为世上最难打交道的是人,十分害怕与人交往。老师说,每次遇到同学必须轮流上台发言,他宁愿装病逃学,也不敢面对朝夕相处的同班同学说话。小张显然是得了社交恐怖症。
[应对]内向的孩子在青春期过程中如果不注意调整心理状态,就会惧怕与人交往,从而引发社交恐惧。因此作为父母应及时审视自己对待孩子的行为是否恰当,并尽早纠正不恰当的教育行为,对孩子给予更多表扬和鼓励。孩子则要注意训练用大胆而自信的眼光看别人,为建立自信心打下基础。
[小贴士]患社交恐怖症的人,面对不熟悉的人讲话、在众人注视下运动或与异性交往时,往往会出现显著的、持续存在的担忧或恐惧,担心自己将面临窘境或耻辱。患者对所恐惧的环境一般采取回避行为,即使坚持下来也十分痛苦,经常会出现焦虑、多汗、面红耳赤等症状。
学习障碍
■[个案]小丽今年刚刚入学,可是父母却发现孩子写作业时十分粗心,经常多一撇少一划,把答案抄错。一次试卷发下来,父母发现中间竟然漏做了很多题,而小丽却说自己根本没看见这些题,父母于是觉得孩子学习态度有问题,故意不肯做题,于是打了她一顿,但整整一个学期,这种情况始终没有得到改善。
[应对]专家指出,小丽其实是有书写障碍。一般这类患者的眼睛似乎与别人的不一样,好像“懒惰的眼睛”,会漏掉许多明显的信息,表现在学习时视而不见,可以把整个题丢掉,事后却说自己没看见这道题。这种孩子最易受到老师和家长的误解,其实这是一种特殊的学习能力障碍。只有进行有关的视知觉训练才能见成效。因此,遇到孩子学习表现不佳时,家长和教师应当首先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心理出现了什么问题,严重到什么程度,从而为孩子设计一个个别化的教育方案,针对特殊的学习能力不足进行培训。
[小贴士]学习障碍是指智力正常,但因学习能力落后而导致成绩低下的现象。研究表明,大约有5%—10%的在校生属于学习障碍儿童。学习障碍是由若干不同类型所构成的,包括书写障碍、阅读障碍、数学障碍(又叫非语言学习障碍)。
精神分裂症
■[个案]小王自从升入高三后,成绩每况愈下,每天一回家便躲在房间里不出来,而且几乎很少跟父母说话,也越来越少与朋友联络。一开始王妈妈以为小王是因为升学压力太大,而出现暂时不适应的情况,岂料小王的状况越来越怪异,整日自言自语。某天晚上吃完晚饭后,小王竟然声称看到阎罗王要夺取他的性命,而父母便是牛头马面,于是拿起菜刀想要追杀父母。最后,小王被送入医院急诊,诊断的结果是精神分裂症。
[应对]由于这类疾病常有许多前兆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因此父母或老师应提高警觉,一发现征兆,立即送医院治疗,以免错过治疗时机。这类患者的挫折应对能力较正常人差,因此在面对较大的生活压力时,便可能恶化,不能承担太大的学习任务。应尽量减少患者的心理负担,不要对他们有太高的期望。可以将家中许多压力较小的家事交由病患处理,让病患自觉对家里有贡献,以提升其自信心。
[小贴士]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多发于15岁到20岁。主要症状包括思考、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在发病之初,病人可能出现成绩或工作表现一落千丈、社交退缩、个人卫生习惯不良等先兆,在潜伏期阶段,若未予以适当的处置,病情便会更加恶化,而衍生出幻觉、妄想、语无伦次、行为怪异等症状。
抑郁症
■[个案]小张正读高一,是某校的特困生之一。有一天他找到班主任老师,紧张而急促地说:“我完了。一个多月了,晚上几乎通宵失眠,白天神思恍惚还经常呕吐。”说着懊丧地抬手扶了扶眼镜,右手腕上一道伤疤赫然而现,这是他不久前试图割脉自杀留下的痕迹。
[应对]经过心理专家的咨询,发现小张得了抑郁症。专家建议,为了避免心理问题导致情绪低落,学生可以把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安排得充实一些,避免因过多的空想和胡思乱想而产生失落感,多参加一些文体活动,使自己心情舒畅起来。另外,还可以多与父母及亲近同学谈心交流,向他们倾吐心头的积郁,使自己心情愉快起来。
[小贴士]抑郁症是一种以情绪异常低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疾病,其特征是:无趣、无力、无望、无能、无助。症状包括:极度忧伤、绝望、疲劳、身体疾病。患有抑郁症的人,其情绪低落的程度和性质都远超正常变异的界限,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烦恼那样容易逐渐地“云消雾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