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夏目漱石(xiexiebang推荐)
夏目漱石 夏目漱石
人物介绍以及其地位
夏目漱石(1867年2月9日-1916年12月9日),日本作家、评论家、英文学者。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他对东西方的文化均有很高造诣,既是英文学者,又精擅俳句、汉诗和书法。写作小说时他擅长运用对句、迭句、幽默的语言和新颖的形式。他对个人心理的精确细微的描写开了后世私小说的风气之先。他的门下出了不少文人,芥川龙之介也曾受他提携。生平事迹
夏目漱石,本名夏目金之助(なつめ きんのすけ),生于江户的牛込马场下横町(今东京都新宿区喜久井町)一个小吏家庭,是家中末子。1874年,七岁,入浅草寿町的户田学校。夏目自幼喜欢汉学,14岁开始学习中国古籍,少年时曾立志以汉文出世。23岁,夏目进入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系(现东京大学)。1889年,就学期间的夏目因受好友正冈子规等人影响而开始写作;同年9月9日,他的汉文暑假游记《木屑录》脱稿。《木屑录》不仅是漱石最早汇集成册的作品,且署名为“漱石顽夫”。漱石二字来源于唐代《晋书》的故事漱石枕流,一开始是子规的笔名,为夏目借用,并最终成为了他的正式笔名“夏目漱石”。1895年,在爱媛县松山中学任教,后又去熊本县执教;这段经历后来体现在他的小说《少爷》中。1896年,夏目在家人的安排下与贵族院书记官长中根重一的长女镜子结婚。这一时期夏目在俳句界较为活跃声名鹊起。1899年10月28日,33岁的夏目抵达伦敦,开始了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留学生活。1902年12月5日,夏目启程归国,结束为期两年的留学生活。夏目归国后,在东京帝大讲授英文,并开始文学创作。1905年的《我是猫》令他一举成名。1907年,开始为《朝日新闻》写连载小说(包括《虞美人草》、《三四郎》)。暮年的夏目漱石追求“则天去私”的理想。1911年,他曾拒绝接受政府授予的博士称号。1916年,因胃溃疡去世。夏目死后,家属将他的脑和胃捐赠给东京帝大的医学部。他的脑至今仍保存在东京大学。1984年,他的头像被印在日元1000元的纸币上。主要作品
用现在的话说,夏目漱石氏其实是一位畅销书作家,他的每一部作品几乎都很卖座。如果非要遴选出代表作的话,那就是小说类的《我是猫》、青春三部曲《三四郎》——《心》——《从此以后》;笔记类的《玻璃窗内》、《修缮寺日记》、《回忆种种》。其他的诸如《草枕》、《虞美人草》、《梦十夜》等等也是不错的小说小品文字。个人文学成就
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文学的杰出代表。这个黑暗现实(主要是国内形势)形成一种重压,使夏目漱石几乎喘不过气来。面临这种形势,他既感到无限愤慨,又觉得无能为力。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乃是漱石思想意识产生种种矛盾,创作过程产生种种曲折的根本原因,也是他的“人生二十而知有生利益,二十五知有明之处必有暗,三十岁更知明多之处暗亦多,欢浓之时愁亦重!” 1
作品不断寻求解决办法,但总是找不到的根本原因。在作品中批判社会的内容大大减少了,力量也大大削弱了,而集中精力以精雕细刻的手法剖析人们的内心世界,批判人们的私心,尤其是在男女爱情矛盾方面表现出来的私心以及由此产生的苦闷、孤独和绝望,则成为漱石后期作品的主要内容了。总之,如果说他的前期作品在社会批判的大胆和尖锐方面超出同时代一般作品水准的话,那么他的后期作品在剖析人物心理的细致方面和在批判人物私心的深入方面,也是同时代一般作品所不及的。漱石的创作倾向是复杂的,但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的。在他进行创作时,日本文坛上的浪漫主义高潮已经过去,自然主义派正处于隆盛阶段,大有垄断一切之势。此外还有唯美主义等等流派存在。但是,漱石的创作却在当时文坛上独树一帜。他不肯附和自然主义派,决心按照自己对于文学的理解,走自己认为正确的道路。针对自然主义者以为事实的再现即文学的观点,他主张文学不应该是实际生活的照片,而必须是有意识地虚构出来的“仿造品”,因为只有通过虚构才能产生超过“事实”的“真实”。因此,他的处女作《我是猫》一问世就受到自然主义派的攻击,被斥为庸俗无聊的作品,此后他的作品也不断受到自然主义派的指责。漱石虽然被一些人称为“余裕派”、“高蹈派”,可是这些称呼并不能正确表现他的创作的实质,最多只能表现他的创作的一个方面,并且不是主要方面。纵观漱石一生的创作,我们就会发现,他一直关心社会现实,认真思索人生,努力通过各种各样的典型形象反映生活,特别是知识分子的生活,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他的作品风格朴实、幽默,结构巧妙,多样,描写生动、感人,语言朴素、细腻,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漱石在日本享有盛名,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中小学选他的作品为教材,所以几乎所有的日本人都读过他的作品。文学史家公认他为日本近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代表作家之一,有的还将他和森鸥外并列为日本近代文学的两位巨匠。日本发行的千元钞票票面上决定采用他的头像作为标志,对于一个日本作家来说,这还是破天荒第一次。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他对东西方的文化均有很高造诣,既是英文学者,又精擅俳句、汉诗和书法。写作小说时他擅长运用对句、迭句、幽默的语言和新颖的形式。他对个人心理的精确细微的描写开了后世私小说的风气之先。他的门下出了不少文人,芥川龙之介也曾受他提携。著名日本学者柄谷行人指出漱石作品中多有对三角关系的描写,“处于三角恋爱关系之中的两个人,总被另一个人——在夏目漱石笔下,这一位总是女的——的任性所隶属。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位女性在本质上很残酷,也不是有恶意的。而是关系本身或其“场所”才使她成为残酷。在漱石的作品里之所以往往出现“害怕的男人”和“不怕的女人”之类的模式,也就因为如此。一个人感到害怕与否,取决于其关系或场所。而经过三角关系后最终取得胜利的人,不能不潜在地憎恨那位女性——当然有时候这位则是男性——也在认输者身上看出另一个自己的影子。” 个人思想成就
夏目漱石早期的思想是“自己本位”,在这一思想的建立过程中,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东方思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又借鉴了西方近代哲学、近代自由主义思想。东方儒家思想是“自己本位”的根本,西方近代哲学是其方法论。《草枕》
“人生二十而知有生利益,二十五知有明之处必有暗,三十岁更知明多之处暗亦多,欢浓之时愁亦重!”
2夏目漱石在<草枕>中提出了“非人情”的文学创作理论.“非人情”的提出及其含义与禅宗思想有着紧密联系.在广泛学习和模仿西欧的明治时代,漱石提出“非人情”的文学创作理论,旨在呼吁日本作家创造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学.对夏目漱石<草枕>的个案分析提示我们,在全球化环境下的今天,弘扬民族文化尤为重要.近代化观 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巨匠.他在年轻时选定英国文学作为自己的专业,并立志要“通达英语英文,以外语著述伟大之文学,以震惊西洋人”(<处女作追忆>).与当时文坛的无思想性和通俗性相比,夏目漱石重视思想的文学观念可见一斑.从<我是猫>到<明暗>的十几部长篇小说,漱石思想发展的轨迹一览无遗地展现在这些作品中.在他前期的作品里,闪射着社会批判的光芒,及至<门>问世,这种批判精神逐渐转向了对个人内心世界的精细剖析.尽管如此,漱石对社会的思考一直没有停止过,特别是他对日本近代化的认识,在修善寺重病之后,也没有太大的改变,这可以在他后期的演讲<现代日本的开化>、<我的个人主义>等中得到验证。【专题】《我是猫》作品剖析 《我是猫》是怎样动手写起来的呢? 大约在一九零四年年底,有一次,主编《子规》杂志的虚子让漱石写点什么东西发表,于是漱石便写了一篇小说交给他。虚子看过以后觉得很有意思,不过认为还有一些地方必须如此这般地修改一下。漱石以为他的意见不错,所以就照他的说法改了。改好之后,虚子大加赞赏。可是当时漱石还没想好题目,不知是叫“猫传”好呢,还是干脆用开头第一句“我是猫”好。虚子赞成后一个,因此便决定用这个名字在《子规》上发表了。开始,漱石本来打算写这一回就完了,可是虚子听说小说反映不坏,又劝漱石继续写下去,于是他又写了第二回。大概漱石心中仍有就此打住的想法,所以小说的头两回结构比较完整,可以自成一体。然而第二回一发表,就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漱石和虚子也都来了劲头,小说也就一回一回地写了下去,一直写到第十一回,终于变成一部长篇巨著了(有趣的是,漱石的《我是猫》问世以后,又陆续出现了《我也是猫》等一系列“我小说”)。据漱石说,他只不过偶然写了这部作品,并没特别想到要对当时的文坛如何如何。仅仅是想写就写,想作就作。不过,他开始写作时和写到最后的想法有很大不同。文体之类也不愿意模仿别人,只不过是想那么写写看。《我是猫》问世时,“明治维新”已经过去了三十几个年头。在这期间,日本确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地主资产阶级联合政权。这个政权对内压迫剥削人民,镇压了“自由民权运动”,对外发动侵略战争(中日战争和日俄战争),掠夺了大量赔款,搜刮了大批资源。通过这些罪恶活动,天皇专制政权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地主资本家的腰包塞得越来越鼓,劳动人民的日子却过得越来越穷。《我是猫》确立了夏目漱石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小说采用幽默、讽刺、滑稽的手法,借助一只猫的视觉、听觉、感觉,以主人公中学教员珍野苦沙弥的日常起居为主线,穿插了邻居资本家金田企图嫁女不成、阴谋报复苦沙弥的矛盾冲突,嘲笑了明治时代知识分子空虚的精神生活,讥讽他们自命清高,却无所事事;不满现实,却无力反抗;平庸无聊,却贬斥世俗的矛盾性格,鞭挞金田等资产阶级人物及帮凶的势利、粗鄙、凶残的本性。小说构思奇巧,描写夸张,结构灵活,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人生二十而知有生利益,二十五知有明之处必有暗,三十岁更知明多之处暗亦多,欢浓之时愁亦重!” 3
第二篇:鲁迅和夏目漱石
鲁迅和夏目漱石
王海
《山东师大外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第4期(总第13期)
摘要:鲁迅和夏目漱石分别是中日两国现代文学的象征性存在。本文试图通过鲁迅和夏目漱石的对比分析.揭示二者在文学创作道路上的异同.指出他们的个体体验及当时所处的社会现实是其中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鲁迅;夏目漱石;国民性;个人本位;余裕;西方文化
中图分类号:1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536(2002)04-0050-0
3夏目漱石(1867-1916)是日本近代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生于东京一个武士家庭.因家道中落.不受欢迎。少年时代的夏目漱石接受汉学教育.熟读“左国史汉”.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27岁东大毕业后一度在地方中学任教。1900年官费留学英国.在伦敦期间.亲眼日睹了“大英帝国”日趋没落的社会现实.痛感资本主义文明的种种弊端.孕育了“漱石文学”对日本近代文明开化的批判精神。1905年以《我是猫》为起点,漱石正式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对日本近代文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至今.“漱石文学”仍以它深厚的思想性和高妙的艺术性.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1881-1936)出生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的影响。1902年赴日本留学.先后在弘文学院、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过日语、医学。在仙台的第二年.由于 “幻灯事件”而弃医从文.以图改造国民劣根性。但其在日本的文学活动未获成功。1909年归国后担任过大学讲师、政府官员等职。1918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从此以后.鲁迅的创作进入了高峰期.先后出版了《呐喊》、《彷徨》、《野草》、《且介亭杂文》等专集.对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鲁迅和夏目漱石作为中日两国现代文学的象征性存在.“五四”时期和“明治时期”的文化旗手.既有许多相似之处.又有着根木的不同.而他们之间的联系.是值得人们关注的。
首先是他们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他们起初都受过东方文化的熏陶.鲁迅在二味书屋.漱石在一松学舍各自打下了牢固的汉学基础.后来又通过留学而接受了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使他们成为学贯东西的思想型作家。同时.他们又都属于大器晚成的作家.发表成名作时都己到了38岁的“高龄”。而且在他们最终确立文学作为其毕生的事业之前.都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一一年少时家庭的不幸、留学期间的屈辱和彷徨、理想破灭的苦闷、婚姻生活的不和谐等等。丰富的人生阅历.深切的个体体验.使之作品更具对社会的洞察力和表现力。
他们从事文学的动机是出于对国家、对民族的强烈责任感。他们都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认为文学是改造国民性.是疏通人民意志的好方法。谈到从事文学的态度.夏目漱石在给弟子铃木二重吉的信中说:“要以维新志士那种生死搏斗的勇猛精神来从事文学。”鲁迅也写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二
1906年鲁迅从仙台回到东京.同二弟周作人等一起从事文学活动。当时.在日本文坛中,占主导地位的是自然主义文学。以“改造国民性”为己任的鲁迅显然不满意自然主义对一些生活琐事的平白描写.而对反自然主义的代表人物一一夏目漱石的作品抱有好感.并把漱石的《挂幅》和《クレィグ先生》译介到中国。鲁迅非常看重漱石作品中的批判精神.为那种寓庄于谐的文明批判和社会批判所吸引.在潜移默化中受了漱石的影响。周作人曾回忆说: “豫才后来所作的小说.与漱石的作风并不相似.但那讥笑怒骂的笔锋实在很多是受漱石的影响。”
鲁迅还欣赏漱石“余裕”的创作风格.对漱石追求“低徊趣味”以很高评价。他曾一再谈到:人生、作文都要有“余裕”.人们到了失去余裕心.或不自觉地满抱了不留余地心时.这民族的将来恐怕就可虑。他认为中国文字与语言的一大弱点就是“急促”。因此.难以表现“从容与美”。可见.在鲁迅内心处.仍保留着对闲静、从容、洒脱生活、情趣的向往与追求。但是.冷酷的社会现实没有给他更多创作“余裕文学”的余地。
1900年.漱石带着儒家的伦理观和东方的审美意识留学英国.以期把握英国文学的真实面目,.因不得要领而困惑不己。后在好友池田的启发下终于从以他人为中心的立场中挣脱出来.建立了“自己本位”思想。它成为漱石世界观的核心.是他从事文学创作的主基调.其对日本近代思想文化界的影响是深远的。
19世纪末席卷全日本的明治维新结束了日本二百年的锁国历史.日本人看到了自身与西洋的差距。于是拼命吸收西方文化.积极学习西方近代文明的成果。结果.在短时期内.日本的国力迅猛提高.先后赢得了甲午、日俄两场对外战争.成为亚洲第一强国。但在精神层面上.当时又是怎样一番情景呢?人们盲目崇拜西方文明.认为西方的一切都是好的.而日本是一个野蛮的民族。有政治家甚至提出所谓“人种改造论”等荒唐的观点。舆论界也摇旗呐喊、推波助澜。黄遵宪在《驻日观感》中就此写道: “新闻纸中述时政者.不曰文明.必曰开化。”对西方文化不分优劣、全盘接受。然而.由此所带来的种种弊端也是明显的。日本整个社会处于文明失落、精神空虚、道德沦丧、历史虚无、文化迷失的混乱状态;而广大民众则随波逐流、无所适从.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夏目漱石从“自己本位”的观点出发.始终反对全盘接受西方文明的模仿论.对“日本人的身体加西洋人脑袋”式的文明病深恶痛绝。他在《我是猫》等一系列文中讽刺、批判了世俗对文明开化理解的浅薄.在《三四郎》中.则把日本描绘成一只在文明开化进程中迷失自我的孤独的羔羊。进而指出.那种不分青红皂白地割裂历史.一味崇洋媚外的做法是一种近视行为.是软骨症。日本终归是日本.日本有日本的历史.日本人有日本人的特性.不能尽是模仿西洋。并非只有西洋是模范我们也可以为模仿。漱石不仅把“自己本位”思想作为自己的文艺观.同时还是他的人生观、世界观。1911年“大逆事件”后不久.日本政府要授子夏目漱石文学博十的称号.他坚辞不受.认为这是国家权利机构对学术的严重干涉.是强加在知识分子身上的国策。
作家的命运总是同社会的命运相联系的。鲁迅与漱石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历史条件不同.所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必然有所不同。“五四”前后是鲁迅活动的主要舞台.他的一切行为受制于此.他个人的历史价值首先由这一舞台的性质、所具有的历史特点来决定。当时.中国虽然经历了鸦片战争、甲午海战、八国联军入侵等一系列屈辱.但大多数国民仍缺乏直面现实的勇气。国民性的怯弱、懒惰使整个民族仍沉溺于夕阳无限好的文明余辉中.人们一天天的满足着.即一天天的堕落着.但又觉得日见其光荣.表现了一个衰弱民族的虚弱与没有前途。这样.以满足现状与崇尚过去为主要特征的民族自大心理.严重地阻碍着中华民族的觉醒与变革。鲁迅敢于直面现实.要求人们正视自己的弱点和短处.大胆地引进别国、异民族的优点与长处.主张“拿来主义”.以打破中国传统文化的封闭体系.击碎“华夏中心主义”的迷梦.在继承前人遗产的基础上开辟一条崭新的道路。
由于产生鲁迅和漱石两位大作家的社会环境迥然不同.造成他们在对待西方文化问题上.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
夏目漱石在其作品中集中塑造了一批“高等游民”的形象:他们既不屑与现实同流合污.又无力同现实抗争.自觉与社会保持着一定距离。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作者的看法.是作者的化身。《从此以后》中的主人公代助是他们的典型代表。他有着高于一般的思想.在精神上不为世俗观念所局限.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却不能参与社会实践.对其发展施加自己的影响。心灵高飞着.身体却陷入泥潭.思辨与实践脱节.只能清议、空谈.不能行动.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侏儒。这也是古往今来一切有抱负、有才能的知识分子最大的精神忧郁与痛苦;也是漱石在营造自己的艺术中所经历的心路历程.所包含的艺术人地.所追求的审美价值。漱石虽然清醒地看到了自我与近代文明弊端的尖锐对立.却未能意识到自身与资产阶级难以割舍的联系.不能产生鲁迅
51那样的自我解剖、自我否定的自觉意识.只能在“苦闷”中从内心走向更深层次的内心。“则天去私”代表了漱石的终极思想。
鲁迅文学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唤醒民众、改造国民性是鲁迅文学的基础.20世纪的中国是鲁迅活动的历史舞台.离开这些.就无法真正理解鲁迅文学的存在价值。鲁迅在《<呐喊>自序》中回顾自己从事文艺运动的动机是.“改变国民的精神”.创作小说的目的是.“利用它的力量来改变社会。”他认为小说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鲁迅作品中的主人公少有“余裕者”的形象.而是多描写农村生活和底层百姓.取材多来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较之漱石的“有余裕的文学”鲁迅多了积极干预、进取和自我解剖的精神。在鲁迅身上没有半点远离尘世、自命清高的文人气息.他时时刻刻处于时代政治漩涡的中心。鲁迅作品中的“自我”既闪烁着人类不断探索、追求的进取精神的光芒.又流露出把握不住人生的痛苦、不被庸众理解的苦闷。但他并未由苦闷而沉沦.而是由苦闷而自我解剖、自我否定.在痛苦中沉思;在彷徨中前进。
分别经过“五四”和“明治维新”洗礼的鲁迅和夏目漱石.既是思想家.具有高瞻远瞩的历史的社会的批判眼光;又是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而写作.决不会因为顺应世俗的要求而抛弃个性;还是“人生导师”对社会、人的心灵有着独特的观察与感受.追求理想的、健康的人性是他们作品的共同的主题.为社会、时代树立起生活的样板是他们共同自觉的使命。
参考文献
黄候兴,鲁迅——“民族魂”的象征,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
山田敬三著,韩贞全译,鲁迅世界,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
藤井省三著,陈福康译,鲁迅比较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钱理群,心灵的探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50014)
(责任编辑:韩贞全)
第三篇:夏目漱石经典语录
夏目漱石经典语录
夏目漱石经典语录1
1、先生始终静静地,不急不躁。但脸上有时候会掠过一丝奇特的阴翳,如黑色的鸟影从窗前划过,稍纵即逝。
2、我讨厌女人这时候笑。说是年轻女子共同特点倒也罢了,这小姐也是个为无聊小事笑个没完的女子。
3、日之西行兮,尽头为东,此岂非真?日出东隅兮,故里为西,此岂非真?身在波涛之上兮,枕楫而眠,漂流复漂流。
4、人,喜欢把海阔天高的世界用小刀零切碎割,画出自己的领域,并在其中画地为牢。只在固守立足之地,任何时候也不越雷池一步。
5、得来不易的机会,会让所有的动物去做原来不喜欢做的事。
6、我感到非常不安。既不知何时才能靠岸,也不知将驶向何方。只知道船只吐着黑烟一直前行。巨浪滔天,苍蓝得无可言喻,有时又会化为紫色。只有船身四周总是白沫飞腾。我感到非常不安。心想,与其待在船上,不如纵身海底。
7、生活在充满自立、独立、自我的现代的我们,作为代价恐怕人人都必须品尝这种寂寞。
8、我拣来陨落的星星碎片,轻轻地放到泥土上。星星碎片是圆滑的。或许在长时间从天空坠落过程中,磨掉了棱角才变得光滑吧,我想。抱起它放到泥土上的时候,我的前胸和双手也稍稍暖和了一些。
9、我之所以摒弃今天的尊敬,是为了明天不受侮辱;之所以忍耐今天的寂寞,是为了明天不忍受更大的寂寞。
10、所谓讨人喜欢,是一种能击败强大对手的柔软武器。
11、阳光意外地公平,对于房顶上有以乱草为记的破屋,也像对金田公馆的客厅一样照耀的暖煦煦的。
12、耿直的人,即使和他吵架心里也痛快。
13、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平常是个好人,至少是个普通人,可一旦发生什么事情,就会变成坏人。
14、尝遍人间甘辛味,言外冷暖我自知。
15、但你是认为世间存在坏人的吧?世人不会有像是从坏人模子里铸出来的坏人。平时都是好人,至少是普通人,而到了关键时刻,就摇身变成坏人,所以也才可怕。大意不得的。
16、我终于醒悟到,明治的木头里,是怎么也不可能潜埋着金刚的。
17、你不要说我喜欢你,你要说这夏夜的月色真美丽。
18、猫世界之事,毕竟只有猫才能理解。不管人类社会怎样发达,仅就这一点来说,是万般无奈的。何况,人类并不像他们自己所认为得那么了不起,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19、对主人来说,书不是用来读的,而是用来催眠的。书就是印刷出来的催眠药。
20、人生二十知有生的利益,二十五而知有明之处必有暗,三十而知明之多处暗也多,欢浓之处愁更重。
21、我重获自由之际,正是八重樱散落殆尽的枝丫上,开始长出如雾般朦胧绿叶的初夏时节。
22、静为之性,心在其中矣;动为之心,性在其中矣。心生性灭,心灭性现,如空无象,湛然圆满。
23、没办法啊,毕竟我这个人横竖都不具备主动介入社会的资格。
24、如果脏了还用,就莫不如一开始就用带颜色的。白的就要纯白才行。
25、在不知道事物真像之前,特别想知道它,而一旦知道了,反而也羡慕起以不知为荣的过去的那个时代,常常会痛悔成为现在的这个自己。
26、镜子是骄傲的酿造器,同时也是自满的消毒器。
27、我感到人这东西真是脆弱,生下来便带有无可奈何的脆弱,不堪一击。
28、你或许为之惊诧,但我至今仍这样深信不疑,深信真正的爱同宗教信仰没有什么不同。
29、人哪,为了消磨时间,硬是鼓唇摇舌,笑那些并不可笑、乐那些并不可乐的事,此外便一无所长。
30、太讲究理智,容易与人产生摩擦;太顺从情感,则会被情绪左右;太坚持己见,终将走入穷途末路。
31、你即便见我怕也是觉得哪里寂寞吧?我没力气为你连根拔除寂寞,你势必朝其他方向施展拳脚。不久你就不会到我这里来了。
32、以往的人教人们忘掉自己,现在的人教人不要忘了自己。
33、我准备将人世的暗影毫无顾忌地往你头上掷去,不得害怕,一定要定睛逼视阴暗物,从中抓取对你有参考价值的东西。
34、作为人的经验的一部分,我的过去除了我无任何人可以讲述。所以将其忠实留下来的我这个努力,在了解人上面,无论对你还是对其他人,我想大概都不是徒劳的。
35、人就在不断的选择的矛盾中,戴上面具,焚烧过去,武装自己。
36、不设立任何方针,漫步在这美丽的春夜里,其实是很高尚的。
37、让您背着,真对不起。但就是不能遭人欺侮,就连自己的亲爹,也不能让他欺侮我!
38、如果我以对待亡友那样的善良之心在妻面前陈词忏悔,妻肯定流着欢喜的泪水原谅我的罪过。我所以未能做到,并非由于我有利己的打算,只是我不忍心给妻的记忆抹上一个黑斑。在纯白色的物品上毫不留情地甩上一滴黑墨,这对我是极大的痛苦。
39、无人岛上为天子,定觉清凉。
40、合乎天意却违背人意的恋情,往往是在恋人殉情后才能获得社会的承认。
41、往日跪在其人脚前的记忆,必使你下一步骑在其人头上。
42、当我们急着想将一件事情变得更美时,反而会削减其美感。在人际关系上也是如此,所以才会有“满招损”这句成语。
43、虽然卡莱尓也患过胃病,但患过胃病的人未必都能成为卡莱尔。
44、原来,谩骂风流鬼的人,大多没有风流的资格;自命风流的人,也大多没有资格风流。
45、发挥才智,则锋芒毕露;凭借感情,则流于世俗;坚持己见,则多方掣肘。总之,人世难居。
46、静为之性,心在其中矣;动为之心,性在其中矣;心生性灭,心灭性生。
47、这个世界上没有像模子一样刻出的坏人,平时大家都是好人,至少都是普通人。但正因为一到关键时刻就会变成坏人,所以才可怕,所以才不能掉以轻心。
48、普天之下,哪怕有一个也好,必须寻找出能俘获自己这颗心的伟大的东西,美丽的东西,或是慈祥的东西。
49、如果你记得从前曾跪在那人面前,这一回,你要把脚搁到他的头上去。我为了不受将来的侮辱,所以要拒绝今天的尊敬。我愿意忍受今天的我的寂寞,来代替忍受比今天更寂寞,未来的我的寂寞。
夏目漱石经典语录2
1、本来早就应该死的,不知为何活到了今日。
2、什么人生很有意义,可似乎又很无聊之类的话,净是些言过其实、云山雾罩的香词艳语。
3、世上几乎不存在真正解决了的事,事情一旦发生了,就会一直延续下去,只是形式会变为各种各样,使别人和自己都弄不清楚罢了。
4、阳光意外地公平,对于房顶上有以乱草为记的破屋,也像对金田公馆的客厅一样照耀的暖煦煦的。
5、当我们急着想将一件事情变得更美时,反而会削减其美感。在人际关系上也是如此,所以才会有“满招损”这句成语。
6、先生给人的感觉始终都是沉静的,有时因过于沉静而显得有些孤寂。
7、我准备将人世的暗影毫无顾忌地往你头上掷去,不得害怕,一定要定睛逼视阴暗物,从中抓取对你有参考价值的东西。
8、山前樱花路,马上新嫁娘。
9、一个人如果不彻底感觉到自己是个可怕的坏蛋,那么还不能说是个久经世故的人。不是个久经世故的人,那么毕竟是不能解脱的。
10、只要干了不被人认可的事情,就算是做好事,也难逃罪人之名。所以世界上没有比罪人更难评判的了。耶稣正是因为生在了那个环境,所以是罪人。
11、昨夜留宿的十六岁小姑娘,父母双亡,她对着海浪上的海鸥哭泣,对着从梦中惊醒的鸟儿哭诉,她的双亲,就在载船的浪花底。
12、我不过尽量和一般人一样,没什么让人家值得羡慕的。可喜的是,我不羡慕别人,这就行了嘛。
13、如果不出现个比人类更强大的生物来整治他们一下,他们还不知会无法无天到什么地步呢。
14、先生神情超然,颇有些不爱搭理人的做派,他只是在某个一定的时刻飘然的至然后又飘然离去。不论周边多么纷扰嘈杂,他一概不予理睬。
15、红叶三三两两地散落在赤松之间,就像被遗忘在很久之前的梦。
16、人类这种东西,为了消磨时间而强迫自己做口舌运动,除了会胡诌些并不可笑的事,然后莫名其妙地傻笑一通外,一无所能。
17、若问人生的定义是什么,无他,只要说“妄自捏造不必要的麻烦来折磨自己”,也就足够了。
18、他从远处走来,身后背着一片光海。
19、依他的想法,人並非有某种目的才降生世间。相反地,人是降生到世上之后才产生目的。假如从一开始就把某个客观的目的加诸在人的身上,无异是从出生时就剥夺这个人的自由。因此,生存的目的,非得由降生到世上的那个人自身来确定不可。不过,这个当事人却无论如何也不能随意确定自己的生存目的。
20、我寂寞,寂寞才写信,并期望回信。
21、普天之下,哪怕有一个也好,必须寻找出能俘获自己这颗心的伟大的东西,美丽的东西,或是慈祥的东西。
22、对于人的无奈以及与生俱来的善美,我顿悟到人生是无常的。
23、我怎么也画不好。看别人作画,好像没什么了不起,可是自己一动笔,才痛感此道甚难哪!
24、我终于醒悟到,明治的木头里,是怎么也不可能潜埋着金刚的。
25、只有光明正大地,用极其寻常的态度和对方谈话才能够证明自己的真诚。而借着酒劲做掩护,大胆地吐露真情,才是真正的卑怯、残酷,是对对方的侮辱。
26、正如自然忌讳真空一样,人类是讨厌平等的。
27、荒极无聊的想法,待人用鲜血清洗过后,这第一义便会跃然而出。人哪,就是这么浅薄的东西。
28、若一份爱情顺从天意、违背社会伦理的话,这份爱情的主人只能以死才能博取社会的认可。
29、但不论是一杯冰水还是一杯粗茶,之所以受人恩惠而佯作不知,是因为看重对方的人格,是表示对一个人的好感。把这种本来几文钱即可了结之事,存在心里暗暗感激,这是给予对方一种任凭多少钱也买不到的报答。尽管我无官无职,也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对你低头敬礼,应当认为是一种比几百万两金银都更为可贵的酬谢。
30、每给不安摇撼一次,我就想往前跨进一步。
31、贫为锁,富为链,忧为网,喜为绊。才子死于才,智者败于智。
32、刚开始做学问的时候,每个人都是怀着伟大的抱负踏上新的旅程,此乃人之常情。可是一年飞逝,两年过去了,毕业迫在眉睫之际,才猛然醒觉自己的脚步缓慢,半数以上的人会因此感到失望也是理所当然。
33、耿直的人,即使和他吵架心里也痛快。
34、日之西行兮,尽头为东,此岂非真?日出东隅兮,故里为西,此岂非真?身在波涛之上兮,枕楫而眠,漂流复漂流。
35、为了来之不易的机会,所有的动物都会去做不喜欢的事情。
36、正如香味只能在焚香的那一刹那闻到,美酒只能在吞下的那一瞬间品尝到,爱情的冲动也只存在于那一刹那、一瞬间。一旦跨越了那个瞬间,再接触也只是增加亲切感,那根恋爱的神经也会渐渐地麻痹。
37、我是个极为高尚的爱情理论家,同时又是个最最迂腐的爱情实践者。
38、未知的地方隐藏着不可掌控的高深莫测的能量,这些高深莫测之处通常会激发人内心高尚的情怀。因此,浊骨凡胎有不明白的事情,就会弄虚作假到处吹牛,而专家学者们就喜欢把清楚明白的`事情讲得深奥难懂。
39、忘却死亡的人会变得奢逸,一浮在生中,一沉也在生中。
40、我看到你希望在我心中捕获某种鲜活经历的决心,你要将我的心脏割裂,并吸吮带着体温的鲜血。那个时候,我还活着,我还厌恶死亡。所以就与你约定了另外的日期,拒绝了你现在的要求。
41、我讨厌女人这时候笑。说是年轻女子共同特点倒也罢了,这小姐也是个为无聊小事笑个没完的女子。
42、就像闻香莫过于香气散发的瞬间;品酒莫过于喝下第一口的刹那;在时间上,恋爱的冲动也存在这样关键性的一点。一旦平静穿越而过,愈习惯就会愈熟悉,恋爱的神经也随之逐渐麻痹。
43、我们生活在自由、独立和自我的现代社会,就必须付出品尝这种孤独的代价。
44、作为人嘛,在自身没有什么为难的情况下,总想尽量给别人留下个亲切感的。
45、就算要吵架,和一个正直的人吵起来也痛快。
46、我坐在散乱的书堆中,反复思索着父亲担忧的态度与言语。那时又闻蝉鸣声。那蝉鸣与先前听到的不同,是寒蝉的叫声。我在夏天回乡,静静地坐在喧嚣的蝉鸣声中,不自觉地悲伤起来。感觉到我的哀愁和这激烈的蝉鸣一起沁入心底。那时的我经常一动也一动地,独自凝视着自己。
47、真葛原的黄花败酱开了。黄花败酱顺溜地穿过芒草,挺着隐含悔意的高挑身子,孤独文雅地避过秋风,淋着秋时雨跨入冬天。漫长冬日不停下着砭骨的褐霜、黑霜,黄花勉强于朝夕维系着微弱性命。冬日不厌其烦地长达五年。寂寞的黄花钻出寒夜,混入充满红花绿叶的春色世界中。天地万物在春风的吹拂下均燃烧成富贵颜色,细茎顶端悄悄开出黄花的败酱草,只能在不被允许居住的世界中,瑟缩地吹出拘谨的气息。
48、无论一个人的能力有多强,也无法让所有的事情都顺从己意,就像人类无法让加茂川逆流,也无法让夕阳升起,你唯一能控制的,只有自己的心。
49、这个世界上没有像模子一样刻出的坏人,平时大家都是好人,至少都是普通人。但正因为一到关键时刻就会变成坏人,所以才可怕,所以才不能掉以轻心。
50、尝遍人间甘辛味,言外冷暖我自知。
51、我爱她,若我是她所希望的那种人,我就不会这么痛苦了。
52、这时候我又听到蝉鸣,这回和近来听的不同,而是寒蝉的鸣声。夏天回乡在这沸腾般的蝉鸣里静坐不动,不知道什么缘故,我屡屡悲从中来,我觉得我的悲哀时常同这激烈的蝉鸣一起沁人心底。每当这时候我总是静止不动,独自盯视一个人。如同秋蝉鸣声变成寒蝉鸣声,我觉得困扰我的人的命运仿佛正在巨大的轮回中缓缓移行。
53、‘秘密’这东西可真可怕,任凭你怎么遮掩,也说不定会从什么地方暴露的。
54、不论对方再怎么有权有势也罢、什么样的百万富翁也罢,既然断定没有希望承蒙荫庇,那么对于他们的利害关系,自是极其冷漠。
55、但你是认为世间存在坏人的吧?世人不会有像是从坏人模子里铸出来的坏人。平时都是好人,至少是普通人,而到了关键时刻,就摇身变成坏人,所以也才可怕。大意不得的。
56、往日跪在其人脚前的记忆,必使你下一步骑在其人头上。
57、三千代有一双美丽的眼睛,双眼皮的线条很漂亮地重叠。她的眼睛修长,可是当她凝神注视时,眼睛看起来很大。代助认为之所以这样,就是她的黑眼球所产生的效果。早在三千代未婚前,代助就经常看见她这种眼神。至今记忆犹新。当三千代浮现在脑海时,脸庞的轮廓还未成形当中,那一双润泽的眼睛就会先出现。
58、看他们就明白了,世间的奢侈往往是无能的表现。
59、想象即使不落于纸墨,胸膛里自会响起璆锵之音;丹青纵然不向画架涂抹,心目中自然映出绚烂之五彩。
60、人,喜欢把海阔天高的世界用小刀零切碎割,画出自己的领域,并在其中画地为牢。只在固守立足之地,任何时候也不越雷池一步。
61、人类的不安来自科学的发展。只进无退的科学,从来不容许我们停步不前。
62、如果你记得从前曾跪在那人面前,这一回,你要把脚搁到他的头上去。
63、不能透彻识别真理的人,很容易被眼前的各种现象束缚住,动不动就将泡沫一般的梦幻当成永久的真实,所以如果有人稍微讲点离奇的话,立刻当成玩笑。
64、临危之时能为平日所不能为。此为天佑。
65、如果你记得从前曾跪在那人面前,这一回,你要把脚搁到他的头上去。我为了不受将来的侮辱,所以要拒绝今天的尊敬。我愿意忍受今天的我的寂寞,来代替忍受比今天更寂寞,未来的我的寂寞。
66、人的天性便是毫无人情味可言,能够在人前毫不掩饰这种天性的人便是诚实的人。
67、人如果不像竹子一样正直,就不可靠。哪怕和正直的人吵一架,也是坦坦荡荡的。
68、人就在不断的选择的矛盾中,戴上面具,焚烧过去,武装自己。
69、发挥才智,则锋芒毕露;凭借感情,则流于世俗;坚持己见,则多方掣肘。总之,人世难居。
70、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平常是个好人,至少是个普通人,可一旦发生什么事情,就会变成坏人。
71、行旅在外,结草为枕,只盼能在非人情的天地,逍遥片刻。
72、嘲笑别人却受到爱抚,虽是幸运,也有些可怕。
73、我现在就要将心脏割裂,让自己鲜血沐浴你的面庞,若要能在心脏不再跳动的那一刻,你的心中能有某种新的生命产生,我就十分满意了。
74、一边看报一边想象东京这个大都会,我的想象集中在它在怎样的黑暗中怎样蠕动这一画面上。倘若它不那样在黑暗中蠕动,它也就寿终正寝了。
75、原来,谩骂风流鬼的人,大多没有风流的资格;自命风流的人,也大多没有资格风流。
76、生来时,无人深思熟虑而后生;临死时却无人不烦恼。这就像借债时漫不经心地把钱借到手,到了还钱的时候却心疼起钱来。
77、当知道开化的无价值,就是厌世观的开始。
78、世事变迁,就像猫的眼珠一样一样变换莫测。短短几个月时间,就可以去那极乐世界,也可以把薪水花光。年底过去了,正月过去了,花朵凋谢,新叶又生。以后世界将如何变化,我不了解,只不过,水缸中的猫的瞳孔,应该可以凝结成瞬间的永恒。
79、如果脏了还用,就莫不如一开始就用带颜色的。白的就要纯白才行。
80、作为人的经验的一部分,我的过去除了我无任何人可以讲述。所以将其忠实留下来的我这个努力,在了解人上面,无论对你还是对其他人,我想大概都不是徒劳的。
81、这世上哪有什么实质性的东西?正因为没有,才有所谓的雅号啊!
82、然而,你是认为世上有一种所谓坏人的人?世界上本来就没有那种定型刻画出来的坏人呀!平常大家都是善人,至少每个人都是普通人。不过到了紧要关头的时候,谁都会变成坏人。所以不能不小心。
83、无人岛上为天子,定觉清凉。
84、人生二十知有生的利益,二十五而知有明之处必有暗,三十而知明之多处暗也多,欢浓之处愁更重。
85、我爱你不应该翻译成我爱你,应该翻译成,今晚的月色真美啊。
86、人哪,为了消磨时间,硬是鼓唇摇舌,笑那些并不可笑、乐那些并不可乐的事,此外便一无所长。
87、平时一般都是好人,至少也是普通人,但到了关键时刻会突然变脸,这才是恐怖的地方,所以不能掉以轻心。
88、我郁郁寡欢,心里有时候像吞铅一样沉重。然而神经却如我刚才说的那样十分敏锐兴奋。
89、世界就是这么奇妙,对你友好的人你未必喜欢,你觉得和自己投缘的人也不见得就是个好人。
90、正因为你给的是没有灵魂人偶,所以我无法获得满足。
91、我现在明白了使得世间一切事物运动的,确确实实是金钱。能够充分认识金钱的功用,并且能够灵活发挥金钱的威力的,除了资本家诸君之外,再没有其他的人物了。
92、对主人来说,书不是用来读的,而是用来催眠的。书就是印刷出来的催眠药。
93、望远镜中的刻度无论怎么动,与现实世界并无瓜葛,这是很明显的事。野野宫君也许终生不想与现实世界接触吧。总之,呼吸了这么清净的空气,大概就会自然而然产生那种情绪:自己索性与活生生的现实世界斩却一切瓜葛,一心一意就此度过人生吧。
94、所谓讨人喜欢,是一种能击败强大对手的柔软武器。
95、不懂装懂,还要表示尊敬,千古以来都是人生一大快事。
96、世事变迁就像猫的眼珠一样变幻莫测。水缸中的猫的瞳孔,应该可以凝固成永恒的瞬间。
97、只要回顾当时那个过分憨厚的自己,恨不得自己生得坏一点而悔不当初。可是,也有一丝冲动,希望能够重新回到那个最初的自己,那般憨直地活着。
98、生活在充满自立、独立、自我的现代的我们,作为代价恐怕人人都必须品尝这种寂寞。
99、我又独自走回屋内。来到书桌的某处,看着报纸想象着遥远的东京景象。我的想象集中在如何在日本第一大都市的黑暗中活动的画面。我身处在不得不活动的黑暗都会中,在不安骚动的时候,看见老师家宛若一盏灯火。我并未发现这盏灯火已自然而然被卷进了无声的旋涡中。也一直不曾察觉,那盏灯火会突然消失的命运就在眼前。
100、有时他也模糊地意识到生活的孤寂,却又坚信自己心灵的深处藏着一团异乎寻常的烈火。
101、镜子是骄傲的酿造器,同时也是自满的消毒器。
102、能成就他人之所不能的事,其本身就是非常愉快的。
103、人为救赎自我而生,迎来死亡之际便会理解。
104、马歌催白发,渗泊春已暮。
105、雨水摇晃树梢,从四面八方逼近孤单的旅人。看来,要脱离尘世似乎已太强求。
106、世上没有像模子刻出来一样的恶人。平时大家都是善人,至少大家都是普通人。然而正因为一到紧要关头就会突然变成恶人,所以才可怕,所以才不能大意。
107、太讲究理智,容易与人产生磨擦;太顺从情感,则会被情绪左右;太坚持己见,终将走入穷途末路。总而言之,这世间并不宜人。
108、如果一开始就把某种客观性的目的安到人的身上,这不啻是在人出生后就夺取了他的自由。
109、人情的俗世,交浅必然情薄。自然界的法则就是这样,何必替素不相识的人发愁、神伤、落泪呢?关于这点,我深表赞同,人类真不是什么富有同情心的怪物呢,不过,人毕竟是人,他们为了某些场合或者需要,会表现得善心大发,至于泪水呀,不过是鳄鱼的眼泪;同情呀,不过是作秀罢了,装给外人看看罢了,连他们自己都不信呢。
110、不过人这东西,健康也罢有病也罢,都是非常脆弱的。很难说死于什么时候什么原因什么方式。
111、世人褒贬,因时因地而不同,像我的眼珠一样变化多端。我的眼珠不过忽大忽小,而人间的评说却在颠倒黑白,颠倒黑白也无妨,因为事物本来就有两面和两头。只要抓住两头,对同一事物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这是人类通权达变的拿手好戏。
112、如果我的生命是认真的,那么我所说的话都是认真的。
113、觉得将过去与未来分开来的这张毕业证书,像是一张有意义又似无意义般奇怪的纸。
114、随着梅花绽放,寒风也渐向南吹。经过一段时间,耳畔开始传入樱花飘落的碎碎私语。即便如此,我仍像拉车的马,朝着正前方奔跑,承受着论文的鞭策。直到四月下旬来临,总算按照进度将论文交出,这段时间不曾踏进老师的居所一步。
115、好奇心不仅限于人类,请不要否认猫与生俱来的这种心里特权。
116、不等白糖堆积如山,就赶快舔光它该有多好。
117、明知道实现不了的事还要寄予希望的时候,最上策就是把希望在头脑里描绘一番,稳住身体不动。但实际上却很难做到,总想试验一下内心的愿望是否和实际相符,甚至还要试验一下明明注定是要失望的事,在实际中体验到这种希望之前,还不肯罢休。
118、一个能够爱别人的人,一个不能不爱别人的人,却又不能伸出双臂紧紧拥抱想扑入自己怀中之人的人。
119、你或许为之惊诧,但我至今仍这样深信不疑,深信真正的爱同宗教信仰没有什么不同。
120、这世上还是有很多跟主人一样的人吧?总是认为看不懂的才值得研究,无法估价的才值得追逐。俗人常把不懂的事情挂在嘴边,显得自己很懂;学者却习惯把浅显的东西讲的深奥,显得自己渊博。
121、你不要说我喜欢你,你要说这夏夜的月色真美丽。
夏目漱石经典语录3
1.不设立任何方针,漫步在这美丽的春夜里,其实是很高尚的。《草枕》
2.尝遍人间甘辛味,言外冷暖我自知。《我是猫》
3.此刻烦躁的心情就像用十除以三得出的结果一样,无穷无尽《我是猫》
4.当我们急着想将一件事情变得更美时,反而会削减其美感。在人际关系上也是如此,所以才会有“满招损”这句成语。《草枕》
5.对主人来说,书不是用来读的,而是用来催眠的。书就是印刷出来的催眠药。《我是猫》
6.耿直的人,即使和他吵架心里也痛快。《心》
7.合乎天意却违背人意的恋情,往往是在恋人殉情后才能获得社会的承认。《后来的事》
8.镜子是骄傲的酿造器,同时也是自满的消毒器。
9.猫世界之事,毕竟只有猫才能理解。不管人类社会怎样发达,仅就这一点来说,是万般无奈的。何况,人类并不像他们自己所认为得那么了不起,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10.没办法啊,毕竟我这个人横竖都不具备主动介入社会的资格。《心》
11.你不要说我喜欢你你要说这夏夜的月色真美丽
12.你或许为之惊诧,但我至今仍这样深信不疑,深信真正的爱同宗教信仰没有什么不同。《心》
13.你即便见我怕也是觉得哪里寂寞吧?我没力气为你连根拔除寂寞,你势必朝其他方向施展拳脚。不久你就不会到我这里来了。《心》
14.普天之下,哪怕有一个也好,必须寻找出能俘获自己这颗心的伟大的东西,美丽的东西,或是慈祥的东西.《春分之后》
15.人,喜欢把海阔天高的世界用小刀零切碎割,画出自己的领域,并在其中画地为牢。只在固守立足之地,任何时候也不越雷池一步。《我是猫》
16.人哪,为了消磨时间,硬是鼓唇摇舌,笑那些并不可笑、乐那些并不可乐的事,此外便一无所长。《我是猫》
17.人生二十知有生的利益,二十五而知有明之处必有暗,三十而知明之多处暗也多,欢浓之处愁更重。
18.日之西行兮,尽头为东,此岂非真?日出东隅兮,故里为西,此岂非真?身在波涛之上兮,枕楫而眠,漂流复漂流。《梦十夜》
19.如果脏了还用,就莫不如一开始就用带颜色的。白的就要纯白才行。《心》
20.若问人生的定义是什么,无他,只要说“妄自捏造不必要的麻烦来折磨自己”,也就足够了。《我是猫》
21.世界上对万事积极的人,总会被他人模仿。《我是猫》
22.虽然卡莱尓也患过胃病,但患过胃病的人未必都能成为卡莱尔。《我是猫》
23.所谓讨人喜欢,是一种能击败强大对手的柔软武器。《虞美人草》
24.太讲究理智,容易与人产生摩擦;太顺从情感,则会被情绪左右;太坚持己见,终将走入穷途末路《草枕》
25.天下的事再也没有比自己承认自己愚蠢更为可贵的了。《我是猫》
26.我感到人这东西真是脆弱,生下来便带有无可奈何的脆弱,不堪一击。《心》
27.我重获自由之际,正是八重樱散落殆尽的枝丫上,开始长出如雾般朦胧绿叶的初夏时节。《心》
28.我准备将人世的暗影毫无顾忌地往你头上掷去,不得害怕,一定要定睛逼视阴暗物,从中抓取对你有参考价值的东西。《心》
29.先生始终静静地,不急不躁。但脸上有时候会掠过一丝奇特的阴翳,如黑色的鸟影从窗前划过,稍纵即逝。《心》
30.阳光意外地公平,对于房顶上有以乱草为记的破屋,也像对金田公馆的客厅一样照耀的暖煦煦的。《我是猫》
31.一切安乐,无不来自困苦。《我是猫》
32.以往的人教人们忘掉自己,现在的人教人不要忘了自己。《我是猫》
33.原来,谩骂风流鬼的人,大多没有风流的资格;自命风流的人,也大多没有资格风流。《我是猫》
34.在临危之际平时做不到的事这时也能做到,此谓“天佑”也《我是猫》
35.这个世界对平时的他来说是遥远的“过去”,但它又带着在紧急关头必然变成“现在”的性质。《路边草》
第四篇:夏目漱石心读后感
说实话,我觉得没有办法去描述看这本书的感觉。你会有满腔情感想要表达但又吐不出一个字,就好像很饿的时候喝了一大杯水,很撑,但还是饿。很多书都会给我们一种哑巴想要呐喊表态的冲动,这也是我读这本书的感受。
《心》里的遗书是先生描述自己的经历。
它讲述的是“先生”结识并爱上了房东家的小姐,同时也赢得了房东太太的好感,但却因年少时曾受到叔父的欺诈而对他人时存戒心,迟迟不能表白自己的心意。先生之前是很有钱的,有钱到后面自己出来独自生活,结了婚不工作也完全可以够夫妻二人生活。但是被自己信任的叔父欺骗后,对于任何人都怀着不信任。后来,“先生”的好友K住进了房东家里,也爱上了小姐,k是一个很执拗,很坦率的人,他有自己的信仰,这个信仰让他不能喜欢小姐,类似必须洁身自好的这种规定。举个例子,k爱上了小姐,就像一个僧人喜欢上了肉,自己的道德约束他不能这样,但是爱情的发展使他猝不及防。备受煎熬的K向好友“先生"表白了自己的心事,“先生”在表面上批评K“不求上进”,背地里却偷偷地向房东太太提出要和小姐结婚。这里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片段是先生批判k的那句话正是k经常说的一句话“精神上没有上进心的人,就是蠢才”。知道了这一切真相之后的K在绝望中自杀了,同时K的死也留给“先生”一生的不安和自责,婚后的“先生”一直无法忘却K,他的内心无比的寂寞,终于也走上了自杀的道路。
大家都不是爱丽丝,但生活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探险。《心》中的先生,最后还是在悔恨与挣扎中自杀了。从一开始看这本书就知道了,但当先生真的自杀并留下遗书时,还是感到很遗憾。用『我是猫』里的话来说就是“此刻烦躁的心情就像用十除以三得出的结果一样,无穷无尽。”精神洁癖的人,总是很难在自我和本我之间妥协。
明明没有凶手,但相互之间却成了杀死彼此的凶手,心与心的隔膜,始终无法被击穿,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孤岛上,没有两颗心能最终碰撞在一起,只有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制裁,没有人了解人,只有相互的伤害,善意的无知的伤害。
如果说先生的死是因为负罪感,似乎太浅薄了。倒不如说,“曾经厌弃别人的我也开始厌弃自己,就这样我变得无神呆滞了”。
《心》是一本令人感动的书,它是体现日本人“菊与刀”性格的最佳读物。文字和感情都很细腻,体现了人性的敏感与脆弱。作品中的主人翁“先生”,是一个忍受着自身不断自责所煎熬的品行善良的中年人,最后却自杀而亡,留下了一封长长的信,作为给年轻人最后的礼物,也替自己的内心赎罪。
第五篇:夏目漱石心读后感
夏目漱石心读后感
篇一:夏目漱石心读后感
又读了一本日本文学,夏目漱石的《心》。总体感觉就是和中国文学以及其他国家的文学都不一样,虽然夏目漱石与村上春树的风格也不是完全一样,可有一种共性在他们的作品里。
《心》是一本令人感动的书,它是体现日本人“菊与刀”性格的最佳读物。文字和感情都很细腻,体现了人性的敏感与脆弱。作品中的主人翁“先生”,是一个忍受着自身不断自责所煎熬的品行善良的中年人,最后却自杀而亡,留下了一封长长的信,作为给年轻人最后的礼物,也替自己的内心赎罪。
发现书中的比喻也颇为奇特,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内。在此略记录一二:
一走下海岸……由于来避暑的男男女女,沙滩几乎在动。
描写得很形象,能让人在心里放映出那样的景象。
先生的这种觉悟好象是种活生生的觉悟。那和一所火烧以后已经冷却的石造房屋的轮廓不同。
这句比喻我现在还没理清,有没有朋友能为我解答?
只是他的自白,像一座山峰似的云头,它把一种不可能了解真相的可怕的东西,覆盖在我的头顶上。
他的比喻,要经过自身脑海的再创造,便可以鲜活起来。云,常常悄无声息地来到人头顶的上空。而先生的自白,给人一种无形的恐惧,刚好和云的特质相吻合,天衣无缝。
你的意思,不是以为人世间是存在着一种可以称为坏人的人吗?人世间是不可能有这种模子里铸造出来的典型坏人啊!平常都是好人——至少都是普通的人,就是这种人,在发生了社呢们事情时,会一下子变成坏人的。这才可怕呢!
虽说有点以偏盖全,但也不能说是不无道理呢。总觉得他和村上一样,喜欢拿较长的一段文字,塞进主角的嘴里,感觉挺奇特的,貌似随意说出来的话,但我觉得是经过仔细总结的。所以也把他们书里的那些主角,看作是和平时见到的不一样的人呢。爱思考,不时常说话,说的话也总是不拘一格,是那些主角的特征,就我现在读的这两本看来。
“你不要是把我的思想意见等等和我的过去混为一谈了吧。……不过,一定要把我的过去在你面前完全讲出来,那可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了。”“我觉得不是另外的问题。先生的思想,就是先生的过去所产生的,所以我倒是把重点放在这上面。如果把两样东西分割开了,对我就几乎毫无价值。如果仅仅给我一个没有附上灵魂的泥人,那是不能使我满足的。”
喜欢书里面的一些讨论,总使我感到很有意思。好象是纯理论的一些争辩,却又和情节环环相扣,连接得十分紧密。还有最后一句的比喻,也很贴切。发现我所读的这两位作者,都很喜欢用比喻,而且不是相类似物的比喻,而是毫无关联的两个事物,他们能将她们拿来做类比,让人乍一看显得相当突兀,可仔细一思考,又觉得合乎情理。就是这么神奇。而且往往是拿具象的事物来比喻抽象的事物。我觉得这样的比喻才更难控制,也就更难得碰到了。
我又觉得这张站在过去和未来中,划分了过去和未来的毕业证书,竟是一张好象有意义、又好象没有意义的奇怪的纸。
十分同意他的看法。
正门里那盏亮着的电灯,本来是有光线从门缝中漏出来的,这时噗的一下灭掉了。先生夫妇好象就这样组进里边去的。我也单身到了黑暗的外边。
感觉这句话显得格外凄凉,好象作者对于自己不能走入先生的内心,总像个局外人,是那么郁闷的一件事,甚至有些伤心。亮堂的里边,和黑暗的外边,自然而然地让人产生距离感,词句简洁,效果却更明显。
我在那里领教了他像啤酒的泡沫那样气势惊人的议论。
很明显,是在讽刺。比喻显然相当形象,用泡沫的那样虚张声势、华而不实的的特质,来比喻对方议论的空洞无聊,绝对精妙。
好啦,明天读一读夏目漱石的另一本〈门〉吧。
篇二:夏目漱石心读后感
暑假回到家里呆了两个礼拜,在家的时间是相对轻松的。如果把心情放开,应该就能吃得好睡得香。刚回家那天看到老弟桌上放了一本小说,名字叫《心》,于是便翻来看看。读完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这部小说后,感觉心里难以平静,凌晨一点多我写完了读后感才安心地合眼睡下。所以就有了下面的文字。也因为很少写读后感,所以肯定有不少错误之处。
(一)小说里的故事引人入胜,要是以前读到这样的故事我肯定会迫不及待一次读完,但这次我却用了四五天才慢慢看完。一方面我是急切地想知道故事的究竟,另一方面又不愿意看到故事滑入到沉郁的变化中,对主人公的苦恼和痛楚我深深同情,以至于到最后我都有些不忍心读下去。
读到最后,才发现前面的叙述中已经对结局埋下伏笔了,只是当时读到却没有觉察出。整个故事显得紧凑而完整,只是语言读起来感觉少了几分流畅的韵美,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原因,但这并不影响小说的精彩和颇值得一读。关于《心》的文学艺术价值,我是无论如何不敢评价的,自己在此方面几乎一无所知。只知道这是夏目后期的沉郁型作品,创作的时间我估计是在明治维新运动完成之后。在20世纪初期的日本文坛,夏目漱石并非主流作家,但却别具一格,所以他的作品在今天的日本仍颇受欢迎。
读完了故事你有可能会觉得作者在小题大做:一个年轻大学生由于涉世尚浅,不知道如何应付感情上的困惑而犯了一个自私的错误,称不上罪恶,但在作者笔下竟成了有些惊悚的悲剧——因为主人公一时的自私引起了朋友的自杀,于是他在余下的生命中一直活在良心的谴责里无法释怀,最后选择以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来摆脱痛苦。你可以说作者把故事的悲剧性过分夸大了,但从整个故事情节来看,一切的发生,发展与结束又感觉到真实和自然,并没有雕琢的痕迹。这样一来,既感觉情节真实,又感到悲剧性夸大,岂不是矛盾了?其实,要解决矛盾,就必须体会作者对主人公心理冲突的描写,并更加深刻地了解和感受其中人性的特点。对小说中人性冲突的形成和变化有多深的认识,对于此矛盾就会有多透彻的理解。不一样的结局只能从不一样的“人性”中去寻找答案。况且,没有矛盾不成小说,正是这样才反映出“人性冲突”的主题,自然地将读者引入到对人性的深思当中。所以,与其说内容突兀,不如说是结构精巧。
故事人物身上,既有自私的表现,又有无私的一面;既有多疑的时候,又总免不去大学时代的单纯气息。你甚至可以说书中探讨的是难有定论的人生话题。故事里人性激烈地冲突着,当看到善与恶,幸福与不幸竟系于一念之间时,读者的心弦完全紧绷起来,并且不由得不展开对生命的思索。当目光扫过文字,我常闪过这样的想法:小说里的“先生”能对生活和生命这样深刻而客观地去思索,本身就是对人性善和美的不倦追求,尽管其反映于自觉的意识中只是一直在寻求心灵的自由,一直由于曾经犯下的过错而受着精神上的折磨。但我不认为这是庸人自扰。我觉得任何一个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的人都不应有如此的看法。
如此想来,生命亦脆弱,这里不是指生命的易逝,而是指心灵的易于受伤。如此轻易间,或许是并未完全自觉的情形下,一个人已经在“善与恶”之间做出了如此严肃的抉择,并就此埋下一生幸福或不幸的种子,这样会让每个人的内心都过于沉重,有些难于承受。是否真是自私让“先生”不顾别人会有的痛苦和拥有的权利?是否天性的敏感让他同时又有着强烈的道德悔悟意识?或许更可能是由于涉世未深,使他不能对自我,对自身与周围人的关系有清楚的了解和把握?年轻的“先生”在愿望与现实之间,想法与行动之间痛苦矛盾着,也因为阅历尚浅,所以他根本没有料想到事情变化的方向,只是本能地去保护自己内心世界的平衡。
(二)请原谅我写下了这些让人似懂非懂,我自己也不能完全确定的文字。我绝非有意为之,实在是读后的感想如此这般,但我想这正是小说的精彩之处——越能让评论者们众说纷呈的小说,想必越有其不同一般的妙处或深邃。我之所以要把读后感分为一二两个部分,是因为下面的话可能更加“不可理喻”.关于小说的结局,我自己给自己提出了一个自知难以回答的问题:假如“我”能及时赶回东京,听“先生”诉说一切,那么“我”应该如何去劝导先生释怀,“先生”是否有可能不去选择自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因为我真的太希望出现某种情况使“先生”能避免走向自杀,他的生命确实可贵,也有可敬之处,而且同时它也是属于“夫人”的,并非只是属于他一人。我不知道,若是一名应用心理学的研究者会对“先生”持有什么看法或提出什么样的建议,可能那会更实用而有利于挽回生命,而我想得出的是可以让心灵生出自由的翅膀,翱翔于生活的天空的答案,虽然这样的想法接近于天真,但在这里天真亦非不可为之。
从相对狭小的心灵空间里跨越到更宽广的人性的世界里,培养对生命挚热的关爱,把这份爱由己及人地播撒。相信每个人心中的这份爱可以让所有需要温暖的心灵获得自由呼吸的空气。这一“跨越”是关键所在,当心灵空间以开放的姿态去与外部因素有选择地融合,原有的相对静止的对立体便能获得建立新的对立平衡所必需的引发新运动的外部力量,有了跨越,才有了向上提升的基础。而在跨越中,选择很重要,它决定了发展的方向,而爱与善就是选择的标准。这一标准只能从已有的心灵空间去获得,但爱与善在成为标准时自身也要不断实现跨越,那么选择标准的提升又以何作为推动力呢?
我想,“美”的提升就是动力。我感到“美”对一个人思想的形成和变化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先生”在给“我”的长信中说到,他也知道自己对夫人坦白或许可以得到原谅,并因此流下欢喜的轻松的泪水,但他不会坦白,只为留给自己所爱的人一份“美”,没有折扣的美。可以说,是对美的认识决定了选择和结果。每个人天生都具有感知美的本能,一次感动和动情的瞬间,我们已经完成了一次美的历程。并且我认为,美育也因此才变得尤为重要,也许有时它对一个人成长所起的作用并不明显化,但却是根与源的关系。所以尽可能去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是一件可敬而优雅的事情。
我认为,在一个相对静止的有形或无形的空间里,要打破那在空间内的运动形式中占主导地位的相对守衡,进而产生运动和改变,需要让一定的外部因素进入到这一相对独立的空间内,产生一个更具可能性和多样性的变化平台,这是推动事物朝一定的预期方向发展的有效前提。
我立刻在词典里查了查“人性”的解释——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这样解释好像太简单,又好像——无须更复杂。
在这篇读后感的尾声里,我想应该抛开难懂的思考,想想故事对我今后生活所给予的启示。我想到的是,每个人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多地去关心周围的人,多数情况下宽厚友善地待人,怀一颗感谢的心,我们的生活里会温情常在;坦然地面对自身的缺点错误,坦诚地与人沟通,用真心的行动来让生活充满理解……
我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
篇三:夏目漱石心读后感
最初对<心>起了兴趣,大概在于“我”对先生的心情。不单是值得揣测与玩味的,描摹起来也多有不易之处。然而夏目漱石写得十分自然。这便引起了我希望读下去的心理。因自己也曾于成长之中的缘故,我对于这般题目向来喜好。当然小说并没有顺着这一点拓展开来,而是转向了伦理道德,或者说“私(则天去私)”的讨论。伦理道德固非实有,这点(于我)已经无须讳言。过去时中梁师的<孔家思想史>一书几乎为我永远地解决了这个难题。但小说中精心设置的矛盾冲突仍然令人惊喜。这不仅仅体现在先生遗书中叙述的往事之中。或者莫不如说,就我而言,它不过是个背景的存在。但叙述者自身细微的体验倒是极好的例子。出现较多的地方自然是在家中的日子。待到“兄弟俩在父亲还没死之前,就商量其父亲死后的事情来 ”可算是个情感体验的高潮。作者在写下这样的句子时,纵然为人性之恶感到悲恸,但已然不能持有批判的态度了。固然,这绝非道德的,绝非符合伦理的,但它由自然人性引发而来。其实整篇小说也莫不如此。先生的往事之中,我们也难以对其进行强烈的批判。能够升起的心情,不过是深深的无奈与遗憾罢了。
再来深入分析一下“我”对先生的心情。纵然作者一再强调“所以即使说我幼稚也罢,笑我愚蠢也罢,能以自己的直觉预见到这一点,的确使我觉得自己是有希望而又可喜的。”“但是,我并不是以研究先生的心情出入他家的……现在看来,我那时的态度,竟是我生活中值得珍惜的品格之一了。”但这种心情也绝非无私的。小的事情譬如写信时“最后还顺带问候了一句先生的感冒。其实我并没有把他的感冒放在心上。”而在先生饱受精神折磨之苦,决意自杀之时,“我”所想的不过是“用不着母亲催促,我早就在等候先生的来信。而且盼望如果这封信能带来大家盼望的解决糊口的职业,那就好了.”当然,如上一段所说,这些心情不能够被批判。但至少也说明“我”所以为的“有希望而又可喜的”亦不过是自私罢了。而通篇带有推理性质的小说也不能说明“我”对先生的心情绝无研究之意。
反过来说,先生固然认为“我”是认真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绝无仅有的。甚至在长达半生忏悔自私之后,对“我”依然是自私的。恕不举例证明。
那么,“我”的父母呢?“我”对他们带有嘲讽与无奈,并有混杂了亲情在内的同情。“我”不只一次的将父亲同先生做比较,总是得出先生对“我”吸引力更大的结论。甚至,在上半部结束时,父亲弥留之际,“我”因为收到了先生的遗书而义无反顾地走进了火车站。但相对弱势的父母便不存有自私了吗?劝说“我”在父亲故去之前即确定财产分配时,先生与“我”有这样的对话。
“(亲戚)都是好人么?”
“似乎没有什么坏人,大都是乡下人啊。”
“乡下人为什么就不坏呢?”
对这种寻根问底,我无法回答,可先生还没有容我思考如何回答,就接着说:
“乡下人反而比城里人更坏。而你刚才还说,你亲戚中似乎没有这类坏人。但是,你认为世上会有那种明摆着的坏人么?这种模子里铸出来的坏人,当然世上是没有的。平时都是好人,至少是一般人,但一到关键时候,就立刻变成坏人。真是可怕。所以切不可等闲视之。”
诚如斯言。父母表现出的类似于一种无知的自私。这类例子在父母与我一节中比比皆是。不特意点出了。
再谈几点细节。如前所言,关于“我”对于先生的心情,文章最后没有深究。但在之前的叙述中仍然可见端倪。
这时,先生又重复前几天的腔调。
“虽然你遇到了我,恐怕你仍要感到孤独的。因为我没有力量使你从根本上摆脱这种孤独的境地。迟早你就会想别处去发展你的交际。不到我这里来了。”
先生这样说时,凄然地笑了。
在谈到爱情时,先生屡次提到“爱情是罪恶呀”,这引出了下面的对话。
“爱情是罪恶吗?”那时我突然问道。
“是罪恶,真的。”先生回答时的语气同刚才一样坚定。
“为什么?”
“迟早你会理解的。不,不是迟早。应该说你早已经理解了。你的心不是老早就在为爱情而跳动了吗?”
我察看了一下自己的内心,那里却是意外的空虚,连个想象的目标都没有。
“我心里连个这样的对象也没有。我是毫不打算对先生隐瞒什么的。”
“正因为没有对象你才活动的。你以为有了对象就能平静下来的吧,所以就想活动了。”
“现在还不至于到这种地步。”
“正因你不能如愿,不是才到我这儿来活动的吗?”
“也许是这样,可那和爱情不同。”
“这是走上爱情的一个阶梯,按顺序在和异性拥抱之前,才先到同性的我这儿来活动的。”
“我认为这两件事的性质完全不同。”
“不,是一样的。我是个男人,是无论如何不能满足你的,况且又有些特别原因,更不能使你满足。我实在过意不去,你只好离开我到别的地方去。我宁可希望这样。可是你……”
我悲伤极了。
“您认为我应该离开你,可我还没有这样的打算。”
先生根本不听我的话,他说:
“可是,不谨慎可不行,爱情是罪恶呀。虽然在我这儿得不到满足,可也没什么危险。然而——给长头发缠住时的心情,你知道吗?”
作为故事的结局,我们看得到的只有 “接着我毫不犹豫地跳上去东京的火车。在轰隆轰隆响动的三等车厢里,我又从袖子中取出先生的信,才从头到尾地看下去。”而从时间上推断,父亲同先生过世的时间实相差无几。这两位叙述者经常拿来对比的人物,前者“仿佛我们做儿子的在等待着父亲的死 ”,而自己却“已经丝毫感觉不到煎熬别人的痛苦 ”;后者的离开使叙述者感到“先生的过去,他曾答应要告诉我的那个灰暗的过去,在我看来已是毫无意义了。”并且终于“毫不犹豫地跳上去东京的火车 ”.孤独是小说的另一主题。事实上,在遗书中,先生已将孤独视为导致K同自己自杀的唯一原因。“然而当想到,连世上自己最亲爱的一个人,都不能理解自己时,便不免悲伤起来。”“后来我竟疑惑起,K是不是同我一样由于孑然一身,孤苦无依的结果,才突然选择死的? ”孤独同自私不无联系。或者可以说,正是自私导致孤独的存在。既然人不能豁免于自私,便终究将会体验到足以致死的孤独。
奇怪的是,如先生自己所说“总之,在金钱上我怀疑人类,但是在爱情方面,却不怀疑。”.然而这一论述却那么得值得怀疑。或许不过是一种自欺。
有的译本像是将“先生”译作“老师”,想必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