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义和对策
论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义和对策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迅速发展的阶段。在此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个过渡期,从中学刚刚升入大学的新生,由于生活环境、学习特点、人际关系等因素的改变,许多学生表现出不适应,程度不同地出现心理问题,干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直接影响其个性发展。因此,正确认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采取一些可行的措施进行疏导和调适,对于防范校园人为事故、完善大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有关资料表明,大学生不同类型、不同严重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呈现出上升趋势。我国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的比例,80年代中期为23.25%,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己达30%,且正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解决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因此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大学生个人人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也是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障。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青年中期,他们的生理发展已基本成熟,但其心理发展水平却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真正成熟的状态。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开始关注自己的内部世界。他们内心充满着各种特殊的矛盾现象,如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情绪与理智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等。从大学生的外部环境来看,社会竞争的加剧、家庭条件的差异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人际关系日趋复杂等,都可能成为他们主要的压力源。并且大学生面临更多的社会义务和选择,这些内外因素常常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解决好大学生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大学生成长和发展质量的重要因素。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怎样解决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的基础,大学生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便无法很好地完成学业,更无力承担未来建设祖国的责任,从这个角度讲,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关系到高校能否完成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不能忘记或忽视对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起基础性作用的心理素质,决不能忘记或忽视旨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把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因此,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和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需要。
在新形势下,高等学校德育的内涵和外延有了新的拓展,它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政治品质的形成与其心理健康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是不可分割的,两者应该紧密联系、互相促进,这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因此,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一步加强和深化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是高校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需要。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涉及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几个方面,所以,该项工作的开展应多方支持,共同建构教育网络。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室的作用
各高等院校的心理咨询室是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平台,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心理咨询,不要对其抱有偏见和歧视。
2、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
除例行的大一新生入学时的心理健康调查外,还应于每学期中进行一次复查,通过SCL-90量表等常用量表进行测量,以实现科学的管理。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通过每年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严重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
3、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
预防心理疾病的直接方法便是增强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目前高校普遍认识到心理素质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部分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堂教学中,使心理健康教育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院训,“好学近知,力行近仁”的校训都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逐步形成学校、社会、自身共同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在我们传统的教育中,常常存在着“高分低能”、“有才无德”的现象。心理问题的日益出现不仅严重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还影响了人才的整体素质,阻碍了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给国家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心理健康不是单纯心理的、也是社会与教育的。学校要培养的是“社会人”与“文化人”,社会人必然是具有健康心理的人。因此,高等院校重视大学生心理教育,无论从人才培养还是高等教育方面来看,都是势在必行。
第二篇: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大学阶段是人生的关键时期。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因为心理健康问题而影响到正常学习生活的大学生数量有明显的增多趋势,有的已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因此,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目前高校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对策进行分析,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我们培养高素质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分析;对策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随着中国的全球化,市场经济带来的是人们的竞争越来越强,如今的社会是一个优胜劣汰、竞争上岗的局面,大学生也日益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感觉自我价值实现非常困难。另一方面,大学生受整个社会的影响,如收入分配差异较大、公平正义遭遇挫折。导致个别大学生觉得生活没有意义和激情,还表现出异常的冷漠。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肩负的历史使命。大学阶段是一个人身心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长期以来,贫困大学生的经济求助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其实一些大学生的精神求助,同样不容忽视”。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据原国家教委2003年对12万多名大学生的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大学生中存在明显心理障碍者达20%以上。2009年,根据我院老师对我院1000名大学生调查表明,有7%的学生存在较严重的心理疾患,有20%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主要症状是焦虑不安、恐惧、抑郁症、情绪危机、异常的冷漠等等。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因为心理健康问题而影响到正常学习生活的学生数量有明显的增多,有的已严重地影响了学生人格的健康形成和发展。
(一)学习与生活的压力愈来愈大。压力虽然看不到,摸不着,但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压力是工作本身、人际关系、环境因素给我们造成的一种紧张感。虽然说人无压力轻飘飘,适当的压力可以使人充实和上进,但是,压力过大或者这种紧张感过于持久则会出现焦虑烦躁、抑郁不安等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大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所学专业非所爱,这使他们长期处于冲突与痛苦之中;课程负担过重,学习方法有问题,精神长期过度紧张也会带来压力;另外还有参加各类证书考试所带来的应试压力等等。
生活的压力主要在于生活贫困所造成的心理压力。目前,我国高校在校生中约有15%是贫困生,而这其中5%左右是特困生。对金钱的切身压力,以及深深的自卑感,使这些低收入或贫困家庭的子女总是低估自己,不能很好地完成本来可能完成的学习任务,造成事实上的无能,更加重了自卑;自卑也使一部分学生过分保护自己,去做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经常经历挫折,也同样在内心产生消极的、敌对的情绪,有的学生甚至发展成自闭症或抑郁症,而不得不退学。特别是一年级新生,对“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习方式、方法不适应,有的学生会感觉无所适从,生活和学习变得没有目标,心理上感到茫然,情绪低落。
(二)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混为一谈。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重视培养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及政治素质,它只关注社会对个人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方面的要求,而严重忽视学生的心理素质。一些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混同起来,把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统统视为思想品德问题。他们常用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德育化的倾向,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作用。
另有一些人将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与心理问题等同起来,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一种崭新的途径,而目前大学生中存在的各类思想品德问题都是由心理问题引发的,只要在高校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即能有效的解决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从而主张取消德育而代之以心理健康教育,片面夸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出现了德育问题心理化的倾向。
(三)情感困惑和危机。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生理机能已经成熟,逐渐产生了恋爱的要求,如果大学生对情感方面的问题能否正确认识与处理,已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目前,大学生存在的恋爱困扰主要是对两性交往的不适,性冲动的困扰及缺乏处理恋爱中感情纠葛的能力等。
(四)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大学生的角色地位及生活环境与高中时期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据调查,80%的学生以前在家没有洗过衣服,生活自理能力差,对父母有较强的依赖性。生活问题对这部分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其次,大学中评判学生优劣的标准已不再是单纯的学习成绩,而已包括了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其它一些因素,这种标准的多样化使部分成绩优秀而其它方面平平的学生感到不适应,其自尊心受到强烈的震撼,心理上产生失落和自卑。
(五)网络心理障碍。网络作为新兴媒介,已成为新一代大学生越来越推崇的一种沟通和排谴方式。近年来,大学生热衷于把网络当成排谴的对象。好玩游戏,聊QQ等,但由于网络具有隐秘性和虚拟性,这种虚拟的排泄方式同时也带来了包括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自我评价降低等种种副症状,医学诊断称之为“网络性心理障碍”。比如崇尚暴力、色情,宣扬享乐主义、拜金主义。
(六)就业压力。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是这几年来的普遍问题,而要找一个理想的工作就更难。择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工作单位不如意,担心自己能力不足缺乏经验而不能胜任工作等),这些都给临近毕业的大学生造成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又以一些不正当的渠道渲泄出来,如乱砸东西,酗酒打架,消极厌世等。因此,对大学生尤其是毕业生进行就业辅导,帮助他们调整择业心态,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二、其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
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种种表现,究其成因,我认为主要源于四个方面:
(一)问题源于家庭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不良的家庭环境往往使可塑性很强的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侵蚀。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正所谓“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特别是父辈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下一代身上。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读大专没有出息,只要不出安全事故,学习好坏无关紧要;有的家长忙于生计,不重视孩子的学习,甚至在孩子面前做“经商致富”的宣传,扭曲他们的价值观;有的家长常常吵嘴打架,甚至草率离异,在孩子的心灵上投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使他们产生无心学习。致此,时间一久就是让孩子形成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问题源于学校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基地,不良的教育对策和方法同样会阻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的学生厌学、自暴自弃,染上了社会的不良习气,学会吸烟、赌赙,经常打架斗殴,经常出入网吧打游戏等。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教师自身素质的差异,有的教师只教书不育人,或只会教书不会育人,或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或只重视文化素质教育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这一切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甚至导致一些学生的严重的心理障碍。
(三)问题源于社会
有人认为对学生的教育是学校和家庭的事,与社会无关。其实学生的身心是否健康发展与社会的环境有密切关系。首先,随着社会的日益开放,工作、生活节奏加快,价值观多元化,以及独生子女的增多,患有心理健康问题的青少年日益增多,尤其是民办的中等职业学校表现突出。其次社会存在诸多不稳定的因素,如网吧、毒品、吸烟、赌赙,黄色音像制品等。对于好奇心强,爱好模仿,求异思维活跃,自控能力差的职高生来讲最容易受到影响和危害。
(四)问题源于自我
有些同学把学习成绩看的很重,或者是知识基础、学习方法、能力等比较差,或者是被老师和家长的关心太少,或者是同学自身存在先天的心理缺陷,等等诸多因素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解决的对策
(一)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迫切要求。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大学生的培养教育问题,多次强调:“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高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光荣使命。高素质人才,不但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说,各高校必须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对大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不断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当代中国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是一个承载社会、家庭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他们自我定位比较高,成才欲望非常强,但社会阅历比较浅,心理发展不成熟,极易出现情绪波动。特别是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各项改革措施的实行,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日益纷繁复杂,使他们面临的学习、就业、经济和情感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不可避免地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亟需疏导和调节,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为成长成才打下良好基础。
(二)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大学生阶段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产生的困扰和冲突,会形成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又往往同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交织在一起。心理问题,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问题在心理方面的反映。心理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讲要以树立正确的“三观”为前提。反之,心理问题的存在,也必然影响正确“三观”的确立。因此,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在理想信念、思想品德、行为养成、心理健康等各个层面全面展开,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相补充、互相促进。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中指出:“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实质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努力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
首先,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取决于这支队伍的素质。必须下大力气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配备一定数量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加强领导,整合资源。建立由学校主管领导负责,相关部门参与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学校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保证此项工作顺利开展。其次,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心理问题产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必须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解开心理疙瘩,心理健康教育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采取切实措施,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活动中精神生活得到充实、心理品质得到磨练、心理素质得到提高。
再次,认真做好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心理咨询是帮助大学生解疑释惑、消除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要通过个别咨询、团体辅导活动、心理行为训练、热线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方式结合进行,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方便、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做好新生、应届毕业生、家庭贫困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学生、失恋学生、违纪学生、言行异常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大学生心理咨询不但需要一批具有爱心的专家和工作者,真正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给予他们更为“贴心”的服务。同时更需要有科学的方法和工作能力,作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首先,要有良好的意愿,处处显示他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和关爱。其次,有能力与学生分忧共乐。再次,致力于帮助学生发现个人能力与学习自立。
(四)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据了解,我院有20%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与就业形势的严峻和择业困难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也是避免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有效措施。
首先要正确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对自己的所学专业、工作能力、爱好特长、优势劣势有一个完整的把握。这样才能在就业中,克服劣势,发扬优势,找到自己较满意的职业。其次,要积极引导学生降低择业标准。有些大学生,自认为是天之骄子,择业目标定得太高,职业取向过高、有些不切实际。从而造成就业受挫,产生心理失衡。因此,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应不断调适自己原有的不切实际的就业取向,使自己的心理定位与择业目标要求相适应。再次,训练和提高学生经受挫折的心理素质。由于找工作不如意、不顺利,一再受挫折,许多大学生产生情绪低落、暴怒、甚至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这时,大学生应不断增强自身的心理品质,如加强自控力,保持心理情绪平静等,使自身在内心与外在因素冲突下,达到一种动态均衡,及时消除一些因就业受挫而引发的心理失衡等问题。最后,引导学生择业要有预见性。有些职业目前看较好,但是却没有发展潜力。所以,大学生找工作应有前瞻心理,对职业及单位的发展前景应有个准确认识,而不能只盯着目前单位的规模、效益。这样,大学生在就业上,才能拓展视野,开拓就业心理,避免产生心理问题。
总之,在当前我国社会迅速发展的特殊时期,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不仅包括学习方面、人际关系方面,也有自我认知方面、情爱方面、情绪方面等,不同程度出现焦虑、抑郁、强迫等症状,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我们培养高素质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需要,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思想教育研究,2004(4)[2] 陈学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加强心理教育.教育探索,2005(4)[3] 吴诚.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对策,2009.04
[4] 马向真.关于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高校理论战线,2006(2)[5] 李海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原因及解决的对策分析.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2006.5
第三篇: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提要:
学生是极其复杂的有机体,是生理和心理的统一体。学生的身和心是相互影响的,相互作用的,随着精神活动的不断丰富和提高,学生对学习、家庭、人际交往等许许多多的心理问题处理不当,就会造成心理矛盾、情绪紧张、忧愁苦闷等,甚至导致心理疾病。因此,学校对于学生保持心理健康、预防心理疾病的问题的处理,就有重要的意义了。
关键词:
正文:心理健康,教育,人际关系,情绪,梦想。
从心理卫生科学馆店来说,“精神”和“心理”是同义词,源出拉丁文psycho一词,指人类高级精神活动的功能表现。而“心理卫生”是一个引进词语,又叫做“心理健康”。“西方心理卫生组织机构对心理健康的解释为:心理健康是促进人的积极的心理状态的形成和防止人的消极的心理状态的发生。”①而我们知道,学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栋梁和支柱,但是近几年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层出不穷,这就需要我们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意义深远:
第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人际关系发展。这点本人将会举一个实例进行分析论证。
小辉(本文用化名,以下例子皆如此)广东省惠东县职中二年级的学生,“他在上课的时候经常说话,向老师提出奇怪的问题,有两次还故意剃光头,但是他自己表示,不愿意与别人交往,怕在别人面前出丑,所以回避与别人谈话,完全把自己孤立起来,更愿意在内心创造一个自我,进行自我交流”。②当时班主任发现小辉的这个问题后,就向学校的心理咨询师咨询解决问题的措施。心理咨询师告诉班主任,“小辉同学其实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在他身上有“主我”与“客我”两个对立的部分互相矛盾,他剃光头、经常在课堂上捣乱,无疑表明他又引起别人关注的欲望。”③但另一方面,他又不愿意和别人交流,表现出害怕的情绪,表明他对人际交往上有恐惧感,可见他的性格是敏感的、脆弱的。班主任根据心理咨询师的分析,对小辉的问题着手进行解决、对症下药:班主任鼓励他积极参加与别人的交往活动,增加成果交往的经验,比如春游、运动会、艺术节等;还经常找他谈心,帮助他改变性格,树立信心,告别胆小羞涩,让他感觉到自己是有人关心的。就这样,慢慢地,小辉性格开始变得开朗,上课也不再捣乱了,也愿意和别人交流,交到了知心朋友。
其实小辉的这种情况在学校时经常可以见到的,所以学校必须懂得如何处理这类情况。在上面实例中,我们可以知道,其实小辉内心是很渴望与别人交流的,只是缺乏正确的引导,所以只能在上课时捣乱,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吸引别人的注意,但是却遭到别人的嘲笑、不理解,渐渐地就导致他的自卑心理,内心封闭,以免遭到别人的伤害。所幸的是,他的班主任即使对他进行了帮助,小辉也恢复正常的生活,开始了人际关系的发展,可见,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可以促进学生的人际关系发展的。
第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稳定情绪,消除不良情绪。学生,特别是中学生是非常敏感的,社会阅历经验还不足,对于一些不良情绪,有时无法控制,甚至严重影响正常生活,这也需要学校进行心理健康的辅导。下面我将举一个实例来分析论证:
“小洁是一名高三学生,一直以来,她的成绩都非常优秀,高三的学习非常紧张,很多同学都非常认真学习,一些之前成绩不太好的同学成绩也许速提高,而小洁觉得自己成绩一点提高都没有,甚至有被人超越的现象,后来在考试的时候,就非常的担忧,总是怕自己做不好,怕辜负家人的期望,接过几次下来成绩越来越差,慢慢地,自己就听到考试就害怕。”④小洁知道自己的情况不太好,就找到学校的心理咨询处。心理老师给了小洁几种专业疗法:理清考试焦虑的原因,设计对策,比如不要过分在乎分数,考试时给自己鼓励,做好心理调整,不断地给自己心理暗示,自己已经做好了准备,我很自信,我的状态很好;考试前可以
做适当的放松,比如听音乐,和朋友聊聊天,去做运动等等。通过努力,小洁的考试焦虑明显减少了,几次考试中都可以发挥正常的水平。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知道,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和家长的期望、学校的教育是分不开的。现在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看得很重,忽视了孩子的心理感受,无形中给孩子带来了心理压力,有些学校只重视学生的情绪,把学生看成一种考试机器,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肯定会带来不利影响的,所以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不应该只重视成绩。正是有了学校的心理健康辅导,小洁才能走出考试焦虑的负面情绪。不仅考试焦虑的情绪,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有应对很多不良情绪,可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稳定情绪,消除不良影响。
最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对梦想的追求。小时候,我们经常说自己的梦想是什么,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越来越少学生知道自己的梦想是什么了,而有些学生则是为了学习,满足学校、家长考到高分的要求,则放弃了自己的梦想。这也需要我们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来帮助学生找回梦想,本人同样用一个例子来分析证明。
“小艾青岛市第一中学的一名高一学生,他从小就特别喜欢打篮球,成绩也优秀,但是他的父母害怕篮球会影响她的学习,所以禁止他打篮球,后来,小艾对学习也提不起激情,经常缺课。”⑤学校的心理老师了解情况后,先是找到他的父母,通过交流化解他们对于打篮球会影响学习的顾虑,然后和小艾进行谈话,心理老师了解到小艾是因为不能在打篮球,心里对父母又怨恨,但又不能表现出来,只能发泄在学习上,消极对待。而心理老师告诉小艾,他已经和他的家长商量过了,只要他可以找回以前的学习激情,父母不会阻止他打篮球。最终,小艾找回了以前的学习状态,最重要的是小艾更加珍惜打篮球的机会,篮球水平突飞猛进,后来还成为了该市的青少年篮球队队员。
这是一个因为家长与孩子交流和沟通不畅而造成孩子强烈对抗情绪的典型案例。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教育的成功之处在于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的特长,扬长避短。”⑥在学校里,有很多学生为了学习完全放弃了自己的爱好兴趣,这其实并不利于学习的提高,有爱好才能有动力,所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纠正这种错误的观点。由上面例子可知道,如果没有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小艾可能真的再也不能找到他的梦想了。所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对梦想的追求。
以上,说明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可以促进学生的人际关系发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稳定情绪,消除不良情绪;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对梦想的追求。注重学生的心理辅导,完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
参考资料:
①《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郑希付著,第21页;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陈立人著,第4页;
③《学生心理辅导案例分析》,浙江教育出版社,胡晓华主编,第88页;④《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郑希付著,第78页;⑤《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郑希付著,第190页;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陈立人著,第9页;
第四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现代社会的生活工作节奏日益加快,很多人都感到不堪重负。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身体的健康是指人的身体符合人的正常生理现象,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没有疾病的发生;“心理健康”:专家认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必须具有正常的智力,基本的自我认识能力,并能恰到的估价自己,有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在符合团体要求的前提下能适当的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以及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其实,心理健康说到底是一种人生态度。心理健康的人,以积极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待周围事物。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才能迎接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挑战。
在大学生中这样现象比较普片:如情绪都比较低落、不稳定,不爱搭理人,做事情没有兴致,时间长了,容易造成心理情绪积聚,对学习、生活肯定会造成影响,严重的则会患上抑郁症。如果没有找到正常渠道发泄,可能会沉迷于一些自己觉得是正确的事物上面,比如网络,像大部分男生就喜欢沉迷于一些网络游戏。这就需要周围的同学和老师关注他们,给他们一些安慰、疏导,让他们感觉温暖。当然,有这种情绪的大学生也要主动和身边的朋友谈心、交流,释放出自己的压力,以缓解这些症状,从而恢复到正常状态。另外,这些学生应该找准自己的位置,要正确评价和认识自己,无论怎样,知足常乐是不变法则。也不要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一步步走好自己的路。
在大学里,学习效率最高的时期非期末复习备考莫属。大学和高中的生活相差太大,进大学后,由于课程相对轻松,没有老师督促,而且缺少明确的学习目标,因此日子过得迷迷糊糊、浑浑噩噩的。平时多在玩网络游戏和上网聊天。到期末,才开始担心考试,考前临时抱佛脚只求能过关。
这种现象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大学生们应该学会自我调节,但却不是去自我堕落,或者自我毁灭。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仅影响自身的发展,说得远些,更是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的,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心理健康可以使我们克服依赖心理,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更是毕业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大学生应该自觉学习心理知识;对自己不过分苛求,确立目标适中,养成“平常心态”;对他人的期望不要过高,避免失望感;不盲目的处处与其他同学竞争,避免过度紧张;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扩大社会交往;加强意志锻炼来保持心理健康。
第五篇:论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论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摘要: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面临着工作时空的拓宽、教育资源的丰富、预警功能的增强、工作效率的提高的机遇,也面临着大学生成长环境复杂化、教育者调控能力虚弱化、大学生心理问题多样化的挑战。做好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做到明确任务、建设阵地、加强研究、优化队伍。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互联网以其受众广、时效强、功能多、容量大、交互式等多种特点,形成了不可抗拒的影响力,迅速进入社会各个领域。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网民队伍正在加速增长。据中国互联网中心公布的数据,中国上网用户在半年内就翻了一番,截止到2001年6月,全国上网人数接近3000万,上网计算机达到了900万台。而网民中学生又是主体,占21%。有关统计表明,大学生中90%以上的掌握了互联网技术。上网已成为大学生从事科研、获取知识、了解时事、交流感情、查询信息、休闲娱乐的重要途径,成为学习生活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来说,“网络化生存”、“网络人生”已成为最好的生活写照。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促进了经济、科技、政治、文化以及人类自身生存状态的变革,引发了人类的社会行为模式、社会结构形态和社会规范体系的变化,给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新的挑战。
一、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机遇
互联网技术,有如18世纪的蒸汽机技术、19世纪的电气技术,是一项影响深远的技术革命,给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新机遇。具体说来,这种新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拓展了工作时空。互联网具有超越时空的特征,在这自由开放、高速运转的网络世界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能以先进的电子技术手段,向学生实时地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理念,参与心理健康论坛,接受心理辅导。这突破了耳提面授的线性一元形态的传统教育模式受时间、地点、场合影响的限制,极大地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时空,能使教育工作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增强了工作的即时性、广域性、渗透性。
2.丰富了教育资源。互联网把全球数万个计算机网络、数千万台主机连接起来,有着信息海量的特征,且网上一切资源皆为我之资源。其中高实时性与无穷储量的心理健康知识与心理辅导信息,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随时读到心理学大师的名著,可以与素不相识的心理学大师进行心理健康对话,可以聆听远隔云涯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的心理健康讲座,可以搜索、查询任何需要的心理健康知识与信息。这极大地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辐射力、吸引力、感染力。
3.增强了预警功能。由于网络世界的开放性、虚拟性,大学生参与其间,只是一个数字符号,因此,其人前的面具被摘除,真实的内心得以坦露,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抑郁与苦闷在这里可以尽情倾诉,种种扭曲与病态心理可以尽情展现。他们在网络的点击中寻求心理的释放与依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此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可以把握当前大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掌握他们的心理动态,了解其特殊群体及特殊时段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个别同学的心理健康问题,以便及时开展教育工作,提高工作的灵敏性、针对性、准确性。
4.提高了工作效率。网络世界具有便捷性、新奇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利用网络开展教育工作,将会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因为在网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如下特点:其一是受传平等。网上虚拟社会,人与人之间没有社会角色地位的区别,受者与传者地位平等,双向互动,这非常符合大学生获取知识、接受教育的心理特征。其二是主动接受。大学生在网上接受教育,有主观心理需求,是主动寻求,而不是被动灌输。其三是共振效应。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往往产生“剧场效应”,在场受感染,离场即忘却。而网络世界是人以群分,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的专题讨论使受众因共同的兴趣走到了一块,他们共同探讨,智慧的火花形成了心灵的共振,实现了双向超越。其四是方式新奇。网络利用超文本检索方式,多媒体集成技术,将文字、图片、声响、动画有机融合,充分调动了人的视听功能,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组织一些思想性高、教育性强、趣味性好、适应性广的信息资源,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平面走向立体,从单色走向多彩,增强了工作的科学性、生动性、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