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上个世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事件,莫过于共产党执政从理论变为现实,从一国发展到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与此相伴随,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并实现共产党执政的伟大导师列宁,提出了执政党建设的基本原则,开始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艰难探索。此后,在各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新中国,这一探索取得了重要成果。星
移斗转,世事变迁,到20世纪后期,短短几年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一些执政的共产党纷纷丧权亡党,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一时处于低潮。在国内外风云急剧变化中,久经考验的中国共产党却如中流砥柱,巍然屹立,极大地巩固了自己的执政地位。在人类迈入新世纪之时,深入思考和探索共产党执政的规律,是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能否冲出低谷,关系到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共产党的执政规律这样三位一体的高度,对此作出科学、有力的初步回答。
与时俱进——共产党执政的精神状态
与时俱进,是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新形势下的新发展,揭示了党始终坚持先进性的根本途径。其涵义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其精髓是,要具有永不停滞的创新精神。这是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与时俱进,是对马克思主义坚持、继承和丰富、发展的辩证统一。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最好的继承。把握好这一辩证关系,理论才能真正顺应时代和实践的呼唤,体现与时俱进的要求。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我们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同时,只有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才能为我们的事业提供富于时代特征的强大思想武器,才能为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夯实思想理论的基础。
创新内在的要求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这就是说,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既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党员干部坚决改变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的精神状态,成为勤奋学习、善于思考的模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模范,勇于实践、锐意创新的模范。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要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社会主义制度——共产党执政的道路选择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做出的基本选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又要通过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发挥出来。这是党长期执政得出的又一结论。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不失时机的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要形式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主要形式的上层建筑基本形式,这种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总体上是与生产力相适应的,但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改革开放以后,党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领导全国人民对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进行全面的、深入的改革,大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在经济制度上,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确立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原则。特别是创造性的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今天到了完善阶段。在政治制度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断推进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大胆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等等。所有这些增强了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
党的执政实践表明: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具有内在的完善功能。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好的坚持,也是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只有牢牢把握改革,不断促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促进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协调,努力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
发展——共产党执政的第一要务
所谓发展,是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邓小平同志有一句名言:“发展是硬道理”。这是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保证社会主义国家长治久安的一条根本经验。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今天我们牢固地以发展是
第二篇:政协与党执政能力建设情况思考建议
人民政协的建立承担了创建人民民主共和国政治结构的历史使命,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奠定了合法性基础。
人民政协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倡议下,在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一致赞同下,于建国前夕产生的。中国共产党在取得解放战争战场上的决定性胜利以后,于1948年颁布了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
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口号。1949年6月15日,毛泽东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必须召集一个包含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民主人士,国内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侨的代表人物的政治协商会议,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选举代表这个共和国的联合政府,才能使我们的伟大的祖国脱离半殖民地的和半封建的命运,走上独立、自由、和平、统一和强盛的道路。”[i]各民主党派和各族各界人士热烈响应了这一号召,并认真参与了相关的筹备工作。1949年9月21日至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人民政协正式成立了。在当时还不具备召开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肩负起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重任,承担起了建立新中国的历史使命。会议“按照新民主主义的原则,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决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定都于北京,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为五星红旗,采用了义勇军进行曲为现时的国歌,决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世界公元,选举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中国的历史,从此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ii]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和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同志进一步指出:“现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这次会议,包含了全中国所有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代表,代表了全国人民的意志,表现了全国人民的空前大团结。”[iii]。
毛泽东又强调新政治协商会议:“这是一个共同的政治基础。这是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民主人士、国内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侨团结奋斗的共同的政治基础,这也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的政治基础。这个政治基础是如此巩固,以至于没有一个认真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民主人士提出任何不同的意见。大家认为只有这一条道路,才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正确的方向。”[iv]由此可见,人民政协的成立表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得到了各民主党派和各族各界民主人士的认同,人民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光荣地完成了建立新中国的历史使命,揭开了新中国历史的第一页,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依法执政奠定了法律基础和政治基础。
二
执政基础是执政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执政党的群众基础与阶级基础关系着执政党的生存与发展。人民政协的巩固和发展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奠定了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从新中国成立到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人民政协代行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为恢复和发展我国国民经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促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比如,协商讨论了中央人民政府关于稳定物价、对财政经济工作实行国家统一管理和统一领导、关于调整工商业方案以及关于土地改革、惩治腐败、惩治反革命等发面的重大决策事项。在完成了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历史使命之后,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和协商机构,继续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从我国实际出发,领导全国人民建立了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我国实行了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体制的基本架构。在整个架构之中,人民政协作为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政治形式和组织形式,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国这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广泛协商,体现了民主与集中的统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首先是作为党的一项执政能力提出来的。2004年9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做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的报告指出“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多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
第三篇:和谐社会党执政能力建设论文
摘要:治理国家是复杂艰巨的任务,关键在于执政党自身能力的建设。执政党建设是一个趋于完善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必然涉及前人的、老生常谈的、普遍一般的道理,更加依赖于自身不断获得的对自身、对世界的新认识,最终达到自强、富足、智慧、博大的至高境界。
关键词:转型期;执政为民;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
目前,我国处于改革攻坚和经济接轨阶段,我们的执政党处在意气风发、并不断自我否定、反省、日趋成熟的时期。本文力图对我国执政能力建设尝试初步探讨。
一、加强执政党能力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认真总结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经验,深入分析研究党执政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我们党作为执政党,要在复杂环境中克服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问题,增强党的执政基础,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就必须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提高执政为民水平。
首先,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正确应对挑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经济全球化要求我党应对经济上的挑战,而且必须具备抵抗政治、文化、生活等等各方面的反侵略能力,真正起到典范、领袖作用。
其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妥善处理利益格局调整中宏观微观各方面利益关系、增强党的执政基础、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始终代表人民根本利益、做到执政为民、增强人民对党的向心力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最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增强全党拒腐防变能力、坚持立党为公、保持党的先进性、使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的迫切需要。我们党必须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高度严肃地对待权利运用和权利监督问题,认清所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真正做到立党为公和执政为民。
二、当前形式下执政党须具备的能力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这表明我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提高我党驾驭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等五个方面的能力的工作可融入到以下层面。
(一)遵循明治原则、时刻明确任务、采取明智方法,实现民治、法治、理治,树立开明仁德威严的“大家长”风范
依照明治原则。“明”是透明,“治”是治理。执政党的职责、工作做到党自身和群众都清楚,党的职能范围、工作程序、效率成果等等各个环节透明,做到党内监督、党外监督、民众监督都落到实处,不给形式主义留空子。
时刻明确任务,是要执政党头脑清晰,时刻清楚自己是什么,该做什么,该怎样做,该做到怎样为止,避免走弯路,走错路。
采取明智方法,既要灵巧机动,又要实心实意、实打实干。“虚浮”这个物质文明的衍生品必须剔除,不可任其蒙蔽眼睛、恣意生长,须知任何虚的都不长久,任何浮的都站立不住,克服投机取巧,克服所谓浮夸捷径。
民治,即“民”的治理。要做到使人民群众树立其坚定的信仰、勤奋淳朴的民风、文明优秀的道德素质。
法治,即依法治国。“法”不是苛刻的严刑律条,而是以人为本、合情合理,符合公众、社会道德常情要求的随时代变迁而不断修补完善的通过约束少数来为大众服务的有效的强制工具。
理治,即以理治国。“理”不是简单的道理,它要党对社会运行、历史发展的法理、规律有清晰的认识、准确的把握,能实事求是地制定、实施政策、方针、路线,以合理的定位、科学的手段、得力的做法达到民信、民服、民主,实现全民积极参与、全民治国为国。
(二)富国、富民、强兵,对外树立开拓、强大、和平的“大智慧”风范
“富国”即使国家富裕。经济实力的稳定发展、科技创新的层出不穷、资源环境的合理优化、外交往来的独立平等等等。
“富民”即使人民富裕。“两个文明”一起抓,实现人民群众物质富裕,满足人民精神需求,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思想文化素质。
“强兵”即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不仅要拥有不断进步的现代武器和领先技术,而且要加大尖端人才投入。中国壮大军事力量,出发点是保卫国家和人民安全、勇于肩负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使命,不搞“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等危害其他国家利益的“假和平”。
(三)海纳百川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深刻汲取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更加自觉地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始终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把我们党放在世界政党的参照系里加以比较和审视,借鉴国外其他政党执政和治国理政的有益做法,可以使我党更全面地认识自身,在对比中看到优长,弥补不足,大大有利于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
三、当前党建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党风党纪面临的挑战
当前,党内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些基层党组织上。制度建设滞后于形势发展的问题再度摆到面前,一些问题的消极后果不可低估,若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会继续严重损害党群干群关系,动摇我党执政根基。
(二)全面改革中面临的困难
我党精确地把握住了社会转型这个大局,当前大刀阔斧的改革固然对党的能力提供一个很好的全面实践和强化的机会,但机会多,挑战也多。
1、经济建设的负面效应。主要是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国企现状不乐观,国企民企创新能力不强,进出口贸易壁垒有待打破,环境污染严重,一些城市虚假繁荣等问题。看似简单老生常谈的问题,却是难以根除的顽疾,经济建设是强国之本,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要首抓的问题。怎样搞好经济建设,怎样协调经济建设与其他工作的关系是对当前执政党能力建设的最严峻考验。
2、农业改革中的问题。我国地大物博,农村更是资源丰富,农业是国家的基础,农民才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最强的革命力量、最朴实忠诚的信念,党的工作是否有成效首先得看农民们的生活状况是否好转。当前党把农村建设提到了更高的高度,见证了我党的日趋成熟,体现出我党执政为民的坚定决心和实干魄力。首先,中央特别强调农村公益事业和公共设施建设。农改中,农村现代化有了很大发展,农民获得许多切实利益,但公益事业和公共设施建设方面仍存在很大差距,交通不便、教育落后、娱乐设施缺乏、信息不畅等等大大阻碍了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视野。其次,怎样完善农村监督机制也是重中之重。调动农民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不仅对党的工作起到有效督促作用,而且能增多党群沟通、加快农改步伐。再次,贫富差距拉大,农村劳动力、土地流失严重的局面必须扭转。我国人口多,国情复杂,农产品经济收益相对微薄。那些在家没有致富机会和技能的农民,加上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导致劳动力剩余,他们宁愿涌进城市打工挣钱。这样,土地流失随之而来,环境问题也接踵而至。另外,城市扩建、企业用地、住房建设、滥伐林木等也是造成土地流失的一个方面。最后,农民文化素质有待提高、受教育程度有待加深、科学种田意识的深入不容忽视。经济水平的限制、客观条件的缺乏等等致使很大一部分农民没有受到足够的教育,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使部分农民满足于温饱或小康现状,科学种田意识还没有完全深入人心。
3、政治体制改革中的负面效应。建国以来,通过经济改革我们在很短时间内告别了温饱阶段大步迈向小康年代,成就卓著,政治体制改革却相对滞后缓慢,而国家在这方面所做种种努力都是步履维艰。我国目前的体制改革正处于全面、深入、攻坚阶段,作为领导者群体里新鲜血液、改革中革命因素的新任领导干部如何做好具体工作来树立领导在群众中的新形象、怎样将改革真正取得成效会是一定时期内的严峻考验。
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具体做法
我党应按执政能力建设的总目标加强自身建设。党的建设总目标是党的性质的反映,规定着党的建设的前进方向。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了执政能力建设的总目标:“使党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党建中思想建设是基础,法制建设是保证,体制构建是关键。
不断提高党的思想认识水平。必须在思想建设上做好以下方面:加强道德品质修养以防微杜渐;必须加强党员干部的道德品质修养,自觉纯洁社交圈和生活圈;增强公仆意识和宗旨意识,立志做大事而不是立志做大官;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永保我党生命力和先进性。
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国是国家机器正常、稳定运行的必要保证。目前我国法制体系很多方面存在纰漏,时代迅速发展等客观条件的一系列变化都要求有法律的步伐及时跟进,而达到逐步的补充和完善。
精简干部队伍、强化检查监督体系。必须改革我国行政部门用人制度中存在的弊端,突出解决当前行政效率偏低、成本过高等问题,实现公平与效率并重,使全社会进入一个经济、政治、社会和谐相处的良性运行阶段。
总之,党的最大危险是脱离人民,脱离群众的最大危险来自腐败,反腐倡廉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从源头根治腐败,使我党执政能力全面提升,社会主义发展前途才大有希望,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刘宗洪.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2004.2、陈士杰,陈策,严鸿华等.党建新探——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探索与实践[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3、邵正平.基层党务实用手册——党务通[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4、吴养民.防线[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5、刘宗洪.按执政能力建设的总目标加强执政党建设[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5(1).6、李宏民.当前职务犯罪呈现十大特点[N].检察日报,2007-03-28.
第四篇:加强先进文化引领能力的探索与思考
加强先进文化引领能力的探索与思考
王东成加快文化泗阳建设,促进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依靠文化发展提升竞争力已成为泗阳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彰显。近年来,全县上下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全面提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能力,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和推动作用,以先进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元素正逐步成为推动泗阳发展最积极、最活跃的要素,并日益在更为广阔的领域产生影响。
一、加强先进文化引领能力的途径
提升先进文化的引领能力,关键是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先进文化建设,全面把握先进文化的深刻内涵,以先进文化贯穿泗阳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全过程。
——挖掘文化内涵。要把加强思想理论和道德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不断加强以科学理论武装党员干部,教育人民群众,推动率先发展的能力。要大力宣传建国六十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和经验,用科学发展的实践、引导、凝聚全县干部群众。要坚持改革开放,深入解放思想,做到成绩越大越谦虚、发展越快越稳健、困难越多越坚韧。要大力发掘和继承泗阳的历史人文精髓,总结探究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弘扬先进,引领未来,做厚做深泗阳的文化底蕴,使先进文化成为推动泗阳发展的核心要素。
——提高文明素质。文化是一种“人化”与“化人”相统一的现象,实质是从文化方面关注人的问题。衡量泗阳实现现代化这一标准,不仅仅看一些硬性指标是否达标,根本的要看人的全面发展能不能达到现代文明的水准。因此,要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争做文明人,建设文明城,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公共秩序。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重点,广泛开展“知荣辱、树新风”等主题教育,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质。
——营造创新氛围。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中心环节,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公共服务,创造出更多健康的、多样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要立足自身、放眼世界、海纳百川、张扬个性,建设具有地域特征和独特历史品格的城市文化;要结合时代要求,倡导创新文化、弘扬创新精神、培育创新人才、推动创新事业,进一步释放全社会的思想活力和创新热情,坚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大力营造人人想创新、个个能创新的社会氛围。
——构建幸福泗阳。牢牢抓住科学发展以人为本、执政兴国以民为本的核心,坚持人以为本、民生为重的执政理念,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不同亟待满足的重要民生需求,实施一批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民心实事工程,大力培育具有泗阳特色的民生事业基础,形成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支持民生的优良社会风尚与传统,让全体市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要大力倡导和谐文化,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加注重人与人的和谐,倡导互帮互助、平等友爱的道德风尚,关心帮助弱势群体,建设“幸福泗阳”。
二、加强先进文化引领能力的探索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没有文化的底蕴和文化的力量,就没有城市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先进的文化,能给人以方向和动力。
1、思想引领。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不断提升先进文化的引领能力,首先在于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着力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一是注重内容的充实性,理论宣传普及从“单纯灌输”走向“按需施教”。围绕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和泗阳实践课题,找准理论宣传与群众需求的结合点,形成题库,进行“菜单式”发布。二是注重对象的层次性,理论宣传普及从“单一推进”走向“分类并举”。采取分众化对策,让领导干部、普通党员、广大市民、农民居民、民企员工、外来流动人员成为理论教育的主要形式与载体。三是注重载体的品性,理论宣传普及从“平台搭建”走向“品牌打造”。以学习型党组织为龙头,机关、系统、企业、村镇、社区、家庭等学习型组织建设各具特色,充分发挥“四个一”学习品牌载体的作用。四是注重引导的长效性,理论宣传普及从“因时造势”走向“日常渗透”。形成党报党刊上言论、评论、特写“共振”,电视广播上讲座、访谈、专题“合奏”。五是注重研究的结合性,理论宣传普及从“大而化之”走向“实在管用”。
2、价值引领。城市精神是城市先进文化的核心。在泗阳向着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军的进程中,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以先进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元素已悄然内化为“勤学习、重诚信、敢拼搏、勇创业”的新时期泗阳城市精神,并成为泗阳建立独特竞争优势并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一是着力营造“三创”文化,以舆论强势推进、典型宣传引领、文化服务熏陶和创新创业实践,激励斗志,鼓舞士气,集干群之智,举全县之力,推动全县上下新一轮思想大解放,为推进泗阳新的跨越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二是合力共创和谐文化。坚持以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为目标,广泛开展群众性创建活动,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公民文明素质。三是精心打造学习文化,学习型城市建设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广覆盖、多层次、开放式教育培训网络一,掀起了“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热潮。
3、服务引领。先进文化是时代精神的火炬,是催人奋进的号角。要善于运用各种文化形式来表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让人们在文化熏陶中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潜移默化的鼓舞和启迪。泗阳县近年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全面提升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努力使广大群众成为先进文化成果的享受者、先进文化传播的参与者、先进文化发展的推动者。一是形成了全覆盖的群众文化设施网络体系。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社区(村)和乡镇(街道)基层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日臻完善,服务能力大幅度提升。重点推进村级文化活动阵地建设,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全部达到“镇有一站、村有一室”标准。二是形成了多元化的群众文化活动体系。社区文化、广场文化、乡镇文化、企业文化等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形成了一批特色群众文化品牌。三是形成了多领域的群众文化精
品体系。以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为龙头,大力推进精品创作,产生了一批融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精品力作。
三、加强先进文化引领能力的思考
一个社会,如果只有经济的发展,而没有文化的支撑,那是不可能持续的,也是不协调的。城市文化的发展,市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最终将转化为巨大的创新能力,转化为物质形态的竞争力,彰显为“文化是城市之魂”的魅力。
1、增强意识形态引导力。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增强。从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中华民族整体的根本利益上看,我们的文化价值取向必须是、也只能是一元的;但从国内和国际的现实看,社会文化实际上是多元的,要实现社会主义文化主导下的文化和谐,必须采取“面对外部多元,发展自身一元,用一元引导多元”的立场。要正视文化多样性包括多元性的现实,努力扩大先进文化的普适性和包容性,增强适应力和竞争力,重视主导文化自身的科学性、先进性建设,以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力和凝聚力,通过切实的行动来发挥它的主导作用。
2、提高先进文化传播力。传播决定影响,先进文化的影响不仅取决于内容的先进性和丰富性,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当前,宣传文化领域新技术、新业务迅速发展,新媒体、新阵地不断涌现,迫切要求我们在巩固提高传统媒体影响力的同时,进一步开阔视野、开放心态、开拓思路,充分运用理论创新最新成果、生产生活新鲜话语、科技发展最新成就,积极应对媒体变革带来的全新挑战。我县积极鼓励主要新闻媒体走多媒体综合集成的发展道路,重点推动城市移动数字工作,进一步提升和强化主流媒体的辐射力影响力。同时,充分认识互联网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巨大潜能和不可估量的影响,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和管理,把发展先进网络文化作为推动文化建设的新引擎。
3、提升先进文化生产力。当今世界,文化因素渗透到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文化经济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文化创造所带来的生产力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先进文化的引领还应
当遵循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努力实现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相结合,积极把先进文化的发展需要与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充分结合,把这些需求转化为文化生产的发展需要和动力,促进文化生产的发展更新。同时,要让文化创新生产的成果,尽可能快地转化为消费的需要和动力,从而使先进文化真正成为大众文化的引导,帮助大众文化不断提升到新境界。目前来看,一些长期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还没有根本消除,大家的思想认识、文化观念还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等问题。因此,提高先进文化引领能力,还在于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的活力和竞争力。
第五篇:思考与探索
对年轻的公务员如何成长为
真正乡镇干部的思考与探索
在就业形式愈发严峻的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直是党中央解决民生实际的重中之重,而随着历年来以基层工作为主要对象的招考力度的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响应国家的号召,通过各种公考制度的渠道走上了乡镇工作的大舞台,也为基层工作的开展注入了新鲜血液。然而,面对乡镇工作较之艰苦的工作环境,纷繁琐碎的工作任务,事无巨细的政策落实等各种特点,作为年轻的新录用乡镇公务员究竟如何才能迅速的融入工作氛围,适应工作环境且对本职工作充满职业素养,这无疑成为了新时期下实现新农村建设更好更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
一、要了解当前年轻的公务员所具有的特征
1、高学历。与以往乡镇干部相比较,新近进入乡政府的工作人员学历普遍较高,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取决于国家各项基层工作招考政策的报考要求,除乡镇公务员外,三支一扶、选调生及村官考试的选拔对象无一不是具有大专以上文凭的大学生。在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年轻的乡镇工作者在学历上形成了一个有别于以往乡镇干部的新群体。
2、高姿态。正是由于原本具有的高学历,再加之经过“万人徒走独木桥,一职难求为公考”的艰难选拔,被录用 1的公务员在心理上形成了万里挑一唯我独尊的自豪感,其对自身“公务员职业”概念的优越感增强,使得高姿态也成为了他们的一大特征。
3、远距离。由于工作性质的决定,服务对象主要以农民为主,这就恰恰与之前接触的社会群体产生了较大差异,使得这一群体对农村的陌生感加重。与以往乡镇干部主体来源于村级组织或农村不同,新近公务员绝大多数毕业于高校,出生地在城市的也大有人在。存在对农村感情不深、对农村工作和环境感到陌生等问题。同时受教育程度和市场意识的影响,现在的乡镇公务员更多的是将乡镇干部看成是一份社会职业,较能够公正客观的看待这一社会角色,这与以往乡镇干部相比较,在去“官意识”的同时却也少了些许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对乡镇工作要有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乡政府作为国家最基层的一级政权组织,其管理区域主要集中在农村,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民,其着力领域主要是农业。而中国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三农”问题。因此,作为乡镇基层工作人员,必须在深刻了解自身工作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乡镇机关及其工作的主要特点:
1、直面农民群众。乡镇干部处在广大农村第一线,直接同农民和居民接触,管理辖区内的各项社会事务。党和国
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都要靠乡镇干部的递接作用直接和广大群众见面,并想方设法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拥护,从而带领他们去努力完成。同时,农民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特别是在广阔天地里改造自然获取生存、发展、幸福与和平之机会的意见、愿望和要求,都要通过乡镇组织直接回复满足,在很多情况下更需要及时向上级机关反映。
2、管理汇报结合。乡镇机关面对的是整个农村社会。农村社会中土地流转、计划生育、村务选举、儿童失学等生产生活方方面面,都得管。管得多,而不让老百姓感到厌烦和掣肘,这就需要从打造服务型政府的角度出发,提高管理技术和行政能力的精细化程度。真正从农民群众满不满意、愿不愿意、高不高兴的核心追求出发去管理,去服务,切实解决农民最关切的问题。不管是宪法还是地方组织法等专门法律,赋予乡镇机关的权力都是有限的。遇到重大社会经济问题,乡镇机关需要依法依规向上级请示、汇报,不应擅作主张。
3、注重综合协调。在乡镇,既有乡镇所属的部门和单位,又有许多上级职能部门派驻的单位。诸如林业、农业、劳动和社会保障、计生等等县市级单位都可能会在乡镇派驻机构。要做好各项工作,促进全面发展,必须处理好各方面关系,加强统一领导,搞好条块结合。
4、必须整体推进。正因为乡镇工作兼具具体性、综合性、执行性等特征,乡镇党委、人大、政府及其它各类组织,虽都有各自的职能和任务,但在实际工作中,只能搞协同,靠协调。大多数工作必须跨越部门来开展,想要将其截然分开,各干各行,以做到近乎绝对意义上的权责分明,显然是不可能的。这就决定了乡镇干部在工作中务必要树立集体行政意识,要学会做多面手。
三、成长为真正的乡镇干部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态度。
1、陌生的工作环境,态度是从容不迫的自信。
作为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与万千同龄人在就业压力的大潮下激流勇进,奋勇拼搏,终于顺利的通过了人生又一个独木桥,诚然是幸运的。然而当大浪远去,只身到达彼岸后的陌生无疑也是茫然的。因为出现在眼前的完全是一个陌生的环境,站在起点,当未知与初来乍到的不知所措忽然袭来时,小小的忐忑在所难免,因而此时就需要正确认识从事的工作的重要性,以饱满的精神,昂扬旺盛的斗志,全身心投入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中,积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一种从容不怕的自信去适应全新的工作环境,这是开展工作的先决条件。
2、生疏的业务知识态度是虚心请教的奋进
适应了环境,结识了同事,接下来最重要的当然是工作任务。然而对于乡政府工作的知之甚少,生疏的业务知识成为开展工作最大的弊端,但是面对未知的领域不懂不会绝不是不干的借口,要学要干其实会有很多方式。而首当其冲的便是向领导和同事们虚心请教。因此,要有虚心学习的态度和刻苦学习的精神。
3、未来的工作计划态度是结合实际的创新
虽然对于工作开展不具备任何实践经验,但是仍然可以为今后的工作制定一个初步的计划,毕竟要想取得良好的工作效率,就一定要有完善的工作计划和明确的工作目标,如此一来,才能做到时时有目标,事事有重心,才能在看似遥不可及的任务目标中取得事半功倍的工作效率。首先是学习,学习是进步唯一的方式,虚心努力的学习更是尽快掌握提高业务能力最好的办法。毛主席云: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战争中学会战争。到乡镇工作,仅靠学习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加以实践锻炼。直接面对群众,有许多书本知识老是记不住,但到了具体工作,经历了容易记、记得牢。因此,只有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的双重积累,才能让自己尽快的成长。其次是思考,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去寻找乡镇工作的亮点,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新的创意,时刻具备创新意识,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更好的融入工作之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推陈出新;最后是勤奋,始终坚信一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好吃懒做不是该有的作为,勤奋努力才是年轻的乡镇公务员所必须的态度。
农村是一个广袤的天地,在这里有属于祖国最肥沃的土地和最朴实的人民,而作为年轻的乡镇公务员,要想成长为一名真正的“乡镇”干部,任重而道远。只有做到和农民群众真心的交朋友,摒弃不为农民群众所接受的作风习气,与农民群众打成一片,树立工作依靠农民,工作为了农民的意识,做到发展依靠农民,发展为了农民,发展成果与农民共享。只有这样才能和农民群众将心比心,肝胆相照,成为实实在在的朋友,才能获得农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推动我们的工作顺风顺水,也只有这样年轻的我们才能成长为一名真正的“乡镇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