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房价上涨的影响因素分析和政策建议
我国房价上涨的影响因素分析和政策建议
乔林 2012年11月
学号:2010099024 姓名:郭泽华
一、内容提炼: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揭示我国近几年来房价上涨过快、价位过高的原因,并据此提出稳定住房价格、解决中低收入家庭购房难题的建议。本文以1998年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我国房地产业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和政府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历史作为研究背景,利用理论分析和对全国33个城市2000-2010年十余年间面板数据经行实证检验等方法,证明我国房价近几年的快速上涨的和价位高其实是需求拉动、成本推动以及政府对房地产行业管理的不到位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需求拉动因素是主要原因,当前的二元土地制度、严格的土地供给、政府对土地市场管理的不到位通过土地供给紧张对房价的直接影响推动了房价的上涨,而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不足则导致在房价快速上涨的过程中,中低收入家庭普片面临购房难题。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全面分析了居民收入、人口和城镇化。投资投机行为、建造成本、土地供给以及保障性住房建设不足等因素对房价的共同作用,并对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收入的增长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产生了大量的住房需求。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家庭可支配收入从1998年的5425.1元增加到2009年的17174.7元,12年间平均增长率为10.17%;城镇人口从200年的4.59亿人增加到2009年的6.22亿人,平均每年增加1630万人。收入的提高和日益庞大的流入人口进一步增加对城市房地产的需求。此外,传统的“重房”观点和啃老买房透支了对未来房地产的需求,导致我国住房市场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第二,居民把住房当做养老保障或则投资。用于我国社会福利制度不完善。面临高安的教育费用、医疗费用和养老费用,民众普遍将房地产作为养了资金的来源。同时由于当前中国房地产行业税负主要集中买房环节,进一步刺激了对住房的投资投机性需求。
第三,我国流动性过剩是支撑房价快速上涨的前提。流动性过剩对房地产行业泡沫的行程产生负面影响,我国庞大的流动性来自巨额的民间储蓄、充沛的信贷资金、境外“热钱”流入和其他行业转移资金。
第四,严格的土地制度成为推高房价的重要因素。由于我国城乡二元土地制度的约束,我国土地供应总体上面临严重的结构性问题,耕地18亿亩红线面临严峻的形式和农村集体建设用的不能流转黛拉的闲置浪费并存。土地供应对房价存在直接影响,城乡二元的土地证的将大量农村集团建设用地排除在流转市场意外,土地储备制度和“招拍挂”土地出让制度有进一步收紧了土地供应的闸门,土地供应的减少改变了购房者的语气,推动了房价的上涨。
第五,住宅用地供应总体不足,中低价位、中小户型和保障性住房用地保障不足,房地产开发商大面积囤地,土地供给难以顺利转为住宅供应市场,使土地价格虚涨并传导到房产领域。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保障范围设计不合理,落后社会发展,覆盖面有缺口,地方政府出于利益考虑,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缺乏积极性,相应“问责机制”缺失,致使当前住房保障建设滞缓。
第六,政府是房地产市场的监管者,对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发展负有直接的责任,同时在我国,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同时也是房地产市场的利益参与和分配者。作为“土地财政”的最大受益者,地方政府不愿意房价下跌,在保障性住房建设方面地方政府普遍缺乏动力,通过对土地供应的控制影响住房供应,更进一步改变购房者的预期;通过城市拆迁等创造大量需求,这些因素更进一步加剧了房价的上涨。
政策建议:
(1)对住房需求进行分类处理
(2)转变购房者观念
(3)尽快开始房产税改革
(4)收缩过剩流动性,控制外资流向房地产行业
(5)大力推进郊区配套公共服务建设,分流市区人口
(6)打破政府在城市土地市场上的垄断地位
(7)改革现有住宅用地“招拍挂”制度
(8)增加土地供给,打击房地产开发商囤地行为
(9)调整住房供应结构
(10)逐步取消经济适用房制度,引导低收入家庭“弃购从租”
(11)改革土地出让金收取办法有一次性缴清改为逐年收取
(12)将住房保障纳入公共财政体系,建立有效的“问责机制”
(13)转变政府角色,改革政府官员的晋升考核机制
(14)调整地方政府的财政事权,实现地方政府的责权匹配
(15)对不同发展层次城市房价的调控主要采取差别化政策
二、创新点:
第一,通过研究不同发展层次城市住房价格的影响因素,从构建房价影响模型出发,利用2000-2009年北上广深等四个一线城市以及其他14个二三线城市的有关房地产数据来实证检验导致我国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房价快速上涨的影响因素,并分别定量分析两类市场不同影响因素对房价的影响程度,在此基础上分析当前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效果,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第二,详细剖析了房地产结构性问题对住房价格的影响,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尽管影响住房价格的原因有多个,但当前房地产市场“量价齐升”的重要原因是包括土地供给、住宅市场供给和房地产开发商三个层面的结构性失调。
第三,分析了住房价格高涨的原因后,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尽管政府调控措施不断改进,调控力度不断加大,但是住房价格高涨的趋势没有得到扭转的重要原因就是以分权为特征的财税体制改革和以GDP为核心的官员晋升考核体制对地方政府的不当激励。
三、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一,农村集体土地流转于保障农民权益、国家粮食安全的适度关系问题。在当中找到最佳平衡点,需要进一步研究。
第二,引入房产税能不能实现降低房价的目的。
第三,如何改进以GDP为核心的官员晋升考核体制,如何在激励政府官员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引导社会和谐发展之间寻求适当的平衡点,仍需研究。
第二篇:浅析影响房价上涨的因素
浅析影响昆明房价上涨的因素
【内容提要】近30年来,昆明房价“只涨不跌”,为了稳定房价,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但效果甚微。房价上涨,既有合理因素,收入增长、城市化进程、人口增加、住房制度改革、传统思维消费习惯、购房贷款、银行利率低;有不合理因素,收入差距过大、房地产开发模式存在缺陷、投资渠道不畅、人民币升值、住房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都或多或少刺激了住房需求量增长,从而导致房价上涨。
【关键词】房价、上涨、因素、需求
回观昆明房价多年来的变化趋势,我们会震惊的发现,昆明已经创造出30年“只涨不跌”的神话。1980年,昆明踏上住宅商品化之路;到1986年,房价基本保持在500元/平米以下;到1992年,也只在1000元/平米左右。这十几年,是昆明房价涨幅的平缓期。1993年至1997年,是昆明房价上涨的快速阶段,由于开发商与购房者对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房价明显提上涨,到1997年,均价已接近2400元/平米,但都在二环路内。到2002年,昆明房价终于冲破3000元大关。从2003年开始,房价涨幅更是惊人。田野咨询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昆明的房屋均价为2916元/平方米,增幅17.7%;2005年,房价为3012元/平方米,增幅3.3%;2006年,房价为3304元/平方米,增幅9.7%;2007年,房价为4547元/平方米,增幅为37.6%;2008年房价为5131元/平方米,增幅为12.8%;2009年,房价达5533元/平方米,增幅达7.8%。2010年,房价继续小幅度上涨,前途可谓“扑朔迷离”。
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在过去的30年,昆明的房价一路飙升。尤其是近五年来,房价增长迅猛,从2004年到2006年,房价每年的增幅都保持在10%左右,而房价的爆发性增长发生在2007年。
昆明房价上涨过快会加剧住房分配不公,损害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市场基础,危及宏观经济的稳定。因此为了稳定房价,政府在利率、信贷、税收、土地供给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但是房价增速仍然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平上。1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房价持续上涨?
当前房价上涨有合理因素,也有不合理因素。从合理的角度讲,收入增加、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等因素在推动房价上涨,但是仅仅这些因素不会导致房价在短期内普遍大幅度上涨,房价异常上涨是制度缺陷带来的过度投资所致。这些非正常的制度因素包括:收入差距扩大、房地产开发模式存在缺陷、强烈的人民币升值预期、投资渠道狭窄以及住房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
(一)、引发房价上涨的合理因素
第一,随着收入增长产生的真实需求
近几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发展,GDP年均增长大大超过世界平均水平。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1万亿元人民币大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首次超过1000美元,排名升到世界第六位,2004年,各行业如汽车、钢铁,甚至以前发展较慢的机械制造业,都显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就投资而言,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0073亿元,比2003年增长25.8个百分点。快速发展的宏观经济使人们对经济前景普遍持乐观预期,促使了房地产业的急速增长。
随着经济持续增长,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产生了对住房升级换代、改善居住条件的需求。人均GDP与住房面积几乎存在着正比例关系,居民住房消费通常有三个发展阶段——数量发展阶段、数量与质量并重发展阶段、整体发展阶段。根据昆明市的人均GDP推算,其住房需求正处于第二阶段,即数量与质量并重发展阶段。未来随着人均GDP的增加,住房需求将会进一步增加。
第二,城市化进程拉动住房需求增长
1996年以来,我国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每年大约有2000万农村人口成为城镇常住人口。城市人口增长过程中会出现大量新婚家庭,这些新婚家庭需要住房,这必然会引起对城市住房需求的增长。其次,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旧城改造产生了对住房的大量被动需求。十几年来,城市农民工、外来工、流动人口已经逐渐成为城市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群体,再加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所谓的“都市圈”、“城市带”使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城乡之间的巨大经济差异,使农民大量从农村流入城市,大量的人口带来了大量的住房需求,房价必然飞涨。
第三,人口增加带动住房需求增长
截至2005年1月6日我国人口已达13亿。预计我国人口数量将在一个较长时期内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到本世纪中叶将达到16亿人口,年平均净增加1000
万人以上。另据“五普”资料显示, 进入21世纪后, 我国每年平均结婚人数达1000万对以上, 按照农村人口占人口总数的60%计算,将有400多万对城市人口结婚,假如每个家庭需要一套住房,则市场需求量为400多万套住房。大量增长的婚育家庭将对住房产生巨大需求。
第四,住房制度改革释放大量需求
随着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各地纷纷取消福利分房,国家采取住房补贴、住房公积金等形式逐步确立了货币分房制度。1998年国家取消福利分房,实行货币分房制度,大量住房需求被释放出来,推动房价上涨。随着新的住房制度的建立,从旧体制中所释放的需求已经达到极限,但是已售公有住房二级市场的开放将会促进新的住房需求增长。
第五,传统思维消费习惯导致住房需求增长
传统观念认为“有房才有家”、“ 房产是最持久的且可以传承的财产”。在这种观念下,人们往往倾向于购房置业,宁买不租。追求住房的一步到位。而一个民族的消费习惯在短时间内是很难改变的,所以在传统习惯的作用下,住房需求被进一步扩大。
第六、购房贷款,银行利率低
银行的低利率、贷款面广等因素促使了局面由传统的存够钱再买房的传统消费观念向超前消费思想的转变,这等于将传统的几年或几十年后的购买能力提前释放。而购房按揭贷款将居民的潜在需求变成了现实需求,引发了对商品住房的爆炸式需求,同时也大幅度的提高了社会各阶层购房的承受能力。
(二)、引发房价上涨的不合理因素
第一,收入差距过大导致投资需求旺盛
收入差距扩大是造成房地产投资需求旺盛的重要原因。收入差距的扩大使消费支出的增加幅度下降,更多收入被用来投资。而房地产作为一种良好的投资品种吸引大量社会剩余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据中国人民银行2007年一季度问卷调查显示,家庭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居民购房意愿逐年下跌,而2000元以上的家庭购房意愿不断攀升;其中,家庭月收入在2000-5000元和5000-10000元之间的家庭购房意愿最强。由此可见,房价持续上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收入差距扩大所造成的投资需求旺盛所致。
第二,房地产开发模式存在缺陷
目前房地产开发模式基本可归纳如下:开发商筹措资金并通过招拍挂取得土地使用权、以在建工程或者土地使用权抵押向银行贷款、施工建房、(预)销售回笼资金(偿还贷款或者为下一轮开发融资)、进入下一个开发循环。同时,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依靠土地出让收入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并通过市政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来提升区域内的土地价值,谋取更大的土地收入。在这种开发模式下,银行、房地产商、地方政府构成了牢固的相互依存的利益三角关系。地方政府要获取城市建设资金必须增加土地出让收入,而土地出让收入的增加依赖于房地产开发规模的扩大(从而对土地有更大需求),而房地产开发规模的扩大又主要依赖于融资(主要是银行抵押贷款和预(租)售款)规模以及土地储备规模的增长,而融资的增长则依赖于房价的上涨。房价上涨可为开发商带来更多融资,银行债权保障更充分,也可以增加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因此,房价上涨是各方利益主体的内在要求,是维系这种房地产开发模式存在下去的原动力。正是在各方利益主体的推动下,房价不断上涨。
第三,投资渠道不畅凸现房地产的投资价值
在一定程度上,房价上涨是因为投资渠道不畅造成的。大量社会剩余资金争夺有限的投资机会,其中一些资金投入房地产市场,导致房价短期内大幅度上涨。投资渠道不畅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投资环境不健康,包括商业信用环境和司法环境恶劣,抑制了投资特别是产业投资。二是合法合规的投资渠道少。2005年前利率水平低,房贷条件宽松,所以2003年以来房地产成为吸引投资者的一个投资渠道。虽然2005年之后央行多次加息,房贷成本已经大幅度提高,但是在没有其他更好投资机会的条件下,投资者并不愿意撤出房地产市场。第四,人民币升值预期吸引国际投机资本涌入国内房地产市场
经济增长必然会带来本币升值,在汇率升值预期下,大量国际游资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国内,对国内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造成一定冲击。外资对房地产市场的冲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资直接开发房地产或者购买房地产。前者会增加房地产供给,不过同时会引起土地需求扩大,引起地价上涨。而后者并不能扩大房地产供给,却增加了需求,加剧了供求矛盾,直接抬高了房价。二是外资流入所产生的带动效应以及流动性效应。由于国际游资的大量涌入,央行不得不在外汇市场上投入大量基础货币购买外汇,从而增加了货币供给,虽然通过发行央行票据以及定向增发国债等方式来回笼流通中过多的货币,但是流动性过剩的局面
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过剩的流动性涌入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必然引起房价和股价的上涨。
第五,住房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住房是最基本的必需的生活条件之一,低收入家庭住房应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而不应该由市场解决。目前我国住房保障体系主要由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经济适用住房和面向城市最低收入家庭的廉租房体系构成。但是住房保障覆盖面低,供给规模小,分配过程不透明、房价高、建筑质量差以及市政配套设施不全等,影响了住房保障效果。大量应该享受住房保障的家庭并没有被纳入住房保障体系从而被迫推向市场,这既加重了低收入家庭的生活负担,又人为地扩大了房地产市场需求,加剧了供求矛盾。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房价上涨存在合理因素,也存在不合理因素。但房价上涨是长期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政府调控目的在于控制房价上涨速度以及限制房价波动幅度;房价调控是一个长期过程,这是因为引起房价持续上涨的制度因素与整个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结构有直接关系,短期内不能得到根本改观;房价调控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市场层面,而应该标本兼治,着手调整引起房地产过度投资的制度基础,即通过缩小收入差距、完善投资环境包括信用环境和司法环境、转变房地产开发和城市开发模式、完善住房社会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学发,我国城市房价上涨的需求动因与调控对策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7(3):41-422、张岑尧,地方政府的介入对城市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双重压力假说[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5(6):40-433、昆明房价多年的变化趋势http:///house/
4、谢家瑾,当前全国房地产市场现状和发展态势分析J.浦东房地产,2001,(4)
5、饶高营,影响房地产价格因素的研究[J].中国住宅设施,2006,(3)
第三篇:房价上涨因素(分析全面透彻)
影响房价的主客体因素分析及房价调控对策
房价调控必须突破政府只管宏观、不敢深入微观的市场经济管理思维定式,只有把微观管好,管到位,才能把增加住房供给、抑制不合理需求的调控目标落到实处,政府才能掌握房价调控主导权
房地产宏观调控,关键是房价的调控。房价问题是当前最热点的问题,牵动着众多
百姓的心,关系政府形象,牵涉银行、企业利益,关系房地产未来能否持续健康发展,调控好十分必要。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对房地产进行过几次大的调控,总地看房地产宏观调控方向是正确的,美中不足在于中观、微观层面管理还不够精细,不够坚决,不够到位,使房地产公司有了较大的反向操控房价的能力,有的年份房价涨幅没能控制在理想范围。
为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有效调控房价,控制房价涨幅,笔者拟从影响房价的主客体因素入手,探讨调控房价的对策。
影响房价的主、客体因素
影响房价的因素很多,有主体因素,也有客体因素,从大的方面来看,影响房价主体因素有3个、客体因素有4个。
(一)政府是代表人民利益的房价调控者。调控房价是政府职责,政府调控房价的手段众多。土地供应量、房地产各项税费政策、银行贷款利息、信贷规模、二套房首付比例政策、注册资本金比例要求等都是宏观调控手段。
(二)房地产商是房价重要影响者。房地产成本以外有着诱人暴利空间,房地产商竭力加以影响。房地产商影响房价也是利用市场规律,通过减少房屋供应,以达到提升价格的目的。影响房价手段主要有:一是多囤地;二是少建房,缓建房;三是多捂盘,缓供房;四是烘抬房价。
(三)需求方是房价基本走势决定者。作为需求方、房屋购买者,其量的大小是影响房价的最根本因素。在我国房地产发展实践中,旺盛的需求是推动房价不断上涨的主导力量,其中的炒房等投资性需求比例越来越高,对房价上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4大客体因素。地价是房地产成本重要组成部分,地价是通过挂牌出让由市场决定的,既不由政府意志决定,也不由房地产公司意志决定。
房地产的建造成本也是房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建造成本由市场化程度很高的建筑市场决定,建筑企业竞争很充分,房地产商已经把房屋建造费用压得较低,建筑成本一般不会成为房价上涨的原因(当然建材涨价的因素例外)。
房地产税费。房地产企业所缴纳各项税费,是由政府相关法律法规确定的,征收办法一经确定,会相对稳定,但也不是一成不变,根据宏观管理的需要,政府可做适当调整。
房地产不可移动性特点造成的房地产市场的局部(区域)容易形成供求失衡是影响房价的重要客观因素。房地产这种特点有多种表现形式:一些城市除存在旺盛的本地需求,还存在大量外地需求;一些城市特定区域需求格外旺盛,房价格外高(如北京金融街等区域);一些城市的某些区域土地供应极为稀少,极易形成开发垄断,导致房价过高等等。上述这些特点,对房地产商操控房价十分有利。
总地来看,影响房价的主客体因素作用各有不同,客体因素决定着房屋的基本价值,主体因素则是影响房屋的价格。购房者主体需求状况与房地产商主
体供给状况决定着房价的基本走势,政府和房地产商两大主体则分别起着制约和助推房价走势的作用。
房价调控的对策
房价是可以调控的,房价调控是政府的职责。调控房价措施很多,关键在于不仅要进行宏观调控,还要进行中观和微观管理,不仅要进行定性的宏观调控,还要进行定量的精细化管理。房价调控必须突破政府只管宏观、不敢深入微观的市场经济管理思维定式,只有把微观管好,管到位,才能把增加住房供给,抑制不合理需求的调控目标落到实处,政府才能掌握房价调控主导权,切实解决政府调控房价目标被房地产公司的反向操作所消化的现象,才能有效削弱房地产商影响房价的能力。为做好房价调控,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房价宏观调控必须配以严密的中观和微观定量管理,将调控住房供给和需求的目标落到实处,以提高房价宏观调控的精度。要把房价调控主导权牢牢掌握在政府手中,严格限制房地产商操控房价的能力。
一是要明确房价调控目标。调控房价,各个城市要改变过去模糊调控办法,要制定明确的房价涨幅控制目标,并通过精细化中观和微观管理加以实现。
二是要做好供地需求预测工作,强化供地目标要求,创新供地模式,确保足量供地。要根据未来的住房需求预测,决定当年的批地数量,要在考虑区域的平衡基础上确保足量供地。供地合同目标要求必须明确,如明确全部交纳土地成交价款款项截止时间,明确开始建设时间,全部房屋建成、供应市场截止时间等等,并向社会公示,确保到时形成有效供给,不给房地产商钻合同空子的余地。
要限地王,创新土地出让模式,防局部垄断。根据房地产区域垄断的特点,政府在土地批租出让中,同地域一般应向3家以上房地产公司出让土地,创新土地出让方式,在出让土地中要使房地产销售能形成竞争而不是垄断。建议政府规定出让给房地产公司同地块土地面积上限。
三是做好城市当年住房需求预测,将住房供给任务落实到房地产公司,保障供给。需求既包括本地需求也包括外来需求。要根据需求预测落实住房供给。有关部门要根据过去国土部门批出的土地情况,将住房供给的任务详细分解到每家房地产公司,并要求其及时足量投向市场。
四是要据未来住房需要预测,落实住房新开工面积。将任务详细分解到每家房地产公司,确保按时开工,按时竣工。
五是成立跨部门的房地产调控协调机构和政策督办机构,改变大家都管都不承担责任的现状。主要城市很有必要成立由市级领导牵头的房地产调控协调机构,协调房价调控各项政策。建议在有关部门成立专门的督办机构(或在原有机构中增加新的督办职能),将房价调控的责任落实到机构,落实到人,切实将宏观调控、中观、微观管理措施落实到位。
六是研究出台1项针对房地产公司违法、违规操控房价各种手法的处罚办法,做到有法可依,公开透明处罚,不搞暗箱操作。要加大处罚力度,使其违规不仅不能获利,反受损失。处罚办法必须对房地产商具有相当震慑作用。建议政府仿照经济适用房上市交易办法(增值部分70%归国家),将房地产公司囤地、囤房增值收入(超出合同时间未开发、未供房)的相应比例收归国有。
七是要加强督办和违规处罚。相关责任机构要将土地批租、住房建设、住房销售切实管到中观和微观,按批地合同、开工许可、竣工要求等进行严格管理,做到限期完成开发、限期足量供应住房,更大程度削弱房地产商影响房价的能力。
八是普通商品房房价也必须纳入政府管理范围,加强其价格宏观调控。在理论和实际工作中,都有部分同志持一种理念,认为普通商品房房价应该完全交由市场决定,由市场调控,这种理念是错误的。目前政策性住房供给,不足住房供给总量的5%,95%以上的老百姓住房要由普通商品房解决,如不能有效调控房价,是对大量中低收入人群的极大伤害。
商品房房价之所以要纳入政府管理范围,还因为它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房地产泡沫政府必须有效防范。
(二)建立一个全国联网的官方房屋产权登记与城乡户籍登记相结合的产权登记查询系统,出台限制炒房政策,将抑制不合理需求目标落到实处。当前,抑制不合理需求情况落实不甚理想,原因有两方面,一是调控二套房、多套房底数不清,银行无法操作,实际上对二套房、多套房贷款是只在同行同城有效,缺少一个全国统一联网官方房屋产权登记查询系统。二是对于炒房,目前还没有出台相应政策和办法,限制炒房无据可依。建议国务院责成有关部门,尽快建立起官方房屋产权登记查询系统,这一系统将大大有利于在全国统一范围内将限制炒房、二套房政策落到实处。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出台限制炒房的税费、信贷等政策,改变限制炒房无据可依局面。
(三)根据不同城市特点,允许实施有差别的城市房地产调控政策,不搞全国一刀切。城市与城市之间房地产因发展阶段不同有不同特点,如一些城市房地产价格在下降,而其他城市房价在上升,有些城市房价涨幅过大。如果全国实行完全统一的政策,对有些城市会起适得其反的作用。建议部分中心城市经中央同意可实行有差别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
第四篇:房价上涨原因分析
试论我国房价上涨的成因与对策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房价上涨的成因:城市化带来的住房需求和土地资源稀缺导致的供求矛盾;投资性需求旺盛助长了房价不断上涨;地方财政过度依赖房地产业;保障性住房“门槛过高”。提出遏制对策: 加快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进一步扩大城市化的空间;加大普通商品房供应,从根本上遏制房价上涨;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大力发展公共租赁房;强化市场监管措施。
【关键词】高房价;成因;对策
近年来,房价的急速上涨已经成为笼罩在社会大众心头的巨大阴影。房地产价格持续稳定上涨,已远远超过一般人所能承受的经济能力。特别是一些弱势群体即低收入的困难家庭需要住房,但因房价之高而无力购买。过高的房价已经超出社会经济系统和大众心理系统的承受能力,最终会影响到经济的稳定乃至社会的稳定。
一、当前房价上涨的成因分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种商品的价格是由市场上的供需关系所决定的。但在房地产领域,支撑房价持续上涨的因素很复杂,不仅取决于供需关系,还有其他因素:
1、城市化带来的住房需求和土地资源稀缺导致的供求矛盾
这是房价上涨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只有36%左右,农村人口占54.3%,城市化进程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还将继续呈加速态势。按目前年均
1.12%的城市化速度估算,每年平均有近1500万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如果城市化水平提高到70%,城市就要增加4亿人口。不断扩大的购房队伍与城市有限的土地供应之间的矛盾,必然导致房价不断上涨,这是由价值规律决定的必然趋势,也是房价上涨的根本原因。
2、投资性需求旺盛助长了房价不断上涨
我国居民储蓄率高,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是人们对通货膨胀的担忧和房价上涨的预期,通过买房实现保值增值成为许多居民的投资选择。不但富人买房投资,越来越多的工薪阶层也加入其中,有不少地方投资买房比例甚至超过了居住买房。据新华社报道,在京、沪、深三地各取样2000名购房者进行需求调查显示,在北京的调查中有62%的登记购房者表示如果手上有剩余资金,房产将是首选的投资目标。而这一数据在上海也达到了51%。大量投资客进入楼市炒房,直接助推了房价飙升,造成越有房越买房、越没房越无望的局面。
3、地方财政过度依赖房地产业
这是房价上涨的深层次原因。据国土资源部去年调查结果,全国地价占房价比平均为23.2%,有的大城市地价已占到房价的46.7%。在土建成本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地价的不断攀升导致了楼价的疯长。据国土资源部2010年2月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城市土地出让总价款为1591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63.4%。再加上各种配套税费,政府收益实际上占房价的32.8%—38.8%,卖地已成为一些地方政府的重要财源。并且房地产还可以拉动建材、水泥、家用电器、玻璃、窗帘、纺织品、卫生洁具等60多个相关产业的发展,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地方政府对房地产业情有独钟绝非偶然,投资少、收益高、见效快,是快速提高GDP的一个法宝,同时也使地方政府成为高房价的受益者和推手。
4、保障性住房“门槛过高”
住房保障制度是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主要途径。近年来,国家加大了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力度,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进一步加快了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进度,3年内全国将新建200万套廉租房和400万套经济适用房,将有力缓解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但是,由于保障性住房的“零地价、低税费”,政府不但得不到收益,反而还要拿出土地,投入资金,致使部分地方政府缺乏保障性住房开发的积极性。保障型住房发展相对缓慢,导致门槛过高、覆盖面过窄、实物配租比例过低等问题。目前大多数城市出台的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政策,保障的对象多限定在城市低保范围和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户,而这只是城市住房困难群体中很小的一部分。大批既买不起商品房又不够条件购买经济适用房的中低收入的居民,被限制在门槛以外,成为“夹芯层”,这是中低收入群体买房难的主要原因。
二、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对策
有效抑制房价持续上涨,是当前一件十分棘手而迫切的问题。结合当前国家有关政策及某些省市的做法,试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加快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进一步扩大城市化的空间
我国的城市化与房价的关系取决于城市化是以怎样的形式进行的,如果是采取农民进城的方式,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便会造成城市的拥挤和住房紧张的压力。所以要改变农民进城的方式,通过城乡一体化来加快农村城市化建设。据有关方面研究,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平均为40%左右,发达国家80%~90%,而我国只有36%。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村城市化水平明显滞后。所以我国要积极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扩大城市化的空间。吸引和鼓励农民不断向县城集中、资本不断向工业园区集中,实行工业化和城市化双轮驱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解决“三农”问题的同时,也解决了大量农民进城的情形,从而缓减了城市住房需求过旺的压力,促进房价下降,使农村和城市形成一个“双赢”格局。
2、加大普通商品房供应,从根本上遏制房价上涨
供不应求是房价上涨的根本原因,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就必须从治本上下功夫,大量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的有效供给。在政策导向上,要采取支持自住性需求,鼓励改善性需求、控制投资性需求、抑制投机性需求、保障困难性需求,大力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和公共租赁房用地供应,提高土地供应和使用效率。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加快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房建设,稳定市场预期,从根本上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
3、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大力发展公共租赁房
许多地方政府仅关注房地产市场对当地经济增长的贡献,而忽视了住房的社会保障功能,这是政府职能的严重缺位。应进一步扩大廉租住房的覆盖面。适当放宽廉租住房政策标准,降低准入门槛,把更多的困难家庭纳入廉租住房保障范围,逐步由最低收入家庭向低收入家庭延伸,实现全部城镇低收入家庭的“应保尽保”。进一步加快经济适用房建设,逐渐涵盖中等偏下收入家庭,防止形成“夹芯层”。积极借鉴香港公屋经验,加大公共租赁房的建设力度。对不符合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房供应条件,又无力购买普通商品住房的家庭,应从实际出发,大力发展租赁住房方式,这也是目前国际上国家解决住房问题的通行做法。香港有40%的居民租住公房,日本有38%,法国36%,英、美等国均在30%左右,瑞典、德国达50%,可以享受政府优惠租房政策。完善中低收入家庭租房制度,不仅是健全房地产市场体系的需要,也是解决目前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的有效途径。
4、强化市场监管措施
一是完善市场监督制度,加强对房地产业的资质管理和房地产开发项目审核管理。二是建立房地产市场价格监测体系。科学准确地做好房地产市场价格的监测和信息发布工作,合理引导企业理性投资和居民理性购房,正确引导消费。三是整治房地产市场秩序。加大房地产市场秩序专项整治力度,重点查处房地产开发、交易、中介服务中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防止开发商利用政策、市场信息不对称与不透明,通过交易,虚假宣传等不正当手段,慌报商品房销售进度、发布不实价格信息、哄抬房价、误导市场预期行为。四是规范房地产价格行为。按照有关规定对经济适用住房实行政策指导价,限价销售。严格审核成本费用,控制利润水平。对商品房销售实行一房一价明码标价制度,要求开发商取得商品房销售许可证后,在其售房场所显眼位置设置商品房售房明码标价表,标明位置、房屋、套内面积、价格及其他收费项目和标准等内容,接受社会监督。
第五篇:中国房价上涨分析
用经济学原理分析中国房价上涨现象
在所有有关民生类的问题中,居高不下的房价一直是近年来人们热切关注的话题,虽然,近期我国的房价在限购限贷、房产税等政策的影响下有所回落,但对房价的调控不容放松警惕。影响我国房价上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需求层面看,城镇化、居民收入和婚龄人口是长期影响因素;从供给层面看,土地供应是长期影响因素;货币供应量对房地产市场的短期需求和短期供给均形成重要影响。要彻底整治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必须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持续发力,引导房价“回落”到合理区间。事实上,由城镇化、居民收入提高和婚龄人口增加所引致的住宅需求是 自然的、健康的,宏观调控的治理重点是货币超发所带来的虚假需求、投机需求和房产商捂盘行为。下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析中国房价上涨的原因。
一、需求拉高价格
人口的高速增长、资本和劳动力向中心城市流动。人口的阶段性快速增长,居民收入的阶段性积累,使住房需求集中释放,导致房价持续上涨。基于我国“人多地少,人多房少的”基本国情,从而在客观上导致了我国整体房价的不断上涨。资本和劳动力向中心城市流动,是导致这些城市房价上涨的重要原因。中国的人口数量与结构决定着住房高增长的需求。中国人口数量的增长让中国不得不进行大规模的住房生产。中国的人口结构也决定着家庭分裂的速度。中国的家庭人口平均数已从1990年的3.96人/户下降到了2008年的2.96人/户,并在不断的下降中。正是因为70年代之后的高生育率决定的,80—90后的家庭分裂速度在不断加速,这种加速会延续大约至少十年。中国的城市家庭新增户数从2000年的约700多万户上升到2008年的约1100多万户。而每年市场化竣工的住房大约只有500多万套,仅能满足不到一半新增家庭的需求。
二、供给抬高价格
从供给用度来说,房价的上涨最主要源于开发商的逐利行为。商人是“经济人”,总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第一目标。近几年,中国房市呈随时间推移逐步“波浪式”拉升的特点。开发商往往将不知名的杂费分摊入房价等,这导致房价上涨。由于房地产行业可以拉动钢铁、建材、森林工业、机械、化工、陶瓷、纺织等产业的发展、房地产行业与相关行业形成利益“共荣圈”、共同抵制房价下降,这也是导致房价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
房地产开发商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人为减少楼市供给。首先,土地稀缺与土地囤积并
存。近年来,中央政府积极想办法减少土地稀缺给楼市带来的压力,努力扩大土地供给。我国存在较为严重的开发商“囤地扰市”行为。究其原因,一方面,土地因为稀缺而存在供给刚性和价格上涨潜力;另一方面,开发商欲通过囤积土地,进一步拉动地价上涨而牟取暴利。这加剧了房价上涨的压力。其次,商品房空置与供给不足存在矛盾。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有1亿多平方米商品房未有售出。如这类空置房不能得到妥善的消化处置,会形成“有房无人居,有人无房居”的困境,这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必将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给政府下调房价增加 了很大困难。再次,开发商的捂盘,推高楼价。开发商“囤盘现象”严重,故用伎俩一般为:故意提高楼房的售价,导致有价无市,推迟楼盘的销售速度;在售楼过程中,故意谎称楼房已经售罄,有的拿了商品房预售许可证仍不开卖,开发商要求市民先交诚意金认购,再等销售通知等等。开发商人为的“捂盘不发售的行为”控制销售节奏,制造房源紧张的错觉,给中国房地产市场雪上加霜,使房价积涨难返。此外,开发商一次次不惜重金地购买土地,土地屡拍出天价,开发商在进行商品房买卖时必然将地价作为成本转嫁到普通消费者身上,使将来的房价大幅走高。
三、经济过热,投资性需求旺盛
投资性需求旺盛助长了房价不断上涨。我国居民储蓄率高,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是人们对通货膨胀的担忧和房价上涨的预期,通过买房实现保值增值成为许多居民的投资选择。不但富人买房投资,越来越多的工薪阶层也加入其中,有不少地方投资买房比例甚至超过了居住买房。
首先、团体炒楼现象。团体炒楼的出现与长期活跃,使房价水涨船高,居高难下。在这一群体当中,以温州人的“温州炒楼团”最为典型。参与炒楼不下10万人的浙江温州炒楼团,近几年集千亿元资本,陆续投资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广州、海口等城市的房地产。“温州炒楼团”所到之处,房价应声上涨。针对温州人炒楼行为,各地房产商也积极回应,楼盘老总亲赴温州、杭州考察,与当地的投资商接洽,回来后马上针对温州投资者设计一套大型推广策略。2009年,广州颐和高尔夫庄园开盘,该盘门口竖着一个欢迎牌,写着“欢迎温州购房团到颐和高尔夫庄园 参观”。地产商与投机人群强强联合,房价何以下降?
其次、中介的不诚实经营。中介经营不规范,存在伪造“抢购”销售假象以欺骗消费者的现象,存在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等现象。整个房地产行业中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卖房的对信息掌握的较为充分,使房价容易被操控,并朝卖房者的期望值目标价上涨。
三、政治寻租
1、非法批地——房价居高的外在诱因。国家对土地实行“招拍挂”政策,即土地的招
标、拍卖和挂牌,价高者得,最直接造成高地价,导致高楼价。商品房的成本构成中,地价始终占最大比重。在高楼价中,地价也占最大比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房开发中的地价和楼价的关系是面粉和面包的关系,即水涨船高的关系。商品房用地价格的不断升高,直接导致商品房销售的市场价格不断升高。一是政府非法批地,二是通过“以租代征”等形式非法占地,三是非法低价出让土地。自方发布的新闻与相关数据说明,全国的土地审批存在严重的“政治寻租”现象,增加了房地产行业的隐性成本,成为房价居高不下的诱因之一。
2、“政绩工程”——政府对地产的内在推动力。某些地方官员将房地产作为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因为房地产行业是最快捷、最简单地拉动地方GDP增长和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途径。通过这些“政绩工程” 迅速拉动本地区“短视”的经济繁荣,将房价推向高涨的“不归路”。
四、金融政策“推波助澜”
1.购房优惠
银行在购房按揭方面,为不少的房客提供了资金方便,但也成为培育投机者的温床。按照国家规定,只要购房者首付30%的购房款便可以买到房子,银行会将其余的70%购房款替购房者支付给开发商。不少投机者巧用购房优惠,加大了货币贷发放量,助长了房价上涨。
2.投资优惠
金融机构采取多渠道的融资方式降低投资风险。首先,银行以低利率的政策来保证房地产市场的成本比较低;其次,金融机构推进房地产企业通过股票的方式上市融资,并允许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增加企业的资本积累;发展房地产投资基金以及房地产信托投资;银行把资金贷给开发商以后,把若干项目的债权“打包”在债市上卖掉等等,投资优惠导致房价快速上涨。
3.外资注入
国内各地的房地产行业存在暴利,外资对房地产的投资也完全遵循投资市场的规则,即当该地房地产的投资回报率高于他国时,外资就会纷纷涌入资金的涌入会导致对该地房地产需求上升,进一步抬高价格,直到该地的投资回报率下降至接近海外的水平才达到均衡,停止资金涌人。人民币不断升值,楼市的投资回报率不断高涨,使投入我国房地产领域的外资额度很大。国际游资早已栖身中国的房地产业,中国楼市成为了外资的追捧热点。
五、媒体的炒作
除了政府和开发商这两个幕后黑手之外,媒体和部分经济学家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当很多理性人士及国外机构纷纷作出中国房地产市场存在泡沫的预测时。但看看我们的报刊
杂志、电视广播到处都是新房热销的热烈场面,到处是欣欣向荣的销售数据,还想这里才是中国经济腾飞的缩影。看了地产广告,你会认为中国人都中产了、都富豪了;中国的房产市场火上30年没有问题。在金钱、利益面前他们只能选择迎合开发商。媒体的摇旗呐喊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房价上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样,房地产数据统计方式存在“先天不足”。房地产数据统计由哥哥上城调队从开发商那里而不是从市场采集,甚至是由开发商自行填报。当房价上涨较快时,开发商倾向于低报销售价格。因为他们担心房价的上涨会导致政府的政策干预。当房地产行情看淡时,开发商又采取报高价格,给外界造成价格不断上涨的假象,因为他们担心房价下跌会导致销售者购房的意愿下降。这样的统计数据由权威可言吗,可信吗?金钱决定脑袋的经济学家在中国为数不少。央行加息,许多人议论房角要将,马上就有经济学家信誓旦旦的宣称中国房价还要涨上二十年!在金钱和良知面前,经济学家们,你们选择的是什么?中国的房地产是升还是降,只要问问这三只手就可以了。只要这三只手还在有力的支撑,中国的房产泡沫就会不断膨胀,直到崩裂那一天的到来!
六、预期心理的形成在房价下跌的预言多次失效之后,普通消费者开始产生恐慌心理,并形成了房价将会持续上涨的一致心理预期,涨价预期导致的决策就是不少买房人抱着晚买不如早买,买小不如买大的消费心理,盲目追高,进一步推高了房价。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影响房价的因素还有很多,人民币升值压力、国际经济环境、经济周期的轮回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房价的涨跌。房地产商们的炒作以及其他的一些原因助长了这种增长的幅度和趋势。
08年政府为了抑制房价的过快上涨,出台了许多措施,紧缩银根,打击囤地,限期开发,提高贷款利率,打击炒房,加大了房屋交易成本等,以减少房屋的成交量,想使房产商迫于资金压力而降价销售,但这些措施提高房产商开发成本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老百姓购房的成本,银行提息,增加交易税都让老百姓买房多掏钱,而开发商被提高了成本后,必然将成本转嫁给买房者。由此可见政府在调控房价高涨时措施不当,力不从心。
政府应改变以GDP为指标的政绩考核体系。各地房价之所以越来越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地方执政者的通过发展房地产经营城市的理念所致。因此,国家有必要将“把房价降下来”列为地方为政者的政绩考核之中.把颠倒了的政绩观重整过来。要将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合作建房列为各地发展房地产的计划之中。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和有关规定,制定开发数量、开发标准以及考核办法、问责制度。在开发过程 中要有严格的审计制度,开发成本要做到公开透明,开发利润要有科学的上限标准,绝不允许从中谋取高额开发利润。在土地使用和审批上要优先考虑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合作建房的用地,土地价格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合理定价。
建立房价调控责任制。我国住房和建设部、国土资源部、中国人民银行及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等有关部门是城市房价的凋控管理者。而商品房的土地由地方政府供给,商品房的审批、管理由地方政府的土地、规划、建设等部门负责,房地产的收益归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是城市商品房的直接具体管理者。但房价调控却主要由国家有关部门负责,地方政府配合执行,政策执行的有效性不足。因此,针对我国的房地产市场的特征,首先由住房、国土、金融等国务院有关部门主要负责房地产市场的分类、协调、监督、处理,指导不同区域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批准符合各个区域城市房价实际的金融、土地等政策。其次,各个区域把相应的房地产的监督和调控责任通过分层机制分配到不同的部门。并与他们的政绩考核挂钩,由各区域城市的主要负责人指挥实施。通过房价调控责任制强化地方政府的责任、义务,提高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房地产是存在很多问题的。它需要我们改进,为的是让更多的人们能够安居乐业。所以,我觉得要解决中国的房地产的问题,需要调整中央和地方的税收和其他收入的分配问题,适当的调高利息也可以控制很多信贷乱投放。其次是控制外汇看流入;最后,也是最主要的,打击那些开发商唯利是图的违反法律、违反道德的行为。对于政府来说,目前必须在做到的是把楼市的资金释放出来,让房地产回归它本来的面目。第一,改善投资环境,为中小企业关税,把制造业的资金吸引回来。第二,为中低收入者建保障房,增加供给,商品房爱涨就涨去,任由市场去凋控,政府完善税收制度,从这方面收税就行了,然后拿这些钱去建保障性住房,改善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