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县农业执法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19-05-13 01:10: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我县农业执法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我县农业执法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第一篇:浅谈我县农业执法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我县农业执法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 结合农业行政执法实践,分析我县农业行政执法目前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推进农业综合执法、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健全制度、规范执法行为、加强监督并确保依法行政、突出重点并强化源头监管等对策与措施。

农业行政执法工作,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规范农资市场秩序,保护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资市场全面放开,农业行政执法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体制不健全,性质多样化,职能不明确,执法无经费等诸多难点。

一、我县农业行政执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执法主体形象不突出。由于农业行政执法工作起步较晚,依法行政特别是依法治农一直没有引起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还有不少领导认为“农业部门执个啥法?”根本没有把农业执法摆上议事日程,认为可有可无。造成农业执法部门难以主动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和权力,导致执法力度小,执法效率低,执法主体形象得不到应有的体现。

(二)、执法经费严重不足。农业综合执法工作面临“三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案件错综复杂,执法办案费用必不可少。农业综合执法经费未纳入财政预算,形成“缺钱养兵,更无钱打仗”,经费的严重不足,导致农业综合执法市场检查、专项整治、现场勘测、交通通讯、办公条件滞后等严重制约着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执法监督不到位。编制等不理顺,执法、法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多块牌子都是一套人马来实施,造成“既要当运动员,又要当裁判员”的现象,形成监督不力。

(四)、农业行政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还不高,适应新形势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绝大多数专职执法人员原来从事的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对农业法律、法规系统学习时间较少,缺乏行政执法所必备的法律知识及相关的执法技能,在具体执法过程中仍然存在执法人员不善执法和不敢执法的现象。

(五)、管理相对人和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淡薄,依法行政的舆论氛围不浓。在市场检查过程中,管理相对人受到处罚时,往往以不懂法、不知法为由,推卸责任,逃避处罚,干扰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农民群众的法制观念不强,自我保护意识差,往往在自己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时不知或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六)、农资产品质量问题日趋严重,但由于人员少,经费困难,加之农资品种多、杂,经营网点多、面广,市场监管难度大。

二、加强农业行政执法工作的对策与措施。

(一)、推进农业综合执法,完善农业行政执法体系。政府必须为农业综合执法提供保障,依法组建农业综合执法队伍,明确其行政机构性质,为推行综合执法、稳定队伍和保证农业综合执

法公正性奠定基础。同时,把农业行政执法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保证人头经费、日常办公经费和执法办案经费,建立健全农业行政执法保障体系;努力提高农业行政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一支业务能力强、清政廉洁、秉公执法、高素质的执法队伍。

(二)、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执法水平。一是采取多种形式学习法律。充分利用各种教育阵地,按照普法规划、计划的要求,对所有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进行系统的法制教育,不断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严格遵守法律,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管理,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切实督促、支持本地区、本部门的执法队伍严格依法行政;二是建立法律法规培训制度。要把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纳入日常管理的范围,加强对所有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通过法律基本知识的培训,促使其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护法,为严格依法行使农业执法职权奠定良好的基础。三是形成学习法律法规的良好氛围。扎实开展普法教育,注重普法效果,除执法人员外,其对象应包括相关部门、管理相对人、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上养成崇尚法制、依法行事、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的良好习惯,为农业行政执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建立健全制度,规范执法行为通过制度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建立健全农业行政执法管理制度、行政执法人员管理制度、行政执法公开制度、重大案件审批、查处、备案制度、执法过错和错案追究制度。做到制度到位,责任到人。依靠制度,强化管理,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严格做到主体合法、依据合法、行为合法、程序合法。

(四)、加强执法监督,确保依法行政建立健全农业行政执法监督机制。一是加强行政机关内部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实行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明确执法机构领导干部及执法人员的责任。二是建立健全外部监督机制,向全社会公布执法依据、执法程序、投诉电话,接受管理相对人的监督,接受人大的监督检查,接受司法机关和社会舆论监督。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纠正本位主义和地方及部门保护主义,坚决消除执法中的腐败现象。

(五)、突出重点,强化源头监管,促进农资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抓住关键环节和关键季节,组织开展系列执法行动,严把农资市场准入关,对农资生产单位强化重点管理;加强农资信用监管,指导企业建立生产经销档案等,引导连锁经营,建立完善激励和警戒机制;经常组织明查暗访,通报典型案例并予重点回访,对农资市场管理始终保持有力的监管态势;严厉查处坑农害农事件。通过集中执法、专项整治、明查暗访、接受举报等途径,及时掌握违法案件线索,发现一起,严厉查处一起。通过重大案件的查处,有力地打击各种违法行为,保护农民的经济利益。

第二篇:浅谈我县农业执法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我县农业执法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 结合农业行政执法实践,分析我县农业行政执法目前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推进农业综合执法、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健全制度、规范执法行为、加强监督并确保依法行政、突出重点并强化源头监管等对策与措施。

农业行政执法工作,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规范农资市场秩序,保护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资市场全面放开,农业行政执法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体制不健全,性质多样化,职能不明确,执法无经费等诸多难点。

一、我县农业行政执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执法主体形象不突出。由于农业行政执法工作起步较晚,依法行政特别是依法治农一直没有引起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还有不少领导认为“农业部门执个啥法?”根本没有把农业执法摆上议事日程,认为可有可无。造成农业执法部门难以主动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和权力,导致执法力度小,执法效率低,执法主体形象得不到应有的体现。

(二)、执法经费严重不足。农业综合执法工作面临“三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案件错综复杂,执法办案费用必不可少。农业综合执法经费未纳入财政预算,形成“缺钱养兵,更无钱打仗”,经费的严重不足,导致农业综合执法市场检查、专项整治、现场勘测、交通通讯、办公条件滞后等严重制约着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执法监督不到位。编制等不理顺,执法、法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多块牌子都是一套人马来实施,造成“既要当运动员,又要当裁判员”的现象,形成监督不力。

(四)、农业行政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还不高,适应新形势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绝大多数专职执法人员原来从事的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对农业法律、法规系统学习时间较少,缺乏行政执法所必备的法律知识及相关的执法技能,在具体执法过程中仍然存在执法人员不善执法和不敢执法的现象。

(五)、管理相对人和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淡薄,依法行政的舆论氛围不浓。在市场检查过程中,管理相对人受到处罚时,往往以不懂法、不知法为由,推卸责任,逃避处罚,干扰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农民群众的法制观念不强,自我保护意识差,往往在自己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时不知或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六)、农资产品质量问题日趋严重,但由于人员少,经费困难,加之农资品种多、杂,经营网点多、面广,市场监管难度大。

二、加强农业行政执法工作的对策与措施。

(一)、推进农业综合执法,完善农业行政执法体系。政府必须为农业综合执法提供保障,依法组建农业综合执法队伍,明确其行政机构性质,为推行综合执法、稳定队伍和保证农业综合执法公正性奠定基础。同时,把农业行政执法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保证人头经费、日常办公经费和执法办案经费,建立健全农业行政执法保障体系;努力提高农业行政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一支业务能力强、清政廉洁、秉公执法、高素质的执法队伍。

(二)、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执法水平。一是采取多种形式学习法律。充分利用各种教育阵地,按照普法规划、计划的要求,对所有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进行系统的法制教育,不断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严格遵守法律,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管理,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切实督促、支持本地区、本部门的执法队伍严格依法行政;二是建立法律法规培训制度。要把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纳入日常管理的范围,加强对所有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通过法律基本知识的培训,促使其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护法,为严格依法行使农业执法职权奠定良好的基础。三是形成学习法律法规的良好氛围。扎实开展普法教育,注重普法效果,除执法人员外,其对象应包括相关部门、管理相对人、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上养成崇尚法制、依法行事、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的良好习惯,为农业行政执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建立健全制度,规范执法行为通过制度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建立健全农业行政执法管理制度、行政执法人员管理制度、行政执法公开制度、重大案件审批、查处、备案制度、执法过错和错案追究制度。做到制度到位,责任到人。依靠制度,强化管理,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严格做到主体合法、依据合法、行为合法、程序合法。

(四)、加强执法监督,确保依法行政建立健全农业行政执法监督机制。一是加强行政机关内部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实行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明确执法机构领导干部及执法人员的责任。二是建立健全外部监督机制,向全社会公布执法依据、执法程序、投诉电话,接受管理相对人的监督,接受人大的监督检查,接受司法机关和社会舆论监督。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纠正本位主义和地方及部门保护主义,坚决消除执法中的腐败现象。

(五)、突出重点,强化源头监管,促进农资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抓住关键环节和关键季节,组织开展系列执法行动,严把农资市场准入关,对农资生产单位强化重点管理;加强农资信用监管,指导企业建立生产经销档案等,引导连锁经营,建立完善激励和警戒机制;经常组织明查暗访,通报典型案例并予重点回访,对农资市场管理始终保持有力的监管态势;严厉查处坑农害农事件。通过集中执法、专项整治、明查暗访、接受举报等途径,及时掌握违法案件线索,发现一起,严厉查处一起。通过重大案件的查处,有力地打击各种违法行为,保护农民的经济利益。

第三篇:农业局农业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鲁山县农业局

农业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农业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为依法治农、依法护农提供了法律保障,我局农业局行政执法机构成立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在打假护农方面所做的工作是有目共睹的,也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赞誉,主要成效是:一是市场管理规范;二是农资质量优良;三是执法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四是农业的地位得到了提高。但是,农业行政执法也面临着很多新问题、新情况,若不及时解决,势必会影响我县农村经济发展全局。农业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

1、执法装备落后。目前我局行政执法几乎无装备,也就是一个机构几个人,一个证件几十种文书,干工作靠一种原始方式来履行职务,下乡无车辆,宣传无音响,查阅资料无电脑,勘查现场无设备,检验物证外送检测,费时又花钱,执法成本高。

2、执法人员无编制,无工作经费。由于我局农业执法机构组建较晚,所需人员都是内部调剂,没有单列的执法机构人员编制,导致执法队伍有人则无编制,造成队伍不稳定,在工作经费方面,虽然上面一再强调要足额解决执法机构工作经费问题,但我局行政执法经费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3、执法人员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过去的农业主要以技术服务为主,技术人才不少,现在搞执法就是有一个业务不对口问题,半路出家确有许多困难,从事扫法工作,不具备较高的法律功底是不行的,要想做好农业行政执法工作,就必须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

4、宣传不到位。一是宣传自身的职能不到位,向领导向群众宣传不够。二是由于受经费自然条件的限制,导致农业法律法规向社会、向群众宣传不够,群众对农业法律法规知晓率并不高。

第四篇:农业工作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农业工作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些年,我市做为农业市,在农业基础设施方面投入很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目前,全市拥有抗旱水源机电井5万眼,其中大井1万眼,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40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一半,大大高于全省20%的水平。拥有喷灌、微滴灌设备8500台套,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07万亩。小型集蓄水池67个,库容1682万立方米。农业桥、涵、闸数量1145个,农田高低压线路265公里,水田防渗渠道7.9公里,逐步改善靠天吃饭局面,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问题

虽然我市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农业发达地区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

1、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依然薄弱,保障体系还不健全。虽然加强了抗旱保收田建设,但仍有部分耕地不能得到有效灌溉,如遇大的旱情,影响种植业生产。已建的农田水源井井房和电网不完善,管理难度较大、运行成本较高。全市灌排渠道布置杂乱无序,配套建筑物破坏严重,灌溉功效明显萎缩,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水、电、路、涵等配套设施齐全的标准农田基础设施硬件建设不足。由于地方配套难度 大,部分水库、堤防等水利工程没有完成消险加固,影响防洪减灾效果。沼气、太阳能、秸秆燃气等新能源利用还在起步阶段,不能充分利用于农业生产。仍有近70万农村人口饮水问题没有解决,已吃上自来水的农户还存在水质安全问题,不仅影响农民生活质量,也影响养殖业发展。

2、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以国家项目投入为主,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耗资巨大,特别是水利工程、林草建设、病虫害防治、保护区建设等公益性工程,虽然我市是产粮大县,却是财政穷县,地方财政经费紧张,在基础设施投入中,地方财政匹配和农民自筹占三分之一以上。虽然各级政府都有投入,但要求群众自筹比例较大,一家一户从事生产的农民虽然是最终受益者,却根本无力单独挑起这一重担。

3、维持基础设施运转机制还不完善,影响建设成效。虽然建设了一些农业科技实验场所,但科研推广经费不足,“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缺乏先进的科研设备,农业科技人员缺乏,不足需要量的一半,且非专业人员多、技术素质不高。农机合作的组织化、市场化建设成果还有待检验。各级政府投资建设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没有安排建后运行资金(现代化试点),在未落实相关管理办法的情况下,项目运转困难。

对策 结合国家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各项政策和要求,针对我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际需要和发展潜力,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1、提高认识,树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的意识。要改变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切实解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就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赖以发展的“先行资本”,认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因此,各级政府应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工程”来抓;作为改变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效工程”来抓;作为为农民办实事、为农民办好事的“民心工程”来抓;并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作为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

2、生产与服务保障并重,扩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范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由以支持单纯的农业生产为主向为农服务体系、农业保障体系、市场化组织化标准化建设上转移,逐步转变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发展。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择优扶持的原则,重点在良种工程、科技推广、农机装备、疫病防治、生态建设、新能源、农田水利、市场建设、产业化扶持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好钢用在刀刃上,以相对少的 投入换取较快的发展。同时,以各级政府为主加大水利工程、林草建设等公益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扩大扶持比例,减轻农民负担。

3、探索投资主体多元化新路,不断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是解决投入问题。在投资方式上,改变过去主要由政府、村集体和农民投入的做法,创新机制,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两只手”的作用,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通过明晰产权、建立奖励和补助等制度,以优惠的政策吸引个人、集体、外资等各类经济主体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设项目业主化、筹资方式社会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的局面,使其成为具有一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的基础产业。在投入上,首先,政府要舍得投入。每年应扩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基础设施规模,发挥其杠杆作用,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给予贷款担保、贴息和项目资金匹配,调动金融资金、工商资本、民间财力和其他行业资本转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来,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快速发展提供资金支撑。其次,动员大企业投入。充分利用大企业资金充裕、技术力量强等优势,引导动员企业资金、技术和人员进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真正实现工业反哺农业,以工促农。第三,加大对上资金争取。抓住新农村建设有利时机,加强行业部门间协调配合,把握产业投向,争取农村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 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标准粮田、农机装备、大型水库除险加固、小型集蓄水工程、灌区改造、动物疫病防治等国家和省投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落实地方配套资金,确保项目发挥实效。

4、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利用水平。一是加大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应用,一些按照传统方法建设的农业基础设施,因投入大、能耗高,成本增加导致运行不畅,建议在今后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要充分利用成熟的新技术、新材料,实现节本降耗。二是积极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科技园区、推广中心、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中的指导作用,加强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使其具备熟练应用农业设施设备能力,提高基础设施利用率。三是对于一些资金需求大,维护困难,短期难完成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应转变建设思路,以其他方式实现建设效果,以水田防渗渠道为例,投入大、维护成本高,可以采取土地规模经营、统一渠道规划、控制灌溉技术等手段,达到降低水资源消耗目的。

5、探索农业基础设施经营管理的新机制。一是对政府投资的基础设施,在确保安全、有效运行、发挥效能的前提下,探索采取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由企业或农民承包经营,实行市场化运作,并努力引入竞争机制,以克服垄断经营带来的低效率问题,经营者对农民服务收费不宜过高,应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收取。对于一些收益较差的基础设施,如我市偏远地区的农田水源井,在保证其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可以无偿交由农民使用管理。二是对投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的农村各类小型基础设施,可采取股份合作等形式进行运营和管理。我市的农机合作社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在短期无法改变土地分散状况的情况下,以组织化带动生产规模化,并带来一定的经营收益。

二、推进农村土地集约化经营的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密山市农业人口23万人,农村劳动力人18万人,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1.27万人。全市现有耕地总面积236万亩,土地集中经营面积80000亩。随着我区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就业程度的提高,农民流转土地的意愿逐步增强。为此,我们初步探索了土地使用权的适度流转机制,土地流转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经营主体更加多元化,引导和促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工作机制已经基本形成,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制约因素:

1、思想认识还不够统一,土地流转心态较为复杂。农民对土地流转的心态比较复杂、多变,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农户,习惯于靠种地养活自己,担心流转土地后会 失去生活的依靠;兼职从事二、三产业,农闲时从事农业的农户,都想留几亩土地来补充家庭收入,对土地流转的意愿不强;已经脱离农业或长期在外务工经商的农户,把土地作为今后生活的“退路”。不少农户对农村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收益权概念混淆不清,担心土地流转后,征用土地时得不到补偿。

2、土地流转还不够规范,原有流转遗留问题较多。农户间自发流转的,以口头约定、“君子协议”为主,土地流转的随意性较大,遇到利益冲突时,解决难度大。有书面流转合同的,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概念不清、约定不明、权利义务不具体、流转期满处理办法不明确等问题。同时,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档案管理还存在一定差距,台账登记和变更工作还需跟上。

3、土地流转制度不健全,开发保护力度尚需加大。尽管我国的法律规定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但对于转让的范围、形式、程序、价格、管理等,缺乏专门的法律和规定。从开发保护措施看,土地流转的目的是为了实行土地规模经营,产生土地规模效应,提高土地产出率。但当前对大户和农业企业承包经营的保护措施还不够大,个别群众过分地提高土地流转费,使大户感到左右为难,扩大规模、搞活经营积极性不是很高,影响土地的开发流转。

4、土地流转规模小,引进开发业主难度大。从流转规 模看,不少农户有多处小块田地,制约了土地流转的规模。流转规模小、农业收益比较低,又面临市场和自然双重风险,业主对投资农业开发极为慎重,有实力的民营企业或业主参与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农业的比较少。有的依赖性大,只想靠政府支持;有的管理水平低,科技含量不高;有的项目选择不准,品种单一,管理粗放。

推进规模经营的对策

农村经济要发展,最基础的工作是搞活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品牌化销售。努力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1、建立农业经营风险保障机制。目前,我市农业保险的范围小,农户参保率低,农业保险险种单

一、形式单调,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小。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农业保险运营成本大,受农业生产自然因素的影响,保险收益不高。因此要大力推进农业保险,必须建立政策性保险资金,设立农业再保险制度,确保农业生产有盈余。

2、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土地具有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功能,而当前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形成,决定了农民不能轻易离开土地。认为有了土地生活就有退路,即使外出打工赚不到钱还可以回来种田,心里踏实。所以农民从是非农产业经营后,仍然把承包地看成“活命”田和“就业保险”田。因此没有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就不可能从根本 上增强农民离土的安全感和抗避市场风险的能力。只有健全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才能逐步弱化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从而为农地流转提供强有力地安全支撑,才能促进农村土地市场的尽快发育。

3、健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市场。通过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中介为补充的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形成多形式,多层次,有保障的劳务输出格局。目前,我市城市工业和乡镇企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十分有限,而且,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经营环境不稳定,兼业农民非农产业收入不稳定性使他们难以彻底离开土地。因此,应通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及流通业,积极推进多元化建设,放手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进一步拓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空间,通过广泛施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农村劳动力就业层次,从多方面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从而带动农地流转,实现“人走在先,流转在后”的目标。

4、加强宣传,提高农民对发展规模经营的认识。要帮助农民读懂政策、讲清道理,算好经济帐。指把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宣传到户,使农民明白30年土地政策不会改变。向农民讲农地流转可以形成规模经营、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产业化的发展。形成规模经营之后,生产者可以从规划决策、组织生产、农业生产力资源配置、先进农业科技的 应用等进行科学安排,合理配置,从而达到科学种田、节约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

5、结合我市实际,积极探索规模经营形式。创新农村经营方式,推进土地规模经营,要不拘一格。我市推广以下几种经营模式。一是业主规模经营模式。农民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租赁或折股,由种养能人或工商业主进行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二是土地量化入股,村集体统一经营模式。农民自愿以土地承包经营权量化入股,在村委会的领导下组建股份合作制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开展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三是龙头企业带动,村企合作经营模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围绕建立农产品原料基地、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组建股份有限公司,开展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

6、积极培育典型,建立试点示范机制。坚持因地地宜,分类指导,典型引路。示范引导是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工作手段。试点乡镇成立示范领导班子,以农村经管队伍为主体,组建工作小组,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摸清当前农村土地经营现状,提出发展土地规模经营的对策建议,为试点示范提供基地,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7、加强组织领导,健全专班工作机制。推进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必须要有组织保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要挂帅,成立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各乡镇也相应成立工作领 导小组,并落实专人具体抓。加强对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示范点的政策引导。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从构建优势产业入手,重点围绕“四个支柱产业、十二个产业链条”建设,积极培育市场,打造信息平台,扶持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格局。我们紧紧围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增值转化,形成了以水稻产加销、大豆产加销、颗粒饲料产加销、豆奶产加销四个链条组成的粮食深加工产业;以山葡萄产加销、玉米产加销二个链条组成的酒类深加工产业;以皮革产加销、乳品产加销两个链条组成的畜产品深加工产业;以白瓜籽产加销、山野菜产加销、烤烟产销、甜菜产销四个链条组成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等四个支柱产业、十二个产业链条。可年加工转化粮食、牛奶、白瓜籽和甜菜等40万吨,加工牛原皮18万张,年实现产值13.8亿元,辐射带动能力日益增强。建成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黑龙江瓜瓜叫、黑龙江龙兴制革),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1家,带动种植业基地面积68 万亩,畜牧业奶牛养殖基地达7307头,肉牛养殖基地达10万头,绵山羊养殖基地达11.8万只,带动农户2.4万户。

1、产业规模偏小。我市虽然农业资源丰富,优质粮、油、养殖等,发展都不错,但形成规模的屈指可数,产业规模偏小。如畜禽养殖业,农民还普遍停留在“养猪为过年,养牛为耕田”的小农意识形态;蔬菜种植仅停留在每家每户几分自留地的面积,没有形成商品蔬菜基地,没有形成产业效益。

2、缺乏品牌经营意识。我市虽是全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示范县(市)、绿色食品开发示范县(市),畜牧、水产生产基地县(市)和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市),而目前我市农产品经营的总体情况还是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缺乏市场经营和品牌带动意识,产品难于走向市场,竞争力不强。

3、缺少资金、信息和科技服务。由于农民家庭资本积累有限,龙头企业和基地的发展壮大普遍受资金“瓶颈”制约,更难建立现代化的信息网络,仅仅依靠政府支持远远不够,金融服务缺失,必然影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持续发展。农业产业化中介服务组织能力较弱,比如在科技服务、优良品种推广、实用技术应用和市场供求信息等方面,还不能提供全程的配套服务。

加快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对策

1、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组织农业规划部门和科研单位,认真研究全市农业现状和发展前景,结合各乡镇的自然资源和传统优势产业进行准确定位,确立1-2个优势农产品,制订具体的发展规划,打造优势产 业,集聚优势产业形成优势经济。如山区乡镇重点发展林果和药材,市城周边乡镇重点发展“城市农业”(蔬菜),滨湖乡镇重点发展水产养殖,“沿路”乡镇结合林业“绿色通道”建设,大力开发公路沿线的低坡地和荒山荒坡,重点发展生态林果业。

2、突出重点,做大基地。围绕重点龙头企业,集中力量抓好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通过良种扩繁,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满足龙头企业对优质原料和市场对优质产品的需求。着力打造果业、水产、蔬菜、药材、畜禽、优质粮油特色产业基地,以基地的壮大促进龙头企业的扩大发展,将原本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把生产同类产品的 “产前、产中、产后”的相关环节,包括资金、技术、培训等方面连接起来,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实现千家万户与一体化经营的有效对接,达到“农户联基地、基地联企业、企业联市场”的效果。同时,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变的原则,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和涉农项目资金统筹力度,优先投向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在项目申报、基地设施改造上,重点倾斜基地和种养大户。

3、抓住关键,做强品牌。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要求,狠抓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产前农资、产地环境、产品质量认证,着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大绿色、有机食品的品牌申报注册力度,尤其是加大原产地商标的注 册力度,培育开发一批品牌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加、销一体化,实现基地培育品牌、品牌壮大基地的良性循环,使标准化工作真正落地生效。选择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重点予以扶持,形成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市场占有率高的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4、更新理念,拓宽思路。坚持“跳出农业发展农业,走出农村繁荣农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三农”工作思路,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型农业战略,用项目建设提升农业,主动对接农业发达地区、科研部门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农业项目招商引资的内涵和工作机制,不断优化农业投资环境,扩大招商领域和范围,加强项目的包装、推介、跟踪、落实、管理与服务,扩大农业利用外资规模和开放度。

5、通力协作,搞好服务。整合资源服务,强化部门协作意识,为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构建平台。金融部门大力开展“小额贷款”业务,在信贷政策上降低门槛,着力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农业、科技、水产、林业等部门,建立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基地的定点联系制度,积极开展产销信息和技术培训方面的服务。落实各部门在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方面的政策服务,建立健全合理的利益分配、监督约束和服务等机制,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健康发展。

第五篇:论县级农业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县级农业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结合农业行政执法实践,分析了县级农业行政执法目前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推进农业综合执法、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健全制度、规范执法行为、加强监督并确保依法行政、突出重点并强化源头监管等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 县级农业行政执法;存在问题;对策与措施

县级农业行政执法是农业行政执法体系中最直接最关键的环节。目前,农业和农村工作已进入一个重要时期,农业行政执法工作面临新的考验和挑战。县级农业行政执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农业行政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还不高,适应新形势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绝大多数专职执法人员原来从事的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对农业法律、法规系统学习时间较少,缺乏行政执法所必备的法律知识及相关的执法技能,在具体执法过程中仍然存在执法人员不善执法和不敢执法的现象。

1.2管理相对人和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淡薄,依法行政的舆论氛围不浓在市场检查过程中,管理相对人受到处罚时,往往以不懂法、不知法为由,推卸责任,逃避处罚,干扰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农民群众的法制观念不强,自我保护意识差,往往在自己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时不知或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3农业行政执法机构的性质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目前,县级农业行政执法主体属于行政机关的比例不高,均是按“不增编制、理顺体系”的办法组建起来的,属事业性质,农业行政执法分散于各个基层单位。有的没有解决农业执法办案经费,农业行政执法没有专项经费保障,导致执法手段落后,执法检查、调查取证和实施处罚困难。缺乏相应的配套和保障,以致于影响了执法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1.4行政执法面临的难点

农业行政执法由于起步晚,经验不足,相对人、执法人和行政管理者的法律意识和素质不同,导致执法难,难执法。有些由于认识不到位,行政执法难以放到应有位置,执法中取证难,处罚决定难以实施,执法机构履职无法独立完成,干扰因素多,法律法规未能有效落实;在少数地区,农资产品质量问题日趋严重,管理机构重标识、轻质检,重处罚、轻管理,重外地、轻本地产品现象普遍存在。

2农业行政执法工作的对策与措施

2.1推进农业综合执法,完善农业行政执法体系

将分散在各事业单位的执法职能统一起来,单立机构,专司执法工作,单独行使职能;把农业行政执法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保证人头经费、日常办公经费和执法办案经费,建立健全农业行政执法保障体系;努力提高农业行政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一支业务能力强、清政廉洁、秉公执法、高素质的执法队伍。

2.2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特别是管理相对人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只有努力学法,真正懂法,才能守法。法制宣传教育要建立一些长期有效的制度。使普及法制宣传教育的工作法律化、制度化。通过报纸、广播、电视、标语、印发资料等多种宣传形式加强农业法律法规宣传,推动全社会依法治农氛围的形成。

2.3建立健全制度,规范执法行为

通过制度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建立健全农业行政执法管理制度、行政执法人员管理制度、行政执法公开制度、重大案件审批、查处、备案制度、执法过错和错案追究制度。做到制度到位,责任到人。依靠制度,强化管理,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严格做到主体合法、依据合法、行为合法、程序合法。

2.4加强执法监督,确保依法行政

建立健全农业行政执法监督机制。一是加强行政机关内部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实行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明确执法机构领导干部及执法人员的责任。二是建立健全外部监督机制,向全社会公布执法依据、执法程序、投诉电话,接受管理相对人的监督,接受人大的监督检查,接受司法机关和社会舆论监督。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纠正本位主义和地方及部门保护主义,坚决消除执法中的腐败现象。2.5突出重点,强化源头监管,促进农资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

抓住关键环节和关键季节,组织开展系列执法行动,严把农资市场准入关,对农资生产单位强化重点管理;加强农资信用监管,指导企业建立生产经销档案等,引导连锁经营,建立完善激励和警戒机制;经常组织明查暗访,通报典型案例并予重点回访,对农资市场管理始终保持有力的监管态势;严厉查处坑农害农事件。通过集中执法、专项整治、明查暗访、接受举报等途径,及时掌握违法案件线索,发现一起,严厉查处一起。通过重大案件的查处,有力地打击各种违法行为,保护农民的经济利益。

下载浅谈我县农业执法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我县农业执法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统计执法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统计执法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近年来,统计越来越让社会公众所知晓,这与多年来的统计宣传和统计执法分不开的,各级领导已逐渐意识到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准确可靠......

    工商行政执法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工商行政执法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逐步确立,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市场经济自身具有的无法自行解决的缺陷逐步暴露,需要国家采用立......

    工商行政执法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工商行政执法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逐步确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市场经济自身具有的无法自行解决的缺陷逐步暴露,需要国家采用立法......

    兴安盟农业存在问题及对策

    兴安盟农业审计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保驾护航-----记兴安盟审计局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科先进事迹材料 近几年来,根据自治区审计厅的安排和兴安盟委行署的工作部署,农业与资源环保......

    农业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

    农业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目前农业行政执法工作就整体而言成效是明显的,但由于地区之间存在种种差异,这些差异而恰恰是这些差异,使农业行政执法工作不容乐观。 1.1农业执法装备落......

    农业执法中的问题及对策

    农业执法中的问题及对策 农业执法经费不足,办公条件落后,工作难以有效开展。一是许多地方财政拨款的经费只够用于执法人员工资的发放,甚至有些地方连工资都很难得到保障,使执法......

    浅谈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榆次区安监局 王堉宾 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已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但与此不相适应是法律的实施,......

    基层统计执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这是所有统计人都明白的一个道理,也是我们搞好统计分析的基础。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真实,除了需要各级领导对统计工作的关心、支持和全体统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