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方案实施情况汇报材料
根据上级教育部门的有关通知精神,对照《山西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现就新课程方案实施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程开设情况
1、依法科学地设置课程,安排课时。
课程设置:我校有学生132人,教学班6个,教师13人。我校坚持按《山西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的要求开设课程:即一、二年级开设的课程有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美术;三至六年级开设的课程有: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体育、美术、音乐、综合实践活动,而且能严格按照中心校要求开设校本课程、设置劳技课;三年级以上开设英语课、电教课。
2、学时安排:我校坚持按照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规定的标准开足学时。没有增减学时的现象。
3、开发隐形课程
我校将隐形课程的开发纳入学校的工作计划,逐步在隐形课程中强化育人环境,如利用每周一的“国旗下讲话”,每学期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读书教育活动、班队活动“六一”庆祝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同时把教室布置及板报等都纳入班主任管理细则中,将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和美育渗透到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了生动活泼、和谐共处、开拓进取的教育氛围。
4、努力建设校本课程
早在2011年我校和裴介派出所共同创建了交通安全学校,把交通安全教育列为我校的校本课程。为了更好地实施校本课程,在中心校马万太校长的带领下,全体教师群策群力,组织学生学习。多年来我校没有发生交通安全方面的事故,没有发生刑事案件、火灭事故、游泳安全事故、没有发生食物中毒和其他以外伤亡事故。
二、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校辐射南卫、北卫、移民等村,学校规模较小,在管理体系和学校资源上都与兄弟学校存在一定差距。在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中,如个别学科师资不配套,没有专职教师。有的学科由于人员不足,课时量受到影响。特别是硬件设施还不完善,影响了某些学科课程的开设等。其次,我们是农村小学下午放学早的话,学生在家中无人管理,家长素质低、农活忙、外出打工等客观因素,因此我们不得不适当增加学生在校时间,来适应家长们的要求。这些都是我们今后要努力整改之处。争取能在短时间内达到与标准严格相符,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做出努力。
第二篇:高中新课程实施情况总结汇报材料
高中新课程实施情况总结汇报材料
鹤壁市综合高中
按照 《河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的要求,我校从2009年9月起积极稳妥地开展了高一新课改实验,实施新课改年级的实验教师共21人,学生人数320人。在三年的普通高中新课改试验期间里,在市、区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积极配合下,我校强化措施、稳妥推进,广大实验教师锐意改革,不断探索,高中课改进展顺利,态势良好,现将我校高中新课程实施情况汇报如下:
一、健全组织体系,完善规章制度,措施得力 1.学习文件、制定方案:
2009年暑期学校就将新课程实验工作的准备纳入了整体工作,成立了由明修选校长为组长,主管教学、德育、后勤的三位副校长为副组长,中层主任为成员的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并制订了领导小组的五项职责,同时还成立了由教学校长为组长,各学科组长为成员的我校新课程实验教学指导小组,负责制定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必修课课时、必选课的开设、选修Ⅱ的设置等),组织学科教师进行校本教研,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等具体工作。
本着理念在先的原则,学校组织了全体教师学习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和《河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河南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与管理指导意见(试行)》等文件精神,让全体教师较为全面地了解新课程实验意义、目标和实施的具体方案,树立迎接新课程的信心。为我校顺利实施新课程奠定了基础,明确了方向。根据我市有关新课程试验方案的要求以及山城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结合我校实际,制定了我校《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方案》、《学分认定管理方案(试行)》以及《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学生综合评价实施细则》,为高中课改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
2.强化学习、重视培训:为保证高中新课程积极稳妥地开展,我校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按照市教育局的安排,先后完成了由全体教师参加的新课程通识培训,由全体实验教师参加的新课程学科培训,学校主管领导还参加了由市教育局组织的赴福建新课程研讨班,学校自行组织部分骨干教师赴郑州、南阳、开封、洛阳、济源等地新课程研讨会,在校本培训方面,我校坚持专业引领与个人反思、同行互助相结合,全员培训与骨干培训相结合:同时,为了使实验教师拥有更多的教育资源,除要求各备课组网上查找资料、资源共享外,学校还投资近5千元购买有关新课程的文本资料、录像光盘、新课程课堂实录等资料,供实验教师校本教研学习、参考,提高教师适应新课程的能力。3.科研引领、注重实效:新课程实施三年来,教师们最大的困惑就是如何解决新课程课时少与教材内容多的矛盾,合作探究与时间紧的矛盾,课程标准如何与高考衔接等问题。面对这些困惑,我们的做法是“科研引领,注重实效”。我校参与了中央教科所韩立福博士的《新课程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课题组。期望在专家的引领下,实施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效教学,目前此项课题正在试验阶段。另外就是强化校本教研。制定了《四十七中学集体备课制度》,提出了在集体备课中要做到“三定、五统一、一交流”,为确保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正常进行,由学校教学处和年级组为每一备课组选定备课时间和地点(均不在教研活动时间),并要求每个备课组提前一个月写出备课组活动计划备主管领导检查。为确保新课程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推进,使每一名学生在45分钟的时间里都能够在各自的基础上有所提高,除了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不能够一视同仁以外,还要求备课组在每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任务后,都要出一套达标练习卷,并且以*号提示不同层次学生应掌握到的尺度,以保证学习尖子生能“吃得好”,学习中等生能“吃得饱”,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吃得了”。4.行动学习、促进提高:目前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各种培训收效甚微,究其原因,除了有教师自身的内驱力缺乏外,更重要的原因是重培训、轻实践、无反思。我们认为,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反映在三个能力方面即业务能力、教学能力以及科研能力。而这三方面能力的提高,哪个方面也不是单纯靠培训能够解决的,而是要培训和行动相结合,更重要的是行动加反思。为此,学校在07年10月出台了关于《四十七中学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实施意见》,在业务能力方面,实行以考带训,定于每学年开始前进行45周岁(含45周岁)以下的教师学科业务水平测试。范围:近3年全国各省市高考试题精选,并规定连续两年成绩优异的教师,可以三年之内免考,并作为校内评聘、推荐各级各类教师称号的重要依据。在科研能力方面,除了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撰写教学论文以外,要求每位一线教师,每学期至少写一篇教学反思,在寒假前举办每年一届教育叙事、教学反思年会,并在校园网上开辟反思案例专栏。在教学能力方面,根据我校青年教师的1、3、5工程,结合教育局星级课达标活动,以公开课和常态课相结合的方式,适时举办新课程观摩活动,以次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二.以校为本,注重实践 在近一年的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深深感悟到,在探索新课程实施的有效方式和途径上,要立足我校实际,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实践,在实践中寻找教育的生长点,在实践中寻找工作的突破点。
1.对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我们是逐步探索,走向常态的:我们在高一第一学期的做法是,教师根据实际提出研究性课题,学生结合自身爱好及特长选择课题(即课题的提出以教师为主),每周拿出三个课时的时间进行课题研究,学期末,也组织了研究性学习课题成果展示,但通过调研和实践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人员太多;地点问题;兴趣问题;难度很大。上学期根据实际,重新修订了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方案,即由学生根据自身特长及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课题进行研究,并自找指导教师,(即课题的提出以学生为主,教师提出合理性建议)由课题小组根据实际提出课题的实施方案,进行研究。我们认为,这一做法,更加尊重学生特长发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题进行研究,更具有实效性。上周刚刚开完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会。但又发现了一些问题:选题不合适;研究过程不科学;结题成果不规范。本学期又重新审视了实施方案,在原有的基础上,在正式开展研究性学习之前,先用4课时由主讲教师介绍诸如“为什么要开展研究性学习”,“如何选题”,"如何开展课题研究”,“如何结题”以及研究性学习与高考的关系等。在进行研究。(费用问题)
2.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也是本次课改的一大亮点,我们认为,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属通识技术范畴,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旨的教育,是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无论学生在高中毕业后继续升学或直接就业都应该学习这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课程。为此,学校在通用技术专职教师缺乏的实际情况下,抽调一名物理本科毕业且电脑技术娴熟的教师充当通用技术专职教师,从2006年9月开始,在高一年级14个教学班全部开设了通用技术课。经过近一年的实践表明,这门课的开设确实收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提高了他们的技术素养,教师在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中,广泛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与学科的整合。为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随着本门课程开设的需要,学校在2007年3月又调入一名通用技术专职教师,并计划装配两个通用技术实验室。同时,这门课的开设,也锻炼了教师,发现了人才。我校的吴连江老师,在07年5月学校举办的新课程展示活动中,被市教研室发现,去年10月份受市教研室委托作为主讲教师参与了陕西省新课程通用技术学科培训,12月份又被市教研室聘为天津市通用技术兼职教研员。目前我校已有三名市级兼职教研员。3.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此次新课程实验,应以更新观念为基础,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为关键,以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为突破口,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牢牢抓住课堂这一教育教学主阵地,开展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研活动,以多种课型为切入点,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和教师专业发展:一是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备课组每周举行一次集体备课,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增删教学内容、安排课时计划、确定三维目标及教学重点,尤其是在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上进行研究,精心准备,有效地解决了教师在使用教材上的困惑,在实际教学中逐步使教师理解新课程、适应新课程。二是进行典型课例研究,每周选择一节典型课例进行集体备课,指派一名教师上这节课,教师相互听课,互相评课。一学期下来,每个备课组组织这样的课有10余节。另外,我们还发挥了示范校的辐射、引领作用,在市、区做新课程的研究课,其中,霍兰梅老师做的一节市级研究课,受到听课教师和专家的好评。穆恒老师、孔德明老师和吴俊华老师等也都做了区级新课程研究课。由于老师们是抱着学习和研究的心态做课,呈现的都是常态课,既注重课堂的预设,更注重课堂的生成,因而研究课在听课教师中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三是要求每一名实验教师通过课堂教学的实际体验,撰写新课程教学反思,在反思中吸取经验,在反思中总结不足,在反思中进一步更新观念,提高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发展。新课程实施近以来,我校广大教师投入满腔热情,付出了艰辛劳动,新课程给学校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力求做到启发式教学,在教学模式上,逐渐形成“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学有所的,学有兴趣,学有后劲。在教学策略上,力图实现四大转变:即
(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2)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
(3)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
(4)由统一规格的教育向面向差异性的教育转变
三.几点困惑
1.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有些教师在“背”着新课程的同时还“抱”着旧课程,还不能完全摆脱旧的模式;对新课程与考试评价特别是与高考的关系还不能很好理清,另外,与新课程配套的教学资源缺乏,原有的资源还没有完全进行重新整合配置。
2.过程评价的形式、内容和实效三者还不能做到很好的统一,导致过程评价实施缓慢。加重过程评价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部分,我校在过程评价方面做了积极地探索,制订过程评价方案并积极落实,但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其原因有三,一是教师习惯了原来的单一评价而还不习惯多元综合评价;二是感觉评价的过程太复杂,填写内容多,操作起来困难大,实际是还没有找到常态的多元评价方法;三是把评价表集中到一个部门统一汇总工作量很大,而又缺乏实效性。
3、对于如何处理新教材内容多而课时紧的矛盾,如何有效的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以及如何真正实现三维目标的实现等所有这些操作层面的问题都是我们今后在教学实践中需要逐步探索的。四.今后的工作构想
1.进一步探索适合我校对教师、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体系,探索出促进学生成才、教师发展的评价方式方法,追求体现评价的主体多元性、过程性和发展性特征。研制《学生成长记录册》、《学生成长记录袋》、《教师成长记录袋》、《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等一系列管理文件。对教师实施发展性评价,建立多元化、新型的评价体系。
2.学科组要进一步促进基于模块的课堂教学改革,切实转换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策略的四大转变;建立学生个性化的选课指导制度,形成有效反映学生课程修习状况的学分制度。
3.开发校本课程,开设丰富多彩选修课,加大选课指导力度。力争在三年内开发出具有标志性的校本课程和校本选修课程。进而构建出含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校本课程、选修课程等四类具有我校特色的四十七中学课程体系。
以上就新课程实施情况作了简要的汇报,我们的认识、遇到的困惑以及今后的构想。新课程任重而道远,但我们坚信,在市、区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指导下,在我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在不久的将来,必将使学校从现在的进入新课程、到逐步适应新课程最终到全社会都能够欣赏新课程。在践行新课程的过程中,使我们的学生成才、教师成功、学校发展。
2008年3 月20日
第三篇:实施新课程
实施新课程,促师生共同发展
课程改革是一项教育创新的系统工程,它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机遇、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探索。在六年的课改实践中,我校全体干部、教师以积极、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课改实践中,通过不断地学习,我校全体教师清醒地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实施犹如一场及时雨,强有力地冲击着僵固、呆板的传统课堂教学,新的课堂不仅是知识建筑的空间,更是学生生命活动的场所。它不再是静止的跑道,而是提炼生活、展示风采、体验人生、追求成功、感受愉悦、发展生命的过程。因此,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学为中心,把学校的焦点集中在师生的主动发展上,是我校课程改革始终努力的方向。
以人为本不应该只是口号,也不应该只是一种理念,在学校里应该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教育行为。为此,我校明确提出了“关爱每一个学生,关怀每一位教师”的办学理念,牢固树立了“校长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服务,教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服务,学校为师生的共同成长服务”的管理思想,努力营造“凝聚人心、共谋发展”的人文环境,充分激发了我校师生的潜能,使课改工作得到了落实,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及办学水平。
一、更新观念,找准问题,提高认识
新课程的实施首先要求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新的课程理念到底是什么?课改“为什么改”、“朝哪个方向改”、“改成什么样”?„„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我们在思想上把这些问题弄懂了,想明白了,才能改变我们陈旧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使课改落到实处。因此,我校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利用各种方式对教师进行培训。要求所有教师积极参加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培训,努力做到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相结合,参与式培训与讲座相结合,岗前培训与过程培训相结合,个人学习、自我培训与集体学习、外出学习相结合,提高培训的质量。
二是充分利用教研活动时间,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解读》、《聚焦新课程》、《新课程理念下怎样上好一节课》、《新课改教师发展与教学新方法》等书籍,并要求教师做好笔记,写出心得,利用校本教研日组织教师进行交流。
三是开展沙龙研讨活动,共同探讨新教材的使用方法、在新课标的精神下如何使用好旧教材。
通过学习与交流,老师们的教育教学观念及教学行为都有了可喜的转变。当我们正在用这与时俱进的新理念来推动我们的课程改革时,教育对象的变化给老师们实施课改带来了新的困惑。进京务工人员子女越来越多,目前已占我校总人数的百分之八十五以上,这些孩子,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更不如北京的孩子见多识广,而且流动性非常大;同时由于家长的文化水平不高或忙于生计根本没有时间教育孩子。面对这种情况,教师怎样去创造有灵性的课堂?怎样让这些务工子女能在每一节课上都有所收获?怎样使学校的课改更加深入?这些新的问题不得不引起老师们再度深刻思考,经过多次的交流与讨论,老师们再次在思想上达成共识,虽然他们是打工子女,虽然他们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我们依然要坚持课改,发挥新课程三位一体的功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依然要创建师生共同学习的课堂教学空间;我们依然要让这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开发潜能、全面发展。
二、立足本校,围绕课改,积极探索
思想统一了,认识提高了,但是老师们在具体的工作中怎样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也就是说,怎样备课?怎样上课?怎样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怎样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们围绕着老师们所出现的这些问题,抓住课改的核心,进行了探索与尝试:
(一)加强常规管理,促进课改工作开展
学校管理者的重要职责就是要把强化常规管理作为促进改革的基础,又不断用改革的新成果充实、更新和完善常规,从而推动教学创新,保证教学工作的健康发展。基于这种思想,我们在教学工作实践中又建立了以下几项常规制度:
1、建立三课制度,即:推门课、达标课、优秀课。三课制度每学期都要进行,优秀课水平最高,教师自由申报,教研组组织评定,课改优秀课有指导、推广意义,我校的每位教师都参加了评优课的评比活动,积极性较高。
2、建立课改教案、作业评估制度。为了促进教师认真备课,写出优秀的教案,学校每学期评估两次教案和作业,教案评估按学校制定的《教案标准》执行,评估作业主要看课后作业质量、数量和教师的批阅情况。我们提倡留不同层次的作业,不同学生学不同层次的知识,鼓励激励性评价方法。每次评估后及时与教师进行交流、反馈,以指导教师按课改的要求完成教学任务。
3、建立以教研组为单位的校本教研制度。为了加强课程改革的实效性,学校建立了以教研组为核心的校本教研制度。
4、建立听课评课制度。学校领导每周至少听、评两节课,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二十节,每月学校必查一次听课笔记,每次听课情况有统计。听课后及时对每节课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将教学中的得与失进行认真地剖析。
5、建立交流共享制度。充分利用校本教研日举办教师教育教学经验交流,让教师养成平等对话、相互交流的习惯,从而改进课堂教学,消除封闭,激活自我,启迪思维,共同提高。
6、建立案例研究制度。所有任课教师、班主任,都必须拿出自己的案例,在研究中总结自己教书育人及专业成长的心得体会和经验,学校结集成册供全体教师学习参考。
7、建立师徒帮教制度。为使年轻教师快速成长,我校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令其与一名年轻教师结成师徒关系,亲自指导年轻教师备课、上课,给年轻教师上示范课,共同研究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8、建立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分析制度。从学校管理层到每位教师,每学期都要对教学的全过程及检测结果进行全面细致的质量分析,并形成书面材料。内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对教材的理解及重点难点的把握、教师作用的发挥、教学方式及方法的改进;师生合作的状态、调控措施的实施、目标完成的情况;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兴趣;主动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发展情况、学习效率及检测成绩、存在问题及产生的原因等,涵盖了教与学的整个过程。
通过以上这些制度的建立,规范了教师的课改行为,保证了课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开展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促教师专业化成长,使课改不断深入
校本教研是这次课改的基础、也是核心,它可以使广大教师在积极地参与中,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促进新课改持续、深入开展。校本教研之所以是基础、是核心,是因为教研的场所在学校,问题的发现在学校,问题的解决过程也在学校;而且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主要依靠的对象是教师。抓住了校本教研,也就为新课改增强了“造血”功能。
1、建立校本教研制度。为了促进校本教研,我校首先建立了以教研组为核心的校本教研制度。定期进行听课、评课、备课活动。每学期开学,各教研组根据学校的研究课题制定本教研组的研究计划,每周每个教研组都将推选一名教师上课,然后大家进行评课、研讨,一个学期每位教师最少要上5节研究课。主管教学的王振凤老师带头上“课改研究课”,各骨干老师带头上“课改研究示范课”。全体教师中形成了良好的校本研究氛围。
2、加强校本研究,探究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常规课堂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
(1)规范备课,让教师先过备课关。
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是备课,备课认真、充分,课堂教学目标明确,结构合理,方法得当,教学效果就好,反之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就低下。因此,在备课上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我们要求教师在备课上要多投入精力,要求教师做到八个明白:即:明白课标要求;明白教材说明;明白编者意图;明白本科教改专题;明白单元教学计划;明白本课达成目标;明白学生已经获取的相关知识;明白教法与学法。教师根据以上要求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为上好每一堂课,要求教师的教案实行课时备课。每一堂课都要有目标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教具、课堂小结、板书设计及课后反思等环节。
青年教师对工作有热情,不惜力,特别是接受新鲜事物较快,通过学习与培训,新的课程理念很快充盈在他们的头脑中,但是课堂教学总是不见成效,一堂课虽然教学形式多样,但学生并没有多少收获。针对教师们的共性问题,我们进行了认真分析,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他们还不会备课,还不会自己钻研教材,对教材的理解不够透彻。因此,我们决定先让老师过备课关。具体做法是:我们请有经验的退休老校长每周到校指导教师备课,带领教师们钻研教材,最主要的是交给老师们钻研教材的方法。首先是研究目标、挖掘目标。因为目标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既有显性目标也有隐性目标,一是知识与技能构成显性目标,它体现的是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重点难点,我们把这个目标作为三维目标中的基础目标。二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在学科知识学习和能力形成的全过程,构成隐性目标。三是过程与方法是“中介目标”,具有体现和落实显性目标及隐性目标的功能。三维目标的关系明确后,我们要求老师要逐字逐句抠目标,理解体会目标中的重点词语,然后再紧紧围绕三维目标设计教法与学法。体会是一个过程,教师不仅要内化知识,还要通过实践,质疑、反思尽快达到准确掌握目标的能力,梳理出目标中的层次,确定目标中的重难点。钻研教材是作为教师的一种必备能力,通过多次的教研活动,教师们能够根据本课的有关知识,找出新知与旧知,找出新知与旧知之间联系中的困难是什么,确立重点和难点,在钻研教学时,教师们能够研究教材和学生,根据本校打工子女多,基础差的特点制定教学过程。如三年级的《这个规矩不能有》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大多数学生甚至不知道“彭总”是谁。这种问题其他语文教师也经常遇到,于是我们的教师课前精心地准备,课上耐心地讲解,补充相关资料。在理解课文时,教师能整体把握,问题少而全面,《这个规矩不能有》教师抓住课题,让学生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从语言、神态、动作这几方面理解“为什么这个规矩不能有”。这样既提出了本课的重点难点,又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
(2)创建自主学习的课堂。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接下来就是要解决怎么教?我校提出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要求教师力争做到“七个尽量”。即:问题尽量让学生去发现;知识尽量让学生去探究;内容尽量让学生去开掘;规律尽量让学生去掌握;学法尽量让学生去创造;收获尽量让学生去总结;能力尽量让学生去发展。如:四年级在科学课上学习《串联与并联》时,老师没有演示,也没有讲解,就是给学生提供了实验材料,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理解了串联与并联的相关知识。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3)强化校本培训,提高教学质量。
①内、外结合,共同成长
随着日常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渐渐发现,年轻教师对新教材把握不到位或者是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主要原因是教师本身缺乏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就拿数学学科来说,有些年轻教师本身对某些数学概念及算理模糊不清,而实验版的教材及教师用书又没有这方面知识的说明,特别是近几年参加工作的老师又从没有接触过旧版本的教材,所以就出现了:钻研教材不透;对于课堂上的某些环节把握不好。因此,我们针对这种情况,对全员教师进行培训,如:我们在探讨如何讲清“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应用题”的具体算理时,让老师们明白: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就是求较大数,即:把与较小数同样多的部分和较大数比较小数多的部分合起来,就是较大数,所以用加法计算;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就是求较小数,即:从较大数里去掉较大数比较小数多的部分,剩下的和较小数同样多,也就是较小的数,所以用减法计算。除此之外,如何进行读、写万以内的数的具体指导方法;数位与计数单位的区别;对加、减法的意义的理解;除法的几种不同意义;加、减、乘、除的估算方法等都是我们培训的内容。
通过培训,老师们对数学学科的知识有了一个系统地了解,可再次走进老师们的课堂,我们发现:教师教学中的问题最大的还是对教材的理解不深、不透,对小学阶段数学的体系仍然没有清楚的线条。多数教师总是在每次听课后的评课中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这一点我没想到”等等感言引起了我的思考:如何改变现状?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等问题不断困扰着我。回想几年来的工作,我们曾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帮教师设计过教案;曾走进教师的课堂帮教师指导过重点内容的处理方法;曾给老师们进行了有关小学阶段的部分数学知识的培训等等,可这种直接地给予并没有在教室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怎么办?我们是仍然坚持给老师们培训,还是在培训的同时加大老师们自研的能力?最终我们还是选择了后者—注重自研,查找问题。因为外在的给予远不如内在的驱动。所以,我们决定内外结合,共同成长。本学期我们利用学科组研讨的机会,大胆地从张岩老师开始,让其自己备课、自己设计、不听试讲、不看教案,完全由个人经过理解后设计并利用外校学生进行实地演练。虽然课上失败了,但我们在课堂上让老师明白了认真钻研教材的重要性;在老师们的评课中让作课老师找到了自身的差距;在反思中让老师找到了努力的方向,从而逐步提高了教师自身的执教能力。
②“同课异构”,取长补短
任何人的知识结构都不可能尽善尽美,总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弥补缺陷的途径之一就是与人进行知识交流与互补。因此,为了让我校老师能够集他人所长,更好地提高自我,本学期我校为老师们提供了与花园村二小的老师共同研讨、学习的机会,进行了一次《长、正方形面积》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为了此次活动的成功开展,我们为上课老师提供了到外校听课学习的机会,主任亲自带领上课老师到外校试讲,目的就是进一步让讲课老师深入地理解教材,熟练地把握教材,让其在他人的课堂中吸取好的做法为己所用,找到自身的问题将其消灭在萌芽之中。经过多次的研讨,我们在四月二十九日顺利地举行了此次活动。两校老师各展风采,让听课的老师受益匪浅,这是我们从老师们的评课中感受到的。通过此次活动交流,老师们最大的感触是:在吃透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精心备课的基础上,一个教学设计能否落实,老师在备课时必须有细致的预设环节来做保障;在课堂上必须能抓住学生中生成的信息有效利用。这两点是我们每一个人需要学习和提升的能力。在每一节课堂上,我们都要认真聆听学生发言,抓住有效信息,及时追问,灵活处理,相信这样努力做下去教学能力一定会得以提高。
③给予方法,减轻负担
随着年轻老师的不断增多,加上新课改后的教参的指导性不全面,使老师们对各种不同的课型找不到合适的教学方法。为了减轻老师们的负担,校领导共同帮老师们寻求方法。如:听课中发现低年级识字教学方法单一,于是校长便为老师们介绍了八种识字方法并与老师们一起探讨了怎样开展素读教学活动,并规范了早读,各班每月都有早读读书计划等。校长的亲自指导,老师们的劲头更足了,干劲更大了,效果也更明显了。记得,我校在语文基础知识验收中,一年级一班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获得了100分的好成绩,老师们看到孩子们的进步深有感触地对校长说:“以后您还得多给我们支点招”。上学期期末教学主任还针对老师们不会上复习课,为他们提供了一次复习课的研讨活动,并为老师们提供了一些关于上好复习课的具体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发放了自己整理的教材中应让学生掌握的所有知识要点,为老师们的期末工作减轻了一些负担。虽然我们领导在背后付出了很多,但我们深感付出的价值所在。因此,看着老师们感激的目光,领导们真得感到无比快乐!
④多种听课,促进实效
为提高课堂实效性,我校领导至少要听三轮课。每学期开学初全校调研课、期中评优课、平时的推门课。每次听完课,校领导都会及时与教师沟通,共同探讨每位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了增强教师的自主研究意识,上学期的评优课,我们采取了工作重心下移的策略——自评课。我们把每位教师的课录下来,刻成光盘,然后老师根据学校所发的自评表进行自我评价,找出自己的问题与优势。老师们的积极性非常高,对自己的课看了一遍又一遍,认真查找自己课堂中的教学问题。如:我校一位美术教师,她的讲课时间总是多于学生创作时间,我们给她指出后,但是怎么也难改变,通过自评课,她看到了自己的问题:
1、条理欠清楚
2、语速、动作较慢
3、语言不简练,浪费时间,4、个别环节时效性不强。我校的苗老师,不仅看光盘自己找问题,还请同是教师的妻子帮忙,最终理解到还是自己的教学观念制约着自己的发展,由于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所以在本学期中,苗老师的课堂教学进步非常大。并且主动找校长交流自己思想改变后在课堂教学中尝到的乐趣。
通过这样的评课活动,很多老师都看到了自己的问题,并在自己的课堂中积极地加以改正。本学期,我们学校的那位美术老师在区美术组到我校进行课堂指导时改正了自己的问题,得到了老师们的认可。这种自己评价自己的教研活动深受老师们的欢迎。
三、课改带来的喜悦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我校发生了深刻、喜人的变化。课程改革倡导的新思想、新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重视和加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已经形成;学生变得更加热爱学习和喜欢学校。
1、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整体提高,骨干教师越趋成熟。
六年的课改,多数老师已经能够把课改的新思想、新理念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老师们在课堂上注重采取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老师们的课堂教学水平也整体有所提高。
2、学校的工作越来越得到家长及社会的认可。一是不断收到家长的表扬信,赞扬我们的教师如何关心学生;二是多次收到表扬信赞扬我校的学生拾金不昧;三是我校入学人数逐年增加等等,这些不更加证实了我校的教学质量在不断提高吗?
六年的课改,不仅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锻炼了教师队伍,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了学生的和谐发展,虽然我们有了可喜的成绩,但我们深知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今后我们一定会在新课标、新理念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使教师、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使他们在掌握人类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在已有的课改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确保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第四篇:延庆一中新课程实施工作总结汇报
延庆一中新课程实施工作汇报
从新课改开始运作以来,学校在制定文件、教师培训、课程安排、选课指导、教学研究、设施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经过了第一学期的教学实践,课程改革从总体规划和运作情况看,做到了实施有力、推进有序、成效显著。
一、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思路----整体把握,全面设计,有序推进,重点突破,及时总结。整体把握:是指把我校实施新课程作为一种重新优化和构建学校文化的一个历史机遇,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小生态。
全面设计:广泛收集课改经验,制定我校的相互协调、统筹兼顾的各种方案、制度、规程,力争形成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
有序推进:新课程实施是一个新问题,需要按计划有序推进。重点突破:课堂教学是重点、难点,也是需要干部带领大家共同攻克的难题。及时总结:新事物计划得再好,也需要及时发现问题,组织教师解决问题。因此,各层次的总结会、工作会是本学期的重要工作。
二、推进新课改的一些突出做法
课堂教学的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为了让任课教师深刻理解课改精神和各学科教学理念,尽快进入角色,首先组织教师深入学习《课程标准》和《学科指导意见》;同时确定了加强教学示范,发挥典型带动作用,变个体优势为群体优势,提高教师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能力的课程改革方向。
为了顺利推进课程改革,我校启动了一些专题项目开展研究。下面我重点从三个方面作汇报。
(一)把学习、理解、落实新课标作为课改的第一要务
新课改摆在我们面前最大的问题是教师对于新课程的理解和把握,北京市使用两套教材,显然统领两套教材的就是课程标准,我们以前常讲的要老师“吃”透教材则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吃”透新课标,理解新课标,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开展教学活动,应该成为高一老师在实施课程改革过程中的第一要务。
我们的主要思路是:
阅读中理解,在理解中应用,在应用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循环往复,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加深对新课标的感悟。
下面以物理备课组为例做汇报。1.在学习中理解。在每位老师认真阅读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进行集体讨论,弄清楚《物理课程标准》与以往《物理教学大纲》的不同点,明确新标准新在何处。他们归纳出五个方面的内容。
(1)新的定位:新课程标准强调了物理是科学学习领域的基础。明确地提到,要为全体学生终生发展服务,这说明新的“标准”是以人为本的,更加关注的是学生自身的发展和自身的需求。
(2)新的目的: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教学目标下,“新课标”在学生的个人发展所需的知识、能力、思维、意识等方面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定,这些正是与物理课程定位的变化相一致的。(3)新的内容:知识难度适当降低,增加了大量现代信息;密切联系生活,关注学生个体经验;重视活动设计,鼓励学生探究创造;利用信息技术,扩展课堂学习空间; 尊重师生个性,拓宽师生发展空间。
(4)对教师新的要求:一是方向性的专业知识要求,主要包括通过继承与批判,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世界一切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提高科学与人文素养,形成当代教育所需要的“科学人文主义”观念;二是具体性的专业知识的要求,主要是新的课程理论,诸如课改中涉及的课程种类,如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活动课程与隐性课程、以及课程层次等知识都需要教师重新学习;新课程涉及的新教法,如体验式教学、探究性教学、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综合实践等,也是需要教师重新学习,并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引入教学。
(5)对学生新的评价:新课标淡化单一的文化课考试成绩,采取多元化评价方式,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它预示着中国教育新的方向,这给教学评价的实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要不断地探索新的适应新要求的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
2.在理解中应用
通过对课标的深入理解,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过程逐渐体现出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比如在设计“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过程中,旧教材中侧重于对牛顿定律第二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而新课程却更加注重理解得出牛顿第二定律的过程和方法(控制变量法、探究实验)。因此,老师们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加大了学生设计实验和实验操作的力度。在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有意识的加入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潜能。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时,他们设计了《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专题,通过课件向同学们展示了伽利略的研究过程,并适当的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体现新课程的教学要求。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理解,教师们也在改变以往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每次作业进行评价,这不仅是一个做法的改变,重要的是教师学生观的改变。
3.在应用中反思
对新课标要不断的学习,不断地反思,这样才能逐渐加深对新课标的理解,尤其要注重对新课标的落实情况进行反思。首先,充分利用好集体备课这一环节,在编制每章计划的教学目标时紧扣新课标,明确新课标的每个内容的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更快地使新课标的内容烂熟于心。其次,充分利用组内研究课的评课环节,把每堂课是否依托新课标和北京市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是否围绕课时教学目标选取,教学内容是否有利于课时教学目标的实现作为评课的重要方面。第三,利用周四跨学科教研学习活动进一步理解新课标。尝试从物理课标角度去审视其他学科,在听取做课教师以本学科角度说课、评课后,也会以此学科为借鉴去理解物理课标,这样对课标就有了更深一层含义的理解。
应该说我校开展的新课标学习、应用、反思的活动,对于克服教师以往教学的惯性,积极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使用教材、应用教材、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进而带动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发挥出了积极的作用。
(二)在同伴互助中与新课程同行
理论只有在丰富的课程实例的支撑下,才能被人理解和吸收;只有在边实践边揣摩,边学习边总结之中,才能融入到教师的职业生命之中,新课标和指导意见才能得以贯彻,教师才能随新课改成长。为此,我们提出了依靠专业引领、立足同伴互助、督促教师个人反思这一校本教研思路。同伴互助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我们除了要求备课组严格按照集体备课的要求,做到“定时、定地、定主讲人、定内容”,每周组织研究课之外,扩大同伴互助的范围,要求高一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政治八个学科教师充分发挥学科综合优势,互相学习,共同研讨新课标与学科指导意见,在跨学科的观摩交流中,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启动了高一年级新课程下的课例研讨行动。
具体做法是:
每周晚6:45---8:45在多媒体室进行课例研究,校长、副校长和其他教学干部、高一全体教师参加研究活动。活动程序如下:
1.作课教师说课(10分钟):
2.教师面对学生上一节课(45分钟);
3.以备课组为单位,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科指导意见》研讨(35分钟); 4.各备课组出一名教师代表做交流发言(30分钟)。本学期共组织了九次活动。取得的效果是明显的。第一,校本教研的实效性得到体现。在活动的过程中,针对教师说课缺少理论支撑,上课惯于“我讲你听”,评课容易“就事论事”等诸多问题,要求教师熟读《课程标准》和《学科指导意见》,以课例为样本,做到环节完备、程序清楚、说课议课有理有据。经过一段时间的锤炼,教师的课堂在悄然变化,教师的评课水平在逐渐提升。集体研讨的大环境促使教师不由自主地投入到教学的设计中,彼此切磋,集思广益,借鉴他人所长,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备课组集体备课时教学目标的制定更恰当、更准确,教学活动的设计更能体现新课改理念,学生活动更为丰富,课堂能够较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注重个性发展的、开展多元评价的教学理念。在新课改下的教研之风日渐浓郁。
第二,促进了教师个人的成长。第一批进入新课改的教师,既要承担压力,也要看到机遇。从课程来看,他们是改革者;从“新”上来看,他们是开拓者。学校利用课改契机,为教师搭建专业化成长的平台,激励教师主动发展,而我们的教师,也在这个平台上,学习、思考、总结、提高,不断地摸索,不断地进行自我改进。
第三,为学校的发展积累资源。每次研讨活动,我们都全程录像,保留下了最原始的教学资料,这些资料,课例类型多样,评课细致中肯,为后续的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资料支撑,也为今后的课改积累了经验。教育教学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链条,在继承的基础上再去创造,无疑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虽然,这些还只能算是摸着石头过河的一点有益的尝试,是通向课改顺利完成的桥梁上的一块砖瓦,但是,至少它能使后来者的步子迈得更大更稳。
我校坚持不同学科的教师参加课堂教学研讨,教师是开拓者和实践者。他们的肺腑之言说明了项目研究活动的价值所在。
语文教师陈金华的感言:在听课的学习中,真切地感受到了不同学科如何在知识 的传授中实现能力的培养,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在学习和交流中,无论是学法指导,还是学生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课堂资源的再生,学科德育的渗透,我们都在相互的融合中有所借鉴。而这一活动打破了学科间的壁垒,为年级性的学习和借鉴提供了平台,使教师的视野更开阔了,更有利于我们从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发展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教学。
数学教师李彦军的感言:研究课为全体高一教师提供了学习新课标、领悟新理念的机会。结合学科共性理念和评价原则去分析评价课堂教学,从而加深了对课标和学科指导意见的理解和运用。
英语教师柯秋红的感言:每周四的跨学科的听课活动这是新课改进程中的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亮点,在高一形成了浓厚的研究风气。作课的老师们精心地准备,为我们呈现了很多堂精彩纷呈的课例。虽然学科不同,但在课堂组织教学和学生活动的方式中有很多相同之处。因此通过听课和评课活动能够学习到一些可以借鉴的妙招,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历史科青年教师刘洪澎的感言:通过参加年级研究课活动我收获颇多,受益匪浅。每听一次课都感觉是一种享受,置身于不同学科课堂教学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也给我提供了不断向他人学习、博采众长的机会。
教师的感言还有很多。这让我们更加坚信,只要给教师提供一个舞台,他们会是很用心的舞者。
(三)开展“我也做先生——学生互助行动”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给学生辅导答疑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漏洞,发现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成绩的提高和教师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提高。
但这个过程中,我们往往忽略了老师辅导中存在一种普遍的现象——学生的参与度不够。新课程理念中强调学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挖掘和利用学生这一资源,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也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改变,体现新课程思想的一个支撑点。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我校高一年级开放思想,在教师辅导答疑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学生资源,在学生中组织开展了“我也做先生——学生互助行动”。
学生互助行动主要是通过学生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惑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开始本着“人员落实、时间落实、地点落实”的原则进行运作,面向年级所有学生,分学科开辟年级答疑室,周一到周四每晚6点至7点。关于人员落实,采取学生自愿报名,确定自己最擅长的科目申报,为年级其他同学答疑解惑。年级组的老师根据学生的报名情况进行分配组织和调整。使老师没有想到的是,学生报名非常踊跃,请他们答疑解惑的同学门庭若市。由此可见,在学生中蕴含着多么积极的的力量,关键是我们怎样去挖掘,怎样去创设这样有利于学生力量展现的机制。为更充分地激发和巩固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年级组织的学生互助行动正常运行的基础上,又号召在班级内部同时开展班级答疑角,充分挖掘各班学生资源,让那些学习成绩在班级前列,却没有参与到年级答疑活动的学生也有用武之地,给存在问题的学生提供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年级组大力为学生互助行动造势。从年级、班级角度进行宣传和动员,为年级答疑室和班级答疑角制作了“答疑标志”;向参与到年级答疑的学生发放了“聘书”,九让学生作为一种荣誉保留下来;任课教师对这些小先生们加以指导。
我校高一年级开展的“我也做先生——学生互助行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不仅自己解决了问题,也为教师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帮助。负责答疑的同学既为其他学生服务,又巩固了自己的所学。现在,在高一的课间、在晚自习前一小时的时间里,班级和楼道内少了打闹和说笑的声音,少了些三个一群、五个一伙聊闲天的身影,更多的是讨论问题的状态。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方法要采用自动的方法”。“学生互助行动”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探究问题、合作学习的平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还给了学生,把学生的时间、空间还给了学生,把学生的潜能挖掘出来了,让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更多的机会去感受学习他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涵养着自己关心他人的品质,在学生群体中涵养着勤学善问、积极进取的学风,而这不正是新课程中我们所期望的吗?
三、新课程改革实施一学期的效果
第一,教师的认识提高了,对课程改革更有信心了。经过了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个人研究和互相借鉴,教师对课改的理解逐步深入,课堂教学设计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县教科研中心视导检查课堂教学评价优质课达到了百分之五十以上;任课教师能够积极承担导师工作,整个年级形成了一个和谐、奋进的集体。
第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明显提高。经过一学期的引导和指导,学生的课堂表现积极,思维活跃,学风浓厚。学生与教师的关系融洽,学生能够及时向学生和老师求教,表现出很强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这是高中学习非常好的开端。
第三,课堂教学效果良好,学分认定通过率高。第一学段模块考试语文、数学、英语的及格率均达到了90%以上,根据学分认定实施细则,学生综合成绩按学习表现、作业情况、平时成绩与模块考试综合计算,学生的学分认定通过率达到了100%。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还存在找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教师对学科基本理念和教学原则的理解与教学实践能力的差异制约着课程改革的期望效果。因此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仍是课程改革过程中的突出问题,需要进一步通过实践层面的培训、教研和自我感悟等方式加强操作能力的提高。教师普遍反映教学时间紧,完成模块教学任务难度大。这在课时教学设计仍需进一步加工和优化,也需要教师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操作上还学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新课程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需要持久的坚持。对于我们来说,做过了什么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坚持把一件事情做得更好。课改过程中将不断遇到新的问题和困惑,需要不断去研究和探索。教学既要不断完善固有的教学模式,又要认识和探索新的方式。为此,我校将继续依托校本教研,通过项目研究的推进,让高一教师、学生在同伴互助中与新课改同行,促进高一新课程精神能够全面贯彻,确保新课程实施后学校的教学质量的提升,并创造出有价值的经验。
2008年1月15日
第五篇:乡镇小学实施新课程改革汇报材料
近年来,打通镇吹角中心小学在国家新课程改革精神的指引和在县教委的领导下,明确把“师生主动发展,用一流服务、树一流教师、育一流孩子”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全体师生的价值追求,牢记我们“练天时、抓地利、求人和”校训,在课程和课堂教学方面大胆改革,力求突破。回首历程,我们在茫然中探索,在困惑中前进,在思考中升华,从感悟新课程到走进新课程,与新课程一起成长,干部教师用辛勤的汗水浇灌课改之花。学校在课改中不断丰富办学内涵,教师在课改中得到专业发展,学生在课改中得到健康成长。经过近三年的努力,课改活动已初见成效,课堂已呈现新的景观。学校已基本形成了“好学自悟、文明合作、勇探创新”的良好学风。现就我校的课改工作简单总结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建立健全课改机构
关于课改工作,县教委主任高思成曾经强调:“第一二次会议后不启动的,属于思想认识不到位的问题;第三次会议后都不启动的属于校长的智力有问题。”可见,课改工作是否进行的首要因素是看校长是否认识到位,是否重视。而课改实验是否能扎实开展的保证是看改革工作领导机制是否健全。为加强我校课改工作,在学校校长的高度重视下,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以教导主任为副组长的课改领导小组。课改领导小组把课程改革作为学校发展第一要务,经常性召开会议研究课改工作,给课改工作给予足够的经费保障。根据上级要求,结合本校实际,制定了《吹角小学课改方案》,同时成立学科课改实验小组、课改宣传组、后勤保障组。组织教师开展教材教法培训、课堂教学实验等研讨活动,并在实践中探索建设校本管理制度、校本教研制度,组织师资培训,开发校本课程,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立新课程师生评价制度,加强课堂教学与管理,提供课程资源,为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组织、后勤保障。
二、反复宣传,引导参与,营造课改氛围
在课改初期,我校反复召开教师会、家长会,并充分利用橱窗、板报、广播站等阵地,有计划地宣传课程改革内容;并分发《致家长的一封信》,让课改的新理念、新精神走出校园,深入民众,取得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引导全社会理解、参与并支持课程改革,形成有利于课改的良好社会氛围;把课改的精神、理念、目标、要求让每个相关人员明白,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使教师、学生和家长与课改同行,坦然面对课改,支持课改,形成良好的课改氛围。
三、加强培训,抓好队伍建设
学校课改是否成功,关键要看学校两只队伍的素质是否达到课改的要求。原有的应试教育,在老师、学生、家长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与此相适应的教师素质也是应试教育下的教师素质。为了尽快适应我们的素质教育的课改工作,我们在抓队伍建设上做了以下几方面尝试:
(一)更新教育观念,立足培训提素质
学校提出“没有课改理念的老师,不合格”,强调“课改没有旁观者,人人都是学习者、研究者”,要求直面课改,全员培训,全体参与。学校充分客服规模小资金严重不足的困难,投入大量经费,充分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扎实开展培训工作,以求更新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近一年来,我校派体育教师到东北师范学校学习10天,派班主任组长到北京学习半月,派十余名教师到县外学习培训、听课,县内学习的达上百人次之多,音乐、美术、体育为期一个月的转岗培训各一人参加培训。每培训一人,带动一遍。为了起好示范作用,校长亲自主讲培训教师,并在期刊《新课程学习》上发表《比值是否有单位的初探》等文章,促教师专业成长。同时挖掘校本培训资源,让骨干教师和外出学习教师通过开设讲座或公开课的形式,传递课改信息,传播课改理念,指导课改活动。学校还利用教职工大会和教研活动时间专门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基础教育改革纲要》和学科《课程标准》,组织全体教师集体收看专家讲座通识培训,新课程理念教学光碟,要求每位教师撰写学习心得体会。从XX年9月到2011年2月,从市级培训、县级培训到校本培训,从行政人员到实验人员到全体教师,学校新课程培训一直贯穿整个实验的始终。通过培训、学习、感悟、实践、体验、反思、交流、升华、总结等一系列过程,目前,教师已经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大胆投身于课改实验,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印证新的教育理念。
(二)实施目标定位,大胆实施“一五五”课改模式
在转变教育观念的基础上,我校提出的“一五五”课改模式。即:一原则、五步走、五重视。
(1)“一原则”:教和学同步互动原则。
(2)“五步走”即“一步创设情境揭示课题;二步感悟目标;三步自学铺路;四步主干导学、合作交流;五步课堂回顾、小结自我”。
(3)“五重视”即课堂教学做到重视“情感、个性、自主、探究和迁移”五个教学策略。
每位教师通过对该课改模式的执行,要达到十个目标:一是课堂教学有新变化;二是学习方式有新转变;三是备课要有新思路;四是评价改革有新突破;五是课题研究有新成果;六是信息技术运用推广有新举措;七是理论学习不间断;八是教研活动求实效;九是综合实践活动(含研究性学习)有新起步;十是课改不忘育人之本,德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特殊生教育和绿色网络文化与课改有机结合。
(三)发挥教研组作用,以求教科研新校
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决不仅仅是换一套教科书,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是一场涉及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日常学校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为此,我们把科研目的定位在主要是针对教师自身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进行反思性实践研究,积极引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学会提出问题、分析和筛选有价值的问题。学校领导亲自抓教科研工作,从分析教学现状入手,找出教学工作中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发动全体教师以课程改革为中心搞教育探索和研究,鼓励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景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并通过教学科研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利用业务学习时间,组织教师进行学习、讨论、实践、总结、反思、交流和思考。通过不懈的努力,促使教师向“反思-学者型”转变,使教学真正成为艺术。我们还组织有关教师就如何优化师生关系,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等问题展开了广泛讨论。通过集体教研,教师普遍感到教学科研能力、教育教学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开发校本资源,搞好课程建设
2011年9月,学校制定《吹角小学校本课程与管理实施意见》,确立校本课程开发主题,组建校本课程开发的队伍。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由校领导及骨干教师共10人组成的课程资源开发研究领导小组,具体指导教师对校本教材的编写、拟定。在课程开发、教材编写过程中,我们结合学校的传统,充分运用吹角黄桷树科研试验基地,立足学科特点选择并组织教材内容。目前,正在实施对《古诗文快乐大本营》、低年级《手工课教材汇编》、《人的基本礼仪七十四条》、《黄桷树的成长记录》等校本教材的整理、编著工作。这些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具有典型的地域特点和校本特色。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有效地充实了统编教材,满足了学校课程的需求,满足了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个性化需求。
(五)挖掘社区资源,拓宽实践视野
近年来我校不仅在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开发新课程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而且积极为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寻找基地。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提供环境。目前学校已确定了吹角村敬老院、黄桷树苗圃基地为学校的活动基地。学校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社会为大课堂,以节假日为突破口,将社会实践活动融入社区,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社会里成长。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开展富多彩的活动,把全校学生融入社会、了解生活(如:了解敬老院孤寡老人在入院前后的生活情况);锻炼意志,体验生活(如:组织学生参加长跑拉练);接触自然,热爱科学(如:记录基地里黄桷树的生长过程,自制标本,观察、研究动植物的生长环境和过程、参加科技竞赛);提高能力,学会生活(如:掌握劳动技能,开展劳动技能竞赛)等,让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成功,获取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