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对中国房地产市场未来发展的拙见
我对中国房地产市场未来发展的拙见
摘要:我国房地产市场虽然在短期内趋势走低,但是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萧条。从总趋势来看,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仍有巨大的潜力。房地产对地方政府财政贡献巨大,所以各方面的资源形式都在带动房地产市场平稳的发展。因此中国的房地产行业虽然道路曲折,但是前途乐观。
关键词:房地产市场楼价金融机构房产商
房地产市场是以房屋、土地作为商品进行交易的场所及相应的经济关系总和。房地产行业在宏观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对因此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的房地产行业虽然道路曲折,但是前途乐观。
与房地产关系最紧密的是建筑业,房地产的兴旺必定带动建筑业的繁荣,地产的调整则首先影响建筑行业的发展。对建筑企业来说,房地产带来的建筑产值在建筑总产值中占有很大的比重,2005年房地产投资总额为10106.1亿元,而2005年建筑行业所有具有资质等级的施工总承包企业和专业承包企业的建筑总产值也仅为23083.87亿元。粗略估计房地产投资带动的产值将占到建筑业总产值的25%左右。此外,地产行业与金融业的关系也相当紧密,在金融贷款中,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占有很高的比重。银行信贷资金与房地产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密切:2001年以来,我国房地产开发贷款增速一直保持在25%以上的高速增长,远远高于同期金融机构贷款增速。2003年房地产开发贷款增速甚至高达49.1%,高于金融机构贷款增速28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贷款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比重也逐年上升,已由1999年的2.51%上升至2007年的4.83%。同时,我国个人住房贷款由无到有,取得了迅猛的增长。1999年至2006年我国个人住房贷款年均增速高达84.6%,可能是所有类型贷款中增速最快的。截至2006年末我国个人住房信贷余额已高达12779.74亿元。可见,我国银行信贷资金迅速聚集于房地产业。
所以说,在多方面的资源形式带动下,房地产市场能够平稳的发展。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也有一些较为不利的因素制约着房地产更好、更快的发展。其中有如下几点问题:1.住房价格上涨过快,商品房价格主要是上涨过快的问题,我认为造成上涨的原因:一是,价格性能比提高,主要是功能、环境、科技含量和
配套水平提高,带动了房价上涨,尤其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适用房价格中表现比较明显。全国住宅建安造价2000年有所下降,2001年1-11月份涨幅较大;二是,土地价格上涨,引起住宅价格的上涨。据国家计委、国家统计局对35个大中城市去年四季度房地产市场调查显示,普通住宅销售价格上涨1.7%,而住宅用地价格上涨5.2%;三是,供求结构不合理引起价格上涨。各地经济适用房的供应量不能满足广大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难以起到平抑商品住房价格的作用;四是,一些城市需求量增长较快,供应相对不足,引起价格上涨;五是,部分地区少数开发企业借入关、申奥成功等进行市场炒作,拉动了房价的上涨。如东、中部地区,2001年1-11月份办公楼价格涨幅过大,存在借入关、申奥成功炒作的因素。2.面积分摊问题多,主要表现为:一是,部分开发商在计算房价时,不合理地加大公用部位分摊面积;二是,把不应计算建筑面积的部位计算或多算了建筑面积;三是,规划设计变更引起面积变化时,开发商不及时告知购买人,也不更改合同面积等。3.交易收费无标准,主要表现为:一是,按规定可以收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如交易登记收费等,全国尚没有统一的标准,部分地方计费方式、标准不尽合理,收费较高;二是,一些中介性服务环节多、收费高。如在办理个人住房贷款过程中的律师费、公证费和评估费等;三是,有关业务部门利用管理手段,强制性指定中介机构提供服务并收取费用。
2007年也许是中国楼市历史上最疯狂的一年,北京、广东和上海等地的房价不断再创新高,其他地区主要城市也尾随其后。但到了年底,这种势头已出现减缓,进入2008年以来,全国楼市逐渐走向低迷。作为楼市三大堡垒的广东和北京的房价大幅度跳水已成事实,上海作为最后堡垒则还在坚持中或有小幅增长。楼市市场并不是急遽降温的,一些地方的房价仍居于很高的位置,在一段时间内还伴随一定的反弹和攀升。许多城市将在今年加大楼盘的投放量,表面上楼市呈现出由冷转暖的回暖迹象。一些房地产商也在不同场合发表了楼市会继续升温的言论。于是有关楼市是否会出现“拐点”的说法就有不同的声音,房价的时涨时跌使其一度变得扑朔迷离。但种种迹象表明,楼市未来一段时期的下跌已成定局。与其他市场一样,楼市的价格和成交量也取决于供给和需求双方的力量对比。在此,我们简要分析一下这两个方面,尤其强调其中的新特征。
其一是楼市供给动机强烈。楼市供给方主要包括三类,即房产商、炒房者以
及政府。当前这三类主体都有较为强烈的供给动机。首先,从房产商来看,他们已逐渐难以承受融资成本之重。贷款利息的不断提高,对于主要依靠贷款来快速扩张的房产商来说,还贷压力无疑是大为增加了。只要楼盘还在手里,每日就要支付巨额的利息。而央行实行的货币紧缩政策尤其是控制房贷政策,则使他们的这一困境变得雪上加霜。从银行融资变得越来越困难,资金的周转遇到了很大问题,房产商面临着资金链断裂从而破产的危机。而上市遇到的重大挫折,也使其通过股市融资的希望成为泡影。在强大的资金压力下,开发商为了维持正常的开发程序,只有让楼盘尽快“出货”,否则资金链将会断裂,而加快销售的唯一办法就是降低楼价。其次,从炒房者来看,尽早出货以套现已成为共识。这些炒房者前期已经囤积了大量的房源,此时已敏锐地觉察到房市的变化,需要尽快把其变成真金白银以求落袋为安。以北京为例,前几年在京城风风火火买房的温州和山西大款现在开始“出货”了——抛售手中囤积的北京商品房,其中最多的一位准备出手400多套。其他城市也有此类举动。再次,从政府来看,提供更多房源也是一种必然趋势。为了让低收入人群能够安居,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政策扩大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一年一度的“两会”,可以说是楼市的“风向标”。今年“两会”传达的一个重要信息就是政府更加重视住房保障。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用专门篇幅谈到了住房保障体系建设,这是前所未有的,可见政府对保障性住房决心之大。今后保障性住房供应将会大幅增加。以上这三个方面无疑会大为增加楼市的供应量。
其二是楼市需求动机冷淡。购房者主要分为一般购房者和炒房者两类,其中前者又以年轻人为主,他们的购买欲望也不再像之前那么强烈。首先,就一般购房者来说,楼房是一件高昂的奢侈品。他们一般收入较低,一所普通的住宅往往要花费他们大半生乃至一生的积蓄。虽然银行信贷提供支付未来收入的方便,但这笔沉重的债务却会使很多人成为“房奴”。同时,房贷利息的提高增加了还贷的压力,他们贷款购房的冲动减少了。其次,就年轻人来说,观念改变降低了购房的数量。随着房价的攀升,新婚新房的传统观念在逐渐改变,许多年轻人不愿为了结婚而背上沉重的还贷压力。春节过后房屋租赁市场回暖是每年的正常现象。但2008年和往年却不太一样,租房者中多了一拨改变了观念、租房子结婚的年轻人。最后,就炒房者来说,购房已不再是一项有价值的投资。一方面,房
价已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位,上涨的空间明显变小;另一方面,贷款利率已节节上升,以贷款为主的成本和风险都日益增加。以上这三个方面意味着楼市的需求已大为减少。
房地产市场在一段时期内的降温,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萧条。这与一些人的对该市场的悲观预期不完全相同。从根本上来说,即使楼市保持持续发展的势头,价格的一度降低也在情理之中。无论楼盘直接出于房产商之手,还是出于炒房者之手,它最终还是要由消费者来接手。而房价到底有多高,则取决于使用者的支付能力。离开了后者的支撑,房价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最近几年房价的持续攀升,已然严重偏离了消费者的实际支付能力。一般老百姓劳碌一生,其收入也就是仅够购买一所普通住宅而已,“房奴”一词是对他们的一种非常形象和略带苦涩的称谓。甚至有房地产商宣称就是要给富人盖房子,所以房价这么高不值得大惊小怪。但是,如果一般家庭都买不起房子的话,中国真正的富人能有多少呢?可以说,房价下跌并不是房地产市场的萎缩,而是价格从之前严重高估到趋于合理,是一种价值回归。
从总趋势来看,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仍有巨大的潜力。这源于相互影响的三方面事实:第一,中国是一个经济转型国家。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城镇化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自1978年推行市场化改革以来,中国的城镇化就开始持续进行,1996年以后步伐明显加快。持续的城镇化对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发展提出了要求。不仅如此,中国到目前为止已经历了长达30年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为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第二,中国是一个体制转型国家。中国正从严格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逐渐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国家,住房改革也是伴随着其中的诸多改革措施之一。以往城镇居民主要依靠单位分房,而现在则已基本由市场解决。住房推向市场,促成了一个巨大的房地产市场的产生和发展。除了这两个方面以外,中国还是一个人口大国,十几亿的人口总量在世界各国之中绝无仅有,庞大的人口数量也意味着巨大的对住房的需求。
以上三个方面,分别从不同层面反应了中国的现状和特色。它们共同揭示了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不可估量的潜力。只要这些因素没有改变,房地产市场发展的趋势就不会改变。而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这些因素很难改变。因此,对于我们来说,现在可谓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应对房地产前景保持乐观。
房地产市场需要发展,更需要健康地发展。至于房地产市场今后发展的快慢和水平,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目前房地产商们的准备程度。此外,资源整合程度、经营管理水平、融资运作能力、市场垄断程度、政府与企业关系等因素都值得考虑。
参考文献
[1]王勇,方志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
[2]孙玉梅,刘宏玉.房地产市场分析的内容与特点.建筑经济,2007年
[3]石伟,骆方,魏学燕.房地产市场调查方法新探.统计研究,2005年
[4]李东主编.房地产市场营销(第1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2009.5.16
第二篇: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历史
1.1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历史
我国房地产业在计划经济时代曾经一度销声匿迹,被福利化的单位住房供应制度所取代。自从20世纪80年代房地产业重新兴起,9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以来,我国住房分配和供应体制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据统计,自从1992年以来,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已超过五万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城镇人均居住面积由1992年以前的8平方米,提高到了现在的20平方米。
房地产业是初步形成和发展阶段,是房地产业的第一次高潮,使住房这一大商品的属性得到了明确。进入九十年代,党和政府为房地产业的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制定了政策依据。1991年4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设中要求:“城镇住房建设要保持合理规模和增长速度,适当加快房地产综合开发和住宅商品化进程”。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有力地推动了房地产业的飞速发展。中国房地产业已经出现走向商品经济的第二次高潮。而其重要标志就是,房地产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意义突出地显现出来。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纪,随着西部大开发步伐的加快,及中国入世后投资环境和法律与国际惯例靠拢,国外公司和企业将以更大的规模进入我国,尤其是外资机构的进入,则有利于改善房地产开发的融资环境,刺激房地产业的发展。这意味着房地产业发展的第三次高潮已经到来。
我国房地产业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运行机制,整个行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到目前为止,全国房地产企业已达到3万多家,房地产行业从业人员已突破1000万人,并且出现了一大批优秀楼盘和高素质的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人才。除房地产开发业外,十年来,还逐步形成了以评估、经纪、咨询为内容的房地产中介业,以及以经营管理楼宇、小区为主的物业管理业,从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中国房地产业的产业构架体系。全国各地房地产业蓬勃发展,各地出现了许多成功的房地产经营模式,它们中有成功楼盘的开发,也有成功的中介经纪和成功的物业管理。<1>
第三篇:中国房地产行业发展与未来
中国房地产行业发展与未来
自1998年中国正式放开房地产市场后,原来公民享有的福利分房正式告别历史舞台,而“房子”也从原来的“非卖品”变成“商品”。当时流行的“厂长楼、主任楼”等当时按资排辈分房的流行词汇也逐渐从人们嘴边离开,随之而来的是人们不断的抱怨房价怎么越来越高?怎么当初没敢多压套房子?当随便拿个楼盘营业额就可过亿元,当统计部门核算卖房子已是当地最大经济命脉时,地方政府的首脑们视乎找到了那个他们梦寐以求的搞活地方经济、提高GDP最简单可行的办法。与此同时,国内一些具有眼光的其它行业的带头大哥们也再也安奈不住寂寞,纷纷下海;还有那个掌握国民血液命脉的金融系统,一下就发现的新大陆:用储户的钱,给玩房子的人弄个魔术,一下就让储户变成银行半辈子的奴隶。于是中国的百姓的钱越来越少,银行的钱也越来越少,而且可怕的是银行的血液视乎开始凝固了,血液正被房子“钙化”…….有一天,中央首脑发现了这个问题,开始了一系列的疏通工作,可是越疏通发现越拥堵,因为总有人先出来喊疼痛、叫苦,让疏通工作很为难。更有经济专家以支柱产业为噱头大为其主子报不平。百姓抱怨、官员抱怨、连专家都跑来抱怨…….真是唉生一片!
于是中国就出现了很多的世界奇迹,2008年全球的经济都出现的问题,就是个经济大萧条的场面,唯独中国,它的房地产市场却是高歌猛进。连见惯了经济战争的华尔街的经济对冲高手都看昏了头脑。
“钱聚人散、钱散人聚”是中国文化当中很重要的一笔,当欧美将藏富于民的政策坚定不移时,中国想“散富于民”的政策却很难推广,那中央只能取信于民的路线走下去了,于是新一轮抑制房价的政策不断出现,住宅房产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树大招风,一线城市首先被刺激,由被降价变成我要降,因为他们都发现了,以往火爆得售楼处变得异常冷静,投资炒房的客户渐渐留恋于其它投资。当二级市场、三级市场都感到风暴来袭时,二手中介机构开始关门了,再后来,投资客中的房源成了烫手山芋,一二手经常会有倒挂现象。
但房地产毕竟是关系国民经济的产业,也是金融机构的最好搭档,住宅市场的发展越来越明朗化,以自用居住为目的的客户将是市场的主流,房价会逐步向理性化发展。同时,商业地产和工业地产是很多大型企业开发的新内容,将主导未来5年的行业发展!
第四篇:【房地产】中国城市未来发展九大趋势
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九大趋势
标签:中国 城市 经营 定位 策划 趋势 房地产
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九大趋势
中国城市化是中国也是全球21世纪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中国城市未来发展无疑将为全球和中国的诸多领域同时带来机遇与挑战。分析未来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了解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基本趋势,无论对于区域、国家或是国际,政府、企业或是非营利机构,投资者、旅游者或是居民,未来进行前瞻性的决策,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未来城市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1、经济发展及其布局:内需比重扩大,服务业比重增加。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高速发展,中国已经基本实现小康。按照国际一般规律,当人均收入超过3000美元,进入中下发展水平阶段,国民消费需求将迅速增长,中国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和城市化的加速期,以消费为主体的内需增长正在释放,正像外部需求为沿海地区发展提供巨大市场一样,国内巨大的需求为全国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同时,随着中国工业化外向型、外延式扩张发展模式走到尽头,中国正在面临外需和工业“双难依赖”的新形势,加快城市化进程必将成为推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不仅可以有力地释放被结构扭曲压抑的潜在生产力,有效地提高国名经济的整体效益,更是新阶段国民经济发展的带动力量。
2、资源环境状况及布局:资源稀缺,空间分布不均。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南北自然环境差异大。以水资源为例,北方地区缺水严重,有9个省市人均水资源不到500立方米,实属少水地区。目前,中国内地现有的661座城市中,约有600座城市供水不足,420多座城市缺水,110座城市严重缺水,30座特大城市长期缺水。就土地资源而言,世界范围来看,中国是土地人均占有量于较小的国家,国家内人均土地面积从东南向西北逐步增加。2008年中国耕地为18.26亿亩,到2020年将减少到18.05亿亩。这也就是说,在未来11年里能够农转非的耕地是2074万亩,平均每年不足190万亩。
3、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和资源全球共享。经济全球化给世界经济格局造成了巨大冲击:一方面,发达国家依靠其在高端技术和高端产业上的垄断地位,攫取更大的垄断利润,以其优越的条件和良好待遇,吸引国内高端人才,吸引高端要素的流入,依靠他们丰富的营销经验占领国内的市场。另一方面,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利用当地区位优越、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的优势,吸引国内外低端产业和投资,向这些欠发达国家或区域转移。这为中国城市发展提供千载难逢的机会,使得中国城市可以更好的利用全球的资源和市场,促进自身的发展。
4、经济活动空间布局:网络化和集中化。未来交通、通讯技术将广泛地应用到基础设施建设中,必将对中国城市体系和城市化模式产生重大影响。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和建设,延伸的里程已盖了城市和乡镇的大部分区域,致使城市市区规模越来越大;城际高速铁路建设首先在经济特别发达的一些地区,促使城市群产生并逐步大型化;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航空网络体系,进一步推动
资源和要素向大都市化集中,促进城市大型化、带状化和网络化发展。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内陆地区城市外部联系,促进内地城市的跨越发展。
5、人口增长及其空间分布:劳动力素质提升,人口分布区域不均。中国有非常丰富的的劳动力资源,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国人口为12.9533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5强,“十一五”期间劳动年龄人口预计年均增长1.2%左右,后5年将以0.8%的速度递增;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不会因劳动力成本的过快上升导致生产成本的大幅度上涨,这种趋势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中国城市化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同时,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劳动力素质也将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中国人口结构也在发生变化,老龄化社会相继来临,由此产生的城市的生存保障问题,解决劳动力的就业机会问题,全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问题都是城市化进程面临的巨大挑战。此外,中国人口分布东多西少,分布很不平衡的现象也将持续存在。
6、产业结构及其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升级,空间转移加快。随着全球竞争的加剧和分工的深化,发达国家将低端制造业、制造环节以及服务业转移和外包到愿意开放市场、生产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就国内而言,中国城市也将加入新一轮全球产业调整和布局中。东部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将逐步发生产业升级。首先在中国的一些中心城市做,比如说上海、北京、广州、深圳这样的城市,其次再向东部沿海较为发达的中心城市发展。这个升级是由制造向服务的升级,大城市将更多地发展服务业,放弃加工制造业。
7、社会变化及其空间演化:消费结构升级,中产阶层壮大。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每年新增1万多亿元人民币左右,2008年底储蓄存款余额已突破20万亿元,达到21.8万亿元,其中活期存款约占三分之一,定期存款约占三分之二。现在虽然降息,但是储蓄仍然增加。未来城乡居民收入将进一步增长,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中国将在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随着中产阶层逐步壮大,城市内部及城市之间的收入差距将进一步扩大,城市贫困将不可避免。城市低收入家庭、外来人口、以及失地、失业、无保障的新城市化居民将构成贫困大军,未来社会矛盾的重心将由三农问题转变为城市贫困问题。
8、制度及政策变化:市场制度完善,公共政策调整。社会保障制度是城市发展和城市化和农村土地改革的基础,按照国家规划,社会保障正在积极推进,预计2020年可以完成。一旦完成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将可以大力推进;与此同时,正在推进的城乡基础设施、就业、社保、教育等一体化,将大大推进城市化进程。户籍制度改革将逐步打破“二元结构、城乡分治”的体制,实现人员自由流动,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与此同时,物业税改革也将影响住房的供需和价格。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势在必行,未来基本方向是自由流动和转让,将使城市的土地价格与房地产价格下降。未来将逐步推行省直管县的制度,不排除未来扩省可能,这将对城市体系和空间演化产生重大影响,进而对未来城市经营和房地产市场产生重要影响,也将给更多的城市管理专家和房地产策划专家带来考验。
二、未来城市化发展的基本趋势
1、外延增长:未来城市发展继续加速。受金融危机影响,预计2009-2010年城市化增长率将为1%,2010年将达到47.5%;2010-2015年城市化增长率继续平均保持0.7,2015年城市化水平50%;2020年城市化水平54%;2015-2020年继续平均保持0.7;预计2020-2030年继续平
均保持0.6,2030年,城市化率到60%以上。预计2030-2050年继续平均保持0.5,2050年达70%。
2、内涵发展:未来城市发展趋向高级化。中国城市化质量目前并不高,因为常住人口的城市化居民并没有成为真正的市民,未来,伴随着城市化领域的制度创新步伐的加快,这些居民逐步成为城市居民,并通过教育、就业、营商等方式增强自身在城市的生产生活能力和发展素质,从而不断推动城市的高级化发展。
3、地域结构:未来城市发展趋向集约化。中国未来不可能再进行粗放式的发展。从1978年大2008年中国的人口翻了一番,但是城区的面积增加了7倍,那么在未来的20多年里,或者说25年里,中国的人口还要增加将近翻一番,他么建城区的面积不可能再翻一番了。同时,在其他的能源上也不可能像过去那样消耗了,中国城市未来的发展将是集约式的发展。
4、体系演化:未来城市体系将是城市大型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网络化。从规模体系看,中国将形成由城市带、城市群、巨型城市、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小城镇、居民点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中国城市体系将形成由多个增长极牵引,由众多城市群扛鼎,由多条城市带联动的,全球一体、一超多强、归核化、网络化的城市群体系。
5、空间演化:未来城市发展将是梯度推进和动态演化。未来中国城市化是和工业化及产业发展将更加匹配,城市化和城市发展将不断梯度推进和动态演化的。首先是东部超大城市完成工业化、然后是大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完成工业化,发展高端服务业,然后转移到内地是大城市交通优势突出的城市实现工业化,然后在转移到中小城市、小城镇。同时,在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的战略,中国经济的区域增长点正在由南向北,由东向西转变,区域经济格局正在重构。
6、功能定位:未来城市发展将呈个性化和多样化。未来中国城市的发展趋势是向个性化方向发展的,除了少数几个大城市和中心城市以外,很多的城市都将向专业化城市发展,尤其是中小城市。一个城市可能就是一个,或者几个大的产业就是这个城市的基本功能了。当然,这个过程中有些城市的住宅和宜居比较重要,有些城市高科技可能比较重要,有些城市服务业比较重要,同时,不同城市的建筑和城市的文化、城市的景观也会有所不同,也会逐渐多样化和个性化。
7、内外关系:未来城市发展将更加开放和全球化。未来中国城市体系将形成与全球城市体系相融合的,从全球城市体系核心到边缘的开放的城市体系。一个世界级的城市带,两个国际级的城市带,6个国家的城市带,若干区域性的中小城市带。世界顶级城市1个,世界城市3-5个,国际化城市15个左右,国家级城市30—50个,一大批区域和地区性城市。
8、发展层次:未来城市发展是多层次化和非均衡发展。中国城市未来的发展无论是城市内部还是外部两极分化将继续进行。就是说现在发展的城市好的在未来可能会更好,无论是城市的人均收入,还是产业升级都会更好,落后的一些城市可能会更落后。城市内部人均收入水平也会出现两极分化,这不仅仅是中国的趋势,也是世界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中国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加速期,中国有一些城市在未来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像深圳、东莞,这些城市曾经出现过,将来还会有可能出现。
9、城乡关系:中国一些城市未来城乡一体发展。未来城乡关系将进一步密切,城乡一体化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将进一步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进程将不断推进,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将不断得到改变,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将逐步实现。不过这个实现的时间应该是在城市化加速期完成后。
第五篇:我国房地产市场现状和未来...
号 企业(集团)名称
序号
企业(集团)名称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国家电网公司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华能集团公司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中国中钢集团公司
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公司
中国轻工集团公司
中国工艺(集团)公司
中国盐业总公司
华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中国恒天集团公司
中国中材集团公司
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中国大唐集团公司 中国华电集团公司 中国国电集团公司 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 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 东风汽车公司
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 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 哈尔滨电气集团公司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鞍钢集团公司 宝钢集团有限公司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 中国铝业公司
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
北京矿冶研究总院
中国国际技术智力合作公司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中国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
中国南车集团公司
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公司
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
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普天信息产业集团公司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总公司
中国中纺集团公司
中国外运长航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
中国林业集团公司
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
中国国旅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保利集团公司
珠海振戎公司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 中国航空集团公司 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公司 中国南方航空集团公司 中国中化集团公司 中粮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五矿集团公司
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 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 国家开发投资公司 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 华润(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
新兴际华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民航信息集团公司
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
中国航空器材集团公司
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黄金集团公司
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
中国印刷集团公司
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华录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港中旅集团公司[香港中旅(集团)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有限公司]
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 中国华孚贸易发展集团公司
彩虹集团公司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华侨城集团公司
南光(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西电集团公司
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公司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铁路物资总公司
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一线城市是指对本国的经济和政治具有重要作用的大都市。在城市规模、基建、财政收入、消费、对人才吸引力等各层面,一线城市一般均领先于其他城市。在商业活动中,企业也会将具有重要市场地位的城市称为一线城市。
同时中国最常被提及的所谓一线、二线、三线城市的概念起源于房地产市场。常规或主要的指标包括经济地位、城市规模(人口,面积等)、城市级别、影响力、辐射力、知名度等。
排行依据: 1政治地位 2经济实力 3城市规模 4区域辐射力
一线城市
一线强 北京 上海(一个政治文化中心,一个经济中心,无争议)
一线 广州 深圳(南粤双雄,实力旗鼓相当,公认一线)
准一线 天津(原本属于二线强,近几年国家重视、发展极快,步入准一线)
二线城市
二线强 南京 武汉 沈阳 西安 成都(都属于区域中心城市)
重庆(直辖市)
杭州(经济发达、副省级)
青岛 大连 宁波(三个经济发达的计划单列市)
二线中 济南 哈尔滨 长春(剩下的三个副省级城市)
厦门(计划单列市、规模小所以只能是二线中)
郑州 长沙 福州(经济发展较好的三个非副省级省会城市)
乌鲁木齐 昆明(国家重点发展的边疆国际化城市)
兰州(西北重工业城市、兰州军区)
苏州 无锡(最发达的两个非省会地级市)
二线弱 南昌 贵阳 南宁 合肥 太原 石家庄 呼和浩特(七个实力相当的省会城市)
准二线 佛山 东莞(两个制造业经济强市)唐山(环渤海重工业大城市)烟台(环渤海重要港口、经济强市)泉
州(闽南经济中心城市)包头(重工业大城市)
三线城市
三线强 银川 西宁 海口 洛阳 南通 常州 徐州 潍坊 淄博 绍兴 温州 台州 大庆 鞍山 中山 珠海 汕头 吉林 柳州
三线中 拉萨 保定 邯郸 秦皇岛 沧州 鄂尔多斯 东营 威海 济宁 临沂 德州 滨州 泰安 湖州 嘉兴 金华 泰州 镇江 盐城 扬州 桂林 惠州湛江 江门 茂名 株洲 岳阳 衡阳 宝鸡 宜昌 襄樊 开封 许昌平顶山 赣州 九江 芜湖 绵阳 齐齐哈尔 牡丹江 抚顺
三线弱 本溪 丹东 辽阳 锦州 营口 承德 廊坊 邢台 大同 榆林 延安 天水 克拉玛依 喀什 石河子 南阳 濮阳 安阳 焦作 新乡 日照 聊城枣庄 蚌埠 淮南 马鞍山 连云港 淮安 丽水 衢州 荆州 安庆 景德镇 新余 湘潭 常德 郴州 漳州 清远 揭阳 梅州 肇庆 玉林 北海 德阳 宜宾 遵义 大理
四线城市:剩余的所有城市
2005年中国各省地区GDP排名
单位(亿元人民币)
台湾 28544左右
广东 21701.28
山东 18468.3
江苏 18272.12
香港 14000-15000(2004年为12820亿港元,2005年增长率8%左右)
浙江 13365
河南 10535.2
河北 10116.6
上海 9125
辽宁 7920
四川 7385.1
北京 6814.5
福建 6487
湖南 6237
湖北 6000
黑龙江 5510
安徽 5375.8
江西 4070
广西 4063.3
山西 4000(超过)
内蒙 3822.7
陕西 3674.75
天津 3663.86
吉林 3614.92
云南 3400(预计)
重庆 3069.1
新疆 2680(预计)
贵州 1910(预计)
甘肃 1894(预计)
澳门 900-1000(2004年为827澳门元,2005增长率为8-9%)
海南 903.6
青海 543.2
宁夏 525(预计)
西藏 250.4
人均GDP只是一个并不精确的参考数据,并不能代表人均收入排名,更不能代表一个地区本地居民的人均收入排名。因为首先各地人口都无法精确统计,按国家制定的标准以各地公布的人口总数或常住人口总数来计算,由于各地公报未全部出来,人口就按2004年底的计算,2005年的各地GDP也只是初步统计 7
或估计,这样得出的2005年人均GDP当然不准确,但是误差也不会大,只是各省的数字普遍稍大一点。
人均排名 省区 人均GDP(元RMB)
01 香港 201625-216026
02 澳门 186722-207469
03 台湾 15215美元
04 上海 52378
05 北京 45652
06 天津 35791
07 浙江 28318
08 广东 26134
09 江苏 24584
山东 20118
辽宁 18781
福建 18476
内蒙 16032
河北 14858
黑龙江14436
新疆 13652
吉林 13347
山西 11994
海南 11049
河南 10842
青海 10085
湖北 9973
陕西 9918
重庆 9761
江西 9501
湖南 9312
西藏 9149
宁夏 8933
四川 8465
广西 8311
安徽 8292
云南 7701
甘肃 7232
贵州 4893
注1(香港人均GDP2004年为186267港元,2005年增长率8%左右)
注2(澳门GDP2004年为827亿澳门元,2005增长率为8-9%)
注3(台湾人均GDP为自己公布
各省的第二大城市
2008-10-9 19:17 提问者:柯打 | 悬赏分:5 | 浏览次数:1477次
各省的第一是省会城市,那第二呢?
2008-10-9 19:42 最佳答案
江苏,苏州、无锡; 浙江,宁波;
福建,泉州、厦门; 广东,深圳; 广西,柳州; 云南,曲靖; 贵州,遵义; 四川,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