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加、减法的笔算》(综合)分析
小学数学《加、减法的笔算》(综合)分析
《加减法的笔算》一课的教学目标分析,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借鉴:
一、对教学目标的评析
1、对《加、减法的笔算》所处的位置、在整册教材中的意义和作用。前后知识的联系,以及重难点的分析都比较到位。
2、本课对教学目标的分析包括三个方面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真计算的习惯和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重在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题的过程,经历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过程并对所研究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3、本课对学生的知识起点能力情况和学生的学习风格分析的很透彻,还注重了学习的梯度,循序渐进地展开。
个人建议:
1、由于学习者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应该更加注重细节,例如可以添上:能认真、正确书写竖式的格式;
2、重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的法则;
3、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及过程进行描述,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4、通过课堂评价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对学习者特征分析的评析
在《加、减法的笔算》案例中,针对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教师进行了学习者特征分析,涉及了学生的起点能力分析——预备能力和目标能力,包括学生的起点水平、能力基础、学习风格等;同时,也重视了学生学习态度的分析。例如,以实际情境引入问题,使学生初步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由旧知导入新知、由浅入深,逐步使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用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贴近他们现实生活的内容——玩具超市,进行教学,才能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知识是密不可分的,使数学课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从而产生学习和探求数学的动机,主动应用数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个人的几点意见,不对之处多多批评指正
第二篇:《加、减法的笔算》案例分析与评价
《加、减法的笔算》案例:
一、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 8~10 和 17 页的内容。两位数加两位数是学习笔算的开始,又是以后学习多位数笔算加法的基础,不进位加,重点是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法则,掌握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能较熟练地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是在学生刚开始学习列竖式笔算两位数加法之后,对列竖式笔算的进一步巩固,又为后面的多位数减法作铺垫,不退位减,重点是理解相同数位对齐后才能相减,理解运算的顺序,从个位减起。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加、不退位减)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能熟练地进行竖式计算。
(3)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和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情境中提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加、不退位减)的数学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
(2)体验通过观察、操作、合作对数学规律进行归纳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意义,感受加、减法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 教学前学生具备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加、不退位减)的基础知识,而且相当一部分学生已从家长那里获得了一些用竖式计算的初步感知。. 二年级的学生仍然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教学时要以实际情境引出问题,使学生初步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学 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学生对于数学知识、数学技能的掌握还比较肤浅,因此应注重由旧知导入新知、由浅入深,逐步使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分析与评价:
一、对教学目标的评析
《加、减法的笔算》一课的教学目标分析,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借鉴:
(1)其中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注重从新课程改革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出发进行分析,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2)教学目标体现了教材内容的设计意图和编排要求,各个目标很有梯度。(3)教学目标的阐述清晰、有条理、运用行为动词,对期望学生达到的各个维度要求进行了描述,从而为后期教学策略以及教学评价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二、对学习者特征分析的评析
《加、减法的笔算》一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借鉴:
二年级的学生仍然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教学时要以实际情境引出问题,使学生初步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学 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但是教师在学习者个体差异的分析过程中,并没有说明对于起点水平、能力
基础不同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安排,似乎有些欠妥。因此,我认为应该在因材施教方面有所区别对待。
第三篇:三年级数学上册笔算减法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上册笔算减法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上册笔算减法教学反思 1
教学本节课我首先是引导学生复习过去学习的两位数的减法的笔算,通过引导学生用竖式计算,回顾两位数的减法的笔算法则:即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就向十位退一当10加在个位上再减。
为三位数的减法的笔算做好知识准备。例题6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本题中的数量关系:总的本书—借出去的本数=还剩的本数,理解时可以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用一条线段表示总的本数,包括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借出去的,另一个部分是剩下的,在学生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列式计算,发展学生的数量关系思维。列竖式计算时,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计算,留给学生充足的`计算时间,安排一名学生在黑板上进行板演,从学生板演的情况来看,出现了如下一些问题:竖式书写不规范退位时“点”的写法不规范百位上退位后,计算百位上的'得数没减“1”,教学中将巧妙利用学生出现的这些错误进行讲解,本题的验算要引导学生理解清楚数量关系:借出去的本数+剩下的本数=总的本数,根据这个数量关系进行本题的验算。
从这节课的练习情况来看,学生对三位数的减法的验算方法掌握得不是很理想,出现这样的问题,原因是新课教学中没有引导学生观察清楚验算的每个数和原算式中的每个数的位置关系。如果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进行表述,取得的效果一定会好一些。
三年级数学上册笔算减法教学反思 2
数学是门很有意思的学科,数学教学要合理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本节课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和退位减,就是立足于一年下期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的基础之上,因此在教学的预设中,我就想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口算计算方法,并把它直接迁移到笔算中来。
上课伊始,我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开门见山就问:“我们前面学习了加法的笔算,你想想接下来会学与什么相关的笔算呢?”这个问题太简单了,学生都踊跃回答:“还有减法。”“那谁知道减法又可以分为哪几种呢?”这个问题还是颇具专业性的,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是很具有难度的,于是举手的人少了,他们努力在回忆前面所学的知识。我呢,也不着急,耐心等待着,不一小会,举起的小手越来越多了,我才不急不慢指名回答。“减法可以分为退位减法和不退位减法。”真是太完美了。紧接着我又问:“那你能举几个退位减和不退位减的实际例子吗?”孩子们们又进入沉思。一分钟过去了,二分钟过去了,终于有一部分孩子自信地举起了手。
生1:“56-29=,我举的是退位减。”
生2:“60-23,我举的退位减。”
生3:“78-35,我举的是不退位减。”
这时,我只需要负责将孩子们举的例子写在黑板的副板书上就可以了。渐渐的,这样的例子越来越多。我请了八个孩子回答。孩子们回答完后,我就挑出几个典型的`例子,再次问他们:“这个为什么是退位减,你是怎么想的。这个为什么又是不退位减,你又是怎么想的呢?”孩子们开始自主分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着“个位不够减,是退位,够减就是不退位。”真是厉害呢,关键点都抓到了。
看到孩子们对退位和不退位理解的还比较清楚,我选择了56-29这个算式,要求孩子们先自己笔算。我想孩子们有了加法的学习,应该减法问题不大。在实际巡查中,我发现大部分孩子能够算出,还有一小部分还存在困难。于是我从几个孩子的作业中抽出了几个样本来进行展演,指明孩子来分析板演同学的题目。我在他们分析中,适时提问,重点突破“6-9不够减”时是怎么办,“十位上为什么是4-2?”学生的回答真得很精彩,在这个基础上,我再让孩子们用准确的数学语言完整地说一篇算法。紧接着我又要求孩子们笔算一个“60-23=?”进一步巩固刚才所学。从巡查中发现,只有极少部分的孩子没有打退位点导致十位算错。再次通过板演,让孩子们指出他们的错误,并告知他们要怎样写才能使自己算正确。
然后我要求孩子算一个不退位减,对比“为什么这个不退位?”通过对比打破孩子们的定式思维,让他们进一步懂得不是所有的减法都要退位,只有个位不够减时才退位。最后总结,笔算减法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将孩子们的语言转化成准确的数学语言。一节课下来,减法的三个例题就在这样的互动引导中悄然学完,所有的问题既来自于孩子本身,也让孩子本身得到解决,他们在课堂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他们欣喜轻松,我也很轻松。
这一节课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足够的勇气和耐性,要愿意等待,愿意倾听,要愿意把表现的机会留给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发展、提高、创造的机会与可能,让他们在体验与重视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和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年级数学上册笔算减法教学反思 3
这节课总起来看还是比较成功的。在教学过程中我做到了教学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教学环节紧凑,师生双边配合默契,气氛融洽,教学效果好。
优点:
1、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体现了“教”立足于“学”的思想。无论是提出问题,还是解决问题和总结规律,几乎全是学生自己完成的,老师只起到一个搭桥的作用。
2、教学效果好,课堂容量大,充分利用了每一分钟。
3、准备充分,特别是准备了在达标测评之后备用的不同类型的练习题,增加了教学密度和容量,从而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充分体现了“不同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这一数学新理念。
4、没有说一些废话或围绕一个问题反反复复的唠叼,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5、应变能力增强。
6、充分发挥了集体的功效。课前,我请同组的`老师们针对我的课进行指导,虚心向他们请教,栗老师提出了两个宝贵的意见,特别是把我设计的小游戏“鸽子送信”改为“给小狗分骨头”,给这节课增色不少。学部的领导给我提供了帮助,小孩子帮我画出了生动形象的小狗图……
缺点:
1、有点紧张,把时间记错了,由于这么多的领导听课,我有点沉不住气了,提前10分钟就把限时作业处理完了。
2、拨计数器验证算理是在例2之后,我把这一环节忘记了,直到后来才补上。
总起来看,这次参加学校优质课评选我做到了精心准备,全心投入。在课堂上能迅速进入状态讲课。参加了这次教学活动,我的教学能力有了提高,心理素质也有了增强。这几天为了这节课能上得顺畅,我吃不香睡不稳,经常走路也思,吃饭也想,嘴里也经常念叨。就因为功夫下到了,所以上起课来就得心应手,以后做事就应这样,全心全意,全力以赴,就能做好!
三年级数学上册笔算减法教学反思 4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三位数笔算加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探索并掌握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学会用列竖式的方法进行计算。能根据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并逐步养成验算的好习惯。为了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知蚀源于生活有服务于生活,我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在导入环节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告诉学生我校图书馆新增设很多图书的消息,从而激起学生去看一看的愿望,之后出现了新书情况的信息。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使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也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自然的进入了上课的状态,而这一切完全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
探索三位数退位减法之前,联系两位数退位减法的方法,通过对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突出“退位减法”中如何退位这一难点,通过比对使学生建立知识间联系,逐步形成知识系统。由于在进行本节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三位数笔算加法的计算方法,这就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了正向的迁移,因此,在新授段,我并没有对新授的内容做任何讲解,而是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索与尝试,让学生在亲自探索的过程中掌握计算的方法。这样不仅巩固了所学的内容,也大大地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原有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又获得了新的计算方法。进而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说明和强调,既不繁琐又能画龙点睛,使课堂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在游戏活动中,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活动设计体现了趣味性、知识应用性、活动的开放性。设计注重关注学生情感,体现团结合作、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精神。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力求体现新课标的精神,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探索,让学生在尝试与探索中获取知识,而教师只是在必要的时候给学生与必要的指导。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设计能与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体会学有所用。
三年级数学上册笔算减法教学反思 5
青岛版教材的最大特点是把知识融于一个个有趣的情境串中,使学生在情境串中解决问题。本课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勤劳的小蜜蜂整装待发采花粉的情境,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了情境图,通过学生讲故事——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把知识学习与解决问题融合在同一过程中,形成了以解决问题为线索的知识链,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教学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笔算的算理和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笔算方法时,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给学生创设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同时,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先让学生立解答自己喜欢的问题,再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使每位学生都能获得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三年级数学上册笔算减法教学反思 6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我先让学生复习以前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帮助学生回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再让学生亲自尝试例题,自己去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小组相互交流后,然后全班交流,归纳出三位数乘两数的算法。学生参与的积及性比较高。课堂上学生的计算还好,但在作业中,问题较多: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有学生漏乘了;进位时口算错误;把两次乘得的数相加时不进位的`也算了进位的;抄错乘数等等。
我想要让学生提高正确率,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第四篇:小学数学《加减法笔算》分析与评价
小学数学:《加减法的笔算》(综合)分析与评价
一、对教学目标的评析
体现了课标中“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的推理能力”的理念。学习材料的形成来自学生,学生感到亲切,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为问题解决打下基础。使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教学中让学生自主进行选择计算方法,培养了优化意识。
二、对学习者特征分析的评析
数学,源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几乎都能在生活中找到。我们的学生由于生活背景不同,知识经验不同,所以对于相同的问题,解决的方法也不一定相同,这时学生便需要教师的肯定、激励和引导。创设情境,让学生自由设计乘车方案,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
第五篇:信息技术中级培训《加、减法的笔算》教学前期分析案例观摩与改进
《加、减法的笔算》教学前期分析案例观摩与改进
一、对教学目标的评析 值得借鉴的地方:
1、该案例对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提出了要求,目标编写明确具体,让人一看就知道本节课要让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教学目标符合新版数学课程标准,既体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本规律,又体现了时代对基础性学习能力、发展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性学习能力培养的整体要求。
2、该案例的学习目标,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和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有利于促使学习内容覆盖动作、情感和认知领域以及每个领域的各个层次,二、对学习者特征分析的评析
值得借鉴的地方:
该案例充分考虑到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各方面特征,分析的很认真、很透彻,也十分切合实际。说明此案例是在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特点情况下建立的,这有助于接下来设计的教学方案与其相适应,相匹配,我觉得这也是我值得借鉴的地方。
建议,我认为若是能针对学生的不同学情,去设计一些巩固、培优的题型,更具层次性会更好。即这节课哪些目标是每个学生都得达到的。哪些目标是优生要达到的,哪些目标是学困生要达到的。这样教学起来就会有的放矢,胸中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