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苏名校行之感受
江苏四所名校行
2011年3月19日至28日,在永善县教育局的组织下,我们一行19人历时10天,对江苏的四所名校进行了跑马观花式的考察学习。我们每天都在听课、听报告和老师进行交流,观看并参与他们学校的活动,参观他们的校园,和学生进行交流,短短的几天过去了,我收获了许多,感到受益匪浅。
第一站:走进“东庐中学”
在东庐中学,我们听了两堂公开课和两场报告。了解到东庐中学在进行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学合一”的教学改革。
“讲学稿”来自于新的备课模式,这一模式可以概括为“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优化学案,师生共用”。主备教师提前一周将“讲学稿”草稿拿出;组长初审后提前两天发给全体组员,提出修改意见;充实后交主管领导审定,制成正式文本;上课前一天将“讲学稿”发至学生,第二天师生共用这一文稿实施课堂教学;课后,教师要在“讲学稿”上填写“课后记”,学生填写“学后记”,用作下次集中备课交流时的补充。“讲学稿”不是简单照搬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习要求和教材内容,而是以学生有效学习作为教学设计的具体要求。
我认为东庐学生的负担没有减轻。虽没有了家庭作业,但学生头天晚上要依据“讲学稿”预习第二天的学习内容,上课时释疑、巩固;课后复习、提高,很紧张。但这种自主能让学生找到了自信,并且自觉地刻苦学习。校方说,教学质量的迅速提高,主要是学生“动”了起来,而不是所有教师突然提高了水平。因此,只要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主动投入,就不会感觉到负担重。再者,东庐中学实行老师假期备课,老师的负担加重了。
第二站:走进江苏“宜兴实验中学”
(一)值得借鉴的“两类结构”教学法
“宜兴实验中学”实行的是“两类结构”教学法。即“概括化、结构化的知识内容”和“概括化、结构化的方法程序”,分别简称为“知识内容结构”和“方法程序结构”。
他们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工具”:一堂课一开始前,老师为每个学生准备好一张纸,上面画着一棵“知识树”,即这节课或这一单元的知识结构。上课时老师首先列明并强调了学习目标,这样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工具”
王俊校长在报告中讲:
1、老师首先应该知道“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王校长说,他们进行这样的课堂教学改革,目的是解决两个基本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什么,达到什么目的?”第二个问题是“我们应该怎样教,才能使课堂教学 1
更有效?”“人生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我们应该在有限的时间里教给学生‘最有用’的知识。”王俊说,“我们的学生掌握了‘最有用’的知识后,就能在以后的学习中自主、独立地学习,就能实现‘教师少教而学生可以多学’的目的。”王俊认为,这种最有用最具价值的知识就是“两类结构”,即“概括化、结构化的知识内容”和“概括化、结构化的方法程序”,分别简称为“知识内容结构”和“方法程序结构”。
“知识内容结构”是由学科基本概念为核心组成的有组织的整体知识,它揭示了学科基本概念内在的逻辑联系。“掌握知识内容结构,有利于学生运用概括化知识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运用整体、联系的思维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形成解决某一类问题的认知结构。”
“方法程序结构”是指结构化了的一套办事的操作步骤。“这是知识升华为智慧的关键,也是‘能力’的具体表现形式。如果课堂上能关注这样的方法程序,并能将之概括化、结构化,学生习得了这种方法程序,就能有效地解决同一类问题。”
2、老师还要知道怎样教最有效?
明确了应该“教什么”之后,接着就是“怎样教”的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用“两类结构”进行教学?
王俊将之概括为一句话:“三环二线一核心”。
“三环”指以“例题找方法”,“习题悟方法”、“试题验方法”三个大环节构成的教学过程。
“例题找方法”:重点不是教会学生学习某一知识或解决某一问题,而是在学习这一知识或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上,探寻归纳出学习某一类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的基本方法。
“习题悟方法”:着重在“变”上下功夫,让知识例子不断变化,让学生在一个个不同的例子中感悟知识的变化规律,使学生进一步明白“一题多变”、“多题归一”的道理,让学生明白“万变不离其宗”。使学生通过课堂大量的变式训练,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真正领悟把握学习某一类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基本方法,从而真正摆脱传统的题海战术。
“试题用方法”:试题的针对性要强,题目要适量,难度要适中,要独立验证,尽量以书面检测的形式,要努力实现“四个当堂”:当堂检测、当堂批阅、当堂反馈、当堂矫正。
“二线”指以例题、习题、试题等教学内容构成的知识线(明线),以及贯穿其中的学习某一类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而构成的方法线(暗线)。
“一核心”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学习某一类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其实质就是学生掌握学科基本概念、基本结构和学科思想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概念、原理、法则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以上三个环节的教学过程中,以教学内容为“知识线”,是“明线”;而学习某一类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为“方法线”,是“暗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用‘暗线’控制引导‘明线’。通过教师的引导,‘知识线’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方法线’让学生形成了能力,老师的教法转化为学生的学法,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变得‘会学’和‘乐学’。”
(二)值得学习的校园、班级文化建设
A:黑板报的作用。宜兴中学的黑板报有固定的栏目,如法治宣传角,健康卫生角。然后是学校的活动内容。这是根据学校的活动内容调换的。
黑板报往往成为班主任工作中一个忽视的角落,一些教师只是用其点缀教室墙面,应付学校检查。殊不知,教师放弃黑板报就是放弃班级环境建设的重要阵地,也失去了对培养学生能力、美化班级环境、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有利武器。
如何让黑板报活起来,使它真正成为一块会说话的黑板,陶冶学生的情操,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思索。
B:教室内张贴的名言警句,有的是学校制作的,有的是学生自己用毛笔书写的,好的书法还装裱起来,挂在教室内外。此举甚好,既可以美好教室、又可以用名言警句育人,还展示了学生的才艺,对其他同学起到了激励作用。
C:教室内有学校专门制作的张贴栏,所有的文件、通知、课程表、时间表等等都在这个位置。既美观整齐,又方便老师学生浏览。
第三站:走进“洋思中学”
洋思中学是我们考察学习的重点。洋思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每门课都是教师先提出学习内容和要求,限定时间先让学生自学教材,再做课本上的练习题。教师当堂布置作业,当堂检查,课后不留作业。先学后教的“教”字,不是老师教,而是老师对学生做的练习题做出评判,个别不会做的由教师指导。洋思的做法对我有以下几点启示:
1、教改首先要老师改教育观
任何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或课堂教学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单是机械地模仿几个步骤和技巧,不在思想观念上改革是不行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实质是:从上课到下课,学习的全过程都是让学生自学,教师由讲授者变为组织者。“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不是一种方法,而是一个原则,要真正把学生解放出来。思想观念不转变,我们的教学改革永远不会迈大步。
2、学生自学更能提高教学效率
过去我们认为教师讲得越细,学生学得就越容易,课堂教学效率会更高,但是我们没有想到,这样做会养成许多学生不动脑筋的习惯,只是被动地听课,不愿主动地学习,再有,学生上课一味的听久了会烦,就会去讲小话,搞小动作或打瞌睡。其实书本上大部分知识学生通过自学都能够解决,老师的讲反而更耽误时间。
3、学生自学、互帮互学有利于解决后进生问题
后进生问题是个老大难问题,虽然目前国内有许多转化后进生的经验,但做到大面积丰收还不容易。洋思在这方面的做法我认为是可取的:
一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少了,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个别辅导后进生。
二是在学生相互讨论的过程中,实际是好学生教后进学生的过程。好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明白了,而后进生还有一些问题没搞清楚,通过好学生的讲解,自然也就明白了。三是后进生在自学的过程中也有一种紧迫感,别人在有限的时间看完了例题能做练习题,自己不会做也丢人,增强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好胜心。
四是优差生结对帮学(兵教兵)的办法,使优生所学得到了巩固提高,差生所缺得到了弥补。
第四站:聆听梅岭中学老校长的报告
3月24日,我和同事来到扬州聆听了江苏省梅岭中学原校长王力耕的报告。王校长的主题报告是“课堂教学‘四变三结合’浅述。他陈述了当今教育的误区,把教学当作一作模式。而事实上教无定法,把教育变成一种模式,无疑会显得僵化。办法永远比困难多,如果能够完全转变观念,并制定出相关配套的措施,相信教育的奇迹会发生的。
王校长首先提出了“为什么要进行改革”的问题,并展示了三方面的改革需求:
(一)大而言之,没有创造
(二)中而言之,教师不知为何而教。
(三)小而言之,苦不堪言
同时,他还展示了一位数学只考了20多分的学生在考数学考试时的周记:
“今天天气不好不坏,好像我的心情,拾起笔来,一时有些茫然,竟不知该写下些什么,那就随便些一些把!„„早上,做作业,如山的作业几乎要把我淹没,我好像一只折了翅膀的鸟,被关在笼子里,但还要被迫歌唱,没有人能理解我的心情,好像一个误入别人家的孩子,一抬手打翻了花盆,一转身又碰到了桌椅„„.”
也许从如此流畅而自然的笔墨中,我无法与只考了20多分的学生联系起来,但事实上在数学学科中并不擅长的学生,往往老师们会把他在其他学科中的优势抹杀掉。所以王校长要求教育工作者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是制造“适合我们的教育的学生“,还是创造“适合我们学生的教育”并一针见血的指出,这一问题的根源是学校没有能找到适合学生的教育,让他们的潜能发挥。
在整场报告中,我听到的核心内容是,作为教育者首先的必须转变观念,他把它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为什么说课改的问题,就是观念的更新问题,课改难,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对传统观念的突破,眼界决定观念”
王校长,用很简洁的语言阐述了他眼中的新课程:教必须有效,学必须快乐。
再次王校长提出了“教什么的问题”和“怎么教”最后他对“怎么教”提出了探索建议并提出了实践中的“四变三结合”探索。
我从四所名校教改中悟到:
1、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教改之首要问题。
2、不论怎样进行教学改革,都要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重点。“教改”要改传统的以老师“教”为中心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让老师从讲台上走下来,还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培养有成绩又有能力学生。
3、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班级要加强班级文化建设。
4、要重视师生养成教育。
5、初步尝试要有激励机制,要有制度督促。
第二篇:江苏名校考察报告
江苏名校考察调研报告
朱阳关中学 莫正平
2010年5月
江苏名校考察调研报告
朱阳关中学 莫正平
为加强教育管理,深化课程改革,5月16日—20日,在翟局长和其他几位领导的带领下我们赴江苏省南京大学附属中学、溧水县东庐中学、扬州市梅岭中学、泰兴市洋思中学进行了参观考察。为确保考察活动取得扎实效果,局领导要求每位同志都要带着问题去,带着思考回,真正把考察学校的经验学到手,以便更好的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在考察过程中,大家不辞辛苦,认真听取所考察学校的校长介绍,深入课堂听课研讨,并与师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座谈交流,收到了良好效果。现将本人此次调研情况作如下报告:
一、所考察学校的基本情况
这次考察的学校,都是知名度很高的学校,它们在学校管理、新课程改革、队伍建设、课堂教学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譬如南大附中和梅岭中学的德育管理、东庐中学的以“讲学稿”为载体的学教合一教学模式、洋思中学的“四清”教学模式,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南大附中
南大附中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市属重点完全中学。学校地处南京市中心,环境优美,教学设施齐全,师资队伍雄厚。现有53个教学班,学生2225人,专任教师224人中,硕士研究生24人,课班研究生11人,本科学历165人,高级教师84人,一级教师106人,特级教师1人。学校依托南大求发展,并创建了自己办学特色:强化外语教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纳入正常教学计划;社团活动是该校的德育特色,特别是京剧社团在该校得到了普及;开展科技教育活动,拓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
(二)东庐中学
东庐中学是一所乡镇中学,办学条件相对薄弱。自1999年以来,该校在校长的带领下,大胆摒弃传统管理模式,尝试进行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学合一”的教学改革。其教学过程是:让广大教师充分占有资料,根据各个教师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工,每位教师轮流主备部分内容,其他教师协助查找资料,形成初稿;再由备课组全体教师讨论修改后定稿,形成师生共用的“讲学稿”。教师将“讲学稿”提前发给学生,学生预习后交给老师,教师批阅后课前再发给学生,然后师生共用这一文稿实施课堂教学。课堂上,学生会的教师不讲。教师主要引导全体学生边练习边订正错误,放手让学生思考、讨论、提高。课后,教师要在“讲学稿”上填写“教后记”,学生填写“学后记”。课堂上,学生带着预习中的问题走近课堂,变从教师出发的题海训练为学生自主的先思考后练习,减轻了学生负担,提高了课堂效率。东庐中学凭借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学合一”的教学改革,成为全国学习的典型。
(三)梅岭中学
梅岭中学是江苏扬州市区重点初中学校,现为公办民营。学校遵循“尊重人、发展人、完善人”的办学宗旨,贯彻以情感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办学目标。学校一直把德育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并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以“体验教育”为主的德育之路,坚持“低起点,小坡度”的育人原则,(学会做人—从学会感恩开始,学会做事—从学会扫地开始,学会学习—从学会思考开始,学会健身—从学会做操开始,学会礼貌—从学会敲门开始,学会文雅—从学会走路开始,学会生存—从学会自护开始,学会交往—从学会微笑开始,学会自律—从学会守纪开始,学会审美—从学会穿衣开始),避免了学校德育总是扮演“推销员”的角色,而真正成为学生的“服务员”,解决学生成长中的烦恼。开展“校园碰碰车”(以“学会乐群、学会自律”为主题)、“社会碰碰车”(以“学会做人,学会思考”为主题)和“家庭碰碰车”(以“学会生活、学会劳动”为主题)以及“心灵碰碰车”(以“学会反思、学会感恩”为主题),实现了破解德育工作的难题。该校“体验教育”被央视制作成专题节目向全国推广,该片播出后,受到了社会及家长的广泛好评。
(四)洋思中学
洋思中学位于江苏泰兴市,是近年来全国课堂教学改革的标兵。洋思中学课堂教学特色是:
1、“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三步,第一步是“先学”,即教师揭示教学目标后让学生自己去看书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第二步是“后教”,即教师针对学生自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点拔;第三步是“当堂训练”,即当堂完成作业。
2、“每节课都要像考试一样紧张学习”的课堂教学效率。洋思中学衡量课堂教学效率高的标志是“每节课都要像考试一样紧张学习”。每节课都经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通过有意紧张来完成。每节课学生从上课到下课都是考试,教师讲课的实质是对考试的评价。
3、“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的逐级教学把关制度。“四清”的实质是不停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堂堂清”、“日日清”是由任课教师和学生来完成的,内容就是教材上最基本的要求,过不了关的学生要用自习时间或课间同学之间补课,直至过关。“周周清”是由年级组组织进行的,过关内容就是本周所讲的教学内容,过不了关的利用休息日找教师补课。“月月清”是由学校组织进行的,是一种正式的考试,由学校统一组织。
二、所考察学校的基本经验
(一)开放鲜活的办学理念
“江苏教育”品牌的真正魅力不仅表现在教学成绩上,其魅力还在于开放鲜活的办学理念。所考察的几处学校,在办学主体上,积极探索多元化办学主体;在教育对象上扩大了教育范围,家长也成了教育的对象;在教育内容上,除国家规定的课程外,增设发展型课程,如南大附中的心理教育课就颇具特色,教育效果显著;在教育空间上,把课堂搬到工厂、农村,让学生接受更全面的素质教育,如梅岭中学;在教师队伍上,长期进行聘任交流,极大的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提高。
(二)以校为本的课改实践
课程改革坚持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名优教师带动一般教师,加强课程资源、评价、个案方面的研究,将课程改革植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当中。洋思中学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每节课都要像考试一样紧张学习”的课堂教学效率,“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的逐级教学把关制度,均称为全国关注学习的课程改革实验经验;东庐中学的“讲学稿”的利用,将学、教有机的融合在了一起,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南大附中则以特色德育社团活动,形成素质协同教育,构建和谐教育体系;梅岭中学探索的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以“体验教育”为主的德育之路,解答了德育工作的瓶颈问题。
(三)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
所考察四校教育之所以成功,关键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是取得辉煌成绩的根本。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从领导到教师,都有强烈的教育发展意识,把教育作为一种“事业”来办,把发展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与自我成长、自我发展结合起来。
这些学校名教师多,但是他们还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许多青年教师在名教师的“传、帮、带”下走上了教育科研之路,拿到了解读教育教学科学规律的“金钥匙”,使自己登堂入室。同时,推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做到竞争上岗,优胜劣汰,定期进行教育系统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和评选,初步建立了教师成长成材的合理梯队和人才脱颖而出的活力机制,促进广大教师积极进取、奋勇争先,从而打造出素质良好的教师队伍。
(四)严谨务实的管理举措
管理是学校的生命线,管理是学校的晴雨表。在所到的四处学校,给人的普遍印象就是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和实效化。
一是学校管理突出以人为本。考察学习中处处感受到各个学校的管理,都是在严格有序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如何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挖掘人的潜力上作文章,充分体现了一种更广泛意义上的“以人为本”。二是环境优美。注重体现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学校办学理念、发展思路及大量的格言警句充满校园各个角落,把学校建成学生学习的学园,生活的乐园。三是制度健全,制度建设涉及方方面面。洋思中学编印的《学校管理制度》,大到学校总章程,小到保安岗位职责,均制定了科学而又严格的规章制度,做到每个部门处室、每个人职责分明,使学校“没有制度外的人,也没有制度外的事”,同时,各学校严格按照规章抓好落实,确保制度的权威。
(五)以人为本的评价机制
所考察的四所学校,在各类评价改革上,都明显的体现出了“以人为本”。对教师评价,按照教育教学、教科研、差生转化、教学常规、履行职责等方面进行考核,对教师上课、辅导、综合实践活动、兴趣小组等所有教学环节也都进行了量化细化,并直接与教师的绩效工资挂钩。对学生的评价,则注重学生的发展,突出整体发展质量的评价,坚持各学段教育教学有机结合,关注学生未来发展情况。
三、几点思考与启示
对照江苏先进的教育理念、严谨的管理措施、一流的教育质量,反思自己的教育工作实际,深深地感到教育发展和改革的紧迫与压力,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必须大胆改革,敢于创新,严格管理,精细求实,发展特色,打造品牌。
(一)走内涵发展之路应成为学校长期发展的战略决策
江苏教育能够取得今天这样骄人的成绩,是与其坚持内涵发展分不开的。走内涵发展之路,应和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特点,这一点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学校的发展需要一流的、现代化的教育设施,但这不能成为学校上等级、上台阶的根本标志。在确立发展规划时我们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而要从长远利益出发,实事求是地“定好位”,在“特色”和“个性”上下功夫。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的办学理念要提升、管理模式要改革、教师队伍建设要创新、教学质量控制体系要优化、校园文化建设也要重新整合,这些都是需要我们不断思考、探索和实践的。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不完全在规模上,而在内涵建设、科学管理上。惟有如此,才能将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推向新的高度。
(二)积淀校园文化,发展学校特色
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打造学校的独特文化内涵,形成学校的办学风格与理念。我们以往在学校的办学质量上强调了管理、师资和生源等要素,但却忽视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可以分为四个层面:一是表层的物态文化。物态文化首先是师生的研究成果,包括研究课、论文发表等,其次,比如校园环境、学校建筑等等;二是浅层的行为文化,包括听课评课、学术交流等等;三是中层的制度文化,包括学校常规制度等等;四是深层的精神文化,这是学校的核心文化,主要包括办学理念、学校精神、团队风貌等等。一所学校最根本的是要有一种精神文化存在于师生员工的脑海和心灵之中,正是这种精神文化才产生强有力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我们的学校所缺少的正是这种学校文化的生成和培育。下一步,我们应当立足学校实际,充分挖掘学校内涵发展的要素,如办学理念、治学风格、优质师资、优良传统等。努力积淀自己的校园文化,发展自己的校园特色,提炼出自己的学校精神内核,聚结成学校最宝贵的财富,激发出广大师生奋发向上的情绪与敬业勤奋的精神,推动学校工作不断前进。
(三)抓好教育科研工作,进一步强化推进措施
强化教学科研,夯实课题研究,让教研直接为教学一线服务。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下的教育科研(包括教学研究),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推动因素,是提高质量的重要途径。下一步,我们也要将教育科研作为重要工程来抓并强力推进,形成一支教育科研骨干队伍。大力推广科研成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更多的教学骨干和教科研能手成长起来,迈向科研型、学者型教师的行列。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使教师形成良性发展
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兴教之本。教师队伍的素质与水平,直接影响着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和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化。下一步,我们应当一方面要精心打造一批名教师,另一方面也要扎扎实实、持之以恒地逐步建立起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育干部、教师队伍,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本基础。
(五)增强抓质量的意识,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始终坚定不移抓质量,但是要正确处理好课改背景下实施素质教育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既不用成绩代替素质教育,也不把实施素质教育与争创佳绩对立起来。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研究的就是学生怎样才能取得好成绩。通常,让学生考出好成绩从而提高学校的升学率有两条基本途径:一是“揠苗助长”——通过加班加点、针对考点,进行机械反复的“应试训练”,促使学生出好成绩,这是拼消耗;二是“顺其自然”——通过巧妙地组织、引导和必要的科学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力,学生自然而然出好成绩,水到渠成。第二条正式我们必须要做的。
以上是本人此次考察的粗浅认识,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第三篇:上海、江苏名校考察报告
学习鉴戒 反思 进步
赴上海、江苏名校考察报告
和孝镇中心小学耿海涛
在市教育局组织下,我们上海、江苏名校考察团一行90余人进行了为期八天的考察学习。整个活动安排得既紧张又和谐,虽然劳累但收获颇丰,特别是参观的5所名校,令我产生了深深的震撼。我们通过看校园、听报告、进教室等形式获得了名校管理的鲜活而厚重的第一手资料。此行我们共参访了上海市徐汇区向阳小学、江苏南通市如东县马塘小学、江苏南通市第二师范附属小学、苏州市实验小学和上海市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所参观的学校的校长都具有前瞻的办学理念、深厚的业务修为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学校的精细化管理、校园的现代化的人文气息,以及师生们表现出来的朝气与活力、和谐与健康都让人叹服和感动。
现将收获与感想汇报如下:
一、名校的发展离不开成功校长的教育智慧。
校长成功意味着学校和校长个人的共同成功,通过到上海、江苏名校考察,使我真正认识到了“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的真正含义。这次考察我们一共接触了六位名校长,这几位校长都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崇高的敬业精神、深厚的文化底蕴、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以及智慧的办学策略。他们精管理、善研究,个个是教育专家。正是有了这些成功的校长,才引领着这些学校不断发展,走向成功,可以说名校的发展离不开成功校长的教育智慧,有智慧的成功校长是引领学校走向成功的桥梁。
二、文化建设是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灵魂。
我们参观的五所名校大多是百年老校(虽然有的刚搬入新校区),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从这些名校的办学经验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五所学校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每所学校都坚持文化立校,把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灵魂。所到之处,寓意深刻的教学楼、各具特色的厅廊文化、种类齐全的社团、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等处处都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在文化立校的办学过程中,彰显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如:南通师范二附小的情景教学及主体性大单元活动、马塘小学的“集团作战”和“马小现象”等,是学校文化建设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三、读书习惯是学生终生发展的基石。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人的习惯”。而读书习惯是使人受用一生的好习惯,是学生终生发展的基石。一个民族的阅读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发展史,没有经典的阅读就没有经典的人生,要把校园办成学生读书的天堂,让校园处处充满书香。这五所名校都把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作为学校养成教育的一个亮点,如:南师二附小的童话馆、马塘小学的读书长廊,尤其是马塘小学的成果非常显著,100%的学生和100%教师都在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文章,被誉为小学教育科研成果“全国之最”,读书已成为全校师生的一种生活方式,置身在这些校园时时感受着书香。
四、努力创名校——“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短暂的学习考察结束了。“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的同时,借鉴名校的成功经验,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今后要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规范学校管理,提高学校工作实效。重视学校常规管理,制定
系统、全面的《规章制度手册》,涵盖学校方方面面,让学校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照章办事。
(二)构建体验性德育机制,创建平安和谐校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使学生学会自理、学会做事、学会关心、学会做人。
(三)教研科研并重,打造品牌科组。科研足以兴校,我们必须扎扎实实地搞好教科研工作,切忌表面化,形式化,切实把科研、教研和当前我县“打造高校课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做到人人乐于参与教科研。坚持“问题即课题,成长即成果”的科研工作思路,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
(四)注重教师分层培养,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如果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那么,“一批好教师也是一所好学校”。学校要以科研为载体,把教师发展确定为学校发展的决定因素,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五大工程”(师德建设工程、学习提升工程、基本功竞赛工程、师徒结对工程、课改能手培养工程),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管理,注意培训,特别对青年教师的成长更加关注,想方设法促进其专业化成长,从而确保学校可持续发展。
(五)优化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育人环境。以“分期分批、量力而行、构建与保养双管齐下”为工作原则;以“相对独立、各具特色、互相辉映、适时更新”为设计理念,努力营造书香校园,精心设计走廊文化、办公室文化、教室文化等,让学生时时处处都能受到教育,得到熏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上海、江苏一行,使我亲眼目
睹了全国一流学校的风貌,亲耳聆听了名校长的先进管理经验,领悟了科学化、精细化、人文化管理的精髓内涵,感受颇深,不虚此行。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以这次考察学习为契机,自觉学习名校先进的办学经验,立足本校实际,知难而进,扎实工作,和全体教职工共同开创学校工作的新局面。
2011
年5月28日
第四篇:江苏行感悟
苏南企业参观学习感悟
2012年11月14日上午,机械公司一行34人在公司王总的带领下前往扬州两个著名的锻压设备制造企业:江苏亚威和扬州锻压。来之前就听说他们的管理十分出色和优秀,我们的心里充满了敬仰之情也充满了兴奋和新鲜好奇感。
此次企业参观学习,厂区大、任务重、时间紧,通过深入优秀企业,了解优秀企业,我学到了很多,发现了我们管理存在很多的问题,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在车间管理上的不足以及正确找到今后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
这两个公司很大,值的学习的地方很多,因为时间关系,我参观的也许只是表面的东西,但我仍然感触良多,以下是我的几点感受和以后工作的一些实施措施。
一、标准化规范化水平高,车间管理有条不紊。进入生产车间的第一感觉就是整齐、清洁,5S管理贯彻到车间的每一个角落。近万平米的车间,一尘不染,各条生产线与所有配件、产品都整整齐齐的放置在规定地点,并且有醒目的标示区分,使人感到车间的整齐,洁净,顺畅。
通过参观使我明显感觉到我们的差距,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我们车间制作的放料平台和机加工件小框,做到构件不落地面,平台和小框如果数量不足,我们将利用车间的废料制作,备齐备足,构件摆放做到整齐、有序,平台、小框和构件摆放做到成行成列,整齐划一。车间用的一些工具和安全防护装置配置专门的工具箱和橱柜放置,车间工具箱、橱柜和转运小车都统一配置,规范放置,安全帽都统一摆放在工具橱的上面,摆放整齐。车间钢丝绳都定置摆放,统一管理,车间行车控制器都是专门制作一个规范的统一的铁盒定置在车间钢柱一侧,标识明显,取放方便。
车间卫生、车间的构件、工具和劳保用品摆放,我们要做的是在平时的工作中时时保持,让车间的每一名员工在平时的工作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做任何事情要做到标准、规范和统一,生产管理人员平时在车间的检查和巡视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给与指出并立马想出解决办法,现场予以整改。严格贯彻5S管理理念。
二、生产线设计紧凑布局合理。车间上有移动吊车,地面有电动轨道车和铲车,可谓“陆军”、“空军”配合密切,工序产品却可以快速、安全地运输到下一工序,所以,工序之间距离虽远,衔接的却非常好,生产效率就高。
在我们的车间里,我们要充分利用我们的车间行车和铲车,各个工序做到合理搭配相互协调,班组之间紧密配合。根据我们车间现在的规模和铲车的数量和铲车司机数量,车间铲车已经大大限制了我们车间工作效率,我们要向公司申请增加铲车数量和铲车司机。同时我们要合理优化布局各个工序的位置,减少搬运的过程,避免二次转运,增加车间轨道车数量,以提高车间工作效率。
车间喷漆区域要制作一些小架子或者小推车,让一些小的构件放置在上面喷漆,转运方便还不占用空间,这样不仅会合理利用空间还会提高车间工作效率。
三、产品质量管理层层落实,责任到人。车间产品质量严格把关,层层控制,责任落实到人严格按照三检和三不放过原则来控制产品的质量,每月把车间产品质量事故形成报告,并上报公司高层,并在会议讨论和落实解决。
产品质量管理要靠我们每一个去管理、去控制,我们要学习他们的先进质量管理经验和管理模式根据我们公司和产品实际去管理质量,这就要求我们有关管理人员都要参与到我们车间的质量管理过程中,形成合力,做到人人为质量、人人抓质量的良好氛围。
四,车间宣传到位,内容真实丰富。他们车间的广告牌做到每个班组都统一配置,上面的内容涉及公司的生产、质量、安全、现场文明和发货。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增加车间宣传栏,广告牌,统一制作和安置,把公司有关的管理制度、文件精神和好的管理办法宣传到位,让员工从中学到东西,得到启发,以提高车间员工的素质和工作热情,让车间所以人员参与到车间的管理当中。
感谢公司领导给我这个学习的机会,让我有机会去学习现代化工厂的先进管理模式。这次苏南之行,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良好习惯是健康人格之根本,个人习惯可以决定个别员工的命运,员工的整体习惯则决定着企业的命运。所以这次参观学习给我最深感触的,就是企业管理是关键,车间班组管理是重中之重,员工一定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每一道工序上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把平常、实在的工作做扎实做到位,这样,企业才会不断发展壮大。
第五篇:名校归来话感受
名 校 归 来 谈 心 得
——记苏州外国语学校有感
济宁高新区柳行中心小学邵兴隆
江南好,风景就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四月底,阳光明媚,春意盎然。我们一行11人,前去苏州外国语学校参观学习。整个活动安排得既紧张又和谐,虽然劳累但收获颇丰。有必要静下心来,思考成功的诀窍,追寻名校前进的足迹。
一、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校长要有对教育炽烈的爱,要有先进的办学思想,并将这种思想矢志不渝的贯彻到学校的教育行为中。校长要有先进的办学思想,有对教育的独到见解,有对教育的不懈追求。
二、校园文化建设——师生的精神家园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所学校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的外在体现。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先进的校园文化对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苏外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精心设计的学校环境,奠定了校园文化的基础;独到办学理念的确立,构筑起校园文化的支柱;良好校风的树立,营造出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多彩活动的开展,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了活力。走进校园,绿树、鲜花等相互映衬,花香鸟语共和谐。各具特色的走廊文化、墙壁文化、办公室文化、教室文化、功能室文化,每一处墙
壁会说话,营造出了一个健康文明、高雅和谐、奋发向上的育人环境。感动于苏外,缔造了一个美丽的精神家园。诚如在一篇文章中写到:“校园,我们心中的家园。在校园里,每一位师生追求真知,奉献爱心,实现自我,感受欢乐和成功,师生结伴成长……在校园里,每个人都是同样重要的,所有的人都应该得到发展,人人都享有一份爱。关爱每个人生命的成长,重视每个个体的存在,人人都得到尊重。师生是朋友,是知己,大家同心、同行、同乐;人人都享有机会。人人机会均等,人人争取机会,人人创造机会;人人都有所追求。走入每个人的心灵,点燃师生的发现之火、探索之火、创新之火。人人都体验欢乐和成功……”充满诗意、饱蘸激情的文字,为我们诠释了教育真谛,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我们要营造一个非常优美和谐的人际环境,把学校建设成爱心洋溢的家园、主动求知的乐园、诗情画意的花园、全社会向往的精神家园。这应该成为学校追求的终极目标。
三、精细化、人文化的管理
我们感受到的是处处干净、规整,时时规范、认真,感觉学校就是一部自然和谐、高效运行的机器。这得益于他们精细化的管理。这种精细的、人性化的管理既能提醒教师把每一个应当做的工作做好,又给予了教师一定的空间,尊重教师,理解教师,很受教师欢迎。
感悟名校的成功之道,反思我们的教育实践。借鉴名校的成功经验,再理教学新思路。我们要拒绝平庸,要以这次考察学习为契机,冷静面对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找准突破口,真抓实干,努力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使我区的小学教育迈向更高的起点。
20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