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扶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

时间:2019-05-13 01:27: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加快扶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加快扶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

第一篇:关于加快扶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

关于加快扶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

县域经济,既是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衔接处,也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的交汇点,更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力量。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县委、县政府在新形势下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实现县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力抓手。

作为宝鸡市“东大门”的扶风县,要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推进现代化、建设新扶风”这一总目标,积极引导全县各级增强加快发展、争先进位的意识,既要注重经济增长的规模和速度、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又要注重社会事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从而有力有效的达到促进扶风县域经济社会协调快速发展的目的。

一、紧紧围绕“五个扶风”建设,切实加强县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资源,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就必须切实加强县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扶风,作为资源大县,就必须紧紧围绕实力扶风、人文扶风、富裕扶风、宜居扶风、幸福扶风“五个扶风”建设,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作用。

一是积极发掘资源。扶风县,位于陕西八百里秦川腹地、关天规划发展核心区,毗邻杨凌农业高新示范区。全县总面积720平方公里,辖8镇169个行政村1137个村民小组,共11.89万户、44.59万人,是陕西省农业和旅游大县、教育名县。扶风县,属黄河流域,处暖温带。地域南北长东西窄,地势北高南低,呈阶梯跌落,依次为北部乔山山脉、低山丘陵、中部黄土台塬、南部川道。全县的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条件优越,被称为欧亚大陆桥的陇海电气化铁路、西(安)—宝(鸡)高速公路、法(门寺)—汤(峪)二级旅游公路、法(门寺)—乾(县)二级旅游公路、关中环线、西宝公路中线、北线等交通干线穿境而过。扶风县,以“辅助京师、以行风化”而得名,久以“青铜器之乡”而著称,佛教圣地法门寺在世界享有盛名。是炎帝姜氏部落的故里,是中外闻名的周原文化宝库,文明昌盛,历史悠久,可谓地灵人杰之乡。名垂青史的汉史学家班彪、班固两代三人著成《汉书》,外交家班超出使西域,为实现民族团结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东汉名将名儒马援、马超、马融和机械发明家马钧等等,都是叱咤风云的天下名士,蔚为周原地域文化的独特霞光。近代以来,扶风更是人才辈出,群星灿烂。仅近年来活跃在党政军界正厅、师级以上的高级干部34名,突出贡献的专家教授40名,其中大多数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天南地北的扶风知名人士多达2181名。

现实中,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同志抱怨本地基础薄弱、条件落后、资源匮乏。诚然,不同地区之间的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的分布存在着很大差异,但是,自然资源的缺乏并不意味着其他资源的缺乏;某种资源一时的缺乏也不意味着将永远缺乏。是不是真的缺乏资源取决于我们能否正确地认识资源和有效地开发资源。一些地方之所以会出现“抱着金饭碗讨饭吃”的现象,根本原因在于没能正确地认识和开发资源。事实上,一些所谓的“劣势”资源,换个角度看可能就是优势资源,关键是发掘和利用。

二是充分利用资源。善于利用资源,就是要千方百计地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这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善于寻找市场。资源只有投入市场转化为产品才能带来经济效益。现实中,那些拥有丰富资源的内陆地区之所以发展缓慢,主要就是因为与市场联系不紧密、信息渠道不畅通,导致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其次,要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最后,要厉行节约,减少资源浪费。

三是科学整合资源。资源整合的目的就是要使现有和潜在的各种资源能够相互配合与协调运用,使之达到整体最优和效用最大化。实践证明,整合不仅能出生产力,而且能够出效益。就一个县域来看,其内部总是存在着许许多多不同类型的资源,能否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发挥这些资源的整体优势,主要取决于我们是否有资源整合意识和能力。

四是全力保护资源。从长远利益出发,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必须保护好自然和生态环境。从表面上看,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资源似乎是矛盾的,但这一矛盾并非不可调和。只要统筹兼顾,处理得当,完全可以做到“双赢”:既能不断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区域竞争力,又可以保护好生态环境和质量。实现这一目的,要求我们必须认真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好环境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二、紧紧围绕“五个扶风”建设,切实加强县域实力的培育和提升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软实力是比硬实力更为重要的一种竞争力。提升县域的软实力需要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利用好文化遗产。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乎每个县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自然和人文景观等,这种县域所独有的特色资源富含浓厚的文化底蕴,是祖先和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一笔珍贵的无形资产,其垄断性、独特性及可持续性是其他类型的资源所无法比拟的。只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就会带动一个地区的旅游、交通、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是打造好特色品牌。县域之间的竞争,关键在于拼特色。特色出精品、特色出效益。有了特色也就有了比较优势。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走特色经济之路。纵观那些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地区,几乎没有一个地区不拥有自己的特色产业。为了做大、做强、做精、做美特色产业,我们不仅要全力提倡“一县一色、一镇一业,一村一品”,而且还必须不断适应市场需求,积极培育和创新产品,力争让一个产业、一个产品或一个品牌成为县域经济的代名词。

三是做好宣传和推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扩大县域影响力、提高县域知名度,必须改变“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旧观念,认真在各种产品的包装、推介和造势上下工夫,采取与众不同、创意新奇的方式吸引外界眼球。任何一种新产品和新项目,在初级阶段都需要通过造势为其鸣锣开道,以造势提高知名度。善不善于造势效果大不相同。没有势,外界可能视而不见;有了势,就会因先声夺人而产生强大轰动效应。

四是优化各种环境。环境既是软实力,也是竞争力。有了开明开放的政策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健康文明的人文环境,就可以产生三方面的效应。一是“洼地效应”。这种效应可以使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源源不断地汇流和聚集,到一定时候就会产生爆发力,促使县域经济跃上新台阶。二是“亲和效应”。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能够使人们心情愉悦、安居乐业,形成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三是“连锁效应”。好的环境还能使受益者成为宣传者,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来生活和创业,收到“一花引来满园春”的效果。

三、紧紧围绕“五个扶风”建设,切实加强县域关系的处理和协调

县域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城市经济、工业经济、农村经济、商贸经济、财政税收、生态保护等方方面面。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协调和处理好各种关系。

一是“质”与“量”的关系。发展县域经济,既注重量的扩张,更要追求质的提高。诚然,没有一定的速度就不可能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但如果不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也不会有实实在在的发展速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增长的背后常常伴随着很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我们必须要坚持质量优先的原则,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二是“大”与“小”的关系。大企业是壮大县域经济总量、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推动力量,是强县富民的有力支撑;小企业是增加就业、活跃市场、增强经济发展活力的源泉。两者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都十分重要。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大小并重、多业并举的原则,努力促进大中小企业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对于那些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大的企业,要通过资源整合和资产重组将它们培育成规模效益好、抗风险能力强、财政支撑作用大的企业集团,使之成为县域经济的“火车头”,财政收入的“台柱子”。但与此同时,也要采取有效措施,全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要通过延伸产业链条,细化分工协作,着力培育中小企业梯队,促使它们由“小”向“大”进行转变。

三是“内”与“外”的关系。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一方面,我们要跳出县域、放眼全球,积极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通过扩大开放,把招商引资作为实现县域经济新跨越的突破口。当前,尤其要紧紧抓住目前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好时机,加强与国内外大集团、大企业的经济技术合作,吸引大公司、大财团和知名企业、知名品牌来本地落户。另一方面,也要努力调动县域内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充分激发自我发展的内在活力。

四是 “远”与“近”的关系。既要立足于当前,也要着眼于长远。立足当前,就是要认真解决目前经济生活中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同步。着眼长远,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把目光仅仅局限于GDP的多少、基础设施规模的大小上,而应该站在时代前沿,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要在科学、民主决策的基础上,一张蓝图绘到底,保持经济发展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

第二篇:加快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

加快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

——对嘉陵区扶贫开发的调查与思考

余培发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政协常委、经济委主任 扶贫开发在我国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按照国家现行的1196元的扶贫标准,我国目前还有3597万贫困人口,如果按照温总理在65届联大一般性辩论会上的说法,中国还有1.5亿人生活在联合国设定的贫困标准之下。而我国的贫困人口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大多数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集中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山区。在全国的贫困人口中,西部地区所占比重超过62%,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西部地区占了60%多。可见,西部地区的扶贫开发对我国的整体发展具有多么大的作用。为总结西部丘陵地区扶贫开发经验、探索丘陵地区扶贫开发新路,笔者近期对地处川东北丘陵地区的南充市嘉陵区近三年来的扶贫开发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嘉陵区扶贫开发已取得的成效

2008年10月以来,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大力实施了产业扶贫、信贷扶贫、社会扶贫等项目,共投入各类扶贫项目资金6525.6万元,有效改善了贫困村基础设施,培育了一批特色增收产业,大大加快了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一)抓基础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嘉陵区始终坚持把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作为扶贫开发的基础工作来抓,三年共修建村道扶贫公路69公里,整修渠道30公里,便民路45公里,石河堰6处,蓄水池105口,提灌站10处,打机井200口,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平方公里,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0公顷,解决了2.04万人2.55万头牲畜生产生活用水困难。

(二)抓产业培育,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围绕“育龙头,建基地,兴产业”的思

路,扶持发展了四川省天兆集团,建立了凤木路沿线十公里优质伏季水果基地,河西乡万亩蔬菜基地、国道212线、318线肉兔、生猪养殖基地,成南高速公路沿线万亩柑桔示范基地。

三是抓技能培训,提高了贫困农民素质。三年来,依托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共培训贫困农民1025人,主要向上海、广东、北京、成都等地输出,解决了805个家庭、2456名贫困人口的温饱和收入问题。

四是抓“定点帮扶”,拓展了社会帮扶渠道。紧紧抓住国家工信部定点帮扶嘉陵区的大好机遇,争取国家工信部直接投资300万元,完成了农村基础教育、人畜饮水、基础灌溉、清洁能源建设、果蔬和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等民生领域扶贫项目12个,同时还成功申报了国家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资金项目及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项目5个,共计批复项目资金1918万元。

五是抓“对口帮扶”,打造了浙川特色扶贫新村。三年共争取浙江对口帮扶资金380万元,分别在大通镇梓潼庙村、龙池院村、三洞桥村、大沟头村和石楼乡李家观村、小观子村重点打造了6个浙川扶贫新村,实施了村道公路建设、产业便民路建设,培育了蔬菜、生猪、肉兔、柠檬等支柱产业。

六是抓外资扶贫试点,探索了融入儿童视角的综合扶贫。于2009年争取到了国务院扶贫办外资中心开展的综合扶贫试点项目,项目共涉及13个贫困村,总投资2700万元。其中,融入儿童视角的综合扶贫项目投资43万元。通过项目的实施,不仅促进了项目村基础设施、生活环境明显改善,而且大大提高了村民对儿童贫困现状的重视程度,促进了贫困儿童健康发展。

七是抓群众互助,夯实了贫困农民创业基础。三年来,省、市、区三级财政共投入扶贫互助资金190万元,农民自筹31.5万元,分别在李渡镇张家桥村,双店乡杜家嘴村,龙岭镇芭蕉桥村,大通镇梓潼庙村、三木桥村、大沟头村,天星乡圈角湾村,安平镇依阳桥村、仁广村,世阳镇碑垭村、杨家寺村、鲜家寺村,龙蟠镇新学堂村、苦楝垭村,木老乡河家村等16个村实施该项目,以项目村的传

统产业为基准,养殖等见效快、效益好的项目,通过互助社的平台,将互助资金提供给入社村民发展生猪、小家禽,并为村民提供养殖技术、市场需求等相关信息,发挥出了资金的最大效益,达到了培育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目的。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项目规模化程度不高。在实施整村推进过程中,由于部分村民观念落后,“等、靠、要”思想严重,加上乡镇财政困难,致使部分产业项目无法规模化发展,经济效益难于集中体现。

二是配套资金落实较为困难。由于嘉陵区财政较穷,国、省、市要求的区级财政配套资金无法按时到位,致使项目的争取和实施受到了一定影响。

三、今后工作的几点建议

尽管嘉陵区在扶贫开发中已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喜人成效,但由于基础差,底子薄,扶贫开发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截至2010年底,嘉陵区年人均纯收入1196元以下的贫困人口仍有10.25万人。一旦遇上大的自然灾害,返贫人数还会增加。为推进该区扶贫开发工作迈上新的台阶,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有关方面决策参考。

1、始终坚持把加快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坚持国家扶持和自力更生相结合、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实现开发扶贫与救助扶贫有效衔接,专项扶贫和行业扶贫有机结合,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相互协调,扶贫开发与计划生育相互促进,把尽快解决部分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作为工作重点,将扶贫标准以下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作为扶贫开发对象,对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把新村扶贫、产业扶贫、劳务扶贫等项目资源进行整合,支持贫困村社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贫困农民收入水平和就业能力。继续开展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的“挂帮包”活动,不断加快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2、大力实施“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战略。按照“整合项目、聚集资金、整体打造、综合示范、集中成片、竞争立项、整体推进”的要求,坚持“渠道不乱,性质不变,优势互补,集中使用”的原则,以秦巴山区扶贫连片开发为平台,以产业扶贫、技能培训为重点,把优质生猪养殖和柑桔种植产业等作为项目区支柱产业,将涉农资金、业主及农户投入资金进行有效整合,统筹用于项目区配套设施建设,改善基础设施,完善公共需求,推进主导产业规模化、品牌化、标准化、特色化,不断加快“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步伐。

3、积极推进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有机结合。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扶贫办等部门关于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扩大试点工作意见的通知》要求,为贯彻落实“四川省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工作培训会议”精神,嘉陵区3个先期试点村采取“半距起点、等距抽样”选点方法已经确定。“先期试点实施方案”已上报四川省扶贫和移民工作局批准。试点工作完成后,应继续探索建立农村低保和扶贫对象动态识别机制、监测管理机制、分类帮扶机制,实现两项制度的对象衔接、政策衔接、管理衔接,为全区开展下一轮扶贫开发工作提供参数、积累经验、打好基础。

4、严格扶贫资金管理坚决做到专款专用。实行扶贫项目资金封闭运行,做到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挪用,不断完善扶贫项目资金县级报帐制。要把扶贫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列为政务、村务公开的一项内容,实行群众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确保扶贫资金用到最该用的地方。

5、继续动员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扶贫济困。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鼓励和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形成强大的扶贫攻坚合力。切实做好中央国家机关及省级机关在嘉陵挂钩帮扶的协调配合和服务工作,加强与杭州“四区”对口帮扶单位的联系,进一步拓宽协作领域,搞好东西部扶贫协作,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积极扩大与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争取更多的国际扶

贫援助项目和资金用于嘉陵扶贫开发,不断提高全区扶贫开发的总体水平和整体效益。

第三篇:加快发展龙华镇域经济的思考

加快发展龙华镇域经济的思考

屏山县龙华镇政府银西国

一、镇情分析

(一)比较优势。一是旅游资源丰富。辖区内集中“四古”资源,即古山——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古镇——明清老街,古佛——八仙山大佛,古树——细沙溪桫椤树,旅游开发的潜力大,前景好。二是特色生态产业初具规模,生态好。地处岷江流域,空气湿润,雨量充沛,茶(1.65万亩)、竹(12万亩)、林(4万亩)三大特色产业初具规模,森林覆盖率达到70%,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特色生态产业,为龙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三是民间资金比较充足。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529元,高于全县平均水平417元。2010年全镇人民存款余额1.2亿元。

(二)不利因素。一是草纸加工造成河流污染严重。初步统计,龙华小草纸1039户,每年消耗石灰2000余吨,全部直接排放在大小龙溪和箭板河,使青山绿水变成“青山黑水”,影响龙华生态环境和旅游开发。二是区位比较偏僻。龙华位于县域西北部,群山阻扰,交通不便。特别是县城东迁新发乡后,工作运行成本增加,尤其是接受新县城辐射带动的影响小。三是经济发展滞后。工业企业缺乏,现有的企业仅电站、纸厂、砖厂、矿石厂等11家,还没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主要对外通道屏龙路、龙永路仅仅“保通”,离“保畅”的要求还很远,龙商公路还是泥结石路,乡村公路硬化率低,全镇乡村公路190公里,硬化道路仅24.8公里。水利设施缺乏或年久失修不能使用,“靠天吃饭”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城镇化水平不高,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不发达。四是旅游开发严重滞后。受投入的制约,目前对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对重点景区景点开发严重不足,基本处于原始状态,旅游的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跟不上,对外地游客吸引力不够。

二、发展思路

按照“生态立镇、旅游兴镇、产业富镇”的发展定位,围绕“一二三四五”推进工作,即:“紧扣一个中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夯实两大基础”——城镇基础和农村基础,“发展三大产业”——茶叶产业、林竹产业和旅游产业,“推进四个转变”——污染型向生态型转变、耕作型向服务型转变、散居型向聚居转变、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实现五个目标”——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生态质量持续提升。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79亿元,年均增长15%,地方财政收入实现57.43万元,年均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7029元,每年增加500元。

三、对策思考

(一)围绕旅游开发加快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全力争取交通、水利项目资金,硬化龙华至鱼孔公路、龙华至打鱼公路,建设八仙山后山公路,各景点的连接公路。实施场镇河提堡坎工程,实施场镇三级蓄水工程。完成全镇农村电网改造,实现通讯网络全覆盖,显著提升景区硬件设施条件。

(二)围绕旅游开发加快城镇规划建设。尽快启动场镇开发建设,配套建设旅游接待中心、停车场、旅游产品市场,新增餐饮、住宿、娱乐场所,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的全方位服务,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使日接待能力由现在的100人增加到1000人。引进业主投资开发龙华特色旅游产品,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集镇,使场镇人口由现在的3000人增加到5000人,增强旅游产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快城镇化发展。

(三)围绕旅游开发加快景区景点建设。积极创建龙华“3A”级景区,通过组建国有旅游公司或引进投资业主,逐步投资打造古镇古街、八仙山景区、乱山迷魂奇阵等景点,实现门票收入“零突破”。争取项目打造七大旅游园区,即打渔村百竹园、稻田村山茶花园、中心村梨花园、细沙溪桫椤园、鱼孔村映山红园、老君山杜鹃花园,增添旅游景点。

(四)围绕旅游开发加快草纸生产转型。严格控制新增小纸厂,杜绝新增污染源。积极引导和扶持小纸厂生产户产业转型,改卖竹片,改编竹器,或者养猪、养鸡、养兔,减少和控制污染源,建设“青山绿水”,凸显“生态优势”。立足“产业富镇”、“工业强镇”,因地制宜,引进竹笋、茶叶等农产品加工企业,使城镇化和工业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五)围绕旅游开发统筹新农村建设。一是把“赶场路”变成“致富路”。发挥现有公路对村社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增加大小货车,提升运输能力,彻底改变仅依靠摩托车、长安车运输农产品的局面,使茶叶、竹片、林木、干果等特色农产品快捷流通。新建公路结合景区公路规划、全镇路网规划,打通断头路,形成环线,畅通无阻。二是把“荒山坡”变成“金饭碗”。“靠山吃山”,在土地上做文章,荒山荒坡除发展茶叶、林竹,养牛放羊外,还可以结合旅游开发,打好“生态牌”,种时鲜水果、高山干果、笋用竹,养土鸡等,发展特色旅游商品。三是把“偏远村”变成“新农村”。按照“三打破三提高”规划要求(打破“夹皮沟”,提高村落规划水平;打破“兵营式”,提高村庄布局水平;打破“火柴盒”,提高民居设计水平),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规划,引导群众集中建房,打造亮点。在山水等自然条件好的地方发展农家乐,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第四篇:关于辖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加强社会管理的思考

关于桥头铺镇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加强社会管理的思考

桥头铺镇位于江华瑶族自治县最北部,素有“江华北大门”之称,镇政府驻地距县城沱江11公里。全镇辖23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3.4万人。行政总面积120.17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2.3万亩,其中水田1.7万亩,旱地0.6万亩。我镇地处三县七镇交界之要塞,东接界牌乡,南界沱江镇,西与江永县黄甲岭乡、上江圩镇毗邻,北与道县祥林铺镇、审章塘乡接壤;境内207国道、洛湛铁路贯穿南北,是道贺高速公路经过江华县的唯一一个乡镇。桥头铺镇边界线绵长,地处五岭山脉萌渚岭山系,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约400米。西部主要为山地丘陵区,东北部以水田为主,潇水河流贯穿北境,气候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平均水量约1500毫米。铜山岭一带大山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尤以铜、铅、锌、银、锰富集,花岗岩也具有一定的蕴藏开采储量。由于地域和人文原因,多年以来,桥头铺镇各项工作一直发展较慢,特别是经济发展、社会维稳、计划生育等工作起色不大,针对以上情况,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打造坚强的领导班子促进镇域经济发展。加快一个地方经济的发展,领导班子是关键。我镇始终坚持把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视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把强化“五种意

识”始终贯穿于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之中。一是强化大局意识。强调领导班子从讲政治、顾大局的高度出发,正确处理大局和小局的关系,所做的工作首先要服从和服务于县委、县政府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县委、县政府的各项重大决策,确保县委、县政府政令畅通。例如对我镇的高速路建设、瑶都大道扩改、古芝江大桥修建等几项重点工程建设,做到全镇上下全力以赴,不折不扣地做好重点工程建设的配合、协调和服务工作,为重点工程建设做好土地征收、矛盾协调等工作,保证了我镇重点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二是强化发展意识。发展是解决前进道路上遇到各种问题的根本方法。我镇始终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在发展过程中,坚持客观地对本镇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比较,在比较中总结经验,寻找差距,创新举措,在比较中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感、紧迫感,在比较中抓住发展不放松,培育发展后劲不动摇;三是强化落实意识。重视把干部作风建设摆在首位来抓,严格执行干部工作限时制、群众监督制、定期调度制、督促督查制、责任追究制、评先奖励制,激发干部狠抓工作落实,切实做到重履职、重亲为、重效率、重碰硬,确保各项工作有布置、有安排、有落实、不落空;四是强化服务意识。把打造“亲民、为民、富民”领导班子作为班子建设的主旋律,把为民、便民、利民服务作为体现镇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调动全镇上下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促进镇域经济发展;五是强化廉洁意识。做到以纪谋事、民主议事和阳光办事,努力打造廉洁、透明、阳光的领导班子,提升领导班子抓发展的操作力和执行力,充分发挥领导班子成员在镇域经济建设中的率先垂范作用。

二、实施科学的发展思路推动镇域经济发展。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路决定出路。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做到紧紧围绕上情、紧贴本镇镇情,虚心借助他山之石,认真进行横向比较,不断总结、探索、创新和实施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思路,努力寻求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一是确立正确的发展思路。先后提出了“基础农业稳镇、特色农业旺镇、工业园区兴镇”和 “上大项目好项目为经济发展支撑、优化环境确保社会稳定”的发展思路,从而确保镇域经济的持续、平稳、较快发展;二是强化村干部队伍建设。我镇加强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一项突出特点就是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村干部作为一方带头人和推动者,这一群体的执行力以及方方面面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一方的发展与稳定,只有加大对村干部群体的思想、执行力等方面教育培训,才能切实保障党和政府的政策方针的完全贯彻。三是大力提升辖区党员群众教育培训。桥头铺作为不发达地区,大量的党员群众视野拓宽视野狭窄,对许多发展的大局观认识不清,且观念狭隘,这严重的阻碍了地方的发展与稳定。通过兴建村级团支部、开展科学知识、文艺文化下乡、成人班政

策法规学习活动,扩展干部、党员、群众视野势在必行。四是勇当镇域经济发展的“桥头堡”。我镇是全县“北大门”,必须致力加快自身发展,树立榜样,充当旗帜,力求真正成为江华经济发展的强镇,成为经济发展的风向标和“排头兵”。为此,我镇在抓发展过程中,不断自加压力,自鼓勇气,树立起敢想、敢试、敢干、敢为人先、敢于创新的思想,脚踏实地、创造性地促发展。

三、强抓项目建设加快镇域经济发展。只有抓大项目好项目建设才能求得大发展。我镇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发展战略来谋划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始终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视为载体、财源和后劲。在指导思想上,进一步提高开放水平,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着力把招商引资、引进大项目、好项目作为做大镇域经济总量的“一号工程”来抓,作为培育新财源和增强发展后劲的重中之重;在工作责任上,做到招商引资项目、任务、责任和措施年初到位,常抓不懈;在工作机制上,实施了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一个领导机构、一支专职小分队、一个重奖机制、一次考评、一套服务措施”的“五个一”工作法,开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新局面;在巩固提高上,积极主动对原有招商引资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对新招商引资企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创造更优良的环境。

四、创造优良的环境确保镇域经济发展。我镇始终牢固

树立“社会稳则经济长”的理念,把社会稳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来抓。一是提升班子建设水平。大力营造“人心齐、泰上移、团结就是力量、人齐就是动力”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各级领导班子齐抓共管和维护县城的社会稳定,实现“为官一任、保一方平安、促一方发展”的承诺;二是完善社会矛盾调处机制和实施信访稳定问责制。充分发挥镇政法办、司法所的平台作用,积极主动调处各种纠纷,真正使群众反映问题有门,解决问题有路,切实把各种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及时消除影响稳定的因素,维护社会稳定;从领导上、力量上、措施上、工作落实上强化信访稳定工作,坚持信访常年包案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三是高度重视安全问题。坚持不懈地抓好安全生产、森林防火、渡口安全、校车安全等工作,确保集体财产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四是加大对宗族势力打击力度。桥头铺镇历史以来宗族势力猖獗,非法上访、群体性械斗及各种刑事犯罪较大量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地方的稳定与发展,加大对宗族势力的打击,对我镇的社会管理工作极为重要。五是注重为民谋福祉。做到务实亲民、发展惠民。坚持立足本镇实际,切实解决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免费组织群众参与各种技能培训,尽力为他们寻求和提供就业岗位;及时为困难户、受灾户解决生产、生活问题;抓好涉及全镇千家万户的环境卫生,开展环境整治,优化城镇卫生环境;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全

力实现村道硬化、村庄亮化和绿化的目标;抓好以水利、道路、环境等设施建设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六是坚持干部也是一种环境的理念。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干部学习、考勤、请销假、工作、纪律、奖励、廉洁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做到用制度管人、管事。并在现有基础上破除以往“点对点”,即镇干部只面对村干部、党员的工作模式,逐步完善“点对面”,即干部直接面对群众开展工作的模式,促进干部提高行政效能、工作效率和增强服务意识,全力创造一个安定优良的发展环境,实现镇域经济创新赶超发展和社会管理更上新台阶。

桥头铺镇 奉前石

第五篇: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

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党的十七大明确强调要“坚持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等。这对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近年来,面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新任务,**县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加强人大工作的一系列要求,切实加强和改进对人大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人大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有效提升了人大工作水平,保持了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思想认识到位。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思想认识是前提和基础。**县委坚持把人大工作作为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加强和改进对人大工作的领导作为党委总揽全局的重要任务,始终站在“加强人大工作,就是加强党的领导;发挥人大作用,就是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来认识人大工作,针对部分党员干部对人大工作认识还存在一些偏差、对坚持党的领导与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用的一致性缺乏深刻的理解等问题,我们以学习贯彻中央、省委和市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为抓手,坚持做到“三个纳入”,即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大工作的宣传教育纳入县委宣传工作的总体部署,纳入县委党校干部培训内容,纳入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内容。使全

县党员干部认识到,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途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是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从而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增强了各级党委做好人大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二、组织领导到位。围绕充分发挥人大的作用,注重从机制制度层面上实现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一是放重位置。要求各级党组织把人大工作切实摆上重要位臵,纳入总体工作部署,充分发挥党委对人大工作的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始终保持人大工作的正确方向。二是统筹安排。县委在制定计划、安排中心工作时,对每年召开的人代会、县人大组织开展的视察、调查等重要活动,站在全局的高度从整体上统筹安排,使人大工作真正成为党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完善制度。根据新时期人大工作的特点,为切实加强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县委召开了县委人大工作会议,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大工作的意见》,重点完善了五项制度,即完善了县委联系人大制度,明确县委副书记具体联系人大工作;完善了人大参与县委决策制度,严格落实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列席县委常委会、县人大常委会领导列席县委各项专业会议等规定;完善了人大定期汇报制度,坚持每年至少2次听取县人大常委会党组工作汇报,及时研究解决人大工作中存在问题和困难;完善了重大决策部署通报制度,做到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及时向县人大常委会通报;完善了部门支持人大工作监督考核制度,对人大工作实行目标管理,将人大组织的执法检查、代表视察、议案、建议意见

办理情况作为干部考评的依据。

三、支持保障到位。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关键是支持和保障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责。工作中,我们努力创造条件,积极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发挥职能作用。一是大力支持人大依法行使职权。在支持人大行使决定权上,县委对事关全局以及涉及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事项和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按照法定程序,建议县人大常委会进行审议并做出决定,然后进行实施,避免了开会来时握握手、听了报告拍拍手、通过决议举举手、会议结束挥挥手的现象,促进了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在支持人大行使任免权上,坚持把党管干部原则与人大依法任免有机地统一起来,使之既体现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又符合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的规定。近年来,我们根据工作需要对干部进行的调整,做到事先都向县人大党组通气,凡应由人大任免的干部,都严格按照法律程序,提交人大进行任免,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在支持人大行使监督权上,视监督为关心,并把它作为推进各项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支持人大常委会运用听取工作报告、执法检查、代表视察等监督形式行使好法律赋予的权力。近年来,县人大常委会对我县《农业技术推广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听取了城镇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建设、林业生产、食品药品安全、工业集聚区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汇报,促进了法律法规的执行和各项重点工作的推进。二是切实保障人大代表依法履行职责。倡导全社会尊重人大代表的法律地位,支持代表依法行使职权,积极为他们履行职责创造条件。要求各级政府将代表活动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代表所在单位为代表执行代表职责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物质保障。健全完善代

表视察、来信来访办理、代表建议意见督办、代表小组活动和代表联系选民等制度,保障人大代表依法充分履行职责。三是努力创造人大开展工作的良好条件。对县人大党组有关重大事项的请示、报告,县委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及时解决。要求县“一府两院”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监督和法律监督,定期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各级各部门必须配合人大的工作,对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尽力提供方便。加大资金支持,在县财政紧张的情况下,优先保证县人大工作经费和重大活动经费的落实;加强人大机关配套设施建设,为人大更新了工作用车和部分办公设施,保证了人大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队伍建设到位。强化人大队伍建设是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的关键。工作中我们重点抓了“三个建设”。一是注重县人大常委会机关建设。按照科学、精简、高效的原则,规范县人大常委会机关内设机构。认真落实上级有关规定,逐年改善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及机关干部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既保持了一定数量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同志,也充实了一些具有专业知识的年富力强的干部,保持了人大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增强了工作活力。二是注重代表队伍建设。发挥好代表作用是人大工作顺利开展的源泉和动力,代表素质直接影响到代表作用的发挥。为此,我们坚持将代表队伍建设作为重点工作,在推荐人大代表人选时,充分考虑其政治业务素质和参政能力,把代表的广泛性与先进性结合起来,优中选优。支持县人大常委会认真抓好代表的学习培训。2008年县人大常委会举办培训班,对全县13个乡镇和2个景区的市、县、乡人大代表进行了有关业务知识的培训,增强了代表履行职务的责任感,促进了代

表依法履职水平的提高。三是注重人大干部队伍建设。始终重视和关心人大干部队伍建设,针对一些干部认为到人大机关工作就是“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县委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给人大交任务、压担子,加强宣传报道,不断扩大人大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影响。把人大干部的配备、培养、提拔和交流纳入党委干部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积极为人大机关干部学习深造创造机会,每年都选派人大的同志参加上级党校学习、外出考察学习,提高其政治业务能力。有计划地推进与党委、政府干部的交流,使优秀干部能够及时得到轮岗锻炼、提拔重用。仅在今年的干部调整中,就有9名乡镇人大主席改任乡镇长或被重用,有4名工作优秀的乡镇党政副职提拔为乡镇人大主席,改善了人大干部的结构,增强了人大工作的生机与活力。

下载关于加快扶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加快扶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镇域经济增长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镇域经济增长——洇溜镇副镇长崔彦海 镇域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缩短城乡差距、加快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撑。镇域经济的蓬勃发展,对于实现区域经济总......

    乡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特色产业发展对策

    乡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重点特色产业发展对策 一、七户乡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七户乡地处奇台县东南山区,与木垒接壤,距县城65公里,是距离县城最远的乡镇,也是典型的上山乡镇。全乡......

    关于加快川东北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一、川东北经济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川东北经济区是由地处四川省东北部盆周山区的广元市、巴中市、达州市、广安市、南充市、遂宁市构成,北与甘肃省、陕西省接壤,东与重庆市相......

    经济社会发展

    伯乡4村“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开展 的三年规划及2014年工作计划 一、工作重点: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强力构筑环境优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模版)

    文章标题:强力构筑环境优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何故?盖因气候、土壤、条件、环境等因素差异所至。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也如此。汉语中的环境是指事......

    积极探索加快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

    积极探索加快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 ----赴江苏沭阳县考察报告之一阳春三月,我们一行四人,前往江苏省沭阳县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考察学习。几天来,所见所闻无不为之惊叹,感受颇......

    2010年兴文县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思考

    2010年兴文县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思考 兴文县委副书记、县长 张平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承接“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兴文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拓展空间上......

    天水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思考

    天水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思考一、“十一五”全市工业经济取得显著成就“十一五”以来,全市上下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