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虚实结合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张晓婷)
如何虚实结合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广西南宁市宾阳县思陇镇太守小学张晓婷
【内容摘要】“课内外结合提高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是我们学校立项的课题。本论文是研究过程中的一些经验的积累与总结,主要论述在作文教学中如何沟通生活,启发想象,如何虚实结合实现课内、课外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乐写,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我们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虚实;结合;生活;想象;乐写
乐写,即乐于书面表达。“增强学生习作的自信心”“使学生乐于书面表达”是《语文课程标准》对习作教学提出的要求,也是作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更是作文教学有效性的最重要的体现。然而,如何增强学生习作的自信心,从而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乐写),却是我们一线教师长期探索的问题。在多年的作文教学探索中,笔者深切体会到虚实结合,可以促进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从而提高我们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然而,什么是“虚”,什么是“实”呢?笔者认为想象是虚,生活是实。作文教学既要启发学生的已有体验,即在生活中的经历及对生活的感悟,表达真情实感,又要调动起学生想象的潜能,描绘想象中的事物,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作文教学中的虚实结合,是实现作文教学课内外结合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那么又如何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实现虚实的有效结合呢?在此,笔者肤浅地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沟通生活,促进乐写。生活是实,生活更是习作的源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这句比喻形象地点出了作文内容与生活的关系,作文内容的“新鲜血液”得于生活的供应。因此,作文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激发学生用心地体验生活,关注生活中的见闻,留心现实生活,从而调动起学生写作的兴趣。应如何沟通生活,让学生乐写呢?
1、写体会感受。叶老先生一再强调,作文练习要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情感来自生活给予自己的真切体验,因此激发学
生生活中种种真切的体验感受,教师就能感受学生“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的真情实意,感受到学生表达出的真实而又丰富多彩的内心活动。因此,让学生写体会感受,是促进学生乐写的重要保证。例如学习了一篇课文,就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及自己的认识写读后感;看了一部影片,也可以让学生写观后感;听了一个故事也让学生写写;学生做了一件事,让学生写写;开展了一次活动也让学生写写„„这每一次的写,写的是学生的认识,写的是学生的感受,这种认识和感受来源于学生在生活中的情感积累,基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情感和思想也是力量”有人认为这种力量让学生有了想表达的冲动,有了精彩的表达,有了乐写的能源。
2、写生活经历。在学生以往的作文中,说假话,内容空洞,东抄西拼的并不少。新课程倡导“习作教学要淡化作文概念,强化生活意义。”而事实上,这就是要求我们把作文教学与学生的课外生活结合起来。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在他们的成长经历中,会有许多难忘动人的事,但每当写起作文来,往往找不到题材,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意识让自己的经历成为自己作文材料。因此在习作教学中,可机动地调动起学生生活中的种种经历,使他们的作文素材来源于自己真实的生活。如写写你印象中最难忘的人,写写你印象中最难忘的事,写写每次开展的活动,写写每次节假日的难忘。又如教学《诚实与信任》《第一次抱母亲》《童年的发现》《我的启蒙老师》等就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记叙相关的人或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印象最深的最感人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往往就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来源于学生的经历,只要教师善于调动,学生写起来就非常容易找到话题,找到入手点,学生自然会美美道来。
3、写生活中的焦点。“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生活中的焦点,适时地结合时代的发展对一些新人新事物表达感情,让学生谈谈其中的人或事,谈谈自己,谈谈如今的社会发展。就如曾经的伊拉克战争,奋力抗击非典的白衣天使,神舟六号、神舟七号的发射,“城乡清洁工程”活动,荣获“人居奖”的南宁市及南宁人,四川地震,日本海啸,荣获“中国好人”称号的韦日坚等等。当时当地就可以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针对现实情况进行写作,激发他们对社会生活中方方面面事情的关注,同时也激发学生的的写作兴趣,让他们乐写。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经常进行写的训练,经常把作文教学与学生课外的生活联系起来,只有学生在生活中的体验,在生活中的见闻,经常被激发,被调动,才能成为胸中材料,只有做到胸中有物,学生才会乐写,只有让这种材料付诸文字,表达能力才能得以提升。
二、启发想象,让学生乐写。想象是虚,想象更是创新思维的源泉。想象让表达生动而精彩,想象是每个人特有的思维,充满乐趣,让人向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它是知识的源泉。”开发儿童的这一块领地,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那应如何启发学生的想象,从而让学生乐写呢?
1、结合文本激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乐写。①利用插图,启发想象,让学生乐写。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拓展儿童的想象。”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我们发现,小学语文教材可谓图文并茂,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插图,或引导学生叙事,或启发学生写景,或指导学生刻画人,或鼓励学生谈感受,竭力使学生的想象力得以诱发。例如《将相和》这一课中有幅插图,画的是廉颇背着荆条向蔺相如请罪,蔺相如热情地出来迎接。教学这一部分,就可以指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展开想象,让学生先写写此时此刻,廉颇会对蔺相如说些什么?而蔺相如又将怎样说,当时他们的神态、动作是怎样的?学生的描述当然各式各样,这样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人物性格的认识,也使他们的想象力得到了诱发,产生表达的冲动。②扩展情节,丰富想象,让学生乐写。当学生读完课文,并掌握了文章的中心内容时,引导学生续讲或写故事内容或结尾,也是让学生乐写的一种方法。例如《穷人》这篇课文在夫妇俩想法不谋而合后收尾,这时可启发学生,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夫妇俩的善良本性,展开自己的想象续写故事。类似这样的课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诸如《凡卡》、《狼和小羊》、《坐井观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这种潜意识的训练,会把学生丰富多彩的想象力挖掘出来,从而产生丰富多彩的表达。③结合文本,编写童话故事,使学生乐写。低年级的孩子学了不少的童话,可以说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对童话故事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对编写童话故事也同样津津乐道。因此教师可结合课文设计一些让学生编写童话故事的作文题。如:学习了《金色的脚印》后,让学生把课文改写成吸引人的童话故事,把老狐狸救小狐狸的情景,它们的语言、行动等绘声绘色地写出来;学了《卜算子·咏梅》后,要求学生根据“等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写一篇童话故事,把为什么笑,笑什么表现出来。这样的训练不但有利于巩固和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表现手法,使读写紧密结合,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产生写的冲动。
2、畅想未来,让学生乐写。未来充满着趣味,是神秘的。学生脑子里的未来充满神奇的色彩,未来的苹果可以是方形的,未来的树木可以说话,未来的房子可以折叠起来,未来的人类可以生活在其它的星球上„„看,学生脑子的未来可谓神奇至极,也充满乐趣。学生情趣极高,有人说:“处于最佳状态的物体,运动员能发挥超常的水平,艺术家能得到无穷的灵感,探险家能超越生命的极限。”对未来充满向往的学生,写起来也兴味盎然。
生活,让学生写实;想象,让学生写虚。虚实结合实现课内、课外的有机结合,虚实结合训练,促进学生乐写,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实现我们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金敏忠·2006教研年鉴·人民出版社,2006
张化万·小学作文名师情趣课堂·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冯克诚·实用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全书·中英编译出版社,1994
第二篇:教学论文 科信小学 张晓婷
读书给学生听
山东省诸城市科信小学张晓婷
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一个基本共识。孩子在小学阶段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将会终身受益。可是,学生一学期下来只读几十篇课文,阅读量是微乎其微的。为了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我向学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开列了具体的数目,并不断强调如何如何读。但是,由于不便检查,无法落实。最终,学生读了多少不可知,而是否有效则更不可知。究其原因,是我仅仅把读书当作任务,下达给学生,而没有在如何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上下功夫。提及读书,学生的感受多半是“要我读”。那么,怎样使学生的课外阅读态度,由“要我读”,变为“我要读”,这是我一直冥思苦想的一个难题。
忽然想起:小的时候我与班上几个同学经常围坐在收音机前,听刘兰芳说书。无论是听《岳飞传》,还是听《杨家将》,我们都十分入迷,以至于才听十几回便迫不及待地找来一睹为快。我还记得在此以前,语文老师也要求我们看“四大古典名著”的缩写本,但不少人只是浏览了一下目录便束之高阁。今天想来,如果当初语文老师也学刘兰芳给我们说书听,那么我们也许会“自觉自愿”地想去阅读“四大古典名著”呢!
这件儿时往事提醒了我。于是,从本学期开始,我在课堂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我从每节课里挤出五分钟时间,声情并茂地读书给学生听。短的文章,我一口气读完; 长的作品,我选读精彩片段。每次上课的铃声尚未敲响,一个个学生已正襟危坐,用渴求的目光期待着我的到来。读书给学生听的时候,学生显得兴致勃勃,听得津津有味。读书给学生听,不仅可以延长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的情感发育,更重
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从而激发并带动学生“自觉自愿地想去阅读”。
一次,我读了沈石溪的《第七条猎狗》中的精彩片段,学生听得意犹未尽。课后竟有多人到办公室向我借阅,还有人用零花钱买了这部小说。几个星期下来,我在学生中搞了一次问卷调查,了解到学生普遍对“读书给他们听”极感兴趣。这种“听”的兴趣又使他们产生了“看”的兴趣。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开放的时候,我还有意“摸底”,发现读书看报的学生我班居多。有不少家长高兴地向我反映:孩子在家看动画片的时间少了,一有空就看书。我听后,心里直乐。呵呵,这正是我所希望的。现在,读书成了我班的时尚。有的同学喜欢看沈石溪的动物系列小说。于是,他们几个自发地结成联盟,你买《警犬拉拉》,我买《再被狐狸骗一次》,他买《睡蟒边的雪兔》……相互交换着看。还有喜欢看曹文轩作品的同学联盟,也有喜欢看杨红樱作品的同学联盟……看,同学们还经常三五成群的在一起讨论、交流读书收获呢!呵,不少学生看上去颇有书卷气呢!课外阅读,不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让同学结了对子,增进了友谊。
关于读书,美国著名教育家吉姆〃特里利斯有一个大胆的说法:在当今美国,生活中,读书,是唯一重要的社会因素。他指出:“如果你能引导孩子迷上读书,那么你所影响的不仅是自己孩子的未来,而且直接影响着整个下一代孩子的未来。”他的这句话是针对孩子的父母亲说的,如果针对孩子的语文老师————我们来说,不妨允许我把这句话改成:
如果你能引导学生迷上读书,那么你所影响的不仅是自己学生的未来,而且直接影响着整个下一代学生的未来。
在我国,读书自古就备受重视。晋陶潜《与子俨等疏》:“开卷有得,便
欣然忘食。”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也说过,他学习语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过:一个多读书的人,其视野必然开阔,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着。
读书给学生听,在学生身上收到的效果十分显著 —— 逐渐使他们课外阅读的态度由“要我读”变成了“我要读”。自然地,学生的阅读水平也渐渐地提高了。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有利于养成学生的研究素质.,以学生自己“最喜欢”和“最欣赏”为标准,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老师在学生面前敞开道路,让书籍成为学生的挚友。自主性不但使学生有了做学习的主人的强烈优越感,也为语文学习带来了极大的空间。开卷必有益,这个“益”不仅仅是指课外阅读可以扩大同学们的知识面,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是互相促进的,书读的越多,懂得知识就越多,就越能促进课内阅读,使学习越来越轻松;更重要的是在精神层面上。有人说“如果拥有快乐、饱满的童年,就为今后的人生奠定了一个安全的精神基础,无疑相当于买了一份终生精神保险。”“人的生命底色是在童年时代铺就的。”这些,都说明了童年时代的重要性。要奠定这个安全的精神基础,拥有这份终生精神保险,一个重要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从实践中,我深切地感到:读书给学生听,是一把打开学生读书兴趣的金钥匙。
第三篇:读写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经验交流)
读写结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宁涛 2012年8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新课标中有200多处改动,其中有30多处提到了“运用”,可见,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多给学生创设理解、感悟、运用的机会是多么的重要。那么怎样才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呢?我认为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加强读写结合的训练是一条必由之路。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且,阅读与写作更反映了一个人的思维水平。有效的读与写教学,就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因此,语言教学中读与写绝不是孤立的存在,绝不能孤立的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读写结合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一种基本的、具体的教学方法。
一、我校的具体实施办法。
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也是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主要方面。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合理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完成教学目标任务的重要保证。
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存在“高耗低效”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学生的读写能力低,自主精神差,缺乏学习兴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是多方面的:从教学目标看,语文教学缺乏量化的指标,教学随意性较大。从教学方法看,形式主义多,课堂热热闹闹,但训练不落实,支离破碎,大部分语文教学时间都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浪费掉了。从学习效果看,学生读得少,写得少,要想提高语文水平是很难的。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为了深化教育改革,探索一条适合我校教学实际的蹊径,依托我校总体科研课题,以“自主、导学、高效”为根本,以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为途径,以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为目标,决定开展“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的研究。决心通过3年的时间初步达到实验效果。
1、研究目标:
(1)总目标:通过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2)具体目标:通过《教师导学案》和《学生自主实践》的推广运用和完善,改变语文教学存在的读写脱节、课堂“高耗低效”、训练不扎实等现象,培养学生的读写兴趣,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2、主要内容:
(1)通过编写《教师导学案》和《学生自主实践》,探索出读写结合训练的系列方法和操作模式。
(2)培养学生的读写兴趣和良好的读书习惯。(3)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4)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使学校的语文教学工作得到整体提高。
二、几点具体的操作方法。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关键,学生在课堂中究竟学到了什么,课后得到了什么,这永远都是任何教学所必须追问和思考的,也永远是我们提出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
潘瑞金先生在《浅谈新课程实施中教学的有效性》中指出: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的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因此,我们要牢牢把握住课文的读写结合点,让学生读的有目的,写的不茫然,有方法,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学到知识,课堂才能真正的高效,下面介绍几种找准读写结合训练点的方法。
(一)找准文本结合点,培养读写能力。
在语文教学研究和实践中,我们知道,读与写是一个互逆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相关。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而表达能力的增强,又促进着理解吸收能力的提高。明确了这个关系,知道了读与写迁移的规律,在此基础上系统地、创新地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而且对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的发展都不无裨益。
(二)训练形式多样化,提高学生水平。对于读写训练形式的设计,在具体的研究和实践中要注意这样四个问题:
一是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考虑他们的具体认知能力,既要循序渐进,又要持之以恒;
二是要关注训练点的衔接,不要零碎进行,要通盘考虑; 三是要注意训练形式和内容的多样化,形式上可采用说写结合,开始多说,逐步多写,内容上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增强训练兴趣;
四是要及时跟进点评反馈,让学生既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又及时得到写作指导,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1、仿写经典文段
如《少年闰土》中“雪地捕鸟”的动词的锤炼等经典片断,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仿写。
如《小摄影师》中的对话练习,提示语的位置及动作和神态的描写,既生动又简单,便于学生模仿。
2、续写故事结尾
如《去年的树》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教师可以相机设计练笔。
再如,《陶罐和铁罐》的结尾,教师可以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发挥想象,写出不同的结果。
3、扩写深刻语境
一些古诗文语言凝炼、隽永短小,情理丰富,令人回味,让学生把古诗文扩写成故事既能加深学生对古诗文内容、情感和哲理的理 解,又培养学生创新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三)让古诗成为写作素材。
古诗内涵隽永,意味深长。潜入古诗,与作者对话,挖掘其深层思想,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这是学生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诗歌的改写或仿写是再创造过程,是情智意念、语言抒发的过程,是阅读行为转化为创造行为的过程,是将诗人的财富转化为学生的财富的过程。
学完《宿新市徐公店》后,可以让学生们根据诗的内容按要求将其改成记叙文。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读着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描写捕蝶这一场面时,要写出动态。这样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像力。
第四篇:张晓楠如何提高听力
听力水平要在国内提高
对于一个有出国梦想的人来说,英语的四个基本技能听说读写当然都重要。但如果我们一个月之后就要出国了,按照80/20效率理论,我们做事情要Set Priorities。就是得排出优先顺序。那很显然,听力水平的提高就成了重中之重。原因很简单,你一出国,马上就要听课,听别人讲话获取信息。可能开学一个多月就要期中考试。而国外学校的考试,大多数内容都是来自于老师课上讲过的知识。因此,如果你口语不好,你可以暂时不开口;阅读速度慢,但字总是在书上,你有很多机会可以看;写作能力不好,可以通过多搜集素材多准备来弥补;只有听力,老师在课上讲过一遍就消失了,没有了。所以说如果听不懂老师上课就会很麻烦。我先说说我出国时经历的和见到的情况。可能因为我大学时是学英语的,又教了很多年听力,所以我出国后英语方面没有障碍。能够轻松自如的交流,也能够听懂老师讲课。但我周围的很多中国同学,到了国外听力方面都需要一个适应期,一个月到半年不等。我绝不比这些同学优秀。我只是比他们幸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我只是恰巧多接触了英语而已。我在哥大的很多中国同学上课都是带着录音笔去的。把老师的讲课内容录下来,回去再听一遍。有的在国内觉得自己考试听力水平还可以,出去也会遇到障碍。因为在中国学校里或考试时听的英语资料发音都很标准。到了国外,教授讲课和实际生活中,大家的口音五花八门,印度音,澳大利亚音,加拿大音,非洲音,日本音,墨西哥音等等。而且老师上课还经常讲专业性很强的内容。于是乎,很多同学都必须录下老师的讲课内容回去重听。想一下,出了国需要适应国外的生活文化,还要花比别人多一倍的时间听老师的录音,再加上想家,岂不是很辛苦,也比较浪费时间。所以提高听力水平这项工作,应该在国内完成。
听力水平提高的规律
在具体讲如何提高之前,希望大家先区分应试能力和真正的听力实力。应试能力提高了,这只是实力的一部分。而考试之外,切实把自己的听力水平提高才是真正的实力体现,也是出国前所必须的。听力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就变成了技能。什么是技能呢?技能就是一经掌握,不会忘记的东西。比如游泳,骑自行车,这些都是技能。你现在会了游泳,就算三年不游,三年之后把你扔水里,你还是会游。今天会骑自行车,五年后也不会忘记的。很多人之所以听力提高不了,就是因为没有咬紧牙关把听力水平提高到技能之上。总是听一听,放一放。等下次再拿起来听力材料练习时,发现水平又退回去了。于是,莘莘学子们就不断鼓勇气,不断订计划,不断重新开始,又不断放弃。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大家都懂。但在听力方面能坚持做到的人不多。其实只要保证长期的每天的一个练习量,你就会发现,一旦听力水平到达了技能之上,想再下降,那基本是不可能的。就算很久不听,你再听时也一定是听得懂的。每天听两个小时,比三四天不听,第五天连续听十几个小时进步得快得多。所以学习最重要的一点是掌握对的方法。口语就不是这样。口语只有经常训练,才会说得越来越流利,越来越好。但无论再流利,如果一段时间不说,水平还是会下降,就连母语有时也会出现这种状况。举例说明,你看破红尘,遁入空门20年,等你重新回到社会上,你一定还是很轻松就能听懂周围人说话。但由于多年没有和人打交道,不怎么用语言交流了,你可能发现自己说都不会话了,反应也慢了。
另外,听力水平的提高曲线和口语阅读写作词汇等也都很不一样。我把听力的提高成为平台阶梯式。也就是你在提高听力的过程中,会一直在一个平台上前进,在这个过程中,你会觉得自己提高的很慢或者完全没有提高,甚至还会出现觉得越听越退步的情况。但这些都不应该成为你前行的阻碍。只要你坚持,就会量变积累带来质的飞跃,跨到下一级台阶上。然后继续在新的平台上前进前进前进进,直到跃到下一级更高的台阶。而口语阅读写作词汇等的提高属于爬坡式的,虽然坡度有急有缓,但整体趋势是一直向上的。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多人会觉得背单词比较有成就感,而练听力似乎进步不明显。我想,如果大家明白了我总结的平台阶梯式和爬坡式进步曲线,也就能更好的明白为什么听力一定要每天坚持听的道理了。
上一篇文章里讲了两点,一是听力水平应该在国内提高;二是听力水平提高的规律。今天主要谈谈大家在练习时,具体怎么听,听什么等问题。听力提高的方法分为精听和泛听。
精听
精听一个重要的练习方法是听写(Dictation)。我还记得,当年我考英语专业八级时,是要考听写的。那时考察方式是,一篇文章一共读四遍。第一遍总听,大概把握文章主题和大意。听第二遍时开始写,但肯定会漏掉很多词没写下来。第三遍开始补空。最后一遍总体检查。如果我们平时练习听力也用这样的方法的话,你会发现既浪费时间,提高得也很缓慢。虽然我英语八级证书是优秀,但说心里话,我觉得当时的老师并没有教给我们什么学习方法,完全靠拼命反复做题。由我的经历可以得出:你要是特别能吃苦,可以天天学英语十几个小时,并且坚持下来的话,你的英语同样能够学好,在刻苦练习的过程中自己也会总结出很多学习方法和规律。可人的生命太短暂了,如果我们把有限的生命错误地投入到一些低效能的事情上的话,就得不偿失了。推荐大家看《80/20效率法则》,很多外企面试员工,都会考察这本书里面的一些观点。这本书的核心观点其实就是:人要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最有可能带来效益的事情上去。现在大家有福了!我会尽力帮大家总结提炼些能帮助你们高效提高英语水平的学习方法。
听写材料的选择
建议大家不要用电影对白或者托福听力的对话部分练听写。换句话说,对话类型的材料(conversations)是不适合拿来练听写的。原因很简单,对话的难点不在于某一个词,或一个复杂的句型,或比较晦涩的内容,或巨大的信息量。难点往往来自于一些音变现象,比如连读失去爆破;来自于一些俚语习惯表达;来自于上下文语境的理解。换句话说,很多对话材料,就算原文里每个单词你都认识,但不一定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所以,费了半天劲听写下来的对话内容,要么看不懂不理解;要么就是这次看懂了,下次还是听不出。所以,对话材料应该采用的练习方法其实是跟读模仿。后面会讲到。
用来练听写的材料应该是一个人的陈述、讲座之类的(Lecture)。之所以选择这样的材料,是和练听写的目地分不开的。练听写的核心本质其实是为了提高我们快速理解和记忆的能力。有的同学误以为听写就是要把听到的所有内容都写下来,那是一些考试的要求,不是我们平时提高听力的方法。如果那样练习,你会发现两个问题:一是,有的时候就算写下来了,其实也不知道自己写了些什么。二是,觉得刚才听懂了,但要下笔写的时候觉得又忘了听到什么了。造成这两种情况的原因,都是因为我们没理解听到的内容。听写真正应该做的是记忆和总结的工作,而不是听和写的工作。什么叫做记忆和总结,就是我们不需要完全按顺序重复这一个人的每一个字,但我们要做到能理解它的内容,并在总结后复述出来。这才是我们练听写真正的目地。如果我们总是反复听原文,一个字一个字写,可能半个小时才写了一个五分钟的文章,而这半小时的投入可能就没有达到什么提高听力水平的效果。
听写材料的长度应该是一分钟左右的。千万不能用太长的。曾经有一个同学跟我说,张老师我在练听写。我今天听写的是马丁·路德·金的著名的演讲“I have a dream”。这得写多久啊!
适合用来练习精听的材料包括:老托福听力材料中,Part C的lectures。新托福iBT的lectures很长,大家可以分成几次来练听写。同时,新概念英语二册三册的lectures也可以用来练习。这里面有一个时间问题,如果你就剩一两个月就要去参加考试,一定记住所有的练习内容都应该是和你要参加考试直接相关的材料。而且由于时间比较紧,就不建议天天练听写。一周练个两三次足矣。所以说很多时候,学习方法没有对错,只有在特定时期如何练习的区别。
听写的步骤
第一步总听全文。既然叫总听,就是不要陷入文章内容的细节。总听只做两件事,一是明确主题,大概知道这个段落讲了什么事。二是寻找逻辑。英文文章的逻辑包括什么呢?只要能简单判断出这篇文章是按时间顺序写的还是空间顺序;是现象解释还是两种观点的比较等。所以在总听第一遍的时候,关注那些起承转合的词,可以帮我们快速把握文章的逻辑关系。比如你听一篇段落,听到in the past,那你的预期就该是,后面可能会提到now,也许还有in the future。听到“一些人认为”,那你的反应应该是,接下来会谈“另一些人或者我认为的”。以前大家对于这样的能够提示你文章逻辑关系或顺序的词是不敏感的。总是在听写第一遍的时候就陷入细节。
第二步细听每句。在细听每句时,我见过有同学用复读机听。一句话说完,他就按个复读,让机子一遍一遍地读这句话,他不紧不慢地逐字听写下来。这种听写就属于低效甚至无效听写。换句话说,你付出了80%的努力,却可能只带来20%的效果。还有些同学是这样练习的:就听一句话时,刚听到两个词,就马上按暂停,写下这两个词,然后再听三个词按暂停,写下这三个词。一句话被他分割成很多部分,听得支离破碎。我这里讲的细听每句,主要强调句子的概念,是sentence by sentence的听写,不是word by word的听写。不过,这里的sentence也不是说非得到一个句号才算是一个sentence,这里指的是一个语意的停顿,包括像逗号,分号,冒号等,都叫语意的停顿,在这样的地方可以按暂停。具体操作建议:一句话先听一遍,到了一个语意停顿的地方按暂停,通过你的回忆把这句话写下来。有同学可能说,老师,一句话说了十几个词,我才能写出三五个单词,根本没关系,因为我们在这里练的不是把听到的内容完全写下来的能力,而是锻炼记忆和总结能力。这里记住:每句话只听一遍,尽力写出或复述出你听到的内容。能写多少算多少。开始能写三五个词,坚持练习,就能写出更多的。
第三步反复琢磨。这一步是核心关键。“反复”在这里不是一个副词来修饰琢磨的,反复和琢磨都是动词,指既要反复,又要琢磨。反复多少次合适呢?我见过特用功的同学,一句话听不懂,他就发誓说不把你听出来我就不吃饭!于是反复了三五十遍,听得眼睛都绿了,还是没听明白。这不又是80%的努力用在了没有效率的20%的事情上了。反复三五遍是最合适的。如果一句话反复三五遍还没有听出来的话,再听十遍八遍和三五遍的效果是没有太大区别的。不过反复一两遍又太少。不要急着知道说得是什么,要通过反复三五遍,建立对整个句子的感觉。
反复
A.反复一遍后,句子的意思全理解了,这时候就别试图把这句话一字不漏地写下来了。只要用记忆和总结把这句话的核心大意写下来就行了。
B.反复了几遍之后发现大多数内容都听明白了,但里面的个别词没听出来。这些个别词可能对我们来说是生词,也有可能是发音或音变导致我们没听出来。这时需要大家做的工作是,记录声音符号。也就是用你熟悉的音标,汉字或其它标音方式,把你听到的声音记录下来。这个工作非常重要。总有同学说:老师,这句话我听不出来听不懂。我就会问:那你听到声音了吗?他说:听到了。我说:听到了什么声音。他说:啊,忘了。我们练习的时候为什么不提高,就是因为我们每次反复三五遍之后就直接打开原文看了。一看原文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样一句话啊。这时,当你把原文放在一边再去听一遍听力材料时,你发现你都懂了。而这根本不是用耳朵听出来的,不是你的听力水平提高了,而是你用眼睛看完了记住了。就像我听广东歌,我先看一下歌词,再去听,我会觉得我广东话的听力水平还不错嘛,都能听懂。但如果不让我看歌词,直接去听,我肯定听得稀里糊涂。这些年来,很多同学也就是活在这种幻觉中。听了几遍,看了原文再去听,就以为自己听力水平提高了。所以说,要改变这种情况,我们一定要在听的过程中记录声音符号。这么做的目地是为了建立你耳朵听到的声音和实际内容之间的关联。把你听到的声音用你熟悉的符号记下来,哪怕只能记录下一种语气语调的起伏或者个别的声音。有时候成功失败只在一线间,就差那一点点。
在听写的过程中,记录声音符号这一步就是那一点点。如果不记录,你永远不知道这个单词这个短语作用在你的耳朵里是什么声音。同样的词作用在不同的人耳朵里,声音符号是不同的。如果你认真记录一次,下次再听到一样或类似的声音时,你的反应速度和理解能力一定会加快。为什么大家听到Good morning的时候,完全不需要反应就得懂,而且会立刻反应出来意思是早上好。就是因为我们对这两个词的声音符号已经非常熟悉。而很多其它的单词或短语,我们认都不认识,更不用说在我们脑海中有什么似成相识的声音符号了。我们也从来没有试图去体会过,这些词和短语在我们自己的耳中,听到的感觉是什么。
C.听了三五遍,发现整个句子还是不知所云。这种情况的就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了。可能里面有生词,有音变,还有可能是句型结构不熟悉不理解。这种情况下,大家就应该同时做A.B里面提到的工作。并把这句话作为接下来琢磨和总结的重点来对待。
琢磨
反复完三五遍,打开听力原文,对照原文和自己的听写笔记琢磨。琢磨什么呢?刚才这儿我没听出来,是因为我不认识这个单词,还是因为觉得发生了音变现象,还是因为我对这个词或短语的声音不熟悉,反应的慢。如果你能这样坚持二十天到一个月的训练,听力不可能有问题。所有的材料只要是词汇量积累了,听多少材料都不存在问题。这是我们说的在第三步反复琢磨要做的两个工作。
第四步总结全文。总结全文就是希望大家能够在总结的时候做两个工作。一是对照着自己写的声音材料再去听一遍原文。再看着听力原文在心里默默地把这篇文章读一遍,同时回想刚才在这里为什么没听出来。发现了问题,更重要的是采取策略来解决问题。如果因为是单词不认识,我就多记两遍。如果是因为发音问题,我就多跟读两遍。如果是因为句型句式不熟悉,我就把这个句子单独提出来分析一下,然后用这个句型再造两个句子。其实一篇一分钟左右的文章,如果我们每天坚持用这四大步骤练一遍的话,一个月下来,听力水平一定会突飞猛进 在继续讲如何提高听力水平以前,先回答一下网友提得比较典型的听力中的问题;
问题:晓楠姐,真是听托福听到绝望了,我觉得有以下几个问题,可能也是很多人的问题,您在下一篇文章看看能不能谈一谈:
1、段子长,容易走神,咋整啊? 2、听了挺多,可是还是有很多词不懂,虽然有些名词不会影响做题,但是影响听力过程啊。3、听的过程有时候听得都是零散的单词,不知道整个句子啥意思。
4、基于1-3,于是我崩溃了„„
我分别来说一下吧。
4基于1-3,于是我崩溃了„„:如果看完我的回答,你还是崩溃。那我就崩溃了!
1、段子长,容易走神,咋整啊? :走神问题,是我以前在课上经常会提起的。我们经常讲:态度决定一切。大家对待走神,也得首先端正态度,明白听力走神是正常的,不走神才是不正常的。1分钟走一次神是正常的,1秒钟走一次神就不正常了。我们练听力一个重要的目标,不是练到听听力时不走神,而是练到同等时间里,走神的频率和长度越来越少;更要练习就算走神了,也能马上收回注意力。而不是边走神,边提醒自己不能走神;边提醒自己不能走神边走神。进入这个恶性循环。
新托福iBT听力的段子确实比较BT,每篇都很长。但是,咱中国不是有句话叫:言多必失嘛。句子说得越多,重复的机会反而越大,一句没听到,后面经常还会有其它信息提示你刚才错过了的内容。所以,大家不要畏惧段落变长了,而应该庆幸我们获取信息点的地方多了。之所以你会觉得痛苦,是因为每次你走神时,你都觉得自己很罪恶。而且坚信你走神的地方,是出题的地方。这其实是个心理因素。走神除了由心理因素影响外,还有就是你听不懂时就容易走神。
改变它的办法就是提高整体听力水平。水平不切实提高,听力走神的问题就不能得到大幅度的改善。比如,听听力决不能是一个词一个词的理解意思,这样万一碰到一个词不认识或者反应慢了,就会不自觉地停在那里想,导致走神。听力最重要的是把握节奏PACE。你千万不能停下来想,一定要接着往前听。Don't stop!Follow up。至于如何提高把握理解句子的能力,请参照我相关的提高听力水平的博文。呵呵。
2、听了挺多,可是还是有很多词不懂,虽然有些名词不会影响做题,但是影响听力过程啊。:从问的第一和第二个问题,我可以看出,这位同学在听力中欠缺的就是我上面回答的听力的节奏PACE。第一个问题的回答也同样适用于这个问题。你可以仔细体会一下。另外,关于把握听力的节奏这点,其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大家遇到没听懂的,会不自然地放慢速度,停下来想。解决的一个办法是:多熟悉句型结构,这样就能更好地判断出听到的内容,尤其是不会的单词是否影响句意的理解。一旦判断出这个词听不听得懂根本不重要时,自然就会很坦然的接着听的。可如果你对句型把握的不好,就会觉得每个词似乎都很重要。解决的另一个方法就是大量泛听。我下一篇文章会讲如何泛听。
3、听得过程有时候听得都是零散的单词,不知道整个句子啥意思。:你这个问题,我在如何练习听写里讲了。请参照如何提高英语水平之听力篇
(二)练习。
好,我接下来继续讲如何提高听力水平。
上一篇讲了精听的一个重要练习方法:听写。精听包括听写,但不局限于听写。精听材料的选择要根据自己的学习目地来定。如果是为了准备考试,那么一定要具体到考哪个考试,就精听这个考试的真题。比如学校的英语考试,精听的材料就应该是平时上课时指定的英语教材,考托福、雅思、四六级、考研、英语专八等,那就是应该精听历年的真题。用这些材料练习精听的目地,一是为了考试时做对题目;二是为了充分熟悉了解特定考试考察的内容范围;三是为了熟悉出题人的思路。同学们容易走入的一个误区是:老师,真题太珍贵太有限了。我觉得我提前把它们都做了的话,就给浪费了。我是不是应该先从模拟题或者其它的材料入手呢?等水平差不多了再来做真题?
我不得不再次强调上篇文章提到过的80/20效率法则。请大家做事抓核心,抓事物的主要矛盾。在考试分数提高上,没有任何一种材料对你的帮助可以大过历年来的真题。不要总带着猜题压宝的心理,觉得我多做一套模拟题,没准儿考场上就能多碰上一道。其实,与其做50套不同的模拟题,不如把10套真题每套做5遍。花的时间是同样的,但效果差异会相当大。记住,人这一辈子犯新的错误的机会不多的。稍留心你就会发现,很多时候,在不同的情况下,自己犯的居然是同一类错误。
学英语也是同样,重要的是善于总结自己常犯的错误。我记得曾经一个高考状元谈为什么自己得了状元时说:当很多同学高三时忙着做很多新的模拟题时,我在忙着总结从高一到高三现在所有做过题目中的错题。我把这些做错的题目都整理在一个本子上,结果发现自己进步飞快。我平时在班上并不是最优秀的,但因为后期复习阶段,我觉得自己采取了比较正确的学习方法,所以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引用王菲笑忘书里的歌词“不再犯同一个错误”。从现在开始,精听做题时,不能再只求量,不管质。质和量都需要保证。这里面的核心工作就是,每次做一套题,都必须记录自己做题的过程。这和听写不一样,不是让你写下来听到的字词,而是记录自己选答案的过程。比如这道题如果是用排除法做出的,你用一种符号标注;是连蒙带猜选的答案,更得标注出来;是不太肯定的状态下选的一个答案,也得标识。总之,除了自己坚定选的答案以外,别的选项都必须用你自己习惯的不同的符号标注记录下来。这样才能在精听完题目之后,有针对性的提高。否则如果你是蒙对了的,你不做记号,误以为自己掌握了这个知识点,谁能保证下次还这么幸运蒙对呢。如果是不肯定的状态下选对的,说明这个知识点还很薄弱,不及时记录,怎么知道在这儿存在问题呢。俗话说:以史为镜嘛。
切记,自己做的题目答案不要写在书上,也不能随便拿张纸选答案,对完答案就扔掉。而是应该专门用一个本子记录。这样当你再重新做这套题时,可以把两次做的答案错的题目进行比较,也更容易发现自己学习中的漏洞和问题。把答案直接写在书上的坏处,一是下次再做这套题时会受这次选的答案的影响。二是如果擦去已选的答案,就无法把两次做的情况进行比较。不要每次做题都在同一个层次上挣扎,要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到下一个层面上去奋斗!
关于泛听,大家问得最多的就是到底要泛到什么程度。是泛泛地听吗?听什么?听多久?有同学问过我说,每天刷牙洗脸的时候开着录音机听,每天骑自行车的时候戴着耳机听,甚至是晚上失眠时,一听英语就睡着了。在这些情况下,都不知道自己在听什么,这样泛听到底对提高听力水平有没有帮助?我要告诉大家的是,这其实是提高听力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每天只要有空,就戴着耳机听英语。之所以一些同学没有提高,或提高缓慢,是因为没有做到“每天”和“只要有空”。
我用我自己的经历和另一位新东方托福名师的例子,来跟大家讲讲这样的练习方式。我当年上大学的时候每次考听力基本都是第一,而且我当时也没觉得听力对我来说特别难。我们宿舍有九个女生,有一次在宿舍聊天,有人就问:“张晓楠,为什么你的听力这么好?”说实在的,当时我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学习方法,我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好。但一个室友的一句话点醒了梦中人,她说:“我知道。因为张晓楠每天总是戴着耳机在听。”可是很遗憾,我当时每天听的全是港台流行歌曲,根本没听英文啊。她说:“听什么无所谓,总之你老是戴着耳机听,就把耳脉打通了。”当时大家笑作一团,我也瞬间觉得自己似乎在练什么武侠神功,还耳脉!
不过笑过之后,我想起来一件事情,马上觉得我的室友说得很有道理。我从高中的时候就自觉自发自愿自主的产生了对英语的兴趣,那个年代,都是从初中开始学英语,大学以前从来没上过什么听力口语课,学的是经典的哑巴英语,所以那时也没人告诉过我什么精听、泛听的概念。初中学英语,觉得是为老师而学。高中才觉得真正喜欢上英语。于是出于兴趣,每天没事儿就拿着磁带挂着耳机听。听了以后也没什么直接的感觉,没觉得听力水平提高。但后来意识到,泛听最大的好处就是,对英语语言的语音语调语汇句型,有了基本的感观认识,在参加考试过程中心理上就不会有障碍,不会紧张。那时可选择的材料非常少,我听的是《走遍美国》,那是我第一次觉得直观地接触到美国人真实的生活、文化、社会,让我更喜欢听了。那时住宿,宿舍熄灯早,我于是就黑着听,直到听睡着为止。我就这么泛听了两三年,不知不觉中,英语听力水平已经大幅提高。后来总结时感觉,如果当时懂得的话,加上精听,两者相辅相成,一定提高的更快。
我喜欢一句话:能充分利用零散时间的人,才是最有可能成功的人。整块儿的时间谁都能看到能把握,而人和人的区别,更多时候是来自于细微处对自己的把控力。我虽然不算成功,但是我总是努力学习别人的优点。同时,吾日三醒吾身,争取做得更好。我当时作为新东方学生的一段利用零散时间的经历,也为我听力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很好的效果。
那时我骑自行车去北京新东方学习。我上的是暑假班,一共四十天的课,单程路上要骑两个多小时,意味着每天来回有五个多小时的时间在路上。早上八点半上课,十一点下课。太阳没出来就要出门,中午阳光正灿烂哪,又得往回骑。第一天骑完,我就问自己,每天这五个多小时的宝贵生命,难道就这样被我浪费了吗?我想我骑着自行车还能干嘛?我总不能看书吧。我想唯一可以做的事情就是戴着耳机听英语。那时不像现在有MP3,Ipod,我那时拿的是个录音机,用个绳子拴在自行车后座上。戴的耳机是那种罩在耳朵上比较大的,小的容易伤耳朵。从那天开始,我就跟个飞行员似的,在炎炎烈日中,戴着那副大耳机。我骑了四十天自行车,每天戴五个多小时的耳机听英语。其实,我并没有多少注意力是在耳朵里的英文上的,我我骑车子还得看路看车看红绿灯吧。我还是个喜欢挑战自我的人,一路上跟自己比赛。比如,今天我用八分钟骑到了这棵树,明天我就想试试能不能用七分钟骑到。就在这种情况下,四十天之后,我惊讶地发现,之前觉得听起来可能还有点小问题的材料,居然已经没有障碍了。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新东方一个托福阅读名师的例子。他阅读写作水平都很高,听力比起那两项来,稍逊风骚。他就问我,到底这个听力该怎么提高。我对他说:你工作这么忙,估计也没时间坐下来练什么听力的精听,你就只要用空就挂着耳机听英语吧。他是个态度特别端正、做事特别认真的人,从那之后,无论在哪儿见到他,甚至大家一起聚会吃饭,他都戴着耳机在听英语。半年之后,他跟我讲:这样果真有效啊!
之前的文章,我也提到,出国时,听力技能是英语听说读写中必须最先解决的。你总得先听懂对方,才有可能把你更深邃的思想表达给他听吧。我就经常听到中国人跟外国人交流时,外国人问一个选择句,比如说:你喜欢吃苹果还是桔子。这个中国人斩钉截铁的回答:Yes。外国人懵了,不知道他为什么回答yes,但咱们自己人应该明白吧。因为他只听到了前半部分,没听清是个选择句,他以为人家问他你是不是喜欢苹果。
说了这么多,大家最感兴趣的是学习材料。我先在这里告诉大家一个原则:教材的好坏差异,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如果任何一本正规出版社出的正规英语教材,你把它认真研究通研究透,你的水平早就提高了。就是因为我们盲目在这些客观学习材料上挑来挑去,而没有从自身主观学习态度上找原因或作改变,才导致我们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我在这里推荐的材料,会对大家有帮助。但绝对不是说只有这些材料才能让你提高英语听力水平。大家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英语程度和喜好去选择。
走遍美国。
疯狂英语。注意,我这里说的不是李阳的“疯狂英语”,而是国内首创的英语学习有声读物。
记录片。比如探索频道、历史频道的很多材料都可以用来练习。
美国的朗读版的书(当然如果是考雅思或者其它听力,就根据考试中朗读者的口音选取相应的材料)。之所以有很多这样的材料,最早是因为希望盲人也可以享受到好书籍中的智慧。后来知道很多人工作繁忙,坐下来看书的时间有限。于是可以通过CD在车里听这些书的朗读版。比如克林顿的《我的一生》,大家就可以在网上找到下载听听。克林顿被称为美国历史上最有演讲天赋的总统,演讲时基本不需要稿子。他的声音非常优美。那本书就是他自己朗读的。既练了听力,又听了一本好书。何乐而不为。
CNN的英语新闻也是可以拿来泛听的。但我建议大家在听CNN时,不要去听他们比较偏时政的新闻材料,因为你很有可能是不了解背景信息,所以导致听得稀里糊涂。可以选些专题性比较强的报导去听。
国外教授讲课的实录材料。国外学校和其它网站上有很多教授或学者就某一学科或某一话题的讲解、演讲、讨论。大家下载下来泛听一下,能对国外学校校园和学术生活有个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帮助大家提高听力水平。
STEP BY STEP。这是我当年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用的听力必备教材。这套教材一共四册,虽然老,但是编排得还是很系统的。如果大家是没有考试压力,就为了提高听力水平,可以用它来做精听练习。但如果时间紧、任务重,泛听就可以了。
电视剧电影对白。比如流行多年的《老友记》。记住,这个材料不用拿来练,更适合用来练泛听。如果你是看着电视练听力的,记住一定不要打开对白,中英文字幕都不要看。最好是录在mp3里,用零散时间戴着耳机泛听,效果更好。之所以不建议大家看电视画面,就是很多听不懂的情况下,看着画面里人物的表情和场景,也能猜出个大概。这种情况下,你在锻炼的就不是你耳朵的功夫了。为什么盲人听力比较好?如果明白这个道理,大家也应该能理解。所以如果要提高听力水平,就不要看字幕和画面。现在流行的电视剧很多。大家根据喜好去选择就可以,当然电影材料也是类似的操作方法。
我说一下选电视剧和电影材料的原则。
一、材料的语速最好比你习惯或考试的速度快一些。为什么要这样?如果你平时都泛听语速快的材料,这样考试时在你心情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你也不会觉得考试的材料语速很快。就如同举重运动员平时训练时,基本都会举起比真正比赛时更重的重量。
二、材料的难度最好比你的水平高一些,比考试材料也难一些。比如,平时泛听的材料里有更多你听不出不认识的生词,有更多你不熟悉的话题场景,有更多复杂的句型结构。这样做的目的和第一点类似,就是平时对自己要求高一些,考场上就会轻松许多。电影电视方面,什么样题材符合这点呢?比如法律、政治题材,都有这个特点。政客律师说话,逻辑性强,用词复杂,比较难懂,语速还快。像当年的《费城故事》、《白宫奇缘》都是挺经典的电影。
三、发音应该是和你要参加的考试相同或相似的。比如如果参加托福,你就要充分熟悉美式英语的发音。比如很多动画片的配音,和托福考试里的相去甚远,你说你看动画片提高托福听力水平,效果就不会太明显。
四、一定要选对白多的电影电视剧。叙事类的,爱情电影,对白就会比较丰富。如果是战争题材,满耳朵估计听得都是轰炸声,听力没练好,耳朵因被过分刺激而暂时失聪就不好了。
可别小看这一点。大家都知道,一个人在听力水平不好时,总觉得是录音材料效果不好,声音听不清,所以习惯性地把声音调得很大。这是大家一定要避免的。这样做的结果是,你的耳朵会疲劳得非常快,而且会觉得听得脑袋疼,还真的可能会导致听觉能力下降的。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听过一个人总用Ipod听摇滚,他开着音乐,旁边人都听得清清楚楚,结果他失聪了,于是他状告Ipod索赔!所以,大家不可小视。平时练的时候,一定要把音量调到比自己听着舒服的声音还小一点的声音来练英语听力。这样的话,你的注意力会更集中的去听,也不会那么快就感到疲劳。记住,你觉得听力声音效果不好时,可能是因为你的水平暂时还没有到达材料的要求,而并非真的不清楚。
推荐了这么多,还是记住我那句话,千万不要贪多嚼不烂。人一辈子不需要做很多事情,把一件事情做好,你就成功了。
第五篇:巧用文本提高读写结合的有效性
巧用文本 提高读写结合的有效性
大岩嘴小学 胡琼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善用文本资源,以随文练笔的形式紧抓读写结合,是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科学之路。
读与写的“结合”究竟在哪里?就在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里。阅读文本的过程,不能仅仅关注写了什么,更要关注文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么写?假如要我写还可以怎样写?如此,就将阅读的目光聚集在“写”上了。在领悟到了文章那点点滴滴的写作方法和表达特点的基础上,学会迁移、学会运用,做到读写结合,从读中学写。
最近几年我一直从事高段语文教学,我就以五六年级语文教材为例,谈谈自己是如何来提高读写结合的有效性。
一、品味文本语言,感受人物形象,学习写作方法
众所周知,刻画人物的方法是多样的,其中对动作描写的偏好,可以说是任何一个作家皆不能例外的。在动作群的刻画描写中可使人物形象站立起来。例如在《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一文中,作者对小嘎子摔跤时的动作描写极为细致。作者用了“站、围、蹦、转、揪、推、拉、拽、顶、扳”等表示动作的词语,从不同的方面对小嘎子的的摔跤动作进行了细致描绘。而且,在具体的动作描写中:两人“各自虎势儿一站,公鸡掐架似的对起阵来”,小嘎子一开始“围着”胖墩儿“猴儿似的”蹦来蹦去,两个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这又是多么形象的比喻!在教学这一段时,我让学生细细地品读,然后按课文内容进行动词填空”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着胖墩儿猴儿似的()。小胖墩儿呢,()着腰,()了档,()着眼珠儿,不露一点儿破绽。()了三四圈后,他们()在了一起,不管小嘎子怎样(),可就是()不动他。小嘎子刚想用脚腕去()他的腿,不料反被他把脚()住了,接着一(),小嘎子()了个仰面朝天。”在这当中,还夹杂着对小嘎子心理活动的描写,比如,“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势巧招,下冷绊子”,这种心理描写属于内心自白法,这种写法最能清楚地表明人物的心迹,也从另一个侧面丰富了人物性格。因此,我让学生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写一写小嘎子的心理活动。从而真正体会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二、结合文本精彩片段,指导学生写作
例如六年级课文《少年闰土》的人物描写极富典范性,在授课时教师抓住其中人物描写的示范点,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十分有效。首先,我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少年闰土外貌的句子。读一读,然后进行讨论:”闰土的外貌有什么特点?””紫色的圆脸 头戴小毡帽 颈套银项圈”学生马上能回答。“从闰土的外貌特点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少年?”学生不知怎样回答。我引导学生做了一个小游戏:拿铅笔将”圆脸”的”圆”,”小毡帽”的”小”和”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一句话轻轻划掉,进行对比阅读,有什么发现?学生就能发现从”小””圆”看出他的年少、天真。我再让学生把”紫色的”划掉,换上”苍白的、蜡黄的”,读后说说有什么体会?学生可以体会出少年闰土是一个十分健康、可爱的农村孩子。这时,我再点拨学生懂得我们对少年闰土的形象身份的认识和概括都是从他的外貌描写中体会出来,是因为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点。这时,我出示了几个语段,让学生读一读,找出人物与众不同的外貌特点。
例1倩倩不到两岁,胖墩墩的。红朴朴的脸蛋上,有一双水灵灵的眼睛。小辫子朝天翘着,粉红色的发带在头上一颠一颠的,像两只飞舞的彩蝶。尤其逗人喜爱的,是她那张伶俐的小嘴。
例2院子里走出一个外国小女孩,她披着一肩金黄色的头发,碧蓝碧蓝的大眼睛,长长的睫毛,苹果似的小脸,身穿一条浅蓝色的连衣裙,脚穿一双红皮鞋。她调皮地眨了眨眼睛,冲我友好地笑了笑,她这一笑,脸蛋上露出了两个小酒窝,嘴角向上翘起,活像一个洋娃娃。
例3她的头发短短的,身着运动衫,足登球鞋,看上去像小男孩。她的名字叫张颖,颖是聪颖的颖。这个名字饱含着父母对她的希望,当然她也没辜负父
母的期望,还有点儿小聪明。她不但长得像个小男孩,性格也像小男孩。她爱和男孩子们玩打仗,也爱和表哥在地下摔跤,更爱和男孩子们放炮竹,捉蟋蟀。她说:“和男孩子玩,他们不爱生气,不爱哭,玩着痛快!”
然后我让学生用几句话写一写班上同学的外貌。最后,一个同学读其他同学猜一猜他写的是谁。有一个同学写到“在六(2)班教室里,常常看到这样一个小女孩:她扎一个马尾辫,走起路来,头上的马尾辫跟着一摇一摆的,犹如一个上下飞舞的小蝴蝶,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上架上了一幅黑框眼镜,显出很有学问的样子。别看她现在是一幅文质彬彬的样子,可换到运动场上就立马变了
样、、、、、、”同学们马上就猜出了是:刘淑涵。班上百分之九十个同学描写出来的都能被别人准确地猜出来,他们都抓住了人物的外貌特点。
又例如五年级的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中有这样一段话“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我让学生认真品读这句话后,问学生“你在这些表示时间的词里面感受到了什么?”生:“感受到了时间的漫长”我再问:如果写成“挖了整整36个小时”,不是显得时间更长吗?生:“那会感觉时间一下子就过去了”“你有过觉得时间过的特别慢的时候吗?那么用一句话来描述一下。”我问。同学门们纷纷举起了手“天黑了,我一个人在家,心理很害怕,1小时,2小时,3小时,妈妈怎么还不回来?”“在学校秋季运动会上,我参加了200米跑步,30米,20,米,10米,近了,更近了”学生都能学会迁移运用了。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首先应注重引导学生分析,欣赏,学习文中的难句,好句,重点句。然后当学生阅读达到高潮时,再调动他们写作的积极性,读中仿写,读后学写,使学生乐写、易写,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水乳交融,既完成了教学要求,又使学生动口动手,养成了读写的习惯,真可谓一举两得。
三、运用教材习作资源,获得写作提升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习作资源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在学生理解、领悟课文内容和语言形式之后,让他们运用刚从文中学到的某种语言形式,去转换、丰富、发展课文内容,通过练笔的方式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促进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本。
1、创编故事,改写情节
孩子的模仿能力是惊人的,每当读完一篇作品他们总会产生许多的假设如果,在脑子里进行第二次创作,因此我们应鼓励学生根据童话创编故事。
《去年的树》就是这样一个很好的素材。我们可以换另外一个角度来创编。原文说的是树被砍了,鸟儿四处寻找。还会想象成这样一种可能:树仍旧在那里,鸟儿却没有如约回来,树便开始了更加漫长的等待,他多方打听鸟儿的消息,时时为鸟儿的安全担心,最后„„我们可以启发孩子们从这个角度想象一下,也许一篇篇童话佳作会诞生。
2、留白处补写
六年级课文《凡卡》的结尾,让学生想象凡卡的信投进邮箱后会怎样,进行补写练习,学生更能体会作者采用如此结尾的艺术魅力。《穷人》的续写,桑娜告诉丈夫自己已经把孩子抱会家后,课文就嘎然而止了。孩子的命运会怎样呢?桑娜和渔夫又会带领孩子怎样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这些问题都牵动着学生的心。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创造,把握故事情节的主线,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续写。
3、变换文体练习写。
A、改变人称。这种写法,在我们读写结合中也经常应用。学了一些课文,我们可以把它里面的人称加以转变,第一人称可以改变为第三人称,或者相反。如在学了《新型玻璃》一文,课文里介绍了五种的新型玻璃,我就请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一种新型玻璃,用第一人称来介绍自己的特点和作用。这样一来,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一篇枯燥乏味的说明文变得有趣味性,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又给予学生练笔的机会。
B、改变文体。变换文体写的方式很多,最常见的有古诗改写,特别是一些诗歌与记叙文、童话等文体的互换。如将《学弈》《两小儿辩日》等古文译成短小精悍的现代故事;为《鸟的天堂》写一段导游词。这种练笔方式由于是建立在读通文本、领会大意、感悟文章主旨的基础上,因此学生会感到既有写的(有素材)又能写(有方法)。这样的小练笔,既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又可以让学生训练写作,真正做到读写结合。
总之,”读”和”写”是一个整体,读读写写,写写读读,这是一种最自然的写作状态。没有阅读的作文课与没有作文的阅读课一样,都是不完整的语文课,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荆州市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