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构建大文化传媒行业体制的思考大全

时间:2019-05-13 01:41: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构建大文化传媒行业体制的思考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构建大文化传媒行业体制的思考大全》。

第一篇:对构建大文化传媒行业体制的思考大全

对构建大文化传媒行业体制的思考

傅才武

2014年第2期 ——文化视野

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胜利闭幕,文化体制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新阶段。在目前传媒行业基于原有的“技术分类—专业分工—行业分系统”,及其依赖“类型技术”划分专业边界和行业制度的文化体制架构下,已经越来越受到来自高速发展的数字信息技术的巨大挑战,亟需构建大文化传媒行业体制。本文就此作些探讨。

数字技术的平台效应能抹平由类型技术所支撑的传统文化业之间的专业性差异及边界。借助于数字技术平台可以整合文化艺术、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文物博物馆等行业,形成以数字生产、数字传播和数字消费为基础的“大文化传媒行业”。在此基础上确立国家大文化传媒管理体制,有助于进一步廓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形成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红利”。

一、文化行业分工的背后是技术分类,由此构成传统文化行业体系

我国传统文化行业体系形成于建国初期,是基于类型技术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分工结构。传统“类型技术”包括表演、广播、电影、电视、出版、文物保护等,界定了基本范围,并产生行业制度管理模式,因此在文化行业之间形成明显的界限和壁垒。

从历史纵向来考察。农耕社会以身体技能为基础产生了绘画、雕刻、戏剧、民间工艺等行业,逐步演进为现代意义上的文化艺术行业基础。第一次技术革命使造纸术和印刷术得到改进和提升,催生出分工细化、规模生产的近代出版业,开启了纸质传媒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将人类社会带入电气时代,促进了近代音乐及广播电影电视行业的形成。第三次技术革命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带入了信息时代,促进了数字电影、数字电视、数字出版、网络游戏和动漫产业等现代数字文化行业的兴起。

从技术哲学的眼光看。传统文化行业架构的确立,得益于类型技术的“标识功能”。工具既是人与动物本质区别的要素,也是人们认识社会和标识事物的标尺。如根据工具来划分旧石器、新石器、青铜、铁器时代一样,人们也利用表演、声像、造纸、印刷、保存修复等技术作为工具标尺来“标识”演艺行业、广播电影电视行业、出版行业、文物博物馆行业等。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看待文化行业大多把它看成组织系统而不是技术系统。究其原因,制度本质上是一种显性规定,容易让人看到边界;而技术则是一种隐性规定,具有“自隐特征”。因此,外部观察者很难直接感受隐藏在行业组织内的技术边界,久之则形成“内容是本质、技术是手段”的集体无意识状态。

技术类型所固有的范式构成了文化行业的合法性基础。通过技术的类型特征对文化组织进行“标识”和分类,形成了文化行业系统进行自我认同的物质基础和观念基础,也是形成行业制度意识形态的重要来源。在由技术范式划定的社会(行业)领域,人们在文化产品的生产、交换、消费过程中,“内生”出共同的利益取向和价值认同,进而形成一整套维护其地位和利益的独特话语系统,凝结为一种团体和社会共识,即行业制度意识形态。由此,传统文化行业制度被赋予合法性,并形成我国独特的超稳定社会行业结构。

二、类型技术与平台技术是性质不同的技术体系,对技术管理结构和生产关系模式具有不同的要求

类型技术是指某一类性质相同、功能互补的专业技术集合,是解决某一类生产和消费的技术模式。它可以支持建立一个完整的产品生产过程或产业链,如演艺产业、出版产业、新

闻产业、广播电视产业等。类型技术因其明晰的外部边界而具有强烈的排他性特征。基于这种技术范式建立的文化行业系统,必须遵循技术轨道发展方向。因此,传统文化行业系统结构具有自我强化的动力和功能。平台技术则是指基于数字技术与信息技术的一整套技术解决方案。平台技术具有开放性和通用性特征,能为任何开发者的创建应用提供基础服务。与类型技术不同,平台技术可以同时为众多产品生产线或产业链提供共享技术支持,能够为类型技术提供信息平台、数字平台和网络平台支持。从这个意义上说,平台技术构成了所有类型技术的“母体”。以云计算为核心的各种云平台构成的平台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类型技术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环境。平台技术能够为类型技术提供通用性基础,因而具有包容性特征。从技术类型与制度结构的关系看,类型技术对应专业型管理结构,它与科层官僚体制有着良好的匹配性。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的科层官僚体制的日益普及和强化,实际上与类型技术精细化进程相伴随。平台技术对应网络型管理结构,它与扁平化管理体制存在较好的匹配性。上世纪80年代以来,借助于数字信息技术,管理系统业已不需要众多的“管理层级”,结构扁平化趋势明显。

区分类型技术和平台技术的意义在于,不同技术类型的创新进程对制度创新的作用不同。类型技术的渐进变迁一般难以推动行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而平台技术的创新将会对文化行业制度的整体性变迁提供强大动力。

三、平台技术抹平了类型技术的轨道特征,消解了传统文化行业分工的合法性

文化行业体制下的文化市场存在“物理隔绝”,而虚拟世界中的行业壁垒则会被打破。数字技术能够为各个行业提供共存“底盘”,推动文化市场的一体化进程。数字技术将重建类型技术的范式并改变其技术轨道,对表演、广播、电影、电视、出版及文物保护等传统技术冲击、融合,形成数字表演、数字广播、数字电影、数字电视、数字出版、数字文物遗产保护等新的技术形态,逐步向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具有兼容性和通用性方向发展,从根本属性上抹平了支持传统文化行业分工的技术类型特征。因此,数字技术的出现及发展,本身不仅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是一场社会革命。

在重建类型技术范式过程中,数字技术逐步消减了类型技术的阶梯性特征。在文化消费上,技术类型阶梯递进的特征,体现为“审美替代效应”。如电影对戏剧、电视对电影、数字音乐对模拟音乐、电子书对纸质书、网络音视频产品对传统音视频产品、移动终端对互联网终端。表明高技术产品对低一层级产品因其天然效率优势而具有替代性。数字技术赋予类型技术新的技术范式,为技术相对落后的文化行业超越类型技术的阶梯性特征提供了可能。这就是今天人们常说的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数字技术的平台效应,模糊了传统文化行业系统的边界,数字技术与戏剧表演、音乐、广播电视电影、出版、文物博物馆等的深度融合,产生诸多交叉性、互渗性的“蓝海”行业或领域。边界模糊、技术互渗、产品互补的新业态将使传统文化行业边界分割的技术壁垒消减。数字技术与信息技术所具有的跨越体制鸿沟的力量,将从根本上动摇和消解传统文化行业管理制度的合法性,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突破现在的行业壁垒提供新的渠道。

四、互联网和大数据奠定“大文化传媒行业”的技术基础,构建大文化传媒体制,体现生产关系对文化生产力的能动性

从文化领域创新的发展历程看。基于数字和信息的技术创新,超越历史上任何一种创新。数字与信息技术的平台技术特征,对文化市场一体化进程提出了明确要求,并提供了整合行业的基础条件。这种基于文化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体现在生产关系领域,即突破传统小文化行业的管理方式,重建新型大文化行业的制度基础,推动文化行业的融合创新进程。数字信息技术对演艺、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文物博物馆等类型技术的重建,在上层建筑领域必须确定一种全新的制度结构,即超越传统文化行业体制的“大文化传媒体制”。数字信息技术将使基于行政性垄断所形成的障碍逐步瓦解,引起“政府—市场”边界的移动,市场一体化力量的扩张与政府管理职能的缩减,将瓦解“文化部—文化艺术行业”、“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出版广电行业”、“国家文物局——文物博物馆行业”之间的逻辑关系。大文化传媒体制应当是一种以生产效率为导向设计的管理流程。首先需要将业务相近、管理重叠的多部门合并,建立“大文化部”,并用具有大文化观念的“文化传媒”话语,代替传统的“文化、广电、出版、文物”话语。同时,按照“决策、执行、评价监督三分离”原则,形成有利于资源开放性配置、社会化大系统循环的职能管理流程,规避传统行政职能分工中常见的“帕金森现象”和“孤岛行为”,使政务流转从繁杂的纵向管理与横向联系中,优化为深度的内部有机衔接。

五、简要结论

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对当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影响尚未引起人们深入、全面的警醒与反思。在信息时代,文化发展模式已从熊彼特的“线性技术推动模型”转向罗斯韦尔的“网络化过程”。文化生产和消费过程不再完全依靠行业系统,而是越来越多的依靠国家战略、文化科技融合框架和政企的合作伙伴关系。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因此,重新考量文化行业体制如何全面深化改革,如何调整文化行业领域之内的生产关系,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体制如何适应当今文化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增强活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已被提上议事日程。我国文化体制管理模式面临着结构再造、建立“大文化传媒体制”的迫切要求。■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

第二篇:文化传媒行业调查报告

文化传媒行业调查报告

一.行业概述:

传播媒体或称“传媒”、“媒体”或“媒介”,指传播信息资讯的载体,可以是私人机构,也可以是官方机构。传播渠道有纸类(报刊、杂志)、声类(电台广播)、视频(电视、电影)还有现代的网络类(电脑视频)。分类其实有多种说法。即信息传播过程中从传播者到接受者之间携带和传递信息的一切形式的物质工具;1943年美国图书馆协会的《战后公共图书馆的准则》一书中首次使用作为术语,现在已成为各种传播工具的总称。

文化传媒就是传媒业当中的一个延伸领域,用现代的传播手段,通过传媒来进行文化的传播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这个领域杂揉了文化以及传播的相关专业知识,说得直白一点,就是通过电视看世界,但是其领域又不仅仅局限于电视,网络,甚至广播报纸,都可以成为传播媒介,总得来说她是一种边缘学科,对全球一体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对于一些弱势文化将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二.行业现状:

回顾中国传媒产业近两年的发展之路,产业内部各行业的产值规模、增幅以及组成结构都发生着迅速变化。同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迅速成长为中国传媒产业结构带来了新的变化。从传媒产业内部各行业的增幅来看,除报纸发行和期刊发行两个行业外,其他各行业的产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在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环境逐步优化,平面媒体政策相对宽松、广电媒体市场准入大门渐启、市场拓新先机开始显现、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传媒业正呈现出强劲的产业化发展趋势,传媒产业雏形已经形成,并且传媒业的快速发展带动或促进了相关行业的发展。从传媒资本的角度看,中国传媒的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在明显加快,而且国家的有关政策也开始松动,由原来的严格控制到现在的限制性进入。

中国电视、互联网、手机用户、网民数量已经是全球第一,广告收入增长迅猛,媒体是增长最快的消费品。但人均广告支出只有美国的2%到3%,前景看好。中国新媒体用户大多小于三十岁,其中四分之一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新媒体上市公司是传统媒体的二到三倍。2007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已经超过100亿元人民币,增幅更是达到75%。中国网络广告市场展示出令人期待的高速增长势头。

由美国次货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正愈演愈烈,全球金融市场异常动荡,从几大金融机构破产蔓延至国家破产,美国及全球经济减速,不仅影响了银行业、房地产、零售业,还逐步波及到作为文化产业和信息服务产业子类的传媒产业。但是在中央重视传媒产业发展的同时,传媒产业未来几年必将高歌猛进。

三.行业前景

文化传媒产业作为快速发展的朝阳产业,现已成为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文化全球化和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文化传媒产业发展迅速。目前我国文化传媒业的发展仍处于振翅待飞的阶段,伴随着经济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国家利好政策的不断刺激,我国文化传媒产业必将迎来大发展。

近几年,随着文化消费的不断升级和产业的一系列积极变化,我国文化传媒产业取得了显著进展。“十二五”期间,随着文化传媒产业发展环境逐步优化,平面媒体政策的逐步宽松、广电媒体市场准入大门的渐启、科技含量的不断提升,国内文化传媒产业正呈现出强劲的发展趋势。

我国文化传媒产业前景可期体现在二个方面:

一、政策给力我国文化传媒产业,三网融合政策方案的出台以及试点工作的全面推进等都为我国文化传媒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

二、新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技术的出现,使得不同类型媒体的传媒上市公司也加快了发展步伐,这为我国文化传媒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随着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及传媒产业向纵深发展的大背景下,文化传媒产业应抓住发展机遇,以推进我国文化传媒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扶持下,文化传媒产业将迎来黄金发展期,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的新引擎。

四,技能要求:

新闻责任是新闻业、新闻传媒及新闻从业者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应恪守的行为准则与应尽义务,即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其特点具社会性、政治性、显著性和渗透性,这是由新闻传媒的特点所决定的。概言之,新闻责任之“四轮”乃传播责任、安全责任、监督责任、文化责任,其中传播责任是基础,安全责任是核心。李长春同志在第十一届中国记者节暨颁奖报告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新闻工作者)要切实增强社会责任感,坚持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高度统一,严肃对待新闻报道的社会效果,努力做到真实、准确、全面、客观,坚决反对虚假新闻、有偿新闻和低俗新闻。笔者认为,作为肩负民族未来的传媒人,务必要有新闻责任意识,敢于忠实记录历史,揭露真相,维护公平正义,推动社会进步。

作为文化传媒行业中的信息采集者——记者,同时也是传媒行业保持生机活力的中坚力量。现代社会的生活日渐变得高节奏化,记者这一职业也被赋予了更多的责任同时也有了更多的技能要求。

记者是在电视、报纸、电台、杂志等新闻机构中从事采访和报道工作的专业人员。有“无冕之王”的桂冠,掌握着话语权,是信息的桥梁。主要工作一般都是——扛着像机,拿着话筒,采访各级领导,走访各级企业,贴近寻常百姓——寻找新闻线索; 进行现场采访,如各种会议、重大事故、灾难、专题记者招待会等; 撰写新闻稿件;发送新闻稿件; 如果是电台、电视台的记者还负责后期制作。记者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着一个目的——吸引住受众的眼球或耳朵。

在核心竞争力方面,知识要求:记者一般要求有新闻专业本科学历,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而全面的社会知识,应该说,记者的知识储备是没有穷尽的。技能要求:善于挖掘信息,有良好的新闻价值的判断力和广泛的人际网络,能够打通各种渠道,有极强的文字表达能力,能够下笔成文、出口成章。有好奇心和应变能力及敏锐的洞察力:经验要求:具有两年以上的从业经验,有一定的发稿量和上成的稿件质量,如果有在知名媒体工作的经历,更具竞争力;职业素养:新闻嗅觉灵敏,腿勤、手勤、脑子灵,有吃苦精神。待人随和,能够与各种不同性格的人相处,还要有一定的抗压能力。

五,工资福利:

通常记者的主要收入是工资+稿费,当然媒体影响力的大小也同样关系到记者的收入高低,在北京,主流媒体记者的月收入在3000元到5000元之间,普通媒体的记者的月收入通常在2000—3000元左右。

六,工作状态:

激烈的行业竞争,巨大的工作压力,高强度的体力、脑力的付出,没有固定的休息时间,没有精力照顾孩子、没有空闲陪伴家人,没有许多属于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半夜三更爬起来赶突发新闻……这都是记者光环背后的真实写照。七,典型公司及企业:

(一)优秀企业:凤凰卫视。

凤凰卫视作为一家收费电视台,一家私营企业,在记者的招聘和利用方面都是业内首屈一指的。在卫视内部有这样一句话“进了凤凰,没有闲人”。凤凰卫视的资源很少有被闲置不用的,人人都有自己的工作任务。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著名记者就有吴小莉,邓飞,胡玲,莫乃倩等。

在凤凰卫视工作,员工积极性和能动性都很高。好的创意或者好的点子都有实现的现实可能性。记者们的精神头儿都很饱满。

(二)中等企业:中央电视台。

作为中国电视台的“老大”,能进入中央电视台当记者应该是众多学新闻或者爱好新闻的人得梦想。但是目前全台和直属单位职工总数近万人(截止2005年末),台本部现有正式职工(含台聘人员)(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员1541人占61%,大学本科人员1276人占50%,拥有硕士学位人员236人占9%,拥有博士学位人员29人占1%);台本部编外人员总数4905人(研究生以上学历230人占4.7%、大学本科学历2163人占44.1%);台本部离退休人员583人。如此庞大的员工团队,使得记者资源严重闲置。大部分记者在中央电视台就职生涯中可能只有一次出境的机会有的甚至连一次也没有。有数据显示,到2009年中央电视台记者库有记者2369名,后备记者1972名。很多满腹才华和抱负的人,才华得不到施展,抱负得不到实现。所以即使进入了后中央电视台,新闻人的梦想之路也仍然得继续。

中央电视台虽然声名远播,但在资源闲置问题上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容小觑。

注:其他电视台数据缺少,该职业就业状况不明,故无法找出同行业中差等的企业和单位。

第三篇:文化传媒行业发展概况

【文化传媒行业发展概况】

一、文化传媒企业改制上市的必要性

(一)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需要1、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将文化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来认识

2、大型文化媒体集团通过上市,借助资本市场力量建立现代企业所必需的治理结构、激励和约束机制,全面提升竞争力,这不仅是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必由之路,是党和国家对文化传媒企业提出的最新要求,也是提高中国文化企业全球竞争力的有力保证

(二)有利于规范治理结构,提高管理水平

1、改制上市后成为公众公司,有利于引入先进的经营理念,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提升产业水平,建立起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并按《公司法》、《公司章程》和有关法律法规规范运作,建立起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财务、劳动人事、分配制度,形成规范的企业内部管理体制。

2、上市后通过履行严格的信息披露程序,有利于提高财务和经营透明度,接受证券监管机构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促使深化治理结构改革,按照国际管理标准和水平,进一步提高企业经营质量和管理水平。

(三)有利于建立激励机制,吸引和保留优秀人才

1、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各行各业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也面临巨大挑战——人才竞争,尤其是管理人才和核心业务骨干的竞争,越来越成为现代企业必须应对的重要课题。

2、在市场化的环境下竞争,企业应逐步建立市场化的管理机制,包括薪酬激励机制。2006年10月《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办法》颁布以来,已有多家上市公司成功实施股权激励,从而使上市公司经营者获得公司股权,以股东的身份参与企业决策﹑分享利润﹑承担风险通过人事与分配制度改革,设计股权激励方案,有利于吸引大批专业人才,使国有文化媒体行业真正成为人才的聚集地和制高点,有效抵御加入WTO后进入中国的境外媒体巨头以及民营媒体对人才的争夺。

(三)是国有文化媒体企业适应行业发展趋势、应对新媒体的挑战的需要

1、目前国内文化媒体行业已经由增量增长发展到了存量整合的阶段,国内市场继续扩大的空间有限,行业内的并购整合与向区域外发展将成为主题,二者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而上市融资是实现区域整合的重要手段。

2、近年来,以互联网、移动通信为代表的新媒体产业发展迅速。民营资本在新媒体产业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其资本市场规模已经超过了国有传统媒体。通过改变体制、理顺机制、轻装上阵,适应媒体产业发展趋势,有效应对民营媒体的竞争,确保国有媒体的导向力和控制力,成为国有媒体单位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文化传媒企业资本运作现状及趋势

(一)新媒体发展现状

1、我国新媒体上市公司在市值上全面超越传统国有媒体

【目前我国新媒体上市公司发展迅速,仅腾讯公司的市值就已经超过14家国有传媒上市公司市值总和的两倍】

2、中国网络和移动新媒体将快速发展

1、据CNNIC发布第24次中国互联网报告,截止2009年6月30日,我国网民总数已达到

3.38亿人,已经远远超过美国,位居世界首位。

2、目前网民平均上网时长是18.0小时/周,在主要的网络应用中,网络游戏的使用率达到

了64.2%, 网络新闻的使用率更是高达78.7%。此外,论坛/BBS,博客应用在网民中也有很高的普及率。

3、截至2009年6月底,中国手机网民规模为1.55亿人,占整体网民的46%。半年内手机网民占总体互联网民的比例提升6.5个百分点。

4、我国移动增值服务也取得了快速发展,据预测,2010年中国手机用户规模将达到6.8亿。1、2008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已经达到180亿元人民币,与2007年同比增长71%。预计到2011中国网络广告市场份额将接近380亿人民币。

2、在网络广告中,搜索引擎广告市场呈现较快增长。2008年,中国搜索引擎广告市场规模超过50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11中国搜索引擎广告市场份额将超过130亿人民币,在网络广告市场中分额将超过三分之一。

3、2008年我国手机广告市场总规模超过4亿元。伴随着中国手机用户的飞速增长及3G业务的开展,预计2010年我国手机广告市场将达到8.53亿。

(一)上市公司数量和市值必将加速上升

1、目前传媒文化类上市公司市值占中国资本市场的比重较小

2、传媒文化类上市公司主要资本市场指标

3、近年传媒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家数日益增多

(1)2007年国内三家传媒公司成功实现IPO

①四川新华文轩:中国首家出版发行行业境外整体上市的公司。新华文轩(0811 HK)是中国首家境外上市的出版发行业上市公司,2007年5月底在香港资本市场上市。

②辽宁出版传媒:中国出版传媒采编与发行境内整体上市公司。辽宁出版传媒(601999)于2007年12月成功实现采编与发行业务整体境内上市。

③广州日报:成为首家由三板转主板上市的报业公司。粤传媒成为代办转让系统首家成功转主板的上市报业公司。

(2)2008年-2009年传媒企业上市情况

①安徽时代出版:通过重组科大创新成功实现借壳上市。2008年,安徽出版集团将下属出版、印刷业务整体注入上市公司——科大创新股份有限公司(600551),成为科大创新的第一大控股股东,实现出版、印刷业务的整体上市

②天威视讯:深圳文化产业在中国A股市场的第一家上市公司。天威视讯(002238)于2008年5月在深圳中小板市场成功上市,首次公开发行6700万股,上市首日开盘报16.99元。③华谊兄弟:A股第一家影视文化业上市公司。2009年10月9日,华谊兄弟(300027)刊登创业板招股意向书,拟发行4200万股A股。公司将成为正式登陆A股的第一家影视文化企业。

【此外,安徽新华、浙江中策影视通过首发实现上市,而江西出版已公告借壳鑫新股份。】

(二)在产业政策指导下的非意识形态资产将更完整的进入上市范围

1、证券监管政策更加明确

(1)06年颁布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对资产业务完整进入上市范围进行了更加明确的规定。

(2)符合行业监管要求的主营业务资产相对完整的进入上市范围,也是证监会协助企业向国务院申请3年业绩豁免的前提之一。

2、行业监管政策更为清晰

(1)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文化媒体各个子行业在政策允许下的改制范围也更为清晰。根据我们的理解,广电行业和报纸行业意识形态较强。广电行业正在研究“制播分离”改革,播出/新闻类资产属于不可改制范围;报纸行业采编资产属于不改制范围。

(2)出版发行、有线电视、电影等行业,在确保国有资本绝对控股的原则下,可根据企业

情况考虑整体改制上市。

(3)文化传媒行业企业改制上市,首先要确保符合媒体行业监管政策,保证意识形态的绝对安全。在这一原则下,需要尽量满足上市规则中关于符合行业监管要求的主业资产完整改制上市的要求。

3、部分上市到整体上市的趋势

1、以往文化媒体企业大多以部分资产上市(中视股份案例),近年来符合产业政策的主业资产完整改制上市成为趋势。

2008年4月,经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和中国证监会同意,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和辽宁音像出版社由上市公司收购。从而使传媒公司的出版主业更加突出,核心竞争力更具强势。

(三)跨地域跨媒体整合初现端倪

1、江苏新华书店跨地域整合海南新华书店。2008年5月9日,经新闻出版总署和江苏、海南两省主管部门批准,我国首个跨地区战略重组组建的大型发行企业——海南凤凰新华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在海口市成立。据悉,根据双方签订的《合资约定书》,江苏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以现金投入2.3亿元,占51%股权,海南省新华书店集团公司以全部净资产作价1.9亿元出资,占49%股权,合资组建股份制公司。

2、江西出版集团重组中国和平出版社。2007年12月5日,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复,同意江西出版集团重组中国和平出版社,并改制为中国和平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主办方为江西出版集团公司和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此举开启了我国出版业跨区域重组的序幕。

3、博瑞传播公司跨媒体发展实施并购。2007年11月21日,博瑞传播以6380万元收购北京手中乾坤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的股权。另外,公司还准备投资2000万元,在成都春熙路、盐市口等繁华地段投资80个LED显示屏。北京手中乾坤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在中国移动全国SP排名中约在第20位,主要从事WAP网站的运营和手机游戏的开发、运营。

4、长江出版集团跨媒体收购民营卡通公司。2006年1月,长江出版集团并购湖北海豚卡通有限公司。新的湖北海豚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开始运作,原湖北海豚卡通有限公司停止运营。此次收购为国有出版集团收购民营企业第一案。新的湖北海豚传媒有限责任公司由长江出版集团和原湖北海豚卡通有限公司总经理夏顺华等七方股东共同注资3600万元发起成立。

第四篇:对食品药品监管体制的思考1

云南财经大学

对食品药品监管体制的思考

摘要:近年来,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食品药品的需求已经由单纯追求数量上满足转变为追求质量上的提高, 公民的身体健康、生活质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饮食用药安全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当前,食品药品监管正面临着一系列新旧转变, 包括新旧职能的转变,新旧体制的转变, 新旧监管方式的转变。如何在新形势下, 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和重托, 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提高职工素质,创新工作思路, 优质高效地完成各项工作, 将食品药品监管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就成为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亟待解决的首要任务。认真剖析当前监管内外环境现状, 深化对食品药品监管创新的认识, 探索适应食品药品监管的长效机制是食品药品监管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摆在监管人员面前的无二选择。

关键词:药害事件、监管体制、改革思考

1.国内十大药害事件

“梅花K”黄柏胶囊中毒事件,实际上仅暴露出制药企业制假售假的冰山一角。在当时,违规投料生产、虚假广告促销的行为是司空见惯。只是药监部门尚未经历以后“齐二药”等事件的“磨难”和“洗礼”,对违法企业下手显得心慈手软。而公众和媒体对药品安全尚未完全“觉醒”,对药监这个国家“衙门”尚存三分敬畏。

关木通事件:反映了2003年国家局几大制度的缺陷:一是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制度;二是应急反应能力;三是药品的召回制度。

奥美定事件:奥美定事件的发生与当时国家局一位实权派人物有着密切关系,审批过程中渎职。

亮菌甲素注射液事件:齐二药采购员操够了不法商人提供的原料:以工业原料二甘醇冒充药用辅料丙二醇,在生产中,化验员修改数据致使假冒辅料投入生产,制造出毒药“亮菌甲素注射液”并投入市场,导致13人死亡,多人肾毒害的惨剧。

欣弗事件:制药企业私自改变工艺参数灭菌,致使无菌检查和热原检查不符合规定,改事件反映了当时制药企业恶性竞争下为降低生产成本而才去的牺牲质量的做法。我们需要深刻反思我国的医药定价体制。

危害性较大的药害事件还有甲氨蝶呤事件、博雅人免疫球蛋白事件、刺五加注射液事件、糖脂宁事件、鱼腥草注射剂事件以及最近的毒胶囊事件等。这些药害事件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经济损失。拷问着制药企业的良心和国家药监部门的监管体制。

2.药品监管体制的变革

药监自1998年组建以来的13年,共已经历三轮机构改革和两次体制调整。1998年全国人大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调整政府组织结构,成立国务院直管的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00年,推行药监省以下垂直管理体制;2003年,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原职能基础上增加食品“三句话”职能。

2008年3月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明确提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改由卫生部管理”。当时,距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局长郑筱萸被执行死刑不到一年,这一“大部制”改革方案,被多方解读为对郑筱萸推动建立的食品药品垂直管理体系的反思和修正。

相应地,2008年11月10日出台了省级以下药监机构的改革方案。国务院办公厅在当日下发的《关于调整省级以下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08】123号文,下称“123号文”)中,提出“将现行食品药品

监督管理机构省级以下垂直管理改为由地方政府分级管理,业务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和同级卫生部门的组织指导和监督”。

目前,多地属地化改革纷纷陷入僵局:不管哪一种体制更加“精简、统一、效能”,也不管哪一种体制更能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对于基层药监机构,在顺应变化中风雨飘摇。改革的结果是,许多市县级具体改革方案仍然未定;已经开始的改革模式不一,执行遇阻。乱象纷呈之际,基层药监部门办案数量下滑亦提示监管漏洞隐现,药监形态多姿,百花绽放。省及省级以下的机构,有独立的,也有合并卫生的;有降级的,也有保住原级别的;有地管的,也有仍旧垂管的;有承担餐饮监管职能的,也有专搞药品医疗器械的。机构在观望,队伍在消沉,人才在流失。一些地方工作经费不得保障;有些前几年探索建立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正逐渐瓦解。到目前为止,没有迹象证明餐饮、药品安全监管被加强了。食品药品监管是一个最需要用心设计、最需要加强管理的领域之一。

3.当前食品药品监管形势

3.1 监管任务、体制的变化巨大。县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已从原来单一的药品监管和食品、保健食品、化妆品的综合监督管理, 逐步转变为药品、餐饮业、保健食品和化妆品的全面监管; 监管体制已经从省以下垂直领导转变为地方政府负责, 相应的经费保障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监管人员虽然经过近几年来的调配或公开招录, 专业人员比重得到提高, 岗位人员和领导班子得到优化, 但队伍整体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很突出: 相关专业高学历人才缺乏, 业务骨干理论功底不厚, 食品、生物制药、医疗器械、法律等专业和综合文秘人才相对短缺, 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较少, 部分执法人员在执法工作中存在执法观念、执法能力水平、执法手段和工作方法上的不适应, 没有走出原先单一以罚代管的执法模式。纳入地方政府统筹管理, 导致纵向和横向联系交叉点多面广, 国家新医改"的逐步实施, 特别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进一步推行, 以及人民法制观念的提高、维权意识的增强, 农村药品质量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而执法装备、人员的严重不足, 导致药监执法越来越感受巨大压力。

3.2 装备经费的变化。当前各级食品药品已从原来的省以下垂直领导转变为地方政府负责, 相应地经费保障、人员管理、层级节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由于国家分税制实施以来的地方财政压力加大, 导致现有监管经费相当紧张; 随着监管面的扩大以及社会的发展, 执法装备不足、现代化程度不高的问题日渐显露, 车辆、检验仪器、取证器材等直接制约了执法水平的进步和提高, 导致办案质量难以提升, 落后于食品药品监管形势的发展。

4.主要解决途径

不论药监部门如何改革,如何归属,当前食品药品监管工作需求:建立完善的监管运行机制, 保障机关运转的有序进行以及建立优质高效的监管队伍保障饮食用药安全。具体如下:

4.1 切实转变观念, 迅速调适体制变动后的工作。体制改革是国家的大政, 是历史的必然, 我们已经从原来的条条管理纳入到全县机制体系中, 这是毋容置疑的事实。只有迅速调整主动适应方为上策, 也只有这样才能将主要心思转变到具体工作中, 扎扎实实开展各项业务工作, 在具体工作中寻求突破、创新、提升。

4.2 厉行节约, 创新工作。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要崇尚节俭, 反对铺张浪费, 当然节俭并不是固步自封、止步不前, 而是要创新工作思路, 改变以往思维定势, 广开言路、多想应变之策, 顺应现阶段监管任务重、执法人员少、装备落后现实, 相应依靠社会群众、协会等力量, 广泛参与到食品药品监管具体工作中来, 保证全县人民饮食用药安全。

4.3 切实加强学习、提高责任心, 保障优质高效工作。要不断适应新形势下食品药品监管工作需要, 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业务技能、综合素质等各方面的能力, 没有过硬的综合工作能力不但不能满足于当前监管工作的需要, 甚至于扯后腿、使反劲, 阻碍监管的创新、发展,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观念阻碍创新思想的发展, 导致工作的萎缩、退步。

4.4 抓好监督网络建设。首先, 就是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如监管执法、财务装配、罚没与费用开支等制度以及岗位责任制、执法责任制、失职(错误)追究制等, 注意要使各项规章制度之间、与上级(国家)的规定之间相衔接、相协调, 做到疏而不漏, 当然这些都要予以公示, 实行阳光操作, 也利于群众监督。其次, 就是要完善内外监督机制。在内部监督机制上, 不但要落实上级对下级的监督责任, 还要通过民主测评、群众测评, 建立对上监督机制; 要通过公开举报电话、举报箱和投诉网站、电子信箱, 畅通群众监督的渠道, 打造外部监督机制, 加强同审计、监察等专门监督机关以及人大、政协和新闻媒体的定期联系, 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 主动接受监督。第三, 要狠抓制度的落实, 保证监督效果。

4.5 建立健全竞争激励机制建设。在加强教育和监督的同时, 完善对干部的竞争激励机制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方面。(1)要完善用人机制,树立用人上的正气, 营造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 给每位干部在政治上平等进取的机会, 为整个干部队伍增添活力;(2)建立科学完善的考核机制, 对每位干部的德能勤绩廉进行客观、全面的考核, 根据考核的结果进行奖优罚劣; 综合考核差的, 要给予通报批评;(3)要时时关心爱护每位干部, 努力在干部心中树立集体观

念、组织观念, 增强干部对单位的归属感, 对个别后进干部,应建立相应帮教机制, 形成人人关心、个个爱护的良好氛围。(4)强化队伍建设保障机制。这需要多方筹措、想方设法保障一线行政执法经费, 赋予行政执法工作基本的办公、通讯、交通条件, 保障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

5.结语

药品食品安全监管需要一支思想素质过硬、业务素质过硬的监管队伍,建立完善的监管体制,检验艰检测方法标准,确实把监管工作贯穿到药品的生产流通环节中去。药品食品安全的关键在细节,作为药品监管人员,必须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力戒心浮气躁,踏踏实实地关注每个细节,把小事做细做实,才能把保证药品食品安全落到实处。

6.参考文献:

1.杨德方.当前县级食品药品监管现状思考.齐鲁药事.2010,29(11):696-698

2.谢鹏.对合理调整食品药品监管体制的思考.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10,12:26-27

3.龙勇.努力增强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行政执行力.衡阳通讯.总82

4.冯子刚,李平林.强化监检结合 积聚监管合力.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10,7:33-41 5.蒋岩松.药品安全离不开细节管理.商场现代化 2010,12:33

第五篇:浅谈对县级公安机关巡警体制建设的几点思考

近年来,随着我县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固始县城作为鄂豫皖区域性中心城市已初现规模,如何在这样一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做好社会治安管控工作,是摆在警方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笔者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就巡逻勤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完善巡警体制建设等谈一些粗浅看法。

一、我县巡警工作现状及巡警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从全

国来看,由80年代中期至今,各大、中城市都把推行和深化巡警体制作为掌控社会治安局面,打压犯罪空间的一项重要举措。然而,直到1997年我县才通过公开考录的形式,面向社会招录了20名警员,正式组建了 “110”直属大队,主要承担“110”指令出警并兼有城区巡逻任务。2006年5月,在“110”出警队的基础上成立巡特警大队,在编民警19人,协警员20人,首次确定了巡逻主业的地位。至此,我县才建立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巡警队伍。从我县社会治安管控实际的结果来看,巡警体制确实给治安管理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诸如:发案率低了,破案率高了,特别是抓现行的机会多了,甚至由于巡警的出现改变了人民警察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有困难找巡警”已经成为妇孺皆知的事情。然而,在十年的巡警工作中也遇到了诸多实际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巡警体制的建立并没有实现以巡警为依托,把大部分警力摆放在街面上的最初设想。西方发达国家通常是少则60%的警力参与街面的巡逻,多则90%的警力参与街面巡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警察在街面上相对高的见警率,才能真正形成有效的治安巡防网络,达到降低犯罪概率的目的。我县2006年建立专业巡逻警种以来,在编民警才25人,将其散落到全县大街、小巷,很难保证有较高的见警率,加之我县除交通警察在街头采用守望勤务方式外,其他警种很少从事街头勤务。因此,深化巡警体制改革是一种必然趋势。为达到对社会治安局势有效管控的目的,打压犯罪空间,各地公安机关都积极采取措施强化街面治安防控网络建设,就我县而言,县局每年都要在夏季组织一定规模的城区街面巡防行动,主要是抽调机关各警种在重点时段、重点路段巡逻设卡,由110指挥中心统一调度,以追堵的方式打击现行,防范犯罪,以起到威慑的作用,实际操作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即便是这种集中行动,撒向街面的警力也只是全局警力的10%,且参与巡防的人员大都是从局机关抽调,人员结构复杂,各单位之间缺乏协同作战意识,加之没有可操作性的奖惩机制作保障,消极怠工,甚至不出勤的情况时有发生。很显然,这种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缺乏长效机制的保障,其生命力大大被削弱。

(二)警务运行机制的不合理、警力摆布的不平衡,造成了警力的部分浪费。同样是街头,巡警与交警同时出现,同样是社区,巡警与派出所民警同时出现,在城区一个普通的案件现场,甚至同时有三个不同警种的民警出现。如:发生在县城的一起入室盗窃现场,巡警在第一时间赶到,接着赶到的是辖区派出所民警和刑警。一个简单的现场出现三个警种至少6名警察,动用三台警车,大大增加了出警成本,警力和财力的浪费是不言而喻的。这种不合理的警务运行方式以及警种间的互不干涉“内政”在现有警力紧张的情况下,既造成警力运用上的浪费,客观上也造成了各警种之间“遇利想争,遇责推诿”,这就是各地公安机关纷纷实行“交巡合一”、“巡警驻所”等警力布置模式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巡警定位在“先行处置的角色”,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该警种职能的发挥,影响了巡警执法水平的提升。目前,各警种主要是依据国家和政府制定的法规、条例所规定的职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而巡警是根据《城市人民警察巡逻工作规定》履行自己的专门职责,其角色定位是对各类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实行先行处置,维护现场秩序。从巡警的作用上看,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该警种潜能的发挥。此外,我县巡警办理的案件仅仅局限在抓获的现行案件上,在执法执勤环节中,缺乏主动进攻意识,许多案件在处置完现场后就直接移交派出所或刑警队,一“交”了之,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巡警“查案”能力的普遍缺失和懒惰情绪的滋长,不少民警在做了几年巡警后,在办案上仍是一个新手。

(四)对巡逻勤务的安排尚缺乏科学性,监督不到位。各国警界十分重视对警察巡逻勤务进行科学安排,有的甚至把科学的巡逻勤务当成整个警察工作科学化的标志,警学理论界也对警察巡逻勤务进行专门的研究,其核心内容是合理安排警力的问题。我国巡逻警力虽然人数较少,无法进行全时空的科学安排,但合理的分班制度,科学的警区划分也是必要的。我县目前的状况是,大部分的巡逻警力主要被用来应付“110”的出警,而少数巡逻警力走进街道、社区,也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而作用有限,西方国家的督察制度主要是用来监督巡逻勤务的,是巡警体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与此相比较,我国公安机关中的督察部门在这方面监督力度不够。

(五)现行的巡警体制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公安工作发展的要求。多年来,公安机关始终坚持严打方针,对各类刑事犯罪活动进行严厉打击和惩处,但是这种做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治安时好时坏的老大难问题。应该说,公安机关对打防关系早就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并提出了“打防结合,标本兼治,以防为主”的思想,而今天提出建立社会治安防控机制意义则在于如何将思想

变为现实,即是要在操作性上下工夫,特别是要建立一种机制,使社会治安问题得到长久性的防控。很显然,这套防控机制就是要建立警察对社会面的防控网络。近两年来,我县围绕“三基”工程建设,大打防控品牌,针对城区和农村的不同特点,密织防控网络,在城区防控上收效良好。然而由于巡警警力有限,无法将巡逻勤务有效延伸到农村,造成农村巡逻力量以社会治安力量为主,巡逻主体不具备专业素养,巡逻防控成效并不明显。总之,我县巡警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大都是新时期巡警体制发展中遇到的普遍问题,也是必须克服和改革的问题。

二、对县级巡警体制建设的几点建议

严格地说,巡警体制的主要作用就是围绕“少发案、控制住已发案件并及时破案”,建立科学的社会治安防控运行机制这个目标而开展工作,而这一运行机制的核心是以公安机关警力为主体,辅之以社会治安力量对社会面及有可能发生治安问题的地方进行全时空控制。要达到这个目的,基本的做法是将社会面划分成若干个小的警区,以责任到人的模式,以巡逻作为最基本的工作方法方能达成。由此就需要将大部分警力放到街面上,真正实现警察的办公室就在街面的警务理念。因此,要想形成真正动态的社会治安防范机制,就必须对我县现行的警察组织结构、业务分工、警种构成以及工作方式等等方面作相应地调整,尤其是对分工过细、职能交叉重叠以及内勤过多,街面警力过少的局面进行调整,国务院出台的《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和公安部出台的《公安部关于规范县级公安机关机构设置的指导性意见》为我们进行组织机构的调整提供了依据。设置巡警的目的明确了,现行巡警体制的缺陷找到了,如何改革已是不言自明。笔者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认为可以从解决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解决基层警力保障问题

一是要坚持“警力跟着警情走、保障跟着基层走”的原则,充实基层警力,就要精简公安机关内设机构,把警力最大限度地沉到基层一线,确保基层和一线实战单位实有警力达到总警力的85%以上。固始县公安局在推动警力下沉上可以说是不遗余力,现在有占全局89.2%的警力在基层一线。二是要解放警力,就是要通过建立乡镇(街道)纠纷排查调处中心,把有限的警力从繁重的纠纷调处和大量非警务活动中解放出来。同时,要借好外力,积极探索建立“文职雇员”制度,对公安机关的后勤、科技等非保密、非执法岗位,可大胆借用社会资源。三是在各警种熟悉巡逻和各自业务的基础上,经过长时间的磨合,逐步走向警种大一统的道路。笔者认为,县级公安机关最终的格局应该是除必要的便衣警察(刑事警察)和少量的技术等专业警察外,大部分警力都是从事巡逻的制服警察,巡警部门应该是警察部门中最大且最重要的部门。在我国警学届有的学者甚至提出:只有巡警部门不能解决问题时才有建立其它部门的必要。

(二)解决警力优化配置问题

将县级公安机关大部分着制服的警察(不分警种)推向街面,使他们把巡逻作为最基本的工作方法,在巡逻中完成防范和打击犯罪以及服务群众的工作,以保持街面警力较高的能见度。积极整合警力,就是要根据当地的治安、人口、地理、环境等综合因素,将交警、巡警、派出所民警有效整合起来,合理划分巡区,科学配置警力,以避免警力的交叉重叠。比如在一个街区配置6名警察,以2警3班交替巡逻的方式就可以实现对该街区社会治安全方位、全天侯的动态管理和控制。确保处置好或先期处置好该街区所有能通过巡逻勤务完成的案件现场和事故现场。

(三)解决警务运行机制问题

如何真正把一线警力用好,那么实行警务运行机制改革显得尤为重要。现代警务机制是以提高公安工作整体效能为目标建立起来的一系列科学规范的警务制度和集约高效的运作模式。构建服务型、实战型、主动型现代警务机制是新时期基层公安工作的核心和着力点。一是建立主动型基层勤务机制。在勤务方式上,变“被动警务”为“主动警务”,让民警从“坐堂等案”转变到主动出击、现场管控。在作息制度上,变“全时警务”为“实效警务”,实行弹性工作制、错时工作制,把有限的警力投向案件高发时段、防范薄弱时段、便民服务时段。二是建立联动型阵地控制机制。要以社区警务为依托,以科技手段为先导,以党政机关、金融单位、水电气、重要物资仓库以及公众聚集场所等要害部位为重点,建设动态网络监控系统技防设施,提高控制违法犯罪的能力和水平。要充分利用和整合各方面的社会治安资源,充分发挥保安服务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三是建立服务型“社会人”管理机制,以人口调查为主线,以换发第二代身份证为契机,加强人口信息基础资料积累,提高人口管理水平,实现人口管理“一个转变,三个延伸”:由基层民警“见谁认识谁”转变为“找谁查到谁”,对重点人员由管好“特殊重点人员”延伸到管好“有不良记录人员”,对暂住人口由提高“暂住证办证率”延伸到提高“信息采集率”,对常住人口由“静态管户口”延伸到“动态管身份证”,努力实现人口管理的“以动制动”。同时,要积极探索外来人口管理的新路子,采取“公安机关指导,单位和房主、雇主自管自治”的方式,逐步实行“公安管人、房管管房、各职能部门协作配合”的以房管人新机制。四是建立实战型信息主导警务机制。要加大“金盾工程”建设步伐,建立集采集录入、分析研判、精确制导、指挥决策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信息平台,实现全警信息共享。要强化秘密力量建设,建立一支由治安信息员等有关人员构成,遍布社会面、反应灵敏的情报信息网络。要建立信息研判机制,促进信息流与业务流的有机结合,实现警务全过程的信息制导。此外,拓展督察工作职能,强化督察工作也是抓落实,解决“干得好”问题的一个有效手段,真正把督察职能拓展到督察业务工作上来,实现督察工作由“管人”到“管事”的转变。

下载对构建大文化传媒行业体制的思考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构建大文化传媒行业体制的思考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思考和建议

    对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思考和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体制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医疗卫生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医疗体制中存在的严重缺失也......

    加快构建社区生活共同体----社区治理体制创新思考

    对创新社区治理体制的几点思考成都市民政局【摘要】当前,社区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依托、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平台、巩固党在城乡基层执政地位的重要基石,在社会......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考[范文]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要求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

    学习型组织浅析及对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思考

    学习型组织浅析及对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思考学习型组织(Learning Organization),美国学者彼得·圣吉(Peter M. Senge)在《第五项修炼》(The Fifth Discipline)一书中提出此管理观念,企......

    对构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思考

    对构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思考 我国经过30多年的农村改革,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改善。同时也应看到,联产承包责任制虽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由于缺乏......

    对构建和谐国税的几点思考(推荐)

    对构建和谐国税的几点思考关键词:和谐国税税收法治优惠政策征纳关系思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时期,提出的一项重大......

    对构建和谐婚姻的思考

    对构建和谐婚姻的思考(当代婚姻社会学期末论文)外语学院 旅游英语072班074050346颜小云对构建和谐婚姻的思考“家和万事兴”,重视家庭和谐关系是中国数千年文化的优良传统。中......

    对构建和谐工商的思考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