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当前被执行人逃避执行的表现及对策范文
“执行难”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是长期困扰人民法院的顽症之一,已成为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不满意、反映最强烈,也是上访信访率较高的问题,不仅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降低了公力救济在社会中的声誉度。“执行难”的形成有诸多的因素,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被执行人逃避执行。
一、被执行人逃避执行的表现:
被执行人在法律文书生
效后长期在外打工,“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就是逢年过节回来也四处躲避,住在亲戚家,和执行人员捉迷藏,这些人抱着“案件时间久了,自然就消了”的侥幸心理,想逃避执行,拒不履行应负的义务。
2、被执行人以虚假的保证来拖延执行。这些被执行人在人民法院执行找到他时,表示愿意还款,只是暂时没钱,并向法院写下保证书,可到期后,电话不通,避而不见,找不到人。其目的就是以虚假保证来拖延还款时间和达到要求法院暂缓采取查封、扣押等强制性措施。他们根本没有还款的打算。
3、被执行人明知自己没有履行生效法律文书是不对的,认为只是欠钱,又没犯什么法,人民法院一般的强制措施对他来说无所谓,也愿意主动接受司法拘留15天。所以一旦他有钱,他也会另作他用,而不会主动将钱款交到法院去履行义务。这些被执行人法律观念淡薄,无视人民法院生效的判决裁定、调解,甚至用暴力行为对抗法院执行,有的以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召集族亲共同抗拒执行。
4、被执行人存在拖一天赚一天的思想,对所欠的款项,能拖则拖,能赖则赖。认为有的债权人急于收回所欠的款项或因人力、时间上的限制,往往会作出一些让步,如放弃利息,甚至部分本金,认为时间拖久了,就会打折。
5、被执行人采取隐瞒、转移,变现可供执行财产逃避执行,以造成无履行能力的假象,规避执行。其动机就是使法院无法认定其有否可供执行的财产,造成案件无法执行。有的被执行人在执行前或执行期间,甚至在审理期间将自己较有价值的财产,如房屋、交通工具、银行存款等变更给其兄弟、妯娌等亲属名下。他们坚信只要法院找不到他的人或财产就拿他没有办法。
6、执行人属于有一定履行能力的范畴,但是他们不主动履行原因是坐以观望,看人民法院执行的力度来决定履行的主动性。如果人民法院执行时没有找到他或在执行时力度不大,他就变着法子能拖则拖,即使有钱也先不给;一旦看人民法院执行的决心大,他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将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履行完毕。分析这类被执行人的心里,他们认为人民法院的执行力度是有弹性的,看风向而定。反正钱在他手中,法院不来催他,他就先搁着,法院催得紧了,他去履行一部分。
7、被执行人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有广泛的社会关系,有恃无恐。
二、针对被执行人逃避执行的对策:
1、抓好诉前、诉中财产保全和先予执行,审判人员在审理案件期间,应具有执行意识,充分考虑到以后的执行工作,积极主动地提前介入,采取财产保全,先予执行等措施,牢牢掌握执行的主动权,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提高执行人员的执行水平和执行艺术。注重研究新方法、新对策,要做到执行严肃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教育疏导与强制措施相结合,依法执行与社会效果相结合。对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的被执行人,要依法及时地采取查封、冻结、扣押、搜查、划拨、变卖、拍卖被执行人的财产等强制执行措施;对未按生效法律文书指定的期限履行金钱给付义务或财产交付义务的,应当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32条的规定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或迟延履行金,不能让他们在经济上占到便宜。
3、对那些经耐心教育仍不思悔改的要狠狠打击,充分利用司法解释赋予的强制措施,坚决予以惩处;加强公检法部门的相互配合,对那些逃避执行触犯刑律的,应坚决依照刑法追究责任。
4、打破八小时以内工作时间,实行全天候办案,利用春节、节假日突击执行,组织夜间、午间、凌晨突击行动,颁布法院快速反应的执行规定,申请执行人发现被执行人可履行义务的线索,执行干警保证随调随到。
5、打破各种人情关系对执行的干预,消除部门与地方保护主义的不利因素,创造一个良好的执行环境,做到党委重视、政府支持、人大监督,改善执行环境,加强协助执行的权威性,提高公共力量对执行工作的协助,争取更多适公权力加入及配合。
第二篇:当前被执当前被执行人逃避执行方式、原因及对策的应用
当前被执行人逃避执行方式、原因及对策
刘华峰
执行难已成影响我国司法权威的一大问题。人民群众对法院的不满和意见很大部分来自执行工作,虽然通过采取执行会战、集中清理等各种形式,执结了大批积案,但执行难的问题依然存在。“执行难”的形成有诸多的因素,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被执行人规避、逃避执行。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进行肤浅的探讨。
一、当前被执行人规避、逃避执行行为的方式
1、转移、隐匿财产。被执行人采取隐匿、转移财产的方式,造成无履行能力的假象,逃避执行。如有的被执行人在诉讼阶段或债务产生后就将财产转移或变卖,或在执行人员尚未找到其财产前将财产处置,待执行人员执行时已无法追回;有的被执行人将财产登记在其他人名下,而由自己使用;有的夫妻假离婚,将共有财产归属于没有债务的夫、妻或子女名下等,使人民法院在执行中无法采取查封、冻结、处置措施,造成法院的执行工作陷入困境
2、利用银行之间的“待结算账户”规避执行。银行等金融部门的个别人与一些被执行人相互勾结,将被执行人账户上的钱挂在“待结算账户”,从而使执行法官查询无果,逃避执行。
3、采用资产不入账的方法规避执行。有些被执行单位为规避执行,采取了资产不入账的做法,表面看有资产,但都不是单位的,执行时,由于执行部门无法确认该资产的所有权归属而导致无法执行。
4、利用破产的方式逃避执行。有一些企业利用合法的破产程序来达到逃避债务的目的。如有些企业早已资不抵债,具备了破产的条件,如果及时宣告其破产,债权人是可以获得一些权益的,但这些企业非要等到设备被卖完,财产被处理一空时,才申请破产。还有些企业将财产转移一空后宣告破产,然后再重打锣鼓另开张。
5、外出躲避,逃避执行。有的被执行人故意躲避人民法院的传唤,拒绝接受人民法院的执行通知书;有的外出躲避,长期不归,甚至举家迁移,拒不履行应负的义务,从而造成案件执行不能。
6、以煽动闹事、集体上访等影响社会稳定的方式,逃避执行。一些被执行的企业,为了规避执行,在法院执行过程中煽动群众、职工或围攻执行法官,或闹事、上访,以影响社会稳定为要挟,阻碍执行,为了社会稳定和谐使法院执行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从而达到规避、逃避法院的执行目的。
7、民事诉讼法规定对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的行为可以采取行政罚款、拘留措施,对个人的罚款金额,为人民币一万元以下。对单位的罚款金额,为人民币一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拘留期限为十五日以下。现今有的被执行人对这样的罚款金额和拘留期限已无所谓,有的被执行人宁可在拘留所呆上十五天也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对这些人又很难以拒不执行判决的罪名定罪,从而达到逃避执行的目的。
二、造成被执行人逃避执行的原因
(一)、立法上的缺陷,这是造成当前逃避执行多发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1、缺乏一部专门、系统的民事强制执行法。当今世界上多数国家,都制定有民事强制执行法律,而我国至今仍没有一部完整独立的《民事强制执行法》,立法滞后于现实。虽然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增加了执行编,最高人民法院也出台了一些相关的司法解释。但这些法律条文过于笼统,过于简单,过于原则性,无法解决当前执行工作中日益纷繁复杂的状况。
2、执行强制力软弱,缺乏执行力度。生效法律文书的强制执行体现了法律的强制性。法律强制性的实现要有法律的强制力作后盾。现行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强制措施与被执行人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而受到的制裁代价相差甚远,不足以警示那些故意逃避债务的个人和单位。
3、刑事诉讼程序繁琐,追究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罪不力。刑事诉讼法规定不具体,操作不便,受各种原因的影响,对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的问题,或是取证困难、证据不足,或是定性认识不一,最终不了了之者居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甚少,没有威慑力。
(二)、其他方面的原因
1、立、审、执之间互相衔接不到位。执行作为审判的后续环节,受审判的影响极大,如果审判阶段采取财产保全措施不力,就会使当事人有机会转移财产,给后续的执行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目前,立、审、执衔接不到位主要表现是立案庭、审判庭不能正确引导当事人启动诉前保全和诉讼保全程序,给败诉一方当事人在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前隐藏、转移财产的时机。
2、社会诚信缺失。诚实信用原则,是人们进行社会经济交往应遵循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社会缺失诚信,既影响社会和谐和经济的发展,也影响法治建设的进程。诚实信用、守法经营的价值观念已日渐淡薄,拖债、逃债、赖债在一些人眼中已不是可耻的事,而被视为能力,一些债务人利用各种形式逃避债务的清偿,而不以为耻。
3、协助单位消极协助执行。当今社会并未真正形成支持法院执行工作的良好氛围,个别协助单位仍存在不愿协助、或消极协助执行的现象,甚至妨碍、阻挠法院执行;一些地方、部门没有从维护法制的高度去认识法院的执行,为了本地、本部门的利益,消极配合甚至阻碍法院的执行。
4、对规避、逃避执行行为的打击力度不够。就当前执行工作现状而言,执行力度的不断加大是值得肯定的。但对规避、逃避执行等拒不履行执行义务行为的惩治和打击力度却远远不够,导致公众认为法院缺乏强制力。如有的法院在面对拒不履行执行义务的行为时,往往对被执行人采取罚款、拘留等民事制裁
措施;对有协助执行义务的单位和个人拒不履行协助义务造成严重后果的,一般也只给予罚款处理;对这些违法行为,真正以拒不履行生效判决、裁定文书罪予以定罪处罚的则少之又少,打击力度不够。
三、解决逃避执行的对策:
(一)抓好诉前、诉中财产保全和先予执行。审判人员在审理案件期间,应具有执行意识,充分考虑到以后的执行工作,积极主动地提前介入,采取财产保全,先予执行等措施,牢牢掌握执行的主动权,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加大对拒不履行行为的惩罚力度。
刑法第314条和第315条规定了关于拒不执行的罪名,但都加上了必须要 “情节严重”条件,被执行人必须因拒不执行造成严重的后果或者符合“情节严重”的条件才能定罪,这显然是一种对被执行人的过于保护。建议在对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犯罪的法律适用上,程序法规定应当与实际情况相吻合,适用上简便易行,付予法官更大的自由裁量权,才能起到对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犯罪的打击效果;对尚未构成犯罪的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的违法行为,已经适用罚款、拘留措施仍不悔改的,如何处理应在法律上作出明确规定,使司法行政处罚措施与刑事处罚措施相衔接,更有力地打击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的违法行为。
(三)对义务协助人的协助义务加以规范,对拒不协助、给当事人通风报信者以严厉制裁。
民事诉讼法对有义务协助调查、执行的单位不协助法院的,只规定了对单位和主要负责人或直接责任人处以罚款,没有规定可以对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或直接责任人采取拘留措施;对个人有协助义务而不协助的法律后果,民事诉讼法未作规定。执行工作中遇到这类情况,由于没有法律依据而无法制裁,逐渐形成了不协助法院也不会追究个人责任的意识,也无形中也助长了不协助法院执行的社会风气。因此,对于实践中义务协助人应当如何协助,当地司法机关如何协助,不予协助、妨碍协助的法律后果及如何制裁,都应加以规定细化。
(四)制定《民事强制执行法》。当前,我国现有的强制执行法规主要表现形式有三个: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对执行程序有专门规定,这是我国民事、经济案件执行最主要的法律内容。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的某些条款。三是宪法和单行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的有关的强制执行的内容。另外是最高人民法院对强制执行的司法解释,《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强制执行工作是我国司法建设工作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繁荣,审判、执行实践的不断深入,新问题、新情况的不断产生,执行人员深感立法的不足,应当制定独立的强制执行法,吸纳更具体、更确实、更充分的内容,以适应日趋复杂的执行工作的需要。
(五)、建立企业、个人诚信信息平台,制约企业、个人自动履行法律义务。
最高人民法院建立的执行信息库对法院执行工作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但这套机制更似人民法院案件执行情况的监督系统。如果由国家建立一个企业、个人诚信信息平台,收录企业、个人的资产、经营、负债等方面的情况,以此评价企业和个人的诚信度,全部信息供社会各界依一定的法定程序查询,对于那些有不良记录不讲诚信的企业和个人终身跟踪,从法律权利上予以限制,从而促使企业、个人自觉提高诚信度。法院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查找被执行人的财产,以便执行。
(六)加强执行队伍建设,加大执行资金、装备的投入,提高执行效率。
加强执行队伍建设,强化强制手段,加大资金投入,提高执行手段多样性,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促使被执行人自动履行。首先,加大对执行人员业务培训和素质教育。其次,加大对执行机构的交通、通讯工具的投入。现代化的交通、通讯工具能够缩短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使执行人员迅速、快捷地控制被执行人的财产,为执行案件奠定良好的基础。再次,加大对音像设备的投入。音像制品是证据的一种,取得证据可以促使被执行人自动履行,对拒不协助法院执行的违法行为给予制裁,对那些意图采取暴力手段阻挠法院执行的被执行人具有一定的震慑力。
(七)完善社会救济体系,解决法院执行的后顾之忧。
完善社会救济体系,妥善安置下岗职工。有完善的社会救济体系作保障,法院执行后,企业职工进入社会救济体系得到救济,失业职工得到妥善安置,就不会引起职工上访,才能保证社会稳定,才能解决法院执行的后顾之忧。
第三篇:论对被执行人股权的执行
论对被执行人股权的执行
提要]在执行程序中,经常遇到被执行人没有偿债的资金,也没有厂房等实物资产,但却拥有其他公司股权的情况,因此执行被执行人股权等投资权益是法院执行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践中如何分情况、分种类对被执行人的股权进行查封和变现是提高执行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本文作者在总结实际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就以上问题作了探讨,供参考。
一、股权或投资权益的冻结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以下简称《执行规定》)、《关于冻结、拍卖上市公司国有股和社会法人股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若干问题的决定》)的规定,冻结被执行人在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其他企业法人中的股权或投资权益,除向被执行人送达查封、扣押清单外,应同时向有关企业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要求其不得办理被冻结的股权或投资权益的转移手续,不得向被执行人支付股息或红利。
笔者认为在执行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情况:
1、被执行人持有上市公司发起人股、有限责任公司或其他企业法人股权等,为控制股权或投资权益的转让,应向工商部门送达协助执行通知书。
2、冻结被执行人所持上市公司股票,必须向特定的证券交易经营机构或证券登记结算机构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同时应保护被执行人的配股权,避免因丧失配股资本资格而损害当事人合法权益。被执行人所持股份如送红股,也应一并冻结。
3、冻结上市公司非流通股须赴交易所所在地的证券结算机构办理股权冻结登记。
4、被执行人是国有股份持有人,法院在应告知其于5日内报主管财政部门备案。
5、冻结中外合资、合作公司的股权,应向外资委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备案。
二、股权或投资权益的变现
(一)基本原则
1、不得执行企业资产原则
在被执行人将资产投资到其他企业后,企业对这些资产就享有所有权,而被执行人只享有股权,只有涉及到企业本身的债务,才可以执行具体财产。
2、不得减少企业注册资本原则
企业的注册资本是其承担民事责任的基础。为保持企业注册资本总额不变,在执行被执行人的股权或投资权益时,只能通过转让的方式,否则就会损害企业的债权人和其他投资人的合法权益。
3、保护其他股东优先购买权的原则
根据《公司法》相关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转让股权的,在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有优先购买权,对此应充分保护。
4、等价原则
在查封或拍卖股权和投资权益时应做到与执行标的额相当。股权价值应当按照上市公司最近期报表每股资产净值计算。法院在拍卖股权之前应当委托资产评估机构对股权价值进行评估。
(二)股权或投资权益的执行
股权和投资权益的变现,可以通过协议转让和强制转让两种方式来实现。
1、对被执行人在股份有限公司中股权的执行
非上市公司股权的执行。记名股票的转让,由股东以背书方式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方式转让,并由公司将受让人的姓名或名称及住所记载于股东名册。需注意公司董事、监事、经理所持本公司股票的转让,要按照公司法的有关规定执行。无记名股票的转让由股东在证券交易场所将该股票抵偿债权人后即发生法律效力,也可采取拍卖、变卖的方式变现。采取上述方式,均需对转让股份的价格进行评估。
上市公司股权的执行。国有股、社会法人股必须进行拍卖。评估、拍卖机构由双方当事人协商选定,协商不成,由人民法院召集双方当事人提出候选评估、拍卖机构,以抽签方式决定。经三次拍卖仍未成交的,按第三次拍卖的保留价折
价抵偿给申请人。社会公众股的执行可按下列程序:①被执行人通过证券公司买卖证券的,人民法院可采用市价委托或限价委托的办法,委托证券公司以市价变卖冻结的股票。②被执行人申请对法院查封财产自行变卖的,法院可以准许,但应当监督其按照合理价格在指定的期限内进行,并通知有关证券经营机构控制变卖的价款,所得收益用于清偿对申请执行人的债务。
2、对被执行人在有限责任公司中的股权或投资权益的执行
转让时应注意保护其他股东的优先购买权。拍卖、变卖以及被执行人自行转让股权的,都必须进行价格评估。
对被执行人在合伙或紧密性联营等其他法人企业中的股权或投资权益的执行,可参照执行。
3、对被执行人在中外合资、合作企业中股权或投资权益的执行
只有经其他全体股东同意和有关机构批准,才能转让被执行人在合资、合作企业中拥有的股权。在其他股东不同意转让又不购买,且被执行人除股权外无其他财产可供执行的情况下,人民法院可以强制转让。
4、对被执行人设立的独资公司投资权益的执行
由于被执行人享有独资公司整体投资权益,对整体投资权益的执行,在遵循股权执行一般原则的同时,还应注意保护独资公司正常生产经营活动。首先应对被执行人设立的独资公司经营状况、赢利情况进行审查,只有无投资收益可供执行或不足以清偿债务,被执行人又无其他财产可供执行时,方可执行被执行人对独资公司享有的整体投资权益,最大限度地维护独资公司的正常运转。
5、对股息和红利等投资收益的执行
执行中,当发现被执行人在有关企业中有已到期的股息和红利等收益且未支付的,该收益为被执行人所有的财产,法院应裁定冻结该笔收益,并可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要求有关企业直接支付给申请执行人。对于被执行人未到期的预期收益,人民法院可以裁定冻结,待到期后再从有关企业中提取。有关企业拒绝协助
冻结或支付上述收益的,由于该笔收益属被执行人的到期债权,法院在执行程序中不能直接扣划,但可建议申请执行人通过代位权诉讼实现债权。如在冻结期间其他企业擅自将收益交付被执行人的,法院应当责令其限期追回,逾期未追回的,裁定追加其为被执行人,在收益范围内向申请执行人承担赔偿责任。
三、执行股权或投资权益应注意的问题
1、执行被执行人在独资公司的投资权益时,应保护独资公司债权人利益问题
申请执行人享有被执行人的独资公司部分或全部投资权益后,独资公司的经营行为仍受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公司债权人利益亦受到法律保护。公司债权人可以申请执行公司的具体财产,而申请执行人只享有对该公司的投资权益。当执行独资公司的唯一财产或是唯一可以产生投资效益的财产,导致两个执行行为产生冲突时,独资公司债权人的债权应优先实现。因为独资公司与债权人之间的法律关系一经确定,独资公司就将本公司全部财产对债权设定了担保,这一债权理应较股东权益优先受偿。
2、对被执行人以知识产权作价向其他企业投资的执行问题
被执行人以知识产权作价入股,在执行时应注意保护被执行人的知识产权,特别是事先对知识产权订有保留条款或有特殊约定的,在执行中要处理好执行工作与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关系。
3、对被执行人违反《公司法》向其他企业投资的执行问题
《公司法》规定,一般性质的公司向其他公司投资的,累计投资额不得超过本公司净资产的50%。在执行过程中,如果发现被执行人违反此规定,不能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法院应在冻结被执行人相关股权和投资权益后,建议申请执行人通过诉讼确认超额投资部分投资无效,在被投资公司减资或清算结束后,执行分配给被执行人的财产。
4、对被执行人非法分立的企业的执行问题
《公司法》规定,公司分立时,债权人有权要求公司清偿债务或者提供相应的担保,否则公司不得分立。实践中,有些被执行人为了规避债务,采取非法分立的形式,将企业大部分资产或有效资产单独成立另一公司,致使其无力清偿到期债务。法院执行中应按分立后的企业从被执行企业中所得资产的比例,变更或追加分立后的企业为被执行人并承担相应比例的债务。
5、对被执行人以投资形式将资产转移到其他企业的执行问题
有的被执行人和自己的独资企业、承包企业组建新公司,被执行人名义上只占新设公司一定比例的股权,实际上则控制了新设公司,其资产深层地隐藏起来。这种行为通常较难认定被执行人具有恶意逃债的目的,进而追加新设公司为被执行人,径行对其财产予以强制执行。但是可以将被执行人对外股权和投资权益全部转让、变现,所得款项归还申请执行人。
6、对被执行人在假企业的股权执行问题
被执行人与他方组建公司后,他方认缴的注册资本没到位,公司虽然成立但没有开展经营活动,也未办理注销登记。被执行人投资成立上述公司实际已不具有公司的相关法定要件,成为被执行人转移、隐匿资产的保护伞。因此有必要通过立法授权法院将该类企业的资产直接认定为被执行人的财产予以强制执行。但如果新设立的公司对外发生过经营,且有债权债务,笔者认为则只能依法定程序执行被执行人的股权或投资权益,或者在该企业清算注销后执行分配给被执行人的财产。
[作者简介]
唐龙生,三级高级法官,执行庭副庭长、审判员。
胡珏,执行庭助理审判员。
孙咏,执行庭综合组组长、助理审判员。
第四篇:当前封建迷信表现、危害和对策建议
中国共产党是信奉共产主义的政党,是信奉唯物主义的政党,自从她成立以来就一直高举着反对封建迷信的大旗。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以占卜、看相、算命、降神、驱魔等“术数”骗取他人钱财的迷信活动逐步减少,但迷信观念、迷信行为仍然不时沉渣泛起。我们对近两年我市各基层司法所上报的信息进行了专题整理,虽然没有发现因为封建迷信引发纠纷的案例,但是还是了解到了一些迷信群众的思想状况,现将我看到的当前迷信的特点总结如下,仅供参考:
一、群众分不清传统民俗当中的精华与糟粕,一味盲目继承
中国的封建文化传统根深蒂固,其中封建迷信对国民心态和行为的影响举足轻重。历代的封建王朝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都程度不等地扶持迷信活动,而且融入民俗,致使民俗成为迷信的载体,腐蚀着人们的心灵。当前,不管是城乡,婚丧嫁娶、建房搬家、选铺开业……许多活动群众都会延习传统,请风水先生看方位、择日子,这无形中为骗取他人钱财的迷信职业者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二、迷信职业者给迷信活动披上了文化的外衣,使其更具有欺骗性
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我国的科教、文化、卫生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由于群众文化素质的提高,迷信职业者已经很难装神弄鬼,依靠“演技”取得群众的信任了,迫于生存,他们找到了更好的方式:给迷信活动披上文化的外衣。他们将迷信活动称之为“玄学”,变成了学问;将算命说成是通过《周易》和八卦进行推理……林林总总花样百出,目的只有一个——使他们的迷信活动更有说服力,为他们谋取财务寻找依据。
三、洋迷信与传统迷信结合、迷信活动与网络结合,毒害着大量青少年
同样是迷信思想,但是经过网络的包装,再加上诸如星座、占卜等形式的“革新”,摇身一变就可以成为高科技。目前,这样的“高科技迷信”,正在互联网上大肆泛滥,给热衷上网的青少年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在对占卜和算命的态度问题上,不少青少年学生认为,占卜和算命是“超自然现象、有科学道理”,是一种“精神寄托”。网络迷信和现实生活中的迷信一样,同样可以腐蚀人的思想,消磨人的意志,扼杀人的理想,甚至左右人的行为,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消极的人生观,可谓贻害无穷。但网络迷信往往披着“科学”的外衣,对思想还未定型的青少年来说,具有极大的诱惑性,更容易侵入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危害往往会更甚。
对于上述情况,提出对策如下:
一、开展大规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宣传教育活动,帮助群众摆脱精神贫困、树立科学世界观。
二、克服宣传教育中的形式主义、枯燥说教和理论脱离实际等现象,杜绝“抗药性”、“信仰危机”等问题的发生,积极探索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新途径、新路子,使之以群众喜闻乐见或迫切需要的形式出现。
三、有关部门、教育界、教师和学生家长都要对青少年学生加强网络安全防范意识的教育,切实加强网络安全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工作,使学生充分认识网络文化的双刃剑性质,增强对形形色色的网络文化的辨别力,自觉抵制网络流毒的侵蚀。
四、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加强网站管理工作。在管理工作中,对于那些违背网络法规、违背社会公德的网站和网点,应当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加大制裁力度,通过强化管理,使网络环境得以净化。
五、丰富城乡群众文化生活,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第五篇:论当前国际形势中国形势对策
论世界及我国当前的形式及对策
摘要:世界变革及目前国际形势及中国目前所面临的国际形势,中国在全球化的国际形势下的机遇及挑战,以及相关对策。
二战结束以后,建立了以苏美为首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经历冷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形势开始由美苏争霸进入到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伴随着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同时有存在着大大小小的局部冲突,世界形势也进入到21世纪的展望期。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曾明确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强调“任何事物的发展和运动都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国际形势的发展也是绝对的,是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的。主要的特点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占据全面优势,特别是美国一家独大,同时多强并列,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进入21世纪特别是伊拉克战争以后,这种美国一极化趋势的国际格局逐渐出现转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兴起。借助全球化的历史机遇,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比如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积极推进内部改革,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和不断上升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冲击美国霸权地位,导致美国领导下的西方世界主导地位的下降。其中最明显的体现就是G8会议向“G20”会议的演变。很多全球政治、经贸和环境问题已经不能在G8体制中得到解决,而必须邀请这些新兴经济体参与决策,发达国家主导国际体系和国际议题、发号施令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与俄罗斯和伊斯兰世界的矛盾出现尖锐化和长期化的趋势。美国与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对立以及在安全上的矛盾由来已久,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冷战时期美苏矛盾的延续。美国与伊斯兰世界的矛盾更是根深蒂固,是植根于文明、信仰和价值观的冲突。现在出现的新趋势就是俄罗斯与伊斯兰极端势力有可能结合,某种程度上形成对抗美国的合力。如果这一结合出现,必然导致美国与外部世界的矛盾进一步扩大,美国的国际环境将更加恶劣。
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同盟内部关系发生微妙变化,表现出逆向演变的趋势。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有两大支柱,即强大国力和联盟体系。美国联盟体系中欧洲是最重要的部分,北约一体化组织是最主要的机制。冷战结束后,由于外部共同对手苏联的解体,欧洲对美安全合作的愿望下降,在主要的威胁认知上与美国的差异越来越大。特别是伊拉克战争后,美国与被布什称为“老欧洲”的矛盾更加尖锐。另外,随着欧洲一体化的进展,欧盟成为欧洲政治、经济、外交和安全的主导力量,对美独立性增强。欧盟正面临着东扩后的内部协调和其他复杂问题,欧洲国家将主要精力放在自身事务解决和加强欧盟内部团结上,而不愿意过多地承担北约责任,受美国调遣。另外,美欧经贸矛盾有激化的趋势,欧元的崛起势必冲击美国霸权的基石——美元霸权,影响美国利益。
总体上看来,国际格局正经历“一超多强”向多极化转变的趋势,而当前,国际形势正经历冷战结束以来最深刻的变化和调整,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的消长变化,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朗。大国互动频繁,相互
依赖性凸显,合作面总体上升。国际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起伏跌宕,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因素进一步交织,气候变化、粮食及能源资源安全、传染性疾病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对国际关系走向的影响增大。中国发展的内外关联度进一步增强,与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历史剧变。在此背景下,美国对华政策调整以及我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尤其受到广泛关注。
从克林顿到小布什,美国的对华政策一直延续着先较量,后合作的传统,但奥巴马却改变了这一惯例,自上台之后就不断向北京释出善意,强调中美合作的必要,中美关系在奥巴马时代出现了高开高走的良好态势。
相比之下,奥巴马上台后的对华政策有着完全不同的参考背景,金融危机的阴霾和中国的迅速崛起,令白宫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中国。
于是,上任不到一年,这位立志变革的美国总统在气侯变化,清洁能源,中美贸易,国际金融秩序,以及地区安全等一系列问题上寻求与北京对话,并不断强调中美合作的重要性。
从上海到北京,不论是与青年学生的互动,还是和中国领导人的会晤,奥巴马的首次中国之旅尽显平和与谨慎。除了在经贸和人权等问题上不愿多作让步之外,美国总统的对华政策展现出别样柔情,中美关系也呈现出更为密切的发展态势。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影响也不断扩大。主要表现在:第一,经济实力地位的显著上升。进入21世纪时,中国的经济实力还只在世界排第七位,GDP约1万亿美元。21世纪的头8年,中国在世界经济的排位几乎是一年上一个名次,2008年跃居世界第三大经济体,2009年或2010年可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第二,中国的军事、科技、软实力也持续上升。军事上,20多年来中国海军、陆军、空军等的实力比20世纪90年代有显著的提升。科技上,航天活动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令全世界华人骄傲,令整个世界刮目相看。在软实力方面,中国发展模式得到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认可,成为不少国家试图仿效的样板。国际上出现一定程度的汉语热,也说明中国的地位上升了。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发展模式引起各方高度关注,世界各地“中国热”持续升温。正确认识我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就要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胡锦涛同志在第11次驻外使节会议上提出的要“努力使我国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既要正视我国全球性影响日益扩大的现实,同时又要坚持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这一基本定位,要坚持承担与我国实力相称的国际责任,在国际事务中继续发挥重要建设性作用。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地区力量的急剧变化,中国周边地区形势将继续处于快速变化之中,各种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将时有显现,并对中国安全提出复杂的新挑战。但是,和平与繁荣仍将是亚太各国共同的愿望。亚太安全形势的急剧变化不会根本扭转中国周边安全环境近一二十年保持相对稳定的发展势头。大国关系的相对平稳发展是中国周边继续保持缓和的基础。中国周边地区是大国利益交汇之地,中、美、俄、日、印对地区总体形势发展影响举足轻重。尽管上述国家关系有密有疏,但在全球化背景下彼此利益相互交织,在竞争中力求保持合作,避免迎头相撞。美国虽视中国为主要潜在对手,并采取措施对中国防范遏制,但双方在反恐、朝核、维持台海稳定及经贸合作领域存在共同利益,美国
对中国仍采取两面下注的政策,并不希望与中国发生对抗。美日同盟针对中国的一面虽有加强,但彼此亦心存防范:美借日制华,却不希望中日交恶而不可收拾;日傍美制华,并不甘心为美火中取栗。遭受美国战略挤压的俄罗斯,在国力未得到全面恢复前,仍将是中国主要战略伙伴,中俄关系有望继续稳固发展。印美关系虽发展迅速,但印度不会全面倒向美国,沦为美遏制中国的棋子。在可预见的未来,只要自身策略得当,中国不会成为大国矛盾的焦点,在大国外交中仍有充分的回旋空间。地区热点发生热战的可能性较低。中国周边地区存在印巴矛盾、朝鲜半岛、台湾海峡以及东海、南海岛屿争端等问题。由于印巴关系持续缓和、美国更多介入南亚事务以及印巴相互核威慑,南亚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的可能性降低。朝鲜半岛形势因朝鲜拥核而面临新的复杂性。但由于中、韩、俄强烈反对武力解决朝核问题,加之美国受困中东,无暇东顾,因此,从近期看,美国军事打击朝鲜的可能性基本可以排除。从长远看,朝核问题仍可能出现轮番升级,但各方均会努力控制升级的势头,避免出现战争。在东海、南海岛屿权益问题上,由于中国与日本及南海国家一直保持着密切磋商,各方都希望通过谈判解决问题,因岛屿问题引发个别意外冲突虽不能完全排除,但演变为大规模武装冲突的可能性不大。今后一段时期, 台海形势仍处在风险较高、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时期。渐成“跛脚”的陈水扁正加紧通过推进所谓“宪改”,搞“台湾法理独立”,不排除陈水扁进一步铤而走险的可能。2007年的台湾“立法委员”选举和2008 年台湾“大选”使岛内局势发展充满变数。但只要美国坚持维持台海现状政策,中国大陆及岛上反“台独”力量仍有能力遏制“台独”的冒险举动。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新一届中央政府奉行的内政外交的核心理念是:对外谋求和平,对内谋求和谐,对台海局势谋求和解。这种理念指导下的内外政策,将有助于保持台海地区的稳定。
非传统安全问题将成为地区安全合作的催化。中国周边地区存在的非传统安全挑战将长期存在,某些挑战在一定时期内可能成为特定国家的主要安全威胁。随着国际社会及地区国家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的重视,地区国家特别是主要大国将把应对非传统安全挑战视为增进合作、扩大影响的渠道和机会,积极探索并
11”事件后,防扩散、打击恐怖主义成为推动在多种框架、多领域开展合作。“9·中美关系不断改善和加强的重要推动因素。印度洋海啸和南亚大地震发生后,各主要国家充分利用救援外交,拉近与受灾国的距离,为进一步发展和巩固双边关系奠定基础。在“10+3”机制的带动下,东亚各国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正不断加强。2002 年11 月,中国与东盟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关于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联合宣言》。作为落实《联合宣言》的后续行动,2004年1月双方又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关于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制定了中长期合作规划,在反恐、非法移民、禁毒、执法、刑侦等领域开展了更加有效的合作。在中国倡议下,首届东盟与中日韩打击跨国犯罪部长级会议2004年1月在曼谷举行。会议通过了《首次东盟与中日韩打击跨国犯罪部长级会议联合公报》,表示东盟与中日韩三国决心在打击跨国犯罪领域加强合作,支持建立“东盟安全共同体” 的目标。上海合作组织把打击三股势力、维护地区安全与稳定作为首要任务,近年来还逐步加强合作打击中亚地区日益严重的毒品走私活动,把遏制和铲除毒品走私纳入反恐合作的框架之中。种种事实表明,非传统安全问题已成为区域安全对话与合作的主要议题,并将成为改善地区国家关系的润滑剂和加强安全互信的纽带。
新形势下,我国外交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同各大国的关系总体稳定。
一批发展中大国加快崛起,推动世界力量对比进一步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我国同周边国家友好合作关系深入发展。我国在当前的国际体系改革进程中处于相对主动地位,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建设性作用。在准确把握机遇的同时,更要清醒认识挑战。国际形势复杂严峻的一面仍很突出,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国际经济金融危机尚未见底,对我国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冲击不容忽视。不少国家对我国快速发展尚未做好心理准备,我国将长期面临外部各种牵制,将不时受到“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等干扰。参考文献:世界大变革与中国机遇及挑战及相关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