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加强地方政府执政伦理建设的几点思考
任何政党执政都涉及到一个执政伦理问题。所谓执政伦理,是指在现实的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执政党在运用国家权力管理国家事务过程中需要遵守的道德规范体系,包含执政理念的先进性、政策制度的伦理性和执政主体的道德性,是执政党世界观、价值观的集中反映。加强执政伦理建设既是一门崭新的理论课题,也是当前亟待破解的实践难题。本文拟以台州正在开展的以
“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为内容的作风建设主题实践活动为分析标本,探讨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伦理建设的重要意义,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能的解决路径。
一、必须把执政伦理建设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在新的时期,地方党委政府的公信力、道德力、执政力、合法性等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地方政府与群众的关系处于相对比较紧张的状态。因此加强地方党委政府的执政伦理建设,重塑地方执政者良好的执政形象非常重要和迫切。
1、加强执政伦理建设是增强地方政府执政能力的迫切需要。执政党的道德力、公信力是执政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基础。一个道德力强的地方政府,必然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其出台的方针政策能够更容易得到老百姓的认同和接受。孔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但从目前各种调查地方一级执政者老百姓的认同度比较低,而且层级越低的地方政府老百姓认同度相应也更低,这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
2、加强执政伦理建设是地方政府执政合法性的迫切需要。是否具备良好的执政道德,关系着执政党的形象和执政地位的合法,关系着执政党提供的秩序是否得到民众的认可与支持。执政党要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必须确确实实让人民群众感觉到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但目前由于历史的、社会的、思想的多方面因素,部分党员脱离群众、道德败坏、生活腐化。这些问题的存在,败坏了党的声誉,极大地破坏了执政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严重影响到了执政党群众基础的巩固与扩大。
3、加强执政伦理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加强执政伦理建设,有利于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领导干部的行为及其体现出来的价值取向、精神面貌、道德情操,是社会行为规范的风向标,对于全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官气正则民风清,官有德则民有德。加强执政伦理建设,有利于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为构建和谐社会巩固社会基础。
二、当前执政伦理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围绕党的执政伦理建设我们党走过了一条从不自觉到逐步自觉,从单一到渐成体系的过程。但当前执政伦理建设的整体现状是不容乐观的,某些官员的道德滑坡,腐败现象的蔓延,公共政策的失灵,某些损害公共利益,群众利益的政策的出台,这些现象的存在说明执政伦理建设是任重而道远。具体来说,还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先进的执政理念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非常先进的,体现了人类的共同基本价值追求,比如执政为民的理念、科学发展的理念、和谐社会的理念、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的理念。但在现实中这些先进的执政理念并没有得到切实的遵守,走过了一些弯路,出现了一些偏差。比如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集权专制意识、本位主义,先进的执政理念更多的停留在口号上。
2、一些政策制度缺乏伦理性的考验。一般来说,在现代社会中,政策制度的制定,对其在法律上的合法性是非常关注的。但对其伦理性追问是很不够的。缺乏伦理基础的政策制度是很难得到老百姓的认同。近年来出现的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部门利益制度化现象,政策制度成为某些部门政府谋取利益的工具,违背了公共政策追求公正、平等、正义的伦理诉求。严重影响党的执政信用,成为激化社会矛盾的导火线。
3、执政主体的道德滑坡现象一定程度存在。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一些党员干部不能抵制资本主义、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袭,出现了各种违纪、腐败现象,把手中的权力看作是个人的特权,变成欺压群众,损害国家和集体利益,为个人、亲属和小集团谋私利的工具。这些现象严重违背了党的执政道德的要求。
三、加强地方政府执政伦理建设的路径探索加强地方政府执政伦理建设固然重要,但如何建设,如何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却是一个很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从历史上看,我们党对执政伦理建设不可谓不重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客观讲,在如何推进地方党委政府的执政伦理建设还没有找到一个切实可行的有效路径。我们的执政伦理建设更多还停留在单向的官员内部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阶段,采取的方法、路径比较单一,缺乏创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以往的执政伦理建设更多停留在思想层面。而没有把伦理建设上升为一种实践活动。其实,伦理建设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工程。只有突出实践的特点,这样的伦理建设才会长久,才会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也才会得到老百姓的认同。当前我市正在开展的“走进矛盾、破解难题”专项行动,我觉得就是当下我们党加强执政伦理建设的一个生动的实践案例,把伦理建设落实到具体的解难题、办实
第二篇:关于对税务机关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思考
关于对税务机关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思考
2004-11-0
52004-11-05 阅读次数: 3381 [ 字体大小:大中小 ]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个全面总结党的执政经验、指导全党担当起执政兴国历史使命的纲领性文件。为贯彻落实《决定》,结合北京市实际,中共北京市委九届八次全会通过了贯彻《决定》的意见。作为首都的税务部门,坚决贯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历史使命责无旁贷。这是因为税收政策关系到经济利益的分配和社会公平的实现,税收形势关系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形势,税收工作关系到国家和地方经济的稳定和社会的协调,税务工作者关系到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的贯彻和实施,广大纳税人意愿和要求的了解和落实。所以,税务机关的各级组织、各级领导干部同样要把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这一重大历史课题的研究提到日程上来。
一、加强北京地税执政能力建设的必要性
加强税务机关执政能力建设一方面是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的必然举措,另一方面,也是由税务机关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决定的。
(一)北京地税面临的新形势
新的形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一是全球化进程的明显加快,市场经济的大潮扑面而来,全球、全国、全市的纳税人和税基流动性都在增强。对传统的税收制度和征管模式提出了挑战;二是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的显著提高,在市场化进程提高要素配置效率、规范政府行为的同时,也对征收管理和行政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信息化建设迅猛发展,所有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都与网络发生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高科技大潮的席卷下,没有退路,只有加紧创新,才会立于不败之地;四是国内经济形势,宏观调控对税收重点行业、产业税源的影响不容乐观。央行9年来首次提高存贷款利率引得全球金融市场“大地震”,其对税收的冲击和影响虽然是间接的,但也是不可忽视的;五是税制改革已经到来,全国已有8个省市全面免征农业税,增值税试点在东北地区拉开帷幕,企业所得税合并、个人所得税制、房地产税制改革已提上日程;六是征管改革步伐加快,税收管理员制度已经确立,契税自征即将开展,北京市的个体、集贸税收征管范围调整;七是结合北京区域发展,还需进一步做好“四篇文章”——奥运经济、入世经济、首都特色经济和城郊经济。北京城市修编工作基本完成,关于城市发展目标、经济、社会、区域发展策略等对税收工作的长远影响急待研究,2008年北京奥运会迫在眉睫,地方税收工作和税务人员要以怎样的工作业绩和精神状态迎接这一盛会的到来需要思考;八是北京市各委办局、各区县争先创优,全国各省市地税局比学赶帮超的态势也对我们形成了压力。
(二)北京地税确立的新任务
分析面临的新形势,全系统上下都感到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在2004年年初,北京地税就提出了“率先建成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公共管理部门”的宏伟目标和建设“数字网络中的现代化税务局”、“服务至上的税收管理部门”和“以人为本的学习型组织”等具体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关键要靠各级组织和各级领导干部,要靠税务机关执政能力和全体税务干部综合素质的提高。只有地税各级组织、领导者和税务干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才能充分发挥税收服务经济、服务社会、服务纳税人的职能作用,才能全面提升各项工作水平,为北京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贡献力量。
二、关于对税务机关执政能力建设内涵的认识
(一)税务机关执政能力的定位和分类
税务机关的执政能力是指税务机关的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的规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和策略,采取科学的领导方式,组织税收收入、管理内外部事务、服务纳税人并促进税务工作不断发展的本领。
按照执政能力建设的主体进行分类,可以分为组织层面和个体层面,组织层面是指税务机关的各级领导班子,个体层面是指税务机关的领导干部,在北京地税,包括科所级、处级和局级领导干部。从能力建设的内容看,包括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管理涵盖业务管理和行政管理,服务涵盖服务纳税人和服务税务干部;从能力建设的客体看,有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具体有决策力、学习力、创新力和执行力等。
(二)北京地税执政能力的“不适应”和“不符合”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着重指出了党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在执政能力建设上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是两方面的问题:一个是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一个是不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这“不适应”和“不符合”也同样存在于税收工作和税务干部身上,主要表现就是不适应税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确立的新任务的需要,不符合“四个一”治税理念和“有效执行”的要求。
“四个一”治税理念是北京地税于2003年底针对税务工作的根本职能、主要内容和新变化,总结、提炼、升华建局10年,特别是近3年的税收工作实践提出的理论体系。“四个一”治税理念是指一个工作宗旨:依法征收,服务至上,开拓创新,追求卓越。一个税收理念:税收四观——税收经济观、税收服务观、税收信息观、税收标准观。一个发展方略:“六、二、三”方略。“六大体系”包括:全面建立与完善热情、周到、规范的纳税服务体系;及时、全面、准确的税源监控体系;依法、统一、协调的税务稽查体系;计算机网络化的技术支撑体系;真实、准确、按时的综合计划分析体系;满意、到位、实用的后勤保障体系。“两大保证措施”即:坚持依法治局与以德治局相结合,全面提高地税系统管理水平。“三大工作目标”即:区县局、分局工作要从保额为主转变为保额、保率并重;北京地税的各项工作要走在全国税务系统和北京各级政府部门的前列;用信息化覆盖、统领、服务、支撑和创新整个地税工作。一个奋斗目标:率先建成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公共管理部门。
“有效执行”是指全体地税人员在正确的战略部署和战术安排下,以构建高效的学习型组织和全方位打造地税文化为特征,创造性实现地税愿景的能动过程。“有效执行”是一个终极管理理念,需要地税干部3-10年的努力才能完全实现,为此,北京地税把2004年命名为“有效执行年”。同时,将2005年命名为“能力建设年”,继续加强包括执行能力在内的各种能力建设。
三、关于加强北京地税执政能力建设的思考
分析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结合《决定》的精神,对照“四个一”治税理念和“有效执行”的要求,北京地税各级组织和各级领导干部迫切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一)科学、民主、依法执政是灵魂
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第一次作为党执政的经验和目标明确提出来。三者作为党执政方式的三个基本要素,其关系是辨证统一的。科学执政是基本前提,民主执政是本质所在,依法执政是基本途径,三者相互联系,有机结合,构成了党执政方式的基本理论框架。
将其作为加强税务机关执政能力建设的灵魂,是因为:首先,科学、民主、依法是税务机关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的领导方式,要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理论、科学的方法研究税务工作;要发扬民主的精神,倾听纳税人的意见和呼声,听取税务干部的建议;要严格依法行政、依法治税。其次,科学、民主、依法是检验税务工作质量好坏、水平高低的标准。我们的一切工作,只要遵循科学、民主、依法的理念和方法,就能保证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反之,不科学、不民主、不依法,工作就必定会出差错。再次,科学、民主、依法作为一个整体,是不可分割的。只科学不民主,就失去了群众基础;只民主不依法,就会陷入混乱;只依法不
科学,就会僵化。三者紧密相关,缺一不可。用这样的思路指导税收工作,归结为一句话,就是要高举科学、民主、依法执政的大旗加强税务机关的执政能力建设。
(二)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是基础
1.提高管理能力
作为政府公共管理部门之一的税务部门最主要的职能就是管理和服务,管理和服务涵盖了税收工作的全部内容。税务机关首先是代表国家行政征税权,是管理税收的主要部门,具有管理职能。同时,它属于政府公共部门,服务也是其根本职能。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管理也是服务,只有优质的内外部的管理,才可能有优质的服务水平;而服务是更高层次的管理,所以二者互相渗透,不可偏废。
管理包括业务管理、行政管理和法制管理等。管理对象是人、财、物和信息,对人的管理是行政管理的核心,对信息的管理是现代科技对管理提出的新的命题,信息管理技术作为重要的生产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财、物的管理是传统行政管理的主要内容。
提高管理能力,一是意识在先,要树立主动管理、科学管理、民主管理、依法管理的意识;二是制度保证,已有的管理制度要遵照执行,还没有制定的制度要尽快制定;三是把对税收业务的管理、对税收行政管理和对自我的管理结合起来,学习管理知识、研究管理规律、丰富管理经验、增长管理技能。
2.提高服务能力
提高服务能力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对公务人员提出的基本要求。服务能力按照服务对象分,从内部讲,包括对上级部门和下级单位的服务能力;从外部讲,包括对同级政府其他部门和广大纳税人的服务能力。
提高服务能力首先要拓展对服务的认识,一是当今世界是一个以产品和服务合成共同创造价值的“大服务”时代,人们的生活基本是由各种各样、相互关联的服务网络所支配,提供服务和接受服务已经成为现代社会里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从社会的发展形态来看,社会形态越是高级化,服务的含量与程度就越高。服务使得各行各业和各个领域环环相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就是这个道理。二是税务机关的职能决定了为纳税人服务,让纳税人满意的是其最终目的,实现这一目的,就要从不同角度着手,拓展服务范围和领域。即,税收要服务于经济的快速持续增长,政治的稳定和发展,文化的建设和塑造以及社会的统筹协调。这不仅是贯彻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必然体现,是对税收服务观的补充和扩展。三是要强化依法节税是权利,依法纳税是义务,依法退税是责任的纳税和治税观念。
提高服务能力要加强纳税服务的基础性工作,要从小处着眼,以小见大;要在创新工作的同时巩固已有的基础;在完善制度规定的同时执行好已有的制度规定;在提高自身服务水平的同时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不断提升纳税服务水平。
(三)领导发展的能力是关键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五个统筹”,推进改革和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统筹兼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提高执政能力的关键就是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发展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税务机关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按照统筹兼顾的要求,以税收收入的快速持续稳定增长为核心,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税收事业、税务组织、税收环境和税务人员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领导发展的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四方面:一是税收事业不断发展,包括收入规模扩大,理论建设增强,征管效率、检查效果、行政管理效能不断提高;二是税务组织运转协调,部门设
置合理有序,部门之间运行顺畅;三是税收环境全面优化,税务人员依法征收,纳税人依法纳税,社会协税护税意识浓厚,税务援助组织发展成熟,税务机关和纳税人的关系协调、融洽。四是税务人员的素质全面提高,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和纳税人不断增长的需求。
(四)决策力、学习力、创新力、执行力是保证
正确决策是我们各项工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提高决策力,特别是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决策力是全面提高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增强提高决策能力的意识,抓住战略性问题,周密考虑,统筹兼顾,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找到可选择的方案,适当考虑超前性,权衡利弊,优中选优。要有意识地培养决策思路的独创性、突破性、系统性和开放性。在决策中要处理好近期与长远、局部和全局、重点和一般、民主和集中的关系,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
学而优则存,学而优则进,学而优则胜,学习是成长进步之基,是提高素质之本,学习不仅仅是个人行为,也是一种社会行为,不仅仅是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且是一种历史和社会的责任,不仅仅关系到个人的进步,而且关系到税收事业的兴衰成败。当前,要特别注重学习对象、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选择,用适合的方式向他人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国内外学,不断提高学习的能力。
创新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源泉,也是税收事业得以不断前进的根本保证,领导干部要增强创新的意识,要加强理论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力度,将三者绑在一起,齐头并进。要注重创新和原有工作基础的结合,创新和学习他人经验的结合,单项创新和整体工作的结合,充分发挥创新对税收工作的推动作用。
执行力是一个组织凝聚力的体现,也是一个部门战斗力的保证。具备强大的执行力,真正做到做正确的事,用正确的方式做事,是实现组织目标的根本保证。科学的发展战略是“执行”实施的前提条件;正确先后有序的战术安排是“执行”的关键;高效的组织运行,是“执行”的核心;奋发的团队精神,是“执行”的动力;杰出的人员品质,是“执行”的基石;充分的信任沟通,是“执行”的保证。战略、战术、运行这三个层面重在内容,是做正确的事以达到最终目标。团队精神、人员品质、信任沟通是以正确的方式来达到最终目标。要具备执行力,就必须在这六个要素上下功夫。
总之,加强税务机关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就是加强科学、民主、依法执政的能力,管理、服务的能力,领导发展的能力以及决策力、学习力、创新力、执行力,从而推动税收事业、税务组织、税收环境和税务人员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王纪平
第三篇:对提高乡镇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建设的思考
对提高乡镇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建设的思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必须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紧抓好。”其中,乡镇领导干部是稳固农村政权的骨干,直接担负着团结群众、教育群众、组织并带领群众发展农村、建设农村和稳固农村的重任。乡镇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一个地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整体实现。
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乡镇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存在的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检验乡镇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重要平台。最近,笔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就乡镇领导干部的发展经济、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应对复杂局面、依法执政、开拓创新这五种执政能力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表明,乡镇领导干部在执政能力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执政意识不强
一些乡镇领导干部对如何执政、如何执好政缺少深刻认识,错误地认为基层只是奉命行事,不是执掌政权,执政兴国、执政为民的意识淡薄,缺乏使命感、危机感。具体表现为:
1、政治责任感不强。有的乡镇领导干部没有“活一方经济、保一方稳定、富一方百姓”的政治抱负,对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问题把握不准,“小富即安”的思想意识浓厚。有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认为只要在任期内不出问题,不给上级添麻烦就行,尤其是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在观察时达不到应有的政治高度,在解决时又缺少政治魄力和勇气,致使一些矛盾和问题恶化。有的惧怕艰苦的工作环境,不安心基层工作,身在基层,心在县城,一门心思打自己的“小算盘”。
2、廉洁自律意识不强。一些乡镇领导干部公仆意识淡化,享乐主义盛行,他们不比工作比待遇,不比付出比回报,不比创造比享受;他们不顾及乡镇财政困难,吃喝之风照常,招待费用居高不下。有的领导干部以权谋私,消极腐败,虚报冒领,行贿受贿,遇喜庆则大操大办,借机敛财。
3、开拓创新意识不强。根据问卷调查发现,乡镇领导干部开拓创新能力很强的只占 3.6%,较强的只占 11.7%。这说明相当一部分乡镇领导干部还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缺乏带领当地群众闯市场的能力和本领,不能从本乡镇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而是盲目听从上级安排,片面强调和理解保安求稳思想,不切实际地照抄他人经验,思想没突破,工作无招数。
(二)执政效能偏低
一些乡镇领导干部工作能力不强,办事效率较低,班子缺少合力,不能发挥整体效能。
1、能力素质偏低。一些乡镇领导干部片面地认为手中有权,就能够做好本职工作,他们不顾知识结构老化,整天忙于应酬,静不下心来学习、充实和提高;即便是参训学习,往往流于形式,名为学习实为休息,名为交流实为交友,致使学无成效。有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理论与实践脱节,只凭感性处理,忽视理性思考,浅尝辄止。
2、工作重点不突出。据有关部门汇总分析,乡镇领导干部发展经济能力很强的仅占 2.1%,较强的占 8.4%,较差的占 30.1%。这说明相当一部分乡镇领导干部领导农村发展经济的思路不清,对本地情况若明若暗,不熟悉经济,不了解市场,对乡村改革和发展心中无数,缺乏整体发展的思路和长远发展的规划。对当前农村面临的种种困难,疲于应付,要么“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么眉毛胡子一把抓,把握不了工作重点,突破不了工作难点,不能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各种手段对乡村经济工作进行间接、宏观、全面的管理。
3、班子结构不合理。近年来,女干部、非党员干部和年轻干部在乡镇领导班子中的比例有了强制性规定,为完成配备指标,一些乡镇尽搞“拉郎配”,班子建设缺乏科学性,很难实现高素质个体的有机结合,影响整体效能的发挥。此外,乡镇领导干部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也不尽合理,如某乡镇党政领导干部8人中,全部为大专以上学历,表面上看领导干部的文化程度大大提高,但透过现象看本质,竟有75%的领导干部的专科或本科文凭是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才取得的,所学专业也与实际工作不相适应,尤其是缺少农村实用技术以及市场经济、金融、法律、现代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三)执政行为欠当
根据实际走访发现,一些乡镇领导干部工作方法简单,决策不民主,办事不依法。
1、决策能力不强。在现实生活中,相当一部分乡镇领导干部对新时期农村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进行深入的调查研 究,仍然习惯于凭经验和主观臆测办事,拍脑袋就是决策,拍胸部就是落实,常常出现决策与落实失衡及顾此失彼现象,往往是决策多,落实少,甚至只决策不落实,致使决策表面化,“作秀”的东西太多,这种现象严重地阻碍了当地经济发展。
2、应对复杂局面能力弱。由于改革开放和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出一些新特点、新变化,各类群体性、突发性事件不断涌现。面对这些复杂局面,有的乡镇领导干部不去认识、不懂分析、不会处理,而是片面、孤立、短期地看待和应对。根据相关调查显示,乡镇领导干部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能力较差的占有 41.1%,应对复杂局面能力较差的占了38%。近年来,乡村群众恶性事件、集体上访事件不断增多,就与乡镇领导干部处理突发事件能力差、应对复杂局面能力低有很大关系。
3、依法执政能力差。据统计,乡镇领导干部依法执政能力较差的占 20.8%。这说明群众对乡镇领导干部依法办事、依法执政的满意度不高。有的领导干部在执政过程中,缺乏开拓意识和法治观念,在处理问题时总感到老办法不顶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能用,软办法不管用。据了解,有的乡镇领导干部在工作中滥用职权,独断专行,甚至以权代法,以权压法,以权短法,严重影响了干群关系,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
(四)执政环境欠优
当问及“制约乡镇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发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时,将近70%的乡镇干部认为缺少宽松的执政环境和良好的执政条件。具体来说,表现在三个方面:
1、工作环境差,工作待遇低。大部分乡镇干部认为他们自己 是“三苦”干部,生活清苦、条件艰苦、工作辛苦,与县区级机关相比,无论是待遇、工作量,还是工作难度上都存在明显差别。他们早出晚归,生活没有规律,付出很多,还得不到上级领导的中肯评价。乡镇工作直接面对的是群众,身处各种矛盾的旋涡之中,群众稍有不满,乡镇干部就是他们的直接发泄对象。“有吃有穿不怕你,出了问题要找你,不来解决就骂你,你来硬的去告你,催粮催款不理你”,这就是乡村一部分群众对乡镇干部的态度。乡镇干部往往是两头受气,工作稍落后,不仅要受到上级的批评与指责,还得不到老百姓的理解和信任,没有一个良好的宽松的工作环境,他们很难做到以乡为家。
2、责权不统一,工作压力大。大约有60%的乡镇干部认为乡镇职能定位模糊,责权不统一是乡镇执政能力弱化的最主要因素,体制机制不顺是执政难的根本原因。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芝麻大的权力,无限大的责任”。随着改革的深入,一些职能部门相继从乡镇体制中脱离,实行了垂直管理,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却没有随之剥离。条管的站所多而事不多,权大而责不大;相反乡镇责多而权不多,想干而无法干,使得乡镇领导干部经常面临着有责无权、有事难管的境地。如今,乡镇工作仍然面临着量大、面广、事杂的局面,特别是阶段性、临时性、突击性的任务一桩接着一桩,且都要与工资、考核、奖惩挂钩。凡事有考核,轻则受处罚,重则“一票否决”。签不完的责任状、数不清的一票否决让乡镇领导干部如履薄冰。
3、财力不充裕,工作难开展。近年来,党中央为解决三农问题,大力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出台了许多减负政策,如取消“三 提五统”、农业特产税、屠宰税和农业税等。这些政策的兑现,给广大群众带来了巨大实惠,但也不可避免会给乡镇带来一定的经济压力,致使乡镇领导干部履行职能缺少必要的财力支撑。如今各乡镇领导干部面临着必须在任期内争取项目和资金来搞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任务。由于项目资金的审批程序繁琐,使用管理严格,运转周期较长,很多工程就只有靠借、贷、要,给乡镇留下许多隐形债务。正因为财力不充裕,乡镇领导干部经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二、切实提高乡镇领导干部执政能力,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乡镇领导干部要想塑造自身良好形象,树立领导威信,提高执政能力,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从以下五个方面下工夫:
1、切实转变领导方式,营造良好的执政环境。乡镇作为最基层的政权组织,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任务,各上级职能部门和主管部门应该转变对乡镇工作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一要在福利待遇、生活条件等方面多给乡镇领导干部以真情关怀、真心爱护,使他们能够扎根基层,恪守本职,全心全意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二要按财权和事权相一致的原则,给乡镇领导干部履行职责以财力支持。三要切实转变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大力精简会议,取消不必要的检查、评比和达标活动,减少不必要的“一票否决”事项,变“单一任务考核”为“综合绩效考核”,尽量克服把职能部门应尽的职责和任务分解到乡镇的倾向,切实为 乡镇领导干部“松绑减压”。
2、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在创新中领导发展经济的能力。乡镇领导干部执政能力是否强,最终体现在能否把经济发展搞上去,能否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一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确立争先发展、加快发展的理念,把握好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努力开创出各具地方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二要加强经济发展能力培训,提升领导经济工作、发展工业经济的能力和水平,对本地资源进行有效配臵和科学规划,并通过招商引资,破解农民增收难题,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三要不断提高领导艺术和领导水平,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转变“等、靠、要”的思想,树立敢闯敢试敢干的开拓意识,在开拓创新中固本强基,在与时俱进中找准优势,带领群众发展市场经济,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3、树立勤政为民的思想,不断增强为民办实事的能力。随着农村经济发展逐步走向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一家一户生产的分散性、盲目性、脆弱性暴露得越来越明显,广大农民迫切需要乡镇领导干部为他们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做他们发家致富的领路人。一要树立“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执政为民思想,脚踏实地为民办实事、做好事,不搞不切实际的高指标、虚报浮夸的假政绩,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二要顺应民心,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做出科学决策。制定政策时,必须坚持以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利益和他们的承受能力,凡是与群众利益相悖的政策和措施坚决不 能出台和实施。三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务实的态度,关注民生,维护民利,把工作重心切实转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来,利用熟悉民情、村情、社情的优势,为农民提供技术、人才、资金、销售等方面的信息和服务,以出实招、求实效、立实绩来赢得他们的真心拥护和信赖。
4、坚持依法办事,不断增强依法执政的能力。乡镇领导干部既是执法的领导者,也是法律的维护者,能否做到与时俱进、依法执政,对新时期乡镇领导干部是一种严峻考验。一要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遵守、维护宪法和法律。乡镇领导干部必须牢牢记住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不允许拥有任何超越于宪法和法律之上的特权。二要通过自学和培训的途径,认真学习和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提高依法执政意识,增强依法执政能力,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三要坚决改变“以人管人、以权管事”的做法,学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努力克服用党的政策取代法律的现象,努力克服把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的倾向,真正做到依法处理、依法管理、依法办理,只有这样,才能使所做的工作、所讲的道理得到人们的理解和认同。
5、加强自身建设,增强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基层是社会矛盾的沉淀地。随着改革的深入,各种社会矛盾日渐凸显,突发性事件时有发生,这就要求乡镇领导干部不断提高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和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一要不断加强市场经济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学习,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要增强预见性,积极防范和化解 矛盾。对于一些不稳定因素和初见端倪的矛盾与问题,要本着“可疏不可堵、可解不可结、可散不可聚、可预不可怠”的方针,尽量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三要果断决策,及时处理。对于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要准确把握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等手段,通过教育、协商、调解等途径,集中力量,集中时间,果断决策,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依法及时处理,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创造安定和谐的良好局面。
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乡镇领导干部只有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提高自身执政能力,不断增强为民服务的本领,才能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更快更好地实现。
第四篇:对地方政府提高乡镇干部绩效的思考
对地方政府提高乡镇干部绩效的思考
飞月憩云
乡镇干部作为我国基层政权的组成人员,他们是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是影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动的执行者,是农村各项工作的组织者,是制度创新的探索者,是我党为民服务的重要体现者。乡镇干部积极性的发挥直接影响到一个地方经济社会事务发展的速度和效益。在现有国家体制下,地方政府需要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和方法创新来激发乡镇干部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绩效。
一、当前乡镇干部积极性现状及动力、原因分析
乡镇干部长期工作在农村一线,在艰苦的环境中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然而近年来,随着我国乡镇机构配套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的开展,随着用人制度的变化,受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影响,乡镇干部的积极性受到了不小程度上的挫伤,虽然大部分乡镇干部还是比较敬业的,能够完成本职工作,但是很多人从心理上对工作并没有那么高的认同度,工作积极性不高,对自己的工作要求不高,满足于“过得去”,甚至也有一部分乡镇干部,甚至是领导干部,对工作能推则推,应付了事。
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直观点看,是乡镇干部缺乏足够的动力:在政治前途上,部分乡镇多年方有被提拔为领导干部的,旧提拔制度的不透明导致人们对权力寻租的怀疑,这种怀疑削弱了提拔对干部的激励作用。近年来,选调生和考录的公务员等高学历人员的到来和新的领导班子成员考录制的推行给现有乡镇干部的打击非常大,他们认为,就算他们很努力地学习,同选调生比考试能力还是相差甚远,更何况他们并不善于学习。同时,这种晋升方式忽视了对工作实绩的考核,使得认真努力的工作并不能带来所谓的晋升,严重挫伤了乡镇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在经济利益上,乡镇财政困难的局面和谋发展、谋政绩的压力使乡镇财政把有限的财力都用到了有形的建设上,乡镇工作经费匮乏,对乡镇干部的经济激励乏力,导致干部“干好干坏一个样”。机构改革中干部退职、工资未减的局面给乡镇干部带来了“干与不干一个样”的不公平感受。乡镇干部工资虽然近年来比原来提高了不少,但这种普遍的提高所带来的激励效果是微弱的,更何况部分乡镇干部办有自己的产业,这虽然在遏制职务腐败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却大大削弱了财政奖励资金的激励作用,使原本的“副业”变成了
不少乡镇干部心中的“主业”,再不愿去为工作尽心尽力,份内的工作成了“凭良心办事”、“凭感情办事”。
在地位荣誉上,乡镇干部骄傲辉煌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乡镇干部正在从“管理者”变成“服务者”,从主宰者变成被改革的对象,他们权力小、责任重,在工作手段上充满着无奈,在谋求发展和村民自愿产生矛盾时常常带有“逼民致富”的迹象,而社会舆论也存在着对乡镇干部妖魔化的倾向,使乡镇干部职业荣誉感受到了很大的损害,他们一时还不能接受这样的事实。而在工作中,部分乡镇领导怕得罪人,只奖不罚,或只订奖惩制度却不执行,甚至出现“做事越多,出错的机会越多,挨批评越多”的不良现象,导致荣誉激励上“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不如不干”的局面。
从体制上看,这种局面的发生是我国改革探索的产物。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分税包干的体制导致了穷乡更穷,富乡更富的局面,导致了欠发达地区的“吃饭型财政”、“要饭型财政”。虽然中央不断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但是大多要求地方政府配套,这进一步加大了乡镇建设的经济压力,导致不少人认为“与其做事为工作经费愁,自己贴钱,倒不如闲着”。目前,政府机构改革和乡镇政府职能转变还都处于过度阶段,很多配套的改革还不完善,导致当前乡镇政权的合法性危机和权威性问题,使乡镇干部常常陷入无能为力的苦恼中,严重挫伤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再加上乡镇干部本身也存在不少问题,政治责任感不强,工作作风不实,开拓创新意识不浓,对人民群众不亲,在心理上还没有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而转变。
高兴的是,在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决定》中,我们已经看到了中央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随着政府职能转变的进一步推行和对基层财政转移支付的增加,随着干部教育的深入,乡镇干部的整体工作状态将会步入新的平衡。然而对于地方政府来讲,在现有的体制下,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相关考核和激励措施的制定和完善来提高干部工作的绩效。
二、地方政府提高乡镇干部绩效的方法
乡镇干部的考核可以采取分类考核的方式,针对不同的干部群体来考虑运用民意测评、交流、积分制、职务双向选择等方式来实现激励作用。
(一)民意测评法。这主要是针对乡镇党委班子成员,尤其是乡镇党政一把手的。乡镇政府是国家政策能动的执行者,乡镇工作目前实行的是一把手负总责的原则,目前乡镇一把手对工作基本都很重视,为了做好工作也都很重视干部队伍建设,然而乡镇民主决策体制尚未真正实施,实际上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在乡镇一把手负总责的体制下民主决策体制并不能真正实施,因此民意测评就显得尤为重要。真实、全面、合理的民意测评和对民意测评结果的重视和运用,最能够牵引乡镇主要领导工作的方向,使他们在决策时既要考虑上级命令的执行,更要考虑当地人民的需求,他们中不少人为了担心决策的失误就会召开党委会讨论,就会寻找自己的参谋团,就会去考察民意,从客观上做到对人民负责,而不是把党委所谓的讨论作为实现自己意愿或推脱责任的方式。只有这样,才最能够体现一个基层政府真正的“政绩”。
(二)干部交流制度。我们在提到干部交流时往往强调的是他的反腐功能,而实际上这一制度对于提高乡镇领导班子的执行力也具有不可缺的功效。在乡镇党委书记负总责的体制不变的情况下,党委一把手关注的更多的应该是乡镇工作的方向,而其他领导班子成员更多的关注的应该是如何团结在主要领导的周围去实现好这个目标和方向,这就需要形成一个党委书记心向民众,领导班子心向党委书记的局面,而交流是必不可少的。交流能够防止地方主义、小团体主义,增强乡镇党委的凝聚力和执行力,从某种程度上解决现有的部分领导干部个人主义泛滥、责任心不强的问题。
(三)积分考评制及相应的晋升、奖励机制。积分考评制主要是针对选调生之外的乡镇非领导干部,这是乡镇干部积极性提高的重点。按照干部考评注重实绩的原则,我们可以对乡镇非领导干部实行积分制考核。
积分制考核是乡镇党委根据市积分考核办法,按照各个职位工作任务的强度和难度,设定圆满完成该职位工作时所得的基本积分,并根据该职位实际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予以打分并累计加和,以测算该同志的工作实绩。
积分制大致可以按照以下程序来操作:首先,县市为每一个乡镇非领导干部设定年平均积分,例如10分。其次,乡镇党委全体成员根据市定的平均积分测算本乡镇积分总数,例如x乡镇30个非领导干部,则总积分300分。第三,各乡镇党委全体成员为区分各职位间工作任务强度和难度的差异,根据本乡镇情况,设定不同大小的基本积分,并为各职位工作设定考核及加分办法,例如设定经济发展办主任工作15分,团委工作5分,对市直单位年终有排名的要按照市工作排名来核定干部得分情况,对市直单位年终无排名的由镇党委制定考核办法,制定得分的上下浮动空间。最后,每年年底,各乡镇党委根据干部的工作实绩进行打分,上报积分情况表。该乡镇非领导干部总得分不超过该乡镇核定的总积分。
积分制的实质就是用打分的形式来测定干部工作的实绩,反映干部该在该乡镇工作的态度和能力,通过分数的累积及变化情况来评判干部工作情况。
积分设定的主体应该是乡镇党委,由于各乡镇同一职位工作量的不同使积分不能全市设定统一标准,乡镇党委做设定主体有利于集中的实现和执行效率的提高。
积分本身并不能产生作用,对积分情况的合理运用是发挥积分制激励作用的关键。调查显示,乡镇非领导干部的有效激励措施有以下几种:一是晋升乡镇领导职务,二是晋升副科级,三是晋升工资档次,四是交流到城区工作,五是交流到个人喜欢的职位。
在乡镇领导职务招考过程中,对选调生、新招考的公务员和其他干部实行分类招考,对乡镇工作满两年以上的选调生和有本科以上学历者,招考更加注重考试及个人素质的考察,对其他干部,招考更应该注重工作实绩。例如可以规定各乡镇三年内积分在乡镇排前五名、符合相关任职条件的干部方能参加招考,或者把积分和考试成绩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和。并在招考结束后对他们进行有效的任职培训。这样能从很大程度上规避考试对工作实绩的忽视,调动乡镇年轻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因为毕竟学习是求知的手段,做好工作才是目的。
在副科级待遇的确定和工资档次的晋升中,更应该注重长期的工作实绩,切实将实际贡献和待遇挂钩。积分制在衡量干部实绩方面有很多优点,它对每年的得分进行备案,这有利于规避主要领导更换对干部以前工作绩效的忽视;它在年初的时候划定每一个职位的基本积分,这就限定了任职者年底得分的浮动空间,减少了干部推选中腐败的空间。积分制在副科级待遇确定和工资档次晋升中的应用对中年干部更具有激励作用。
进城,也是不少乡镇干部蒙昧以求之路。这种干部交流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措施,合理运用积分制,将这一交流方式制度化并排除一切非制度化调动有利于发挥其激励作用,实现干部交流公开、公平、廉洁、高效。积分所占考核比重的大小应该跟该职位对工作者知识要求水平的高低成反比。
对积分变化情况的分析有利于考察该同志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分析该同志适合哪些工作,从而为乡镇职务双向选择(详见后)奠定基础。
积分制的实施可以较快推行,但对积分结果的运用则需要一个有序推动的过程。积分制在实施中还可能出现一些可能导致其失效的问题,例如假如年终,分管领导都有给自己分管干部打高分的冲动,主要领导也可能会经意或不经意间将个人意志上升为集体意志,这就需要我们制定进一步的措施去规范。
(四)职务双向选择制。对于一部分图清闲的人,晋升、奖励、进城等都不能激起他们的兴趣,而职务双向选择制则很可能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
职务双向选择制是确定乡镇领导干部分工,确定各职位、职责、积分及相应的考核办法,部分重要或热门岗位规定竞争者近几年内工作的积分底线,由普通干部填写一定的职位意愿,由领导干部和普通干部进行双向选择,而对于那些无人选的干部进行某种程度惩罚的一种人职匹配制度。图清闲的人肯定选择该乡镇最清闲的岗位,就算他采用各种非制度措施来讨好该领导,但领导干部基本都不会选择一个不想做事、不会做事的人来担任自己的下属,增加自己的工作量,这就使这部分干部陷入了两难处境,要想选择一个清闲的职位就要好好工作让领导对自己有个好预期,而要让领导满意工作就不能马马虎虎。这种两难处境从客观上能够提高乡镇干部的绩效。
职务双向选择制对乡镇干部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图晋升的人选择工作要求最高、积分最高的职位,图利益的人选择经济状况稍好的职位,图清闲的人要么不能清闲,要么接受惩罚。职务双向选择制对领导也是一种约束,没有人选择,也是一件不光彩的事,这就迫使领导干部更加注重领导艺术。
2008年10月30日
第五篇: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思考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推进执政党能力建设,11月1日—3日,淮南市地税局举办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学习班,我荣幸参加了学习,在近3天的学习中,我们系统学习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主要就“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个话题进行了认真讨论,围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五项主要内容,处理关系
经济体制改革全局的六个重大任务,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应对复杂国际局势等方面的能力进行了学习和讨论。通过学习,我们深刻认识到:十六届四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深刻阐述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全面总结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党执政的主要经验,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纲领。
下面,我简要汇报一下我对“如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进一步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这个问题理解和建议:
中央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一问题是关系到党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的大问题,党的执政能力最集中的体现,在对基层问题解决的时间长短和水平上,一句话,对于群众的问题是否是尽心了,是否是把百姓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三句说来容易,但是,真正做到并不简单。
曹发贵是一个基层的农村干部,为了解决镇上垃圾场选点的问题,他真心为农民着想,几经努力,让农民不愿意把垃圾场建在离农民的田地太近地方的心愿得到了满足,使农民因建垃圾场会影响生产、生活的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对于一个村里的干部他解决这样的问题,真是勉为其难的。可是经过努力他做到了。
任长霞一位普通的基层公安局长,在听说百姓因受一个叫“砍刀帮”的淫威霸道欺负,百姓多次告状不得解决,最后老百姓都失去告状的信心后,这位女局长得知后,马上布置组织干警,投入警力,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解决了,让百姓看到了这位女局长真心为民办实事的工作作风和情系百姓的真心诚意。而在这个时候,所体现的不仅是她办事的能力和水平,而是她执政为民情系百姓的赤子之心。
吴天祥一位普通的信访干部,在做一个拆迁钉子户的时候,设身处地为百姓着想,在这个拆迁户的要求得不到解决,而又有实际困难的情况下,就把自己女儿的房子腾出来,先让这个所谓的“钉子户”借住。从而使得这一地区的房屋拆迁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所谓的民间的疾苦,百姓的困难,在求助政府的时候,一定是自己没有能力解决的时候,而当这些本来就应该解决的问题解决了,老百姓的感激之情,就会真正发自内心感激。而在这个过程中党的形象、政府的形象,就是通过这些具体而琐碎的小事显现了出来。
有统计表明,其实所谓的基层问题、难题,其实80%是可以在基层得到解决的,而且80%以上是可以得到解决的,那为什么不能解决,而一定要通过上访才能引起重视呢?其实这和基层官员的不作为,或是没有尽心尽力有关的。所以,假如说做到了百姓问题无“小事”,无“慢事”,不让这些问题累年积累,历年迭加。那么百姓的问题就不会多年积累,一朝暴发,许多的矛盾就能出现在基层、解决在基层。所以用心、尽力是作为一个基层干部必须建立的“为民情结。”从这个意义让来理解,执政时间越长越要解决好执政为民的问题,这个意义越是重大。因而,不仅是基层干部,还是党的高级领导,“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持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
如何进一步加强基层税务干部的执政能力,以我的水平简单总结一下,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全党必须继续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处理政务,进行工作,解决问题,离开这一条,思想就没有了灵魂,行动势必走上歪门邪道。
二、在工作中,必须坚决按中央的指示、国家政策、法令和政府要求办事。坚决杜绝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杜绝思想上认为“天高皇帝远”,搞“独立王国”,搞“地方保护主义”的行为;局部必须服从大局。
三、作到政治文明,必须政务透明,公正、公平、公开。
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仅仅把它看成是一句口号,而应该见之于行动。体现在工作中,处处以人民公仆的态度对待人民群众,依靠群众、相信群众,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
五、工作实事求是,重视调查研究,决定作于调查研究之后;不要贪图什么“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塌塌实实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时时注意学习,思想保持先进,工作与时俱进。
六、廉洁奉公,正正直直做人,勤勤恳恳处事。这是一条最最重要的防线。做不到廉洁奉公的人,前面说的那五条,都是空话;而能够一生保持廉洁奉公,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就必须经常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好自己的主观世界,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塑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既是全党的任务;要把党执政能力建设好,又必须从每个党员的思想作风建设着手。以上意见和建议,看起来好象是些
“官活”、“套话”,事实上它们是客观真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如果忽视了这些,就落不到实处,党的执政能力就提高不了。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