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贯彻落实豫政办〔2011〕75号文件加快技术改造工作体系建设的通知

时间:2019-05-13 01:43: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贯彻落实豫政办〔2011〕75号文件加快技术改造工作体系建设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贯彻落实豫政办〔2011〕75号文件加快技术改造工作体系建设的通知》。

第一篇:关于贯彻落实豫政办〔2011〕75号文件加快技术改造工作体系建设的通知

关于贯彻落实豫政办〔2011〕75号文件加

快技术改造工作体系建设的通知

豫工信规〔2011〕380号

各省辖市、省直管试点县(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 为推动建立健全全省技术改造工作机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的意见》(豫政办〔2011〕75号),明确了技术改造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主要目标、重点改造领域及方向、保障措施等,是指导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工业技术改造,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文件。为认真贯彻落实好文件精神,加快全省技术改造工作体系建设,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建立技术改造工作领导体制。省政府已成立了省企业技术改造重大项目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工业的省领导任组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改革委、科技厅、财政厅、国土资源厅、环保厅等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主要负责制定技术改造规划,发布技术改造年度指导目录和重大技术改造项

目,协调有关问题等。各省辖市、省直管试点县(市)要参照省里技术改造重大项目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的组成,抓紧成立相应工作领导机构,加快推进技术改造工作。

二、完善技术改造项目管理体系。省厅正在拟定河南省技术改造管理办法,请各省辖市、省直管试点县(市)工业和信息化部门积极主动与当地发改、国土资源、环保、金融、住建、安全监管、消防等部门沟通,建立协商机制,牵头推进技术改造项目的申报、核准、备案、监管和评估工作。

三、健全技术改造规划体系。要高度重视技术改造规划制定工作,按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坚持“特色主导、龙头带动、技改提升、集聚发展”的思路,着手制定本地的技术改造“十二五”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和支持目录,引导重点产业加快产业升级。同时,要指导当地的“百强”、“百高”企业编制企业技术改造三年或五年滚动计划。

四、研究建立技术改造政策保障体系。要加强研究金融、财税、土地、环保等方面支持技术改造的政策措施,确保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应享有的优惠政策全部兑现,有条件的省辖市和省直管试点县(市)应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企业技术改造。

五、谋划实施一批技术改造项目。按照“建设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加快推进2011年全省14个重

点行业行动计划确定的技术改造项目建设,力争按计划年底前完工一批项目。同时要超前谋划储备一批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建立健全技术改造项目库。省厅从2012年开始,每年组织实施一批省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并在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资金,省技术改造项目资金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充分发挥技术改造在推进企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

六、建立技术改造统计指标体系。要积极与当地统计部门沟通联系,着手建立技术改造统计指标体系,争取尽快纳入当地政府的统计指标考核评价体系。省厅拟从今年10月份开始,建立全省技术改造项目定期报送制度(文件另发)。

七、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要把技术改造工作与企业兼并整合,淘汰落后产能等工作相结合,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促进企业加快结构调整,实现产业优化升级。

二〇一一年八月二十三日

第二篇:豫政办[2010]141号文件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转发河南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加快推进

全省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

建设完善工作意见的通知

豫政办 〔2010〕141号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河南煤矿安全监察局制定的《关于加快推进全省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工作的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落实。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日

关于加快推进全省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工作的意见

(河南煤矿安全监察局二○一○年十二月十六日)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要求煤矿制定和实施生产技术装备标准,安装矿井监测监控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系统、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矿井压风自救系统、矿井供水施救系统和矿井通信联络系统(以下简称“六大系统”)等井下安全避险技术装备,并于3年内完成。为贯彻落实国发〔2010〕23号文件精神,切实搞好这项事关煤矿职工安全的生命工程和提高煤矿安全保障能力的基础工程,现就加快推进我省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工作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发展理念,落实国发〔2010〕23号文件要求,切实加强监管,以煤矿为主体,强化煤矿安全技术装备手段,构建完善的煤矿安全技术保障体系,提升我省煤矿安全保障能力和现代化水平,坚决遏制煤矿重特大事故发生,努力实现煤矿安全状况持续稳定好转。

二、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1.建设完善矿井监测监控系统。煤矿必须按照《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AQ1029—2007)》要求建设完善安全监控系统,实现对煤矿井下有害气体、温度、风速等方面的动态监控,健全制度和完善事故应急预案,明确值班、带班人员责任,充分发挥其安全避险预警作用。2010年年底前,全省所有煤矿要完成矿井监测监控系统建设完善工作。2.建设完善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煤矿必须按照《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使用规范(AQ1048—2007)》要求建设完善井下人员定位系统。所有入井人员必须佩带识别卡或携带具有定位功能的无线通讯设备,确保井下各个作业区域人员的动态分布和变化情况能够被实时掌握。2010年年底前,省骨干煤炭企业所属所有煤矿(不包括省骨干煤炭企业正在整合的矿井)要完成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建设完善工作;2011年年底前,其他所有煤矿要完成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建设完善工作。3.建设完善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煤矿必须按照《煤矿安全规程》(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29号)要求,为入井人员配备额定防护时间不低于30分钟的自救器。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应建设采区避难硐室,突出煤层的掘进巷道长度及采煤工作面走向长度超过500米时,必须在距离工作面500米范围内建设避难硐室或设置救生舱。煤与瓦斯突出矿井以外的其他矿井,从采掘工作面步行,凡在自救器提供的额定防护时间内不能安全撤到地面的,必须在距采掘工作面1000米范围内设置避难硐室或救生舱。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是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关键,各煤矿在按规定完成矿井监测监控、井下人员定位、矿井压风自救、矿井供水施救和矿井通信联络等系统建设完善工作的基础上,要重点推进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完善工作。2012年6月底前,所有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和省骨干煤炭企业中的高瓦斯、开采易自燃煤层的矿井(不包括省骨干煤炭企业正在整合的矿井)要完成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完善工作;2013年6月底前,其他所有煤矿要完成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完善工作。4.建设完善矿井压风自救系统。煤矿必须在按照《煤矿安全规程》要求建设压风系统的基础上,按照所有采掘作业地点在灾变期间能够提供压风供气的要求,进一步建设完善矿井压风自救系统;要对井下压风管路采取保护措施,防止灾变破坏。2010年年底前,所有煤矿要完成矿井压风自救系统建设完善工作。5.建设完善矿井供水施救系统。煤矿必须按照《煤矿安全规程》规定建设完善防尘供水系统,在所有采掘工作面和人员集中点设置供水阀门,保证各采掘作业地点在灾变期间能够提供应急用水。2010年年底前,所有煤矿要完成矿井供水施救系统建设完善工作。6.建设完善矿井通信联络系统。煤矿必须按照《煤矿安全规程》要求建设矿井通信联络系统,并按照在灾变期间能够及时通知人员撤离和实现与避险人员通话的要求,进一步完善通信联络系统;要积极推广使用井下无线通讯系统、井下广播系统。2010年年底前,所有煤矿要完成矿井通信联络系统建设完善工作。

7.2010年年底前,尚未经批准进行联合试运行的基建、整合技改矿井要将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纳

入基建、技改工程,投入生产前必须建成。

(二)工作步骤。

1.规划设计阶段。2011年3月底前,各产煤省辖市政府、省骨干煤炭企业编制完成下属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总体规划方案,督促下属煤矿完成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工程设计、分系统集成对接方案设计。总体规划方案由各产煤省辖市煤矿安全监管部门或省骨干煤炭企业报河南省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在此基础上,省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省煤炭行业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制定全省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规划方案。

2.试点工程阶段。2011年6月底前,6家省骨干煤炭企业及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河南分公司选择15个矿井作为试点,全面建成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

3.整体推进阶段。2012年6月底前,所有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和省骨干煤炭企业中的高瓦斯、开采易自燃煤层的矿井(不包括省骨干煤炭企业正在整合的矿井)完成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工作。2012年年底前,省骨干煤炭企业和地方煤矿中的生产矿井建成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并投入使用。2013年6月底前,所有煤矿完成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工作。

4.检查验收阶段。按照“建设完善一批、组织验收一批”的原则,对按照上述各阶段要求完成“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工作的煤矿及时组织验收。地方煤矿由产煤省辖市煤矿安全监管部门组织验收,省骨干煤炭企业所属煤矿由省骨干煤炭企业组织验收。验收结果报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三、职责分工

(一)各产煤省辖市政府:统一领导本行政区域地方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工作,负责编制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总体规划方案,组织有关部门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验收,每季度向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省煤矿安全监管部门报送1次工作进展情况。对拒不停产整顿的未按期达到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要求的生产矿井和擅自投入生产的基建、整合技改矿井,按照国家和我省有关规定组织实施关闭。(二)省骨干煤炭企业:统一组织开展所属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工作,负责编制所属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规划方案,审查批准工程设计,保证资金投入,组织检查督促和验收,每季度向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省煤矿安全监管部门报告1次工作进展情况。对拒不停产整顿的未按期达到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

要求的生产矿井和擅自投入生产的基建、整合技改矿井,按照国家和我省有关规定组织实施关闭。(三)省煤矿安全监管部门:负责对全省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工作进行监督监察。对未按期达到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要求的生产矿井和擅自投入生产的基建、整合技改矿井,依法、依规责令其停产整顿,暂扣矿长资格证和矿长安全资格证;对拒不停产整顿的,依法吊销矿长资格证和矿长安全资格证,并提请省政府或建议省辖市政府依法、依规组织实施关闭。(四)省煤炭行业管理部门:负责对全省生产煤矿、整合技改煤矿建设完善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未按期达到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要求的生产矿井和擅自投入生产的整合技改矿井,依法、依规责令其停产整顿,暂扣煤炭生产许可证;对拒不停产整顿的,依法吊销煤炭生产许可证,并提请省政府或建议省辖市政府依法、依规组织实施关闭。(五)省能源管理部门:负责对全省基建矿井建设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未按规定达到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要求和擅自投入生产的基建矿井,依法、依规责令其停产整顿;对拒不停产整顿的,提请省政府或建议省辖市政府依法、依规组织实施关闭。(六)河南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对未按期达到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要求的生产矿井和擅自投入生产的基建、整合技改矿井,依法、依规责令其停产整顿,暂扣安全生产许可证;对拒不停产整顿的,依法吊销安全生产许可证,并提请省政府或建议省辖市政府依法、依规组织实施关闭。(七)省工商、国土资源等部门:对责令停产整顿的煤矿,依法暂扣有关证照;对实施关闭的煤矿,依法吊销有关证照。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切实做好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工作,省政府决定成立河南省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附后),统一领导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各项工作。省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河南煤矿安全监察局,负责日常工作。各产煤省辖市和省骨干煤炭企业要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各产煤省辖市政府要成立由分管副市长牵头的相应组织机构,省骨干煤炭企业要成立由主要负责人牵头的相应组织机构。各产煤省辖市和省骨干煤炭企业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的目标、任务、措施及进度安排;要落实分管责任人和具体分管部门,加大安全投入,科学组织施工,保证工程质量,早建设、早使用,按照规定时限和要求全面完成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工作。(二)依法监管监察。各级政府和负有煤矿安全监管监察、行业管理、规划建设等职责的部门要制定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检查执法计划,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督促煤矿企业按期完成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工作,做好系统维护和管理工作,编制事故应急预案,加强

安全培训,每年至少开展1次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联合应急演练,充分发挥其防灾、抗灾、减灾作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要按照职责,将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情况作为执法监察工作重点,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三)搞好工作协调。省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及时汇总全省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工作进度,督促省骨干煤炭企业和各级政府落实工作措施;要定期通报工作进度,研究分析问题,重大问题及时提请省领导小组研究解决。各产煤省辖市政府和省骨干煤炭企业要按期总结上报工作进展情况。省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协调,沟通情况,形成合力,扎实推进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工作。(四)加大安全投入。煤矿要按照建设完善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需要,制定投资计划,从安全费用中足额提取专项资金并保证资金落实。财政、税务、能源管理、国有资产监管等有关部门要为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工作提供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各产煤省辖市政府要加强政策性资金支持和经费保障,确保工作顺利开展。(五)建立督导机制。省政府组织有关部门成立督导组,每季度对各产煤省辖市政府和省骨干煤炭企业开展1次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工作督查。督导组实行分片包干:省安全监管局分包中平能化集团、平顶山市、许昌市和驻马店市;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分包河南煤化集团、神火集团、安阳市、鹤壁市、新乡市、信阳市;省能源局分包义煤集团、省煤层气公司、地煤集团、洛阳市、三门峡市、济源市;河南煤矿安全监察局分包郑煤集团、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河南分公司和郑州市。督导组对所督导的企业和省辖市的工作负督促检查责任,并及时将开展督导的情况报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六)严格责任追究。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各企业要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严格落实责任。对行动迟缓、工作不力、不能认真履行职责的,要依法依纪进行处理。对未按期达到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要求,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或导致事故扩大的,要从严从重处理;构成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机关处理。(七)强化社会监督。新闻媒体要加强对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工作的宣传报道,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各产煤省辖市政府要在有关媒体公布举报电话,鼓励职工和群众对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工作进行监督和举报。

附件

河南省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长:史济春(副省长)

副组长:牛森营(河南煤矿安全监察局局长)

成员:陈党义(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

郭公民(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

马刚(省政府国资委副主任)

陈红瑜(省工商局副局长)

王连海(省安全监管局党组成员、煤监办主任)

裴志扬(省能源局局长)

薛纯运(河南煤矿安全监察局副局长)

许胜铭(河南煤矿安全监察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河南煤矿安全监察局,许胜铭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第三篇:河南省全省冬季消防安全工作实施方案(豫政办〔2007〕111号)

【发布单位】河南省

【发布文号】豫政办 〔2007〕111号 【发布日期】2007-11-02 【生效日期】2007-11-0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河南省

河南省全省冬季消防安全工作实施方案

(豫政办 〔2007〕111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现将《全省冬季消防安全工作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十一月二日

全省冬季消防安全工作实施方案

为切实做好冬季消防安全工作,确保全省火灾形势持续稳定,现制定全省冬季消防安全工作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以全力维护火灾形势持续稳定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公安部、省委、省政府领导关于消防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进一步加大消防安全检查、火灾隐患排查、消防宣传教育和灭火救援演练力度,全面加强冬季各项消防安全工作,最大限度地提升全社会防控火灾能力,坚决预防和遏制重特大火灾尤其是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的发生,为全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二、组织领导

各级防火安全委员会要加强对冬季消防安全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各级防火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要全面掌握冬季消防安全工作开展情况,搞好日常组织协调。

三、工作目标

排查消除一大批火灾隐患,政府挂牌督办一批重大火灾隐患;“三合一”(集住宿、生产经营、储存于一体)、“多合一”场所消防安全条件明显改善,员工2人以上住宿的现象得到及时清理;“三会一标”(会查改火灾隐患、会扑救初期火灾、会组织人员疏散、实行消防安全标识化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80%的消防安全重点单位(17600个)完成“三会一标”工作任务;全社会消防安全氛围更加浓厚,10万名企事业单位人员接受消防安全培训。

四、整治措施

(一)着力消除“三合一”场所遗留问题

1.凡在公共娱乐场所内留宿从业或消费人员的,必须立即清理留宿人员,拆除住宿设施;拒不改正的,依法从重处罚,并对场所的经营管理人员处5日以下拘留。

2.凡是厂房和仓库、商场(市场)、地下建筑内的“三合一”场所,必须立即清理住宿人员;拒不整改的,坚决责令停产停业。

3.凡集经营、住宿于一体的商业店铺留宿人员超过2人的,必须立即清理。

4.凡逾期不改或经整治仍达不到基本消防安全要求、危及人员生命安全的,必须坚决依法责令停产停业。

5.凡无照经营、超定员生产的,工商部门必须坚决依法予以取缔。

6.凡违法违章搭建的,国土资源、规划、建设、城管等有关部门必须坚决依法查处和拆除。

(二)严厉打击公共娱乐场所违法违章行为

1.对公共娱乐场所营业期间锁闭安全出口、堵塞疏散通道的,要责令当场改正;拒不改正的,要采取强制措施,打开安全出口、清理疏散通道,并依法进行处罚,对单位主管人员或直接责任人员予以行政拘留。

2.对公共娱乐场所容纳的消费者超过核定人数的,要立即清理人员,文化主管部门要依法没收违法所得和非法财物,并处罚款;情节严重的,要责令停业整顿。

3.对违法使用明火作业或者过失引起火灾,尚未造成严重损失的,处10日以下拘留。

(三)坚决整治人员密集场所火灾隐患

1.对商场、市场、宾馆、饭店等人员密集场所未经消防安全检查擅自开业,违法使用明火作业,营业期间锁闭安全出口、堵塞消防通道,拒不整改火灾隐患,不履行组织、引导疏散义务等行为,要依法从重处罚,并对有关责任人予以行政拘留。

2.商场、超市内食品加工区的明火部位未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小时的隔墙与其他部位分隔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责令停止使用;对在敞开式食品加工区使用液化石油气作燃料的,责令立即停止使用。

3.对寄宿制学校、医院、养老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疏散通道、公共区域的外窗及集体住宿房间的外窗安装金属栅栏,影响安全疏散和应急救援的,一律责令限期拆除;对于违章使用电器、私拉乱接电气线路、使用明火或蜡烛照明的,必须责令立即整改。

(四)切实加大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监管力度

1.对违反消防法律、法规规定,生产、储存、运输、销售或者使用、销毁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警告、罚款或15日以下拘留。

2.对在易燃易爆场所违反禁令吸烟、使用明火,以及违反消防安全规定进入生产、储存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场所的,处警告、罚款或者10日以下拘留。

3.对不符合城市消防安全布局的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生产、储存场所等重大火灾危险源,建设、规划部门要及时向当地政府报告,限期搬迁。

(五)强力整治违章建筑工程和假冒伪劣消防产品

对建筑工程未经消防审核、验收擅自施工、投入使用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坚决责令停止施工、停止使用,并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加大对在建工程消防产品、装饰装修材料的监督检查力度,对生产、销售假冒伪劣消防产品的单位,质量技术监督、工商部门要依法进行查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或吊销营业执照;构成危害公共安全罪和制售假冒伪劣消防产品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六)巩固完善部门齐抓共管消防工作机制

1.各行业、系统主管部门检查发现的火灾隐患,能够立即整改的,要督促当场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要督促单位落实整改责任,并于3日内报告当地公安机关,由公安机关依法下达限期整改通知;对确定为重大火灾隐患的,公安机关要及时报请当地政府挂牌督办。

2.对不具备法律、法规、技术规范规定的消防安全条件的生产经营单位,工商部门要依法注销注册登记或者吊销营业执照;对未依法取得营业执照擅自从事经营活动的无照经营行为,依法予以取缔。对决定取缔、关停的单位或场所,有关部门要采取断水、停电、查封、暂扣许可证等措施进行综合整治,确保关停到位。

3.各级政府对公安机关报请挂牌督办的重大火灾隐患,要在接报后10日内作出决定;对公安机关依法报请责令停产停业的重大火灾隐患,要在接报后7日内作出决定;对一时难以整改的重大火灾隐患,要明确相关行业、系统主管部门和单位落实消防安全责任,督促落实保障安全的措施。

五、工作方法

(一)网格排查。各地要围绕冬季消防安全工作重点,针对不同整治对象划分消防安全检查的基本单元,组织公安、消防、安全生产监管、文化、卫生、教育、旅游、民政、交通、商务等部门,以及公安派出所、街道办事处、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组织工作人员混合编组,开展立体网格式排查,对发现的火灾隐患要逐一登记造册,限期整改,跟踪督办。各消防安全重点单位要就自身消防安全主动向辖区公安派出所或消防部门作出承诺。乡镇(街道办事处)、县(市、区)以及省辖市之间要层层递交承诺书,确保落实冬季消防安全工作各项措施。

(二)重点整治。根据冬季不同时期的火灾形势和特点,全省公安机关、消防部门要结合实际,持续开展消防安全集中整治专项行动,严惩违法违规行为。1.“霹雳”1号行动。2007年11月19日至23日,对“三合一”场所消防安全集中整治工作进行回头看,重点检查“三合一”问题突出的集贸市场、作坊式生产加工场所,深挖细排遗留火灾隐患,逐一落实整改措施,确保彻底整改到位。

2.“霹雳”2号行动。2007年12月24日至28日,围绕圣诞节、元旦消防安全保卫工作,对辖区所有公共娱乐场所排查一遍,对大型活动场所进行现场监管,重拳整治堵塞安全通道、锁闭安全出口、停用消防设施、超员经营等违法行为。

3.“霹雳”3号行动。2008年1月30日至2月3日,围绕春节、元宵节消防安全保卫工作,对宾馆、饭店、商场、市场等人员密集场所,烟花爆竹的燃放场所和灯会、庙会、焰火晚会等大型群众性活动现场逐一进行排查,严格审批把关。

4.“霹雳”4号行动。元宵节前后,各地要紧密结合实际,坚持“什么问题突出就整治什么问题”的原则,找准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消防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确保元宵节期间火灾形势稳定。

(三)强化宣传。各级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认真开展好以下三项活动,迅速在全社会掀起冬季消防安全工作强大宣传攻势。

1.“媒体聚焦消防”活动。省防火安全委员会协调中央驻豫和省内主流新闻媒体组成消防新闻采访团,跟踪报道冬季消防安全工作动态。各地也要充分发动当地媒体,采取开设专栏、专版等形式,大力开展消防宣传。认真筹划“119”消防宣传周活动,扎实推进消防宣传“五进”(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家庭)工作,精心组织开展“千家社区十万家庭千万群众参与的消防安全大行动”,大造宣传声势。

2.十万人消防安全培训工程。市、县两级公安消防部门要对辖区所有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消防安全管理人、专兼职消防人员全部培训一遍;各行业、系统主管部门要在本行业、系统内部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公安派出所要对辖区火灾高危场所从业人员进行培训。

3.“消防安全一条街”创建活动。为减少和控制沿街商铺火灾事故,在全省开展以社会单位“三会一标”工作、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火灾隐患整治、消防宣传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消防安全一条街”创建活动。每个县(市、区)至少要选取1条商业街开展创建工作。

(四)加强演练。各消防安全重点单位要按照《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公安部令第61号),认真制定、修订灭火及应急疏散预案,并普遍开展一次演练。公安消防部队要对消防安全重点单位逐一开展“六熟悉”(熟悉道路水源、重点单位分布、主要灾害事故处置对策及程序、重点部位、消防设施、消防组织及灭火抢险任务分工)演练,修订完善灭火救援预案,并重点选取高层建筑、地下工程、石油化工、人员密集场所等四种类型的单位,有针对性地开展实地、实战、实装演练,每一类单位演练率不少于总数的40%。

(五)层层督导。各省辖市、县(市、区)政府要成立联合督查组,采取分工负责、分片包干的办法,层层开展监督抽查,推动冬季消防安全各项工作落实。各县(市、区)要对本辖区内社会单位逐一进行检查,督促单位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各省辖市要对辖区内各县(市、区)及有关行业、系统的消防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各行业、系统内部也要组织开展督查互查。省政府将适时组织力量对各地进行督导检查。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省、市两级督查组要向当地政府下发督办通知书,并跟踪督促整改。

六、工作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2007年11月2日至11月15日)。省政府召开会议,对冬季消防安全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各地要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层层召开会议进行动员部署。

(二)组织实施阶段(2007年11月16日至2008年2月29日)。各地按照本方案确定的目标和任务,进一步细化目标,制定措施,明确责任,全力以赴抓好冬季消防安全各项工作落实。

(三)总结验收阶段(2008年3月1日至15日)。各地对冬季消防安全工作进行认真总结验收,逐级上报工作情况。省防火安全委员会将对全省冬季消防安全工作开展情况进行通报,并根据各地冬季消防安全工作开展情况、火灾形势、执法总量等进行综合评定,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

七、有关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各部门尤其是领导同志要从讲政治、保稳定、促发展的大局出发,站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冬季消防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真正把消防安全工作摆到重要位置,明确工作任务,细化责任目标,强化督导检查,狠抓工作落实,推动冬季消防安全工作深入开展。

(二)严格执法,铁腕整治。对检查发现的违法违章行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依法进行处理,形成整治合力。公安消防部门要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认真落实“每日一查”、“每日夜查”工作制度,切实加大消防执法尤其是行政拘留力度,始终保持严惩违法违章行为的高压态势。

(三)明确责任,严格追究。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切实履行消防工作职责,严格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要严格责任追究,凡在冬季消防安全工作期间发生火灾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坚决按照“四不放过”(事故原因不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得不到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不落实不放过、教训不吸取不放过)原则,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人员的责任。

各地冬季消防安全工作动态及《冬季消防安全工作情况统计表》应分别于每月15日、30日前报省防火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设在省消防总队)。2008年3月5日前各地要写出工作总结并报省防火安全委员会办公室。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豫政办 〔2008〕60号加强自然文化保护区管理工作的通知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

进一步加强自然文化保护区管理工作的通知

豫政办 〔2008〕60号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近年来,我省积极开展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和森林公园等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区建设工作,有效保护了我省自然文化资源,促进了旅游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扩大了我省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影响。但是,个别地方对自然文化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能妥善处理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在自然文化保护区内随意采矿、采石、砍伐林木以及违法违规开发建设等现象时有发生。同时,有些自然文化保护区管理职责不清、监管不到位的问题也亟待解决。为进一步加强对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区的保护管理,促进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经省政府同意,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抓紧做好自然文化保护区的规划编制工作

编制自然文化保护区规划,是建设、管理自然文化保护区的依据和前提。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的要求,本着“专家领衔、部门协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精心组织、加大投入、加快进度,科学编制和修订完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和森林公园的总体规划,并按程序依法报请批准后公布实施。

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区的总体规划,要认真分析保护区的建设管理现状和发展趋势、各类自然文化资源的价值特点,科学确定规划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认真核定保护区的保护级别、保护措施和保护范围的边界坐标,明确建设内容与建设标准。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区要在实地立桩定界,告知禁止建设的内容,加强规划实施的公众监督。

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新批准的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区应在1年内编报总体规划,未报批或须修编的,要在2008年年底前上报审批。凡无总体规划的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区,各有关部门不得受理审批该区域内的具体建设项目,不得批准建设与总体规划不一致的项目。

二、严格自然文化保护区建设项目审批管理

认真贯彻保护优先的方针,切实遵守自然文化保护区管理法律、法规、政策,妥善处理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区与当地经济建设和居民生产生活的关系,从严控制自然文化保护区各类建设项目。确因保护和管理工作及国家重大工程需要建设的项目,需要对自然文化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进行调整的,要依据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在自然文化保护区范围内原则上不再保留和设置探矿权、采矿权,严禁从事采矿、挖砂、采石等破坏自然生态、风景名胜和地质遗迹的活动。在自然文化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内不得批准建设任何生产设施,禁止从事旅游开发;在自然文化保护区实验区内,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破坏资源或者景观的生产设施,建设非生产项目也须符合功能规划,不得降低环境质量。禁止建设对风景名胜资源有不良影响、与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公园规划无关、与森林公园保护方向相悖的项目,严格控制风景名胜区内宾馆、饭店的建设规模和建设选址。矿山开采、畜禽养殖等建设项目选址要在自然文化保护区边界500米以外,尽量不在保护区边界可视范围内。

所有涉及自然文化保护区的建设项目,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河南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和自然文化保护区总体规划要求,先经环保部门审批后方可开工建设。环保部门审批具体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时,应征求有关自然文化保护区主管部门的意见。风景名胜区内缆车、索道等重大项目选址,要依法经有审批权的建设部门批准。各类建设项目涉及占用林地或采伐林木的,要依法经有审批权的林业部门审批。项目建设过程中要采取水土保持和植被保护措施,尽量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三、认真开展自然文化保护区专项治理

各地要立即组织力量对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区范围内违法违规开发建设和生产经营活动进行专项治理。

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国务院令第167号)的规定,对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内建设的生产设施以及在实验区内建设的污染环境、破坏资源景观的生产设施一律予以清除、拆除或关闭。要严格按照《风景名胜区条例》(国务院令第474号)的规定,切实加大对各类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认真治理开山、采石、开矿、修坟立碑等严重破坏景观、植被和地形地貌的活动,关停或拆除各类破坏风景名胜资源的建设项目,严肃纠正各类出让风景名胜资源的行为。要按照森林公园管理的有关规定,认真清理与森林公园主体功能不一致的房地产开发等建设项目,认真整治各种破坏自然生态和森林风景资源的行为。要按照地质公园管理的有关规定,认真清理有碍地质遗迹保护和与地质公园规划无关的建设项目。

要切实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认真开展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区矿业权清理工作。对地质公园核心区以外且不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范围以内区域设立的探矿权、采矿权进行分类处理,列出经整改可继续保留的探矿权、采矿权以及必须实施关闭的矿山企业。对地质公园核心区和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范围以内区域设立的探矿权,探矿工作完成后未通过环境影响评价的不再设置采矿权;探矿工作虽未完成但对自然文化保护区造成不良影响的,应采取有效措施将影响降至最小程度,否则中止其探矿权。应关闭矿山采矿权到期的不再延续,采矿权未到期的由当地政府予以关闭。

对在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区内进行的违法违规开发建设项目和生产经营活动,要依法依规追究相关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并责成项目和经营单位落实环境恢复治理和补偿措施,限期进行恢复治理。

全省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区专项治理工作务必于2008年11月底前全面完成。各省辖市政府对本辖区专项治理工作负总责,省国土资源、环保、建设、林业等有关部门负责行业指导和督促检查。各省辖市政府要在2008年12月10日前向省政府报告专项治理情况。

四、强化政府责任,建立部门联动机制

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保护和管理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坚持保护第一,坚持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放在首位,认真开展专项治理工作,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做好全省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工作。省国土资源、环保、建设、林业等有关部门要加强行业监管。要建立行政执法和行政责任相结合的责任监督体系,严格履行法定的行政许可、行政检查和行政处罚等监管职责,并按照有关法规、政策规定和职责分工,建立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联合执法机制,充分发挥各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整体监管合力。在总体规划编制、建设项目审批过程中,要搞好部门之间的联系沟通与协调,积极探索建立联合审批制度、信息共享机制。尽快建立全省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区数字信息平台,录入保护区的重要地理坐标信息,明确各类保护区的具体位置、范围和保护要求,确保总体规划实施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各省辖市、县(市、区)政府要切实担负起组织领导责任,在政策制定、整体协调、统一管理、资金投入等各方面发挥主导作用;要抓紧组织建立由政府牵头,公安、监察等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席办公制度,尽快部署落实,采取切实措施,确保自然文化保护区专项治理取得实效;要尽快建立健全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区的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责任,强化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率。要研究建立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区规范化管理水平,切实把本辖区内的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区保护好、管理好。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八年七月五日

第五篇:2006年河南省农村沼气建设实施意见(豫政办〔2006〕17号)

【发布单位】河南省

【发布文号】豫政办 〔2006〕17号 【发布日期】2006-03-20 【生效日期】2006-03-2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河南省

2006年河南省农村沼气建设实施意见

(豫政办 〔2006〕17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2006年河南省农村沼气建设实施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六年三月二十日

2006年河南省农村沼气建设实施意见

省委、省政府已经把解决50万户农民沼气建设列入2006年向全省人民承诺要办好的十件实事之一。为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结合我省沼气建设的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农村沼气建设的重大意义

农村沼气建设是充分利用农村资源、改善农村用能结构、优化农村生态环境、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沼气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中强调:“要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从2006年起,大幅度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资规模,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快普及户用沼气,支持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以沼气池建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省委七届十次全会通过的《中共河南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在全省上下共同努力下,仅2004、2005两年全省就新增沼气用户80多万户,到2005年底已突破120万户,累计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503处,年促进农民增收节支达到12亿多元。沼气建设巨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是我省沼气建设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主要表现为认识不到位、投入不够和发展不平衡。目前全省农村沼气的普及率仅为6%,要完成“十一五”规划的到2010年沼气普及率达到20%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度,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把农村沼气建设作为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战略性任务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总体要求与目标任务

总体要求: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宗旨,以建设生态家园、实现生态富民为目标,以农村户用沼气和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为重点,政策激励,项目带动,专业施工,综合开发,努力实现家居环境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和农村环境优良化。在具体工作中,坚持政府引导与群众自愿相结合,充分调动群众沼气建设的积极性;坚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优先发展畜牧业发达区、优势农产品重点区、能源短缺区、退耕还林区、天然林保护区;坚持沼气建设与畜牧养殖相结合,因地制宜推广不同类型的沼气生态模式;坚持沼气建设与环境整治相结合,以沼气建设带动改厕、改圈、改厨;要坚持建管并重,扎实推进,建立完善沼气服务体系,确保建设质量和效益。

目标任务:2006年,全省新增农村户用沼气50万户;在沼气推广成规模的地区,建设沼气服务站;扶持农村沼气工程建设,结合养殖业和沼气发展,建设一批秸秆综合利用小区。

三、实施步骤

(一)启动阶段(1月1日―3月31日)。积极开展宣传动员、技术培训和试点建设。通过沼气建设现场会和新闻媒体宣传,让农村沼气建设这件实事深入人心,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沼气建设氛围。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使全省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沼气生产工达到10000名。同时,选好有积极性和一定基础条件的县、乡、村、户,重点开展试点建设,并完成目标任务的10%。

(二)实施阶段(4月1日―6月30日)。充分利用气温回升、少雨农闲这一沼气建设的黄金季节,抓紧时间,组织力量大力实施,掀起全省沼气建设高潮,完成目标任务的70%。

(三)完成阶段(7月1日―11月20日)。做好已建池的规范安装和使用,并将剩余20%的任务全部完成。

(四)总结验收阶段(11月21日―12月31日)。进行全面总结,交流推广经验。在各省辖市自查、整改、完善的基础上,全省统一组织年终考核验收。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宣传发动,营造良好发展氛围。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沼气巨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宣传沼气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作用,宣传发展沼气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系,宣传沼气建设的新技术、新工艺,宣传农村沼气发展的先进典型。通过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共识,使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沼气,各部门关心、支持发展沼气,农民群众积极、主动发展沼气。

(二)加强技术培训,完善服务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以县级服务站为龙头,乡镇服务组织为支点,村级服务网点为单元,农民沼气服务人员为基础的沼气技术服务体系,统一组织技术培训、统一组织规划设计、统一组织物料采购、统一组织施工安装、统一组织质量监管,努力实现沼气施工专业化、管理物业化和服务社会化。省、市沼气技术人员要经常深入到县、乡,开展沼气技术员的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确保承担任务的村都有1-2名沼气生产工。各县(市、区)要以沼气生产工为依托,支持沼气生产工组建施工队伍,形成社会化技术服务网络,满足农村沼气发展的需要。在工程建设中,推行“三包一合同”(包建、包质量、包建后服务,与农户签订建、管、用技术服务合同)制度,确保建设一个、成功一个、使用一个。

(三)严格建章立制,确保建设质量规范。一是坚持职业准入制度,实行持证上岗。凡是沼气池施工人员,必须参加县级以上农村能源管理部门组织的技术培训,并取得国家沼气生产工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凭证施工。二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选择池型模式,严格按照《户用沼气池标准图集》(GB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关于贯彻落实豫政办〔2011〕75号文件加快技术改造工作体系建设的通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贯彻落实豫政办〔2011〕75号文件加快技术改造工作体系建设的通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