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户籍制度的历史作用及其开放条件研究

时间:2019-05-13 00:40: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户籍制度的历史作用及其开放条件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户籍制度的历史作用及其开放条件研究》。

第一篇:我国户籍制度的历史作用及其开放条件研究

我国户籍制度的历史作用及其开放条件研究

关键词 户籍制度,作用,开放,条件

户籍的概念是“地方民政机关以户为单位登记本地区内居民的册子,转指作为本地区居民的身份”。相应地,“中国的户籍制度”是指建国后逐渐发展形成的一套户口管理制度,1958年1月9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是为了限制所谓“农村盲流”进入城市,切实加强全国户籍管理,是全国城乡统一户籍制度形成的标志,自此,从制度上,城市人与乡村人便有了一个事实上的身份等级。1964年,为解决国内经济困难,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处理户籍迁移的规定》草案,不但没有改变城乡隔离的局面,反而彻底堵住了农村人口迁往城镇的大门。自此中国开始了长期实行城镇户口与农村户口之间的法定隔离制度。

一、我国户籍制度的历史作用

户籍制度在形成初期并没有包含对个人的迁徙自由加以严格的管制的内容,制度的内容基本上体现出尊重个人自觉自愿的原则。按照那时的政府文件规定,户籍管理的主要目标是“证明公民身份,便利公民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统计人口数字为国家经济、文化、国防建设提供人口资料;发现和防范反革命和各种犯罪分子活动,密切配合斗争”。人们仍在较大程度上享有户口变更、迁移、转换的自由。

从20世纪50年代末,户籍制度就把我国居民彻底分为“农业”和“非农业”两大序列。实行这样严格的“城乡分治”的户籍管理,有其当时计划经济的历史必然性。一是社会供给不足,城市难以容纳大量农民进城,二是为工业化的积累,必然要限制消费,更重要的是为了社会稳定。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中国能否度过物质空前匮乏的三年困难时期和秩序空前混乱的“文化大革命”的难关。户籍制度的历史作用是不容忽视的。[1]首先,建国初期,国家受到内忧外患的困扰,国民党和各反动残余势力仍然垂死挣扎,进行破坏;国外的敌对势力进行经济封锁,并且不承认新中国的成立。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户籍制度在对稳定社会治安、加强对公民的控制和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犯罪现象有所减缓,社会秩序持续好转。

其次,当户籍制度发展到60年代,城市人口开始由国家统一供应商品粮,有很多优待措施,同时工业品价格实行与农业产品的不等价交换。国家以此来集中财力,发展国民工业,发展城市。两个“五年计划”的时间,便建立了一大批国家企业。当代中国户籍制度配合计划经济体制,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复苏,推动了国家的工业化、民主化建设。

再次,自6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中国城市的人口问题、发展问题日益严重,给政府和其他纳税公民造成了沉重的负担。为了解决问题,国家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减少城市人口,精简职工,大量干部和城市居民被疏散到农村。到1963年6月,全国共精简职工1887万人,减少城镇职工2600万人。这就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又缓和了粮食供应的紧张状况,同时还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原始的落后的大批劳动力。

最后,文革过后,由于新政策的出台,户籍制度已经显露出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一方面,但也在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公民的身份证明、社会治安维护等方面;由于经济,政治改革的深入,从80年代起出现了农民大量涌入城市,特别是改革试点城市的所谓“民工潮”现象,迅速增加了城市人口,引起了一些正常的城市化过程中必然的问题,由此国家加强了对“农转非”问题的控制,有效地控制了大中城市的人口规模,在一定的时期内解决了国家和社会的负担。

二、我国的户籍制度应该改革,但户籍闸门的放开需要一定的条件

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它本身就显示着一种既不合理又不公平,甚至还违反法律的现象,并且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特别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其不适应性日益突显,并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障碍。为此,1984年国务院颁发了《关

于农民进入城镇落户的通知》,尽管附带“口粮自理”的条件,但第一次使得农民进城成为了可能。1985年7月,公安部颁发了《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暂行规定》,明确了居民可以以合法身份在非户口所在地长期居住。从2001年5月1日起,国家取消了《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转移证明》,同时住房、医疗、养老制度正在改革,招聘也已经由企业自己做主。但目前,多数城市的户籍开放并不包括在农民可移居的城市范围。户籍制度改革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户籍闸门应该在适当的时候进行适当的敞开,但这适当的时候究竟在什么样的(社会)条件下才会出现?什么时候城市的大门才能完全敞开?

1.户籍闸门开放的理论基础——社会理性。所谓社会理性,是指以社会运动和人的社会运动为依据的各种社会关系在互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意向和规律。在户籍制度改革的过程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人口越来越多地涌入城市,城市之间的人才流动目标地也倾向于发达地区,这么庞大数字的流动人口冲击了城市就业,加重了城市的负担,影响了城市人口总体素质的提高,不利于社会治安。同时,城市化的浪潮也席卷着农村,小城镇蓄势待发,这么多的因素形成了一股整体力量,推动着户籍制度的改革。这就是社会理性,它在客观上需要人口的自由流动,并能缓解部分发达城市的压力。

2.户籍闸门开放的“实践性前提”。现行的户籍制度虽然造就了城乡“二元”分割现象,但它从来没有绝对化的禁止城乡之间的交流。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不断有农业人口通过招生、招干、招工甚至走后门的形式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具体的方式如:进入全民所有制单位、进入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务工经商、干部培训、投靠亲友、婚姻迁移、读大学等。详细情况见以下两表:

表1 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农业人口转为城市人口概况表:(单位:万人)

年份******88 人数92.066.068.2123.0150.2166.5166.8159.9 年份******97 人数120.0118.0140.0160.0195.0220.0210.0190.0表2

我国城乡人口迁移的途径(%)[2]

指标工作调动分配录用务工经商学习培训投亲靠友退休退职随迁家属婚姻迁入其他合计 合计5.84.035.815.312.80.411.96.17.8100男6.94.743.917.68.60.47.81.48.7100女4.33.024.212.118.90.217.813.06.5100 城市3.53.241.717.313.70.38.54.77.1100 市郊9.60.920.09.112.00.615.918.413.0100镇8.26.431.814.211.70.416.04.17.2100 资料显示,早期的“农转非”数据为后来更多的“农转非”提供了实践上的基础,并为后期一系列户籍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现实经验。户籍闸门的放开,需要这样的前提。

3.户籍闸门进一步放开的现实条件。“广东省户籍制度的改革,迈出了我国户籍制度和人口管理变革有实际意义的一大步。相信有不少省市,尤其是社会经济发展较快的沿海地区将纷纷仿效。在此,我们提醒有意取消城乡户籍差别的地区,一定要根据本地发展水平积极稳妥地进行改革,可行则行,条件不成熟则暂缓,切不可盲目攀比,否则,操之过急,极易招致混乱。”这是《法制报》2002年2月的一篇评论中的一段话。

(1)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东西部差距过大,不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大大低于国际标准,国内各地区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异,城市和农村的生活水平更是相差甚远(表

3),这样的现实严重地制约着我国户籍闸门的敞开。农村地区的落后必然导致农业人口的外流,他们的第一站便是小城镇,但小城镇在我国只是农村和城市的过渡地带,实质与农村差距不大;农民自然要往城市流动,而小城市的基础设施和经济水平无法容纳过多的外来人口;发达地区和大中型城市必然是理想目的地,然而人口的迅速集中增大了这些地区和城市的压力,并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3] 由此,人口流动的任何一环都是存在问题的,并且隐藏着盲目性和无序性,给社会及其发展造成很多隐患。因此,必须首先进行城市化建设,大力发展小城镇以作为全面实现城市化的过渡,使得城乡达到一体化,社会经济发展得到平衡,这样才能避免上述的层层问题,户籍制度的彻底改革才能成为可能,公民的自由流动才能够现实、有效。

表3 1995年城乡收入与消费比

项目人均GDP城乡居民城乡居民

地区(元)人均收入比消费比

(农民为1)(农民为1)

东部23721.802.09

中部13372.182.50

西部11662.732.91

(2)户籍制度改革要与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相结合。一方面,城市化进一步发展作为一种必然趋势,既要求城市有更强的人口吸纳能力,也要求有更多的农村劳动者更加安全、体面地在这一过程中参与城市建设。而户籍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正在于此,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劳动力资源。户籍制度改革的过程,也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人口向城镇和城市集聚的过程。对于进城务工的农民,其生活成本应当得以降低,其子女就学应当得到保证,其社会保障应当得到妥善安排。只有达到这样的条件,户籍制度的改革才能得到稳定的保障

[5]。

(3)我国户籍制度的特点是单向流动,即在一段时期内的人口流向是城市——农村,另一段时期内是农村——城市。1958~1960年的大跃进,从农村转移4000多万劳动力人口进城,到1962年以后,下放城市的劳动力人口6000多万。又如1966~1976年城市知青上山下乡插队1600万,再如1988年开始进行“治理整顿”7000万进入城镇兼业的农村劳动力人口,刚刚从农村转入城镇从事工商业不到三年,大多数又解甲归田,这些都是从城市流向农村;而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进行改革开放,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农业人口的生活水平虽有提高,但和城市相比还是差距很大,因此大量农业人口开始流向城市。无论人口的流向是什么,单向流动都是不正常的,它说明了社会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反城市化路线”的单纯流向农村体现了那个时代整个社会体系都不协调的现实,而现今的疯狂的“农转非”又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社会问题如交通、住房、犯罪等等。[6] 因此,只有当实现城市化,社会经济发展平衡,城市和农村没有差别,同时进行人口流动,即双向流动时,这样的社会,这样的现实才能够让户籍闸门完全放开。

综上所述,现行的户籍制度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我们的社会现实,而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还停留在比较低的水平上,不具备立即进行彻底的户籍改革的条件,因此,户籍改革要循序渐进,走由农村——小城镇——城市逐渐过渡和发展的城市化模式,只有具备城市化和双向流动这样两个条件,户籍闸门方可完全放开。

第二篇:我国户籍制度研究综述

我国户籍制度研究综述

许衍树法学0902学号:120910221

1摘要:我国户籍制度在初期对保障新生政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我国原有户籍制度出现了各种问题,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桎梏,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我国的户籍制度。本文主要阐述了我国户籍制度发展始末;论述了我国当今户籍制度面临的问题;并简要介绍了各方对我国户籍制度的看法;分析了我国户籍制度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户籍制度发展始末问题看法发展方向

一、引言

户籍制度是一项基本的国家行政制度,现代户籍制度是国家依法收集、确认、登记公民出生、死亡、亲属关系、法定地址等公民人口基本信息的法律制度,以保障公民在就业、教育、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权益,以个人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本文主要阐述了我国户籍制度发展始末;论述了我国户籍制度面临的问题;并简要介绍了各方对我国户籍制度的看法;分析了我国户籍制度今后的发展方向。

二、我国户籍制度发展始末

我国户籍制度自古有之,在此只列出当代中国户籍制度变迁:

1954年,中国颁布实施第一部宪法,其中规定公民有“迁徙和居住的自由”。1955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经常户口登记制度的指示》,规定全国城市、集镇、乡村都要建立户口登记制度,开始统一全国城乡的户口登记工作。

1958年1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为标志,中国政府开始对人口自由流动实行严格限制和政府管制。第一次明确将城乡居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不同户籍。在事实上废弃了1954年宪法关于迁徙自由的规定。

1985年7月,公安部又颁布了《关于城镇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农转非”内部指标定在每年万分之二。同时,作为人口管理现代化基础的居民身份证制度也在同样的背景下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85年9月宣布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终于使户籍制度做出了相应的初级改革。

1997年7月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试点方案》,规定试点镇具备条件的农村人口可以办理城镇常住户口。标志着小城镇户籍制度取得突破。

2001年3月30日,国务院批转了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将国内户籍制度向前推进了一步。

三、我国当今户籍制度出现的问题

1、削弱了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利于形成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及人才市场。

2、阻碍了城市化进程,对农业现代化及农村人口的转移形成体制性障碍。中国大量的农村人口需要转移,但事实上进城限制却没有从根本上放松。

3、遏制了消费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大量城市务工农民,连基本的生存条件及安全感都没有,身份不明工作不稳,城市需求及消费畸形发展。

4、加剧了城乡割裂,阻碍了城乡统筹,加剧了社会分化。与住房、消费如购车、教育、社会保障等利益直接挂钩,不同的户籍有不同待遇,不仅人为地把本应平等的身份划分为三六九等,而且加大了贫富差距。

5、户口登记条例以法律形式严格限制农民进入城市,限制城市间人口流动和在国内的自由迁徙,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构筑了一道高墙,城乡分离的“二元经济模式”由此生成,造成了城市和农村的不平等。

四、各方对我国户籍制度的看法

刘清(山东大学硕士):随着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现行户籍制度的弊端日益明显,实行户籍制度改革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而实行这一变革有着多重价值取向:在道义和理念的层面上,是对人的基本权利——居住和迁徙自由、择业自由的重新肯定;在国家发展战略上,要为推进“十五”纲要的城镇化发展战略提供制度保证,让人们的迁徙、移居自由取决于更市场化的城市管理制度。

王海光(中央党校教研部):21世纪以来,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新进展,大大推动和加快了城镇化的历史进程,也暴露出了在消解城乡二元社会中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需要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继续深化改革。这是一个整体推进、城乡联动、逐步剥离附着利益的配套改革过程。

杨鹏程(南京审计学院经济学院):我国现阶段的户籍制度改革存在城市倾向明显、缺乏坚实的法律支撑、户籍松动与人口流动方向不一致、配套措施不完备等缺陷,导致户籍制度的改革目标难以实现。只有采取标本兼治的综合措施,整体推进户籍改革,才能打破城乡分割的户籍壁垒,实现公民的自由流动和迁徙。

我的看法:中国的户籍制度在以前充分发挥了它自身的作用,有利于新生政权的巩立,但现今时代变了,社会形势不同,应该积极主动应时而变,不应故步自封,顺应时代潮流,敢于创新,用于借鉴外国先进经验,发展自己。

五、我国户籍制度今后的发展方向

1、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措施,确立科学的户籍管理理念与制度,稳步推进大城市户籍制度改革,构建城乡一体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机制。

2、加强户籍立法建设。通过统一立法,规范户口管理。为保障公民在法治基础上的迁徙自由确立一个法律制度的框架、大力张扬户籍制度改革对推进民主化进程的意义。提高全民的公民意识和平等意识。做到不仅在制度上而且在思想上解放农民,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建立以法制加市场的调节机制,处理好平等、效益、稳定三者关系,通过科学地设置门槛,促进人口的合理流动。

3、建立由户口登记、身份证管理等制度构成的,以现代科技装备起来的科学的人口管理系统。实现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转变、把户籍制度改革同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等各项社会改革结合起来。推动土地制度的创新.以城镇为基础,通过地区统筹,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新体系。

六、结语

每一个事物都有两面性,有优点也有缺点,在不同的时期都展现出不同的一面,关键在于决策者怎么样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我国户籍制度也是如此,每个时期展现出不同的一面,在当今已出现大量问题,怎么样让它走上正途,这需要我们的领导人正确的决策。改革事在必行。只有改革才能让户籍制度焕发青春。对改革我们要报以信心,支持改革,让户籍制度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Armstrong Warwick.McGee T G Theatres of accumulation: studies in Asian and Latin American urbanization 1985

[2] Chan.Kam Wing Cities with inevitable walls reinterpreting

urbanization in post-1949 China 1994

[3] Smith.David A Third world cities in global perspective: the ploitical economy of uneven urbanization 1996

[4] KamWing Chan,Ta Liu,Yunyan Yang,Hukou and Non—hukou Migrations inChina:Comparisons and Contrasts,INTERNATl0NALJOURNAL OF POPULATION GEOGRAPHY,Int.J.Popul.Geogr.5,425~448(1999)

[5]Thomas·R·Dye.UNDERSTANDING PUBLIC POLICY[M].PRENTICE HALL,1972:221

[6] 林毅夫,蔡防,李周.中国的奇迹——改革战略与经济改革[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7] 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2004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4,170~174.[8]万川.当代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回顾与思考.中国人口科学,1999(1)

[9]王建民,胡琪.中国流动人口.1996,253~256

[10]汤丽丽.深化我国城镇户籍制度改革的政策性研究.2007

[11]李兰永,崔树义.户籍制度后的计划生育问题与对策[J].东岳论丛,2009,(4)

[12]昝剑森.户籍制度改革对农民工的双重影响[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3)

[13]朱宇.户籍制度改革与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居留意愿及其制约机制[J].南方人口,2004(3)

[14]邢斐.对我国户籍制度改革路径选择的一种解释[J].探索与争鸣理论月刊.2006(6)

[15]杨占营,吴城毅.当代中国户籍制度变迁的困境及政策选择[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4)

[16] 汤啸天.户籍制度改革与可持续发展初探[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8).

[17]张平,林梓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我国户籍制度的改革[J].人口经济,2000(6).

[18] 徐超.传统户籍制度对农村经济的负面效应[J].改革与战略,1998(6)

[19] 牧野,郑衡.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历史追溯及展望[J].社会学与社会调查,1995,(3).

[20]陈迪桂,乔江波.二十一世纪初期的山东社会发展[J].2002,61~67.[21]唐克.户籍制度改革与城市化进程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7,28(2),116~119

[22]陆益龙.户籍制度——控制与社会差别[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2~13

[23] 刘平量.曾赛丰城市化:制度创新与道路选择[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98~115

[24]仲大军.户籍制度是否已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阻力 1999(1)

[25]郑杭生,李路路.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6]张平林梓.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我国户籍制度的改革[J].人口与经济.2000(6)

[27]李晶.从新制度经济学看中国户籍制度改革[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6(6)

[28]陈成文孙中民.二元还是一元: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模式选择一国际经验及其启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3)

第三篇:我国户籍制度分析及改革

目录

摘 要............................................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引言

一、我国户籍制度的历史演变及现状

1.计划经济时期的户籍制度调整

2准市场经济时期的户籍制度调整与改革 3.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户籍制度改革历程

我国户籍制度分析与改革

摘要

自中国建国后为维护社会治安,政府下达了系列《关于劝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指示》,自此中国一体化的城乡隔离体制初具雏形。改革开放后,原有的户籍制度暴露出了很多弊端,也带来很多问题,户籍制度改革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比、案例分析等手段,分析原有户籍制度的形成的原因,当下体现的弊端,总结出适当的改革之路。

关键词:中国户籍制度 弊端 改革

一、我国户籍制度的历史演变及现状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户籍制度的演变大致可划分为计划经济时期的户籍制度调整、准市场经济时期的户籍制度调整与改革、市场经济时期户籍制度的改革三大历程。

(1949—1978)第一阶段:居民户口自由迁移时期(1949—1957),中国的户籍制度是先城市、后乡村逐步建立起来的。1949—1957年这一时期是户口迁移量持续增长的阶段。这个阶段户口迁移的特点是:政府实行“自由迁移”的政策,允许城乡居民在城乡之间或城镇之间自由迁移,一般不加以限制,这一时期是户口迁移最活跃的时期。

第二阶段:控制居民户口迁移时期(1958—1978),1958~1978年是严格限制户口迁移,特别是严格限制农民向城市迁移的时期。这段时期户籍制度的特点是:自由迁移”的政策终止,代之以“控制户口迁移”的政策,由城市迁往农村的人口大大超过了由农村迁往城市的人口,第二阶段末期中国二元制户籍制度最终形成。

2.(1979—1988)

1980年以来,国家为了减轻城镇人口对城镇提供商品粮、副食品的压力和城市在就业、交通、住房等方面的负担,在继续对城镇人口增长实行严格控制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一丝松动。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实行和完善,市场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崛起,相当数量的农民工及其家属开始到城镇务工经商,并迫切要求在集镇落户。为了满足这部分人的要求和促进集镇的发展,同时也为了加强集镇户口管理。自理口粮户口的实施使农民基本上取得了进入建制镇与非建制镇(县城关镇以外)的权利,这是中国户籍制度的一项重大突破。随后身份证开始在全国试行并发展并最终确立。3.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户籍制度改革历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总目标正式确立以后,户籍制度改革开始列入了议事日程。随着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现行户籍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并成为束缚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素之一。因此,实现城乡居民身份平等化和迁徙自由化,即成为中国现行户籍制度改革的目标,这也是中国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应有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

二、中外户籍制度对比

1.中国的户籍制度

中国大陆的户籍制度将公民分为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升学、就业、社会保障、居住等都与户口挂钩,并且两类户口的的规定作为区别对待。2.美国的户籍制度

美国实行的是“出生死亡登记大纲”。因为实行“户口登记”美国法律通不过,美国法律认为这样侵犯人权,故只进行公民出生、死亡登记,平时公民可以自由迁移、移民。但公民迁移和移居某地,其生活状态必须符合该城市卫生及相关法律规定,如有一定的住房面积,有稳定的收入能呆在该地。否则,有关部门将出面予以法律制裁,用这种方法维护一个城市的和谐和发展。3.法国的户籍制度

法国户籍管理内容十分详尽,不仅有公民出生年月、性别、单双胞胎等内容,而且还有其父母的职业、经济收入、国籍、宗教信仰等相关内容。法国人的户籍信息与他们的就医、存款等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一旦变动,意味着整个生活将发生较大变化,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对于跨地区的人口流动—不论是城里人下乡,还是农村人进城,法国政府都没有任何强制性的行政措施,只要本人愿意,到哪儿扎根都没有人拦着。搬家的话,只需通知以前的社会保险机构,将其个人资料转到新住址所在地的相应机构即可。4.日本的户籍制度

日本实行的是“户口随人走”的制度,它以家庭为单位标明每个人的身份、夫妻关系、父子关系等。孩子在20岁的法定成人之前,无权独立设立自己的户籍,一旦成人,完全自由。但是日本最常用的户籍文本称为“住民票”,它以每个人的居住地为基础设立,标有此人的姓名、出生年月日、性别、与户主的关系等。日本的住民票是完全随着住址移动的。

三、现行户籍制度的弊端

1.构建不平等身份。

城乡分离的二元户籍制度使户籍在我国变成了身份、地位的象征, 它用行政手段把全体公民划分为城市人和农村人两种不同的身份等级, 城镇居民享有福利待遇和劳动就业机会,而农民则被束缚在土地上。它是对农民的自由权利的侵犯, 使其不能享受到同等的国民待遇。在现行户籍制度下, 公民的自由居住和迁徙权得不到法律的保证, 农民成为最大的弱势群体。各地普遍存在本地人排斥外地人、城市人排斥农村人的用工歧视现象, 无法形成合理的劳动力平等竞争局面。各地所开的户口迁移政策口子, 都是立足在吸引人才、技术、资金方面, 要人力不要人口, 这实际上形成了户籍迁移的货币化趋向。长期以来, 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制造了“ 一个国家两种公民”(即农民和市民)的格局, 在国民中造成了人格、身份和待遇不平等的等级社会, 使二元经济结构中的农民问题变得相当严峻。

2.阻碍中国城市化进程。

以户籍制度为基础而形成的包括劳动就业、教育培训、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等一整套歧视政策和制度安排成为了限制人口自由流动、阻碍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因素。这种以户籍为依据的社会保障制度, 不仅造成了城乡人口之间的不公平, 而且无以化解农业人口城市化过程中的市场风险, 加大了农民进人城市生活的成本,其结果必将使农民因缺乏社会保障而降低城市化动机, 从而延缓了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的进程。

3.阻碍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的存在增大了农民进人市场的交易成本, 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定居式地向城市转移, 农村劳动力无法有效地从生产率低的农业部门真正融人到城市化过程中去, 造成城乡分割, 使农村人口负担过重的状况无法改变。改革开放之后,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 使得这种劳动力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需求越来越显著, 而户籍制度已成为阻碍劳动力要素流动的主要原因。同时也导致农业部门的生产效率无法根本提高, 扩大了和其他经济部门的差距, 间接阻碍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化。4.滋长了政府的机会主义行为。

政府作为公民的代理人, 也有其自身的利益。处在城市分层结构最上层的计划官员能够通过对制度设计的垄断权, 操纵分层结构的层次数及每层的人数, 借以追求自己的私利。这种集中的垄断权导致的政府机会主义行为, 往往会借口维护社会治安和缓解交通、住房拥挤, 通过户籍管理将歧视农民和外地人的行为制度化, 从而使对全社会最优的城市分层结构难以达到。在农村, 农民子女的教育问题充分反映了户籍制度的这种弊端。

四、中国户籍制度改革案例—重庆 1.重庆户籍制度改革政策出台背景

当前,国内外媒体广泛关注的户籍制度改革,在缩小城乡差异、加快城市化进程等方面,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和深远的意义。重庆作为全国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必然会将户籍制度改革作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事实上,早在2007 年,重庆就在九龙坡区开始了户籍改革试验。重庆走的是一条以民生为导向、内需为主动力的经济快速扩张的发展路子,这就迫切需要大量的有消费能力的劳动力,同时还要保障这些人口享受较好的福利。2010 年初重庆市决定在年内开始逐步推进户籍改革,形成了农村土地退出和利用、户口迁移、社会保障三个核心配套办法。7 月28 日,重庆市召开全市户籍改革工作会议,市长黄奇帆作了动员部署,标志着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工作全面启动。2.重庆户籍制度改革的政策设计与推进情况

重庆开展的城乡户籍制度改革中,农民转为城市居民的门槛并不高,只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中的任意一项:(1)购买商品住房;(2)务工经商五年以上,具有合法稳定住所;(3)投资兴办实业,三年累计纳税 10 万元或一年纳税 5 万元以上的,具有合法稳定住所,就可以将配偶、子女和父母一并转为主城区户口,如果转为远郊区县或其他乡镇的户口,则条件更为宽松。另外,为农民转户进城设计了一套简称“335”的政策体系,其内容为农村居民转为城市居民后,3 年内承包地、宅基地及农房均可保留;保留3项农村权益即林地使用权、计划生育政策、农村各项补贴,居民转户后就业、社保、住房、教育、医疗纳入城镇保障体系。重庆市连续出台了户籍迁移、土地处置、社会保障以及基本养老保险、地票交易、土地生产利用等政策,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系统的户籍制度改革政策体系。重庆户籍制度改革不仅解决了农民工的户籍问题,更通过地票解决了影响 18 亿亩耕地红线以及农民工进城如何安身立命的问题,这是一项重大的突破和有益的尝试。

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过程中有效地解决了城市的承载力问题、劳动力梯度转移问题、户籍制度改革与新农村建设是否相矛盾的问题,通过适应重庆特定情况的政策推动城市化进程。

五、总结

中国的二元化户籍制度于中国早期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如今已不能适应国情,户籍制度改革迫在眉睫。但统一化的户籍制度改革条件还不完全成熟,各地方政府应结合当地发展情况提出与之对应的改革策略,避免出现两极分化、贫富悬殊。

参考文献

[1]罗亚萍,姜红星.城乡二元制度下的我国劳动力市场分 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曾广宇,王胜泉.论中国的城市化与城市病[J].经济 界,2005,(1).[3]孙英兰.城市化:失衡的加速[J].瞭望新闻周刊, 2005,(3).[4]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1994.[5]田炳信.中国第一证件———中国户籍制度调查手稿 [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6]新华社评出2005年国内十大新闻[N].新安晚报, 2005212230.[7]茶洪旺.中国户籍制度与城市化进程的反思[J].思想 战线,2005,(3).[8]李有军,刘晓林.特别报道:户籍改革路在何方[DB/ OL]./2004210212.[9]住着豪宅愁生路,失地农民成游民[J].瞭望, 2003,(25).[10]赵友新.失地失业失衡———试论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生 活问题[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4,(7).[11]缪勒.公共选择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99.[12]陆益龙.超越户口———解读中国户籍制度[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3]何新征.论我国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悖论及其改革 [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论文独创性的声明 值此论文完成之际,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同时,对于文中所参考他人的研究成果,均已在论文中作了说明,并致以谢意。

签名:

日期:

论文使用的授权

本人完全了解河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有关保留、使用毕业论文的规定,即:学院有权保留所送交的论文,允许论文被查询和借阅,并可以公布论文内容,以及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第四篇:我国的户籍制度

我国的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形成的一种社会管理制度,是指与户口登记和管理相联系的行为规则、组织体制和政治经济法律制度以及相关政策的总和。[1]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户籍制度的社会意义集中体现在每个公民的户口问题上,户口所携带的信息,如性别、年龄、籍贯、住址等,都是对我国人口基本信息的反映。这些信息,是我们研究人口比例失衡、人口老龄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基础。

户籍作为一套复杂的、与全体人民的利益切身相关的社会管理制度,其对社会关系的影响是综合性的。中国现行的户籍制度不仅涉及职业、地域的等级或分层结构,而且进一步影响着社会整体利益的分配体制。因此在当今中国社会快速运行和转型期,户籍作为社会运行系统中的一部分,如何让它与整个社会运行系统的其他部分互相配合、互相协调,就显得尤为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户籍制度的功能和运转必须得到进一步的重视。

近年来,由户籍制度这个根源问题所次生的社会矛盾日趋严重,对中国现行户籍制度进行改革的呼声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响应,甚至在某些群体间已成为共识。各地政府也陆续有若干的政策措施出台,其取得的效果也是有目共睹的。加快现行户籍制度的改革,全面分析户籍制度对人口流动、资源配置、阶层地位等方面的影响,对对在新时期下的我国社会结构的优化调整、资源的优化配置等方面有基础性的作用。

第五篇:小议我国户籍制度吴祥欣11321023

小议我国户籍制度

年级、专业: 11刑技专业一区队

学号:11321023

姓名:吴祥欣

户籍制度是一项基本的国家行政制度。而现代户籍制度是国家依法收集、确认、登记公民出生、死亡、亲属关系、法定地址等公民人口基本信息的法律制度,以保障公民在就业、教育、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权益,以个人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本文借鉴各学者观点,就我国户籍制度进行论述。

一、我国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也就是户口制度,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制度,是指通过各级权力机构对其所辖范围内的户口进行调查、登记、申报,并按一定的原则进行立户、分类、划等和编制。它是统治者征调赋役、落实行政管理、执行法律的主要依据,也是国家对农民实行道德教化、经济剥削、人身控制的重要途径,所以,历代王朝都沿袭着这一制度。

我国户籍制度是指以195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为核心的限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的规定及配套的具体措施。我国实行的人口户籍制度从新中国成立起至今已经沿用了54年,主要的社会功能依然在发挥作用:一是政府职能部门通过对公民基本情况的登记管理,确认公民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二是通过户籍登记为政府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实施包括治安管理在内的各项行政管理提供人口数据及相关基础性资料。

我国与其他国家在户政管理上有多处相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一是划分管理区域,编定住户门牌;二是经常性人口登记和定期统计;三是身份证件管理;四是住户人口调查;五是档案资料管理。但是,我国户口管理还有着自己特有的业务,如:一是户口迁移调控;二是暂住人口管理;三是工作对象管理。所以我国的户籍制度不仅是一种具有一定强制性的国家行政管理,还是我国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是公安机关的一项主要职能,也是公民参与社会活动和行使法律赋予的各项权利的前提和保障,直接关系到政治经济生活秩序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二、我国户籍制度的弊端 新中国成立之初,当时由于国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为了能快速获取建立现代化工业体系所需要的资本,对城市劳动力实行低工资、高保障的政策,同时也严格控制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限制了人口的流动性,户籍制度顺应了当时国家对劳动力、消费品等实行计划分配和严格控制城镇人口增长的需要,促进了城乡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保障了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了城乡的社会稳定,对于当时的社会稳定和计划实施的准确作用确实相当的明显。但是同时在几十年的时间里,户籍制度也逐渐将我国划分为城市和乡村的两个社会,将国人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个群体,而附在户口上的各种权利和保障的差别,则使两个社会之间以及两个群体之间产生了一道巨大的鸿沟,上世纪50年代与计划经济体制几乎同时建立起来的户籍制度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同时也妨碍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我国户籍制度的弊端主要表现为:

(一)造成了我国公民在权利上的不平等 户口管理使中国公民具有不同身份。户口划分为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常住户口与暂住户口,不同的户口有不同的待遇。体现最为明显的是流动人口,他们外出谋生求发展,不仅需要勇气和技能,而且必须带齐或办理名目繁多的证件,如办理暂住证,交纳外来人口管理费,即使如此,在诸多方面仍有别于常住人口。这也是当前户口管理所受非议最多的方面。

(二)间接造成了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制约

市场经济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是鼓励资金与人才的自由流动,但是现行的户籍制度却束缚着作为最重要生产要素——人的自由流动,阻碍着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造成了我国农村与城市,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对立,导致我国经济因资源、人才、人力无法按社会的需求和运行规律协调发展、合理流动、优化配置,使整个社会发展迟缓。因此户籍制度最大的负面影响是削弱了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利于形成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及人才市场。

(三)阻碍我国从农村农业社会向城市工业社会转变

随着我国人口的城市化呈现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户籍管理制度,却阻碍了城市化发展进程,户口迁移政策统得太紧,由国家统一分配户口迁移计划指标的做法难以适应不同地区的实际需要。户籍制度过度的进行人为控制,只会造成更多的人户分离、更多的社会不平等、更多的违法犯罪等社会问题,使城市的发展步伐变得缓慢,城市自我调节控制的功能逐渐弱化,市政管理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人口流动将变得更加盲目无序,这些都严重的影响了城乡社会的正常生活秩序,最终阻碍了我国农业人口城市化的顺利进行。

(四)直接造成了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我国各城乡、地区的经济差距开始逐步扩大,而且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都以户口为标准。为了在就业、医疗、教育、住房分配上得到到更多的利益,农村人要取得城市户口,城市人想要更好城市的户口,对于大多人来说这只有通过钱来解决。这样就直接导致了财富向发达地区的集中,富的越富,穷的越穷。

(五)现行户籍制度已不能对我国的人口流动进行有效的管理。中国的户籍管理制度与实际的需求相差太远,我国的流动人口正以高速增长,而管得太死的户籍制度是以不变应万变,这自然会引起管理与普查工作的混乱。美国的流动人口情况比中国复杂得多,但普查期间人们非常积极地去登记,因为美国公民的各项义务、福利是与其户籍紧密相关的,你不去登记,你就不能享受所在地的费税优惠、住房待遇以及义务教育等公民权益。

三、户籍制度改革的方向

户籍制度被称为世界上最不人性的社会制度。因为现有的户籍制度附着了太多的利益与权利的不平等,所以应以稳定为前提,循序渐进,早日实现兼顾公民权益、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三种价值趋向的户籍制度。而户籍制度的改革方向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建立专门的户籍管理机构

在管理上,中国户口管理主要是依靠各种行政命令来执行,各地区、各部门之间条块分割及不协调现象较为严重。所以很有必要建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来处理负责有关户籍人口管理业务,提高行政效率和为民服务的水平。

(二)统一城乡户籍,实现公民的身份平等

现行户籍制度的缺陷主要在于其城乡分离的二元结构特征。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的建立,不仅要消解迁徙限制的行政干预因素,而且在精神上有着提升民族精神的重要价值。

(三)加强社会管理配套制度改革

国内很多地区如福建、广东等已取消农业户口,统一登记居民户口。但只仅仅取消“非农业户口“标记而实行“居民户口”标记,却不改变户籍背后的利益差别,并不能真正解决户口歧视问题。附加在户籍制度之上的相关社会经济政策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利益分配格局却是错综复杂的,不研究解决好相关的社会经济政策问题,不破除各种壁垒,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将难以全面稳步推进。因此需逐步将农民工统一纳入本市的社会管理,促进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四)建立与户籍政策相衔接的社会经济政策

逐步的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社会保障标准,建立城乡统一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原来的农民在户籍统一以后能够享受原来城市居民的低保,如果各地的低保水平不同,就用各地的低保标准减去农民的实际收入,有差距由政府补给资金,我国公民也可以通过唯一的社会保障号随时查出自己的社会保障状况,真正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这样户籍改革才有意义。

但是当前我国城市化正在加速发展,大量农民涌入城市,而城市的承载力还有待加强,因此,不可能也不应该立刻放开户籍政策,而应逐步地过渡。所以,在户籍改革之前,地方政府就应预计城市的承载力,规划好允许的最大迁入量,考虑地方财政和公共服务的情况,才能合理控制迁入人数,从容应对各种情况。反之,则会出现严峻的后果。例如,巴西的里约热内卢是个美丽繁荣的城市,高楼林立,却同时拥有无数的平民窟,饱受城市暴力的侵袭。这正是因为它在过去三十年中加速城市化,允许大批农民进城的过程中,没有解决好社会保障的问题。分立的社会保障制度导致城市居民的两极分化,于是出现了大片的贫民窟,而贫富差距又引起了犯罪率的升高和城市暴力的增加。这个例子对我们无疑是前车之鉴,警示我们加强户籍制度之外的制度保障,预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的重要性。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户口都将只是一个全国通用的身份证号码,社会保障号码,或者是纳税号码,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够居住、就业,最终实现自动登记制度。

参考文献:

[1]王海光.当代中国户籍制度形成与沿革的宏观分析[N]北京:中共党史研究,2003年第3期

[2]雄一新、李健和.户口管理概述[M] 北京:治安管理学概论,2007年2版

[3]霍婷婷.我国现行户籍制度改革的可行性问题[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0年3期 [4]蒋叶.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0年3期

下载我国户籍制度的历史作用及其开放条件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户籍制度的历史作用及其开放条件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学前教育研究

    我国学前教育研究 当前,学前教育的发展在世界各国都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各个国家纷纷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措施,以规范和发展本国的学前教育事业。早我国学前教育的研究在整个教育研......

    我国乡镇政府机构改革研究

    我国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分析 学生:张妍,江汉大学法学院 指导老师:黄璐,江汉大学法学院 摘要 乡镇政府机构改革,是我国机构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多年来,我国一直在对乡镇政府......

    我国白色污染问题研究

    我国白色污染问题研究 摘要:近些年来,白色污染的情况日益严重,全社会就消灭“白色公害”已达成了共识,我国作为塑料制品生产消费的大国,治理白色污染刻不容缓,为此在简要描述其现......

    我国退休制度改革研究

    我国退休制度的改革研究一、背景退休制度作为一项社会制度,其运行不仅与劳动者个人密切相关,还关系到企业的利益以及国家宏观经济的运行和社会的安定和谐。伴随着养老保障制度......

    我国电网发展趋势研究

    印永华:我国电网发展趋势研究 时间:2010-1-18来源: 文/印永华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 我国能源发展面临两大挑战:一是我国一次能源分布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均衡,重要的电源基......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研究

    论文摘要:从企业、银行和政府三个方面分析了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指出,中小企业应强化自身素质建设,全面提升融资能力;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加大改革力度,优化中小企业金......

    我国跨国企业经营风险研究

    天津市新华社区学院毕业论文1 我国跨国企业经营风险研究 肖雅珊 摘要:知识经济的到来,促进了国际分工的纵深发展。各国经济交往的日益频繁,使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全球经济的融......

    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研究

    内容摘要:失地农民是一个国家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是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用地而失去土地的农民。农民土地被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