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生物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有效运用(范文)
初中生物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有效运用
摘要:根据生物课堂教学的特点和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特点,信息技术辅助已是当今生物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途径。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有机整合,就是要求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一种辅助认知工具和教师变革教学行为的辅助工具。多媒体课件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诱导学生思维,探究生命活动规律,不仅能优化课堂教学,而且能提高学生素质。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多媒体课件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有效运用
一、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内容的整合我国教育部已决定在全国中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这个决定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将极大地影响生物教育的现状。因为只有这样,生物教师才能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生物科教学中——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这就是“课程整合”的核心。“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对生物产生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丰富的生物问题。生物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具体优点如下:
1、精美短片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初中生物教师也希望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能对所学知识感兴趣,也希望学生在课堂中带着一种高涨、积极的情绪从事学习。多媒体以鲜明的色彩、变幻的画面、悦耳的声音,不断刺激学生的视听器官;以动态、立体、全方面地观察效果,弥补教师枯燥无味的语言;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佳境,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学生定会乐此不疲。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因为在情景的媒介作用下,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的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引入新课时,我一般精心制作一个对学生来说较为精美的短片,或从影片中剪辑或用flash制作,或从网上下载,旨在烘托气氛,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迫切想学的状态,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有利于主动建构知识。
例如在进行“动物的运动方式”教学时,根据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我上课开始就播放一段《动物世界》的短片:有凶残的猎豹在追捕羚羊、长颈鹿悠闲地啃着树叶、蛇吐着火红的舌„„生动的画面,令人振奋的音乐,一下子吸引住了学生的目光,学生内心的动机已十分强烈,他们满怀好奇,带着想解决心中疑团的急切愿望去学习。通过这个精美的短片,设置“新奇”的意境,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之产生渴望探究的最佳心理和强烈的参与欲望,从而使他们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的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语言等多种信息的功能,精心制作短片导入,创设出能够刺激学生的学习情境,旨在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要求,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2、声像并茂,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幅生动的画面,一组动听的声音,一段动态的场景,一串跳动的文字,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语)。利用多媒体课件声像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等优点,创设与教材相关的情景,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达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的目的。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满着新鲜、好奇、兴奋感,从而高度集中注意力,使思维聚焦在老师的控制之下,并深入到教学内容的深层。
七年级学生刚开始生物科学的学习,在学习第一章《认识生物》时,我就精心制作了一堂多媒体课件,从网络上搜集许多生物图片,一些图片还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用ACDsee软件进行处理,制成了配有文字说明和音响效果的课件,用以介绍“生物的特征”。同时还搜集到动物捕食,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等视频素材加入课件中,介绍“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等内容。同学们看到如此美丽的生物世界,一开始就对生物课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由兴趣产生动机,由动机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喜悦中产生新的兴趣和动机,推动学习不断取得成功。
3、变静为动,动静结合,便于学生轻松理解难点。
多媒体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例如,生命是运动的,其生长、发育、繁殖等生理过程无法用通常的教学手段展示。通过多媒体技术,就可以实现细胞分裂、生物的个体发育等全过程的展示,使学生看得透彻,听得明白,使教学难点容易化。
又如讲解绿色开花植物《果实、种子的形成》一节时,用挂图及手绘其知识直观性就较差。但我们用FLASH软件制作了相应课件,通过形象生动、色彩逼真的动画效果,展示了花粉萌发、精子运动并与极核和卵细胞分别融合的过程。配上生动的解说,使学生很容易就理
解了双受精现象及果实、种子的形成过程。多媒体课件能变静为动,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文和板书、挂图的缺陷,形象地展现画面,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4、画面丰富,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生动、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最容易被学生接受,多媒体课堂能够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直观材料。应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模拟显示某些微观现象、瞬间突变、长期渐变等过程,且效果逼真。这就使无法讲清、容易似是而非的问题迎刃而解,起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作用。例如,在讲授《昆虫的生殖和发育》一节时,我从搜集到的视频素材中用“超级解霸”进行片段截取,并加入多幅家蚕和蝗虫生殖与发育的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对昆虫的一生以及“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发育”有了非常直观的理解,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5、微观结构宏观化。
构成生物的细胞极其微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但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模拟显示放大的细胞内部结构,实现微观的结构宏观化,生动形象,感染力强,使学生易懂好记。例如,在讲授《细菌》和《真菌》时,我除从网络上搜寻素材外,还将课本和生物学杂志中的有关图片用扫描仪进行扫描,再用Photoshop软件进行图片处理,然后再用Powerpoint软件制成课件,并插入播放用显微技术拍摄的细菌活动的视频资料,清晰展示了细菌与真菌的形态、结构、繁殖、生活环境、危害与作用等,学生们对微小生物的理解就轻松得多,也深刻全面得多。
6、生动具体,易于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生物课中有许多重点、难点,有时单靠老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很费力,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效果好。它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学生掌握。既可增加生动感,又利于知识的获取,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心脏”时,学生对心脏的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体循环与肺循环的途径以及气体的交换等内容难以理解。我用Authorware软件制作了一个交互式课件,讲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我将书中68页的彩图扫描加入课件,配合文字解说,让学生读懂图中各个部分名称,并用FLASH软件制作了心脏收缩与舒张的动画,演示血液在心脏中流动的方向,通过演示让学生明白,心脏是血液流动的“泵”,理解心室壁比心房壁厚,房室瓣与动脉瓣只能朝一个方向开的原因。讲授“血液循环的途径”时,在血液循环模式图上,用红色箭头表示动脉血的流动方向,用紫色箭头表示静脉血的流动方向,制成动画演示课件,画面上随着心脏的收缩与舒张,血液在血管里流淌,体循环与肺循环中气体的交换也一目了然。再配以文字、声音、解说和设立思考问答题,学生们就比较轻松地理解本节课的内容。
初中学生的知识量有限,阅历浅,综合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有限,而生物学知识具有知识性强,时空大,微细结构多等特点,这就给学生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带来困难,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够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生理现象等抽象知识直观化,从而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如人体细胞的分裂、血液的流动、尿的生成及植物的受精过程等。这些均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但若制成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他们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7、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在有限的单位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
由于多媒体课件不仅能演示播放音像、动画,还能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在说明现象、概念、规律时,简明准确,省时省力,同时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轻松的课堂学习环境。多媒体技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在瞬间表现那些在时间、地域上彼此并不关联的事物和生命现象。如:远古时代与现代的地表状态以及动植物的比较,生活在北极南极的生物,克隆绵羊“多莉”的诞生,海底世界的奇妙等等,运用多媒体技术都可以清晰地展现出来。
二、传统的方法与现代媒体优化组合通过多年的新课程实践和探索,我认为,只有将传统的教学媒体中合理、优秀的部分与现代电教媒体进行优化组合,才能形成一种优势互补的“整体效应”,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教学要在学生“学”上下功夫
现代教学观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教要着眼于、立足于学生的“学”,“教”要为“学”服务。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
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有些概念、原理的学习理解是较困难的。而利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电教媒体,就能帮助学生顺利解决这一问题。例如,讲毛细血管、静脉、动脉时,我用投影片显示三种血管的形态、结构,然后让学生识图、区别、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你一言,我一语,最后自己总结出这三种血管的概念。这一节基本由学生自学完成,课上得很成功,并以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代替了严肃死板的教学,把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使其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同时,通过识图、辨图、对比、类比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独立思考能力,而且经过思维活动后,便于学生由瞬时记忆形成短时记忆,进而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长时记忆。
以前用传统媒体讲授完一个原理或生物活动后,若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学生感到非常吃力。而通过电影、动画等动态的画面,使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并以此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2、扬长避短,适时适度
在教学中,要使每种媒体发挥出它的特长、优势,要想做到选择出最佳媒体或几种媒体最优组合,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这里有一个适时适度的问题。
(1)教师的讲述语言与电教媒体的结合。
在讲授“生命的起源”一节时,我曾采用语言跟电教媒体结合的两种方式,结果迥然不同。如先口授教材,然后放映生命起源动画片。在这种方式中,语言与电教媒体被分成了两块,在电教媒体中传授的知识,学生已通过教师的语言初步掌握,电教媒体在这里只起对教师的语言证实和具体化的作用。后来我利用语言指导学生观看动画,教师充当“解说员”、“导游员”的角色。在这种方式中,电教媒体中介绍的、传授的知识,是学生自己从观察中获得的,而教师的语言起到的是强调、提示、点拨、点题的作用,是一言两语,但因是在关键处说出,无异于画龙点睛,给学生的印象是十分深刻的。而且,这种结合方式还能达到师与生、教与学“双边”活动的目的。
(2)电教媒体的运用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电教媒体的运用一定要适度,若以为大量引进电教手段就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这是不实际的想法。我的原则是:画龙点睛,适时推出,难处使用,局部强调,最后争取收到教学的整体效果。比如“消化系统”有一现成的视频材料,原片放映时间约20分钟,约占半节课的时间,而其中一些画面和解说词并不适用,属于枝枝蔓蔓的部分。如果20分钟片子全部放映,一是未突出重点,二是多余部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鉴于此种情况,我把原片子作了重新剪辑,自行设计成只有7分钟的片段片,并去掉原片解说,由我伴讲。经过这样的精心设计、制作,虽然放映时间短了,但起到的作用却是非常大的。实践表明,电教媒体的使用得当和适度,是确保电化教学产生良好效果的重要一环。
生物学科的教学强调实验能力和科学素质的培养,而多媒体技术可以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并且能够拓宽课本知识体系,拓宽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拓宽课堂学习的内涵和外延。因此,多媒体技术在中学生物学科的教学中越来越展现出无可替代的优越性。
三、生物教学使用多媒体要注意的基本原则
1、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多媒体
中学生正处在求知欲强,接受新鲜事物快的年龄段,多媒体具有的声、光、电的综合刺激,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注意。但心理学也表明,中学生的大脑皮层长时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容易使身心疲倦;经常性地使用电脑,也容易使学生视力下降。因而,多媒体在生物课堂的使用,要注意两点:一是界面制作要平和自然,切忌花、艳、乱;二是一定要适时适度,切忌频繁滥用,否则其结果必然事与愿违。
2、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多媒体
多媒体的设计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在传统教学中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不是所有的生物课都能运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作为教学的重要手段,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与效益,其展示的知识内容必须与教材相适应,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
3、根据实验性质选择多媒体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可以用实验展示的现象或实验本身一般是不适宜选用多媒体来替代的。即使要使用,也应该结合实验本身。
4、根据课型选择多媒体。
以上几个原则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复习课则可选择多媒体来扩大容量,浓缩教学内容,建立系统的科学认知体系,强化重、难点。
总之,多媒体的应用为生物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是我们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工具,每个有责任感的教师都要潜心研究并努力实践。
参考文献
[1] 国内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概况 陶增乐
[2]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 何克抗
第二篇:有效运用教育信息技术
有效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情境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增加和教育本身的迅速发展,现代教育的观念己由原来的“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变为“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育观念。提倡教师教学生怎样学习,发展学生的个性潜力及其创造精神,这就要求我们要改革过去传统的教育方式和陈旧的、落后的教育手段,探究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模式正是在这信息技术时代应运而生,其强大的信息容量、生动的直观感受、清晰的影像及可动画性,极大的优化了教育过程,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形象、直观,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1、有效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家皮亚杰说:“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学生去探索新的知识、挖掘新的潜能。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要靠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去引导、启动和发展起来的。而现代教育技术有刺激感官的作用,运用媒体,充分利用多种感官实现多渠道信息的传递,加强学生对知识认知的透明度,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消化。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指出了学习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小学生天真、稚气, 好奇心强, 喜爱艳丽、动态的景物。在教学新知识时,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 选用适当课件, 配以教师得当的体态、语言,激发学习兴趣。比如我在教学《问银河》一课时,学生对于天文知识的探知欲是十分浓厚的,但极为有限的课本文字、插图,激不起学生过高的学习兴趣,注意力难以集中。导入时我问学生:“你们见过银河吗?银河是什么样的?”有的学生说银河就像一条大河,有的说银河像黄河…...我利用形、声、色俱备的教学课件,展示有关银河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欣赏。播放课文录音,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把学生带入到神秘的银河世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有效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情境。
儿童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喜欢形象直观的东西, 乐于接受各种新的事物。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 课件中优美的音乐, 抑扬顿挫的语言环境, 加上动静结合的图画, 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示出知识的变化与形成过程。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这一优势, 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让学生通过事物的声、形、色去获取知识。它还能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具体事物半抽象化,从而使教学能够轻松进行,为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供了有效途径。因此, 小学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动态感知的优势, 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情境, 诱发学生猜想、想象和联想,以开拓学生的思路, 增强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例如,在学习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启发性、互动化的学习已经步入师生的日常教学活动当中,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工具,寓教于乐,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已经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它将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为学生学习、研究、探索知识的有力工具。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查阅资料,进行电子备课,为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备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熟悉教材、钻研教材、考虑教法、学法,提高教学实效的基础。由于小学条件比较差,与教材有关的资料比较少。再加上孩子见得少。这就要求教师课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多准备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可是,现在的小学教师教好几个学科,工作量大。备课手写麻烦,于是把好多有用的内容省略了。有的教师纯粹就是照抄以前的教案。备课流于形式,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我认为电子教案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备课前先熟悉钻研教材,再上网查阅优秀教师的备课。网上的备课各种各样,一课有好多种,而且资料多。教师可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加上自己的见解,有选择性的拿来运用到自己的备课中。比如:我在备苏教版第四册语文《雨后》这课时,就参考利用网上的六种教学设计,备出了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案。导入用插图, 学文用投影, 朗读用录音, 在学生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借助课件, 让学生体会雨中孩子的欢乐,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我一直坚持电子备课,既提高了备课的水平,又为课堂教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语文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人们获取知识是通过各种感官(口、耳、舌、鼻等)将外界信息 传递给大脑。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的有效运用可以大大提高人体,特别是眼、耳、脑的学习功能,增加学习效率。课堂教学师生的双边活动,它不仅需要教师、学生来完成,更要借组其他媒体才能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教师在发送信息时,不仅通过语言和手势,还要借助录音、录像计算机等媒体,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多渠道获取信息,并且相应地多渠道反馈信息。同时,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延长了信息在头脑中停留的时间,增强了学习的有效性,使学生掌握得更牢。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 注意力的稳定程度和对象本身的特点有关, 如果注意对象新颖、丰富而又富于变化, 注意力和兴趣就比较稳定和持久。因此, 在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对象不但有所变化, 而且比较新颖、丰富。这样就会对学生的各种感官形成刺激, 始终处于积极的情绪中, 激起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全身心投到特定的意境中。
1、有效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学生去探索新的知识、挖掘新的潜能。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要靠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去引导、启动和发展起来的。而现代教育技术有刺激感官的作用,运用媒体,充分利用多种感官实现多渠道信息的传递,加强学生对知识认知的透明度,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消化。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指出了学习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小学生天真、稚气, 好奇心强, 喜爱艳丽、动态的景物。在教学新知识时,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 选用适当课件, 配以教师得当的体态、语言,激发学习兴趣。比如我在教学《问银河》一课时,学生对于天文知识的探知欲是十分浓厚的,但极为有限的课本文字、插图,激不起学生过高的学习兴趣,注意力难以集中。导入时我问学生:“你们见过银河吗?银河是什么样的?”有的学生说银河就像一条大河,有的说银河像黄河…...我利用形、声、色俱备的教学课件,展示有关银河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欣赏。播放课文录音,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把学生带入到神秘的银河世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有效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情境。
儿童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喜欢形象直观的东西, 乐于接受各种新的事物。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 课件中优美的音乐, 抑扬顿挫的语言环境, 加上动静结合的图画, 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示出知识的变化与形成过程。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这一优势, 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让学生通过事物的声、形、色去获取知识。它还能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具体事物半抽象化,从而使教学能够轻松进行,为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供了有效途径。因此, 小学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动态感知的优势, 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情境, 诱发学生猜想、想象和联想,以开拓学生的思路, 增强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例如,在学习《2008,北京》时,为了让学生体会申奥成功时天安门广场的一片欢腾。我利用远程教育中的课件,让学生欣赏人们听到申奥成功那一刻的视频录像。影片展示的图像、动画、声响效果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感受到了申奥成功的喜悦,特别是对“四面八方”“人山人海”、“潮水一般”这些词语有了深刻的理解。可见,多媒体的运用既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启发了学生情感的投入,达到了求知和愉情的双丰收,优化了课堂效果。一部优秀的教学影片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培养会起到促进作用,这些正面效果远比枯燥的说教要好得多。例如,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这篇课文时,我先从网上下载了这部影片,利用学校的多媒体播放给学生看,其效果是非常好的。学生被影片中王二小的机智勇敢,为掩护几千群众和八路军的后方机关,把敌人带进八路军的埋伏圈的行动而深深的感动了。当看到王二小被敌人挑起摔死在大石头上时,学生流泪了,握紧了拳头。课堂上学生各抒己见,反应非常激烈,连平时不爱听讲、不喜欢回答问题的学生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且振振有词,有理有据。超出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3、有效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增进学习效率。
教育教学信息的利用可以有效的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刺激强度和频度,启发思维,培养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空洞的“说教式”上课所不能企及的。在语文教学中有些地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者有些地方是“妙不可言”。这时,单纯凭借语言就显得无能为力了,教师可把不能言明的“妙处”,通过多媒体传授给学生。例如,在《台湾的蝴蝶谷》一文的教学中:插图上的蝴蝶五彩缤纷,十分壮观,为什么说它像“谁在空中撒了一把把五颜六色的花瓣,随风飘来,又随风飘去”?我们农村的孩子,对于蝴蝶,只见过黄的、白的,多彩的根本没见过。对于书中描写的情景,学生没有感性的认识,教师说破嘴皮也无济于事。这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把蝴蝶谷的录相一放,学生一下就明白了:蝴蝶谷中的各种各样的蝴蝶五彩缤纷,上下翻飞 确实像“谁在空中撒了一把把五颜六色的花瓣,随风飘来,又随风飘去”这是不言自明。总之,多媒体能刺激学生感官,以其超越时空限制,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等许多优势而大有用武之地。
第三篇:初中生物教学多媒体的有效运用
初中生物教学多媒体的有效运用
曾友华 漳州立人学校
摘要:根据生物课堂教学的特点和媒体辅助教学的特点,媒体辅助已是当今生物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途径。多媒体课件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诱导学生思维,探究生命活动规律,不仅能优化课堂教学,而且能提高学生素质。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多媒体课件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生物教学 有效运用
通过多年的新课程实践和探索,我们认为,只有将传统的教学媒体中合理、优秀的部分与现代电教媒体进行优化组合,才能形成一种优势互补的“整体效应”,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要在学生“学”上下功夫
现代教学观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教要着眼于、立足于学生的“学”,“教”要为“学”服务。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
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有些概念、原理的学习理解是较困难的。而利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电教媒体,就能帮助学生顺利解决这一问题。例如,讲毛细血管、静脉、动脉时,我用投影片显示三种血管的形态、结构,然后让学生识图、区别、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你一言,我一语,最后自己总结出这三种血管的概念。这一节基本由学生自学完成,课上得很成功,并以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代替了严肃死板的教学,把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使其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同时,通过识图、辨图、对比、类比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独立思考能力,而且经过思维活动后,便于学生由瞬时记忆形成短时记忆,进而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长时记忆。
以前用传统媒体讲授完一个原理或生物活动后,若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学生感到非常吃力。而通过电影、动画等动态的画面,使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并以此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扬长避短,适时适度
在教学中,要使每种媒体发挥出它的特长、优势,要想做到选择出最佳媒体或几种媒体最优组合,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这里有一个适时适度的问题。
(一)教师的讲述语言与电教媒体的结合。
在讲授“生命的起源”一节时,我曾采用语言跟电教媒体结合的两种方式,结果迥然不同。如先口授教材,然后放映生命起源动画片。在这种方式中,语言与电教媒体被分成了两块,在电教媒体中传授的知识,学生已通过教师的语言初步掌握,电教媒体在这里只起对教师的语言证实和具体化的作用。后来我利用语言指导学生观看动画,教师充当“解说员”、“导游员”的角色。在这种方式中,电教媒体中介绍的、传授的知识,是学生自己从观察中获得的,而教师的语言起到的是强调、提示、点拨、点题的作用,是一言两语,但因是在关键处说出,无异于画龙点睛,给学生的印象是十分深刻的。而且,这种结合方式还能达到师与生、教与学“双边”活动的目的。
(二)电教媒体的运用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电教媒体的运用一定要适度,若以为大量引进电教手段就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这是不实际的想法。我的原则是:画龙点睛,适时推出,难处使用,局部强调,最后争取收到教学的整体效果。比如“消化系统”有一现成的视频材料,原片放映时间约20分钟,约占半节课的时间,而其中一些画面和解说词并不适用,属于枝枝蔓蔓的部分。如果20分钟片子全部放映,一是未突出重点,二是多余部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鉴于此种情况,我把原片子作了重新剪辑,自行设计成只有7分钟的片段片,并去掉原片解说,由我伴讲。经过这样的精心设计、制作,虽然放映时间短了,但起到的作用却是非常大的。实践表明,电教媒体的使用得当和适度,是确保电化教学产生良好效果的重要一环。
生物学科的教学强调实验能力和科学素质的培养,而多媒体技术可以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并且能够拓宽课本知识体系,拓宽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拓宽课堂学习的内涵和外延。因此,多媒体技术在中学生物学科的教学中越来越展现出无可替代的优越性。
三、生物教学使用多媒体要注意的基本原则
(一)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多媒体
中学生正处在求知欲强,接受新鲜事物快的年龄段,多媒体具有的声、光、电的综合刺激,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注意。但心理学也表明,中学生的大脑皮层长时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容易使身心疲倦;经常性地使用电脑,也容易使学生视力下降。因而,多媒体在生物课堂的使用,要注意两点:一是界面制作要平和自然,切忌花、艳、乱;二是一定要适时适度,切忌频繁滥用,否则其结果必然事与愿违。
(二)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多媒体
多媒体的设计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在传统教学中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不是所有的生物课都能运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作为教学的重要手段,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与效益,其展示的知识内容必须与教材相适应,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
(三)根据实验性质选择多媒体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可以用实验展示的现象或实验本身一般是不适宜选用多媒体来替代的。即使要使用,也应该结合实验本身。
(四)根据课型选择多媒体。
以上几个原则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复习课则可选择多媒体来扩大容量,浓缩教学内容,建立系统的科学认知体系,强化重、难点。
四、明确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基本方法
(一)选择主题。确定一个鲜明的可以用多媒体来表现的主题,能够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是其他教学手段所不能解决或不可能达到此效果的。
(二)情境创设。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如《环境保护》中,模拟出酸雨的现象及其危害,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三)信息资源设计。确定教学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四)自主学习设计。课堂上在明确目的之后,给学生20--30分钟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通过问题的设置使每个学生有自己的任务,学生可以随意地进入任何一种环境下进行学习,可以针对任何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五)协作学习环境设计。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协商,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
五、注重教学效果
运用多媒体教学注重考察教学效果,效果不佳就要及时调整。一般要从一下几方面来考查。第一看是否对组织教学起着辅助作用;第二看是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看是否突出了教学难点与重点;第四看是否优化了课堂教学。
在课堂上学生对教学信息的接受主要通过两种渠道:一是语言听觉器官,二是语言视觉器官。课堂教学时只有保证这两条渠道的畅通,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单靠一种听觉或视觉渠道,势必影响和削弱这种效果。只有各种媒体的使用才可增加课堂内容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准确性,也就突出了整个课堂教学的高效性。特别是做一些学生实验或演示实验时,往往有的实验“做”而不“灵”;也有的“灵”而不“显”。这就需要我们合理配置电教媒体,发挥其优势,以弥补实验的不足。如讲“血液”一节时,在演示实验中观察血液中加入抗凝剂后的分层情况时,需要较长时间(一般几小时)才能出现结果,即使出现结果,也往往不明显。为了配合学生对现象的观察,在进行完一番实验操作后,可用放像机将最后的结果和现象放给学生看。这样不仅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而且结果也非常明显。学生一看便认出:哪一层是血桨?哪一层是血细胞?各部分的比例大约是多少?同时,放大的图像也便于教师的讲解。
总之,多媒体的应用为生物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是我们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工具,每个有责任感的教师都要潜心研究并努力实践。
第四篇:运用信息技术化解初中生物教学难点
运用信息技术化解初中生物教学难点
韩珍玉 定山中学 332708 摘要: 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视频、动画等多种传播媒介集于一体),有机地把它们组合到一起向学生传递信息,化解生物教学难点,达到生物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同时也体现了初中新课程倡导“面向全体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理念。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生物;教学难点
在新课程改革试验进入使用阶段的背景下,我们初中生物教师开始注重生物学科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化解生物教学难点,以便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一、化解初中生物教学难点的意义与现状
1、化解初中生物教学难点的意义
教学难点不容易被学生理解与掌握,是课堂教学中的绊脚石,它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具体情况分析如下:1)知识抽象,不直观、学生缺乏有关的感性认识,难于理解新知识。如细胞分裂、DNA分子结构、血液循环规律;2)内容复杂,知识面广、名词术语多、思维深度较大。如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生物进化的原因;3)生疏难懂,已有的知识经验难以纳入新的知识结构。如光合作用中“能量”的变化;4)基础薄弱,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与新知识结构差距较大。如花的受精过程;5)容易混淆,知识内容相近或相似,往往形成差错。如神经元、神经纤维、神经末梢、神经。从上述分析可知:生物学科虽然简单,但初中生缺乏感性认识、知识面广,有时看不见,摸不着。因此正确把握分解教学难点显得多么重要,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功。
2、化解初中生物教学难点的现状
传统初中生物教师一般是按照教科书、个人经验把握、化解难点。常见的方法有:①使用模型、挂图; ②实物接触; ③黑板画对比 ;④板书小结。这样的效果固然不错,但费时间、组织难、过程长,效果低、不生动,达不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同时也说明生物课堂教学难点分解再不能“涛声依旧”,否则会影响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二、运用信息技术化解初中生物教学难点,使教学过程最优化
1、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景,变抽象为具体
生物课堂上很多生命现象、代谢途径等,教师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而多媒体课件化静为动,生动有趣,直观形象,虚实结合,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知识结构,轻而易举的突破难点。如:七年级生物下册讲“血液循环”时,心脏结构和血液循环的过程是难点,为了突破本课的难点:我制作三维动画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各个腔连接的血管,各腔的壁的厚薄及瓣膜就一目了然,容易理解。对于循环过程及血液成分的变化,用红色表示动脉血、蓝色表示静脉血,分别将体循环和肺循环的flash动画课件演示,再将整个循环动画演示,学生思路就比较清晰了,印象加深,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分解难点。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乐意探究,能很快的体会到人体血液循环的真 谛。过去我用“讲述+版画”的形式教学(不真实、缺乏动感)是根本无法达到的。
2、运用多媒体课件,化复杂为简明
在生物教学中,有的生物学说发生在很久以前,内容多、课时紧,学生难理解。单靠讲述显得事倍功半。例如八年级生物下册《生物进化的原因》难点是自然选择学说。通过课件设计:调查、探究、视频、图片、表格填空等教学环节拉近学生和抽象知识之间的距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最后设计图表分步填空使知识归类,加强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使复杂的知识简明化。《生物进化的原因》①生物进化的基础:遗传与变异;②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环境的改变;③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生存和繁衍。
3、运用信息技术联系新旧知识,化生疏为熟悉
教师要注意寻找新知识与学生已熟悉的知识的联系,收集生活图片或视频、及时调整教学过程。例如七年级生物下册《光合作用》中能量转变——教学难点的化解就可组合多媒体画龙点睛演示:①学生骑自行车满头大汗图片、神舟飞船发射升空视频②提出问题:自行车、飞船运动时能量最终来源何处?③破解难点纳入新知识:光合作用将人和动物不能利用的太阳能转化为储存在有机物中可供生物利用的化学能。
4、运用信息技术化解知识难点,变静态为动态
新的生物学知识,常常是旧知识的继续,教师应创造以旧知识为桥梁,顺利进入新知识的大门,但教材有时内容安排上有些例外,3 学生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教师要采取分散难点的办法。例如七年级生物上册“花的受精过程”难点分解①播放大家熟悉的动物生殖视频,探索高等植物如何生殖?②动植物生殖有何共性?展开讨论。③总结:产生生殖细胞,完成受精作用。④设计一个动画:一个黄色的花粉粒飘落到柱头上,开始萌发花粉管,在花粉管中形成的两个精子也随着花粉管的伸长而往下移动,并随花粉管从珠孔进入而伸入到胚囊。接着两个精子从花粉管出来,分别与卵细胞和两个极核融合,此时,旁边的注字改为受精卵和受精极核,又进行两次闪烁。在这—过程中,将书本知识化静为动,使其可视化,步步分解难点。
5、运用信息技术辨别知识差异,分清易混淆点
初中生物教材往往有很多易混淆的知识内容,形成难点。教师制作课件要加以破解。①展示图片加强直观②分步讲练③列表总结、联系、区别④有时可亲自动手做实验。例如七年级下册生物神经系统可制作课件展示神经元视频微细结构,再进一步展示彩色图片用不同颜色显示神经元、神经纤维、神经末梢、一条神经。然后填表比较它们的联系与区别,再鼓励学生用纸做一个神经元,用不同颜色表明神经元、神经末梢、神经纤维、一条神经。
6、运用信息技术体验科学家学习方式,拓宽解决疑难问题的思路
初中生物教材中展示科学家发现知识过程往往通过图片简单反映,学生难理解,信息技术通过影音和图片资料、虚拟实验操作,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分析、批判与思考,让学生在特殊情境中体验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如初一上册:“植物的光合作用— 4 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一个逼真、拟人化的“光合作用”动画过程,模拟科学家普利斯特里的探究过程,学生就很快能够理解“光合作用”的原理实质及发现过程。引导他们参与教学,如何发现与解决问题,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产生积极的影响。
总之,信息技术能够极大地化解教学难点,为了使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发挥更好的作用,根据实践经验:在应用信息技术时,仍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绝对不能为化解而化解,因此,要合理科学地使用信息技术,为达到初中生物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插上腾飞的翅膀!参考文献:
[1]肖川.《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2-1.[2]孙永建.《多媒体技术对生物教学过程的优化策略》[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5,(1).[3]王庆东.《初中生物学教学如何突破难点》生物学教学2010年(第35卷)第4期.[4]《多媒体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大连教育学院学报.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274536823@qq.com
第五篇:信息技术考与初中生物课程的整合试
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课程的整合
吴素琴
吉林省临江市桦树中学 ljhswsq@163.com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学科教学的主要手段。本文就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课程的整合进行了探讨,愿与各位同仁共商共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中生物 课程 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的结合,不是被动的融入,而是高层次的主动适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带来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资源的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一种高度的和谐与自然,最终实现学习者学习的改善。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现代化教育工具越来越多地运用于课堂教学。其中多媒体教育手段给教育改革带来勃勃生机,开辟了广阔前景。自从我们学校开始运用现代远程教育后,我们学校的教师都积极参与,教师寓教于愉悦中,学生在愉悦中求知识,力求让学生学得主动、活泼、扎实。
一、利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多少人在兴趣的强烈吸引下创造出人间奇迹来。然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非是生来就有的,我们教师可以利用后天的环境熏陶,有意识的教育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师,首先对学生应该进行生动、具体的教育,激发求知欲望。
多媒体软件由多种媒体信息组成,由文本、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文件整合成多媒体课件,这样图文声像并茂,给学生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种刺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给学生生动的,真实的形象,并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提高教学质量。如我讲到尿的形成和排除时,如果不利用多媒体课件学生就很难想象出肾单位是如何工作的,讲起来就会很生硬,学生就会没有兴趣,通过我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生动的把尿的形成和排除过程展示给学生,学生对这个知识点会一目了然,很直观,学会了学生也就有了兴趣。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我在教学中经常下载一些与本节课有关的资料,也下载同仁做的课件,认真地把这一节课仔细看一遍,弄清别人的教学思路,将自己的教学课件与之对比、整合,将自己的教学方法融入到课件中去。这样就能以己之长补己之短,使整堂课的教学构想存入自己的大脑,教学起来得心应手,还能大大地提高教学效果。如:课前我认真的观看农村远程教育中优秀教师的授课方法,教学思路,积累和本节课有关的一些知识,在课堂中让学生感到知识领域的宽广,这样既不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的教学,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活动应由师生双方共同参与,教与学两类活动在时间上具有共时性,并随时产生交互作用。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积极能动的参与者。主体性教学是让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中,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主动发展,这正是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体现。无可否认,传统教学方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但实践证明,它没有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那样的显著效果。因此,可以说,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强化教学过程的民主性和开放性,也就是为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需要。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化静为动,化抽象和具体,图、音、文交互的特点,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设计巧妙的情境,激发学生更强烈的参与意识,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开放的活动环境。这当然比传统的教学方法要优胜得多,更容易实现学生求知过程的“主动化”。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两个层面1、是基于“辅助”的理念,即将信息技术作为媒体、手段和方法来帮助教师或学生解决教或学中的问题。2、是基于“整合”的理念,使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要素来支持学习。
只要我们恰当地利用多媒体教学,发挥多媒体的直观、新颖、有效的优势,就会让我们的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在信息技术的时代,利用多媒体教学是大势所趋,只有认真学习、努力钻研,才能发挥我们的作用,体现我们的价值。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1、以既有的成就为基础,确立人生的方向,提供奋斗的策略。
2、突破生活的格线,塑造清新充实的自我。
3、准确评价个人特点和强项。
4、评估个人目标和现状的差距。
5、准确定位职业方向。
6、重新认识自身的价值并使其增值。
7、发现新的职业机遇。
8、增强职业竞争力。
9、将个人、事业与家庭联系起来。
二、正确的心理认知
1、认清人生的价值
社会的价值并不被所有的人等同接受“人云亦云”并不等于自我的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包括:经济价值、权力价值、回馈价值、审美价值、理论价 值。
2、超越既有的得失每个人都很努力,但成就并不等同。后悔与抱怨对未来无济于事,自我陶醉则像“龟兔赛跑”中的兔子。
人生如运动场上的竞技,当下难以断输赢。
3、以万变应万变
任何的执着都是一种“阻滞”前途的行为想想“流水”的启示“学非所用”是真理
三、剖析自我的现状
1、个人部份健康情形:身体是否有病痛?是否有不良的生活习惯?是否有影响健康的活动?生活是否正常?有没有养生之道?自我充实:是否有专长?经常阅读和收集资料吗?是否正在培养其他技能?休闲管理:是否有固定的休闲活动?有助于身心和工作吗?是否有休闲计划?
2、事业部份
财富所得:薪资多少?有储蓄吗?有动产、有价证券吗?有不动产吗?价值多少?有外快吗?社会阶层:现在的职位是什么?还有升迁的机会吗?是否有升迁的准备呢?内外在的人际关系如何?自我实现:喜欢现在的工作吗?理由是什么?有完成人生理想的准备吗?
3、家庭部份
生活品质:居家环境如何?有没有计划换房子?家庭的布置和设备如何?有心灵或精神文化的生活吗?小孩、夫妻、父母有学习计划吗?家庭关系:夫妻和谐吗?是否拥有共同的发展目标?是否有共同或个别的创业计划?父母子女与父母、与公婆、与姑叔、与岳家的关系如何?是否常与家人相处、沟通、活动、旅游?家人健康:家里有小孩吗?小孩多大?健康吗?需要托人照顾吗?配偶的健康如何?家里有老人吗?有需要你照顾的家人吗?
四、人生发展的环境条件
1、友伴条件:朋友要多量化、多样化、且有能力。
2、生存条件:要有储蓄、发展基金、不动产。
3、配偶条件:个性要相投、社会态度要相同、要有共同的家庭目标。
4、行业条件:注意社会当前及未来需要的行业,注意市场占有率。
5、企业条件:要稳定,则在大中型企业;要创业,则在小企业。公司有改革计划吗?公司需要什么人才?
6、地区条件:视行业和企业而定。
7、国家(社会)条件:注意政治、法律、经济(资源、品质)、社会与文化、教育等条件,该社会的特性及潜在的市场条件。
8、世界条件:注意全球正在发展的行业,用“世界观”发展事业。
五、人生成就的三大资源
1、人脉:家族关系、姻亲关系、同事(同学)关系、社会关系。
[解决方案]沟通与自我推销
2、金脉:薪资所得、有价证券、基金、外币、定期存款、财产(动产、不动产)、信用(与为人和职位有关)。
[解决方案]储蓄、理财有方、夫妻合作、努力工作提高自己的能力条件及职位。
3、知脉:知识力、技术力、咨讯力、企划力、预测(洞察)力、敏锐力。[解决方案]做好时间管理、安排学习计划、上课、听讲座、进修、组织内轮调、多做事、反复练习、经常做笔记、做模拟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