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城市管理 给力和谐益阳
创新城市管理 给力和谐益阳
近年来,市城管执法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绿色益阳,实现后发赶超”的目标,积极探索“三化四转变”的新路子,提出“精细管理、温情服务、文明执法”理念,初步构建了“服务、管理、执法”三位一体的城管新模式。同时,全面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更加注重服务、和谐和创新,在解决民生发展、创新城市管理的实践中树立了新形象、实现了新作为、取得了新突破。
一、夯实思想基础,创新服务理念。坚持把“精细管理城市,温情服务市民”的科学理念贯穿于创新城市管理的全过程,实施“规范执法行为、提升执法效能、深化执法服务”的“三步走”发展思路,把“管理是服务、执法还是服务”作为干部队伍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的行为准则,着力在加深理解、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转变作风上狠下功夫,实现城市管理执法理念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手段从执法型向监督型转变、对象从违章行为人向权属和责任主体转变、方式由粗放型、突击型向集约型、长效型转变,进一步夯实了创新城市管理的思想基础。
二、注重社情民意,创新服务方式。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摆在首要位置,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选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特别重视局长热线,高度关注市长热线、舆情在线,凡投诉必做到100%亲自回复和处理,提高市民的满意度;开展城管执法“进街道、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工厂、进工地、进门店”活动、发放便民服务卡、邀请市民跟班城管执法全过程、带领班子成员机关干部节假日“步行看城管”等活动,提高执法为民的优质度;公开社会承诺:真心诚意温情服务——不说假话;严格执行“三三制”——不走过场;认真落实首违免罚——不打诳语;切实做到文明执法——不假斯文;狠抓队伍作风建设——不存侥幸;利用《益阳日报》、《益阳晚报》、《益阳城市报》、《益阳政府门户网》、《红网论坛》等新闻媒体,走进直播间与市民互动,提高社会宣传的影响度;开展送温暖和扶贫帮困、照顾孤寡老人、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等,树立了新时期城管复合型队伍的新形象。
三、围绕城市发展,创新执法手段。创新城市管理,应坚持把尽职尽责整顿市容环境秩序、尽心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放在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上,以亲民、爱民的工作措施,进一步促进城管执法工作有层次、有步骤地稳步推进。在规范执法上,组织编辑《城市管理规范性文件汇编》、《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规定》、《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队伍建设规范》(试行),严格按照《行政处罚法》要求,规范执法文书和执法程序,建立健全城管执法各项规章制度,实行监察管理执法责任追究,强化依法管理,规范化执法。在执法实践上,身体力行,深入一线,对群众反映强烈、严重影响市民生产生活的“热点”、“重点”、“难点”敢抓敢管,丝毫不敢懈怠。乱吊乱挂的广告招牌、多拉快跑的渣土车辆、深夜扰民的建设施工、震耳欲聋的烟花爆竹、乱扔乱丢的车窗垃圾……
在上级正确领导、班子的精诚团结和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硬是象“啃骨头”,一个一个地去啃,不言放弃。在执法力度上,强力推行产权责任单位“门前三包五不准”责任制,打造康富路精细化管理门店招牌改造示范街,摸索出了适合自身实际的“益阳模式”。
四、提升人才素质,创新队伍建设。要从“妖魔化”城管的舆论下突围,只有全力打造“学习型、工作型、创新型、竞争型、模范型”团队,狠抓政务、党务公开,注重社会监督评价,加大督察考核力度,严格执行“三三制”、“四包干”和“五条禁令”,阳光操作,全面接受监督。在全局深入持久地开展“严纪律、强管理、抓作风、树正气、塑形象”的作风建设,重新标示和定位执法车辆和执法人员,严格执行《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完善人、财、物、事管理,从源头上预防腐败,规范权力运行,营造风清气正的工作环境。号召党总支通过开展“城管之星”、“执法标兵”、“党员示范岗”等创先争优活动,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群众把干劲凝聚到事业上,把功夫体现在工作中,立足岗位、建功立业,努力争当城市文明使者。
五、优化执法效能,创新管理方式。为提升管理效能,提出构建“服务、管理、执法”一体化的工作模式,做到先服务、再管理、后执法。在认真履行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职能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管理,按照“条块结合、属地管理”的要求,确定“一级执法主体、两级管理机构、三级工作平台、四级考核网络”的数字城市网格管理新模式,按照“行业主导、市场运作、企业投入、互利共赢”的办法,快速建起城市管理数字监控指挥中心,初步实现对城区渣土工地、渣土运输车辆、路面管理信息和违法行为的快速处置,提高现代城市管理技术含量,强化完善了四级联动和全方位服务市民的工作措施,大大降低了管理成本、整合了管理资源、提升了管理效率。
六、着力管理长效,创新运行机制。在数字网格化管理机制上,把中心城区按照“点、片、区、网”的模式将一线执法人员分成若干管理组,划分成若干个管理责任网格单元和管理片区,形成中心城区管理网络。采取定点与巡查相结合的方式,反复巡和重点巡相结合的方法加强管理,形成“点上有人管、线上有人巡、面上有人控”的局面。每个网格明确责任人员,实行“定人员、定时间、定责任、定目标、定效果”的五定管理模式,责任人员每天对负责区域进行巡查,加强市容管理。在联合执法机制上,针对个别相对人以暴力、威胁手段抗拒执法的特殊情况,主动要求公安部门做好提前介入和事中干预和事后化解;针对机动车占道经营的问题,与交警部门联合开展整治;针对社区环境脏乱差的问题,与街道办事处城管中队、社区开展联合整治和清理;依靠三区政府,与公安、安监等多部门联合开展烟花禁限;与交通、交禁、三区环卫联合开展“铁碗治渣”。在其他专项整治机制上,积极开展对占道经营、流动摊贩、夜市漫酒、户外广告、牛皮癣治理、城市交通秩序等违法行为的专项整治,集中力量对违法行为进行执法,在此基础上,制定有效方案,形成长效管理,做到“整治一片、巩固一片、保持长久”。
第二篇:创新城市管理 建设和谐城市
“城市革命与城市文化”主题征文比赛活动参赛文章
创新城市管理 建设和谐城市
城市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城市管理水平是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综合实力、整体品位的重要标志和直接体现。高效能的城市管理,能优化城市资源配置,扩大城市功能空间,降低城市运营成本,提升城市对资源要素的聚合力和功能的辐射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城市管理工作,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提高城市品位,增强城市竞争力,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十分重要的现实问题。作为城市管理部门,只有进一步转变转变思想观念,创新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才能适应新的形势任务需要,推动城市管理工作上水平。
一、树立“精品意识”,打造精品城市
把城市管理的“关口前移”,在规划、建设、管理等各环节中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即“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打造城市细节,规划建设管理到社区,由“以城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充分体现“城市建设管理无小事,人民利益大于天”的城市建设管理理念和“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
在思想上要着手解决普遍存在的“轻规划、重建设、轻管理”现象,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各个环节充分体现尊重人、关怀人、方便人的理念,发挥城市规划的综合协调作用,兼顾社会群体的广泛利益,在规划上就要关注城市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空间,重大市政建设方案要广泛征求市民意见,在城市建设中要坚持标准、精心组织、确保质量,城市管理要主动接受市民参与和监督,市政公用设施设计上要为民,效果上要便民,要把人文关怀充分体现在每项重大市政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
通过精品城市的建设,可以提升城市的内外环境,赢得市民的认同,激发社会参与热情,持续不断地推进市民文明素质的提高,为“精细化”的城市管理打下良好的硬件基础和人文氛围。
二、树立“服务意识”,打造和谐城市
坚持把“精细管理城市,温情服务市民”的科学理念贯穿于创新城市管理的全过程,实施“规范执法行为、提升执法效能、深化执法服务”的“三步走”发展思路,把“管理是服务、执法还是服务”作为干部队伍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的行为准则,着力在加深理解、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转变作风上狠下功夫,实现城市管理执法理念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手段从执法型向监督型转变、对象从违章行为人向权属和责任主体转变、方式由粗放型、突击型向集约型、长效型转变,进一步夯实了创新城市管理的思想基础。
和谐管理是主旋律。我们现在的城市管理,刚性的、强力的、简单化的较多,缺乏深入的调查、交流、疏导、协调,缺乏人文关怀和宽容体谅,易酿成冲突。因此,要突出强调“亲情化服务、人性化管理、市民化待遇”的和谐管理理念,高度重视和维护市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减少几分刚性,增添更多柔性管理的内容,通过春风化雨的教育、耐心细致的劝导,在以不牺牲市容秩序为代价的大前提下,从一定程度上解决部分人群的就业问题,解决部分业主的经营问题,解决部分企业的生产问题。
文明执法是强音符。加强和创新城市管理,必须始终高奏文明执法这一强音符。文明执法就是要讲究行为规范,遵守执法程序,做到礼貌待人、文明待人、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做好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和法制宣传工作,以理服人,以法治人。文明执法必须形成制度,并不断在实践中总结提高。一是要建立执法人员行为规范。做到着装整齐,仪表大方,二人成行,三人成列,四人成方,执行公务时要做到“四先”,即敬礼在先、亮证在先、恰当称呼在先、指出违法事实在先。用“法”说话,杜绝说情、走后门现象。二是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在处理违法案件时,形成“一次教育、二次整改、三次轻罚、四次重罚”的执法方式,纠正“违法就要处罚,处罚就要从重”的错误思想。三是充分尊重违法者的正当权利。主动听取其陈述、申辩,重新审核后,再决定是否处罚,并作出充分解释。
全民参与是基音色。城市管理工作的首要目标是广大市民,城市管理实际上就是做群众工作。城市管理者失去了广大市民的支持协助,就会是无本之术,无源之水,整个管理工作就将陷入一种“单边管理”的状态中,导致城市管理的路越走越窄。因此,创造优良的市容秩序离不开全体市民;保持优良的市容秩序,同样也离不开全体市民。只有依靠群众,宣传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到城市管理中来,才能把城市管理这一难事做好。一些权威的意见说得好:市民(包括城市摊贩)是城市管理秩序的共同建设者和维护者,而城管部门仅仅承担辅助性职能和协调性职能,他们的作用仅仅是为这种秩序的形成提供最基本的规则,以及对可能的违规者进行惩罚。因此,全民参与是加强和创新城市管理的重要组织形式,是探索多样化和复杂性的治理策略,是避免管理矛盾激化的重要手段。
三、树立“创新意识”,打造现代城市
创新城市管理,应坚持把尽职尽责整顿市容环境秩序、尽心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放在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上,以亲民、爱民的工作措施,进一步促进城管执法工作有层次、有步骤地稳步推进。在规范执法上,严格按照《行政处罚法》要求,规范执法文书和执法程序,建立健全城管执法各项规章制度,实行监察管理执法责任追究,强化依法管理,规范化执法。在执法实践上,身体力行,深入一线,对群众反映强烈、严重影响市民生产生活的“热点”、“重点”、“难点”敢抓敢管,丝毫不懈怠。乱吊乱挂的广告招牌、多拉快跑的渣土车辆、深夜扰民的建设施工、震耳欲聋的烟花爆竹、乱扔乱丢的车窗垃圾……要象“啃骨头”,一个一个地去啃,不言放弃。要从“妖魔化”城管的舆论下突围,全力打造“学习型、工作型、创新型、竞争型、模范型”团队,狠抓政务、党务公开,注重社会监督评价,加大督察考核力度阳光操作,全面接受监督。严格执行《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完善人、财、物、事管理,从源头上预防腐败,规范权力运行,营造风清气正的工作环境。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群众把干劲凝聚到事业上,把功夫体现在工作中,立足岗位、建功立业,努力争当城市文明使者。
总之,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激发创新的动力、营造创新的氛围、完善创新的体制,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不断谋划新思路、研究新举措,城市管理才能实现和谐发展,实现新的跨越。
第三篇:创新城市管理促进社会和谐1
创新城市管理
促进社会和谐
——建设部部长汪光焘在全国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城市管理工作。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明确提出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改进公共服务方式,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十一五”规划把推进城市综合管理,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作为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提出了具体要求。温家宝同志曾经指出,要实现城市现代化,就必须着力提高管理水平。贾庆林同志在视察北京市东城区网格化城市管理时指出,东城区创造的城市管理新模式很好。城市管理新模式有许多新东西值得总结,值得思考。运用信息化技术加强城市管理,是与构建和谐社会联系在一起的。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同志充分肯定城市管理数字化符合信息化发展方向,要求我们认真总结试点经验,完善有关技术标准,从实际出发,逐步推广应用,提高政府社会管理水平,改善公共服务质量。
按照中央一系列决策部署和中央领导同志的要求,建设部积极推动城市管理创新工作。十年来经历了从城市管理服务承诺制,到12319服务热线的推出;从12319服务热线普遍推行,到开始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的试点;再到12319服务热线与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有机结合的发展阶段。这次会议是继去年在北京东城区全国数字化城市管理现场会之后召开的又一次重要会议。主要任务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总结推广12319服务热线与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相结合的经验,更好地改善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保持城市健康运行,促进社会和谐。
一、充分认识推动城市管理创新的重要作用
城市规划管理、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完好和安全运行、城市环境卫生和市容市貌是城市管理的基本内容,是城市人民政府的重要职责。推动城市管理创新,要坚持综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集成创新,实现实时、动态和精细管理,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增强政府公信力,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一)推动城市管理创新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
城市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城市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城市是一定区域经济、政治、文化、信息和服务中心,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以城市的基本信息流为基础,依靠法律、行政和技术等手段,确保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安全运行,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既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加强城市管理,改善公共服务质量也是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条件。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安全运行是城市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现与城市应急管理系统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增强了城市政府抗灾减灾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当今的国际竞争大多表现为城市间的竞争。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依赖管理城市的理念、技术和体制创新。
(二)推动城市管理创新是整合城市管理资源,拓展和提升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综合服务功能的有效途径
城市市政公用设施是发挥城市功能的支持体系。提高城市功能离不开支持城市市政公用硬件体系和政策、制度、管理等软件体系。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和管理相辅相成,形成服务功能的基础性特性。推行城市管理创新,通过科学管理的方法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和利用设施的功能和作用,形成优势互补,整体性强的效果,为人的活动提供高效服务,是拓展和提升城市功能的有效途径,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三)推动城市管理创新是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保障
城市管理创新为服务群众提供有效载体。建设系统承担着构建社会和谐的重要责任,解决好群众的难事、急事,是建设系统的日常工作。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还有许多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和事关切身利益的急事、难事、麻烦事。通过实行12319服务热线和数字化城市管理相结合的模式,为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群众关心的利益问题提供了可能,可以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处理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从而架起了城市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桥梁,有利于促进企业提高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有利于实现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通过直接听取群众对城市管理、市政公用事业服务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并及时予以解决;对一时难以解决的,积极创造解决问题的条件,做好说服工作,有利于消除不和谐因素,有效解决群众关心的各种问题,疏导群众情绪,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推进了政务公开,也为群众监督政府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提供了便利。
二、继续总结和推广城市管理创新的新经验新做法
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国已有200个城市(区、县)开通了12319服务热线。去年以来,27个城市(城区)积极开展了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以解决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为重点,整合管理、信息、技术资源,再造管理流程,推动数字化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改变过去“定性”管理为“定量”管理,变被动应对为主动服务。这些经验和做法,对于城市管理创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一些城市在试点中还结合实际进一步探索,创造出一些新的经验和做法,会上还将作介绍,值得继续总结和推广。
(一)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上海市高度重视城市管理创新,从提升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出发,把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加强数字化管理工作列为政府工作重点。在总结卢湾、长宁两区试点经验基础上,对数字化城市管理进行统筹规划,总体设计,搭建城市管理信息平台,面向全市,条块结合,以区为单位,实现市、区两级平台互通联动,计划年内10个中心区全覆盖。同时城市管理信息平台预留与其他信息资源整合的接口。建立城市综合管理数据库,全市实行统一编码,涵盖市政道路、城市绿化、房屋建筑、市容环卫、公共交通等5大类84种设施设备基本概况和供水、燃气、物业等服务内容,32种动态管理事件的处置,逐步实现市、区、街道三级管理层面信息资源共享
(二)上下联动,创新机制
这是试点推广工作的基本经验。扬州市成立了由市政府领导任组长,市有关部门和各区等20个单位主要负责人组成的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整合市区两级城管资源,改变了市区分块管理、各自为战的被动局面。一些试点城市通过制度明确职责和分工,使管理专业部门之间、管理专项工作之间,市、区、街道各个管理层级之间,管理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形成互相支持、协同管理的机制。并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监督评价体系,通过再造管理流程,依托信息技术,建立部件、事件信息处理流程,实时地、自动地监督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办事效率、质量,及时评价和公布对每个被考核对象的考核评价结果。提高了社会监督、专业监督、上级监督的效能,促进了相关部门自我监督机制的完善。
(三)数字化城市管理与12319热线相结合,提高服务水平
12319服务热线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建设系统对外服务品牌,成为接受投诉、求助受理的主渠道。数字化城市管理体现了精细化、网格化、信息化、人性化的现代管理理念。上海、扬州等城市将数字化城管与12319服务热线通过一个平台整合,创建了12319服务热线与监督员采集的信息一同管理、一同立案、一同处置、一同监督、一同考评的闭环处理模式,实现了管理资源的“一体化联动”,建立了主动发现、及时解决、定量分析、综合评价的功能,促进了市民群众投诉问题的有效解决,扩大了广大群众对数字化城市管理的知晓和参与度,形成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与12319服务热线相互补充、融合发展的格局,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管理模式的创新。
三、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切实抓好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
城市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各地要进一步把思想统一到实现科学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上来,在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坚持“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方针,逐步扩大覆盖面,力争取得更加明显的成效。
(一)各省(区、市)要做好规划和实施计划,全面部署,积极推进12319服务热线与数字化城市管理的联动
要坚持稳步有序、统一标准、资源整合、因地制宜、产业运作的原则,认真做好试点推进计划,按照到“十一五”末,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或条件具备的县级市,全面实行的目标要求,认真组织好本行政区域内的推广工作。要坚持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及运行和12319服务热线设施的有机结合,把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作为优先考虑的课题,全面推进12319服务热线的同时,积极推进12319服务热线与数字化城市管理的联动。要注意城市管理目标的有限性,管理和服务项目的拓展,应当考虑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当前,要结合建设部门更好地履行职责,在重点做好市政、市容、环卫、绿化等方面管理工作的同时,总结试点城市已经探索的经验,逐步将城乡规划实施监督、建筑工地管理、居民房屋产权登记管理、小区物业管理、综合防灾等纳入管理内容,继续完善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
(二)进一步完善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标准规范和各项制度
推广数字化城市管理,要严格贯彻执行已经颁布的行业技术标准和技术指南。各试点城市依据建设部制订的数字化技术标准,结合本地实际编制的地方性实施细则,经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可以作为数字化城市管理行业标准的补充和细化,并作为制订和完善标准的依据。要重视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的产业化推广。对试点城市研发的标准度高、通用性好、运行稳定的信息系统,要组织专家研究在其他城市直接采用或经过改造后采用的可行性。要结合各地试点经验和实践成果,对已经发布的标准规范建设部还将进行适时适度修订和完善。同时,还要研究完善各项配套制度。要注意城市管理系统的扩展性,为城市内部各区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系统联网留下接口。要适应新的工作格局、体制、机制、方法的要求,建立服务质量标准、效率标准、工作人员服务验收标准、服务行为规范、资金筹措和使用管理制度等配套制度。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之后,提出法规或规章立法建议。
(三)加强领导,建立协调推进12319服务热线与数字化城市管理的体制机制
各级建设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领导。会后要将这次会议精神向省级党委、政府作汇报,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要认真做各地城市党委和政府的工作,争取列入工作计划的安排,并组织实施。各地要按照部里统一部署和当地党委、政府的要求,整合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管理资源,使之成为有力的支撑力量,形成条块结合、协同工作的城市管理和服务网络。要结合社区建设,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发挥驻区单位、社区民间组织、物业管理机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积极作用,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有效衔接、政府依法行政和居民依法自治良性互动。要探索数字化城市管理与城市行政综合执法的关系。通过制度的科学设计,内部工作流程的合理设定,外部管理资源的有效利用,管理手段的综合运用,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来提高城市政府、各级建设部门、城市管理部门的整体执行力和治理能力。同时要妥善处理好与城市治安管理、人口管理、教育管理等其他专业管理的关系。要做好舆论引导和正面宣传,动员和吸引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共同做好各项工作,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让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竭尽全力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开创城乡建设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创新,让城市管理更和谐2
创新,让城市管理更和谐
家住府城小区的李大爷有个习惯,每天总喜欢到街上溜达溜达,最近几个月来有许多变化引起了他的注意,每天早上他开始晨练的时候,城管人员就早早的上岗了,就是下了班也有人在街上值守,整个县城也发生着越来越大得变化,比以前更加干净整洁、规范有序了,走在街上也感觉心情舒畅、惬意无比。这是县城管执法局创新理念,以新境界、新作为、新面貌履行工作职能,推动城市管理上台阶、上水平,打造“人民满意城管”的一个缩影。县城管执法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城市管理领域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不断丰富和完善城市管理手段和方法,努力建立与现代化城市相适应的城市管理体制与机制,仅仅几个月的时间各项工作就实现了新跨越。
思路决定出路,创新才会发展
思路决定出路,创新才会发展。今年9月份,按照县委的统一安排和部署,县城管执法局完成了新一届领导班子调整。如何创新举措,实现城市管理工作新跨越,让人民群众满意成为新一届领导班子的思考的问题。他们通过深入基层,走街串巷,进行座谈,倾听群众声音;通过外出学习,实地调研,集思广益,确定工作思路。通过反反复复论证、讨论,他们认为要实现城市管理上台阶、上水平,让人民群众满意,必须有先进的理念做先导。为此,该局从解放思想、嬗变理念、提升境界开始,一场围绕“如何做好城管执法工作,构建人民满意城管”大讨论在全局悄然开展。结合大讨论活动,组织人员到济南等地实地考察学习,观看
1先进地市城市管理专题片,学习外地城市管理先进经验做法。通过撰写心得体会、“我为城管建言献策”等活动,使每个队员从内心深处提升境界,增强做好城管工作的责任感和主动性。通过强化队伍建设,提升队伍整体素质。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为进一步提高工作效能,对各项工作制度进行了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充实完善了《考勤制度》、《禁酒令》、《票据管理制度》、《保全物品管理制度》和《城市管理工作责任目标考核制度》等一系列规范队伍建设的“高压线”,坚持“政治过硬、业务过硬、作风过硬”的标准,培养城管人员“忠诚、敬业、向上、用心”的品格,“奉献在岗位,为人民管理城市”、“出了门就是上班”、“管理城市就像整理自己家务一样”,城管理念越来越血肉丰满,彰显城管为民。
城市管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还要依靠群众
“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用质朴的语言,道出了做好服务群众工作的重要性。沂南城管坚持服务群众为宗旨,在城管艰难道路上,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城管工作的首位,放在沂南城管人的心上。“过去,文化路中段城管人员一走,到处摆放流动摊点,特别是沿路有学校,一到放学的时候,挤得水泄不通。现在,摊点没有了,街道整洁、畅通多了!一位接孩子的家长说。
“执法局给我们设立了摊点区,还免费送给我们遮阳棚,让我们在这里安心、放心经营,再也不用东奔西走了。”日前,在花山路便民摊点区从事水果生意的李大姐高兴地合不拢嘴。
两句不同的话语,折射出了该局创新城市管理方式,受到群众欢迎拥护取得的可喜成绩。
流动摊点大多是下岗职工和瓜民菜民,摆摊设点成为他们养家糊口的生计。为解决流动商贩占道经营问题,达到商贩、群众和社会三方都满意,该局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坚持疏堵结合,变硬性管理为规范服务,既要整洁市容,也要方便市民,更要给小商小贩找出路,创造生存空间。先后在花山路北段、文化路中段、丹阳路中段等地点规划设置了5处便民摊点区,采取政府投一点,企业出一点的模式,购置了30个颜色、规格、样式统一的遮阳棚,免费发放给经营业户。规划设置了20个早餐经营点,进行定点定位规范管理,使经营者在规定的地点安心、放心经营。摊贩堵路的现象没有了,群众拍手叫好。
公厕建设是一项民心工程,为切实解决群众“入厕难”的问题,该局加大了公厕建设力度,今年新建、改建公厕20余座,万人拥有公厕2.3座,群众再也不用为“入厕难”犯愁。
城市管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还要依靠群众。为了让更多的人理解、关心、支持城市管理工作,他们用心工作,用情服务,文明执法,和谐管理。推行“先服务、后管理、再执法”模式,寓管理于服务中,寓执法于管理中,以文明为民的实际行动来带动影响身边人。对于店外经营,队员一次次地弯下身子,将物品搬入店内;对于乱停放车辆,队员们在规范引导的同时,主动将其摆放整齐,划设了560多个机动车停车泊位,2000多个非机动车停放点;对于别人随意丢弃的垃圾,队员自觉地捡拾起来;“牛皮癣”出现了,队员用随身携带的工具及时进行清除;通过行风热线,24小时接听12319城管热线,及时了解群众诉求,快速处理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哪里有垃圾死角,哪里就有环卫
工人的身影……在他们的带动下,业户和居民也自觉到加入到城市管理工作中来,违章行为少了,城市环境也自然而然变得整洁、有序了。
城市管理最高境界就是,让群众生活的安心舒适
城市管理最高境界就是最大限度的优化城市人居和发展环境,让人民群众在城市中生活的安心、舒适。而精细化管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实行“城区一体、中队包块、队员包段”的层级管理模式,建立城管执法、环卫保洁、园林绿化三位一体的“大城管”格局,将县城划分为6个网格,每个网格区域实行定人、定岗、定责管理。实施上下班高峰岗,从局领导班子到普通队员每天坚持站每天早上6点半至晚上7点分各条路段都有人值守,随时制止不文明行为,捡拾垃圾,清理“牛皮癣”、管护绿化带、防控道路遗撒,确保城区环境靓丽有序。
创新环卫保洁机制,调整作业方式,主要街道垃圾日产日清改为一日二清、三清,成立机动保洁队,实施错时、延时保洁,对人民路、历山路等主要路段实施无缝隙保洁,并逐渐向其它路段延伸,实现了城区保洁全覆盖,垃圾桶外垃圾堆满地,塑料袋、纸屑等满街飞的现象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干净整洁的街道。
绿化是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体现着城市品位和活力。该局坚持建管并重,精雕细琢,开展城市绿荫行动,提升园林绿化水平。今年实现新增绿化面积20余万平方米,对朝阳路、澳柯玛大道、府前广场、交警队前游园绿地等城区园林绿化进行了全面提升,根据群众需求,在街头绿地设置了30余处座椅、健
身器材等休闲、娱乐设施,建设廊架200余米,县城品位得到极大提升。
做好城市管理工作,没有奉献精神是不行的。他们起早贪黑,加班加点,不计得失,毫无怨言。寒冷的冬日,呼啸的冷风吹快了路人的脚步,大多数人都躲进了室内感受着房间的温暖,而城市管理工作却并没有因为严寒的来临而停止,城管人员每天依旧奋战在自己的管辖路段上;每天清晨,当东方刚刚露出一缕晨曦,许多人还沉浸在甜美梦乡的时候,大街上稀少的行人和晨练者中就已经有了城管人员工作的身影;夜幕降临,在上班族们放下了一天的劳累尽享美好生活的时候,城管队员们并没有休息,他们还在为维护城区环境整洁有序而站岗值勤……为了加强管理,巩固成果,所有城管人员都早出晚归,节假日一律不休息,每天工作要长达十个小时以上。然而,城管人员并没有被艰巨的任务所吓倒,更没有因为长期的奉献而抱怨,他们始终不计得失地奋战在自己的岗位上,用高质量的管理为人民创造着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难在别人不知处,乐在群众满意中。沂南城管人365天如一日,顶酷暑、冒严寒、风雨无阻,把艰苦的重担留给自己,将美好的环境献给人民,用实际行动铸就了新时期“城市卫士”的靓丽品牌。先后被评为“全市城管执法工作先进集体”、“提升县城文明水平先进单位”、“全县平安创建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如今,县城市管理局在不断巩固管理成果的基础上,狠抓队伍建设,强化内部管理,正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在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发展大潮中追风逐月,一路高歌,用城管人无私奉献的心血作墨,描绘着城市管理的新蓝图,谱写着城市管理的和谐新乐章。(王纪坤)
第五篇:浅谈加强和创新城市管理
浅谈加强和创新城市管理
城市管理是社会管理中一项相对牵涉面广、社会关注度高、与群众联系密切的工作。笔者认为,加强和创新城市管理,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要求,创新城市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使城市管理进一步与开放、动态、信息化城市环境相适应。
一、加强和创新城市管理,素质教育是前提
市民文明程度的高低决定城市品位的高低,而教育的方向和水准决定市民文明程度,因此,必须努力提升市民素质,为加强和创新城市管理打下牢固的思想基础。
全日制教育要扩容提质。全日制教育是提升人民群众素质的主渠道,现阶段的全日制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资源在城市还是一种稀缺性资源,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子女未能进入相应的学校学习;城区中小学“大班额”现象突出,基础教育质量难提高,部分学生完成义务教育后就进入了社会;相当多的青少年没有掌握一技之长,在社会上难就业;一味追求升学率而忽视综合素质提高的弊端,在学生进入社会后表露无遗。因此,扩容提质全日制教育,大力发展各级各类学校,提高青少年一代的综合素质和劳动技能,提升大学毕业生占城市人口的比重是提升城市文明的治本之策,是加强和创新城市管理的基础工程。
宣传媒体要积极履职。提高市民综合素质,宣传媒体要积极履职,坚持分类施教、注重实效、与时俱进、多措并举的工作原则,开展综合教育。一是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渗透到市民日常工作生活中,引导市民崇荣耻辱,在全社会形成树新风、促和谐的社会风尚。二是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宣传道德知识、普及道德规范,提高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水平,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三是加强文明礼仪教育。普及社会文明礼仪、交通文明礼仪知识等,从基本礼仪入手,从启蒙教育入手,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四是加强发展形势教育。始终把科学发展和民本民生放在心上,增加人民群众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在思想和行动上统一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上来。
公益活动要广泛开展。要引导和组织市民广泛开展各种公益性活动,在活动中潜移默化进行教育,提升市民素质。一是要针对不同的人群特点,分类指导,分层活动,如通过主题教育宣讲、文艺演出、政策政务及各类知识咨询、文明礼仪演示等形式,加强集中教育。二是要活跃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放映爱国主义教育电影,举办市民红歌大赛,组织广场舞学习,建设流动图书馆,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倡导健康文明的娱乐方式;三是要利用黑板报、宣传车、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进行提升市民素质的宣传,扩大教育的覆盖面。
二、加强和创新城市管理,硬件建设是基础
装有电子眼的地方很少有车辆违章,富丽堂皇的客厅很少有人随处吐痰,可见环境对人们的行为有着较大的影响力。规划科学、功能齐全、品位高雅的基础设施是加强和创新城市管理的“硬件”基础。
基础设施规划要科学。基础设施是指为直接生产部门和人民生活提供共同条件和公共服务的设施,它包括城市能源设施、城市供水和排水设施、城市交通设施、城市邮电通信设施、城市生态环境设施和城市防灾设施。只有科学合理的基础设施发展规划,才能确保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均衡协调,保证城市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才能确保基础设施与城市规模、功能和空间相匹配;才能确保城市基础设施系统本身以及各个子系统的完整有效,避免因重复建设和无序建设带来的损失。
基础设施建设要超前。基础设施建设要目光长远,适度超前,避免忽视发展趋势使基础设施规模过小,妨碍城市今后的发展和扩建。现在很多城市出现的能源、交通、污水治理等卡脖子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改善,给城市管理带来了很大压力。随着汽车时代的到来,道路规划建设尤其要有超前性。过去的道路建设,路幅按当时容量计算,所谓30年内不落后,三四车道足够了,但现实的结果是不到三五年就落伍了。
基础设施管理要规范。目前,我县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分散在城管、公安、环保、交通、建设、国土、水务、消防等部门,存在多头管理、职责不明、信息不及时、缺乏有效监督和评价机制等突出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及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当前在成都、南宁、长沙等大中城市推行的数字城管模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较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数字城管把像井盖、路灯、邮筒、果皮箱、电话亭等城市元素都纳入城市信息化管理的范畴,给每件公物配上一个“身份证”。如果街道上井盖坏了,家门口的路灯不亮了,不用打投诉电话,信息员利用“城管通”记录事件,发回指挥中心,有的通过电子眼全天候监控,相关部门在第一时间发现并把问题解决。
三、加强和创新城市管理,管理执法是关键
今后较长一个时期,新型城市化是城市发展的主题,不断加强和创新管理与执法,是强制性提高市民素质、快速推进新型城市化的重要途径。
和谐管理是主旋律。我们现在的城市管理,刚性的、强力的、简单化的较多,缺乏深入的调查、交流、疏导、协调,缺乏人文关怀和宽容体谅,易酿成冲突。因此,要突出强调“亲情化服务、人性化管理、市民化待遇”的和谐管理理念,高度重视和维护市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减少几分刚性,增添更多柔性管理的内容,通过春风化雨的教育、耐心细致的劝导,在以不牺牲市容秩序为代价的大前提下,从一定程度上解决部分人群的就业问题,解决部分业主的经营问题,解决部分企业的生产问题。
文明执法是强音符。加强和创新城市管理,必须始终高奏文明执法这一强音符。文明执法就是要讲究行为规范,遵守执法程序,做到礼貌待人、文明待人、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做好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和法制宣传工作,以理服人,以法治人。文明执法必须形成制度,并不断在实践中总结提高。一是要建立执法人员行为规范。做到着装整齐,仪表大方,二人成行,三人成列,四人成方,执行公务时要做到“四先”,即敬礼在先、亮证在先、恰当称呼在先、指出违法事实在先。用“法”说话,杜绝说情、走后门现象。二是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在处理违法案件时,形成“一次教育、二次整改、三次轻罚、四次重罚”的执法方式,纠正“违法就要处罚,处罚就要从重”的错误思想。三是充分尊重违法者的正当权利。主动听取其陈述、申辩,重新审核后,再决定是否处罚,并作出充分解释。
全民参与是基音色。城市管理工作的首要目标是广大市民,城市管理实际上就是做群众工作。城市管理者失去了广大市民的支持协助,就会是无本之术,无源之水,整个管理工作就将陷入一种“单边管理”的状态中,导致城市管理的路越走越窄。因此,创造优良的市容秩序离不开全体市民;保持优良的市容秩序,同样也离不开全体市民。只有依靠群众,宣传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到城市管理中来,才能把城市管理这一难事做好。一些权威的意见说得好:市民(包括城市摊贩)是城市管理秩序的共同建设者和维护者,而城管部门仅仅承担辅助性职能和协调性职能,他们的作用仅仅是为这种秩序的形成提供最基本的规则,以及对可能的违规者进行惩罚。因此,全民参与是加强和创新城市管理的重要组织形式,是探索多样化和复杂性的治理策略,是避免管理矛盾激化的重要手段。
四、加强和创新城市管理,经济发展是保障
饿肚子的人不大关心环境卫生,住破房子的人不大关心豪华灯具,没有余钱剩米的人不大关心旅游观光。同样,城市的形象与品位,与政府财政实力密切相关。
优良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一座城市市容市貌的好坏,是一个地区经济实力的象征,也是对外开放和精神文明的窗口。对外是形象,对内是效益,它体现了政府的管理水平。“环境是一项最基本的保障和要素,每一个项目的引进与建设竞争的核心就体现在投资环境上”。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就可以吸引“用脚投票”的前来投资兴业的城市顾客。而他们的到来,既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形象和品位,更直接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
政府投入是主要经费来源。政府是城市空间环境最根本的营造者和供给者,发达国家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家财政投入占一半以上。因为,基础设施建设具有“乘法效应”,能带来几倍于投资额的社会总需求和国民收入。因此,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品位高雅的基础建设,财政投入是主要经费来源。我们对一些城市空间环境影响较大或对城市发展具有战略意义而社会力量又不愿投入的项目,如城市道路、绿化、给排水等,要大力投资建设,使其发挥“乘法效应”。
经济手段为经营城市注活力。为彻底改变政府对市政设施只建设、不经营,只投入、不收益的状况,走出一条以城建城、以城兴城的市场化之路,不断促进城市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还要大力运用市场经济手段,通过市场机制对构成城市空间和城市功能载体的自然生成资本(土地、河湖)与人力作用资本(市政设施、公共建筑)及相关延利资本(如路桥冠名权、广告设置权)等进行重组营运,最大限度地盘活存量,对城市资产进行集聚、组合和营运,以实现城市资源配置容量和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如继续开发和盘活城市土地资源;建立健全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回报补偿机制;继续推行无形资产的商业运作;努力开辟多元融资渠道;继续拍卖转让公共设施经营权;积极探索发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债券等,为城市的高品质经营注入活力。
总之,加强和创新城市管理,就像是一辆小轿车,素质教育、硬件建设、管理执法和经济发展就是这辆车的四个轮子,四轮齐驱,四轮发力,才能跑得安全、平稳和快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