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挚爱是语文——聆听靳家彦先生谈语文教育》★

时间:2019-05-15 16:04: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生挚爱是语文——聆听靳家彦先生谈语文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生挚爱是语文——聆听靳家彦先生谈语文教育》》。

第一篇:《一生挚爱是语文——聆听靳家彦先生谈语文教育》

一生挚爱是语文

——聆听靳家彦先生谈语文教育

天津市南开实验学校李卫东

我跟随靳家彦先生学习语文教学艺术已经十余年了。在靳先生的家中,在外出讲学的间隙,我常常聆听到靳先生对语文和语文教育的感受。天长日久,耳濡目染,让我受益无穷。

语文教育是靳先生一生的挚爱。对语文,对语文教育,对语文教师,靳先生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认识。现以问答体选录靳先生的对我的一些教诲:

李卫东:您是怎么爱上语文的?又是怎么打下深厚的语文功底的?

靳先生:要说爱上语文,就跟家学渊源有关了。我的父亲是一名书法家。四岁时,父亲就教我读古诗文、习毛笔字。每天早晨,天刚蒙蒙亮,我家姐弟三人就已经坐在院子里朗朗读书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在童年时就烂熟于胸。我的伯父饱读诗书又去德国、美国留学,家中有大量藏书。我没事就跑到伯父的书房里去看书,有时读得如醉如痴。《论语》《老子》《诗经》《左传》《三国志》等大量中国古典名著的阅读,为我打下了比较扎实的语文功底。

读师范时正遇上三年“自然灾害”,我每天都吃不饱肚子。但我却把读书当作唯一的精神支柱,用读书来忘记饥饿。学校图书馆里有恨多藏书,我在三年时间里几乎读完了图书馆里有价值的藏书。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马卡连柯的《教育诗》、余冠英的《诗经选译》等书都是在这段时间里读的。我认为,少年时代是人记忆的黄金时期,对读过的书记忆深刻,儿时读一些名著可以滋养人的一生。我现在拥有的文化素养,基本上得益于少年时代饥不择食般的苦读。

李卫东:您是怎么走上教师这一行的?

靳先生:记得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有一位教我们语文的女老师,是从辅仁大学家政系毕业的,叫张凤女。每个周末,她总是带我们到他家去排话剧,内容大多是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故事。我很喜欢她,不知不觉地,就把她当作我的楷模了。

就在我三年级那年冬天,父亲病故了,我才9岁。母亲望着我们挨肩的姐弟

1三人,哭干了眼泪。就在我幼小的心比冰还冷的时候,张老师来到了我的家里。她对母亲说:“天无绝人之路。把三个孩子养大,让他们成才,我会尽最大力量帮助你们。”良言一句三冬暖,我的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簌簌地落下来。从那以后,不论酷暑严寒,不管大事小情,她都无微不至地关心着我,学习上严格要求,生活上嘘寒问暖,经济上多次接济。记得那时家里太穷了,买不起雨伞和胶鞋,下雨天我就冒雨去上学。她看见我被大雨淋得湿透,心疼地把我领到办公室,拿出旧运动服给我换上,我立时就不冷了。她还从家里拿来伞和雨鞋送给我。从此,再遇到下雨天我就不挨雨淋了。就这样,直至我被保送上了天津一中,还在用那把伞。这种真挚的爱生之情,让我幼小的心灵许下一个愿;长大,做她那样的好老师!

小学毕业后,我被保送天津一中、天津师范学校、天津教育学院,就踏上了教书这一行。在四十多年的教师生涯中,我对穷学生格外厚爱,奉上一片真挚的师情。不图回报,不为什么,我知道穷人的孩子多需要关爱。

李卫东:在您的教师生涯中,对您的影响最深的人是谁?

靳先生:对我影响最深的人是王企贤先生。三十多年前,正是“文革”那颠倒黑白的年代,一些丑类肆意诬蔑、陷害广大教师,一时间黑云压顶、是非混淆。正是在这令人迷茫的时刻,我的恩师——北京第一实验小学的王企贤先生来到天津,来到我的身边。他不但听了我的课,还欣然应允我拜师学艺。从那时起,我有了一位德高业精的师傅,这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一大幸事。那时我每月工资37元,坐火车去北京请教,慢车票价2.4元,快车票价2.9元,一趟来回就是五六元,我拿不起,先生就负担我的车费,让我一两个月去北京一次。先生管吃管住,我跟他睡一张床。他给我细细地讲解中国的教育发展,从清末、民国、解放区、国统区,一直到“文革”,讲教学的发展,教材的变化。先生对我要求极为严格,从师德到教艺,从备课到上课,从读书到科研,从热爱学生到深入学生心灵,他都言传身教,率先垂范。就以钻研教材为例,他常以“一词未解烟受难,半句不通茶遭瘟”的苦学苦钻精神要求我做到:字求其训,句求其旨,言出有据,烂熟于胸。对学生的了解,他更强调不但要眼中有学生,还要做到心中有学生,更要做到心中有每一位学生。正是从先生那里,我懂得了:当一名语文教师,第一位的是学养,第二位的才是技术技巧。

记得粉碎“四人帮”之后,我去北京他的家中请教教学问题,他深情地对我说起,他本是河北农村一名贫苦的农家子弟。1927年10月从保定第二师范毕业,只身到北京谋求一个小学教师的职位。历尽人间沧桑,却坚守为师之道。恩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堪称教师楷模。从他做教师起,直至2003年以97岁高龄辞世,从事小学教育整整75年!仅此一点,足以让我高山仰止。

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40多年,担任校长十几年,先后在天津师大二附小、天津南开小学的教师、副校长、校长等岗位上工作,但始终没离开我钟爱的语文教学。在我做小学语文教师的过程中,有多次机会调到中学或其它行业去:南开中学、南开教育局以及一家报社都要过我,我从没动摇。有一次参加一个中学教师培训班,结业后所有人都分到了中学,只有我一人打报告,坚决要求回小学去。要说那时候小学跟中学比,不仅工资低,而且当时很重要的一项待遇“口粮标准”都要低一些。因为我认识到小学是小孩子打基础的阶段,小学教育对一个人的一生都有重要影响。每当我和孩子们在一起读书,我就感到活力焕发。即使后来我当了小学校长,仍然坚持上课、听课。这一切,不能不说是王企贤先生对我的影响。

李卫东:您是怎样理解小学语文教育的,您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哪些独到的见解?

靳先生:小学语文教育的本质是在儿童学习掌握语文的过程中造就素质全面发展的人,这也正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我在“导读式教学”中提出了“语思统一,口书并重,内外相同,以读为本”的教学原则。“语思统一”是指把语言文字训练与思想品德教育统一起来,把语言文字训练与思维训练统一起来,在发展儿童语言的同时发展儿童的认识能力和思维品质。语思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之中。“口书并重”是指学生的口头言语能力和书面言语能力协调发展、相应提高。“内外相通”是指把语文教育看作一个系统工程,让课堂教学、课外活动、语文生活相互沟通、配合,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语文素养。“以读为本”是说要继承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精华,坚持阅读教学活动的主要活动形式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以读书为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体现“以情励学、以趣激学、调动参与、启迪创造、注重内化、求精求活”六个要素。

李卫东:您站在讲台上的时候,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靳先生:站在讲台上,我感受最深的是对生命的敬畏。在你的面前是50个鲜活的生命。哪怕他们只有六、七岁,哪怕他们还拖着鼻涕,哪怕他们字写得扭扭曲曲,哪怕他们考试只得了十来分,但作为人类的一代,他们像长江一样,从远古走来,又向未来奔去。在他们背后,是50万年人类进化发展的历史,在他们前面,是无限广阔的未来社会。他们有着独特的不完全为我们所了解的世界——儿童的世界。作为他们的教师,我们不能不时时警醒。我主张教师应该心里时时装着学生,装着学生每天的生活,他们什么时候喜,什么时候怒,什么时候恼,什么时候悲,什么时候得意忘形,什么时候厌烦,什么时候敢怒不敢言„„如果我们不了解我们的教育对象,不理解我们的教育对象,不像熟悉自己身体的每一部位那样熟悉我们的教育对象,我们怎么教育学生,怎么教好语文课?

我们过去教语文,常常从“术”的方面入手,怎么教字词句篇,怎么教语修逻文,心里想的是教学流程,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后干什么。我觉得这样做就缺失了教学的灵气,教学的本真。我上课心里有路数,但全力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一仰一俯、一眨眼一皱眉,都是他们心声的反映。我就根据学生当时的状态因势利导,把孩子作为人的灵气、灵感向开掘金矿一样地把它开掘出来。这很难。因为我们是教师,我们要改变的是人的素养。我们无法深入到学生的内部去改变他们,我们只有用语言来影响他们,用行动来熏陶他们,用活动来培养他们。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就会有一个大的甚至是质的改变。当然这是一个渐进的、漫长的过程。

李卫东:您是怎么看待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问题的?

靳先生:有的老师把工具性和人文性理解为两个部分,课堂上前半部分解决工具性问题,后半部分解决人文性问题,这是错误的。打个比方,你伸出手来,这只手的手心和手背就代表工具性和人文性。只要是手,就有手心和手背。就像一张纸总有正面反面,哪怕把这张纸揭开,成了两张纸,它又有新的正面反面。这是什么意思?工具性和人文性不是两者的结合,也不是缝合,更不是捆绑,而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它是自然统一的,是无法分开的。

李卫东:您怎么看语文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靳先生:上课之前,我也要备课,要做到对教学内容心中有数,要思考教学

环节步骤,要对学生情况烂熟于胸。讲哪篇课文自己必须先背下来,备课就包括“背”课。到现在,小学语文一至六年级课本的所有课文我都能背下来,包括篇幅较长的契诃夫的《凡卡》、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学生背错了一个字,我都能听出来。但我上课时不会只想着我的教学设计,我上课时全力以赴对待的是学生情感的变化。比如,有一次课上,当一位女孩子说全班都排斥她,眼泪哗哗流下来的时候,我不是想我怎样教育她、引导她,而是想她为什么哭。我一边跟她交谈,一边脑子飞速地旋转:“我要不要将这个问题引向深入?”因为这个问题涉及全班对她的看法,所以我试探着一点一点靠近,“你问过同学吗?”“同学们听到她的心声了吗?”“她说得对吗?”引起大家一起来谈一谈对她的看法,消除她的心理障碍和孤独感。我的语言也很调侃,当学生说同学们给她起外号是因为她胖、喜欢她时,我说:“心胸要宽广,做个阳光女孩。你们说我胖,胖又怎么了,你们还胖不了呢!”经过真诚对话,这个女孩卸下了“包袱”:“听了同学的话,我的心也快乐起来,不像以前那么孤单,被阴影笼罩了。现在,我的心里洒满了阳光!”这就不是预设出来的,而是师生共创、共享的一段独特的生命历程。

我上课除了必须要用的教具外,不带任何东西。这样做的好处是我没有“羁绊”,能够与学生心相印、情相通。小学课堂上涉及的那点知识并不高深,难的是我们怎样把这些知识让学生愉快地掌握。教师课前要做大量的工作,选择一条让学生学起来既有兴趣、掌握起来又牢靠的路。我决不会以教案为牵引我和学生的“蓝本”,唯一引导教学进程的是课堂上鲜活的生命。教师不是为了完成教案,教学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服务,落脚点就在学生的发展上。我们是人,人和“物”的东西都要为人服务,而不是相反。

李卫东:您怎样看待作文教学和生活的关系?

靳先生:我想作文教学本身就应该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生活的异化。不是你课堂上教一套东西,生活上又是另一套东西。比如写书信,我们过去常常看见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写书信,而在生活中要是给亲友写一封信却写不成、寄不出、收不到。这样的课堂教学和我们的现实生活相距甚远。我们要用新理念指导作文教学的改革。我曾经借班上五年级的书信写作课,内容是给学校提意见和建议。我先让学生调查、收集素材,与同学和教室后边听课的校长、教师广泛交谈,之

后在班上汇报:自己认为学校那些地方好,哪些地方不满意,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并提出建议。30分钟学生写完后,我发给每位学生一个信封,指导学生书写信封。信封的邮政编码如何写,收信人的地址如何书写清楚,收信人的姓名、职务、关系等如何写得正确,寄信人的地址、邮编如何书写,等等,都是现实生活中非常需要的实际本领。写好后装上信,封上口,贴上邮票,寄出去,有收信人给本次作文打分:书信和信封格式正确、内容清楚的,给80分;如果提的意见学校采纳了,说明有创见,给100分;对学校发展有重大贡献的建议,再给20分的加分。后来学校反馈给我的信息是,学生寄出的信都收到了。你说这是语文教学还是学生生活?

李卫东:您觉得文化底蕴对一位语文教师来说意味着什么?

靳先生:教语文,学养是第一位的,技术是第二位的。教师要有文化,这个文化不是知识,不是学历,而是一种文化积淀。教师只从“术”的方面去研究教学,而不从“学”的方面去积淀自己,是舍本逐末。你要教学生读,你首先要会读、多读,有深刻的读书感悟;你要教学生写,你首先要爱写、能写,有独到的写作体验;你要教学生说,你首先要勤说、善说,有高超的口语表达才能;你要教学生成长为一个大写的人,你首先要是一个大写的人。因为教语文说到底是教做人。语文课堂要充满文化气息,文而不野,雅而不俗,活而不乱,情趣盎然。语文课堂要有书卷气,要有翰墨香,因为语文教学,说到底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浸润在文化积淀中的社会行为。

李卫东:在您心目中,一位好的语文教师应该是什么样的?

靳先生:一笔好字,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一腔与学生融为一体的热情,一颗真挚而善良的心。所有这些,才能构成一位语文教师的神韵。教师不是诗人,但要有诗人的气质;教师不是演员,但要有演员的才能;教师不是哲人,但要有哲人的思考;教师不是将军,但要有指挥千军的气概。语文教师尤其应当如此。

李卫东:您想对今天的青年教师说点什么?

靳先生:首先是要戒浮躁,把功夫用在实处,而不要做虚功。二是语文教师应该多读书,要有意识地提高自身文化底蕴。

2006年4月3日

第二篇:靳家彦老师的“小学语文导读法”概说

靳家彦老师的“小学语文导读法”概说

靳家彦,男,1944年12月生,毕业于天津教育学院中文系。从教38年,现任天津南开小学校长,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荣获天津市模范教师、天津市劳动模范、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被国家授予“人民教师”奖章,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教学专家。创立“小学语文导读法”,应邀赴30个省、市及大专院校讲学,做示范教学,受到广泛赞扬。出版《小学语文导读法》等专著17部,发表《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教小学语文》等论文200余篇,多篇获全国及省市奖。

什么是导读法?(“导读法”就是教师致力于导,学生循导学读,以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作为培养阅读能力,掌握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题的主要方式。通过扎实有效的序列训练,培养学生综合的语文素质的一种教学模式。)就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改变过去教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牵引学生去应付考试的积弊,教师致力于导,学生主动去学,多向信息交流,依据阅读心理,注重方法指导,养成自学能力的教学方法。它的最大优点就在于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有明确的目标,课上强化语文训练,突出情趣的功能,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使语文教学有情有趣、扎实高效、负担合理、如沐春风。学生们反映:我们不愿意下课。运用导读所教的学生,合格率达百分之百,优秀率在百分之六十以上。学生会读能写,思维敏捷,知识面广,动手能力强,为继续学习和参加工作打下了坚实的语文基础。

导读法的基本内容是:在学生自学之前,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介绍有关的参考资料;在自学中,指导学习的步骤和方法,提示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激发学生的疑问和思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解决疑难问题;自学后,帮助学生做好知识的归纳和运用,完成必要的不同层次的练习与作业。其根本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和自学习惯,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会阅读、掌握阅读方法的过程。它是叶圣陶先生语文教育思想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化,是素质教育要义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实际体现。由于导读法强调主体性、目标性、情感性、训练性和创造性,因而使整个教学活动成为“指导系统——学习系统——反馈系统”的统一体,学生居于主体地位,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与学、导与读及时形成反馈,极大地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导读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体系,从宏观的角度提出如下策略

1、在教学指导思想上要着眼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以学生为主体,从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素质出发,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用整体优化的思想,吸纳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精华,借鉴国内外现代语文教学的理论,按照教育方针培养一代有创造精神的适应21世纪要求的新型人材。

2、在教育原则上,贯彻“语思统一,口书并重,内外相通,以读为本”的16字方针,务求使教学最优化。所谓“语思统一”,就是使语言训练、思维训练、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所谓“口书并重”,是指口头言语能力和书面言语能力协调发展、同等重视、相应提高;所谓“内外相通”,是指把语文教学、语文活动和语文生活相沟通,课内外、校内外、各学科之间找出结合部,全面应用,注重语言应用;所谓“以读为本”,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选择训练点,设计训练方式,把课堂变成“训练场”,减轻学生课后作业的负担。

3、在教学观念上,牢固树立教为学服务,教以学为依据,教是为了用不着教,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掌握方法、形成能力、培养创新思维的训练为主线。

以学生为主体,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究,使他们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深入钻研的学习品质,有效的读书方法和良好的读书习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以教师为主导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诱导、引导、指导和辅导的作用,探索最佳课堂结构,设计最佳教学方案,指引最佳思维方向,采用最佳教学手段,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以掌握方法、形成能力、培养创新思维的训练为主线,就是要从学生智力结构的现状出发,借助教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开发智力,达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不复需教的理想境界。

4、在教学工作上做到“三化”,即教学程序化,内容结构化,教研网络化。

教学程序化主要是指:(1)教学目标程序化。既要上好每一节课,又要做到各年级完成各自的任务,注意上下衔接,形成序列。(2)教学常规程序化。要求教师备课一丝不苟,上课分秒不丢,辅导一个不漏。(3)学习过程程序化。按照认识规律,每个单元的学习过程都必须经历从感知→探究→整理→发展这样几个阶段。

教学内容结构化是指:教学中依据知识的结构、能力的结构、非智力结构取舍补删教材的内容,使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教研网络化是指:(1)在校外,依靠学术团体→教研、科研、进修部门→大中小学信息交流网;(2)在校内,形成校长→主任→教研组→年级组→教师个人的教学研究网络;(3)教师个人坚持把日常教学工作和“导读法”实验研究的科研项目结合起来。

5、导读法的基本教学模式如下图所示。

导读法 模式结构框架

这种导读模式结构框架是把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课堂教学过程体系划分成一个个紧密联系的小的部分,使学生一步一步地循导学读,是一种合乎科学的可以操作的训练程序。“常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僵死的程式,导读法的生命力就在于“活”与“实”。导读模式也根据需要常出现“变式”。

这种“变”,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着眼于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形成过程,由“导”为主向“读”为主过渡。

6、导读的一般步骤是怎样的呢?

(1)诱导预读,它属于认识性阅读阶段。或称初读,属于感知性阅读阶段,可以在课前进行,也可以在课上进行。一般要求学生三读课文(不是读三遍):一读疏通句读;二读弄懂大意;三读质疑问难。重在经历几种有价值的心理过程。

(2)指导细读,它属于理解性阅读阶段。这个阶段要求学生由总到分,由浅入深地理解语句的含义,把握课文的思路,同时加强朗读的训练。主要目标有:①通读全文,把握思路;②逐段品味,披文入情;③相机进行语言训练;④认真指导学生朗读,在读中吸纳、思索、动情、明理。

(3)指导议读,它属于评价性阅读阶段。主要目标有:“议中心、谈结构、论项目、说学法”,使学生畅所欲言,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是在读书过程中给学生创造一个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学生是有读有议有问有答有反驳有争辩,不再是一味听讲;教师是指导和订正,不再一味讲解。

(4)辅导练习,它属于创造性阅读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练读、学写、促进阅读的深化与吸收,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使阅读和写作相结合。

以上关于导读的四个步骤,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实验、摸索、总结出来的,这四个步骤实际是“导读——自读——再导读——再自读”的教学结构在课堂上的具体操作运用,目的是适应素质教育对小学生语文素质要求,增强阅读教学的实践性与实效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力,彻底改变阅读教学以“应试”为目标的陈旧面貌。

7、导读法有哪些鲜明的特征呢?我们总结为“六要素”,即“以趣激学、以情励学、求精求活、调动参与、注重内化、启迪创造”。以趣激学的“趣”字,包括浓厚的兴趣、体验成功的乐趣和高洁的志趣三个梯度,对知识对科学的探索,对自身价值与能力的自信心,对个性发展的高标准严要求,构成了趣字的广泛内容。以情励学的“情”字,包括饱满的情绪、真挚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三个层次,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对人格的不断完善,构成“情”字的丰富内涵。求精求活的“精”字,包括课前精心备课、课上精讲精练、课后精心辅导。内容要精,形式要精,数量适当,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活”字包括教得活、学得活、用得活、气氛活,总而言之,生动活泼。调动参与,关键是一个“动”字,学生要动起来,主动、自动、生动,动脑、动眼、动口、动手、动身,达到生动活泼地学习语文,突出学生主体的能动作用,教为学服务。注重内化要在“内化”上下功夫,人的遗传、教育、环境、自身的意识、品质、情感、学识等等,内化就是素质,外化就是形象、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素质教育就是一种内化教育。启迪创造重点是“创”字,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拓宽思路和知识领域,把学生中蕴藏的巨大潜力开发出来。

这六个特点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不同的年级、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教材、不同的课堂类型,采用的导读方法也不一样。

8、经常采用的导读方法有10种。

(1)设问导读:通过设臵思考性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以问促读。(2)程序导读:遵循阅读教学“整体——部分——整体”和“语言形式——思想内容——语言形式”这样两个回合的程序,把学生的阅读过程划分为一个个的步骤,使学生按一定程序对全文逐步深入理解。(3)图示导读:在阅读过程中师生运用图画、图表、板画、地图、图形等媒体指示思考方向,揭示文章思路,认识文章内在联系,使学生借助直观的、形象的、艺术的图示读书学习、认识事物的导读方式。(4)对比导读:把一篇文章中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部分互相参照对比,引导学生分析辨别,从而加深理解的导读方法。(5)赏析导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用课文美的思想、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陶冶自己的情操,吸收语言营养,提高审美能力,把欣赏、品味、体验、吸纳溶为一体的导读方式。(6)逻辑导读:以逻辑思维训练为核心,引导学生用推理的方法,探寻作者布局谋篇的思路,组句构段的规律以及事物内在联系的一种导读方法。(7)辩议导读:发扬教学民主,引导学生通过辩驳议论理解课文,从中提取准确信息,为达到阅读目标而导思、导议、导练的一种导读方法。(8)模拟导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依据教材本身提供的内容、情境因素运用一定的模拟手段,复现情境,把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之中,通过体验激发起学生情绪、情感,引发联想和想象,边读书、边想象、边表演,从而使文中只可意会之情、无法展现之景、难以亲临之境、言犹未尽之意变得具体可感。模拟导读特别应记住一条原则,即“以语文的手段学习语文”,切不可用其他方式替代了对语言本身的理解和感受。(9)主从导读:以一篇典型课文为主,辅以若干篇相类似(内容或形式)的文章,意在举一反三,通过一篇学会一类的读书方法,其主要目的在于加大阅读量,掌握阅读规则与方法。(10)综合导读:运用各种导读方式的综合,调动多种感官,加深对所读课文的理解,如可以同时运用图示对比并加以辩议,设问自问结合,情境模拟与赏析吟诵融汇等等方法,突出“综合”的作用。靳家彦导读式教学可以说是课文领会模式(一种科学的适合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阅读的现代阅读程度技能训练模式。包括审题、设问、找答、作答、评述五个环节。)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化和延伸。可见,靳家彦语文导读式教学设计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这种严谨的结构无疑体现了其教学艺术风格至高的科学性。

第三篇:读《语文教育门外谈》有感.

读《语文教育门外谈》有感

看惯了严肃凝重的教育教学专著,钱理群先生著的《语文教育门外谈》犹如一丝清新的风,穿墙过隙,给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意想不到的惊喜。钱理群先生本是一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但由于他在与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和大中学生的交往中逐渐有了自己新的认识,引发了他研究中学语文教育的兴趣。真可谓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他的一些独到见解被认可了,他的精彩言论被关注了。于是,在若干年后,他的文章论著终于集结成册了。

书之名曰“门外”,实则是记录了钱理群先生他对于语文教育和青少年素质培养、语文教育改革的专业级的论述。全书共六卷,卷一,“以‘立人’为中心”,是他作为一个思想者关于中学语文教育的一些思考。卷二,“我们现在怎样做老师”、卷三“我愿意倾听你的讲话”,多是应约而写的序言、书评、评语之类。卷四,是“‘网络评论’试验”。卷五,有关于“《新语文读本》等的编写”,是作者在实践工作中的理论思考与总结,是他自己早先的教育思想的深入与发展。而卷六,则是舒缓的“经历与怀想”,触手可及的是作者的人文理想与实践立场。

纵观全书,钱理群先生都强调一个语文的人文性,强调语文教育应当保证每一个人的个体精神自由发展,这也是我感触颇深、深表赞同的一点。在他的“关于九年制义务教育中的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考”中,就四个层次展开了思考:教育——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教育——母语教育。认为发展教育的两大驱动力,一是国家需要,二就是来自社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特别是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要求以“人的健全、和谐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来开展全部教育活动。

钱理群先生也将审视的目光落在了语文的实际教育上。他认为,语文教育必须强调三个基本要素,即知识、能力、习惯。语文学习的知识内容不要过分强调系统性与学术性,明确以“语文的能力训练”为中心,语文知识的讲授要有助于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与提高。这些见解与我们现行的《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教育理念不约而同。另外,就语文学习的教材,值得一提的是,钱理群先生曾著有《重读经典》、《用文学经典滋养下一代》这些书,反响甚大。他在本书中也提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时代的精神的精华都凝聚于其中,人类最美好的创造都汇集其中,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各类学科的名作、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的。”所以,钱理群先生的入文精神和独到见解在此亦可见一斑。对于语文能力的培养,钱理群先生表示要注重听、读、说、写四个方面。他认为,无论听或读,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应依次培育学生的如下能力,即理解力、感悟力、审美力、归纳力以及将“他者”提供的信息化为“自己”的东西的过程。关于说和写的能力的训练,首先要培育的是一个态度,要使学生能真诚的表达自己的真实的思想和情感,同时也要培训多种能力,即感知力、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能力,与他人、外部世界交流的能力和判断力、发散性逆向思维的能力。除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钱理群先生还强调习惯的养成,教育要致力于将能力转化为习惯。总之,钱理群先生希望每一个受过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公民,都能形成具有较高语文素养的文明新人。

钱理群先生的语文教育观念除了表达在他的理论论述上,同时也渗透在日常的生活点滴中。在本书的卷二部分,记录了他与一些中学语文教师的通信内容,特别是在他与上海复旦大学附中的黄玉峰老师的信件中,让我触及到钱理群先生那一颗为了语文教育全身心投入的赤诚之心。他对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的殷殷鼓励与贴心关怀令人唏嘘,他对中学语文教育的丝丝关怀与深入思考令人感叹。用“相濡以沫”这个词来形容他与中学语文教师的情意是再贴切不过了。

总之,阅读此书,犹如让自己经历了一次身心的沐浴,给我的教育工作带来了诺大启发。恍然大悟、醍醐灌顶的同时,我更敬佩钱理群先生渊博的文化内涵,敬仰钱理群先生真诚地为人处事,敬重钱理群先生对语文教育事业的拳拳之心。全书文字逢理论锋锐而新颖,逢感想优美而流畅,是为当今思想界、教育界一别开生面的作品。甚幸拜读!

第四篇:温儒敏先生谈“部编本”语文教材

温儒敏先生谈“部编本”语文教材

小学语文名师我们不是知识的生产者,我们只是知识的搬运工。以更专注的姿态,帮你寻找更多适合自己成长的有效资源还有那些锲入心灵的文字。与高人交心,轻松学习,把时间留给更重要的人更重要的事。精彩就点击右上角分享出去,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温儒敏先生谈“部编本”语文教材“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总体特色:体现核心价值观,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接地气,满足一线需要,对教学弊病起纠偏作用;加强了教材编写的科学性;贴近当代学生生活,体现时代性。创新点与使用建议:选文强调四个标准;更加灵活的单元结构体例;重视语文核心素养,重建语文知识体系;阅读教学实施“三位一体”,区分不同课型;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识字写字教学更加讲究科学性;提高写作教学的效果。0

1一、“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背景这套新的教材包括小学和初中两部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材,前面加上三个字“部编本”,全称就是“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今年先发行并投入使用的是一年级和七年级。“部编本”取代了原来人教版,占有的使用面比较大,小学约占50%多一点,初中约占60%。其覆盖面还要逐步扩大,成为统编教材。“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从2012年3月8日正式启动,四年来,教材编写经过非常复杂、曲折的程序,从编写大纲和样张、征求意见、大纲送审,到进入编写,广泛征求意见,确定选文,反复讨论和调整体例框架,编写导语、习题,先后集中全组讨论就有十几次,分头开会研讨的次数更不计其数。起始年级初稿出来后,严格把关,先后经过14轮评审,包括学科评审、综合评审、专题评审和终审这四个环节。还送100名基层的特级教师提意见,最后才提交给教育部,并于 2014年8月直接向中央汇报,又经过一年的修改和试教,终于在2016年6月底的中央宣传思想工作小组会上得以通过,并被批准投入使用。0

2二、“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总体特色 01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立意要高,高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指导思想明确,措施落实。措施就是八个字:“整体规划,有机渗透。”任何教材的编写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有基本的意识形态立场。作为“部编本”,这方面要求更高。新教材编写强调“整体规划,有机渗透”,并不等于所谓“政治挂帅”,而是要处处考虑尽可能服务立德树人的目标。教材编写是整个教育的一环,我们的教育终究要立德树人。这个“德”,包括了政治,但远不止政治,还有道德、理想、情操等诸多方面的“德”。现在社会发展,出现很多前所未料的新问题,精神道德的滑坡让大家都担忧,这其实也是意识形态问题,整个教育包括教材编写不可能回避这个问题。立德树人非常重要,教材编写应当在这方面有所作为。02接地气,满足一线需要,对教学弊病起纠偏作用在确定编写方案之前,编写组对十多年来课程改革以及课标实施的得失状况,进行了细致的调查总结,让课改的经验,包括这些年提出的“以人为本”“自主性学习”等教学理念,在语文教材中沉淀下来。同时,又实事求是,正视某些不符合教学规律的偏向。“部编本”语文教材还格外注重让语文课往课外阅读延伸,往学生的语文生活延伸。新编语文力图让“教读”“自读”,加上“课外导读”,构成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这也是考虑到目前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读书少的弊病,想在教材中起到某种纠偏的作用。03加强了教材编写的科学性教材编写需要听取意见,但不能被媒体裹挟,随波逐流;需要创新,但创新不是颠覆。要学习和继承以往教材编写好的经验,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实行“编研结合”,使教材编写有科学性,符合语文教育规律,也更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组织工作主要是由人教社小语室和中语室的专家来承担的,他们实际上是编写的中坚力量。在新教材编写过程中,一再提醒参与编写的人教社编辑,既要继承原来人教版教材的比较成熟可行的部分,包括选文和内容设计,又要吸收其他版本养分,超越人教版教材。04贴近当代学生生活,体现时代性“部编本”语文教材在课文的选取、习题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安排等方面,努力切入当代中小学生的语文生活,适应社会转型和时代需求,体现时代性。此外,教材的课文有较多的更新,注重经典性和适合语文教学。与原来人教版教材比,新的课文约占40%。教科书编写语言、习题的题型变化、插图和装帧设计,都力图有所创新。0

3三、“部编本”语文教材的七个创新点

01选文强调四个标准“部编本”语文教材的课文选篇,更加强调四个标准: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当然,还要适当兼顾时代性。这也是针对性的。课改之后流行的各种版本语文,都把人文性放在最重要位置,另外,很重视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多选“时文”。这不能说不好,但不能偏了,新教材回到“守正”的立场,强调经典性、文质兼美和适宜教学。大家会发现,很多经典课文这次又回来了,尚未沉淀的“时文”相对少了。02更加灵活的单元结构体例“部编本”语文教材结构上明显的变化,是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按照“内容主题”组织单元,课文大致都能体现相关的主题,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的线索,但又不像以前教材那样给予明确的单元主题命名;同时又有另一条线索,即将“语文素养” 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等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之中。每个单元都有单元导语,对本单元主题略加提示,主要指出本单元的学习要点。03重视语文核心素养,重建语文知识体系这套教材重新确定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落实那些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的知识点、能力点。教材编写按照“课标”的学段目标要求来细化那些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训练,落实到各个单元。有些必要的语法修辞知识,则配合课文教学,以补白形式出现。努力做到“一课一得”。现在不是强调 “语文核心素养”吗?“部编本”语文教材就已经在努力建构适合中小学的语文核心素养体系。但这是“隐在”的,不是“显在”的,在教材的呈现和教学中并不刻意强调体系,防止过度的操练。但总是要让一线老师使用这套教材有“干货”可以把握,最好能做到一课一得。“部编本”语文教材如何体现知识体系和能力点?有五个“渠道”。

第一,教师用书,会给大家排列一个表,每个学段、单元,甚至每一课要学习哪些基本的知识,进行哪些必要的训练,都一目了然。第二,每个单元的导语,对本单元学习的重点,包括知识点或能力点,亦有提示。第三,每一课的思考题和拓展题,必定有一两道题是按照相关的知识点或者能力点来设计的。第四,综合性学习、写作、名著选读等方面,全都有学习方法或者训练目标等提示,有的还比较具体。第五,初中每个单元都有一两块“补白”,努力练习课文和教学实际,用比较浅易和生动的语言来介绍语法修辞等语文知识。教师使用部编本教材,要注意这五个“渠道”所体现的语文知识体系,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04阅读教学实施“三位一体”,区分不同课型“部编本”语文教材有意识改变这种课型不分的状况,加大了精读和略读两种课型的区分度,初中教材干脆改“精读”为“教读”,改“略读”为“自读”。新教材格外注重往课外阅读延伸,这就建构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分清教读课和自读课两种课型,教读课老师讲为主,自读课就让学生自主阅读。而且教读课也不要老是一套固定程式,应当根据课文内容、文体以及单元要求的教学目标,来设计不同的教案程序,突出每一课的特点和重点。还有,自读课要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部编本”语文教材更加重视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以往语文教学比较偏重精读,扣得很死,虽然有用,但这是很不够的。比如默读、浏览、跳读、猜读、比较阅读、读整本的书,等等。05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现在语文课最大的弊病就是读书太少。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课文,光是教课文读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新教材虽然力图把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者结合起来,但也还需要教师去“加码”。建议教师采取“1+X”的办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课外阅读的文章。有些教师反映说由于条件限制,难于选择课外阅读的材料。人教社近期出版有《语文素养读本》,从小学到高中,每学年两册,和教材有所呼应,大家可以参考选择。此外,新教材还设置有课外古诗词诵读。这些内容可以要求学生去反复诵读,不一定要和课文那样逐篇讲解。大家注意其导读的写法,除了简明地介绍作品的内容及艺术特色,还格外注意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验不同的艺术风格,学习有关古典文学鉴赏的某些基本的知识与技能。06识字写字教学更加讲究科学性教师使用一年级新教材,都会很关心识字写字教学问题。“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的课文和习题等的设计就注意严格落实300字基本字表。其次,就是汉语拼音教学,新教材安排在识字单元之后,使拼音和认字互为拐棍。教师们在汉语拼音教学中,要注意两点,一是对汉语拼音的要求不宜过高,这无非就是识字的拐杖,另外,要重视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注意这两点,就要降低拼音学习的难度,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一年级语文非常重要,也很难教,到底如何改进低年级语文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并能从根本上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与习惯,编写组也希望听取一线教学的经验。07提高写作教学的效果“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力图突破既有的模式,在突出综合能力的前提下,注重基本写作方法的引导。写作方法和技能训练的设计编排照顾到教学顺序,让教师能够落实,克服随意性,但也注意到避免应试式的反复操练。写作课的系列努力做到中心突出,简明扼要,有可操作性。写作课很难教,写作教学内容编写也很难,几易其稿,也未能达到理想状态。但和以往教材比较,现在的编法是希望有一个系列,更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也比较有“抓手”,比较方便教学实施。到底怎么编写作教学?特别希望能吸收一线的意见。

第五篇:谈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

谈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

语文一直与感恩相联,不仅因为语文教材中蕴含大量的感恩素材,更因为语文教学开放灵动的教学过程为实施感恩教育提供了大量契机。在感恩意识日益淡薄的今天,语文教学理应担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让感恩教育与语文教育相得益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尝试着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感恩教育。

1、因势利导,用美文去开启学生们认知感恩的心智。

明代古文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就是这样一篇典范的美文。文章的第二段中有这样的话: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

甲说:追怀逝去的亲人,不是为了金钱也不是为了权利或者怨恨。而是为了爱,平平常常的爱,平平常常的一句问候会让人刻骨铭心!

乙说:亲人相亲相爱地守在一起,是世界上最幸福、最宝贵的事。丙说:不读这篇文章不知道平淡的问侯有朝一日会刻进灵魂里。离开了父母亲人有谁会嘘寒问暖地说:‚儿寒乎,欲食乎?。‛有谁会心痛地说:‚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大类女郎?‛有谁会殷切地去拿象笏……这份勉励、期待令人落泪!

丁说:这样的话语让我身临其境,这样的场面让我感同身受,我的家里千百次重复上演过这种画面!但无知的我竟然会认为他们烦!我现在不这样看了,我现在特别想他们,特别想回家再听一次‚儿寒乎‛、‚欲食乎‛?特别想用笑脸去回答他们,特别想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递一件寒衣,盛一次饭……!

戊说:我明白了归有光创作这篇文章的写作意图,他并不是要告诉我们他的书斋多么古老,收藏了多少书;而是追忆他在书斋刻苦读书时感遇到的人间真情!而文章最后‘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更是在感叹物是人非,真情不再,亭亭如盖的树有如妻的灵魂,寄托了作者的哀思!

……

讲到动情处有些同学还找出了类似的写亲情的文章和《项脊轩志》比较起来品析,象朱自清的《背影》中那个身穿青布大马褂略显肥胖的背影,李密的《陈情表》中这位士子忠孝两全的情结……就这样,这篇文章在浓浓恩情的感召之下非常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们不仅透析了作者的创作意图,而且将文章的运用细节与场面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深深地体会了一把!一切对于

亲情的畅想,在那一刻得到很大的释放。心存感激让一切变得美好,这不正是我们的教育要达到的效果吗?

2、由此及彼,用感恩的心灵去洞悉生命的真谛。

感恩,当然不仅仅只针对亲情,生命中需要我们用感恩的心去对待的有很多。一睁眼从床上跳下来,我们感谢身体的健康之恩,走出家门,阳光灿烂,我们感谢自然的赐予之恩;走进教室,我们感谢老师的教导之恩;走进商场,我们感谢劳动者的创造之恩;走进剧场、书吧,我们感谢大师们的创作之恩;看繁华街道、赴美味盛宴,我们感谢祖国的和平强盛之恩。当然,还有一种感恩是大家特别应该注意的:那就是即使遭遇苦难,也依然感激生活的磨砺之恩。

高二语文读本上节选的美国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就是这样一个感人的例子。海伦〃凯勒自幼失聪、双目失明。对于我们正常人来说,失去光明与声音的世界是不可想象的。在她的这篇文章中她没有叙述身体与心灵的痛苦,没有对他人怜悯的渴求,而是用一种乐观进取精神去感受世界对人类的可爱!在引导学生读这篇文章之前,我让他们先想象一下,假如让他们失去三天光明的情形。有个调皮的学生最先的反应是睡觉,因为太累。但立刻遭到了大家的反驳,因为一觉不可能睡足三天三夜,真正可怕的是不知什么时候醒来后的无法感知世界的死一般的黑暗与寂静!我问他们,在这个没有时间、空间,没有声音、色彩、图案的世界里,他们会怎样?有的学生说:如果不是提前知道仅失眠三天,人可能会崩溃,那个黑暗与无声的世界将是个万劫不复之地。人只有在失去光明后才后悔没有好好地去观察世界,只有在寂静中才体会到声音的美好!

接下来的阅读非常顺利,同学们饱含深情地同海伦〃凯勒一起体验了这三天宝贵的光明:第一天她要记住所有给予她快乐与帮助的人的面容,以便在即将到来的黑暗里永远回味。第二天,她要参观自然历史博物馆和美术博物馆,因为智慧的书籍能照彻她的心灵,向她揭示人类生活和人类精神的最深源泉。第三天,她要看日常世界,她要记住人类的苦难,因为记住了苦难,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美好。她是那么地爱自然、爱春天、爱花草树木、爱人生、爱朋友。这种爱比常人来得更深切、更真挚!她极为虔诚地替正常人感受自然对人类的美好赐予,她提醒正常人要好好地享受视觉与听觉的快乐。她说:‚黑暗会使人更加懂得视力的可贵,寂静会教育人更懂得声音的甜美‛。正是海伦〃凯勒这种对世界充满善意的理解,让她在获取了广博的知识,取得杰出成就的同时,更照亮了无数盲人以及正常人心灵上的阴霾。一个学生在他的读后感中这样写道:……下一个春天来临时我们相约去看初春第一个花苞的颜色,那怕我用眼睛看足一百遍天鹅绒,我也会用心去记住它的柔软……海伦〃凯勒用她的残疾去承载对世界的美好与向往,正常健康的我们有什么理由说不呢?

还有象我国唐朝诗人杜甫,虽不象海伦〃凯勒那样天生残疾,但他一生也

是饱经忧患,而他对生活也是时时抱着感激之情。

《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夜晚行船至成都时,一场春雨立刻让他欣喜地感念天地的滋养之恩。

《闻官兵收河南河北》‚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感念久经战乱后的和平之恩!

《蜀相》‚三顾频繁天下汁,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感念这种可遇而不可求的‚士为知已者死‛的知遇之恩。

应该说,我们该感谢象海伦〃凯勒、杜甫这样的人。是他们的坚强乐观,积极进取,对生命的热爱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这不仅大大丰富了我们的心灵,而且还有助于我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是这种热爱生命的人生态度,让我们正确去面对生活中一切的挫折与磨难。让生命在磨难与挫折中走向完满!

3、推已及人,用感恩的智慧去真诚地面对世界。

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一根翠竹,如果不经过雕琢它永远不可能笛声悠扬;一根乌丝如果不通电,就永远也不可能闪闪发光。同样,一个婴儿,如果他得不到多方的呵护与教育,他也就不可能成人成才!这世间的万事万物没有一样是可以离开背后的支持独自存在的。你、我也一样,所以感恩无处不在,而且感恩不仅单单只是一种感受而更应该是一种施予。

感恩教育进行到现在,我很喜悦地看到了这样一份黑板报:《感恩之心》。我常觉得生命是一项奇迹。

一株微不足道的小草,竟开出像海洋一样湛蓝的花。

一只毫不起眼的鸟儿,在树头唱出远胜小提琴的夜曲。

在山顶完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一棵大树几千年自在地生长。在冰雪封冻的大地,仍有许多生命在那里唱歌跳舞,保有永不枯竭的暖意。

当我在星夜里,抬头望向无限的天际,感宇宙之大,真叫人落泪。这宇宙里有无数的星球,我们的地球在星球之中有如整个海岸沙滩的一泣沙,那样不可思议的渺小。

但在这样渺小的地方,有着生命,有着爱,有着动人的歌声。这样落实下来,就感到是非常壮大的,生活在我们四周的生命也一样的庄严而壮大。

生命是短暂的,然而即使不断地生死,也带不走穿过意识的壮大与庄严之感。

今天在乡下的瓜棚看见几个绿色的瓜成熟了,我怀着感恩之心看看这几个瓜,看呀!一切都是现存的。这个世界从不隐瞒我们,它们是那样的简单和单纯。

就是一个瓜,也是明明白白,感恩地面对世界。

我找到了那位出黑板的同学,问他写这篇文章的体会。他告诉我说不是他

写的,是他从《智慧行囊》上摘抄的,但这篇文章会成为他的自励文,会永远象灯塔一样指导他今后的行为!

是的,现在学生们还很年轻,他们还没有能力去实现他们人生旅途于生命的庄严与伟大,但他们知道了该怎么做,该怎样去回报生命的点点滴滴。

能够收到这样的效果,不能不令人欣喜。感恩能净化人的灵魂,开启人的心智。语文成全了感恩教育,感恩教育也成全语文。可以说是二者相得益彰。学生在感恩教育中形成美好的情感,在语文教育中养成良好的文学素养和品德修养,这不正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所要达到的目的吗?

下载《一生挚爱是语文——聆听靳家彦先生谈语文教育》★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生挚爱是语文——聆听靳家彦先生谈语文教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特别是艺术)审美活动的规律的科学,美育是引导青年学生走向美好生活的明灯,而语文教学的课堂.则是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阵......

    谈语文教学中的科技教育

    谈语文教学中的科技教育-课题研究 在学生心田播下科学的种子人类进入21世纪,科技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其中,高科技作为经济增长中最活跃、最强有力的因素,更是被认为关系到......

    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研究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巨宝中学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其任务就是在向学生普及美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正确地欣赏评价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培养中学生正确......

    创新是语文教育 的 主旋律

    创新是语文教育 的 主旋律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亡发达的不竭动力......

    小学语文:解读 聆听 倾诉——《我们爱你啊,中国》教学设计谈

    解读 聆听 倾诉——《我们爱你啊,中国》教学设计谈 [设计背景]《我们爱你啊,中国》是一首诗歌,作者以饱含激情的笔墨赞美了祖国的美丽富饶以及悠久的历史、光辉的成就,抒发了对......

    论朱自清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5篇范文

    论朱自清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 -------朱自清先生语文欣赏能力的培养策略刘中奎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要:通过阅读训练,学生具备了读书思想的习惯或能力,阅读文章时就能独立分析......

    试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

    试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内容摘要]随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互相交互、互相整合的"一体化"历程的逐步深入,语文教育即将出现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变,展现在世人的将是这样一......

    谈用日子教育理论辅导语文教育实习

    谈用日子教育理论辅导语文教育实习陶行知先生指出:“日子教育是以日子为中间之教育……日子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在日子教育的观念看来,它们是一个表象的两个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