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深入推进XXX投资体制改革工作总结
深入推进xXXX投资体制改革工作总结
2009年以来,我局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会同交通、水务、经商等相关部门,紧紧围绕服务于“三区建设”战略实施的工作要求,不断推进我区投资体制改革,初步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源化、投资方式多样化、建设实施市场化的基本格局,全社会投资较快增长。
一、主要工作成效
今年以来,我区坚持扩大内需、调整结构的工作方针,采取有力举措保证投资总量、优化投资结构,优化投资环境为目的,以发展园区经济为抓手,强化重点投资项目储备、立项和管理,投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总量持续增长1—10月份,全区共审批、核准、备案投资项目 125项,总投资137亿元,其中,审批、核准投资项目63项,投资40亿元;备案投资项目62项,投资97亿元。投资总量较2008年有较大幅度增长。二是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国家财政投资项目继续保持较大比重,民间投资有所提升,其他类投资则相对稳定,投资渠道单一的问题有所改善。三是重点投资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城西公园、酒业集中发展区、江南轻工业园、蓝田旧城改造等一大批市、区级重点项目进展顺利,道路建设、土地整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一大批民生工程基本或超额完成年度指标。四是投资体制进一步理顺。我区强化了项目建设资金的筹措工作,积极做好政府项目的资金平衡和落实工作,投资的时效性和综合效益日渐提高。同时大力培育民间投资主体,鼓励制度创新,实行投资的市场化取向改革,大力发展民间经济。目前,我区民间资金已涉猎多个领域,发挥了较好作用。
二、主要举措
(一)认真组织落实责任
高度重视,将该项工作的有效开展作为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重点工作来抓,纳入目标管理,健全组织,完善制度。建立了发改、监察、交通、水务、经商、审计等各部门联合协调工作机制,分解目标任务,做到责任落实、人员落实和经费落实。
(二)加强监管严肃纪律
在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工作中,我局依法严格规范项目的审批、核准和备案。一是依照法律、法规对项目进行管理,提高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的科学性、民主性和透明度;二是严格市场竞争规则,促进公平、公开、公正竞争,保护投资者的合法利益;三是落实领导干部廉洁责任制,把项目管理列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责任制目标考核中,对审批、核准和备案项目进行定期清理,规范管理,把好项目审批、核准、备案和上报的各个关口,杜绝了人情项目和不合理项目。
(三)优质服务提高效能
我区依法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想方设法调动企业投资的积极性,允许企业进入法律法规许可的一切投资领域。我局在区政务中心设立了发改局项目投资受理处,向社会公开政府投资项目审批、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企业投资项目备案的相关规定和办事程序,推行项目办理公开承诺制和首问责任制,简化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能,促进了投资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存在的问题
当前,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加之国家投资方向偏向于农业县区和偏远县区,我区在投资体制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一是资金总量偏紧,区本级财政较为困难,向基础性的重大项目投入的资
金还不足。二是投资融资渠道不畅。投资领域存在筹资渠道不畅、方式单一,来源不多、引导不够等问题。融资难仍是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之一。三是投资体制改革不够深入。国有资本投资权责不明,政府及一些政府投资公司作为不独立的投资主体,存在主体不明,利益不清,政企难分,收益和风险不对称等情况。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大力服务园区经济,加大投资力度。按照企业向园区集中、资金向园区倾斜的工作要求,继续强化向国家、省、市争取建设项目的力度,重点抓好事关园区长远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切实保障区本级财政对重大民生工程的投入。
二是强化项目储备管理,推进招商引资。结合我区实际筛选一批重大前期项目,做好深入的前期工作,做到项目规划与发展远景和十二五总体规划相衔接,重调查研究和综合平衡,借助专业中介机构的技术力量,充实重大建设项目库,为适时对外推介项目,带动招商引资打下坚实基础。
三是拓宽多元投资渠道,保障资金来源。要为民间投资营造一个公平、开放的投资环境,尊重企业的投资决策权;建立投资载体,引导项目和资金的结合;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减少程序,提高效率;坚持“谁投资,谁收益”的权益归属原则,健全工作机制,推进产权制度改革。
四是规范政府投资项目,保证资金安全。进一步加强政府投资的全程管理,规范政府投资行为,提高政府投资效益,建立决策科学、投向合理、运作规范、监管严格的政府投资管理体制。统筹预算内、外的政府专项资金,实行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使政府投资在引导社
会各类资金中起基础性、决定性作用,增加政府投入力度,保证资金安全。同时继续采取贴息、补助等投入方式,吸引和拼盘各地配套资金特别是非财政性资金,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第二篇:积极稳妥推进投资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
积极稳妥推进投资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备受社会瞩目的《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目前己 正式出台,此次投资体制改革可谓是“十年磨一剑”,改革方案 在多方面讨论研究几经修改后,终于在今年7月份吹响我国经济 体制改革 “攻坚战”的号角。现就投融资体制改革走过的历程及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的目标、意义、举措及亮点进行解读。
一、我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
投融资体制改革始终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投融资体制改革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79年至1987年,为投融资体制改革的起步时 期。这一时期改革的中心是简政放权、缩小指令性计划范围、在 工程建设实施阶段开始引入竞争机制。主要内容有:实行财政“分灶吃饭”,开始形成两级事权划分;允许非国有和非公有经 济成份发展,鼓励外国投资者以各种方式来华投资;改进投资计 划管理,缩小指令性计划,将全社会投资规模作为指导性计划;推行项目建设投资包干责任制,建筑安装工程投标制,引入市场 竞争机制。
第二阶段是1988年至1991年。1988年国务院颁发《关于 投资管理体制的近期改革方案》,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中国投资 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和措施,成立了上海和深圳两个证券交易 所,并首次发布国家产业政策,为宏观调控提供依据。
第三阶段是从1992年春至2004年7月投资体制改革新措施
出台前。这一阶段出台的改革措施有:在财税体制改革中对中央 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事权和财权作了进一步的划分,实行经常性预 算和建设预算相分离的复式预算管理;组建了国家开发银行,使 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分离,并采取了一套相应的管理办法: 实行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试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制度等 等。
第四阶段即是从2004年7月25日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投资 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开始。这一旨在确立企业 投资主体地位、划定政府投资边界的《决定》的公布,标志着我 国的体制改革己经开始触及较深层次的改革,我国的市场化进程 开始提速。
二、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的目标
国务院决定改革投资体制,其主要目标是按照完善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最终建立市场 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 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
具体来讲,一是要改革政府对企业投资的管理制度,按照 “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落实企业投 资自主权;二是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职能,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 化、民主化水平,建立投资决策责任追究制度;三是进一步拓宽 项目融资渠道,发展多种融资方式;四是培育规范的投资中介服 务组织,加强行业自律,促进公平竞争;五是健全投资宏观调控
体系,改进调控方式,完善调控手段;六是加快投资领域的立法 进程;七是加强投资监管,维护规范的投资和建设市场秩序。
三、推进投资体制改革的意义
首先,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减少 政府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直接干预,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市场配 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 会全面进步;
其次,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促进行政管理、国有企业、财政 税收、金融信贷等方面的改革,有利于建立企业和银行自我激 励、自我约束的机制,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 善;
第三,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改进对外商投资和境外投资的管 理,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 场、两种资源,为经济发展拓展更为广阔的空间;
第四,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有利于政府 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 来;
第五,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有利于消除产生投资盲目扩张等 问题的体制性根源,增强经济健康发展的内在活力和动力。
四、进行投资体制改革的主要举措
概括地讲,《决定》新的重要举措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 面:
一是改企业投资项目的审批制为核准制和备案制。今后对企 业不使用政府投资资金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再实行审批制,政府 只对其中的重大项目和限制类项目进行核准,对其它项目实行备 案制。
二是合理界定了政府投资的职能。政府采取直接投资、资本 金注入、投资补助、转贷和贷款贴息等方式,合理使用各类政府投资资金。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加快推行“代建制”。三是完善投资宏观调控体系,改进调控方式。综合运用经济 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全社会投资进行以间接调控方 式为主的有效调控。
四是完善对政府投资的监督管理,建立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 度,建立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估制度和社会监督机制;加强和改进 对社会投资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协同配合的企业投资监管体 系,依法加强对企业投资活动的监督,建立企业投资诚信制度;加强对投资中介服务机构的监管,对咨询评估、招标代理等中介 机构实行资质管理。
五、投资体制改革的六大亮点
亮点之一:企业不使用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一律不再实行审 批。
《决定》指出,彻底改革现行不分投资主体、不分资金来 源、不分项目性质,一律按投资规模大小分别由各级政府及有关 部门审批的企业投资管理办法。对于企业不使用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一律不再实行审批制,区别不同情况实行核准制和备案 制。
亮点之二:颁布《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
《决定》明确指出,要严格限定实行政府核准制的范围,并 适时调整。《目录》中所列出项目,是指企业不使用政府性资金 投资建设的重大和限制类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亮点之三:放宽社会资本的投资领域。
《决定》明确提出,能够由社会投资建设的项目,尽可能利 用社会资金建设。《决定》还指出,逐步理顺公共产品价格,通 过注入资本金、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和引导社会资 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项目融资等方式,参与经营性的 公益事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各种所有制 企业进行境外投资。
亮点之四:加快推进“代建制”。
所谓 “代建制”,即通过招标等方式,选择专业化的项目管 理单位负责建设实施,严格控制项目投资、质量和工期,竣工验 收后移交给使用单位。“代建制”突破了政府工程旧有方式,投 资行为受到了规范。不少人将“代建制”看成是抑制腐败、克服“三超”(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结算超预算)现象的有效 武器,这将有效地预防部分政府项目中的不廉政的腐败行为。亮点之五:改进投资宏观调控方式。
《决定》直接对政府投资行为,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改
革更是对政府部门提出了很大的挑战。相比过去投资项目的层层 审批,政府部门今后将主要通过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 段,对全社会的投资进行间接调控,切实做到“微观上该放的一 定要放开,宏观上该管的一定要管住”,保持国家对全社会投资 的积极引导和有效调控。
亮点之六:建立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度。
建立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工程咨询、投资项目决策、设 计、施工、监理等部门和单位都应有相应的责任约束,对不遵守 法律法规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的,要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 和法律责任。近几年,不少地方领导推崇的“政绩工程”、“形 象工程”林林总总,最后官是升了,但其身后却落下了一大堆 “花架子、无效益”的工程。随着投资体制改革的推进和相关责 任追究制度的建立,今后有效抑制盲目投资,乱花钱的行为。(孙兴爱)
第三篇:最新投资体制改革要点
1、投资结构的多元化
(1)财政性资金:预算拨款、专项基金投入、财
政贴息资金拨款、其他拨款
(2)项目资本金
(3)政策性银行(如开发银行)贷款
(4)商业银行贷款: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及农业银行等
(5)国外借款:国外政府、国际金融组织及国际金融机构
(6)其他投资借款:部门统借基建基金借款等
(7)土地置换资金
2、投资领域的广泛化
企业投资已不局限在原自己主产业领域,开始以主产业为基础向多领域延伸发展。
3、投资方式的多样化
不再以货币资金作为唯一的投资方式,而出现以房屋、设备等固定资产,土地、专利、专有技术、软件系统及企业信誉等无形资产,和货币资金并举的多种投资方式。
4、投资规模的动态化
投资规模不再是固定不变,尤其是中小型建设项目,根据国际及国内两个市场变化情况,灵活地调 1
整建设规模。
5、投资计划的自主化
国务院确定了固定资产投资体制改革的方向,即“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我国的企业都将拥有投资计划权,投资建什么、在哪里建、建设规模、资金渠道、投资形式及方式均由企业自主决策。
最新投资体制改革要点
需审批。
彻底改革现行不分投资主体、不分资金来源、不分项目性质,一律按投资规模大小分别由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审批的企业投资管理办法。对于企业不使用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一律不再实行审批制,区别不同情况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对于政府投资项目,即政府直接投资和资本金注入方式的,仍要审批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开工报告,与原审批制的管理方式一样。而使用政府投资补助、转贷和贷款贴息的,只审批资金申请报告。对于企业投资的重大项目和限制类项目实行核准
2制,审核的程序为,从以往的审批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开工报告改变为核准项目申请报告。项目申请报告的主要内容有:项目申报单位情况、拟建项目情况、建设用地与相关规划、资源利用和能源耗用分析、生态环境影响分析、经济和社会效果分析(附送规划、用地和环评意见)。除审批、核准以外的项目均实行备案制。项目备案报告的内容为:项目报告单位情况、拟建项目情况。
根据测算,今后只有10%左右的项目要继续实行审批制,核准制的项目约占全部企业投资项目的15%左右,备案制将是企业投资的主要管理方式。对审计的影响——基本建设程序的变革
允许社会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这将极大调动社会资本进行投资的积极性。对审计的影响——对民企能不能审,要不要审
即通过招标等方式,选择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单位负责建设实施,严格控制项目投资、质量和工期,竣工验 3
收后移交给使用单位。对审计的影响——确定被审计单位
第四篇:投资体制改革10大趋势
投资体制改革10大趋势
发布时间:[2009-6-29]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李开孟
投资体制是指国家组织、领导和管理投资活动所采取的基本制度及主要方式方法,主要包括投资活动中的投资组织机构、投资主体的行为规范、投资决策制度的选择、投资的责权利划分、资金筹措、组织实施、投资调控以及投资管理的方式方法等。投资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投资体制改革一直滞后于其他领域的经济体制改革。经过近10年的研究论证,于2004年7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我国投资体制进入深层次变革的新阶段。《决定》提出,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的目标应是:改革政府对企业投资的管理制度,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职能,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建立投资决策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拓宽项目融资渠道,发展多种融资方式;培育规范的投资中介服务组织,加强行业自律,促进公平竞争;健全投资宏观调控体系,改进调控方式,完善调控手段;加快投资领域的立法进程;加强投资监管,维护规范的投资和建设市场秩序。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最终建立起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回首过去4年推进投资体制改革所走过的历程,取得的成效可圈可点之处甚多,但与改革目标相比,差距仍显巨大。展望未来,我们大胆对投资体制改革提出以下10个期待。
投资立法取得实质成效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基本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运行需要的法律体系,但在这一法律框架中,尚缺乏针对固定资产投资行为的专门立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投资法、政府投资法、国有企业投资法、境外投资法等等。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例高达50%左右,在驱动经济增长的3驾马车中,固定资产投资发挥着独特作用。然而,对规模庞大且保持高速增长势头的固定资产投资活动进行规范和约束的手段仍然是各类红头文件,依赖的主要还是行政力量。投资领域的立法缺失,表明我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型投资体制的建立仍然任重道远。绩效监测发挥应有作用
我国对投资活动的监管在很大程度上非常强调重视前期审查,并长期以来忽略实施绩效的监测评价。因此,对投资项目设置很多审查门槛,如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评价、安全生产评价、地震及地质灾害评价、用海评价、用地评价、规划选址评价、压覆矿藏及文物评价等等,各职能部门往往通过部门立法等多种手段,将各种权力和职能长久地固化下来,并形成部门分割和职能交叉重复,投资项目往往需要过五关斩六将才能最后到达投资主管部门对项目从总体上进行分析评价,并据此进行审批、核准或备案,为项目能否进入实施操作阶段予以行政许可。一些前置性审查缺乏依据,是否出具审查意见往往取决于主管部门的随意性,让项目业主无所适从。与此同时,当项目通过多道门槛审查过关后,是否将审查意见付诸实施却缺乏监督、监测、专项后评价及责任追踪约束。其后果是付出的社会成本巨大,但实际效果甚微。“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真实含义,就是希望企业为了当地经济发展、为了保持GDP的高速增长、为了当地就业及政绩考核需要,尽可能地违法经营,透支资源、环境、劳动安全及可持续发展的成本,确保企业高速成长。我国过去长期存在的项目环评实行严格的“一票否决”制度、但项目投产后污染一切照常的景象,就是这种状况的生动体现。然而,从重视前期审查到重视实施绩效监测评价的转变,有赖于主管部门职能的转变,更有赖于整个社会的进步、企业及个人社会公民意识的苏醒及新闻媒体、非政府组织等监督职能的建立。
公共投资审批更加接近国际惯例
根据国际通行的认知,政府机构、政府所属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统称为公共部门。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具有严格的界限划分,公共投资与私人部门投资的领域、目的及遵循的规则明显不同。政府投资在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低,2007年全社会约12万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中,经投资主管部门审批的政府投资仅为1000多亿元,但如果考虑到铁路、交通、农业、水利、科技等众多部门掌握的行业建设基金、投资主管部门通过核准审查等方式控制的项目投资,以及各类国有企业完成的投资,广义上的公共投资在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例会非常高。我国仅针对政府投资项目实行审批制,无论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提出的投资计划进行审批,还是同一层级政府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审批,均属于政府内部的审批,与通常理解的公共投资审批制含义差别很大。就国际惯例而言,使用纳税人的资金必须实行严格的审批,政府作为人民的公仆必须接受人民的审查,承担公众审查的机构则为公众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立法委员,政府提出的财政预算及各类公共投资计划必须接受立法机构的审批,并以各组别立法委员为媒介,接受公众的质询和监督。这种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通行,而且在我国的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也普遍实行的做法,在我国大陆地区的引入值得期待。另外,国有企业与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天生就具有本质的区别,我国实行的将各类企业同等看待,实行共同的国民待遇,统一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的项目审查制度,这样的制度建设路径在市场经济国家没有先例。这就要求一方面要加大国有经济退出竞争性领域的力度,同时要正视将国有企业作为公共部门重要组成部分来看待,并完善相应的制度建设。
核准制的制度建设日趋完善
4年前出台的投资体制改革方案,彻底改革了过去长期实行的不分投资主体、不分资金来源、不分项目性质,一律按投资规模大小分别由各级政
府及有关部门审批的企业投资管理办法。项目的市场前景、盈利能力、资金来源和产品技术方案由企业自主决策、自担风险,并依法办理土地使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安全生产、城市规划等许可手续和减免税确认手续。实施核准制的企业投资项目要求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优化重大布局、保障公共利益、防止出现垄断等角度进行审查。这种制度安排纠正了政府部门越位、缺位和错位的现象,对真正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供了保障。但实施4年来,实质性效果仍然有待实践进行进一步检验。一方面,要强调政府部门从公共性、外部性的角度对企业投资的重大项目进行审查符合我国目前发展阶段下对企业投资活动进行宏观调控、规避企业投资的政策风险等实际需要,因而是必要的;另一方面要明确,核准制审查是在各种前置性审查基础上的一种综合性审查,需要国家核准的项目是有严格界定的,核准目录范围应该能够满足投资主管部门履行宏观调控及规划管理等职能的需要,并要明确只有综合性投资主管部门才能行使核准审查的职能,防止核准权力的分散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向传统审批制的回归。要避免将已经下放给企业的投资决策自主权再以各种名目回收上来,以各种借口变相维持过去审批制的做法。同时,要加强核准制的立法进程,规范政府部门的核准行为。
备案制逐步淡出政府管理的视野
我国目前仍然保留对企业投资项目进行全口径审查的做法,对于不实行核准制的企业投资项目,应通过备案制的方式进行审查,只有通过备案制审查过关的项目,才能依法办理环境保护、土地使用、资源利用、安全生产、城市规划等许可手续和减免税确认手续。根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有关规定,备案制仍然具有行政许可性质。实行备案制的主要目的是要及时掌握和了解企业的投资动向,以便更加准确、全面地对投资运行情况进行监控,以贯彻实施国家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制度,防止低水平盲目重复建设,及时发布投资信息,引导全社会投资活动。但实际执行的结果是,备案制并没有为收集投资信息、加强投资监控和引导投资活动发挥出明显的作用。人们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地方政府以实行备案制的名义,对企业投资项目仍然实行严格审批的制度,备案制改革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我们期待,应该从建立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要求的新型投资体制的战略高度出发,进一步开阔思路,扩大实行备案制的项目范围,缩小实行核准制的项目目录范围。对于实行备案制的项目,企业仅需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履行事后告知义务,政府备案机关不再对企业投资项目进行实质性审查,并逐步过渡到备案制淡出政府管理的视野范围,政府部门只加强对核准制项目的审查,以便真正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核准目录范围之外的项目,投资主管部门完全放开。环保、土地、劳动安全等行业主管部门,也要减少前期门槛的设置,弱化形式上的前期审查,将主要精力放在标准规范制定、制度建设及实施监测评价方面。对于核准目录范围之外的企业投资项目,企业不需要上报各种名目繁多的论证报告进行审查,但应按照各主管部门制定的标准规范要求进行投资建设,一旦在实施过程中出现违规行为,将接受严格的处罚,并为此付出沉重代价。
私人部门成为社会投资的主体
这里所说的私人部门,是就国际通行认知的以市场经济规则进行运作、以企业利益最大化为追求目标的各类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也包括国有企业基于市场原则进行股权投资所形成的各类股权多元化企业,但不包括政府全资拥有的国有独资企业以及政府直接出资兴办的各类公共事业等属于公共部门范畴的机构。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特别提出要放宽社会资本的投资领域,允许社会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规定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并提出各级政府要创造条件,利用特许经营、投资补助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有合理回报和一定投资回收能力的公益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对于涉及国家垄断资源开发利用、需要统一规划布局的项目,可向社会公开招标选定项目业主。对于具有垄断性的项目,通过业主招标制度,开展公平竞争,保护公众利益。为方便企业筹集建设资金,国家鼓励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按照市场化原则改进和完善银行的固定资产贷款审批和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运用银团贷款、融资租赁、项目融资、财务顾问等多种业务方式,支持项目建设。应借鉴市场经济国家管理企业投资的基本理念,区分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角色定位,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壮大私人部门在社会投资中的力量,以便为发挥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政府公共理财体系更加完善
应从理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之间关系的角度,合理界定政府投资的范围。要力求避免政府部门与民争利的思维模式,大胆退出各种竞争性领域,以便让市场来配置资源。政府投资项目要建立并实行公开、公正、透明的项目决策机制和程序,各级政府部门应通过制定各种专项规划,加强规划对具体项目实施的约束力,对全局性或区域性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关键项目,进行提前规划,严格论证。政府投资项目计划应根据可用于建设的财政性资金数量、建设需要、项目进展情况等进行综合平衡。完善投资项目审批制度,健全集体决策制度,减少个人意志对项目决策和审批的影响,并完善重大投资项目的听证制度、评估论证制度和专家评议制度。应强调政府投资仅限于涉及公共利益及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领域,强调政府投资以追求公共利益为根本目标,建立涵盖政府直接投资、国家资本金注入、国有独资企业投资、政府所属事业单位投资在内的全口径公共部门投资管理制度,完善政府公共理财的法律制度建设、项目评价标准及决策、监测评价体系建设。
政府专项资助体系建设日趋健全
政府部门为了引导下级政府及各类企业的行为,往往通过各种专项资金的资助,来实现其预期政策目标。其中,投资补助主要用于对地方(或下级政府)事权的政府投资项目的资金补助和对企业投资进行政策性引导,贷款贴息主要用于降低经营性或竞争类企业在结构调整、环境保护等投资中的风险。无论是投资补助还是贷款贴息,都应该视为政府部门的无偿性资金注入,是政府为了配合相关政策的实施而采取的一种引导手段。首先,这类资金不应该视为一般性的福利资金,其资金投向应该有严格限制,并且有明确的政策导向目标;其次,要强调这类资金的无偿性质,不同于基于商业目的的风险投资,不形成国有股权或债权;再次,应强调发挥政府财政资金转移支付的杠杆作用,利用投资补助和贷款贴息等手段,在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区域平衡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同时强调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要有相应的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政府资金注入做保障,从而避免政策的实施流于形式;最后,强调通过前期规划、专项论证来完善各种专项资助体系,避免撒胡椒面及盲目投入,确保公共投资的公共效益最大化。工程咨询在政府投资管理中发挥独特作用
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模式不同于欧美等西方国家,是政府导向型(Government Driven)市场经济,政府通过制定发展规划、发布产业政策、审批核准项目、进行宏观调控等多种方式干预经济活动,不仅承担“弥补市场缺陷”的职能,而且承担“引导市场方向”的职能。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发展模式如果运作适当,将引领中国经济长期、持续、高速地迈向现代化的经济振兴之路,避免走弯路。但如果政府干预失当,也会付出沉痛代价。这种“双刃剑”效应及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向专业化、责任型、服务型政府转型的推进,政府部门的专业化服务意识及公共服务的外包趋势将会得到加强。因此,政府成为咨询服务的重要采购商。由于政府对投资建设领域的参与力度很大,使得政府部门对工程咨询服务的需求旺盛,并产生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专门为政府部门提供专业化咨询服务的工程咨询机构,包括投资政策咨询、发展规划咨询、项目前期论证咨询评估等,这是中国工程咨询业不同于其他市场经济国家发展模式的一个重要特点,工程咨询机构成为政府引导社会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领导者、推动者和路径规划者。“小政府、大社会”“小政府、大市场”的特色更加明显,政府职能转变迈出实质性步伐,工程咨询机构为政府服务的内容不断丰富,政府机构越来越难以离开一些专门为政府机构提供服务的工程咨询机构的专业支撑。由于为政府服务和为企业服务的内容、侧重点等存在明显差别,使得一些工程咨询机构成为专门为政府部门提供专业工程咨询服务的机构,并不断积累相关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成为政府驾驭“中国经济”航空母舰的得力助手,并以“服务政府、引导规划、导入政策、制度建设、企业运作、市场手段”为鲜明特色,以市场化手段开拓业务,以政府为服务客户,帮助政府引导和干预投资活动,从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意图的角度开展工程咨询服务,从而在政府投资管理活动中发挥独特作用。
司法成为规范投资行为的重要手段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在投资建设领域不仅体现为要完善各种投资立法工作,使得各类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有法可依,缩小行政部门人员的自由裁量权及主观随意性,而且还体现为通过司法手段来解决投资活动中的违规行为。目前,投资领域违规行为的处罚主要还是依靠行政手段,并纳入各行政部门的职权范围。即便是通过司法途径解决纷争,也要首先经过行政部门审查后才能进入司法程序,从而加大社会成本。如反垄断法行为要首先经过商务主管部门审查,环保违法行为首先要经过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审查等等。今后,应遵循市场经济的法制精神,强调政府各类主管部门的职能主要是制定规则,法律要求企业必须按照各类规则开展投资活动,各类规则应该公开透明,政府职能部门这些“看得见的手”一般不应伸到企业那里进行各种审批,企业按照“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从事各类投资活动,让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要发挥各类舆论监督机构的力量,培养一批调查型专业记者,并培育非政府组织等机构的力量。一旦发现企业运作出现违规行为,强调采用法律手段予以解决。
第五篇:水利建设投资体制改革调研
水利建设投资体制改革调研报告
大庆市水务局杨秀清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水利建设投资体制也紧跟改革步伐,实行了一系列的整改措施,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水利建设投资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在全国人民深入学习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快水利发展战略的大好形势下,水利建设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要想审时度势,不断进取,就要在水利投资体制上进行更深入的改革和探索。因地制宜的用好、管好水利资金,将对水利建设事业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说深化水利投资体制改革具有必要性。
1.是促进水利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在实践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发展战略的新时期,水利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水利不仅是农业的命脉、工业的命脉,而且是城市发展的命脉、人类生存的命脉。因此,兴修水利工程、节约水资源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水利建设投资体制改革改变了过去一昧依靠国家拨款来建设水利工程的局面,广开思路,采用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融资办法办水利。这一改革扩大了水利建设资金来源,加速了 1
水利建设步伐,使水利建设资金投入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促进了水利建设可持续发展。
2.是加快节水农业发展的需要
世界上农业发达的国家,都是优先发展节水灌溉农业。以色列、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都运用了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来发展本国的农业,同时也发展了本国的经济,取得了极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发展农业节水灌溉是解决水资源短缺和土地干旱双重矛盾,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措施。实行水利建设投资体制改革后,把投资的重点转移到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以及大江、大河的治理上,对于农田水利建设方面,主要还是依靠地方自筹资金。这虽然增加了地方政府及农民的经济压力,但同时也推进了农田水利建设的速度。农田水利建设逐步建立起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资体制,在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上以地方自筹资金为主,国家补贴为辅。到2002年,我市共建设节灌工程达4819处,占总耕地面积的48.5%,打抗旱水源井49719眼,极大的缓解了农村用水难的问题,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保障,加快了节水农业发展步伐。因此说,水利投资体制改革不仅十分必要,成效也是十分显著的。
二、投资体制改革现状
(一)取得的成就
在资金分配上,实行专款专用,不挪用、挤占专用物资,遵
循性质不变、资金不乱的原则。在拨发水利物资上,严格按照轻重缓急程度发放资金,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农田水利建设方面
由传统水利向现代化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今天,完全打破了过去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依赖国家投资兴建水利工程的传统做法,采取了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投资体制兴办水利。大同区在采用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集资办水利上工作比较突出,5年来在区水务局的组织协调下,通过多方筹集资金,会同国家、省、市投入资金,对水利建设投资共6000多万,新打机电井1200多眼,上喷灌590套,管输352处,滴灌250处,为农村安装自来水工程71处,对九大涝区进行了全面治理。四县还采取了农民自筹资金打股份井的举措,且卓有成效。实行水利建设投资体制改革,不但减轻了国家的负担,动员全社会关心帮助水利事业,还吸引和激励了农民投资的积极性,逐步建立起良性运行机制。
2.水利基本建设方面
98年洪水造成的严重损失让我们铭记了洪水的无情和重视防汛度讯的作用,并在防汛物资的发放上采取了优先保障措施,时刻做好了应急准备。在两江堤防和城市防洪工程的灾后修复和提高标准建设上,国家已改变了以往的全额无偿投入方式,实行了国家投入和地方匹配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即1998—1999年国投与地方匹配比为 1:1,2000—2001年国投与地方匹配比为4:
1,2002年国投与地方匹配比为1:1.5,逐年增加了地方匹配的比例。这不仅调动了地方政府兴建水利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地方政府对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的责任感。这种投资体制的改革,从国民经济的总体角度来讲,应该是提高国民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
二、存在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集资办水利还只是初级阶段,有待于规范和完善。投资方式还是主要依靠国家拨款,省、市匹配,下面的区县还没有能力承担自筹资金,只能靠农民投工投劳解决部分自筹资金;对于水利建设项目的投资回收期比较长,见效慢,不比经营性项目,能够立竿见影见到效益,资金能在较短时间收回。所以,农民的积极性不是很高,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再就是在水利投资形式上还不具备引入新机制的条件。
三、提出建议或措施、对策
1.争取财政调整支出结构,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98年大水后,国家加大了对水利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并开始重视水利建设的作用。有了国家提供的资金保障,我们更应该抓住机遇运用市场机制,创造条件,扩大资金渠道,建设一批大中型有控制性的水利基本建设工程和农田水利骨干工程。要建设这些工程,根据国家现行的国投与地方政府匹配相结合的投资政策,建议市政府及时调整财政支出,加大对水利建设的投资力度,从去多争取国家和省能给我们多列项目,也就是用我市的财政资
金去争取国家的投入资金,从而发展我市的水利事业。
2.大胆改革投融资体制,引入BOT方式发展水利
BOT(BUILD-OPERATE-TRANSFER)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际上出现的一种新的项目融资方式,其含义是“建设—运营—移交”。典型的BOT形式,是政府部门同私营部门(在我国表现为外商投资)的项目公司签定合同,由项目公司筹资和建设基础设施项目。项目公司在协议期内拥有、运营和维护这项设施,并通过收取使用费或服务费来回收投资并取得合理的利润。协议期满后,这项设施的所有权无偿移交给政府。近几年我国已开始重视BOT方式的运用,并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上,实践证实了BOT融资建设方式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在水利建设资金缺乏的情况下,要发展我市的水利事业,仅靠国家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可以将这一新的投资方式运用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上,可以是引进独资(内外),也可以是各种所有制形式的经济实体参与投资和运营,比如在城镇供水、污水处理、水利经营等投资回收期较短的经营性项目上,运用BOT方式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对于促进我市水利工程建设也具有重要作用。对于适合BOT的项目,也可以通过证券市场筹措资金等方式进行开发建设。
3.建立多渠道水利建设投资体制
长期以来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无偿投入政策,使人们养成了在国投资金上的一种理所当然的依赖思想。国家投入多
少,就建设多少,有时甚至还没有将水利投入完全用在兴修水利上,这不仅增加了国家的经济负担,同时也很不利于地方水利设施建设。当然,国家的投入固然重要,但我们应该转变过去“等、靠、要”的思想,对水环境治理和基础理论研究项目,要调动社会力量,采用多渠道水利建设投资体制。即是市政府投资倾斜点,动员企业支持点,争得国家帮助点,加快水环境整治步伐,共同建设美好城市环境,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创造基础条件。南湖水环境改造已经证明了这种投资体制的可行性。
积极扩大融资渠道,建立水利发展基金,引进外资,制定相关政策,调动社会力量开发农村水利市场,互利互惠,实行中、小型水利工程产权转让,拍卖等办法,发展我市的水利事业,尤其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要积极扶持农民采用股份合作、独户集资等多种形式兴办水利,实现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投资体系,促进水利建设的稳定和发展。