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特色农产品发展情况调研报告(5篇范例)

时间:2019-05-12 23:50: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六盘水市特色农产品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六盘水市特色农产品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第一篇:六盘水市特色农产品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六盘水市特色农产品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江胜东

〔内容摘要〕 发展特色农业是提高我市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也是我市农业发展的优势所在。本文通过对我市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的调研,提出我市特色农产品发展的对策措施。

〔关 键 词〕 农业产业化 对策措施

〔作者介绍〕 六盘水市农业局 局长

司、盘县茶叶公司属国营性质、企业管理,津黔科技茶业公司属股份制企业,其它如水城的米箩茶场和勺米茶场、盘县的糯寨茶场等属个体承包经营。

(二)水果

全市水果栽培面积约4.3万亩。其中柑桔8800亩、桃7592亩、梨15200亩、苹果1100亩、樱桃1033亩、李1246亩、葡萄575亩、杨梅3000亩、猕猴桃1750亩、杏、柿1700亩、枇杷724亩、草莓280亩。总产量1.65万吨,预计总产值2000万元。近几年在市场的引导下,水果生产发展较快,种植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如盘县刘官镇红岩的南丰蜜桔、保田马鞍山的黄花梨,水城县发耳的大杨梅、阿戛的布郎李、猴场的猕猴桃、钟山区大湾的金秋梨,六枝郎岱的金秋梨、新场小田坝的丰水梨等,优质水果面积逐步扩大,经济效益逐年增加。

当前,我市水果采后的加工处理是薄弱环节,只有极少部分销往外地的水果通过简易纸箱包装;采后果实的分级、清洗、打蜡上光、包装冷贮、冷贮运销等技术尚未配套,创品牌、注册商标等产业化经营之路处于起步阶段,产业链短,外销少,约占3%,外销水果种类有六枝的樱桃,水城发耳的早甜桃,盘县的南丰蜜桔、黄花梨,主要销往贵阳、安顺、兴义、云南等地。

(三)生姜、芸豆、荞麦、折耳根、大蒜

1、生姜

生姜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又是很好的调味品,是经济作物中产量高,经济效益比较明显的作物之一。全市常年种植面积4.6万亩,其中水城县3.5万亩,盘县0.7万亩、六枝0.2万亩,平均亩产1.5吨,总产

6.9万吨,产值5500万元。全市生姜虽然分布较广,但主要中在水城的发耳、都格、新街、鸡场,盘县的板桥、水塘、石桥、保田,六枝的折溪等乡镇。目前本市以生姜为原料的加工企业有两家,水城县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六盘水市金桥食品公司,生产规模都较小。大部分还是作为生姜销售,销售市场除本地外,还销往成都、重庆等地。

2、芸豆

我市芸豆种植面广,分布在全市各乡镇,常年种植面积6.1万亩,平均产量90公斤,总产5490吨。主要品种为白芸豆、红芸豆。2003年以来,我市启动了白芸豆种植结构调整示范项目,项目由水城县农业局组织,在水城县南开乡和新街乡实施,每年核心示范面积1000亩,辐射带动面积近2万亩。

3、荞麦

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北和西南地区,产量居世界第一。荞麦的适应性很强、抗寒耐瘠、生长期短。我市及周边地区是荞麦的一个重要产地,我市荞麦种植面积4.66万亩,总产2800吨,周边威宁、纳雍、赫章三县荞麦种植面积10万余亩,总产6000余吨。荞麦富含淀粉、蛋白质、纤维素、维生素及多种氨基酸,尤其含有黄酮类物质—芦丁,它对心血管病、糖尿病具有预防和辅助治疗作用,是重要的保健治疗食品,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我市金桥食品有限公司、六枝雾峰纯天然食品厂运用现代技术开发生产了“毛大”牌荞麦系列产品和苦荞湖系列产品,为荞麦开发利用带了头,但规模化生产尚未形成。

4、折耳根

我市人工栽培折耳根主要集中在盘县,分布在盘江、柏果、断江、滑石、两河等乡镇,常年种植面积1万亩左右,平均单产1200公斤,总产量12000吨,年销售总量11000余吨,外销数量1万余吨。按每公斤

1.4 元计,产值可达1680元,扣除每亩生产投资的农家肥、尿素、磷肥等约500元,每亩净收入达1180元,5、大蒜

大蒜在全市均有栽培,全市种植面积0.7万亩,相对连片种植的乡、镇有水城县南开0.2万亩、金盒0.1 万亩、六枝大用0.06万亩。每亩产蒜苔400公斤,蒜头250公斤,每亩产值1220元。全市年产值850多万元。我市生产的大蒜主要在本地市场销售,六枝毛坡大蒜、蒜苔还销往安顺、贵阳等市场。

二、我市发展特色农产品的优势及有利条件

——自然条件。我市属低伟度高海拔地区,为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境内海拔高差悬殊,立体气候明显,雨量充沛、雨热同期,昼夜温差大等特点,适合多种类型的作物生长,形成不同区域的农产品分布。土壤富硒或含硒,有利于开发富硒或含硒特色农产品。我市六枝、盘县、水城均发现富硒、含硒地带,且分布面广,许多茶、生姜等都种植在富硒、含硒土地上,是天然的富硒或含硒农产品,开发潜力大。

——产品品质。我市特色农产品主要分布地区,大多数远离城镇,属传统农业区,工业化程度低、工矿企业极少、工业污染、化学污染小;另一方面,农药及化肥的施用相对较少、农药残留少,生产的农产品大多属天然无公害食品。许多特色农产品品质优异,安全、卫生。茶叶内质好,开采时间早。茶叶内在质量主要指氨基酸和水浸出物含量两大指标。

如我市茶叶氨基酸含量一般为4%上下,江浙茶高者仅为3%;我市茶叶水浸物一般在45—50%之间,而江浙茶为38%左右。原杨梅科技茶场生产的乌蒙硒毫荣获99年“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一等奖、省科技星火计划奖;六枝茶叶公司的“乌蒙剑”和盘县茶叶公司的“碧云剑”均获99年“中茶杯”二等奖,“碧云剑”茶在杭州国际名茶博览会上被评为银质奖。杨梅津黔科技茶业公司生产的“津黔”牌茶已取得了绿色食品证书。我市茶叶开采时间早。许多茶园2月中旬就可以采茶,与浙江相比,开采时间要早10—15天,每年采茶季节均有浙江商人来此联系茶叶或者自己购买茶青加工后带回浙江杭州等地抢早上市,在我市茶200—300元/斤购买的茶叶,经他们稍作加工、包装卖价在600—800元/斤不等。

再如生姜品质与世界一流名姜品质相当。1997年中科院对水城县“小黄姜”做的资源品质评价,化验分析得出:水城生姜中主要成份姜酚、生姜精油的含量比广西生姜高1.5倍,比四川生姜高2倍、姜油含量是山东生姜的3.7倍、姜酚为山东生姜的4.2倍,与印度、牙买加产的世界一流名姜品质相当。芸豆是我市外贸出口的主要农产品,也是传统种植的主要农作物;荞麦由于富含黄酮类物质一芦丁,其开发前景广阔;折耳根脆嫩,大蒜则香、辣、口味好。

——区位优势。我市是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是连接云、贵、川、广西等的重要通道;市内铁路、公路交通便利。我市周边地区威宁、赫章、纳雍等县都是芸豆、荞麦等的重要产区,为本市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走农业产业化之路、提供了物质基础,便捷的交通又为加工产品进入国内、国际大市场提供了条件。

三、我市特色农产品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市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小,市场竞争力不强。良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应用力度不够。以水果生产为例,早熟梨生产是南方地区的优势果品之一,也是我市梨发展的方向。但近几年,由于多方面原因,早熟梨品种发展迟缓,一些雪梨类的中晚熟品种却大量种植。农业技术培训力度不够。全市农村劳动力总体受教育程度低,文盲、半文盲比重高,思想观念落后。导致科技落后、信息滞后、思想观念更新慢,一些先进实用技术在农村很难得到推广应用,制约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产业布局趋同而分散,没有规模效益。特色农产品的发展没有很好地规划,出现特色不特和零星分散的现象。农民生产特色农产品时,没有根据市场需求去发展,形不成规模,效益不高。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低,缺乏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目前,由于加工转化能力差,全市特色农产品主要以初级产品出售,附加值低、价格不稳定,农民不敢扩大生产规模。市场信息滞后,商品流通不畅,“卖难”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对外面的市场信息特别是特色农产品需求信息难以了解,各年价格差异大,经济收入不稳定。

四、我市发展特色农产品的对策措施

一是科学规划,实行区域化布局。根据我市的地形地貌、海拔高度、农业环境、种植习惯、土壤富硒、产品加工、劳动力和交通等综合条件,充分利用农业区划成果,实行特色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形成产业带、发挥产业的聚集效益,提高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化经营水平。

二是积极推进特色农产品的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产业化,实行产业化经营是我市特色农产品的发展方向。根据当前我市特色生产现状,可以采取下列三种经营方式带动产业发展。

第一,龙头企业带动型。马铃薯、生姜等区域优势明显的特色农产品,其覆盖面广,种植面积大,总产量大,带动力强,易培养成优势产业,能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重点应在产品加工领域的开拓,产品的开发、加工和销售,着力培育兴隆淀粉加工厂、水城姜茶公司等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以加工促生产,提高产业的整体效益。

第二,公司+基地+农户型。以茶叶生产为代表的技术型、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生产,要加大政府的引导力度和培训力度,可采取公司+农户+基地模式发展生产,开拓市场,使产业做强做大。

第三,协会带动型。六枝大用镇大蒜、盘县折耳根、水城阿戛乡布郎李等小区域生产的特色农产品,它是该地区经济的支柱。对于这类农产品,要在品种、生产技术方面加以扶持引导,保持产品优质、安全,形成一乡一特、一村一品;重点是组织协会,做好销售;要大力扶持、培养产业引路人、致富带头人、流通经纪人,组织营销能人参与市场流通,建设农民营销队伍,引导农民参与流通,鼓励、帮助农村营销大户、农民联户及农村集体或合作经济组织进行农产品营销活动,逐步建立农产品流通网络来带动产业发展。三是统一认识、形成合力、齐抓共管、促进发展。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是我市农业的优势所在,也是促进我市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切入点,有关部门要形成共识,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充分利用退耕还林、生态建设、以工代赈、水土保持、扶贫开发等工程项目资金,有计划、有目的地扶持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不断推进全市农业特色农产品的发展。

四是制定产业扶持政策,完善组织服务措施。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农业是基础产业、是弱势产业,比较效益低,政策扶持必不可少。各级要根据特色产业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不同产业的扶持政策,在产业布局、资金投入、技术服务、市场营销等方面给予扶持。进一步完善各种组织服务措施,鼓励各种资本注入农业生产、加工与销售的各个环节,实现产业升级,带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第二篇:六盘水市轻工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六盘水市轻工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陈德光刘勰肖丹

〔内容摘要〕 针对我市“重工重,轻工轻”的现状,对我市轻工业发展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存在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 键 词〕 轻工业 发展 调研报告

〔作者介绍〕 陈得光六盘水市经贸委

一、轻工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现全市在市场上已具一定市场竞争力的规模以上轻工企业共22家,其中六枝7家、盘县5家、水城县1家、钟山区9家。2005年全市轻工业企业总产值近5.2亿元,销售收入4.95亿元,上缴税收4226万元,就业人数4000多人。其发展主要以医药、酒、农产品加工、屠宰加工、茶叶加工、包装印刷、饮料、旅游小商品等行业为主。

(一)医药行业

现有六枝大华药业、六盘水药业、贵州神奇明湖药业和六枝宏奇药业4家医药企业。4家企业中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1家,2000万元以上的1家,1000万元以上的1家。自2001年起,国家对药品生产企业实行GMP认证许可后,4家医药企业共有14条药品生产线通过国家GMP认证。现全市共获得国药准字批准文号的药品品种138个,取得国家中药保护品种的药品5个,有3个新药项目正处于临床研究中,1个民族药正在进行药学审查。当前生产的药品品种为43个。4家医药生产企业中,3家企业的生产经营都不是很理想,只有2003年建成投产的六枝宏奇药业公司,由于主要生产新特药和少数民族药品,且每年都有一些新药投放市场,公司发展前景很好,增长较快,2005年其工业产值达到3000万元,增加值1100万元,实现税收230万元,2006年上半年,在全省医药行业下滑20%左右的情况下,该厂仍保持30%以上的增长水平。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医药企业销售收入达到1.1亿元,比上年增长25%,实现销售收入1.02亿元,从业人员628人。

(二)造酒业

全市共有酿酒企业5家,啤酒生产企业1家。几家酿酒厂均是六七十年代建成的国有企业,由于人才、资金、技术及体制等因素的制约,企业亏损无法正常经营,在改革中,采取破产、拍卖、转产等措施进行改组改造。盘县二酒厂、六枝九龙液酒厂分别于2004年和2005年重新恢复生产,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1997年重庆啤酒集团通过承债式兼并六盘水市啤酒厂,组建重啤六盘水市啤酒公司,市政府拥有49%的股权,重啤集团拥有51%的股权。1999年公司通过3万吨改10万吨工程改造后提高了产品质量,拓宽了市场份额。2005年产销量48000吨,完成工业总产值7007万元,实现工业增加值3147万元,上缴税金2007万元,实现利润237万元。现正在进行3万吨改10万吨二期技改工程,年底可完成改造工程,技改完成后其生产能力将达10万吨。预计到2010年,啤酒产销量达1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8000万元,实现税金4500万元;到2015年啤酒产销量达1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0000万元,税金8000万元,利润1500万元。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

截止2005年底,全市共有市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10家;市食品总厂和贵州信友实业公司核桃乳厂为省级龙头企业;水城县姜业发展公司在2005年被评为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现有的企业中有的项目非常好,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但也有部分企业投资不足,企业发展艰难。例如金桥食品公司、六枝雾峰食品公司,从事食品生产经营已有好几年,但由于缺乏资金,企业没有自己的生产基地,现在还是靠租别人的厂房临时使用。市食品总厂在1995年通过租用云南省天使土豆片厂的品牌生产“天使牌”风味土豆片,企业取得了较好的发展,2005年生产土豆片1115吨,完成工业总产值2294万元,工业增加值774万元,上缴税金210万元,实现利润128万元。2006年通过技术改造后增加了一条土豆片生产线,在“十一五”期间,企业准备新上马铃薯全粉和油炸薯片等生产线,计划在“十一五”末实现工业总产值上亿元。

(四)屠宰加工业

全市现有六盘水市中心区机械化屠宰厂、双水开发区奔牛食品公司等6家定点屠宰企业,钟山区、六枝特区各两家,盘县、水城县各一家。六盘水市中心区机械化屠宰厂、奔牛屠宰厂已建成分割车间和熟食品加工车间,正准备生产销售熟食品。市中心区机械化屠宰厂于2005年通过市中小企业局向国家开发银行贵州省分行贷款1000万元新建“PAC”生猪扩繁基地,引进美国“PAC”公司的优质种猪进行饲养扩繁,目前饲养基地已基本建成。基地建成后,将发展饲养专业大户饲养优质商品猪,初步形成优质种猪扩繁、养殖、屠宰分割、冷藏、熟食品加工等农产品生产及加工产业链。2005年该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3000万元,税收580万元,利润 202万元。“十一五”期末,市中心区机械化屠宰厂将形成年屠宰40万头生猪能力和1.2万吨分割肉及加工能力,可实现产值3亿元,税收3500万元,解决500多个就业岗位。

(五)茶叶生产企业

全市有优质茶叶生产基地4万亩左右,茶叶加工生产企业5家,现形成品牌在市场上销售的产品有水城县茶叶公司生产的“水城春”、六枝茶叶公司生产的“乌蒙剑”等产品。5家茶叶生产企业中,除水城县茶叶公司有一定生产规模外,其余均为作坊式生产,2005年5家茶叶企业生产总值不到300万元,水城县茶叶公司就占216万元。水城县茶叶公司计划在“十一五”期间开发绿茶等10个新产品投放市场,并对茶叶产品进行深加工和生产茶儿素等高附加值产品,到“十一五”末预计实现工业总产值3000万元左右。

(六)包装印刷业

我市包装印刷企业大部分始建于六七十年代,当时的市印刷厂、市报社印刷厂、水城矿务局印刷厂、六枝特区印刷厂、盘县印刷厂等,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不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连年亏损,到目前为止,除报社主管的印务公司能正常经营外,其它企业已破产、被兼并及处于停产半停产状况。2005年市印务公司完成工业总产值463.6万元,税收18万元,利润-30万元。2004年通过招商引资,水城县新建一家塑料编织袋厂,专门生产水泥包装袋,到2005年底已形成年产5000万条生产能力,当年完成销售收入362万元;2006年预计完成水泥包装袋3500万条,但由于水城瑞安水泥公司的包装袋由水城乌蒙山发展公司从遵义进袋,不进该厂的编织袋,因此该厂的编织袋产销量大减,预计只能完成1300万条,实现销售收入1000万元左右,解决就业人员250多人。

(七)饮料业

我市饮料生产企业主要有盘县信友核桃乳厂、钟山区凉都乳业公司、盘县竹根水厂、六枝高尔夫矿泉水厂等企业。除盘县信友核桃乳厂外,其它企业规模都很小。盘县信友核桃乳厂,于1996年由盘县农业局组织建设,1997年建成投产,其“信友”牌核桃乳饮料深受消费者欢迎,在贵州饮料行业中很有影响力,但因管理不善,企业连年亏损,于2000年停产,共亏损2400多万元。2003年经盘县党委政府研究后,该厂交由盘县圣境化建公司管理经营,债务与管理经营者无关。圣境化建公司接管后于当年8月分恢复生产,生产核桃乳产品257吨,销售收入213.8万元;2005年生产770万吨,销售收入739万元,税金46万元,2006年预计生产1500吨,销售收入1500万元,税金100万元左右。该厂在2006年、2007年计划新上马核桃油生产项目和进行扩大生产规模的技术改造,力争在2010年实现产销量6500吨,完成销售收入7000万元。

(八)旅游食品、小商品业

我市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发展缓慢,有市蜡染厂、益康食品公司、六枝郎岱酱厂、六枝特区奔心牛肉干厂和一些少数民族民间能工巧匠小工艺品等。总体发展规模小,基础薄弱,其中市蜡染厂原租用钟山酒厂厂房被山体滑坡毁损后停产多年,至今无生产基地;六枝特区奔心牛肉干厂已因管理原因停产多年。但随着“凉都六盘水”城市品牌的树立及我市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小商品产业应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二、轻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规模相对偏小,整体实力不强

我市轻工企业总体规模小,截止2005年,现有企业中产值上亿元的1家;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2家;1000万元以上3000万元以下的6家,其余均为小规模生产。小企业过多,管理落后,创新意识不强,所生产的产品附加值低,无法实现规模效应,市场竞争力差。

(二)缺乏科学指导,管理水平落后

我市轻工业发展滞后,与周边地区相比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就医药产业发展来看,与我市毗临的安顺、兴义相比,起步时间基本相同,但他们的发展速度比我们快了很多倍,从产值来看,这两个地区的医药产值都已超过6亿元,而我们的产值才1.1亿元,只有他们的五分之一左右。六盘水市轻工业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缺乏科学指导、无序发展、管理水平落后是主要原因。多年以来,轻工业的发展缺乏长远战略规划,缺乏科学指导,导致了投资者对市场的分析不足,无序发展,加上优秀管理人才缺乏、管理水平落后、资金投入不足等因素的影响,致使我市轻工业的发展处于较为落后水平。

(三)缺乏名优品牌,市场范围狭小

我市轻工业产品没有形成国内或国际知名的品牌,多数是“默默无闻”的小产品,影响企业对外的市场开拓,没有真正参与到国内大市场及国际大市场的流转贸易中去。

(四)生产技术落后,生产成本偏高

与发达地区比较,我市轻工业在技术装备水平上的差距很大,大多数企业缺乏有自主知识产权,没有建立自己的技术开发机构。多数轻工业属粗放式经营,仍沿用过去的旧产房、旧设备、旧技术,科技含量低,导致生产成本过高,产品档次不高,附加值低,品种单一,抗风险能力弱,竞争能力不强。

(五)短期利益与长远发展矛盾突出

我市是以煤炭资源为重点的地区,以资源开发和加工的重工业项目投资见效快,投资回收期短,投资效益明显,回报率高,企业融资比较容易,投资业主较多。以生物医药开发、农副产品加工、特色食品加工为主的轻工业项目,虽然投资较小,但投资回报率低,投资回收期长,项目融资困难,因此投资业主较少。所以我市轻工业虽然经历多年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基础,但从企业规模和产品的市场竞争经营状况来看,还处于较低级的发展阶段。且受多种因素影响,企业急功近利的思想和行为比较普遍。一部分企业在产品研发、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方面投入少,人才留用难,企业发展前景不明确。

三、轻工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找准优势,引导投入,发展重点

理清发展思路,确立长期的发展战略。发展重点主要为:一是以特色农产品资源发展特色食品和饮料工业;二是依托大企业、重点发展为大企业生产所需的配套产品。把握六盘水市是一个地形特殊、气候凉爽的地区,适宜发展中药材种植和特色农作物种植的比较优势,利用中药材发展生物制药企业;利用特色农副产品发展特色食品和饮料加工工业。重点发展马铃薯加工、苦荞系列食品加工、水城和六枝地区北盘江沿岸的小黄姜加工、茶叶加工、果品饮料、猪牛羊屠宰加工。

(二)培养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

坚持扶优、扶强原则,走“市场+龙头+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扶持一批技术先进、主业突出、行业优势明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如轻工业中的食品、药品、饮料等深加工龙头企业和特色产业,市里要重点支持,力争3-5年时间,在我市建成一批上规模、上档次、具有国内知名品牌的优强企业,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走优势互补、联合开发的路子,带动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发展起来。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和加大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力度,大力发展就业型、科技型、资源综合利用型、农产品加工型及社会服务型的中小企业,提高全市产业集中度、产品开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并充分发挥六枝特区宏奇药业、市食品总厂等已培养起来重点企业的优势,实现以重点带动全局的经济发展。

(三)抓好轻工业集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形成规模效应

一是抓好正在规划中的水城县红山轻工业集中区的建设工作;二是在六枝特区规划建设轻工业示范基地。降低入住轻工业集中区和示范基地的门槛,制定相关的土地、税收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力度,营造良好投资环境,让更多的外来资金投资到轻工业集中区;建议市政府专为红山轻工业集中区和六枝轻工业示范基地制定以下优惠政策:

1、免收市及以下各级土管部门收取土地出让金;

2、免征3--5年企业所得税;

3、承诺对投资者实行向广东出售的电价。

(四)构建轻工产品整体营销网络

积极引导企业开拓市场营销渠道。利用信息和政策引导,推动轻工业建立现代企业组织结构,强化企业营销意识。允许企业从销售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市场营销基金,增强企业营销能力。推行企业营销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引导和推进企业有效学习和实践现代市场营销理论,增强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

(五)全面提升轻工业发展水平

一是全市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要在产业政策上明确支持、抑制和淘汰的对象,定期改进和公布《六盘水产业发展指导目录》,作为指导轻工企业选择投资方向、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依据,引导企业进入或退出某些行业和产品领域,防止盲目投资,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二是要实行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在轻工企业发展中,要区分区域经济差别,进行经济区域性指导,引导不同地区重点发展轻工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三是对有一定规模和基础、资产存量较大、产品品牌有一定知名度的轻工企业,通过增资、改造、改制等办法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对于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分散重复建设地区,要积极采取措施,大力推进资产结构和企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要按照产业关联度,打破所有制和管理体制限制,以资本联结为纽带,鼓励企业联合和兼并,扩大企业规模,实现规模经济效应。四是正确处理好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关系,以逐步改善全市产业结构布局。

(六)树立正确经营理念,积极适应新形势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着力提高管理效能。倡导建立企业、消费者和社会多边利益最大化经营理念,培养诚信观念,消除伪劣和欺诈,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七)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政策措施,促进中小企业管理水平

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政策、西部大开发政策和国家《中小企业促进法》,按照产业政策要求、行业准入标准来引导轻工企业发展。对国家要求实行行业准入标准的产业,要高标准、严要求,把好入口关。认真做好行业规划和产业布局,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有效资源。建立和完善科学决策机制,加强企业发展战略研究和重大决策的管理。充分利用国家和地方的优惠政策,鼓励优强轻工企业对新项目、新产品的开发,构建符合市场竞争新的产业链。

(八)坚持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道路

坚持开发和节约并举,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大力推进节能降耗,以项目为载体,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依靠科技进步,推广先进技术,实施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等示范工程和重点项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促进工业经济的良性发展。

(九)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培养和引进关键人才

建立有利于挥发人力资本作用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造就一批熟悉市场规则,善于经营管理,用于开拓创新的技术带头人和企业家。结合我市实际,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到六盘水讲学,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的良好合作关系,建立流动工作站或研究基地,通过项目合作引进人才,遵循“选人必有理,用人必有道,育人必有谋”的原则,创造一个吸引留住人才的宽松环境和激励机制。培养一支高水平的中小企业管理人才队伍。

(十)建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

建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进行必要的扶持,重点支持轻工企业的发展。国家设立了“中小企业专项资金”;贵州省财政从今年开始每年投入5000万元作为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今后还要逐年递增20%。为争取上级资金对我市中小企业的支持,建议在市财政开设“中小企业专项资金”专户,每年拿出1000万元资金,作为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引导社会资金的投入和作为国家、省级中

小企业专项资金对我市中小企业专项扶持资金投入的配套资金,争取更多的国家和省级专项资金支持,促进我市中小企业的发展。

第三篇:六盘水市皮鞋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六盘水市皮鞋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李 玲

〔内容摘要〕 本文通过对我市皮鞋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态势的分析,总结了皮鞋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做大做强我市皮鞋产业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皮鞋产业 发展 对策建议

〔作者简介〕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近十年来,我国制鞋业市场高速发展。有资料表明,中国制鞋市场的发展速度是800%。在营销学上,将每年市场递增10%以上就视为产品生命周期的高速成长期。对于这类广大的需求市场,我们应抓住时机,因地制宜的发展已具备基本条件的产业, 把握好发展的机遇。

一、我市皮鞋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我市皮鞋加工起步于1995年,由自发形成,当时来自重庆璧山和温州的商家在场坝开办了手工方式生产的家庭作坊皮鞋加工,以夫妻两人从事加工为主,稍微大一点的雇工也就在3—5人。由于个体皮鞋加工具有生产环节少、管理成本低、价格低廉等竞争优势,很快打开了销路,收到了较好的效益。不但吸引了更多的外地商家,本地人也开始学做皮鞋,个体皮鞋加工户不断增多,从当初的几家发展到目前的70—80家。目前,我市有85%的皮鞋加工户(60余户)进入德坞“六盘水市凉都皮鞋城有限公司”(皮鞋城),公司累计投入资金200多万元,利用闲置门面130余间,住房及加工用房1.5万平方米;年产量40—50万双,年产值达到3000余万元。直接提供的就业岗位1000余个。平均每个劳动力月收入1200元左右,高的可达3500元。产品主要面对农村市场,畅销威宁、毕节、纳雍、赫章等周边地区,少数销往云南、西藏、新疆等地。在皮鞋产业的带动下,皮鞋城内吸引了来自四川、重庆、福建、浙江、广东等地的皮鞋经销商,主要批发经销自产的皮鞋。

除此之外,在场坝还聚集有10多户皮鞋加工户,市区范围内还有一些零星皮鞋加工户。

二、我市皮鞋产业发展态势

我市的皮鞋加工经过10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基本形成以加工制作男女皮鞋系列为主,特别是面对我市广大的农村市场,集产销于一体的皮鞋生产链条,已初具规模。

一是加工质量不断提高。由于市场的开放,皮鞋加工工艺技术不断提高,鞋料的进货渠道逐渐畅通,皮鞋断底、开胶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得到经销商和消费者信任,保证了产品的市场和价格。批发价从过去的 10 多元提高到目前的30—50元。目前不少皮鞋加工户购置了先进设备,皮鞋的式样向发达地区学习,并针对市场供求动态、鞋样变化等,进行鞋样设计,逐步改进后投入生产。

二是销售市场不断拓展。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皮鞋需求量逐步扩大,皮鞋加工户生产出皮鞋后已很少自己拿到市场上去卖。皮鞋产量逐年增加,由于价格也比较低,皮鞋在市场的销量大大增加,一些专门从事皮鞋贩运的商贩应运而生,并吸引了周边市县及外省的商贩到我市批发皮鞋,出现了产品供不应求的局面。目前在省内,我市皮鞋加工户的数量和产量已占首位。

三是生产效益不断提高。据调查,我市皮鞋每销售出一双,可为生产者带来3—5 元的经济效益,为经营者带来约10元的经济效益,去年生产皮鞋40—50万双,为经营者带来了约500万元的经济效益,平均为每个劳动力带来1200元/月收益,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不言而喻的。

三、我市皮鞋产业存在的问题

我市皮鞋加工经过10多年的发展,产量虽然逐年提高,销售网络逐步健全,已具备一定规模。但是从总体来看,皮鞋产业的发展还只是起步阶段,在产业化和规模化上与外地知名厂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一是规模小,阻碍了皮鞋产业的发展。现在只有70—80家加工户,基本上是手工作坊,简陋的生产和设备、较落后的管理以及不完善的体制,扩大规模很难。

二是经营管理模式粗放。据调查,皮鞋城内作坊式生产、家族式管理的占70%以上,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极低。没有注册资金,固定资产在200万元左右的只有1—2户,平均每户固定资产在50万元左右,大部分加工户没有自己的市场,市场信息缺乏,更没有建立营销网络。

三是科技开发力量薄弱。我市皮鞋产业工艺流程落后、专业人才匮乏、加工设备陈旧、产品档次较低,设计开发能力薄弱,以模仿外地款式为主,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

四是生产的皮鞋只有几户有注册商标,更谈不上什么品牌。宣传意识不强,皮鞋加工户普遍不重视对外宣传自己的产品,不掌握市场信息,经营者缺乏品牌意识。

四、做大做强我市皮鞋产业的对策建议

制鞋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近年来,部分东南沿海企业开始把生产车间向西部地区转移,以利用西部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的原料和劳动力资源,降低生产成本,西部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会成为中低档皮鞋的生产基地,东部地区今后将成为中高档皮鞋的加工基地和销售中心。我市皮鞋产业经过10多年来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以皮鞋加工和加工配套服务为主的产业,进入一个上质量、扩规模、创品牌的时期,生产经营将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

(一)确定发展目标。借鉴和学习重庆、温州制鞋业发展模式和经验,确定发展思路和目标,把握机遇,分三个阶段实现规模扩张、产业链发展向创品牌提升的转变。

1、第一阶段——规模扩张阶段(2008—2010年),用2—3年时间扩大规模。随着政策的放宽,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环境越来越宽松,将极大地促进个体皮鞋加工业的发展,皮鞋逐渐占有一定的市场,皮鞋销量逐年增大,使皮鞋城内皮鞋加工户从目前近100家扩张达到500家,提供6000个以上就业岗位,年产皮鞋达到400万双,年产值可达2亿元以上。

2、第二阶段——产业链发展阶段(2010—2020年),用5—10年时间,建成鞋业基地。随着我市工业园区的建成和皮鞋加工规模的扩大,皮鞋城作为规模化、专业化强的皮鞋销售市场,由政府统一进行基础设施和服务机构配套,吸引一大批皮鞋加工大户、鞋料经营大户进入工业园区,并上流水线生产,皮鞋加工配套的相关服务业也相继崛起,通过5—10年的发展,把工业园区发展为鞋料、鞋材、鞋胶、鞋盒、托运、销售等多个配套行业,功能齐全、服务配套的大型鞋业基地,形成集产加供于一体的产业链。使年产皮鞋达到2000万双,年产值可达10亿元。

3、第三阶段——创品牌提升阶段(2020—2030年),用5—10年时间,建成“中国西南鞋城”。通过加强与国内皮鞋名牌的合作,依托名牌、挂靠名牌,使皮鞋的规模优势与品牌优势有机结合。打造六盘水“中国西南鞋城”,加大区域品牌的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鞋文化,增强综合市场竞争能力。着眼于“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布局合理、生活环境优美、辐射功能较强”的目标,充分发挥六盘水市的气候和公路、铁路交通优势,逐渐以皮鞋加工带动皮具箱包、服装、化工、塑料、机械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使之成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市场繁荣、品质优良、文化发达、服务一流的中国西部最大、最具影响力的鞋业开发、生产、销售配套集散地。形成特色经济产业集群,从而推动我市轻工业发展及经济结构调整,成为拉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二)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应进行积极的宣传引导,提供全面周到的服务,担负起培植壮大皮鞋产业、提升皮鞋品牌形象的主要职责,为我市皮鞋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以培育市场主体为目标,在国土、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通过政策引导,扶持市场建设,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多渠道筹集市场建设资金,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广泛吸纳社会资金,鼓励私营、个体经营者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发展皮鞋产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第四篇:六盘水市林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六盘水市林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曹正喜

〔内容摘要〕六盘水林业存在国有林地流失、承包合同不规范、资源消耗大、资金缺口大等问题,要加快改革、加大投入、依法管理。

〔关 键 词〕林业 发展 调研

〔作者简介〕中共六盘水市委政策研究室

六盘水市位于长江上游和珠江上游的分水岭,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50%以上,生态基础十分脆弱,决定了我市林业发展在生态立市战略中肩负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增加降水、减弱风速、改善农业小气候方面的功能十分显著。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林业工作和其他农业农村工作一样,得到了持续健康的发展,为生态建设和生态安全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工作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市委政研室组成调研组,深入到各县(特区、区)林业主管部门、林场、造林承包大户和联户承包户中,分别以召开座谈会、个别交流和实地调查等形式,进行了解,认真分析。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市林业资源到2004年,林业用地面积为553.82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272.86万亩,占全市林业用地面积的49.14%;疏林地面积2.92万亩,占全市林业用地面积的0.53%;灌木林地面积114.82万亩,占全市林业用地面积的20.73%;未成林造林地面积130.68万亩,占全市林业用地面积的23.60%;宜林荒山面积33.02万亩,占全市林业用地面积的5.69%;苗圃地0.2万亩,占全市林业用地面积的0.04%;森林覆盖率为26%。

全市林业资源规划区国土总面积为1131.86万亩。到2004年,林业用地面积440.86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为184.72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41.9%;灌木林地面积为102.29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23.2%;疏木林地面积为2.28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0.52%;未成林地面积为119.42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27.09%;宜林荒山荒地面积为32.15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7.29%;森林覆盖率为25.36%。

退耕还林成效显著。2000——2004年全市实施退耕还林91.5万亩(其中退耕地41万亩、荒山50.5万亩),退耕地造林覆盖92个乡镇,占全市乡镇总数的93.8%,涉及退耕农户12万户、60余万人,受益人口占全市农村人口的25%;荒山造林涉及78个乡镇,占乡镇总数的80%。五年来,国家投入我市退耕还林工程种苗费4575万元,户均获种苗费381.3元;累计得到现金补助2080万元,户均173.3元;累计得到国家粮食补助15.6万吨,折合现金2.184亿元,户均获粮食折价款1820元。2005年完成退耕还林18万亩(其中退耕地2.5万亩、荒山15.5万亩),各项补助正在兑现之中。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国有林地被蚕食。近年来,水城县玉舍、杨梅林场和盘县老厂林场国有林地被当地农户蚕食的现象时有发生。盘县老厂林场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被当地农户和小城镇建设蚕食的国有林地3200亩左右,其中大山镇小城镇建设和农户蚕食国有林地780亩,建镇面积约300亩,人民法院的判决书和县政府的处理决定都没有得到执行;与玛依镇相邻的318亩森林,在间伐时受到镇里阻拦,没能完成间伐任务。

(二)承包合同隐患大。起始上世纪80年代初,个体和联户承包造林,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虽然造林前签订了承包合同,明确了林木的分成比例,但有的承包合同约定经公证后生效,却没有办理公证;有的承包合同没有发包方和承包方签名,仅有当时乡政府盖章,如盘县两河乡鄢官村十一、十二组村民与敖成学等十一户村民签订的联户承包合同,没有双方的签名,现在还没有间伐,也无产权纠纷;有的利益分配不尽合理,如盘县大山镇大河村肖根龙为主的二十一户联户造林3000余亩,抚育间伐收益归承包人,农户不分成,现已开始间伐,农户意见较大;有的发包方在发包时没有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只经过村委会的讨论,有的甚至是村委会主任说了算,没有经过村民会议讨论决定,也没有进行资产评估,导致合同执行难,林权纠纷时有发生。有的承包人在承包期限内已按合同规定,将分成比例分给了发包人,现承包期限临近,承包人在承包土地上的林木又不能砍伐,而发包人提出要收回承包土地,如六枝特区林业局科技人员张中严,在木岗镇金家坝林场有100多亩林木,系1984年造林,承包合同2006年5月到期,现在又没有砍伐指标,村民组通知,若到期不砍伐,超期要求按5:5分成。

(三)林区基础设施差。全市个体和联户等非公有制造林业主,截至2002年,共计完成造林面积192.55万亩,占全市有林地(不含灌木林)面积199.72万亩的96.4%。这么大的林区,由于没有新的资金投入,无力修建林区公路、开设防火线、建设林区工棚等,更谈不上防火器材购置和病虫害的防治。据统计,水城县2004年发生森林火警火灾15起,过火面积4174.1亩,烧毁森林面积202.2亩,烧毁幼树63.96万株,森林火灾受害率为0.014%。

(四)森林资源消耗大。一是,近年来,竹荪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消耗了大量的森林资源。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水城县种植竹荪大棚达1000个以上,六枝特区种植竹荪大棚也在1000个以上,仅新场乡就有800棚,其他县区也还有种植。按每个大棚耗材2立方米,每年竹荪种植将消耗木材4000立方米以上,且绝大多数是天然林。另外种植竹荪需要大量的腐殖土,而腐殖土基本上要从封山育林的灌木林中挖取,严重破坏植被,造成新的水土流失。二是,农户以木材为燃料也消耗大量森林资源。据水城县调查推算,2004年全县159470户农户中,约有30000户以烧材为主,按每户每天10公斤计算,一天要烧掉300吨(立方米),一年要烧掉森林资源11万立方米;六枝特区农户以木材为燃料,每年大约需要消耗7千亩左右的森林资源,约占全年造林数的39%左右。另外,还有一些不法分子盗砍林木在煤矿上销售,也造成森林资源的消耗。

(五)护林资金缺口大。在1999年以前,没有专项资金用于森林管护,都是由业主负责管护。从1999年开始,国家对天然林保护工程县(我市六枝、水城、钟山被列入)安排一定的森林管护事业费,远不能满足管护的需要。钟山区森林面积27万亩,每年得到国家的天保资金32万元,平均每亩每年的管护费不到1.2元。现在钟山区聘有常年护林员18人,防火期增加到54人,每位护林员月工资350元,一年需要支出20万元,还有12万元用于设备购置和防火器材。若按照《贵州省封山育林技术规定(试行)》的通知规定:一般每个护林人员管护的面积在1500亩左右。那么,钟山区需要护林员198人,按每月350元工资,每年仅工资一项需要83.16万元。

(六)造林主体困难多。个体、联户和鼓励科技人员造林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国家以每亩10元—15元的投入和90年代以来与工程相结合的每亩约50元的投入,造林业主们仅靠国家这点微薄的投入之外,主要靠投工投劳建成。有的业主为造林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如六枝特区林业局科技人员张中严,1988年承包造林620亩,自造林以来一直聘请2名护林员管护,现在还欠25万元的银行贷款。由于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造林业主不能按照市场需求和林木生长状况进行合理抚育间伐,不能产生经济效益,也不利于林木的正常生长和林木质量提高,致使造林业主守着“绿色银行”过贫困日子境地。如六枝特区新场乡黑塘村唐兴华造林1500多亩,到目前为止不仅欠管护费就高达3万元左右,而且连基本生活都很困难;水城县玉舍乡造林大户叶文辛,共计造林10000余亩,成林的有4000亩左右,在造林初期就变卖家里值钱物品(含牛、马等大牲畜),现在靠打工维持生活。

(七)林场职工生产生活条件有待改善。老厂林场还有三分之一的职工居住在上世纪60—70年代的住房,退休和在职职工没有参加医疗保险;玉舍林场职工工资最高的每月仅有500多元。另外,林场职工子

女入学难也是长期困绕林场领导和职工的一大难题,如老厂林场八角箐工区到最近的入学点都在10公里以上,且完全是林间小路。

(八)森林覆盖率偏低。到2004年全市森林覆盖率为26%,与全省34.9%的森林覆盖率相差8.9个百分点,石漠化程度为全省之最,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50%以上。

三、对策和建议

(一)深化国有林场的改革步伐。国有林场要进一步加大改革的力度,推行企业化管理,按市场机制运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要改革劳动用工制度,鼓励职工利用国有资源发展自营经济,在保证森林资源不受破坏的前提下,经营产生的增量效益归职工所有,要采多种形式,不断改善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要切实维护国有林场的合法权益,对侵占国有林地的组织或个人,能退还的、要坚决退还,不能退还的、要给予赔偿。

(二)依法征收育林基金。《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八条第五款规定:“煤炭、造纸等部门,按照煤炭和木浆纸张等产品的产量提取一定数额的资金,专门用于营造坑木、造纸等用材林”。随着我市煤炭资源开发的长足进展,应对育林基金征收采取有效措施,依法征收育林基金,专项用于坑木林建设。

(三)正确处理生态效益与农民增收的关系。常言道:山青水秀、林茂粮丰。县、乡党委、政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退耕还林成果的长效机制,切实引导农民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关系,千万不能以消耗大量的森林资源换取眼前的经济收入。

(四)加大对林业的投入力度。一是加大林区基础设施建设,把林区基础设施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范畴,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逐渐改变林区基础设施落后状况。二是继续落实市政府关于切实解决民用燃煤的有关政策,有效遏制乱砍滥伐,确保生态良性发展。三是对禁伐的非公有制造林业主给予适当的管护补贴。四是建立健全造林护林的激励机制,营造全社会参与和关心林业发展的良好氛围,积极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继续加大石漠化治理力度,切实提高森林覆盖率。

(五)积极争取国家生态效益补偿基金。2004年启动实施的“国家公益林项目”,盘县有78.8万亩以喀斯特植被为主的森林被列入,每年可得生态效益补偿金398万元,确保了管护费用。各县(特区、区)对符合条件的,要积极争取更多的森林面积进入国家公益林项目。

(六)健全责权利相统一的有效机制。完善承包合同,切实维护发承包双方的合法权益。乡、镇党委、政府对辖区内的造林承包合同,应进行全面清理,在充分尊重历史和事实的基础上对承包合同进行完善;合同即将到期,合同双方当事人不能达成协议的,县(特区、区)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在维护双方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妥善处理。

第五篇:关于我国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调研报告

关于我国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调研报告

——以甜叶菊之乡济宁为例

1研究背景

2009年以来,我国部分农产品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上涨,有粳米、玉米等主要农产品,也有蔬菜、大蒜、绿豆等农副产品。一时间,“豆你玩”、“蒜你狠”成为人们生活当中的流行语,可见,大家对农产品的关注度非常高。农产品价格不稳定,不利于消费者,同样也不利于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企业。近日有消息报道,很多粮食收购加工企业由于粮食价格上涨而收不到粮食,很多农民惜售手中的存粮,期待更高的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又加剧了粮食价格的上涨,最后,价格最终的承担者还是消费者。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消费者的福利被损害了,而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由于受到价格波动的影响,福利同样也会受到损害。维持物价稳定,避免农产品价格波动,这是消费者希望的,同样也是企业应该做的。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不少专家学者把目光瞄向了特色农产品。许多地区的实践也已证明,发展特色农产品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

2特色农产品的含义与类型

从互联网中,我们可以搜索到大约 2 000 多万条相关的链接,其中有大量企业及政府打造推广的特色农产品信息,里面还包含供求等信息,这说明特色农产品市场已经形成并在不断扩大。与普通的农产品相比,特色农产品附加值大,竞争小,而且生产商的利润可观,并能够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消费需求多样性的要求。其次,有机、绿色等特色农产品种植要求高、技术含量高、安全性也较高,老少皆宜,大多数人都能接受。因此,特色农产品快速发展不足为奇。

特色的含义是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形式,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具体的环境因素所决定的,是其所属事物独有的。特色农产品之所以称为“特色”,就是因为其独特的性质。这种性质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产品特色。由于天然的地理、气候条件生产出其他地区同类产品所不具有的特点。(2)工艺特色。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生产出其他产品所不具有的特点。(3)营销特色。有与众不同的销售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是已有的销售方法,同 样也可以是创新的,在产品营销中体现其特色。(4)售后特色。产品销售之后,对产品的品质和质量做到独特的保证,使产品在人们心中留下独特的印象。

综合以上几点,特色产品就是要求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充分地利用资源,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特色。

3济宁市任城区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3.1发展现状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主要对济宁市任城区甜叶菊种植加工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走访了当地政府以及华仙甜菊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任城经济开发区坐落于济宁市区东部,是首批经国家发改委审核批准的省级经济开发区,辖区面积85平方公里,人口5.8万。自2001年建区以来,已高标准完成13平方公里“九通一平”的基础设施建设。

任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地理位置优越,104、105、327国道、济岚公路环绕开发区,日荷、京福、京沪高速公路、石新、京沪、京九铁路、京杭运河三级航道等纵横过境,新建的国际机场距离开发区16公里,交通十分便利。任城经济开发区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日趋完善的投资环境,现已形成以工程机械、机电一体化、石油化工、汽车配件四大产业为主导,其他产业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格局。

任城经济开发区区内设有创业中心,山推工业园,医药物流园,台商新材料产业园,机械加工工业园,石油化工工业园,服装生产加工工业园等,146家企业入园建设,总投资规模89.6亿元,现已成为任城区对外开放的窗口,招商引资的平台。

目前,新一轮85平方公里的工业城区规划、设计、环评等工作已经完成,基础设施全面开展,未来的任城经济开发区将不再局限于一个“产城分离”的独立园区,而是与城市发展共生共融,形成一个“产城一体”的复合城市开发区。

在甜叶菊的加工生产中,山东华仙甜菊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生物制品甜菊糖(甙)行业的支柱企业,全国最大的甜菊糖(甙)生产出口基地,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首批全国星火外向型出口龙头企业、山东省龙头企业、国家科技部首批 星火计划科技创新中心、山东省甜菊糖工程技术中心。

“以人为本,科技创新,品质精良,服务社会”是企业的质量方针。公司一向注重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不断加大科技投入,致力于新产品开发。组建了高素质的科研队伍,聘请了国内知深专家作为总工程师,又与多家大学和科研院所签订了长期技术合作协议,作为华仙的技术依托单位。公司生产开发的甜菊糖系列产品项目被列入国家、省、市级火炬计划或星火计划项目,并获得奖励。其中“喜进门”牌甜菊糖是中国同行业唯一的“三优”(农业部优、轻工部优、山东省优)产品,并获得了中国乡镇企业名牌、山东省名牌等称号。自行研制开发的A3甙甜菊糖填补国内空白,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荣获国家科技部火炬计划优秀项目二等奖和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SL-酶转化生产—a葡萄糖基生产线列入2004年星火计划项目;三力甜菊苷产品开发列入2004年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生物酶法改质甜菊糖列入2004年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β-1.4伴乳糖基甜菊糖深加工技术开发列入2005年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三力甜菊苷技术推广列入2005年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生物酶法改质甜菊糖列入2005年国家级重点火炬计划项目,三力甜菊苷产品荣获2005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高“ST”药理高效甜菊糖列入2006年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甜菊叶培育及高产栽培技术列入2007年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公司近几年来先后获得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绿色食品认证、中国穆斯林清真认证、英国犹太哈拉认证、中国有机食品认证、美国有机食品认证、欧盟有机食品认证和欧盟的FAMI-QS认证。

20多年来,先后成立了济宁市甜菊糖厂;1992济宁鲁洋甜菊制品有限公司、1996年成立山东华仙集团总公司、2000年发起兴建了山东华仙甜菊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员工艰苦奋斗,锐意进取,使产品走出国门,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兴建了一个企业,发展了一个产业,致富了一方百姓,使仙庄村成了“小康村”。在华仙甜菊的带动下,甜叶菊种植迅速发展成一个产业,以华仙为中心辐射到周围几十个县市区和附近三、四个省,种植面积达15万亩,平均每亩增加收入近2000元。原料基地--仙庄村成了远近闻名的“鲁西南第一村”,济宁市任城区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

“中国甜菊之乡”。

秉承20多年发展历史,公司将以做强、做专实业为主线,逐步实现产品结构升级;加大改革、改组力度,以人为本,搞好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加快科技开 3 发、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步伐,用高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大力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培育新的增长点,积极拓展国际国内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增强企业规模,全面实现“华仙”的国际型经营战略,把“华仙”打造成国际知名品牌。

3.2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我市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效,但由于农产品供求格局和市场条件不断变化,流通组织和产地市场不发达,技术和信息服务能力不强,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不高等,基地建设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难题和政策性障碍。

3.2.1基层农业技术服务体制不健全

有些县(市)乡镇农技站机构行政管理权归属乡镇人民政府管理后,农技人员在编不在岗的情况严重,农技人员的业务工作普遍被行政工作替代,制约了农业产业的发展。农技队伍普遍存在人员老化、青黄不接、知识水平不高的现象,科研人员、农技推广人员和其服务对象的利益关系联系不紧,农业技术服务主体收益偏低,保障机制不健全,影响了农业技术服务的有效开展。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实际,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的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尚未建立。

3.2.2基地产业化水平不高

农业专业合作社重建轻管,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业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没有形成紧密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合作社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质量监管、营销等方面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农产品深加工滞后、附加值低,产后加工和市场拓展能力薄弱,带动辐射能力不强。部分地区基地示范带动作用不强,区域布局优势不明显,品种混杂,规模偏小,管理粗放,部分农产品已失去了原有市场。

3.2.3基地建设的扶持政策不完善

扶持方式有待转变,农业基础设施及生产性投入偏少,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农民素质偏低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土地流转难、融资难等问题依然突出,土地、林地流转缺乏有效的法律和政策依托,农民害怕在土地、林地流转过程中被强势群体侵犯其合法权益或期盼土地增值而不愿流转,工商企业或大户害怕农民反悔而不愿对集中的土地、林地进行长期的、战略性的规划和建设,制约了规模基地的发展;农户和龙头企业的融资环境较差,农户和龙头企业寻求有效抵押和有效担保难,小额流动资金贷款难的问题突出。

4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对策建议

特色农产品建设过程中,无疑会出现很多问题。为了确保特色农产品建设的顺利进行,需要对其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做出预防性对策。从当地政府层面看,应特别关注以下几方面:

第一,要适应市场需要,合理规划和布局优势特色产品。选择资源优势特别突出、有一定基础条件、能形成较大规模、综合效益好的特色农产品加以发展。绝不能一哄而上、盲目重复布点、走遍地开花的老路。搞好区域合理布局,力图形成专业生产区域和地带。要加强特色农业项目管理,做好规划、指导、协调、监督、服务等工作。

第二,要完善市场体系,搞活特色农产品流通。加强产品分级、分类及储运、保鲜、包装和信息服务等市场配套建设;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和质量监督体系建设;积极培育代理商、中间商及其他中介组织,推广“订单农业”、“合同农业”;开辟“绿色通道”,促进优质特色农产品顺利、畅通打入国内外市场。

第三,要保护特色农产品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制定特色农业发展的环境保护规划及环境标准;坚决贯彻执行有关特色农产品原产地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特色农业保护区,认真做好污染工矿企业的治理,保护好生态环境。

第四,要引导当地涉农企业和农民转变经营方式,实行产业化经营。可以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的系列开发,把分散的、小规模的生产引向商品化、规模化的生产;要实行产加销结合,贸工农一体化机制,鼓励农户土地入股、租赁、股份合作等流转方式。

第五,要积极抓好国内外与特色农产品发展有关的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加快针对当地特色农产品的品质、生产环境及产业化经营要求的科技创新。加强与特色农产品相关的技术研究与开发,集中人、财、物力重点投入,实行跨学科、跨部门的联合攻关;大力扶持和发展各类专业技术协会。

5总结

通过本次调研活动,我们团队对济宁市任城高新技术开发去有了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领略了我国新农村风貌。

我们着重调研南张镇甜叶菊的种植与加工生产情况,通过与山东华仙甜菊股份有限公司的相关领导进行座谈,详细深入了解了甜叶菊的加工情况,并得知如今的甜菊加工主要针对国外,进行出口,但主要局限于初次加工,深加工技术还不够成熟,有待提高。为了了解甜叶菊的种植情况,我们走访了当地的农户,了解到如今甜叶菊的种植面积已经在逐步减少,甜叶菊的生产有待于继续推广。在这几天的调研活动中,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图片资料以及文字材料,有助于我们的日后研究。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也掌握了许多调研的方法,学会了怎样寻找问题,怎样抓住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在对甜菊种植生产的调研过程中,我们看到我国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生产模式,我们也看到了我国农产品生产的希望,出口的增加也大大促进了农产品的生产。

在这次调研结束之后,我们希望其他地区、其他的产品都能借鉴这种生产模式,并结合大量的深加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来推动我国农产品生产业的发展。甜菊的生产模式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但其种植生产模式上也有很多不足,比如种植面积在减小、产品深加工不够等问题,在接见过程中,同样需要克服这些问题,才能真正的将技术模式推广应用。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学到了很多,真正感受到调研的重要性,这也是一名研究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在剩下的时间内,我们仍然需要大量进行实地调研,来丰富我们的研究生生活。

下载六盘水市特色农产品发展情况调研报告(5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六盘水市特色农产品发展情况调研报告(5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调研报告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桂阳县是个农业大县,全县88%的人口是农业人口,76 %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农产品的品质不优、价格低迷、商品率低、产品......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农工部《关于开展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调研》的通知要求, 11月30日-12月1日,我们采取听汇报、入企业、察实情、收建议的方式,就农产品加......

    泸溪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我县农业标准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对促进先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产品流通,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和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六盘水市农产品市场调查报告

    六盘水市农产品市场调查报告 齐虹剑 〔内容摘要〕 为反映我市农产品市场供求情况,了解农产品市场价格,及时反馈我市在“菜篮子”工程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为下一步工作提供参考,市......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农工部《关于开展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调研》的通知要求, 11月30日-12月1日,我们采取听汇报、入企业、察实情、收建议的方式,就农产品......

    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调研报告

    **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调研报告近日,为全面掌握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情况,该县组织专人对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了解。通过这次调查,基本摸清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

    农产品加工行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为了全面掌握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探索做大做强......

    农产品调研报告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调研报告 一、初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现状 我县初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主要是在县农牧局的领导下,积极配合工商、质检、公安等单位开展。每年我们都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