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依靠高技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研究报告-有色行业
3.2 有色行业
3.2.1 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有色金属工业是以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为主的基础性行业,按照《有色金属工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2006~2020年)》和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把资源、能源、环境技术放在优先发展地位,使主要产品核心技术、装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健全循环经济的技术发展模式,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提供技术支撑。立足国情和有色金属行业发展需要,依靠高技术,研究和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解决资源、能源、环境协调发展问题,实现从资源、能源耗费型向节约型转变,从先污染后治理传统模式向清洁生产、循环经济转变,达到有色金属行业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的目的。
3.2.2 重点工程
(1)项目名称:可循环的铜铅锌等主要有色金属资源开发与产品深加工技术和生产流程
(2)应用的主要技术
1)大型高效节能采、选、冶装备;
2)难选氧化矿及含铜废石堆浸湿法提铜技术、地下残矿溶浸提铜技术;
3)金、银、钼、铼、镓、锗、铟和镉等伴生有价资源综合回收利用技术;
4)尾矿中有价元素综合回收利用技术;
5)冶炼渣中有价元素的综合回收利用技术;
6)采、选、冶和加工过程节水、废水深度净化与循环利用技术;
7)冶炼和加工余热的综合利用技术;
8)采用尾矿和冶炼渣作充填材料的全尾砂充填技术;
9)矿山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技术;
10)低浓度SO2和其它有毒有害气体的综合利用和治理技术;
11)采、选、冶和加工工艺过程的优化;
12)有色金属资源开发与产品加工的循环战略研究。
(3)解决的关键问题
1)主要金属和伴生金属资源综合利用;2)矿山尾矿和冶炼渣综合的利用;
3)工业节水、废水治理和循环回收利用;4)冶炼尾气的回收利用和治理;5)工业过程的综合节能降耗;6)大幅度降低“三废”的排放量,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率;7)循环标准体系的建立。
(4)循环效益
1)提高资源利用率。到2020年矿产资源利用率提高5~10个百分点;共伴生金属综合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
2)大幅度增加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量。2010年预计主要有色金属铜、铅、锌再生利用量达到500万吨,占十种常用有色金属总产量的32%;2020年预计再生金属利用量达到1000万吨,占总量的40%,再生资源循环利用能力显著增强。
3)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化率,扩大资源利用范围。硫的利用率达到95%以上,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达到90%;
4)节能降耗,实现清洁生产。到2010年,70%的铜冶炼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铅锌冶炼达到国际平均先进水平,环保排放全部达标。
3.2.3 关键技术
(1)大型高效节能采选冶成套技术与装备
着重解决大型采选冶装备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研究开发固体矿产资源高效开发所急需的高效节能关键技术装备,包括:地下矿凿岩、装药、铲运等关键设备,新型高效破碎、磨矿、选别和脱水等选矿关键设备,还原熔炼的大型电炉与大型回转窑、大型加压釜和低浓度溶液大型萃取槽,以及上述装备的配套控制系统。通过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使我国采选冶关键技术装备总体水平接近或达到国际同期水平,部分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2010年,可基本满足大型有色金属矿山和冶炼企业对大型成套技术设备的基本需求,全面促进我国有色金属工业技术装备的技术升级,显著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降低能耗和其它消耗,预计可以实现回采率提高5%~10%、出矿能力提高5%,破磨系统生产效率提高10%~15%、系统综合节能15%~20%,选别系统金属回收率提高1%~3%、精矿品位提高1%~2%、综合节能10%~15%,冶金系统金属回收率提高1%~3%、综
合节能10%~20%。
(2)选冶过程测控关键技术与设备
工业过程自动化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和经济效益,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最经济、有效的手段。从用信息化、自动化技术改造传统矿山企业,提高我国矿产资源安全高效开发利用率的战略高度出发,通过选冶生产过程关键参数在线检测核心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在线检测装置和优化控制系统,逐步形成我国自有的选冶过程检测与控制的整体解决方案和技术体系,建成我国选冶过程自动化仪表与装置的研发、生产和应用示范基地,实现选矿过程三大关键参数(浓度、粒度和品位)在线检测和湿法冶金生产过程的全流程优化控制,为全面提升我国矿山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提供高技术支撑。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选冶过程关键参数在线检测仪器仪表,将使矿山企业在实施自动化工程时降低20%~50%的成本投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选煤过程关键参数在线检测装置,通过对湿法冶金过程实施优化控制,可提高主体设备的运转效率5%~10%,提高主产品回收率0.5%~1.0%,节约成本10%~20%,提高劳动生产率20%以上;同时将减少企业的排污总量,改善矿区的生态环境。
(3)氧气底吹炼铅技术
传统炼铅工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SO2烟气和铅烟尘造成的环境污染非常严重,烧结锅产出的SO2烟气因无法回收而全部排空,烧结机产出的烟气含SO2浓度很低,SO2转化率低,尾气排放达不到环保要求。采用氧气底吹熔炼取代烧结技术,通过对工艺条件和装置的研究,设计出熔融铅氧化渣还原炉,保证铅在炉内高效彻底还原,可以有效地解决SO2烟气污染问题,具有产能高、环保好、热能利用率高、投资省、回收率高等优点。以此形成氧气底吹熔炼——鼓风炉还原炼铅法,构成了熔池熔炼新技术和传统工艺的完美结合,解决了长期困扰铅冶炼行业的SO2烟气和铅尘的污染问题,吨铅综合能耗可以降到0.3吨标准煤以下。
(4)有色金属循环利用的关键技术和装备废印刷线路板及废旧电池无害化处理技术
我国是世界上电子产品的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开展对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研究,重点研究目前制约再生金属产业发展的有代表性的技术和设备,包括金
属废料的拆解和再生金属的熔炼生产两大环节。开发废杂有色金属拆解及分离技术和设备、以废线路板为原料进行有价金属回收技术、以废旧锂离子电池为原料进行有价金属回收技术、直接利用合金成材技术、二次金属资源中稀贵金属的回收利用技术、清洁回收利用技术、废旧金属资源循环利用标准体系研究等,不仅可以促进固体废弃物资源化进程,改善环境条件,带动相关环保产业的技术进步,对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也可产生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相关技术可推广应用于全国各大中城市垃圾分类废电子材料处理。以年处理3000吨废旧干电池和1000吨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生产线计算,年回收金属锌达600吨、汞达4500公斤、金属钴量160吨,金属铜量140吨,创造产值6000多万;以3000吨PCB回收生产线计算,年回收金属铜400多吨,锡60多吨,银1200多公斤,创造产值2000多万元,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5)有色金属工业节水、废水治理和循环、综合利用技术
水资源严重短缺和污染严重已成为影响我国有色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针对有色行业实际情况和共性难题研究开发有色大型矿业和冶炼、加工节水治污综合集成技术,包括节水优化管理技术、典型工业废水处理、有价金属回收技术以及工业废水资源化循环回用技术等,对大型有色采、选、冶和加工联合企业水资源进行“节水优化—废水处理—回水利用”的系统化研究,可以提高企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将该技术在有色行业,特别是西部地区逐步推广,重点选择目前水利用率低、节水潜力大的大型企业,例如江西铜业公司、白银公司和金川公司等,把水利用率从目前45%~65%水平提高到80%以上,将会产生极大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二篇:依靠高技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研究报告-制造行业
3.3 制造行业
3.3.1 发展目标
从再制造角度讲,2010年,建立完善的再制造回收物流体系和政策法规体系,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废旧机电产品的回收率达到95%,其中废旧发动机、电机等汽车零部件的再制造率达到50%,废旧电子产品的资源化率达到80%。2020年,形成规模化的再制造产业群,75%的再制造企业达到国际ISO认证;废旧机电产品的回收率达到100%,废旧机械产品的再制造率达到80%,废旧电子产品的资源化率达到95%。
3.3.2 重点工程
(1)项目名称:再制造重点工程
我国作为装备使用大国,设备资产已达几万亿元,其中许多大型成套机械类设备,尤其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引进的重大设备,从2001年开始将陆续到寿,面临报废,在2010年左右将达到最多数量。这些装备因到达技术寿命、经济寿命或环境寿命而被淘汰、报废,这为开展再制造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资源。因此,大力开展再制造研究对降低装备全寿命周期费用,全面提升老旧装备性能和寿命,改善我国装备落后的状况,降低装备维修费用,节约资源、能源,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因此,可在汽车零部件领域、机床领域、废旧家电及电子电器领域、能源、化工、冶金、电力等领域,工程机械、农用机械和矿山机械等领域发展再制造产业。
(2)建设内容
1)汽车零部件再制造
2006年4月21日,曾培炎副总理在国家发改委《关于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发展及有关对策措施建议的报告》作出重要批示:“同意以汽车零部件为再制造产业试点,探索经验,研发技术。同时要考虑适时修订有关法律法规”。
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是指以废旧汽车及其零部件作为毛坯,以先进技术和产业化为手段,在对废旧产品的全面拆解、鉴定和技术改造的基础上,采用专业化、大批量的流水线生产方式,并通过严格的产品质量管理和市场营销模式,参照新
产品的标准恢复零部件和整机性能的工程活动。可以开展再制造的汽车零部件包括:发动机、变速器、启动电机、发电机、电子控制单元、轮胎等关键、高附加值汽车零部件。
2)老旧机床的数控化再制造
机床再制造主要是对整机进行综合再制造提升,如普通机床、数控机床、大重型机床等,提高整机的数控化、自动化、绿色化水平,实现功能恢复及提升。具体包括:①对普通机床或一部分机械精度下降、电气控制元件损坏、数控系统已老化被淘汰的数控机床,可利用最新计算机数控技术,对其进行数控化再造;②可利用各种节能优化技术及绿色化提升技术对机床进行升级,使其性能得到恢复或提升,并实现加工过程节能化和绿色化;③可以对数控机床通过安装信息终端等,来实现信息化提升;④可对大重型机床及精密机床,进行综合再制造,恢复其加工精度,实现整体性能恢复与提升。
3)废旧家电与电子电器的再制造与资源化
废旧电子产品的再利用与资源化是通过技术手段,提取废旧电子产品中的贵金属及有价元素,有效地回收利用可再生资源,从而达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目的。研究表明,随着电器产品更新换代的步伐越来越快,报废电子产品中的元器件还具有旺盛的生命和足够长的使用寿命。具体包括:废旧电子产品的拆解、分选、预处理;重要元器件的无损检测与再制造;贵金属、有色金属的高品位化及提纯技术;液晶材料、有机材料的再利用。
4)能源、化工、冶金、电力等领域大型贵重设备的再制造
能源、化工、冶金、电力等行业作为国内耗能、耗材大户,发展再制造产业意义重大。如能源冶金领域的高炉渣口、风口、轧辊、连铸机轧辊、炉底辊、热轧工具、水压机油压柱塞等设备;石油化工领域的柱塞、套筒、泵、轴,钻井设备的零部件,高温高压反应容器,临氢设备,裂解炉管,储油罐等设备;火力发电设备的汽轮机叶片、缸盖、磨煤机零部件、锅炉“四管”,水力发电设备的水轮机叶轮,风力发电机、燃油发电机、太阳能发电机零部件均可开展再制造。
5)工程机械、农用机械、矿山机械再制造
我国是工程机械、农用机械和矿山机械大国,上述设备保有量大,品种多。多数此类设备是由于设备表面的磨损、腐蚀和断裂而导致失效报废。采用再制造中的热喷涂技术、电刷镀技术和激光熔敷等纳米表面工程技术可快速修复上述磨
损、断裂部位,并可保证修复后的质量超过新品,而成本远远低于新品。因此,在上述设备中实施再制造可显著节能节材,并可创造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3)工程效益
实施再制造工程是提高制造业资源效率和降低环境排放,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途径。通过绿色再制造,可以对废旧物质回收利用,回收产品制造阶段中产品的附加值(材料、费用、技术及劳动力等),可以最大化地利用废旧机电产品资源,节约原生资源的消耗,节省能源,促进新兴产业(如再制造产业)的出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缓解就业压力。从成本和资源节省及环保层面看,再制造后的机电产品成本只是新品的50%,节能60%,节材70%,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显著降低。
3.3.3 关键技术
(1)产品再制造性评价技术研究
主要包括零部件再制造性评估验证技术。废旧产品的再制造性评价主要是研究影响再制造的经济、环境、加工等产品特征因素,从产品生产源头考虑再制造,建立面向再制造的产品评估体系,研究产品再制造性的动态特性,为再制造决策提供依据;从经济、效益和环保角度来考察和研究再制造过程的费效比,提出科学的绿色再制造技术费效评估分析方法和技术。
(2)废旧零部件的高效无损拆解与分类回收技术
拆解作为再制造的头道工序,直接影响再制造的加工效率和旧件再利用率。废旧产品的高效拆解技术和分类回收技术,可有效提高废旧零部件的回收利用率,提高再制造企业的规模化和自动化水平。
(3)环保高效地绿色清洗技术
废旧零件的清洗工作是发动机再制造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国外先进再制造企业已能做到清洗物理化(完全取消化学清洗),拆洗水平已完全达到零排放。目前国内采用的清洗手段是欧美国家90年代中期水平,研究无污染、高效率、适用范围广、对零件无损害的自动化、热膨胀、喷丸清洗技术与设备,可以显著提高再制造生产过程的排污标准。
(4)先进的表面工程及新材料技术
21世纪,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高技术及新材料的迅猛发展,引领再制造技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目前国外发动机再制造企业中所使用的技术主要是以换件为主或使用尺寸修理法,遇到表面划伤、压痕、腐蚀等缺陷,尺寸修理法就无能为力,零件只好列为报废。将基于信息化技术的数字化快速成形技术与自动控制虚拟技术、基于纳米技术的先进表面工程技术、基于材料制备与成形一体化技术的先进再制造技术和基于生物技术的自修复自愈合技术用于装备关键零部件的再制造加工中,不但实现了对再制造部件或产品尺寸的完全恢复,而且提高了旧品利用率,降低了再制造成本,提升了再制造产品的性能,使节能、节材、保护环境的效果更加突显,这已成为我国发动机再制造比国外发动机再制造更为先进的创新特色,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
(5)再制造零部件剩余寿命评估技术(含再制造毛坯剩余寿命评估和再制造产品寿命评估两方面内容)
主要包括:研究多负荷、多外场综合作用下废旧毛坯的失效行为以及失效分析技术;研究、整合、开发废旧产品及零部件微裂纹及寿命评估方法、模型和技术,提出再制造毛坯件的剩余寿命评估体系,为再制造工艺选择及质量控制奠定基础;研究概率、模糊逻辑、遗传算法、神经网络等先进分析方法在状态评估与寿命预测中的应用技术。
(6)纳米复合表面制备与成形一体化再制造技术
将纳米材料和先进的表面工程技术(热喷涂)相结合,开发和研究先进、高效的废旧毛坯尺寸恢复和性能提升再制造关键技术;研究热喷涂材料制备与成形一体化过程中两相或多相金属颗粒快速凝固的不完全冶金机理;研究应用于再制造零部件成形复合涂层的结构组成与机械性能和失效机制之间的关系规律;研制材料制备与成形一体化技术粉芯丝材及工艺设备。
(7)零部件快速成形数字化再制造技术
研究缺损装备零件的三维数据快速采集与建模技术及损伤零件损伤部位的“反求建模”技术,研究和优化其软硬件系统;研究红外热成像温度场控制技术对成形工艺的自动控制和优化方法;研究再制造加工模型的快速生成方法;研究在线和离线再制造路径、工艺规划方法;研究再制造快速成形加工的技术、设备。
(8)装备运行中的摩擦副损伤原位再制造技术
将环境信息和生物细胞单元特点融入机械装备的材料的设计和制造,构建高自适应性自修复技术设计方法;研究装备运行过程中具有自适应、自愈合、自补偿性能的先进自修复添加剂材料和技术;研究纳米材料对摩擦副磨损的原位动态自修复机理。
(9)装备再制造质量控制与虚拟检测技术
研究测控技术、网络传输技术及自诊断技术在再制造加工中的应用,开发再制造质量虚拟检测和控制技术体系,保证再制造产品质量。
第三篇:依靠高技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研究报告-轻工行业
3.9 轻工行业
3.9.1 造纸工业
3.9.1.1 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在2005年末的基础上,新增制浆生产能力555万吨(木浆能力435万吨,竹浆能力120万吨)、造纸生产能力560万吨、造纸林基地300万公顷(木材基地264万公顷、竹材基地36万公顷)。届时木浆新增产量370万吨,国产木浆比重达到15%,比2005年提高5个百分点;竹浆100万吨;纸及纸板500万吨;基地可产木材2500万立方米、竹材800万吨,实现造纸工业用材主要依靠造纸林基地供应。
3.9.1.2 重点工程
1)年产10~20万吨高得率、低污染机械纸浆生产技术与装备及高浓废水厌氧处理技术与装备研发工程。
2)300~500吨/日大型高效成套废纸处理和废纸脱墨制浆技术与设备研发工程。
3)低污染非木纤维制浆新工艺与设备研发工程。
4)幅宽5米,车速1300m/min造纸机生产线成套设备研发工程。幅宽6米,车速700m/min纸板机生产线成套设备研发工程。
5)高得率机械浆生产低定量涂布印刷纸、轻型书刊纸和废纸再利用生产低定量、高强度包装纸及纸板的重点纸产品工程。
3.9.1.3 关键技术
1)研发技术
—— 涂料配方、涂料制备和涂布技术的研究。
——工程颜料、纳米颜料的研究和开发。
——各种助剂包括具有助留、助滤、增强、防粘、抗水、防油、阻燃、助燃、光敏、热敏等化学品的开发和湿部化学的研究。
——高白度二次纤维浆漂白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纸张新产品,例如高质量的含机浆和废纸浆的LWC纸、SC纸、轻型胶印纸的开发。
——白水封闭循环研究
——制浆造纸非工艺元素去除的研究
——中段废水二级生化处理后出水的回用技术
——用于废纸脱墨和纸浆漂白酶助剂的研究和开发
——草浆高浓黑液蒸发技术
2)关键技术和设备
① 制浆:包括化学浆、机械浆、二次纤维浆
——10~20万吨原木备料装备,包括新型剥皮机、削片机、木片筛以及相应的配套设备,现有产品基本上都是上世纪50~60年代设计制造的,已不适应现代浆厂尤其是机械浆备料要求。
——化学木(竹)浆低能耗间蒸。我国木(竹)制浆,仍是40多年前采用的蒸锅或蒸球常规蒸煮工艺,急需开发低能耗延长脱木素间歇式蒸煮工艺,而且已完全具备开发条件。
——中浓技术,包括中浓浆泵、中浓混合器以及氧脱木素、漂白、浆料贮存所需的中浓塔,中浓洗浆、中浓筛选设备等,应在已有技术的基础上博采众长,进一步提高完善。
——二氧化氯制备成套装置;高浓黑液蒸发装置;高效低臭大型黑液碱回收炉;高效白泥脱水设备;机械浆大型盘磨机;废纸处理大型热分散装置及高效脱墨装置。
② 造纸机和纸板机生产线
纸浆流送系统的脱气装置,低脉冲上浆泵和纸机筛;水力式流浆箱带稀释水横幅定量控制;靴型压榨;计量施胶压榨薄模涂布和短驻留上料刮刀涂布装置; 分区可控中高辊;软压光机及软辊超级压光机;高速复卷机;白水回收及污水处理;高效大型多圆盘过滤机;高效厌氧反应器
③ 白水回收及污水处理
高效大型多圆盘过滤机;高效厌氧反应器
④开发草类制浆新工艺
——蒸煮工艺。
蒸煮器采用蒸锅或蒸球,麦草采用传统的干法备料,就可以满足蒸煮要求,避免草片洗涤产生的污染负荷。纸浆得率高,强度好,可漂性好;黑液粘度低,蒸发性能好,不经任何预处理,蒸发站出液浓度超过55%,可采用低臭型碱回收炉,取消黑液直接蒸发,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大气污染。
——洗浆黑液提取和封闭压力筛选。采用真空洗浆机和挤压设备相结合的洗筛封闭系统,可以将黑液提取率提高到90%~92%。
——漂白工艺。目前采用的CEH三段漂,废水COD负荷200kg/t浆,并且产生有机氯化物(AOX)污染。如果漂前再增加中浓氧脱木素(0)段,完全可以漂到80%以上高白度,除A/Q预处理部分废水排污水处理外,漂白废水可以封闭循环进入碱回收系统。
3.9.2 发酵工业
3.9.2.1发展目标
1)节粮和节能目标
通过技术创新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至2010年吨产品玉米耗粮平均降低10%以上;玉米副产物利用率达98%以上。吨产品能耗平均下降10%以上。
2)节水和环保指标
发酵行业的废水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量2.3%。通过技术创新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至2010年外排污水合格率达10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5%以上;吨产品用水量平均下降50%以上。
3.9.2.2重点工程和关键技术
1)发酵工程粮食资源节约型技术创新工程
重点为食品发酵制造业降低粮食消耗工程;粮食非淀粉部分综合利用工程;开发和利用纤维质类原料工程;生物质利用工程等。
①利用高新生物催化剂、高新分离技术进行玉米深加工的创新关键技术 关键技术:
——将原用的玉米预处理的湿法改为干法,将玉米脱胚得到低脂玉米粉,基本不产生污水,既节水又增加了原料的利用率;
——利用膜分离技术和色谱分离对结晶葡萄糖母液色进行分离,色谱收率可达到90%,葡萄糖母液回用于生产,实现无母液的结晶葡萄糖生产封闭循环;
——利用色谱分离法对低纯度麦芽糖醇浆(50%~55%)分离,可获纯度90%~95%麦芽糖醇浆,用于生产结晶麦芽糖醇,获得率提高20%~30%;
——利用膜过滤糖化液:取代传统的压滤机,回收淀粉含有蛋白质,增加了经济效益,提高成品质量。
——淀粉生产的废水,用膜分离回收蛋白和低聚糖后,生产用水回用。废水经过处理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
——玉米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玉米皮制结晶木糖和纤维油;副产玉米皮可提取木糖和有降血脂功效纤维油;玉米胚芽提取胚芽蛋白,胚芽含蛋白质18%~20%,是全价蛋白,营养价值高;玉米蛋白粉提取醇溶蛋白,制可食包装膜;蛋白粉黄色素中可提取护眼玉米黄素Zeaxanthin和叶黄素Lutein。
——玉米浸泡水的利用:玉米浸泡水含有较高的蛋白质,是生产饲料酵母好原料,理想的鱼粉替代物。
推广范围:玉米为原料的淀粉、淀粉糖和用淀粉糖化液发酵制有机酸、氨基酸等行业。
实施途径:行业牵头组织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技术委员会;政府资金和政策支持;按产品和技术分类,由行业五年内建8~10个玉米深加工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②模拟移动床分离技术在糖醇行业中的开发应用
关键技术:模拟移动床色谱(Simulating Moving Bed)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通用石油公司开发的一种新型连续分离技术,具有高效、节能、运行成本低的优点。模拟移动床分离效率较一般层析高出许多。适合同分异构体,是分离提纯手性药物及生物药物、制备高纯度产品的理想工具。
模拟移动床技术具有高效、节能的优点,高效是指其分离效率高,能够分离其它方法无法实现分离的两种物质,节能是指其运行成本低。
应用范围:主要在木糖醇行业中推广应用,还可应于山梨醇、甘露醇、结晶麦芽糖醇等糖醇行业,应用领域较广。
实施效益:在木糖醇行业中得到推广应用后可以大大提高木糖醇的总收率,使得木糖醇对玉米芯的收率提高9%左右,吨木糖醇玉米芯消耗从9吨降低到7.5吨以下。该项技术在糖醇行业得到推广应用后,对提高我国整个糖醇行业的技术水平,降低生产能源消耗具有重要意义。
2)开发新原料生产高技术含量的发酵制品
关键技术:
——利用新型生物催化剂开发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的纤维原料生产生物能源,如沼气、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
——利用新型生物催化剂开发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的纤维原玉米水解糖生产高活性干酵母的工艺;
——开发适合我国人民生活习惯的高糖活性干酵母生产工艺;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选育高活性酵母菌种,耐冷冻酵母与冷冻面团的研究与开发,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采用细胞融合遗传技术和分子生物学诱变技术选育出适合玉米淀粉水解糖生产高活性干酵母的专用菌种,进行适宜玉米淀粉水解糖生产高活性干酵母发酵工艺和干燥工艺研究,最终实现在大生产中利用100%玉米淀粉水解糖生产高活性干酵母的目标。
实施途径:由发酵协会酵母分会牵头组织产学研的创新领导小组,实施关键技术的开发个应用;在3~5年内建设3~5个发酵废物生产沼气、纤维素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的示范企业;食品用酵母和饲料酵母,在3年内建3~5酵母生产利用粮食原料的创新示范企业。
3)发酵行业废水治理和废物综合利用创新工程
关键技术:发酵废水治理和装备;废物厌氧发酵沼气利用工程和装备;废物制造有机肥作肥料;工业用水循环利用工程等。
①氨基酸(味精、赖氨酸为主)废水治理和废物综合利用创新工程氨基酸是生物技术重要组成部分。近20年来发展很快,目前全球有22种氨基酸能工业化生产,其总产量约300万吨,产值约50亿美元。我国氨基酸产量占全球产量二分之一,其中谷氨酸和赖氨酸产量最大,占到氨基酸总产量70%左右。2005年谷氨酸钠(味精)产量136万吨,产值136亿元,处于世界第一位;赖氨酸产量30万吨,产值约45亿元。生产技术水平、装备水平、综合利用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总体清洁生产水平不高,同行之间差别大。80%的企业废水都进行了治理,但多数仍是末端治理,有的治理路线存在废气二次污染;有的综合利用水平不高,排出的废水氨氮超标等。建议国家和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努力联合攻关。
关键技术:
——应用基因工程、细胞融合、航天搭载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选育适合不同原料的高产酸,高转化率的氨基酸菌种,减少废水和废物的产生;
——根据氨基酸生产菌种的特点和代谢产物的要求,研究先进有效手段的控段和技术并选择耗能低的发酵装备,提高发酵效率,降低粮食的消耗;
——高浓度有机废水浓缩、喷浆、造粒、干燥生产有机生物肥的过程中废气二次污染处理技术,使味精生产的废物得到综合利用;
——研究采用膜分离、多效蒸发、连续等先进工艺处理废水,降低氨氮排放量的处理技术;
——热电联产回收热源降低能耗关键技术;过程水的回收利用降低水耗的处理技术。
推广范围:以上关键技术可以在全国味精生产企业以及用细菌法生产的氨基酸领域推广。
实施效益:(以味精为例)2005年味精产量136万吨,年平均用粮360万吨,用水1.9亿m3,用煤254万吨、用电13.6kwh。关键技术实施后,增加的经济效益:(以每吨味精消耗计)粮耗从2.7吨降至2.3吨,可节约粮食54万吨;水耗从140吨降至80吨,可节约水0.8亿吨;煤耗从1.87吨降至1.13吨,可节约标煤100万吨;电耗从1000kwh降至700kwh,可节约电4亿kwh。
②有机酸(柠檬酸为主)废水治理和废物综合利用创新工程
我国是柠檬酸生产大国,年产柠檬酸65万吨,占世界产量的1/3,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与其它发酵行业相同,柠檬酸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废水和废物。
从2000年开始,柠檬酸行业认真执行国家5部委的治理污染的文件,认真对废物进行处理,每年由协会组织专家组对各企业进行环保检查,取得了明显的成果,再生资源的利用取得了重大进展。绝大部分企业得到了有效的治理。
目前,全行业废水排放COD总降解率达95%以上。废水处理工艺渐趋成熟,各企业基本上都采用了厌氧——好氧生化处理,辅之以调节、沉淀、絮凝、过滤等工序。处理设施不断更新换代。厌氧反应器大多采用IC或EGSB等新一代的设备,有机负荷可达20kg/m3.d以上。好氧装置普遍采用活性污泥法,陈旧的设
施逐渐被淘汰。控制系统日趋先进,计算机应用已相当普遍。
厌氧产生的沼气的利用率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沼气的利用中,有的用于溴化锂制冷、余热锅炉,有的引入锅炉燃烧,有6家厂采用了沼气发电项目。据企业核算,每生产1吨柠檬酸排出的有机废水,经厌氧反应,所产沼气可发电220kwh以上。除了用于处理站的运行外,还可用于生产线的用电。也就是说,可降低柠檬酸单位电耗约200kwh。发电后的尾气仍高达500℃以上,可以利用余热锅炉,溴化锂中央空调或用于热风炉干燥菌渣。厌氧反应器所产的颗粒污泥,作为高活性的菌种,也有很好的收益。一个5万吨级的柠檬酸厂,仅厌氧污泥的收入,每年可在200万元以上。
关键技术:
——继续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柠檬酸废物治理技术和装备,包括采用离子色谱和离子吸附的高新技术从发酵液中提取柠檬酸等工艺;
——完善废水生产沼气的技术和应用等。
推广范围和实施效益:在发酵行业有高浓度有机废水产出的行业、企业均具有推广价值,并可得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4)高活性酵母生产污染物治理和综合利用工程
①关键技术
——利用清洁生产工艺和现代化废物处理方法,发酵废物制作有机肥开发和应用;
——废物厌氧发酵沼气利用;
——工业用水循环利用;减少酵母废水的产生和排放,使每1吨产品COD排量减少90%,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废水的处理费用。
②实施途径
由发酵协会酵母分会组织,由3~5家企业承担,在全国酵母行业推广应用。
第四篇:进一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进一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编辑:admin 时间:2008-9-8 21:38:00
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力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大幅度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是缓解能源资源约束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我们把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于加快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的始终,着力开发和推广有利于资源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使资源得到更高效利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所要求的减量化,就是要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应当在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和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按照减量化优先的原则实施。再利用,就是要将废物直接作为产品或者经修复、翻新、再制造后继续作为产品使用,或者将废物的全部或者部分作为其他产品的部件予以使用。资源化,就是要将废物直接作为原料进行利用或者对废物进行再生利用。
这些年来,我国在推动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推行清洁生产方面不断取得积极成效。但是,资源利用率还比较低,相关技术开发还比较滞后。新世纪新阶段,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一定要进一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切实将循环经济理念落到实处。
进一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要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结合起来。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我国节能减排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受到高度重视,生态保护法规建设、生态保护监管与执法工作明显加强,自然生态恢复工作成果显著。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在前进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建设生态文明,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要全面加强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要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合理开发、节约使用和有效保护自然资源,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支持一批节能、节水、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开发、推广和产业化项目,大力开发和推广空调节电技术、绿色照明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流程工业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雨洪水收集和苦咸水综合利用技术、高效节水灌溉和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等。而这些,也都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应有之义。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要求企事业单位进一步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采取措施,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减少废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提高废物的再利用和资源化水平;生产列入强制回收名录的产品或者包装物的企业,应对废弃的产品或者包装物负责回收;对因不具备技术经济条件而不适合利用的,该生产企业应负责无害化处置。要求公民进一步增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意识,鼓励和引导公民使用节能、节水、节材和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品及再生产品,减少废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鼓励和支持农业生产者采用节水、节肥、节药的先进种植、养殖和灌溉技术,推动农业机械节能,优先发展生态农业。
进一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应与统筹区域经济布局,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要促进不同区域的企业在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进行广泛合作,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使用。各类产业园区应组织区内企业进行资源综合利用,鼓励各类产业园区的企业进行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土地集约利用、水的分类利用和循环使用,共同使用基础设施和其他有关设施;新建和改造各类产业园区应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采取生态保护和污染控制措施,确保本区域的环境质量达到规定的标准;企业应按照有关规定,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煤灰、煤矸石、尾矿、废石、废料、废气等工业废物进行综合利用;应采用先进或者适用的回收技术、工艺和设备,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余压等进行综合利用。应支持生产经营者建立产业废物交换信息系统,促进企业交流产业废物信息。应鼓励和推进废物回收体系建设,合理布局废物回收网点和交易市场,支持废物回收企业和其他组织开展废物的收集、储存、运输及信息交流。要从根本上改变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来支持经济增长的发展道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着力提升高技术产业,严格限制高能耗、高污染工业的发展;在优化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的过程中,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进一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要鼓励和支持开展循环经济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鼓励开展循环经济宣传、教育、科学知识普及和国际合作,进一步提高循环经济技术支撑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加大科技投入,加大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的力度,着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要继续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循环经济技术,组织产学研以及企业等各方面力量,努力开发包括共伴生矿产资源和尾矿综合利用技术、能源节约和替代技术、废物综合利用技术、循环经济发展中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在内的各项有利于资源循环利用和集约利用的技术。要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循环经济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开展相关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鼓励和支持行业协会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发挥技术指导和服务作用,鼓励和支持中介机构、学会和其他社会组织开展循环经济宣传、技术推广和咨询服务,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进一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激励措施。要通过设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关专项资金等措施,支持循环经济的科技研究开发、循环经济技术和产品的示范与推广、重大循环经济项目的实施、发展循环经济的信息服务等。要将循环经济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自主创新研究、应用示范和产业化发展列入相关科技发展规划和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要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活动给予税收优惠,并运用税收等措施鼓励进口先进的节能、节水、节材等技术、设备和产品,限制在生产过程中耗能高、污染重的产品的出口。对于使用或者生产列入国家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鼓励名录的技术、工艺、设备或者产品的企业,应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税收优惠;对符合产业政策的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金融机构应给予优先贷款等信贷支持,并积极提供配套金融服务;对利用余热、余压、煤层气以及煤矸石、煤泥、垃圾等低热值燃料的并网发电项目,有关部门应按照有利于资源综合利用的原则确定其上网电价。
进一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要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各地区、各部门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意义,增强紧迫性和责任感,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进一步制定完善的实施方案,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对发展循环经济意义的认识,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为。
北京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来源:《经济日报》
第五篇: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政策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政策
------------------
作者:周宏春出自:中国发展观察发表日期: 2007-8
摘要:循环经济持久的发展需要一定的激励政策。本文分析了循环经济为什么需要激励政策以及需要什么样的激励政策。
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具有公益性特点,是经济学上的正的外部性,也是“市场失效”的领域,需要政府干预以弥补市场失效。采用经济手段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本质上是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促使企业能够主动地、创造性地发展循环经济。只有这样,循环经济才能得到持久的发展。
为什么需要激励政策
循环经济之所以被称为经济,必然要在企业生产中产生经济效益。根据一般规律,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产生效益的主要来源有三方面:一是废弃物转化为商品后产生的经济效益;二是节约原材料带来的成本下降;三是减少的废弃物排放收费或污染物治理的资金投入。应当看到,循环经济生产方式中试图实现减量和循环的多数环节,并不是现行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必然选择,废旧物资的再生利用过程也存在着可以替代的生产过程。现行市场条件下源自再利用和再生利用的原料不仅性能上常常不占优势,而且价格上也不占优势,以致循环经济的发展很难自发进行。从总体上看,目前普遍存在原材料价格障碍,以及由于收费、税收减免或国家优惠政策等原因导致的物质循环过程中的成本障碍,使得循环经济发展主体的经济效益难以显现出来。造成这种情况有多种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是因为自然资源和再生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不同。矿产资源、生态环境等公共资源的“私人”使用与社会付出成本的不对称性,使得初次资源和再生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不同。私人资本(包括所有非社会共有资本)总要在开采一次资源与利用再生资源之间进行成本比较,试图免费或低价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通过排放废弃物节约私人成本。
二是跨国公司基本垄断了国际上品位较高的矿产地,现有世界资源供应体系主要是满足发达国家市场需求的,这就导致在国际分工中存在着对原材料和能源提供国明显的价格不利因素。由于发达国家比较早地开发并利用了自然资源,本国资源大多已经被耗竭或开发成本增高,因而利用经济、技术乃至军事上的优势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许多发展中国家为了快速脱贫,在没有能力建设完整工业体系的情况下,只能依靠廉价出卖原材料和能源积累资金;当发展中国家成为“后来者”需要利用外部资源时又常常受到排挤,并表现为价格歧视、没有定价权或话语权,明显提高了发展中国家发展的资金成本。这种国际分工不利于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以大规模、集约化为特征的现代生产体系,使得大多数资源原材料的开采和加工成本日益降低,而对各种废旧产品和废弃物的集中回收成本却比较高,再利用和再生技术发展滞后,规模效益差。有些废旧电子电器的回收利用产生的效益,如果考虑环境成本,低于一次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益。另一方面,发达国家既要廉价利用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又要通过各种法规、公约或指令,要求产品出口国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生产者延伸责任”。
由于以上三个原因,再利用和再生利用原料的成本常常比购买新原料的价格更高,由此构成了推进循环经济的成本障碍。也就是说,从成本的角度考虑,企业不会优先选择循环经济的项目建设或生产方式的。
此外,由于各种“协议”收费的存在,按地区的优惠政策,以及国家政策的执行走样,税收环节的执行成本高等问题,导致再生资源使用没有成本上的比较优势。
资源价格和产权制度的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非常关键而又最难以推动的环节。由于实施赶超战略,计划经济时期我国采用了生产要素低价的政策工具,如压低资本投入品价格、低农产品价格等。尽管经济体制改革已历经多年,但价格改革相对滞后,资源价格还不能反映真实成本,资源原材料被无偿或廉价使用。以“产量收费”的政策,不仅容易带来“挑肥拣瘦”、浪费资源的问题,还加剧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促成了有害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采用经济政策的作用不外乎有两类:一是激励作用,一是约束作用。用我们通常所说的话就是“胡萝卜+大棒”,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企业从中受益,而违反规定的企业受到惩罚。
激励作用。通过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经济政策的建立与实施,以鼓励那些率先实行低消耗、低污染的经济活动。这是因为资源消耗越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就越少,其经济行为的生态效率和效益就越好,从而激励经济行为主体采取科学的、先进的技术,把经济发展真正建立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实现生态环境和资源的科学、高效配置。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制度可以激励人们的经济行为朝着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约束作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经济政策措施的实施,可使得经济主体不得不放弃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行为。因为资源消耗越高,生态环境的影响或破坏就越严重,其经济行为的生态绩效就越小,从而要求经济主体采取果断的技术经济措施转变经济行为方式,以利于实现生态环境和资源的高效配置。从这一意义上说,目前人们各种不合理的经济行为,必然在这一系列经济制度的制约下逐步转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轨道上来。
总之,要使企业生产中的物质能够“循环起来”,必须通过以制定政策为主的制度创新构建资源再利用和再生的生产环节的盈利模式,使市场条件下循环型生产环节有利可图,这样就可以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自发机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循环经济法》需要建立的激励政策
从总体上看,对于减量化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生产活动,应更多地采用市场机制,包括价格杠杆和税收手段,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对于构建循环经济系统,需要经常性的直接财政补贴的支持,从产业政策、财税政策、投资政策、价格政策、进出口政策等方面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建立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工业生产体系。通过建立一系列的制度和政策措施,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创造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1、利用财税政策激励循环经济的发展
财政和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是指一国或一个地方政府在财政预算支出中给予某些经济活动的财政支持或税收减免。财政支持的途径包括建立专项基金、投资倾斜等;税收优惠则是对某些经济活动收入给予税收减免。其作用:一是通过财政补助(如贴息、直接拨款等)以降低节约资源和循环利用的投资成本;二是通过税收或收费以增加能源资源的使用成本。通过这两种手段的使用以调节人们的资源能源节约的行为。
我国在推动节约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方面,自改革开放以来就有专门的政策,包括对从事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等活动的有关企业及产品实行财政补助或税收优惠政策。价格政策。对利用余热、余压、煤层气以及煤矸石、煤泥、垃圾等低热值燃料的并网发电项目,上网电价按照有利于资源综合利用的原则确定。因地制宜,对生活垃圾的产生者征收垃圾处理费,并专项用于生活垃圾的收集、运输、贮存和处置,不得挪作他用。鼓励通过押金、以旧换新等方式回收废物。
2、培育绿色产品市场
绿色消费是重要的循环经济理念之一,是一种适度消费、节俭型消费、健康消费、安全消费和无污染消费。绿色消费要求在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使自然资
源的消耗最少,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污染物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选择主要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如果仅靠环境意识,绿色消费就无法成为社会大众消费的主流行为。因此,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引导和促进绿色消费。政府是最大的消费者之一,对各种产品和服务的绿色采购具有很大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所谓“政府绿色采购”,就是在政府采购中引入对资源能源与环保的要求、方法和程序,在条件相当的情况下优先选择符合“绿色”标准的产品和服务。政府采购的绿色标准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资源节约、环保标准,而且要求产品研发、生产、包装、运输、使用、再利用和再循环、处置的整个过程都符合相关标准。政府绿色采购是一种重要的环境经济手段,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几乎涉及政府办公的所有方面和环节,如电话、电脑、打印机、传真机、复印机、照明设备等室内办公用品,各种车辆、小型船舶等室外办公用品,以及办公建筑等。
2003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9条要求“政府采购应当有助于实现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目标,包括保护环境,扶持不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等”。同时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第16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优先采购节能、节水、废物再生利用等有利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产品。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通过宣传、教育等措施,鼓励公众购买和使用节能、节水、废物再生利用等有利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产品”。这为我国建立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提供了立法依据。其后,国务院、国务院相关主管部门制定了一些有关政府绿色采购的政策、规章,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相关的实践。一些地方政府已颁布了或正在制定地方的政府绿色采购法规。随着政府绿色采购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一些行业、企业也主动地开始实施绿色采购。另一方面,我国的政府绿色采购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虽然《政府采购法》和《清洁生产促进法》对政府绿色采购义务做出了明确规定,但相关条款仅仅是原则性的政策宣示,而没有详细、具体的可操作性条款,没有对绿色采购的主体、责任、标准和清单进行准确界定。《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和《关于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的意见》虽然较为明确、具体,但效力层级较低,权威性较差,而且实践中随意性和不规范性较大,还存在着各自为政的弊端,冲突、衔接问题较为突出。
二是绿色产品的定义模糊,标准和清单不一,使得采购者往往无所适从。目前,我国不仅有全国性的“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以及某些地方政府制定的地方性政府绿色采购清单,还存在着多种正在使用的节能、环保标志。这些清单和标志既相互独立各有侧重,又相互重叠互不相属,不利于政府绿色采购义务的落实。
三是政府绿色采购清单范围过小,占政府采购的比例很低,无法有效推动政府绿色采购进程。
四是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对政府绿色采购产品的标准以及认证机构确定还存在分歧。为此,需要在《循环经济法》中可以纳入以下政府绿色采购内容:实行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府采购政策。公共机构用财政性资金进行采购的,应当优先采购节能、节水、节材产品以及环境标志产品和再生产品,并达到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规定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